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21-102168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4 00:53: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迁安市蔡园镇孟官营中心完全小学

孟得丽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做到课堂中的“精”和 “活”,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和充分备学生。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要求老师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和组织工作。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力强,想象力丰富和敢于探索 的精神,怎样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加大信息教学的实践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传导中最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让小学生能够及早地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和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应该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只需对学生进行要领的点透,而着重对其进行实践上机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接触计算机 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信息接收、传导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使其较为轻松地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要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学习活动讨论、信息技术学习征文、“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现在教学模式不再是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一步一步演示,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操作。信息技术课现在更侧重动手操作实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从而发现问题,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Word软件和画图工具”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利用两个课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给我们的校园规划设计、校 服设计等任务,把全班分为每五个人为一小组,最好的设计方案将会被学校采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发展的舞台,学生都在自主探究中 发挥聪明才智,自主创新,合作交流,张扬个性。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上想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上注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一些抽象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有趣、生动。同时也要让注意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信息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未来竞争更为激烈的信息社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通过系统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虽然现在我校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已全面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但是,如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照搬传统学科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它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种领域,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信息媒体,多媒体电化教学的应用,Internet互联网等,无一不是通过计算机这个载体。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如潮水源源流入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拓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和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新的理念上来。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在广泛借鉴相关学科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小学信息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探索。

一、知识DIY 拓展视野 学生自学是通过自己学习教材和其它一些课外书籍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扩展知识面必不可少的途径。自学时阅读教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自由调整学习速度,实现个别教学。例如,键盘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从“要我练”变为“我要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利用大屏幕投影仪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进行键盘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金山打字软件中的“青蛙过河”、“打地鼠”、“警察抓小偷”等一些闯关游戏,让他们按指法、键位、字母的相互关系去练习,通过几次游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马上进入实际训练。它即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二、任务驱动 点燃智慧

任务是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合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心理情绪。在设计“任务”时应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完成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个性化学习知识任务,并根据知识点来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任务的设计要紧紧联系他们的周围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学习,要体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上课时要预想学生的心理,早早的假设,使得任务完成的更加完美。

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在介绍软件时,大部分是结合实际例子,配合软件窗口以及彩色插图,注重了步骤的阐述,每一步叙述的都很清楚。学生当中有一部分同学家中有电脑,他们热衷于对计算机的兴趣,提前在家练习,再上课时,这部分同学对教材就比较熟悉。因此,教师上课时完全没有必要再照本宣科。上课前教师只要先布置好上机任务,点拨出要讲软件部分的知识重、难点,然后就可以让学生们放开手脚的去大胆操作,教师的工作只是来回巡视每一名学生的操作情况。对于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导性的让学生参考教材解决、同学间互相讨论解决或借助于联机帮助;对于学生们的共性问题,教师可记录下来稍后解释。在这一步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布置的任务要由浅入深,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②指导学生时要言简意赅,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③做好巡视监督工作,杜绝个别学生玩游戏。④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我们可适当地增加题目难度。

三、自学质疑 生成智慧

我们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起步比较晚,并且与其它的学科不同之处在于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动手去试,不要怕,只有动手去做了,才会有机会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遇到不会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自己摸索,让学生能更快的吸收本节课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自己学习十几分钟后,教师鼓励学生当众演示软件,并且向其他同学做示范性演示。借助同学之间演示,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也不会害怕问老师,遇到不会的,可以直接向同学寻求帮助,并且也可以激励不会的学生,让他很快融入学习的氛围当中。

找学生演示时,教师应适时地提出相关问题,让演示同学操作解答。如果该同学不能解决,教师可以发动其他同学讨论后解答。讨论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式,它能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信息交换频繁,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其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干的好品质。运用此法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教师事先应做好充分准备,对演示重、难点适时地加以必要说明,以引起学生的足够认识。

②适当地控制学生的情绪,维持好机房的上课秩序。

③尽量由学生自己完成操作,实在不行的话,可由教师演示给同学们看。

④演示完后,教师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结论。

四、合作释疑 共享智慧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差很大,有的学生能够很快的按照课本要求完成操作并且质量很高,而有的同学由于对计算机不熟悉甚至对于操作界面的菜单栏、工具栏、格式栏也很陌生。所以将学生分小组,一个小组一般由3至4人为宜,且小组内学生水平应有一定的差距,尽量做到各组之间的相对平衡,操作完毕后,操作完的同学可以帮助没操作的完同学,遇到问题及时帮助其解决。

五、实践创新 发展智慧

演示结束后,根据学生的掌握反馈情况,教师布置一些上机作业。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而且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的激发,科学思维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践练习要有针对性,从深度、广度上都要上一个台阶,使学生真正能把知识消化。在完成练习期间,教师也应注意巡视,随时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这一步中,教师应注意: ①上机练习的数量和难度要适中。

②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做练习时不能不管不问。③注意做好“两极”学生的帮扶工作。④控制学生玩游戏。

综上分析,通过以上教学模式,我觉得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兴趣,激发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了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但觉得不管是使用哪种教学模式,只要能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积极性,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小学电教,202_,(1-2)。

[2]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新尝试,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文件。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用新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内容提要:

本文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要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需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阐述“新课堂”构建的意义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关键词

新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

新课堂

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教授(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虚拟的故事:“一个19世纪中叶的外科医生神奇地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一间现代的手术室。所有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全然陌生。……现代科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外科医学的面貌。但是,另一位19世纪的教师也搭乘同一辆时光机器到了现代化的教室,那么除了课程内容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动外,他可以立刻从他20世纪末叶的同行那里接手教起。因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和15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桑新民教授也曾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尽管已经对学科整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便不少专职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对课题研究感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多数还仅仅局限于自身学科的教与学上。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分道而行、难以维系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挥发新的生机,将成为我们广大专职计算机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学习新课标 树立新理念 拓深新思维 构建新课堂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也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必修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甚至取消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推行彻底的信息技术整合,则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空中楼阁”,势必对我国小学信

第 1 页 息技术教育造成极大的危害,拉大我国小学生乃至一代劳动者与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距。因此,在目前环境下(广大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普遍薄弱),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计算机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所谓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即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架构的基石,以学生好学和学有用的信息技术为基本价值取向。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新课堂”构建的意义 1.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202_年10月25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中强调: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受目前教材编写难以突破、课程设置守旧、软件相对缺乏、硬件条件限制等各种原因,小学计算机课与传统学科的完全整合尚有待时日。但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就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符合课改要求的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改革课程结构,制定最佳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形式,重组课程传递方式,使之适应时代的变化,使课改落到实处。2.信息技术教育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现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技术,为操作计

算机而学计算机,对计算机能帮你干些什么?怎样帮助你学习?还只局限在理论上的认识。有人甚至因为计算机课枯燥、没意思而做小动作、玩游戏。

我们承认每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同样有其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

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因此,实现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的协调与合作,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改革和尝试、实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的有效途径,是发挥课程整体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信息技术教育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即能实现下述目标:①进一步体会学习信息技术的有用性,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操作技能。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间以及与社会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改造“旧课堂”的必然选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新课标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 2 页 科学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教学,……

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走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路子。改造旧“课堂”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构,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于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不可能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出现转变。随着课程整合的综合化和探究性学习的深入,他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方式来解决实施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通过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信息、资料和计划,相互间汲取力量和灵感,从而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和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协调。再一方面,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其它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

三、“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但是,我们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如教学画图软件,仅仅讲授画图程序怎么用,然后让学生像书上画一棵树、一个房子什么的,那将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一节课。我们如果把美术教师的美术课请进来,先由自己介绍画图程序怎么用,再请美术教师讲解调色的简单原理,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调色;给学生讲授如何着色、用色才使图画协调;讲授简笔画的画法、构图和比例等,从而用画图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动的画。有的学生画出了富有创意的欢乐场面,有的画出了人物画,有的画出了山水画,有一个学生很有耐心,把自己的房间画得非常好,特别是那个色彩,和谐、协调,富有童趣。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又强化了画图程序的应用。又如小学低段语文的声母教学与英语教学,可以配合计算机键盘的认识和使用来教学;拼音教学可以与拼音输入法教学结合,有利于解决目前学生汉字输入难的问题;小学生口算训练可以与数字键盘的认识运用结合;音乐教学可以与简单计算机作曲结合教学等等……甚至可以利用Inter网上丰富的资源,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把诸多学科都请进来,那么,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将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流程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从而实现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的取向。

2.“ 新课堂”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

所谓“创生”:即创造新的教材、使旧教材富有新的生命力。所谓“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包含计算机教育课程本身,还应包括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其他学科教育;对小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学生智力的开发,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最后内化为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

然而,现实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促使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去、没有感受到作为一门工具的计算机对他有什么帮助。因此,我们在反思我们的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这种特殊性。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会彻底颠覆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将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介入来引起共鸣。如将思品课请进来,与班队课整合,那将进一步加

第 3 页 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法制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他们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等。这样的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我们习惯的“教学”了,而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创生,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

于是,教学的过程就会变得复杂、变得非线性、变得有一点无序。复杂来源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非线性的根源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偶然生成性,而学生正是在这种无序的认知和情感的涨落之间获得真实的发展。3.“ 新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交通站”

计算机网络对人们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起着重大作用,几乎所有的学生对网络都有极高的兴趣,如当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等网络知识后,把语文、英语等课请进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Internet)这个信息库,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通过因特网网络的高容量,可以给他们广阔的视野空间,在写观察类作文、知识性小论文时,可以到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观看各种动植物的介绍、听取老师的评论,与网上、网下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写出较为全面的文章。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网来发表信息、交流信息,便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时间、空间的跨越,情感与信息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通过讨论,增强了他们网络知识,更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 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操作车间”

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课堂上,学生具有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能从学习操作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小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试想,如果写文章时运用它;学英语时运用它;找资料时运用它……那它还会被忘掉吗?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后,使学生在 “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理解,在“操作”中提升。

在“新课堂” 里学习,学生把学到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应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以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为指导,强烈地刺激着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为了完成任务而主动对各种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学习。5.“ 新课堂”是学生作品的“展览室”

学生电脑作品比赛是我校一年一度科技节中的保留节目,开始办这个活动时,学生参与的不多,做出来的作品大部分也是比较粗糙。为此,我们想了不少的办法,届时,还举办临时培训班,但结果还是不理想。经分析认为:禁锢的思维训练和上机操作时间的不足是影响学生思维创造力和技能操作水平的主要原因。

学科整合后的“新课堂”教学,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如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找朋友”等游戏展示复习内容,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训练。还较好地解决了教材任务重、课时紧的矛盾,使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成倍的增加。

新课堂,新气象。由于学生学到了有用的信息技术,思维和能力同时得到开发,课堂成了学生作品的“展览室”。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作品,推销自己。他们互学、互帮、互改,共同提高。

通过实践,学生们知道Word不仅是课堂教学上的专利,还能应用到生活中去。如六(1)

第 4 页 班刊出的一期期的小报,班刊从封面到文字及排版都是该班学生自己完成。班刊的“发行”,不止是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它无形中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团体精神。6.“新课堂”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多数教师依旧把知识传授作为第一要素,把教师的主要引导放在核心位置,把过多的练习当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面对这种状况,要使新课改真正走向成功,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剖析“新课堂”教学的真谛:

未来的“新课堂”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讲课室”,教师要尽可能从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度去设计。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要尽量多的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困惑,然后在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彼此之间的智慧。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除了对教材文本的处理以外,努力促成学生新的思维的形成。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课程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学科教学整合也是一场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磨擦。因此,面对老教材,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要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之间的矛盾,防止因循守旧、默守陈规,穿新鞋走老路;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原有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好“新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学科教学整合还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懈追求。

四、参考资料

[1]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202_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2_ [4]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5]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6] 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2_-09

第 5 页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用新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内容提要:

本文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要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需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阐述“新课堂”构建的意义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关键词

新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

新课堂

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教授(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虚拟的故事:“一个19世纪中叶的外科医生神奇地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一间现代的手术室。所有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全然陌生。……现代科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外科医学的面貌。但是,另一位19世纪的教师也搭乘同一辆时光机器到了现代化的教室,那么除了课程内容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动外,他可以立刻从他20世纪末叶的同行那里接手教起。因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和15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桑新民教授也曾谈到:“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

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尽管已经对学科整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便不少专职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对课题研究感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多数还仅仅局限于自身学科的教与学上。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分道而行、难以维系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挥发新的生机,将成为我们广大专职计算机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学习新课标 树立新理念 拓深新思维 构建新课堂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也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必修课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甚至取消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推行彻底的信息技术整合,则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空中楼阁”,势必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造成极大的危害,拉大我国小学生乃至一代劳动者与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距。因此,在目前环境下(广大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普遍薄弱),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计算机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所谓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即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架构的基石,以学生好学和学有用的信息技术为基本价值取向。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新课堂”构建的意义 1.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202_年10月25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中强调: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受目前教材编写难以突破、课程设置守旧、软件相对缺乏、硬件条件限制等各种原因,小学计算机课与传统学科的完全整合尚有待时日。但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就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符合课改要求的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改革课程结构,制定最佳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形式,重组课程传递方式,使之适应时代的变化,使课改落到实处。2.信息技术教育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现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技术,为操作计

算机而学计算机,对计算机能帮你干些什么?怎样帮助你学习?还只局限在理论上的认识。有人甚至因为计算机课枯燥、没意思而做小动作、玩游戏。

我们承认每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同样有其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

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因此,实现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的协调与合作,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改革和尝试、实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的有效途径,是发挥课程整体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信息技术教育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即能实现下述目标:①进一步体会学习信息技术的有用性,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操作技能。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间以及与社会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改造“旧课堂”的必然选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新课标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教学,……

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走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路子。改造旧“课堂”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构,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于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不可能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出现转变。随着课程整合的综合化和探究性学习的深入,他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方式来解决实施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通过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信息、资料和计划,相互间汲取力量和灵感,从而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和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协调。再一方面,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其它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

三、“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但是,我们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如教学画图软件,仅仅讲授画图程序怎么用,然后让学生像书上画一棵树、一个房子什么的,那将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一节课。我们如果把美术教师的美术课请进来,先由自己介绍画图程序怎么用,再请美术教师讲解调色的简单原理,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调色;给学生讲授如何着色、用色才使图画协调;讲授简笔画的画法、构图和比例等,从而用画图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动的画。有的学生画出了富有创意的欢乐场面,有的画出了人物画,有的画出了山水画,有一个学生很有耐心,把自己的房间画得非常好,特别是那个色彩,和谐、协调,富有童趣。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又强化了画图程序的应用。又如小学低段语文的声母教学与英语教学,可以配合计算机键盘的认识和使用来教学;拼音教学可以与拼音输入法教学结合,有利于解决目前学生汉字输入难的问题;小学生口算训练可以与数字键盘的认识运用结合;音乐教学可以与简单计算机作曲结合教学等等……甚至可以利用Inter网上丰富的资源,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把诸多学科都请进来,那么,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将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流程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从而实现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的取向。

2.“ 新课堂”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

所谓“创生”:即创造新的教材、使旧教材富有新的生命力。所谓“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包含计算机教育课程本身,还应包括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其他学科教育;对小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学生智力的开发,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最后内化为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然而,现实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促使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去、没有感受到作为一门工具的计算机对他有什么帮助。因此,我们在反思我们的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这种特殊性。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会彻底颠覆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将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介入来引起共鸣。如将思品课请进来,与班队课整合,那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法制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他们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等。这样的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我们习惯的“教学”了,而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创生,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

于是,教学的过程就会变得复杂、变得非线性、变得有一点无序。复杂来源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非线性的根源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偶然生成性,而学生正是在这种无序的认知和情感的涨落之间获得真实的发展。3.“ 新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交通站” 计算机网络对人们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起着重大作用,几乎所有的学生对网络都有极高的兴趣,如当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等网络知识后,把语文、英语等课请进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Internet)这个信息库,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通过因特网网络的高容量,可以给他们广阔的视野空间,在写观察类作文、知识性小论文时,可以到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观看各种动植物的介绍、听取老师的评论,与网上、网下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写出较为全面的文章。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网来发表信息、交流信息,便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时间、空间的跨越,情感与信息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通过讨论,增强了他们网络知识,更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 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操作车间”

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课堂上,学生具有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能从学习操作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小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试想,如果写文章时运用它;学英语时运用它;找资料时运用它……那它还会被忘掉吗?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后,使学生在 “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理解,在“操作”中提升。

在“新课堂” 里学习,学生把学到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应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以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为指导,强烈地刺激着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为了完成任务而主动对各种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学习。5.“ 新课堂”是学生作品的“展览室”

学生电脑作品比赛是我校一年一度科技节中的保留节目,开始办这个活动时,学生参与的不多,做出来的作品大部分也是比较粗糙。为此,我们想了不少的办法,届时,还举办临时培训班,但结果还是不理想。经分析认为:禁锢的思维训练和上机操作时间的不足是影响学生思维创造力和技能操作水平的主要原因。

学科整合后的“新课堂”教学,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如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找朋友”等游戏展示复习内容,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训练。还较好地解决了教材任务重、课时紧的矛盾,使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成倍的增加。

新课堂,新气象。由于学生学到了有用的信息技术,思维和能力同时得到开发,课堂成了学生作品的“展览室”。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作品,推销自己。他们互学、互帮、互改,共同提高。

通过实践,学生们知道Word不仅是课堂教学上的专利,还能应用到生活中去。如六(1)班刊出的一期期的小报,班刊从封面到文字及排版都是该班学生自己完成。班刊的“发行”,不止是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它无形中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团体精神。6.“新课堂”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多数教师依旧把知识传授作为第一要素,把教师的主要引导放在核心位置,把过多的练习当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面对这种状况,要使新课改真正走向成功,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剖析“新课堂”教学的真谛:

未来的“新课堂”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讲课室”,教师要尽可能从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度去设计。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要尽量多的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困惑,然后在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彼此之间的智慧。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除了对教材文本的处理以外,努力促成学生新的思维的形成。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课程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学科教学整合也是一场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磨擦。因此,面对老教材,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要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之间的矛盾,防止因循守旧、默守陈规,穿新鞋走老路;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原有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好“新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学科教学整合还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懈追求。

四、参考资料

[1]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 1997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_.7

[4]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5]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6] 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2_.1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 202_-5-6 9:19:00 | By: benpao ]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传统的电脑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给二年级的小朋友上《计算机的组成》的组成时,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首先给小朋友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大家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么。小朋友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小朋友说主机后面有很多很多线。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什么地方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小朋友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在学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自己动手做电子幻灯片的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策划、有负责收集资料、有负责制作的,等等,另外各个小组之间还将收集到的资料在局域网中共享。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大家可以在留言板或BBS上畅所欲言,相互评价。

三、利用网络教室构建学习环境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我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在讲解申请免费邮箱时,同学们都纷纷拥有了自己的邮箱地址,但是要发信时却不知对方的地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及时引入了留言板,让同学们将自己申请到的地址放在留言板上,这样不仅本班的同学之间可以通信,留言板上的信息同样可以让其它班级、其它年级的同学看到,这样交流的范围就变得更大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四、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中有一用《动画自己做》程序来制作动画故事,该程序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静物、动画角色等素材,十分地直观,操作也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只是随心所欲地将各种素材拼凑在一起,而并没有掌握到动画的制作方法。于是我提出了三个动画制作任务:

1、让一个小朋友从左向右跑去。

2、两位小朋友赛跑,要求同时起跑。

3、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赛。这三个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并要能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学生在这一连串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面临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正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谈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文章作者:西安 张山 文章来源:网络收集 更新时间:202_-5-11 17:21:0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技教育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世界上一些有远见的政府都把普及计算机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给予高度的重视。因此普及计算机教育是新技术革命与教育改革的世界趋势,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邓小平同志不但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而且及时提出了“学电脑,从娃娃抓起。”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参考、借鉴,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信息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要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相关经验,结合本学科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下面我谈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兴趣入手 游戏导学

小学生自控力差,学习往往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无意识地学习。在教学中,充分而有效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小学低年级小朋友手小,鼠标拿不稳,操作时有好多小朋友是双手操作鼠标,为了使他们能初步掌握鼠标器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基本操作,除了让他们玩“纸牌”、“空档接龙”游戏外,我还从网上下载一些鼠标练习游戏如“比比谁的耳朵是最好的”的游戏,让他们听辨一下双击的声音特点,然后通过让学生用“扫雷”、“猫狗大战”等游戏来练习单击,双击的能力。这样,在游戏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智力的锻炼,也提高了灵活操作鼠标的能力。

计算机最重要的输入工具是键盘和鼠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正确的键盘指法,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然而,键盘上有100多个键,要认识这么键、掌握指法都比较难,怎样让学生在学习键盘和指法练习中不会出现疲劳,不会失去对学习兴趣呢?我特意安装“金山打字通”这个软件,在这个软件里,把英文打字练习编成打地鼠、警察抓小偷、青蛙过河、吃苹果等游戏,这些游戏个个趣味十足,充分把学习和娱乐溶为一体。如警察抓小偷,如果小偷不想让警察抓住,就得迅速而准确地打完所显示的单词,还可以改变警察的速度,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学生在进行练习时,就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兴趣自然就越来越浓,打字的速度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仅两个星期,有部分学生竟然熟练地会打字了,这不是死记硬背的结果,也不是牺牲大量时间所能换来的。

也有人把学电脑称之为“玩”电脑,这是很贴切的。“玩”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有些教师严禁学生玩电脑游戏,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我们应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发挥游戏在电脑课中的作用。

二、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会参与

教学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在教学实践中,我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让学生学习新知。鼓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让我“试一试”的勇气,培养探究能力。我们要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例如在进行鼠标的使用教学中采取以任务先导的方式。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解决问题。如:讲鼠标的常见图案以及它的含义时,我采取了这种形式。我启发学生:“同学们,我们学习了windows窗口的许多知识,在使用鼠标操作时,你们有没有发现没有在不同的情况下鼠标的图案是不同的,„„”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表示:“对!不一样!”“这节课就由你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找一找鼠标都有哪些图案,并且想想这些图案的含义!”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上机寻找了,只怕自己比别人少找一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窗口知识积极上机寻找鼠标的各种图案,通过总结,学生找出了鼠标的六种常见图案:箭头、沙漏、多向箭头型图案、小手和“I”等,并且一一说出了他们的含义。通过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使其知之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给学生以“鱼”而是教会学生去“渔”。

三、合作学习促进能力

教师设计新任务,学生创造完成。例如:我在讲解在Word文档中插入和编辑图片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2至3人的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并且以比赛形式进行创造完成。充分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作用,互相取长补短。比如说给学生一个新任务:利用本课所学的内容,自己写一篇小报导,在文章中加入几幅图片,要求版面新颖大方、美观。最后评选几篇优秀作品上传到教师机供全班同学欣赏。甚至可以把设计的新任务延伸到课堂以外,比如说班级手抄报的编写,还可以举行电脑手抄报的评比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无论是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学生都会在编排过程中如果碰到了问题就自学教材,或互相请教。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书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意识及“合作学习”的好习惯。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人匀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人多学一点儿东西。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202_-03-19 11:22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以前我们教学生为学而教,只注重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演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独创。对教师设置的相同或相仿的训练题目得心应手,而遇到新的问题或出现故障时,却手足无措。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就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任教的是小学计算机课。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而李直老师的课给了我许多启示,但他教的是初中生,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都要比小学生强,小学计算机课适合不适合这种教学方式呢?听课回来后,我在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中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由于没有教材,没有演示设备,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时我就想到了刘振生老师的“畅所欲言”教学法。首先,我在前一节课时,故意加大练习量,让学生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训练,学生问的问题也故意留下几个,等下节课的时候,我首先表扬上节课勤于发问的学生,然后激发其他同学提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这时没有机会发问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听完后我“故意”说:“哎呀!这个问题我怎么不记得了,其他同学谁能说说?”乐于助人的孩子们就抢先发言了。这样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放手让学生互相解决,最后老师来点拨讲解共性的问题,这样孩子们会听得更认真、更仔细、更有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课题效率,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自己的预期目的。

另外,每次上计算机课时,总会有一些聪慧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机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将设置改变一下,将图标移动或者设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而计算机课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更新快的学科,“一题多解”常常出现,为了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时机请这些“小能人”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的“经验”,然后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此经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三方互动,良性循环,高效省时。

经过短暂的实验,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是一遍一遍反复练习,形成思维定势的时候才能掌握。这就要求教师精心打好“埋伏”,创设意境,引导学生走进新课,课的效果才会很好。经过一段训练令我欣喜的是,学生自己乐于发问了,主动学习了,虽然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熟练掌握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进而真正完成学生“全人”发展这一艰巨的任务。

以兴趣激发学生,以任务驱动教学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谢晓文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就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实际运用,从合理设计任务驱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学习兴趣

教育部202_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我认为这一主要任务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可以理解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现在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也基本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以兴趣激发学生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构成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信息科技的教学中,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的兴趣,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新教材的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在版式上新颖活泼,栏目插有卡通图标,形象直观。如信息卡、学着做、试一试、提醒、动手做、想一想、练习、小结。在内容上选择有兴趣的任务,如“桌面设定”、“绘制网页”、“网上研究环境污染”、制作“我的简历”、制作“电子通信录”等。这些吸引人的内容,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都具有浓厚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主动,自主地学习。

教师也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自主地设计一些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如把当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以主题或任务形式交给学生调查研究,这样不仅不会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反而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成功是兴趣的支柱,我们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同时,要兼顾和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根据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给他们设计的任务适当降低难度,有进步及时表扬和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要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

二、让任务驱动教学,合理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真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任务”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任务对学生就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达到掌握所学知道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比如在《修饰文本框》一节的“教学引入”设计时,我在屏幕上给出文修饰前后的对比画面后问:“同学们,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文档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是报社的主编,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引导学生指出两个文档的区别,并把区别分字体、字号、字色、字型等显示在屏幕上,再提出任务: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为大家演示一下这个文档修饰的过程?

再比如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这时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视觉、听觉,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竟没有一个人不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想学会这引人入胜的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式

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这便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结合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着眼点,“任务”的完成要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能力。能力是个性特征,在心理学中定义为:“在活动中反映出的个性倾向”,也就是说只有在活动中能力才能表现出来,才能获得提高,获得培养。要培养实践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接触实践,任务是存在的,也就进行了实践活动。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而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例如: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Word、PowerPint、Photoshopt等)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

3.有利于贯彻教材的基础性和稳定性原则

当软件改变了,以知识或功能为主的教材就要作很的大的改变,而任务驱动的教材只改变个别的操作步骤和插图即可。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中完成“任务”,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资料:

[1]《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樊志华

[2]《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王吉庆

[3]《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任务驱动》

[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国教育报 [5]《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

用好网络,上好信息技术课

河北冀州市中学微机室 韩玉珍

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符合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我校建立了设施配置完备的校园网。作为一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任教多年来,我一直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究竟应该怎样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怎样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让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更优化?怎样在网络环境中突出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应用基于局域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组织教学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已经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基于此,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学环境,开展了多媒体交互式网络教学。

所谓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主要由计算机、网络等硬件系统和多媒体教学工具软件几大部分组成。这种多媒体网络教室就是模拟传统教室的教学行为,以计算机的显示器屏幕取代传统的黑板,以键盘操作取代粉笔,以鼠标操作取代教鞭。

例如在讲演示文稿制作中插入菜单使用一节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形式把本节的知识点展示给全体同学们,包括如何插入文本框,如何插入新幻灯片,如何插入外部图片,如何插入艺术字,如何插入剪贴画,如何插入影片和声音等。通过基于局域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快速实时的接受到教师机屏幕上的信息。讲完知识点以后,接下来布置任务,我让学生自己练习做一张简单的演示文稿,要求使用课上讲到的几个命令,最大限度的掌握好插入菜单的使用,起码要用到文本框的插入、图片的插入、剪贴画的插入、艺术字、声音以及影片的插入,并且通过对各个对象的编辑,力求文稿做到美观、和谐。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我可以利用教学转播的功能,把出现问题的学生的屏幕进行转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课堂分析。还有我可以利用动态监控的功能,实时监视和控制每个学生的上机操作过程,对课堂上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总之作为老师,我通过该系统就可以完成以前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完全的控制和管理。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可以明显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工作向高素质数字化迈进。

二、采取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几年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发现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更新快,特别是实用性很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乏味,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相反如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很适合的,而且我把任务驱动法与现有的网络环境结合起来,美其名曰为“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该教学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举个具体的例子

在讲《网页制作》第一节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网页的方法。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我就从因特网上有针对性的搜集了一些好的个人网页给学生展示。这样的网页一经演示,学生立即表现出兴趣。一个一个跃跃欲试,急着想知道怎样才能设计出如此精美的网页。学生有兴趣学习后,我就开始讲课,介绍FrontPage在网页制作中的基本功能。快速的讲完以后,我就安排具体这一章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制作一个简单网页。并且我把预先搜集好的大量的图片、声音等素材在教师机硬盘上共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各取所需。在网页制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由于我创设了基于网络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本节知识,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无疑为下节课进行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觉得通过应用“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综合应用计算机能力和自我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创设了基于网络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好多问题可以借助于网络去解决,这样使得他们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更好地运用网络为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打好较为扎实的基础,其实这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所在,也符合新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达到了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构建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网站

信息技术知识网站是指以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为线索的、与本学科知识密切相关的、在广度和深度超过学科学习内容的知识集合,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交互学习的网站。这是在网络环境下,改革传统教育思想的教与学的过程的一种全新尝试,目的主要是便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他们由“学会”变成“会学”,在非线型的学习中学到系统的本学科知识。

因为信息技术知识网站是面向学生学习的网站,所以在建站之初我首先通过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最想学什么,最需要学习什么,特别是哪些是在课本上无法学习到而学生又有强烈学习愿望的知识。这样网站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在建成的信息技术知识网站上,网站栏目既有知识性强的纯文字介绍,又有丰富的图片、动画、声音;既有供学生浏览的静态内容,又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动态栏目:如随堂练习、单元测验、BBS、电子邮件等,非常方便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课后,学生可以随时到该网站针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练习,通过网站提供的习题及参考答案,进行诊断学习。在整个学习单元结束时,学生又可以利用单元测验的功能检测自己是否达到了要求,如果未达到,可再次进行练习,重复巩固,并可在讨论区查询自己还未能理解的问题的相关解答,进一步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站的BBS上,我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提出讨论主题,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讨论区,阐明自己的观点,浏览、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并可提出新的问题,讨论中我加以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的讨论符合教学要求。另外,在BBS上我还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这样一来,网上信息调整了课堂教学,网上练习巩固了课堂教学,网络BBS促进网上练习,网上练习拓宽BBS讨论层面。

当然在学生利用网站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己探索学习,逐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虽远比教学生一些纯粹的知识更困难,但是它却比前者更有意义,对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起到很大的帮助。

信息技术知识网站的应用改变了以前的课堂教学结构,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四、建立了基于网络的评价激励机制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特别是进入中小学是这几年的事情,信息技术的评价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作为该科的教师,只能自己通过课堂实践去摸索。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希望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可以说学生的成就感是维持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一直在想:如何去营造一种信息技术教育的激励氛围,创造一个有信息技术特色的学生可以自我表现的舞台呢?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和实践,我觉得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基于目前的网络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1)作品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适用于上机操作并且有成品的章节(比如Word、Excel、网页制作等)。就是教师提出大致的教学要求,由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自主完成作业,然后上传到专门给学生建立的作品展示站点上,比如用Word设计的班级板报、个人名片,用EXCEL制作的精美课程表,用PowerPoint做的幻灯片,用FrontPage制作的个人主页等。上传以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很多课我都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评价的。比如讲完网页制作,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作业,要求学生做一个人网站,要求用到课上所讲的文字、图片、超级链接、滚动字幕、背景、悬停按钮、表格等,制作的时候加入学生的自主创新成分。该作业的完成情况就是纯粹的作品评价,在网络上,我从技术性和美观性综合考虑给出学生评价。另外,因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网络上的学生作品对所有人是透明的,除了教师,学生对学生的无意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也会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作用。

(2)理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主要是针对理论课的学习,采取的方法多以电子试卷形式进行。比如在讲完网络一章以后,因为该章节理论知识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如何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呢?我就是通过基于网络的测试来进行的。比如在讲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网络部分理论知识以后我就是通过理论评价来进行的。

这样的网络评价措施采取以后,学生都学的比以前认真多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达到了自我争取成功的境界,进而转化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在学习动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督促他们更勤奋地主动的学习。

我觉得:网络技术为我们带了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尤其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中起到领头作用。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这方面的探索,不当之出,期待同行批评指正。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分析探究

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逐渐进入中小学校,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功效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怎样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路子来,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资金的匮乏导致必需的硬件设备跟不上,造成信息技术课程难以开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教学资源匮乏,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

(二)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清

虽然国家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

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也不想去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匮乏,信息素养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他们大多数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不使用信息技术照样能把课上好。这使信息技术课程流于形式,成为上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工具,成了应付检查的手段,而没有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去利用,更没有放在大的教学环境中思考。在学生方面,很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会计算机操作,能打字,能写几篇文章就行了。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不认真完成等现象经常发生,把信息技术课堂当作是玩的好地方。在家长方面,很多的学生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很重要,学生应该把学习精力放在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主干课程上面,很片面地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什么大的帮助。

(三)师资队伍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很少,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目前,在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和电教专业的教师很少,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教师的进修机会又不多,所以导致许多教师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水平滞后,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四)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不科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各地信息技术教材很不统一,很多教材内容的设置不规范,倾向于知识技能的讲解。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的低水平制约了他们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很好地选用和利用。讲授的内容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技能,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讲授知识——练习操作”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失去了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获取、选择、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真正意义,把信息技术教育当成了计算机的机械教育。

(五)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软件不同步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在各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硬件设备不少,而软件和资源却是不多。教学软件只注重形式,农村课堂教学软件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才能看到,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对这门课认识不够,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很少,缺乏重视。

(二)资金不足

要想在农村很好的落实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个关键的限制因素就是资金问题。资金不足,使信息技术教育中一些必需的设备无法提供,从而导致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相当的抽象。而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就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资金不足,导致教学设备不齐全,在基本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何以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呢?

(三)教师素质问题

专业技能不高。现任教师并不是社会培养出来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教学。没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信息技术课往往是分为两个部分:理论课与上机课。很多教师在理论课上照本宣科,在上机课上留了作业,辅导一下就行了,很少花时间去设计课时、设计内容,也不能立足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技术、学软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是在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成败。

三、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一)转变观念,建立师生信息素养共同发展的机制

首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要正确。转变传统的升学教育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率,而且还能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建设,拓宽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内容,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其次,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为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激励政策。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氛围。

(二)落实资金来源,加强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要积极疏通资金渠道,是让农村走出信息技术教育困境,解决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争取更大的经费空间。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水平

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农村信息技术课老师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校本培训,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每天都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还要学习与教学内容有关或无关的其他知识,软硬必须两手抓,两手都不能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四)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加强教育科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五)加快资源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学校要充分运用教学软件、提高已有设备的利用率。

中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基础教育,而农村教育在整个国家是基础教育。如何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功效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以生为本,抓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集动手与动脑、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兴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应该是课堂设计的主要目标。带着这种目标,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体会思考愿与大家交流。

一、以趣激学──寓教于乐,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适度地引入游戏,让学生乐学、好学,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不经过刻苦练习不可能获得高超的本领。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许多名词术语和理论,以及鼠标练习、指法练习等连不少成年人也觉得枯燥乏味。教学中,我们如果直接让小学生学习理论、练习指法的话,他们一会儿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要是强迫学生练习,则更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孩子爱好游戏的天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独具的交互性和展示媒体的多样性,在“学中玩,玩中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我们可利用“纸牌”、“扫雷”等游戏练鼠标,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警察抓小偷”、“小青蛙过河”等游戏让学生练打字速度,利用“共创动画”等培养学生组织声画素材的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当然我们还可通过比一比谁的成绩最好等活动,让他们从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成功,从成功中获得喜悦,获取学习的动力。这样枯燥的教学就变成了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主体尝试──任务驱动,自主实践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一些学习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而获得。尤其是计算机具有反馈功能,这就给学生的尝试探索性学习更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趣味性、工具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在一个有目的的任务驱动之下,通过独立的探索活动去“发现”新知,并建立相应的结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画笔”软件提供了一个在电脑上画画的友好环境,而且简单易用,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我没有采取传统讲解法,而是先呈现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的组成,再让学生结合教材自己尝试操作,在画图形的过程中掌握各种工具和画图技巧。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层任务──自己设计一张贺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探索,创新领悟。当我看到学生的作品时,感到由衷的惊喜和欣慰,说实在的,自己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竟然自己学得这么透,这么深,这比以往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步操作的效果要好上百倍!主体尝试真正做到了减负、高效。

三、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吃饱”。

(一)教学对象分层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我所任教的几个班级中,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差异则并不大。因此我在所任教的班级中,首先通过摸底考查(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和考试(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将每班的学生都分成A、B、C三个小组,其中,A组的学生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一组,B组的学生则是属于操作水平很差的一部分,C组的学生则是有特殊兴趣爱好的一组。这样呢,我就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别的指导和布置不同的练习任务。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教学“插入表格”一课时,A组的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操作,还可以对表格进行修饰美化,对B、C组的学生则重点在于基本的操作,对其他的则不作过高的要求。这样,就能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不同针对性。

(三)教学过程分层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A、B、C三组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时间分配大概在1/4的时间。然后对B组学生布置练习任务,对A、C两组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内容的教学,教学完成后布置相应的练习内容。时间分配大概也在1/4的时间,然后再对B组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内容的教学,并布置相应的练习任务。时间大概也是1/4的时间。最后,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辅导,如介绍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

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教学评价分层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应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

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伙伴教学”──合作互助,共同提高

如何解决好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是当今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其实,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可利用资源,我们有理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好的同学来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学生的“小老师”,这种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能促进各类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伙伴教学”形式的出现,可以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协助教师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助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前发展的需要,亦是将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实际的发展需求。而事实上,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理、有效使用,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可谓是令孩子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虎添翼,让他们遨游于更广阔的、更自主的活动天地。

一、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资料搜集的先锋官

在以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当学生遇到搜集资料的问题时,第一而唯一想到可能就只有查书和问老师。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孩子们能知道的甚至比我们多得多。他们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1.遨游网络,撷取信息

“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之一。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搞高他们搜集信息、辨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我们开展的许多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需要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如我们开展的《传统节日》活动,上网冲浪查找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成为孩子们的首选,他们遨游网络,撷取相关信息,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说实话,学生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不仅查找到了多种节日,它们的起源、发展,还找到了相关的一些风俗及不同地区的习惯与传统的不同。当然网络是开放与自由的,甚至还有些垃圾信息、色情信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在浩瀚的网海中汲取所需营养,也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们的互相监督无疑也会为他们自己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2.音像设备,捕捉资料

搜集、积累和保存资料对开展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除搜集书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资料外,对于实际生活的一些富有价值材料的搜集,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有些“现象”与“镜头”又是难能可贵的,甚至是稍纵即逝、可遇而不求的。如何将它们永恒地“记忆”下来呢?录音、录像、照相等信息技术都是值得我们鼓励孩子们使用的方法。自我校开展《美在校园》活动以来,这些四年级的学生们对于这些音像设备已不再陌生,孩子们拿起DV机、照相机、录像机即时“捕捉”活动收获的点点滴滴。

二、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动机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倡导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既需要学生探究、理解和建构信息技术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更需要学生通过信息处理、设计制作作品等技术活动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和认知活动结果。信息技术教育要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结方法、积累经验。在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互动中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提高技术实践能力。避免脱离思考与探究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或者脱离技术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教学。让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教学的整合不仅可以体现各学科知识的协作和渗透,而且体现了师生间对习惯性的课堂模式的突破,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可以令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譬如网络环境就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网上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中任意地学习、研究,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进行对话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重要条件。如《美丽的叶子》这一主题就是由四(3)班的孩子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主提出的,他们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重新组合了新的小队,确定了各自的研究计划与主题,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自主提出要创办各小队的活动主页的大胆想法,并亲身参与其中。随着各小队创建的网络平台日趋完善,我们课堂上的汇报逐渐形成了学生自主浏览各队网页、各小队自主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网络平台的创建可以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打造自主的信息化环境。

2.变“接受学”为“协作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合作学习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协作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与辩论、结成伙伴、竞争等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无论是活动方案的设计、分工,还是活动的具体实施,以至于活动现象的分析与交流,到最后交流活动收获,都离不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时甚至是家长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种交流与合作的范围还会不断扩大、深入。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其终身的发展显然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分享资料、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理解,通过合作促进社会建构;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过程中合理表述个人观点,恰当地应用他人观点,在利用社会公共信息的基础上共享个人的信息资料,培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网络平台的创建突破传统“师讲生学”的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新型学习方式。面对网络,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和资料,教师能得到的,学生也能得到,优生能得到的,差生也能获得,学生在网络中享受真正的平等。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媒体自行探究、思考和集体探讨,有机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技能。

网络平台亦是学生表现自我,展现活动成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将学生的活动日记、收获卡、小制作、小发明、书画作品、获奖证等成果利用拍照、扫描、资源整理等信息化手段上传到校园网站进行公开展示,也极大激励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得力助手

信息技术的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将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真实、民主。

1.打破评价教师包办制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多元方式。”因此,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社会力量。

为此,我校专门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一块综合实践活动版块,方便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之间、活动小队之间的互评,还可以让教师、家长和其它社会人士参与其中,参与者可以通过上网浏览相关的资料,对被评价者每一次主题活动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而学生个体则可随时进入网站进行查询和了解,以便修正今后活动中的言行,开展网上交流以达到再学习的目的。

2.使评价贯穿活动始终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同时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确保学习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价值判断。如在《服装情结》活动中,我们除了在学生的采访卡、收获卡、活动记录单上设立了“留言板”、“某某对我说”的评价项目,各小队还为自己的小队主页创建了网上留言板,同学、老师、家长和其他人士可随意在留言板提出疑问与小队的同学交流,还有随时对各小队的同学及时的评价,真正落实了评价的过程化。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特殊领域,应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为学生进行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助推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得力助手,信息技术将极大的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一、课题背景

所谓信息技术,是指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而我本文中要探究的是如何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和通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具体指教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和各种现代化设备来优化课堂教学,以图文并茂、灵活多样、形象逼真动画效果,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学会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为师生的教学活动创设出科学、合理、温馨、教学氛围,活跃学生思维,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学生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完全以老师为中心,以灌输式的教学实在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不用说创新了。所以,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技术、选择多种教学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资源间产生互动,互相交流、合作,自主创新、探究,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素质,进行一系列有效学习。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还易于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指导,以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或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二是利用课件和网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开发学生学习心智,感悟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三是课后利用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反馈信息,以实现教学设计的进一步优化。

二、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观念陈旧落后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能够在一些地区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在大部分学校的实践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很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各类评课活动中,把教师是否用多媒体作为标准之一,给予一定的分值,较少考虑多媒体用得是否合理。教师们一味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音视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其实,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还有不少老师,即使在课堂上使用了课件,但多是板书搬家,根本就不能用课件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或者是将所有的声音、视频、文字一股脑儿全部放在课件上,对学生进行毫无章法的信息狂灌,整个上课过程就成了老师放课件,学生看课件,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过程和必要的教师语言的组织、渲染、引导。他们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唯一变化就是变“人灌”为“机灌”;不少老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不管是要求学生收集信息,还是自己收集教学资源,过分依赖网络,而忽略了生活中比如报纸,电视,书刊,杂志等其它媒体来源,效果是教学内容往往脱离了生活实际,从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将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这是与素质教育理论相悖的,而事实上从来不存在万能媒体和唯一媒体;即使从网络得来的信息,也只是片面的观点罗列,缺少必要的归纳整理,甚至是严重偏离了课堂教学目标,这样很容易产生知识被割裂分解的错误后果;还有的学校,只注重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而不重视利用网络来进行的课后反馈信息的收集,没有兼顾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更不用说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了„„

(二)硬件投资不足

在农村边远山区,有不少学校缺乏教育经费,连正常运转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花钱买什么计算机,连什么网了。没有这样好的信息搜集渠道,在没有这样好的信息处理技术的情况下,也许他们中的很多老师,有不少好的想法,但是缺乏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也有一部分边远学校,设置了教学资源卫星接收点,接收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却苦于没有大屏播放,苦于没有网络而无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即使在县城一级的中小学校,校园网还有很多没有建设起来,不同的教师,上同一节课,都各自为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而疲于奔命,收效甚微,苦恼不已。

(三)软件环境有待完善

很多老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缺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技术,即使有好的想法也难于实现。还有一些老师,存在对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过度依赖。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上,上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突然投影仪坏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无法播放而导致整堂课流产,这就是他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和事前的应变准备所造成的。还有一些老师,为一堂公开课,叫别人帮他找资料,找别人帮他制课件,花了大量的精力,结果资料不理想,课件也勉强将就,试问,这样的课能上好吗?更有甚者,比如要上一堂公开课前,干脆在网上找个比较花哨的现成的课件,然后,根据课件来进行教学设计,完全不根据现有学生的学习实际来设计教学,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完成任务,对学生一点也不负责任„„

三、对策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来说,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媒体、评价设计以及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要素,是教与学的事前规划,是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桥梁,是关系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堂生命活力的关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一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的。而在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进行的过程设计、媒体设计、评价设计就主要靠我们的老师灵活运用了。

1.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教师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生活中等多种渠道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实物等);我们不要产生“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就无法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这一错觉。要使教学素材紧扣主题,对它进行适当的整理、归纳、分类、有机组合,形成系统,而不是简单的素材罗列;要规划好素材呈现的方式、时间,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素材的来源要尽可能向生活靠拢,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上来直接获得知识的体验,获取知识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进一步展开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优化组合计算机的图、文、音、动画等特殊效果,及时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使教学张驰有序、动静协调、画面和谐大气。不能为了使课件的画面“生动”而硬搬一些不必要的媒体到课堂上播放,“喧宾夺主”地引入信息技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规划教学过程

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搜集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各种教案设计,进行比较、筛选,再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而达到教案设计的最佳方案;我们应根据教案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适时地应用课件,太早或滞后应用课件,都会冲淡课堂教学气氛,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打乱学生思路。多媒体课件不能文本太多,或过于花哨。不能把课件制成板书搬家式,也不宜画面杂滥,片面追求吸引学生眼球,课件的目的应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课件应做成模块式的,老师应根据课堂实际,选择性的使用课件,且忌点击“下一步”到底,否则,整堂课主题不那么鲜明地呈现,学生听来,不知本堂课所云。

(二)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实施教学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课堂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媒体及新颖的上课方式来实施教学过程。

1.合理使用多媒体

媒体出示的时机要恰当,信息采集的空间要合理。太早或滞后应用课件,都会冲淡课堂教学气氛,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打乱学生思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确实能使知识由抽象变直观,使上课氛围变得更加生动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媒体。比如语文课,我们可以借助图片、声音、视频等良好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形象理解。但语文课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语言文字自有其想象、概括的特点。就直观性而言,它逊于其他媒介,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语言文字留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受到压抑。又比如数学课,老师们往往用幻灯片将解题过程一下从投影仪放出来,代替了粉笔的书写过程,殊不知,传统书写过程中,老师可以边写边讲,学生也可以根据书写的进度去展开想象。所以,在现在的这种做法下,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往往滞后于老师的板书过程,这是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的。技能课或者实践课,我们老师不能仅仅根据几幅图片,几种声音或几段虚拟试验来过早地得出结论,而应提倡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去自主获得真实的试验感受,真正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应仅仅局限在教室中或学校内。

2.采用网络优势,合理采取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多向互动,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而网络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在课前可通过聊天程序、BBS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同学们布置课前作业,将电子教案传送给学生,使同学们对本堂课要讲授的课程获得一个基本的经验。在网络课上,教师可以将部分课堂任务用BBS或电子邮件发布,同学们用BBS或在线聊天进行课堂交流,学生用BBS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交课堂作业等。由于网络有先进的BBS、在线聊天等实时交流技术,它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利用网络条件下的交互模式也不是万能的,不可以完全依赖网络。例如,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的交流技术对学生来讲,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对于计算机水平普及不高的地区,师生间通过网络交流或许不那么顺畅,搞不好,还会影响教学校率。其次,有些学科的特点是不适合网络交流的,比如英语,重在语言交际,而通过网络是无法体现口语交际能力的。还比如,一些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是与教师的讲授分不开的,而网络是不能达到这种声、情并茂的效果的,现阶段的交流技术对这些信息的传输也是力不从心的。此外,网络教学的课堂教学秩序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时进行教学评价,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

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聊天程序,BBS等和学生进行现场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评价。课后,教师还可以电子作业传给学生,利用计算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从而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良好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校率,提高教学质量。

四、最后的几点建议

希望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资金、政策、组织领导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希望广大教师能积极投身到新的教育方式的变革中去,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教法,大胆实践,相信我们最终将会迎来教育改革的春天,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信息技术助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前发展的需要,亦是将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实际的发展需求。而事实上,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理、有效使用,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可谓是令孩子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虎添翼,让他们遨游于更广阔的、更自主的活动天地。

一、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资料搜集的先锋官

在以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当学生遇到搜集资料的问题时,第一而唯一想到可能就只有查书和问老师。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孩子们能知道的甚至比我们多得多。他们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1.遨游网络,撷取信息

“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之一。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搞高他们搜集信息、辨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我们开展的许多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需要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如我们开展的《传统节日》活动,上网冲浪查找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成为孩子们的首选,他们遨游网络,撷取相关信息,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说实话,学生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不仅查找到了多种节日,它们的起源、发展,还找到了相关的一些风俗及不同地区的习惯与传统的不同。当然网络是开放与自由的,甚至还有些垃圾信息、色情信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在浩瀚的网海中汲取所需营养,也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们的互相监督无疑也会为他们自己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2.音像设备,捕捉资料

搜集、积累和保存资料对开展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除搜集书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资料外,对于实际生活的一些富有价值材料的搜集,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有些“现象”与“镜头”又是难能可贵的,甚至是稍纵即逝、可遇而不求的。如何将它们永恒地“记忆”下来呢?录音、录像、照相等信息技术都是值得我们鼓励孩子们使用的方法。自我校开展《美在校园》活动以来,这些四年级的学生们对于这些音像设备已不再陌生,孩子们拿起DV机、照相机、录像机即时“捕捉”活动收获的点点滴滴。

二、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动机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倡导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既需要学生探究、理解和建构信息技术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更需要学生通过信息处理、设计制作作品等技术活动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和认知活动结果。信息技术教育要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结方法、积累经验。在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互动中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提高技术实践能力。避免脱离思考与探究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或者脱离技术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教学。让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教学的整合不仅可以体现各学科知识的协作和渗透,而且体现了师生间对习惯性的课堂模式的突破,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可以令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譬如网络环境就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网上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中任意地学习、研究,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进行对话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重要条件。如《美丽的叶子》这一主题就是由四(3)班的孩子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主提出的,他们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重新组合了新的小队,确定了各自的研究计划与主题,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自主提出要创办各小队的活动主页的大胆想法,并亲身参与其中。随着各小队创建的网络平台日趋完善,我们课堂上的汇报逐渐形成了学生自主浏览各队网页、各小队自主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网络平台的创建可以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打造自主的信息化环境。

2.变“接受学”为“协作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合作学习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协作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与辩论、结成伙伴、竞争等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无论是活动方案的设计、分工,还是活动的具体实施,以至于活动现象的分析与交流,到最后交流活动收获,都离不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时甚至是家长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种交流与合作的范围还会不断扩大、深入。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其终身的发展显然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分享资料、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理解,通过合作促进社会建构;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过程中合理表述个人观点,恰当地应用他人观点,在利用社会公共信息的基础上共享个人的信息资料,培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网络平台的创建突破传统“师讲生学”的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新型学习方式。面对网络,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和资料,教师能得到的,学生也能得到,优生能得到的,差生也能获得,学生在网络中享受真正的平等。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媒体自行探究、思考和集体探讨,有机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技能。

网络平台亦是学生表现自我,展现活动成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将学生的活动日记、收获卡、小制作、小发明、书画作品、获奖证等成果利用拍照、扫描、资源整理等信息化手段上传到校园网站进行公开展示,也极大激励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得力助手

信息技术的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将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真实、民主。

1.打破评价教师包办制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多元方式。”因此,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社会力量。

为此,我校专门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一块综合实践活动版块,方便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之间、活动小队之间的互评,还可以让教师、家长和其它社会人士参与其中,参与者可以通过上网浏览相关的资料,对被评价者每一次主题活动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而学生个体则可随时进入网站进行查询和了解,以便修正今后活动中的言行,开展网上交流以达到再学习的目的。

2.使评价贯穿活动始终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同时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确保学习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价值判断。如在《服装情结》活动中,我们除了在学生的采访卡、收获卡、活动记录单上设立了“留言板”、“某某对我说”的评价项目,各小队还为自己的小队主页创建了网上留言板,同学、老师、家长和其他人士可随意在留言板提出疑问与小队的同学交流,还有随时对各小队的同学及时的评价,真正落实了评价的过程化。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特殊领域,应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为学生进行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助推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得力助手,信息技术将极大的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业压力 管理策略论文摘要:本文从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入手,从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方面分析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并提出相应的压力管理策略。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过重的压力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热情,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教师,缓解教师职业压力以提高工作绩效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较早出现并被普遍引用的是Kyriacou和Sutcliffe(1978)提出的教师职业压力定义。他们认为,教师压力是教师的一种消极情感(如气愤或沮丧)的反应综合症,通常伴随着潜在致病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它是由教师工作引起的,并且通过教师对工作要求是否对其自尊或健康(well-being)构成了威胁的知觉以及通过激活减少威胁知觉的应对机制来进行调节。这个定义实际上认为教师压力对教师健康产生了消极和潜在伤害。我国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师压力,是指由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生存状况相关的烦恼事件或学校工作环境等因

素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二、当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从已有的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结果看,不存在一个唯一最显著的压力源,但某些压力源在多数研究中重复出现。中小学教师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压力源,它们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当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分为社会压力源、组织压力源和个人压力源。

(一)社会压力源考试压力使当代中小学教师不堪重负。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将考试升学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将考试排名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级、工资、奖金直接挂钩,考学生实质就是考教师,因而教师的考试压力绝不亚于学生。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由于职业的需要,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成为教育专家、课堂管理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咨询者、学习者、以及优秀的父母形象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有“蜡烛的牺牲精神,春蚕的奉献意识,园丁的工作作风”。另外,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过低,以及职称评定制、教师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等教育改革的举措都会增加中小学教师的压力。

(二)组织压力源教师职业压力的组织压力源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和人际关系两方面。首先,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硬件设施对教师工作的影响很大。由于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与教师直接相关的问题有:工作负荷过重(工作任务分配不均或职责划分不明确)、缺乏参与学校协商与决策的机会、缺乏适当的继续教育(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升职机会太少、管理者对遭受压力或表现出压力症状的教师缺乏理解与帮助等等。至于学校条件差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自是不言而喻。其次,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构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一方面,由于诸多原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差别很大,且不易受教师控制,因此,学生之间的摩擦、不良行为、厌学、学习成绩较差及对教师的不尊敬态度,都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另

一方面,教师与领导和同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也促使压力产生。

(三)个体压力源如果将以上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看作造成职业压力的外在因素,那么教师的个体特征(如人格、认知风格等)可以看作教师职业压力的内在因素。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