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研究
编辑:深巷幽兰 识别码:21-36603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0 00:53: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研究

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学生的培养力度也逐渐加大,与此同时,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校学生在新的教育体系下健全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变得日益严峻。而管理的问题要从基础抓起,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组织是班级。重视高校班级管理已成为管理高校大学生、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不断完善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对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一直是高校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更是学校组织管理的基础形式,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组织,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南开大学坚持参与“公能”素质教育的组织实施,在对现有的班级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班级活动以学生自身为出发点,以学生自身为动力,以学生自身为目的。在班级组织的构建上,班级目标的确立上,班级制度的建立上,高举“人本”的大旗,用人本的理念指导南开大学的班级管理工作。

1.南开大学班级管理的现状

了解班级的现有水平,推测出班级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对于班级建设的基础。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新建班级的基本情况和原有班级的现状,研究其班风、管理机制,工作作风和班干部的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班级建设的认识和态度。此外,了解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特点也极为重要,大学生作为个体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在不同时代所表现出的共性和特性也存在差异。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年龄均在90后,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期间,情绪和思想上的转变也很容易受到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班级内部容易出现小群体化现象,这都是班级管理的影响因素。

2.分析制定目标、完善组织建设及班级管理制度

2.1制定班级目标

班级目标是班级成员对班级制定的一系列预期成果的表现,不仅是对班级内个体发展提供方向,也是班级群体实现班级管理的体现。在南开大学的班级目标制定中常见的有:定期开展辅导员与班、团干部交流会、班导师带领召开班会、班、团干部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定期开展班会、经验交流会等等。

为了能在班级中充分发挥班级目标带来的作用,首先就是要根据科学的依据制定班级目标,所以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抓住新时期的大学教育背景之下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看清班级主要的问题,即当前要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要解决的问题,抓准主要矛盾;其次,根据南开大学培养人才要求、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找准侧重点,针对性的根据其特点进行对班级目标的制定,大学生教育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所以要根据这一基础特点,提出班级的目标;第三,根据现有班级基础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运用激励作用使班级的每个人都有目标,每个人都在为目标而奋斗,这一点就是以小见大的过程,日积月累,每个人的小目标汇聚成班级的大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要关注到每个人的目标,保证大家目标的大方向是趋同性的,与班级目标方向保持一致,这样的班级才能在不断地相互协作、配合中增强凝聚力激发学生潜能,将集体目标转变成个人责任最终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实现。同时还要考虑目标的系列化,把一学期的目标分为远、近、紧、慢、主、辅等,及时分享总结,让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激励同学拥有更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最后,努力营造民主的积极地讨论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实现班级目标的积极性,将班级目标具体化,变得可操作性强,可定期进行检查检验,精确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的契合点,增强班级成员对目标的认同感,贯彻利用班级目标可以实现个人抱负理念,使之成为个人的行动准则。

2.2班级的组织建设

班级的组织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班级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明确班、团干部各分管方向的职能分工,提高班级内部组织机构的工作效果和效率。其次,现在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不再受限而是自由选课,这便淡化了班级的概念。这样就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从宿舍的组织和管理入手,以宿舍长为领导的小团体管理,再结合班、团干部的工作进行补充。最后,培养班、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工作的绩效是依靠具体的工作来实现的,工作能力则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前期的组织规划能力,在学期之初制定工作计划,在活动之初撰写活动策划。撰写的计划和策划要根据班级的目标、校(院系)的安排来制定,活动计划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做到细致具体。

2.3班级制度建设

建设健全的班级制度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其一,对于班级制度的执行要实现民主化,将制度的制定、执行转化成班级个体的意愿和要求,使其能自觉遵守的同时也能相互监督及时批评指正。其二,始终强调制度完善。制度的建设应当是全面的、科学的、有效地,顾及到班级的方方面面,使之系统的贯彻到班集体中去,最终形成健全的班级制度。要注意制度的相互衔接、配套,实现制度的整体化。在南开大学的班级管理中我们就能看到,很多班级中的宿舍都有制定过宿舍公约等制度,班级对于班级同学参与各项活动情况的考勤记录,并在班级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与学校综合制定工作相结合,这样即便于班级的制度执行,也有助于学校对班级管理成果的检验。在此过程中,随着这些新制度转变为成熟的健全的制度后,必定会在此基础上出现新的制度,这就要求辅导员多与班干部交流,将新旧制度相结合,从而促使班级制度的日益完善。其三,班级对于班级制度的执行一定要严于利己,对于违反班级制度的同学要一视同仁,设立奖惩机制,对于执行班级制度效果突出的同学给予嘉奖,在严格自身的同时形成制度对同学的影响与制约,使之从外部制约转化为最终的自我约束。最后,班级制度建设要符合班级特点。辅导员和班、团干部要抓住班级特点针对性的完善规章制度的要求,从而达到对同学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关注,已形成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2.4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体现,而拥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是学校教育、管理特色的体现,班级文化建设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班级文化离不开校园,校园文化统一班级文化。南开大学的班级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坚持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建设,创造个性化班规、班歌、班名,实行个性化的班级教学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为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创造的教育环境中去,激发学生的潜力,坚持学生的内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道德成就和穿凿新班级文化的精神。

南开大学关于个性化班级建设的案例有很多,对于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首先,确定班级内部每个同学的个性特点,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是个性化班级建设的基础,再由个人的特点延伸到宿舍特点,开办宿舍文化节、优秀寝室评比活动等,将学生对于班级的淡化意识转移到寝室中去,将寝室营造成个性化的小班级,发挥宿舍每个同学的特点,将个性化班级建设渗透到生活中去,这样宿舍评比中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个性化宿舍,如:标兵宿舍、学习型宿舍、考研型宿舍、学术型宿舍、文体型宿舍等,通过宿舍这一班级下的单位,综合分析出班级个性化建设的注重点,再加上学习文化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从而形成针对于本班级的个性化文化建设。

在发掘每个同学的潜在能力过程中,逐步形成与班级文化建设相契合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建设,将班级同学的个性运用于个性化班级建设中去,物质文化往往是起到激励作用的,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外界给予的,另一种是靠自己创造的。对于班级活动的参与程度和获得成果的就奖励,班级在特定节日了解同学之所需、满足同学之所想,组织特色节日活动,例如女生节、中秋节等等,通过外界物质激励同学增强对班级个性文化建设意识;班级组织参加班级文化衫设计大赛、五四评优活动等,参加集体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班级同学个性特点,这也是宣传班级个性文化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充调动同学积极性,将自我个性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也增进了班级的凝聚力,是个性制度文化建设和个性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个性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以致学生的理想、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结语

高校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栋梁,是祖国宝贵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了无数家庭的希望与幸福。做好大学生班级管理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人才资源在社会中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所以,我们鼓励教育部门、高校、院系以及各个班级共同合作,更好的完善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制度,实行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即“管理者、辅导员(班导师)、班干部”三位一体,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建设和谐学风班风,使班级呈现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从而充分发挥班级管理模式在学生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积极促进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切实有效地改善当前班级管理的问题,从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经验创造出更加适应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班级管理理念,实现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起建凌(通信作者)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20

1摘要: 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现状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人心不安等问题。高校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从选拔任用、培养锻炼、管理考核等方面入手, 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关键词: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Affairs Team building upresearch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e key point in student management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to build up an effective team for student affairs.A t p resent, the problem s existing in student affairs are lack of sufficient people, unbalanced structure, unstable members and so on.University leaders should change ideas and attitudes, reinforce the selecting, training, and assessing student affair team , so as to provide an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for thework.Key words: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student affairs, Team Development

前言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历来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为学校发展和稳定所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的工作队伍,实践证明,这支队伍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工作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这项使命,要靠人,要靠一支热爱这项事业、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国家对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非常重视,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发[2004]16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给予了明确指示,为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一、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现状基本概况。

截止2008年12月,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041人,硕士研究生1371人,博士研究生93人,留学生81人,成人教育学生7931人。云南农业大学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中, 大致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类型。专职(不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单纯从事学生管理)包括学校(院)党委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学生处、团委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 院(系)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领导, 团总支书记和专职学生高校学

生工作者等;兼职包括从教师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和从品学兼优的硕士生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助理等。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16人(不含硕士生班主任助理),其中专职学生工作人员44人,兼职人员272人,在校生生师比为42:1(不含博士生、函授生),全校生师比为68:1。此比例大大高于国家相关部门对学生工作人员与学生比例的要求,从数据上说明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从人数上是非常充裕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作队伍不稳定。

通过调查,从事学生工作是对云南农业大学的大多数学生工作者一个来说,是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既不能使现有人员安心长期干下去, 也不能吸引相关专业管理人才投身于学生工作事业。现有的一线学生工作者大多是兼职, 大多数人认为从事学生工作不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很多人都抱着临时干一下的态度, 使命感不强。这种情况也决定了难以吸引具有专业和管理高水平人才投身于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的非职业性制约了队伍专业化的提高,非专业性又影响到队伍的稳定, 使之更不具有职业吸引力。同时,由于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特点和许多具体问题,如职称、工资、学历等等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平时多半沉溺于繁琐事务,缺乏成就感,愿意做学生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现有人员中,短期行为明显, 组织服从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工作的少。在云南农业大学调查显示,在未获得职位提拔的前提下,没有人愿意终生从事该项工作;至少有近九成的学生工作者并没把学生工作当成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来对待。学生工作的特点和队伍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缺乏成就感、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很大一部分能力强、思想活跃,经验丰富的学生工作者,渐渐离开这支队伍,影响了学生工作的质量。

2.工作内容职责不明确 机制不健全,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的职责目前一般限于定性规定,比较笼统,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职责不分、职责不清。长期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者工作一直处于“全凭自觉” 的尴尬工作局面,那些负责任、素质高的学生工作者总是忙忙碌碌、鞠躬尽瘁,而那些不负责或者不安心的学生工作者却乐得清闲。虽说有工作职责等东西在进行规范和约束,但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不可能绝对量化,也不可能预先做好一切计划和准备。部分领导对高校学生工作者重视不够,教职工中也有人错误地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务虚”,学校未将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轨道,缺乏规划和得力措施,学生工作者队伍素质提高的政策不到位。在日趋复杂的学生管理环境中,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与工作方式不能较好适应学生情况的变化,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结构欠缺。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由于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用于提高工作能力的时间少,虽然不少人具有高学历,但其专业背景和学生工作内容基本不相关,对于从事学生工作显得知识面狭窄,尤其在管理学、心理学知识方面欠缺最为突出,大多凭经验工作。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获得的信息在某些方面明显的超越高校学生工作者,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某些知识领域内可能会成为知识弱势。由此, 专业背景、文化背景、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可能引起师生之间可供交流的语言越来越少。

4.个人发展的目标和未来前途不明确。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学生工作队伍未来发展的系统考虑,导致这支队伍的发展普遍不畅。长期的繁杂工作,致使有的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者的外语水平下降,专业知识淡化,对于将来的分流相对困难。由于缺少政策上的足够支持,待遇又不高,就很难稳定这支队伍。同时,学生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实际工作多,理论研究少,学术成果更少。因此和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相比,同样在高校工作,同样是曾经的优秀学生,但几年以后,从事教学、科研的同学学术成果累累,而学生工作者自己仍然在原地踏步。还有的老师长期献身于学生工作事

业中,但在职务、职称方面总是上不去, 让许多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失衡。年轻人看到这一现状后,也感到心灰意冷,转而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5.“专职”与“兼职”效率的非等效性。

作为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无论在思想素质与理论修养,还是在实际工作要求等方面,基本上做到岗位职责明确,日常管理到位,注重效率效果等,而作为兼职学生工作队伍,其主要职责基本上以教学为主。按规定和要求,教师将来评职必须有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很多人是身在岗位心在外,根本无心考虑学生工作的事宜。因此,从现象上看,班有班主任,学院有分管人员,事实上真正用心去做这一工作的人屈指可数。因为学生工作责任大,千头万绪,但学生中的偶发事情或突发事件就会使得你的工作前功尽弃,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任何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都是一种打击。同时专职学生工作者的出路和前程,不是提拔就是转岗从事教学,个人提拔受岗位职数限制,能达此目标的人很少,若今后从事教学工作,将来转岗,不如及早准备,以免提职、评职称没希望。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各种酬金的发放都与职称、授课时数、科研状况相联系,学生管理这部分人的工作没有相对应的参评标准,其所获经济利益也有很大差距。

三、完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对策

1.首先要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角色定位。

始于2O世纪5O年代的高校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迄今已经5O年,期间名称虽有变动,但“专职政工干部”的性质和角色定位始终未变。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重新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岗位职责,对于改变因职责泛化等因素引起的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得不到正确公正评价等问题,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学生工作者角色的明确定位,改变了过去认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是除了教学工作以外,工作范围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全能岗的偏激观点,从而使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在职能上由“被动防御,管理至上”转向“主动引导,服务至上”。提升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和工作绩效。因此,应该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同时将这些工作作为考核高校学生工作者业绩的主要内容,作为提拔晋升的主要依据。

2. 是要像重视学术骨干一样重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高高校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要积极实践和探索从高等学校硕士毕业生中选拔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或从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中免试推荐研究生保留学籍担任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有些学校称之为“流动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坚持多渠道引进人才,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形成既继承本校学生教育管理优良传统又融合其他高校的管理育人理念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高标准的职业准入标准和岗位准入条件,注重培养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科学决策能力、准确把握方向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预防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需要经常性地接受专业辅导与培训。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者普遍缺乏必要的岗前、岗后专业培训,队伍状况还处于以老带新、自行摸索、经验总结的初级工作阶段,工作管理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超前性,加之许多年轻工作者人生阅历浅、工作经验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阶段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队伍建设中,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要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岗位认知与工作职责、依法开展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党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学习指导、校园危机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培训合格,颁发高校学生工作者上岗证书,准予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其次是专业化培训。对取得任职资格的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生工作事务等项

目的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工作规程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第三是职业化培训。对于已经适应工作的学生工作者,可根据其日常工作内容、个人意向选择,经选拔之后提供不同的专题培训机会,如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心理咨询培训等,并鼓励他们获得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全面打造职业化的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

3.是要做到使用和培养相结合。

选拔优秀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在职进修、攻读博、硕士学位,改变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的状况,培养学生工作队伍的业务骨干和教育管理专家,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工作能力,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独特的职业化道路。

4.要有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合理安排,为学生工作者的发展搭建平台。

目前很多刚刚工作的年轻人都将学生工作者队伍作为其过渡的平台,而不愿在此岗位上继续发展。进行客观的评判,我们会发现对于年轻人的发展缺少具体职业规划,这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职业发展规划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理顺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发展出路是消除高校学生工作者后顾之忧的根本,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学生工作者既然是一种工作,就允许适当的流动(无论是到其他机关还是转岗担任教师),而且适当的流动对于这支队伍来说使其保持长久活力的根本。所以首先要鼓励一部分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确保高校学生工作者骨干力量的相对稳定,逐步构建一支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其次是要坚持相对稳定与合理流动相结合,畅通出口,鼓励合理流动。要把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及主要来源,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和社会党政机关推荐、输送。

4.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学生工作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时代性、时效性为一体的工作,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既是完成学生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多面手,又是学生就业指导、生活学习指导、成才指导、心理咨询、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才能满足学生工作的客观需要,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仅应付日常事务,还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问题。要像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那样,把学生工作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去经营,掌握现代学生工作的规律,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赢得自身的发展。因此,走专家化、学者化道路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高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依靠他们去落实。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说,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大学生的素质。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是符合当今高校改革与发展以及学生成才的需要。其次,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与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一样,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与水平。如果没有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和责任心,是不能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以至专家化,使这支队伍工作有成效、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这不但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这支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建设高校学生工作“三化”队伍,也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国的战略思想,把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来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淼等,切实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六期

2.孙少峰,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3.林 曙,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四期

4.孙立军,学生工作队伍长效机制构建探新,中国青年研究.2009(6).-106-107

5.陈静,试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标准,江苏高教.2009(2).-121-123

6.郑晓明等,关于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5).-78-79

7.王虹柏等,关于高校兼职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5(11).-34-35

8.时长江,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新路子,红旗文稿.2007(5).-18-19

9.刘建成,浅议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江苏高教.2008(2).-150-151

第三篇: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 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做好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保证学生安全。管理者需要认真研究当前我姑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塑造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学生管理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4.074

On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Innovation Model

LI Qifeng,ZHANG Zizhen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Hengyang,Hu'nan 421005)

Abstract Student mana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university management,management of students to promote student learning and growth,to ensure the safety of students.Managers need to carefully study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y aunt problems and issues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update management concepts,improve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quality,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level,shaping ability and integrity,law-abiding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employment development,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training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community.Key words college;student management;innovation model

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做好学生管理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和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才能保证学生安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走向大众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对高校管理提出更多的挑战,高校不仅要重视教育管理,更应重视学生管理,注重管理模式创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学生管理必须靠完善的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管理体制,制定明确的学生管理目标,明确管理权限、责任和义务,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考核体系,促进管理的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形成全方位的学生管理体系,管理有法可依。当前不少高校的学生管理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管理方式较为随意。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才刚刚起步,也有一些高校开始推行服务型管理模式,但从整体来看,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少高校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管理方式和手段,没有形成稳定的管理团队,也缺乏丰富的管理经验,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影响和教育,开展循序渐进的养成教育,也有不少高校的校级管理和越级管理不平衡,权力不能下放到位,责任不明确,效率效益低下,单一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成长。

1.2 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很多管理都是依靠行政方式,以命令口吻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带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很多学生不喜欢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学生的叛逆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地位的不平等,自然就会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同心理,激发学生反感,管理效率低下。而且这种管理方法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只有创新管理模式,依靠学生的自我管理,才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管理方式的落后自然影响学生管理的质量。

1.3 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一方面,所有的管理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成长,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服务学生,发展学生;另一方面,管理学生不仅仅依靠学校的管理者,更多的依靠学生,学生最了解,他们能够从学生实际,利用学生会,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学生的帮扶,依靠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规划,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管理能力,单一的依靠教师,显得捉襟见肘,学生会管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

1.4 忽视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和疏导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更多地重视物质方面的帮助,忽视精神方面的教育;注重有形的管理,而忽视无形的疏导。对学生的帮助很多都是贫困补助,行为约束,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疏通,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能在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思维,增强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塑造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策略

2.1 树立现代学生管理理念

首先,树立民主管理理念。高校学生都是受到多年教育的群体,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他们的思想相对较为前卫,对各种事物有了判断能力,对各种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不会轻易地人云亦云。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不能采取专制强迫方式,不能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现和表达诉求的通道,不能堵塞学生的思想和要求,坚持发扬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权力,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项。作为管理者,应该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不能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平等,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

其次,树立法制观念。我国正在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我国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树立法制观念,既是高校现代管理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管理的具体体现。学生和学校存在明显的法律关系,我国法律赋予学生明确的权利,要求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教育和服务义务,对学生负有各方面的责任。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2 变革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勇于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打破以往管理模式的惯性,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生管理与社会发展相接轨,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是义务教育,是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塑造学生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人格,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尊重和鼓励。既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更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依照我国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坚持教学、教育和管理的有机统一,注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平等相处,不断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发展。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就业、创业发展当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把提高学生就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看做学生管理工作的归宿,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

其次,坚持民主管理,发挥法制管理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树立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民主,依法管理,将民主与法制相结合,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进步。高校学生管理需要更好地发扬民主,给学生更多自我管理权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一切管理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落实,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管理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为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发扬民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反映问题,提出更好地管理建议,尤其是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管理决策,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提高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时,学生管理必须依法管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依照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教育管理法律管理学生,不断强化法制意识,对学生进行管理难免要实行一定的惩罚,对学生的惩罚处罚是以促进学生发展进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法律为基本底线,以此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

再次,树立服务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高校学生管理更多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摒弃传统的管理约束学生的意识。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服务学生发展进步为根本管理宗旨,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就业。围绕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各种帮扶工作,让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道德境界,不断丰富他们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给他们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培养他们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2.3 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灵活管理方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方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的,需要做好取舍,并针对社会发展,及时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思想解放,引导学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结合最新的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运用生动鲜活的案例,给学生进行分析,变革传统的空洞理论说教。完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注重物质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坚持以激励为主,不断增强学生信心。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教育是最方便快捷的手段,建立学生管理QQ群,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加强学生沟通与交流;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结合现在流行的交流方式,围绕学生管理需要及时转发各种有利于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微博、微信,促进思想进步,尤其是建立有学生参与管理的微信平台,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随着我国新课改不断走向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的需要,从社会对人才的整体要求出发,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方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进步,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通讯作者:张自珍

参考文献

[1] 刘子佳.以人为本与依法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创新之路[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 陈光亮.从管理走向服务――谈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创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1).[3] 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第四篇:法治化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

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以创新为灵魂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改革也逐渐席卷中国高校。法治化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矛盾——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学生权利与学校权利的平衡。在层出不穷的学生诉高校案件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的同时,重新审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问题势在必行。

一、学生诉高校案件总结分析

“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生证行政诉讼案”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高校无讼状态,开启了高校行政诉讼的先河,推动了学界关于高校能否成为行政诉讼主体资格的讨论。随着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实施和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教育行政争议案件被选为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公布的第九批指导性案例,学生诉高校部分争议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得到进一步明确。笔者在北大法宝裁判文书分享平台查找了截止到2015年已经审结的59个学生诉高校行政诉讼案例,对学生诉高校之行政诉讼的趋势进行初步分析。2016年至今共有16件学生诉高校案件二审已审结,是否提起再审犹未可知,因此并未列入本文分析之列。2015年前审结的59个学生诉高校案例中,从案件数量来看,2011年前共有19起,2011年至2015年4年间该数量增加到40起;从案件结果来看,高校胜诉33起,占全部诉讼案件的55.9%;从案件发生原因来看,因学生违法违纪引起学校处分的有16起,占全部诉讼案件的27.1%,而其余的43起案件均与学校未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有关。学生胜诉的16起案件中,基本都与学校作出处分决定、不予授予学位决定中的程序瑕疵有关。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及成因

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基本态势良好: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以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15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中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高校管理法治化提供了制度基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当前许多高校已制定本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学籍管理、奖助学金评定、违纪处分和校园安全管理,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高校教师、学生群体的法治素养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水平的重要体现,越来越多师生的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维权意识也有提高。但在实践中不断增加的学生诉高校案例,暴露出不少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一)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没有理顺

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关系,实质上是高校管理过程中对高校与学生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调和平衡问题。鉴于高校自身兼具行政主体、自治主体和民事主体的三重性,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形成行政管理法律关系、自治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在实践中,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出现了不对等:处于管理者地位的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是典型的行政管理公权力的彰显,双方地位不对等;建立在学术自由基础上以学生学籍管理为中心的自治管理权,学生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学校申请,实际上是依申请的公权力行为;高校基于财产关系与学生就餐饮服务和宿舍管理形成的民事管理权,实践中高校仍在使用行政管理方式对宿舍进行管理,高校在与学生的民事法律关系方面占据主控地位。地位的不平等导致权利义务的不对等,以至于在实践中屡屡出现权利被滥用的情况,“刘燕文案”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二)学校管理缺乏法治精神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基本的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建立,但其科学性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法规亟待健全完善,有些规章制度明显落后于现实发展;应急性、临时性的“意见、办法、通知”与法规并存,朝令夕改现象存在;部分法规政出多门,口径不同,标准不一,矛盾难以避免,学生管理工作、日常管理服务的规范化建设不够。规章制度的实施方面,学生处分、校园安全等方面在执行中出现偏差。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行政化倾向严重,对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滥用管理权,漠视学生拥有的法律权利,对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处理过程不符合法律程序,由此引发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法律纠纷日益增多。

(三)学生权益缺乏完善的救济途径

2003年的“郑文滔诉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勒令退学案”引发了学者对高校学生处分权与学生权利救济的思考。根据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同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有权对违法、违规、违纪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该权利具有强制性,行政色彩浓厚,且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实践中,多数高校都未建立救济制度,缺乏专门处理学生申诉的机构和人员,学生不了解如何通过行使异议权和申诉权来维护自身权益,高校漠视学生诉求的情况很多。上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基本属于宣言型立法,条文笼统、抽象,多为原则性规范,有关高校学生管理处分权的法律条文只各有一条,只是对高校处分学生行为进行概括性空白授权,至于高校行使学生管理处分权的条件、方式和程序规则未具体规定。[1]53-72无处分权主体行使处分权、程序瑕疵、处理结果有失公正、处分不符合公正目的成为处分权行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学生的救济分为校内救济和校外救济,其中校内救济又分为事先救济和事后救济。事前救济是指高校对学生作出处分之前应听取学生或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事后救济体现为201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校内申诉制度。校外救济分为校外申诉和行政诉讼。目前各高校的校内申诉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对维护学生权利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学生在处分作出时应享有的陈述申辩权、知情权、申诉权得不到学校的尊重和保护,权利救济渠道不顺畅;校外救济方式渠道不畅,行政复议存在理论困境,而行政诉讼大多数也只能在与学历、学位相关的纠纷中实现救济。

三、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管理权是高等学校依法享有作用于学生并体现于高校内部行政事务、学籍事务和民事事务上的管理权。它是一个由高校对学生的行政管理权、自治管理权和民事管理权三种不同性质的权利组成的一个集合性概念。[3]41行政管理权本质上是国家行政权力在高校内部的延伸,表现为高校可以对学生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分;自治管理权是高校在学术自由的前提下以学生学籍为中心而展开的事务管理权;民事管理权是取得法人资格的高校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体现为基于财产而享有的各项民事管理权。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继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治国方针后,201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部署,对高校而言,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将高校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第20章“推进依法治教”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4]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校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人数已经达到了4018万,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学生权利意识和维权观念的觉醒,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解决部分学生由于法制观念淡漠引起的违法行为,单纯的法律处分和处罚无法调和学生与学校就违法违纪行为引发的学生诉讼学校行为,现有高校法律的空白对学生离校出走、自杀等行为带来的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责任未能进行划分。从法治角度审视高校学生管理,高校应在法定权限内依照法定程序对学生进行依法管理。高校学生管理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民主法治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法治化的必然选择。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权益维护和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使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能有效避免高校借助行政权力侵害学生权益的现象;通过审查高校内部规定是否违反法治精神,能从源头上减少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推进高校法治化管理对高校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秩序以及培养学生公民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学校将学生作为教育的被动接受者、一味强调服从的习惯,将学生从束缚和管制中解放出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20-2

3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路径

(一)高校管理权运行合法化

合法性是高校学生管理权行使的基本要求,学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到目的正当、依据合法、过程适当、程序完整。目的正当与否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的社会认同程度,学校对违法违纪学生给予处分处罚就是基于对学校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维护的目的,因此学校在行使该行政权力时,注意不能借公共秩序管理之名免除学校责任、加重学生责任或排除学生主要权利。由于现行法律未明确规定高校对学生实施行政管理权和自治管理权的具体情形、范围和种类,因此高校容易滥用自由裁量权。2016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处分恰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仅是司法运用的基本原则,也应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法治化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公正的程序不能必然产生公正的结果,但不公正的程序结果必然是不公正的。高校学生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或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忽略了程序要件的部分,或在实施管理时放松了对程序部分的执行。实践中程序的正当性主要体现在高校在行使处分权时是否能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陈述权、申诉权等权益。程序的正当性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对处罚结果道德上的可接受性。(二)学生民主参与法治化

联合国《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国家和公安等院校的决策者应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6]183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民主参与的范围可根据管理工作的性质分为决策参与和过程参与。决策参与即参与高校决策的制定,是指高校在涉及学生重大权益的规则制定时,如学生违纪处分处理办法、奖学金评定办法、学生申诉及听政规则,应征求并适当采纳学生意见;过程参与,即参与具体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指通过书面、口头或网络投票、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如奖助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申请审批、后勤服务及管理、教学质量的监督等。[7]581目前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情况与理想状态还有差距,在探索学生民主参与法治化的路径时,可以从完善制度、创新形式、提高学生参与能力方面予以完善,具体如下:第一,完善民主参与制度。201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要求高校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民主参与的组织形式,但对如何参与并未规定,因此需通过完善该规定或制定实施细则,对学生民主参与的内容、范围、形式、程序予以具体化,进而推动高校学生的民主参与。目前许多高校普遍缺少学生民主参与的专门制度,大多在各部门规章制度或学生组织章程中零散规定,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专门制度以明确学生民主参与人数、事项、内容、方式等,并完善参与机制和保障机制,保证学生真正实现民主参与。第二,创新参与形式。制度的生命在于实施,高校学生民主参与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序。目前高校学生民主参与的形式主要有学生代表大会、决策听证会、征求意见会、列席校务管理以及通过学生社团参与等形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微信、微博、校园论坛进入大学生的生活,网络交流的便捷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更多的学生乐于用这种方式来参与学校事务。此外,高校还可以参考域外高校设置的理事会制度,为学生参与管理拓宽新的渠道。第三,培养大学生参与能力。正确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不仅可以纠正将民主参与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错误观念,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民主参与的积极性。正确参与意识的培养,可通过课堂教育、主题班会、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通过对学生进行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宣传,能培养学生民主参与的责任感。学校可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班级等组织多种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开展民主参与,培养和提高学生民主参与能力。

(三)学生与高校间争议解决完备化

完善学生与高校之间的争议解决途径,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合理途径化解争议、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由专门的机构和部门处理学生的合理诉求,充分赋予学生正当的程序权利,能够使学生利益诉求顺畅表达,将学生的权利义务落到实处。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完善的学生权益救济机制:第一,制定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有法可依。目前涉及到学生权利义务的立法有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199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总体上看实体法保护不够完善,程序法的规定极其单薄,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高校管理法律体系。2016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赋予了高校高度的自主管理权,因此高校可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自己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结合各高校具体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完善本校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使学生管理制度化、正规化,保障学生管理工作合法有序地运行,又可以有效减少高校与学生间的管理纠纷。完整的学生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涵盖校内救济程序的大学章程、拥有完善学生申诉和具体的救济方式的高校规章、执行力度较强的权利审查与监督机制。此外,对于高校的法律地位、受教育权保障的适用原则、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诉性都应予涉及。第二,实施高效法治体系,执法必严。相对于诉讼制度,申诉制度具有成本低廉、高效快捷的特点,合理建构并完善申诉制度,既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权的运行,又有利于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实现。2016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0条至第64条对学生申诉处理机关、一般程序和期限作出了规定,但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实际运行中都存在诸多问题。现行立法规定以高校利益为出发点,并未对学生权益予以平衡,对学校滥用权力缺乏责任约束,申诉程序不够科学严谨,对申诉制度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衔接缺失。因此,在完善申诉制度时,应对申诉受理范围进一步明确,合理设计申诉程序,对申诉制度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衔接予以考虑,同时应强化高校申诉处理委员会的中立性。听证是在作出对当事人不利的处分前,应当听取其陈述和申辩,以保证公开、公正、公平作出处分。201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5条、第56条为高校学生管理引入听证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听证制度的引入,既有助于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又能促进学生权益的保障。任何制度都有适用范围,听证也不例外。对学生的所有管理行为都进行听证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可将涉及学生权益的重大决策和管理规则、给予个别学生的重大纪律处分、个别学生受教育权的剥夺、学籍处理决定列入听证范围。听证程序可借鉴行政诉讼法中相关规定,至少应包括告知听证、提出听证、通知听证和举行听证四个环节。听证制度的设计应注意结合程序的高效便捷和学校的管理效益。第三,引入司法监督,完善外部诉讼机制。司法介入高校管理行为,使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接受司法审查与监督,是实现高校自治、维护学生权利的重要保障。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高校兼具行政主体与民事主体的双重角色,却对各自的权力范围界定不清,这为高校权利滥用与混用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司法审查制度,既有利于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又对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予以保障。一方面,大学的自治权应接受司法监督才能防止其滥用;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高校滥用行政权力、不正当行使民事权利,引入司法监督十分必要。有必要将司法机关介入高校管理行为的基本原则、介入方式、介入限度、审查密度予以规定。

第五篇:班级管理精细化研究-

中学教育班级管理精细化研究

精细化班级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班级管理基础之上,并将常规班级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精细化班级管理也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必然选择,文章略谈了精细化班级管理在塔城市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以供参考。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的发展既要注重校容校貌、教学楼、实验室及配套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也要注重办学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办学品位等软件方面的建设。软件建设是一个精细培养、长期积累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并非难以达成,必须认认真真做好每件小事,不折不扣地抓好常规落实,一丝不苟地抓严每个细节。根据调查了解,近三年来,塔城市各中学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稳步推进,协调发展,积极实践精细化班级管理,改变多年来形成的学生人数众多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了塔城市各学校各方面跨越式发展,在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及音体美等各项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精细化班级管理在中学教育实践中正日益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是精细化班级管理有效运用的重要保证

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精细班级管理的保障,塔城市各中学制定了适应学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方案,对学校性质,管理体制,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教师、学生,后勤工作等做了明晰的规定。健全了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以及校委会成员的选配机制,制定了所有班子成员的岗位职责,构建了各层级人员责任明确,有职有责,有责有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工作顺畅,廉洁高效的学校管理机制。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家访、学生心理咨询等途径,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各年龄段品行培养的重点,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增强“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责任心。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是精细化班级管理走向成功的保障

各中学积极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自主管理”并不是说教师什么也不管,也不是让学生想方设法画地为牢,束缚自身,而是在班主任的启发、引导、合作探索下,激发学生自己追求,不断学习,对自己的思想表现进行自 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以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而达到这种效果,需要的就是精细化的班级管理制度的有力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中学班主任们在持之以恒地落实精细化班级管理过程中把重视个性、发展个性与形成班级良好的班风有机协调起来,使班级管理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三、精细化教师情感是精细化班级管理稳步前进的基石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因此,情感教育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心灵。教师用宽容之心,可以点燃学生心灵之灯;用赏识之情,可以开启学生智慧之窗;用聆听之智,可以呵护学生纯真之趣;用温柔之鞭,可以放飞学生理想之翅;用和善之笑,可以叩开学生情感之门。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同时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品学兼优者,还是品学较差者。

四、精细化育人环境是精细化班级管理步入成功的潜在动力

良好的育人环境具有极强的感染人和教育人的潜在力量,当然这里的环境建设不是指简单的自然环境的美化,更重要的是要在校园和教室创设浓厚的文化和精神氛围。为此,各中学将优化校园和班级环境作为达到优质育人功效的重要举措。如:塔城市四中坚持为学生搭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的平台。一是组织学生参加舞蹈、书法等各种兴趣活动,让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才华。二是校门内外设置“尽情挥洒,直白童音,传承文化,放飞梦想”的文化墙,指导中高年级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设计版面、书写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三是每周班内都要由本周值周班长组织开展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班会;每周都要开展一次全体同学参与的竞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书写比赛等。四是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与通信信息技术,训练学生初步掌握网络信息获取与发布的方法。五是设立班级日记,上面记录着自开学以来班内所有大事小情,内容包括日期、天气、每日格言、每日寄语等。

五、精细化档案管理是精细化班级管理良性化发展的绿色通道 虽说小小的班集体不可能像学校一样具有名目清楚,种类齐全的档案。但班级管理的所有有形材料也应得到妥善的保管,因为班级管理档案能够帮助班主任更全面更细致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更便于班主任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它不仅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还可以为研究学生心理变化,教育学生、管理班级提供确凿的依据,也能记录每个学生成长的轨迹和心路历程,更是一个集体值得珍藏的美好记忆。中学阶段是中学生青春绽放的季节,是中学生由懵懂幼童,经过充满好奇的少年,到自我认知的青年的最重要时期。精细化管理工程的全方位推进实施,对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自我意识,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能力都起着积极长远的意义。

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