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食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
编辑:繁花落寂 识别码:21-109883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0 19:16: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食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

食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 四气:

寒性或凉性食物:清热、泻火、凉血、生津、解暑、止渴、滋阴之功。

宜:热性病、阳气旺盛或内火偏重者。忌:虚寒体质或阳气不足者。

热性或温性食物:温中、散寒、补阳、活血、通络、暖胃之功。寒者热之

宜:阳虚怕冷和虚寒体质者。

忌:热性病或阴虚火旺体质者。五味:

辛味(辛散):能宣散,能行气,通血脉,适宜外感表证或风寒湿邪者。

甘味(甘补):有补益强壮作用,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及五脏虚赢者皆可食用。

酸味(酸收):有收敛固涩作用,适宜于久泄、久痢、久咳、久喘、多汗、虚汗、尿频、遗精等食用。

苦味(苦降):能清泄,能燥湿,适宜热证、湿证人服用。咸味(咸软):能软坚,能散结,能润下,适宜结核,便秘者食用。

一、食物的性味归经

(一)按食性归类 寒性:

菜类:黄瓜、淡豆豉、冬瓜、马齿苋、慈菇、蒲公英、竹笋、苦瓜、莲藕、西红柿、茭白、蕨菜、荸荠、紫菜、海带、甘蔗、海藻。

肉类:猪肠、田螺、蟹。

水果类:柿子、西瓜、香蕉、桑椹、柚。凉性:

菜类:茄子、白萝卜、冬瓜子、丝瓜、油菜、菠菜、芹菜、茶叶、蘑菇、豆腐、菠菜。

谷类:小米、薏米、荞麦、大麦、绿豆、小麦。水果:苹果、梨、枇杷、橙子、西瓜皮、芒果。肉类:鸭蛋、猪皮。

热性:肉桂、辣椒、花椒、芥末。温性:

药食类:薤白、香橼、佛手、小茴香、刀豆、龙眼肉、杏仁、菜类:南瓜、韭菜、生姜、葱、香菜、油菜子、大蒜、木瓜。谷类:高粱米、糯米、醋、酒。

水果:桃、樱桃、石榴、乌梅、荔枝、栗子、大枣。肉类:火腿、鹅蛋、雀肉、鳝鱼、虾、鲢鱼、海参、鸡肉、羊肉、狗肉、猪肝、猪肚。平性:

菜类:土豆、南瓜子、洋葱、白薯、藕节、黄花菜、荠菜、青蒿、圆白菜、大白菜、芋头、扁豆、豌豆、胡萝卜、荷叶、豇豆、百合、木耳。

谷类:蚕豆、赤小豆、黄豆、粳米、莲子、玉米。水果:李子、葡萄、桃仁、李仁。

肉类:牛奶、牛肉、蜂蜜、鹌鹑、鸡蛋、鲫鱼、鲤鱼、白鸭肉、猪蹄、鹅肉、猪肉、黄鱼、海蜇。

(二)按食味归类 酸性食物:

菜类:西红柿、木瓜、马齿苋、香橼、佛手。谷类:赤小豆。

水果:柠檬、杏、梨、橙子、桃、山楂、石榴、荔枝、橘、柚、芒果、葡萄。肉类:鳟鱼、猫肉。

苦性食物:苦瓜、苦菜、大头菜、香椿、淡豆豉、蒲公英、槐花、香橼、佛手、薤白、慈菇、荷叶、茶叶、杏仁、百合、白果、桃仁、李仁、海藻、猪肝。

辛性食物:生姜、葱、大蒜、洋葱、辣椒、花椒、芥菜、酒、香橼、佛手、陈皮、香菜、薤白、韭菜、韭子、白萝卜、萝卜子、芥子、油菜子、油菜、青蒿、大头菜、芋头、芹菜、茴香、韭菜。甘性食物:

药食类:枸杞子、百合、杏、龙眼肉、刀豆、陈皮、桃仁、肉桂。

菜类:莲藕、茄子、西红柿、茭白、蕨菜、胡萝卜、白萝卜、萝卜子、冬瓜子、丝瓜、洋葱、竹笋、藕节、土豆、红薯、芋头、菠菜、荠菜、黄花菜、青蒿、大头菜、南瓜、扁豆、豌豆、洋白菜、白菜、芹菜、冬瓜、黄瓜、豇豆、豆腐、蘑菇、白木耳、甘蔗、荸荠。

谷类:黑芝麻、绿豆、黑大豆、赤小豆、黄豆、薏米、蚕豆、荞麦、高粱、粳米、糯米、玉米、小米、大麦、小麦、榛子、栗子、菱角、酒。

水果:梨、西瓜、甜瓜、山楂、香蕉、桃、罗汉果、樱桃、桑椹、荔枝、橘子、柚、芒果、大枣、无花果、酸枣仁、莲子、胡桃仁、葡萄。

肉类:黄鱼、泥鳅、青鱼、鲢鱼、蟹肉、鲤鱼、鲫鱼、田螺、鳝鱼、虾、猪肺、猪肠、猪肉、猪皮、猪蹄、猪肝、羊肉、鸡肉、鹅肉、牛肉、白鸭肉、紫河车、鹌鹑、鹌鹑蛋、火腿。咸性食物:荠菜、海藻、海带、紫菜、海蜇、蟹、海参、田螺、猪肉、猪肾、猪蹄、猪血、猪心、火腿、白鸭肉、狗肉、鸽蛋。

(三)按归经归类 归心经食物:

药食类:酒、百合、桃仁、龙眼肉、酸枣仁、莲子。

菜果类:荠菜、莲藕、藕节、辣椒、慈菇、荷叶、西瓜、甜瓜、柿子。

谷类:绿豆、赤小豆、小麦。

肉类:猪皮、海参。归肝经食物:

药食类:酒、紫河车、马齿苋、荷叶、蒲公英、槐花、桃仁、山楂、酸枣仁、桑椹、杏仁、枸杞子、香橼、佛手、木瓜、韭菜子。

菜果类:西红柿、丝瓜、油菜、韭菜、荠菜、香椿、青蒿、樱桃、乌梅、枇杷、荔枝、芒果、无花果、李子、慈菇。

谷类:醋、黑芝麻。

肉类:海蜇、青鱼、鳝鱼、虾、鳖肉、蟹。归脾经食物:

药食类:生姜、马齿苋、木瓜、肉桂、荷叶、山楂、罗汉果、乌梅、大枣、无花果、龙眼肉、酸枣仁、莲子、陈皮、海藻、芡实。

菜果类:香菜、苦菜、莲藕、藕节、茄子、西红柿、豆腐、茭白、油菜子、油菜、荠菜、大头菜、南瓜、芋头、扁豆、豌豆、胡萝卜、冬瓜皮、豇豆、辣椒、花椒、大蒜、苹果、枇杷、西瓜皮、荔枝、橘、芒果、栗子、葡萄、藕节

谷类:荞麦、白薯、高粱、粳米、糯米、小米、大麦、小麦、黑大豆、薏米、蚕豆、黄豆

肉类:火腿、猪(肉、肝、血、肚、心)、牛肉、鸡肉、鹅肉、羊肉、狗肉、泥鳅、鲢鱼、鲤鱼、鲫鱼、鳝鱼、归肺经食物:

药食类:生姜、淡豆豉、芥子、花椒、海藻、杏仁、百合、胡桃仁、罗汉果、乌梅、白果、香橼、陈皮、薤白、酒、茶叶

菜果类:葱、洋葱、大蒜、荠菜、香菜、茭白、白萝卜、冬瓜子、油菜子、萝卜子、油菜、藕节、青蒿、胡萝卜、芹菜、冬瓜、蘑菇、慈菇、紫菜、甘蔗、柿子、荸荠、梨、枇杷、香蕉、橘、柚、葡萄、谷类:薏米、糯米

肉类:猪肺、猪皮、鹅肉、鸭蛋、白鸭肉、鲢鱼。

归肾经食物:

药食类:海藻、海马、桑椹、薏米、枸杞子、胡桃仁、肉桂、芡实、莲子。

菜果类:大蒜、芥菜、香椿、豇豆、栗子、韭菜、韭子、花椒、小茴香、樱桃、石榴、葡萄、李子。

谷类:蚕豆、小米、小麦、黑芝麻、黑大豆、薯类。

肉类:海蜇、海参、鲤鱼、鳝鱼、虾、黄鱼、火腿、猪肉、猪肾、猪肝、猪血、猪心、鹌鹑蛋、白鸭肉、羊肉、狗肉、紫河车、鸽蛋。

归胃经食物:

药食类:生姜、淡豆豉、蒲公英、佛手、山楂、大枣。菜果类:胡椒、小茴香、韭菜、甘蔗、苹果、梨、桃、樱桃、西瓜、橘、柚、榛子、荸荠、柠檬、蘑菇、萝卜子、南瓜子、土豆、葱、苦瓜、莲藕、茄子、西红柿、菠菜、扁豆、豌豆、豆腐、木耳、白萝卜、丝瓜、竹笋、白菜、芹菜、黄瓜。谷类:高粱、糯米、小米、绿豆、荞麦、大麦、酒、醋 肉类:牛奶、鸡肉、猪肉、猪肉、猪心、猪蹄、猪肝、猪血、火腿、狗肉、牛肉、青鱼、鲫鱼、田螺、黄鱼。

二、疾病的饮食调理

(一)气虚:

药食同源:人参、白术、茯苓、黄芪等

食物: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莜麦、土豆、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鹌鹑、牛肉、兔肉、狗肉、鲢鱼等

1、心气虚

药食同源:酸枣仁、当归、黄芪、龙眼肉等 食物:小麦、莲藕、芥菜、海参、猪心等

2、肺气虚 药食同源:黄芪、五味子、人参、陈皮等

食物:生姜、葱、芥菜、香菜、鲢鱼、鹅蛋、猪肺、胡桃肉

3、脾气虚(中气不足)

药食同源:黄芪、橘皮、白术、当归等

食物:藕节、南瓜、芋头、黄花菜、花椒、肉桂、火腿、猪肚等

(二)血虚

药食同源:当归、熟地、大枣、桂圆等

食物:桑椹、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

1、心血虚

药食同源: 当归、阿胶、桂圆等

食物:小米、小麦、甜瓜、桃仁、酸枣仁等

2、肝血虚

药食同源:枸杞子、熟地(杞菊地黄丸)

食物:荔枝、黑芝麻、无花果、紫河车、虾、青鱼等

(三)阴虚

药食同源:麦冬、百合、桑椹、龟板、鳖甲等

食物:银耳、黑木耳、白菜、梨、葡萄、桑椹、牛奶、鸡蛋黄、甲鱼、乌贼鱼、猪皮等

1、肺阴虚

药食同源:沙参、麦冬、百合等 食物:白萝卜、冬瓜子、油菜、冬瓜、百合、猪肺、燕窝等

2、胃阴虚

药食同源:生地、沙参、麦冬等

食物:苦瓜、莲藕、番茄、芹菜、荸荠、梨、绿豆、鸡肉、猪肚、鲫鱼、田螺等

3、肾阴虚

药食同源:知母、黄柏、熟地黄(六味地黄丸)等 食物:海参、鲤鱼、鲈鱼、葡萄、黑雄鸡、猪肾、鸡蛋、柠檬、黑芝麻等

(四)阳虚

药食同源:肉苁蓉、杜仲、冬虫夏草、鹿茸等

食物:核桃仁、豇豆、韭菜、羊肉、狗肉、鸽蛋、雀肉、鳝鱼、海虾等

1、肾阳虚

药食同源:附子、肉桂、肉苁蓉(附桂地黄丸)等 食物:刀豆、栗子、韭菜、花椒、樱桃、菠萝等

第二篇:食物的“四气”、“五味”

食物的“四气”、“五味”及常见医学术语

【四气--温、热】温热性的食物有温中、补虚、驱寒作用,适宜于于虚寒体质的人和宜于冬季食用。这类食物如牛肉、鹿肉、鸡肉、鳝鱼、韭菜、核桃、荔枝、榴莲等都列为温热类的食物。

【四气--寒、凉】寒凉性的食物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宜于体质偏热,平时面目赤红、小便黄、大便硬的人。这类食物如黄瓜、苦瓜、西瓜、雪梨、绿豆、螃蟹、猪肉、啤酒等俱属于寒凉性食物。

【五味--辛】辛味食物有宣散和刺激作用。适量食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刺激内分泌,尤其性腺,有很好的美容效果。这类食物有辣椒、葱、姜、茴香等。小心!如果不小心辨别自己的体质属性,很可能弄到咽喉痛和长暗疮的。

【五味--甘】甘味的食物多是健脾胃、长肌肉,具有增肥的作用。如燕窝、大枣、蜜糖、小麦、粟米、糯米等。

【五味--酸】酸味的食物有收敛、生津益阴的作用。对胃酸不足、皮肤干燥,面部多油脂、皮肤脱屑的人有一定的作用。如乌梅、橘子、苹果、米醋等。

【五味--苦】苦味的食物一般都有寒凉、清热的作用,对长暗疮、小便黄热、咽喉痛的人有很好的效果。例如:苦瓜、茶叶、苦菜、青榄等。

【五味--咸】咸味的食物有软坚散结,通大便和补肾的作用。阴液不足、大便干硬、耳鸣、甲状腺肿大等。食用海带、海参、紫菜都很适宜的。

提示:美味食物不足为虚,过多则实。阴阳平衡,长寿可期。

元气 指人体维持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元气在胚胎时已经形成,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

【气血】指人体内的气和血。“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津液】

津和液的合称。指人体中的液体,均为饮食水谷的精微所化生。津随卫气而散布,有濡润肌肉.充养皮肤的作用。液随精血而滋濡,有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灌濡孔窍等作用。亦指排出体外的废液,如汁液、尿液等。

【肾阳】

亦称“真阳”,“元阳”,“命门之火”。指肾脏的阳气。肾阳有温养腑脏的作用,为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与肾阴相互依存,两者结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肾阴】

亦称“真阴”、“元阴”、“肾水”。指肾脏的阴精。肾阴有滋养脏腑的作用,为人体阴液的根本。《景岳全书》称:“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两者给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舌苔】

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仅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当患病时,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变厚。常见的舌苔有白、黄、黑三种。祖国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所生,从舌苔的白和黄,可辨病之寒热;从舌苔的薄和厚可辨病之重深浅;从舌苔的变化,可辨病之转化。

【表证】

外感病邪一般先侵袭体表的呼吸道,其出现的证候,称为“表证”。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表寒常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咳嗽痰白、关节酸痛、苔白口不渴、脉浮紧等;表热则见身热不恶寒、咽痛口渴、咳嗽痰黄、脉浮数等。

【实证】

指人体受外邪侵袭,或因痰火、瘀血、虫积、食积、水湿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证候。与虚证相对而言。如面赤、气粗、痰壅、喘满、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

热证

主要指人体感受温邪、暑气或寒邪化热而引起的热性证候。如身热汗多、面赤烦燥、口渴喜冷饮、神昏谵语、便秘或泄泻热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及脉洪、大、滑、数等。

【虚证】

指人体因精气不足而出现的正气虚弱的证候。与实证相对而言。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阴虚

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虚火】

一般是指阴虚而导致火升的病理现象。阴虚有五脏之阴偏虚与精、血、津、液等亏损的不同情况。阴虚则阳气相对的亢盛,易于导致虚火上升,故虽见火升征象,实为阴虚所引起。临床表现为咽喉干痛、颧红升火、心烦少寐、脉细数等。

【阳虚】

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有卫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皑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气虚

一般多指中气不足或元气虚衰的病理现象。两者既又联系,又有区别。如饮食失调.劳倦伤脾,每致中气受伤,而见肢倦、乏力、神疲、食少等症。若素体虚弱,或耗伤肾精,每致元气受损,而见头晕、腰酸、气短、气促、小便频数等症。在中气不足或元气虚弱的患者,往往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活动。可出现各脏的气虚证候。

【肾虚】

指肾脏精气亏损的病理现象。肾亏的原因,可由禀赋不足或肾精耗损太过所致。临床表现多见精神倦怠、眩晕、耳鸣、腰酸、遗精,并可兼见咽干、潮热或肢冷、阳痿等症。由于肾精有滋养五脏的作用,故肾脏的精气亏耗,不仅表现为肾脏的病变,同时能影响其他脏器的病理变化,说明肾脏在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方面的重要性。

【血虚】

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每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

【脾虚】

指脾气虚弱的病理现象。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

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胃火】 指胃热炽盛化火的病理现象,若胃火炽盛,可沿足阳明胃经上炎,临床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并可见嘈杂易饥、便秘等症。

【肝火】

指肝火亢盛的病理现象。由于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所致。与情志激动过度也有一定关系。临床表现多见目赤、易怒、头痛、胁痛、口苦、吐血、咯血、脉弦数等症。

肝气郁结

肝有疏泄作用,喜舒畅而恶抑郁。如肝失疏泄或清绪抑郁不舒,均可引起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胁痛、胸闷、脘胀、嗳气、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心肾不交】

指心与肾生理协调失常的病理现象。多由肾阴亏损,阴精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于下降所致。临床表现为失眠、多梦、虚烦、遗精等症。

【命门火衰】

即指肾阳衰微的病理现象。肾阴和肾阳相互依存,故命火衰多由元气虚弱或肾精耗伤所致。临床上可见下元虚冷的证候,如精神萎顿、腰酸、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清长或黎明泄泻、水肿等症。

房劳 指房事过度,耗伤精气而导致疾病的一种因素或由此而形成的疾病。

清热

指清除邪热或虚热的各种治法。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般称为实热。邪在气分的宜用辛凉清热;热毒炽盛或夹湿的宜用苦寒清热;热盛伤津的宜用甘寒清热;热在营血的宜用凉血清热法等。由阴虚而生的内热,称为虚热,宜用养阴以清热。养阴有滋养肺阴、肝阴、肾阴和养血、滋液等多种方法,须根据具体情况配合应用。在热病伤阴阶段,也可参合养阴清热法。另有气虚而致的发热,宜用甘温补气药治疗,不属清热范围。

【解毒】

指解除病毒的一种治法。“毒”有热毒、寒毒、疫毒、蛊毒、湿毒、火毒及食物中毒等,因病情不同,有内服和外治等各种不同方法。临床上以热毒症较为多见,常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山豆根等。

【降火】

指治疗热盛火升的一种方法。“火”有虚火、实火的区别,故治疗亦有不同。(1)降虚火,指用滋阴降火的药物,以治疗阴虚火升的咽痛.咯血.颜面升火.虚烦易怒.眩晕失眠.舌红口燥.脉细数等症。常用药物如玄参、生地、丹皮等。(2)降实火,指用清泄降火等药物,以治疗肝火上升的目赤.头痛或胃火炽盛的齿痛、便秘等症。常用药物如龙胆草、黄芩、大黄、生石膏等。

【疏肝】 指疏调肝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肝气郁结而致胸闷胁胀、嗳气吞酸等症。常用药物如柴胡、香附、青皮、金铃子等。

【活血】

指流畅血行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血行不畅、经脉阻滞,如女子经行不畅、小腹疼痛;寒凝瘀阻、胸胁或肢节疼痛及外伤所致的瘀块肿痛等症。常

用药物如桃仁、当归、红花、川芎、丹参等。

【健脾】

指健运脾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药如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

【化痰】

指祛除痰浊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痰饮而导致的多种上疾患。常用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贝母等。痰证因病邪留阻部位、临床表现及病机的不同,化痰法常与宣肺、顺气、清热、燥湿、健脾、温阳或熄风潜阳等法分别配合应用。

【寒证】

指人体因受寒邪侵袭或因阳气不足而引起的寒性证候。如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痰多白沫、腹痛喜温按、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苔白润等。寒邪侵袭者多见迟脉或紧脉,阳气不足者则脉多沉微。

【益气】

指补益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内伤劳倦或病久虚羸,而见气短懒言、面色皑白.神疲无力.肌肉消瘦等症。常用药物如党参.黄耆.白术.甘草等。

【滋阴】

指滋养阴液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或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症。常用药物如沙参.玉竹.天冬.石斛.枸杞子等。

补血

指补益阴血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眩晕耳鸣、心悸失眠、妇女月经不调、脉象虚弱等症。常用药物如熟地、当归、白芍、首乌等。

【安神】

指安定神志的一种治法。可分为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两种。重镇安神适用于惊悸不寐、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症,常用药物如磁石、朱砂、龙齿等。养心安神适用于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等症,常用药物如丹参、枣仁、柏子仁、远志等。

【经络】

指经脉和络脉。经脉如径路,为纵行的干线;络脉如网路,为横行的分支。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们纵横交叉,循行于人体内外,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壮阳

指温壮肾阳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命门火衰,精气虚耗而见阳萎、滑精、小便频数、腰膝酸冷、脉象沉微等症。常用药物如鹿茸、狗肾、仙茅、锁阳、韭菜子等。【补肾】

指补益肾阴、肾阳的治疗方法。肾阴虚表现为形体消瘦、眩晕、腰酸、遗精、神疲、虚热升火等症。常用药物如龟板、熟地、鳖甲、黄柏、女贞子等。肾阳虚表现为面色皑白、气短气促、头晕、阳痿、便溏、肢冷、水肿等症。常用药物如巴戟天、仙灵脾、肉桂、补骨脂、菟丝子等。

第三篇: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编辑本段]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1.四气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关系 研究观察一些热症和寒症病人植物神经机能状态发现,热症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均有交感活动增强的表现,同时尿中儿茶酚的排出量明显增加;寒症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均表现为交感活动不足,尿中儿茶酚胺量和17-羟皮质类固醇的排出量减少。分别用寒凉方药及温热方药治疗后,前者热现减退,后者寒症缓解,同时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尿中儿茶酚胺及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逐渐恢复正常。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寒凉性药物与温热性药物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有效大影响。如温热药麻黄、青皮、附子、细辛等,多有升压和强心作用。寒凉药如,黄连、黄芩、葛根等,多有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上述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整作用,在病理条件下更为明显。如附子、肉桂可以使“阳虚”模型小鼠低下的M受体—cGMP系统的反应趋向正常,而使“阴虚”模型小疑心病低下的M受体—cMGP系统反应趋正常

2.对代谢的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热性方药如四逆汤等,可增加大鼠的饮水量;寒性方药如黄连解毒汤等,可减少大鼠的饮水量。热性方药如鹿茸、麻黄、桂枝、干姜及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具有促进代谢及增加耗氧的作用;寒凉方药如丹参、葛根及黄连解毒汤等,多具有降低代谢,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及降温作用。

3.对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作用 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属热症,常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实验研究证明,寒凉方药多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例如,清热药银花、连翘、板蓝根、白头翁等;辛凉解表药菊花、牛蒡、柴胡等;清热通淋药木通、茵陈等到。以上各药用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往往有较好的效果。[编辑本段]五味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酸收涩 苦澡湿 甘缓急 辛发散 咸软坚 酸味

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苦味

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甘味

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辛味

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咸味

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

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涩味

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五味的确定

①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②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药物的五味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以辛味为例,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等味辛,能散寒解表,常用于感冒初起。药理实验证明,它们具有解热、发汗,抗菌抗流感的作用。枳壳、木香、乌药等到行气药,多味辛,有行气止痛的功效。药理实验证明,这些药物具有解痉止痛、调整胃肠活动以促进消化的作用。药物的辛味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有关,据统计,85种辛味药中,含挥发油的药物有53种,占辛味的72.1%并且不少药物的挥发油就是该药物的有效成分。如桂枝所含挥发油中的桂皮醛具有退热作用,理气药陈皮和青皮所含的挥发油有调整胃肠功能作用。

[编辑本段]四气与五味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性味合参

①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③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编辑本段]四气五味与养生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对饮食营养意义的论述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以下《素问》原文皆引自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素问》)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所谓“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饮食营养之“五味”。其中,“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刺节真邪》,以下《灵枢》原文皆引自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等,强调了饮食五味、谷气、水谷之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故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2 对预防思想与饮食营养的论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在预防医学中,饮食营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有关“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如“法于阴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但由于“人以水谷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础的还在于“食养”,在于饮食营养的“食饮有节”。对膳食结构的论述

《素问·脏器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据食物的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类食物为主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饮食生活的记载,是我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一大发现,它“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饮食指南”,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近代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六群”或“四群”,用于指导居民保持平衡膳食的方法,其精神实质也与《黄帝内经》相一致。《黄帝内经》中这种“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曾对指导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增进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即使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它对于预防由于经济发展、膳食模式西化所产生的所谓“文明病”或“富裕病”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4 对消化生理的论述

在消化生理上,《黄帝内经》提出了“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胃者,水谷之海也”(《素问·五脏别论》);“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刺法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灌五藏”(《灵枢·五味》)等,指出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饮食物。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必须首先经过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转化为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气、血等物质,故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并将胃的这种功能概括为“胃气”。由于“胃气”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根本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有鉴于“胃气”之盛衰对人体生理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营养学上也就应十分重视保护“胃气”。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进一步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素问·厥论》);“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灵枢·本输》)等,进一步阐述了胃的这种消化生理功能,还必须得到脾的运化功能的配合,才能使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以化生气血,并运送到全,从而供养机体。除此之外,人体的消化生理还关系到大肠和小肠,如“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刺法论》)。由于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故脾胃就构成了人体消化生理的核心。任何饮食物的摄取,都取决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包括各种营养补充品等,最终都要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输送。由于脾胃在消化生理上的这种重要作用,故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从理论高度概括了脾胃在饮食营养消化生理上的重要意义,这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强调饮食营养,必须首先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这一内因,必须以脾胃为本,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人体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和输送,这对于解决在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今天,为什么仍然存在着的许多营养不良性疾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并正在影响着近代营养科学的发展。这种饮食营养以脾胃为本的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科学的特点之一。此外,《黄帝内经》还对消化病理进行了论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的“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等。5 对食物性能的论述

在食物性能理论上,《黄帝内经》提出了“气味学说”。如“气味和而服之”,“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脏别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物性能理论的“气味学说”,主要包括了五味与四气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对食物五味的认识,《黄帝内经》中有着较多的论述。《灵枢·五味》说“谷气有五味”。所谓的“五味”,是指饮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几种不同的味。在这里,包括淡味在内虽然已超出了五种味,但习惯上仍将淡味归属于五味。关于“五味”的作用及阴阳属性,则“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脏气法时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饮食五味与人体五脏的关系,则“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灵枢·九针论》);以及“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灵枢·九针论》)等,说明“五味”还与归经学说等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的“味”与五脏有着不同的亲和力。此外,《黄帝内经》还运用五行学说阐明了五味之间的关系,如“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具体食物的“五味”归属,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如《灵枢·五味》的“五谷:禾亢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味之外,在《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肾,其臭腐”(《素问·金匮真言论》)。关于对食物四气的认识,虽然在《黄帝内经》中直接的论述较少,但从其所论述的治则等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来。

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说明食物同样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食性。其中,寒凉性质的食物主要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证,温热性质的食物主要用于寒性体质或寒性病证。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黄帝内经》在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上不可能通过实验室来进行分析研究,而将食物的营养物质统称为水谷之“精微”(《灵枢·五味》)、“精气”(《灵枢·平人绝谷》)、“食气”(《素问·经脉别论》)、“谷气”(《灵枢·刺节真邪》)等。对食物“精微”物质的认识,则主要是通过食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来进一步归纳为“气味学说”,从而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科学中独特的“食物性能理论”。也正是传统饮食营养学这种以人为本、从作用认识食物营养的方法,它较之于西方近代营养学从成分认识食物的方法有其特色和优势。西方近代营养学在食物成分的认识上,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对食物成分的认识也就存在其局限性。而中国传统营养学从食物作用于人体来观察其功能,也就有可能比较全面地认识食物的营养价值。6 对饮食营养基本法则的论述

有关饮食营养基本法则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总体概括为“食饮有节”(《素问·上古天真论》)。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了调理阴阳、谨和五味、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黄帝内经》中的有关论述,虽大多指的是针法或治法,但从“医食同源”的观念出发,也同样适用于饮食营养学。

6.1 调理阴阳的饮食营养法则《素问》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由于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保持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饮食营养也必须围绕调理机体的阴阳来进行,以保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为目标。由此,调理阴阳也就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法则。

6.2 谨和五味的饮食营养法则《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五脏生成》也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认为饮食五味虽然可以养生,但是偏嗜五味,导致饮食五味太过又会损伤人体,因此应“谨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赋的寿命。

6.3 因人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灵枢·卫气失常》)。《灵枢》更有“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禀赋等的不同,将人分为25种不同的体质特性,此外,尚有《灵枢·通天》的“阴阳五态人”等。由于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因此在饮食营养上也应“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素问·八正神明论》),必“先知二十五人”,“别五态之人”,“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灵枢·经水》),“审有余不足,盛者写之,虚者补之”(《灵枢·通天》)。因此,根据不同的体质等情况,采取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就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学“因人制宜”的基本法则。

6.4 因时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灵枢·四时气》说“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又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因此,饮食营养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根据季节寒热的不同,制订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这也是传统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具体体现。正如《素问》所说“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6.5 因地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异法方宜论》又说“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体也”。我国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有不同,因而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因此,在饮食营养上还应兼顾到地域环境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即因地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7 对食疗的论述

食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临证学中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较多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灵枢·五味》)等。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以药物和食物配伍治疗疾病的内容,已具有了“药膳”的含义,可谓是最早的食疗药膳方。如“半夏秫米汤(粥)”,并详述对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鱼则骨一?茹丸(乌鱼则骨、?茹、雀卵)”治疗女子血枯,并用鲍鱼汁送服等。此外,对于即使是使用药物治疗或针刺治疗的疾病,也需要饮食营养的配合和支持:“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五常政大论》);“调食和药,治在下愈”(《素问·经脉别论》);“治诸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素问·刺热》)等。酒作为百药之长,以酒疗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如“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素问·缪刺论》);“且饮美酒,口敢美炙,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灵枢·经筋》)。酒还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可配制多种药酒。如《素问·腹中论》以“鸡矢醴”治疗臌胀,《素问·玉版论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灵枢·九针论》的“醪药”等。应当强调的是,《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疗的论述,不仅仅是指疾病与饮食营养的问题,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观念出发,食疗食物作为药物,它还包括了疾病与临床治疗的内容。因此,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食疗学说”较之于近代营养学中临床营养学的内涵要丰富得多。8 对疾病恢复期饮食营养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还论述了有关急性热病恢复期的饮食营养问题,提出了“食复学说”:“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强调在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之品,也不可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此外,在《素问·腹中论》中,还有“鼓胀……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等论述。9 对食忌的论述

《黄帝内经》在强调饮食营养之宜,即“食宜”的同时,还从另一个方面论述了饮食之忌,即“食忌”,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特有的—“食忌学说”。如“五禁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灵枢·五味》);“五裁说”:“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灵枢·九针论》);此外,《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强调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对饮食五味进行限制。《素问·腹中论》云:“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素问·刺法论》、《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有相关论述。“食忌学说”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在对饮食物认识上的两点论,即在强调各种饮食物对人体有益的同时,又看到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这种哲学方法论上的“饮食宜忌观”有别于近代营养学上的“热能观”,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并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特色之一。《黄帝内经》中有关饮食营养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除上述内容以外,还有饮食卫生、饮食营养与疾病等方面的内容。如“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灵枢·师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从而奠定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理论基础,在世界营养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对世界营养科学的一大贡献。对其丰富的饮食营养学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并用现代科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整理和提高,对于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饮食营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气与味的综合运用

由于每一种药都具有气和味,故有气同而味异,气异而味同。即同性的药物各有五味的差异,同味的药物亦各有四气的不同。因此,必须把药物的气味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例如同一温性药,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五味子,山萸肉),甘温(党参,白术),苦温(苍术,厚朴),咸温(蛤蚧,肉苁蓉)的不同;同一种辛味药,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半夏),辛热(附子),辛平(佩兰)的不同。

由于性味组合的不同,功能也有不同。如治疗表证的药物,多为辛味,但有辛温,辛凉之分。如属风寒,宜用辛温;如属风热,宜用辛凉。又如苦味,有苦寒,苦温之别,苦寒适用于里热证,苦温适用于里寒症。还有一些药物,则是一气而兼有两种味以上的,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苦温,生地黄甘苦微寒等。依此类推,则知药物的气味四错综复杂的,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也正体现了药物具有多种的作用。同时五味相兼,亦应根据某种药味的大小而分别其主要作用与次要作用。例如桂枝辛温,主要能发散风寒,兼甘味,则辛甘温能温通经络,并有强壮作用,与补药同用则能补;当归甘温主要能补血,但味兼辛能散,苦能泄,故能活血。这说明药物的性能,在相同之中,亦各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对药物的气味不能孤立来看,必须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交全面的认识药物的性能。

第四篇:四气五味

、A型题(每道试题有五个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错选、多选该题无分。每题1分,共40题)1.止血药主要归何经:

A.心肝脾 B.脾肺肾 C.心脾肾 D.肝脾肾 E.心肝肾 2.白头翁善治何病:

A.肠痈 B.肺痈 C.疮痈 D.血痢 E.蛇伤 3.下列药物尤善治风湿顽痹的药物是:

A.独活 B.蕲蛇 C.木瓜 D.川乌 E.威灵仙 4.用于肝经风热,目赤翳障,急慢惊风之证,宜选用: A.薄荷 B.牛蒡子 C.蔓荆子 D.蝉蜕 E.葛根 5.何药能解毒明目退翳,为眼科外用常用药:

A.升药 B.轻粉 C.砒石 D.炉甘石 E.铅丹 6.具有泻下通便,清肝,杀虫的药物是:

A.大黄 B.芦荟 C.芒硝 D.郁李仁 E.番泻叶 7.下列哪项不是紫苏的主治证:

A.脾胃气滞 B.鱼蟹中毒 C.妊娠呕吐 D.阳虚水肿8.既能利水通淋,又能清解暑热的药物是:

A.石膏 B.青蒿 C.滑石 D.藿香 E.黄连 9.磁石宜用治:

E.风寒表证

A.肺气不足之虚喘 B.肾不纳气之虚喘 C.肺气壅滞之咳喘 D.痰壅气逆之咳喘 E.热邪塞肺之咳喘 10.消食药中兼能行气散瘀的药物是:

A.山楂 B.神曲 C.麦芽 D.鸡内金 E.莱菔子 11.哪项不是熟地黄的功效:

A.补血 B.活血 C.滋阴 D.益精 E.补髓 12.祛风湿止痛又解表的药物是:

A.威灵仙 B.独活 C.蕲蛇 D.木瓜 E.五加皮 13.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收敛固涩的药物是:

A.金樱子 B.海螵蛸 C.山茱萸 D.女贞子 E.杜仲 14.既能理气健脾,又能燥湿化痰的药物是:

A.青皮 B.木香 C.枳实 D.香附 E.陈皮 15.用治肺肾两虚、肾不纳气的虚喘久嗽当选:

A.五味子 B.乌梅 C.党参 D.蛤蚧 E.五倍子 16.下列何药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

A.生地黄 B.玄参 C.牡丹皮 D.赤芍 E.水牛角 17.既能息风止痉,又能化痰开窍的药物是:

A.羚羊角 B.天麻 C.牛黄 D.钩藤 E.僵蚕 18.能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药物是: A.白果 B.椿皮 C.石榴皮 D.芡实 E.白芷 19.细辛用于何种头痛最佳:

A.少阳头痛 B.巅顶头痛 C.前额头痛 D.少阴头痛 E.太阳头痛 20.大蓟的功效既能凉血止血,又能:

A.解毒排脓 B.解毒消痈 C.化痰止咳 D.清热利尿 E.安胎解毒 21.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药物是:

A.赤芍 B.玄参 C.紫草 D.牡丹皮 E.生地黄 22.下列何药善治胸痹:

A.青皮 B.柴胡 C.薤白 D.郁金 E.川楝子

23.退热作用良好,又善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的发散风热药是:

A.升麻 B.柴胡 C.葛根 D.薄荷 E.蝉蜕 24.清热明目,兼能散结消肿的药物是:

A.夏枯草 B.桑叶 C.石决明 D.白菊花 E.决明子 25.能补肾阳以纳气平喘的药物是:

A.补骨脂 B.续断 C.巴戟天 D.鹿茸 E.益智仁 26.宜另煎的药物是:

A.蒲黄、薄荷 B.鹿茸、人参 C.党参、人参 D.鹿茸、杜仲 E.附子、乌头

27.长于治肺胃出血的药物是: A.大蓟 B.小蓟 C.白及 D.三七 E.艾叶 28.入汤剂宜后下的药物是:

A.附子 B.干姜 C.肉桂 D.丁香 E.吴茱萸 29.湿浊中阻,脘腹胀满甚者,宜选:

A.藿香 B.丁香 C.黄连 D.厚朴 E.生姜

30.下列哪味药甘平质润,专入肝经,能平肝阳,息肝风,通经络,善治一切风证,尤为治眩晕要药:

A.钩藤 B.羚羊角 C.天麻 D.白僵蚕 E.罗布麻 31.琥珀善治:

A.热淋 B.血淋 C.石淋 D.膏淋 E.气淋 32.来源于同一种植物的药物是:

A.枸杞子与狗脊 B.柴胡与银柴胡 C.莪术与白术 D.枸杞子与地骨皮 E.山茱萸与吴茱萸 33.《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作者是:

A.苏敬 B.赵学敏 C.李勣 D.唐慎微 E.缪希雍 34.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学说 B.脏腑经络理论 C.药性理论 D.药味理论 E.五行学说

35.治疗痰热咳嗽兼有便秘者,宜首选:

A.川贝母 B.浙贝母 C.瓜蒌仁 D.前胡 E.竹茹 36.生姜制约生半夏毒性,叫做:

A.相须 B.相畏 C.相杀 D.相恶 E.相反 37.牛膝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取其作用是:

A.凉血止血 B.清热泻火、止血 C.收敛止血 D.引火下行 E.化瘀止血

38.枇杷叶的功效为:

A.清肺止咳 B.温肺止咳 C.敛肺止咳 D.润肺止咳 E.宣肺止咳 39.下列药物中,长于清利头目的是:

A.升麻 B.蔓荆子 C.柴胡 D.葛根 E.淡豆豉 40.为配伍禁忌的是:

A.硫黄与水银 B.丁香与郁金 C.川乌与三棱 D.牙硝与人参 E.官桂与五灵脂

二、B型题(由五个备选答案与二道试题组成,每道试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分,共20题)

A.石决明 B.牡蛎 C.代赭石 D.珍珠母 E.龙骨 41.治疗胃气上逆之呕吐、呕逆、噫气宜用: 42.治疗痰火郁结之痰核、瘰疬、瘿瘤宜用:

A.槐花 B.小蓟 C.大蓟 D.白茅根 E.侧柏叶 43.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药物是: 44.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的药物是: A.四气 B.五味 C.升降浮沉 D.归经 E.有毒与无毒 45.反映药物安全性的性能是: 46.反映药物作用趋向的性能是:

A.小便不利,水肿 B.心悸怔忡,失眠 C.风寒头痛,风湿痹痛 D.湿浊蒙窍,神志不清 E.阴虚火旺,齿痛口疮 47.川芎可用于: 48.益母草可用于:

A.发汗、平喘 B.祛风解表、透疹 C.温肺止咳 D.祛风燥湿、消肿排脓 E.解痉 49.荆芥的功效是: 50.麻黄的功效是:

A.温肾纳气 B.调经止痛 C.散结消滞 D.杀虫疗癣 E.燥湿化痰 51.香附除疏肝理气外,又能: 52.川楝子除行气止痛外,又能:

A.胜湿止痛 B.通鼻窍 C.透疹 D.止痉 E.消肿排脓 53.苍耳子和辛夷都具有的功效是: 54.藁本和羌活都具有的功效是:

A.泻肝火 B.退虚热 C.安胎 D.养阴清热 E.清心火 55.黄连的功效是: 56.龙胆的功效是:

A.人参 B.西洋参 C.党参 D.黄芪 E.山药 57.能补脾肺之气,又补肾涩精的药物是: 58.能补脾肺之气,又升阳固表的药物是:

A.清热安胎 B.理气安胎 C.补气安胎 D.养血安胎 E.补肾安胎 59.杜仲安胎的机理是: 60.白术安胎的机理是:

三、D型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二个相互间有特殊关系的为正确答案,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错选、多选该题无分。每题1分,共15题)

61.青蒿可用于治疗:

A.虚热骨蒸 B.湿热 C.热淋、血淋 D.疳热 E.暑热、疟热 62.诃子可用于久咳、失音病证,其作用在于:

A.润肺止咳 B.敛肺止咳 C.下气止咳 D.利咽开音 E.开宣肺气 63.阿胶善治出血兼阴虚之证,其作用在于:

A.补血 B.止血 C.滋阴润燥 D.补脾益肺 E.息风 64.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药物是:

A.干姜 B.砂仁 C.豆蔻 D.草果 E.益智仁

65.艾叶有何功效,适用于下焦虚寒所致的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等: A.养血安胎 B.收敛止血 C.温经止血 D.安胎 E.行气安胎 66.用治亡阳厥逆的最佳配伍是:

A.附子 B.干姜 C.肉桂 D.吴茱萸 E.高良姜 67.下列药物中,能清热解毒的是:

A.金银花 B.芫花 C.野菊花 D.红花 E.槐花 68.善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有:

A.百部 B.白果 C.白芷 D.川贝母 E.桔梗 69.苦味药的作用是:

A.能燥 B.能补 C.能软 D.能缓 E.能泄 70.能养心阴的药物是:

A.人参 B.山药 C.麦冬 D.百合 E.黄精 71.金钱草、虎杖均有的功效是:

A.清热解毒 B.化痰止咳 C.利胆退黄 D.泻热通便 72.既能止咳平喘,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A.火麻仁 B.瓜蒌仁 C.苦杏仁 D.郁李仁 E.桃仁 73.芒硝善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其作用在于:

A.活血消肿 B.泻下攻积 C.润燥软坚 D.行气导滞 74.石决明用治肝病,是因其:

A.柔肝 B.平肝 C.疏肝 D.清肝 E.暖肝

E.活血化瘀 E.消食化积 75.蒲公英善治乳痈,主要取决于何功效:

A.清热解毒 B.消痈散结 C.利湿通淋 D.泻火排脓 E.软坚散结

四、X型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有2~5个正确答案,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错选、多选该题无分。每题1分,共10题)76.常用治热痹的药物有:

A.防己 B.秦艽 C.地龙 D.防风 E.川乌 77.大黄的主治病证包括哪些:

A.积滞便秘 B.目赤咽痛 C.瘀血证 D.热毒疮疡 E.湿热黄疸 78.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的药物有:

A.独活 B.茯苓 C.猪苓 D.泽泻 E.木瓜 79.石菖蒲和远志的相同功效是:

A.化痰 B.开窍 C.安神 D.止痛 E.消痈 80.祛风湿药善除哪些部位的风湿之邪:

A.肌肉 B.皮肤 C.经络 D.关节 E.筋骨 81.何药具有破气作用:

A.枳实 B.土鳖虫 C.陈皮 D.青皮 E.莪术 82.用药禁忌包括:

A.配伍禁忌 B.妊娠禁忌 C.饮食禁忌 D.炮制禁忌 E.证候禁忌 83.知母的适应证有: A.气分实热 B.肺热咳嗽 C.阴虚燥咳 D.骨蒸潮热 E.肠燥便秘 84.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有:

A.葛根 B.木香 C.黄连 D.姜黄 E.郁金 85.白芍的主治病证有:

A.血虚 B.肝阳上亢 C.虚汗 D.带下 E.脘腹疼痛

五、判断题(下列各题,请判断题干内容是否正确。每题1分,共15题)86.莲子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咳,养心。

87.薏苡仁功能利水渗湿,消肿,健脾止泻,除痹,宁心安神。88.朱砂的用法是,宜先煎、久煎。

89.丁香的功效是:温中降逆,理气和中,温肺化饮。90.桑寄生的功效是祛风湿,补肝肾,舒筋络,安胎。91.藿香的功效是化湿、祛风湿、止痛。92.土鳖虫的功效为活血止痛,补肾强骨。93.木瓜酸温,能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94.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治寒证与阳证。

95.制首乌的功效是解毒,截疟,润肠通便。96.茵陈善清利肝胆湿热,为治黄疸之要药。97.水牛角既能清热凉血,又能解毒,定惊。98.人参的功效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99.能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药物是酸枣仁。100.防风祛风力强,无论外风、内风均可使用。参考答案:

一、1A2D3B4D5D6B7D8C9B10A11B12B13C14E15D16A17C18D19D20B21C22C23B24A25A26B27C28C29D30C31B32D33D34B35C36C37D38A39B40B

二、41C42B43A44E45E46C47C48A49B50A51B52D53B54A55E56A57E58D59E60C

三、61AE62BD63BC64BC65CD66AB67AC68AD69AE70CD71AC72CE73BC74BD75AB

四、76ABC77ABCDE78BCD79ABC80ACDE81ADE82ABCE83ABCDE84BDE85ABCE

五、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

第五篇:什么是食物的“四气五味”呢.docx

我要怎么补充铁?

我缺铁了。我要怎么补充铁?

营养学认为,正确地补充铁,首先要认识那些食物中的含铁量丰富,合理的膳食加上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铁的吸收利用。

含铁丰富的各类食物

毎100克 铁1~5 毫克 铁>5毫克

肉类

猪心、猪舌、猪肾、鸡心、鸡肝、鸡胗、牛腱、牛腿肉、牛肉条、牛后腿股肉、猪肉条、猪肝连、牛腩、热狗、鸭肉、鹅肉、牛小排、羊肉

猪血、鸭血、鹅腿肉、猪血糕、猪肝

鱼贝类

虾米、香螺、凤螺、鱼松、大头虾、鱼脯、虾仁、红蟳、鲣鱼、乌鱼、干贝

西施舌、牡蛎、文蛤、九孔、小鱼干、虾皮、章鱼

蔬菜类

苋菜、角菜、红凤菜、九层塔、玉米笋、茼蒿、川

七、莴苣、绿芦笋、芥蓝、油菜花、青江菜、龙须菜、甘薯叶、空心菜、油菜

红苋菜、山芹菜、黑甜菜、紫菜

豆类

毛豆、豌豆、臭豆腐、蚕豆、黑豆、小方豆干、素鸡、绿豆仁、素火腿、粉丝、豆腐、花豆、冻豆腐、日式炸豆皮、小三角油豆腐

黄豆、皇帝豆、红豆、绿豆、豌豆、米豆、素肉松、干丝、五香豆干

坚果种子类

网址:www.teniu.cc 第 1 页,共 2 页

无花果、松子、杏仁果、开心果、花生、核桃粒、夏威夷火山豆、花生酱、莲子

白芝麻、西瓜子、腰果、菱角

水果类

黑枣、红枣、芒果干、杨桃干、葡萄干、龙眼干

一般而言,首先应保证平衡膳食,忌挑食偏食;其次要注意适当多吃含铁比较高的食品,例如动物的血液制品、肝脏、鸡胗、牛肾、大豆及豆制品、黑木耳、芝麻酱等,其它如瘦肉、红糖、蛋黄、猪肾,羊肾、干果……

过去,普遍认为菠菜含铁量较高,因此宜多吃菠菜,其实菠菜中的铁主要是无机铁,较难吸收,而牛奶是贫铁食物,也不易补铁。因此,要补充铁,就要多吃含铁量高的食品。

另外,在缺铁性贫血补充铁时,也应该同时补充维生素A,因为维生素A的缺乏也会导致铁缺乏,而且维生素A也能促进铁的吸收利用。

在医生营养师的建议下,适当服用铁剂也是一个较好的补充铁的途径。

目前,国家为了改善国人的铁营养状况,开发了一些铁强化剂,如铁强化酱油,就是在酱油中加入了EDTA铁,这种铁不仅容易吸收,而且不会对酱油的外观和口感造成影响,也是WHO推荐的膳食补充铁的形式,一般情况下长期食用强化铁的酱油也不会出现铁过量的问题。

网址:www.teniu.cc 第 2 页,共 2 页

食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