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考核机制研究[本站推荐]
银行考核机制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银行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绩效考核机制, 在激发员工动力、促进业务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暴露出激励扭曲、约束弱化、行为短期等诸多缺陷。深入研究银行绩效考核机制, 对于促进我国银行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竞争实力, 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角度, 通过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理论和国外管理方法的实务经验, 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银行应将目前的绩效考核机制提升为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议, 从而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词:银行 考核机制 体系
一、绪论
银行绩效考核机制是我国银行为实现其发展目标,对所属机构、部门和员工绩效进行评价,并以相应的激励约束手段作为员工价值分配依据的一套制度安排。绩效考核机制不仅体现银行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思路,同时因直接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而对员工的经营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故被业内俗称为银行经营管理的“指挥棒”。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银行的绩效考核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监管者和公众普遍认识到,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推动其业务发展、提升经营业绩的重要手段。202_ 年中国银监会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绩效考核机制在我国银行经营发展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银行绩效考核模式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绩效考核是银行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其涉及多个层面的框架体系与制度安排。科学有效的银行绩效考核机制应满足三点要求:准确度量判断银行经营业绩,传达银行经营战略导向,发挥激励作用并促进银行战略目标的达成。
依据考核的导向性,我国银行绩效考核的模式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利润导向型的考核模式。此类考核模式以实现当期经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重点考核当期财务收入和能在短期内给银行带来效益的指标,如存贷款规模等业务发展指标和经营收入等财务指标。其优点是可以集中大部分资源完成重点目标,在短期内能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快速增长,缺点是对风险管理和长期发展目标关注较少,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一些规模较小或业务需要加速发展的银行和部分银行的分支机构常采用此类考核模式。
第二类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考核模式。此类考核模式不仅要实现当期收益的最大化,还要为股东带来长期、持续稳定的回报。因此考核体系的设计和指标选取时,不仅要考核当期业务发展等短期性指标,还会涉及风险、客户、员工等有关银行竞争力和长期稳健经营的指标,对于利润的考核也不局限于会计利润,而是关注EVA、RORAC 等指标,以实现短期收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从考核方法上看,该模式核心思想是平衡记分卡的平衡发展理念。目前我国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特别是总行层面多采取这种考核模式。
第三类是以银行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考核模式。这种模式与第二类的区别在于不仅强调银行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性质,同时考虑银行的社会属性。因此在考核体系中会关注一些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社会形象、维护金融稳定的因素。如在考核指标的选取中考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类的指标,通过考核考核体系的设计,引导员工自觉维护银行的社会形象等等。目前虽然银行在考核中也强调银行的社会责任,一些银行也将支持弱势群体发展等方面的情况纳入考核,但多数银行在建立考核机制时都未从银行社会属性角度考虑,但此类模式应是今后银行业考核体系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三、银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发展,考核内容越来越全面,考核指标越来越合理,考核方法越来越科学,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⑴ 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
考核指标的权重、密度设置,影响了基层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其具体表现在:一是考核指标“导向性”不突出。绩效考核是对绩效目标实现过程的一种控制,是通过权重指标的设置来实现被考核对象绩效的改进和提升,促进其业务发展。而现有的考核办法指标下达过多过细,追求考核指标的“统一性”和标准值的“同一性”。考核指标的“统一性”使得基层行只能围绕上级下达的指标进行业务经营,无法围绕当地金融资源做好特色优势业务;而标准值的“同一性”使得一些落后目标较大的基层银行缺乏努力完成目标的勇气,优于目标较大的基层行则会缺失超额完成目标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营绩效的更好提升。二是忽视了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就指标论考核,其考核结果有时不能全面评价和反映基层行的经营业绩。有时甚至出现盈利行排名落后于亏损行,盈利多的行落后于盈利少的行,高效网点与低效网点员工收入倒挂等现象,影响绩效导向作用的发挥。
⑵ 考核手段单一
考核手段单一,难以全面评价员工的综合贡献率。目前的经营绩效考核仅限于业务指标和对业务岗位的考核,对管理岗位与业务岗位创造的价值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进行量化评价。体现在分配上,造成很多管理岗位、业务操作岗位的绩效工资,与岗位本身联系较少,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⑶ 绩效考评的随意性较大
绩效考评制度的制定政出多门,缺乏通盘考虑,往往只针对某个单项工作制定实施,一年一个政策,一项工作一个办法,名目繁多。有时年初制定的办法,年末考核时就变了,令被考核单位和部门无所适从。而且对分支机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评基本都由内部不同部门负责,各层次考核之间相互脱节,标准不一,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
⑷ 绩效考核指标缺乏长期性与可预见性
经营绩效考核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考核体系,而目前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挂钩方式一年一变已成正常现象,基层行无法预先统筹规划自己的业务目标,只能根据指标的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方向,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这种考核往往出现下级行一到年末压基数,或到上级行争取来年小任务的现象,容易采取短期行为机械地为任务而完成任务,为指标而完成指标,容易忽视对业务操作的风险管理,形成较大的潜在风险。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较难激发经营管理者长期努力的动机,易于形成短期行为。
⑸ 员工参与度不够
员工是考核机制的对象和载体,员工对考核指标的理解和认同直接影响到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在考核办法的制定方面,事先往往没有自上而下地广泛征求意见,造成大部分员工对现行考核办法的目的和作用知之甚少,普遍认为绩效管理只是分配绩效工资的工具而已,对绩效管理的环节了解过少,导致了普通员工对绩效考核办法缺乏认同感,甚至对绩效考核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考核过程绩效辅导几乎没有,缺乏对员工的反馈,员工无法知晓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需改进之处,员工所能看到的只是眼前的物质报酬,绩效管理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四、完善我国银行绩效考核的建议
⑴ 明确绩效目的
一方面绩效考核是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工作结果全面地、统地、科学地进行考察、分析、评估与传递的过程。它的本质就是考核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或者对组织成员的价值进行评价,它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为提高员工能力与绩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沟通活动。另一方面,绩效考核是对绩效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它是手段,不是目的。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绩效的提升和实现组织战略目标。⑵ 科学设置考评指标
商业银行绩效考评指标设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考评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进而影响到绩效考评功能的发挥。因此,要按照先进性、导向性、明确性等原则科学设定考评指标。在设定对分支机构的考评指标时,要进行全面的业务审计,确认负债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对资产业务要准确反映形态,对所有者权益项目要准确认定,在夯实基数的基础上确定考核指标,确保绩效考评的真实性。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存款、贷款、资产质量、中间业务等是实现利润目标的基础和手段,只能作为利润目标的辅助目标。考评目标过多、过细,实际是多标准的考核,容易导致评价失真,甚至产生负激励作用。同时要合理设置“期望概率”。考核指标的设置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一蹴而就“以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为宜。对部门的绩效考评指标要明确、具体,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编制。不同的部门其职责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因此考评指标的制定应与各部门的职责范围相符。要在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从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表现等方面设定员工的绩效考评指标,业务经营人员的业绩主要通过效益体现,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应从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执行的结果以及计划外工作等环节来考核。在建立统一考核指标的同时,考核内容应体现岗位特色。⑶ 明确绩效考核目标,简化指标种类
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它的根本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可设置资产利润率、贷款综合收益率、不良贷款控制、中间业务收入以及案件事故控制等主要考核指标。避免过多过细的指标考核束缚基层行自主经营行为的现象。在考核中多提指导性意见,强化以利润考核为中心,相关主要指标配套考核的考核体系,激发基层行业务发展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全行宏观发展目标的实现。⑷ 坚持指标设置的差异化
由于基层银行在地域环境、机构规模、经营特色等方面的差异,其效益增长点也各不相同。有的行可能成为优质贷款投入或者票据业务的重点,有的行存款或者中间业务则是新的效益增长点。因此,在对基层银行考核指标设置上,要实行区别对待,各有侧重的办法,依据各基层行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地域优势,合理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尤其在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想进一步提高基层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一是要给予基层的管理者,更多的自主选择优势业务的发展空间和费用开支的调剂权限,以便基层行准确定位,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经营战略,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盈利能力。二是通过指标权重的设置,使基层银行的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客户需求进行优势业务的营销公关。三是一般业务考核指标可作为指导性计划,在易于操作、便于考核的前提下,让基层银行的管理者从自身经营效益出发,灵活发展业务,权衡利益得失,合理摆布发展重点,真正实施商业化经营。
⑸ 考核指标设置应兼顾短期促进与长期发展的统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作为迫切与国际银行平等竞争的我国商业银行,核心指标与关键指标的协调提升,则是我国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基层银行的考核指标每年都有调整,尤其新业务发展方面的短期促进指标,年年有增设,考核更细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核心指标的考核权重,与此对应的长期发展目标,如盈利规模、资产规模、不良资产占比等主要指标体系,缺乏稳定发展的长期目标规划。因此,对基层银行的考核目标不仅要有短期目标考核,而且更要有中长期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抑制基层银行的短期经营行为,使其正确地处理好稳健经营与业务开拓的关系,引导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足发展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⑹ 实现绩效考评的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健全考评组织机构。为有效组织考评工作,发挥绩效考评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考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集中组织,做好考评工作。领导小组由行领导挂帅,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并下设办公室(挂靠计划财会部门)负责考评日常工作。二是处理好考评工作制度稳定性和变动性的关系。绩效考评办法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性。三是建立真实完备的信息统计系统。绩效考评设置的指标是多样化的,考评数据采集量很大,因此,绩效考评数据应尽量从计算机中心、财务报表、信贷管理等相关系统上直接提取。有关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资料,必须加盖部门印章或有部门负责人签字。同时,要加强考评工作的分析调研,针对考评工作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典型性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确保考评工作的真实、客观和公正。⑺ 建立健全科学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
“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是最重要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评价体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和完善激励有利、约束有效、绩效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使收入分配与人才的岗位责任和工作绩效紧密关联,通过绩效考核拉开收入差距,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依据目前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基层行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应区别员工岗位的不同,设置分层次指标考核体系。实行以岗定薪、按岗取酬、岗变薪变的岗位工资制,将岗位分为经营管理层、市场营销层、业务操作层三大系列、分块考核。
1、对管理层的绩效考核
各级管理人员是银行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中枢和纽带,直接带动银行业务的发展,是绩效考核的中心。对管理人员的考核:
第一,应在严格控制管理人员比例的前提下,实行满负荷工作制,通过定岗定责压缩管理人员的数量,充实业务一线。第二,为了缓解一线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强管理人员对分管部门的绩效关心程度,依据各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实行主要指标和分管指标权重挂钩的办法,实施绩效考核,以便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作用的整体发挥。第三,突出岗位之间的差距,拉开相同级别不同岗位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实行以岗定薪,差别激励,对业绩考评结果特别突出的可实行年终一次性奖励等激励措施。
2、对营销层(包括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
在当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环境下,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客户经理队伍是银行人才的聚集区,是银行业务发展和效益提升的生力军。因此,如何建立起我国商业银行科学合理的客户经理绩效考核体系,将是分配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应将每一个客户经理作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的统一体,把客户经理的存款、贷款、贴现、中间业务等收益纳入综合考核范围,根据不同产品的收益贡献、成差异,按风险概率确定不同奖惩比例。
3、对操作层的绩效考核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操作岗位人员占比过大的现实情况,这部分员工工作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形象,所以是分配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敏感部位。因此,对这部分员工的评价应着重于业务素质、工作质量、服务质量、操作技能、业务量等方面作为考核依据,通过综合评价合理划分员工等级,实行等级工资制。通过等级评定拉开收入差距。
⑻ 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运用考评结果与科学 考核绩效同样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各行、各部门和厂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在正确评价业绩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考评结果,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1、对分支机构实行等级行管理
以经营规模和绩效考评两类指标为依据,将所辖分支机构统一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以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为例,大体可划分为6个等级,二级分行分为第1至第4等级,支行分为第3至第6等级。第1等级为最高等级,第6等级为最低等级,各类等级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下一层次的分支机构如果绩效水平较高,在资源配置时可按上一层次对待。等级行按年根据经营规模和绩效考评结果进行调整,不同等级的行资源配置不同,主要与领导职位的配备、内设机构数量的确定、员工总数的确定、经营授权的确定、信贷规模的确定、经营费用的分配、收入分配等挂钩。
2、强化部门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
部门绩效考评结果反馈到各部门后,各部门要对照考评结果,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各部门的绩效考评结果,要与部门费用、工资收入、奖金分配挂钩,对考评结果优秀的部门,可加大资源分配的倾斜力度,加快这些部门的业务 发展。部门业绩是部门负责人业绩的真实体现,因此,要把部门考评结果与部门负责人的个人收入、任免等事项挂钩,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3、健全员工激励机制
一是为实现员工多渠道晋升,建立行员等级制。二是建立管理职务和专业职务等级岗位制。三是丰富其他激励手段。要充分运用绩效考评结果,针对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状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激励。
五、总结
银行绩效考核作为关系银行利润的重要工具,对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银行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希望能给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第二篇:银行考核机制[范文]
为进一步有效的提高我行各项业务拓展能力,完善我行各项考核体制,提高我行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展业能力,充分调动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促进各项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我行精细化管理与职业化建设,现对各岗位的考核方式规定如下。
一、柜员
柜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了柜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柜员的考核主要分为业务量、业务质量、服务质量、营销业绩这四个方面。其中业务量、业务质量、服务质量占考核的80%,营销业绩占其中的20%。
其中业务量主要是指柜员在考核期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业务质量指考核期内出现准确率考核即差错率;服务质量主要是指客户对于员工服务的满意程度,反应优质文明服务检查或客户反馈、投诉等方面;营销业绩主要是指柜员所承担的相关营销业务的完成情况,包括日常存款、电子产品、理财产品等任务,具体视任务分配情况而定。
二、大堂经理
大堂经理室为确保我行“赢在大堂”策略和零售银行战略的实施的关键,提升全行的服务品质,能够使营业厅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相对协调的环境。
大堂经理主要包括协助网点负责人管理全体柜面人员的服务和营业场环境、客户关系的维护与优质客户的筛选推荐、大堂服务质量的维护和客户投诉的处理、营销业绩的考核这几方面来考核。
三、客户经理 客户经理是我行对外展业的代表,负责开拓市场,了解客户需求,日常客户的维护,推介产品,争揽业务,同时协调、会同行内有关部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在主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建立、保持与客户的长期密切联系,实现各项业务稳步发展。
为实现各项业务的有序开展,现对客户经理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客户经理分为主要负责公司业务的客户经理、个人业务的客户经理、放款岗3个岗位。
负责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的客户经理主要是负责各自名下的信贷客户的日常关系的维护和各项信贷业务的谈判及一系列信贷业务的办理,包括各项回报的落实与维护以及风险的控制。放款岗主要负责个人贷款业务抵押和担保及时有效办理及各项贷款的合规放款。
对于客户经理的考核主要包括贷款和存款这两个方面,贷款即指客户经理名下的信贷客户对于日常回报的落实,即要求客户经理通过与客户的谈判可以选择日均、时点、或者日均和时点的结合、或者让客户自己提出的可接受的方案,要求日均存款回报达到名下信贷金额的50%。存款即指在特定时点根据上级行的要求,我行分配到各客户经理的存款考核要求。
第三篇:高校管理干部考核机制研究
高校管理干部考核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高等学校的管理干部是实施高校管理的主体,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决定了高校的管理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竞争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本文从高校干部考核有关的系统论和激励理论分析入手,通过对管理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分析,对目前高等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管理干部必须具备政治、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同时要有学习、创新、决策、组织协调和表达能力。通过研究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高校管理干部考核的内容,针对当前高校管理干部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人们在干部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的一些研究和探索,提出干部考核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通过“经验定性——抽象定量——定性定量综合分析”的程序对干部进行评价的思路。采用带信任度的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管理干部考核的指标要素和权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实例验证,提出了对干部的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必须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特别是完善考核反馈制度和考核结果失真分析和校正。对于干部考核反馈的原则、方式、方法及内容进行...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
[1] 周志刚,王致和.新时期高校管理干部培训浅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1996,(02).[2] 郑丽娟.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转变[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2_,(01).[3] 骆家宽.高校青年管理干部工作状况调研[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_,(03).[4] 敖冬元,王仪祥.关于完善我院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几个问题[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 1998,(S1).[5] 岳庭耀.我国高校管理的隐性浪费现象[J]教育与经济 , 202_,(01).[6] 刘迎春.我国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 202_,(03).[7] 王瑛.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J]技术经济 , 202_,(04).[8] 王核成,许水龙.管理人员的综合测评方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 202_,(02).[9] 张应强,康翠萍,许建领,贾永堂.大学管理思想现代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 202_,(04).[10] 李天太.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考核问题的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 1999,(01).[11] 王成.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 , 202_,(05).[12] 郭惠容.激励理论综述[J]企业经济 , 202_,(06).[13] 肖鸣政,萧全英.品德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的重要部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 202_,(06).[14] 梁翌,韦英思.建立干部考核反馈制度[J]组织人事学研究 , 202_,(01).[15] 刘学景,吉峰,宋爱芹,朱忠远,许记中.高校行管人员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202_,(03).[16] 武忠远.西方激励理论的演变及其启示[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 1999,(03).[17] 郭木英,冯爱明,李丹青.双因素激励机制与科技管理[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 202_,(S1).[18] 洪江如,赵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模糊综合评判[J]运筹与管理 , 202_,(02).[19] 邵丽.关注高校管理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 202_,(10).[20] 吴云.西方激励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学习与探索 , 1996,(06)
共引文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6 条
[1] 高洁.激励机制的人本学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 , 202_.[2] 潘明华.扬州市特种车辆厂产供销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 202_.[3] 胥效文.航空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 202_.[4] 李红民.WTO条件下房地产业的期权激励[D]武汉理工大学 , 202_.[5] 袁军.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 202_.[6] 邵海荣.跨文化人才资源激励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 202_.[7] 李贵林.军队院校本科学员综合素质评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202_.[8] 张茹.基于A医院员工需要的激励方案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 , 202_.[9] 陈志军.某纸业薪酬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 202_.[10] 许秀梅.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激励方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 202_.>>更多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赵国强.基于代理人行为动机的授权决策研究[D]重庆大学 , 202_.[2] 李荐国.基层行政官员绩效考评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 , 202_.[3] 杨国民.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 202_.[4] 袁凌.中国企业家行为的制度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 , 202_.[5] 姜敢闯.现代企业激励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 , 202_.[6] 朱治龙.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与经营者激励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 , 202_.[7] 谌新民.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 , 202_.[8] 王强.中国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02_.[9] 刘苹.人力资本权变激励策略研究[D]四川大学 , 202_.[10] 王胜利.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 202_.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3 条
[1] 刘凤霞,汪波.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计量模型新探[J]工业工程 , 202_,(02).[2] 王德广,刘德富.关于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2_,(02).[3] 贺亚兰,李志祥,张波.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实现大学管理理念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2_,(12).[4] 蔡桂生.高等院校人事管理的现状与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_,(02).[5] 黄伟.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2_,(06).[6] 朱建华,苏建新.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_,(02).[7] 王建平.高校扩招与质量保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_,(05).[8] 周琼英.高校扩招与办学条件浅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2_,(04).[9] 干薇,陈蔚.略论高校管理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2_,(02).[10] 李丽雪.关于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 202_,(03).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郭木英.高校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 , 1998,(01).[2] 郝春东,柏立华.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教育管理 , 1997,(04).[3] 张显斌.稳定教师队伍的三大策略[J]中小学管理 , 1994,(03).[4] 李刚!510800,刘珍妮!510800.92例义工的生存质量及其个性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202_,(01).[5] 张传忠.当前教师流失的对策[J]中小学管理 , 1994,(04).[6] 乐瑜文,王栋.对不同职称护士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 1998,(04).读者推荐文章
共检索到 10 条读者推荐文章
[1] 杜学振.高校管理干部能力考核及其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 202_.[2] 董凤良.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激励机制[D].吉林大学 , 202_.[3] 温少华.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202_.[4] 徐红.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估工作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 202_.[5] 崔自勤.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2_.[6] 刘宏达.高校政工干部专业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2_.[7] 王振海.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及其深化[D].华中师范大学 , 202_.[8] 杨爱华.新时期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 202_.[9] 杨维国.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D].吉林大学 , 202_.[10] 庄创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2_.相似文献
1] 贾文胜.高校管理干部考核机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 202_
[2] 胡雪鹰.高等学校治安保卫工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 202_
[3] 谢功臣.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 202_
[4] 唐蓉.论高等学校战略管理[D].武汉大学 , 202_
[5] 李英荣.高等学校内部冲突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 202_
[6] 宋晓琳.高校营销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 1999
[7] 石正义.我国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2_
[8] 赵经.新世纪高等学校政治稳定论[D].武汉大学 , 202_
[9] 郑雪艳.高等学校人才资源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 202_
[10] 李颖.高等学校教学目标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 202_
第四篇:党员干部评价考核机制研究1
党员干部评价考核机制研究
摘 要: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干部起着导向作用、鞭策作用和激励作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于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工作特别是干部考核选拔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形势和主要任务的变化适时调整、丰富和完善党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形成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新形势下做好党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设计考核内容,规范考核程序,扩大考评民主,提高群众参与的有效性,不断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切实为党选拔优秀干部把好第一关。
关键词:干部考核,科学发展观,协调协作,党的十六大,党的组织,评价机制
目录
一、导论„„„„„„„„„„„„„„„„„„„„„„„„„„„
二、发展历程„„„„„„„„„„„„„„„„„„„„„„„„„
三、干部考核评价过程中的问题及工作机制的完善„„„„„„„„„„
四、科学发展观对机制建立的指引作用„„„„„„„„„„„„„„„„„
(一)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须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二)考核评价方式须体现科学性、系统性、民主性„„„„„„„
(三)考核评价结果须得到科学运用„„„„„„„
(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机制须逐步健全„„„„„„„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一、导论
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干部起着导向作用、鞭策作用和激励作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于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长期以来,有关专家学者也非常重视对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为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许多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一些地方结合自身实际也进行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为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前一段时间《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意见》共4个部分12条,阐述了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重要险和紧迫性,明确了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进一步巩固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按照党的是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充分发挥干部评价机制对促进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干部考核评价是选拔任用干部的前提,考核评价的结果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考核评价的导向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干部做事的方向、态度、方法,因此,做好干部考核工作对于我们党正确选拔使用干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干部考核评价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考核评价的许多经验,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干部考核评价工作逐渐形成了体现科学发 3 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体制机制。总结建国以来我们党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将对我们党做好今后干部考评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变为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执政党,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国家干部十分缺乏,形势和任务也对当时现有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首先确立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并迅速壮大了干部队伍,但由于干部的功能和任务发生了变化,干部中反映的问题也极为多而杂,加上国内外形势的瞬息万变,干部考察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为此,中共中央很快建立了干部考察鉴定制度。对干部的鉴定,坚持抗战时期的“才德标准”,并提出专业化的问题。干部鉴定方法主要采取自我检讨、群众讨论、领导负责审查三方面结合进行。这一时期的干部考察鉴定工作主要结合当时开展的各种政治运动进行,因对“才德标准”把握的偏差,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偏向,如不少干部的鉴定内容一般化、概念化,主要问题交代不清、分寸不恰当等,因此,这些鉴定并不是完全准确。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经过清理运动和整党等,对新干部有了初步了解,并处理了一些最突出的干部问题。但是,由于党的任务十分繁重,干部调动频繁,出现了一些历史不清、来历不明的新干部,漏审了一些老干部,某些领导干部麻痹大意,忽视从政治上考察干部,干部队伍不纯、腐败问题等给党的正常工作带来不少麻烦。为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1953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决定对审查干部的目的做了明确阐述,即全面了解干部的政治面貌,清除混入干部队伍中的反革命分子、阶级异己分子、蜕化堕落分子,以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同时,又要多方面了解和熟悉干部的思想品质、工作才能,以便党有计划和正确地培养使用干部。虽然后来审查过程中出现了只注重“政治考察”而忽视“业务能力”的偏向,加上“左”倾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干部的错审,对经济建设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我们党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这一偏向,总体上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强干部管理的七条措施,其中明确指出必须重新考察了解干部、使考察了解干部成为经常性的制度。从1957年到“文革”前,党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探索的还算比较成功,但其中也出 4 现了曲折。如在考核选拔干部时,一些地方论“资”排辈,不利于新干部的脱颖而出。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尖锐批评了这一现象,并对新干部的考核选拔标准作了论述。他认为“党特别注意培养精通生产技术和其他各种专业知识的干部,因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党必须在各个地方注意培养熟悉当地情况、同本地群众有密切联系的本地干部。”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四清运动中,因为主观上对形势的误判,导致干部工作偏离正确的航向,伤害了很多干部,更严重的是,广大干部的思想被引向“左”的错误。“左”倾错误的蔓延,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十年的严重内乱,给党的干部队伍造成灾难。当时针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种种所谓“运动”,更是对党的干部工作的极大破坏。从而导致整个干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体制被打乱,整个干部队伍素质空前降低。在“文革”中后期,在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的努力下,党的干部工作开始恢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文革”时期,“革命委员会”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权利机构,党的组织工作系统相继瘫痪或撤销,干部选拔使用管理十分混乱。特别是在全面夺权以后,许多地方和部门的干部审查、使用与罢免的权力一度落到造反派手里,党管干部变成了“派管干部”,形成任人唯亲、拉帮结伙、裙带关系、帮派体系的后遗症长期得不到解决。在考核使用干部时,重阶级斗争表现,轻领导才能;重家庭出身,轻现实表现;重政治,轻业务。因此,造成大批造反派骨干进入各级各类领导部门。这些靠造反起家的帮派势力代表既无治国理政之经验,又无为民服务之能力,既无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无无产阶级之觉悟,造成一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的近三十年,党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尚为成形,考核内容、方法、制度都不完善。但党在这一时期探索出考核选拔干部的许多宝贵经验,如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德才兼备、重在表现的考核评价标准,又红又专及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鉴定审查标准等。在这期间,党在干部考核评价方面,还制定了一些制度,摸索出一些有用的方法,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考核评价干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粉碎“四人帮”后,党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展开,党的干部队伍和干部制度已经不 5 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从1979年起,党着手干部制度改革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从此开始建立健全,1979年11月21日,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意见规定了干部考核的标准和内容,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各类干部胜任现职所应具备的条件,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并对德、能、勤、绩作了具体阐释。意见指出了干部考核的方法,要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平时考察恢复和健全了解干部的制度,定期考核一年考核一次,也可以两年一次。意见还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指出,考核组织要把考核结果同干部本人见面。干部考核要做到赏罚分明,有升有降。对达到考核标准、工作成绩显著的干部,要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鼓励。对大公无私、精通业务、有组织才能和办事效率高的优秀分子,要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对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条件,或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鼓励他们上进,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1983年7月,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考核,规定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核内容,着重考察干部的工作实绩。根据中央要求,各地大胆探索,积极试验,并注意吸收现代人事管理科学知识,努力寻求改革干部考核的方法和制度。1988年6月,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试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制度的意见》,并在全国开始试行。意见对考核的目的和对象都作了具体阐述和规定。意见下发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考核的制度基本建立起来。1995年8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的通知》,在全国选择9个地(市)共148个县(市)进行试点。1996年,中央对全国107个省部级领导班子进行届中考察,地方各级也开展该项工作。在总结实绩考核和届中考察经验的基础上,中央组织部制定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202_年,中央下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普遍实行届中和届末考核;二是研究制定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对策。这样,党的干部考核评价便有了理论的指导和制度的安排,为实现考核评价的制度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干部考核评价过程中的问题及工作机制的完善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党的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了选拔任用干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调动了广大干部求实务实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这是一项新的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一是有些地方考核、评价实绩时只看经济指标,而不看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面貌。有些干部为使经济搞上去,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经济社会畸形发展的怪状。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确保领导干部的素质,并在群众中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绩作为考核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考核、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不仅要看领导物质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而且要看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的发展趋势,促进了精神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二是过分注重眼前利益的考核而忽视了对长远利益的考核,导致了一些干部急功近利,甚至制造虚假政绩,搞形象工程,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人民群众的不满。干部都有任期,在任期内由于缺乏目标责任制和目标责任问责制,一些干部对“干大事”乐此不彼,不顾实际拼命地上项目,甚至为了讨好上级,大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结果项目可能上去了,工程可能建好了,给下任和当地老百姓带来沉重的债务,生活水平提不上去,不能持续发展,这样干事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三是不注重原有基础,对实绩的评价缺少客观的分析。由于对干部的评价工作目标不明确,往往不注重其原有基础,只看显绩,不看潜绩,考核没有具体可行的标准,对实绩的评价必然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情感性,不可避免地对干部奖惩与选拔产生负面影响。一些政绩平平,会讨领导喜欢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而一些德才兼备、政绩突出、不会讨领导喜欢的干部却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因此,一些提拔受奖的干部,公信度低,一些受罚的干部,公信度却高。为此,中央扩大了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民主。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成为考核评价干部的必经程序。党政领导干部定期考核还实行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和干部考察责任制。此外,中央特别强调,对干部的考评选拔,不仅要看他的现在,还 7 要看他的全部历史,这也对客观考核评价干部提供了指针。
四是在实绩的归属上,个人与集体的作用分得不清,造成成绩失真失实。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为此,在干部考核时,除扩大群众参与外,党还建立了专家参与评审制度,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考评干部的业绩。
四、科学发展观对机制建立的指引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面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如何实现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重任,如何肩负人民重托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摆在每个干部面前的现实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人民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干部工作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启新的篇章,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应运而生。
新考核办法以科学用人、促进科学发展为核心,突出民主、重视民意、扩大民生,并强化对干部考核考核结果运用。一个《意见》、三个《办法》,体现了中央对干部考核工作的新部署,意味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被贯穿于干部考核的全过程。这一干部考核评价新模式的启动,是进一步提高全党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须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202_年,中央出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六项基本条件。从德、能、勤、绩、廉和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全面考核评价干部。《意见》指出,要完善考核内容,增强考核内容的科学性,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充分体现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特点,充分体现考核内容的激励性和约束性。既注重考核发展速度,又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既注重考核经济建设情况,又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履行维护稳定第一责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既注重考核已经取得的显绩,又注重考核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三个《办法》分别对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察、领导干部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县级 8 以上党政工作部门、办事机构、派出机构以及其他直属机构领导班子任期考察、领导干部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考核,作出了具体规定。一个《意见》、三个《办法》完善了党的整个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机制的内容指标体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
(二)考核评价方式须体现科学性、系统性、民主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选举、差额考察等制度。党的十七大强调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意见》明确,要改进考核方式,增强考核方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坚持以平时考核、考核为基础,以换届(任期)考察、任职考察为重点,合理安排,相互印证。《意见》对平时考核、考核、换届考察、任职考察的具体考核方法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可谓是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良方。
扩大干部考核评价的群众参与是提高干部考核评价科学性和民主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意见》规定了对干部的考核评价方式: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绩分析和综合评价等6个环节。《意见》要求,要强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进一步公开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考核结果,增强考核工作的透明度。探索实绩“公开、公示、公议”等做法,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加强集体研究和综合分析,既尊重民意,又不简单地以票取人。中央强调扩大考核民主和增加透明度,就是要通过落实广大群众对领导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引导领导干部抓大事、干实事、做群众满意的事。
(三)考核评价结果须得到科学运用。考核结果是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干部考核选拔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意见》重视、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对于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作用:对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坚持原则、勇于负责,敢抓善管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要表彰奖励、提拔重用;对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 9 求办事,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不负责任、不讲原则、怕得罪人,以及完成约束性指标方面发生问题的,要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督促整改;对群众意见较大、不胜任现职岗位的,要及时进行组织调整。
(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机制须逐步健全。加强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是做好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保障,是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必然是组织领导有力、监督保障健全的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干部考核评价要在各党委(党组)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组织和人事部门牵头并相互配合,其他各单位(部门)协调协作,综合社会专家、评估机构、社会公众等参与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并吸收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参与考核评价的监督工作,确保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一个《意见》和三个《办法》都对干部考核评价的组织领导和监督工作作了具体规定,明确要求各党委(党组)把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协调,抓好组织实施,坚持求实创新,注意与其他考核方式的衔接,避免重复考核,切实用好干部考核结果。
党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需要逐步完善。尽管我们现行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考评原则,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内容体系,创新考评方式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考评结果,并逐步健全考评工作保障监督机制,就一定能够考评出能干事、能干成事、人民满意的好干部。注释:
①田艳娟:对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些思考[J].产业和科技论坛,202_ ②
③ ④ ⑤
参考文献:
[1]盛克勤: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J].领导科学,202_ [2]田艳娟:对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些思考[J].产业和科技论坛,202_ [3]李超:建立科学规范的民意调查机制[J].领导科学,202_ [4]胡坤:建立县委书记考核评价工作体系之我见[J].党建研究内参,202_ [5]曲春杰:建立健全科学考评机制提高干部实绩考察准确性[J].政治研究,202_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后 记
随着论文的最终完成,大学生活也已经悄然临近尾声,写完这篇后记就意味着自己要告别学习和生活了大学校园,在我即将要告别学院之际,心中有的是眷恋,是不舍,是充实,是幸福,是一颗充满成长喜悦的感恩心。
感谢学院的老师们,是他们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莫大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在论文开题到论文定稿期间,是她一直给我细心的指导,在百忙之中给我修改论文,并给出许多可贵的建议,使我切身感受到其严谨的学术作风,认真的学术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
感谢在我身边的好朋友们,是他们让我明白友谊的真谛,他们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陪着我,让我对前途不在忧郁,徘徊,因为有你们,我很幸福,你们也是我一辈子的财富,还有兄弟般的室友,我会想念你们的!祝福我所有的好朋友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老师、同窗和朋友们!我会勇往直前,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努力迎接新的挑战。
第五篇: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问题研究
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问题研究
202_年11月
政绩考核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起着导向作用。中共十七大以来,在政绩考核机制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202_年12月,中央组织部印发了改进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使考核由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观念,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因此,大力加强和改进政绩考核工作,努力形成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组织保证和持久动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现行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从制度化、规范化正在向科学化、民主化迈进。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目标定位有偏差
政绩考核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被考核干部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政绩明确方向,提供动力,并通过干部个人的努力促进班子整体政绩的提升。而目前的政绩考核是以考核为主要形式,考核的目的也不同程度的局限于考核等次的评定,考核结果对干部的激励和班子整体政绩的提高作用不明显。
(二)考核指标不完善
科学合理地确定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的首要环节。现行考核指标体系中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核指标过多,重点不够突出。中央明确要求要规范和简化各类工作考核,省、市均对考核指标进行了规范和精简,但考核指标过多现象还存在。以省对县委书记定量考核指标为例,定量考核所列指标共8项,但综合性指标就占5项,其中“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结果”这一综合指标就包含33项具体指标,考重点不够突出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根治;二是经济任务考核还是重头戏。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逐渐打破以GDP来论英雄的考核导向,但是经济任务在政绩考核中应占多大比例不易把握。从省、市和各地制定的考核指标体系来看,相比其他考核指标所占权重,经济任务考核还是重头戏;三是还没能做到量体裁衣。在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方面,大都采取了分类设置指标,不同类别被考核单位的具体考核指标差别不大,差别重点体现在权重的分配上。这种指标的设置较以往的大统一考核有了进步,但是精准化程度还不高。同一类别被考核单位中也存在个体差异,如何量体裁衣,精准定位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三)考核方法不尽科学
目前政绩考核通常是年底一次性的集中考核,部分地方开展季度或半年考核,基本也是停留在查资料、看汇报的层面,缺乏对平时绩效完成情况的监督、考核,使得年终考核缺乏有力依据;另,因年底考核一般安排的时间比较紧张,考核方法偏重于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考核组对考核对象的了解缺乏深度和立体感。同时,对工作计划以外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如何考核也缺乏有效的办法。
(四)重班子轻干部现象明显
《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中规定,“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目前政绩考核中针对领导班子均有相对完备的考核机制,而具体到领导干部个人,一是针对干部个人的考核目标和标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详细的考评调查过程,一般只在考评领导班子时一带而过,领导干部个人综合考评过程笼统;二是主要领导干部与领导班子实绩联系比较紧,缺少针对主要领导干部个人的考评,客观上存在着不管单位主要领导工作基础、主观努力、思想品质和廉洁自律制度等情况如何,只要单位成绩突出,则主要领导干部个人成绩就大、能力就强的问题。对工作基础较差的单位,则较难客观公正评价其工作成绩;三是一些潜规则仍有一定的作用,评优奖励时论资排辈、轮流坐桩的问题还存在,或者为了某种目的,照顾一些人,使考评结果不够真实。
(五)民主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中央《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强调,要扩大考核民主,强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省委《创新和完善干部目标综合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中要求,“创新完善民意调查机制,着力破解‘民意失真失实’的问题”。各地对推动考核民主化程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就考核现状来看,民主测评还是民主化程度体现的重要途径,虽然部分地方将公示政绩、民意调查等纳入考核方式,但都是尝试性开展,并没有形成完备的机制,调动干部群众参与考核积极性,反映民声的途径均不完善。
(六)考核结果运用机制不健全
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对考核结果的分析、使用与个人工作的改进相脱节,特别是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相脱节,考核成为无关痛痒的形式。领导干部选任时一般要求考核为称职即行,考核为优秀的,并无特殊作用。对考核为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次的除在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外,并无其他配套整改机制。而实际上,除非受到较严重的党政纪处分,评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情况很少。
二、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一)完善考核内容是核心 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对整个政绩考核工作至关重要。中组部《关于改进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通知》为我们构建科学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指明了方向,具体到实践操作层面应做到四个注重:
1、注重全面性。在考核内容和标准的设置上,要从注重经济增长转到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全面进步上来,从注重短期发展转到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上来。近年来,磁县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连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将民生项目推进情况、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作为重点考核,促进了城乡面貌改观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赢得了全社会广泛好评。
2、注重针对性。在考核内容的设置上,对领导班子的考核要充分兼顾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行业、不同基础条件进行差异化考核。近年来,磁县在对各乡局领导班子的考核中,将乡镇按照产业布局和发展定位,县直单位按工作职能差异进行分类考核,突出了针对性,保证了准确性科学性。
3、注重可操作性。考核内容应易懂,操作程序简便易行。磁县的具体做法是,对本身有任务指标、能量化考评的工作要坚持做到量化;对那些确实难以量化的目标,在完成标准和时限上要提出明确要求;对没有具体指标但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可能量化的要尽量量化,难以量化的,应采取群众民主测评、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努力做到定量精当,定性准确。
4、注重灵活性。处于创新的时代,适应科学发展要求,鼓励各乡镇各部门根据形势发展,因地制宜增设自定考核项目,激发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磁县在考核办法中明确规定,考核实行双向激励,对创新性开展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在考核结果中进行加分,对因工作失误造成影响的在考核结果中进行扣分,激励广大干部既要干成事,又要不出事。
(二)优化考核方式是途径
1、平时考核。由一次性考核向经常性考核转变。考核不仅要重视结果,更重视对过程的考核,对过程的考核是对结果的保障,也是对结果的核实和印证,是防止结果弄虚作假,成绩“注水”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切实改变单一年底突击式考核评价方式,强化经常性考核。近些年来,磁县利用网络化信息技术手段,坚持实行“月结季考”对重点工作分阶段定目标,将考核贯彻于整个工作过程,始终强化经常性考核,定期检查督促通报,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准确,产生了良好效果。
2、扩大民主。领导干部创造实绩的过程是一个组织群众、投身实践的复杂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领导干部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活动范围以及工作实绩形成的过程,无不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之下。群众在与领导干部的接触中,能够听其言、知其事、感其情、观其效,最有发言权。因此,考核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实绩考核结果应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最终目标,贯彻落实好干部群众在实绩考核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近些年来,磁县将工作实绩晾晒作为接受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促进工作质量提升和工作作风好转的举措,并委托县统计局民调中心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考核评价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依靠群众的参与,保证考评的真实准确和科学。
3、综合评价。对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实绩的全方位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后,对获得的实绩情况用科学发展的标准进行通盘考虑、综合分析,力求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实绩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近年来,磁县实行考核结果横向比对、纵向分析、常委会综合研判等举措,考核等次的最终确定建立在综合评价基础之上,因此,社会公信度也高。
(三)结果运用是保障
1、要把实绩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严格的奖优罚劣是体现考核权威和调动考核对象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举措。对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予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在评先创优、职称评定、职务评聘方面优先考虑。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能够带领干部群众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得到褒奖,使违背科学发展、工作实绩较差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予以惩罚,激发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要把实绩考核结果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身建设的重要依据。为了把领导班子建设成科学发展意识强、科学发展能力高、科学发展作风实、科学发展效果好的班子,把领导干部培养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要及时地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要按照科学观的要求,帮助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总结经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3、要把实绩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实绩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对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选准用好干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远需要,将干部实绩考核结果与干部的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能够有效解决干部“考用脱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