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恩点公务员论坛_申论高分之道
编辑:落梅无痕 识别码:21-99364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2 22:22: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恩点公务员论坛_申论高分之道

申论43分的总结——避免《南方周末》化,坚持《人民日报》化!

管理提醒: 本帖被 冰晶圭圭 执行加亮操作(202_-01-24)

《南方周末》是我唯一坚持看的平面媒体,内容广博,观点独到,大多数文章在谋篇布局和文字组织均是一流水平。

大概是看多了《南方周末》的缘故,在国考中,我不经意地把申论“南周”化了。

经常教别人写申论我都说,开篇要说“改革开放以来,出现XX新形势”“究其根源,应该是……”“为适应新时期历史环境的要求,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新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方案不外乎体制、法律、政策、监督、教育……

但一写起来,自己的笔不听使唤,就不一样了。自以为比教给别人的更高一筹,结果,听我教的个个比自己高,最差的也有48分……

再说就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了,现在回忆一下我这次43分申论的一些失败细节吧:

一、立意之失:

“由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我想既然说开,就肯定得发散一下吧,当然不能囿于怒江水电开发的桎梏,于是,由怒江水电开发,我把文章主体说开到能源问题的解决上,主题思路是能源问题的解决不能一味破坏环境,需要在环境与经济(能源)中获得平衡。

事实我错了。

事实证明,我身边所认识和接触的人中,就事论事的、给怒江水电开发出谋划策的人分数普遍不差(或者说,至少属于本次申论的中流水平,50分左右);而将文章主体建立在正确处理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上的,分数则更高一些。

而其实,我的思路主要也是在讲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运用这种思想去解决能源问题,只是没有那么直白。我分析,也许是评卷老师时间太有限,一看我开篇说到能源上去,便做偏题论处,至于后边的文字,并没有时间仔细阅读,于是低分就是自然了。

所以,这里给我的教训就是:申论的立意选题还是保守、直白些好——至少可以守得个中等分数,不至于拉了总分的后腿。

二、行文之失:

开篇,我写了一个非常“《南周》化”的开头。出了考场,还沾沾自喜,觉得写得挺好。下面把这段败笔给大家看看,希望引以为戒,也让自己记住教训!

由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怒江„怒‟了!”针对前段时间全国对怒江水电开发问题展开的激烈讨论,某报纸媒体用了这样的标题。其实,我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就会发现,“怒”的又何止是怒江呢?深圳市民几天加不到油,怎能不“怒”;杭州市民大热天断电,空调成了摆设,可谓是“怒”“火”中烧;广州市民因为液化气大涨价而搬出了尘封已久的煤气炉,不仅自己怒,还惹怒了邻里……

他们为谁而怒?古之英豪,冲冠一怒为红颜;今之国人,冲冠一怒只为能源。试想,如果不是能源如此紧缺,谁会愿意在怒江沿岸的原始森林里大兴土木?但能源紧缺的阴影,又确实笼罩着我们,能源问题,是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失一:文字新闻评论化、杂文化,不正规,不官方。

经常听到很多文笔不错的人申论失利,我想大概很多人都犯了跟我相同的错误——文字驾驭能力越强,往往越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很多时候笔不听使唤,总想往“好”的方向写;殊不知,申论有申论的规则,不同于小说、新闻、杂文、诗歌,并不一定文字上的“好”“妙”就是高分。

失二:字句较长,占用太大篇幅。

好笔头的人很多写申论时都会觉得篇幅太小,区区1000字,根本写不出什么东西。粗略计了一下,前面这段开篇,我就用去了近300字——300字才开个头,后边篇幅紧自然也就难免了。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上一个问题衍生的,如果用语更为《人民日报》化,会精炼很多——这也正是公文的要求,简洁明了,不累赘,不拖沓。

怎样才算《人民日报》化呢?我把上面一段文字修改如下(欢迎大家继续提出整改意见):

前段时间,社会各界关于怒江水电开发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围绕怒江应开发还是保护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根源,其实是能源紧缺惹的祸。今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能源问题愈演愈烈,很多地方出现了加油难、居民区停电、工厂停工、液化气价格飞涨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如何更好地解决能源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当然,这段文字也不算好——因为之前已经否决了从能源问题解决角度入手的选题。仅仅作为自己练手写着玩。

三、谋篇之失

在对策的提出上,我没有按照传统的体制、法律、政策、执行、监督、宣传教育的套路去走,而是将能源问题的解决做成两条线:增产和减排,然后再分别进行论证。在整个文章中,以论证的东西多,具体措施的东西少,“为什么”说得多,“怎么做”说得少。其实“怎么做”是能够写的,只是1000字根本无法容纳,最后只能草草收笔。

四、总结

避免《南周》化,着力《人报》化,总结一下给自己的几点警示:

1、写申论不是写杂文,角度是政府发言人,不是先锋新闻媒介、也不是独立撰稿人;

2、写申论不是写新闻,文字悠着点,走正步,这里不需要标新立异,不需要吸引读者注意;

3、写申论不是写论文,少论证为什么,多说怎么做,不是每个行为都需要说明理由;

4、写申论不是写有偿稿件,有偿稿件是字多钱多,申论字多分未必高。

5、写申论也是写文章,玩得转其他文体,写什么都能上手的人,也一定有信心能玩转申论!

一点浅见,希望能带给电脑前的你一些启发。

后记: 我在此后的考试中,实实在在改变了文风,走上了四平八稳的道路,功夫果然不负有心人。

08年1月的广州市考中,报考广州某区政府办公室,申论得分68.5,总分70.25,从200多人中考取第一进入面试,无奈面试失利;

08年3月的广东省考中,报考珠海市某参公单位,申论得分69,总分74.7,职位第一名,在珠海市7000多人中位列第8。面试中,在面试略占下风的情况下,凭借笔试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珠海唯一入围的博士,顺利成为珠海公务员。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申论分数并不突出,根本原因应该是我极端丑陋的字迹——这告诉我们,表面功夫有时也是很重要的——不过还好,这分数已经够用了。。

最后,感谢论坛给我学习和交流的空间,感谢这么多朋友的支持,祝所有有心的考公人都能如愿

名家系列教材《申论高分之道》第二版章节精选

第一章申论答题的基本规律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申论考试也是这样。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顺利地通过申论考试;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被它抛弃,即便你是天才也不例外。

一、一个基本前提

申论答题必须从给定的材料中,经过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而得出答案的要点。这是最基本的,因为我们的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每年的考试大纲都有这样的话,202_年及以后还会有这句话。例如202_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中这样表述申论:“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每年申论试卷起首的注意事项也指明了“请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请考生参阅历年真题)再次提醒了考生要根据材料来解答申论试题。

申论出题的方式也明白无误地告诉考生要根据材料来答题:所有的申论考试都是先给出大段的材料供考生阅读,然后才给出问题,并在题目中说明,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来答题。

所以,出题人已经极明白地告诉考生“根据材料解答问题”这个最基本的申论答题原则了!我在讲座和讲课时,感觉到现在它已经逐渐为大多数考生所认同,只有少数考生还执迷不悟,或者在实际行动中按照其他标准来解答申论试题了。因此,我在阅卷现场还是看到有不少考生不按材料来答题。这是导致考生成绩特差的头号杀手!很多有才华的考生就是因为此点而“出师未捷”。因为犯方向性的错误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有的考生根据自己背诵的国家文件来答题;有的考生根据报刊上的观点来答题;有的考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答题;有的考生根据自己背诵的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对所有考题都可以同样回答的答题模板来答题;还有的纯粹根据自己的感情喜好来答题,这些都会导致跑题。

202_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时候,中央党校有一位女博士,申论只考了45分,她向我咨询,评卷标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她那么优秀的答卷,却只能得45分呢?我问她何以见得她的答卷就是优秀的答卷呢?她说,当年的国家一号文件就是讲“三农”问题的,而这一年的考题也正是考农村农民问题的,因此她根据自己对国家政策的良好理解而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地答完了试卷。我要她把答案默写出来,我看过以后,感觉确实是有很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她的答卷也确实只能得45分,因为我们设计的题目,当然不会和国家的时政方针、理论政策相冲突,但是国家的理论政策是针对宏观的全国情况的,而我们的材料是选取一些具体的案例,有它自己的特殊点,因此完全按照国家理论来答题,必然疏忽了材料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因此不可能得高分。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答题倾向,因为考生在考前总是会学习很多时事政治,上了考场就过度使用。学习时事政治对申论考试是有帮助的,但时事政治绝对不是答题的标准来源。时事政治材料是来帮助考生理解材料、表达材料的,而绝不能取代材料。

还有的根据新闻舆论来答题。申论每年都会根据时政热点问题来出题,这些时政热点在报刊上会有相当的报道,有些考生作了有心人,把这些文章背下来,上了考场就按这些文章的观点来答题。但报刊上的文章的采写角度怎么可能会和申论考题完全一致呢?不按考试材料却按新闻舆论来答题,必然导致答题偏差。我们不反对多了解时政背景知识,多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但是,它们绝对不是现成的答案!202_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时候,我在广东遇到一位报社的记者,他的申论成绩只有37分,他也非常怀疑我们阅卷的时候在草菅人命。我问他,怎么能说我们阅卷在草菅人命呢?他说这一年考突发公共事件问题,而他作为一名报社记者,自己采写和阅读了不少关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文章,所以上到考场,看到考试竟然是他熟悉的突发事件问题时,感到非常高兴,以至于材料都不去仔细读完,就根据自己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轻松写完了答卷。结果只有37分。难道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吗?不是,仅仅是因为新闻媒体所报道的那些事情,一定和我们材料所选取的具体案例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答题,就更不对了,广东公务员考试有一年考垃圾短信问题。有一位女硕士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垃圾短信问题的,因此她按照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答题,心想今年的运气真是好啊,她一定能考一个最高分,因为只有她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最专业的。可是她最后的成绩,居然只有46分!我们在设计考题的时候,必然要规避专业知识的影响,因为我们是面向不同专业的考生来考试的。如果今年考一个题目只有理工科的学生能回答,明年再考一个题目只有医学专业的考生能回答,后年再考一个题目只有学历史的才能回答,那我们的考试还有公平、公正、广泛性可言吗?所以根据专业知识来答题也是不对的。

有一些考生图省事,背诵一套答题模板进考场按模板答题。各位聪明的、有智慧的参加公务员考试将来要成为公务员甚至领导人员的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级知识分子读者们,有这么轻松的事吗?如果背诵一套答题模板就可以考过公务员录用考试,那么每个大学毕业生就都考上了公务员。大家想象一下,有多少考生都可以背诵答题模板,阅卷时他们答案一样,都会给他们高分吗?实际上,都会给低分!因为他们不能按照考纲的要求对材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答案,只是投机取巧地在默写答案。出题专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题目的设计和评分标准的设定上对此做出了规避。大家可以看看近几年的题,模板已经不管用了。所以,每位想通过考试的考生,必须按照考纲的要求,训练提高自己理解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取胜。

还有少部分的考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感情喜好来答题。我们每一年的考题都是选取了具体的时事政治问题,这些问题没能处理完好,要求考生来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可是有些考生,却在答卷上表达他对这些问题的愤慨,以显示他自己的爱憎感情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以及对腐败官僚等问题的愤恨,就是不去正确地分析材料所给出的问题,也不能给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只是自顾自的在那里述说政府的失误。这种答案的方向都是错误的,我们是要通过考生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分析和解决,来测查考生是否具有从政的能力。只会发泄自己的愤慨,批评他人的不对,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因此,务必记住并严格遵循申论考试答题的要求:根据材料来答题!对给定材料进行仔细准确地分析、概括、提炼、加工以得到答案。那么如何从材料中得到答题的答案呢?首先要阅读好材料,阅读材料要采取正确的方法。

二、一个基本的方法

实际上,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每个考生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因为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练习语文阅读。但是,申论和语文课文有相当大的不同,主要有三点:

1.语文课文都会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进行,而申论的材料,可以围绕一个中心,或者两个中心来安排。考纲明确指出:“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如果考题有几个主题而考生只发现了一个主题,或不能适应多主题的材料,就会考试失利。

2.语文课文都是有合理的逻辑顺序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符合我们的阅读理解习惯。但是申论的材料,故意打乱了这种逻辑结构,材料是分段给出的,各段之间,在逻辑上并不遵守我们的阅读理解习惯。202_年的国考题的材料最难读懂,很多考生读了几遍才读懂,就因为他们觉得这年材料的逻辑较往年更混乱,网友的问话和D部长的谈话常常是非逻辑的意识流。

3.语文课文每一段都会围绕它这一段的主题思想来展开论述,但申论材料,可能并不是这样,甚至有些段落,有些句子还是理解的干扰项,故意扰乱你对材料的理解,因此有不少的考生在阅读理解这个问题上栽跟头。

国考申论给出的材料近几年都是七千多字,要求考生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把材料读完。因为经过测算,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面,应该阅读完八千字左右的材料。可是,由于不少考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阅读量(也有的考生因为考场紧张或者对材料主题过于陌生而导致阅读速度太慢。但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正确的阅读方法给予突破)。如果是阅读速度稍微慢点还没有关系,但是极限时间是60分钟内读完材料。否则,后面的答题就会受到绝对的影响。202_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就有大量的考生,在材料阅读问题上吃了大亏。有很多考生,读了一遍材料以后,根本弄不清楚材料究竟描述什么问题,于是紧张地去阅读第二遍,才隐隐约约知道材料大概讲的是什么内容。为了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再去第三次阅读材料。三遍阅读之后,终于弄明白材料所讲的内容了,然后开始答题,可惜时间已经不够了:写了第一题第二题的答案,考试的终场铃声就响了!所以这一年有很多的考生没有时间把最后一道大作文题写完,甚至还没有开始动笔。不少考生只得了二十多分、三十多分。

申论考试时间150分钟,推荐的时间安排是阅读材料40分钟,思考时间40分钟,写作答案60分钟,最后留10分钟检查。答案长度要求,总字数限制在202_字左右。因为根据测算,大学毕业生正常的写字速度,在60分钟的时间里可以写大约202_字。如果阅读材料消耗的时间超过60分钟,最后写答案的时间就会不够。考生在现场紧张的状态下,60分钟一般写不了202_字,因为他还要边写边思考,而不是单纯的写字。如果赶时间,在少于60分钟的时间里飞快地把答案写完,就会导致卷面潦草和错误增多。也有的考生写作速度很慢,远不能在60分钟的时间里把202_字的答案写完。这样的考生需要练习加快写作速度。还有的考生思考的速度很慢,总是要思考再三,才敢下笔,写的时候还要继续思考,结果时间往往不够。如何加快写作和思考的速度,在作文题部分会详细讲解,此处讲如何正确快速地阅读理解材料。采用三个小小的步骤就可以做到既快速又正确地阅读好材料:

1.先看题目再看材料。有很多考生,拿到试卷就按照试卷的顺序,先看前面的材料,看完了七千多字的材料,最后才看后面的问题。看完问题知道要做什么了,结果又忘了前面的材料是怎么说的了,于是只有回过头去第二遍阅读材料。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因此我们建议,拿到试卷后,首先要翻到试卷的末尾去看题目,看要回答哪些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这样只经过一遍阅读就可以有的放矢的把答案找出来。但是有很多考生,在考场中非常的紧张,不能够同时记住四五道大题的内容。那么,我们建议,还是应该先看完各道题目,看看题目要我们做什么,这样心里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记住第一题要我们做什么,带着第一题的问题去读材料。一般来说,第一题都是一道概括主旨题,需要我们把材料中各段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然后回答该题。在我们带着第一题的问题,把材料的各段主要意思归纳出来以后,就可以顺利答完第一题。接下来回答后面各题时,也不用去第二次、第三次阅读材料了,因为采用下述方法,可以保证在做以后各题时,只需要阅读相应的材料细节即可。所以,采用这个小小的技巧,可以得到巨大的收获:不用读两遍材料就可以答完试卷,为我们节约大量的时间。因为再多读一遍七千多字的材料需要花费考场上宝贵的30分钟左右的时间!方法虽小,效力宏大,切记,切实行之!

2.按段总结,简要标记。材料有七千多字,全部读完后再来总结,难度非常大。在考场中紧张的状态下,一次性地把七千多字全部记忆到大脑中是不现实的,然后对七千多字再进行完整的分析,就更不可能了,必定会导致分析不完全,不正确。正确的方法是:按材料段进行总结。每读完一段材料,就对该段及时进行总结,总结完该段后,再去阅读和总结下一段材料,这样,我们每次只需要把一段几百字的材料,记忆到自己的大脑中,并只需要对这几百字的材料进行分析。我们记忆的难度和分析的难度就从七千多字降到几百字,记忆的准确度和分析的准确度就会大幅度地提高。

应该把总结出的每段的主要思想,简要标记在该段旁边。注意:不要复杂地标记。用上三五个主题词,或者就在段落中的主题词句上划上波浪线。如果标记过多,会浪费考场时间的。但有的监考老师会不允许考生在试卷上做标记,那么我们建议考生带铅笔,用铅笔标记,做完题后,用橡皮擦掉;或者在草稿纸上写出各段的要点总结,但要标出对应的段落序号,以便于做后面的各道题目时,能迅速查找相应的段落。简要标记必不可少:一是做第一道概括主旨题时,需要根据这些简要的标记来整理最后的答案,二是后面的二、三、四题还可以根据这些简要的标记来迅速查找相应的细节。

另外,每一个材料段,可能只有一个中心意思,也可能有几个中心意思,也有个别段没有所需要的要点。

阅读材料是整个申论答题的基础,要以读透材料为标准,如果有考生在考场上由于紧张,不能够一遍就读出要点,也还是要继续读出要点以后,再进行答题。如果材料没有读懂就仓促答题,就会劳而无功——把题目答错!如果有的考生阅读速度较慢,不能在四十分钟甚至六十分钟的时间里读完材料(不是只看完,而是把材料的意思也读懂了)。那么平常应该怎么练习在规定的时间里面读懂八千字的材料呢?

3.培养快速阅读的习惯。有的考生是因为有一些错误的阅读习惯,比如:一边看着材料,一边小声朗读;还有的用手指着材料,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这些不正确的阅读方法,必然会导致阅读速度大大下降,正确的阅读方法是:用眼睛一行一行的看材料,一行一行的阅读理解,这样阅读的速度就会大大的提高。但有考生反映,他即使一行一行的看材料,但大脑也不能很快的把这一行的意思反映出来,这个问题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解决,每个考生都应该做一次测验,检验自己是否能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就可以把八千字的材料完整正确的阅读,如果阅读速度太慢,必须艰苦的训练自己达到考试的要求,这样才能顺利的通过申论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但我也看到一些考生,为了追求阅读速度,而导致阅读的正确性下降,这是更为错误的,应该是在保证阅读正确性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阅读量。

还有的考生由于在考场非常的紧张而导致阅读理解错误,紧张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有的考生,看到材料所考的内容是自己非常陌生的问题,就感觉非常的紧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专门训练自己阅读不熟悉的材料,习惯于和陌生人打交道后就不会对陌生人感到紧张了。当然平时多关心时事热点问题,多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上了考场看到的考试材料,就很有可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了。考生紧张的第二种原因是:对这种考试自我压力太大,因为考上公务员是他和家人的最迫切愿望,他给自己下了必胜的命令!对于这样的考生,我们建议他们用最近的国考真题,认认真真的做几次模拟考试,使自己对这个考试很熟练,很有信心,上到考场,就不会紧张了。

再一次提醒考生:先看题目,再读材料,分段总结,简要标记的办法,能非常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和正确度,务必实行之。

下面以最难读的202_年国考题为例,实效验证一下阅读材料的正确方法。注意,按我们推荐的正确方法做,看看40分钟能否把材料读懂?当年很多考生因为方法不对,150分钟考试结束了还没有彻底读懂材料的意思。

202_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202_年9月20日,新华网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邀请专家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下面摘录了这次网上交流的主要内容(未作文字疏通)。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如202_年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2_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2_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等等。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有关专家指出,应尽快找出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弄清其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以便在政策上做出必要的调整。今天,我们邀请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专家、××研究部D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欢迎网友踊跃参与提问。

主持人:D部长,现在自然灾害和疾病发生越来越频繁,政府是否应把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列为考核执政能力的指标?

D部长:首先要理清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它不是一般的事故,有人混为一般事故,不太准确。当然,如果由于政府本身的执政能力而发生问题,使一般事故扩大为突发公共事件,就是政府的公共能力问题。

一般情况下,政府对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处理程序,一般情况下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在工业化初期,火灾曾是突发公共事件一个重要的隐患和诱因。但在建立消防队和联防机制之后,火灾就不再成为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了。

实际上,在整个人类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原来没有遇到过,或者原来遇到过但影响没有这么大,比如自然灾害。由于中国人多,在某些建筑物或者大型活动中,产生的践踏事件等等。

实际上突发公共事件主要不是来自于这个领域。政府具有很强的动员机制,因此遇到非典的情况,政府的控制很及时,非典并没有证明中国的控制能力不强,而证明了动员机制还在起作用。而且能够比较有效地遏制突发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突发事件。

主持人:刚才您说的如何界定公共突发事件,是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概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细化什么是公共突发事件,一般的交通事故每年的死亡率非常大,就个案来讲,一个一个形成不了一个公共突发事件。比如火灾以前曾经是公共突发事件。

D部长:17世纪初伦敦发生的大火,是导致国际消防队建立的原因之一。

主持人:首先我们理解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网友“多多到天堂去了”:请谈谈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必要性,预案必须具备哪些内容?

D部长:从现在开始,建立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是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在于,倒不主要是来自有无自然灾害,因为海啸、地震,包括大的飓风,这类灾害以及灾害的严重影响是不可预料的。但是对这些灾害,一个有组织的政府是有一整套的,比如有防灾委员会、防洪局、地震局,都已经常规了。

最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在增多,比如征地引起老百姓集体的诉讼、集体上访。上次由于新闻界的关注,把一个大学生死亡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最后导致我们把遣返站变成救助站。这恐怕今后应该更加注意。

主持人:我们在访谈前沟通的时候曾经提到法律永远是滞后的,大学生死亡的案例,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新类型的事件出来以后,相应的应对机制也有可能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机制。

网友“七子之歌”:如何提高社会各界危机意识?我们还是应该从思想上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意识。

D部长:从这个角度讲,恐怕更多的是要引导公众,来关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但是和西方市场经济其实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哪些应该是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哪些是市场解决的问题,应该有一个责任界限。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不能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比如非典出现的时候,由于我国多年以来,国家防疫部门自己要挣钱、卖药,国家的经费大量减少,他们以为非典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当时整个防疫系统本身就不起作用了,以至于在广东发现病毒之后,不能够很快加以确诊。由于没有明确的协调机制,当时几个部队的研究人员和地方研究人员为了样本,还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以上情况都延缓了我们对非典的应对。

但是,一旦国家动员启动了相关体制以后,由于国家动员体制很强,所以很快就在各个城市实行了隔离,所以非典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我们想到,我国公共防疫体制还应该是国家出钱,应当加强科研水平,才能够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流行病发展到相当规模的传染程度,我们再应对。

主持人: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看,您判断在应对非典问题上,我国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D部长:相对于西方民主国家来说,我国目前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肯定更有效。因为非典当时已经产生了小规模的传播,这种情况下很难抑制,但我们很快把它抑制了。

主持人:有网友问,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些危机?我们今天探讨的所有危机,这个问题太大了。

D部长:突发事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法,一种是已知的,一种是未知的,非典属于未知传染病。突发事件不一定成为公共事件,如果卫生防疫体制有效,就会及早隔离,而不会成为公共事件。由于卫生防疫体制本身出现问题,一直到出现小规模流行的时候,才引起了我们的警觉,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就变成了公共事件。但是在变成突发公共事件之后,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回应,就抑制住了。最后降低了公共事件的危害,但实际代价并不小,很多医护人员也都感染了非典,相当多的非典患者还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网友“雪夜的情怀”:我国是否已经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D部长:7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年人大开会的时候,各个代表提出应当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这个意见已被国务院认真执行,已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了此预案。这个预案是由25件专项应急预案和80件部门应急预案组成,有相当省级机构已编制了自己的应急预案。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应当说已初步建立。

主持人: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思路大体是一个体系吗?

D部长:非典以后,相当多的境内外学者向国务院建议要成立国务院或者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被国务院内部讨论否定了。原因是,既是突发事件,有很多原因我们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比如现在发生了一起非常大的交通事故,那么,医疗救护单位应当怎么救,交通部门怎么疏散交通,广播系统怎么呼吁部门给予协助,以免造成拥堵,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一起完成社会救助行动。因此,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时,把握应急预案的本质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责任分工以及协调机制。比如水灾、地震过后往往有大病,所以不是简单把水灾或者地震的事故处理了,事后还要有后续的步骤。另外,大的自然灾害过后还要有重建工作,第一步救人,第二步防疫,第三步恢复建设,这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相结合。

主持人:如何界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您认为,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吗?

D部长:当前我国是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我主要指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的速度很快,特别是入世后,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比如社会保障系统,养老系统保障不到两亿人,参加医疗保险城里人不到一半,就更不用说农村了。有些情况下,城市化进程很快,包括一些大的建设、道路、水库、征地等等。由于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害,因此引发了一些社会根源的突发事件。我认为是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并不是说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多,自然灾害有它一定的规律。

主持人:上帝要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也不是集中在某一个阶段里。

D部长:比如海啸,已经有很多年在中小学地理书中都不是重点内容,但东南亚的海啸,因为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小女孩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即将发生的海啸,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大家又认为应该纳入教材了。但是我认为这是偶然事件。

网友“有遥远的地方吗”:灾害频发从哪几个方面考验民政、财政和卫生等方面的救灾应急反应?

网友“多来米”: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今年夏天,全国共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10902千公顷,成灾5595千公顷,受灾人口15078万人,死亡1024人,失踪293人,直接经济损失1028亿元。

网友“西格玛”:今年辽宁“8·13”洪水灾害是199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夏季因雷击造成的伤亡人数也是近50年来最多的一年。

网友“望江楼主”:虽然灾害天气给经济造成巨额损失,但台风、暴雨造成灾害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大量降水。水资源的补充,对于植被的生长还是大有好处的。

网友“绿色的远山”:我家在山区,小时候,那里山清水秀,树木葱郁,如今再回去看,大山光秃秃,原本有的树大都被毁。一下雨,洪水比以前又大又猛,还出现泥石流,引发悲剧。生态环境再也不能破坏了。森林砍没了,草地挖空了,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如同摆在“火山口上”了。

D部长:一个国家总是要有一定富余财力,包括各种物资储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经济的、政治的。这种能力是一个国家政府是否成熟的表现。我们不能一遇到自然灾害就到国际上呼吁救中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所以我国在这方面一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我们过去政府体制机构建设中就已经注意到,我国有粮食储备、银行储备,财政也留有余地,包括我们为民政部准备的救济款。

如果没有,就进入下一年的财政预算。中国老百姓储蓄的积极性特别高,已经相当于我国一年的GDP,中国未雨绸缪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不存在没有储备的问题。另外,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唐山地震救灾的经验,武警部队和野战军如何协同,这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了四个级别,在不同的级别上,不同的政治机构或者特殊部门、特殊力量会介入进去,这是由中央统一指挥的。

网友“ZZAO”:应急并不等于浪费,我们在总结非典成功经验时,决不能忽略它的巨大浪费。最近矿难事件也充分说明这一点,浪费是何等的惊人,又是何等的冠冕堂皇。

D部长:“浪费”有两方面的含义,不应该花的钱花了,是浪费;有一些情况,特别是当突发公共事件原因不明的时候,有一些防御性措施要付出代价。前两天台风“麦莎”在浙江沿海登陆的时候,我就被困在杭州了。这时中央防灾救灾委员会下令,飞机停飞,要求几十万人撤离,这要产生代价。事后可能风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为老天爷的事谁都说不准,在浙江的时候风力是12级,这样的风速肯定要造成大量的损失,所以人员要很快撤离。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台风上岸以后风速减缓的快慢,这无法预料。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撤离。当然,如果把防灾救灾的款、国家物资用来大吃大喝,把钱装在腰包里,当然是不能容忍的。

网友“一言九鼎”:请您举几个例子表明应急预案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网友“英岗岭”:请您举几个例子表明同样的危机、不同的结果。

D部长:国际、国内的例子都有。国内的例子,今年春天“流行性脑炎”又出现了,这种病已经多年没有发生,不存在病毒未知的问题。非典以后,我国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卫生防疫报告机制,这和卫生领域的应急预案是吻合的。这次流脑在南京、江苏一带大概只四天就解决了。美国的飓风这次很大,但令人惊讶的不是飓风的破坏力,而是一个政府、一个最强国家政府竟然在飓风发生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却没采取有力行动。同样类似级别的飓风,在加勒比经常发生,有一些人不屑古巴的体制,但古巴的每次飓风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因为国家采取动员体制,有一套应急机制,很容易让大家迅速疏散。

网友“黄浦江边徘徊”: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D部长:有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为了保证我们经济发展的连续性,防止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事件导致整个经济发展中断。主要意义在这里,同时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减少我们人员财产的损失。

网友“池塘边的小草”: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如何?如何提高国人的危机意识?

主持人:这位网友可能更针对中国人的特点。

D部长:我们国民的危机意识是世界各民族危机意识中最强的。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庭的意识非常强,所以家庭本身作为社会保障单位,对家庭成员遇到不测事件大都有准备。第二,中国文化五千年,遇到很多次大灾害,中国人的储蓄意识非常强,中国人的储蓄水平是国际上最高的。比较高的储蓄率反映出国人很强的危机意识。中国老百姓,由于收入差距拉开,确实有很多人要饭。但一位以色列的朋友跟我说,以色列人和中国人很少在国外要饭。因为他们未雨绸缪,即使很穷也要面子。

网友“上海之夜”: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引发突发事件,诱因是一个前提。

D部长:今年提出为“十一五”准备的社会保障材料,曾提出就业是当前面临最大的社会问题。现在处于劳动比重非常高的阶段。独生子女也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很困难。就业是人生存的一种基本手段,如果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就业是人不脱离社会重要的媒介,如果没有就业,就很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

实际上西方国家从1760年到1960年,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就没解决就业问题。我国人口,解放后6个亿,改革开放10亿,巨大的人口又不可能到国外移民。西方两次世界大战消灭了很多人口,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在中国发生,所以就业问题更严重。所谓工业化、现代化,本质就是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不断替代劳动力。

主持人:这个问题对劳动力市场又形成一种新的矛盾。

D部长:由于现在产业结构调整非常迅速,造成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这些人的就业解决不了,就是最大的社会隐患。

从西方国家历史经验看,社会不稳定不是靠消除就业问题解决的,而是靠建立社会保障和实行国家福利政策解决。我们要给失业家庭以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们的子女能够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使失业的家庭也同样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不是消灭失业。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写的是失业率低于4%就是充分就业。

网友“枉评天下”:D部长,您好!请您谈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应当做什么?社会应当做什么?老百姓又应当做什么?

D部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西方社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有一些自愿的团体,或者非赢利机构参与救灾活动,这是值得赞扬的。我国对这种行动也鼓励,在海啸中我们政府鼓励大家为国外的受灾国提供救灾和医疗服务,包括志愿者。在没有突发的自然事件或者社会根源事件发生的时候,我觉得老百姓主要还是安居乐业,好好工作、享受生活。

网友“完美的追求”:如何打造应急预案的“经济基础”?

网友“科学与发展”:如何利用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包括利用商业保险等机构行为?

网友“枉评天下”:一般来说,应急预案都有“人防”和“技防”一说,这两方面不难理解,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一说比较新鲜。请您谈谈,“经济手段”介入预案的含义是什么?

D部长:我觉得经济手段不能直接化。目前提到的经济手段是一种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只能对已知自然原因的灾害做出反应,不能对未知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根源的问题做出反应。比如,你无法为非典保险,因为不知道它要来。现在还没有听说哪个国家建立海啸保险,因为很多年也不发生一次,不可预见度太高。对未知、社会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还是需要政府做出反应。如果政府没有能力做出反应,这个社会就要改朝换代了。

主持人:您说得非常尖锐。

网友“感动也是一种精神”:在面对突发事件问题上,如何重视各种社会问题之间的联系和政策协调?

D部长:国家由于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努力,收入差距拉大了。有时人们之间的感情淡了,发生了阶层对立或者利益上的差别。我觉得在自然灾害面前,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大家应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一个公民的本分。对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就难说了,这时会有利益冲突。这时更重要的是要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能做工作的恐怕还是政府。

各利益集团面对突发公共事件还要以大局为重。我们就是这样做的,由于下岗人员分流,养老金措施有问题,导致静坐、游行、示威,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级党组织还是采取了尽量不让矛盾激化的方式,协调解决。而不是诉之于法院,在社会变革很快的情况下,法律效力往往滞后。食品安全预案中,规定了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职能,但现有的《食品卫生法》没赋予主管部门综合协调能力。从这点来看,我们恐怕需要修改《食品卫生法》,并制定《食品安全法》。人们对待公共防疫机制还要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这是我们从非典中得到的最大教训。我们认识到,公共卫生防疫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在改进中得出的最大一个教训。

主持人:随后,在一系列卫生防疫体系可能面对的问题上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D部长: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引起人们对政府公共职能的反思,二战以后,由于工人、黑人的参战,西方各国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自称“福利国家政策”。这种情况下,由于人口规律的不熟悉,过于乐观,导致西方社会保障标准过高和经济不可持续的问题。在撒切尔、里根时期提出反思。要社会保障由家庭分担一部分,政府只承担最低的社会保障责任,这个改革是必要的。但在改革过程中,一部分经济学家好像认为所有的公共服务职能都可以市场化,就走过头了。

非典不仅提醒我们疾病防治的公共职能,也提醒我们普及教育、社会救济包括防灾减灾,以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否都能够市场化的问题。我们鼓励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积极参加,而不是政府放弃责任,让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公民自救,这是非典给政府最大的启示。

网友“望穿还是枉乐”: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

D部长:这属于社会根源的问题。比如伊斯兰教在麦加的踩踏事件、印度教在神庙的大型活动的践踏事件,是类似的。中国存在佛教的问题。但是喜庆活动、节庆活动中,发生悲惨的踩踏事件属于政府对组织工作的不力。

网友“二月的那场雪”:从北京大雪堵路到下雨不愁的变化,体现出来哪些方面的转变?

D部长:北京大雪堵路和大雨塞车都是存在的,大雨塞车是由于我国的地下水系统不好。北京大雪堵路是由于机动车增加太快,同时出了很多新手,这也是一个特殊的原因,属于经验问题。北京的交通确实存在很多瓶颈,这是交通部门的问题。很多国外的专家提出,北京的环形路不少,但是放射状路太少,不利于疏散交通。这是需要在城市规划体制下解决的问题。另外就是扫雪的问题,过去是作为公共服务,后来要求各单位自扫“门前雪”,这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

主持人:在应对突发公共问题上,我们还应当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教育工作等是否应该把这方面的知识和制度方面的知识纳入到教育体系中?

D部长:我认为作为普通教育、常识教育是需要的,通过公示的方式让老百姓知道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找哪一个部门。但我不主张把突发公共事件教育写到课本中去,因为我们不能等着上帝向我们发怒。但是作为普及性常识教育我认为是需要的,包括对国外的旅游者遇到交通事故、火灾等问题找谁,是一个国家管理成熟的标志。

主持人:您提到不能等着上帝向我们发怒,非常有启发。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把潜在的社会矛盾引发出来,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定,所以必须防患于未然。我们期待社会更美好,生活每天都风调雨顺,同时,我们也希望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一切突发性事件,天天都是好日子,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D部长:我同意你的意见。

主持人:谢谢D部长,也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在线交流结束后,有不少网友发表了如下帖子:

网友甲:要使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地发展,就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政水平,以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如:海啸、地震、火灾、大雪堵路等各种自然或人为的相关事故,从而把社会损失降到最低。

网友乙:非典疾病虽然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我国202_年春夏之交的非典事件却不仅仅是自然灾害,而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是一次公共事件。这一事件说明我国的卫生防疫体制有待完善。

网友丙:能否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与国家是否强大并没有关系,关键是社会制度是否优越。比如前不久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灾害,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就说明不是国家强大就一定能应付得好突发公共事件。

网友丁:“上帝”要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在情况不明的时候,采取防御性措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灾难并没有降临,也得承认这些代价是必要的,而不应认为是浪费。

网友戊:政府必须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机制,但并不是说有了这种管理机制,一般事件就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突发公共事件,不能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靠经济介入也不一定就能预防得了。

网友己: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是在其爆发之后政府有能及时应对的专门机构。因为未知的、社会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不可预见度太高,如果政府没有能力做出反应,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三、作答要求

1.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满分30分)

2.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规定篇幅内。对观点一致的帖子请勿作答,否则扣分。(满分30分)

3.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满分40分)

解题思路

我们首先看题目,看完题目后就知道这年材料的主题是突发公共事件,了解了这个主题再去看材料就轻松多了,而不会像当年很多考生先看材料,结果由于材料混乱,一遍读下来,几十分钟过去了,连材料的主题也没看懂。

看完题目后就做第一题,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按照我们的套路,按段阅读、总结材料。但是,这年的材料没有标出材料段。网友提问然后D部长回答,这一问一答就是一个材料段。在考场上,还是需要一些灵活运用能力的。把每个材料段的意义分别总结出来后再加以整合(在不同材料段中出现的相同的观点合并为一个要点)和整理(把要点的顺序安排好),略作思考后就可以写答案了。

做好了第一题,对材料熟悉在胸了,后面二三题就好做了。要注意的是,第二题在材料中找相应的细节很费时间,但若先有所标记,就能节约大量的时间。第三题作文的核心观点在D部长的谈话中已经讲明,自己加以发挥就可以了。当然,在此之外,考生可以自己发挥一些观点。但切记材料中已经给出的D部长说的重大措施(如建立应急预案)不要遗漏,否则肯定偏题丢分。

在202_年考生人数大幅增长以后,202_年的报考人数继续爆炸式增长,但是新增的职位数却不能同比例地爆炸式增长,因此要求进一步加大试题难度,选拔出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由于202_年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但是考生的成绩并未受到显著的影响,因此202_年试题的难度比202_年试题的难度有了更显著的增长:材料的长度从4000多字猛然上升到了8000多字,而且D部长的网上谈话不容易理解。当年有不少考生花了考场上大部分时间才把材料看明白,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完题目了。还由于这一年的第二题沿用了在202_年初次使用的考生得分很低的判断解说题,并且采用倒扣分制,使得这一年考生的成绩大面积下滑,很多考生只得了20多分、30多分。本年第一题是一道比较普通的概括主旨题,第二题是判断解说题,第三题是一道指定角度的作文题,答题并不难,但7000多字难以理解的材料是造成考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对于理解能力强、阅读速度快的考生,这一年的考试成绩较为理想。尽管大部分的考生得分很低,但由于考生数量众多,最后能够被录用的考生,都还是成绩不错的佼佼者。所以,这一年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公务员录用考试竞争的空前激烈和难度的突然提升。但是,在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只会越来越火爆(除非有重大变故),所以突然提升起来的难度是不会降下去的。

参考答案

1.围绕突发公共事件及相关问题,D部长与网友进行了广泛交流。其谈话要点主要如下:

(1)突发公共事件不是一般的事故,其发生原因可归结为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突发事件不一定成为公共事件,建立一套应对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的程序,通常可使一般事故不会演变为突发公共事件。

(2)我国已初步建立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应急预案的本质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和责任分工、协调机制,其必要性主要在于我国现阶段由社会矛盾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增多,其意义在于可以保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但“经济手段”不直接介入应急预案。

(3)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同时应鼓励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应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责任界限,并不是所有的公共服务职能都可以市场化,公共卫生防疫体制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4)我国处于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当前就业是最大的社会问题,要保障失业家庭的基本生活和权利;面对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要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同时各利益集团要以大局为重。

(5)一个国家要有一定富余财力以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在原因不明的时候,一些防御性措施付出的代价是必要的;相同的危机,不同的结果证明了国家的强弱不是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充要条件,动员体制和应急机制也至关重要。

(6)我国国民的危机意识非常强,表现在家庭意识和储蓄意识两个方面;将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知识作为普通教育、常识教育是必要的,这是一个国家管理成熟的标志。

2.网友甲观点与D部长不一致。网友甲认为自然灾害是突发事件,D部长认为突发事件主要是社会事件。

网友丙观点与D部长不一致。网友丙认为社会制度好坏决定了抗击突发事件能力的高低。但D部长说古巴应对飓风比美国成功,而美国的社会制度被认为好于古巴。

网友己观点与D部长不一致。网友己主张成立专门机构应对突发事件,D部长已经明确指出,这个提案被国务院否决了,关键在于建立机制、制度。

3.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自非典发生以来,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国家应急总预案、部门和地方应急预案,初步建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应急管理体系。但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乃至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有上升的势头,严重影响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发展。这表明,防治公共危机任重道远,还必须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危机治理能力。为此,特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

第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应急预案,建立一套应急联动机制,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全国性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危机管理总体上起步较晚,预案制定和应急管理体系到202_年才呈现雏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诸如实验、演练等等各种预备活动来加以检测,发现粗疏和缺漏之处并修改、完善之,使之变得更加细实、全面、高效和可操作。此外,还要在各地建立应急联动机制,使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够得到及时、配套的全面处置。进而,充分整合各级各地的应急力量和资源,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联网、紧密一体、联动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二,加强应急管理预案的模拟演练和应急知识宣传,把危机管理的理论、知识、构想和预案都转变成现实的危机治理能力。

预案制定后需要演练,机制建立后需要调试,重视应急管理需要动员全体国民熟悉和掌握紧急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加强危机应对演练和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政府处治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危机治理的构想预案和知识转变成现实的危机治理能力;否则,就有可能变成纸上谈兵,而当危机出现时就仍然不能有效应对,并且还要为此继续付出惨重代价。因此,如何按照预案组织演练以加强各预案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并极大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应急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加强对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增加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尽量认清和全面掌握突发公共事件或公共危机的机理规律和根源症结,尽量加强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为增强危机治理能力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性支持。

我们对于复杂多样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成因和机理尚未在理性认识上完全搞清楚;特别是有不可控因素在起作用,致使应急管理能力仍然较弱。这表明,我国无论在基础理论及其应用上,还是在实践运作及其投入上原来都没有什么基础,甚至欠账很大。我们不仅要做好危机的日常应对工作,还要做好尽量消除危机和突发事件根源的战略性工作,特别是专业理论研究和专门实践探索等基础性工作,力求在可控范围内掌握防治或根治危机的主动权。

第四,加强应急管理和危机治理的法制化进程,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为增强危机治理的能力和成效提供法制保障。

我国在处置突发事件、加强危机管理方面,法律建设还很不够,法律基础还很薄弱,甚至是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也是欠缺的。因此,既需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也急需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

总之,我国原有的应急工作基础很薄弱,跟不上应急处治实际运转和不断发展的需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长效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是建设应急管理体系的当务之急。

三、四个基本套路

申论各题的答案要点都应该从材料中经过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而得出。那么,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方法从材料中提炼出答案要点呢?有四个基本的套路。

1.概括段落大意。上面已经讲过,第一题概括主旨题的答案,只是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对概括出的各段的段落大意进行加工就可以得出答案(具体做法请看下一节:概括主旨题部分的讲解)。而在做其他题目时,其答案要点也可能需要采用这个方法获得。因为有时候材料用了一整段讲了一个具体的案例,考生必须对整段进行总结才能得出一个答案要点。这一点和第一道大题概括组织题有点相近。例如202_年考题,最后要求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的文章。那么,为什么说土地是命脉呢?或者说,土地是什么命脉呢?阅读最后一个材料段,你就会得出一个结论:

在许多国家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正在增长的千千万万人民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更大数目的下代人正处在更严重的危险境地,即目前的生产正在毁坏将来农业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全球的农业生产必须大幅度地增长,而对具体的每一地方来说,当务之急是保护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资源。因为,全球所有类型的食物的98%是在陆地上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的产量不到2%。植物产品构成了人类膳食的92%,占全世界膳食供给量的8%的动物产品也间接地来自于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也就是说,要保持农业产品或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必须保持土地利用的持续性,防止资源退化和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或生成潜力。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土地退化过程,也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系统,受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将集约农业方式转移到贫穷的农民所居住的边际和近边际地区,经常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因此,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土地,有些土地必须保护起来。

对这个材料段进行分析,即可以得出,土地是人类的命脉。因为人类要生存,就要依靠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而农业生产必须以土地为基础。(整篇材料还涉及了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是经济的命脉等观点)

2.由具体的点到要点。由于材料都是选取的具体案例,而我们回答问题时,不能说某个具体的例子,而要把它总结到一般的原则上来,因此由具体的点到要点,就成为了我们获取答案常用的套路之一。例如202_年国家申论考题,材料中分别列举了增加土地供应的一些案例,如河南省开展“空心村”整治,首钢矿业公司对尾矿库进行复垦。那么我们在总结答案材料时,绝对不能简单地说河南省整治“空心村”,首钢公司对尾矿库进行复垦,而要把他上升为一个普遍的结论:整治“空心村”和对废弃地进行复垦,增加土地供应量。

3.直接引用材料。有的时候,材料中也会直接给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要点,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把这些要点直接引用过来,作为我们的答案要点即可。例如202_年的国考题,最后一道题,论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就可以把D部长所说的那些要点直接引用过来。因为D部长已经直接明白的讲了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4.意义转化。意义转化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政治场合运用非常普遍的一招,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科目中也是极其重要的获得答案的方式之一。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说话做事都讲求不伤及双方的面子,因此有很多意思都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采用一些比较婉转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一个人很胖,绝对不会说他长得跟肥猪一样肉多,即使那是事实。而只会说“你长得真健康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大量的使用这样的招术,否则自己说话就会让别人难堪,下不来台。另一方面,如果自己听不出来别人话语中所隐含的潜台词,那自己也就不会适应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政治场合中,不管是国内或是国际政治场合,正确分析和理解表面语言和表面行为后面的潜台词也是必备的能力。1996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美国向我国支付了赔偿费用,但双方迟迟不能发表联合公报。因为美国人只承认他们所给的钱是补偿费,而我们认为是赔偿费。美国坚持是补偿,就表明他们是误炸,就没有错;而我们认为他们是故意干的,所以就必须给我们赔偿。如果你不懂这个游戏规则,而签订了这个协议,那么就会被十三亿中国人骂做卖国贼。如果你的领导找你谈话,要你干工作时细致一些,那你就应检讨一下自己在什么地方粗心大意了。如果缺乏这种意义转化的能力,你将不能很好的胜任行政事务,可以说这是一个行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之一。因此,申论考查了这种能力,这成了我们获取答案要点的一个重要方法。

有很多考生问我,从材料中整理出要点之后,由于他对该问题准备了极充分的背景知识或本身是研究这个专业的,当时有了灵感,还有其他更绝妙的观点,能否写到试卷上?可以,但前提是材料的内容必须先写完全,然后再补充你自己的观点。如果放弃材料的观点不用,而只写材料以外的你自己的专有的观点,就会跑题!

从材料中提取答案要点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考生能否顺利通过申论考试,但是很多考生这方面的能力很缺乏,因此我们结合202_年国家考题详细讲述一下这些方法。202_年的第一题要求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那么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呢?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答案要点来。

第二篇:公务员申论高分总结

申论高分总结

任何一篇申论作文都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我们简称申论的三要素。论点,就是你的主要观点。有总论点,也有分论点,总论点有时候也就是你的作文题目,而分论点就是论证总论点的角度。论点的原则是整体性、身份、高度、广度、准确。身份指的是你要以国家公务员的身份,有时候题目本身也会规定写作者的具体身份。高度指的是申论文章要有一定的政治高度,一般的政治高度在当下指的是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等。广度指的是分析问题的思维要宽阔。准确指的是立场一定要和国家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论据是论点得以存在的基础,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它是文章的支撑。一般情况下有两种类型。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事实论据指的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资料,如统计资料、概括的事实、具体事例等。理论论据如经典著作、理论文献、名言谚语、科学公理、规律等。

论证就是如何把论据利用起来对论点进行解释说明。一般情况下有例证、引证、理论论证、比较论证、归谬论证等方法。

申论文章的写作步骤一般是先审题、列提纲、定题目、想开头、写分论点、想结构、论证、写结尾等8个环节组成。

第一,详细审题,理解命题目的,审清作文的类型要求具体是策论文、评论文、议论文、公文、讲话稿还是其他。审出限制条件,即论述的内容重点要分析原因还是强调对策,弄明白虚拟身份是谁,要求的字数限制和其他规定。第二列提纲,列提纲就是要写出文章的基本思路,在草稿纸上画个草图,弄出各个分论点来。

第三,写题目,题目的写法一般有正立法、反立法、引申法。所谓正立法就是标题就是论点,我们要提倡这种写法,如《确保“权为民所用”要有新思路》。反立法就是对一种错误的观点或负面现象进行质疑,如《开发海洋资源不可顾此失彼》,《警惕地方保护主义借“救市”抬头 》等。引申法如由XX引发的思考,XX的启示,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XX告诉我们什么等。

第四,开头。开头里面要交代清楚事件、影响和观点。第一层,交代事情的缘起,根据材料得到某时某地发生某事,非常具体。第二层,揭示主题,由该事件看出某问题相当严峻,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第三层,谈某问题的影响或危害。一般情况下有铺开型、引用型、比喻型、对比型和设问型。对开头我们可以套用一个万能开头。

A、近年来/目前/最近一段时间;()现象/情况频繁出现/形势严峻/导致/造成()。究其原因,则存在多个方面()。由此,我们认为()迫在眉睫/应当提上议事日程/应该重视()/我们必须()。B、形势/现象再一次引发了世人的震惊/人们的警惕: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禁不住涌出深深的忧虑:时下的问题为什么还是()也有人乐观的解说:从()上看,();从()上看,()。可是,如果转换一下视角,从()尺度上去审视、去深入思考,我们又付出了这样的代价?

第四,文章的结构,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三段式结构:三W原则即提出问题(怎么了WHAT),概述材料,引出论点。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一般都是选用资料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为什么WHY),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不能海阔天空的乱谈,要集中论述一个问题,重点内容要详写,次要内容要略写。解决问题(怎么办HOW)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问题的方案要有层次条理性,要紧承分析问题的步骤,最好时推出刚才提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五,结尾。基本结构:总结观点 + 强调意义 + 铺垫重要性。第一层,概括总结,收束全文;第二层,强调和深化主题,或把第一段的话翻新,或反面论述,三两句话总结全文。第三层,提出希望或者发出号召。通过你的总结分析,把由具体现象引发的思考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或理论高度,一般可纳入“科学发展--社会公正--和谐社会”的话语体系。

结尾常用词:综上所述/总而言之/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

万能句式: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六,还要写好过渡段和过渡句,如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应当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是一项系统而持久的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可见,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状况,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一难题;面对着这些漏洞和隐患:一是……。二是……;目前,我国要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尚存许多困难与障碍。具体来说,改革应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好好下一番苦功夫等等。

最后,把字练好是非产关键的,要规范,认得清,还要写的好看。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策略

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策略

作者:中公网首席研究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邓湘树

一、申论考试的题型变化趋势

自公务员考试采用申论科目作为公务员考试的一个重要考试科目以来,截止到202_年8月,申论考试的命题思路以及题目要求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但202_年8月以后的申论考试在命题思路和题目要求上发生了重要变化。具体来说,申论考试近几年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题型框架由概括问题——解决问题——申论论述的三段式向概括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转变。在202_年8月以前都是遵循概括问题——解决问题——申明论述的基本结构。202_年8月以后变为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申明论述三部分,不过在申明论述部分往往明确要求解决问题,而不再是单纯地论述一个观点。

二是分析部分成为题型变化的主要阵地。从202_年出现“分析原因”这一题型之后,以后的历次考试中出现了以前公务员考试很少出现的题型。如202_年12月四川省申论科目的第二题:“依据给定资料有关内容,阐述取消献血补贴的必要性。”202_年6月四川省申论科目的第二题:“根据给定资料内容,分析我国目前经济适用房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等。

三是公文型题目越来越受青睐。因为申论题目的要求往往是处理行政机关中日常的事务,因此公文写作一直是申论考试的重要题目。如202_年12月四川省公务员考试第二题:“假设你是某市政府政策调研室工作人员,通过对本市外来人口各项状况的了解,拟进行一次本市外来人口管理模式的调研,请撰写一份调研提纲。”202_年9月四川省公安机关考试第三题:“根据给定资料所述汤敏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以《XX

县公安局关于开展向汤敏同志学习,争做汤敏式人民警察活动的通知》为题,代拟一篇公文稿。”因此,凡是想参加202_年10月四川省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都应加强对公文写作的学习和掌握。

二、申论题目主要考察什么能力?

申论考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是公务员考试录用的一个科目。它要考察的能力是一名政府公务员应该具备的能力,这是一个考生需要牢牢把握的一点。也就是说,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该把自己作为一名公务员看待,站在政府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上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大纲可知,申论考试考察的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阅读理解能力;第二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综合分析能力;第四解决问题能力;第五文字表达能力;第六,对社会基本的认知能力。

三、申论主要用什么内容进行考察?

申论考试的素材都是那些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比较重要的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也就是说给定材料的内容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说,202_年考的是经济适用房问题和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202_年3月考的是“故宫里的星巴克”问题。202_年9月考的是好警察汤敏的先进事迹。这些问题都是近几年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确实关系到老百姓的利益和人身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作为政府来说,是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所以,公务员考试就是考社会热点。

四、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应对申论考试?

由于申论考试材料的日益增多和题目要求的日益丰富,很多考生看到《申论》以后,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很多考生在做题的时候都是在拼凑。而拼凑肯定得不了高分。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出应对《申论》考试的一种基本思想,那就是系统思考。也就是说,考生对公务员考试的这些题目,应该有一个很清晰的答题框架和思路,这样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概括部分有四种题型,第一种是概括主要内容,第二种是概括主要问题,第三种是概括部分内容,如影响、观点、思路等,第四种是概括主题主旨。每种题型都可以有相对固定的思路来加以应对。又如论证部分有五种题型:第一种是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般的观点型文章。第二种是要求写

一篇评论文章。第三种是明确要求写一篇对策型文章。第四种是要求写一篇混合型的文章。第五种写一篇公文,如意见、建议、报告、讲话稿等。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结构要求,考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作答思路。

五、还剩下一个月时间了,应该怎样复习?

现在来看,时间是比较紧张了。申论复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系统地看一遍教材。与行测一样,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复习教材。四川申论的选材、题型、题量、难度上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也有较大的差别。如四川的选材一般不入中央那样都是重大社会问题,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小的社会热点;申论的字数一般在3000-4000,比中央要少202_字左右;具体的题型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应该选择针对四川省公务员考试的资料。而判断复习资料是否有针对性,主要应看有没有四川的真题,其编写是不是建立在对四川真题分析的基础上。

第二,加强动笔,而且一定是要在稿纸上动手写。为什么?首先,现在人们主要使用计算机而不是手进行写作,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用手来写字,写上半个小时就又酸又麻了。其次,由此心里会产生比较急躁的情绪,希望早一点结束考试。如果到了《申论》考试的考场上,这可能比较糟糕。再次,因为人们平时主要是口头表达、电脑表达,而书面表达能力变得较差。很多人面对电脑的时候,文思泉涌,而当面对稿纸的时候,就文思枯竭了,一时间找不到特别准确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动笔。因此,我建议各位考生在接下来的30天时间,写8篇左右文章。

第三,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刚才我们讲到,考的就是热点。那么怎样找热点呢?首先大家最好看看《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其次大家可以看一些政府文件和领导的讲话稿。

第四篇:202_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申论高分作答五大关键点

202_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申论高分作答五大关键点

从历年申论考试来看,申论不容易拿到高分,主要原因是考生没有掌握作答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只“凭感觉作答”。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考生总结申论作答五大关键点,帮助考生更加准确地作答申论试题。

一、需按流程来作答

考生准确作答申论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申论作答的一般流程。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申论的作答流程分四步来完成。

第一步——审清题意,确定方向

这里所谓的“题”,指的是申论的“作答要求”或“申论要求”。只有审清题意,严格按照申论要求作答,才能避免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的情况发生。审题时要重点注意四个方面:作答范围、作答任务、作答身份、作答条件。

第二步——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在申论考试中,要点就是存在于给定资料中有助于答题的重要信息。审清题目后,考生需要按照阅读材料的步骤和技巧,把握材料内容,提炼作答要点。

第三步——按照逻辑,加工要点

申论作答的逻辑,也叫申论作答的结构要求。通过提炼所得到的重要信息,还只是缺乏关联性的单个采分点,考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其进行排列、整合,使答案更加富有条理性,满足申论作答的结构要求。

第四步——注意字迹,书写答案

最后考生只需按照自己整合好的答案内容,规范整洁地作答于答题纸上即可。

二、到材料中找答案

到材料中找答案,顾名思义,是指考生在作答申论试题时不能天马行空、脱离材料,而应当依据给定资料提炼要点。

(一)从材料中直接得到答案

适用题型: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主要问题、概括部分内容。

在归纳概括题的这几种题型中,答案要点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不需要我们进行改编和引申。考生只需要读懂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就可以找到答案的要点。

(二)从材料中分析提炼出答案

适用题型:词句理解阐释题、综合分析类试题、提出对策类试题、贯彻执行类试题。在这几种题型中,考查考生更高层次的能力,所以在这些题型中,一部分答案要点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来,一部分答案要点还需要考生进行适当的引申发挥。但是这种引申发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进行适度推断或阐释。

因此,这些题型的答案要点还是不能脱离给定材料。

三、务必抓住采分点

虽然申论试题均为主观题,但是除了最后一道文章写作题之外,其他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贯彻执行、提出对策四大类题型,一般都根据阅卷领导小组制定的标准答案按点给分。这个点,就是采分点。

(一)采分点的个数

一般而言,采分点的个数不会少于5个。以202_国家公务员省级申论考试第一大题第一小题为例,题目要求“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分值为10分,此题采分点有6个,每个采分点的分值从1分到3分不等。

由此可见,申论的采分点都是非常多的,而且是按照分值来安排采分点的。一般而言,10分的题目采分点在5个左右,15分以上的题目采分点一般在5~10个左右,但也不排除个别题目有10个以上采分点。大多数考生申论分数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前面几道题回答不够全面,采分点不全或者基本没有采分点。

因此,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有踩点意识,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多写要点,宁多勿缺。

(二)采分点的要求

采分点有两大要求:一是采分点要来源于材料,二是采分点要言简意赅。

采分点都是有关键词的,其中的大多数都是题目中已经给出的关键词或字眼,或者只需要稍加整理即可。这与“到材料中找答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采分点基本上直接来自于给定材料,即使不能直接从给定材料中得出,也能通过理解和分析给定材料,间接得出答案的采分点。

采分点的个数一般不会少于5个,而申论前面几道题作答字数大多在200~400字左右,每个采分点的字数大约在15~40个字左右。用15~40个字表达一个要点或一层意思,这就要求考生的采分点一定要言简意赅,尽量用几个关键词将采分点表达出来,不能出现过多描述性或数字性的词语,也不能照搬材料大段原文,以节省篇幅书写其他采分点,避免因字数受限而导致遗漏采分点的情况。

四、结构要求要重视

结构,即采分点之间的组合和排列方式。申论的答案要点之间必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申论的答案需要按照一定的结构来排列。这种结构所占分值并不固定,从5分到15分不等。

一般来说,申论作答包括三种常用结构:并列结构、总分结构和顺序结构。

(一)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就是将答案要点依次列举,主要适用于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的题目,在要求中一般没有“有条理或条理清楚”的限制条件。表述形式一般为“一是„„;二是„„;三是„„”、“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等。

(二)总分结构

总分结构(或者总分总结构)也是申论作答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主要适用于各个要点之间分属不同层次,且层次间没有先后顺序的题目。表述形式一般为一句话点明作答的整体方向,然后就各个部分分别论述。

【示例】“给定资料7”提到,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请结合资料内容,谈谈这一观点得出的主要依据。(20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300字以内。(202_•918联考•辽宁等省•第二题)

【分析】 本题要求“条理清晰”,就是说答案要有清晰的结构,因此结构也是该题阅卷的重要得分点。本题的标准答案框架为:

该问题可以从这次整合的目的、政策和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

从整合目的看,一是„„二是„„三是„„

从整合政策看,一是„„二是„„三是„„

从整合效果看,一是„„二是„„三是„„

因此说,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

只有按照这个结构作答的,才能得到5分的结构分。

(三)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与总分结构的相同点是各个答案要点分属不同的层次,不同点是层次间有先后顺序之分。顺序结构中的顺序在申论作答中大致有三种形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按照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和按照工作流程顺序。

1.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

答案要点按照“原因——经过——结果”或“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等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来排列,主要适用于概括主要内容、书写情况反映等题型。

2.按照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逻辑顺序,我们在认识这些事物的时候,思维也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因此,我们在作答申论的时候,也要遵从这些逻辑顺序。一般而言,常见的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目的——理由——打算、背景与内涵——重要性与必要性——重要举措、目的——政策——效果等。考生要实际分析,根据题干、给定材料和要求确定作答的合理结构,切不可直接套用万能模式。

3.按照工作流程顺序

申论考试作为选拔公务员的一门考试,必然会涉及到政府部门的一些具体工作,而政府的工作都是有一定流程顺序的。考生在作答申论题目时,也要按照政府工作的一般流程来安排结构。

五、重视语言风格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语言风格在部分试题中是得分的关键之一。申论作答的语言只要严肃认真,不说大白话即可。但在部分试题中也会对语言风格作出限制,这些限制条件一般是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作答者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任务的特殊性。

【示例】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请参考给定资料,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20分)

要求:

1.体现国家节约水资源的有关精神,说明为什么要节水;

2.简明、通俗,利于老百姓理解;

3.不超过400字。(202_•425联考•江苏等省•第二题)

【分析】本题设定的作答身份是“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对象是“当地居民”,且要求中“通俗,利于老百姓理解”直接要求了语言的风格。因此,此题只能写成“柔性”宣传色彩的节水倡议、节水观念教育、节水政策宣传、节水常识介绍等文本样式,凡是写成“硬性”命令、规定、惩罚措施的,一律只记5分,不再记要点分。

相信考生掌握了以上作答原则,在平时备考过程中多加练习,不断提高,就一定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

第五篇:申论之道

申论之道

如何开头

开头虽短,但非常重要,人们常说“凤头豹尾”就说出了对于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重要,开好头才写得出好的文章。

1.叙开。叙开即先概述申论材料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然后亮明观点。2.顺出。即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论点。

3.引言。即用名人名言、名句等,引出论点。4.设喻。即打个比方,引出论点。

5.对比。即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引出论点。6.设问。即先用设问起笔,引出论点。

方法

一、先以叙开的方式概括材料主要问题;

然后运用引言、设喻、对比或者设问等方式中的一种提出论点; 方法

二、或者以顺出的方式先运用引言、设喻、对比或者设问等方式中的一种提出论点,然后再引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

若感觉运用这两种方式有困难,可简单的就以叙开方式开头为上选。议论文的标题包括以下五种形式:

1.论点型。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如《解决矛盾和问题关键靠发展》。

2.批驳型。题目摆出一个错误观点,作者据以批驳。例如《绝不允许有“特殊公民”》、《岂能“吃贫”》。

3.寓意型。寓意指暗含的深意。如《“杀鸡给猴看”质疑》、《变“五指张开”为“拳头紧攥”》。

4.范围型。题目本身不是中心论点,仅限定了写作范围。如《珍爱生命还是珍惜财富》、《谈诚信》、《得与失》。

5.感想型。从某事某人谈起。如《从公车拍卖说起》等。

我们认为,作为应试作文,最好采用论点型或批驳型标题。其次为寓意型标题。再次为范围型,(注意:)最好不要使用感想型标题。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因而与之相应的结构形式便相对凝重、严整。议论文的内容包括:类(哪一类问题)、因(原因)、办(办法)、果(效果)四个部分。如何谋篇、布局来组合这些内容呢?

三类常用议论文结构

第一类:这是最普通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提出论题:怎么了 分析论题:为什么 归结论题:怎么办 第二类:“总分总”式

总:总述问题 分:分项阐述,分项分极 总:重申论点

第三类:“起承转合”式。其优点:适应性强、广(度)深(度)兼顾、富于变化,同时又便于把握。

起:点题(破题,提出问题)承:展开、拓宽 转:换角度,从反面论证 合:扣题,收束全文 如何提出对策

第一、分析原因,标本兼治

对于分析原因的三种常用方法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原因是多层 1 面的,在原因的背后,还有产生原因的原因。这种多重原因的问题,如果考生只停留于一个层面,就不能把问题论透。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应该一层一层的追究下去,直到找到根本原因。

第二、对症下药,具体成文

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针对每一个原因“对症下药”了。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良策呢?针对构成原因的各个要素,我们做了如下总结:

1.由“人”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

奖励、惩罚措施;

职能部门决策、执行、监管问题;

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人才问题;

领导人问题;

人的能力问题;

做事方法问题;

宣传、教育问题等等。

2.由“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

补充制定;

内容正确、完备;

可执行;

进行和加大宣传、教育等等。

3.由“经济利益”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

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问题;

改进、完善取得经济利益的方式、方法;

保证安全;

人的问题等等。

4.由“科学技术”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

加快、提高科技研发;

科学与实际情况结合;

提高从业人的素质等等。

5.由“宣传、教育”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

通过媒体和各职能部门扩大宣传、落实等等。

事物的表现形式各异,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变化多端,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较笼统地总结了发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之后,针对不同原因,提出较正常、规范且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应该考虑的几个要素,考生在此基础上应发散思维,具体分析,提炼对策。第三、表述方法

考生对所要提出的对策内容分析思考完毕之后,就剩下如何将对策有条理的表述出来的任务了,按照对策的不同情况或思考的正常的逻辑顺序,可以有以下三种表述方法: 1.依据解决问题的时间期限——解决问题的时间期限分为长期、中期、短期。2.依据解决问题目标——最优目标、满意目标。

3.对策实施的轻重缓急——是否分清决策目标的轻重缓急,是一个高明的决策者和一个拙劣的决策者之间的核心区别之一。分不清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本不可能解决好问题。

如何分析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才是提出对策的“金钥匙”。那么,应该如何使用因果分析法分析问题呢?也就是应该怎样对一个问题进行因果分析呢?事实上,分析原因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归纳出最普遍应用的几个方法:利益分析法、供需分析法、内外因分析法。

(一)利益分析法

利用利益分析法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具体思路包括三项: 第一,确定利益的主体及其性质,是利益分析的首要程序。

第二,分清利益的层次和地位。确定利益的主体和性质,还需要进一步分清利益的层次和地位,前者是为了排除非正当的利益,后者则是要在正当的利益中区分利益的轻重、大小,从而为目标选择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利益分析法的落脚点,就是依据分析出的原因,提出相应合理、可行、有效的对策。

(二)供需分析法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也适用于认识分析和正确处理社会现象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即平衡比例关系,或协调发展关系,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才能保持正常健康状态,整个社会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增长和发展。一旦失衡,问题不可避免。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供需平衡理论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供需分析法。供需分析法适用于分析市场经济中存在供需的问题,如就业问题、交通拥堵问题、储蓄与投资问题、价格问题、能源问题等等多种社会现象。(三)内外因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谓内因,就是内部矛盾,外因就是外部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当然这些分析方法有时是可以通用的。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考生既可以用利益分析法分析原因,也可以用供需分析法或内外因分析法分析原因。

例如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象我们也可以用供需分析法和利益分析法来分析;污染反弹问题除可以用利益分析法还可以用内外因分析法分析原因,但该问题如果用供需分析法就不适用。因此考生在选择用什么分析方法分析原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题而异。如何审题

材料就是申论文章的窗口,考生依据材料总结概括出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就是申论文章的精神实质,是申论写作的依据;申论的考试要求是对论证的限制,尤其是在申论考试中对考试要求的审题更是重要。所以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审题,否则就会出现跑题、偏题、宽题、狭题的现象。一旦如此,将无法弥补。审题立意的具体过程: 1. 读。

包括读材料和读考试要求。读材料就是通过阅读找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这在前面概括内容、提出对策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读考试要求的过程中,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审出文题类型方式,即要审清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任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演讲稿,还是写一份建议、报告,或者是其他形式。命题类型不同,写作要求也就不同,写法也不一样,忽略命题类型和形式的要求的文章,就不可能符合考试的要求,导致文与题不符。

第二,审出限制条件,(1)审清对论述的内容是否有限制。(2)审出是否有“虚拟身份的设定”。(3)审清字数限制。即考生必须在申论考试给定的字数范围内论述,字数过少或超过限定字数都会影响得分。2.析。

针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不同观点。针对同一个问题,因为 3 分析的角度不同,可以写出完全不同的文章。例如,可以就问题本身的表现形式、原因、办法、意义、条件等等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分析。3. 立。

从上面分析得出的不同观点,选取最佳者确立为论点:中国公务员考试网对得出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选取有现实意义、有新意的、自己认识最深刻的、又有材料可写的、不大不小的一个,作为论点写成议论文 如何说理

(一)因果析理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关系,一定的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结果;相反,某种特定结果的产生也一定基于一定的原因。因此,在评论文写作中常常揭示原因以说明必然会得到某种结果;或者披露结果以证明其原因的正误。前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后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

即:由果及因或由因及果

(二)比较说理

比较说理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比较分析来论证论点。具体方法有:

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 对照比较 类比

(三)论辩明理

论辩明理就是通过论辩和批驳,在辩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写出批驳性的评论文章,当然要展开论辩。即使是写正面的立论性的评论也离不开论辩。论辩明理有两种方法:

辩证的方法 批驳的方法

辩证的方法是对片面或偏颇的观点进行质疑、商榷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与之论辨交锋,旨在辨别是非曲直,纠正谬误之见。

批驳,指的是通过正面提出理由或根据进行辩论和批驳进而否定对方的错误见解。批驳的方式不拘一格,主要有:以客观事实批驳对方论点;揭露对方论据的虚伪性;就本质进行论辩。

(四)条件析理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要使一个论点能够确立,当然也离不开所必需的条件。议论文写作中,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五)比喻析理

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寓于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之中,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种说理方式可放置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处。如何立意 1.立意正确

2.论点准确、突出、有新意

第一,找好角度,使中心准确

准确,是指确立的文章主旨与命题的含义保持高度一致,不偏离文题的主要指向,论点才能准确。这就需要从多种立意当中选取一个角度最好、自己认识最清楚的、有材料可写的确立为论点进行写作,才能确保论点准确。

第二,确保论点突出

一是要论点单

一、集中。论点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只能集中就一个论题,从一角度,进行论证,才能指向明确。

二是要重复。为避免写作过程中出现跑题、偏题现象,在行文中要不时照应一下论点。确 4 保论点集中、突出的方法是:(1)文章的题目就是论点。

(2)第二段单独为一段,点明论点。第一段是要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紧接着下来第二段,要点明论点。

(3)文章的每个分论点都要扣住总论点,每段结尾回扣总论点。(4)倒数第二段总结论点。

当然,这几处照应不要单调地重复论点,而应注意用灵活的语言进行表述。

第三,力求论点新颖

所谓新颖,是指确立的论点不落窠臼,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这就需要摆脱思维定式,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文题进行多方求异思维。论点的新颖性一定是建立在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的。不能为求新颖,偏离材料的主要问题,结果弄巧成拙。如何学申论系列之如何布局 如何概括

对于概括主要问题的字数一定要严格控制,在考试时,回答这个问题要求非常简练。一般来讲,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

第一句话:用一句话概述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形为:

材料中的内容、问题,暴露/反映出主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主要问题。

例如:阜阳奶粉事件、毒豆芽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主要问题。

第二句话:简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或简述该问题的表现形式等。基本形为: 原因

1、原因

2、原因3,是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或者,该问题暴露出问题

1、问题

2、问题3等问题。

例如:它暴露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一些食品企业唯利是图、安全意识薄弱,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等问题。

第三句话:用一句话总结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为对策性的结论。建立和完善对策,刻不容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概述

概述内容就是概括叙述材料的内容。

一般来说,概述内容就是要求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涵盖几个方面、几个层次,或者是材料反映的内容包括几方面意见、争议。

概述是人们的认识从具体生动的直观向抽象的思维转化的具体实现,是理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概述可以高屋见瓴避免就事论事,使认识深入到事物内部。概述是对一段过程作简明扼要的介绍或交待,也可以对若干段文字材料进行归纳或总结,但它不应是量上的简单压缩,而应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提炼。语言的概括性越强,它说明的意义的普遍性就越大。申论考试越来越注重对概述内容的考核。

注意:内容概述只是要求将材料所反映的各方面、各层次的问题,条理清晰的概述出来,而不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加工,究论本质。

例如202_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的第一题“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只要将材料中有关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信息按照事件发展的一般顺序,按一定的层次表述出来即可。如可以按“我国汽车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方面的有利条件→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方面的弊端→针 5 对汽车工业方面的弊病实施的对策及前景展望”这五个层次进行概述。

考生都要将概述出的内容有条理、有先后的表述出来,而不是一定按着材料中内容存在的顺序将材料信息缩写下来。一般来说所说的逻辑顺序包括: 第一,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第二,综述材料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提出对策。第三,综述材料主要问题→分述问题的表现形式→提出对策。第四,综述材料主要问题→问题现状→展望未来形式→提出对策 总结概况

一、总结概括的高分标准

1、概括内容——全面、凝练、准确、深刻

2、言语表达——精简、清晰、准确

二、概述内容的应试方法

1、方法

(1)中国公务员考试删减要素的方法:通过除此概括材料得出的要素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人物和事件这两个核心要素不可删除。(2)分类归纳的方法:对于相同的意见或方法进行整合,对于不同的意见或方法进行分类。(3)抓住关键句的方法

2、写作步骤

(1)概括各层次的含义:使用分类归纳法(2)概括中心

(3)具体成文:要注意文气的连贯、文体的特点、字数限制,使用删减要素法和抓住关键 句法

3、注意事项

(1)概括内容要点要全面:注意不能丢掉对反对意见的概括(2)要对表达相同内容的材料进行合并(3)语言简练、字迹工整

三、概括主要问题的应试方法

1、方法:寻根问底法(因果分析法)是把握事物本质的最有效办法。

2、写作步骤:(1)概括中心

(2)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3)考虑字数,具体成文

3、注意事项

(1)概括材料主要问题一般只有一个(2)概括材料主要问题一定要准确(3)语言表述要完整:

“上述材料通过„„反映了„„的问题”(4)语言简练、字迹工整

四、总结概括的评分参考标准

妙法突破申论系列之概括问题“万能十法”

1.扩展法——对原资料的段意进行增加式扩展; 2.缩减法——对原资料的内容进行删减提炼出精华(用于概括案件、案例、领导讲话等); 3.搬移法——找资料中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作段意;

4.合并法——先分段进行结构分析,再进行同类合并,串联成文; 5.分层法——先划清语段的层次,提炼各层的要点,然后加以整合; 6.变换法——用文字变换数字、图形、图表、图画、图示的内容;

7.五W法——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六个方面入手,逐一寻找,再根据写作目的和表达需要加以取舍;

8.归纳法——根据对某类事务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及其属性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得出一般性结论;

9.演绎法——从一般性知识引出个别性知识,即从一般性前提得出特殊性结论;

10.分析法——是通过对整体中各个部分的单独研究,以了解整体的本质的思维方法,又可具体划分为定性分析(回答“有没有”、“是不是”)、定量分析(回答“有多少”)、因果分析(由原因引出结果,回答“为什么”)、可逆分析(结果反过来成为原因的分析)、系统分析(动态的、多层次的分析)等。突破阅读理解

一、原则

1、时间原则:30-40分钟为宜。

2、整体把握原则:整体把握材料是概括、立意、制定对策的基础。

3、筛选型原则:材料中包含许多多余信息,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否则容易陷入误区。

二、阅读理解的应试方法

(一)阅读第一遍——了解内容

1、材料的三种形式

(1)每一个自然段表述一个信息。

(2)整篇材料不分段落,所有信息揉杂于一体。

(3)材料中虽然分有段落,但有些段落表述一个以上信息。

2、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关键句、理解词意(1)速读:第一遍阅读速度适当放快

(2)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关键句:对关键的词句应该边读边做记号;对主体内容一目了然的自然段、层次,可直接注眉批(在第二遍阅读时加以修正)。

(3)关键句的作用:一是提示段意,位于短的起始或末尾;二是提示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位于材料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或段落中心句;三是提示材料脉络层次的句子。

(4)理解关键词意:

①多义词: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不固定。②代词:在材料中运用非常多,指代的内容很广。

③重点词:一般包括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前提、性质、特点、实质、观点、人为、方式等。

(二)阅读第二遍——理清脉络

1、总结自然段

(1)关键句概括法:关键出现在每一段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出现在中间,有时会有两个以上关键句。

(2)总结概括法:没有关键句时,归纳出段意。

2、划分段落层次、提炼中心思想(1)划分段落的方法——合并同类

通过对材料上下文之间内容的比较,将阐述同一问题的自然段归在一段,进行分类和组合,理清材料的段落或层次,继而再通过对所划分段落层次的内容分析和整合,概括出各段的意 7 义。

(2)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 ——透过表面分析本质 ①标题是主题

②文章开篇提示主题 ③文章结尾提示主题 ④关键语句提示主题 ⑤通过材料结构、内容的 分析归纳出中心思想 万能模板

第一节 阅读概括的基本套路 “三遍四步法”

读三遍文章,分四步完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任务。

强调:阅读之前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材料看成是一个整体。脑袋里要装着问题: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不同的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关键句。

关于什么是关键词或关键句的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什么是关键呢?有几个技巧:

1.首尾句原则:一般来说,写文章总是要讲究起承转合。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材料都是能从首句或尾句中找到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这个原则,在申论写作中也需要大家注意。

2.关联词原则:这一条在言语理解中也非常好。比如,转折连词出现的地方,强调的一定是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一定是应该选的答案。再比如,因果关系中,强调的原因的情况比较多见。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而、同时、于是、其实、还”

3.常见词原则:在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涉及事件或问题的表现、原因或解决措施等问题。因此,与此相关的常见词也是经常出现。只要我们认真反思和分析历年的真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词出现的地方就是关键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这些词保持足够的敏感性。我们既要有政治敏锐性,又要有材料的敏锐性。

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等等

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断、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等等。

第二步:总结段落大意

这个工作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需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我们没有必要对每一段材料的段落大意都进行仔细推敲,只需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对其进行简单标注几个关键词即可:比如可标注“原因”、“措施”等等。这样做,既准确,又节约时间。

第三步:分门别类

这一步很重要,千万不敢小觑。要按照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三大类将材料进行划分。这个分类的过程也是我们整理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整个材料有个总体的把握。

分类原则(重点)

横向: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正面和负面/成绩和问题/问题的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

纵向:问题的表现/原因/措施:

多层次的分门别类

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重点)

这里又一个八股模式,或称万能模式,简称四句话。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3.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何以如此呢?/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用)

4.党和政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防治应该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大多数时侯没有这一部分)

如果能够从这个思路出发,这一部分就不会失分太多。要按照这个模式,尽可能的把关键词写进概括当中,即使逻辑性差也不太要紧,这一部分完全是按点给分。一般有十个左右的要点,根据阅卷的经验,能找到6-7个要点已经是很不错了。因此,一定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多写关键词,而不是在组织文字上浪费时间。

第二节 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对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申论考试考察的重点。申论考试不但要考察考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问题、文字表达、文体运用的能力,更重视考察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后者主要在提出对策的环节中体现出来。

提出对策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要想提出正确的对策,决策的过程就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从理论上来说,决策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步,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

第二步,收集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与信息,为制定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第三步,依据尽可能完备与可靠的信息,对发展的趋势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

第四步,拟定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

第五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评价;

第六步,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第一步 根据矛盾特殊性 找出问题根源

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通过分析特定事实的现状,主要是分析其存在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提出正确对策的前提和关键。更清楚地说,这里面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要根据材料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这部分工作实际上在前面阅读材料和概括主要内容时已经完成。

其次,根据对这种消极负面影响的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一)因果分析——查找问题根源的基本办法

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

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辩证思维分析就是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问题,而不是僵化静止地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而不是简单孤立地看事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是要坚持两点论,进行多项求异分析。在寻找问题根源时不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事物的非主要矛盾;不但要看到内部性矛盾(内因),还要看到外部性矛盾(外因)。9 产生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等等。因此,要全面地、多方位地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历年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情况和对未来考试的分析预测,我们认为常用的因果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内外因分析

内外因分析是我们在提出对策和论证对策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其作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熟练掌握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迅速找到解题思路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02_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解题秘诀就是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两种思路,而不是简单的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考虑。换句话说,只要能够想到内外因关系原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解决三农问题的第一种思路是“输血式”——即以国家扶持为主。具体的说就是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和贷款,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输血式”的思路是要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种思路是“造血式”——即以发挥农村农民自主性为主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农民的生产自主权,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各项权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找到了两种思路并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题目还要求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那么这篇文章怎么写呢?有的考生按照这种思路展开:分为两部分,一是评价国家扶持思路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国家扶持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外因;二是评价发挥农村农民自主性思路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农民自主性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内因。

这样的做答,虽然没有实质性错误,但是违反了辩证思维的根本法则,强调了内因和外因的对立性,忽视了内外因的统一性,因此,不可能得高分。正确的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解决“三农问题”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国家扶持思路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国家扶持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外因;发挥农村农民自主性思路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农民的各项权利和政治地位),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农民自主性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内因。

第三部分:根据内外因相互作用原理,指出应把国家扶持和充分发挥农村农民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

再例如,关于“标本兼治”的提法实际上也是对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

利益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方法论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利益分析法。利益分析法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人的需要经过社会关系的过滤和渗透,就表现为人的利益。需求产生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利益目标。当行为主体的某个特定利益目标实现以后,则会产生新的需要,派生新的利益要求,引发新的动机并支配新的行为,导向新的利益目标,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人的思想行为源于利益而又指向利益的规律。

利益分析法尤其适用于社会中利益矛盾问题的解决。例如,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构建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使用利益分析法的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3.多角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多样的,产生某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当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矛盾的原因展开分析。其中要涉及到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要分析现实原因,还要分析历史原因;要分析内在原因,还要分析外在原因等等。总之是要全面地、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多维度的原因分析,并不是指一对矛盾中必须涉及到上述的所有方面,而是提醒各位考生对问题的分析应尽可能的全面到位。

(二)SWOT分析——一种极有可能考到的分析方法

SWOT分析方法是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SWOT方法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用系统的、辩证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得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全面。

目前为止,SWOT分析方法在历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并没有考过,但是不等于将来也不会考。在我看来,随着对公务员在公共管理方面能力的提高,SWOT分析方法在未来几年的申论考试中有可能会涉及,可能考察考生作为公务员策划推销政府资源,设计政府发展战略的能力。

例如:

W 政府发展艺术产业园的SWOT分析

优势(S)

1、北京在全国艺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望京西路及其周边地区良好的交通条件和明显的区位优势;

3、中央美院位于望京西路东侧,并且大批艺术家聚集于望京;

4、国际雕塑公园和中国最大最现代的美术馆即将在望京西路东侧兴建;

5、望京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较高

劣势(W)

1、望京西路为交通主干道,影响人流的聚集;

2、目前望京地区没有成规模的以艺术产业为主要业务的文化企业;

3、巨大的前期投入带来的压力;

4、房地产商的规划已经制定,改变其招商计划存在难度

机会(O)

1、我国艺术产业,尤其是艺术品拍卖业和会展业快速发展;

2、艺术产业处于寻找价值实现形式的成形期;

3、目前北京还没有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艺术产业园

威胁(T)

1、市场发育水平的限制;

2、市民经济收入水平、文化消费观念和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需求的限制;

3、艺术产业的发展形式没有现成的模式,艺术产业处于成形期

第二步 利用矛盾普遍性 借鉴“万能八条”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不但具有特殊性,而且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不但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个性,而且具有与同类事物在本质上类属的共性或一般性。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依存,相互蕴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11 不能总停留

在对个性的层面上,必须善于从事物的个性中升华出共性,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普遍性,这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认识,我们在借鉴决策学的相关理论,参考大量政府文件报告中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对各种对策措施进行了归纳概括之后,提出了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这对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来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申论写作万能十条: 申论具体措施和万能句式:

一、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对。。进行严厉的

2、制裁和出发,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3、激励制度

4、利益相关制度

5、分工制度

6、规则制度

7、惩罚制度

8、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应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二、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1、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2、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3、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4、把。。。纳入议事日程

5、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6、增强。。的意识

7、倡导。。的理念

三、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1、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应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2、预防应急机制和保障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 储备)

3、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4、形成信息反馈机制

5、组织专家制定。。领域的实施细则。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2、舆论关注

3、实行典型示范

4、社会示范

5、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素质

六、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1、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2、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

3、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七、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1、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2、媒体监督,或舆论监督

3、领导或上级监督

4、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5、加大整顿力度

6、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7、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8、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

9、对于一切忽视。。违反。。的行为,要大胆揭露,公开曝光,10、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11、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八、采取经济、价格杠杆

九、当事主体加强行业自律和行风道德建设

十、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1、总结。。的经验教训

2、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注意:必须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万能十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万能十条是万万不能的。能用则用,如果不合适,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万能十条”的经典案例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三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万能十条”的万能性。

经典案例一:

202_年6月29日,李毅中在《谈谈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一文中指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采取七项措施,这七项措施就是对万能八条应用的经典案例。

一、把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的的经典应用)

二、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采取断然措施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同时,探寻和采取治本之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的经典应用)

三、加强安全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安,建立规范完善的法治秩序。必须严刑厉法,重典治乱。在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部门推动下,《刑法》和《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以及司法解释工作正在推进。必须在法律的贯彻执行上动真从严。继续下决心解决“执法不严、工作不实”问题。纠正和惩处非法违法行为,维护人民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不仅要严惩事故直接责任者,查处失职渎职行为,还要严肃查处事故背后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行为。中纪委、高检、高法等部门将联合对近两年事故的查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必须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政府职能部门和公检法、纪检监察机关等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有效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必须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把建立健全完善安全技术标准,作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来抓。(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加强监管、全面落实,和组织协调、形成机制的经典应用)13

四、落实两个主体、两个责任制,纳入政绩、业绩考核。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大政方针、法制建设、工作格局、运行机制、舆论导向、政治保证等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支持两个责任制的落实,纳入政绩业绩,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五、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用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依靠科技的经典应用)

六、强化经济政策导向作用,增加安全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除了落实好国家扶持资金外,主要依靠企业增加投入,提足用好安全费、维简费、折旧费;地方政府也应投入相应配套资金。(增加投入的经典应用)

七、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加强社会监督。实施“全民安全素质工程”。宣传普及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动员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强制性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工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益。将安全生产纳入“平安建设”,使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进课堂、进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培训,提高素质和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经典案例二:

202_年12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时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当前要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节约能源资源的目标要求,实行严格的责任制。(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和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二是要加快调整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增加投入的经典应用)

三是要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重点行业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依靠科技的经典应用)

四是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推动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组织协调、形成机制和健全法规政策、完善体制的经典应用)

五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健全政策法规和加强监管的经典应用)

胡锦涛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使节约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的经典应用)经典案例三:

202_ 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题为《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

一、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第一,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的经典应用)

第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依靠科技的经典应用)

第三,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机制的经典应用)

第四,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健全政策法规和加强监管的经典应 14 用)。

二、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的的经典应用)

第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按照职责分工,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方、各方面节约资源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组织协调的经典应用)

第三,政府带头,做好表率。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实行“阳光”采购。(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的经典应用)

第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的经典应用)

第五,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关于“万能十条”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

我们提出的“万能十条”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矛盾的特殊性,在提出对策时要把辩证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相结合。俗话说,“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们在强调矛盾的普遍性,重视“万能八条”的同时,必须重视矛盾的特殊性,注意运用发散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灵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万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要注意组合应用。实际上,所谓的“万能”应该这样来理解:“万能十条”其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万能十条”是万万不能的。

因此,在提出对策时,思维要发散,可以参照“万能十条”,但千万不能照搬照抄,使“万能十条”变成了一种教条,更不能被其束缚住我们的思维,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提出对策,“万能十条”中提到的内容,能用则用,如果不合适,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评估对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如何判断对策的有效性

近几年的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对策的有效性分析成为考察的重点,那么什么样的对策才是有效的呢?

首先,对策要有针对性。

所谓对策的针对性,也就是要针对问题提出方案。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对策应该与所给材料的倾向性相吻合。其二,实施对策方案要紧紧围绕前面概括材料所提出的主要内容,切中要害对策的针对性,形象的说,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萝卜一个坑”。所谓的“锁”和“坑”就是存在的问题。所谓的“钥匙”和“萝卜”就是解决问题的对策,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不能使你所提出对策的指向和存在的实际问题相一致,那么你的对策就是无效的。

其次,对策要有可行性

提出的对策必须是可行的,不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妙谈三千却百无一用的建议是答题的大忌。可行性对策有两个限制条件:

一是要符合虚拟人物的身份

二是符合政府职能,具有可操作性。

例子:国家公务员202_年申论试题第一题

第三,对策要有合情、合理、合法性(要符合政府部门的职能)

文章提出的对策必须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果对策违背了上述的任何一项,都是不可行的。

二、分析对策有效性的步骤

第一步:弄清题干内容

包括:(1)题干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利用原因分析方法分析出该问题产生的原因;(2)要求选择正确选项还是错误选项;(3)对分析说明部分有什么要求;(4)字数限制。

第二步:分析备选对策选项

分析备选对策选项时对每一个选项都要从针对性、可行性、以及对策是否合情、合理、合法这四方面来验证。

第三步:按要求选出备选选项,具体成文

申论考试对于对策的有效性分析除选择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外,还要求对不正确的选项进行说明。例如回答的形式可以是:错误的选项是A,A选项错在„„,应该是„„;或者表述成:A错误,„„(陈述正确作法),A没有„„。

我们在进行第二步分析备选对策选项时,已经对每一选项为什么正确或错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具体成文时,只要将我们在前面的分析结果用精练的文字在字数限制范围内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申论文章的写作套路

一、申论文章的类型

申论就是“申而论之”。“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明、引伸,“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申论就是针对特定事实提出对策并展开论述,表明自己观点或言论的文章。申论要求在准确把握一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说明和引伸,然后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申论文章是特殊的议论文。

二、申论文章的三要素

(一、)论点:

高远:要有政治高度,结合理论热点②概括:选择一个具有概括性的论点,不要拘泥于细节,大题小作,否则容易跑题、偏题。③正确:坚持正确的政治价值选择,立足人民的政治立场。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起码要求。④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⑤新颖:论点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但是这一点很难,不能强求,从阅卷的要求来说,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突出论点的方法:

前后照应①文章的题目就是论点②第二段单独成段,点明论点。第一段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紧接着第二段要点明论点。③文章的每个分论点要扣住总论点,每段开头或结尾回扣总论点。④最后一段总结总论点

当然,这几处照应最好不要单调地重复论点,应注意用灵活的语言进行表述。

二、论据:

三、论证:

四、申论文章的结构一、三段式结构

提出问题(怎么了):概述材料、引出论点。1-2段

分析问题(为什么):分析原因。

解决问题(怎么办):解决方案

二、总分式结构

总:概述材料,提出总论点

分:分论点

总: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三、起承转合式结构(总分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侧重只分析原因或措施的文章)

起:概述材料,引出论点 承:正面,展开,拓宽

转:反面,换角度 合:总述观点,结尾,扣题,收束全文

例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催人奋进的人生标杆

“八荣八耻”辨是非,明荣辱,分善恶,别美丑,为社会成员树立了人生标杆。每个人都应当将“八荣八耻”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标尺,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起)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每一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梦想,它存在于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滴海水可以反射整个太阳的光芒,公车上给老人孩子让让座,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擤鼻涕,不乱扔垃圾„„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恰恰就是对“荣”与“耻”最好的注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从身边事做起,多一些理解关怀,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落井下石;多一些诚信,少一些私利;多服务人民,少考虑私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通过逐步实践,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进而使全社会形成知荣明耻、扬荣弃耻的良好氛围。(正承)

但是社会上也确实有些人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把无知当可爱,把背叛当个性,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气极不协调。他们小则随意破坏公物,损坏公共设施;排队加塞、挤车抢座;乱扔垃圾,乱倒污水;大则见利忘义,骄奢淫逸,违法乱纪,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缺乏正确荣辱观的引导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反转)

“八荣八耻”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因此,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八荣八耻”是催人奋进的人生标杆,我们每一名社会成员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以个体推动整体,从小处引入大处,真正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合)

这几个结构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内在联系的,三段式是总的思路,尤其适合于建议和报告的文体,总分式是具体的论证结构,起承转合式是总分式的特殊形式。申论文章的五个得分突破点

一、提纲或框架

审题、立意后不要马上动笔,要进行充分的构思,写出提纲。即理清思路,建构框架,完成布局。这是最为关键的。考生成绩的高低在考场上能不能列一个写作提纲,我想各位要考出好成绩要先写好一个提纲,提纲是筋骨,提纲是蓝图,提纲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议论文的提纲第一是标题,标题是龙的眼睛,必须有神,反映文章主题的紧扣中心,这是好的标题。

好处是:心里有数,便于控制;快速成文;不跑题。

梳理思路,策划提纲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费时间的过程,但一定不能省略,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提纲的内容(文章的框架)

1.标题

2.开头/总论点

3.分论点及其对应的材料/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

4.论证结构

5.结尾

二、标题

标题必须是中心论点,或者反映中心论点。主题力求醒目、简练。

(1)回避总论点的万能标题

由„„现象引发的思考 „„问题引发的思考 „„问题带来的启示 对„„现象的反思 反思„„现象 透视„„现象 为„„开“方”抓“药” 例:《由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思考》、《对承德扶贫模式反思》、《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引资工作》

(2)表达总论点的题目

①介词短语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②动宾式:动词+宾语树立„„观 开创„„局面

例:《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依法行政》、《多管齐下,切实维护社会公正》

③主谓式:主语+谓语

„„的核心是„„ „„的关键在于„„

例:《利用外资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追求有质量效益的速度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三、开头

最好是单刀直入,简单明快,开门见山,直接揭示文章主题。文章的成败,判卷老师的感受就是开头第一段的论点,最大的要求就是简单明快。

1.开头的结构:一般有三层,首先交代文章的事件提起,根据材料得到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发生了某某事件,这样写非常自然具体。

第二层、揭示主题,由某问题看出相当严峻。

第三层、谈主题的影响或危害。

第一层事件,第二层主题,第三层影响或危害。第三层视情况而定。

一段也可,两段也可,最好是一段

2.开头常用的方法

叙开(最常用):概述申论材料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引出文章。

引言:名人名言,引出论点。

设问:

万能句式:

近年来/目前/最近一段时间,XX现象/情况频繁出现/形势严峻,导致/造成„„。究其原因,则存在多个方面„„由此/针对以上导致„„原因,我们认为„„迫在眉睫/应当提上议事日程/应该重视„„/我们必须„„

四、结尾

结尾关键是言简意赅情真意切,给人回味。

常用词:综上所述/总而言之/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等等。

方法:三层

第一层概括总结,收束全文

第二层强调和深化主题,把第一段的话翻新,从反面来说也可以,不这样做的话怎么怎么样,三两句话总结全文。

第三层提出希望或者发出感慨。

结尾的万能句式:

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建设 18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五)过渡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3.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何以如此呢?/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用)

4.党和政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 申论高分方略

一、申论大纲要求考查的几个要点

申论考试的是一个或者是几个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等于不等于政治热点,因为是社会问题,就是等于这个当年绝对不会出现的,因为当年出现的社会问题,申论不会考。

为什么不会考呢?因为申论考试的是对于每一个考生都会是非常熟悉的,非常了解的社会热点。既然是非常了解,非常熟悉的,没有两到三年的实践,没有两到三年的沉淀,恐怕同学们不会达到对这个社会热点非常熟悉的程度。因此有人问我会不会考十七大,我态度十分明确的告诉同学们,十七大肯定不会考,因为十七大是政治热点,不是社会热点。

既然是社会热点,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呢?下面我先拿这几年的试题给同学们做一个比较,答案由你们自己来做出。202_年考的是土地争论问题,这个问题的争论是在202_年的6月份到10月份争论的要点。那么下面我们再往前推,202_年的申论试题考的是公共突发事件,而这个现象出现是在202_年,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是202_年6月份到202_年10月份争论的热点,那个时候刚刚是非典时期。202_年考试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所谓的农村的扶贫的问题,而农村的扶贫问题又是202_年的热点。因此从这里面可以推论,202_年出现的社会问题到202_年才考,202_年出现的社会问题202_年考,202_年出现的社会问题202_年考,那么,202_年出什么样的社会热点由同学们自己来下结论,孙景民老师在这里面就没有必要再下什么结论了。

因此我给同学们说我们考试准备不要准备政治热点,也不要准备经济热点,准备什么热点呢?社会热点。既然是社会的,用我们的词就是民生问题。关乎着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社会问题就变成了所谓我们的热点之一,这是第一个我们要注意的方面。

第二个国考考哪些题型,每年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每一年都不一样,很多同学摸不清头脑,部分的申论老师也摸不到头脑,实际上这里规律非常强。你不要看题型,这对于同学们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他出哪个题型,主要是我们对这个社会现象把握了、理解了,我们理解了、把握了,出什么样的题型也不存在固定的、统一的答题方法,你只要理解了这个社会现象,我们大家知道所有的社会现象从公认的角度来看都有现象、原因、本质、影响和对策这几个方面。

社会现象对于公务员来说都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的,因此所有的材料都是从这几个地方来命题的,你抓住这几个,那么所有的试题都会围绕着对策、原因、影响和现象来展开。无论是理解,无论是分析,无论是让你描述还是让你概括等等的试题都是建立在对这个材料的理解上。所以试题无论怎么变化都是无关紧要的。紧要的是我们把握住这个材料的内在含义。

二、在命题方向上,地方公务员考试和国考有什么区别

地方公务员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从申论的角度来说区别非常大,因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的考试侧重于理论方面的分析,侧重于政策,也就是侧重于宏观。而地方性的公务员考试侧重于实践,侧重于具体的事件。

三、申论高分的三大关口

申论高分的阻挠因素有三个,第一个是阅读关,这是最大的阻挠因素,第二个是语言关,第三个是结构关。

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给同学们做一些解释,比如说阅读,有的考生刚看到社会公平、贫富差距、土地征收、农民征收难、公共突发事件等等词汇,就认为抓住关键词了,下面的资料就不想看了,就直接的作题,而且还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这样我就比其他同学聪明,抽出十分钟甚至是二十分钟来做申论的答题,实际上这样的同学是非常非常愚蠢的。为什么这样做是非常愚蠢的呢?因为申论的考试无论它考什么都是以材料为中心来命题的,因此你离开材料,你去答题不行。有的同学以为答得很好,但是分数下来却不行,这就是历年来申论分最低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阅读材料。

第二个就是语言,语言的要求就是规范,规范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接近于公文的程度。我们大家知道,我所说的是接近于公文而不等于公文,接近于公文的特色最主要是表现在申论试题的概括试题,分析试题,对策试题和理解试题,这种试题的这种语言不允许同学们丝毫的用文学语言和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表述,一旦用生活化语言表述恐怕你很难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最后一个大关就是结构关,过一会儿还要给同学们仔细的介绍,我们要按照某一种结构来写,申论的结构和其他的普通的应用文章和记叙文章有很大的不同。

我教你们一个绝妙的方法,比如说申论有十个阅读材料,那么这十个阅读材料因为所有的概括只有两个字的要求,概括一点要全面,如果不全面不叫概括叫抽筋。你看每一个材料里面你总结两到三句话的关键句,抽出来正好是30句话,大概是400字左右,其中有几个材料肯定是重复的,你把重复弄掉,剩下的一排列就是,很经典,一分都扣不下,这是概括的试题。

下面我们说对策的试题,对策的试题有两种作题方法,一种是从资料上来寻找答案,第二个是自己要根据生活实际来编写答案,所有的对策类的试题答题原则都是可行的。要是可行我们大家知道我们的资料里面给我们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对策,比如说专家对这个社会问题,你看所有的资料里面有增长官员的观点,专家的观点,都有。

对这个社会问题出来了,大家都在出主意想办法,那么你想的主意,你想的方法永远没有政府官员和专家的全面,那么资料上专家的观点和政府官员的观点你为什么不用呢?你把它抽出来用成你的对策不就是很经典吗。

有的同学说老师我能从资料上抄吗?同学们你们作为一个公务员,你桌面说的材料堆积如山,各种各样的方案都在你的案头里面,所以你必须把这个材料总结一下归纳出来,把对策往资料上一写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这就是从材料上归纳的,归纳政府官员和专家的。因为他们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又是专家,你的语言的规范性永远没有资料上的规范性要高,因此借鉴资料往往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第二个是自己编写,根据生活实际编写,资料上没有对策了,你就编好了,从政府该怎么做,行业该怎么做,财政上该怎么做,监督是不是缺位,法治法规是不是健全,体制是不是需要改革,从这几个角度一编就出来了,非常简单。就是我们平常的工作实际,就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的,因此我们从这几个方面答完全是可以取得高分的。

最后一个就是后面的论证文章,这个很简单,开头第一段就是现象,就是提出问题,第二就是原因,第三段就是原因分析,第四段影响分析,第五段提出对策。就这么一个结构,天衣无缝,同学们考高分很简单,申论操作性可行的方法,因此我希望同学们照着我的方法去写,因为我认为老师这种方法经过实践不是误导同学们,而是给同学们指的是比较正确的道路。就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儿。(华图申论研究中心孙景民专家)申论万能答题法则【终极篇】

申论考试一直沿用三问式模式,虽然也出现新题型,但总的基调没有根本改变。现就答题规则与模式我们总结了以下几条可以称为万能的法则,供考生参考:

一、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题意:

(一)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

(四)轻重权衡。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囿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

(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考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1.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以纵式结构写的给定材料,也就是以时间阶段性为序或逻辑上的逐层深入为序的文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针对一篇反映医药行业药价虚高情况的报道:“生产厂家自己定价,中间商层层加价,医生或医院为了自身利益给病人开高价药,病人购买高价药品。”这是按医药流通的四个环节来分析的。

2.参与方分析法。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各方的行为进行分述答题。如针对一篇关于中国的10家苹果汁生产企业应对美方反倾销起诉取得成功的案例:“成本低廉的中国的苹果汁进入美国市场,引起美方不满,美方提出反倾销调查起诉。中方积极应诉,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觅得了诉讼胜利,保护了中方苹果汁生产企业的利益。广大考生反映,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易行。”

3.链式分析法。有时候,一则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是一环扣一环的,各个事件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这时就适用链式分析法。如针对一篇关于我国9家彩电企业结盟限价销售彩电的报道:“9家彩电企业深圳结盟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对此提出了质疑,专家认为价格联盟是变相垄断,消费者对此无动于衷,结盟商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导致彩电限价失败。”

4.类型分析法。对于一则材料所涉及的是不同类别的人事物,则可以进行分类表述。21 如针对一篇关于我国玩具市场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我国的玩具消费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愿意为孩子买更多的玩具。但调查还表明,我国的成人玩具市场基本是一片空白,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专门生产成人玩具的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商机。玩具的开发和销售面向成人,是世界玩具有新热点。”

5.关键词分析法。对于给定的材料,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处下笔进行概括。这时可以将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罗列出来,然后结合文中事实或观点把它们串联起来。这对于初学者或心理素质差者有较大帮助。

二、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

1.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划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答题方法:

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a.“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b.“建立„„制度(体制),„„”C.“加强„„管理,(实际行动)”。

2.职能分类法:很多模拟试题,都与法律有关。因而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些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的方式”、“个人应当做什么”。

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人的解决问题上,一般都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如模拟试题

(二)中”撞了白撞”的核心元素是”人、车、路”,那么解决方案就是:

(1)提高路人的安全意识,监督路人的行动。(要列举一些具体办法,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设置交通路口安全监督岗等)。

(2)车主必须尊重路人生命,不能因为法律授权就任意作为,在可能避免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撞人事件发生。

(3)路的问题主要靠政府解决,政府要多修路,修好路。(也要列举一些具体方法,如拓宽主要街道,在交通要道架设天桥,修地下通道,或封闭一些事故多发路口等)

4.参与方分析法:就是一个事件的双方或多方,各有什么问题分别解决什么问题。这种题要忌讳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这种办法也是考生最易接受的,考生平时可多演练此法。

5.焦点问题分析法:找出矛盾斗争的焦点,解决它,就如解开争斗的死结一样。要从法律的、政府、新闻的实际出发,可以从宏观的、微观的两个方面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三、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理解题意:

1.文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

2.论述内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申论》考试时都要求考生抓主要问题,因为招考的国家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必须要注意平衡问题。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考虑问题时主次分明,对于轻重利弊能较好地权衡。

3、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辞。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教师迅速获知文章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时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4.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论述过程中理论与事实要能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事实与道理紧密相连,互相支持,为中心论点服务。道理上讲,《申论》考试的一般事例都主要来自于给定资料,理论可以从给定资料中来,也可从中引发。

5.论述深刻:就是要求论述时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现象,不能囿于事物的表面,应深人事物的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对一件事,不只是看到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体制、观念、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深刻性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前实际。

6.有说服力:这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的要求。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论证要合逻辑。三者就像屋顶、墙壁、结构一样密不可分。

7.从本次考试的目的,也就是录用公务员来看,评卷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因而即使是论述题,各位考生在答题时虽然有一定的发挥余地,但总的来说规范性是很强的。因而作文必须从标题、结构、语言、文面等方面表现出规范性来,这样才有利于写作与评卷。

写作步骤:

1.通读全文,抓住主要问题。

2.思考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提炼出中心论点。注意要从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为国家利益着想。

3.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能证明恰当的材料,在头脑中酝酿写作提纲,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

4.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文章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要随意修改,不写错别字,保持卷面清洁。

文章写作:

1.慎选标题。标题的好坏是文章成功的关键一环。标题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式,主要包括标题揭示内容和揭示主旨两种情况。揭示内容的如”关于MBA的思考”,揭示主旨的如加快”针对医院”的改革、为了中国能有更多的海尔、要敢于和洋人打官司、三讲教育绝不允许走过场。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让人一看便知论述的内容或主题。一种是设问式,如你能承受多大的噪声,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能让人产生悬念,引发读者思考。但既然是公务员考试,那标题多数时候就应当直陈其事为宜,对那些见惯不惯的事件,使用设问句能促人警醒,起到震聋发馈的作用。再有,标题中一般都有文中涉及的最常见词语。这样,考生就不该随意拔高主题,作宏篇大论,要贴近材料。

2.正文的写作一律采用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一般都选用资料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来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不能东拉西扯,海阔天空地乱谈。要集中力量论述主要问题,论述时有详有略,重点内容详写,次要内容略写,但要兼顾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看到正面情况,又要注意到次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有层次,涉及到相关部门时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要按照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进行。

解决方案要紧承分析问题的步骤。最好是前后对应,一个盖子对应一个杯子式的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既要有总体上的思路,也要列举切实可行的手段或措施。使解决方案既照顾到全局,又照顾到特殊情况,既解决主要问题,又控制次要问题,特别是杜绝新问题重新滋生。

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时,建议采用分条列项的方式,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或者使用段旨句。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概括表明本段的大意。总之,考生应当明白,无论从阅卷教师的具体情况还是机关工作作风采衡量,这种简洁快速的作文方式都是应当和值得提倡的。

无论如何,文章的写作语言都要求不使用华丽的词藻或复杂的修饰语言。毕竟机关工作作风要求稳重,不能表现出轻浮和幼稚来。要使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语言服从于和服务于文章体裁。《申论》要求写作的文章,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便于阅读和接受,才能切实担负起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来。

公务员应有全局观念和综合能力,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善于把多种事物、多种因素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具有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其次,公务员应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在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透过纷繁的外在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善于从微小的征兆中发现大的问题,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作出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再次,《申论》考试能测查考生掌握信息的多与少,快与慢,对与错。另外,《申论》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能有效地考察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摈弃套话、闲话,要求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

202_-5-24 24

恩点公务员论坛_申论高分之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