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新农村建设政策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21-80251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9 01:00: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政策

六、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二十四)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切实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2008年初步安排财政支农资金2904亿元,比上年增加786亿元,增长372%。坚持以县为主、自愿整合的原则,对试点县(市、区)实行考核进退机制,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全面深化支农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厅)

(二十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建立“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中心”或金融超市,优化信贷结构,扩大支农信贷投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信用模式创新,重点推广“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抵押担保贷款方式,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工作。全省农村信用社全年计划累放“三农”贷款345亿,比上年新增35亿元;年末“三农”余额达到480亿元,比上年末净增70亿元;全省涉农信用社新增“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达到70%以上。(省农村信用联社)

(二十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省内各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指导,总结经验,搞好协调,跟踪督办。(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摘要: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北京市延庆县白河周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和体现, 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提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实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小流域 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 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小流域地区, 大部分由于经济欠发达, 人类活动不断增多, 土地、水资源日益稀缺, 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更为严重。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明确的流域综合治理思想和实践行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兴起的可持续发展思潮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解决小流域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 小流域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延庆县白河周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例, 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从而提出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的道路。流域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 流域概况

北京市延庆县白河周边的小流域是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区域、小流域位于延庆县东北部,总面积36.68km2, 水土流失面积21.4km2, 治理任务为1.5km2,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0%。小流域所在地区, 地势西高东低, 南北高中间低, 山坡坡度较陡, 大于35°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0.3%。沟壑密度1.56km/km2, 山势陡峭参差, 林草分布不一, 为山洪和泥石流的易发地区。

小流域地区为大陆季风性半干旱气候, 年均降水量为490mm。植被种类繁多, 800m以上的阳坡, 分布着成片的天然次生林, 覆盖度一般约40%, 800m以下的阳坡半阳坡, 覆盖度在50%左右。

1.2 存在的问题

(1)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历史原因, 加上连续多年的干旱少雨, 使原本就稀少的植被急剧减少。近些年, 随着人类活动增加, 裸露荒地面积呈增长趋势, 使小流域内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86%, 侵蚀模数达到1090t/(km2·a), 有机质减少, 土壤肥力急剧减退。

(2)土地利用不合理。流域内耕地较少, 林草地稀少,光能利用率差, 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地生产力极低, 流域内农林经济结构畸形, 难以形成区内林、草、肥的合理动态平衡, 小流域发展缺乏后劲。流域综合治理

2.1 治理原则

根据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结合当地小流域的特点, 确定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治理工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多层次优化利用资源, 综合规划, 统一治理,优化配置, 全面发展。在流域治理过程中注重将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口物质投人和技术投入相结合, 以治水改土, 绿化荒山, 控制水土流失为重点, 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中心, 发展生态经济为突破口, 尽量做到对有机物质的多层次循环利用, 缩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周期,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治理措施

根据小流域山区海拔高度的不同, 对小流域分层带进行治理。应用生物学、林学、农学和水利学方法, 构建多种形式和结构的综合防治体系。

(1)小流域山区上部植被稀少, 土壤膺薄, 岩石裸露,这一层带以种植水保林, 造林种草为主, 进行封禁管育。主要种植树种有侧柏、刺槐、黄护、火炬等。栽植方式以混交为主, 片林为辅, 构成防治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2)小流域山区中下部地带土层较薄, 过去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稀疏, 水土流失严重, 局部崩塌, 剥蚀强烈。对这一层带采取修建水平条、挖鱼鳞坑、垒树盘等措施进行蓄水保墒, 在面积较集中地区实行坡改梯, 配置道路、排沟。在背风阳坡或半阳坡发展集中成片果园, 种植经济作物, 发展生态农业, 提高水土资源时空利用率。对于坡度大于25°的荒坡, 实行荒坡造林, 尽量就地拦蓄降水, 大力发展山区五小集雨工程, 形成第二道防线。

(3)小流域山区下部局部平坦地区, 土壤较厚, 利用深厚土层保墒抗旱, 修建拦水埂保水保土保肥。流域水土流失的沟谷坝地, 采取自上而下修建谷坊、拦沙坝、截水沟等缓水拦沙、留淤、蓄水工程措施, 控制沟道下切, 拦蓄径流泥沙, 减少水土流失现象发生。通过层层控制、节节拦蓄, 组成串珠式条带状防治体系。在保水、保土、保肥的工程措施附近, 因地制宜地种植适合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如:李子、桃等。在村庄、房屋、道路两旁种植树木, 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构成防治体系最后一道防线。

通过上述综合整治措施的实施, 整个流域形成了多层次横向条带和拦坝挡墙的纵向网状防治体系, 各种非工程措施因地制宜进行配套, 为小流域立体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使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林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 使流域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2138元增加20%—30%, 农作物产量提高20%—40%, 经济作物产量提高30%—50%, 果品产量提高30%—60%, 流域综合保水能力将增加25.5万m3, 保土能力增加1.2万m3。由于当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有国家级地质公园——硅化木公园、滴水湖、鸟龙峡谷。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 必将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生态效益。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 当地森林覆盖率上升, 植物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对净化空气、调节局部小气候有良好影响;地表蓄水能力增强, 土壤侵蚀明显减小,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土壤耕作层中有机质含量增加, 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商品率提高, 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大大增强, 生态系统将形成良性循环。退耕还林后, 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1.5t/(a·hm2);同时, 当地的洪峰可以削减70%以上, 土壤侵蚀模数将大幅度降低, 大大降低流入密云水库的泥沙量, 对改善、净化密云水库的水质起积极的作用, 工程还可抵御10—50a一遇的洪灾。

(3)社会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当地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作贡献, 使综合生产力得到提高, 经济收入增加, 市场观念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投入和培训工作的开展, 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 生态意识初步树立, 山区植被得到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有较大改观,并将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使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有了保障和支撑。同时, 随着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 流域的保水保土能力将逐年提高, 必将减轻下游河道的行洪压力。需注意问题

(1)要处理好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发展小流域经济的关系。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 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必须以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这样才能做到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又充分合理地利用小流域的自然资源, 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旅游业, 使小流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环境。

(2)要处理好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推进水土保持产业化进程的关系。水土保持产业化是在综合治理和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集治理与开发、生产与加工、流通与服务于一体的资源型产业化。这就要求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展经济作物, 进行规模治理, 建立有一定规模效益的生产基地, 形成以基地联结农户和市场为基本模式的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小流域综合治理只有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才能促进治理区资源、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并有利于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 增强自我积累、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 实现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和协调了地区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关系。通过综合防护体系的建设, 基本上解决了当地小流域的水土问题, 充实丰富了生态位,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增强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科技投人的加强和能量物质的合理分配, 有效地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对生产发展的限制, 使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在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达到动态平衡。小流域综合治理在一定意义上是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 增强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功能, 生态承载力大大提高, 促进了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湖北省工商联组织、引导、支持民营企业 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三)利用光彩事业活动,以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

光彩事业是统战部、工商联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和主要手段。在实施光彩项目中,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光彩事业,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参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连续5年,省工商联与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湖北省委统战部先后在大别山老区、宜昌三峡库区、十堰丹江口库区、荆州洪湖老区、襄樊、咸宁以及恩施少数民族地区等地,举办了全国性光彩事业行活动,工商联组织30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并配合老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进行项目推介,组织民营企业实地考察,洽谈项目等工作。几年来,我省光彩活动共签约项目223个,合同资金达846亿,目前有近30%的项目开工建设。

(四)发挥商会作用,引导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省工商联有计划的组织省内行业商会和外省湖北商会会长、秘书长、会员企业参加农业项目推介会及投资考察活动。经我省工商联牵线搭桥,湖北省江苏商会通过整体投资13亿,在洪湖市新滩镇建江苏工业园,采取公司价基地+农户+商会的管理模式,引进科技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加工生产,可为洪湖市提供上万名农民工就业。2009年,省工商联会同省委统战部,先后组织广东省湖北商会、云南省湖北商会、上海市湖北商会、北京市湖北商会、武汉市温州商会、武汉市台州商会、湖北省山东商会、湖北省陕西商会等省内外企业家16批次,180余人赴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实地考察、洽谈对接项目。2009年11月27日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在仙桃市隆重举行,签约投资项目45个,投资额达123.32亿元。项目涉及农产品深加工、生态环保、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生物科技、市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二是通过外省湖北商会平台,实施回归工程,使用乡情感召,动员组织湖北籍在外成功人士回家乡投资兴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上海湖北商会常务副会长、致盛企业集团董事长张润斌在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农场沙口分厂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园区,示范园区包括占地500亩的农民新城镇(配套农民居住房屋25万平方),2600亩的现代农业服务集聚园区,3300亩观光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为“一镇、三区、七大项目”。目前,一期农民新镇已竣工。

(五)采取“民企联村”结对帮扶,做实新农村建设

2009年5月,为进一步推进“民企联村”工作,省工商联联合省委统战部共同召开了全省民企联村工作会议,会议总结全省民企联村工作情况和经验,部署了下一步工作,印发了《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关于进一步推进“民企联村”工作的意见》和《湖北省工商联常委企业联村方案》,进一步动员民营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参与新农村建设。省工商联在服务46位已结对联村常委企业基础上,通过协调推荐,项目介绍,组织考察,对尚未结对联村的66位常委企业采取一对

一、多对一、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了对接。其中最多的联村企业—湖北劲牌公司同时与18个村进行了联村对结。我会副主席、福星科技集团董事长谭功炎,先后扶持福星村、李花村建起村级企业,投入3000多万元,疏浚河道、硬化沟渠、改造冷浸田、新建排水闸,建起蔬菜大棚300多亩,扶持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大户18个,2007年,福星村经济总收入达4.4亿元,村民人均村收入达1.3万元。

(六)通过安置就业,丰富参与新农村建设内容

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是工商联采取组织企业家捐资方式,通过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外出务工能力。二是通过组织多场面向农民工的招聘活动,吸纳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来丰富充实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2007年,在湖北省工商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向民营企业家发出《积极参与“温暖工程”,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倡议书》,组织重点企业带头捐款,现场23家企业捐款1300万元,为2.89万剩余劳动力培训提供资金。省工商联这项“捐资培训,招工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委副书记杨松同志的重点批示,对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而且近年来,省工商联与劳动、工会等部门每年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还与省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三方合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形成长期固定合作机制,三方共同开展招聘活动。近三年,三方共同组织民营企业举办多场招聘会,共吸纳从业人员30多万人,其中安置农民工10余万人就业。

(六)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优质水稻、优质棉花、“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优质三元猪、优质水产品、速生丰产林、柑橘和优质专用小麦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壮大家禽、食用菌、蜂产品、魔芋、茶叶、烟叶、中药材、牛奶、板栗、蚕茧、苎麻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全省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15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50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基地150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40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500万亩;发展各类标准畜禽养殖小区1500个,养猪千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0000个;在山区建设牛、羊养殖基地,在平原湖区发展鸭、鹅等水禽养殖业;水产品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依托种植业板块、畜牧小区、水产片带,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对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省财政每年增加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到2010年达到2亿元。对烟叶集中产区,省里每年筹措专项资金支持烟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力争在全省培育壮大50家年营销收入过5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和50家年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工贸型龙头企业,打造20个以上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知名度、有竞争力的湖北农产品及加工品品牌。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财政资金参股经营,对有产品市场、有技术支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支持。落实对内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平台的作用,按照省政府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签订的信贷合作协议,切实用好农发行和开发行的贷款。省发改委每年增加专项投资,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联合会(社)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落实和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提高农业开放开发水平。

湖北省地税六项优惠政策助新农村建设

湖北省地税局将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分为“促进农民减负增收”、“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支持农业生产”、“支持搞活农村流通”、“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六大类,并加大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将政策交到农民手中,促进政策不折不扣执行。

省发改委:

1、启动实施19座大型泵站的更新改造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尽快核定首期项目的补助投资3亿元。

2、组织实施黄冈大型商品粮基地续建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安排投资2500万元,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地方配套资金1250万元。

省财政厅:

1、加强财政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持。认真落实好省委今年一号文件明确的省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新增172320万元,达到306776万元的资金安排。

2、实施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对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以2001年为基数,仍执行省集中增量全额返还的政策,其出口退税超基数负担部分,省财政给予20%的优惠照顾;对其他47个县(市、区),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增量,以2003年为基数,到2007年继续实施新增增量财力全额返还县(市、区)的政策。

3、整合财政资源,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支持46个粮食主产县(市)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一批高产农田。对列入中央和省粮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范围的企业进行贷款贴息补助。用好300亿元农业产业化政策性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认真落实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国家生态效益补偿等各项惠农政策,全面推行各项惠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

建议查看当地政府的拆迁公告。农村拆迁依据《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条 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征收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第四十八条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

第二篇:国家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及文件_文档

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政策

录入时间:2007-03-20 14:02:01

3月8日,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代表和媒体关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做了回答。

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说:

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要增加农民收入。

尹成杰介绍说,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还是初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今后几年,建设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采取综合性措施,扎实地加以推进。这些措施包括不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广开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说: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投资建设重点。

第一、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围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今年拟安排120亿元人民币,继续加强多项工程建设,包括种子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中部四省大型泵站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

第二,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将集中力量办好“水、气、路、电”四件事。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今年将安排40亿元,计划再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农村能源方面,将安排25亿元投资,再建250万口户用沼气池。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将安排国债和车购税资金170多亿元.改建新建乡村公路18万公里。在农村电力建设方面,将安排12亿元国债,对中西部部分地区农网进行完善,启动无电乡的建设工程。

第三、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将安排60多亿元投资,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主要项目包括:围绕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继续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配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建设。在农村文化事业方面,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越来越厚实的物质基础。

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说:

公共财政增量重点向农村倾斜。财政部门将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发展和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财政部将建立一个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存量,同时把增量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地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今年预算安排支持农业的资金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总支出增量的21.4%。也就是说,将把今年总支出增量的1/5以上都用到农村。

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8亿农民可以因此受益1250亿元,人均受益140元。为此,中央财政为地方增加了转移支付782亿元。此外,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这三个补贴,将继续完善和强化。据介绍,今年粮食直补资金在13个主产区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比上年增长10个亿。同时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也比上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另外,财政部还将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制度,由去年的55亿元调整到今年的85亿元。

朱志刚说,为了解决农村上学难和看病难等问题,财政部也安排了相关投入。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与地方财政一道,增加2182亿元投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今年率先在西部中小学免收学杂费,明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今年合作医疗试点将扩大到农村40%的县,明年争取达到60%,在2008年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此。今年中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达到了47亿元,是去年的7倍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新华网北京2月21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5)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7)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

(8)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9)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10)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l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1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2006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1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5)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山区综合开发。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6)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小水电开发规划和管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17)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18)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9)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0)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21)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22)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3)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24)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2006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要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认真解决机构和人员臃肿的问题,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各地要对乡村债务进行清理核实,2006年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完善涉农税收优惠方式,确保农民直接受益。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农场由此减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国有农场要逐步剥离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25)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26)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27)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8)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9)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0)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31)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为制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32)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做好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什么?

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什么?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要引导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园。

六、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和好处?

一是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农业“三税”的实惠。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二是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补贴。国家继续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可以在教育、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上得到直接好处。国家实行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四是可以享受到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更多支持。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广大农民都可以从中央的这些惠农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答: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党组织要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同时帮助广大农民搞好学习,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措施,以及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惠,深刻认识农民自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进而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来。

二是增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发展新党员。选拔农村基层干部要突出“发展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和公道正派理念强”的要求,发展农村党员要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突出“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要求。同时,加强对现有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努力使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以过硬的本领积极投身到全民创业行动中来,以实际行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路先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带领党员干部,组织农民深入讨论研究,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开路者,要求农民做的,自己先走一步、先做一点,要求农民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当好帮带者,积极参加“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带领群众共同创业;当好保护者,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得到实惠;当好调解者,积极化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四篇:2005-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汇总

青岛易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05年 10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5)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5,12, 29日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2006,1,26胡锦涛强调 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民心工程:

胡锦涛就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落实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二是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三是要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四是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教育,使全党全国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热情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要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注重抓好试点,及时总结实践,发现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2006,1,2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接受《?t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当前农村急需解决七大问题:

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

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

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

低价征地是当前损害农民利益的最突出问题。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市场谈判地位低,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缓慢。

2006年春节前夕,三部门再次组织“电视进万家”工程,向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广西6省区各赠送1万台21英寸彩电。电视进万家:和谐入千家 欢乐进万户

2006年,1月26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农村合作金融工委浮出水面 搭建行业自律平台

2006年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迈出科学发展新步伐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着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2006年2月20日] 农业部:全国将开展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

[2006年2月21日] 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央“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有力开局

青岛易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文件全文共分八部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

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006年3月9日] 总理一诺千金 农民九喜临门

阅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温家宝总理去年作出的惠农承诺,件件有安排,给农民带来九大喜。

一喜:实现“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承诺。二喜:实现“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的承诺。

三喜:实现“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承诺。四喜:实 现“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承诺。五喜:实现“继续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的承诺。六喜:实现“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承诺。

七喜:实现“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承诺。

八喜:实现“增加扶贫投入,积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承诺。九喜:实现“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承诺。让农民享有更充分的信息[2006年3月17日]

安徽省[2006年9月13日] 农民在我省境内兴办实体 将享受价费减免政策

2006年10月11日~12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会上指出,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2007年1月30日] 陈锡文介绍有关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农业、农村发展迅速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的问题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共八章35条 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文件的序言,主要是分析当前的农业农村的形势,分析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农业,它的必要性、紧迫性,还明确了在中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在中国怎么建立现代农业,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二章到第六章,这五章的内容主要是提出了结合中国各地的实际,推进现代农业,着力要抓好五个大的方面:一是加强农业的设施和装备;二是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三是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四是完善农业的市场体系;五是加强对现代农民的培养,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队伍。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农业从传统农业进一步推向现代农业的一些基本的要求。

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明确了建立现代农业一些最必要的保障,保障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文件中第一章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农业,没有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是不行的,因此从政府到集体经济组织到社会,都怎么样来不断地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强调体制保障,这是文件中第七章,明确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创新体制,对现代农业的建设提供机制、体制方面的保障;三是关于组织领导的保障,这是文件中的第八章,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导,要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不断转变发展观念 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易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引导部分农民回乡创业 解决好留守农村人员问题

农村尤其是党组织的基层选举 要让群众也能参与

[2007年3月6日] 农村低保如何落到实处 代表委员答农村低保三问

[2007年3月6日]

巢湖市教育局负责人解读“义保”新机制

[2007年3月6日]

解读: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7年3月6日]

进城民工子女不免学杂费?

● 国土资源部官员解析如何坚守18亿亩耕地不放松

[2007年3月23日]

● 财政部正式启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

[2007年3月27日]

● 今年中国农村将新建10万个连锁化农家店

[2007年3月31日]

● 保监会副主席:《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可望年底出台

[2007年4月2日]

● 安徽基层政府集体“瘦身” 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

[2007年4月5日]

● 农业部发布《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

[2007年4月11日]

● 省农委召开农业产业化有关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座谈会

[2007年4月13日]

● 安徽省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7年4月28日]

● 政策解读:稳定粮价 支农惠农

[2007年6月18日]

● 我省拨5600万复垦水毁耕地

[2007年8月29日]

● 中纪委答记者问: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作风纪律保证

[2007年9月21日]

● 安徽:四项工程推动农村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2007年10月14日]

● 省档案局:纪录新农村发展历史

[2007年11月24日]

● 省电力公司帮扶新农村建设:改造电网引来客商

[2007年12月2日]

● 开启统筹城乡发展新时代——聚焦“五个一号文件”

[2008年2月12日]

●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加大“三农”投入 力往哪儿使?

[2008年2月15日]

● 一号文件解读:农业“硬件”固本强基是关键

[2008年2月17日]

●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农业科技,搭好平台服好务

[2008年2月19日]

● 中央1号文件解读:一个指向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好文件

[2008年2月21日]

● 解读我省“18项民生工程”

[2008年2月22日]

● 解读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农业基础 促城乡统筹

[2008年2月26日]

● 惠农政策解读:789亿,直接补到农民手中

[2008年4月5日]

● 省林改办表示村级集体林场应纳入林改

[2008年5月17日]

● 国务院公布《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8月1日起施行

[2008年5月31日]

●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答记者问

[2008年5月31日]

● 新闻出版总署解读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如何规范利用

[2008年9月20日]

● 宁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进展迅速

[2008年10月15日]

● 周小川:探索农村金融新的抵押方式和品种

[2008年10月25日]

● 国务院:2020年前基本实现新农保试点全覆盖

[2009年9月5日]

● 基础养老金标准将随着我国财力进一步增强而逐步提高

[2009年9月16日]

● 到2020年之前新农保普遍覆盖适龄的农村居民

[2009年9月16日]

● 4000多万绝对贫困群体的老年保障需要安排特殊政策

[2009年9月16日]

● 新农保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2009年9月16日]

● 新农保与农村低保制度、五保制度等可以并行

[2009年9月16日]

● 一号文件解读:建材下乡将给亿万农民带来新实惠

[2010年2月6日]

● 国家的惠农惠牧网电工程让百万牧民得到实惠

[2010年2月12日]

● “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挑战与选择

[2010年11月9日]

六部门办热点问题形势报告会:集中财力改善民生

[2011年2月26日]

青岛易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省际动态

● 江苏省力推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

[2006年9月7日]

● “农家俱乐部”新风吹进村

[2006年8月27日]

● 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06年8月23日]

● 全国百家电视台为赤峰援建100座“新农村书屋”

[2006年8月11日]

● 农业部妇工委送科技下乡 服务新农村建设

[2006年8月2日]

● 省部携手全力推进示范村共建工作

[2006年7月30日]

● 无锡新农村建设的三个亮点

[2006年7月22日]

● 中储粮总公司:服务新农村建设 落实“三个负总责”

[2006年7月17日]

● 云南村级森林可持续经营:新农村建设的新尝试

[2006年7月13日]

● 百村调研: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2006年7月12日]

● 新农村:“养儿防老”与“社会养老”相辅相成[2006年7月10日]

● 浙江农业农村发展最新动态

[2006年6月29日]

● 80万农民课堂“充电” 天津启动农民素质提高工程

[2006年5月29日]

● 农业部领导与仪陇村支书共同规划新农村

[2006年5月23日]

[2006年5月18日]

● 江苏:新科技送进新农村 半年两千万农民增收44亿元

[2006年5月17日]

● 山东:多项税收优惠助推新农村建设

[2006年4月2日]

● 建设新农村:江西启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

[2006年4月1日]

● 华西村免费为全国培训5万名村支书

[2006年3月31日]

● 广西:林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保证

[2006年3月1日]

● 探索“五型村庄”的建设模式

[2006年2月24日]

● 河南:农民心目中的新农村

[2006年2月20日]

● 贵州:建设新农村重点解决贫困群众“三个基本”问题

[2006年2月17日]

● 江西:从农民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

[2006年2月17日]

● 宁夏:生活富裕的新农村不应产生暴发户式的消费

[2006年2月16日]

● 湖北新农村建设重点突出 促生产保增收

[2006年2月16日]

● 湖南岳阳市建立县、乡干部到村任职长效机制

[2006年2月14日]

● 江西农民也可申请购房贷款

[2006年2月8日]

● 河北衡水市:“链式扶贫”使17.8万农民脱贫

[2006年2月6日]

● 从文明生态村到文明生态圈 石家庄青年参与建设新农村

[2006年2月4日]

● 新春“三下乡”活动热气腾腾 温暖广袤农村大地

[2006年2月3日]

● 赣州发挥后发优势 “低投入高效益”建设新农村

[2006年2月2日]

● 建设新农村特写:“大件”的新主人

[2006年1月29日]

● 山东“三通”助力沂水新农村建设

[2006年1月28日]

● 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2006年1月28日]

● 江西部分市、县、乡领导、农民畅谈建设新农村

[2006年1月25日]

● 宁夏:40条相关政策措施将刷新农村工作图景

[2006年1月24日]

● 重庆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活动1月22日正式启动

[2006年1月24日]

● 广东珠三角农宅公寓化开启“农村地产”新时代

[2006年1月23日]

● 河北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

[2006年1月23日]

● 建设新农村:江苏将建5万余个农民集中居住点

[2006年1月8日]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垦现代农业生机勃勃

[2006年1月5日]

● 贵州:农民工“取款难”得到实质性突破

[2005年12月30日]

青岛易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北京: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将获财政补贴

[2005年12月23日]

● 建设新农村:小额贷款“贷”出贫困农民新生活

[2005年11月25日]

● 小额信贷释放农村妇女脱贫活力 成为脱贫发动机

[2005年11月17日]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

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

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指导老师:

二 零 一 三 年 五 月

摘要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党的接班人、使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论文将以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义,第二部分为,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困境,第三部分为如何改善这一困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村官; 政策;

正文

1、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义

我国农村发展非常缓慢,相对城市而言,无论是从速度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明显滞后。造成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众多的问题和原因之中,农村精英的严重流失成为了农村发展出现恶性循环中主要的一环。

目前,我国农村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等特点,大学生村官为高知识、高文化的群体,在高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他们的加入使该地区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他们活跃的思维、先进的见识和意识,都能给村里的经济带来发展。

首先,大学生拥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跃的思维以及很强的适应能力,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为村两委出谋划策,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寻求致富门路,能够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其次,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不仅仅对农村建设有意义,对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也具有长远意义。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最大难题。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后,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还有利益对青年人才培养。有利于让广大高校毕业生熟悉国情了解民情不断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让他们在艰苦的基层经风雨、见世面,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成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

2、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困境

困境一:在政策中有留村任职这一出路。这条是鼓励优秀大学生村官参加村里的选举。然而,在中国大陆农村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按照选举法的规定,只有本村的人才有资格参与选举,而大学生村官基本上不是本村人,即便少数是本村人,但由于农村复杂的宗派关系,一个不怎么被群众熟悉、才来没几年的大学生也很难选上。如果大学生村官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

困境二:大学生在校学的专业往往与农村所需要的村官能力是不相符的。许多‚大学生村官只拥有一个大学生的光环,而缺乏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所以不能很快与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就安排其打打字、写写报告,报送材料诸如此类的琐碎之事。担任助理这样的职务,并没有多少实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有什么想法,想要开展工作,要是得不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也只能无可奈何。大学生自身的专业不对口,又得不到重用,这就很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优势。

困境三:大学生自身的利益没有得到更好的保障。大学生村官第工作期间的年总收入不高,各类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单位缴纳制度不够完善,也没有人才开发基金用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培养,更没有设立创业基金用于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的启动和运行,大学生进入村官这一行业的对大多数家庭条件不好,而并没有相关的政策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提供免息或者低息贷款。

困境四:大学生步入这一行业的动机各异,有不少大学生从一开始就不是冲着扎根农村的远大理想,不是自愿地、主动地、发自内心地、真心真意地想服务农村,而是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下的无奈选择;更多的是为以后可以进入公务员行业做的一个跳板,大学生认为只要待上几年,到时候就会有机会到其他地方去工作,这样的想法使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他们不会留在农村一辈子,做村官只是权宜之计,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这些动机各异的大学生“村官”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去落实科学发展观,则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3、如何改善这一困境

一是谨防诱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大学生村官,宣传时红红火火,被社会所高度期盼,聘期结束时,却无力解决他们的出路。当初缓解就业压力的初衷,现在不仅重新爆发,更有放大的趋势。处理的不好,几十万的大学生村官必将是新一波影响社会稳定的因子,而且由于其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容易被糊弄,处理起来就显得更棘手。

二是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

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角色定位,这样大学生村官就不会因身份尴尬、角色定位模糊而困惑,也使他们有安全感和自豪感,能安心扎根农村建功立业。为此,可以用统一规范的法规和制度及公务员的待遇来规范确定大学生村官的标准,用好的明确的政策和待遇留人,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三是提高福利待遇,设立专项基金,成立专管机构,搭建交流平台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殊群体,应单独设立人才开发基金用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培养;设立创业基金用于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的启动和运行;建立更专业、规范的大学生村官网和论坛。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工作和情感的交流,大力宣传做出突出业绩的大学生村官的典型事迹,邀请优秀大学生村官回校与校友座谈交流,形成倡导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氛围。

大学生村官无论是在职还是离职后政府都应给予一定的福利保障优惠措施这样才可以使大学生村官们安下心来放手去工作去创业致富。才能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地在农村发挥才智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四是各级帮扶,绩效绑定。

确定乡镇、村、农村工作指导员三级与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结对帮扶制度,全方位、多途径地帮助指导大学生村官,向其传授农村工作经验,使其尽快了解农村实际情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级在考核过程中可将大学生村官的业绩与其帮带者的业绩直接挂钩,并制定相关奖惩措施,确保帮扶制度的落实。

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要尽快建立可量化指标体系,并严格按照该体系进行月评、季评、半年评、最终按一定比例进行年终考评,考核方式实行自评+互评+政府相关部门评分按比例相结合的模式,其中互评包括村民意见和其他村官意见,每年考核结果张榜公示并预留意见反馈时间,考核机构组织人员对反馈意见进行审核并将最终评定结果公布且记入大学生村官管理档案。配合考核体系建立多重激励制度,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后期保障措施

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离职后,政府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让他们在其他领域竞争有一定优势。目前政府也做了相关工作,但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其提供更多帮助,一、尝试与教育部门及高校协商推荐部分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进入高校免试就读研究生进行进一步深造。

二、提供公务员考试选拔优惠政策,对于年考核优异的大学生村官建立加分制度,有些公务员岗位可以专门从大学生村官队伍中进行考核选拔。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授课,免费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对于有意向继续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相关创业培训,对可操作性、可行性强的项目政府提供相关技术、信息、资金支持,并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创业培训指导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定期、长期的培训机制。

大学生到村任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深入进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健康开展并取得扎实成效。

参考文献:

1、实践“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问题及出路

2、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践与思考

3、“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

4、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

5、大学生村官为何不愿扎根农村

新农村建设政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