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21-420287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9 22:33: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小康的农村,就没有小康的社会;没有和谐的农村,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因此,在构建整个和谐社会中,务必高度重视和谐农村的建设。和谐农村,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构建和谐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各个领域整体着眼,全面推进。发展农村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1、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有助于推进和谐农村的构建

在构建和谐农村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对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作用。农村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农村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实现和谐农村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实现农村和谐。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的关注,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理想信念提出挑战。

2、和谐的农村文化具有认同功能

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认同中国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共同奋斗。

3、和谐的农村文化对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

农村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农村,离不开道德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好形式。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不自觉地以此规范自已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4、和谐的农村文化对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 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构建和谐农村的。和谐农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谐农村应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更为和谐。

由于农村群众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包容其间,又由于在活动对象上具有广泛性,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可以从中发挥才智,取得教益,因此它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传授交流效能、社会教育效能、乐中求智效能,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

5、和谐的农村文化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缓和作用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整体看,还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且有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中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再加上“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及失去土地等原因,造成农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情绪和一些地方心理危机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绪的渠道,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可以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

6、和谐的农村文化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 的和谐发展。

二、农村文化现状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

农村文化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是本身必须是强势文化。纵观农村文化的现状,虽然由于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不少地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它仍然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落后于城市文化的发展,落后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的农村文化属于弱势文化,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1、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显偏小

首先,国家以及省、市、县政府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有失公平现象。无论是投入总量还是人均投入数量,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上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责任承担者的乡、镇党委、政府又大多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对农村文化投入甚少。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2、公共文化机构运转乏力

农村文化主要是乡镇和村两级文化。乡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乡镇文化站是乡镇政府主办的农村公共文化机构,担负着组织农村广大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辅导基层文化的重任。但目前的乡镇文化站除了为数不多的地方办得较好外,大多陷于困境,步履艰难。具体体现在基本设施落后;人员老化、素质不高。加上活动经费难以 保障,难负公共文化服务之重任。作为最基层的村级公共文化机构村文化俱乐部或文化室设施更差、管理缺人、经费拮据,很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多名存实亡。

3、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

农村文化需求与供给脱节。农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陈旧、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更是单调枯燥。在农村个别地方的农民甚至常年看不到一场电影、一场演出、一本书。农村健康文化生活的贫乏造成色情演出等不良文化的乘虚而入,封建迷信猖獗、赌博盛行,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和秩序。

农村文化的现状如果不改变,就不能承担构建和谐农村的历史使命。况且和谐农村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农村,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必须发展农村文化。

三、构建和谐农村,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如何发展农村文化,促进和谐农村的构建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落实发展农村文化的政府公共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构建小康农村和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此推动和谐农村的建设。

1、落实政府公共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

发展农村文化,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克服重城市、轻文化,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要明确并牢固树立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是政府天职的执政理念;要切实做到“五个纳入”,即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要解决长期困扰农村文化发展的设施和经费问题,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确保农村文化经费有较快的增长;要建立发展农村文化的长效机制。

2、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在农村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服务机制、设施、机构和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四基建设”,充分发挥国办文化事业单位的主体主导作用。同时要实现服务对象的扩展和服务层面的延伸,建立和逐步完善村级文化俱乐部(文化室),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各方共建、共享农村文化的新路。

3、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助推和谐农村建设 农村文化活动是体现文化对构建和谐农村助推价值的主要途径。农村文化活动的活跃与否也是农村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围绕构建“两个社会”的战略目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宣传教化、普及知识、调剂精神作用,促进农民群众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融合,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要组织好春节、端午、中秋等富有凝聚力、亲和力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和地域文化活动。要扩大农村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扭转目前农村文化供求脱节、活动单调、缺乏吸引力的局面。让人人享有和谐文化,让文化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第二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教育

教育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随着城乡差距的加大,目前我国各项政策已向“三农”倾斜,以城市反哺农村,带动农村,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打铁先得本身硬”,强农民素质是关键,搞好农村教育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好,才能激发农村的潜能,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市场经济,我们的国力才能增强。如何加强农村教育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全民素质一直是专家学者研讨的话题,年轻的我,从事农村基层教育管理工作十年,就我的经历我想从加强行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监督;加大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的力度,优化育人环境;解放思想,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拓宽教育发展途径,实施资源共享几方面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加强行风建设的组织与监督

加强行风建设,就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教育系统的工作实际和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解决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行业作风,以影响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才能促进和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行风建设就要加强对行风建设的领导,建立领导机制,确定工作目标,层层落实责任,规范教育行为,并加大对行风建设的监督力度。在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的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可以聘请人大、政协的代表,村委会和知名人士作为行风监督员,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评议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便于有错必改,端正教育观念;才能有助于责任目标的落实,有助于教育行为不出偏差,也只这样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不会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团结、有凝聚力的整体。学校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得天独厚优势,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

二、加大而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优化育人境

校园环境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这对于学生的养成作风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应该进一步消除校园的脏、乱、差现象,规范室内张贴,用本地的文化底蕴创设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人文环境氛围,使师生在丰厚的文化色彩下工作和学习,对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必须从改善办学条件做起,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保证。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资金上的支持,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无限生机,改变了农村学校规模小,房屋、教学设备简陋不能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现状,但农村学校由于近几年全力进行基础建设已形成资金短缺,学校的主体建设基本完成,内部配套装备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做为农村学校的领导者筹措资金是关键,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布局调整的力度,合理利用原有的校产,防止国有资金的流失,加快规模学校的建设;二是要做政府领导的参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提出有远识地合理化的建议,取得政府的支持,学校的硬件建设及配套设施才能得以充分装配;三要是广谋筹资渠道,定期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发展、远景和目前制约学校发展的症结,乃至教育发展慢会制约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等问题,营得他们对教育的支持和资金的赞助投入。这样得到社会的鼎力相助既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也可以使学校的各项行为受到社会的监督,把学校融入到社会之中,对学校的发展会有积极推进的作用,也保障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解放思想,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模式多年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而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在于家庭、学校、社会都来重视素质教育,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行动,使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一)、各级干部需要解放思想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其一言一行都特别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如果一直按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给各学校排名次按升学率,其结果只能影响学校办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树立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关心和支持本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找出一条适合本区域实际的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二)、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解放思想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组织和参与者,而素质教育的成败,就取决每个教师怎样去组织教学,实施教育,这就需要每个教师都解放思想,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抛弃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技术观、育人观、和人才观,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首先要树立教师职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几年之后,我们必将落后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第一位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只有树立献身教育的思想,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是转变课堂教学观,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教育要实现应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是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进行教书育人,主要通过课堂来实现,教师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再次是对素质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总结。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理论的学者,他们不仅能教好书,培养好学生,还能不断钻研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总结、研究和探讨,不断的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素质教育的实施,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不仅学好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研究、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积极撰写有价值的理论文章,然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社会各界需要解放思想,关心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学生不仅在接受学校的教育,还受到到家庭、社会的影响,而且在人的发展中,社会因素对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素质教育在学校里实施,如果得不到家长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仍然用应试教育的思想来评价教育质量,必然使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持久的进行。只有社会各界都来重视素质教育,深刻认识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改变对学生的评价,积极支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关心其发展,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教育,才能产生一种人人关心素质教育,人人重视和支持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以此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劳动、学会办事的能力。

四.从战略的高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工作的开展与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一个教育质量低下,群众不认可的学校是很难想象群众能主动自愿地对学校工作予以支持,所以我们应重视和关心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我认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七个方面做起。

1、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重要岗位配备党员教师,同时注重发展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高的一线教师入党,组织教师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使教师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师行为。只有建立和完善政治学习制度、业务学习制度、教研

制度、评比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规章,规范教师的行为,才能使学校出现教师比教学质量,学生比学习成绩的好校风、好学风。

3.协调部门关系,一切为教育开绿灯。我们的学校不是独立的个体,他是一个综合体,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统一体。协调好各部门,一是能从政策上把握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不失原则,形成法律的保障;二是可以取得各部门的支持,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保证学校的安全稳定;三是协调好各部门可以为学校、为教师谋取物质上的帮助,创造为学校服务的环境,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4.鼓励教师努力提高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开展业务进修,从时间、费用等方面予以提供有利条件,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利用教师资格制度、职称制度以及其他政策杠杆使广大教师沿着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高的方向发展。

5.从严要求,敢抓敢管。教师人数多,思想有高低,政治态度有差别,不严加管理是很难做到步调一致的。所以应要求教师以[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并时时刻刻对照自己,开展自查自纠,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对于教师有损形象的行为决不能迁就姑息。我认为:管人,首先是敢管,“敢”字的基础,一是合理,二是合情,不怕人反对;其次是严,严的尺度,一是不姑息,二是不过分;再次是平,平的标准,一是平等待人,二是无亲无疏,只要我们公正、公平的对待工作中的问题,做好思想必能使教师心悦诚服,即使当时不能理解,过后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也理解领导的做法。

6.严于律己,以身示范。打铁先得本身硬,作为领导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事事做出榜样,才能有说人的资本,领导者要以热爱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影响和带动教师,才能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7.关心教师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教师的坚强后盾。常言道“人心换人心”做为一个领导者,要得到广大干部教师的信赖,最重要的是以诚相待,交谈推心置腹,这就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关心教师,促进人人互助、相互关心的良好风气形成。

五.抓好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注重对教师的考核。做为学校,考核是对教师学期或学年工作表现的汇总,反映的是教育教学的绩效,能够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学校考核制度能否与教育教学相适应,能否符合实际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学校考核方案的制定一是要根据上级的政策;二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实施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评比制度,制定出适合本校长远发展的考核细则,引入竞争机制,每学期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汇入教师档案,真正做到奖惩分明,将会极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2.我们应制定出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在备课上要求坚持“五备”,课堂上体现“三为主”原则,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切实利用素质手册采取等级制,并经常督导和检查常规教学,使广大教师克服教学上的随意性,教学全过程领导班子要带好头,全体教师实干,学生、家长、社会监督,必将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3.我们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在搞好考研的同时,举办各种竞赛必将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如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座谈会,研讨如何做好班务工作,如何抓好尖子生的培养,转化困难生,如何控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着重抓好文艺体育等多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足音乐、体育、美术课,二是举办一些有益的能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精神的活动。如组织拔河、越野、会操、书法、绘画及科技发明、科技制做等活动,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这些将为教学工作注入一支高强度的兴奋剂。

六.拓宽农村教育发展途径,实施资源共享。

农村教育发展缓慢,那么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又在哪里呢,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深入,规模学校逐步形成,但偏远乡村学校的教师的素质、学校的设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归根结底是资源的问题。学校就象在公路上飞驰的汽车,没有平坦的道路,汽车也会象牛车;没有好驾驶员,行驶就容易偏离方向;没有好发动机,汽车就会常出故障,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我认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该从人财物三方面入手,一是人,提高教师的素质;二是财,政府的投入到位;三是物,学校的设施要与教育发展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潜能,全方位实施教育资源的共享。

(一)、发挥规模学校优势,实现农村教学设备共享。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教育教学设备得到了集中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教学设备陈旧,资金及时投入欠缺,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立足现实,一是要充分利用本校的现有资源发挥最大的潜能;二是要组成本区域学校联盟,优势互补。“生命在于运动”,教育也是如此,只有使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活跃起来,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弥补当前教育的投入不足;三是实施农村规模学校引领发展。资金的投入有计划地向规模学校倾斜,树标兵学校,使之成为龙头,学校间成为:学,有榜样;做,有楷模,必将带动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形成和谐发展的态势。

(二)发挥优秀教师引领,实现农村教师资源共享。

农村教师受条件的限制,视野窄,接受新教育理念程度不深,导致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滞后。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强化学校的教研管理。首先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以理论为指导,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洗脑,更新观念,使之脱胎换骨;第二要求真务实地进行教研,通过本校教师间的听、评、说、反思、交流、研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并切实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第三实施优秀教师业务引领,通过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突破区域,挂名校、学名师、学技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这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言辞,如果我们只是在本区域的小圈中徘徊,犹如“井底之蛙”,古人还有游学之道,教育岂能坐井观天。因此,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挂靠名校、名师,定期派出教师到名校培训,一是从教育教学管理上向名校学习;二是与名师一帮一结对子做学生,跟踪录制名师的整个教学和教研的全过程,学习名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并写出心得体会,定时向学校反馈信息,以名校的先进经验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3.发挥网络优势,实施网络协调联动

农村教育的思想得不到突破,教育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跨越,“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敝帚自珍”永远不能走在科研的前沿。当前跨越时空的教育平台――网络,已经给我们的农村教育的发展开创一条长足发展的道路。生活中,有不认识、不会写或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向新华词典请教,在网络快速发展的现在,我们可以向因特网请教一切,只要轻轻点动鼠标就可在网络上神游世界,开阔视野,吸取大量的营养。农村学校已经具备了实施网络协调联动的基础,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好网络,如何利用网络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校创建一个谋求发展的平台。一是按照信息技术的教育要求进行教育教学;二是利用网络进行教研,深入教育论坛进行研讨,吸取有价值、有营养的理念与经验;三是创建教育聊天室,针对教师和学生,以课堂实录和研讨为主。一方面向一些专家、学者发出邀请,成为特约贵宾,为教师提供一定的专业引领;另一方面实施网络的常规教学,与我们实际教学同步,进行课堂实录和点评,为学生创建一个自学的平台,更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总之,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实现绿叶红花皆春色全方位发展,一定会创出一条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农村土地、债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治安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农村热点 和谐农村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比较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农村问题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政党科学治理和正确执政的态度和原则,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由于农村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复杂性、特殊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也就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我们应以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它。

农村的热点问题,我认为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历史的热点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热点问题又出现了。对农村热点问题评判的标准,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界定,这对我们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否则不顾大局,离开发展以偏概全地炒作只能把问题人为地搞复杂化。近年来,社会比较认同的农村热点问题,大致有这几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农村的土地问题,四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五是农村的管理体制。我想还有一个最热点的问题,就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使之成为热点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宏观经济、资源与技术、经济流程等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文化、道德和思维的方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问题始终是我们密切关注,热度不减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农村问题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

一、当前农村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债务问题存在严重隐患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城乡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二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1990—200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年均增长565.1元,年均增长率为13.97%;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686.3元增加到2936.4元,年均增长只有160.7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0.94%。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与市场不适应,需求不旺,流通不畅,部分农

1产品滞销卖难,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上述问题都与结构不合理有关,有的甚至是由于结构不合理使然,这是当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因土地问题引发的农村矛盾是当前农村反映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土地承包权属纠纷。主要是城中村、城郊村、开发区、工业园区、移民安置区等村组,人多地少,成员复杂,因土地权属纠纷导致群众上访的事件仍持续不断。二是违规征地引发矛盾。少数用地单位违规操作,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或占地后长期闲置,导致撂荒,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三是群众对土地补偿标准不满。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远远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土地补偿标准不一,群众不接受,因征地补偿问题阻止高速公路和铁路施工,甚至阻断交通的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失地农民的利益缺乏保障。一些地方违法征占农民耕地,不给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生计安置,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仍然是影响农村乃至社会不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以前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建立,主要是面向城镇居民,城市和农村截然分割,对城市、市民是一套,对农村、农民又是一套的“一国两策”的体制,就使得中国的农民,在劳动、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都出现严重的失衡。长期形成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五)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矛盾

一是村务公开未完全到位。现在农村很少召开村民大会开展村务公开,多数公开栏常年不公开,上面检查时往往是突击应付。即使公开了,内容也不具体,群众看不明白,甚至出现公开内容不真实的现象。久而久之,群众对村务公开失去了信任,对村级事务失去了监督。二是农村宗族势力有所抬头。少数地方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尤其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村内宗族或派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少数房头宗族势力干涉村务政务,操纵村民换届选举,导致村民之间矛盾冲突,影响正常的村民自治工作,给农村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六)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社会治安保持了持续稳定,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尽管全国农村发生的刑事案件继续保持稳中有降。但是,有的农村地痞、村霸、等流氓恶势力横行乡里,为害一方;有的地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危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而使之成为热点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宏观经济、资源与技术、经济流程等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们要努力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农村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笔者认为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农村经济落后、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有直接联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了强烈反差,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发展水平严重失调。这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进程,是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一方面取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赖于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承包、土地租赁、土地征用、征地补偿等涉农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焦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对农民群众在经济利益上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面对失地失业,又无养老、医疗保障;面对因公致残,生活极度困难;面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受到破坏;面对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等等,广大农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愿望和行为更加强烈,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激化社会矛盾。(三)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少数干部不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不能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回避推诿,对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及时调处,导致各种矛盾由小变大,致使一些群众越级上访,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二是不依法行政。有的基层干部法律法规水平低,不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注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矛盾纠纷方式方法失当,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三是以权代法。少数被“海选”出来的村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在集体项目承包、征地补偿、救济款发放等群众敏感的问题上,不实行村务公开,搞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侵犯了农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引起农民群众强烈不满和抵触情绪。

(四)预防调控机制不健全

完善健全的预防调控机制,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证。有些地方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健全的工作责任制。有的乡镇维稳专班仅一个人,村组干部配置过少,加上经费保障不力,维稳工作难以开展。有的地方信访工作又比较薄弱,信访机制很不健全,导致了一些应由部门处理的信访问题,直接集中到党委和政府,不仅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和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促进农村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的惠民政策。

多年来,党中央把“三农”问题强调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现在关键在狠抓落实。中央反复强调,已经给农民的好政策只能增加

不能减少,已经给农民的实惠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在这些政策中,最主要的有二条。第一,就是中央近几年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入。不仅是加强对农村管理的投入,解决乡村基层的管理开支,而且开始增加对农村医疗和教育的投入。第二,要把财政增加,用于农村公共投入,主要放到县以下基层,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

(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这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只有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地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基层的组织建设,农民有了组织载体,才能对接上国家的资金的投入,对接上国家的政策投入,才能让农村好起来,基础设施才能到位。最近全国人大正在加紧农民合作社组织法的立法进程。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各级党组织,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双带型党员干部。

(三)大力抓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

中央已经明确把整体推进作为一个扶贫战略,这是解决农村发展的综合性措施,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总结出各地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将会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式。通过典型带动面上,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失衡的程度可能更为严峻,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快速跨越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集中涌现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处理好了,就会迅速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矛盾化解不了,就有可能走上拉美国家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老路。同此可见,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它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契机,而“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增收的问题。

(五)加强农村平安工作建设、法制建设,努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平安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地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帮助解决农村平安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要加大“五五普法”工作力度,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法制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农民群众自觉地通过合法渠道解决矛盾纠纷。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群体性事件

要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信访督察专员、领导包案处理信访大要案等制度,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人回应、有人处理。要建立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实行实地调查处理制度。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或认为有必要进行督查督办的案件,省级党委、政府应授权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处理,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防止重访、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平安建设,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智民,等.当前中国农民犯罪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2001,(4)。

[2]师逸,蒋凌燕.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若干因素浅析[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苏建忠,陈允政.浅谈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4]宋远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肖业炎.宗族势力与农村稳定的思考[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6]丁恒龙.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调适[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9)。

第四篇: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加强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7月9日,中国最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第一次把治水放到了治国的高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我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而已改成的8.76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的土地构成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全县拥有各类水利工程3.05万处。其中,中型水库4座,中型河坝3座,机电排灌站3处,1 中型水轮泵1处;小(一)型水库23座,小(二)型水库177座,骨干山塘1.83万口,河坝1189处,总蓄、引、提水量达到3.4亿立方米,占农业灌溉总需水量的72%,是全县农业丰收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期间,该县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战略,大力推进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先后3次被湖南省政府授予水利建设最高奖——“芙蓉杯”奖,但该县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同样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水库山塘功能退化,安全隐患大。全县农村水利工程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运行时间长,设备陈旧老化,缺乏有效维修,带病运行,病险隐患多。207座上型号水库存在病险问题的有74处,病险率36%。山塘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下降。水岭乡原有的129口山塘50%已经荒废,部分改为旱土或造林,30余口骨干山塘由于淤泥堆积,蓄水不足,导致灌溉面积锐减,防洪抗旱能力显著下降。

二是渠系灌溉能力衰退,水量利用率低。全县原有中、小型水库灌溉渠道1500多公里,由于自然灾害和年久失修等原因,渠系损毁较多,现能通水的渠道不足700公里。如金江水库设计灌溉面积8万亩,现实际灌溉面积不到3万亩,灌区渠道从原通水长度的151公里缩短到30公里,仅为过去的20%,水量利用率不到30%。

三是提灌设施损毁严重,抗旱能力差。全县共有机电排灌 2 设施200余处,目前已损毁或基本丧失提灌功能的机埠达140多处,约占70%,灌溉能力大幅下降。湘泵原灌溉大江口、石期市两个乡镇9个村1.1万亩稻田,因设备陈旧老化毁损,目前只能灌溉约4000亩稻田。石期市镇共有电排9处1l台机组1080KW,现能正常运行的只有3处4台机组280KW,灌溉能力从原设计灌溉面积的3.64万亩锐减到1.1万亩。

四是规划建设总体滞后,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加大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由于水利工程多而散,总体建设资金不足,投放分散,在统筹安排上难免出现“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和“撒胡椒面,的现象,建设效果不明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呈下滑趋势。

五是工程运行管理困难,建管难度大。现有的水利设施由于维护资金困难,运行经费无来源保障,管理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而近年来,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多种形式新建的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也由于建管体制未能同步进行,导致新建工程-----------

二、农村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

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 3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利设施基础弱,标准低,老化严重。当前农村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排灌标准低等问题。目前大部分设施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如农村水利设施由于绝大多数工程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备严重老化,加之渠系配套很不完善,大部分渠道没有硬化基本上是土渠,年久失修渠道全线渗漏,坍塌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灌溉面积严重萎缩,现实际灌溉面积不到设计面积的50%。而全县上型号的水库有204座,其中绝大部分属三类坝水库,防汛压力大、病险率高。

二是水利设施管理难,保护差。由于我国农村地域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他们的声音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导致农民主动保护水利设施的意识逐渐弱化。同时,政府在农村水利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 4 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这种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到及时修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发展。

三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近年来频发的水旱灾害,尤其是今年春夏之交触目惊心的全国旱情和接下来的大暴雨,让我国经历了旱涝两重天,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由于水利建设长年欠帐,以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充分暴露了我国水利设施薄弱和水害防灾减灾等公共系统的脆弱与废弛。四个“仍然”充分概括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水情:洪涝灾害频发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5 因此如何破解水利这个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和如何解决供水安全问题,是中央决策的重大考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同时,明确提出了“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和改革创新”的水利建设原则。

一是要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重视水利队伍建设,推行依法治水。要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壮大水利队伍建设,培养水利建设人才,实施治水依靠法律,以保障治水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县内组织实施的项目,采取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组干部、一名技术干部“三人一库”的办法,定进度责任、定质量责任,推进工程建设;对于省里组织实施的中型水库工程,县里组建配套班子,保证建设所需材料,保证工程实施环境,服务工程建设,使全县的大小水利工程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二是要突出支农涉水项目资金整合,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政府应大幅度增加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要突出 6 支农涉水项目资金整合,凡与水利建设有关的财政性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整合资金,打捆使用,达到整出规模,合出效益之目的。如2010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1亿元,完成水利工程6315处、各类渠道加固防渗300多公里、骨干山塘清淤整修280处,全县新增有效水量450万方,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万多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万多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5万亩,解决农村3.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三是要创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政府在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的同时,要创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各方投入”的原则,坚持责、权、利相统一,调动受益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增加投入规模。如2010年财政安排资金近千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群众以工代资、按田集资、能人捐资、招商引资,共筹措资金2亿元,整修山塘水库,加固河道堤坝,清淤水沟渠道,动工各类水利工程8000多处。使得该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四是要突出建管机制体制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建后工程管理机制,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建设管 7 理制度,划定管理范围,明确管理主体,划分管理责任,落实管理任务,加快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筹集小型水利建设资金,形成水利建设和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做到民建、民用、民管。

第五篇:发展农村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小康的农村,就没有小康的社会;没有和谐的农村,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因此,在构建整个和谐社会中,务必高度重视和谐农村的建设。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农村,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构建和谐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各个领域整体着眼,全面推进。发展农村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村文化有助于推进和谐农村的构建

在构建和谐农村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

对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作用。农村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农村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实现和谐农村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实现农村和谐。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的关注,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理想信念提出挑战。

农村文化具有认同功能。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认同中国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共同奋斗。

对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农村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农村,离不开道德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好形式。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不自觉地以此规范自已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对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构建和谐农村的。和谐农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谐农村应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更为和谐。

由于农村群众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包容其间,又由于在活动对象上具有广泛性,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可以从中发挥才智,取得教益,因此它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传授交流效能、社会教育效能、乐中求智效能,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

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缓和作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整体看,还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且有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中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再加上“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及失去土地等原因,造成农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情绪和一些地方心理危机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绪的渠道,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可以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

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农村文化现状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

农村文化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是本身必须是强势文化。纵观农村文化的现状,虽然由于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不少地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它仍然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落后于城市文化的发展,落后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的农村文化属于弱势文化,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显偏小。首先,国家以及省、市、县政府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有失公平现象。无论是投入总量还是人均投入数量,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上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责任承担者的乡、镇党委、政府又大多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对农村文化投入甚少。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二是公共文化机构运转乏力。农村文化主要是乡镇和村两级文化。乡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乡镇文化站是乡镇政府主办的农村公共文化机构,担负着组织农村广大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辅导基层文化的重任。但目前的乡镇文化站除了为数不多的地方办得较好外,大多陷于困境,步履艰难。具体体现在基本设施落后;人员老化、素质不高。加上活动经费难以保障,难负公共文化服务之重任。作为最基层的村级公共文化机构村文化俱乐部或文化室设施更差、管理缺人、经费拮据,很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多名存实亡。

三是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农村文化需求与供给脱节。农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陈旧、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更是单调枯燥。在农村个别地方的农民甚至常年看不到一场电影、一场演出、一本书。农村健康文化生活的贫乏造成色情演出等不良文化的乘虚而入,封建迷信猖獗、赌博盛行,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和秩序。

农村文化的现状如果不改变,就不能承担构建和谐农村的历史使命。况且和谐农村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农村,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必须发展农村文化。

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发展农村文化

如何发展农村文化,促进和谐农村的构建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落实发展农村文化的政府公共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构建小康农村和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此推动和谐农村的建设。

落实政府公共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发展农村文化,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克服重城市、轻文化,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要明确并牢固树立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是政府天职的执政理念;要切实做到 “五个纳入”,即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要解决长期困扰农村文化发展的设施和经费问题,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确保农村文化经费有较快的增长;要建立发展农村文化的长效机制。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在农村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服务机制、设施、机构和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四基建设”,充分发挥国办文化事业单位的主体主导作用。同时要实现服务对象的扩展和服务层面的延伸,建立和逐步完善村级文化俱乐部(文化室),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各方共建、共享农村文化的新路。

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助推和谐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活动是体现文化对构建和谐农村助推价值的主要途径。农村文化活动的活跃与否也是农村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围绕构建“两个社会”的战略目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宣传教化、普及知识、调剂精神作用,促进农民群众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融合,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要组织好春节、端午、中秋等富有凝聚力、亲和力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和地域文化活动。要扩大农村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扭转目前农村文化供求脱节、活动单调、缺乏吸引力的局面。让人人享有和谐文化,让文化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 “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决定》还指出 “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初步指导思想。” 说到和谐,自然要提到邻里关系。常言道: “ 远亲不如近邻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德不孤、必有邻”“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古有 “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 ” 和 “ 百万买房,千万买邻 ” 的故事。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良好的相邻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邻里和睦,往往是创造和谐的家业与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江西南康潭口镇代卫村“三下乡”的几天调研中,我们发现和睦的邻里关系正在慢慢被打破。

在代卫村我们随机作了 120 份调查问卷。问及村民闲暇与邻里有无娱乐活动,比如打牌、打麻将等,大部分人回答无,言村中没有这个风尚。问及是否经常与邻里聊天时,90% 的回答无。原因是都比较忙,聊天耽误别人的时间,吃完饭后大部分的村民或看电视或睡觉休息,很少有人再出门。

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年或 通过考学、参军等途径一去不复返,而另一部分青年外出打工,宁做 “ 流浪汉 ” 也不愿再种田,留在农村的少部分青年,无心事桑麻,杂七杂八弄碗饭吃。剩下的主要是妇女和老弱病残,留守家中种水稻。拿代卫村来说,全村七千多人口中,在外地打工的就占了一半,在代卫村生活的五天时间里,几乎没见到什么年轻人,做调查的几户农家里,几乎家家都有人在外地打工,要么就在镇上的 粮食加工厂、小五金加工厂、木材厂、家具厂等做零工。外出打工挣钱已经成为风尚,而打工挣了钱回家建了房盖了屋更成为村民们羡慕的对象。这更加剧了村民想尽快富起来的愿望。于是更多的村民在为钱而忙碌与辛苦,必然邻里间交往的时间与机会将大大减少。

另一方面,代卫村的地理位置也限制了村民间的交往。代卫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多半家庭建屋于自己的地中,家与家相隔甚远。而且家家相通的路也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弯弯曲曲、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白天行走尚有掉进水田中的危险,更不用说夜间走路了。居住地的分散在空间上限制了村民间的交往。

另外,村中大部分的家庭安有电话,通讯的便捷使村民更乐于有事情电话联系。而电话的不可视与不可接近性使得村民没有了见面的直接与亲切;电话的收费性又使得话语简洁,而没有了昔日东家长、李家短,玩笑说话的条件。同时 生活的私密性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把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不希望他人打扰自己的私生活。由此,代卫村邻里关系的淡化成为必然。

同时邻里交往也发生了变化,彼此交往多限于见面打个招呼或借点农用品等,家中有事情一般不找邻里帮忙。采访中一位杜大叔说;“可以找邻里帮忙,但是——”杜大叔做了个捻钞票的动作,“这年头,没钱谁理你。”那份无奈使邻里温情蒙上了阵阵寒霜。调查中尽管多数人有过与邻居之间相互借用物品的经历,但人们借用的次数却很少,其中 1 - 5 次 / 年的占 45.2%,另外 54.8% 的人则表示 “ 实在没办法才借一次 ”。这样的状况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日常用品的丰富充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本来十分亲密的邻里关系,由于交往机会的减少,邻里关系更加趋于简单淡漠。过去街坊邻居们 “ 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 的关系对于今天的农村人来说,越来越遥远了。更多地表现出 “ 到家关上门,万事不求人 ”、“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比邻若天涯”的局面已相当普遍。

调查中还发现邻里纠纷增多,农村邻里关系有冷有热。邻里间一旦涉及到宅基地、田间地角的归属,往往容易产生矛盾,出现纠纷,发生争吵。农村诸如此类的案件很多,如邻里为了房屋风水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搞得鸡飞狗跳。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竞争意识的增强,使原有的邻里关系受到强烈冲突,利益冲突日益加剧。邻里之间依赖性减小,交往过程变得经济化,人们往往重利轻义,重钱轻德,人情味变淡。对个人利益、经济地位、名声面子的过于热衷是邻里纠纷产生的一大原因。而对 村中的邻里争斗等,多数村民采取视关系而定是否参与劝与不劝的态度,村民们的方针是别人家的事情管的越少越好,先管好自己的事情再说。

当问村民是否愿与村干部为邻时,大部分村民处于警戒状态并保持沉默;小部分村民犹豫再三,才说“不愿意”,原因是村干部太霸道、太骄横无理。村民言一位村干部有三套房,其中一套房建于村中,但却占用公共的土地,圈为自家地或扩房或建成猪圈。邻里有不乐意的与之发生争执,结果仍是村干部把地据为己有。左邻右舍极其不满,敢怒而无处诉说,唯有不与村干部家交往,不与其家说话来发泄愤怒,邻里关系极其僵。调查的路中,在田间我们与一大婶聊得很投机,但当我们问及村干部与邻里的关系时,大婶马上变了脸,挑起扁担就走。采访另一农户时,一村民表示极不愿意与村干部为邻,官腔官调且不必说,更重要的是一些村干部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富,会嫉妒,以后的麻烦事太多,用他的话说:“干部就是干部。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对村干部的不满现于言,见之行。干部与邻里关系的恶化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首要障碍,干部自身不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何以带领大家构建和谐农村社会?

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邻里之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互通有无、相互支援、共同发展生产、共同走上致富道路;有助于邻里之间矛盾的化解,能够直接避免或者减少邻里间,因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治安和刑事案件;有助于对违法犯罪现象的群防群治。反之邻里关系处得不好,邻里之间漠不关心,各人自扫门前雪,不问他人瓦上霜,就难以互相支持帮助共同走向富裕之路。同时在预防、打击违法犯罪中难以形成合力,极易为违法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机,从而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鉴于代卫村邻里关系的冷淡,提出如下建议:、强道德和法制建设,在邻里间进行优秀传统教育,大力开展全民性的普法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广泛开展 “ 五好家庭 ”、“ 文明户 ” 等评比活动,同时创造机会,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邻里关系的和睦与农村社会的安定。、真正建立起保障社会和谐的制度,必须真正落实法治,让法治切实能够起到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使弱势群体在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能够有效得到法律的保护。、关键在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党是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政党。村干部要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真正为百姓着想。同时要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群众是执政党力量的源泉。邓小平说,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这是概括了沉痛历史经验的至理名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仅谈不上执政能力,连党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作为执政党,又是很容易脱离群众的,这是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我们要十分警惕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滋长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坚决铲除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导致党组织脱离群众的顽症。、建立农村信访站与监督机制,时时听听农民的声音,使我们的百姓敢说心里话,时时保护自己的权益。

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群众安居乐业的前提。在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