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试要考影片分析
考试要考影片分析,刚练了一篇,多提宝贵意见,谢了!
2009-10-18 16:53:53 来自: 心胃
聪明的故事 聪明的华谊
——《风声》影片分析
2009年的十一档,中国电影业中正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建国大业》《风声》《天安门》《斗牛》《麦田》《狼灾记》等优秀国产影片几乎是同期上映。虽然《建国大业》的实力无人能敌,但是《风声》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觑,而《天安门》《斗牛》《麦田》《狼灾记》同样也凭借影片的差异性分得一杯羹。如果说《建国大业》是一部具有商业色彩的主旋律影片,那么《风声》就是一部具有主旋律色彩的商业片。《风声》中云集了几乎所有的华谊一线演员,而李冰冰和周迅这两个华谊当家花旦的对手戏也是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同时,在一系列谍战电视剧《暗算》《潜伏》《征服》的带动下,华谊又选择了这个当下正火的题材吸引观众,应该说华谊这次是稳赢的,所以制片人王中磊敢夸下海口:“票房不到两亿就不算成功!”
《风声》在一幢密不透光的房子里讲述了一个抓间谍的故事。经手文件的五个人中有背景很硬的、终日灯红酒绿的顾晓梦,有高傲、高学历却沉寂于爱情中的李宁玉,有在枪林弹雨里出生入死的吴志国,还有唯唯诺诺的金正火和娘娘腔的白小年。第一轮的审问错杀了白小年,在对李宁玉的精神摧残和一场鸿门宴之后,将李宁玉和金正火排除,而金正火去怕严刑拷打而自行了断。顾晓梦举报是吴志国,在吴志国接受酷刑时,李宁玉举报了顾晓梦,于是顾晓梦成了要抓的老鬼,惨遭枪杀。多年以后,吴志国向李宁玉道出真相,其实吴志国和顾晓梦都是间谍,只不过要确保一个人能将情报发出而牺牲一人。影片的结尾观众恍然大悟,不禁为间谍的智慧和素质暗自称赞。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也是有一群十分会讲故事的人把它讲了出来。
影片虽然只是发生在一个屋子中三拨人(间谍、抓间谍和无关的人)之间的博弈,但丝毫不显拖沓,人物情感的渲染也很到位。空城计的唱腔其实是自己人的暗号,吴夜闯顾宅其实是商量策略,顾和吴互相咬定其实是确保一个人发出情报。白小年的笔记是假的,吴志国的那根烟是假的,李宁玉的男朋友也是假的。环环相扣,不差分毫,却步步都是胆量和智慧的考验。影片将这种恐怖悬疑的气氛渲染的十分到位。一幢与世隔绝的、孤立在山头上的房子,就让人不禁毛骨悚立,正如顾晓梦说“这是什么鬼地方。”这不仅是个鬼地方,也是个抓鬼的地方。整部电影几乎没有白天和室外的戏。不是在阴森的鬼屋中,昏黄的灯光下,每个人都在怀疑猜忌着,到底谁是鬼,此时每个人看起来都心中有鬼。不然就是在残酷没有人性的审讯室里,本片严刑逼供的手段令人发指。像老虎凳辣椒水这些在影视剧中常见的方法,已经对观众是却震慑力,而扎针放狗咬人等手段强烈的刺激了观众的感官神经,甚至为很多观众所无法接受。抓老鬼期间唯一的一场白天的外景戏是武田长为顾吴李金四人摆的一场鸿门宴,这个白天雾气蒙蒙,天空灰暗没有阳光,让人喘不过气来,海浪不断拍打礁石,显示着每个人心中的不安与焦虑。到底谁是老鬼,老鬼又将如何将信号发出,白小年已经死了,下一个又会是谁,不是鬼就不会死吗?所有人都披头散发,面容憔悴周围烟雾缭绕,这些疑团在他们心中理不清理还乱。片中对于其他细节也都精心设计。无论是屋中的家具装饰,还是人物的服装都采用了神秘的神黑色调,快切的镜头,突兀的音乐也都将观众的紧张情绪调动提升,叫人不寒而栗。
影片中群星的表演都十分尽力。其中进步最大的当属李冰冰。李宁玉是一个有高智商且独立的女人,然而外表的神圣不可侵犯其实是对她内心脆弱的一种保护。李宁玉在这五个人中其实是一个旁观者,她不是间谍,也不知道谁是,更不想知道谁是,只是倔强的保护着自己圣洁的心灵。但当她得知自己最好的姐妹和自己的爱人都是老鬼,而当她得知自己只是他们手中的工具时,她的信仰和坚持瞬间失去平衡,她内心的脆弱和隐忍的情绪终于爆发了。李冰冰的演绎十分细腻。武田长一件一件脱去李宁玉的衣服,“研究它的身体密码”,其实是对李宁玉精神的亵渎,李宁玉几近崩溃,却无力反抗,用最后一丝理智颤忍下去。李宁玉在醉酒之后哭诉“我不是妓女。”李冰冰将李宁玉的挣扎、不安、无助、屈辱以及发自肺腑的哭喊表演的楚楚动人,让人看得心酸,李宁玉与李冰冰之前的角色有很大的反差,而李冰冰的出色表现,可是本片成为她的又一部代表作。
周迅扮演的顾晓梦,时而任性骄纵,时而温柔可爱。她爷爷捐了一架飞机,凭借过硬的家庭背景,她天不怕地不怕,但在好姐妹李宁玉面前,她细心地作女红,将她的潺潺情愫寄托在一针一线当中,这时周迅所熟悉的戏路,在她以前的角色中,通常有相似的性格特点。而在这部影片中,周迅的演出并没有什么重大突破,但是影片尾声谜团一层层揭开,我们看到了顾晓梦的伟大。她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在她的价值取向中,牺牲并不可怕,李宁玉问她“有什么不明还重要吗?”她哭了,她也不想死,她希望用她青春活力的生命为她的信仰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场戏是最为考验演员功力的一场戏,一个个不规则的特写镜头将其内心世界外化。她也不想欺骗自己的好姐妹,但是她的内心藏着太多的秘密,间谍的秘密不是几年时过境迁之后,便能全部公开的,间谍的秘密是永远的秘密。此刻,顾晓梦的挣扎与坚定是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周李二人同为华谊人,外界对谁是华谊一姐的争论从未停止,幸好当事人都很豁达,总是一笑而过。看来这部影片依然无法终结这场口角。但是孰优疏劣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了一个名号,为了一点利益,人们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发生在一个办公室中抓“老鬼”的事情难道还少吗?其最终下场无非是两败俱伤,此刻,我们瞬间为现代人不信任、树立、彷徨、焦虑的精神家园而担忧。
影片中黄晓明的表演也有很大进步,以前的黄晓明可以说是帅气有余但灵气不足。此次黄晓明出演一个日本军官,将这个日本军官的残忍和脆弱演绎的虽谈不上精彩,但也无功无过。对于黄晓明来说,这次最遗憾的当属使用了配音,没有了声音的感染力,他的表演就是不完整的。不过电影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就黄晓明的外形条件而言,他的戏路还是很宽的,尽管他尽快成长起来。张涵予依旧以硬汉形象亮相,但其背后的橘色缺少故事,故吴志国这个人物略显不够饱满不够有力量。王志文的形象和复合汉奸这个阴暗的人物,为敌人卖命让自己的手沾满了鲜血,却也没有保住自己的命,这是汉奸命运的悲哀。
虽然有一个讨巧聪明的故事和一群有人企业有实力的演员足以使影片成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片,但是要想成为有影响力的好电影,这就足够了吗?当影院的等俩昂起之后,影片又能给观众留下什么呢?影片的感情需要贯穿于整部影片,点滴渗透,而不是红嘴白牙告诉观众的。影片结束时,观众发现自己非但没有被顾吴二人在结尾处应加上去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所打动,反倒暗自生疑,到底是什么能让这些共产党人做出如此大的个人牺牲?他们的行为缺乏源动力,很难想像能有什么样的说辞是顾晓梦这个从小接受国民政府教育,有这样家庭背景的孩子有如此深刻的洗脑,为了一条情报而放弃亲人、放弃生命,也很难想象吴志国到底有多么大的意志力,在受完如此酷刑之后,仍然记得改变唱词发出情报。一部好电影不仅要有感官震撼,更重要的得失心灵震撼。华谊兄弟一向是一个敢于启用新人,敢于突破题材的公司,希望华谊能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同时,制造出更有力度更有深度的华语电影。
从影片分析角度看,对剧情的叙述占了三分之二,从剧情分析角度看,又带有鲜明商业的色彩
从软文角度看,又有些许娱乐化的倾向
从娱乐角度看,又有显存教育体制的痕迹
从教育体制看,良莠不齐证明体制有过但无需负全责
从社会与自然环境看,任何人、事、物都有其特定生长—存在—消亡周期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允许这类文章的存在
第二篇:原创影片分析
影片分析(写作模板)
故事片:
第一步:第一遍观摩影片时,要融入剧情,记下只要人物的名字,记下触动到你的感受点(至少有三点),记下你印象最深刻的桥段。第二遍观摩影片,则要跳出来,不用注视字幕,只需注意你前一次记下的那个桥段的视听手法与人物形象特征或者是场面调度。因为这些都将是你行文时的论据。
第二步:看完影片后试着反问自己,这不影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中开头与结局的反差表明了什么?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什么样的命运? 以上两个问号,则是在追问自己在此片中感受到的主题什么? 例如:开头与结局的反差表明的也许是一个时代变迁,也许人物性格的扭转,也许成长中的迷惘。也可以由此出发写出你们影评的主标题。记住:主标题是整篇影评的眼睛,主标题必须点明主题。往往主标题好的,分都高。
第三步:即开头段,如果对此部影片有了解,可以扯一下这部影片的创作背景,比如《无人区》 早在三年前已经完成拍摄,可一路颠簸直至今年才上映。其次:运用第二步所反问自己的两个问题,道出此片的主题。再次:抛出你要论述的点子,即在第一步时你们记下的桥段。然后:说出你要论述的角度,即在第一步你记下此桥段的视听手法上运用,人物上的塑造,怎么样的场面调度。
二段:详细论述此桥段上的视听手法运用,按照: 用了什么样的视听手法?— 创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用?— 用了之后又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来进行论述。
三段:详细论述第二关键点,此桥段的人物塑造,按照:剧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运用第一步记下的人物形象特征)论述— 剧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 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当下的时代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他们的信念是什么?
四段:详细论述场面调度,按照:此桥段的场面调度是什么的 — 创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去调度演员和情景?—
创作者运用这样的调度表明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段:即结尾段。
谈谈自己的感受,联想同题材电影,联系当下时代背景反观影片,再次点明中心主旨。
(完)
第三篇:影片分析
影片中主人公凯瑟琳·沃森的第一堂课原本计划照本宣科,但学生们已经预习过课本了,甚至还参照了课后辅导资料。当学生们将她要讲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述完之后,主人公不知所措。贝蒂·沃伦更是毫不顾忌地丢下一句“如果你没有其他可教的,我们宁可自习”。
主人公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课堂的趣味性。第一堂课便以失败告终。
第二堂课首先出示一幅书外作品,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课本外地知识亦能有助于你的思考”,由此展开讨论。
课堂导入设置了悬念,没有标准,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由作品本身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不自觉地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被激活,并在思考辩论中进行发问“我们将要学什么?”。老师由此进入课本知识的学习。学生不再只关注课本内容,有了自我独特的见解。老师进一步引导“什么是艺术?好坏标准是什么?由谁决定?”从而打破了学生拘泥地唯课本是从,能跳出课本寻找答案。“让我们的心灵为新的思想打开一扇门”。同样的一幅作品,经老师引导后,学生的思路得以扩展,开始突破固定思维模式,自由思考,学生的新思想被诱发。
在引入的这个过程中,主人公出示一幅画作,并称出于名人之手,学生立刻回应真是佳作。结果学生被告知,那是主人公曾经画给自己母亲的生日礼物。又出示了一张快照,称是自己的母亲,学生即刻表示那只是一张普通的快照而已,但主人公告诉他们那是安塞姆当的作品,大家哑口无言。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的观点,这是先前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人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是以先前的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纳入先前的知识体系中,通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在学习知识时,要首先保证其科学性,这样才能保证所学知识的可靠性。主人公利用这一原理让学生自己找到症结所在,自动放弃原有的刻板的思维模式。那么引导学生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也就容易得多了。
主人公授课很注重情境性。将大众传媒的新形式引入课堂,进行讨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将古典艺术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体现了她做为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技术,以及教育的与时俱进和前卫。
主人公除了以不同于当时的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外,还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当她得知贝蒂用“生来注定担当的角色”来说明她们
急于成家的理由,并且如是遵循所谓的传统时,她不仅仅是生气,更是愤怒和失望,竟然用愚蠢来形容自己想改变学生的做法。于是有了一节只由她讲,别人只允许听的愤怒,伤心,失望的一课。
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学生们似乎安上了新眼睛,换了新大脑,都用全新的视野来看世界。学生们找到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不是止于婚姻,而是不断探索,不断追寻,学无止境。学习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实,学习是对知识的尊重,学习是对文化的传承,学习是对现实的创新。学习通过提高个人素养使生活更美好,对知识的追寻使人类文明源远流长。敢于冲破藩篱,永不妥协,是学习生涯中的可贵品质。
除了这些微观上的表现,影片还从宏观上表现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按照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来培养学生。影片中浓厚的传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主人公则追求人自身的发展,以及重视教育对社会的引导作用。这也是教育优先发展的体现。教育必须超前发展,只有教育先行才能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有力推动社会发展。如若教育只是耽于现状,则会使整个社会固步自封,举步维艰。因此,教育先行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选择。
影片中还体现了师生关系,主人公作为老师,严而有慈,体现了教师的威严与亲和,不失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且她有个性,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个人品质,这样我们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魅力,并使其在师生,师师,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等关系的处理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
教育是千秋大业,我们不仅要积极地投入到教育大潮中,更要创造性地做好教育事业,尤其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接力。
—《蒙娜丽莎的微笑》
第四篇:淘宝开店考试要怎么去考
好了 各位朋友,下面为大家来分享一下淘宝开店考试到底要怎么去考的这个问题。
首先,淘宝开店考试的题目是不多的,只有20个选择题,一般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题目的内容
都是淘宝规则里面的,只要你看懂了淘宝规则,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淘宝规则是经常变动的,淘宝开店考试的题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三,淘宝开店考试的是六十分就可以及格的,当然不是及格就行的,我们淘宝开店考试的目的。
主要还是让卖家更快的学会淘宝开店的各种的知识和技巧,从而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少犯错误,不违规。有利于店铺的运营。
第四,我们主要是要不断的去学习一下淘宝规则,关注淘宝规则,这才是我们的最重要的 目的,淘宝开店考试只是一个形式而已的,作为卖家,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学习淘宝的各种的规则。
所谓知法才能不犯法,在淘宝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犯规的话是肯定要处罚的。如果不处罚,那就是淘宝的腐败,当然,淘宝的内部的腐败不是没有,也是有的,毕竟淘宝也是人在弄,是人,都会犯错。
第五,刚开始开店的时候,如果我们淘宝开店考试不会的话,是可以暂时咨询一下别人的,先让店铺开起来,然后的话自己慢慢去研究这个淘宝规则,其实,这个就是语文能力的问题。你能否看懂,并且全面的运用这个淘宝规则呢,光看也是没有用的,只看不做,假把戏的。关键是我们看了以后不犯错,少犯错。
第六,我们需要有一个不犯错的决心和信心,然后有一颗不断去摸索,去探索的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去学习,你可以不学习,但是你的竞争对手不会,淘宝的 蛋糕只有那么大,你分的多一点,多学一点,人家就少一点,当然了这个不绝对,如果我们大家都诚信经营,努力经营,来淘宝购物的买家必定会越来越多,买家对 我们卖家信任了以后,每个卖家分到的蛋糕也会越多的,所以大家要一起努力,毕竟,淘宝目前还是国内最大的一个电子商务的平台。
第七,除了淘宝考试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店铺违规考试,也就是你违规了以后,淘宝对你进行处罚了以后,你需要进行的一个考试,这个考试的话,是八十分及格的。和淘宝考试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点的话希望大家要注意,其实也是不难的,个人认为,最好是自己能做出来,不用问别人
第五篇:影片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凄婉的女性悲歌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从苏童的《妻妾成群》到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创作者关切的题旨也从讲述一个女性遭受的婚姻悲剧的故事转而探讨一群女性在一个绝对封闭的空间内疯狂的生存状态。这样一来,孤独不再是一个人的孤独,疯狂也不再是一个人的疯狂,牺牲更不再是一个人的牺牲。与“五四”时期大多 “新青年”相反,颂莲这个“新女性”却走进一个旧家庭,她几乎是自觉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她的干练坚决成为她走向绝望之路的原动力。显然,这个女性拥有与她的背景不相称的过多的女人味,她谙熟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和勾心斗角,甚至以“床上的机敏”博取陈佐千的欢心。然而,她清纯的气质和直率的品性终究挽救不了一个小妾的命运。与此构成同位关系的是有 “倾国倾城”之貌的三太太梅珊和“明媒正娶”的大太太毓如。梅珊是个 “高兴了就唱,不高兴了就笑”的“狗娘养的”,而毓如则是未老而色衰,色 衰则爱弛。虽然无论苏童还是张艺谋都没有明文表现过毓如的痛苦,但是可以想象,当她被迫和那个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卓云一同分享自己的丈夫,当她被迫在中年之前就完全禁欲,被迫接受和面对一个又一个年轻的、新鲜的女性进入陈家大门来和她还有她的的儿子争夺财产权势斗智斗勇,她除了躲进宗教的虚无中去寻找慰藉和慈悲,难道还能有任何其他的逃避和选择吗?电影中几乎完全没有关于陈佐千的详尽描写,这个热衷于纳妾的旧式男人,看上去有点像西门庆,他以对床弟的热情来掩盖已经颓败和虚空的生活。在整个故事中,他是一个至高无上而又苍白空洞的背景,以至于在张艺谋改编的影片中,陈佐千只剩下一个凝重而模糊的背影。飞浦似乎带来某种生机,在他英俊潇洒的外表掩盖下,却是对女人的惧怕,对于这个家族的人来说,对于这种旧式腐朽的生活来说,飞浦又是一个断然的否定。在这一层 面上,《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表现了出父权制社会中妇女的悲剧命运,而且表现出了父权制历史必然崩溃的劫难。也许正因如此,张艺谋毅然将苏童 原著中阴冷颓败的“井”的意象改成了现在影片中的“黑屋子”,尽管这一 象征意义始终没有脱离从鲁迅《狂人日记》、《呐喊》以来对“吃人的礼教”、“没有窗的铁屋子”的线形思维,然而,毕竟将“那种阴郁的背景无声无息 吞噬鲜亮的生活希望,陈旧的生活气数已尽”的概念符号化到使观众最容易 明白和接受的范畴上,这同样也是张艺谋从《红高粱》里一路走来的线形思维,即拒绝将事件和情节复杂化,希望观众能够仅从表面就十分顺畅的解读其作品的信息编码;拒绝“严格写实”,而希望自己的电影从构思到影像都 是意象的、象征的、符号的。
从某种意义上,小说《妻妾成群》表达了苏童乃至一代青年作家奇怪的历史观。即把“性”看作历史的根源和动力。由于“性”的紊乱,家族乃至历史破败的命运不可逃脱。陈佐千作为一种古旧文化的历史记忆,他试图从年轻女性身上获得生殖力(生命力),他的企图的失败不过象征性地表示古旧的中国历史已经彻底丧失了延续的可能性。这个意义上,这篇小说无意中写出一种历史颓败的情境,一种文化失败的历史命运。而到了张艺谋的《大 红灯笼高高挂》中,“性”的紊乱被图解为点灯、捶脚、捏肩、点菜这样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四个女性每天费尽心司盘算的无不是怎样能够在自己的院子里点灯,因为这就意味着自己可以享受到当晚会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婆子给自己捶脚(生 理的满足和快感)以及第二天在饭桌上点几个自己喜欢吃的菜(口腹之欲的 满足以及心理的快感)。所有这一切与“性”的联系是如此紧密而又错综,以致于连做了太太梦的小丫头雁儿也不忘了在自己的小偏房里偷偷的点上几盏红灯笼,即使后来为它们丢了性命也决不认错。女性的生存本能与人性深 处最隐秘的贪婪、虚妄、恐惧甚至因此而来的苟延残喘都在这几盏灯笼里被照得如此清楚,它可以被清楚的联系到中国自古以来残酷的宫闱斗争,皇后 和妃嫔们毕生的斗争都系在“点灯”这一件事上,因为只有“点灯”,才能够有机会生下“龙种”,将来才有可能真正过上扬眉吐气而不提心吊胆的生 活。所以,这些女人们绝没有可能会爱上皇帝,她们只可能爱上自己的儿 子,只有儿子才能为她们提供安全和富有保障的生活,丈夫只能带来仇恨和 恐惧。第五代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在这里得到了最佳的体现方式:点 灯———吹灯———长明灯———封灯,剖开故事的外壳,留下的就是一个简单子 嗣传承问题。联想到张艺谋之前的作品《红高粱》、《菊豆》,我们更不难发现,无论是“豆官”亦或“天白”都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指认了母亲的存在,从而使“偷情”的事件合法化。如果超越《大红灯笼高高挂》本身的故事,我们甚至可以相信一个事实:即颂莲的悲剧正在于她终究没有为陈家生下一个儿子。无论是最初的失宠———封灯,还是最后的失落———疯狂,其最 本质的原因还是由于一个无从指认的心态。或者不如这样说,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重复着一个寻求与放逐的主题:“颂莲选择了一个象征着权力的男人(有钱有势者)出嫁了,似乎意识到了作为一个女性的乏力和悲哀(做 小),她迫切需要寻找权威者的赏识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生个儿子)。这样,女性作为主体成为叙事中积极主动的因素,那象征着权力的大红灯笼则成了 女性寻找的价值客体,年长的男人以他不可侵犯的权威成为大红灯笼的肉身 呈现。同时,作为权威者,他又以关于禁令和罪罚的话语而成为女性的敌手,陈家老宅屋顶上那座碉堡般的黑屋子则成了刻着禁令的铭文,而那阴冷的陈家大院则成为家长制秩序的象征性指称。叙境就这样展开了,作为本文 中唯一的叙事环境———陈家大院显然在意识形态上有了特殊的意义。”颂莲 最有力的一次抗争是为了父亲的遗物而展开的,在潜意识里,也许父亲代表 着那个具有菲勒斯的强有力的男人,他完全属于她,完全可以弥补她的缺乏 以及流血的创伤。这一“寻找”同样以“被放逐”而告终,陈佐千宣布: “我最讨厌人家给我脸色看!⋯⋯反正我有三房太太!”仔细深究,不止颂莲,《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几乎每个出场的主要人物都面临着寻找不获放逐 在即的命运:毓如的年老色衰,卓云的中年无子,梅珊的红杏出墙,雁儿的 白日做梦⋯⋯甚至飞浦的懦弱无能,陈佐千的性欲衰退,这些故事无不围绕着一个女性为了争夺和男性生产的儿子的继承权问题而展开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显然不是在重复讲述封建婚姻悲剧的故事,对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叙事来说,“故事”似乎并不特别重要,主题甚至也无须深究。这个并不新颖别致的故事,却能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就在于张艺谋独特的镜头形态和叙事方式。正如原著作者苏童在小说《妻妾成群》中那种富有韵味的叙事,那种纯净透明的语言感觉,那些刻划得异常鲜明的故事情境,那种温馨而感伤的气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一般,显然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家》、《春》、《秋》和《红楼梦》,甚至《金瓶梅》的影子;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把玩观照,多少还可见中国旧式文人的传统态度。这些使得苏童的叙事既具有历史颓废主义的手笔,却也深藏着文化韵涵。而到了张艺谋这里,却为“红颜薄命”的古训,重新下了不同的定义。张艺谋和苏童都尤为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苏童笔下的颂莲优雅明净,任性而薄命,浑身散发着感伤的诗意。而张艺谋的颂莲却跟“九儿”(《红高粱》)、“菊豆”(《菊豆》)、“秋菊”(《秋菊打官司》)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和革命意识,虽然这革命的火苗微弱到一闪即灭,而且飞浦跟“我爷爷”、“天青”都不一样,他无法承载颂莲的托付,也决不可能迈出“弑父”的步伐,但这火苗显然曾经在黑漆漆的陈家大院燃烧过。颂莲虽然是自觉的与“新女性”背道而驰了,但她与陈佐千、其他三房太太以及雁儿的斗争显然不是简单的争宠,她敢于对陈 家的执法者———陈佐千说:“那你去她那儿吧(指梅珊),以后也别再上我这儿来了。”从而终于留住了陈佐千的脚步;在父亲的遗物被对她具有阉割权的“家长”———陈佐千轻描淡写的烧掉了的时候,她也敢公然的表现出自己的不满和不服从,“你去卓云那儿吧,反正她总是笑嘻嘻的”;她要是恨谁,敢拿剪刀狠狠的剪掉那个人的耳朵;在久经风尘的三太太梅珊眼里,只有她才能跟卓云斗一斗。这一切,毕竟泄露了张艺谋的感情倾向———作为一个电影作者,在书写自己的女性主人公的时候,他仍然希望这是一个芸芸众生中普通但又自主命运的女性,她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抗争(各种形式的抗争)来证明自己的主体性,她能够幸运的不被纳入父系权威话语机制。与苏 童的《妻妾成群》的结尾相比可以发现,苏童的那些女性的命运早已被先验 地注定了,可张艺谋的颂莲却显然是被这个没有夏天的世界吞噬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应该说是导演张艺谋从影以来最沉郁的一部作品。同样,这也是将张艺谋的个人影像风格推向极至的一部作品。在这部电影中,他之前一贯偏爱的红色影调被“高高挂起”,取而代之占主导地位的是阴冷的黑与灰。这一 色调更多的与导演个人的主观情绪有关,在几乎完全不露声色的刻骨怨毒和 无望悲伤之前,“观众很难对剧中人是非难辩的道德观念与复杂人格产生情 感上的认同,更难以对那种不事张扬的深刻而内在的痛苦一掬同情之泪,于 是,在不经意之间,也就只剩下新鲜的视觉形象和饱满的视觉张力使人悦 目、让人沉重”。很明显,这部电影从一开始起,颂莲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直面观众” 的舞台形象出现了,长时间的肖像主体造型没有任何景深。相信这样的张氏 “长镜头”一定是大家都不陌生的:也就是把“长镜头”本身的纪实性、临摹世界的特点,处心积虑地颠倒过来,带上一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觉;而“蒙太奇”的剪辑、组接、逻辑的还原现实的特点,也被扭曲变形了,反倒转成一种更为表意的功能,加强了象征的重量成分。好像上文提到的颂莲出场的画面,就是张艺谋的“标志性”镜语,凭一 种漫不经心或顿觉一悟的偶然性、随意性就把空间维度和画面构图通通地改变了(把多维、广延的空间压缩到平面)。与之相反的例子是,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一整部影片中,却从来没有给过男主人公一个正面像,他的背影和侧面总是“淹没”在多维的空间角落里了。
同样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体现出来的张艺谋“红色系列”电影惯用技法还有拉长或缩短镜头的时间元素(如《红高粱》里的“颠花轿”和《菊 豆》里的“窥浴”,路程和生理时间都让位给一种主体性感受时间的延长),以及任意的使用色彩意韵(如《红高粱》里“红色”基调含义是极不统一的,既有生命和欲望的象征性,又有“杀人放火”的写实性;《秋菊打官司》里的红辣椒同时又被当作象征使用)。张艺谋这种大胆、随心所欲的夸张某种视觉感受和心理情绪,打破正常思维的逻辑和时间空间的限制,突出主体意念的特点,还一度很有争议的表现在偏好改变地域色彩和凭空营造某种并 不存在的事物上,在《红高粱》中,是“野合”的祭祀臆造,“颠轿”的虚拟,以及撒尿“化”酒的联想;在《菊豆》中,是“瀑布般高悬”的染布和 南方风土人情“北方味”的偏执处理;而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则是点亮的小灯笼变为硕大无朋的“红灯笼”的妙笔生花以及“捶脚运动”乱真的人为张扬。甚至在全写实主义的《秋菊打官司》里,影像造型的改变之中仍然有一种反“丑”为美,夸大生活粗糙感、原生感的强化视觉刺激的主观心态和手法。
这种刻意的象征形式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对时间的处理上,也表现在对空 间的处理上,即要拍出一个森严的、封闭的、阴冷的空间环境。对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选择了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作为摄影基地,并故 意将院子拍成是高墙大瓦、阴森恐怖。为此,张艺谋不惜将苏童原著中的江南小城改成现在的黄土高坡。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有很多华丽的东西。红灯笼不说,光那服装看起来就像模特表演,还有京剧脸谱、美丽的画面、都让人们觉得好看。但给人们的感觉还是很冷。从风格上说,《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第五代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作品。它有很深的造型、强烈的意念、强烈的象征和氛围,还有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我认为这个东西是个极致性的东西。”当然,除了张艺谋自己,恐怕每个观众也会认为这是个走到极致的电影作品,无论造型极其视觉效果的极致追求外,象征的意念追求也达到了极致。
如果要为《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画面表现对象做横向比较的话,不难发现:整部电影中红灯笼第一,女性形象第二,男性形象第三。———导演张艺谋干脆不给男主人公面部特写,使他变成一个“见不到脸的男人”,或是一个“幽灵般的男人”,从此达到一种极致的象征性。
总的来看,张艺谋从《红高粱》一路走来的成功之路已经可以被划归这样一个模式:即文人的小说!独特的改造!影人的镜语。他深谙前辈大师“没有我的环境就没有我的影片”的至理名言,在他的每一部电影作品中,视觉效果鲜明的造型风格都将成为人物性格发展的坚实依托。在《大红灯笼 高高挂 》中,张艺谋采用几何中心的构图形式拍摄工整对称的中式建筑,以突出其高大、深邃、稳固、既表现出故事空间的囚禁意味,又暗示着封建传统长踞不倒的顽固;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不仅作为空间环境中颇富造型感的视觉元素,更成为影片中不可或缺的叙事内容。视听语汇丰富而且善于用镜头发言的张艺谋向来不耽于故事的描述,他在叙事之中精心构制的许多有 形有色而又耐人寻味的影像符号,也使这部影片产生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堪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姐妹篇的《菊豆》中,染布作坊里沉重的木槌,五彩的长布,变化莫测的染池,俯仰有倨的楼梯,都成为极富表现力的视觉形象,并提供了许多可以承载的寓意。
与《菊豆》相比,《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确有着与之非常相似的视听符码和造型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极为别致:时而是紧密急促的京剧“急急风”的锣鼓点,时而又出现“西皮”腔被拖长了的女声唱腔,这虽然可以被视为对画面的情绪气氛的别致渲染,然而观众感受更多的却是导演的主观介入。张艺谋显然是在刻意制造观众与影片的间离而阻止投入,借剧中人梅珊之口,张艺谋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人生本来就是做戏”。由此可见,他对陈家大院里点灯、灭灯、封灯、捶脚无一不做细腻入微的仪式化的展示,也正 是对“人生大舞台”的符号化说明。
是戏便有起承转合,正如季节之春夏秋冬,于是张艺谋便以四个季节展 示影片的四个段落,正如我们从电影上看到的用黑底红字划上了时间的段 落:“夏”、“秋、”“冬”、和“第二年夏”。然而四季却独独无“春”,这又是 一个显见的隐喻:在陈宅这个阴暗闭锁的封建大家庭中挣扎的女人们当然不 会有春光普照。比起小说原文中叙述的“第二年春天,陈佐千又娶了第五位 太太文竹。”电影可称得上是公开、露骨的追求极致,刻意的变成了风格。
在张艺谋刻意追求的工整的、均衡的、几乎始终处于静态的构图之中,根基深厚的陈家大院是庄重而屹立不倒的,唯有颂莲目睹三姨太被杀一场,采用了特殊的人物主观视点:惊魂未定的颂莲走向楼阁之上的死人屋时,它 摇摇晃晃地向观众逼近,露出它的狰狞面目(这在具体情境中极富表现力的 镜头放在全片的整一风格中却难免失谐)。当又一个夏天来到时,亭台依旧的陈家大院也开始了又一个人生循环,新来的太太(和当年的颂莲何其相 似)取代了梅珊与颂莲的位置,熟悉的槌脚声又一次在死气沉沉的宅院中响 起,只有痴呆的颂莲还在红光惨淡的庭院中周而复始地徘徊。这陈宅的“九 九归一”难道不是杨家染坊命运故事的延续?
尽管张艺谋自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将造型与叙事巧妙融合是自己的 一大进步,但比起《菊豆》的浑然天成来说,它到底还恐怕还是一部工巧外 露,匠艺太浓的作品。导演对每一个镜头场景的刻意求工,对陈家种种仪式 的反复铺排,以及执着地不让陈老爷显露真容等等,形式感都过于强烈而带 有明显的斧凿之痕。
法国电影艺术家让•雷诺阿曾经断言:一位电影导演毕生只拍一部电影。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他所强调的并不是说一位导演毕生只能拍一 种题材、一种风格、一种样式、一种类型的影片。而是说在无数部由这位导抽象出构成其影片的共同因素。如果我们非要在张艺谋的多部影片中寻找一部属于他的影片的话,那么去除某些纷扰与“嘿音”,他的这部影片,色彩将是红色的,影调是浓重的,人物是变异的,风格是沉郁的,话语是激进的,代码是多重的……
---------------罗千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