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林彪秘书谈林彪读书[精选]
编辑:天地有情 识别码:21-768625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5 16:01: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林彪秘书谈林彪读书[精选]

林彪秘书谈林彪读书 作者李德

1960年1月,林彪在广州珠江宾馆主持召开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作为新任国防部长的林彪,要在会上就形势与任务发表讲话。新任伊始,有许多问题需要明确的回答,特别是战争与和平问题被国际上某些人搅得十分混乱。虽然林彪并不是发表公开讲话,但是面对几百万解放军官兵,在这个大是大非上必须旗帜鲜明亮出自己的观点,林彪决定从列宁的著作中看一看列宁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本观点。因为列宁的话更具有权威性。他向秘书交代:“从广州军区政治部借一套《列宁全集》来,现在就要!” 秘书把书找来之后,他数了数共有38卷。林彪问:“就这些吗?”秘书回答现在已经出版这么多。于是林彪和秘书分了工,第1卷至19卷由秘书看,第20卷至38卷由他自己读。他指示秘书把列宁著作中凡是讲到战争问题的语句章节都摘抄下来做成卡片。他自己读的部分由他用红笔划出,找别人帮助摘抄。并且要求两天之内完成。秘书担心,《列宁全集》后19卷份量大,是不是秘书多承担一些,林彪回答说:“从1914年到1918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这一段时间,有关战争与和平问题列宁的论述最多,还是我自己来看。”两天过去了,林彪的办公桌上放着200多张卡片。

他一边翻检,一边分类。有的还用红笔在旁边加注,显然他已经胸有成竹。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为了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权威性的回答,竟然把《列宁全集》全面复习了一遍,这种严谨的态度确是不同寻常。随后林彪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

会议结束了,大政方针基本上定下来了。于是如何带兵、爱兵、用兵的问题又提到议事日程,会上确定的大政方针也要一项一项落实。林彪让公务员找秘书来。秘书一进屋,林彪就说:“你再给我找一些书,主要是古代的兵书。这些书里有许多带兵之道、养兵之道、用兵之道,很有用处。能借就借,不能借就买。”这时已进入2月,临近春节,林彪正是想利用假期,较少日常公务的干扰,多读些书。秘书从广东省图书馆古籍书刊部查出一部《五经七书直解》,是清代末年的木刻本,一共十册,看起来还未曾借出过。秘书立刻请广州军区政治部协同办了借书手续,把书借到手。

《武经七书直解》是从先秦到唐朝初年先后刊行的七部兵书的合编。有《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六韬》、《唐李对问》等。

林彪看到这部书十分高兴,像得到什么宝物似的。马上喊叫“叶群,叶群”!叶群正在她自己的小办公室里,听到喊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立即跑出来。林彪没等叶群问话就说:“叶群,我告诉你,今天借到一部好书,我们两个人一起来看。”就这样整个2月份,林彪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一直埋头读这部书。叶群也跟着读。办公室也忙起来,两个秘书,一个尉官,还有两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内勤,一齐动手,都来参加抄兵书语录。按照林彪红笔勾划的记号,一句或一段话抄一张。然后分别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七个专题分类汇集。从林彪的神情看,这段时间,他显得轻松、惬意,一有空就和叶群谈这部书,说这是“中国古代兵家重要遗产”,还说“要是都翻译成白话文就好了,可以让干部都读一读。”后来有一天叶剑英元帅来看林彪,林彪向叶帅推荐了《武经七书直解》,并且向他建议:是不是可以组织一些专家,把《武经七书直解》翻译成白话文。事过20多年,到了80年代,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成的古文和现代文对照的《武经七书》终于出版了,这是后话。

提起这部《五经七书直解》,还有一段插曲。林彪有个习惯,凡是他读过的书就单独保存,其他人员甚至叶群都不能随意翻动。

这部书是借图书馆的,只能用一个月。40天过去了,图书馆向广州军区政治部经办人催要。秘书向叶群请示,看怎么办好。叶群知道林彪的习惯,又何况林彪十分珍爱这部古籍,就让秘书以国防部办公厅秘书的名义同图书馆商量,再延期三几个月归还,但一定不要透露是林彪正在用这部书,等回到北京想办法买一部。秘书也只好这样办了,重新给图书馆开了借条,确定了广州军区政治部的联系人,图书馆终于同意了。后来回到北京.秘书几乎跑遍了所有的中国书店旧书门市部,都没有找到,而且许多老营业员都不知道有这么一部典籍。秘书犯了难,几乎绝望了。每天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逛旧书店。一天偶然在隆福寺小街,发现一家门面很小的旧书店,就进去询问有没有这样一部书。营业员回答说没有,但又说我们店后面有两间书库,你要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找,秘书当然愿意。一个人在书库足足翻了两个小时,终于发现一部《五经七书直解》,与广州借的那一部同一个版本,只花了10元钱就买下了。秘书向叶群汇报了买书经过,叶群也喜出望外,向林彪作了报告: “101,我们又买到一部《五经七书直解》。这回好了,可以还给广州省图书馆了。”叶群让秘书赶快请办公厅托人给广州军区政治部送去,归还图书馆。从此,林彪给秘书交代了一个任务:“有空的时候多去旧书店走走,发现好书就买下来,就算是你们替我逛书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01”是林彪在东北野战军任司令员时的代号,叶群几十年来一直用“101”称呼林彪。

3月,林彪看到叶群通读《五经七书直解》以后,打下了一定的读古籍文献的基础,就让她趁热打铁,读《纲鉴易知录》。林彪让秘书给北京家中打电话,送文件时同时带《资治通鉴》和《纲鉴易知录》来。他自己读《资治通鉴》,叶群读《纲鉴易知录》。林彪读书很快,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秘书们有时也一起议论,首长看书速度怎么这么快?后来有一次林彪和秘书闲谈时谈到,如何读大部头书。他说:每读一本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有些章节要精读,有些章节可以粗读,有些章节索性不读。读书切忌平均使用力量。有时一目一页,有时一目十行,有时则十目一行,这样就可以大省精力。为了让秘书提高读书的效率,事半功倍,林彪曾多次重复过他的这些话。

4月,林彪回到北京,他让秘书到书店买一些古代名家论述政治方面的书。秘书听了他的话之后有些发愣,不知该买些什么书。林彪觉察到这一点,立刻补充说:比如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等等都属于这一类。秘书恍然大悟,于是到书店给他买回了一部线装的《昭明文选》。林彪连连说:对,对,我想找的就是这一类的书。一连十多天,他就读这部《昭明文选》。

在读书上,林彪还有一个习惯,他的书桌平时只摆一部书,其他书刊统统不能放。这部书读完,再换另外一部。他曾引用一位古人说过的话:“心中书不可少,案头书不可多”,这样才能专心致志作学问。

这一年4、5月间,林彪围绕“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这个命题,反复研读了毛泽东主席有关政治工作方面的论述,在这个基础上林彪提炼了“政治工作是提高我军战斗力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这句话,以题词的形式公开发表。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段时间,林彪让秘书搜集当时连队的政治教材。他说:“我很多年没有接触部队了,现在连队指导员是怎么做工作的?还讲不讲政治课?讲些什么内容?教材有没有?教材是哪里发的?你到附近的连队转一转,直接和指导员见面,同时把连队的政治教材要一些来,不管是总政治部编写的,或是军区编写的,还是军一级政治部编写的都要,不怕多,搜集越多越好,我要自己读一读,看一看。”秘书在北京附近走访了不同军兵种的几个连队,搜集了从不同角度编写的十几种连队政治教材。林彪一本一本读,一本一本看。很明显,他的调查所得凝聚在9月份发表的《四个第一》的讲话中。

7月,林彪全家到庐山度假。林彪带了两本书,一本是《曹注孙子》,也就是曹操对孙子兵法的评注。这本书他不知已经读过多少遍了,封面都破了。林彪在书上作了不少眉批和腰批。另一部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是一部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军事理论著作,而克劳塞维茨也因这本书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战略理论家之一。林彪是围绕克氏的主要命题:“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来研究这部名著的。

顺便提一下,林彪读过西方许多名著,他的小图书室内陈列的书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他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也是他比较喜欢的西方名著有“四论”,即赫胥黎的《天演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有一次林彪自言自语:“四论四论,都是学问。”林彪涉列的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8、9月间,林彪阅读马克思的《费尔巴哈论纲》、《政治经济学批判》、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的《哲学笔记》、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毛泽东的五篇哲学著作。这时林彪正在酝酿他准备在9月召开的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上的一篇讲话。他让秘书“帮助”他围绕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样三个命题,从马、恩、列、斯、毛的著作中找出有关论断。林彪说:“不要怕重复,即便是词句完全相同,只要在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著作上出现.都要摘抄,这样就自然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林彪擅长于从他自己的阅读中,从他反复地推敲这些语录中.提炼、凝聚出自己的观点。

10月,就在紧张忙碌的全军高级领导干部会议上,林彪每天清晨反复研究毛泽东写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自由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等篇章,从内容、文章架构方面,一段一段仔细推敲,用来指导会议的两个起草小组把《关于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议》草案写好。后来这个决议在指导全军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改善部队的政治面貌、提高部队战斗力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成为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

11月,林彪带着叶群到广州。到广州的第二天,林彪就让秘书搜集东西方各发达国家军队的各种条例、条令。如步兵操典、野战条令、内务条例、训练纲要等等。林彪说:“这些东西过去黄埔军校、保定军官学校、云南讲武堂都有一些,现在大都散失,广州也许能找到一些,不然就花钱到香港旧书店、旧书摊找找看。”

这次秘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搜罗到几本。林彪也显出几份惊喜,拿出放大镜,一本一本看。因为这些东西只有小学生字典那么大,字体也小,翻译得很粗糙。叶群担心林彪把眼睛看坏了,几次劝阻他不要再看了,“让秘书给你读一读吧”,但是林彪没有理会她。原因是中央军委要召开条令条例会议,研究制定人民解放军的内务、纪律、战斗等条令,只有亲自摸一摸这方面的有关材料,到了会上才有发言权。

以上是l960年一年间林彪读书的大致情况。

第二篇:林彪

林彪一生重要历史瞬间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大”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被写进了《党章》,同年9月,兴奋的林彪邀约叶群、黄永胜、吴法宪等人重上井冈山,因为井冈山是他崛起的地方,是他的福地。

林彪在井冈山仅仅用了2年,就由连长、营长、团长升至师长,22岁升任军长,成为毛泽东、朱德麾下的著名战将,从那时起他就令国民党将领望而生畏,被誉为“战神”。到1955年授军衔时,48岁的林彪在十大元帅中排在第3位,仅次于朱德、彭德怀,是最年轻的元帅。

林彪是如何在井冈山崛起的呢?让我们慢慢解开这一历史谜团吧!

陈毅曾救过他一命

1907年12月5日,临近黎明时分,林彪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林家大庄。父亲林明卿给儿子取名叫“林育蓉”。林彪每天都病怏怏的,父亲林明卿见状,就又给儿子取了个学名叫“林彪”。

常言说得好:名师出高徒。林彪的私塾老师李卓侯是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早年参加过同盟会,还曾与孙中山、黄兴等人多次聚首,思想开放、知识渊博。他启蒙了“林氏三兄弟”,“林氏三兄弟”指的是林育南、林育英(张浩)和林育蓉(林彪),他们不是亲兄亲弟,只是同一个高祖。林育南、林育英二人比林彪大十多岁,1923年,16岁的林彪在林育南、林育英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又是在林育南的帮助下,林彪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2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第62号通告,要求各地选派党、团员前往广州投考第四期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第四期预招新生3000人,分配到湖北省的名额有155人,就这样,18岁的林彪考进了黄埔军校。

1926年10月4日,林彪黄埔军校毕业,由中共武汉军委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第3连任见习排长。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就是在北伐战争中被称为“铁军”的叶挺独立团,1927年初,叶挺独立团升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5师。在与奉系军阀的一次战斗中,林彪凭机智、果断立下了战功,被提升为第25师73团1营7连连长。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继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随后,党中央授权周恩来组织前敌委员会,全权指挥南昌起义。林彪所在的25师驻扎在马回岭,是预定参加南昌起义的主力之一。

1927年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起义军2万余人发动南昌起义,1日下午,25师的大部分官兵从马回岭乘火车开进了起义胜利后的南昌,并在南昌重新整编25师,由周士第担任师长,林彪仍任7连连长。

8月3日,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开始南下,8月10日左右,南昌起义的负责人周恩来找到陈毅,要陈毅到25师73团当团指导员。那时候还不叫党代表,也不叫政治委员,还是按照国民党军队的编制,叫团指导员。临行时,周恩来对他的这位旅法勤工俭学时的好友说:“73团是我们党最早建立的一支武装,在北伐战争中有„铁军‟之称。现在有2000多人,你要好好地去工作,不要嫌官小。”陈毅连忙回答说:“什么小哩,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都干,只要搞武装我就干。”

起义军南下广东的途中,恰逢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沿途骄阳似火,途中给养、饮水严重不足,刚一出南昌,蔡廷锴的第10师就叛逃,接着也有不少士兵偷偷离开部队。

当时73团的团长叫黄浩声,共产党员,是叶挺的老部下。团参谋长叫余增生,是陈毅留法勤工俭学时的好朋友。陈毅到团部报到的那天,当黄浩声、余增生正在与陈毅打招呼时,一个面带惶恐的青年人急急忙忙跑进来说:“报告团长,我们连120块毫洋的伙食钱给勤务员背跑了,我连的伙食钱现在发不出来。”当时起义部队刚刚从南昌撤出来,战斗频繁,给养补充十分困难,120块毫洋,那是一连人一个月的伙食费。黄浩声听后就大发脾气:“你怎么搞的?自己为什么不背伙食钱,现在经费这么困难!我要枪毙你!”年轻人慌忙回答说:“这个勤务员是我的表弟,以为可以相信,不料却拐款逃跑。”这个年轻人正是林彪。

这时,参谋长余增生征求政治指导员陈毅的意见,陈毅说服团长黄浩声补发了那个连的伙食费。当时,陈毅还不认识林彪,就走到林彪面前问:“你是哪个连的?叫什么名字?”林彪两脚跟一碰,高声回答:“七连连长,林彪。”陈毅和蔼地说:“林彪同志,你既然当连长,以后伙食钱无论如何要自己背,你自己不背,让人再拐跑了怎么办?”

林彪十分感激地回答说:“感谢团里的决定,以后,我保证自己背伙食钱!”

陈毅救了林彪,可他们却互无好感,这要从两件事上说起。一次是丢饷事情过后不久,陈毅到林彪的连队去抓工作时,看到林彪和几个人在一起谈私话、打鸡子、吃吃喝喝,就批评了林彪。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林彪对陈毅这个团指导员就显得很是讨厌。还有一件事更为严重,就是林彪作逃兵的事。这件事是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不久,陈毅在病中接受有关人员采访时首次披露的。

南昌起义失败后,林彪随部队南下广东,他所在的25师归第9军副军长朱德指挥,留守广东大埔县的三河坝。第9军及第25师与敌军激战数昼夜,被迫撤退,由陈赓率25师73团1营担任阻击掩护任务。敌4个团的兵力黑压压地朝阵地围上来,双方交战的中下级军官,多是黄埔同学,他们许多还是形影不离的朋友,在肉搏战中,竟彼此喊着对方的姓名叫骂。突然敌人对着陈赓、林彪大喊:“陈赓、林彪,你们不要造反了,蒋校长可以原谅你们的!”

过了一会儿,陈赓扫视了一下战场,发现林彪率领的7连正在徐徐后移,而7连的位置正处于阵地中央,如果再后退,后果不堪设想。陈赓对着林彪大声地喊道:“林连长,7连是怎么回事啊?”林彪答道:“我连伤亡太大,有生力量仅存三分之一,快撤吧?”陈赓厉声命令他说:“没有总部的命令不许撤退,你给我往上冲,填补阵地缺口,否则我枪毙你!”林彪一看,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于是,他操起枪,率领7连士兵又投入了战斗。

部队受挫后,朱德率领部队沿闽粤边境南下,当部队到达饶平时,又得知起义军主力部队在潮汕失利,部队就会合从潮汕突围出来的少数队伍退出广东,转战闽赣边境。部队在孤立无援和长途跋涉中,困难越来越多,情况也愈来愈严重。经不起考验的人,有不辞而别的,甚至有叛变的,有人带一个班、一个排、甚至一个连公开离队,队伍愈走愈少,到信丰一带时只剩下七八百人了。据粟裕大将后来回忆,林彪就是一个“想跑而没有跑成的逃兵”。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队伍里湖南人最多,当部队到大庾县城时,就闹起来要回湖南。林彪约一些黄埔军校毕业的中、下级军官一起找到陈毅,表示要离开部队,另寻出路,还劝陈毅和他们一起离开。他们对陈毅说:“队伍不行了,你是个知识分子,没有打过仗,没有搞过队伍,我们是搞过队伍的,与其当俘虏,不如穿便衣走,到上海另外去搞。”陈毅说:“我不走,现在我拿着枪,可以杀土豪劣绅,我一离开队伍,土豪劣绅就要杀我。所以,我还要看一看,不能走。”

有几个要走的听了陈毅的话后还是留下了,后来他们都阵亡了,林彪与少数几个动摇分子离开了部队,朝梅关方向走去。但在山林中,他们遭到反动民团的搜捕、追杀,林彪也与那几个一起离队的人失去了联系,一人踯躅前行。路上一位好心的山民告诉他,梅关一带的路隘、关口被地主“挨户团”把守得水泄不通,只要碰到操着外地口音的人,轻则搜去财物痛打一顿,重则砍头杀身。一听这话,林彪吓坏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只得返回部队。回到部队后,林彪向陈毅检讨说:“现在外面搜腰包打人,还要杀人,我还是回队伍里来吧。”陈毅就说:“你现在不走就好,回来我欢迎,还是把你的七连抓好吧。”

1927年10月底,国民党内部粤、桂两系之间爆发战争,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部队才得以在赣南的大余、崇义一带休整。

所有的部队被整编为一个纵队,由朱德任司令,陈毅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整编后的部队分散在崇义的上堡一带的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不久,部队又收到中共广东省委要求南下参加广州起义的命令,当部队抵达离韶关30里的犁铺头时,又得知广州起义已经失败,他们只得就地驻扎下来。

为了保存实力,朱德利用和国民党第16军军长范石生的关系,使部队暂时挂上第16军第104团的番号。范石生是朱德云南讲武学堂的同班同学,他让朱德化名为王楷,凭此,范石生给予了部队部分给养。不久,蒋介石发觉驻守在犁铺头的队伍竟然是南昌起义的余部,就严令范石生“就地解决”。朱德率领部队迅速撤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东乳源县北部与湖南宜章县边境。

1928年1月12日,朱德带领伪装成国民党军的起义部队,开进宜章县城,宜章县长不知真假,还在县咨议局为他们举行接风宴会。酒过数巡,王尔琢指挥一个排按照预定计划,逮捕了反动官吏及地主豪绅20多人。接着,王尔琢又率队包围养正书院,解除了县团防局的武装,并收缴了近400支枪,打开监狱,释放了在押犯人。第二天,全纵队正式改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全师共1200余人,由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因为智取宜章的时间是在旧历年前10天,所以又被称为“年关暴动”。

2月29日,林彪带领一个连护卫后勤辎重从永兴赶往耒阳,走至耒阳东南小水铺时已是深夜,大地一片漆黑,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山路崎岖不平。突然间,数百名国民党民团团丁从暗处杀出,紧急时刻,林彪命令部队收缩,拼死抵抗,好不容易才将敌人击退。林彪清点一下部队人数,发现伤亡30余人,押运的军用物资被抢劫一空。林彪领着剩余的战士沮丧地来到耒阳城。知道情况后,慈祥的朱德大为震一言不发。林彪决心复仇,朱德批准了他的计划。

3月3日早晨,林彪带领一批人马化装成“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向小水铺开来,驻扎在小水铺的谭孜生刚刚抢得林彪押运的辎重,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来的这群人是林彪的部队化装的,立即设宴款待。在宴会上,林彪举起手中的酒杯,大厅里的20余名“国军”军官见到信号后,就一起举起枪向谭孜生等人开火,林彪不仅夺回了被抢的全部辎重,还俘虏了数百名团丁。

接下来林彪做的几件事,让朱德对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3月9日,李宜煊带领国民党部队将起义军逐出耒阳城。参谋长王尔琢指挥起义军主力从耒阳城西门发起反攻,以收复丢失的耒阳城,激战一个多小时,毫无进展。李宜煊从枪声中听出革命军只有少量轻机关枪,根本没有重武器,于是下令打开西门,向我军主动发起冲锋,王尔琢见势不妙,命令起义军撤出阵地。当朱德等人准备放弃耒阳城时,连长林彪站出来对众人分析说:“现在耒阳城内,敌人多半是在领功请赏,戒备必定松懈,我军应该趁敌不备,连夜大举反攻。”按照林彪的设想,最终收复了耒阳,消灭敌军百余人,抓获俘虏80余名,缴获枪枝500余支。

林彪又找到朱德,提出我军应一鼓作气,兵分三路,把耒阳境内敌军全部歼灭。朱德看着这个20岁的“娃娃”连长,再次采纳了他的建议,由三个连,从三路直捣新市街的耒阳县常备队和驻在大陂市的耒阳“挨户团”总局。

经过此战,林彪威镇三湘,在耒阳战役中,在中国革命处在低潮的时刻,他能用一个连的兵力歼灭敌人的一个营,接着还是用一个连的兵力击溃敌人的一个团,最后,他依然是用一个连的兵力打败一个师,创造了一个军事上的神话。朱德发现林彪是个做大事的材料,1928年3月,朱德提拔他为二营营长。如果把林彪比作军事才能上的千里马,朱德就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朱毛红军参谋长王尔琢倒下了,他升起来了

1928年3月,蒋介石从湘粤调集近9个师的兵力,从南北两路夹攻朱德、陈毅、王尔琢、林彪等人领导的湘南革命力量。紧急时刻,部队接到了中央发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在桂东的北边茶陵、酃县以至江西莲花,均有毛泽东同志所带领的农军驻扎,不知你们已和他联络否?”“你们应确实联络,共同计划发动群众,以这些武力造成割据的暴动局面,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权。”根据中央的指示,他们决定撤出湘南,与湘南各县的农军一起向井冈山转移。

1962年朱德在《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一文中说:“1928年4月28日,我们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这部分队伍和湖南地方武装,在宁冈县的砻市同毛泽东直接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后来,何长工、肖克等老同志的回忆也都认为会师的时间是4月28日。1928年5月4日,在砻市举行了两军会师大会和红四军成立大会,会上宣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四军”取意北伐战争时期叶挺所在的第4军,当时又被称为铁军。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设第10、11、12三个师,每个师又下设3个团,其中第10师的师长是朱德兼任,第10师下设第28、29、30共3个团,第28团下设3个营,21岁的林彪是1营营长,何长工是营党代表。

井冈山会师后,革命的武装力量更加壮大了。不久,蒋介石调集湘、赣两省的“进剿”军队,少的时候有八、九个团,多的时候达十八个团。在井冈山的反围剿斗争中,特别是在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三打永新和龙源口激战中,林彪机智灵活、善用疑兵的战术风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赏识。

1928年6月,江西的国民党军队发动5个团的兵力围剿驻在井冈山的红军,第28团奉命前往老七圾岭袭击敌人。由于敌人在老七圾岭有3个团的兵力,地形又对红军不利,这次战斗任务极其艰巨。为此,团长王尔琢召集全团连以上干部开会研究作战方案。会上,几种意见争论不休,而且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正在激烈争论的时候,一向沉默寡言的林彪突然站起来说:“不要争了,我建议从全团连排干部中,挑选一部分骨干组成十几个冲锋队,每24人为一个冲锋队,然后,轮流向敌人猛冲猛打。这样,敌人必败无疑。”团长王尔琢觉得林彪这个意见很好,就采纳了。林彪提出的这一方案果然十分奏效,敌人被打得连气儿都喘不过来。林彪见敌人已经开始溃败,马上提出组织兵力追歼逃敌。战斗结束后,毛泽东、朱德在作战总结会上,对林彪在这次战斗中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28年6月下旬,中共湖南省委派代表杜修经、杨开明带着省委的指示来到边界,要红军离开井冈山,“立即向湘南发展”,强迫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必须“毫不犹豫”地执行,他们二人认为湖南敌军恐慌到极点,红四军应毫不犹豫地向湘南发展。

为此,特委、军委和永新县委在永新城内召开联席会进行讨论。毛泽东、朱德等人在会上陈述红四军不能轻易离开宁冈、冒进湘南的理由,与杜修经发生激烈的争论。毛泽东认为红军远离根据地十分危险,决定仍坚持发展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原定方针。从安福连夜赶回永新参加会议的王尔琢,也反对冒进湘南,并与杜修经据理力争。

恰在这时,湘赣国民党军队再度联合进攻永新,朱德、王尔琢根据军委决定,率领28团、29团出击湘东,红军首先攻克湖南的茶陵,后又进占酃县。可是,当部队准备回师宁冈的时候,由宜章农民军编成的29团部分官兵因思念家乡,想取道郴县返回湘南。杜修经、杨开明坚持执行湖南省委向湘南发展的指令,利用第29团宜章籍士兵欲回家乡的情绪,指示部队开往湘南。

朱德、王尔琢得知信息后,觉得29团单独深入湘南,处境将十分危险,遂决定率28团前去追赶。7月23日,29团抵达郴县,在攻城战斗中先胜后败,幸亏28团及时赶到,才使29团免于全团覆灭。但在撤出战斗时,29团部分官兵仍然不听指挥,并私自散去,“当日收集的不过百人”。王尔琢与朱德商量后,就将29团剩余的人员编入28团,然后率队从资兴、桂东回师井冈山。8月23日,在桂东与从湘赣边界赶来接应的毛泽东带领的31团3营会合,并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部队重返井冈山,撤销湖南省委任命的前敌委员会,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行动委员会,决定杜修经、龚楚留在湖南,组织以杜修经为书记的湘南特委。

王尔琢的第28团下设3个营,第1营营长是林彪;第2营营长是袁崇全,党代表是杜松柏;第3营营长是肖劲。

在部队向井冈山进发途中,由第2营营长袁崇全带领其属下的几个连和军部的机枪连、5连打前卫。8月25日,当部队到达崇义新地圩时,袁崇全突然改变行军路线。袁崇全串通营党代表杜松柏,伙同副营长,胁迫该营及一个机枪连、迫击炮连共6个连向敌刘士毅部投降。其实袁崇全早就有反叛之心,袁原是地主家的阔少爷,投机来到革命队伍中,以图升官发财。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他早就受不了了,他同那些悲观失望的人一样,说什么“靠红米南瓜打不出天下”,怀疑“井冈山红旗打不了多久”。从湘南撤退途中,他一直都在寻找机会。袁崇全的行踪引起了四连连长粟裕、机枪连党代表何笃才、六连党代表赵尔陆等人的怀疑,他们识破了袁崇全的阴谋,率领4个连设法摆脱了袁崇全,但第5连和迫击炮连还是被袁带走了。

林彪率部疾追,很快便追赶上了2营,并包围了2营驻扎的恩顺圩,袁崇全命令反包围,双方一场血战在即。在此危急关头,团长王尔琢带领军部警卫排突然赶到,王尔琢边走边喊:“我是团长王尔琢,是来接你们回去的!”一听到王尔琢的声音,对方没做任何抵抗就回到了王尔琢身边。

王尔琢向战士们问明情况后,布置警卫排从两侧包围上去,防止袁崇全等人逃走。当时袁崇全、杜松柏正在庙里打麻将,王尔琢念及是同乡,又是黄埔军校同学的份上,就不顾危险,对着庙里喊到:“袁崇全、杜松柏,你们快出来,我接你们回去!”听到喊话后,袁崇全首先冲出来,他手持双枪,二话没说,对准王尔琢一连打了几枪,正打中胸部。王尔琢当场牺牲。

第28团是北伐时期叶挺独立团的老底子,后补充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精干力量,全团1900多人,是红四军中有名的“钢铁团”,1个团可以与国民党军1个师相抗衡。王尔琢牺牲后,经毛泽东、朱德再三思考,决定由28团1营营长林彪接任王尔琢的团长职务,这也表明了毛泽东对林彪的器重和希望,这年,林彪仅仅只有21岁。再接下来,彭德怀率领平江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彭德怀的红五军与朱德、毛泽东的红四军胜利会师,从此,林彪与彭德怀成了毛泽东、朱德军事上的左膀右臂,也揭开了红军历史的新篇章。

第三篇:林彪其人

林彪其人

一、林彪是一个谜。

毛泽东说:‚1949年以前,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 蒋介石说:‚林彪是战争魔鬼。‛ 斯大林说:‚林彪是无敌元帅。‛

听到林彪死的消息时,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几乎一生仅见的当众号啕大哭,捶胸顿足,足足二十多分钟;而海峡对岸的蒋介石也流下痛惋的眼泪。

林彪一般只管军事,每天看地图,罗荣桓称之为重点主义,林彪说话也只讲重点。

1.林彪被邀请在延安党校讲马列课,大家都准备记录下抗日英雄的教导,许多人都准备了纸笔,可是林彪上来后只说了一句话:‚资本主义是少数人发财,共产主义是大家发财,讲完了‛,说完走下讲台,众人目瞪口呆。

2.在塔山阻击战中,我军伤亡惨重,程子华向林彪报告损伤情况,林彪听完后,对手下人平静的说:‚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3.在辽西追歼战中,我军部队建制打乱,指挥不灵,部下向林彪汇报,林彪听完后同样平静的说:‚乱不乱我不管,找到廖耀湘就行。‛

4.六十年代,越南领导人向林彪请教如何赢得越南战争的胜利,林彪从嘴里只吐出了一个字:‚熬‛。越南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有一次林彪对要参加一个老同志新婚的叶群说‚老少配算什么回事,我不去是表明我的态度。‛ 林彪永远是个谜。

他一半是白脸,一半是红脸;他是‚两面派‛,是‚阴谋家‛。他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是时代的悲剧。

他反映了制度的缺陷、社会的扭曲和民族性的劣根。

二、林彪原本性格耿直。他不擅交际,喜欢独处。聂荣臻说:元帅中只有林彪、彭德怀两人敢于顶撞毛泽东。

林彪反对出兵朝鲜,甚至以有病为由拒绝率兵入朝;可是当斯大林收回出动16个团的苏联空军协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决定后,林彪在宴会上拒绝与斯大林碰杯。

林彪曾想到贵州当省长,以避开政治旋涡。

林彪反对‚大跃进‛,私下里说毛泽东‚凭空想胡来‛,‚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并说彭德怀的‚万言书‛是正确的,就是急了点。

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指责彭德怀在遵义会议后唆使林彪给中央写信,反对他。可是,林彪却说:那封信与彭德怀无关。还是在庐山会议上,林彪对彭德怀说:‚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你我离得远得很,不要

打这个主意,我有暮气,……缺点是有暮气。‛毛泽东批评了林彪的暮气,要他继续革命。从此,林彪才决定大干一场。

三、林彪私下并不拿毛主席当作神

林彪在外面高喊‚四个伟大‛,在他的居处毛家湾却不挂毛主席像,甚至印有毛主席语录和照片的报纸在林家厕所被当作卫生纸用,这在个人崇拜的狂热年代,如果发生在老百姓身上无疑是弥天大罪。

毛泽东亲自召集主持的会议,林彪也敢称病不参加;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毛泽东让林彪当接班人,林却坚辞不受,还写了一份报告继续推辞。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上作了批示,坚持让林彪作接班人,可是林彪竟然将主席的‚钦批‛报告撕碎扔进了痰盂。可见,林彪从内心来说对毛泽东极其反感。1971年‚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上,林彪竟然给毛泽东来了个不辞而别……。

但林彪也深刻领悟明哲保身、韬光养晦的道理。他的室内张挂条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他处理文件的原则是‚主席画圈我画圈‛,只有毛泽东表过态的,秘书才代他画圈,否则他总是把球踢回去,‚呈主席批示。‛他还让秘书模仿自己的笔迹批文件,写上‚完全同意毛主席的批示。‛他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尊敬,把‚请主席阅‛改为‚呈主席阅‛。

四、林彪背后爱读刘少奇的书

林彪公开里讲:‚文化大革命的成绩最大最大最大‛,背地里却说:‚刘少奇、邓小平是好同志,拿掉刘没道理。‛他还说:‚刘少奇在理论上比毛主席讲得透。‛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林彪最爱读。

‚九大‛是林彪失败的肇端,也是他与毛泽东公开分歧的开始。‚九大‛虽然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了党章,但毛泽东没有采纳林彪、陈伯达主持起草的‚九大‛政治报告,此事给了林彪以沉重的打击。林、陈的报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主张国内的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国家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展生产。毛泽东对此违背‚阶级斗争为纲‛的报告稿极其不满,决定另起炉灶,改由张春桥、姚文元起草。可林彪、陈伯达又修改了报告,呈递毛泽东,毛泽东连信封也不打开,写上‚退陈伯达‛。陈伯达随后即被打倒。林彪虽然保住了接班人的地位,可从此失去了毛泽东的信任。

林彪向来对张、姚‚笔杆子‛极其厌恶,这回他却要在‚九大‛念他们起草的报告,此事差点气炸了林彪的肺。林彪直到上台的最后一分钟也没看报告一眼,秘书说:‚我给您讲解一下报告‛,林彪却断然拒绝:‚不听!‛林彪念报告时脸色煞白,头也不抬起来一下,念完报告后回到家里,叶群说:‚我真担心你念错了‛,可林彪生气地说:‚多念错一点才好!‛

五、林彪集团与江青一伙势不两立

林彪集团与江青一伙势不两立。虽然为了维护与毛泽东之间的关系,林彪又不得不让叶群去讨好江青。林彪、陈伯达主张‚还是应当搞好生产,发展生产‛,而毛泽东、江青、张春桥等人却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

林彪集团的主要成员都是在‚文革‛初期被江青一伙严酷迫害,后来得到林彪保护的人。比如邱会作被红卫兵打断了肋骨,向林彪求救,林彪救了他,邱于是感恩戴德。林彪极其反感江青。有一次,林彪大叫着让叶群把江青赶走;还有一次,林彪扬言要‚毙了她!‛林彪曾说‚政变正朝着有利于笔杆子,而不是枪杆子的方向发展‛;‚笔杆子托派集团正在任意篡改、歪曲马列主义,为他们的私利服务‛;林彪等人曾提出‚清君侧‛、‚除三蛇‛(他把江青叫做‚白花蛇‛,张春桥为‚眼镜蛇‛,姚文元为‚响尾蛇‛,其时,王洪文还未调到中央);林彪要搞掉江、张、姚等几个‚奸佞‛,实施‚新政‛,‚新政的第一条,就是中止文革,搞国富民强‛。

六、林彪把他与毛泽东的关系完全看作是封建君臣关系

林彪把他与毛泽东的关系完全看作是封建君臣关系,他在笔记中写道:‚主先臣后(切勿臣先抢先)‛,‚主倡臣和(切勿臣倡或不和)。‛ ‚民主集中制……服从……纪律。‛‚主席就是最大的‘群众’,他一个人顶亿万人,所以和他的关系搞好了,就等于对群众搞好了,这是最大的选票。‛‚党性,遵命性也。‛‚坚决的左倾高姿态。‛‚终生不犯错误之法,得个拥护××的称号,……跟着转、喊。‛‚勿讲真理而重迎合。‛‚决议不好也同意……头等大事,不然是书呆子。‛

林彪还有著名的‚三不主义: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以及‚三要: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等。

林彪勤于读书,喜欢思考,厌烦‚官样文章‛,因此,他创造了‚文革‛中的许多词汇:‚四好连队‛、‚五好战士‛、‚四个伟大‛、‚三忠于‛、‚四无限‛、‚高举‛、‚紧跟‛、‚照办‛、‚治军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活学活用‛、‚走捷径‛、‚天天读‛、‚背语录‛,等等。他还提出了‚顶峰论‛、‚天才论‛、‚领袖决定一切论‛……。

七、林彪思想独异个性怪僻

林彪以其独异的思想、怪僻的个性、韬光养晦的手法、极端的吹捧语言,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谜团、无尽的思索空间。陈伯达诗赞林彪:‚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可以说,林彪是中国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谋略智慧和劣根性的集中反映。从林彪身上折射出民族心理、文化、政治制度、社会体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和弊端。因此,林彪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国家的悲剧。

林彪,24岁就当军团长,从连长、营长、团长、师长,一直当到野战军司令员、国防部长,林彪信奉‚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深居简出、不喜交际、清高淡泊,在独来独往中给自己增加压力,在独来独往中学习成长进步。但是不武断,不盲目,不偏执,不自负。他的自信、耐心、沉静、果敢、简炼,给四野的老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历史的岁月一度蒙尘,林彪的风格一度埋没,但是将来的史书中,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榜里必然会浓墨重彩的为林彪记上一笔,而十大元帅中的其他人物也许不再有此殊荣。

林彪的沉静,是一种类似‚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气魄。身带5处枪伤的林彪沉默寡言、话少,更多时间他在沉思。不大与别人交流和讨论,而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想,但对重大战略方向,总是一言既出决不虚发,一旦他开口布置任务,那就是命令,别人只能是听命和执行,对战场兵力的计算可以精确到一个营甚至一个连。

林彪的沉思,是真正沉浸、深入、入静、无物无我的沉思。不光对身边人吃吃喝喝不管不问,别的什么事也不管不问。谁军容风纪不整了,谁喝醉了,谁吵架了,他都好像看不见,听不见,不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警卫枪支走火,敌机轰炸,战士玩闹,对于沉思中的林彪都似乎是另外一个世界发生的事情,这个时候的林彪,真正焕发出一个统帅者的魅力——近乎稚嫩儿童式的懵懂神情下,一个天才的大脑高速运转;一双执拗的目光后面,一个个战役战术的方案在清晰的对比、优化。

林彪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前线再大的好消息,他‚嗯‛一声,露出点笑意,一闪即逝。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十大元帅授衔,林彪名列第三,如此个人荣誉的颠峰盛典,林彪缺席——他在青岛疗养,避开尘嚣,静听海浪天风。

林彪清心寡欲,不讲吃穿,给什么穿什么,量体裁衣,伸胳膊伸腿的,裁缝怎么摆弄怎么是,像个木偶。从未听他说过哪件衣服质地如何了,样子好坏了,合不合身了什么的。还不爱玩,也不会玩,什么嗜好也没有。

林彪内向,对于女性经常表现出害羞,但是他少有的几次不成功的感情经历都暴露出一种对纯真、真实、完美的追求。在东北八面城曾经有一次神秘的会见,一位清秀、文静、短发的女性远道而来,作为故人与林彪长谈半晌,然后飘然离去。林彪送到大门口,在那儿站上老久。据当时林彪的秘书回忆,这个女子谁也不知道她是谁,谁也不知道她和林彪的故交,谁也没有看见她再次和林彪有过会见,只是大家都记得,女子离去后,林彪的脸庞泛出潮红光泽,他的表情似乎又是一个活脱的纯情少年。

林彪狠抓细节,心细如女人。话语金贵的林彪在战术问题上有个‚婆婆嘴‛,部队进入一线,24小时内到48小时内不等,下至指战员上至纵队司令都必须按照不同要求限期向他汇报。三下江南时,要求下面20分钟内就将敌情报告,一仗下来,6小时内要简报,24小时要详报,逼着总结经验教训。他创立影响深远的‚六个战术原则‛,把各个时期需要的战术和能体现出这种战术的各种新名词,灌输给他的将军和士兵: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三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的攻击法。

部队行军到达指定地域,第一件事就是向林彪报告当面敌情。连红军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后两条,‚买东西要付钱‛、‚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也是心细如发的林彪给加上去的。

林彪特别重视总结战术,战后大会、小会四面开花,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胜仗不大提,尤其喜欢提败仗,一个败仗讲起来没完,大会讲,小会讲,专门开会讲。1946年9月12日他向军委发出这样的电报:‚我们甚盼吸收关内作战经验,望将冀鲁豫及苏北等地的作战经验特别是夜战经验在战役,战斗,在技术上的各种办法陆续告我们以便研究吸收。‛ 对自己的战术不满足,还要吸取其他战区的战术精华。

林彪重视山头。最后四野1个八纵,出10名中央委员,就一个段苏权,因为是冀察热辽的程子华推荐的,被撤了司令员。文革中的林彪,全部智慧被政治调动,树毛泽东的权威,搞出‚四个伟大‛、永远正确,黄永胜和他那个军委办事组———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还有叶群,自成体系。

平型关一战,毛泽东指示‚拖住日军,让他们知难而退既可‛,林彪硬是打出一个平型关大捷。1935年长征中,紧接着遵义会议的会理会议,林彪竟敢写信要求毛泽东交出兵权。19859年8月1日的庐山会议上,在算彭德怀的历史旧账时,毛泽东再提起彭德怀指使林彪写了这封信,林彪澄清‚写信彭不知道‛为彭德怀辩冤,冲淡了批判的气氛。

八、林彪与其他领导人的关系

1、林彪——毛泽东

这个题目可以写一部书了,两人关系真的耐人寻味,是领袖和下属,老师和学生,父和子的关系,井冈山一见投缘,在毛泽东党内斗争处于劣势的时候,林彪毅然站在毛泽东这一边,此后虽然在小的地方经常有冲突,但却始终追随毛的左右,两人关系本可善始善终,建国后林一再退隐,想做张良,不愿卷入党争之中。而毛要打鬼,借助钟馗。逼林出山,最后害得林葬身异域。我一直不相信林会暗杀毛,尽管他对毛晚年的做法极其不满。

2、林彪——周恩来

两人算得上是师徒,但林主要还是毛的人,不能算是周派的,如果周有自己的派系的话。但两人至少是惺惺相惜,互相尊重的。抗战时就是周提议林作为毛的代表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两人在重庆配合默契,建国后林彪养病,去看林彪次数最多的就是周总理,文革开始时,林躲在大连养病,是毛派周去请林出山的,林对周在文革中的工作大力支持,而周则表现出对副统帅的尊重,不对其封锁消息,林死后周大哭,耐人寻味。

3、林彪——刘少奇

两人无多大牵扯,一个是将,一个长期在苏区搞工作。刘少奇在党内地位快速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七大对毛的吹捧,对于像林、彭这些流血打天下的人,建国后地位反倒不如这些文人,心里恐怕是不太满意的,但现有资料似乎也没有林和刘之间有矛盾的记载。这部分是因为林建国后就隐退的缘故。文革开始后,林对批刘并不起劲。私下也说刘是个好同志,并且非常喜欢读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4、林彪——邓小平

两人一个是四野主帅,一个是二野当家之一,并且都是铁杆毛派,实际上也是毛泽东的接班候选人,林是毛在军队中选的接班人,邓是在党内的接班人。因这层关系在,两人关系有点紧张,两人又都是内敛之人。林对邓在高饶案中的表现肯定不太满意,邓也曾指责过林反对抗美援朝。在文革之初,林不怎么批刘,却对批邓很卖力,毛曾试图调节两人关系,要邓找林去谈,结果谈崩了。文革后林没有平反,邓的因素很重要。

5、林彪——朱德

最早发现林彪军事才能的是朱德,但在后来朱毛之争中,林彪却站在毛的一边,后人据此说林忘恩负义,或者政治投机,实际上当时毛是势弱的一方,林支持毛很大程度上是赞同毛的观点主张,事实上证明了林选择的正确,而也正是因为在毛危难之时的挺身相救,才有两人后来几十年的亲密合作。而对于无实权的朱,林虽然在文革中公开场合批过朱,但据朱德女儿朱敏说,林在私下对老总是相当尊敬的。

6、林彪——彭德怀

十帅中,林彪朋友不多,彭德怀朋友也不多,但彭林之间关系却并不像某些书中描写的那样差。两人红军时期是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中两大军团的领袖,都是红军中有名的将领,彭德怀是红军之狮,林彪是红军之鹰。两人密切配合,打了很多漂亮仗,彼此关系很好,否则会理会议林也不会提出要彭来指挥了,抗战时两人都不同意毛只打游击战保存实力的主张,结果前有林彪的平型关,后有彭德怀的百团大战,都是违反毛的意图,为此后来都被批评,彭在庐山蒙难,吓得林忙说百团错误,平型关也是错的,是任弼时搞的。华北座谈会批彭,林没说什么话,有人说林在庐山上对彭落井下石,还说林的批判给彭定了性,纯粹胡说,林上山前彭就已经被定性了,给彭安的罪状里没有林的那条,林只不过重复华北会谈上批彭的话而已。况且林还为彭洗脱了一项罪名,说批彭是帮助他,工作还要彭来做,此后又制止军队反右倾扩大,保护了一批干部。彭在听到林死后,为林喊冤都是白纸黑字写着的。彭林二人虽然性格不同,经历却极其相似,红军时期两位军团长,抗日时期的副军长和师长,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四野战军的首脑,建国后相继为国防部长,元帅排名紧挨着,朝鲜战争林没去,彭才去,最后都是在庐山上被老毛打入万丈深渊,宣告政治上的死刑,彭林关系,耐人寻味。

7、林彪——刘伯承

林彪与刘伯承无深交,红军时期刘曾担任参谋长,但在当时苏联军事顾问干预情况下,红军一败再败,抗日时同为八路军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各为一路大军首脑。林彪与刘之间的矛盾更多是军事思想上的差异。林虽然是黄埔生,但却与彭一样,是在战争中磨炼,成长起来的杰出将领,而刘留过洋,有更多的学院气息,彭林与刘的成长背景、军事思想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建国后彭批军事教条主义,整刘伯承的原因。林彪虽然不是这场斗争的主帅,但林无疑是站在彭这一边的。林和刘到是有一点很相似,就是功成身退,都尽量避免党内复杂的斗争,两人是建国后最早交兵权的元帅,林养病,刘教书,两人都一身伤,元帅授衔时,两人都在以青岛养病为有推辞,其实大家都清楚怎么回事。可惜避还是避不过,刘不为毛泽东所喜,是元帅中最早被批判的,但却因此在文革中得以保全,林因为是毛的爱将,躲不过,最后葬身异域,身败名裂。

8、林彪——贺龙

这两个人颇有趣,从名字看就是一龙一虎。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林是标准军人出身,贺则是带队伍入股的,两人原本也没什么过节,延安时两人一起骑马去抗大谈恋爱,感情看来是不错的,坏就坏在两人老婆上,贺龙老婆薛明举报叶群政治上有问题(其实就是芝麻大点的事)害得叶群被审查,贺龙竟然大大咧咧的拍林的肩膀说:你老婆有问题我老婆举报,我老婆有问题你也可以举报嘛!不知道当时林会怎么想,但是想一想,同为共军高级将领,你老婆举报我老婆,你一定知道的,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想法太简单,我都觉得此举甚为不妥,不仅不利于团结,甚至有点卑鄙。经过这件事,林不得不对贺多加提防。后来文革中林担任国防部长时,多病,贺代为主持,按现在官方的说法,是林要打击贺,夺贺的权,但实际上林才是正职,贺被打倒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同情刘少奇,站错了队,但对于贺的倒台,林彪大概也不会太同情,毕竟,贺对林,对彭都是很绝情的。

9、林彪——陈毅

林彪曾经一度是陈毅的部下,据陈毅在9.13后举报,林彪曾当过逃兵,还要拐带陈毅,被陈严辞拒绝了,而林也迷途知返,后来还有林彪临阵脱逃,置毛泽东危险于不顾,而陈毅则怒斥林彪,带兵冲击,保护了毛的传闻,后来林陈皆为一方大员,抗战后同赴前线时,陈对林前前后后照顾的挺好的,但一次吃饭时因林豆豆苦恼,陈毅对叶群发火,林彪当场拂袖而去,给陈毅一个大红脸。陈老总一辈子吃亏占便宜都在这张嘴上了,林彪还真行,为了一个叶群,和两个老帅弄了个红脸。文革中,林帅也没难为胖子,庐山上胖子还紧跟林副统帅,大骂张春桥,至于9.13之后撑着病体揭露林总的罪行,权当玩笑看罢。

10、林彪——罗荣桓

林罗是老搭档了,两个人合作了大半辈子,横扫半个中国,可谓配合默契,罗帅是党内圣人,老实人一个,又是秋收起义的参加者,铁杆毛派,有名的政治元帅,而林彪对军事以外的事情不闻不问,两个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取得骄人的战绩。林彪和罗荣桓在十大元帅中资历分别为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排名却是一个第三,一个第七,都比较靠前,撇开毛嫡系的这一点,罗占了林军事指挥的便宜,而林也要感谢罗这个政委对他的大力支持和管家能力。林养病期间,罗是除周恩来、彭德怀外,常去看林的人之一。晚年虽然两人多有争执,工作中分歧难免,各有对错,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水火不容,更有人凭空捏造出林不去参加老搭档的遗体告别。事实上正是林亲自护送罗骨灰去八宝山,并写了挽联悼念罗。十大元帅中像林罗关系这么密切的是没有的,林聂之间要差一些。

11、林彪——徐向前

林彪、徐向前基本没有什么交结,红军时期,徐大名鼎鼎为一方面之统帅,后来西路军惨败,从此不再握重兵,文革时林与徐曾短暂合作,徐为军队文革小组组长,两人共同制定出九条(江青删掉两条,毛加一条,是为军委八条)来稳定军队,防止文革干扰军队,不过现在的书都把这个功劳归在徐帅一人身上,其实若无林支持,根本不会有后来的军委八条。

12、林彪——聂荣臻

林聂合作时间也很长,长征时期一为军团长,一为政委,抗战初期一为师长,一为政委。后来115师分家,林聂结束合作,直到平津战役两人又再度短暂合作,据聂说,林曾邀其代替病中的罗为政委,后更要聂率领四野大军南下,要送聂这个顺水人情,聂不愿意捡这个便宜,否则以后评帅时聂恐怕不会在罗之下。可见林对聂是相当不错的。至于林倒台后,聂说的林聂间的几次分歧,政治表态而已,也没什么可称得上是路线错误的。不过聂在这方面的确有点对不住林。

13、林彪——叶剑英

林和叶谈不上深交,黄埔军校时叶算林的长辈,东北林彪和彭真发生矛盾,叶支持林彪一方,文革中,林、叶都是军方代表,曾共同抵制过中央文革小组。两人只能说是工作关系,和徐向前的关系差不多吧。但历史上交往的时间长一些。

14、林彪——粟裕

据说林彪对粟裕的军事才能很欣赏,粟裕做过林彪的手下,不过林彪成名早,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才大显身手,林彪曾对粟裕和他指挥的战役仔细研究过,并赞其为神仙仗。

15、林彪——黄克诚

林彪的下属,解放后常去林彪处探病,林彪举荐他入国防部,后庐山被打倒,文革后在部分恢复林彪名誉上做过努力。

16、林彪——罗瑞卿

林彪的下属,私人关系还好,庐山会议后接替黄担任总参谋长,更身兼数职,后与贺龙较为接近,树敌较多,文革前被打倒。

17、林彪——刘亚楼

是公认的党内军内与林彪私人关系很好的将领。

第四篇:评价林彪

中 国近现 代 史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01 姓名:张璐瑶 学号:541107010156

论林彪

一、林彪在革命即将胜利时犯下的过错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林彪一伙开始策划夺取政党,窃取革命果实。而且他们为了清除篡党夺权道路上的障碍,把一大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定为“走资派”“叛徒”和“特务”等而打倒。由于党的主要的领导干部被打倒,使我们的国家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提出了“清理阶级队伍”的任务,把对党领导干部的迫害扩大到了整个干部队伍和广大群众。

1971年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权力,林彪秘密制定了一个暗杀毛泽东的政变计划,名为“五七一”工程,把他们准备参加政变的人员组织叫作“联合舰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这次政变没能发动成功。暗杀失败后,林彪集团策划南逃广州,但是在这当中又受到了阻碍,所以索性改乘专机逃往苏联,但是在逃亡途中林彪因飞机失事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附近,导致一家人除了女儿之外全部遇难。就是这场政治风暴,彻底颠覆林彪在国人中形象。以权谋为自己余生的根本,因而在当时遭到众多国人的唾骂。林彪是不明智的,他在革命即将胜利时,企图反对和妄图加害毛泽东而犯下了重大的过错。试想,如果不是自己的一时糊涂,又怎样会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二、林彪对革命的胜利做出的贡献

虽然林彪在末年岁月犯下了令人心痛的错误,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的这次过错而对他进行全盘否定,毕竟他对新中国的成立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其实,林彪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对于国家和民族,做出过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他是有功的,我们不能够忘记林彪的功,而一味地纠他的过,这对林彪、对历史都是极其不公道的。客观的讲,林彪一名具有非凡才华的军事将领,能够跻身共和国十大元帅,绝对不是吹嘘之举。他的功劳和战绩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先当连长、营长、纵队司令,以后当红四军

2军长。在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下,指挥了不少战斗,在军队中,他可说是一员战将。要承认这个事实。一军团在我国革命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打过很多仗,在一军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部队也很多。虽然主要是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的,但是林彪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广西金州战役中,他在前线指挥一军团和三军团一部分作战,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另外,他还指挥过红四军、红一军团,在一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他指挥了渡江、腊子口等战斗,从他在这些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可知他是有功劳的。

2、在抗日战争时期红军为了逃脱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围剿而进行了长征。长征时,林彪是红—方面军司令员,领导的军队最多,—路战事不断,无论是湘江血战,四渡赤水,过金沙江、雪山、草地等,他出力最多,完全可以说是长征路上的第—战将带领队伍几次渡过险关。平型关战役是众所周知的,林彪在平型关大捷中是负责任的军事将领,堪称抗日名将,是有功的,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负过重伤,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说他在抗日战争中也是功不可没的。

3、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我们进军东北的部队是十万多人,经过三年,到1948年的12月,部队进关时是一百多万人。带十万人进去,带一百多万人回来,建立了东北那么大的解放区。当然,这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整个东北局和东北部队指战员和东北人民的功劳。但是,林彪是主要负责人,我们不能抹杀这一点。在‘林彪’这条释文中,对他的成绩需要写具体一些,概括地写几句话。他与陈云、罗荣桓、李富春等同志,共同领导了东北的解放战争,解放了整个东北,后来进关指挥了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以后又进军中南,直到中南地区全部解放,他才回来休息。所以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他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期还是没有任何私心的,应该说他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

4、林彪在民主革命战争时期,发明了著名的六个战术原则,是我军的战斗力大为提升。一点两面,在主攻点上要采取狭窄的战斗正面和纵

3深的战斗配备,使主攻点的部队像尖刀和钻头一样,突破敌人的防线并向纵深发展。这是强调要打歼灭战,并将战术具体化。三三制是指一种疏散形的进攻战术。我军每连三个排,每排三个班。林总指出:战斗时每个步兵班还可以再分为三个战斗小组,每组三至四个战士,在村长的指导下,以疏散机动、小群的战斗队形进行战斗,以减少伤亡,扩大战果。四快一慢,四快指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敌人开始溃退后追击时要快。一慢指总攻发动时机要慢。慢的时间要用以侦察地形敌情、布置兵力及火力,政治鼓动工作及休息。林总特别强调一慢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中外兵家未曾注意过的一个盲点。四组一队,四组是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指突击队。同“三三制”一样,这也是说的进攻时的队形问题。林彪提出“四队一组”是为了解决攻城巷战中的战斗队形,并说明这种分组方法不受四个组的限制,不必拘束于教条,可以灵活运用。三猛战术指猛打、猛冲、猛追。对于所选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地尽量接近敌人,适当的配备起来,以便统一向主攻目标射击,并于同时猛然开火,是猛打。这种火力用法,是反对零敲碎打,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三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的攻击法。他的这些攻击战法也是我军以弱制强的制胜法宝。所以说他在我军战争中作用巨大。

5、林彪反对洋教条,要求重视中国的军事经验,要求突出毛泽东思想,是符合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是正确的。林彪在著名的“五一八”讲话中,用大量篇幅讲国际和中国历史上的政变,用活生生的事实来谈现实的政变问题,一环扣一环,说服力很强。林彪的这些见解非常到位,被后来的事实完全证明了。

所以我们说林彪虽然做过错事,但是他在革命的胜利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当代国人对林彪的评价

林彪已经离开我们很长时间了,但是他给世人的影响依然存在。关于

4林彪的评价问题,在九十年代后渐趋客观。对其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功勋,中共官方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关于对林彪集团评价的问题,仍然疑团重重、众说纷纭,这也成为了一段时期政治、学术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林彪作为近代伟大的军事家,也受到了一些军事爱好者的重视和崇拜。

林彪曾经预言到苏联卫国战争的形势和希特勒的攻占方式,令斯大林钦佩万分。当时苏联红军那么多的优秀将领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这从侧面说明了林彪让苏联老大哥不敢轻易小视、不敢蔑视我们中国军方指战员的指挥才华。要知道在二战时期,那是很不容易的。林彪此举正是告诉了苏联人,我们中国并不比你们差,而且要比你们优秀!

很多人说他是个中性人物,前半段人生和后半段人生成鲜明对比,但我想他本人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主要是周边有了很多有野心的人才导致了他的下场。所以对他的评价,我个人认为不能片面的只看到他阴暗的一面,对于他的一生可以用功过参半来评价,又或许在很多时候功是大于过的。

四、林彪事件引发后人的思考

林彪是历史上很具争议的一个人物,林彪选择“走”,是迫于无奈,因为在他前面,例子无数,如果不走,可能下场很惨,所以他当时叛变之后选择出逃也并不是错误的选择,我们也不要过多批判。

林彪事件震动了全国,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深刻的阶级斗争教育课,对人们的思想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来看待林彪。最后,我们通过评价林彪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争议人物,而且我们学习到了林彪的优点,回避他的过失。通过对林彪事件的思考很多人已经渐渐清醒觉悟,它为我们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先例。同时有利于我们以史为镜,反思过去,放眼未来,用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我们的祖国!

第五篇:关于林彪的爱情故事

——关于林彪的爱情故事

班级:姓名: 学号:

关于林彪的爱情故事

林彪简介:(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育蓉,字阳春,号育蓉。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中共二号人物,党内唯一的中央副主席,曾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被破天荒地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但其后与毛泽东关系破裂,随即失势。中国官方称其在试图发动政变失败后出逃苏联,于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一)、第一次婚姻

林彪8岁那年,望子成龙的父母就为林彪找了一个比他大3岁的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汪家的二小姐做童养媳。林彪还是个娃娃,对婚姻大事根本不懂,等他参加革命以后,就忘了。1927年春节前夕,林彪随北伐军进驻武汉,突然收到他父亲的来信,说他病入膏肓、火速回家。林彪是个孝子,接到父亲的信后潸然泪下,当即请假往家中奔去。除夕之夜,林彪回到家里,才知道是父亲骗他回来成婚的。林彪在父母的苦苦哀求下,不得不跟已经等了他十几年的汪家姑娘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婚姻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林彪连夜离开了林家大湾,返回部队。

到了部队后,林彪给父母和汪氏写了一封信,让汪氏不要再耽误自己的青春年华,另找一个人家。林彪的父母看了信之后,气得破口大骂,但又无可奈何。汪氏在家中哭了好几天,然后当众发誓,此生永不再嫁。

在以后的岁月里,汪氏果然信守诺言,终身未嫁,始终在林家侍奉林家老小。中国解放后,林彪已是一位大人物,汪氏不愿意沾林彪的光,执意搬回了娘家,独守空房,以做鞋维持寂寞的生活。林彪也一直没有忘记她。

后来,在林彪的安排下,让秘书拿出3000元钱,让公社书记转交给汪氏,并一再嘱咐钱是党给的。不久,汪氏还获得了“光荣革命老人卡”,每月能固定享受到政府给予的一定生活补助。

1967年,汪氏因病离去世。此次婚姻是林彪有名无实的第一次婚姻,真正的感情经历是在革命军队中开始的。

(二)、第二位妻子

1936年,毛泽东决定建立“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并任政委,28岁的林彪任校长。“红大”是“抗大”的前身。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集聚了众多的优秀青年。延安处在一种相对和平和环境里,青年们就经常搞一些文艺活动,并邀请中央领导参加,每逢星期六举行舞会。林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从不上场跳舞,可还是有许多姑娘倾慕具有“常胜将军”美誉的林彪。林彪却看中陕北米脂姑娘张梅。

张梅的真名叫刘新民,出类拔萃,人称“陕北一枝花”。真正打动林彪的并不是张梅的外貌,而是她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张梅上进心很强,对林彪十分仰慕。1937年,他们结婚了。一年后,张梅为林彪生了一个女儿。

1938年3月2日,林彪从阎锡山的晋军防区路过,由于林彪穿着从日军那里缴获来的大衣,晋军开枪误伤了林彪,日后给他带留下很多后遗症。受伤后,林彪先是回延安治疗,但延安的医疗条件不太好。

1938年冬天,经党中央批准,林彪由张梅陪同,远赴苏联养伤,在苏联待了3年。在苏联,林彪夫妇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在莫斯科郊区的一幢舒适的房子里。林彪性格孤僻、内向、沉默寡言,爱静不爱动,除了研究军事外,他几乎没有业余爱好。而张梅活泼好动,喜欢外出参加社交活动,林彪却不准她与外界接触,不许她参加政治、文化等活动。他们性格上的冲突日益显露出来,感情出现裂痕,越闹越僵。

1942年,林彪从苏联回到延安,张梅却留在了莫斯科,结束了两人的婚姻。

(三)、第三次爱情

孙维世是烈士孙炳文的女儿,孙炳文牺牲后,周恩来和邓颖超把孙维世当做自己的女儿抚养起来。1937年底,周恩来派人将孙维世从武汉送到了延安。

在延安,孙维世先后就读于抗大、中央党校和马列学校,接受了系统的革命理论和文化教育。1938年,孙维世年仅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孙维世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富有教养,深得大家喜爱。林彪是抗大的校长,虽然孙维世如此出众,但林彪并没有过多地注意她,因为他那时刚与张梅结婚,感情很好。再者,林彪平时也不太注意女性。

1939年,周恩来由邓颖超陪同,到苏联治疗右臂,孙维世同机前往,去苏联学艺术。在苏联,孙维世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戏剧学院学习。许多中央领导人的子女和革命烈士的后代都在莫斯科学习,那些年青人十分活跃,节假日和周末经常在一起玩耍,举行各种讨论会和文艺活动。他们知道林彪也在莫斯科养伤,就常常邀请林彪参加他们的活动,并让林彪讲井冈山、讲长征、讲平型关大捷等,可林彪不是爱夸夸其谈的人,并不肯多讲他自己。他的谦逊,引起了那些青少年的崇敬。

林彪和张梅闹矛盾时,心情十分沉闷,那些青少年的活泼和天真感染了他,生活得到慰藉。不知不觉中,孙维世闯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以后的活动,只要孙维世在,他都参加。每次活动,林彪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关心孙维世,问这问那,十分愿意跟她说话。后来林彪终于向孙维世求爱,却遭到了孙维世的拒绝。孙维世对林彪是崇拜的,但她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女性,她热爱艺术,立志在艺术上有一番作为。林彪虽然心里不快,但他还是克制了,仍然关心着孙维世,因为他确实很爱对方。

1942年,林彪在回国前又找到孙维世,想作最后的努力,但他还是失败了,孙维世仍然回绝了他。

第三次爱情是一次没有结果的爱情,也成为孙维世日后悲剧的根源。新中国成立后,孙维世成为戏剧明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但文革爆发后,她被扣上了“苏联特务”的罪名进入监狱遭到摧残,于1968年10月悲惨去世,年仅47岁。

(四)、终身夫妻

叶群于1919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原名叫叶宜敬,是国民党的少将叶琦第三个老婆生下的爱女。叶宜敬从小聪明伶俐,爱出风头。她小学毕业后,又到北京上了中学,中学毕业一年后,考取了国民党控制的电台,担任了广播员。在抗日救亡的潮流中,叶宜敬到了延安,改名为叶群,被安排在女子大学里工作,任教务处下面的组教科长。

叶群个头不高,五官端正,身材苗条,性格活泼。对终身伴侣,叶群的目标是找一个当领导的,职位高的。叶群了解到从苏联养伤回到延安的林彪年龄仅仅比她大十几岁,又了解到林彪已经有了妻子和女儿,但她却看中了林彪。林彪回延安不久,也听说了叶群的来历。而后叶群和林彪互相就认识了。

1943年,林彪和叶群正式结婚。第二年,叶群生了一个女儿豆豆;1945年又生了林立

果。

从此,林彪和叶群结成了终身夫妻,一直到“九一三事件”折戟沉沙。

林彪秘书谈林彪读书[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