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合集5篇)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21-53159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18 21:33: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在社会生活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网络化的情况下,国际国内面临的问题也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

从国际形势看,有的国家还比较富裕,但长期积累的贫富悬殊和青年人的高失业率等社会问题,成为引发动荡的社会深层原因。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经济社会形势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保持总体稳定、社会问题多发凸显。当前社会问题的多发凸显,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管理体制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在一些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完善社会管理的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形成和完善党委总揽全局、政府负责实施、社会各方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对新的社会管理格局的理解并不一致。一些政府部门的同志认为,现在社会问题突出,加强社会管理主要是要强化政府的权力,否则政府在社会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软的措施不管用,硬的措施又不敢用。而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国家现在的特点是强政府强市场弱社会,重要的是制衡权力、驾驭市场,通过发展社会组织来发育社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不能走把管理权力都集中到政府、政府包管一切社会事务的老路,也不可能走一些西方国家倡导的完全依赖民间组织发育社会的道路。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加快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引导和强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一批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社会企业”,发展壮大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把社区改造成新的社会管理基础。要特别注重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机构有自下而上的完备组织系统,有一支具有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才队伍,它们不仅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且能够在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2.发展壮大社会组织,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在社会管理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要通过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社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支持和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社会组织。同时要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形成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加大对非法、违法、违纪社会组织的查处力度,打击邪教组织、黑社会、非法传销组织和社会敌对组织,保证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3.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强化社会管理中的依法治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依法治国的局面基本形成。但与经济领域的立法相比,我国在社会领域的立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在社会管理方面,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和以行政决定代替依法治理的情况,在一些地方还相当普遍的存在。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把社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需要,加快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步伐,特别是完善劳动关系纠纷、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治安、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中的依法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加强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管理的软实力

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硬实力建设,也要注重软实力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民主法治、和谐正义、共同富裕等方面的价值建设,更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完善与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相配合的道德秩序、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要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基本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的传统道德、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和互助友爱的家庭美德。发挥道德规范和道德舆论在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行为方面的作用,形成鼓励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于奉献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和机制 5.认真总结地方经验,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顶层设计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改革过程中被实践证明的一项成功做法,就是注重总结地方经验。现在各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有许多好的经验,如北京建立社会工作委员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经验,上海市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经验,江苏省南通市建立“大调解”制度的经验,浙江杭州市以民主促民生的管理经验,辽宁省建立“民心网”为群众排忧解难、处理上访诉求的经验,等等。要通过系统总结地方经验并加以提炼,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顶层设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道路。

文字来源:

百度文库 提供的文摘文献,以及他人著作。后经个人改编,选取整理而成。

第二篇:当前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不是因为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出了问题,也不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出了问题,而是工作方法不到位、沟通疏通不及时,利益照顾不周全,总的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存在隔阂,感情逐渐疏远。一方面,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在政治资源上、社会交往上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处在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二是基层组织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当前,大量的党群干群矛盾集中在基层,其主要原因是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党的方针政策要靠基层组织去落实,许多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日益增多,这种“有职无权”的状况,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也使他们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群众疾苦的不作为行为,造成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了信任危机。

三是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适应。造成当前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另一个重要成因,就是少数基层党组织未能根据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及时转变党领导群众的方式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方法和考评机制都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这都影响了干群关系。

四是群众诉求渠道不够畅。解决诉求的机制不力,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机制,解决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这些不正常现象,反映了我们的诉求渠道不够畅通。

五是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虽然党群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部,但作为矛盾另一方的群众,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命题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问题。不言而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党极大地发挥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动员群众的政治优势,从而凝聚起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而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特点,影响到我党政治优势的发挥。因此,科学分析这些情况和特点,探索当前和今后我们党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于我们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对挑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党群干群矛盾的主要表现与特点

同过去相比,当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存在的矛盾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党群干群间利益关系突显

利益关系是党群、干群关系的核心,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种种关系。历史上,党群干群间的关系与经济体制有着密切联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党群干群间的利益以“大锅饭”为基本特征,利益关系表现得比较间接,而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感情关系成为构成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成分。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为价值取向的利益观念在人们头脑中逐步树立,利益关系在党群干群之间的多重关系中日益突显和强化。

(二)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群众对比参照系发生改变,使矛盾的形式日益复杂、敏感

改革开放前,广大群众对于利益的关注,更习惯于以新旧社会的历史时段为参照系,做纵向比较,广大群众沉浸在新中国带来的幸福生活之中,容易产生满足感,干群间的矛盾显得单纯、和缓。而新的环境下,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利益的关注更多地采取横向比较,收入的高低、致富的先后、生活水平的贫富等差异往往是对比的主要参照;而国与国的现代化程度,也是人们观察事物的着眼点。因此,尽管绝大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但对比的参照系一变,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

(三)党群、干群间感情纽带弱化,使二者关系面临考验

由于利益关系的淡化,以往历史时期党群、干群之间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较多,生产生活的联系显得较为密切。新的历史环境下,基层党群、干群的感情纽带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逐步脆弱,由于领导和管理内容、方式没能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以致发生一些失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四)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党群干群间矛盾易于由个体向群体转化

过去的干群矛盾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出门”、“不跨地”,纠纷、矛盾等往往在企业、单位、部门或者队里、村里、乡里就能解决掉;二是“不成群”,矛盾的形式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干群矛盾对抗性增强,矛盾关系复杂,社会影响面大。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一项研究指出:“当前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增多。群体性事件所涉及到的已不再仅仅是个体利益,而往往是群体利益。”“不少人认为„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和政府,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意在把矛盾推向社会,扩大事态,以引起上层关注。”①

二、当前党群干群矛盾构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党员干部和相关部门对密切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不适应

执政的角色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些人产生“改革功臣”的优势心理而大摆“官架”,羞于与百姓为伍,导致思想偏离党的宗旨,疏远群众,从而增加了相互矛盾的敏感性。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干革命靠群众,搞建设靠能人”,热衷于找能人,傍大款;一些人走入“唯市场、唯法律”误区,一切以“市场经济”做标尺,强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遇事坚持严格按市场原则处理,不需要再做群众工作,或以“依法行政”代替群众工作,认为既然依法行政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坚持依法行政,也就是做好了群众工作。

(二)作风建设不到位,干群和谐关系难以有效建立

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着直接影响。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以“官老爷”自居,做决策惯于下命令发指示,难于认真“下问”,倾听群众的呼声;有的党员干部弄虚作假,大搞“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损害群众利益;有的党员干部工作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有的党员干部遇事放弃原则,保黑护假,鱼肉百姓,失去群众的信任。不正之风的蔓延和腐败现象的久治不愈,极大地损害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应有形象,增加了党群干群矛盾的敏感度。

(三)体制和制度机制建设有弊端,给调整党群干群关系化解矛盾造成障碍

群众工作领导机构交叉重叠,职责边界模糊,缺少权威性和责任感;民主制度不健全,致使“官、民”间信息、意见表达和传输不充分不顺畅,形成不必要的矛盾和思想情绪;群众工作队伍建设偏弱,无论城市社区还是农村,基层岗位上专职的、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干部数量极少,且缺乏化解党群干群矛盾的热情和方法艺术,素质有待提高;群众工作载体陈旧,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借助传统载体开展工作,对于迅速城市化、信息化和“四个多样化”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相适应的工作载体更新慢。

(四)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欠发达,造成利益关系上的裂痕

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经济接轨迟缓的乡村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经营困难,税收增长缓慢,而机构人员严重超编,经费支出偏大,基层组织财务困难,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相当困难;粮食等农产品“边际收益递减”,农民增产难以增收,种田不赚钱,少数农民甚至处于贫困状态,城镇国有、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少居民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收入的反差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五)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党群、干群间思想交流阻滞,隔阂加大

无论是城市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还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对群众思想状况及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教育活动少,缺乏统一的、贴近群众实际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也在片面强调抓“经济指标”的过程中被不断弱化。一些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群众观念淡薄,开展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很差,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乐,缺乏基本的了解,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的疏远和隔阂。

三、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全党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教育,提高解决矛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站在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各级党组织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清醒认识执政环境下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矛盾的特点,总结研究当前群众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和方略。在干部培训时,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己,引导教育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修复被腐败蜕变分子玷污的党员干部形象

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抓好各级干部选拔、教育、管理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引导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改造世界观,提高整体素质。要教育引导干部经常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多为群众排忧解难,自觉做到“顺民心、谋民利、得民心”。要把抓干部作风转变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解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调动他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不断探索反腐倡廉的新思路、新对策,通过实施两个条例,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引导教育党员干部“廉政、勤政、良政”,消除不良作风给党群、干群关系造成的隔膜。

(三)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造灵活、放开、敏锐、高效的群众工作环境

要构建灵活高效的党群干群联系沟通体系和机制,强化领导组织机构,健全网络载体,做到职责明确、指挥有效,反馈灵敏。要通过查询、分析、反馈等环节,对群众的愿望需求,矛盾焦点,做系统、准确、及时分析和预测,为领导部门提供前瞻性预警信息。要完善对群众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评估。要以“严格、实际、可操作”为标准,构建并完善集检查、监督、预防和处罚于一体的配套成龙的群众工作制度。通过法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实现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保障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党群、干群间关系的和谐。

(四)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把“蛋糕”做大、切好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方针和原则。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分配关系上,要在保证国家集中一定财力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现各级党和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凝聚力。

(五)引导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依法惩治邪恶势力

要充分而广泛地发扬民主,遇事要和群众商量,走群众路线。无论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乡村,都要切实做好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为群众监督提供条件;在尊重和保证群众行使民主权力的同时,对于那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邪恶势力,也要依法惩处,依法保护群众利益。

(六)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识大体、顾大局,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关系;要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群众中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努力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七)继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性

新形势下要有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继承并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要通过“评议、听证”、“公示公告”、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拓宽民主渠道,密切党群、干群双向交流,实现“官意民心”高度契合;要信守“关爱、真诚、迅速、公平”,真诚关心群众疾苦,恪守“群众利益无小事”信念,及时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维护群众正当权益;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释疑解惑,防止和克服思想教育“一刀切”;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信得过”服务,以诚换心,以服务换情;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以制度约束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法律法规、制度条例、村规民约为武器,解决各类矛盾问题,密切干群关系;要凭借网络平台使基层组织和党员向社会各种组织、群体渗透辐射,拓展工作渠道,直接融入群众组织、社会群体及社区单位之中,听民声,动真情、办实事。

总之,党群干群关系是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正确解决党群、干群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极为丰富深刻的学问。我们要进行经常性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对党群干群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及时反馈和科学预测,并不断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牢牢把握正确引导党群干群关系发展的主动权。

基层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作风扎实,始终代表群众的利益,群众就信赖,就拥护;作风漂浮、办事不成,群众不能得到实惠,这样不仅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中仍存在四个问题。学风不浓。一是干部学习意识不强,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认为学习与工作没有直接联系,只要把工作搞好,学习不学习没有什么关系。二是学习时间不保障,基层工作多,忙于事务,虽然组建了中心学习组,但按制度按要求组织学习讨论时间是有差距的。三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基层干部做的工作是具体的工作,把所分配的工作任务完成就行了,学习书本的东西与具体实际有不相符的,这样,放松了学习,不注重学习,没有认真学习新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作风不实。一是务实程度不够,有的干部不愿深入基层,没有对基层现实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只停留在一般工作上,群众所反映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困难较大,下基层工作与社区群众联系较多,与群众探讨 发展的问题较少。二是成效不够明显。党委政府一班人是团结、勤奋、务实的,也是能打胜仗的,但在工作成效的明显程度上需进一步加强。

方法不优。工作方法创新精神不振,工作按部就班,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领导方式结构单一,没有很好的发挥各方优势,没有很好地调动工作积极性,有的干部工作事业心不强,责任感不强,工作上没有紧迫感,方法简单,没有把党和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放在首位,凭感觉办事,凭感情做事,思想不够解放,工作的交流沟通自觉性不强,认为自我感觉良好。有的领导干部把自己当成一般干部,有时忘记了自己是党员,有的领导干部自我要求不严,一般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动脑筋,不想办法,工作方法简单。纪律不严。一是有的干部不够严格遵守机关规章制度,有迟到早退、早出晚归、走读等现象,工作时间不够保障,工作效率不高;学习制度建立健全,但流于形式,未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值班制度要求严格,除开会、学习外,有的干部不够遵守,纪律性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二是工作纪律松驰,安排的工作有拖拉现象发生,明确了工作时限,工作发展不够平衡。三是生活纪律不严,节俭意识不强。工作业余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不够,健康有益的活动开展还需加

领导干部轻车简从,住农户家、吃农家饭、听农民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时至今日,干部下乡竟然成了“新闻”并引发热议,甚至还要出台“硬性规定”予以敦促,的确令人深思。联想到此前农民对干部下乡“夹着小包抽着烟,东看看来西转转,指手画脚说一番,拉着架子等吃饭”的讽喻,以及“基本不欢迎,基本不顶用”的评价,说明干部下基层的好作风已严重变味、走样。

是百姓不欢迎干部下基层吗?否也。笔者在与农民兄弟交谈时发现,大伙儿对那些放下架子,降低姿态,不事先发文件、下通知、打电话,不事先进行精心“踩点”和警车开道、前呼后拥,在真诚的倾听中了解基层、体察民意,能读懂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官访”活动还是比较青睐的,嗤之以鼻的只是那种“摆、要、压、浮、玩”式下基层。具体表现在以下“五盼”上——

一盼“轻车简从”。干部下基层应做到“四不”:不事先通知、不警车开道、不层层陪同、不用记者随访报道。一两个人,直接深入农家,在村里或田间地头随意走走,就能听到鲜活的农民语言。那种提前发文件、下通知,一人下访十多个人陪同,对行车路线、参观地点和走访的农户都进行精心设计和包装,甚至连走访对象见了领导说什么都“排练”好了的“下基层”,只能是搞形式、“吓基层”。

二盼“嫌富爱贫”。现在不少干部下村蹲点,选的都是交通比较便利、小车能直达的地方,吃、住也多被村干部安排在当地比较体面的“富裕户”家里。那些不太富裕甚至很穷的地方,那些大山深处的困难农户,鲜见有大干部“光临寒舍”进行“三同”。为此,百姓希望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嫌富爱贫”,多去那些薄弱村、贫困村去感受体验一下贫民的疾苦,给他们送上致富的真经。

三盼“身心同入”。下乡住村要少些“强迫”多些“自愿”,做到“人下心也下,身入心也入”。那种俯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哈不下腰来,把下基层当成应差、应付、应景,像“鸭子”一样下了水却沉不下去,抑或是头下去了,尾巴却一直浮在水上,热衷“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回到市里谈一谈”,一阵风来,一溜烟去式的“下基层”,不过是一种“表演秀”,令老百姓深恶痛绝。

四盼“常态长效”。领导干部下基层要长期坚持、常效进行,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一时兴起。那种放不下架子,把下乡当作交差凑足上级规定的“天数”,今天想起来下去一下,明天要检查了去一下,抑或是想玩现实版“开心农场”了去一下,借机游山玩水、打牌、钓鱼,不管电视上如何有影,广播里如何有声,报纸上如何有名,也只是浪得虚名,徒增百姓厌恶。

五盼“实至名归”。干部下乡要取得好的效果,要采取“鸬鹚”功夫,鸬鹚抓鱼时必须沉到水底才能抓到活鱼,干部下乡只有沉下去方能抓着“活鱼”。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之后,要“对症下药”,化解各种矛盾和积怨,想方设法让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如果说得比唱得好听,光有承诺而不践诺,几番“下乡”之后,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这种“下基层”只会劳民伤财,不下也罢

1、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要立足于为群众办实事。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而群众也正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实事,来认识党和政府的。因此,落实联系群众的制度,要立足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体现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要以群众需要不需要、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多办顺民意、凝民心、增民利的实事,绝不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2、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要优化服务环境。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供组织保证。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广大党员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党员队伍流动性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必须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的组建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党建工作成果,在促进传统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要抓紧在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不断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

3、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要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激发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

激励机制是一种激发内在活力的诱导性、驱动性机制,它可以唤起党员的内在动力。要建立完善群众评价机制,开展“三项活动”满意度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努力营造弘扬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氛围。党组织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考评目标中,要引入群众评价标准,以群众的满意公认度,作为党员民主评议中组织认定党员优秀、合格、不合格的重要依据,使群众基础好、群众认可的优秀党员得到提拔重用,使那些群众反映大、意见多、满意度低的党员领导干部受到批评甚至被降职、撤职,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社会价值导向。

第三篇:1当前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漳州市委组织部

共产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细胞,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几年来,全党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性教育、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使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次理想信念的再教育,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得到提高,党建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然而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党员队伍管理教育存在两个“难适应”问题

1、教育水平难适应。一是教育方式单调,通常是开个会、讲个课、读文件、念报纸,缺乏吸引力,党员人到心不到,学习教育流于形式;二是教育内容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党员的思想实际要求差别较大,很多是就理论谈理论,教育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三是教育对象不分层次,只管硬输硬灌的“大呼隆”式、“赶鸭子式”的低效或无效教育,方法简单,效果差。

2、管理水平难适应。一是习惯于粗放管理,仅仅停滞在浅层次的管理上,对管理中出现的随意性、草率性和盲目性,见怪不怪,往往凭经验,简单地看开了多少会,发展了多少党员,开展了多少活动,建立了多少本、薄、册。二是党务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党务干部存在着“抓经济实惠多、抓党务麻烦多”的心态,出现管理地位不明找准位臵难,应付差事做好工作难,人心不稳提高素质难的现象,加上党建经费投入不足,先进的管理硬件不配套,运行机制跟不上,党员教育管理显得力不从心。

二、党员队伍思想状况存有“四个化”倾向

一是理想信念弱化。主要表现在:有些党员没能把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放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正确位臵上去看待,个人主义严重,对个人有利的事抢着干,对有困难的事等等看,对有风险的事躲和让;有的党员正义感和责任感明显消退,对身边发生的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漠然视之,不敢大胆批评指正。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深层次矛盾加剧,有些党员感到迷茫、困惑和难以适应,工作处事往往随大流,追求没目标,努力没方向。

二是服务意识淡化。缺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与群众的感情疏远。有的党员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群众的事情漠不关心,臵之不理或敷衍了事;有的丢弃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工作浮在表面,有时下基层也是蜻蜓点水,雾里看花,很少与群众面对面座谈,对群众的冷暖知之甚少;有的党员群众观念不强,想最多的是个人如何发家致富,没有处理好先富与共同致富的关系,凡事为个人着想,不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三是纪律观念退化。有的党员不能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不愿接受组织约束,游离于组织之外,我行我素,党员不象党员;有的党员只要权利,不要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交给的任务,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及时按标准缴纳党费;有的甚至违法违纪,造成不良影响。

四是进取精神软化。集中表现为缺乏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的党员发展欲望不强,精神不振作,思路不开阔,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干事创业的气魄、胆识和谋略;有的党员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保守思想,创业精神不足,工作萎靡不振,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有的党员信心不足,一味强调客观困难、落后有因,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向上缴,缺乏克服困难、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和干劲;有的党员观念陈旧落后,按老眼光看事,按老经验管事,按老规矩办事,怕负责任,怕担风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和魄力。

三、不同类型党员存在各自不同的薄弱环节

农村党员:突出表现为带创能力不强,因循守旧,小农意识浓厚。一些农村党员贪图小利,有时小恩小惠就能改变他们的政治立场。农村老党员中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思想僵化,常用老眼光看新问题,许多人还是需要救助的贫特困党员,发挥不了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党员村干部中有的私心杂念较为严重,想小家的多,顾大家的少,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机关党员:总体素质明显好于农村党员,但仍存在衙门习气、作风飘浮、工作拖拉等问题。有的遇事互相推诿扯皮,一些该办的事找碴推拖,一些急需办的事不能及时办理,影响了工作的进展;一些非领导职务尤其是年过四十的党员干部,觉得提拔升迁无望,工作应付了事,得过且过;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正视职务的调整,工作带有情绪,不能很好履行职责;有的党员滥用手中权力,腐化堕落,以身试法,损坏了党员的形象。

非公组织党员:大部分受业主影响很大,作用发挥有限;有的组织观念不强,思想消极,认为现在的党员与非党员一个样,都是为老板打工,只是老板的雇工,体现不出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还有一大部分特别是在台资企业就业的党员怕暴露党员身份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想、不愿公开党员身份。

社区党员:大多为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复员转业军人党员。这类党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离退休党员、复员转业军人党员在转入社区后,先锋模范作用减退,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党员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组织观念淡薄,党员意识、宗旨意识不强;有的下岗失业党员不能正确看待改革与发展,满腹牢骚怨气,对党组织的活动漠不关心。

流动党员:一部分是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党员,到了城市未找到党组织,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处于失控状态;另一部分是外出务工的党员,这些党员基本上未过组织生活,也不向组织报告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使他们游离于组织之外。

离退休党员:大部分认为只要听党的话、不说落后的话、不干不该干的事,就符合党员标准,存在着“离职离岗、思想下岗”的现象;极个别偏激看问题,发牢骚、讲怪话。一些退休安臵在农村的党员,存在着年老不怕组织处分的思想,加上视野的局限性,往往以偏概全看问题,在群众中散布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的言论,忘记了自己党员的身份。

四、党员队伍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党组织对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在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把党建工作当作软指标,多抓少抓关系不大,往往用完成业务工作来代替党建工作。一些领导干部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对支部工作不关心不支持,不主动带头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在党员中造成不好的影响。一些农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只停留在“发展经济能带头,遵纪守法不犯罪,计划生育不违反”的低标准上,降低了政治性的要求,新党员入党后又不注意跟踪教育管理,造成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下降。

2、社会因素影响。一是市场经济负面冲击,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剧烈震荡,竞争机制的推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很容易使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价值取向异化、社会行为失范。二是对市场理论建设相对滞后,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准备不足,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模糊认识研究不够,对社会上流传的错误观点反击不力,造成党员认识模糊、思想困惑。

3、管理监督不严。一是从严管理力度不够,党员的监督乏力。有的党组织怕麻烦、怕得罪人,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按标准处臵不合格党员,党员出口不畅。有的党组织找不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党员管理和中心工作形成“两张皮”,有的党务干部找不准管理症结,拿不出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到位,号召力不强。有的党支部活动不正常,制度不健全,缺乏活力和向心力。有的党支部就活动抓活动,对党员的实际生活困难解决、关心不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党员的积极性。

4、党员学习不够。部分党员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是领导的事,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坐不住、学不进,万不得已参加学习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的党员满足现状,不求新知,知识水平和能力难于适应本职工作的要求,不能有效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有的党员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前,失去了原则,滋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有的甚至腐化蜕变违法违纪。

第四篇: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董泽庆

院系:工学院专业:交通运输班级:交通运输1001学号:20101176

内容摘要:2011年,世界全球化速度加快,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政治 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依然是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格局: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我国经济发展挑战机遇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同时又面临哪些机遇呢?

一,我国面临的挑战:

1、2011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前几年各国政府都用巨额的资金刺激经济增长,现在通胀压力、特别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我国金融机构多次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些措施都旨在抑制通货膨胀。

2、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4、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6、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

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7、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

8、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9、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我国现在面临哪些机遇呢?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面对当前形势,我们一是一定要充满信心,决不能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对前途丧失信心;二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决不能看不到存在的问题,盲目乐观,拒绝与时俱进。我们祖国应从以下几方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是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是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是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五是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增强忧患意识,深入思考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地大力提倡改造世界观。

第五篇:我国当前面临的安全形势

我国当前面临的安全形势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讲:“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环境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安全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从两个“前所未有”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安全环境面临的形势。

一、党中央对形势的两次战略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形势有过两次重要判断。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国际形势,果断作出了“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判断。当时小平同志讲,“‘战争打不起来’这个话我们多次讲过。这个判断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就能够安安心心地搞建设,把我们的重点转到建设上来,没有这个判断,一天就诚惶诚恐的,怎么能够安心地搞建设?不可能安心地搞建设,更不能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确定我们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 有了这个判断,就有了我们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基穿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把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明确概括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并及时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调整了对外战略和方针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并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

中央对形势的第二次判断,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来的“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中央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一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我们有可能争取一个较长时期和平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二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推动力量;三是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这些都给我们加快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战略机遇期的论断,是我们党在深刻考察了当今世界特征和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判断,关系到长期的、全局性的各项战略部署,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两个“前所未有”是新世纪新阶段对我国面临安全形势的新概括

两个“前所未有”即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十七大仍然坚持了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并以两个“前所未有”对国家安全形势作了高度概括。

(一)机遇前所未有 第一,从国际背景来看,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为我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机遇前所未有。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政治多极化深入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这些基本特征使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国际环境在较长时期内可以保持总体和平稳定,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于我有利,机遇在大大增加。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给世界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二,中国的安全环境处于建国以来较好时期之一,使机遇前所未有。仅从上述当今世界的主题和经济发展潮流,还不足以说明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还要善于从中国自身环境改善来看待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首先,冷战结束,长期对我构成严重威胁的军事包围基本解除。整个冷战期间,我国家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美、苏、日、印等国从四面八方对我构成军事威胁。我们一方面需要巩固政权,另一方面需要应对威胁,安全环境非常险恶。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奢谈机遇期的。冷战结束,对我构成威胁的军事包围基本解除,这是我们谈机遇期非常重要的基点。其次,美国战略重点转移,减轻了我们的战略压力。“9.11”之前,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我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巨大。“9.11”事件及后续事态发展,使美国的战略注意力、战略资源和战略重点被迫投向中东地区。美国的战略困境成为中国战略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的重要因素。再次,与邻国边界领土争端取得较大进展,周边环境和谐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与越南、印度、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签订了边界划分的协定或边境相互信任的协定,绝大部分有争议的陆地边界已经划定。我国同东盟国家在南海领海和岛屿主权归属问题上的争议也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迈出重要步骤。我们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营造了和谐稳定、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这是机遇前所未有重要保证。

第三,我国与其它大国关系出现全方位改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进入平衡发展时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全面展开,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不断加强;中欧关系呈现出稳定、务实、成熟、全面发展的特点,因双方战略借重需求上升,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得到新的发展;中日关系虽有所迟滞但已出现回暖迹象,且经济联系密切,利益交融已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不存在战争前景;中印关系得到较大改善并不断发展,现在中印两国正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相互谅解的原则,积极促进两国关系朝着更加稳定、友好的方向发展,两国签署的《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为中印关系的改善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中国与其他大国发生大规模军事对抗或被迫卷入周边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力以赴地推进和平崛起进程是完全可能的。第四,中国国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我们捕捉机遇期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出28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的奇迹,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正像十七大报告讲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个现状使我们对各种有利条件的利用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今天的发展利用了国际上所有条件的同时,却没有遵从西方的模式,而是走了一条完全独立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这使得我们解决问题的战略回旋余地增大,有利于战略机遇期的捕捉。

(二)挑战前所未有

第一,世界形势的不乐观因素的挑战。当今世界不容乐观的因素,深刻影响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其双刃剑作用愈益显现,国际竞争加剧,对发展中国家总体不利;世界力量失衡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政治多极化发展道路曲折漫长;西方某些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大肆推销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加剧了一些国家的民族宗教矛盾和意识形态斗争。由于我们已经全面参与了全球化进程,世界对我们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直接而广泛,从而带给我们的挑战前所未有。第二,西方国家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挑战。冷战格局瓦解后,西方大国仍然保持了综合实力优势。当今的世界秩序仍由西方大国领导,以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目标,由少数几个大国垄断国际市场,操纵整个国际社会生活。国际组织基本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按照西方国家制定的规则在运作。我们长期被排斥在国际主流社会之外。同时,外界对我们承担国际责任的期望大大高于我们的实力。因此,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下,如何更加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更好地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维护自身的发展利益,于我们是一种挑战。

第三,世界大国公开或隐形遏制对我形成的挑战。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西化”、“分化”战略。美国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毫不掩饰地宣称,美国的目标就是要领导全世界,就是要利用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来谋求它的绝对优势。在美国全球战略的主导下,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和潜在挑战者是毫无疑问的,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贸易问题、以及东北亚、中亚安全问题上存在着若干分歧。近期,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和美国四方联盟缔结了非正式防务条约即所谓亚洲版北约,矛头指向十分清晰。如何警惕和有力地回应国际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的渗透和遏制的挑战前所未有。

第四,影响我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因素处于不确定变化之中。中日东海争端、南海权益争端、中印边境领土争端,矛盾冲突日益浮上台面;“台独”、“藏独”、“东突”等分裂主义势力继续得到西方势力支持,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现实障碍,西方国家某些抵制奥运的言论和行动充分说明这一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台湾问题形势发展正进入新一轮高危期,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当选后的政策走向还存在变数。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讲:“当前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诸因素中,最能在战略机遇期干扰我和谐社会建设、中断我和平发展进程的是台湾问题。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新世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能否持续,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能否真正实现。” 这些影响我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因素都处于不确定变化之中,且很多客观条件我们难以把握。如美军在伊拉克还能陷入多长时间,美国同伊朗的核问题将如何解决,朝鲜半岛局面还能维持多久,中日东海冲突以什么方式解决,台独势力会把台湾推向何处等等,都将对我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如何应对各种势力干扰我国发展历史进程和国家统一的挑战前所未有。

第五,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带来的挑战。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有,发展付出的能源、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就业、分配、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阶段性特征,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正如胡锦涛主席指出的“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我们能不能抓住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加快的历史机遇,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我们能不能妥善应对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完成新形势下“五化”的新任务;能不能解决民生为重点的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两个“前所未有”表明,我国发展的总体环境处于最好时期。同时,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也在增多,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全局。因此,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清醒地看到,机遇只是为发展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机遇能否由可能性变为现实,不仅取决于能否及时抓住并利用机遇,更取决于能否应对挑战。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关系。不战胜挑战,就无法赢得机遇。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因此十七大报告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保证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合集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