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
编辑:天地有情 识别码:21-490606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27 21:58: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

一、基础知识 绪论部分

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P20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

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 法国学派:同源性 美国学派:类同性 中国学派:异质互补性

3、课本所定义的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 P40 跨国、跨学科、跨文明

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英国的波斯奈特)、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梵·第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

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 P64

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举例子分辨)P69

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 P78 印象渊源研究、口传渊源研究、笔述渊源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P87-90 最重要的媒介是文字资料媒介

研究范畴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第二章

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P98、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P99、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P102、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 P97

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有三: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作用;语言差异过滤作用;接受者文化心理过滤作用。

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是语言的过滤作用。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P114、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P112、译介学研究范畴P112

深究文学交流中的深层问题

对“如何界定翻译”的探索

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翻译文本、翻译史研究

11、比较文学形象学中他者研究范围P127、形象学的研究范围P125-128、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P125

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

注视着、先见、身份、时间、他者、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注视者在构建他者形象时受到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

12、错误影响、负影(举例子分辨)P144。文学他国化的情况是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而言的P150。

第三章

13、类型学研究范畴、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学者、《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的作者 P161-165

研究范畴: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想流派 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学者:俄苏学者

《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的作者:勒内·韦勒克

14、美国主题学发展的里程碑是哈利·列文发表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P172、主题学产生于民俗学P171、课本描述的主题学研究范畴P176-178 研究范畴: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

15、西方文学三分法P185。我国近现代四分法内容P186、最早在理论上对文学进行分类的作者(亚里士多德)P181 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16、七科之学是什么P200、中国传统学术讲求的是什么、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共同之处 P204 七科之学:文、理、法、商、医、农、工

中国传统学术讲求:家学渊源、通人之学、以人统学 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共同之处:审美

第四章

17、世界文学的三层含义P214 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

指代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18、研究异质性的的前提和基础、最终目的P231 前提和基础:求同

最终目的:促进各异质文明间文学的交流和发展

19、古添洪和陈慧桦、王国维、钱锺书、陈惇和刘象愚、曹顺庆为跨文明阐发研究方法做出了什么贡献。参考PPT P247-249 20、文化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最核心的部分,异质文明特征的根本显现之处是话语、P261、跨文明阐发的定义P252、跨文明互补与融合研究途径P240-244 跨文明阐发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他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研究途径:归类、“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融合法”

二、理解记忆

1、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实质上就是使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得以研究证实“事实联系”或内在规律认识的、具世界文学视野的学理逻辑假设。主要有以下几点: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3、什么是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4、什么是“套话”?

指一个民族再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也有学者译为“滞定性”,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5、什么是主题学?它和母题有何区别?

主题学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它归属于平行研究。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并且母题具有客观性。母题与主题的差别在于: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6、什么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一般认为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同时使用。第一是指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第二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

7、什么是跨文明阐发研究?

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当然,这种研究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

8、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研究范围包括:

(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2)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松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问题、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么样的。(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是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松着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9、试辨析接受学和接受理论的关系。

接受理论的产生,极大冲击了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革新和创造了一批新的研究范式。作为文学研究一支的比较文学,从这一理论中看到了发展自己的机遇。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接受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接受学从接受理论中吸收了诸多理论养分,二者在理论认识方面不乏共性,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接受理论极为重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却并没有设定限制。它可以是同质的,也

可以是异质的。

10、试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单一民族的国家、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多民族的国家、国别文学大于民族文学。同一民族分属不同国家时,国别文学小于民族文学。

总体文学一般认为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同时使用。第一是指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第二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也是研究总体文学的途径。

从性质上说,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世界文学是文学创作的作品(文本)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是文学研究,是理论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以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为研究基础,以达成新的世界文学为目标。

11、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到它的故乡。《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就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剧本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

12、注视者和他者的含义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在建构他者形象时会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他者形象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相互关系为: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

(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13、异质性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这种彼此相异的特性在不同文明的文学中都可得以体现。例如中西文论之间的异质性。任何一种文明都会有自身独特的品格,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自然也各有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异质性来。面对这种异质性,面对异质文学之间彼此激荡的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异质性他者存在的重要价值,在对话中达成互识、互证和互补,进而促发文学新质的形成,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体认不同文明间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不可规避的题域合情合理;在跨文明的视野中进行异质性研究,是中国学者立足于国际文化的当下语境,审时度势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异质性的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不同文明和文学间的互补性,将不同文明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结合起来,以求得不同文明系统的文学之间相互融会、整合和共同发展。

14、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是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法国学者梵•第根总结了德国学者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对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论述。之后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专门进行了深刻论述。很快,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许多学者并将之纳入平行研究范畴之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目前比较文学学界十分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其后,顾颉刚又整理出版了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加上我国其他学者出版的一些对民间传说人物的研究,开辟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先河。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主题学在发展中也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法国比较文学奠基人阿扎尔、代表新批评派的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等提出了质疑。但就在上述学者的一片质疑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主题学的领域为许多学者提供了资料来源。作家们从来是思想史和感情史最直言无忌、最有说服力的阐释者,比较文学无须陷入民俗学和空泛的广博,就可以在其中找到结实的机会为思想史和感情史做出贡献。

15、试比较分析中西戏剧的特点。

16、试比较分析中西诗歌的特点

17、试比较分析中西小说的特点

18、试比较分析中西散文的特点

三、举例分析及评价

1、结合你所学的中外文学知识,试从平行研究角度对中外文学流派、作家或作品任选一相关对象进行个案论述与写作。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历史和现状的看法。

3、谈谈中国学派及你对它的看法。

4、试论比较文学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并加以评价

5、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6、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以简洁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按照自己的理解,就下列叙述做出阐释说明。

四、、综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第二篇:比较文学概论的复习资料综合(小文档网整理)

一、基础知识

绪论部分

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

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

3、课本所定义的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

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

第一章

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

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

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

第二章

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

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译介学研究范畴

11、比较文学形象学中他者研究范围、形象学的研究范围、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

12、文学他国化的情况是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而言的,错误影响、负影响

第三章

13、类型学研究范畴、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学者、《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的作者

14、美国主题学发展的里程碑是哈利·列文发表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主题学产生于民俗学、课本描述的主题学研究范畴

15、西方文学三分法。我国近现代四分法内容、最早在理论上对文学进行分类的作者

16、七科之学是什么、中国传统学术讲求的是什么、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共同之处

第四章

17、世界文学的三层含义

18、研究异质性的的前提和基础、最终目的

19、古添洪和陈慧桦、王国维、钱锺书、陈惇和刘象愚、曹顺庆为跨文明阐发研究方法做出了什么贡献

20、文化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最核心的部分、异质文明特征的根本显现之处是话语、跨文明阐发的定义、跨文明互补与融合研究途径

二、理解记忆

1、什么是比较文学?

2、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3、什么是跨学科研究?

4、什么是“套话”?

5、什么是主题学?它和母题有何区别?

6、什么是总体文学?

7、什么是跨文明阐发研究?

8、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9、试辨析接受学和接受理论的关系。

10、试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11、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12、注视者和他者的含义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13、异质性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14、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

15、试比较分析中西戏剧的特点。

16、试比较分析中西诗歌的特点

17、试比较分析中西小说的特点

18、试比较分析中西散文的特点

三、举例分析及评价

1、结合你所学的中外文学知识,试从平行研究角度对中外文学流派、作家或作品任选一相关对象进行个案论述与写作。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历史和现状的看法。

3、谈谈中国学派及你对它的看法。

4、试论比较文学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并加以评价

5、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6、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

第三篇: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

3、填空2分×

12、简答7分×

3、材料分析10分×

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天天版权所有 合性。

(四)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态、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10.比较文学的基本体征和四大研究领域: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p33)

11.文学变异研究:一是语言层面的变异研究,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研究,四是文化变异研究,五是文学他国化研究。(p47、p96)

12.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所提出和强调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以可比性为前提,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而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等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这也是平行研究。(p51、p159)

13.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p57)

14.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实证性。(p59)

15.史达尔夫人在《论文学》(1800)中,把欧洲文学区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两种类型,认为文学与地理环境如气候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p63)

16.流传学的研究范围及影响类型(p64-68)

研究范围

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

2)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送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受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文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级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天天版权所有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流传学的影响类型 1)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2)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4)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从影响的方式和内容来看:

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著作来实现的,其一表现在整体上,如卢梭的作品风格影响了全世界,其二表现在个体上,如屠格涅夫对巴金的影响。

技巧的影响。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对接受者所造成的影响,如鲁迅接受了包括果戈里等俄国作家的艺术影响。茅盾接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

艺术形象的影响。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如欧洲不少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唐璜形象。

主题或题材的影响。如欧洲文学中许多作家创作的主题和题材都源于古希腊神话。

框范的影响。所谓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如拜伦的《海盗》与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以及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出逃囚徒”。

理论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可以是哲学、政治、文学理论等多方面。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对20世纪文学理论和创作产生的重大影响。

17.流传学研究的模式和实例分析(p67)

1)直线式影响 所谓直线式影响就是“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如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而创作的自由体小诗,大半都是直接或间接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的,矛盾在创作中对托尔斯泰“史诗题材”艺术处理手段的借鉴,他承认《子夜》“尤其得益于托尔斯泰”。

2)辐射式影响

所谓辐射式影响就是“一对多”式的影响,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的影响,他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多个或多国的接受者)产生的影响,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对一国群体的影响和个体对多国的影响。如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作家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对东方文学和欧洲文学如《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天天版权所有 3)焦点式影响

焦点式影响是“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如鲁迅受到众多俄国作家的影响,此外日本的小说、尼采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也对他的创作方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交叉式影响

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会出现交叉,其表现特点是:从流传的方向和路线看,起点和终点之间并不总是单向流通,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对终点的影响具有多质性。如蒙田及其散文在五四时期对我国影响甚大,但谙熟英、日语的中国作家不是直接阅读法文原著,而是通过英国“小品文”和日本作家厨川白村来认识和接受蒙田的。因此,英日两国成了他们接受法国蒙田的中介。这就形成了交叉影响,即英、日作家既是受蒙田影响的终点,又成为传播蒙田作品的起点。

5)循环式影响

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也会形成一种循环。这种循环影响是从起点出发,达到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同质文化圈的循环影响。例如法国的波德莱尔受美国爱伦坡的启发,而爱伦坡有受到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影响,而柯勒律治又吸取了德国诺瓦利斯的诗学养料。二是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例如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经历了在法国的改变和再创造,最后又回到中国的流传路线就是典型的循环式影响。

18.渊源学的定义(p74)

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19.渊源学的研究方式(p77—84)

影响的方式来看:印象渊源,口传渊源,笔述渊源。从影响放送者的角度:孤立渊源,集体渊源。

20.《摩罗诗力说》是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浪漫主义的论文。

21.媒介学的定义(p86)

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一个国家)作品进入本国(另一个国家)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22.媒介的定义(p86)

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中间起交流、影响与传递等中介作用的东西,也可以是把一国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思潮介绍传播介绍给另一国的中间活动,它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某个组织、在某种环境中起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包括:

天天版权所有 个体媒介

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体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个体媒介者,常常是以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的影响起到媒介者的作用。例如威廉斯接受劳伦斯的影响,卢梭接受理查逊的影响,海涅接受拜伦的影响,都是有代表性的个体媒介者。再如闻一多接受丁尼生的影响,闻一多通过丁尼生起到了中英诗歌媒介者的作用。个体对群体起到的媒介作用,如卢梭思想通过歌德、席勒、海涅在德国的传播就是一例。

团体媒介

所谓团体,主要是指一些趣味相投、倾向一致的作家、翻译家的联合,如沙龙、文学社团等。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很多文学团体,译介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如由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组织的“创造社”,出版《创造社丛书》,刊载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郑伯奇翻译的《鲁森堡之一夜》等。

俄苏近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群对鲁迅的影响,正是一种文艺思潮为媒介而产生的团体影响。

团体的媒介很多时候表现在流派的影响上,例如,西方的象征派诗歌,是欧美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派别,它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群诗人,如艾青、李金发、徐志摩、戴望舒、郭沫若等,都不同程度的通过某种媒介吸收了自己所需的营养。

文字资料媒介

文字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许多被湮没遗忘的作品,可以在报章杂志找到评论的线索。比较文学工作者要广泛查阅那些对传播起过重要作用的期刊、报纸,尤其重要的是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期刊。如莫尔根和霍尔费尔德的《英国期刊中的德国文学》就是典型的文字资料媒介研究的例子。

作家对外国语言文字的掌握与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学研究内容,例如胡适提倡白话文,就和胡适与外来语言文字的接触有关。

23.媒介学中的译者与翻译(p92)

直译和转译是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许多外国作品都经过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转译才为国人所知。对同一作品不同译本的比较,包括同时代与不同时代的比较,可以发现由于时代演进、兴趣的变化以及语言的发展,一个外国作品在传播过程的变化会给人们留下不同的印象。

译者也是媒介者,译者对原作的选择、改变和增删,既体现译者对原作的兴趣和欣赏程度,也体现了译者对媒介作品的理解与评价。

24.文化过滤(p97-98)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叶维廉提出了“文化模子说”。

定义: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25.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p99-103)

天天版权所有 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接受者所处的现实语境和具备的传统文化决定着该历史阶段的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比如在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中,中国现代作家偏爱象征主义文学而相对冷淡未来主义文学,这一“迎”一“拒”就是由于中国现代作家个体或作家群体的文化过滤起了作用,即象征主义文学“应和”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比兴”与“象征”,这种“应和”表面上是中国的一种创新,但是潜在的却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文学交流首先是语言交流,文化过滤作用首先受制于语言。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语言既是“器”,又是文化,文学翻译的过程就是文化过滤的过程。如中国的“道”在西方语境中的传播。

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在跨文化文学的交流中,作为“文字流传物”的作品必须首先与特定的读者或译者遭遇,也就是说,首先起作用的是读者或译者个体的主观需要。比如在西方浪漫主义触发下所形成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群体,在整体上都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视为其基本的思想基调。但是在不同作家身上却因个性特质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表现。

26.文学误读(p104-105)

“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的额《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的。

“误读”时“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

首先是接受者或者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就是研究主体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文化系统的文学现象,从而产生理解上的错位,按我所需地加以切割、加工,读出研究对象所没有的意义。

其次,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历史时空的错位,错位所导致的偏见,必然对传入的文学发生误读性影响。

最后,文学误读与创新。(举例略)

27.译介学的定义(p111)

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28.形象学的定义(p121-124)

比较文学的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或异民族的想象物。

形象不一定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器物、景物,还可以是词汇、观念。

天天版权所有 变异性层面: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象学发展进入成熟时期。巴柔、莫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巴柔指出:“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接受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于形象。”“重组”“重写”意味着这种形象学实际上是一种变异研究中的形象学。

综合性层面:巴柔认为,他者形象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中所得到的关于一国看法的总和”。这说明,形象学中的形象,是在文学和文化互动关系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他者的形象,就不能不将其置于被扩展了的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去考察,这一扩大的“新的视域要求研究者不仅考虑到文学文本,其生产及传播条件,且要考虑到人们写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

29.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p125-129)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展开。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构成了注视者构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状态。

先见。注视者存在于历史与传统之中,历史与传统先于注视者而存在,是注视者不能不接受的东西。因而,既没有超出传统之外的注视者,也没有与传统无涉的他者形象。例如,十八世纪以后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大体就立足于西方对中国的曲解这一传统。

身份。任何人都是以一定身份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交往的。注视者在注视和建构他者形象时,也总是以一定的身份出现的。

时间。时间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无所不包,无所不纳。注视者作为自然生命是无法否弃时间的。从某种程度来说,他者形象时更深层次地浸润在时间中的东西。注视者对他者注视、观看得越久,他者形象表层的东西就会日愈剥蚀,而注视着体现在历史文化中的个体反思精神就会愈为强劲,他者整体化,多维化的东西就会在这种反思中日益凸显。老舍作品中的英国人形象就很好地说明了时间对注视者建构他者形象的这种影响。

他者通常指代某些个人或群体为了强化自身身份而定义出来的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群体。巴柔认为:“所有的形象都源于一种自我意识,他是对一个与他相比的我,一个与彼处相比的此在意义。”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研究范围。

异国肖像。在国际交流中,异国绘画、瓷器、挂毯乃至园林等常常比口语或文字形式所表达的民俗意义更有情趣、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这些肖像形式还能将表情达意和馈赠、供奉、装饰等功能融为一体,从而对注视者及其本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异国地理环境。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研究者关注的则是异国地理环境对异国人生理特征、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制约作用。

异国人。人种的差异构成了多元文化的基石。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狂热。“一个作家或团体把异国现实看作绝对优于注视者文化,又有本土文化的东西”,“与提高异国身份相对应的,就是对本土文化的否定和贬抑”。这时候,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天堂般的幻想色彩。

天天版权所有 如歌德想象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就源自于这种狂热的态度。

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下,“与优越的本土文化相比,异国现实被视为是落后的”。在憎恶的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幻象。如《一千零一夜》中,波斯人被称为“拜火教徒”“伪信者”“卡菲尔”。他们面目狰狞,丑态百出。这些波斯人形象的背后,潜藏在作为征服者的阿拉伯人对信仰多神教的被征服的波斯人的鄙视和厌恶,在这种对波斯人形象阴暗面的夸大中彰显的时阿拉伯人的优越感。

亲善。在这种关系状态下,“异国文化现实被视为正面的,它来到一个注视者文化中,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注视者是接受者文化,他自身也被视为正面的”。他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文化的完全顺应以及和“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相比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30.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与前景(p130)

主要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文本内部研究。

(一)文本外部研究

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研究,它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性。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的内容包括: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涉的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于异国的看法,这一“研究代表了形象学的历史层面”。他是在本文之外展开的,要求研究者对文学形象进行一种扩展了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作家。作家异国知识的来源,不仅影响着他者形象表现的形态,而且影响形象的性质。作家不同的经历和观看方式以及视角会直接影响到他者形象制作的效果。作家创作是不同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同样也会影响他塑造他者形象的存在方式和性质。如同样作为他者形象的日本女子,徐志摩《沙扬娜拉》中的日本女子就比郁达夫《沉沦》中的日本女子可亲可近,这与他二人的地位与心态的差异有很大关系。

异国形象与真实的异国的关系。他者形象的真实性程度,并不能决定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考察他者形象与他者现实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注视者一方的文化模式上,重点在对这种文化模式的产生、发展、传播与影响的探寻上。例如作为理解席勒《杜兰朵》的历史背景应该是欧洲思想史,而不是历史上的中国。

(二)文本内部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基石仍在文本内部,它不能放弃对文本内部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

词汇。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最基本的单位。在文本中这些词汇构成一个词汇场,这些此会场共同生成概念的、情感的词库构建了一个他者的形象。

套话: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文化标志的缩影。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语和主语部分的混淆,一种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如“乾隆很开明”“老毛子”

天天版权所有 等。

等级关系。总体看,表现在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与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的两组关系的对立上。具体来看,则可以从时空和人物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故事情节。在这一阶段,研究重点是文本如何通过程序化和模式化的一系列叙事序列建构异国形象的。例如,《烈火金刚》《吕梁英雄传》等小说中的日本人形象就是由一个再生式的故事模式,将日本人的形象定位在凶残和野蛮的侵略者层面上,也就成为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真理的有力阐释。天天版权所有

第四篇:比较文学复习资料(teniu推荐)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曹顺庆版)

一、填空

1.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已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2.比较文学的英文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其信件1895年才被出版。

3.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4.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末得以诞生。

5.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6.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刊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7.1887年科赫创办了一本颇有影响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

8.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

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9.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10.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P.31)11.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 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P.33

12.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13.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P.31

14.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他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15.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

16.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17.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18.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P.77

19.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详见P.87)20.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最基本单位。

21.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22.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P.97

23.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24.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文本内部研究。(文本外部研究: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异国形象与真实的异国的关系;文本内部研究: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

25.流传学的研究范围P.6

5二、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他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是立足于全球文化背景之下,在宏观、跨越的视野中,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现象,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所进行的开放式的文学研究。)

2、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3、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4、媒介学: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5、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6、形象学:比较文学的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或异民族的想象物。

7、套话: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文化标志的缩影。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语和主语部分的混淆,一种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

8、文化误读:就是研究主体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文化系统的文学现象,从而产生理解上的错位,按我所需地加以切割、加工,读出研究对象所没有的意义。

三、简答

1、“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P.99)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2)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

3)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

2、产生文化误读的原因 误读是“文化过滤” 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

1)首先是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

2)其次,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

3)最后,文化误读与创新。

3、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法国学派: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色,以文字的“输出”与“输入”为基本 框架,构架起了以“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跨越了国家的界限,沟通了各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

美国学派: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 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以“类比”“综合”“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跨越了学科界限,并沟通了互相没有影响的各国文学关系。

中国学派:曹顺庆、孙景尧、谢天振

以“跨文化研究”为基础和基本特色,在跨越中西异质文化中探讨中西文学 的碰撞、渗透和文化的误读、变异,寻求这种异质文化的文学特色以及文学对话、文学沟通和文学观念的整合与重建,以真正国际性的胸怀和眼光来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4、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1)同源性

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2)变异性

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3)类同性

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态、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5、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

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它的特征表现为实证性,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

1)流传学是关于“文学关系”的研究。

2)流传学具有实证性。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

3)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注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6、流传学的研究范围 影响研究的研究范畴:

1)从接受者出发,对作家、作品、思想感情等受到的影响追根溯源,即所谓的渊源学;

2)从中介者出发,研究沟通放送者与接受者的媒介,如翻译、改写、模仿、引述等,即媒介学的研究内容; 3)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造者的影响,即流传学的研究内容。流传学的研究范围:

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

2)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送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受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文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级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7、流传学的影响类型

1)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2)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4)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从影响的方式和内容来看:

1)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著作来实现的,其一表现在整体上,其二表现在个体上。2)技巧的影响。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对接受者所造成的影响。

3)艺术形象的影响。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

4)主题或题材的影响。

5)框范的影响。所谓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 6)理论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可以是哲学、政治、文学理论等多方面。

8、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

1)个体媒介

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体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个体媒介者,常常是以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的影响起到媒介者的作用。例如威廉斯接受劳伦斯的影响,卢梭接受理查逊的影响,海涅接受拜伦的影响,都是有代表性的个体媒介者。再如闻一多接受丁尼生的影响,闻一多通过丁尼生起到了中英诗歌媒介者的作用。个体对群体起到的媒介作用,如卢梭思想通过歌德、席勒、海涅在德国的传播就是一例。2)团体媒介

所谓团体,主要是指一些趣味相投、倾向一致的作家、翻译家的联合,如沙 龙、文学社团等。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很多文学团体,译介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如由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组织的“创造社”,出版《创造社丛书》,刊载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郑伯奇翻译的《鲁森堡之一夜》等。俄苏近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群对鲁迅的影响,正是一种文艺思潮为媒介而产生的团体影响。团体的媒介很多时候表现在流派的影响上,例如,西方的象征派诗歌,是欧美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派别,它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群诗人,如艾青、李金发、徐志摩、戴望舒、郭沫若等,都不同程度的通过某种媒介吸收了自己所需的营养。3)文字资料媒介

文字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如莫尔根和霍尔费尔德的《英国期刊中 的德国文学》就是典型的文字资料媒介研究的例子。作家对外国语言文字的掌握与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学研究内容,例如胡适提倡白话文,就和胡适与外来语言文字的接触有关。

四、论述

1、流传学研究的模式

1)直线式影响

所谓直线式影响就是“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如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而创作的自由体小诗,大半都是直接或间接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的影响的。

2)辐射式影响

所谓辐射式影响就是“一对多”式的影响,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的影 响,他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多个或多国的接受者)产生的影响,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对一国群体的影响和个体对多国的影响。如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作家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对东方文学和欧洲文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3)焦点式影响

焦点式影响是“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如鲁迅受到 众多俄国作家的影响,此外日本的小说、尼采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也对他的创作方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交叉式影响 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会出现交 叉,其表现特点是:从流传的方向和路线看,起点和终点之间并不总是单向流通,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对终点的影响具有多质性。如蒙田及其散文在五四时期对我国影响甚大,但谙熟英、日语的中国作家不是直接阅读发文原著,而是通过英国“小品文”和日本作家厨川白村来认识和接受蒙田的。因此,英日两国成了他们接受法国蒙田的中介。这就形成了交叉影响,即英、日作家既是受蒙田影响的终点,又成为传播蒙田作品的起点。

5)循环式影响 :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也会形成 一种循环。这种循环影响是从起点出发,达到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同质文化圈的循环影响。例如法国的波德莱尔受美国爱伦坡的启发,而爱伦坡有受到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影响,而柯勒律治又吸取了德国诺瓦利斯的诗学养料。二是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例如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

2、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详见P.125)

注视者

他者

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注视者(先见、身份、时间)

2)他者(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3)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狂热、憎恶、亲善)

第五篇: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4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5平行研究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6 渊源学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7主题学

《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形象学 研究的是 “他者”的形象。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9译介学语言研究译介学关心的是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都是重新赋予原文生命。

10“套话”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

11.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12.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3.主题:一般来讲,比较文学中的主题不同于一般文学理论中的主题,在比较文学中往往把主题看成是抽象的,比尔兹利认为,主题是指“被一个抽象的名词或短语命名的东西”,诸如“战争的无益、欢乐的无常、英雄主义、丧失人性的野蛮”等等。

36、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64、文学误读: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二.简要回答:(30分)

2、什么是“文学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3、什么是“套话”?

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4、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6、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7、什么是比较文学?

答: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8、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我们依据阐发过程当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

9、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

答:首先就是接受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其次,接受国在坚持本国文学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学和外来文学的特点,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再次,文学的他国化研究还应该注意,文学的他国化必须与接受国当下的语境或者说是文学要求结合起来。

10、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跨文明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共同语境的对话、话语互译的对话、杂语共生的对话与激活的对话等五种。

、1.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人们的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于发展分不开的②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③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④比较文学的产生是诸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现实需求。

2.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区别影响:①影响研究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渊源和发生、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外部联系;而平行研究强调的是作品的内在诸种因素、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②与影响研究不同,平行研究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强度方面的限制③影响研究主要是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后与自己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平行研究还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科际比较,即跨学科研究④从具体研究方法上,影响研究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而平行研究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方法,比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通意义。

4.“影响”实现的条件:①传播者的条件:要有释放能量。传播者作为施动者,必须在某些方面处于优势或领先地位②接受者条件之一: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③接受者条件之二:艺术传统。④接受者条件之三:时代机遇。当接受国的文学传统面临解体时,外来思想和技巧就很容易结构到新的文学里⑤接受者的条件之四:个性和气质,被影响者在思想、气质与影响者的思想气质的产生的共性是“影响”实现的主观原因和条件。7.“影响”的特征:“影响”具有外来性和隐含性:①一方面,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②另一方面,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融于作家的创作中,因此不着痕迹。③影响研究虽然主要是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后,与自己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他并不排斥那些有意的模仿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鲜明的影响。

5.主题和母题的区别:①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得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达;母题则是较小的、具体的主体性单位。②主题包括母题,主题可以用母题的结合中抽象出来③母题是对事件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④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则是具有主观性⑤主题是一个复杂句式,通常是个变量;母题是基本叙事句,通常是常项。

6.比较文学受到的三次浪潮冲击:①理论大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所谓“诗学复兴”现象,大批的理论著作问世,各种新的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接踵而至②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欧洲中心论”限制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世界局势的发展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历史的需要把东西比较文学研究推到了人们注意的中心。③“文化研究”热潮。在这股热潮的冲击和推动下,呈现出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相结合的趋势。

8.什么是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平行研究类型的一种。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际整合”“跨类研究”,它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并通过对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关系的研究来研讨文学的本身。一般包括三大研究范畴,即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它表现为交叉互渗、边缘整合以及整体观照三中形态,以此形成了以文学为中心的与其他相关学科连接的多维意义链。9.流传学发生的范畴:流传学的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那就是在考察构成影响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其范围大致可以把它归纳为:①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和评价②接受者通过什么方式、途径受到何种影响,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哪些方面③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了解作品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3)“误读”往往由译者自身的文化历史需求造成,因而它也能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4)举例:林纾对西洋文学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3、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19世纪中叶以前通过耶稣会士和启蒙哲学家塑造的中国人形象发生了变化:(1)、态度上完全相反:由喜好到厌恶,由崇敬到诋毁;(2)、白人比其他人种优越的看法盛行起来,中国人的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都变得丑陋滑稽;(3)、在思想和性格方面,中国人“善良”和“高尚”的神话也不再时兴,代之以野蛮和麻木;(4)、这是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所造成的“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变化。

4、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答: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6.论述:比较文学两大学派以及特征:法国学派: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认为比较文学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与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法国的比较学者一开始就强调影响研究,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法国学派首次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和观点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使文学研究挣脱了单一国别文学研究局面。▲其贡献是巨大的,同时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同时,对影响的强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所有这些局限性都预示了美国学派的兴起和平行研究的出现。学派:兴起于“二战”以后的美国的比较文学学派,认为比较文学不再是文学史的一支,而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的文学研究,反对单纯追求“事实联系”的比较文学研究;主张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这一学派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代表人物有韦勒克、亨利-雷马克等。▲美国学派及平行研究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文学、文化现象之间的研究,它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突出了文学的文体意识和对审美价值的关注。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他说“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是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美国学者也认同这一点,韦勒克就认为:“‘比较文学’的另一种含义限定于对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之研究。”流传学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沿着从“放送者”、“传递者”到“接受者”的经过路线,着重研究作家、作品(包括文学思潮和流派)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流传和变化,实际上就是在寻找放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文学关系”。这就决定了流传学研究的多元文学关系特性(同时也奠定了其跨越性,即跨文明和跨国界性之基础)。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这是与它研究的对象不可分离的。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所以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这就形成了流传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实证性。再者,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流传学的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那就是在考察构成影响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其范围大致可以把它归纳为: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接受者通过什么方式、途径受到何种影响,及影响的内容和过程,等等

6、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7、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12.母体研究: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母题具有客观性。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十分清楚了。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该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特征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