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培养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21-76545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3 21:48: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培养

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培养

学号;10160117 姓名: 王瑞钢

10级5班

我的选题是:你认为文化遗产管理课程的教学应该着重于哪些基础内容?应该如何与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协调一致?并谈谈你对文化遗产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若论及文化遗产管理我并不认为它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独当一面,亦或者称其为学科。首先必须弄清楚文化遗产指什么,文化遗产泛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创造或者借助自然力创造的各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虽然我国文物不被国际通行的文化遗产所涵盖,但我保守地把文物也作为主要的对象论述,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但就文化遗产保护这个目的而言,相关人才的培养我认为要涉及一下几方面:

1.文物及文化资料收集论证,博物馆,申报人才,包括各种项目实地研究工作人才。

2.文物,古建修复保护人才,有园林设计,绘画,雕塑艺术功底。

3.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科学技术,设备设计,研发,使用人才。4.相关学科教育研究人才,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物鉴赏,古文字学,语言学,民族学,文化遗产学等。

5.理论,法律制定人才,针对文化遗产现状及问题的洞察和完善相关法律。6.创新项目,旅游开发人才。

作为文化遗产大国,如何把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好,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呼吁,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专门人才的培养,以保护我国“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我国的“世界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我国对这些遗产的发掘、保护和管理是非常重视的,但是,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专门人才缺口大,培养的人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应该加快培养具有理想和奉献精神、肯于埋头苦干,又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据介绍,北京理工大学率先设置了文化遗产研究与设计系,对我国已发掘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着重培养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修复与维护、展示设计等专业人员。国家文物局已经开始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培养“世界遗产”保护人才。同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11月1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一:文物鉴定人才稀缺

文物鉴定属于考古范畴,本指历史文物鉴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历史发掘、文物收藏领域,现也指文物鉴定专业,即在大学开设的文物鉴定本科专业,是专门用来培养文物鉴定高级专业人才的,如北大资源学院开设的文物鉴定专业。文物保管需要科学依据,文物藏品区分等级,文物史迹分级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都需通过文物鉴定,确定年代,评定价值。不仅如此,文物出境、打击文物走私等也都需对文物进行鉴定。

文物藏品分级时,需在其年代明确的前提下,评定它的价值,区分等级。等级的确定与采取什么保管措施,有直接关系。分级保管,是文物藏品保管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一级文物则需要专库或专柜保管。

文物史迹中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是极少数。能否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关键是文物史迹的价值。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级别不同,要实行分级管理,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保护。

可移动文物能否出口或出境,国家有明确规定,并制定有鉴定标准。在具体鉴定中,要对每一件文物作出具体评价,以判定可否出口或出境。这是保护中国文物不外流的重要一环。

在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许多文物年代不明。真正价值未能揭示,只有通过鉴定,才能判明年代,确定价值。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价值不都是直观的,许多文化的价值是隐藏于实物遗存的深层结构之中。鉴定就是揭示文物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即便是鉴定专家也常看“走眼”的时候,因为有些专家往往局限在某些具体领域,并不具有通吃的能力,培养这方面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社会上所传的为了钱将知道是假的文物说成是真的文物的专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这样的人肯定是极少数。出现鉴定错误很大程度上属于专家走眼.目前的鉴定业中确实有经验和学识兼具的专家,但这种专家往往局限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时间段上,并不具有泛化和通吃的能力。一旦有人拿这些专家并不擅长的领域的物件来考专家,专家碍于面子进行鉴定就很容易走眼.文物鉴定需要实际经验,知名度高、学问高并不代表鉴定能力就高。

尽管目前全国的文物收藏十分火爆,但百分之九十都是在胡买胡卖。假的文物交易如此之火,实在是少见。由于有人乘机打着文物鉴定的幌子,大发不义之财,他们中有的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

严格地讲,中国收藏市场目前并没有职业的鉴定专家,现阶段根本就没有这一职业。目前从事文物鉴定的专家都属于兼职,这一群体主要由三大类别构成:文博部门的保管员,占据了目前从事文物鉴定工作人员的七成左右,优势在于他们长年同文物打交道,见多识广;学者,占据了从业人员的两成左右,具备丰富的文博知识;考古及文物鉴定修复人员,大约占总人群的一成左右。三大类中,学者和考古人员的真假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学者受到实际经验的不足,偏重于文物所包含的价值及信息,对实物缺乏辨别。考古人员成天同真东西打交道,对现在造假技术又缺乏了解,易造成看见什么都感觉是真的错觉。相对而言,鉴别能力较强的要算修复人员,除了成天同真文物打交道外,要修复首先必须会鉴定真假才行,然后才是如何尽量修复到原样。此外,文物交 很多省份文物鉴定无机构管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判断文物鉴定是否权威,主要是根据文物鉴定的机构来判断,目前省内具有司法效力的文物鉴定机构只有几家,而且这几家一般只对文物的真伪进行鉴定,并不会对文物进行估价。同时法律并没有规定鉴定错误要承担鉴定责任。

鉴定专家队伍混乱,是否有法律法规对鉴定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呢?

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无法律管 无机构管 无鉴定责任

二:文物修复状况堪忧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技术部的文物修复室里,几位在该馆从事了30多年文物修复工作的技术专家们正在“精耕细作”。然而尽管日复一日工作不止,若想修复该馆现有的破损文物,也需要以千年来计算。

据2005年全国馆藏文物腐蚀调查统计,全国文物系统2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问题。而全国承担文物修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500余人,以每人每月修复1件文物计算,仅修复全国现有的破损文物,至少也需要上千年。

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就像一个个外科医生,用特殊的方法为破损的文物实施手术,从而让他们恢复昔日的风采。参观者看到的是精致完美的文物,却很少了解文物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修复者,在日复一日地与文物进行着寂寞而清苦的超时空“对话”。在一般人眼里,文物修复工作就是粘粘补补,没什么技术,或者说不需要什么资金。可在专家眼里,文物修复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专业性很强。除了泥塑文物修复,还包括纺织品、陶器木器、书画等项目,而在纺织品文物中,又包括棉织品、丝织品等不同的种类。如此庞大的体系,由于材质、工艺、年代的不同,修复的难易度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多门类的技员人员共同组成文物修复队伍。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根本无法完成。

以泥塑文物表面的彩绘修复来说,需要分析色彩的成份,但现在却没有设备可以分析,只好用眼睛测出色彩后,一点点地调配颜色,经不断比试,最终确定应该用哪种颜色。在此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对文物会造成极大的损坏,甚至无法再修复如旧。相关学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措施,加大对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要注意对一些已经面临灭绝的技能人才的抢救性保护,给予更多的支持,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这个行业里来。

三: 保护与开发态度为主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

4、为开发而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

四:法律机制迫在眉睫

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伟大进程中,人类创造了灿烂多姿的文化遗产。如何建立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机制,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社会的热门话题。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为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从调整对象本身看,既要考虑到不同国际组织对它的不同界定,又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权利与义务角度看,不仅涉及政府的责任,也关系到广大民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权利;从法律机制的特征看,不仅涉及行政制度,也涉及民事制度;从立法技巧看,既要处理好同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又要考虑与不同国际公约之间的衔接。这些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缜密的思考。立法者根据问题分析、目标确认、方案选择的脉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人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立法及实践,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立法的目标和原则。同时体现出相关立法人才的短缺。

建立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是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这一制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扩大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范围,加大保护力度。二是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与“文物保护法”相互补充,以解决那些未被纳入文物保护法保护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三是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全新而复杂的问题,突破了原有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传统内容,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一个考虑是在现有的知识产权的专门法中增加有关新的内容,同时加快“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的制定。

要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它们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如何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之间如何保持某种协调或平衡。其二,由于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在不断扩大,保护对象不同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和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遗产保护方式完全不同。例如单个文物古迹与历史城区的保护就完全不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完全不同(前者的重点在于保存,后者在于传承)。这些差异不仅为保护工作、同时也为立法实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五:文遗保护科技先行

为适应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可以借鉴西北大学经验在大学里学整合考古学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和历史博物馆的人才与文物资源,充分利用化学、物理学、地质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实验条件和科研力量,组建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

人才培养建设规划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适合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学及文化遗产管理学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合作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有效提高西部地区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扩大考古学专业的辐射影响作用。

学号;10160117 姓名: 王瑞钢

10级5班

第二篇: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先说说这表演艺术把,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京剧把,可现在又有多少是正真为此去用尽一生去研究呢,现在许许多多的选秀节目。唱的都是京剧么?不是。那唱的多的是什么呢?是英文歌曲。现在只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老一辈才对戏曲情有独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会去看看么,就算有,那也是百里挑一了。

再来说说这社会风俗把,中秋节是我国为了祭奠屈原而由来的节日。现在过中秋有很多很多家人没能团聚在一起,这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也渐渐不重视起来。可是在韩国中秋节是被韩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中秋节不仅是韩国人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对祖先尽孝的重要节日,因此韩国人无论多忙,也要尽量在中秋节赶回家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把。剪纸——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可现在有有多少人还回去学习它,能领悟到这想工艺的精华。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多少多少的伟人。留下了多少多少文化遗产。可又只有多人吸取到了精髓。请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领略京剧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过每个中秋,让我们除了学习之外空余的学习学习剪纸,好好的珍惜那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起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神!!

第三篇: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承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四篇:浅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浅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奚宇,1110758 自19世纪以来的多场战争和猖獗的文物盗卖行为,已使得人类文化遗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虽自1972年世界遗产巴黎公约以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加强并日益引发人们强烈的关注,但前者尚未得到解决,新问题却接踵而至。

相应的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也遭受了巨大的搓折,文化大革命中的对传统文化不公正的批判导致了大量文物惨遭破坏;而改革开放以后,以GDP为第一的主义的盛行和城市化进程更是使得一大批文化遗产蒙难;自近十年以来,文化产业的提出,使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更是屡屡见诸报端,大部分文化遗产遭到了掠夺性的开发。

目前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1)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法律法规欠缺或者是与现实差距较大,标准模糊。由于我国对文物保护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不健全;而一些法律没跟上时代的变化,逐渐失去效用。因此,应当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2)盲目挖掘和破坏性的修复。随着改革开发以来的经济发展,考古挖掘也越来越热。各地纷纷着手,但一些挖掘计划不严密,评审不科学,使得文物在历经千年的沧桑后毁于一旦。受限于当今的科学条件的限制,一些原本应该留待后人的项目早早上马,很多文物一出土便消失了,造成了难

以估量的损失。而与之相应的则是破坏性的修复,现在一些文物景点尤其是古建筑群,为了吸引游客,将旧物毁去,依原样建了一个新的,这样“以新换旧”。

3)过度开发和管理混乱。现如今,国家提出了文化产业论,各地纷纷将自己的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点来打造。这原本无可厚非,用市场化来为文物保护提供资金,可以减轻国民负担。但目前由于职能划分不明确,监管的缺乏使得大多数著名文化遗产遭到了掠夺式的开发导致了许多问题。如每日游客量过载;景区内三废过多;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差等等。著名的国家景区嵩山遭遇摘牌危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三皇寨禅院毁树建房招致争议,到十方禅院收钱算命游客大呼上当;从港中旅入主嵩山景区引发“上市”揣测,再到世界小姐在少林景区大秀身材……少林寺的一系列行为使得少林寺作为文化遗产的名誉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接下来,则是国外的文物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法国文化部遗产司戈万先生认为,要说法国在遗产保护政策上的特点,那就是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1913年12月31日通过的“保护历史古迹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1913年法”至今规定了法律的保护范围、申请保护的行政程序、享受的税收优惠等,这部法律内容全面细致,使有关的行政人员、专

业保护人员都有章可循。

印度文保部门对文物的抢救和修复工作一贯秉承他们在1932年的原则,即“对古建筑残迹的修复,不论多么简单,第一责任不是修旧如新,而是保护残迹”,要尽一切努力保护原物。

印度在文物保护,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的保护和维修上相当成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一、多方参与筹措经费。

首先,建立国家文化基金会。国内外团体和公众在免税的情况下,通过基金会对特定或普遍的项目提供资金或捐赠。其次,鼓励本国私人企业参与保护和修复工作。最后,寻求国际合作。自1977年以来,印度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积极支持者,并与一些国际机构紧密合作。

二、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

印度有着一支技术比较先进的文物保存和修复队伍。早在1917年,“印度考古研究所”就设有一个化学处理处,负责博物馆展品和其他文物的化学处理和保存工作,分析研究古迹的材料来源和和古迹损坏的原因,从而发现改善和保存它们的方法。经过他们的努力,印度考古界成功地应对了不同情况下不同原因造成的问题。

三、广大民众的支持。

“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这是印度文物界对外宣传的一句口号。印度决定每年的11月19至25日为“世界遗产周”,每到此时,印度文物考古界就大力进行文保宣传,提高民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近年来,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在印度各地参观时发现,这里基本上没有在古迹上乱涂乱刻的现象。印度的古迹一般面积都比较大,但除了少量经允许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和食品店之外,没有店铺泛滥的情况。

在墨西哥,古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认同、主权和凝聚全体国民的基本要素之一,保护和传播古文化遗产是国家的责任。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和属下的文物保护单位,所需经费由国家出资,不靠门票收入。一些古迹区和博物馆一个特点,就是门票便宜和各种优惠措施。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文物保护工作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保护文物与扶贫结合。大多数文物古迹都位处偏僻贫困的农村地区。把文物保护工程同扶贫项目结合起来,吸收文物古迹所在地居民参加文物古遗保护工作,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二是保护文物与合理利用结合。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开发以古文物遗址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古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同时促进旅游业发展。三是国家为主与公众结合。搞好文物保护,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保护文物的观念在墨西哥公众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厚的基础。墨西哥有很多公众自发成立的保护文物古迹的组织和文物保护志愿者。

我们可以从上述国家中借鉴很多,下面则是我的一些想法。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来的,它是全民所有的,人们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去享受,它不应在市场化过程变成少数人的赢利工具。文化遗产市场化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作贡献,减少财政上的压力。

我认为有两种模式可以作为参考:

一. 西湖模式:西湖身处繁华的杭州城中,每日游客络绎不绝,也是杭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西湖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景点,却是没有门票的,但景区赢利很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西湖景区转变思路,从收取门票费向以周边服务业为赢利来源,从而做到景区与游客共赢的局面。这种模式适用于位于大城市繁华地段的景点,以服务业来赢利。

二. 门票模式:由于不少景点所处位置偏僻,平时游客少,而节假日景区超载运行,不得不以门票作为收入来源。这些景点应公布财务详情,确保景区的收入是用来使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应公布门票收费的详情,使游客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一点是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

平,确保游客看的舒心。

中国的文物保护全民意识淡薄,民众的欣赏能力也较差。由于一些文物需要一定的知识来欣赏,很多民众参观时难以深入了解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沉淀;另外一面国人保护意识淡薄,常有些人任意涂鸦刻画,使文物遭受损害。应此,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和相应活动的开展,提升国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做到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参与。

第五篇: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看看下面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抄报哦!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1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2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3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4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5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6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7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8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9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引为骄傲的同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国专门设立了呼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中国文化遗产日,现在就来看看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

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天?

中国文化遗产日是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2017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是2017年6月10日。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少有。

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我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应当视其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并光大下去。

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中国文化遗产日是中国大陆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四鸟绕日”金饰图案。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十二道太阳光芒与四鸟的“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而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培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