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21-82092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2 18:37: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规范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是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民技术培训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领域。主要为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管理和推广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解决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管理领域的开发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农业推广、农业或农村科技管理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三、课程学习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并充分反映当代农业科技管理发展前沿。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课程设置按20学时为1学分。

1.公共课:(13学分)

(1)政治理论课――――――――――――3学分

(2)外国语---―――――――――――――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3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2.领域主干课:(10学分)

(1)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概论―――――――2学分(2)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2学分(3)农村社会调查方法―――――――――2学分(4)农业高新技术进展专题―――――――2学分(5)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学分 3.选修课:

(1)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2学分(2)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2学分(3)多媒体技术与应用―――――――――2学分(4)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2学分 4.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要求安排第四学期末进行)、论文中期检查(要求安排第六学期的九月份)、随机安排的校外专家讲座等环节。

5.补修课程:

大专学历生源和跨领域、学科生源需补修本领域两门本科专业课程,但不计入总学分。(1)农业概论―――――――――――― 40学时(2)组织行为学――――――――――― 40学时

四、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本领域的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社会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农业科技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研究论文、农业科技项目设计、调研报告等。

2.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至少应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于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可以参加论文答辩,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五、学位授予

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

第二篇:苏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苏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470100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改变我国研究生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会议精神和国内外举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经验,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现拟定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多种经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多种经营、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农业经济改制、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产、植保、园艺等企事业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性高层次人才。具体培养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美化城镇环境服务。

2、掌握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和园艺规划和建设等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推广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入学要求

1、招收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后,从事三年或三年以上特种经济动物和水产养殖养殖技术推广、行业行政管理或相关企业工作;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从事四年以上相关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六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者。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被录取为农业推广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农业推广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农业推广任务完成学位论文,才能进行硕士论文答辩。

2、报考人员经所在单位推荐。

3、报考人员须参加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其中,外国语和农业基础知识实行全国统一联合考试。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2、学习方式: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六个月。

3、指导方式: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具有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农村管理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校外导师为农业技术推广、行业管理部门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

四、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一)公共课程(9学分)科学社会主义

自然辩证法

农业推广学

(二)专业必修课(7学分)动物生产学

动物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

农业经济学

(三)选修课程(至少选6门12学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与保护

特种经济动物饲料学

水生动物健康养殖专题

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专题

农业病理学

农业昆虫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

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政策与法规

(四)必修环节(2学分)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1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54学时/3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18学时/1学分 18学时/1学分 54学时/3学分 外语

学时/4学分 论文中期报告和学术交流 1学分

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主要内容包括: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技术难点;主要技术路线等。论文进展中期报告在第五学期初进行。主要汇报研究生学位论文已开展的工作、取得的初步结果、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以及是否能如期完成论文等。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项目策划、行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或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1)特种经济动物技术推广、项目设计;(2)研究论文

3、评阅与答辩

(1)学位论文的评阅应着重审核:

①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生产和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③作者解决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

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⑤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学位论文的答辩按《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篇:农业养殖专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扬州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与养殖领域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应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植保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

1、攻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负责全面指导,校外导师为第二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习年限

攻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五、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及Seminar:围绕论文选题,在第四学期进行开题报告及Seminar各一次。

2.中期考核:具体办法参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在第四学期进行。

3.论文工作中期报告: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畜牧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尽可能与本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应在1学年左右。

2.选题审查

专家小组在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时,结合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着重对论文选题进行认真讨论和审查,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结论意见填入中期检查表,讨论记录存档。专家小组由5-7人组成,领域负责人任组长。

研究生的选题报告应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实用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没有通过选题报告论证者,可以继续准备,半年后重新进行报告、讨论,直至通过。学习期限相应顺延。

3.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七、学位授予

1.答辩申请

研究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并取得规定学分,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评审

(1)论文评审标准

论文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牧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2)论文评审程序

学院送审:由学院组织送交2位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1位来自实践第一线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校抽检:由学校以一定比例随机抽选送审论文。

评阅通过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如有1位评阅人认为该论文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或认为需要修改后重新评审,则不能组织答辩;申请人可在半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评审。

3.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7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1位为来自实践第一线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4.学位授予

参照《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研究生课程学习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方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八、制定培养方案的说明

本培养方案是根据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修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协作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扬州大学《关于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制定的。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培养协作组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养殖领域人才培养的实际,确保培养质量,讲究实效。

在课程设置上,公共课和领域主干课充分尊重养殖领域培养协作组的指导意见,选修课上体现我校的特色,如《现代动物生产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畜产品加工与营销》都是畜牧生产的必须课程,《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必需的课程。

九、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外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4学分,144学时。其中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各2学分、72学时。专业英语主要是作物科学基本的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等。

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农业技术推广的原理、方法,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最近进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等。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与我国农业科技、“三农”问题有关的重大政策的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实施的措施等。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传播学原理、人际沟通、大众传播、职业沟通、传播策略等。

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家畜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方法等。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繁殖的基本规律、生殖生理现象以及生物技术在动物繁殖领域中的应用等。

动物营养与饲养学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不同营养物质的营养特点,不同类型饲料的营养特点,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以及动物营养需要量和饲养标准等。

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几种典型的饲料加工工艺,以及饲料能量、原子吸收元素分析、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分析方法等。

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蜂、观赏鱼等特种动物的遗传资源及其多样性,以及小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等。

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家畜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牧业以及环境的控制等。

动物安全生产2学分,36学时。主要讲授动物安全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以及提高动物安全生产水平的科技对策与建议等。

武汉工业学院养殖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方案

为规范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为养殖领域的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应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养殖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攻读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三、课程学习

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

1、公共课(12学分)(1)自然辩证法 3学分(2)外国语 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10学分,其中指定选修6学分,任选4学分)(1)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2学分(2)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2学分(3)动物营养与饲养学 2学分(4)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 2学分(5)动物安全生产 2学分

(6)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2学分(7)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 2学分

3、选修课(12学分,至少任选8学分)(1)猪的营养研究进展 2学分(2)水产动物营养专题 2学分

(3)动物营养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 2学分(4)高级动物生理学及实验 2学分(5)畜禽营养代谢病 2学分(6)饲料毒物与抗营养因子 2学分

四、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个人培养计划、读书报告、开题报告、课题检查。1.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入学后,要在学院及导师的指导下填写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与论文选题两个方面。

2.读书报告。研究生入学后要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在导师所在课题组内陈述读书报告,为论文选题、开题奠定基础。

3.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期进行。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在对选定领域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研究的关键问题、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预期结果等。

4.课题检查。一般在第三学期到第四学期进行。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重点汇报论文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专家组对论文开题报告与课题检查要给出明确的意见,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学院和研究生处要及时审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

五、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畜牧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应在1学年左右。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2.论文形式

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全日制养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六、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同时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第四篇: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范文)

附件: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2015年修订版)

(135101 音乐领域)

一、培养目标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

培养艺术团体、院校、艺术场馆、电视广播台站、文化馆站、各种音乐媒体、文艺研究单位和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所需要的能够胜任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编辑、音乐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招生对象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四、培养方式

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实行导师负责制,并聘请高水平的艺术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年学分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公共课应 着重于提高研究生的总体素质,拓展审美视野;专业必修课应着重于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加深、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增强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综合能力。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选修课程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实践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50学分,其中实践类课程与环节应占60%以上。具体课程学分设置如下:

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6学分; 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课程学分计算方式:大于等于16课时为1学分。

六、毕业考核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者,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毕业要求。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共同作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专业水平的评价依据。专业能力展示体现申请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学位论文答辩体现申请人对应用专业技能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理论阐述能力。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均应公开进行,可以是专业能力展示达到合格水平后再进行论文答辩,亦可同时进行。

(一)专业能力展示

1.总体要求

音乐创作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应提交独立原创的音乐作品;音乐表演类申请人应举办学位音乐会;音乐教育类申请人应展示教学实践过程及音乐特长;其他专业方向申请人应展示与本方向相关的专业实践过程等。专业能力展示须体现一定的历史意义或现实意义,以及一定的创新性;应体现出申请人对本专业领域较为深广的认知和理解;能反映出申请人良好的技术驾驭力、想象力和艺 术诠释力;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功效及社会影响。2.具体要求

音乐创作类:作曲方向应提供独立创作的室内乐编制作品1至2部,大型管弦乐队作品1部;作品中须包含对声乐和民族乐器的运用;总时长不少于30分钟。电子音乐作曲方向须提交纯电子音乐作品1部,大型管弦乐队作品1部,总时长不少于30分钟。创作作品应提供完整乐谱,完成现场演出或提供作品演出视频。

音乐表演类:提供2场不同曲目的学位音乐会(后一场应在毕业学年举行),每场演出纯表演时间不少于40分钟;曲目类型须包括独奏(唱)、重奏(唱)或室内乐、协奏曲等;曲目的风格应囊括多个时期和多种流派,且至少包括2首(部)20世纪以来的经典作品,以及1首(部)现当代的优秀作品。

音乐教育类:提交一门历时一学期(16周)的完整课程教案及45分钟的课堂公开教学,以及至少20分钟的音乐特长展示;音乐特长展示应参照音乐表演类或音乐创作类的规格要求。

其他各方向专业能力展示均应根据专业特点,依据上述规格要求,完成一定工作量或时长的实践过程的专门展示。如视唱练耳:应进行45分钟的课堂公开教学和完成一场40分钟的专业音乐会;音乐制作:提供一场总时长不少于45分钟独立制作的公开展演;音乐录音:应提交不少于4部作品,其中至少有一部环绕声,其他立体声,总时长不少于40分钟;等等。

(二)学位论文的要求

本领域专业学位申请人皆应提交学位论文并完成答辩。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论文应与专业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2.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一切不端学术行为。3.论文核心部分(本论、结论)字数不少于0.5万(不含谱例、图表)。根据自己音乐创作、表演或其它音乐实践所写的论文应附所对应的影音资料光盘。

(三)毕业考核委员会

由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毕业考核委员会,考核学位申请人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是否达到合格水平。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者,经授予单位学位委员审核批准,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颁发艺术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135107 美术领域)

一、培养目标

美术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美术创作专业人才,以及胜任文化艺术事业与产业方面所需的创作、管理与策划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招生对象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四、培养方式

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实行导师负责制,并聘请高水平的艺术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年学分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公共课应着重于提高研究生的总体素质,拓展审美视野;专业必修课应着重于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加深、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增强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综合能力。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选修课程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实践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50学分,其 中实践类课程与环节应占60%以上。具体课程学分设置如下:

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6学分; 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课程学分计算方式:大于等于16课时为1学分。

六、毕业考核

毕业考核包括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申请者,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提交与答辩的毕业环节要求。

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均应公开进行,可以是专业能力展示达到合格水平再进行论文答辩,亦可以展览的形式同时进行。

(一)专业能力展示的要求

1、总体要求

专业能力展示的具体内容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所提交的独立原创美术作品或管理策划方面的方案展示。

2、具体要求

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需提供毕业创作1至3幅,精选习作15幅;书法需提供书法与篆刻原创作品15幅;跨媒体需展示原作作品1至3件及相关完整方案;摄影需提供作品15件:艺术管理等需提供原创策划方案1至3件。

(二)学位论文的要求

1、学位论文可以与专业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应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具体形式可以是学习体会、实践报告、案例技术与风格解析等,也可以是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2、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剽窃和一切不端的学术行为。行文中应做到概念清楚、层次分明、文字简练。

3、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专业论文字数不少于0.5万(不含图例与图表);书法和艺术管理专业论文字数不少于2.0万;跨媒体与摄影专业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

(三)毕业考核委员会

由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毕业考核委员会,考核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是否达到合格水平。毕业考核委员会一般由3-5人组成。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者,经授予单位学位委员审核批准,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颁发艺术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135108)艺术设计领域

一、培养目标

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设计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

能够胜任设计单位、院校、研究及政府等部门所需要的艺术设计实践、管理、教学、艺术设计活动策划和组织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并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四、培养方式

(一)实行导师负责制及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可聘请本领域有经验的专家配合指导艺术设计实践。

(二)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素质培养,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设计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

(三)创造艺术设计实践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四)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环节,须按教学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

(五)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由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组成。公共课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专业必修课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创意、设计的综合能力。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为其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在学期间,专业实践环节一般应在设计实践现场或实习基地进行,可采取集中与分段相结合的方式。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实践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50学分,其中实践类课程与环节学分占60%以上。具体课程学分设置如下:

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6学分; 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六、毕业考核

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者,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课程学分计算方式:1学分大于等于16课时。

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毕业要求。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共同作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专业水平的评价依据。专业能力展示体现申请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学位论文答辩体现申请人对应用专业技能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理论阐述能力。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均应公开进行,可以是专业能力展示达到合格水平后再进行论文答辩,亦可同时进行。

(一)专业能力展示

专业能力展示是毕业考核的重要方面,因此各专业方向在质和量上均须提出具体要求。

艺术设计实践类:应符合选题内容,要求提交一定数量的原创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设计理念、过程和一定的工作量。

艺术设计管理类:应符合选题内容,提交一个完整的本研究方向的项目管理方案,体现出方案制定的理念和过程。

艺术设计教育类:应符合选题内容,提交一门完整的本研究方向的课程教案及45分钟的课堂公开教学,艺术设计特长展示参照艺术设计实践类的要求。

其他研究方向的专业能力展示均应根据专业特点,依据上述要求,完成一定工作量或时长的实践过程的专门展示。

(二)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应与专业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2.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一切不端学术行为。

3.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本论、结论)字数不少于0.5万(不含图、表及附录)。

(三)毕业考核委员会

毕业考核委员会由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考核学位申请人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是否达到合格水平。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者,经授予单位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颁发艺术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第五篇: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里,如何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理论和实践证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离不开农业科技,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因此,探究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处于关键时期。无论是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看,还是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任务看,农业科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显著,农业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中,农业科技推广已成为关键环节,肩负着重要使命。但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的“弱质产业”和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农业科技推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如何更迅速、更有效的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把更多的高新技术与我国各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结合起来,创造出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农业商品经济,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

1.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为政府提供咨询,协助农业行政部门执法及对农情的监测预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一些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地方财政状况不佳、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条件无保障。除经费缺乏外,基层农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基本条件也较差,难以吸引农技推广人员稳定地从事推广工作。一些乡镇站连从事推广工作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推广队伍中具有中等农业专业学历以上的只占60%左右,而且由于经费不足而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致使一些技

术人员的知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之近几年一些地方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政府安排的非技术人员的不断增加,使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职能不清、推广队伍不稳定。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而且由于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权远大于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权,使得农技推广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较弱。

1.2 农业技术本身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相脱节,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上的需求。我国虽然每年都有3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由于其技术水平的常规性、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技术内容的重复性等自身原因,以及推广体系活力不足、农民素质偏低等客观原因,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40%。也会产生在缺乏农业调研的情况下,一厢情愿的去推广农民难以接受的技术,忽视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徒劳工作。如农村沼气池的推广,农民因不懂沼气管理技术,技术推广站服务工作又跟不上,加上原有沼气池模式还需改革,所以农村沼气池的推广利用率还不足30%。其次,应用农业新技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农村农技站因体制原因制约了推广平台的势力扩张与人力资源的发展,导致传统技术不能更新。

1.3 农民方面的问题

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愿望强烈但能力不足。我国农村90%的人口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村每万人中只有大学生0.87人,这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还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的接受、推广和应用。农民的需求能力不足表现在:一是吸收能力不足。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仅为三分之一不到,大批有文化的轻壮年外出务工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水平低,决策能力低,不仅思想观念落后,而且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低下。二是购买能力不足。过低的收入决定了过低的有效需求。在市场经济中,农民要获得农业科技,就得花钱。人均耕地极少,劳动力过剩的硬约束,使农民只有极小的交换能力,这就制约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更深普及。三是风险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初期,由于农民对其性能、效果

及使用方法不甚了解,应用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同时,新品种刚上市,消费者对它的认同程度不高,因而经济效益也不一定好。农民最讲实际,敢冒风险的不多,而且就大多数来说,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十分有限,经不起折腾。

2.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2.1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改善农技推广条件

农技推广工作主要是为政府和广大农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各级政府应依法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集中可能的财力、物力,加强推广体系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加大丰收计划的实施规模和支持强度,对一些公益性的基本工作,如试验示范、培训、监测预报、队伍管理等,应有固定的专项经费,以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2.2提高农村科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必须要具备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热爱农业科学、精通专业技术、熟悉农技推广技巧,还应懂得经营管理学、人文心理学、善于和农民沟通并与农民打成一片。政府要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对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具有丰富的农业综合知识,而且还有较好的实践生产技能,同时又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管理的高素质人员,应打破身份界线,不拘一格,充分利用。同时,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福利待遇,激发他们的活力,调动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和农业生产实际结合的更紧密。

2.3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和需求能力

新的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低成本的同时,也引起了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因信息不完备可能引起的风险。教育和培训提高了个人获取、辨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所以教育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扩散。国家应进步实施完善百万农民技术员培训计划和“绿色证书”工程,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农技校和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开展电视、广播教育,传播农业技术经济信息,加大农村科技刊物发行力度。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妇女参与农业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大,根据

农村的这一发展趋势,应注意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中妇女的广泛参与。同时,对于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资金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三农金融主力军的作用。目前,可允许其结合实际,增设信贷品种,并给予减免营业税等优惠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另外,民间借贷有许多优势,应在政策上承认其合法地位,在此基础上发育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并加以引导和监督。

2.4结合我国国惰,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技推广方式

在继续推广科技下乡、科技承包、公司加农户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企业加入农技推广的有效形式,形成以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为主体,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村群众性科技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2.5建立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随着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和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农业技术推广单靠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示范等传统的技术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农业科技新阶段的要求,因此应尽快建立农业技术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手段。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