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突出训练意识 注重激发情感
编辑:风起云涌 识别码:21-81643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9 12:39: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突出训练意识 注重激发情感

突出训练意识 注重激发情感

——《灰雀》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说明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

《灰雀》一课教学力求以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意在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学设计力求面向全体,全面育人,牢固地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及创新意识。

本课教学突出以“爱”的情感为主线索,凭借列宁爱鸟、爱孩子的故事,唤起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爱。

教学过程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创新。

1.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是服务者,成功的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针对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即局部)质疑问题,通过读书自己解疑,通过交流与老师共同解疑,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在课文2-10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1)自读自悟:学生通过自己读书了解灰雀哪儿去了和列宁爱鸟的心情;(2)质疑启思:学生读书质疑,读书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体会列宁爱鸟之情对孩子的感染、教育,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3)读议领悟:通过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列宁对孩子的爱。

在本节课中,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突破重点难点,发挥多媒体的综合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确定课堂的训练意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靠训练。为了使教学重点鲜明突出,环节简单实用,我们重其所重,轻其所轻,以课文2—10自然段为训练重点,将读、思、议、练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可惜”“自言自语”等,联系上下文理解,落实课后作业。为使认知和情感和谐,我们以读为本,加大读书的质量。课文第二段我们设计了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将情感贯穿于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中,也是我们的一些新的探索。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复习了上节课(讲读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怎么了?——

生:不见了!(齐)

[借助课件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件”制作得巧妙。]

二、学习第3-10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

师:列宁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

(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用“ ”画一画列宁说的话,再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

师板书(旁批):读、画、体会

(师巡视,辅导)

[教给读书勾画方法,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受。]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一名学生非常清楚地读出了3、5、7、9自然段中列宁的话。师相机出示字幕:课文3、5、7、9自然段。)

[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抓住了重点句。]

2.自读体会。

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

[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重点句。]

(学生自读后抽查)

生:我体会出列宁非常着急。

生:我体会出列宁惋惜的心情。

生:我体会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

师: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四名学生各读一句,两名学生重复了别人的朗读。)

3.师相机评价指导学生读的四句话,进一步体会列宁的心情。

[通过对学生自读自悟的评价,矫正自读中的偏差,进一步理解句子,体会感情。]

4.比较体会。

(多媒体:课后第二题(2)的句子。)

[很自然地结合课后练习,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师:老师也仔细体会了这句话。来,仔细听听老师读的哪句话更能表达列宁失去鸟儿非常惋惜的心情。(师读)

生:第二句。(齐)

(抽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去悟、去体会。这样以读代讲,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5.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师:一齐说!

生:爱!

[引导学生揭示出本课的审美主旨——爱的教育。]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

[过渡自然,环环相扣。]

生:男孩捉走了!男孩捉回家去了!(学生七嘴八舌答)

师: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

生:他喜欢灰雀。

生:他怕灰雀冻伤了。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这个问题值得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的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认识。]

(师巡视,并加入讨论,然后检查讨论情况。)

生:我更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孩子把灰雀捉回家,关在笼子里,灰雀就失去了自由。

生:我也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

生:再说,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也会寂寞的。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师板书:

6.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再来一次。

(生再接读)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看见,我没看见。”

(此处读得不好,师教读,生再读。)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

(这里学生没有读好,师指导再读,直到读好。)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

(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重语气,再读再体会。)

[采用导读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是列宁对灰雀的真爱打动了孩子,孩子在列宁“爱”的启发下,决心放回捉去的灰雀。本课难点迎刃而解。]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

生:列宁。(齐)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

学生:放鸟归园。(齐)

板书:

7.分角色朗读。

师:咱们来读好这段话,体会这种爱。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去掉叙述语言。)

师:这一老一小的话多有意思,你们也和孩子一样懂得了真正的爱鸟吗?谁体会得好,想读好这段对话?

生:我请XX和我一起读。

师:体会得太好了,你们同桌也学他们的样读读吧。

(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上述多形式、分层次的读,使学生经历“自读感知—导读启思—悟读明理”的实践过程,逐步达到了“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教学目标。]

三、学习第11一13自然段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1.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

(多媒体字幕: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师叙述12自然段。)

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采取质疑问难的方式,激励学生探究问题。]

生:列宁为什么微笑?

生: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

生:鸟儿会回答吗?

2.师: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讨论讨论吧。

[老师用假装糊涂的方式把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有深度、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上,激起学生主动解疑的欲望。并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给学生留出的时空恰到好处。]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

生:因为他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男孩在列宁爱鸟之情感染下,把鸟放回来了。

师:像男孩这样知错并改错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孩子?

生:诚实的孩子。(齐)

[既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又为进一步解决前面的疑问打下了基础。]

师:可是刚才那个问题老师还是没弄明白。

[老师继续“糊涂”,把释疑引向深入。]

生: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他就不会问男孩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列宁不想伤害男孩的自尊心。

[此时,疑问已由学生自行解决。]

师:你多了解列宁的心啊!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

生:爱!(齐)

[爱的教育,至此水到渠成。没有采取说教,而是通过课文中人物(列宁)形象的魅力感染学生,在老师一次次的激励下学生自己解决了疑难。]

师板书:

师: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生齐读12自然段,字幕中“微笑”一词闪动。)

[抓住含义深刻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去贴近人物(列宁)的情感。]

师:列宁为什么而微笑?

生:男孩承认了错误。

生;鸟儿又回到了枝头唱歌。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激励学生美滋滋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师:学完课文,你想对这幅板书图说句什么话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安排在此处的练习,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了本课的收获,了解学生的“内化”情况,而且通过动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生认真书写,师巡视辅导。)

生:小男孩,你改正了错误,我真为你感到高兴。

生:我们要爱鸟。

生:我们要爱护大自然!

(师插话:99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是已经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爱吗?)

生:鸟儿又可以自由自在歌唱了。

生:这个故事真美!

生:爱是温暖的家!

[学生的心声,反馈出“内化”的情况,教学已经收到实效。]

师:列宁、男孩、灰雀、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这原本就是一个爱的世界!

[巧妙的结束语使本课的教学主旨得到升华。]

第二篇:激发情感

激发情感,收获课堂新生

——《背影》教学有感

像往常一样,今天,我在黔西二中八(3)班正讲授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何说是“像往常一样”呢?因为这篇文章我已经讲析过不少于五遍。文中每一次背影出现的场景都显得是那么的清晰,对文中背影出现场景的每一次回顾也都总会给我不同的感触。每一个环节都那样的流畅,没有任何挑剔,完全是在预设之中,平淡自如。于是我心里想:这回的教学,可能又是一堂没有涟漪的语文课吧?

在上一节录像课的相关铺设之下,课堂进入到《背影》一文教学的第二个环节——研讨。——同学们,文中除了父亲买橘子这一情节表现出的深深的父爱的场面之外,还有哪些细节同样表现着父爱呢?

带着问题上路,学生开始细细地咀嚼着文本,从中也搜寻到了父亲送别儿子途中说的那几句只言片语。平凡的话语,反复的品读,那无微不至、贴心周到的父爱也汩汩流出。这个时刻我及时捕捉时机,巧妙地用言语过渡到学生现实生活,让他们也去回顾回顾生活中缭绕耳际的父母的唠叨之言。学生回忆出话语从情感而言显得平淡无奇,但却也同样如本文中父亲的话语一样饱含深情。此时,引领学生再次回到文本,稍一点拨,学生在情感上就出现了起伏、转折等一系列共鸣。

人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如此疼爱着自己的父亲,作为儿子,作者又岂会能无动于衷呢?在教师的导引之下,学生在文中又找到了儿子理解父爱的印证,即文中儿子的四次流泪和两次自责。教学至此,文章的主题已然开始凸显了出来。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这就是本文的中心。

随着文本的解读完毕,似乎一切都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课文的教学似乎也应该戛然而止了。其实不然,甚至可以说恰恰相反,本堂课教学的高潮部分实际上才刚刚开始。

在这一节骨点上,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本文作者在对父亲的“背影”的刻画中感受到了父爱、理解了父爱,那么,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似乎也被父爱深深的感动过呢?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用心搜索吧,也给大家展示展示,行不?

这个拓展延伸的问题一提出,能否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否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能否跳动学生的感悟和真情,应该说,与这堂课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

此时的课堂,只见学生一个个低眉不语,似乎都沉浸在回忆当中。此时此刻,我播放了

筷子兄弟的《父亲》的伴奏曲。耳际想起了悦耳的旋律,学生也沉浸于幸福的回忆之中,歌曲营造了氛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谁先谈谈父母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三番五次的鼓励和启发后,学生们仍然不动声色,教室里依旧鸦雀无声,静得出奇,也无人举手,场面变得有些尴尬。眼看就要功败垂成,这就得老师带头,率先垂范了。于是,我也细细回想了16岁那年父亲送我读师范的场景,一切都那样历历在目。我用缓慢的语速讲述着我的故事,真情流露,没有掉泪,但情发于心。学生看到我带头了,也打消了心中的顾虑。曾灵杰煽情地讲述了父亲为她转学费尽周折的往事,周层同学讲述了爸爸在一家餐厅用一个善意的举动宽容了服务员而令自己深受教育、感动的事。而最令大家感动的则是夏玉静同学的回忆,她讲到了在一次车祸中,危急关头妈妈不惜自己受伤,用身体保护自己的事。字一个一个的吐出,眼泪也一滴一滴地坠落,她哭了,周围的女同学也哭了,就连一直强忍着的男同学们也低下了头,我也在坚持中强忍着泪水,转过了头„„

细细想来,其实,每一个故事都是那样的平凡,但是却又都是那样的感人。生活本就是一个让人感动的过程,每一个同学在听完感动的故事后,都沉浸在了幸福之中。至此,伴奏的音乐徐徐停下,我明白,这堂课已取得了成功。这时,回到课堂的现实之中,我引用了他人对朱自清《背影》一文的赞语作结:

舐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

世间自有真情在,玉壶冰清堪晶莹。

课堂的结尾,同学们在音乐的伴奏下齐唱了筷子兄弟的《父亲》,他们唱得那么的投入,那么的深情,也那么的感人。这时,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让课堂重获新生,教学里就得注入感情。

2013年10月22日

第三篇:加强情感活动 注重情感体验

加强情感活动

注重情感体验 ——我对阅读教学中情感活动的再思考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

张新元

【摘要】

《语文课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加强情感活动,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喜乐哀愁,真善美丑,这些感情体验需要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去体验,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他们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键词】情感活动;情感体验;阅读教学;

【正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一种不良倾向:教师分析得过细,面面俱到,搞繁琐哲学,挤掉了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感受、体验的时间,造成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出现“分析多,揣摩得少;讲得过多,感受得少;热闹多,体验得少”。学生无法主动与作品、文本打交道;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阅读”成了教师的“讲读”,学生的“精读”成了老师的“精讲”,其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确实如崔峦先生所说的: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因此,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活动,改变先前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教师怎样指导才能在加强学生的情感活动时推进情感体验呢?

一、善于创设激发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最具情境性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引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必须要有“煽情”的氛围和环境,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日渐广泛,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必将越来越丰富。

但不论是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再情境创设上,必须注重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之情去触发和带动学生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件随着哀伤的音乐出现了美国洛杉矶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贵图片,再加上老师“煽情”的语言描述,将学生的情感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并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活动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境气氛。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后留下的一片片瓦砾中,一堆堆废墟中。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境,学生“触景生情”,被激发的情感活动引领学生奔向更深次的学习。

这不由得让我忆起一位教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课堂上出现了一片啜泣的感人情景。之所以如此,除了课文内容本身的感人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老师的情感投入。用那位老师的话说,在备课时,“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我想得很多很多,想到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才能,直到周总理几十个春秋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特别是想到周总理的临终遗嘱,真是悲痛欲绝。”在上课时,她更是倾注真情,以情激情,以情换情,营造了师生情感和谐共振的理想情境。

二、善于抓住课文的“传情点”

文章的情感信息总是附着或蕴藏于一定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之中。所谓传情点,是指那些再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交流的桥梁。

如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要抓住“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的传情点“悲伤”展开情感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伯牙伤心欲绝的心情,然后深化引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所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

再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周总理工作辛苦、生活简朴后,抓住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中的独白,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马?”作者的这两段独白,感情炽烈,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作者那抑制不住的如潮水般的情感。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被作者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有的在抽泣,有的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这种入境入情的朗读,学生的内心怎能不激发出对周总理德敬仰之情吗?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唤醒的是学生潜在的激情。有效的朗读,抓住“传情点”,老师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传情点”,就能让学生更直接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善于指导学生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对课文特别喜爱的部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刻意自足“标准答案”。

如研读了《狐假虎威》这篇课文,老师请学生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师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欺骗别人,真是个大坏蛋!

生:狐狸非常狡猾,把老虎和小动物们都骗了,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狐狸虽然狡猾,可它非常聪明,有些地方也值得我们学习!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便亲切地说:“噢,狐狸也值得学习呀,那你再来说说看,好吗?”

生:狐狸让老虎逮住了,可它一点儿也不慌张,还把老虎给骗了,说明狐狸很聪明,值得我们学习。

生:狐狸如果不骗老虎的话,说不定早就让老虎给吃了。你看,它多会保护自己啊!生:这只老虎也真够笨的,还说自己是大王,怎么就上了狐狸的当?它也不想想,百兽怎么会怕狐狸的呢?

生:要是老虎和狐狸能成为好朋友,那该多好啊!让所有的动物都成为好朋友,那么他们肯定会生活得十分幸福!

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学情,这样就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完《将相和》后,问学生:“你喜欢课文中的蔺相如、廉颇吗?还有别的让你喜欢的人吗?”作为课后拓展项目,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胸怀宽广。也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英勇善战,知错就改。可这时,有一个男生却说秦王也有可取之处,全班哗然。这一观点也出乎老师的预料,有几个学生已在偷笑,大家不由把目光集中到教师身上。教师没有否定这位同学的观点,而是鼓励他说出理由。有了老师的支持,这位同学更加自信,他说:“虽然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心,而想骗取和氏璧,但当蔺相如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后,秦王没有杀掉蔺相如,说明他还有取信于天下的良知和志向,正因为如此,他才有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伟绩。”说毕,全班同学不由自主报以热烈的掌声。是啊,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的个性体验,允许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充分地思考、发现和表达。独特的见解,往往蕴含着创造力的萌芽。无论他们的个性体验是多么地出人意料,甚至“荒唐”,教师都应该真诚地理解和鼓励,从而点燃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由表及里,以理服人,学生的见解趋向于多面化,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而且有理有据,学生创造性、个性化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指导学生深入浅出并引领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与体验。

四、注意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关系密切,只有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适合于学习新知的观念时,有效的认知活动才能产生。情感的产生也是如此。对一些与学生情感经验相距较大的课文,教师若不先做有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就有可能出现文章感人,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后。学生追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教师随即介入背景材料。

师:你的追问多么有价值呀,老师提供几组数据,你们对比这些数据,会读懂为什么的。介入材料:

我志愿军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付出了相当的代价。198 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统计数字为,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的共36万余人,(其中阵亡11.5万余人,战伤22.1万余人,事故伤亡和病故等非战斗死亡2.5万余人),失踪、被俘2.9万余人。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余人

生1:这些数据中浸满了志愿军战士为保卫朝鲜付出的鲜血。生2:正因为志愿军战士的牺牲换来了今日朝鲜的胜利与和平。

生3:朝鲜人民目睹志愿军战士的这种牺牲精神,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感谢,不去爱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呢?

生4:有了志愿军战士的这种无私的献身精神,所以朝鲜人民表达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意。

生:„„

背景材料的介入,丰富文本信息,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走向多元、立体的有价值的学习之中。

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片断:

师:文中有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都有哪些人“醉”?为什么会产生“醉”的感受?

生:两个“翁媪”喝醉了。

师:这里是指喝醉,还是有别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陶醉的意思,两个老人家被舒适平静的生活而陶醉。生:两个老人的三个儿子勤劳,为他们的儿子所醉。

师:其实岂止只有老人家醉,就连路人、作者也为之而醉,同学们读着读着也会陶醉了。

师:如果把这幅画面放在现在,也是一派写意的田园风光,但在当时年代之下,却是难得的和平生活环境。为什么呢?请看背景资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诗人,他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亲眼目睹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被贬职。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但他不忘收复失,盼望统一,向往和平生活。)此时,看着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辛弃疾肯定感慨万端,他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生:希望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定快乐的生活。生:如果战争再持续下去,这样的生活会变破坏的。生: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

通过补充当时年代资料,学生更加亲近作者,深知文字背后的特殊含义,其要表达的东西不言而喻。文以传承,诗以载道,在和学生一起解读诗词的同时,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抱负被学生所了解,思想上引起共鸣,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将相关背景资料的运用融入阅读教学中,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渗透,让学生在丰富的背景资源中,更深刻地感悟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视课文实际进行适当的背景介绍是必要的。语文姓“语”名“文”,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立足语文学科的“本,学语文,用语文,在学、用语言中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倘若学生连基本的语言文字都不能正确的感知与深刻的体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课事情感性的,文本亦是充满情感色彩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种“情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情弦”。因此,我们的语文课(阅读教学),更需要要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并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交流的桥梁;善于指导学生做出有个性的反应,使个性化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注意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引起思想上共鸣,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挖掘文中之情,让文中之情感染学生之情,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得到激发,学生定能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也能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充实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崔峦.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J].《小学语文》2010年第九期.[2]陈瑞洪.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之见[DB/OL].http://xxyw.dgjyw.com.2010-12-09.[3]张新元.好课,离不开情感的激发──管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激发的艺术 [DB/OL].http://.2012-02-06.

第四篇:注重审美情感体验

注重审美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洛川学校 王文静

审美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审美育不仅在于欣赏和享受,更在于开阔一代人的眼界,充实一代人的心灵,提高一代人的素养,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显示出文明的力量。艺术是学校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各具特色,共同构造成一个五彩缤纷、八音协合的大千世界,努力培养造就一代新人。

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审美的作用。用音乐塑造美、创造美的世界。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如何上好音乐课呢?又如何运用课外艺术活动来抓好中学音乐教学工作?我认为要充分运用情感体验原则,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及音乐知识的内涵,激发学生对美、对艺术的热爱,树立终身学习艺术的愿望。

一、让“乐、情”贯穿音乐课堂,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本身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艺术,它有沁人心脾的魅力;有陶怡人性情的力量,有提升人素质的功能等等。音乐教师切忌把音乐课上成说教课或是政治理论课,应该让“乐、情”始终贯穿整个音乐课堂。

1、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审美欲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驱动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之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教师可以先用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接着,教师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知道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例如本人在七年级“民歌飘香”和“美洲印象”这两个单元欣赏课和合唱课的教学中,通过阐述中国民歌几千年来历经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和美国早期的音乐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歌是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了解美国早期的黑人音乐和乡村音乐及近代的蓝调布鲁斯。从古至今,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们,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愿望、忧愁和欢乐,记录着他们的历史。在民歌中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作为中华儿女,应掌握了解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您的第一个想要激发学生的 审美欲望的目的就已经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

2、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

音乐的情感体现是随时随地就会产生的。由于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知识积累的基础、对音乐爱好程度的不同等等因素,所产生的感受也一定不尽相同或相等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那一瞬间的体验。在学生们此时热切盼望着老师对具体的作品作进一步的分析的时候,教师紧接着再趁热打铁,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采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学生们有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有用朴实、华丽的文字语言如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有跃跃欲试想用舞蹈形体动作、个人的才艺来表达展现的。教师只需用微笑并带着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您的每一位学生,并对他们的表达方式做出肯定的评价,那么,第二阶段的审美渗透也已悄然达成。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核心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活泼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培养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体验音乐的欲望,生了原始的情感,不等于说他们已经很好地或者说是正确地体会了音乐,教师要

学会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例如在欣赏独唱曲《故乡的亲人》后,再给他们听无伴奏的混声四部合唱曲《故》,问:大家觉得哪种音色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情绪?为什么呢?学生们都争强着回答是后种音色更能体现作者的思乡的心情,因为合唱的音色很丰满,很丰富,有立体感。教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模仿着学唱一下呢?激起了同学们的求学欲望。唱完一遍后,再问:你们的音色唱出来是否优美?怎么能唱的更好听一点呢?结论:合唱的难度要高于齐唱,声部间的音程度数的变化不容易唱准,合唱对于歌者来说,演唱的方法和技巧要求更高等。在欣赏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民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如欣赏中国民歌中的《放马山歌》和《赶牲灵》,学生倾听完,我接着启发:“你们能听出它们是我国哪一种类型的民歌吗?”学生纷纷回答:“山歌。”结果引发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山歌,演唱风格特点却不同呢?”从而让学生自己确立了研究主题,我进一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引发他们研究讨论学习的兴趣欲望。学生的思维非常积极活跃,我只是做启发引导:“想一想这两首山歌产生地区有何不同?”并走到学生中去指导他们注意观察曲谱以及再一次让他们注意观看(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中播放的插入影片中的背景画面。学生最后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分析,发表他们的观点看法,最后我把他们的观点综合,从作品的结构、句式、音乐的风格、场景、演唱形式、体裁等诸多方面

进行点评式分析“《放马山歌》与《赶牲灵》,最后我肯定地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尤其是让学生对民歌产生了浓浓的情感,有了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深刻的情感体验。那么在对音乐作品具体分析过程中,教师如果始终贯穿着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这堂课的总体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即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心境会使人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和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心境,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愉悦的精神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变“厌学”为“乐学”。在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扬善;教学中孕育美——以美治心;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悦情;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以美导行。

二、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审美情感升华

课外艺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提升、发展和拓宽。课余艺术活动可以比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多彩,更具有经常性、广泛性和群众性。它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密切联系。它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凸显自己的个性。在课外活动中个性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宣泄,视野得到了拓宽,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品位才能得以升华。

1、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搜集音乐、制作相关的音乐课件、FLASH作品

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例:我校为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加速带动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对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进行了探索实践。建设了《水浒》专题学习网站。这是一个资源型+学习型的教学平台。我让学生先上《水浒》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浏览,通过五大环节(导入—-启发—点拨—交流—展示)让学生自行找到音乐欣赏的切入口,并进行交流展示。成立的专题探究小组有的用电子文稿汇报了关于音高、音色等五大要素的具体内容。有的用两种不同速度演奏了《致爱丽斯》片段,也有的用电子琴模拟出强烈的节奏,或者用击掌表演演示力度的强弱-------。在了解音乐的五大 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掌握音乐欣赏方法的基础上,在对历史、人文知识的掌握、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剧中《水浒传》的系列主题插曲及音乐片段进行欣赏、品析,从而真正感受到音乐对影视剧的渲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走出校门,观赏音乐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音乐厅、音乐院校等地方去观摩和参观访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从而培养出一批有艺术修养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如:带领合唱团部分学生参观我的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欣赏了有“四眼”哥哥主持的“星期广播音乐会;到华东师范大学观赏荷兰中学生的管乐演出,等等活动,都让学生收益匪浅。

3、搭建平台,表现音乐

学校每学期都为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与教师、同学合作,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彩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素质修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少先队队列歌曲演唱会”、“十月歌会”、“爱我中华”歌会、“迎新年文艺汇演”等,用诗和歌舞串联一起,以表演唱、齐唱、合唱等方式来表达少年儿童热爱党的真挚感情。举行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智力竞赛”,卡拉OK独唱比赛,器乐独奏比赛、校园集体舞比赛,充分章显学生的个性魅力。还组织学生参加慰问演出,如到福利院演出,为孤寡老人送去快乐;参加社区公益演出,如“手拉手”文艺演出、“宣传环保”演出活动等,以养成学生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同时也学到了很多课内所学不到的东西,审美的品位、情趣、情感因而也更丰富多彩了。

总之,以美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让学生从小懂得求真、向善、爱美。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每当我们和学生们在音乐教学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中获得点滴成功时,我们师生都会感受到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情感的快乐和心理满足。音乐能塑造美的人。创造美的世界。我们教师应该成为美的使者。

第五篇:多向拓展激发情感

多向拓展激发情感

——多向拓展古代诗文教学例谈

广东省佛山四中郑晖燕邮编:528000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鲜明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首先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美好的情感已成为悠悠几千年历史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悲悯弱者的情操让杜甫吟咏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绝叹;是思乡恋故的情感让张养浩独吟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是亲近大自然的情愫让陶渊明不忘“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情趣;是旷达恬淡的胸襟让苏轼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慨叹;是忧国忧民的感情让范仲淹吟哦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对;是奋发进取的激情让曹操激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积淀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后代子女的巨大财富,在浩瀚如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蕴涵者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如“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与宽容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负责精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团结自强精神,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中国之所以有今日之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借助课本中的古诗文作多向的拓展延伸,既可以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大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用以下三种方式拓展古诗文,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想象式拓展诗文,激发悲悯弱者的情操和思乡恋故的情感。

想像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再现或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包括再造想像与创造想像等。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当学生驾驶想像的骏马驰骋纵横的时候,心中的爱憎感情就会不可阻挡地迸发出来。

1.再造想像:

再造想像是在感知语言、绘画、旋律等载体时显现具体形象的过程,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例如学习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根据注释理解了诗句后,让学生把杜甫当时的困窘的情形,当时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塑造出当时杜甫的形象。在学习描写的过程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了杜甫对当时百姓的无限同情。又如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词,让学生跟随着作者,以第一人称写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再造想像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悲悯百姓的情感。

在古诗文中,思乡恋故的愁怅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读到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时,我们不妨以“一个清寂的夜晚,我客居在洛城里,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优雅的笛声,仿佛„„又仿佛„„”这样通过学生丰富的想像,把作者那种思念故乡之情再现出来。

2.创造想像

创造想像是对新形象进行重新组合、融铸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教《卖炭翁》时,设计了一篇以“卖炭翁遭劫后”为话题的想象作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作者留下的余韵补写出来。看下面是学生写的一个片断:“你看,卖炭翁干瘦如柴的手在凛冽的寒风中颤抖,布满皱纹的嘴角在抽搐着,想要辩解什么,却又无能为力;想要大喊一声“冤枉”,却又哑口无言;想要向人们求助,人们只是埋头走路„„无奈,加上无奈,一切在寒风中叹息,绝望的眼角挤出了两滴老泪。他孑然一人,孤零零地在街上徬徨,嘀咕着„„”

二、联想式拓展诗文,激发亲近自然的情愫和旷达恬淡的胸襟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这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用此种方式来拓展诗文,可以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亲近自然的闲趣,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旷达恬淡的胸襟。

1. 类似联想

学习《三峡》,可以联想延伸学习《与朱元思书》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这些景物描写都传达出古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陋室铭》,可以引导学生产生相似联想,参观一下陶渊明的居室“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激发学生体会到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胸襟却那般的旷达恬静。

学习《醉翁亭记》,可以找来宋代黄庭坚一阕隐括欧阳修《醉翁亭记》 的《瑞鹤仙》进行相似对照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亲近琅琊山风景名胜的想望。

学习了吴均《山中杂诗》的“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即联想到王维《竹里馆》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即联想到陶渊明《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联想到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等等,这些统统都是亲近自然,恬淡致远的心境所凝聚的名句,这些名句的拓展,向学生展现了一个清幽自然的境界,当然学生也会为之向往。

2. 对比联想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可以联想到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也可以联想到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中的名句“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把马致远的深秋羁旅图与刘禹锡、毛泽东的秋景图作一对比。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与曹操的建功立业思想则相去甚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联想式的拓展,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准确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激发亲近自然的情愫,旷达恬淡的胸襟。

三、评说式拓展诗文,激发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奋发进取的激情

1.感受

教了《过零丁洋》,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感受:“当我读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时,我不禁想起了„„”这样一拓展,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悠悠几千年中华历史上的热血报国之人,如屈原、林则徐、岳飞等,毫不迟疑地写出报效祖国的决心,念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诤诤之言。

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有的学生会说出《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有的学生会说出《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诗人对国家的前途深深地忧虑。

2.评价

教《出师表》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作文。

教《孙权劝学》,把孙权“年长乃学,学有所成”的变化与方仲永的变化进行评议,就可以引起学生警醒:只有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才有作为。

教《龟虽寿》时,读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引发学生评议曹操有志干一番事业,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的思想。在评价时,也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既可联想到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可以用其他一些老当益壮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廉颇,黄盖,邓小平等。如此拓展开来,就更能激发青少年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教《岳阳楼记》时,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联想古代及近现代的仁人志士,评价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这时,学生脑中会涌现“古仁人”,如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愤而自投汨罗江的屈原,„„也会闪现“今仁人”,如书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孙中山,“为中华山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

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情趣,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诗文中,只要我们多向拓展,善于挖掘,学生一定会深受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突出训练意识 注重激发情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