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奥鹏小学班主任工作离线答案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小学班主任
答:指小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小学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的骨干和有力的助手。
2、班主任工作的协调律
答:协调律是为实现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协调诸教育因素,合力施教的规律。即协调遗传、环境、教育的关系,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协调“五育”关系的规律
3、家长委员会
答:家长委员会是指导家庭教育、参与学校管理的群众性组织。是指由学校领导、班主任组织的,学生家长组成的指导家庭教育并协调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的关系,充分调动家庭教育力量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保持密切联系的纽带。成立家长委员会也是推动家长工作的一种新形式。
4、班级文化
答:班级文化是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等,逐步在班级内部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维和行为准则,以熏陶和培育学生人格的文化场域。
二、简答题
1、运用榜样示范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榜样示范法是指通过树立典型,用他人的模范行为、先进事迹作为样板,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一种教育法。
要选择合适的榜样;要注意榜样的真实性;要使学生将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并坚持下去,而不是单纯模仿榜样的行为。
2、确立班集体目标应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小学班级目标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发挥广大任课老师和同学的积极性而确定的,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研究上级要求、社会环境、主客观条件,并经过分析论证而产生的。确定班级目标的主要依据有: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科学理论;班集体的现实条件。
3、组织小学课外活动有什么作用?
答:课外活动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开展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展课
外活动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通过课外活动,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与实际活动联系起来;开展课外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展课外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4、差生形成的家庭原因有哪些?
答:家庭原因:家庭学习环境恶劣;家庭情绪气氛和道德气氛不良;家庭缺乏温暖;家庭教育不当。主要表现在:一是家长忽视、放弃或无力教育;二是家长态度偏颇;三是家庭教育不协调。
5、如何做好召开家长会的准备工作?
答:家长会的准备:要根据家长会的目的和内容准备必要的材料;印通知单,包括家长回条;邀请相关人员;布置教室;家长会的每一项准备工作,班主任都可跟学生干部商量,发动学生一起来做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小学班主任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及其意义。
答: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敏锐的观察力。(2)严密的思维力。(3)较强的记忆力。(4)丰富的想象力。(5)高尚的动机。(6)广泛的兴趣。(7)丰富的情感。(8)坚强的意志。(9)良好的性格。小学班主任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1)良好的人际交往。(2)学会自我调节。(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2、联系实际谈小学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
答:处理偶发事件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2)沉着冷静原则(3)掌握分寸、公平公正原则(4)因材施教、启发学生原则。
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与步骤(1)及时平息**以免事态进一步扩大(2)进一步调查研究,弄清事件的发生原因(3)做出正确处理,避免消极影响(4)巩固处理效果,做好预防工作
第二篇:奥鹏小学数学教学法离线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答: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概括地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编排方法、教法指导,教育工作者要以大纲规定的内容范围编写教材,教师要按大纲的精神组织教学,安排各项活动,并达到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我国建国以来,先后于1952年、1956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92年和2000年制订或修改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2.数学的抽象性
答:是指数学来源于实践,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上的抽象,在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上都具有抽象的特征。
3.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答:是要回答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这一学科,数学学科对小学生有哪些特殊的教育作用和共同的教育作用,通过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应当使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4.课程内容的组织
答:是指对选择和确定的课程内容的组合与编排的方式。根据一定的课程取向和目标所确定的课程内容需要用一种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套可以在学校实施的具体的课程方案和学习材料。这种组织的方式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数学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一般认为数学科学具有以下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广泛的应用性。(1)数学的抽象性是指数学来源于实践,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上的抽象,在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上都具有抽象的特征。从最简单的数学概念,到比较复杂的函数和图形,都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数学中的抽象又有不同的水平和不同的层次。
(2)数学的严谨性是指数学中每一个定理、定律都要经过严格的证明才能得以成立。数学的语言和思考过程都要求具有严谨性,合乎逻辑。数学的证明要从公理出发,经过严格的推导过程,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3)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由于数学的抽象特征,使其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也越来越多地用到数学的原理和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除此之外,数学还具有形式化、简单化和符号化 等特征。2.目前,教师在处理中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上有哪些基本的思路? 答:(1)通过纯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步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一些具体的、技巧性较强的方法,如换元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等。这类思想方法的取向倾向于技术方面,是帮助学生学习解决具体问题的技巧。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所要求的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那些对人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如试验、猜测、模型化、合情推理、系统分析等,都是一般的思考方法,具有更广的应用性。
3.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1)教学手段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媒体。儿童认识数学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他们需要借助各种直观的材料,形成必要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直观的教学手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需要考虑教学手段这一因素。只有教师熟悉、掌握各种教学手段的结构及其功能,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组织者的主导作用。(3)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更新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涉及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近年来,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更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4.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1)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学校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一定数学素养。对于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2)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数学学科的目的由培养精英转变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目标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未来步入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近些年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重视学生的发展,设计为所有人的数学,让所有人都掌握数学。
(3)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现代数学的发展,对数学科学和数学学科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数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
5.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选择的发展历程。
答:从1978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起我国先后进行几次数学课程的改革,每次改革都涉及到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更新。从1978年、1992年、2000年的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在数学课程内容选择上认识的发展历程。1992年以前,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不予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借鉴各国在数学课程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数学教育方面存在弊端的清醒认识基础上,逐渐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一点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论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答:各国在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上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从中也反映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数学课程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二是数学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从精英转向大众。三是数学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不是统一的模式。四是数学课程目标更加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问题解决。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美国课程标准把“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列为数学要达到的五个课程目标之一,在其分项标准中,“作为问题解决的数学”居于首位,开放型问题的提出、表述及其解决策略都是美国课程标准极力加强的内容。英国的课程标准中,旨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荷兰数学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问题解决。
(2)注重数学应用。注重数学应用是各国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英国数学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认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所学的概念与技能,如何利用它们去解决问题,并形成系统化的体系。在数学课程中,数学应用是首要和基本的目标,这一目标伸延与渗透到其余教学目标中,并构成数学教学基本框架。美国的课程标准中贯穿着一个始终不变的主线,即为学习和应用数学。
(3)注重数学交流。从各国的数学课程标准看,数学交流大体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第一,数学思想的表达,把自己的信息以某种形式(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普通语言或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第二,数学思想的接受,以某种方式(听、读、看等)接受来自他人的思想;第三,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把数学思想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世界各国都已经认识到,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许多行业,直接用到学校数学知识的机会并不太多,而且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更多的是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以此去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2.论述备课的基本要求及其相关要领。
答:(1)钻研教材。小学数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两部分。其中,教学大纲以纲要形式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参照。所以,一定要认真学习、钻研大纲,把握大纲的精神实质,自觉地以大纲来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明确教材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的;明确教材知识体系,分清主次;明确教材知识体系,分清主次;备好习题。
(2)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对象的认知状况和思维水平。这里认知状况就是指学生的认知准备与认知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在相应阶段的数学思维水平,可以指导教师有序地展开教学内容,特别注意不要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忽视实际思维水平,尽可能使教学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要科学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缩小现状与目的之间的差别。
(4)充分重视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在备课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应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应该利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也不应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即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
3.如何正确认识解题策略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答:解题策略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方法的问题,应当充分认识其教育价值,在教学实践探索合理的方式。
(1)解题策略和计算方法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问题空间。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首先想的是这个问题怎样解。一些已经熟悉的问题有固定的解题,而大量新问题并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思考问题的机会,有更多的探索余地。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2)解题策略和计算方法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数学问题一般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考途径,即使计算的题目也有不同的方法。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往往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解题,特别是开始学习一类问题时,更应当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会发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在自己说明解题方法和听取别人阐述解题方法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在解决那些比较复杂的、需要同学之间合作完成的问题时,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多种方法。应当指出的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更多的情况是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求统一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让每一个学生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都能做到一题多解也不是应当提倡的。
四、实例分析(共20分)
1.请你谈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看法。答:依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精心编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因其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其“教学内容新、教学素材新、教学方法新、结构体例新”的特点,受到了教育理论界及一线教师的广泛赞誉。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教学水平、教育功利性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数学课堂交流能力的培养一直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数学交流状况并不乐观。数学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着以下的“偏失”与不当:(1)、重单向交流,轻多向交流;(2)、交流方式多停留于重“他主”、“他 ― 我”式被动的交流,缺乏自主、自我式交流;
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使用依然十分溃乏,缺少深度和广度;(5)、重结果交流,轻过程交流。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课堂交流能力的培养和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真正落实“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学力的提升,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数学素养、数学头脑的人。这无疑对教师的成长、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素养的养成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篇:奥鹏比较教育概论离线答案
1、简述美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宏观调控不力;
(2)中小学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3)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如私立学校;
(4)学生中问题较多,如吸毒、酗酒、暴力、两性关系混乱等问题都很严重。
2、分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财政拨款匮乏、教育经费紧张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困境。(2)教育领域的法律文件不完备,既有的法律标准也经常不被执行,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的一个特殊难题。(3)教师人才流失严重,从教人员趋于老龄化,致使俄罗斯教育发展面临严重的人员危机。(4)教学秩序混乱,普通学校教育质量普遍下降,成为巨大的社会震荡带给俄罗斯教育的一种必然冲击。
3、简析德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德国教育体制中存在明显的弊端:(1)对学前儿童教育重视不足;(2)对学生缺少纪律教育;(3)对学生的在校辅导时间不够;(4)学生分流过早;(5)高校缺少自主和活力;(6)对非德籍外国学生的同化措施不力。
4、概述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世界性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等几个方面日益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1)努力发展综合课程;(2)日益重视道德教育;(3)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4)更新课程内容,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5、概述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趋势:(1)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出现萎缩的趋势;(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发展;(3)职业技术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4)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特点,加强普通教育,拓宽专业,以职业类或职业面代替狭窄的专业。
二、论述题
1、从国内外中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出发,分析并阐述其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中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看,其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1)由教师单向活动转向师生双向活动;(2)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3)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4)教学方法的个别化趋势;(5)在教学手段上,各国广泛使用现代科技设备。
2、试述日本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日本政府和国民都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当成立国之本。日本政府和国民非常重视教育,举国上下都把教育看作立国之本,齐心协力搞好教育,通过确保教育机会均等和维持、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成功地实现了成为教育发展社会的目标。以资借鉴,我国从政府到民众更应该进一步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真正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走一条教育兴国之路。
(2)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和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是振兴日本教育的关键。日本政府一直坚持不懈地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这一振兴教育的成功经验很值得中国借鉴。(3)善于立足本国文化教育传统,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教育传统是日本教育改革的生命线。日本是一个十分善于借鉴外来文化的民族。正是立足继承和改造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教育传统,创造和形成具有新时代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思想,使得日本从文化、教育、科技和经济都落后的弱国,变成了文化、教育、科技和经济全面国际领先的强国。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因此,我们在教育改革时,首先要重视继承和挖掘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并且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改造和吸取外国文化教育思想
3、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分析目前我国高教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答:目前我国高教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我国高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办学模式等方面尚未完全适应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导致了高校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不规范等特点:1.高校类型的分类在认识上不明确。高校可分为研究型和职业型两种。由于这两种类型的高校在功能与服务对象上的差别,因而理论上两者在办学、管理、发展上的标准必然不同。但是因教育部门的管理缺乏应变机制,导致高等教育的管理缺乏合理分工、统筹协调,以至在进行宏观调控时简单化对待,该控制的控制不严,该发展的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2.高等院校过分求大求全。专科院校热衷升本,本科院校寻求增设硕士点,单科学校变身为综合性大学。尤其是近几年硕士生招生数量大幅度地增加,许多院校师资严重滞后,出现了“一个茶壶三十个茶杯”的状况。其结果是高级人才粗制滥造,人才培养工作不到位,质量得不到保证。有些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甚至有趋向本科化的倾向,既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又阻碍了研究生教育中创新力培养的分量。3.高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偏颇。评价标准仍过分集中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数量等,而缺乏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例严重失当。不同类型学校考核水平与质量标准大同小异,导致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4.高校面向社会的观念缺失。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调查显示: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占70.7%,在县城的占21.9%,在乡镇的占5.5%,在农村的仅为1.9%。占全国人口75%的乡镇、农村的基层单位,只接纳了7.4%的毕业生。这种情形反映了高校面向社会的观念缺失,专业设置和政策倾向上不注重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大城市人满为患,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急需人才的农村和小城镇等广大基层单位却吸收不来毕业生,导致岗位大量闲置。
(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更能促进经济腾飞。为此,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由大学、短期大学、社区学院、初级学院构成的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失衡,这从1997年至2005年的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可以看出:我国人才培养在层次结构上,即研究生、本、专科学生数量的比例,已经从九十年代不合理倒金字塔型的状况中逐渐得到调整。但就2005年的统计数据看:普通高校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学校数与在校 学生数,还是呈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型”结构。具体而言:第一、专科层次规模不够大,专科规格不够明确,培养模式与本科相似,缺乏特色与竞争力;第二、本科层次的教育规模偏大且扩展过快,造成本科层次师生比例过大,生均教育资源下降,导致就业压力大;第三、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与本、专科教育相比,比例仍然偏小。
(三)高等院校管理体制不合理政府管理职能尚未完全放开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实现“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的目标。高校之间的竞争并非来自各高校事实上存在的差异性,而是集中体现在政府分配给各院校的职能、权利以及资源基础上。同时,政府控制着高校的自主权,如高校招生计划、调入职工、专业调整的审批,职称职数的控制等,导致高校自治权的丧失。
(四)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特别是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培养适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其教学计划应按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制定,而不是按学科要求来规定。
第四篇:奥鹏教师专题讲座离线
《教师专题讲座》
说明:学生可以在提供的参考题目以外自拟题目完成学习报告,学习报告不少于1500字,成绩合格获得《教师专题讲座》学分。
参考题目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刘晓明
1.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如何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讨——如何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3.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如何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教育策略》 刘晓明
1.“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你如何看待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你认为如何根据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教育?
第五篇:奥鹏离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2.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允许谋求其部门的自身利益,公共管理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2)管理行为的政治性。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掌握社会公共权力,在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中起关键性作用,所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色彩。
(3)管理层级的复杂性。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是一个纵横交错、层级节制的庞大的组织结构体系,这就决定了公共部门在人事管理权限的划分、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使用等方面都具有与私人部门所不可比拟的复杂性。
(4)绩效评估的困难性。公共部门的产出是公共物品,大多数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点,无需通过市场就可以消费,并且难以量化,难以确定个人在其中的贡献份额,因此对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绩效评估就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困难。
(5)法律规制的严格性。公共权力具有两重性,既可以用来实现公共利益,也可以用来谋取个人私利。因此必须以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加以严格的规范,在各个环节上以法律形式予以约束,依法进行管理。
3.公共人力资源规划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国家人事行政主管机构以及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根据一定时期内组织制定的发展战略与目标,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预测,并确定公共部门对人力资源需求状况的管理过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随着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对人力资源需求提出的新要求;根据组织近期和长期的目标,预测组织未来人力资源
4.公共人力资源的工资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人力资源源管理分为六个模块:人员招聘与培训管理、岗位设计与培训、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以及人力资源规划。
5.国家公务员的申诉
国家公务员的申诉是指国家公务员对国家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向有关机关提出意见和要求。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75分)
1.简述系统理论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价值。
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获取和保持最恰当的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匹配、充分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为组织创造价值。
一、通过获取和保持最恰当的人力资源为组织创造价值
1、成功高效的招聘录用系统保证组织能及时、经济、保质保量地获得组织需要的人力资源。组织根据整体战略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的招聘录用管理系统。这样,组织始终能对组织内外部环境具有一种高度的敏感。招聘程序看似是在实际的招聘需求发生时才开始启动,实则内外部人力资源供需的信息处理随时都在进行。这样的招聘录用是主动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因而也是快速高效,成本节约的。最为重要的是,它能保证组织获取的人力资源是组织真正需要的。即新进的员工是合乎组织文化和绩效要求的高承诺、高绩效的“双高”员工。“双高”的实现,避免了组织因新进员工达不到组织的要求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成本和损失。这包括新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达不到组织要求而造成的绩效损失及由此产生的培训费用;新员工与组织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员工承诺不足及高离职率带来的成本;员工与组织、员工与工作的不匹配带来的组织核心能力建设的困难等等。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计划地将组织最需要的员工保留在组织内。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让最适合组织需要的员工留在组织内,二是让不适合组织需要的员工离开组织。为了留住组织需要的员工,组织必须从战略上形成留人的机制。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等必须紧紧围绕组织的总体战略并且互相衔接配合,在提高组织绩效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和员工满意度。保持组织需要的员工就能保持组织的人力资本并为人力资
本增值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及时淘汰不适合组织需要的员工可以更有效地保证组织文化和绩效目标的实现。
二、通过战略匹配为组织创造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匹配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
1、导向功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将组织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紧紧地联系起来。组织的工作分析、工作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等各个方面不再单纯地局限于自身的工作考虑,而是更多地从是否有利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考虑问题。而且,组织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都通过各自的方式有效地将组织的战略意图传达给全体员工(或未来的员工),将员工的期望、态度和行为有意识地导向组织的战略方向。通过保持员工对组织贡献方向的明确性、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组织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2、凝聚功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协调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间的匹配和功能整合,有效地避免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各功能子模块间的冲突和不一致,保证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整体绩效最佳。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内部匹配,组织可以形成强势的主流文化,传播明确的价值和行为取向,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知和忠诚,形成合力,从而为组织创造巨大的无形资产,使组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通过充分发挥员工能力为组织创造价值
充分发挥员工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二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三是通过有效的心理契约管理实现员工高承诺;四是通过有效的激励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
四、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增值为组织创造价值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经营过程变成一种人力资本的经营过程。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可以获取更大的人力资本收益。人力资本增值成为组织增值的一种重要形式,人力资本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首先是通过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来实现的。组织根据组织战略和员工测试的结果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并与员工进行反复、充分的沟通,形成双方认可、切实可行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计划。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计划的指导下,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开发。这种培训和开发因其目的明确、学以致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和极高的投入产出比。
总之,通过实现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由过去的成本中心变成效益中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组织价值创造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2.公共人力资源工资福利管理的原则。
答:
本方案本着公平、竞争、激励、经济、合法的原则制定。
公平:是指相同岗位的不同员工享受同等级的薪酬待遇;同时根据员工绩效、服务年限、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同,对职级薪级进行动态调整,可上可下同时享受或承担不同的工资差异;
竞争:使公司的薪酬体系在同行业和同区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激励:是指制定具有上升和下降的动态管理,对相同职级的薪酬实行区域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经济:在考虑集团公司承受能力大小、利润和合理积累的情况下,合理制定薪酬,使员工与企业能够利益共享。
合法:方案建立在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管理制度基础上。
3.简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涵。
答:主要包括六方面活动,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管理工作模块:
1)人力资源规划
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工作岗位分析与劳动定员,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费用控制等
2)人员招聘与配置
如:企业员工招聘计划,人员合理配置方案,劳务外派引进等
3)培训与开发
企业长期或短期培训计划,企业培训内容需要分析,培训活动组织实施方案,培训制 的制定,培训成绩评估等
4)绩效管理
如: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设计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法、程序、制度等
5)薪酬管理
如:薪酬制度的制定、工资奖金制度、调薪方案、员工福利管理等
6)劳动关系管理
如:劳动合同管理、用工方式选择、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劳动关系纠纷处理等
4.简述公共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答:1.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
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和战术计划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5.公共人力资源奖励制度的作用。
答: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