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公理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第二篇:七年级数学平行线及平行公理.doc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由此可见,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本节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是为了区别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情况.教学时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空间的直线还存在另一种不相交的情形的,即异面直线.另外,从平行公理推导出其推论的过程,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对反证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证法这个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即可.2、教法建议
(1)概念的引入: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可以直观地认识平行线.从实例中,体会平行线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属性,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它.当然,我们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义.(2)分析概念:教师可以举一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定义中强调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初步形成
(3)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为降低难度,适应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图时不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做,证明等步骤,只要保留作图痕迹.通过作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画出几何图形,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4)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直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可以与已知直线平行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可以体验到公理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可以让有数学素养的同学,尝试说明平行公理推论的正确性,通过说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3.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画图能力.4.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法、引导法、发现法.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用心 爱心 专心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能画出平行线,会用几何语句描述图形的画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出课题,以生活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并以变式训练强化和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下面清同学们看投影片.观察投影片中的铁路桥梁以及立在路边的三根电线杆,再请同学们观察黑板相对的两条边和横格本中两条横线,若把它们向两方延长,看成直线,它们还是相交直线吗?
学生齐声答:不是.师:因此,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除了相交以外,还有不相交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板书]24.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教法说明】通过具体的实物和实物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起不相交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行线的图形.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平面内不相交的情形还有许多,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窗户相对的棱,桌面的对边,书的对边„„
师:我们把它们向两方无限延伸,得到的直线总也不会相交.我们把这样的直线叫做平行线.[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法说明】初中几何必须重视几何概念的直观性,所以让学生多观察实物形状,在形成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数学名称,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实在性,减少抽象性.教师出示投影片(课本第74页图2–17).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的棱 与 无论怎样延长,它们会不会相交?
学生:不会相交.师:那么它们是平行线吗?
学生:不是.师: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定义必须有怎样的前提条件?
学生:在同一平面内.师:谁能说为什么要有这个前提条件?
学生:因为空间里,不相交的直线不一定平行.【教法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平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线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的重要性.教师在黑板上给出课本第73页图2–16.讲解:平行用符号“ ”表示,如图直线 与 是平行线记作“ ”(或)读作“平行于 ”(或平行于)也就是说平行是相互的.【教法说明】这里教师不必赘述,让学生清楚平行线符号表示、读法和记法就可以了,对于平行线的图形经常会使用变式图形,不要总是横平竖直的,以防形成思维定式.师:请同学们思考,在同一平面内任意画两条不同的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只能有几种情况,试画一画,同桌的可以讨论.学生:两种.相交和平行.由此师生共同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直线是相交直线.()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4)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B.在同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直线必平行.C.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直线必垂直.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一定不垂直.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简要说明理由.【教法说明】这组练习旨在巩固学生掌握平行线定义及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判断(1)、(3)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在同一平面内”的前提条件,通过判断(2)、(4)题和选择题使学生对两直线位置关系,尤其是对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有更深层的理解.师:我们很容易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而对于平行线的画法,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下面清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下面题目(投影显示).已知直线 和 外一点 ,过点 画直线 ,使.师:请根据语句,自己画出已知图形.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师:下面请你们按要求画出直线.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很快完成,然后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观察他的画图过程是否正确,然后师生一起订正.注意:(1)在推动三角尺时,直尺不要动;
(2)画平行线必须用直尺三角板,不能徒手画.【教法说明】画平行线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画图中常常会遇到,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画线段 ,画任意射线 ,在 上取、、三点,使 ,连结 ,用三角板画 , ,分别交 于、,量出、、的长(精确到).2.读下列语句,并画图形
(1)点 是直线 外的一点,直线 经过点 ,且与直线平行.(2)直线、是相交直线,点 是直线、外的一点,直线 经过点 与直线平行与直线 相交于.用心 爱心 专心
(3)过点 画 ,交 的延长线于.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按要求画图,并由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第2题的(2)、(3)题,学生画完后教师给出第1题的图形(提前做好的投影片),请学生回答测量的结果,然后共同订正第2题的(2)、(3)题.【教法说明】这组练习重点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理解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能够根据语句画出正确图形,注意要求学生用准确的几何语言反映图形,同时真正理解几何语言才能画好图形.师:我们练习了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请同学们回忆,过直线外一点能不能画直线的垂线,能画几条?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能画,而且只能画一条.师:下面请你试一试,前面我们完成的过直线外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可以画几条,想一想,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后总结出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师:我们把这个结论叫平行公理,教师板书.【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教法说明】学生对垂线的惟一性比较熟悉,通过对惟一性的回顾,学生能够用类比的思想,把自己动手得到的实验结论采用准确的几何语言描述出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类比的思想,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语言的规范性.师:过直线外一点,能画这条直线的惟一平行线,若没有条件“过直线外一点”,问你能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能画多少条?
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能画无数条.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出示投影)
已知直线 ,分别画直线、,使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师:请同学们观察,直线、能不能相交?
学生活动:观察,回答:不相交,也就是说.师:为什么呢?同桌可以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教法说明】几何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有过硬的分析能力,也就是说理能力.初一几何课是几何课的起始课,从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自己动手、动脑、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即加强几何思维不惯的培养,这是个很重要的内容.学生活动: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然后给出正确的引导.师:我们观察图形,如果直线 与 相交,设交点为 ,那么会产生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师:同学们想得很好,因为 , ,于是过点 就有两条直线、都与平行,根据平行公理,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 与 不能相交,只能平行,由此我们得到平行公理的推论.[板书]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那么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或线段)也是平行的,对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不对,给出反例图形,例如:如图1所示,射线 与 就不相交,也不平行.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说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时,实际上是什么平行才可以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尝试反馈,巩固练习(投影)
填空:∵ ,(已知),∴________ _______().学生活动:口答.【教法说明】巩固平行公理推论的掌握,同时让学生清楚平行公理推论的符号语言,为今后进行推理论证打好基础.变式训练,培养能力(出示投影)
选择题
下列图形都不相交,哪一个平行()
【教法说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尤其是平行的变式图形.(四)总结、扩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知道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完成下表:(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表格中的内容均由学生口答出来.【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完成表格,不仅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96页习题2.2A组第3题(1)、(2)题.(二)思考题
1.能直接利用定义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吗?
2.怎样才能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呢?
3.阅读课本第76页,“读一读”的观察与实验,课下同学之间相互演示.作业答案
3.(1)
(2)
九、板书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公理意义
公理
所谓公理,也就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检验、不需要证明同时也无法去证明的客观规律。目录 读法
释义
例子
公理系统
公理集合论
公理化方法
编辑本段读法
拼音:gōnglǐ
英文:axiom
编辑本段释义
1)经过人类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是真实的,不需要由其他判断加以证明的命题和原理。
2)某个演绎系统的初始命题。这样的命题在该系统内是不需要其他命题加以证明的,并且它们是推出该系统内其他命题的基本命题。基本解释
1.[axiom]∶依据人类理性和愿望发展起来而共同遵从的道理世界有强权,没有公理啊!
2.[self-evident truth;generally acknowledged truth]∶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命题(如数字中的)详细解释
1.社会上公认的正确道理。
《三国志·吴志·张温传》:“竞言 艳 及选曹郎 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 清 姚鼐 《礼笺序》:“经之说有不得悉穷。古人不能无待於今,今人亦不能无待於后世。此万世公理也。” 叶圣陶 《倪焕之》十九:“世界有强权,没有公理啊!”
2.在一个系统中已为实践所反复证明而被认为无须再证明的真理。如“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就是公理。
编辑本段例子
1)《三国志·吴志·张温传》:“竞言艳(暨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憎爱不由公理。”
2)
(a)传统形式逻辑三段论关于一类事物的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这类事物中的部分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也即如果对一类事物的全部有所断定,那么对它的部分也就有所断定,便是公理。又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有生必有死”,也属于这种不证自明的判断。
(b)在欧几里得几何系统中下面所述的都是公理:
①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②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
③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
④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
⑤整体大于部分。
编辑本段公理系统
在数学上,一个公理系统(axiomatic system,或称公理化系统,公理体系,公理化体系)是一个公理的集合,从这些公理可以逻辑地导出所有的定理。也可以说,公理系统是形式逻辑的一个完整体现。一个数学理论系统是由一个公理系统和所有它导出的定理组成的。比如: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中就规定了五条公理和五条公设,平面几何中的一切定理都可由这五条公理和公设推得。
由于公理系统可以建造一个完整的、无矛盾、满足一致性的理论体系,所以几乎所有的数学领域甚至一些数学以外的科学领域也采用了公理化体系来构造他们的理论系统。如现代得到多数人认可的大爆炸理论,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认识。
在数学中,所有的定理都必须给予严格的证明,但公理却是不必证明的。因为公理是人们为了方便研究(某些方面也只有有了一个标准才能进行更深层的研究,这个标准就是公理)才人为设定的,若改变在逻辑上也能过得去,但有些早已成为运用习惯或在其上建立了一个理论体系不便再更变(如面积定义就是人为将一个范围数量化,不然你想,给你一个面,没有面积定义,你说它多大,“就这么大,就这么大”,你也只能这样说);或有些是太一般性的东西,人类仍无法用现有理论推导致一般性高度(如1+1=2)。
一个公理体系中的名词是预先已经定义的概念,这样的公理系统就是实质公理系统。如欧几里德几何公理系统。因为要先定义概念,所以就要有一些原始的概念作为定义其他概念的出发点,如欧氏几何中使用的“部分”、“长度”、“宽度”、“界限”以及“同样的位置”等。编辑本段公理集合论
数理逻辑的主要分支之一,是用公理化方法重建(朴素)集合论的研究以及集合论的元数学和集合论的新的公理的研究。E.F.F.策梅洛于1908年首开先河,提出了第一个集合论公理系统,旨在克服集合论中出现的悖论,20世纪20年代A.A.弗伦克尔和A.T.斯科朗曾予以改进和补充,从而得到常用的策梅洛-弗伦克尔公理系统,简记为 ZF。ZF 是一个形式系统,建立在有等词和属于关系“∈”的一阶谓词演算之上。它的非逻辑公理有:外延公理、空集公理、无序对公理、并集公理、幂集公理、无穷公理、分离(子集)公理模式、替换公理模式、正则(基础)公理。如果另加选择公理(AC)则所得到的公理系统简记为ZFC(见集合论公理系统)。
编辑本段公理化方法
概括地说,几何学的公理化方法是从少数原始概念和公理出发,遵遁逻辑原则建立几何学演绎体系的方法.用公理化方法建立的数学学科体系一般是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原始概念的列举;
(2)定义的叙述;
(3)公理的列举;
(4)定理叙述和证明.
这四个组成部分不是独立地一部分一部分的叙述和展开,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地按照逻辑原则演绎和展开。一般说来,用公理化方法建立的几何学演绎体系总是由抽象内容和逻辑结构构成的统一
体.决定几何体系的基础是原始概念和公理,不同的基础决定不同的几何体系,例如欧氏几何、罗氏几何、黎曼几何、拓扑学等等.
几何体系的逻辑结构,主要取决于公理提出的先后次序,同一种几何体系由于公理系统的编排次序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逻辑结构.例如,中学几何教材中的“外角定理”和三角形合同的“角角边定理”是在平行公理之后提出的,因此可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二直角”很容易给予证明.但在下面提到的希尔伯特所建立的欧氏几何的体系中,由于这两个定理是在平行公理之前提出的,就不允许使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是说同一欧氏几何可有多种逻辑结构,一个几何命题的证法不是通用的,它在这一逻辑结构中适用,而在另一个结构里可能不适用.
第四篇:平行公理
平行公理(即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由平行公理还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平行线的基本性质二:
定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平行线的判定
1.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难点:性质定理的应用.热点:应用平行线性质定理进行角度大小的换算.1.平行线的性质
(1)公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可以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定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可以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可以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平行线的性质小结: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2)垂直于两平行线之一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条直线.(2)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1′对顶角的概念有两个:
①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有公共顶点而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② 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实际上,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就是对顶角,相邻的角就是邻补角.○2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3 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两个角互补不一定是互为邻补角; ○4 对顶角有一个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邻补角有一个公共顶点,有一个公共边.垂线的性质:
○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五篇:四个公理
四个公理
•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直线在平面内.(常用于证明直
线在平面内)
• 公理2: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用于确定平面).推论1:直线与直线外的一点确定一个平面.推论2: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推论3: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
一条直线(两个平面的交线).•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八个定理
1.线面平行:
①定义: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a//b ②判定定理:aa//(线线平行线面平行)b
a// ③性质定理:aa//b(线面平行线线平行)b
④判定或证明线面平行的依据:(i)定义法(反证):ll//(用于判断);
a//b (用于证明);(ii)判定定理:aa//“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b
//(iii)(用于证明); a//“面面平行线面平行”a
ba ;(Ⅳ)ba//(用于判断)
a
2.面面平行:
①定义://;
②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符号表述:a,b,abO,a//,b//////
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aa//b
b
④判定与证明面面平行的依据:
(1)定义法;(2)判定定理及结论1;(3)结论2.结论1: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符号表述:a,b,abO,a',b',a//a',b//b'//
结论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符号表述:a,a//.【如右图】
3.线面垂直
①定义:若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
符号表述:若任意a,都有la,且l,则l.a,b
abO
②判定定理:ll(线线垂直线面垂直)la
lb
证明或判定线面垂直的依据:
(1)定义(反证);(2)判定定理(常用);
(3)a//bb(较常用);
a
(4)//a;
a
(5)aba(面面垂直
a线面垂直)
ab
4.面面垂直
(1)定义:若二面角l的平面角为90,则;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a(线面垂直面面垂直)A
a
aa(3)性质定理:
AB; a(面面垂直线面垂直)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