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弦定理说课稿
正弦定理说课内容
一 教材分析 :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 教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三 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四 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12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6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
际问题引入
“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 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大纲要求
(一)课程内容安排上的变化“解三角形”在原课程中为“解斜三角形”安排在“平面向量”一章,作为该章的一个单元。而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重新进行了整合,将其安排在必修模块数学5中,独立成为一章。“平面向量”则安排在必修模块数学4中。
(二)教学要求的变化
大纲版教材要求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2)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习作业以测量为内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新课标教材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计算方面降低了要求,取消了“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的要求,而在探索推理方面提高了要求,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三)课程关注点的变化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解斜三角形”,比较关注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恒等变换,往往把侧重点放在运算上。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则关注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侧重点放在学生探究和推理能力的培养上。
(四)教材编写理念上的变化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解斜三角形作为平面向量知识的应用,突出其工具性和应用性。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解三角形作为几何度量问题来处理,突出几何的作用,为学生理解数学中的量化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解三角形处理的是三角形中长度、角度、面积和度量问题,长度、面积是理解积分的基础,角度是刻画方向的,长度、方向是向量的特征,有了长度、方向,向量的工具自然就有了用武之地。
第二篇:正弦定理说课稿[模版]
正弦定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是数学学院11级励志班丁云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二、学习者分析
作为高中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知识,这为过渡到本章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作用。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多数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所以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四、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
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五、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六、教学工具
运用几何画板作图,作图标准,形象直观,可以很好的给学生做示范以及讲解。
七 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例题讲解,习题应用,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在生活中,架设桥梁,铺设管道、牵电线等等,我们都需要测量很远的2点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的架设桥梁,我们首先要测量河的宽度,通常技术人员都是在河的一边就能测出河的宽度,用的工具是测角仪和卷尺,他们在不过河的情况下,就能测出河的宽度,同学们你们觉得不过河能测出河的宽度么?”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测河宽做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从特殊到一般,严格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巩固练习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以下知识:
1.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作业布置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 2证明方法: 3 利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
(1)平面几何法(1)已知两角和一边
(2)向量法(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例题
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以及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
八、小结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探讨证明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增强学生知识和逻辑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思想。
第三篇:正弦定理___说课稿
《正弦定理》说课稿
—来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选自北师大版必修五第二章《解三角形》第一节。下面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的度量问题。结合课程标准及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定位是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掌握正弦内容的实质,该内容是解斜三角形的基本工具之一,同时它的推导过程也为余弦定理的推导设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且它还是解决实际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的有力工具。
二、学情分析:
《解三角形》这一章内容的总体要求,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拓展与延续,也是高一《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初中阶段着重定性的讨论三角形中线段与角的位置关系,本章主要是定量地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作为高一学生,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函数,特别是在一些特殊三角形中,而学生们在解决任意三角形的边与角问题,就比较困难。
根据上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初中学习过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采取从特殊到一般以及合情推理的方法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让学生在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定理及其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体验数学的探索性与创造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发现、证明正弦定理并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难点:正弦定理的发现并证明过程以及已知两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个数的判断。
为了科学讲清重点难点,是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学法: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动手尝试相结合,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最后我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1、设疑引入,创设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通过问题引入,巧设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提出问题:为了求得不可直接到达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通常另选一点C,测得a,b和角(图1)。如果90,那是一个简单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但若90,那就是斜三
1角形的问题了,如何求得AB的距离呢?这样,由实际的问题步步深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知道仅利用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局限性,提出求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AB
(图1)
接着,教师给学生指明一个探究的方向,在直角三角形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有sinAa,cbabc,sinC1,即 c,c,c,csinAsinBsinC
abc故,sinAsinBsinCabc在此提出问题1,对任意的三角形,是否都存在呢?引导学生sinAsinBsinCsinB
自己探索证明方法。
这样由特殊情况到一般问题的提出,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在证明方法的探索过程中,说明以下问题,以帮助学生获得证明思路: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即引导方法一。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用向量分析,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即引导方法二。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即引导方法三。)
2、带疑探究,严谨推理
证明一(1)(等面积法)分别作三边上的高,所以SABC11BCADBCABsinB 2211ACBEACBCsinC 2
2ACABACBC所以得,同理可证即证。sinBsinCsinBsinASABCC
(等面积法较为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并独立完成,将一般三角形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问题,此法体现了划归转化的数学思想)
证明二(平面向量法):过A作单位向量垂直于
+= 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
•(+)=• 则:•+•=•
∴||•||cos90+||•||cos(90C)=||•||cos(90A)
ac∴asinCcsinA∴= sinAsinC
cbabc同理:若过C作垂直于得: =∴== sinCsinBsinAsinBsinCCC
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设 A>90过A作单位向量垂直于向量,则与的夹角为
2A90,与的夹角为90C.同样可得abc.sinAsinBsinC
(平面向量法较为复杂,但以向量作为工具来研究解决数学问题,也体现了向量的工具性,并且以锐角三角型为例说明,可以让学生下去之后完成钝角三角形的证明,再加深此法的理解和应用)以上两种方法都说明定理的成立,提出问题2:定理的比值有什么特殊意义?引入方法三。
证明三(外接圆法):
如图,在△ABC中,已知BC=a,AC=b,AB=c,作△ABC的外接圆,O为圆心,连接BO并延长交圆于B′,设BB′=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BAB′=90°,∠C=∠B′
∴ sinCsinB
∴ c 2Rc2R sinC
ab同理可得2R,2R sinAsinB
bca∴ ==2R sinAsinBsinC
(此法在将一般三角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时,通过构建三角形的外接圆来进行证明,不但证明了定理并且说明了正弦定理比值的几何意义即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
(总结:以上三种证法在本质上都是同一证法,只不过是从代数、几何与平面向量的几个角度构造直角三角形,通过寻找等量关系达到证明等式得目的,在证明过程中,我们以锐角三角型为例进行说明,在此应注意提醒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即注意对钝角三角形情况的证明,体会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通过以上三种证法,我们说明对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来说,上面的关系式均成立,因此我们得到下面的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即:bca==2R(R为ABC外接圆半径)。sinAsinBsinC
(这一部分的设计,首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的思维尽快进入探究正弦定理这个主题,逐步完成“情境思考”——“提出问题”——“研究特例”——“归纳猜想”——“理论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实际问题出发又与第三部分正弦定理的应用相衔接。)
以上是本节课的新课讲解过程,下面通过四个例题,来深化和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3、实例分析,深化理解 教师分析,正弦定理abc2R实际上可以写成三个等式,实际应用时根据sinAsinBsinC
题意选取,每一个等式中有两边与两角,引导学生归纳出正弦定理可解决的两类解三角形问题:
(1)已知两角与一边
(2)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
即知三求一,另正弦定理适合于任何三角形。
例1.若sinAcosBcosC则ABC是()abc
A.等边三角形B.有一内角是30°
C.等腰直角三角形D.有一内角是30°的等腰三角形
(C 这个问题较为简单,是直接由正弦定理及已知条件对比发现sinBcosB,sinCcosC故BC45,A90)00
例
2、在ABC证明 ccosBbcosCa。
(利用正弦定理将等式左端边转化为角表示,再结合三角函数知识进行化简即体现通过正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的功能)
例
3、已知在ABC中,c10,A45,C30,求a,b和B以及ABC的外接圆面积。00
ac sinAsinC
csinA10sin45a102 sinCsin30
0又B180(AC)1050
bc而sinBsinC
csinB10sin10562b20sin75205652 sinCsin304解:
(利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应用一:已知两角及一边,并且考察了正弦定理比值的几何意义)例
4、在△ABC中,已知a20,b28,A40,求B(精确到1)和c(保留两个有效数字)。bsinA28sin400.8999 a20
B164,B2116
当B164时,C1180(B1A)180(6440)76,asinC120sin76c130 sinAsin40
当B2116时,C2180(B2A)180(11640)24
asinC220sin24c213 sinAsin40解:sinB
(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应用二: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在此例中出现了多解的情况在讲完本例后,提出问题3:如何从理论角度说明在利用正弦定理解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过程中解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为下节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4、总结提高,明确要点
1、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熟悉正弦定理用向量来证明的推导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后再去探究其它证明方法,为下一节课的余弦定理的推导埋下伏笔。
2、在正弦定理中,若∠C=90,则有sinAab,sinB,即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cc
与初中学过的知识相吻合。把知识又从一般过渡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
2、正弦定理的两个应用:(1)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2)已知三角形中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他元素,这时可引导学生加以叙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这三个练习题是针对以上例题设计的巩固练习。练习1、2分别是针对例
3、例4的强
化练习。练习3是正弦定理及比值几何意义的应用)
6、深入思考,课后延申
(1)课后证明钝角三角形的情况。(为了巩固向量方法的证明)
(2)还有没什么其它的证明方法。(例如坐标法)
(3)根据正弦定理的特点设计三道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下一节课正弦定理应用做准备)
4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以及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
八、教学反思
我认为我的这堂课的设计基本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数学的学科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帮助他们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们发展应用的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数学的素养,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估计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应该能基本掌握正弦定理的几种推导方法,能比较熟练的使用正弦定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和设计,其中难免有不到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给与批评指正。
第四篇:正弦定理的说课稿
正弦定理的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二 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三 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四 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45°,C=30°,c=10cm(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20cm,b=11cm,B=30°(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五 板书设计
第五篇:正弦定理说课稿(小文档网整理)
正弦定理的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正弦定理教学时数的安排为2课时,我安排第一课时讲正弦定理的发现、证明和简单的应用,第二课时讲正弦定理的实际应用,现在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三角形中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利用直角三角形定义锐角三角函数;已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会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已养成了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二 教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来突破难点
三 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四 教学过程
学生准备:直尺、量角器和计算器;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asinAbsinBcsinC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思考,提示: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47°,B=53°,AB=1m.解三角形.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及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让中等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补充,规范板书。
(六)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2.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五 板书设计 课题: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
2证明方法:(1)平面几何法(2)外接圆法(3)向量法 3例题:利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一边(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以及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