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西江苗寨》5篇
编辑:夜幕降临 识别码:22-956953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2 01:02: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西江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西江苗寨。西江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面,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市39公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西江苗寨有1288户人家,人口近6000人,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素有“千户苗寨”之称,被誉为苗族的大本营。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味苗族西系居住的地方。

西江苗寨坐落于河谷,四面群山怀抱,层峦叠幛,源于雷公坪的河水穿寨而过,河水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吊脚楼多为三层:一层存放农具,关养牲畜、储肥;二层住人,设有堂屋、灶房、卧室、客房。堂屋中央摆着一张木制花边长桌,为迎客宴席之用。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这种房屋具有民族独特的工艺和风格,既美观大力,又舒适清爽。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向上展开,连绵成片的红彤彤的板壁,在阳光照射下一片辉煌。西江苗寨内有800多栋吊脚楼,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村寨聚居群落,被誉为“苗族露天博物馆”。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风雨桥,是西江唯一一座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风雨桥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风水条件和方便村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被誉为“歌舞的海洋”,以歌抒情,以舞庆丰收,成为代代相传的民族古风,向各位游客展示的一种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踩歌堂和板凳舞等。苗舞有个明显的特点是手摆动作位置不高,幅度不大,而脚却可以任意伸缩,比划和跳跃,做出各种各样的姿势。舞姿自然洒脱、欢乐粗犷。苗族非歌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又称之为“喊歌”和“山歌”,多在山冈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粗犷自由、旋律起伏大、热情奔放,似在向远山呼喊。西江的待客之道也很特别,苗寨接待很多客人时,就会在风雨桥上摆长桌宴,在风雨桥上展开长凳长桌,将饭菜一碗碗摆放齐整,点上蜡烛(可驱赶苍蝇),那种热烈、喜庆、祥和与欢乐的长桌宴,令人终生难忘!

这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老蹿”。酸的食品占据了菜肴的重要部分,美味佳肴主要有酸汤鱼、酸猪肉、酸鸟肉、酸黄瓜、酸豆角、酸辣椒、糯米酒、糯米饭等等,亲朋好友围坐一起品尝苗家美味,欢宴痛饮,和和睦睦,喜气洋洋.席间,不断有人起身敬酒,唱着敬酒歌:“阿表妹,来敬酒,阿表哥,来喝酒;你想喝,也得喝,不想喝,也得喝”,一大壶酒居然喝去一大半,醇香的酒加上美妙的酒歌,怎不令人陶醉

西江的美是让人能够感受得到的,用美丽回答一切.是西江给我们最好的回答,被誉为“苗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这里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完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每当夏季炎热难人时,这里却清凉怡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相对闭塞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令人流连往返!

西江最隆重的节日是“牯脏节”(苗年),闻名四海,13年一次。“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脏头组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轮到之寨为东道。“牯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

牯藏节集中展现苗族的芦笙、铜鼓、银饰、服饰、挑花刺绣、婚嫁喜庆、斗牛、斗鸡、对歌、年饭等民族风情,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苗寨的节庆和祭祀均由牯藏头决定。寨子的铜鼓的大小是根据苗寨的人口多少定的,它也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铜鼓要保存在鼓藏头家。西江苗寨是全国最大的,被誉为“苗都”,所以西江千户苗寨的铜鼓头也称 苗王。苗王是世袭的。苗王家住在全寨的最高处,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吧。

西江还有个苗族博物馆,这里的陈列都展现苗族的文化、习俗、艺术、文物等。是一座集学术、交流、表演等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另外,西江的夜景更是美不胜收的,值得大家期待!

第二篇: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

各位团友大家好!

大家旅途辛苦了!欢迎各位来到美丽的黔东南。我是你们这次苗寨之旅的导游李青,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来自XX旅行社。非常荣幸能由我陪同大家参观游览,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各位的这次旅行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我将尽我所能为大家讲解。

黔东南州州内少数民族风情“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享有“歌舞之州”、“百节之州”、“神奇之州”的美誉。而今天我们游览的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面,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西江有1288户人家,近6000人,为全国最大的苗寨,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素有“千户苗寨”之称,被誉为苗族的大本营。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味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寨子坐落于河谷,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穿寨而过,河水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苗寨内建筑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连绵成片的红彤彤的板壁,在阳光照射下,一片辉煌。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风雨桥呢,就是西江唯一一座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风雨桥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党风遮雨。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苗语称“吊脚楼”的意思是“把平房抬起来的楼”,全村共800多栋苗家传统吊脚楼,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村寨聚居群落,被誉为“苗族露天博物馆”。

看这个长靠凳被称作“美人靠”,应该算是苗家吊脚楼中最精辟的一个舒适和实用的空间了,它装在屋前檐柱中的一个空空曲栏长靠凳,苗语叫“阶息”。

西江被誉为“歌舞的海洋”,以歌抒情,以舞庆丰收,成为代代相传的名族古风,接下来我们就要去观赏原生态名族文化展演。

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踩歌堂和板凳舞等。苗族舞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手摆动位置不高,幅度不大,而脚却可以任意伸缩、比划和跳跃,做出各种各样的姿势。舞姿自然洒脱,欢乐粗犷。

苗族飞歌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又称之为“吼歌”、“喊歌”、“山歌”,多在山冈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热情奔放,似在向远山呼喊。

大家看这长长的桌子,就是为我们今天用餐准备的。叫做“长桌宴”,“长桌宴”原本是苗族同胞过苗年的喜庆方式,也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礼仪,盛装打扮的苗家姑娘,想你唱起敬酒歌,醉在歌里的你,嘴会不由得主动凑到酒碗里。

西江的美是让人感受得到的,用美丽回答一切,是西江给我们最好的回答。被誉为“苗族名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这里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每当夏季炎热难忍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

大家看这活路头呢,是村寨生产的组织者,对当地自然特别了解,以前“开秧门”要由村里的“活路头”择定某个日子,由他家先“开秧门”到田里象征性插上几兜秧苗后,其他农户才跟着插秧。

“鼓藏头”是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这个鼓藏堂中放有铜鼓,铜鼓是苗族祭祀用的神器,所以请最好大家不要拍照。

“鼓藏头”和“活路头”都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都是群主选出来的。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到了西江苗族博物馆,大家可以进去参观一下,这里所陈列的都展现了我们苗族文化、习俗、艺术、文物等,是一座集学术、交流与表演等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博物馆主楼是用长廊连接起来的六栋二层楼房,底层为框混结构,上层为框木结构,长廊、美人靠连接,大家可以参观,可休息、可着苗装留影、可参观苗族风情影片和听动人的苗族音乐。

好了,欣赏了这么多的苗寨建筑和感受了异样的苗族风情以及他们深远古朴的名族文化,想必大家收获颇多,那么今天的旅游活动就到这里了,相信大家对苗寨也有了切身感受。现在西江的夜景更是美不胜收,有兴趣的游客可以观赏一下,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更美好的回忆,欢迎大家再到苗寨来。

第三篇:西江千户苗寨考察报告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距雷山县城37公里。坐落在起伏不平的群山之间。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共有1232户,6500余人。白水河由南而北穿过村寨。盆地的南北两头是田坝,而盆地和田坝的两边山壁,除了民居便是梯田,直至山顶。最引人注目的是座座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次第升高,气势磅礴,实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型,堪称建筑艺术瑰宝。199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西江千户苗寨列为全省9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1998年又批准为全省20个“贵州民族村镇”之一,西江千户苗寨以其建筑群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

历史渊源

贵州苗族是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苗蛮族团演变而来的,三苗时代就形成了。苗族人到黔东南入住西江,包括民居建筑工艺在内的各种古老的苗族文化也随之带到了这里,并在此地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中国建筑分为南北两大系。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

基本内容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前檐柱吊脚,“吊脚楼”因此而得名。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宴款待。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

村头寨尾都种有树。石板小路四通八达。

苗家建房要选择吉日,至少要操办以下事宜:

1、择屋基。多选在寨内或紧靠寨子适宜于建房的空地上,不够宽的,则还要砍坡砌坪。

2、备料。一般在盛夏农闲备料。最重要的是选取中柱。砍中柱要带香、纸钱、酒、鱼、糯米饭等到树脚祭奠。主人先砍几斧,方由他人砍伐。

3、发墨。待材料晒干、刨好后,木匠开始发墨。发墨时,主人在柱墩一端捏线,木匠在柱上拉直,用力一弹,墨线毕直均匀,则示吉利,否则另发。

4、拆枋凿眼。按照木匠的着墨纹路,用锯子、凿子、斧头等拆卸穿枋,凿眼打榫,修锯横梁。

5、立房。立房架和上梁同天进行。全族人聚集相助,齐心协力把新房立起来。亲戚朋

友带着礼品前来庆贺。

6、立大门。杀公鸡一只祭祀。待盖房、装壁等等之后,乔迁要择吉日进行。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

墨斗、墨线,斧头、凿子、锯子、刨子。

基本特征

西江千户苗寨千幢各异的吊脚楼,富于活力,天人合一。苗家人迁入这里后,为了留下平地作耕种用田,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为了自己的繁衍生息,在建造住居时,选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是以柱、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斗形成完整空间。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及其强度。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盖大房。三是既节约了耕地,又适应于山地斜坡建屋,并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典型的天人合一。

房子框架全系榫卯衔接。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等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足见苗族民居建筑工匠的工艺水平。

不识汉文的苗族木匠在建造民居中,运用高深的力学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几何图形。吊脚楼的造型从宏观上看,它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稳定而庄重的普通几何图形,给人以一种既有典雅灵秀之美又有挺拔健劲之美的感觉。无论柱、枋、梁、檩,都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然后逐个延展组合而成整个屋体。屋面由于排水的需要,必须是两面或多面,这样就确定了它的三角形最稳定的结构。从横向观看,房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这样的建构,除了结构上的稳定得到保障之处,在艺术感觉上显得端庄稳重。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关系上,显现了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斗式构架已极轻灵,苗居半边吊脚楼突出“轻”的效果。“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对比强烈。

建房习俗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宗教色彩,备料、发墨、上梁等都要祭祀而且有很多禁忌。

主要价值

西江苗族吊脚楼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在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西江千户苗寨规模之大,气势之恢宏,是自然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对苗族人民来说,它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西江苗寨吊脚楼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

石”。

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各地的人们,从国家领导人到专家、学者,乃至平民百姓,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纷纷来到西江考察苗族吊脚楼,这是人类古建筑遗迹和南方少数民族在山区环境下继承和发展干栏建筑提供的实物见证,对于启迪人们充分应用现代科学建筑技术,用其他建筑材料替代木材,保护森林的同时,又要保持各民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去发展现代建筑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濒危状况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实物

保护与建筑文化的延续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1、由于吊脚楼建筑工艺以师传方式进行传承,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传承方

式相当脆弱。在西江千户苗寨,木匠师傅现在已为数不多。

2、地质易崩塌、滑坡,民居建于斜坡陡坎之上,加上建筑年代久远,干燥易燃,火灾

隐患大,生产生活用火,都是导致建筑实体毁损的危险因素。

3、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改变,缺乏民族认知感和认同感,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住陈旧的木房,认为居住木质结构的房屋是一种落后与倒退,喜欢上高大整洁的楼房,根

本不愿意去学习这种古朴建筑的技艺。

4、新式建筑的介入,造成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的严重失调,文化内涵变得很不协调,特别是交通建设和办公楼、民居房的建设给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保护带来很

大压力。

第四篇:西江千户苗寨调查报告

学院: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穆焱红学号:1020020487班级:旅游师101 实习地点:西江千户苗寨指导教师:宋晓虹

了成绩: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穆焱红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旅管101)

1.前言

调查时间:202_年10月12日——202_年10月13日

调查地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目的:通过本次教学实践,了解西江千户苗寨的资源特征,资源组合情况,旅游现状。

2.调查点状况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除了自然旅游资源,西江也有丰富的 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 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

西江人民居住的建筑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鳞次栉比,错落有方,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现在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

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3.调查体会及收获

西江千户苗寨以其独特的民风民俗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旅游人数众多,从我们这次去西江看到哥斯达黎加的民间艺术表演团队中可以看出西江的魅力可见一斑,体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第五篇: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各位旅客大家好:

欢迎来到全球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我是今天的导游小赵,大家也可以叫我赵导。我今天会把我所知到的都全部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今天旅途有更多收获,也祝大家旅途愉快。我们现在所在地就是西江千户苗寨,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接成片,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据202_年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住1288户,人口6000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百分之995,所以我们可以说苗族大本营在贵州,贵州苗族大本营在西江。苗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浸满有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所以说,苗族来源于皇帝时代的九黎、尧舜禹时代的三苗,而商周时代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苗族人经过几次大迁徒最终到达了位于西南部的贵州,并在这里扎下了根,创造出了具有贵州特色的苗族文化,贵州是苗族居住的地方,苗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贵州集中了全国苗族的主要文化特色。苗族素来聚族而居形成大大下下不同的村寨,多是每族一姓,很少杂居,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就是苗族人传统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人勤劳的象征,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可见苗家吊脚楼由来甚久贵州是一个青山秀水的地方,苗族同胞的村寨多依山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居住风格,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前为房楼后为平房,下层堆放柴草和关畜生。

二楼住人,如有三楼则是用于堆放谷物之类,在吊脚二楼通常设置“美人靠”由于苗族美丽的姑娘们喜欢在美人靠上坐着刺绣,所以命名美人靠202_年5月20日,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节日很多:苗年、吃新节、四月八等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民族,苗族人在他们的许多节日中会载歌载舞,苗族有与侗族齐名的,苗族飞哥以及有东方迪斯科,美誉的苗族反排木鼓舞,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反排木鼓舞和苗族飞哥,木鼓舞动作粗狂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啦,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她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飞哥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千户苗寨有一个每十三年一次的“牯脏节”是苗族人最看重的盛会。西江可以说是活生生的苗族文化博物馆,在西江可以了解到苗族的各种文化习俗,而苗家长桌宴就是其中之一,苗家长桌宴少则几十人,多则可达3000多人,食物也是十分具有苗族特色。苗族的饮食以大米,包谷为主,特别喜欢吃酸辣味的食物,如酸汤,酸菜等,在当地越有种说法,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转转。在当地可谓家家有酸,餐餐有酸,样样有酸,当然辣味食品更是不可缺少,菜菜放辣,另外苗族人还特别喜欢饮酒,苗族人热情好客,重情义,讲信用。在苗家做客会感觉到备受优待,苗族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西江不愧是个好地方,202_年中国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西江参观后都不惊赞道,“西江---以美丽回答一切,下面我们将要到的是游方坪,苗族有固定的游方坪,或游方坡,供青年男女谈恋爱,游方多以对歌的形式香火表达爱意,这种公开恋爱只要征得家长同意就可以结婚,西江苗族博物馆,主要展示苗族文化、习俗、艺术,文物等,黔东南州目前在西江打造成一个旅游品牌所以西江的基础设施十分齐全,政府的一些政策在提高苗族同同胞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旅客们提供了便利,好了欣赏了这么多的苗族建筑和多彩的苗族风情以及他们深远古朴的历史文化想必大家收获颇多,那么我们的西江之行就到这结束了,相信大家对苗族文化都有了一一定的了解,欢迎大家再次到西江来旅游,再次为大家服务。

《西江苗寨》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