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规划新型水都 构筑发展平台(本站推荐)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22-1010930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6 18:54: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规划新型水都 构筑发展平台(本站推荐)

规划新型水都 构筑发展平台

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既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也是现阶段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丹江口市在城市规划中依托山水资源优势,突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城市的区位特色,紧扣建设中国水都的发展目标,抢抓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效益管理,使规划的龙头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较好地指导和服务了城市建设。

一、围绕生态立市战略目标,科学构建“一心两带”城镇发展体系

1、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城市、旅游城市、经济强市、文明靓市”的战略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高标准执法,努力使丹江口市早日成为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先进、经济繁荣兴旺、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中国水都。

2、立足市情,合理构建城镇体系。

汉江这一天然屏障,将我市分为江南,江北两大地理单元,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我们立足于这一市情,着眼于长远,确定了我市“一心(城区)两带(汉十公路和丹郧公路沿线城镇带)”的城镇发展体系,提出了“以城区为核心、小城镇为纽带、中心村为基础,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发展思路,根据这一思路,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初步设想到202_年我市的城市人口达到22万、市域人口达57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25平方公,城市化水平达48%。

3、依托优势,高标准定位城市。

我市有著名的道教圣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武当山,有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源头,号称:“亚洲第一大人工湖”的丹江口水库,市域内形成了武当山、丹江水为核心的资源优势,为彰显这一城市特色,实现城市跨汉江门槛发展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丹江口市的城市性质为山水园林城市,确定了城市的发展模式为“一江(汉江)两城(左右岸城区)多组团(安乐河组团、三官殿组团、丹赵路组团)”模式。

二、高质量规划管理城市,打造水都形象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城市规划是否有系统性和协调性,是否既注意到城市的市情和背景,又注意到规划的超前性和可行性。故此,在丹江口市规划中,我们依据这一原则,努力使山、水、园、林相互衬托,力争做到科学合理,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并严格规划管理执法,使城市形象有了显著变化。

㈠加强规划宣传,提高市民的规划管理意识。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采取有效的宣传途径,强化对市民的规划宣传教育。一是举办丹江口市规划杯歌手大奖赛,有奖知识竞赛,丹江口市成人宣誓仪式等活动,进行规划宣传;二是举办《丹江规划简讯》,宣传报道城市规划动态;三是开展了规划项目问卷调查和规划成果展,让市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四是把城市规划纳入党校教学内容,开辟规划知识讲座,加强对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规划知识教育;五是借助“规划法颁布日”、“全民普法教育日”,通过新闻媒体发表文章或电视讲话,强力宣传造势,市民的规划意识有所提高。我们还在规划项目论证、方案问卷调查、规划成果展示等方面做深做细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教育,让市民们更多地了解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进而积极参与城市的规划管理,营造“人民城市人民规划管理”的浓厚氛围。

㈡抓好规划编制工作,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名牌规划

为展示中国水都形象凸显滨江城市特色,市规划局狠抓规划编制工作,努力打造精品名牌规划。首先是按照一江两城多组团的模式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调整,将右岸纳入城市建设序列,从而拓宽了城市的布局和空间。其次是根据城市近期建设发展的需要,及时完成了《丹江口市近期建设规划》和《丹江口市右岸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第三是根据旧城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完成了丹江大道、沿江大道、车站路、丹二路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第四为服务招商引资工作,完成了农夫山泉、丹江钢厂、净乐宫复建及右岸工业园区和六里坪汽车工业园规划等60余个项目规划。第五为促进小城镇发展完成了六里坪、浪河、丁家营等二十多个乡镇集镇规划和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第六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尽量考虑工程建设和水源区保护需要,对移民安置区、工程施工区、水源保护也编制了详细规划,使整个城镇详规覆盖率达到86%。几年来,共完成规划设计项目300多项,规划设计面积达到1万余公顷,其中《滨江绿化带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成为规划中的精品,先后获省优秀设计三等奖。我们按照生态立市的要求,逐步制订和完善了小区规划、功能分区规划、街景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以及城市供水、排水、环卫、绿化、公交、燃气等专项规划,形成大规划套小规划,既着眼长远又满足城市近期建设需求的规划编制体系,努力使城市近期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力争五年内完成新一轮乡镇总规修编。

3、创新机制、严格规划审批

 

;规划审批是实行城市用地控制和工程管理的主要手段。几年来,市规划局把它做为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一是健全规划管理网络,市规划局由原来隶属建设机关党委升格为政府工委直属的一级局,加大了规划管理力度,形成了市规划局——乡镇村建站——村(组)规划管理员的管理网络体系。在城区,市规划局集中统一规划管理;在乡镇,则委托村建站进行规划管理;同时,在城郊结合部,增设规划管理工作站,做到 “条块结合、齐抓共管”。二是严格执行“两证一书”制度(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三是严把项目报批的“三关”(即批前呈报关、批中审查关、批后验收关)。今后将加大规划管理体制创新力度:

1、实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批制度。成立有市长为主任,分管副市长为副主任,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各乡镇镇长为委员的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审议城市规划管理的政策、规定,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重大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

2、实行公众听证会制度。为提高城市规划工作透明度,在城市规划实行集中审批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公众参与,争取全社会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支持。首先,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和多方案比较和优化,使之尽量科学合理;其次在规划设计中引入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实行公开竞争,热情邀请省内外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参加规划设计竞赛,择优录用,202_年在右岸新城区规划中,就采取这一做法。第三对道路走向、旧城改造、游园广场、标志性建筑等重大项目在审批规划时,一方面在报刊、电视台进行公布,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如我们在丹江大道规划中就发了征求意见表9000余份,在右岸新城区规划中将设计的方案制成展版在广场展示,并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征求意见;另一方面对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建设项目,则由市规划局负责邀请各界人士及有关人员召开公众审批听证会,然后依法审批,依法办理手续,如在六里坪汽车工业园建设中就采取这种方式拆除了一个体户的违章建筑。

3、实行规划审批专家论证会制度。在城市规划中,除实行集体审批,公众参与外,还采用了专家论证会制度,凡市域内重大建设项目,标志性建筑在规划审批前,由市规划局出面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者,对每项建设工程的建筑功能、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建筑风格、建筑层高、装饰色彩、后退红线、停车位置等进行科学分析、技术论证。如在右岸新城区规划中,就特邀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

4、依法行政,严格规划执法。市规划局把规划执法作为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手段来抓。一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首先依法行政,加大了规划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并提请人大颁布了《丹江口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使各项规划执法有法可依。二是成立执法监督科,明确职责、任务。三是以执法监督为主体,以查处违章为重点,全面开展执法管理工作,先后查处各类违法建筑100多项,拆除违章面积近万平方米,其中202_年在新港一次性拆除违章面积202_多平方米,有效遏制了违法违章现象的滋生蔓延。我市出台了《丹江口市私人建房技术规定》、《丹江口市私人建房管理条例》两个地方性法规。同时,建立规划管理目标责任制、规划执法责任制、规划政务公开制,使规划执法做到了公正、公开、公平、规范。

5、加大规划监督力度,营造公开透明的规划氛围

要把城市规划管理好,就必须加大规划监督力度,近些年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我们首先是推行执法公示制,实行规划执法监督。定期将规划执法的依据、办事程序、监督方式公示,其次是实行社会监督员制度,在规划区内聘请2-3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离退休干部为城市规划监督员,直接参与规划管理,定期邀请他们对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正这风进行监督,第三是在重大建设项目报建上,积极向人大汇报,接受人大监督,及时向上级机关汇报,接受上级监督。第四,将规划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建设标准在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第五,在条件好的重点乡镇逐步试行规划监督员委派制度,进行规划监督,努力使规划工作在广泛的监督机制下,规范健康有序。

6、用市场机制经营城市,实现城市形态转型

改造城市环境,调整城市形态,关键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好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经营城市,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运作,提高城市的市场化建设力度,先后用这种方法改造了苏家沟路及一些小区建设。还采用以房带路、以路兴商、土地置换、经营权转让等办法,拆旧房建新房,拓小道建大街,用废地建新城,种大树造绿市,以市场经济的思路和手段经营城市,改造城市,实现了城市整体升位,使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保值增值,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资金。

7、建立保障机制,促进规划工作健康发展

规划工作的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支好的规划管理队伍和科技水平的创新力度。为此,我们着力做了一些工作,一是狠抓队伍建设。首先是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其次是,狠抓了队伍的素质建设。在素质建设上一方面狠抓了思想素质建设,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另一方面狠抓了业务素质建设,选派职工到上海、杭州、武汉等地培训学习,并聘请专家、教授来局讲课,同时制订各种激励政策,鼓励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目前全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9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达到85%以上,其中有三名同志还考取了国家注册规划师。202_年丹江口市规划设计院被正式晋升为国家乙级设计院,在全省县级市中处于先进行列。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迎接挑战,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市规划十分重视加大行业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加规划科技含量,实现城市规划行业科学

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狠抓了设施建设和设备的更新。市规划局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想千方设百计,多方筹措资金达30余万元,购置了电脑、软件、彩色打印机及先进的规划仪器达30余台(套),基本实现了设计微机化和办公自动化;其次是结合城市公众参与制度的推行,计划在丹江口政府网站开辟“指点江山”的“丹江口市城市规划公众咨询网页”,将城市规划设计和项目选址方案在网上发布,征询广大市民的意见,第三是积极建立勘测管理信息系统,为建立“数字丹江”打好基础。

三、抢抓南水北调机遇,着力做好四篇文章

第二篇:中国可构筑新型“发展同盟”

中国可构筑新型“发展同盟”

张杰

随着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和全球领导能力的日见式微,美国正在逐步抛弃以往以自身行动为主的“单干主义”,试图通过扩展和强化盟国关系,构建以区域性盟国为核心的“多边行动体系”,来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体系。

美国战略思维和行动方式的新动向与新变化,对中俄这样的新兴大国形成全面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将和平崛起作为自身核心目标的中国,已经成长到不再害怕被围堵且也不可能被围堵的发展阶段。中国应该走出疲于奔命式地处处“应对”美国霸权逻辑的被动阶段,而应积极走上“自主”发展政策的阶段。以笔者之见,中国可采取构筑“发展同盟”的策略主动积极应对美国的战略调整。

首先,与美国组建的带有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和地缘政治同盟有所不同,中国主张和创建的新型“发展同盟”,是以共同谋求地区中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作为核心目的,以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环境为根本目标的发展利益同盟。这种“发展同盟”既不包含军事同盟的性质关系,也不针对特定的第三方国家,超越国家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本质上是有着谋求自身发展共同志向的地区国家利益集团。当然,“发展同盟”中各国有权利和义务共同捍卫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防止第三方对“发展同盟”外部和平发展环境的刻意破坏。

其次,美国的霸权行为,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组建“发展同盟”提供了重要机遇期和发展空间。当前,美国的霸权主义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一方面,试图将自身经济发展利益和维护美国的国家竞争绝对优势凌驾于别国之上,另一方面,又试图将自身以及所谓盟国的绝对安全凌驾于别国之上。这种背景下,非美国同盟的国家就有内生动力,按照自己的利益和安全诉求抱团组建成“发展同盟”,促进自身经济发展、保护国家安全。这是非美国同盟国家在现有全球国际秩序下应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本能反应和必然出路。

最后,从中国组建“发展同盟”的具体策略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落实贯彻:其一是全面提升强化与俄罗斯的“发展同盟”关系。通过推进双方全方位经济合作关系,通过切实加大双方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促进惠及双方经济增长的“发展同盟”体系形成。其二是逐步构建与印度的“发展同盟”关系。通过对印度基础设施投资及提供印度发展所需的投资资金,鼓励印度对中国出口,提升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而不是仅仅将眼光放在经济方面印度可能与中国的竞争关系,中国欢迎且坦然面对中印之间合理正当的市场竞争关系。其三是全面推进中国部署的“一带、一路、一走廊”战略,即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道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积极构筑与这些周边国家的“发展同盟”关系,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命运体的全面建设。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202_-07-11环球时报

第三篇:构筑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交流

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近年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湖北工业强市、滨江宜居城市和长江经济带强劲增长极”目标,扎实推进园区建设,着力构筑发展平台,全力打造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安福寺工业园、姚家港化工园、白洋装备工业园、民营创业园为支撑的“一核四极”生产力布局,园区经济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产业集聚、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年,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29.7亿元,同比增长32.7%;

实现税收5.7亿元,增长25.9%;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增长42.4%。

一、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建设管理,提升园区承载力

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基础工程来抓,从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入手,大力实施平台创优工程,着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型工业化园区,不断增强园区承载和配套能力。

(一)突出特色,大手笔规划园区

抢抓湖北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宜昌市沿江突破的战略机遇,集中力量在沿江布局各类工业特色园区,全力打造“一核四极”工业构架。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核心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重点发展食品酿造、医用纺织、电子材料、民用燃具等产业,努力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园区。安福寺工业园重点发展果蔬食品加工业,着力打造湖北一流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工业示范园区。姚家港化工园以建设“千亿园区”为目标,重点发展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农用化工和医用化工,争取“五年打基础,十年见成效,二十年成规模”,努力建成宜昌乃至全省重要的化工基地。白洋装备工业园重点发展机械加工、重型机械制造等产业,努力建成国内外装备制造企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周边大中城市装备制造企业的配套园区。民营创业园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的配套项目,努力建成民营经济孵化园和城区轻工业承接地。

(二)市场运作,高投入建设园区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原则,坚持多渠道筹资、高标准建设,不断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并按财政收入增量的一定比例作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刚性投入,同时大力争取银行贷款投入,灵活运用bot、bt、地方债等方式融资,近年来累计投入6.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开发区先后投资1.5亿元完成了团结路扩宽刷黑、江汉大道黑化改造;

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

投资2600万元新建排水网4400米、供水网1.6万米,新增供水能力5000吨/日。安福寺工业园投入1682万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姚家港化工园平整土地1350亩,投资3015万元的晋煤大道正抓紧建设。白洋装备工业园整体规划通过评审,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民营创业园已完成规划,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建设全面启动。

(三)创新机制,全方位管理园区

按照“充分授权、自主开发、封闭运行、整体承接”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园区建设管理主体,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分园区成立建设管理指挥部,由一名市委常委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协调指挥,统筹调度,形成合力,实现决策、执行、督察“一条龙”,项目引进、落地、开工、投产一体化推进模式,推动园区建设管理提速、提效。将工业园区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公共平台和边远镇的发展“飞地”,积极探索园区共建、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坚持“谁引进、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实现税收、产值、奖励、配套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政策,推动优势产业、优质项目、先进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近年来,经济开发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52个,完成投资114亿元,形成了食品酿造、纺织加工两大产业集群;

安福寺工业园引进果蔬食品加工及关联企业11家,完成投资10.8亿元;

姚家港化工园正加速扩张发展,三宁化工扩建、宝力星磷酸二胺、宝磷化工等5个项目落户园区;

白洋装备工业园建设招商两不误,签约落户项目5个,投资202_万元的先锋防腐保温设备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园区竞争力

坚持“壮产业、强骨干、抓创新”不动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优化中提高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

(一)抓集群,强支柱,壮大产业规模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湖北工业强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园区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全面推行“支柱产业工作法”,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强化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年,四大支柱产业聚集规模企业11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亿元,增长26.7%,占全市规模总产值的85.4%。大力发展高端白酒、啤酒、饮料和食用植物油,积极发展水产、果蔬、肉类加工,食品酿造业聚集规模企业44家,实现产值69.5亿元,增长30.4%;

做优做强煤化工、磷化工,突破性发展精细化工和医用化工,化工产业成为园区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聚集规模企业18家,实现产值41.8亿元,增长34%;

以医用卫材为重点,推动纺织产业改造升级,努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纺织业聚集规模企业29家,实现产值22亿元,增长18.6%;

大力发展船舶制造、数控机床、民用燃气具等产业,引进一批中小配套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机械电子业聚集规模企业25家,实现产值16.9亿元,增长9.1%。继酒业产业集群之后,奥美医用纺织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二)抓主体,壮龙头,强化骨干支撑

大力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对酒业等7家优强企业和今贝饮品等25家成长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实行“直通车”服务,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倾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过亿元企业27家,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7家,其中过亿元企业1家。酒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成功完成与维维公司的股权重组,实现产值41亿元、税收1.9亿元,分别增长32.4%、5.7%。三宁化工步入发展快车道,投资14亿元的“202_”工程建成投产,投资5亿元的68万吨磷复肥项目正在加紧建设,100万吨二甲醚项目全面启动,建成后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建成全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2.7亿元、税收4926.75万元,分别增长42.2%、43.44%。

(三)抓创新,育品牌,营造竞争优势

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研发能力。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073.5万元,增长16.7%。酒业被列为国家首批“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湖北省专利技术明星企业。奥美医用卫材先后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行业专业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目前,园区规模工业企业中,34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科研所等技术研发机构,43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认真实施《市质量振兴和品牌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企业争创名牌,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年,“三宁”及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谦泰吉”、“今贝”、“江峡”、“奥滴”及图等4件商标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目前,园区拥有专利118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10件,湖北省名牌产品13个。

三、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激活园区推动力

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园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拓宽招商思路,强化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积蓄发展后劲,培植园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切实转变招商思路

积极抓住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国际资本向长三角转移、长三角相关产业向中下游地区转移的机遇,认真研究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中国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区域战略布局和集群式发展、企业资源与自然资源相衔接等基本规律,不断拓展招商思路,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紧盯各行业知名企业、世界及国内500强和民营100强企业,努力招大求名,重点引进建成一批投资过亿元、过10亿元的大项目。积极推广酒业、三宁化工等企业的成功经验,大胆走强强联合之路,引进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标志性企业,对本地企业注资入股。建立健全项目评估、论证、准入机制,对污染项目、资源破坏浪费严重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项目坚决“一票否决”,切实挑好商、选强商、招大商。

(二)不断创新招商方式

建立招商引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市镇招商力量、信息和资源,实行项目资源共享,形成了强大的招商合力。在招商引资中主动作为,把领导力量配置在一线,将财力物力倾斜到一线,构建立体招商格局。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围绕支柱产业的配套延伸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引进关键项目、补链项目和循环配套项目,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壮大现有产业的规模和实力。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业热情,鼓励企业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合资合作,不断做大做强。积极推进网络招商、中介招商、代理招商,大力发展商会、行业协会等形式招商,鼓励引导全员招商、全民招商,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年,园区签约项目80个,到位资金37亿元,成功引进投资15亿元的宜化60万吨磷酸二铵、投资3.6亿元的熙玛石英石板材、投资3.6亿元的金润达磷化工和投资3亿元的松懿电子科技园等投资过亿元项目20个。

(三)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健全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市级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抓到底”的工作制度,构建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加大项目征地拆迁和协调服务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引得进、建得好、留得住、发展快。星鑫玻璃包装项目仅用6个月时间就实现竣工投产,台湾松懿电子项目自签约后,短短11天时间里,完成了在的企业注册、厂房租赁等前期工作,28天后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创下了重大项目自签约到生产用时最短的纪录。年,三宁化工68万吨高浓度磷复肥、酒业2万吨优质大曲、金润达磷化工、熙玛石英石等15个重点项目正抓紧建设;

迅达科技、今贝饮品、开元化工扩规等32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四、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园区吸引力

牢固树立发展是硬任务、环境是硬品牌理念,始终把软环境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来抓,用改革的办法提升服务,以创新的举措破解制约,着力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切实增强工业园区的吸引力。

(一)强化效能建设,优化服务环境

制定出台《关于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按照“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全面推行并联审批,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先后将全市42个行政部门的425项行政审批事项核减到235项,促进了行政提速、提效。全面推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全力为投资者提供代办服务,尤其对入园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办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建立稳商亲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在谈项目和重点在建项目制度,定期深入工业园区调查研究,帮助入园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二)破解“三大难题”,优化要素环境

一是积极解决融资难题。加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大力培植a级信用企业,全市62家企业获得a级信用认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组织开展“银行行长企业行”活动,对100多家符合条件企业发放贷款8.7亿元,全市工业贷款余额达到19.6亿元。

二是保证土地供应。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全面清理土地市场,积极向上争取用地计划等措施,征收储备土地近万亩,保障了工业项目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三是积极做好电力、用工协调。优先保证重点骨干企业和税收贡献大户的生产用电,全市工业用电量达13.8亿度,增长50.7%。针对企业招工难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居民就地务工,组织开展专场招聘洽谈会19场,53家企业与2145名求职人员达成用工协议。

(三)加大监管力度,优化市场环境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全面清理涉企收费项目,逐步实行服务与收费分离,由市财政打包收费、分类结算。坚持实行收费公示制,坚决制止一切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度,坚持对经营性土地、建设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和产权等事项实行公开招投标、公开挂牌交易等制度,强化监督,杜绝“暗箱操作”。扎实开展“百警联百企”活动,重拳整治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经营环境。

第四篇: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构筑教师发展平台

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构筑教师发展平台

肇庆市颂德学校

吴志勇

肇庆市颂德学校是在202_年4月端州区委、区政府为切实解决城区基础教育学位紧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组织开展了“心系教育,爱满校园”大型募捐活动而筹建的。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广大市民一片爱心,为纪念社会各界支持教育事业的德行义举,区委、区政府把用捐款修建的学校命名为“颂德学校”。学校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学校建有2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各功能室一应俱全,是端州区全新的一所公办学校。目前有七、八年级共18个教学班,980名学生,教师47位,绝大部分教师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年龄27岁,全部本科以上学历。

过去的一学年是颂德学校建校之年,也是打基础的一年。一年来,在区教育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强师兴校”的办学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科学准确地实施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特别是抓好新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通过校本培训工作,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取得显著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建立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作为一所新学校,学校领导清醒地认真到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上级对校本培训的指导意见,为更好地落实学校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德育处两位主任为副组长,各科组长级组长为成员的校本培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实施指导意见,制订符合本校校本培训的各项管理制度,制订学校校本培训三年规划和学年工作计划,确定学校校本培训的内容,指导学校校本培训各项工作的开展。明确成员分工和职责,做到责任到人。

二、立足本校,确立理念,形成共识。

由于开办第一年都以新教师为主,新毕业教师占本校教师的70%以上,没有教育教学经验,而且也没有可能实现“一带一”的以老带新的措施,很大程度上要靠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与反思。同时,根据学校提出的“打造城东新区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师资队伍、一流设施设备,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现代爱心名校” 的办学目标和“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绩、四年再突破”的近期目标,明确了教师校本培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打造名校必须要培养一批名教师,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使新教师更快,更高效地成长。学校领导班子对新教师培训形成了共识,确定了三年目标和工作的重点,形成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培训理念,以此来指导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与开展,确保成效。因此,学校向教师提出“六确立“的理念:

1.确立“校本培训是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的理念,以此树立大局意识,将个人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2.确立“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理念,以此使教师们明确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立志努力学习,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3.确立“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的理念,以此使老师们明确校本培训并不是什么神秘可怕的工作,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时时处处都体现校本培训的内容,身边的人和事都是学习的对象。

4.确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的重要部分,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的理念。“以德立校”的前提是要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以德育人、以人育人,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

5.确立正确的“为师观、职业观与学生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正确的为师观、职业观的指引下实现终身发展。对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心中有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6.确立“吃苦敬业精神”。要求新教师做好“工作开始头3-6年是最辛苦时期”的思想准备,用自己的毅力战胜一切暂时的困难,明白“肯吃苦的苦一时,不肯吃苦的苦一辈子”的道理,以此培养教师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

三、精心策划,措施灵活,扎实推进。

结合本校的实际,采用多种形式而富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校本培训措施。1.精心设计新教师岗前培训。为了使学校的开局工作能顺利进行,去年暑假期间学校班子就着手制定新教师上岗前的校本培训计划。包括聘请专家、学科教研员对教师的专题讲座等形式的培训和校内的岗前培训。

(1)聘请专家,专题讲座。暑假期间,学校聘请端州区主任督学叶加坚主任开了一场题为《坚实的基础,卓越的明天》的学校开局培训讲座。叶主任从使命感和责任心、建立学校的管理制度、“育人”与“教书”并举、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绩等九大方面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形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关系,指导老师们如何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2)各学科教研员对教师进行学科培训。为使学校的新教师能尽快走上教学的轨道,暑假期间全体新教师到区教研室,与教研员们沟通交流,教研员们对新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并分学科和老师传达了新课程改革的信息,分析新课程改革后各学科的新形势,耐心解答老师们关于教学方面的问题,对老师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3)本校的新教师岗前培训。由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长吴志勇校长、副组长侯颂梅主任、潘咏东主任分别进行师德师风教育、校史介绍、规章制度的学习、班级管理常规、课堂教学组织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4)科组长在开学前对新教师进行科组常规工作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教学常规工作(制定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课堂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集体研究和学习。

2.建立科、级组长与班主任的例会制度。通过业务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日常工作顺利开展,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制定班主任每周的工作指引、科组每周的工作要点,使教育教学工作更有序、有效地开展。

3.加强学习,学以致用。

(1)组织教师加强自我学习,扎实理论基础,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阅读教育专著、学习著名教育学家和著名教师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操作是接受继续教育最便捷的方式,是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学年积极倡导和组织教师研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陶行知教育读本》、《叶圣陶教育读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魏书生在全国班主任工作论坛中的发言稿》和《班主任工作漫谈》、《多元智能理论》、《智能的结构》等多部教育教学专著。教师们利用网上资源,上网进行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每位老师都写出多篇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共计达1万字左右,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2)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正确的理念。由科组长组织老师学习各科的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标的理念,弄清课标对各章节内容的要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做到目标明确、设计新颖、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习课标后每位教师都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3)学习优秀的教学课例。每学科由科组长挑选1-2节优秀的教学案例,利用科组活动的时间进行观摩讨论,讨论案例中成败之处,及时写出学习的心得体会。

(4)进行教学微格跟踪自查自纠。本学年对每位教师摄录了一节课,目的是让教师们本人观看,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查自纠。“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老师们从观看自己的录像课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如教态、语言表达、教学行为、教学机智等方面都发现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观看录像后才深有体会,由此 促进教师们主动去纠正错误,改掉不良的教学行为。

(5)相互听课,在听课评课中学习。定期组织教师们进行互相听课,鼓励教师跨学科听课,广泛学习他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要求每位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听20节课,老师们都能达到学校要求,有的老师一学期听课多达30多节。一年来,老师们养成了积极主动互相听课的习惯,课后积极交流意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还带领教师“走出去”学习,到外校听名教师、骨干教师的优秀课。在教育局教研室的支持下,在第一学期就到城区兄弟学校进行听课,共听了19节名教师、骨干教师的课,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另外,还组织数学科组教师参加七中数学科组活动的全过程,学习科组的组织开展,为新任科组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4.加强科组建设,营造教研氛围。一年来,严格要求各科组进行科组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3节课,要求人人参与,踊跃发言,将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解决。各科组的教研活动内容充实、讨论激烈,尤其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组通常第五节课还在交流讨论,教研氛围浓厚。

5.开展案例式校本教研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组织教师进行备课组内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由全体教师一起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集体备课。由每周一位教师轮流上研讨课,课前由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集体备课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然后听课观摩,课后交流讨论,分析有效的做法,形成共识。通过实践与交流,使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6.建立“以老带新”制度,多方面对新教师进行指导。由于本学年有经验的教师不多,不能进行“一对一”的结对指导,学校实施“一对多”的措施,学校领导带头与老教师一起对新教师进行帮带。制定“一对多”的指导制度,制定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各项任务,并建立青年教师业务档案。老教师不仅在备课、课堂教学、德育管理中给予指导,还对教师的日常生活给予关心,经常参加科组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使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站稳讲台。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研室的名教师“师徒结对”活动,各科组教师与兄弟学校的“名教师”进行结对,定期对他们进行指导。对于其他没有名师结对的科目,在教研室的联系下,联系兄弟学校的政治、历史科骨干教师进行指导,取得较好的成效。

7.通过研讨课、汇报课制度,使新教师在实践中成长。每学期的上半学期,每位教师都在科组内进行了一节以上的案例式研讨课,下半学期,组织每位新老师上1节汇报课。得到教研员的大力支持,通过指导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部分新教师在第一学期的汇报课中就表现出过人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基本扎实,课堂组织能力强。在第二 学期的汇报课中,大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8.开展专题活动,促进成长提高。

一学年以来,开展了多场专题讲座活动,丰富了校本培训的内容,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

(1)本人亲自对全体教师进行《上好初中年级的起始课》的专题讲座;经常利用每周一的教师学习时间对全体教师开展学习报告,包括学校规章制度、上级各类文件的学习、师德教育等。

(2)教务处主任对全体教师进行《如何开展听课与评课》的专题讲座;(3)组织召开“交流反思促成长”的新教师教学工作座谈会,教师们就学习的心得,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采用的有效做法等方面踊跃发言,总结出值得推广学习的做法,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4)由科组组织开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的学习,组织教师进行网上专题知识学习,学习如何批改作业、上好评讲课、复习课、开展集体备课等。

(5)组织教师参加外校举办的《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的专题讲座。

(6)暑假期间,装备中心副主任对全体教师开展了《教育统计分析与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的专题讲座。

9.利用资源,校际交流,共同提高。充分利用资源,加强校际交流是提高校本培训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四中、黄岗中学一起开展的区域性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经验,丰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活动,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广阔的教研活动学习的平台,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学校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了让教师能了解小学的教学情况,做好学生从小初的衔接工作,主动联系龙禧小学,组织教师听了语文、数学、英语三节优秀课例,课后教师们就小学与初中的教学情况作了详细认真的互动交流,为做好小学到初中的衔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方法。

10.发挥课题引领作用,深化校本培训开展。学校以“感恩教育”为主导,确立“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为研究课题,制定了《颂德学校感恩教育实施方案》,把感恩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育健康的情感体系,在快乐学习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做事做人。上学期该课题被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和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确定为重点德育科研课题。学校将《学科课堂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定为子课题,各科组长为该子课题研究成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摸索出适合该校实际的感恩教育的形式、方法和特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感恩教育系列校本教材。

四、全员参与,师生合力,成效初显。

过去的一年,工作忙碌而充实,紧张而有序,推进校本培训工作中,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初见成效:

1.课堂教学有序开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大部分教师很快站稳了讲台,形成了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教学成绩稳步提高。从入学的第十名(不含肇中)到第一学期的第九名(不含肇中)和第二学期的第八名(不含肇中和加美),T值较入学时提高了1.5分。

3.第二课堂竞赛成绩喜人。作为一所新学校,虽然只有两个年级,但为了让学生获得展示才能的空间,学校鼓励师生抓住每一个参赛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获区团体奖共11个:202_、202_年分别获端州区科技节二等奖和一等奖、端州区第21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美术书法类竞赛和艺术表演类竞赛均获二等奖、202_、202_年区模型桥竞赛分获团体一等奖和二等奖、202_、202_年区劳动技能表演赛均获团体二等奖;202_、202_年端州区中小学生乒乓球俱乐部锦标赛初中组分获团体总分第五名和第三名、端州区中小学生毽球比赛获初中女子第六名。多位教师的学科论文及辅导竞赛获得奖励,教师获省级奖励10项、市级7项、区级17项,学生获省级奖励1项、市级9项、区级66项。

为了使校本培训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上水平。今后,必须继续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年轻教师为培训重点,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开发校本培训内容、创建校本培训的新形式,把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202_年2月

第五篇:构筑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定稿)

构筑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写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之际

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正在北京举行。本轮对话的主要目的有三:回顾过去,总结历次中美对话的经验和共识,为今后对话提供借鉴和启示;维护大局,确保今年两国关系稳中有进,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规划未来,探索中美共同建设相互尊重、良性互动的新型大国关系。

一、应运而生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由202_年以后举行的六次中美战略对话和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演变而来的,逐渐成为两国战略性沟通的重要平台和管道。

一是适应了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并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作用下,发生更加深刻的演变: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增多,另一方面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群体性崛起,双方的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各大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特征愈加突出。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都无力独自应对全球问题特别是非传统安全威胁。在此过程中,美国难以重温单极独霸的旧梦,转而提出建立“多伙伴世界”,改善与主要大国的关系。中国一直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推手之一以及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双方都需要在解决全球金融危机、地区安全关切、全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方面进行对话、协调与合作。

二是适应了中美关系的新变化。中美关系早已从上世纪70年代单一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利益的关系走向合作领域更加广泛、交流层次更加深入、利益交叉更加复杂的全面关系。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合作还是对抗,事关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美两国的战略选择和互动日益成为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融入国际体系,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新安全观;美国选择了极力维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继续标榜自己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旗手,但又不得不调整全球战略,寻求重新定位中国和中美关系。克林顿政府最初企图用“人权”衡量中美关系,最终选择与中国发展“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布什政府一度试图给中国贴上“战略竞争者”的标签,但“形势比人强”,最终选择与中国构建“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并开启了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等对话磋商机制;奥巴马政府认为“美中关系将塑造21世纪的未来”,上台伊始选择与中国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同中国就提升两国对话与沟通的水平达成共识,奥巴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于202_年4月举行首次会晤时正式宣布开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中美战略与对话机制的建立正反映了中美关系的新发展,折射出两国关系新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双方探索中美建立什么样的大国关系的迫切愿望。

二、形式独特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形式独特,举世鲜见,意义非凡。

其一,突出战略性。对话主要围绕涉及中美关系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展开。双方对话不回避两国关系中存在的现实的、具体的分歧和争议,但有不拘泥于双边关系具体事务,重点在于从战略高度回顾和展望两国关系,根据两国元首互访和会晤达成的共识商讨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性问题,确立合作的领域、框架和基调,规划议事日程和目标。战略性不单指战略安全、国际格局等政治、安全问题。中美共同面临的经济金融问题也要从战略角度和宏观层次来审视、对待。

其二,强调联系性。对话涉及的政治、安全、经济问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战略层面和现实层面也是经常不可分的,要联系起来看。当前面临的许多问题,如贸易投资、能源环境、气候变化、地区安全等,也都是跨部门、跨领域的,更不是靠中美任何一家能够单独应对的。两大国不同领域的主管部门齐聚一堂,坦诚交流,有助于开阔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推动问题更全面、有效解决。

其三,重视立体性。对话参加部门范围广,层次高,正逐渐形成跨部门高层和工作层沟通和协作网络。除大范围会谈外,对话期间还举行两国元首的四位特别代表小范围会谈、主管部门对口磋商等。在定期对话之间,四位特别代表还通过灵活多样的小范围会晤、不定期通话等形式保持密切沟通。不同部门围绕不同议题形成跨部门对话与磋商机制,并在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后不间断运作,继续落实对话共识,同时为新一轮对话做准备。战略对话框架下建立了中美战略安全对话、亚太事务磋商等新对话机制。战略与经济对话同两国间60个左右的不同领域的对话磋商机制形成了互不取代、却又相辅相成的关系。此外,上述部门还参与了国际和地区间重要的对话磋商机制,两国部门在这些对话磋商中也保持了沟通与协调。围绕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呈现出网络化的沟通和磋商态势。

三、凝聚共识

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就涉及两国、地区和全球的一些重大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共识,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一项基本功能。通过前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双方就厘清两国共同利益、推进新时期中美关系、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相互间的分歧和敏感问题、加强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的协调、深化在国际体系变革和亚太事务中的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共识。

美方高度评价中国几十年内取得的巨大发展,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成就,多次称中国的和平发展对全球和美国来说是好事,重申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美方坦率表示,美中之间有分歧、有挑战、有竞争,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良性竞争不是坏事,挑战反而会带来机遇;中国的崛起并不意味着美国的终结。中方则欢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为本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挥积极作用,认为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互利合作持续拓展,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日益凸显。中方明确指出,中美两国是伙伴而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中美关系不是零和关系,而是互利共赢关系。

双方均认识到,中美关系既重要又复杂。双方都以不同方式表达过这样的看法:中美携手也无法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但没有两国的合作,所有全球性的问题都无法得以解决。戴秉国国务委员曾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表示,我们正处在人类和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两国需要回答能否创建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的疑问;建设中美新型伙伴关系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没有困难,但双方一定有足够的意愿、智慧和能力创出一条建设新型伙伴关系的路子。无独有偶,美国国务卿克林顿不久前在演讲中表示,美中两国需要为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相遇的老问题寻找新答案,双方必须开创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未来,这是一项极为困难的任务,但两国过去就曾携手应对过困难。

双方同意共同努力,加强高层接触,增进战略互信,不断发挥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作用,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携手合作应对21世纪多边问题。双方还一致同意建立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推进两国和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多轮中美对话的事实证明,两国并未由于存在分歧而选择分道扬镳,并未由于存在互不信任而选择老死不相往来,而是都在努力了解和理解对方,尝试着寻找国家利益的汇合点,进而达成共识,推动合作。

四、务实合作

对于中美关系来说,每一步实实在在的合作胜过千言万语。经过三轮对话,双方发表了多份联合成果说明和具体成果清单,具体成果达200多项,涵盖中美在双边、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的合作,涉及战略、安全、经济、金融、财政、贸易、投资、科技、卫生、能源、环境、气候变化、执法、反恐、防扩散等广泛领域。

在促进两国务实合作方面,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第一,确定合作框架。如通过对话,双方达成了《中美关于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经济合作的全面框架》,确认了继续实施《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签署了《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发表了《中美能源安全合作联合声明》等。这为两国政府部门、企业、机构之间的合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第二,拓展合作领域。如根据两国经济发展和调整的优先方向,双方提出推进新兴产业领域的贸易与合作。中美之间有许多可以互补性发展的产业和领域,特别是在新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效等领域挖掘两国潜力,进行务实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第三,创造合作条件。每次对话前,双方都要收集整理两国合作中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障碍,然后通过对话渠道进行沟通、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一时不能解决,则承诺进行进一步研究。比如,此轮对话将宣布重启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谈判工作,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两国双向投资的环境。第四,培养合作习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渠道和平台,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双方应对矛盾、分歧和问题的习惯和做法,使更多的部门和官员遇到两国之间的难题首先想到通过对话与合作加以处理,这种合作意识正是两国构筑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元素。

五、承前启后

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是该机制自202_年启动以来的第四轮对话,也是该机制在中美两国政府本届任期内的最后一轮对话,又恰逢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40周年。双方自然期望借此机会对两国的对话磋商机制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规划对话机制的未来。

从双边关系来说,过去3年多,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举行了11次会晤,实现成功互访,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两国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打下了基础;习近平副主席和拜登副总统在半年内实现互访,深化了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的重要共识,拓展了双方在经贸等领域的互利、务实合作;中美高层对话不断深入,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全方位促进了两国和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示了中美合作共赢的前景,有力推进了新时期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毋庸讳言,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干扰,美国售台武器等错误做法影响了两国在重要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势头。双方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扩大双边多边合作,管控好分歧,持续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

从两国内政来说,中国正在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以改革和发展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美国国内经济复苏还不稳固,奥巴马政府正在刺激经济,重振制造业,促进就业,实施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在新的形势下,两国经贸有竞争性,但更多的仍然是互补性,双方有必要深化战略沟通与务实合作,推进持久互利的中美经济关系,重点是促进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拓展贸易和投资机遇,推进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

随着美国大选选战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一切为了大选”的选举政治表露无遗,美国内政外交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美国国内主张对华制裁、“敲打”之声不绝于耳。确保中美关系在美国大选之年基本稳定,不受过分的消极影响,成为两国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纵观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美国大选政治对两国关系的消极影响往往是短暂的,局部的,中美关系的一些重要议程仍得以进行。我们记得,在布什政府离任前的202_年12月,两国分别举行了第5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第6轮中美战略对话,也就是作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前身的两大对话机制的最后一轮对话。这最后两轮对话仍取得了实质性成果,特别是为美国政府交替之际中美关系重要议程的延续、中美关系的平稳过渡以及对话机制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沟通机遇。

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在北京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会在定位未来若干年中美关系,勾勒中美新型大国相处之道方面留下重重的一笔。

六、任重道远

构筑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要求,是突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要求,是维护亚太和平稳定与繁荣的要求,是拓展中美共同利益的要求,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国家战略的要求。美苏对抗的霸权争夺,显然被历史唾弃,世界不齿;冷战遗留下来的美国盟国体系也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显然对抗或结盟都不应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选项。构筑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个大国在新形势下不得不面对的新命题。

塑造大国相处之道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构筑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最大障碍在于两国战略互信不足。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守成势力与新兴势力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矛盾。美国担忧自身长期形成的国际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被排挤出亚太地区,或在亚太地区失去行动的自由;中国担忧美国干扰中国崛起进程,破坏中国政治稳定。美国主流思想认为对华接触和防范并举,对华合作与牵制并举,最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针对美国的对华两手政策,中国主流思想自然会主张以合作与斗争的两手对美国的两手。近年来,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积极发展的势头,但两国战略互信不足成为双边关系向更广、更深、更密切方向发展的绊脚石。我们还常听到一句话,“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句话咋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两国关系确实有韧性,但有时也很脆弱。在缺乏战略互信的情况下,中美关系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绝不能掉以轻心。接触与合作多一些,还是防范与牵制多一些,决定着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塑造大国相处之道需要日积月累。中美之间实现战略互信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是一个有可能出现反复的过程。中美之间合作会持续增加,竞争也会同步增加。两国要确保合作是互利共赢的,竞争是良性互动的,避免零和思维和游戏。中美在两国关系定位上有了基本共识,在推进两国关系发展上有了积极承诺,关键是将原则落实到实际,将言语落实到行动,避免“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我们期待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在塑造相互尊重、良性互动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中,不负重任,继续发挥独特而积极的作用。

规划新型水都 构筑发展平台(本站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