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弦定理1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浙江省临海回浦中学应俊宇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构建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实验猜想发现正弦定理,并从理论上加以证明,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A版)第一章中,是在高一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等知识之后安排的,显然是对三角函数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因此做好该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这种数学地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思想,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难点是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一对角,求解三角形”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正弦定理,理解证明过程,并会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例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祖国努力学习的责任心。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
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设计思路如下:
创设情境深入思考简单应用 探寻特例 观察实验提出猜想 证明猜想 总结评估布疑激趣 建立模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课前放映一些有关军事题材的图片,并在课首给出引例:一天,我核潜艇A
正在某海域执行巡逻任务,突然发现其正东处有一敌艇B正以30海里/
小时的速
度朝北偏西40
°方向航行。经研究,决定向其发射鱼雷给以威慑性打击。已知鱼雷的速度为60海里/小时,问怎样确定发射角度可击中敌舰?
[设计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立刻进入到
研究者的角色中来!]
(二)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用电脑模拟演示鱼雷及敌舰行踪,在探讨鱼雷发射角度的过程中,抽象出一个解三角形问题:
1、考察角A的范围,回忆“大边对大角”的性质
2、让学生猜测角A与边a的关系
3、进一步修正雏形中的公式,启发学生大胆想象:ab以及AB22B
ababab,,,等sinAsinBcosAcosBtanAtanB
[直觉先行,思辨引路,在矛盾冲突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三)引导学生用“特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猜想数学规律,并探寻理论
证明的方法。
[老师先利用多媒体投影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再提问引入]
[师]同学们,三角形是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认识的图形,而直角三角形又是最简
单的三角形,谁能说说直角三角形有哪些边角关系?
[生]abc,AB90 , sinA2220basinB ,等 cc
ab 与 sinB 中,它们有何c[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关系式sinA
ab联系?与会相等吗?sinAsinB
[生]相等,由变形可知abc。sinAsinB
c[师]因此,a、b两边与它们对角正弦值的比相等。该比值与相等吗?sinC
为什么?
abc[生]因为sinCsin901,所以:。sinAsinBsinC0
abc[师] 对于锐角三角形,关系式: 是否成立?要sinAsinBsinC
找出边与角的正弦之间的关系,就要把锐角三角形转化直角三角形,如何转化?
cb[生]作高AD。则ADcsinB,ADbsinC 所以 sinCsinB
ab同理可证:,sinAsinB
所以在锐角三角形中也有:
abc。sinAsinBsinC
[师]从上面的探究我们发现,在直角和锐角三角形中都有: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而在钝角三角形有这样的结论吗?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说明理由。
[让两位同学把自己的推理过程展示,老师点评,共同归纳,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abc即] sinAsinBsinC
[学生成为发现者,成为创造者!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引导学生用正弦定理解决具体问题
[师]在证明了正弦定理之后,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正弦定理的应用.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这类问题由于两角已知,故第三角确定,三角形唯一,解唯一,相对容易.(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此类问题变化较多,图中列出了在△ABC中,已知a、b和A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况;
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评析来进一步体会与总结.例题评析:
[例1]在△ABC中,已知a=10,A=30°,B=45°,求b
.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求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b.ab解:∵
sinAsinB
∴basinBsinA
评述:(1)此类问题结果为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和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内角和180°求出第三角,再利用正弦定理.[变式1]在△ABC中,已知a=2,b
A=45°,求B.解:∵由正弦定理得:sinB
∴B1=30°,B2=150°
又∵ab∴ AB
∴B30°.评述:通过此例题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所求角有两种可能,但是都不符合题意,可以通过分析三角形大边对大角的理论进行取舍.[变式2]在△ABC中,已知a
b=2,A=30°,求B.解析:∵sinB
=,且b >a,所以B >A,2bsinA1 a
2∴B=45°或 135°
[变式3]在△ABC中,已知a=2,b=4,A=45°,求B.解:∵sinBbsinAa
1∴ 角B 无解.归纳: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解唯一)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要对已知角的类型:锐角、直角、钝角,进行分类讨论)
[课堂练习]
1.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1)已知a=10,b=20,A=60°;
(2)已知a
=b=6,A=30°.评述:此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正弦定理,同时加强解斜三角形的能力,既要考虑到已知角的正弦值求角的两种可能,又要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取舍.(五)课堂小结
1.正弦定理及其证明方法;
2.明确了利用正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
(1).已知两角一边;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3.正弦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4.“类比→实验→猜想→证明”是一种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思维与方法..(六)课后作业
1.课本(P10)习题1.1A组: 1,2; B组:1.2.研究性学习作业:能否采用向量的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外语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同时,考虑到这是一节探究课,授课前并没有告诉学生授课内容。学生在未经预习不知正弦定理内容和证明方法的前提下,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中,一步步发现了定理并证明了定理,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视为一种信息载体,一种知识产生的背景。本节课数学情境的创设突出了以下两点:
1.从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设计数学情境。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探究的心理。因此,本教案紧紧地抓住高二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这一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材料,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2.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数学情境的设计处处以问题为导向: “怎样调整发射角度呢?”、“我们的工作该怎样进行
呢?”、“我们的‘根据地’是什么?”、“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吗?”„„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
(二)、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新课标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从问题情境的创造到数学实验的操作,再到证明方法的发现,都对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和拓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一些遗憾:由于这种探究课型在平时的教学中还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往往以一种观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主动探究意识不强,思维水平没有达到足够的提升。但相信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这种状况会逐步改善。
一些感悟:轻松愉快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天地,是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主阵地,是思想教育的好场所。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舞台!
第二篇: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的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二 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三 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四 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45°,C=30°,c=10cm(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20cm,b=11cm,B=30°(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五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以及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
第三篇: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情境设计
情境创设的意图(目的)
1.“正弦定理”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次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探索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2.通过设置联系生活实际的鲜活情境展开教学,把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操作、探究、体验、讨论、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终身发展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伴随着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丰富。
3.在对正弦定理的探索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面对适度的难度,经受锻炼,尝试成功。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二、情境素材
(一)情境信息素材
【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展示:如图,在河的对岸有一电线铁塔AB,某人在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量点C与D,现测得BCD,BDC,CDs,并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求塔高AB.
(二)情境教学素材
1、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
2、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过渡性问题时需要使用正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将过渡性问题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边,求另两边及另外一个角。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先回答目标问题:在三角形中,各边与它们的对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为了解决提出的目标问题,引导学生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得出目标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解,从而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
三、由情境引发的问题组
(1)大家想一想,能否把这个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能不能解决提出的问题?(3)这道题的实质是什么?(4)在锐角三角形中,怎样证明等式
=
=?
(5)在正弦定理的推到证明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附:情境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篇: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初中学习过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采取从特殊到一般以及合情推理的方法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让学生在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定理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发现、证明正弦定理并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难点:正弦定理的发现并证明过程以及已知两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个数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能否找出边角准确的量化关系呢?
(二)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在ABC中,内角A,B,C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b,c
问题
1、在RtABC中,已知C900,则A的正弦与B的正弦有何关系?
问题
2、对于一般的三角形,问题1中所找到的关系是否成立?
(三)正弦定理及其可求解的三角形的类型
1、正弦定理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它有何特征?
2、解三角形的定义是怎样的?
3、由正弦定理可求解的三角形的类型有哪些?
(四)例题与练习
[例1]在ABC中,已知A32.00,B81.80,a
[练习1] 在ABC中,已知A450,a
[例2]在ABC中,已知a
[练习2] 在ABC中,已知A600,a23,c22,解三角形。
[练习3]解决“
(一)正弦定理的引入”环节提出的问题。
(五)小结
1、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的?
2、正弦定理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它有何特征?
3、解三角形的定义是怎样的?
4、由正弦定理可求解的三角形的类型有哪些?
5、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要注意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10页习题1.1A组第1、2题 20cm2 42.9cm,解三角形。,c6,解三角形。,b28cm,A400,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0,边长精确到1cm)。
第五篇:原创正弦定理证明
1.直角三角形中:sinA=,sinB=,sinC=1
即c=
∴abc,c=,c=.sinAsinBsinCacbcabc== sinAsinBsinC
2.斜三角形中
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当中
S△ABC=absinCacsinBbcsinA
两边同除以abc即得:
证明二:(外接圆法)
如图所示,∠A=∠D ∴aaCD2R sinAsinD
bc=2R,=2R sinBsinC12121212abc== sinAsinBsinC
同理
证明三:(向量法)
过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AC
由 AC+CB=AB
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 得 j•(AC+CB)=j•AB 则•+•=•
∴|j|•|AC|cos90+|j|•|CB|cos(90C)=| j|•|AB|cos(90A)
∴asinCcsinA∴ac= sinAsinC
cbabc同理,若过C作j垂直于CB得: =∴== sinCsinBsinAsinBsinC
正弦定理的应用 从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已知a, b和A, 用正弦定理求B时的各种情况
:
⑴若A为锐角时: absinA无解absinA一解(直角)
bsinAab二解(一锐, 一钝)ab一解(锐角)
已知边a,b和A
a 无解a=CH=bsinA仅有一个解 CH=bsinA ab无解⑵若A为直角或钝角时: ab一解(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