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SO9000]_内审与管理评审的不同
[ISO9000] 内审与管理评审的不同
为维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不断完善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必须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但两者之间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目的不同
内部审核目的在于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找出不符合项并采取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的目的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对环境的持续适用性、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改动和改进。
(2)组织者的执行者不同
内部审核由质量主管组织,与被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关系的审核员具体实施。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实施,技术管理层人员、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关键质量管理人员参与。
(3)依据不同
内部审核主要依据实验室制定和使用的体系文件,包括质量体系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合同以有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行政规章。管理评审则主要考虑受益者(管理者、员工、供方、分包方、顾客、社会)的期望。
(4)程序不同
内部审核由内审员按照一套系统的方法对体系所涉及的部门、活动进行现场审核,得到符合或不符合何体系文件的证据。客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召集开会,研究来自内审、外审、顾客、能力验证等各方面的信息,解决体系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方面的问题。
(5)输出不同
内审时,对双方确认的不符合项,由被审核方提出并实施纠正措施,由审核组长编制内审报告。内审的输出是管理评审输入的重要内容。管理评审往往涉及文件修改、机构或职责调整、资源增加等,其输出是实验室计划系统(包括下年度的目标、目的和活动计划)的输入,是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和与顾客要求有关的检测/校准活动的改进。
第二篇:内审与管理评审
内审与管理评审
1、所谓审核是指: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地里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2、内部审核(有时亦称第一方审核)是由组织自己或外聘专家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的,其目的在于验证组织所建立的体系是否符合标准和组织的管理手册及体系文件的要求,以及是否确实有效。内部审核也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3、内部审核:外部审核前的准备,是一种自查活动,为顺利通过第一方、第二方审核,对存在的问题能够通过内审,得到事先发现,并预先采取纠正措施;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管理者通过内审所反映的体系现状,对体系进行管理评审,提出改进要求,达到管理的目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寻求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改进,使之建立一个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机制。
4、内部审核主要准则:(1)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2)管理手册;(3)程序文件;
(4)管理过程所需的文件记录;(5)合同、标准等。
5、内部审核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不能笼统地说每半年或每年进行一次,比较理想的是组织每间隔6个月进行一次内部审核,每间隔12个月最少进行一次。
6、审核的策划:表现形式为审核方案和审核计划(比如何时审核,有谁来实施审核,是按照过程进行审核还是按照部门审核,审核多长时间,审核的内容等)。
7、审核计划的内容应包括:(1)审核目的;
(2)审核准则和引用文件;
(3)审核范围,包括确定受审核方的组织单元和职能单元及过程;
(4)现场审核活动的日期和地点;
(5)现场审核活动具体的时间安排,包括对首次会议、末次会议和审核组内部会议的安排;
(6)审核组成员和随行人员的作用、职责和工作分配;(7)为审核关键区域配置适当的资源。
8、管理评审:为确定管理体系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9、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应大于12个月,最好是在每年的某一固定时间应进行一次例行的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最好与组织总结本的工作和安排下一的工作相结合。
评审的输出应形成文件(管理评审报告)。
10、管理评审输出:
(1)体系有效性及过程有效性改进;(2)与顾客要求有关产品的改进;(3)资源需求。
第三篇:内审和管理评审[范文]
内 审
1、内审准则
(1)审核准则定义: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
(2)内审准则包括:GB/T 19001-2008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内审最根本的审
核原则;组织现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方针、目标、手册、形成文件的程序、质量计划等;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等;合同要求;行业惯例等。
2、内审的基本要求
(1)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内审,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2)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规定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3)内审员的选择和审核确保客观性和公正性。
(4)策划、实施审核,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的职责和要求在内审程序中规定。
(5)受审核部门管理者确保及时采取措施,跟踪活动应对采取措施进行验证和报告。
3、内审的流程
内审流程一般包括:(1)准备阶段:
——选定审核组长,组成审核组; ——制定内审实施计划; ——编写内审检查表
(2)实施阶段
——举行首次会议
——审核实施阶段的文件评审 ——审核中的沟通
——信息的收集和验证/形成审核发现,开具不符合报告 ——得出审核结论 ——召开末次会议
(3)审核报告的编制和分发阶段(4)审核完成
(5)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 展开:
(1)准备阶段:
——选定审核组长,组成审核组; 由组织的管理者代表选定审核组长,审核组长对审核所有阶段的工作负责。审核组成员需是通过内审员培训并取得内审员资格证书的人。审核员不能审核自己的工作。——制定内审实施计划;
内审实施计划的内容包括:审核目的、范围、审核准则、审核时间、审核地点、使用的审核方法、审核组成员、具体的审核日程安排、审核计划批准人、日期等。——编写内审检查表
检查表的主要内容:审核内容、审核对象、审核方法。检查表可按过程、按部门进行检查,均要覆盖体系全部条款。
(2)实施阶段
——举行首次会议 A)首次会议是现场审核的开始,首次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B)首次会议的内容:介绍审核组成员、受审核方领导及参会人员;审核目的,范围,审核准则;审核日程安排;审核方法、程序说明,包括抽样检查局限性;审核资源确认;确认陪同人员的提供和作用;公正性声明;保密承诺;问题协调澄清;受审核方领导讲话;组长宣布首次会议结束,现场审核开始。C)可根据审核目的、范围的实际情况,简化首次会议。——审核实施阶段的文件评审 ——审核中的沟通
A)选择合适的沟通对象:为了获取有代表性的信息,审核期间应尽量与不同层次和职能的人员进行沟通,尤其是审核过程活动或任务的那些执行人员。B)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审核员应保持谦虚、礼貌、友善、平等的态度;询问和做记录的理由要加以解释;沟通结果应进行归纳并同被问询人员共同评审;应向被询问人员的参与和合作表示感谢。C)现场审核中应遵循客观性、独立性、系统性等原则 ——信息的收集和验证
A)信息收集的方法:抽样;面谈;观察;查阅文件和记录;需要时,实际测量。B)
收集、验证信息的方式、渠道:与有关责任人面谈,了解情况;查阅、审查文件;检查记录;对现场活动、工作条件、环境的观察和核对;来自其他方面的报告和评价:顾客反馈、投诉等。
——形成审核发现/开具不符合报告
不符合报告的内容:受审核部门、受审核过程、陪同人员;审核员、审核日期;不符合陈述、不符合准则条款判定、不符合性质判定。——得出审核结论
A)审核结论包括符合性审核发现,也包括不符合性审核发现。B)审核结论一般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满足要求的情况;删减的合理性,对体系的产品、过程范围界定(必要时);领导作用和全员质量意识;质量方针和目标的适宜性及实现情况;资源配置的适宜性及满足要求的能力;产品实现过程的受控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等。——召开末次会议
A)末次会议内容:审核组长代表审核组对受审核方支持、配合表示感谢;重申审核目的、范围、审核准则;审核概况;指出评价受审核方体系运行成效、业绩;不符项说明;宣布审核结论;受审核方领导讲话;宣布会议结束,表示感谢。
(3)审核报告的编制和分发阶段
A)审核报告由审核组长编制,并对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B)审核报告的内容包括:受审核方基本情况;审核目的、范围、准则;审核起止日期;审核组成员;审核过程综述;审核发现;审核结论;审核报告的分发清单;报告日期。
C)审核报告经批准后,按规定时限分发给相关部门及人员。(4)审核完成
A)审核计划中的所有活动均已完成,分发了经批准的内审报告,审核即告完成。B)审核全过程所形成的记录要按记录控制程序进行保存。(5)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
审核后续活动包括针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分析原因,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
4、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1)内审员的职责分类:
A)维护体系,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B)编制内审计划、内审检查表、实施内审、形成内审报告,开具内审不符合项并验证整改效果。
(2)内审员的能力要求 审核能力:
A)具体工作能力:
从事审核准备工作的能力; 从事现场审核的能力; 编写审核报告的能力; 从事跟踪与监督的能力。B)基本能力:
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明断和决策、独立工作的能力、应变的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C)专业技能: 内审员应当能够:
——运用内审原则、程序和技术; ——对工作进行有效地策划和组织; ——按商定的时间表进行内审; ——优先关注重要问题;
——通过有效地面谈、倾听、观察和对文件、记录和数据的评审来收集信息; ——理解内审中运用抽样技术的适宜性和后果; ——验证所收集信息的准确性;
——确认内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宜性以支持审核发现和结论; ——评定影响内审发现和结论可靠性的因素; ——使用工作文件记录内审活动; ——编制内审报告;
——维护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通过个人语言技能或通过翻译人员有效地沟通。管理体系:使内审员能理解内审范围并运用内审准则。包括:
——管理体系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
——管理体系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适用的程序或其他做内审准则的管理体系文件; ——认识引用文件之间的区别及优先顺序; ——引用文件在不同内审情况下的应用;
——用于文件、数据和记录的授权、安全、发放、控制的信息系统和技术。组织状况:使审核员能够理解组织的运作情况。包括:
——组织的规模、结构、职能和关系; ——总体运营过程和相关术语; ——受内审方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法律法规:使内审员能了解并在适用于受审核方的这些要求的范围内开展工作。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
——国家的、区域的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合同条约和公约; ——国际条约和公约; ——组织遵守的其他要求。(3)内审员的审核技巧:
GB/T19001-2008内审员应掌握的几个审核技巧:
A)要善于提问。可将同一问题问不同人员,然后探讨答案不一致的原因。B)要善于倾听。注意认真听取回答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C)善于观察。要仔细观察现场环境、设备、产品和标记,查看有关记录。对现场发现要进行深入检查以确定审核证据。审核证据是指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或其他手段所获得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
D)要做好记录。内审员应确保审核证据的可追溯性,为此必须详细地记录,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实描述、凭证材料、涉及的文件、各种标识。
E)要善于联想和追溯。ISO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必须善于比较,追溯从不同来源获取的对同一问题的信息,从差别中判断体系运行状况,必须善于追踪记录与文件,记录与状况的符合情况,并作出结论。
F)善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审核气氛。
管理评审
一、管理评审的作用和意义
1.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评价和分析,以使体系能持续地持续适宜、充分、有效; 2.组织寻求改进机会的主要手段之一;
3.是策划、组织、变更、实施质量工作的重要活动; 4.实现全员参与管理承诺的机会之一;
5.帮助职能部门解决一些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管理评审活动的流程
(一)管理评审准备
1.由行政人事部于每次管理评审两周前编制《管理评审计划》,由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下发。
2.《管理评审计划》的内容:评审目的、参加评审人员、评审时间、评审内容及评审输入的准备工作要求。
3.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管理评审计划》相关要求,准备的资料包括:本部门相关的环境绩效、职业健康绩效;本部门工作业绩;提供的资源满足需要的情况;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管理体系的改进情况;本部门相关的其他情况。4.行政人事部将各部门提供的资料汇总分析后,形成《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报告》并报管理者代表批准。《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报告》内容包括:近期内、外审的评审结果;顾客信息反馈;相关方关注的问题;工作业绩与存在的问题;纠正与预防措施实施情况;上次管理评审有关决定和措施的执行情况;可能影响管理体系变更的情况(如:法律法规的变化,组织机构或产品、活动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的适宜性及其实现情况。
5.由行政人事部于管评会议开始前适当时间发出会议通知,并做好会议准备。
(二)管理评审会议召开
1.总经理依据《管理评审计划》主持评审会议 2.内审组长汇报内审结果,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汇报各自部门的相关工作及体系运行情况。
3.与会者共同讨论、评价评审内容,并给出改进建议。
4.总经理对评审内容及讨论情况作出结论,并对改进作出相关决定/措施。
5.行政人事部做好管理评审会议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同时负责会议的签到工作。
(三)管理评审报告的编制和分发
1.会后,由行政人事部于1周内编制《管理评审报告》提交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下发至相关部门、人员。
2.《管理评审报告》的内容包括:管理评审的目的、时间、参加人员及评审内容;对一体化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的综合评价;对方针、目标的评价及修改、调整决定;项目质量的改进;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或技术措施的改进;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管理评审所确定的改进措施、责任部门和完成日期。
(四)后续活动的实施
根据《管理评审报告》的要求,各部门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负责实施改进工作,行政人事部负责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验证。
四、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评审
1.适宜性:指的是体系与组织所处客观情况的动态适宜过程,体系应具有随内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进的能力,以实现规定的方针和目标。
2.充分性:指质量管理体系对组织的全部质量活动应充分识别、适当展开表述、有效合理控制。
3.有效性:指体系能完成所策划的活动并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第四篇:内审与管理评审讲义
内审与管理评审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审核评价中心
2010年06月02日
目 录
一 监督评审.1 1 监督评审的目的 2 监督评审的策划 3 监督评审的内容 4 监督评审的处理结果 二 内审 1 定义… 2 内审的目的 3 内审的方式 4 内审的频次 内审计划与实施计划 6 内审的实施 7 内审报告的编写
三 管理评审 1 管理评审的目的 2 管理评审的时机 3 管理评审的形式 管理评审的 管理评审计划与管理评审实施计划 5 管理评审的实施 6管理评审报告的编写 附件
附件1 内审计划表 附件2 内审实施计划表
附件3 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现场检查表 附件4 签到表 附件5不符合项报告 附件6 管理评审计划 附件7 管理评审实施计划表 附件8 不合格报告 附件9 纠正/预防措施报告单
前
言
内审与管理评审是质量体系运行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检查质量体系运行符合质量体系文件要求的程度,一个是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及质量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和充分性。无论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还是9000认证等其他形式的各种认证,都缺少不了内审和管理评审。
在取得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后的18个月前后3个月,发证机构组织相关部门对取得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而监督检查的重点项目之一就是内审和管理评审。
内审和管理评审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19个要素中的2个要素,是现场技术评审中的两个重要内容。
自治区审核评价中心
何兆梅
联 系 方 式:0991-2841385
***
一
监督评审 监督评审的目的
为保证实验室在取得实验室资质认定后的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性。监督评审的策划 2.1监督评审的频次
监督评审在资质认定有效期3年内,进行一次监督检查评审,时间一般安排在取证后的18个月前后3个月(即15个月—21个月)期间进行。
2.2 监督评审的组织及方式
2.2.1 监督评审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实施。
2.2.2监督的方式有:定期监督、比对试验、能力验证、监督检查等方式进行。
a定期监督:由发证机关下达定期监督评审计划,委托有关评审机构实验室进行监督评审;
b 比对试验、能力验证、监督检查:依据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监部门下达的文件进行。3 监督评审的内容
监督评审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有关条款进行,主要内容如下:
3.1对上次评审中提出的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验证。3.2 通过审查实验室的质量记录(尤其是管理体系内审和管理评 审的记录)。
3.3对上次评审后的变更(检验标准变更、名称变更、组织变更等)进行确认,发现不具备条件的,予以取消或增加限制条件。
3.4对检测项目进行现场试验考核。现场考核试验项目一般不超过认证项目的50﹪。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检测标准变化的项目做现场试验考核。
3.5监督评审结束,应填写《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报告》。4 监督评审结果的处理
4.1对于监督评审中发现的的问题,实验室应在15天内完成整改,整改报告表评审组,评审组检查合格后报发证机关。
4.2 监督评审发现严重问题的,有发证机关核实后暂停该实验室的资质,停止其使用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标志。暂停到期不符或复审不合格的,由发证机关注销其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证书并予以公告。
4.3获证实验室已达不到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受理条件的,由发证机关注销其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证书并予以公告。
二 内 审 定义 1.1 内审
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的对质量体系的运行是否持续地符合质量体系文件要求的一种检查。(符合性检查)
1.2 内审员
指受过培训和由有资格的人承担,审核质量体系是否持续地符合要求。(内审员应独立于本部门)1.3 管理评审
由最高管理者组织(主持会议)对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性的评价(有效性评价)1.4监督员
单指业务技术上的监督,按监督计划对在培人员、新上岗人员、关键步骤及重大检验任务进行检验过程的监督(本部门监督本部门,监督的对象是人,连续的解决过程中的弊病,以保证最终检验结果的正确性)。1.5合同评审。
合同签订前,为了确保质量要求规定的合理、明确并形成文件,且供方(检验方)能实现、由供方所进行的系统活动。1.6 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潜在的不合格、缺陷或不希望情况的发生,消除其原因 所采 取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新衣服纽扣加固)
1.7纠正措施
为了防止已出现的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希望情况的再发生,消除其原因所采取的措施。(亡羊补牢、将已掉的纽扣缝上)1.8期间核查(运行检查、中间检查)
以维持设备的可信性,二次校准检定中间,恰当时机进行运行性检查,以维持校准状态的正确性。(核查条件)
1.9 质量记录
使用预先制定的格式化表格,降低抄录的数量,节省时间,只记可变信息。【记录的三性:可追溯性、可复现性(再现性、复现性)、见证性】 2 内审的目的
2.1 内审是第一方审核(自己审自己),审核的目的是改进。(外审是评价)
2.2 内审是自我诊断、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2.3 内审是发现事实(符合和不符合),而不是吹毛求疵。3 内审的的方式 3.1集中式
在规定时间内,按《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内容进行全要素、全领域审核。
特点 :a 一次性覆盖全要素、全领域;
b 适用于中、小型规模的实验室。3.2 滚动式
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不同的要素、不同部门进行审核,全年覆盖全要素、全领域。
特点 a 同一时间审核不同部门的同一要素或一个一个部门单独进行全要素的审核,全年覆盖全要素、全领域; b适用于大型实验室。4 内审的频次 4.1每年审核一次
内审的频次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言,内审应该每年进行一次。
4.2 试运行3月
新建实验室或体系文件转版时,应适当增加审核频次,一般情况下,通过三个月试运行进行内审,进而检查质量体系文件编写是否满足“准则”要求、是否结合了本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而具有可操作性。
4.3 资质认定前的追加内审
如果资质认定(首次、复查、扩项、复查+扩向)评审时间既不在年初也不再年末,而恰恰是安排在年中,为了保证质量体系运行的符合性使实验室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给评审组提供一个实验室近期质量体系运行的概况,以达到质量体系运行持续地符合要求的目的。内审计划与内审实施计划
内审计划由质量管理部门(如综合管理室、质量技术管理室等)编写,内审计划的编写有:内审计划和内审实施计划。
5.1 内审计划
内审计划,一般在年初(时间不超过一季度)进行编写,内审计 划的内容有:时间、目的、依据、审核组成员及被审核部门。
5.2 内审实施计划
内审实施计划的制定,一般在原审核计划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周下达,目的是为确保被审核部门关键岗位人员及内审核员都在岗位,以有效的实施内审,达到内审的目的和效果。内审实施计划内容,除包括审核计划内容外,还应有被审核部门、审核组长、审核时间及审核程序。6 内审的实施 6.1 内审前的准备
各审核组在审核前应做好审核的准备工作(如内审签到表、内审检查表、不符合报告等),根据审核分工,组长应做好内审检查表(如果组长对审核准则很熟悉也可不编写)。
6.2 首次会议
6.2.1由内审组长组织召开首次会议,明确内审目的、依据、方法、范围及对审核的要求;
6.2.2审核组长指定一名审核组成员,做好首次会议签到及会议记录; 6.2.3被审核部门指定一名陪同人员,做好陪同及在内审过程中内审员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建议的记录(有些细小问题不在末次会议上反馈)。
6.3 现场审核 6.3.1不符合事实的确认
a在现场审核中,审核组成员依据审核分工实施审核。对照检查表对体系运行中的“符合”和“不符合”事实进行确认;
b凡是不符合项,应记录不符合事实的时间、地点及不符合体 内容(事实描述要清楚、要具有可溯源性); 6.3.2不符合报告的出具
审核工作结束后,审核组长主持召开内审组会议,对内审情况进行讨论并出具不符合项报告,出具不符合项报告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不符合事实表述要事实清楚,要具有可溯源性; b不符合事实应与“准则”条款要求相对应。6.3.3 与被审核部门负责人交换意见
a 审核组与被审核部门就不符合项进行交流,达成一致致意见; b 对达不成一致意见的应进行协商;
c 对不符合项不能进行最后确定的,审核组应进一步落实,直至事实清楚,条款明确。
6.3.4 末次会议
a 由审核组长向被审核部门反馈审核情况及不符合项报告; b 参加末次会议人员在末次会议签到表签名,记录员做好会议记录。
6.3.5整改工作的完成
a 末次会议结束后,被审核部门根据审核组出具的不符合项7 报告,由责任部门(或人)提出纠正措施计划;
b 内审员对纠正措施计划进行确认,并根据问题的大小和整改的难易程度与责任部门商定整改完成时间;
c 质量负责人对整改计划进行批准;
d 在规定时间内,内审员对不符合项的整改情况进行验收。7 内审报告的编写
7.1内审工作结束,内审组长应在一周内完成内审报告的编写也可在整整改完成后编写内审报告。
7.2内审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内审综述、质量体系运行符合性的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整改的要求。
7.3 整改报告完成后,由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发放到相关部门。三 管理评审 1 管理评审的目的
管理评审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重要方式,是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循环中最高管理者的重要活动.1.1管理评审的目的是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性及体系文件的编写适宜性和充分性即体系文件的编写是否能满足“准则”要求,又能结合实验室自身的具体情况,使体系文件具有可操作性。
1.2管理评审是对实验室制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和审议。管理评审的时机
2.1 定期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由实验室最高领导主持,质量负责人协助,各部门负责人及内审员、监督员等相关人员参加;
2.2 质量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实验室最高领导决定是否增加管理评审次数。管理评审的形式
管理评审除定期形式外,还包括以下形式:
a 专题会议;
b中层领导会议(适用于大型实验室)。
根据不同层次的评审,将评审结果形成评审报告,由实验室最高领导评审报告进行评审并批准。4 管理评审计划及管理评审实施计划 4.1管理评审计划 4.1.1管理评审计划年初下达,内容包括管理评审的目的、评审依据、评审形式、评审时间。
4.1.2管理评审计划由最高领导批准。4.2 管理评审实施计划
4.2.1 管理评审实施计划在管理评审计划的一周前下达,根据当年体系运行的情况决定会议的输入内容。
4.2.2管理评审实施计划由实验室最高领导批准。5 管理评审的实施 5.1 管理评审的实施
管理评审的实施划下达后,各责任部门(人)准备相资料,如质量负责人准备近一次的内审情况资料、监督员根据全年监督情况准备监督报告、各部门准备体系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及建议等。5.2管理的评审输入
5.2.1 管理评审的输入包括以下内容:
a 政策和程序的的适应性; b 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c近期内审的结果 d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e 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
f 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
g 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h 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 j 改进的建议 k质量控制活动、资源及人员培训情况等。
5.2.2管理评审的输入虽然由10方面的内容,但并非每次管理评审都千篇一律,要结合实验室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及时要解决的问题。即使每次管理评审能解决自身的一个问题就可以(见“指导书”P141)5.2.3 评审输出
a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 与顾客要求有关的改进决定和措施;
c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改进中必要的资源要求(如对人力资源的补充调整等);
d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有效性评价。6 管理评审报告的编写
6.1管理评审报告由质量管理部门编写,质量负责人审核,实验室最
高管理者批准管。
6.2 管理评审报告的内容 管理评审报告包括5个内容:
a实施管理评审计划的全过程情况;
b 对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报告中提及的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 c 对《质量手册》和相关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提出意见; d 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及适用性等情况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e 提出改进目标。7 整改的验证
各责任部门根据管理评审的输出,及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计划,并做到举一三反,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并确认。
第五篇:2012内审和管理评审计划
定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内审计划
为了更好的贯彻中心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客观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正常持续有效的运行,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从而达到不断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的,按照CNAS-GL 12:2007《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内部审核指南》、《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特制定2012年内审计划如下:
一、内部审核目的:评价本中心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内部审核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使用的法律法规等。
三、内部审核科室:最高管理层、办公室、检验科、监测科、样品收发室。
四、内部审核要素:
1.管理要素:组织;管理体系;文件控制;检测和/或校准分包;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合同评审;申诉和投诉;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共11个要素,22条款。
2.技术要素: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抽样和样品处置;结果质量控制;结果报告。共8个要素,53条款。
五、内审方式及时间:本中心采用集中式审核方式,计划定于2012年11月份进行。
六、审核组成员:
内审组长:由质量负责人指定
成员:本中心内审员
定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管理评审计划
为了评价本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达到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心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满足疾病预防控制和客户需求,制定2012管理评审计划。
一、管理评审依据:CNAS-GL13《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管理评审指南》、《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二、管理评审目的:对中心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管理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充分性、有效性、资源的配置、客户的申诉等作出正式的评价。
三、管理评审输入:
1.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适用性。
2.管理人员和质量监督员的报告。
3.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
4.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5.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
6.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的结果。
7.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8.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
9.改进的建议。
10.质量控制活动。
11.资源及人员培训情况。
四、管理评审时间:计划定于2012年12月进行,具体时间由质管部门提前通知。
五、管理评审地点: 中心小会议室。
六、管理评审成员:中心主任、质量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内审组长及内审组成员、质量监督员和其他关键管理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