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22-1063163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0 14:08: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首先我们谈谈诗与画的本质;诗与画的相同之处,都是表现客观世界的现象,但是本质上差别却是异质的。诗歌与绘画在内容、塑造的形象,塑造形象的媒介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内容上,绘画的主要内容是外在形象的艺术再现,它有留住客观事物外貌的倾向。而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它回避精确的描绘,客观事物的表现是由诗中所抒之情暗示出来的。绘画塑造的是客观事物的视觉形象,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它借助想象而不是借助视觉。

还有一种情形,诗歌有时也塑造景物形象,在诗中形成画面。但这种画面是不确定的,是随着诗人或读者的想象而变化的。而绘画是静止的形象,是事物某一种特定时刻的形象。反之诗歌的画面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动的,而绝非静止。从塑造的形象的媒介看,绘画塑造形象的媒介是线条和色彩,而诗歌塑造形象的媒介是语言。

色彩和线条只能精确地再现客观世界,它在表现复杂的主观世界中就受到极大的限制。语言这种媒介却不受任何限制,它擅长表达复杂而微妙的精神世界,所以诗与画是异质的。

同样如此,诗与音乐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虽然他们的形式特征相同,即诗歌和音乐都具有节奏感和音调起伏变化。虽然音乐在表现主观世界方面比绘画有更大的自由,但它却走得更远。它用节奏感和音调这两种抽象的符号去表现社会生活,太没有确定性,带有强大的随意性。艺术家的情感在音调里只得到了象征性的表达。音乐表现的情感缺乏绘画内容那种明确性和具体性。它走向了绘画的另一个极端。

诗虽然寻求音乐美,但诗绝不只是节奏和音调,它不是单纯的声音艺术。诗的主要媒介是语音而不是声音。声音在语言中的表现只是一种语调,所以诗歌的语言是义与音的交融后产生的“特殊语言”我们可以从朗读文章与朗诵诗歌中体会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远远比音乐具有明确性。而诗歌远远打破了音乐的局限,给感情世界以更深邃、充实的内容和明确、清楚的外貌,它是音乐的“提高”。所以诗与音乐是异质的。

我们从探索诗的文体可能的角度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把握了诗的本质内涵。视点是创作主体与对象的独特关系。视点分为外视点和内视点,不同的视点带来不同的文体可能性。散文与绘画相近,散文以占有时间的人工符号——语言作媒介,绘画以占有空间的自然符号——色彩与线条作媒介,二者都有留恋自己关照对象的外貌倾向。无论在表现上采用写突还是象征,二者的视点都是外视点、具象视点。

而诗与绘画疏远而与音乐接近。音乐属于单纯的内心活动。它否定了视觉艺术的空间性,又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否定,双重否定给予音乐表现无对象的内心活动以最大可能。音乐视点是内视点、抽象视点。然而诗与音乐有着明显的异质:诗是一次性完成,音乐是二次完成的,诗的媒介不是单纯的声音,音乐的声音直接成为目的;诗使情感得到具象化,(音乐是抽象的);等等但是诗与音乐都是直接表现内心世界。二者的视点都是内视点、抽象视点。这里我们可以审美视点为基准,可将文学分为两类:

一、外观点文学(即非诗文学)。外视点文学叙述世界,具有较强的历史反省功能,显示客观世界的丰富。

二、内视点文学(即诗和其他抒情文体)。内视点文学体验世界,以它对世界的情感反应来证明自己的优势,披露心灵世界的精微,内视点就是心灵视点,精神视点。

内视点将人带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带到诗的世界。

诗是典型的内视点文学,在这里外在世界在心灵化过程中被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物理时间和物理空间都失去意义。由于审美视点所制约,诗不需要、不容许、也不长于对外在现实实行广泛的描绘。诗不是散文。散文是:典型的外视点文学,它留恋自己关照的对象,遵照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以散文的眼光去打量世界。而诗歌是体验外在世界,在视点上,诗的内视点表现出了诗歌的六个特征:

-、诗的主观体验产物

诗的创作过程就是化对象为体验、化客观为主观的过程。或者说是化物理世界为心灵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说外在世界的一切经诗人的主观体验而获得诗的生命。

二、诗具有梦幻色彩

梦幻的主要特征是来自于现实却又绝缘于现实,它是现实生活中的变异而产生于虚幻的空间之中,梦幻者的主要的特征是他对物理时空的摆脱。诗与梦、诗人与梦者在这一点上很相似,待是主观体验,因此,富有梦幻色彩。

三、诗是非逻辑结构

既然诗是主观体验,它就是不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拒绝习惯的自然规律和逻辑观念。诗在情出常态、思出常格、形出常规的反常中表现了更深层次的更加浓烈的正常;妙在反常。古人所谓“无理而妙”,“无理”就是对习见逻辑的排除。

四、心灵的直接表现

艺术都是心灵寻求解放与表现的结果,心灵是诗的直接内容,诗是内在体验的直接外化。心灵的直接表现使诗成为了普遍的艺术。建筑艺术是最不完善艺术,由于媒介的局限,建筑艺术家的心灵只能得到象征式的表达。而诗歌则是在时间上成面空间上成点的艺术。在直接性上,它与时间艺术的音乐相似,在具体性上,它与空间艺术的绘画相似。

五、诗的无名性

诗歌没有具体性,诗歌抒情主人公是没有具体指向的,诗歌的无名性带来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六、诗的往复回旋

心灵性、情感性的谱调大多是往复回旋、缠绵萦绕的。诗的内视点不象外视点那样的线性目光,诗的目光是流动的,上下左右,俯仰自如,往复回旋于内心世界。

关于什么是诗?这里不能用简单几句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和下定义的,历史上曾经有郭沫若、何其芳纷纷给“诗”下定义,他们的定义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是没有全面地概括诗歌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的小。今天,西南师范学院“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吕进教授精确地、较全面地、科学地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他是这样给诗歌下的定义:

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诗歌并不直接反映生活,而是从生活中寻找人的情感,诗不长于细致叙述客观现实,而是长于细致地叙述感情浪花。诗的内容本质在于抒情,诗的歌唱生活即强调诗的抒情美,“歌唱”不只是“歌颂”,诗歌唱生活的感情是无限丰富的,或爱或憎,或哀或喜。诗是歌唱生活的艺术又决定了诗通常是诗人感情直写。诗都离不开诗人的经历、遭遇、个性、气质、理想、追求等等,在绝大多数诗歌中,诗人都公开或侧面“亮相”它们都是诗人的人格显露,诗人的心灵公开展示,诗人内心情感的直写。

在一切语言艺术中,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的语言来自于生活语言,生活语言必须经过诗的处理达到“精致”化才能得到进入诗的王国的签证。吕老师的定义精辟地涵盖了诗歌本质特征,所以这个定义能够简略地回答什么是诗的问题。

第二篇:洒落在绝壁的阳光

洒落在绝壁的阳光

天使降临在了人间,他们本该是快乐的。可是上帝夺取了他们头顶的光环,变成了折翼的天使,从小饱受人世间的苦楚,他们就像深秋的花朵,还没来得及怒放,就遭到了风霜的拷打,面临凋零的局面。

他们是善良的、纯洁的。可是灾难并不因为善良而止步,上帝夺走了他们的健康,让他们们在身体上、心灵上或多或少有些残缺。命运对他们来说是残忍的,但是命运却夺不走他们的梦想,他们用坚强来弥补残缺。形体的残缺束缚了他们的行动,但是却束缚不了他们飞翔的心灵,束缚不了他们对梦想的追求。

他出生在一个很不幸的家庭里,他的妈妈是先天性残疾者,所以他在刚出生不久就被查出有脚踝问题。他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走路,每走一步就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摇摇晃晃,因此走路又慢又丑,同伴们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对他避而远之,想躲瘟疫一样。他没有朋友,唯有孤独与寂寞。然而上帝并没有眷顾他,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因过度劳累而身亡。一个并不好过的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家里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日子过得更加苦了。无奈,母亲拖着残疾的身体去捡废弃品来维持生活。

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为了让妈妈少受些苦,他承担了家里的农事,每天早出晚归,努力的支撑着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晚上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他的,他不想自己无为。他努力的学习知识,虽然没有钱上学,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努力的学知识。他酷爱读书,但是他明白他没有条件,他每天晚上坚持练字,风雨无阻,练不好的话就给自己惩罚,虽然进步很小,但依然坚持。

虽然寒风肆无忌惮,但它总是抵不过春风,当春天来临时,温暖会撒向人间。爱是温暖的源头,它能驱赶寒冷和阴霾;爱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战胜一切。

一次“天天630”刚好出来做节目,发现他们母子在街头捡废品,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为了帮助他,节目组决定免费帮他做一次节目,让社会上的好心人去帮助他。当记者来到他家时,看到家中的破旧时十分震惊,简直是家徒四壁。当记者问他最想干的事时,他犹豫了还久才说:“我想上学,然后让妈妈享福。”一句简单的话让我们深思。上学对我们来说是最基本的权利,而对他来说是奢求。他的故事播出去以后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应,大家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当地政府给他家发放了贫困金,给他的妈妈找了谋生的工作,学校愿意让他免费读书。如今他又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了。

生活尽管很残酷,但是人间真情处处在。社会上像他这样的人数不胜数,生活让他们遍体鳞伤,但是他们依然坚强的活着。他们需要阳光、需要帮助。就像一句歌词“只要人

人都献出一分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手拉手,共同携手去帮助那些绝望中的人,给他们雨露、春风、希望,赶走他们生活中的阴霾,让他们的生活重现阳光。

帮助别人很简单,一句问候的话对失落的人来说就是希望。所以行动起来吧,让我们重拾天使的翅膀,让天使展翅飞翔。

第三篇:让企业文化的阳光洒落在基层

让企业文化的阳光洒落在基层

今天,我们的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企业的明天,为了自身的生存,是谁的身影不知疲倦的走街串户,宣传业务?是基层。是谁在碌碌工作之余仍挑灯夜战,只为了一张薄薄的大专本科证书?是基层。是谁在承受着更多更大的任务压力呢?是基层。是谁更渴望企业文化的鼓舞和滋润?是我们基层!首先让我们向工作在最基层的所有可爱的普通员工致敬!

当企业敞开企业文化的大门,当我们随着汹涌的人流抬脚跨过这充满光辉的门槛时,我们内心在想,她能提供我们基层所要求的吗?她能给我们带来精神的鼓舞吗?

那么,首先让我们大胆的说出我们的需求吧:

一:我们需要精神领袖。环顾世界优秀企业,大凡领跑成功的企业都必是一位优秀的精神领袖,松下幸助之于松下,张瑞敏之于海尔,盖茨之于微软等等,他们个人人格的魅力,个人的奋斗史,周身散发的亲和力,无形之中,如幽兰之香引来更多的人才,如闪亮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现在,优秀的管理方案可以顺手拿来,新颖的创新点子可以学来,但要调动员工积极性,我们就需要一个一呼百应的精神领袖站在我们的前面,带领我们充满希望地往前冲。

那么,我们的领导该做些什么呢?多与员工沟通。怎么沟通?我们太多的领导站在岸上观望的太久,能不能有效的深入基层与员工交心是关键。比如,每月可以来一两次“我帮员工值值班”,这样一则可以直接与用户接触,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二则激励了员工的斗志,特别是在困难时期,三则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树立了求学的形象。

二:我们需要精神信仰。中国的企业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大锅饭时期,天天手举红本本,讲精神讲政治,到今天,企业全心只考核员工成绩,看结果,看员工8小时内表现。我们大多数的基层员工在每天的工作中重复着不变的节奏,安守着本分,但在有条不紊的动作下多数都透漏着一种茫然和麻木:自己的明天就是今天吗?

我们缺失了信仰的支柱,信仰需要英雄!那么,我们缺少英雄吗?没有!每年我们都评出了许多跨世纪人才,支撑经理和揽收能手,人才库里也充满着精英分子。虽然他们也都曾经都从基层干起,但是大多都被供奉在藏精阁,放置在神龛中,给人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感觉。所以,是时候该把这些英雄请下神坛,让他们讲述成材经验和心得,让我们能切实学到成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让所有外线的,运维的和管理的都能找到自己实在的偶像,能够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明天,形成相互学习竞争的风气,从而造就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大潮来。

具体可以让各专业精英组成自己的网上俱乐部,吸收普通成员,组成网上专业论坛,每年让他们下基层实行讲经布道(人才范围可以跨县跨市嘛),这样一则杜绝了不思进取,吃老本的惰性状态;二则让精英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更多实际生产问题;三则最重要的,激发了基层每位职工找到了“当元帅”的雄心,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三:我们需要价值体现。人的价值体现一种来自物质奖励,而一种则来自精神鼓舞,旁人的相互激励和领导的一句真诚关怀都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往往比物质来的更实效。精神价值体现的一种表现即是对自己所处岗位价值的认知,这一点我们炎陵做的比较好,比如我们营维每月都举行全体员工参加的经营分析会,让每位正式和临时工都积极发言,让每个基层员工都能感到自己工作带来的贡献,而局领导也会及时听取员工反馈的工作和生活困难,并对下一步整体工作安排进行详细通报,从而让员工时时刻刻感觉自己的岗位是重要的,缺一不可的,时刻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关注全局整体动向。

四:我们需要个性解放。创新的源动力来自于个性的完美解放,需要冒险精神,需要开放的舆论环境(当然在有利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成功,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推动创新之根本在于解放思维,解放个性,解放舆论。人都有厌倦机械运动的习惯,特别对一些思维活跃的青年员工,应该适时地调整或者轮换他们的岗位,让他们开拓自己的视野,促进适应能力,从而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的复合性人才;“灯越挑越亮,理越辩越明”,在舆论宣传上,我们可以在邮电报上开辟员工点评栏,欢迎基层员工反映实际问题,并对热点问题展开公开讨论,调动群众智慧发现实际生产难题,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供方向;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爱玩网游的,爱炒股的,爱搞摄影的等等,而我们的电信市场中各色各样的客户都有,为了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完全可以让员工牵头组织客户参与的各色俱乐部,如cs俱乐部,传奇俱乐部等等,让枯燥的揽收变得真正快乐起来,鼓励和丰富了健康的娱乐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达到巩固市场客户资源的目的。

今天,企业文化正在不断地建设和完善中,我们充分相信企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因为,只有一个勇于前进的企业才会不遗余力的高擎企业文化的大旗。展望未来,企业文化对部分人可能是春雨润物般洗礼,对部分人可能是痛彻心肺的浴火,但无论洗礼也罢,浴火也罢,目的只有一个:重生!让个人以新的面目重生,让企业以新的姿态重生!让我们所有的基层员工手牵手,心连心,迎接这伟大的重生吧!

第四篇: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关注个体,关爱学生”案例

接任现在这个班已经两年了。在刚接任不久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自主性、上课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课后不复习功课、厌恶学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从而导致语文成绩落后。这部分学生怎样才能转化?针对这些现象,我尝试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关注,效果不错。现就其策略及部分案例叙述于后: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为了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我经常有意无意的请他们帮忙。平时,请他们帮助分发作业本、试卷;课余,邀请他们一起打篮球,鼓励他们,要有信心„„后来,李鑫雨在日记中写道:“王老师很平易近人,经常和我们一起谈心、游戏,教学能力强,文章写得好,我很崇拜他„„”在我的默默期待中,这些学生,上课也能认真听课了,作业也愿意做了,有时还会主动向我请教一些问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都及时的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和这些学生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倡导纵向比较,鼓励自我竞赛

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纵向比较,自我竞赛。所谓“自我竞赛”,也就是将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进行比较,自我反省,自我竞争,自我战胜,从而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启发他们:我今天是不是多学了一些东西,表现是不是好一些?哪怕是一点点?如果有,那就说明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进步了。只要每天进步一点,长期下去,就会进步不少,就会取得成功,就会成为优秀的一员。

学生黄某,上课只是专注地听,不善于思考,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更谈不上创新了……我耐心地观察她的表现。一节辩论课上,她在小组中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我觉得善意的谎言是可以的,这并没有让我们养成不好的习惯,反而有利于促进人性的美好……”我抓住时机,给机会让她在班上辩论时表现自己。她赢得了大家激烈的掌声,我也进行了肯定的评价。课后,我找到她:“看吧,只要你积极地思考,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精彩就属于你!老师相信只要你自己和自己比赛,一天比一天进步,你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善于思考,积极主动,不断提高的……”现在她已跨入班上优秀生行列!

3、尝试平等竞争,寻求横向发展

我们还鼓励学生与自己学习能力相同、品性表现发展相当的同学进行平等竞争。学习程度不一致,品性表现差异悬殊,其竞争就必然存在不公平的因素,而且也不利于教育,第 1 页

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鼓励学生与自己程度相当的人进行平等竞争,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学生甘某,其父母均外出打工,由年迈的爷爷管理。他常不完成作业,上课玩小东西,爱撒谎,经常与同学打架。经多次说教,效果仍不理想。后来,我发现与他“同病相怜”的冯某有了明显好转,就找他谈话:“你看,冯某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敢不敢和他竞争一下?”他头一摆:“哪个不敢?”我见时机成熟了,便趁热打铁:“就是,老师也相信你能取胜!如果你赢了,我给你按一等奖对待!”……后来,甘某在不断的竞争中,逐渐转变了过来,连昔日的伙伴都说他变了样。他爷爷来学校接他的时候,不住地感谢。我告诉他:如果孩子自己不想进步,什么办法都没用。回家后多给他鼓励与自信,让他不断进步。

4、巧用他山之玉,进行补偿促进

学生的素质发展怎样?心理状况如何?教师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如果仅就一时一事就下结论,必将导致教育的失败。要知道,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在其学习生活中,总有爆发能量,产生信心的时候,不可能没有一次成功的体验,或课堂上,或课外活动时。只要善于发现,就能利用原有的信心或其他成功的经验,“牵此一发,而动全身”,来激起孩子的某种冲动,助其树立起应有的信心,从而促进其发展。

学生李某某,每天沉默寡言,上课亦是如此。他在作文中写道:“妈妈,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您,想起您牵着我的手一起逛街的情景……尤其生病的时候,就更想了……但我知道,你们外出打工是为了我……”这孩子明显缺少亲情。怎样打开教育的缺口呢?评讲作文时,我特意找出他的作文,大加赞扬,说那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他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小组交流作文时,他破天荒地发言了。这就是教育的契机!从此,我更加细心地关注这孩子,只要有机会,就毫不吝啬地把爱洒落在孩子的身上。现在,他有了巨大的改变,身边有了要好的伙伴,学习积极认真,性格也比较活泼了。我相信:爱是有回报的!

5、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有效的激励。

学生大都十分在意老师对他们的评价。我对他们的评价落在“激励”上。班上学生艾某某,习作水平不够好,她自己也很想进步。一次,我发现她的日记中有几个句子写得不错,便在上课时有意放大她的闪光点:“艾某某的日记写得不错哟,特别是这几个句子值得大家欣赏„„”从此,她就接二连三地交来自己写来的日记,要我帮她修改。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渐渐地,她的习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今年的全国关工委征文大赛中还获得了二等奖。

总之,关注个体,关爱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认真思考并努力做好的事情。以上关注学生的方法还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之中,希望能得到更多老师的指正,以期收到最好的效果。

第 2 页

第五篇:阳光应照耀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阳光应照耀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夸美纽斯认为,“有些人虽则看去天性鲁钝笨拙,这也毫不碍事,因为这使普遍培植这类智能一事更加急不容缓。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的确,“没有一个孩子是差生”的理念应该渗透到每一个教师的心灵深处,严格地说,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应该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应该适用于课堂中的任何一个角落,换言之,在课堂上不应该存在被遗忘的角落。

没有一个教师能够避免遇见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与大多数学生相比,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弱势,需要教师加以特殊的关照。我曾经教过一个女生,小时候的一场疾病使她的智力受到了严重影响,她上课基本上不能听懂老师的话语,因为每次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她都是一副茫然不知的神态。每次语文测验,她的试卷上虽然零乱地写满了字,但仔细一看,却没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她只是比着试卷题目照抄了一遍而已。经过多次单独辅导均告失败之后,我几乎想到了放弃。后来,在班里举行的一次朗诵比赛中,我注意到她虽然只读了几句话,但口齿还算清楚,经过询问,原来是她的妈妈前一天晚上帮助她反复操练了这几句话。这么说操练可以起作用?这次意外的发现使我重新燃起了希望。虽然她不一定能把朗读

和识字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她虽然能够读这些句子,却不定认识其中的某些生字,但我又何必非要她认识某些字呢?她能够把话说清楚,能够明白我刚才的询问,那么在她的口语表达方面,我为什么不能寻求一种突破口呢?而训练她的口语,又有那些渠道和方法呢?经过苦苦思索,我决定就从最简单的做起:让她把每天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人描述一番。起初,她只能说出“今天看到一个人穿着黑衣服“之类简单的句子,我便对她进行一些提示,比如这个人的相貌如何?后来,她渐渐地说得越来越具体了,语言也更加连贯。更让我欣喜的是,这种成功激励了她,她上课开始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了,尽管有些问题回答得并不理想,但我想,她能听我说话了,并且她作出了自己的反应,这就是成功。也许她永远达不到其他孩子的程度,但作为教师,能够使她在某些方面取得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就是我们的成绩。

后来,我又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我在训练她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我还训练了她的观察能力。

“在我们的果园里面,我们不独喜欢果子结得早的树木,同时也喜欢果子结得迟的树木。……然则我们为什么在学问的花园里却只希望智力前进活泼的一批儿童受到宽容呢?”

“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使凡是能够生存、能够兴旺和能够发荣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荣。”的确,世间万物都应该享受阳光,都有生存、兴旺和发荣的权利,包括那些果子结得很迟的树木。

,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