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2如何确定“课题实验课”的观察目标
编辑:雾凇晨曦 识别码:22-985910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3 19:06: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2如何确定“课题实验课”的观察目标

如何确定“课题实验课”的观察目标

蒋胜权呼兰区双井中心校

每节课题实验课都有具体的观察目标,实验课的讲授者与观察者紧紧围绕着它来完成实验课的研究任务,并以此获得大量的课题信息,因此,它是课题实验课的具体方向,它的完成质量,直接决定课题实验课的质量。直接决定课题这题研究的质量。(忙的提示)

一、观察目标的确定依据

观察目标的确定过程,是课题主持人与合作者把课题实验方案、课题阶段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具体化的过程。所以观察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对课题实验方案、研究者的情况、教学环境等等因素的系统分析基础之上的。

1、熟知课题实验方案及课题阶段研究任务

观察目标既然是课题实验方案的具体化,那么研究者首先要解读课题实验方案与当前研究任务,对此要认真分析并达到熟烂于心的程度。如本课题的实验因子是什么,与课题实验课中的教学因素如何结合,在本节课中如何有效体现实验因子,无关变量如何控制,本节课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即教学目标与研究目标的双重实现)。主持人与合作者在课前要经过认真的讨论、反思,最后敲定观察目标。

2、课题主持人要认真分析讲授者与观察者的情况

观察目标是讲授者与观察者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研究结果,所以,主持人理应重点分析实现它所涉及的相关问题。

(1)分析讲授者与观察者当前的研究水平。看国旗

观察目标对应着一系列的观察量表,观察者能否顺利完成分得的观察任务,包括现场收集信息、课后整理信息并在交流时提出自己的观察论点。主持人在人员分配上要人尽其才、合理分布,把具备相应研究能力的合作者准确分配观察任务。

(2)分析讲授者与观察者的态度(团队意思)

课题实验课是一项比较长期的艰苦的工作,经过一个阶段研究进程之后,讲授者与观察者的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研究的积极性如何,态度端正不端正,有没有逆反心理,主持人要详细了解讲授者与观察者当前的科研道德现状,发现反常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力争把讲授者与观察者的思想统一到课题实验课的正常轨迹上来。

(3)分析当前的教学环境

当前的教学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观察目标的实现,是否具备观察的条件,应统筹考虑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学生学习状态等等因素,为观察目标搭建平台。

二、观察目标的陈述

有了观察目标,我们必须把它描述出来,没有写下来的观察目标不能算是真正的观察目标。因此观察目标的陈述非常重要。

1、观察目标陈述的是课题实验课预期的研究结果,主要是讲授者与观察者通过教学实验活动来完成,研究行为的实验主体是讲授者,观察主体是观察者,讲授者的实验行为应得到观察者的记录并确认。

2、观察目标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操作、可统计。

观察目标陈述不明确、不具体,讲授者与观察者就很难把握,更

谈不上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所以观察目标要与各种观察量表对应起来,观察点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不要太多(最好一个或两个),观察量表要可操作,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及统计方法,强化统计结果的科学性,最终达到使用这一目的。比较一下:

(一)本节课是《拐弯处的回头——语文五步阅读教学法》的第一课时——主动阅读能力训练,通过本节课的实施,从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入手,积极探索“三维目标导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课堂结构,引导课堂教学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从分析情节为主转向分析语言为主;从分析语言的内容为主转向分析语言的特点为主;从随意训练为主转向有目标训练为主,形成有具体阅读导向的语言文字训练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本节课的实施有以下几点具体目标:

1、检测学生主劝参与教学过程的目标意识。

2、通过“五步阅读教学法”,观察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反馈,认定阅读能力的提高幅度。

3、重点监测学生在“五步”阅读中的主动参与程度。

(二)激励与需要密切相关,所谓激励,就是从需要出发,来激发其动机,调动其积极性。本课我想通过设疑激励与电教手段激励来试验。因为本课题已经进行过多次的实验与观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我们一致认为本方法是可行。拟定本次实验的目标为:通过3次设疑激励和5次电教手段的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欲望,完成面积的推导和实践题的解答。

三、观察目标的反思

观察目标的反思能力是指主持人与合作者为了成功实现课题实验课的研究任务,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研究活动以及支持这些研究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这一环节,我认为主要经过三个步骤。(照镜子的作用)

1、内省阶段

主持人与合作者针对课题实验课中发生的种种现象,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认真琢磨、作出判断、调控下一步的行为,如,针对实施课题研究策略出现漏洞时,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如何调整方案,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等。(电教媒体的时效性需要调整)经验之思:把手伸进火中

2、外显阶段

实验课结束后,经过内省阶段,把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体会与认识,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反思日记或各种形式的报告。(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反思之思:坐井观天

3、共同讨论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强调主持人与合作者之间的交流,肯定优点,弥补不足,在交流中促进提高。(怎么调整)喝茶的提示

四、确定观察目标依据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观察目标的思想观点、研究内容、统计方法的选择等

都应当是科学的、准确的。

2、实用性原则

观察目标是为主持人与合作者的课题研究服务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观察目标要有实用价值,不能搞花架子。

3、针对性原则

观察目标要针对课题研究进程,针对某一个具体阶段的具体问题来确定。

4、创造性原则

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观察目标的确定是你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反思之后来确定的,一定要体现你的个性、创造性,体现你独特的研究理念、研究风格等。

5、总结性原则

观察目标是否真正实现,观察目标无论事先怎样充分准备,观察目标的确定也不可能没有遗憾,主持人与合作者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为下一个阶段中的课题实验课奠定基础。

第二篇:课题实验课

课题实验课:中班手工制作《拖鞋》及反思

【收藏】【打印本文】【字体: 小 大】文章作者:吴弘怡 更新日期:202_年06月11日 浏览次数: 920

一、活动背景: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的形式,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教育活动。把各种材料经过简单的装饰、黏贴、折剪变成另一种好看或者好玩的东西,对这种诱人的制作,幼儿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活动过程中有些步骤幼儿不易模仿,在操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致使部分幼儿不能独立完成作品,久而久之失去制作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引导和帮助幼儿解决手工制作过程中的各个问题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之一。结合年级子课题“幼儿园美工活动的组织与引导”与我个人研究的小课题“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的问题解决与指导策略”,同时根据季节特点及主题活动内容,我选择开展“手工制作——拖鞋”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也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激发起幼儿的兴奋点,让幼儿获得快乐获得成功。

二、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线条、图形或图案装饰鞋底。

2、引导幼儿根据喜好选择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纸条制作不同款式的鞋面。

3、在观察、欣赏的过程中,了解拖鞋的结构和装饰的特点,感受拖鞋造型及装饰纹样的美。

三、活动准备:

1、PPT“拖鞋”,各色粗、细长条纸各一篮。

2、双面胶每组2卷,勾线笔、蜡笔、剪刀人手一份。

3、拖鞋模板每人一双,三种款式拖鞋范例各一双。

四、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拖鞋的图片,初步感知拖鞋纹样、款式的特点。(1)出示拖鞋图片,引导幼儿欣赏,拓展幼儿的经验。

师:夏天我们可以穿凉鞋还可以穿拖鞋,而且夏天的拖鞋款式多样,现在请大家看几款拖鞋。

(2)师:这一双拖鞋是普通的款式但是很可爱,穿起来很方便,脚直接伸进去就可以了,仔细看一看左脚右脚鞋底的颜色、图案是怎样的?一模一样对称的。师:看这一双的款式与前一双不同,是夹脚趾的,再看看左右脚鞋底的颜色、花纹也是怎样的?

2、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师幼共同讨论拖鞋的制作方法,引导幼儿设计拖鞋。(1)师:我很喜欢不同款式的拖鞋,于是我照着做了3双不同款式的纸拖鞋,想不想看?我自己感觉做得还挺漂亮,如果你们也觉得漂亮就拍手鼓励一下我谢谢!

(2)师:不过我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第一个问题是在做之前需要分清一双拖鞋的左右脚。怎么办?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把左右脚鞋底的花纹、颜色装饰得对称?

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把左右脚的鞋面做得对称?(以夹脚趾的拖鞋为例示范、说明。)

(3)师:我们把问题解决了,那如果现在请你们设计一双漂亮的拖鞋,你们行吗?请你们自己动手设计一双你喜欢的款式的拖鞋。

3、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注意一双拖鞋的左右脚要分清,鞋底的花纹、颜色及鞋面都是对称的。

(2)鼓励幼儿大胆设计与众不同的拖鞋造型。对于装饰拖鞋有困难的幼儿,引导他(她)参照图片或范例,也可借鉴同伴的成功经验。

4、展示幼儿设计的拖鞋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师:大家设计制作的拖鞋都展示出来了,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有没有哪双拖鞋左右脚做错的?有没有哪双拖鞋左右脚的鞋底花纹、颜色和鞋面是不一样的?有也没关系,我们来听一听做这双拖鞋的小朋友的想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自信地在集体面前介绍,从设计到装饰要有序地表达。)

“手工制作——拖鞋”活动反思

裕元幼儿园 吴弘怡

鞋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也是他们所熟悉的。随着季节的更换和方便起见,拖鞋更是幼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班的幼儿很喜欢小制作活动,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一些幼儿特别有创意。制作“拖鞋”不仅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又是各种技能的综合,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因此,我组织了这个手工制作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我主要设计了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简单、直接的导入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不同款式的拖鞋图片,这个环节主要让幼儿了解拖鞋的构造由鞋面和鞋底组成,初步感知了一双拖鞋的对称性。第二个环节是出示三款自制拖鞋范例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欣赏一双拖鞋各方面的对称性,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与此同时以解决问题为导线,在这个过程中讲解、示范,让幼儿感知、学习制作拖鞋的技能。第三个环节是幼儿进行制作,教师指导,这一环节中与幼儿一起解决了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以便幼儿后面更好的制作。最后的环节是展示、评价幼儿的作品,我也是以发现、解决问题为导线请幼儿欣赏、评价,从中幼儿发现了两个同伴左右脚搞错了,两个幼儿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感到后悔。还有三、四个幼儿左右脚鞋底花纹完全不对称,不过我并没有一下否定他们,而是请他们说明自己的想法,再引导其他幼儿来评判作品。

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大部分幼儿都能够把鞋面和鞋底粘贴在一起。一些能力强的幼儿还进行大胆创作、改造,有的还在在鞋面上进行装饰。但一些幼儿在把鞋面贴在鞋底上时,位置把握不够准确,制作成的一双拖鞋的鞋面不够对称。有个别能力弱的幼儿由于粘贴技能、绘画技能掌握不好,所以制作的拖鞋模仿性强。如果在准备材料时能提供一些简单的半成品给这些能力弱的幼儿操作,让他们进行装饰,效果就会更好。总的来说,自我感觉幼儿还是比较喜欢这个手工制作活动的,呈现的作品效果还是可以的,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经验、技能,体验了手工制作活动的乐趣。

第三篇:课题实验汇报课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1、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2、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

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课 题实 验 汇 报 课

团 山 子 中 心 小 学

胡 艳 丽

第四篇:课题实验课教案2

课题实验课名称:《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人: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三中学:纪威泊 【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揭示质量守恒定律。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而本课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2、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

②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B、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理解。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教学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节课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很好素材。用探究的方法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获得探究学习的亲身体验,享受探索真理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教学创意】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难点:

1、充分的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实质时,应借助课件来将抽象的过程形象化,有利于学生从微观上理解定律。

3、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化学事例来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理解和运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通过1~4单元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具体物质的化学变化,初步掌握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以及化学式有关的计算等基础知识,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等也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为本单元的学习作好了必要的准备、铺垫。

2、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教学中应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探究式学习为主,接受式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

【实验研究】: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学生能够主动地、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教学的现有教材无论从趣味性、时代性、逻辑性和个性设计方面都不尽理想,学生的实际需要难以满足,教学目的自然难以完成。但作为一线教师,对待教材(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机械地拷贝教材,被动地适应教材,只做教材的实施者这一层面上,而应该用于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因此,本着一下几方面原则,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只知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但是没有涉及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2猜想假设

学生在得到问题后,根据各自经验和知识不同,一定会进行充分的猜想与假设,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3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资源共享的好品质,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

5总结规律: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目的是为了让知识系统化,板书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呢?

6解释与讨论:

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也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新课内容真正被学生所接受。

1:了解知识结构原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

从知识结构来说:质量守恒定律是承载下一部分知识系统也就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重要一节,教材选择了氧气作为本节课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拉瓦锡探究实验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在化学发展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氧气和红磷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2:教学设计符合逻辑,为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搭建平台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充分体现学生地自主探究是学习化学的最合理的途径和方法。3:教学设计有弹性,既兼顾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注重个体实际 教学设计兼顾全面发展,是指教学目标多元化,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得。注重个体实际,则是要让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这是教育学改革的新概念。学生发展的差异,要求我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不能“一刀切”,而且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过程】 活动1:提出问题

复习引课 :前面已经学习了许多化学变化,如,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等等.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有新物质生成.对于这些化学变化,我们已经研究了质的方面变化(即物质种类的变化),还初步了解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在做小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发现,蜡烛燃烧一会儿,质量变小了.为什么变小 难道物质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真的消失了吗 类似的化学变化中物质的量的方面(即质量)是否变化呢 由此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各种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题,来共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是否变化的问题.切入课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1)活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 我们必须通过事实来说明问题,下列提供四个实验方案,请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这一问题.活动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根据下列几个实验方案进行问题探究.(分A,B两大组,若干小组.A组做方案一,二,B组做方案三,四)方案一 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向空气压缩点火仪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塞上塞子.将其放在天平左盘上,用砝码平衡,记录质量.然后,取下,快速施压,将白磷引燃,观察现象,反应冷却后,重新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方案二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锥形瓶中加入约30ml氯化铁溶液,在橡皮塞上插一胶头滴管,管内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用塞子把瓶口塞好,把整个装置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在右盘加砝码平衡,记录称量数据,然后挤压滴管的胶头,使氢氧化钠溶液滴到氯化铁溶液里,观察现象,再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 氢氧化钠 + 氯化铁 → 氢氧化铁 + 氯化钠 NaOH FeCl3 Fe(OH)3 NaCl 方案三 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100ml烧杯中加入约30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细铁丝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 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丝一起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后将铁丝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丝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 铁 + 硫酸铜 → 硫酸亚铁 + 铜 Fe Cu SO4 Fe SO4 Cu 方案四 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在锥形瓶中加入约30ml碳酸钠溶液,在小试管中装有氯化钡溶液,用镊子把小试管放入锥形瓶中,用塞子把瓶口塞好,把整个装置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在右盘加砝码平衡,记录称量数据,然后把烧瓶倒转,使两种溶液混合,观察现象,再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反应文字表达式是:碳酸钠 + 氯化钡 → 碳酸钡 + 氯化钠 Na2CO3 BaCl2Ba CO3 NaCl 提示 :针对所选实验方案,观察和探究如下问题:反应中有哪些现象 天平是否平衡

提醒:白磷取用方法;操作规范,注意安全;小组成员合作等.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活动3:发现规律 交流: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A 组 B 组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实验现象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提问: 通过对上述4个方案研究,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能找出普遍性规律吗

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拓展视野: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bert Boyle, 1627—1691)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的关系,得到的结论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后来,人们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做了大量精度极高的实验,确认拉瓦锡的结论是正确的.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质量守恒定律.讲述: 刚才所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定量实验研究法.化学家们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发现了许多重要规律.刚才你们就像科学家一样在做研究,并且取得了成果.若你们是生活300年前发现这一规律,那又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几百年前,但我们可以抓住今天,通过努力学习,在将来为国家赢得更多荣誉.活动4:分析与解释

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为什么相等呢 课件演示铺垫:动画:水通电分解的微观模拟.讨论: 学生讨论,思考.(提示可从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微观分析入手)归纳::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从而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讨论: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原子的质量是否会变化 元素种类是否变化 物质种类是否变化

结论: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五不变,两变.活动5:结论的再验证

问题: 质量守恒定律对任何化学反应都有普遍性吗 是否有特殊性呢(学生预测)实验探究: 方案五 碘与淀粉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把盛有少量碘酒的小试管放入盛有少量淀粉的锥形瓶中,塞上塞子,放在天平左盘上,右盘用砝码平衡.取下锥形瓶倒置,使碘酒中的碘与淀粉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锥形瓶放在天平上,观察是否平衡.方案六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小烧杯;使小试管中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和小试管放在天平上,观察是否平衡.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盐酸 + 碳酸钠 → 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活动6:规律的总结与再认识 讨论:实验结果

1.方案五:天平保持平衡.说明这里面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方案六:反应后,质量减轻了.问题:实验2会出现质量减轻的这一现象,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讨论:分析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找出分析判断依据.交流:学生交流观点.归纳: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反应体系内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则天平就可能不衡.注意表面现象与实质.讨论:若空气点火仪漏气或反应后把塞拔下,敞口一会儿,再称量,质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比较课本P90,P91中的两个实验装置的优劣(是否封闭及对实验有无影响).若P90图5-1中的气球反应后被拔下,天平是否平衡

小结: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无论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化学反应,只要是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就守恒.活动7:运用与提高习题训练略 活动8:归纳与总结 学生小结: 1.本节课我所学的知识有: 2.经过实验探究活动,我的收获及感受有: 3.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的点评及建议是: 板书设计:略 课堂作业:P96,3 课外拓展: 1.列出日常生活中一些化学反应问题,并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2.课外利用家中相关物品,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3.预习下一节课“化学方程式”.4.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有什么实验方案,请课外讨论,也可以和老师讨论交流.说明:仪器用品及多媒体投影内容略去

[实验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 3 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笔者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第五篇:课题研究如何确定课题

课题研究如何确定课题

确定课题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环节和起点。确定课题的实质是选定科研方向,确定科研目标。笔者从事课题管理工作,有时会有老师找到我,问我要课题。的确,对于初涉教育科研领域的教师来说,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下课、改作业等平淡无奇,选择一个课题的确有难度。孰不知,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课题就在身边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你能勇敢地面对现实、练就一个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头脑,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发现和确立一个恰当的课题并非一件难事。那么,如何发现和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呢?

一、从教育热点问题中找问题

教育热点问题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答案并不十分明确或有一定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与教育改革如影随形的,如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普遍关注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较大的可研究和讨论的空间,研究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能力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相应的课题。比如,一所小学的数学教师确立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一所九里区的中学根据学校的区位和文化特点确立了“徐州地区两汉历史文化初中校本课程开发”课题;一所师范学校确立了“教师群体学习化组织的建设研究”课题。从热点中找问题要注意不要贪大。贪大的后果是研究起来不知从何入手,操作性差。即使勉强研究,其结果也将是空洞无效的。一位教师曾确立过这样一个课题:“九年制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但经反复思考后认为,这一课题对于基层学校的教师来说,研究的时空太大,研究的内容涉及太多,操作起来太困难,后来不得不放弃该课题研究,重新选择了新的课题。从热点中找问题还要注意不要跟风,即不要看别人研究什么就盲目跟从。要首先通过学习,对要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要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待各方面的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研究。记得当创新教育刚被提出时,许多学校选择了这方面的课题。到目前为止,许多研究者还没搞清楚创造和创新的区别和联系,“九五”立项的课题仍无法结题,只能不了了之或被取消立项了。

二、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困惑中找问题 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被关注和提取出来后,可能会成为很好的研究课题。比如,一位小学英语教师发现英语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使用存在盲目性大、实效性差的问题,于是提出了“小学英语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使用研究”这一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了解了学生对各种媒体使用的意见,对每一种媒体的使用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如使用的时间、适合何种内容使用等,提高了媒体使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要想从教育教学实际中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平时的积累。应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如,注意观察学生,从学生身上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一位教师做的研究非常值得称道:班上一位同学骨折了,二次手术后,班级同学对他更是照顾有加。但这位同学却显得闷闷不乐。这位教师通过了解家长,得知他觉得大家在可怜他。教师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怎样从“积极学习关心”转向“试着学会关心”,开展了系列活动,很好地进行了“学会关心”课题研究。教师还应注意随时记录发现的问题、自己的困惑和想法等,这些材料都可能成为进行课题研究的素材。从发现问题入手,对问题加以分析,探求问题的症结,基于对问题的认识,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践中实施方案,谋求解决问题,并对实践过程不断加以反思,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中选课题

每个地方都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或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这些机构或部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一些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对这些《指南》中的课题,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课题来。

以上三种发现问题以形成课题的途径对于基层学校的教师来说比较容易操作,也最为常用。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理论,提出问题以形成课题。如,可以验证、应用某个理论;可以对某个理论的某个方面提出异议;可以解决某个理论提出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等。这些途径对基层学校的教师来说要求较高,需要教师首先通过学习和思考吃透理论,然后再提出问题,切忌对理论一知半解就匆忙上阵。比如,要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就得先读几本有关建构主义的书籍。可以说,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相当普遍的,只要教师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经常关注教育科研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勤于思考,勇于变革,就一定能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当问题被提出来后,能否进一步形成可以研究的课题还有待斟酌。教师在以下几方面要注意: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牢牢把握当前的改革方向。否则,即使有可以研究的问题,也会因指导思想的错误而确立出“不合时宜”的课题。比如一个学校提出一个名为“小学中高年级差生研究”的课题方案,显示了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了解不足。因为仅凭成绩怎么能盖棺定论学生为差生了呢?新加坡一位校长就直言他们学校没有差生,学生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各有各的特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成长与发展,因此不能说哪个孩子是不好的,是差生。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对人的评价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所以象这样的课题实在不可能在“十五”的大环境下确立。

第三、对于别人已研究的课题,许多教师心存顾虑,怕步别人的后尘,白费工夫。笔者认为,这种顾虑大可不必。因为,基层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一种“现场式”的研究,每一位教师的研究现场、研究对象与别人的都有所差异,而研究者本人选取的研究视角、研究能力和方法也未必与别人相同。从这一角度看,教师尽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形成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未必具有多少推广价值,但应当是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具有校本性;教师可以在这种研究中得以发展。但笔者并不提倡闭门造车,教师应关注同一研究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借鉴别人的经验,搞出自己的特色。

第四、要重视专家的论证。一个课题确立的是否恰当,有时教师自己没有把握。这时最好借助专家的力量,请专家为课题把脉。专家可以是高校的理论研究者,可以是科研人员,也可以是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和领导等。基层教师与理论研究者形成研究共同体,是基层学校科研的良好范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选择和确立课题的一般步骤:

1、寻找选题线索。通过阅读文献、观察思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同事交流,发现课题研究线索。

2、提出初选课题。对课题研究的若干线索加以整理,作为备选。

3、对选出的课题进行疏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意义、任务、方法。

4、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借鉴别人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特色。

5、分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6、进一步分析、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最终确立研究课题。

2如何确定“课题实验课”的观察目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