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有效课堂讨论
编辑:空山新雨 识别码:22-777718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31 18:50: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有效课堂讨论

如何进行有效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许多教师通常都会设置“讨论”这个环节。

我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确因教学内容的需要必须要让学生进行讨论的,就应当按要求正常进行,决不能含糊。但在课堂教学讨论这个环节上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呢? 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在组织讨论的时间上“算”得太紧,“掐”得太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布置了讨论题后,往往是学生思维刚刚拓展开来,逐步进入讨论的佳境,或者正在认真热烈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句“由于时间关系”的话也就使得讨论戛然而止,草草收兵。刚刚开始就很快结束,这样一种“蜻蜓点水”式的讨论完全是一种流于新课程教学形式的“作秀”。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

同时戛然而止的讨论,实际上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不自信的一种具体体现,生怕学生“走调”,“走”不到教师自己原先预设的那些“条条”和“框框”上来,从而难以驾驭课堂。既然是讨论,除了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之外,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在时间比较充裕、环境比较宽松的状态下进行思维的碰撞,不要吝啬这么一丁点儿的时间。压缩本来应该属于学生(或者师生)讨论的时间,搞所谓的“短、平、快”,看上去多做了一些事,其实却伤透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探究热情和创新精神。这种讨论的教学效果就比较差。从效益角度来说这是很不划算的。当然,讨论也并不是说时间越长越好,这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但是“蜻蜓点水”式的讨论,还是不要的好。至于那些本身思维量小不具有讨论意义价值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拿出来讨论,如果硬是要追求这种形式的话,这必然是课堂教学中比较显眼的“败笔”。

第二篇: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目前,语文课改正在向纵深发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流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令人欣慰的革命性变化。本人,一直以来,也全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尽可能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今天,又很荣幸的听了国培教育的首席专家,云南师范大学张承明教授的关于“有效教学理念”的讲座,对照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事例,仔细想想,确实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冷静思考。

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争议由来已久。与人文性相较,工具性是基本的。从工具性说,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了解、理解字、词、句、篇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学、思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拟定基础。然而,我在教学中,认为初中生已经完全有了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所以常常忽视了对字词积累这一块的教学,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腾出时间来让学生们抄一抄,背一背了。而是更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课的最基础的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却没有落实。

张教授告诉我们,一个人终身发展中必须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技能是不能忽略也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文本能力的培养,这做舍本逐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符合新开课程标准理念的。说得更严重些,这是冲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这又会形成新的一种“教育悲哀”

语文教学必须要进行文本细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这也是张教授在给我们做讲座时反复强调的,语文教学是要让学生拿起书本进行阅读、感悟、发现,并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与文本探究。而我,常常会找些借口,认为学生的理解力不够,所以常常用自己的构想去替代学生的构想,如我原来在执教《苏州园林》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1、试找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2、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你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标明序号。这些句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句是写细部?根据所标序号,你能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3、通过自学,你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吗?

4、文中优美的句段很多,自由选择课文段落朗读。并划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在书上进行批注赏析。

其实,这些问题的设置都是我的,而并不是学生自己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后他们产生的问题。听了张教授的讲座后,我想,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们仔细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后,要他们自己提炼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维的碰撞,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潜滋暗长起自己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从而提高语文学案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更要想方设法,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巧设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与习惯,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是以全体学生为核心,以“主体”的“自动”为前提,也可以以演讲、辩论、练笔等为活动的学生喜欢的基本方式。一要创设生动、充实、热烈的课堂气氛;二要注重师生平等和谐对话;三要语文活动要有新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人人有愿望,人人有兴致,人人在思考,人人在活动。可喜的是本人在教学时,也会偶有所获的时候,如在执教《马说》一文在课堂三十分钟时,组织了一场辩论:“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韩愈的观点你同意吗?”学生由于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有了辩论的诱因,因而发言十分积极,各抒己见,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地被发掘,回答丰富多彩而又有个性,从而加深了对文本思想与情感的领悟与理解。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在这当中,其实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分析的问题还很多,例如: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一切只是都需要学生探究得出么?一切教学必须始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吗?如何处理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教师的价值引导关系?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验活动中加以认识、探讨、研究和解决。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教学活动中还存在或将会出现各类问题,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有端正严谨的治学态度,有钻研探索的求学精神和毅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任何问题和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愿和同仁共同努力。

第三篇: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反思

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反思

我记得有一个专家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轻快活泼的有力保障。

一、课前反思,宏观把握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吃透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认真领悟新时期作为一名好教师的必备条件;系统梳理所学全部内容,分析每册、单元、节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每学年、学期教学内容的顺序是否合理,每部分教学时间安排是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二、课中反思,微观搞活

课前准备的比较周详完美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学生、环境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实际效果不怎么好,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关注课堂上自身的表现,关注学生的眼神、动作和反应。上课时教师观察要仔细,不忽略小事,重视教学常规的运用。

1、如教师的声音是否宏量,可通过向学生提问,询问得知;板书、板图、板画是否清晰、合理,可通过在教室里走动时留意观察;

2、教师在上课时有没有把自己的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上,上课时感情是否饱满,能否以情动人;是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问题,是否过于武断,没有坚持鼓励和包容的原则,学生的话匣子有否打开,思维有没有处于活跃状态。

三、课后反思,总体突破

如果课中反思许多年轻教师还难以得心应手的话,那么课后反思是所有教师都有应该重视和坚持的。著名特级教师王树声在总结教学经验时有十年磨一课的精品意识。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下几个方面经常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四、博采众长,有效反思。

在学校,向学生学习,向同组教师和老前辈学习。学生学习愉快或困难,是我们反思的最基本源泉,为什么学生学习会愉快、轻松或困难,怎样使学生学习更轻松愉快,怎样使学习解除困难,我该怎么做,可通过问卷或谈心让学生说说心里话。同学校向老前辈学习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听老教师的课或请老教师听课评课,与他们一起讨论,可以让你增加教学的经验,提高教学理论修养。在不断的听、评与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四篇: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观察主体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教师。有明确观察目的(一方面要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指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观察对象(是课堂运行状况)、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信息、呈现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和要求)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3)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4)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团队成员: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课堂观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团队成员多向互动的过程。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认性,是可模仿的成功案例。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联系听课评价体系表)。

区别:观察的主体目的性不尽相同;观察的的目的性更强,是为了研究而观察,课堂观察使老师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而听评课有时是出于常态工作需要(如:每学期要求业务领导听课60节,中层干部40节,教师30节,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了解教情和学情等)。

规范化程度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科学,更专业化。课堂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将课堂中的复杂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通过对教学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反思分析推论,这样的评课研讨也不再是模糊、粗略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对课堂诊断更准确,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观察更利于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改进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关注的内涵有所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听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关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在学生,最要紧的是观察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元目标的达成等。

2、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广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解题(今天有的部分内容就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公主岭)

3、实施条件

一是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技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二是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如: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等。

4、基本步骤(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解决认识问题)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学会课堂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二是学会上课: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强化互动。三是学会教学: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此外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对学校而言)

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教学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三、怎样进行课堂观察(方法)

观察者要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必须明确以下10个问题。1.明确课堂观察,观察什么。2.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4.明确课堂观察的程序 或步骤 5有灵活有效的观察方法。6.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7.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8.课后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9.课堂观察的类型。10.课堂观察局限性 1.明确课堂上观察什么(观察主题)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交错互动,浑然一体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观察的 “支架”。研究人员通常把课堂观察设计为四个度。即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的怎么样),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课程性质维度(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Ke课堂文化维度(是指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

这四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每个维度又由分为5个视角,共计20个视角,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视角。如教师教学维度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5个视角。每个视角又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计68个观察点。如学生维度的达成视角由3个观察点组成。分别是:1.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吗?2.预设目标有多少人达成?3.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观察点为观察者立足“点”来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而整个框架又为观察者从“面”上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观察者观察课堂。

2.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课堂约有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而且每个观察点都在变化,这给课堂观察和记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我们常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像机和课堂观察记录表。这里重点说课堂观察记录表。(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点击下载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这个合作体由观察者被观察者组成,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的意义在于:(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

(2)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专业化。合作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对课堂观察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个成员都默认组织归属,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而有序的进行课堂观察活动,避免了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有动力,更加持续。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是“持久战”,不要期望一两次观察就能实现各自的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双赢。

4、明确课堂观察的步骤

课堂观察的主要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1)、课前会议。是指在课堂观察之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被观察者说课。主要围绕五方面展开:(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3)说学情。(4)说教法、说学法。(5)说教学设计即教学流程。

第二、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解答。第三、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第四是准备观察工具等相关事宜。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课前会议最好在开课前一天举行。(2)、课中观察。指进入课堂,依照课前计划,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观察现场后,依据所分任务,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准确地记录信息及思考。所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课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活动的主体部分。

(3)课后会议。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

第一 被观察者进行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1)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2)主要的教学行为都有效吗?

(3)教学中生成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报告观察结果,要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二要有依据;三要有回应;四要避免重复。

第三 形成几点结论和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即教学风格;三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第四结果呈现形式:口述、文本(形成观察报告)。

5、课堂观察的类型(方法)有哪些?课堂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最常见的观察方法是目视法。

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资料收集的方式及资料本身属性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2)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比如: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再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和对他人的观察。例如:观察老师风格;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文本的开发;教学环节的设计(亮点);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学”;(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回答)情感升华;课堂组织的能力。(3)根据观察者的合作关系,可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4)根据观察对象的选择,可分为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

(5)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

6、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1)它只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2)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

(3)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作保障,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观察主体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教师。有明确观察目的(一方面要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指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观察对象(是课堂运行状况)、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信息、呈现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和要求)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3)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4)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团队成员: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课堂观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团队成员多向互动的过程。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认性,是可模仿的成功案例。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联系听课评价体系表)。

区别:观察的主体目的性不尽相同;观察的的目的性更强,是为了研究而观察,课堂观察使老师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而听评课有时是出于常态工作需要(如:每学期要求业务领导听课60节,中层干部40节,教师30节,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了解教情和学情等)。

规范化程度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科学,更专业化。课堂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将课堂中的复杂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通过对教学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反思分析推论,这样的评课研讨也不再是模糊、粗略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对课堂诊断更准确,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观察更利于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改进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关注的内涵有所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听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关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在学生,最要紧的是观察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元目标的达成等。

2、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广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解题(今天有的部分内容就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公主岭)

3、实施条件

一是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技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二是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如: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等。

4、基本步骤(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解决认识问题)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学会课堂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二是学会上课: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强化互动。三是学会教学: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此外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对学校而言)

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教学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三、怎样进行课堂观察(方法)

观察者要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必须明确以下10个问题。1.明确课堂观察,观察什么。2.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4.明确课堂观察的程序 或步骤 5有灵活有效的观察方法。6.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7.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8.课后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9.课堂观察的类型。10.课堂观察局限性 1.明确课堂上观察什么(观察主题)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交错互动,浑然一体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观察的 “支架”。研究人员通常把课堂观察设计为四个度。即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的怎么样),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课程性质维度(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Ke课堂文化维度(是指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

这四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每个维度又由分为5个视角,共计20个视角,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视角。如教师教学维度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5个视角。每个视角又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计68个观察点。如学生维度的达成视角由3个观察点组成。分别是:1.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吗?2.预设目标有多少人达成?3.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观察点为观察者立足“点”来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而整个框架又为观察者从“面”上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观察者观察课堂。

2.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课堂约有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而且每个观察点都在变化,这给课堂观察和记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我们常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像机和课堂观察记录表。这里重点说课堂观察记录表。(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点击下载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这个合作体由观察者被观察者组成,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的意义在于:(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

(2)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专业化。合作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对课堂观察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个成员都默认组织归属,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而有序的进行课堂观察活动,避免了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有动力,更加持续。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是“持久战”,不要期望一两次观察就能实现各自的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双赢。

4、明确课堂观察的步骤

课堂观察的主要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1)、课前会议。是指在课堂观察之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被观察者说课。主要围绕五方面展开:(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3)说学情。(4)说教法、说学法。(5)说教学设计即教学流程。

第二、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解答。第三、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第四是准备观察工具等相关事宜。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课前会议最好在开课前一天举行。(2)、课中观察。指进入课堂,依照课前计划,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观察现场后,依据所分任务,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准确地记录信息及思考。所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课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活动的主体部分。

(3)课后会议。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

第一 被观察者进行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1)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2)主要的教学行为都有效吗?

(3)教学中生成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报告观察结果,要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二要有依据;三要有回应;四要避免重复。

第三 形成几点结论和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即教学风格;三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第四结果呈现形式:口述、文本(形成观察报告)。

5、课堂观察的类型(方法)有哪些?课堂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最常见的观察方法是目视法。

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资料收集的方式及资料本身属性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2)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比如: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再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和对他人的观察。例如:观察老师风格;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文本的开发;教学环节的设计(亮点);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学”;(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回答)情感升华;课堂组织的能力。

(3)根据观察者的合作关系,可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4)根据观察对象的选择,可分为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

(5)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

6、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1)它只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2)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

(3)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作保障,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

第五篇: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导入

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导入

严惠

成功的教学就是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导入环节作为课堂的开端,理想的状态在于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摈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后续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如何在课堂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兴趣,在导入话题和导入方式的选择上我们要做细致,要

实现导入话题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把握住话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一.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导入方式: 1. 快速问答 Quick-response 这项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对于日常语言会话中所用句型的熟练及掌握程度。是英语考试中,听力部分必考题。训练这类题目的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对于英语常 用口语句型有所积累。2.小游戏 Small games 此处的小游戏可设计成英语单词接龙,造句比赛或者分小组进行typhoon游戏。这些游戏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输出,方便教师结合所教内容设计 复习性游戏。3.多媒体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展现精彩的吸引人的图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受到吸引,产生好奇,从而有效地向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4.每日演讲 Daily talk 这个方法是本人在教学中沿用至今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预 先所给的话题,进行演说。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班级里受到广泛欢迎。

5.话题讨论 Free talk 话题讨论作为较为高层次的导入部分训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目前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有时无法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语句转换成英语流畅说出,因此,这个活动适合于作为特定话题的导入,而不适宜每日活动。

二.在导入过程中教师需注意:

1.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话题的展开难易适中

新课导入环节,导入内容设计的难度不易把握,任务整体性和延展性的控制也是难点。

英语课堂的小班化教学在很多地区难以实现,英语课堂绝大部分的形式是班大学生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加以充分注意,让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需要让他们听懂教师的意图和要求,能按要求加以实施,可以让他们回答较易的问题以检验其思维是否与课堂进程同步,同时也是在激发其继续跟进教师的课堂导入的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要鼓励并给予他们机会自由表达思想,或者回答较难的提问。对性格外向富于表现力的学生可以提供机会让他们做一些现场表演或形体示范,这既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同时对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也是不无裨益的。2.适当控制导入时间,力求整堂课时间分布合理

每节新课可以分配给导入部分的时间是有限的,以45分钟一课时为例,导入部分只能控制在几分钟之内,否则整堂课会是头重脚轻,主题不突出,长久以往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3.尽可能融合英语语言文化的导入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也包括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先导环节, 虽说时间不长, 但若能在导入训练中有意识地穿插一些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内容, 引导学生把文化内容和语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认识到英语与母语的区别并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吸收两种文化的精华, 学会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 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学到地道的英语, 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试点,它虽然只占用了整个课堂的八分之一时间,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有效课堂讨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