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五篇材料]
编辑:梦回江南 识别码:22-901026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6 12:55: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工作也不断深入发展,过去那种以行政制约为主来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已势在必行。伊宁县在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加快了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和新机制的建设,在政策推动和综合治理上又有了新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充分认识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的重要意义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政策,切实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教育和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从关心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入手,从维护育龄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构建符合实际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确保生育水平的稳定,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须把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二十多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实行计划生育的号召,顾大家舍小家,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改变以往单靠处罚的做法,对计划生育户所采取的一系列奖励办法和社会保障措施。计划生育家庭在经济上能够真正得到实惠,还有利于改变几千年“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并通过利益导向机制解决“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问题。

但是仅凭奖励不足以解决生活、养老、疾病治疗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育行为,就要进一步落实各项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体系,在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体现对计生家庭的照顾倾斜,让计生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构建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大保障体系。

计划生育城乡社会大保障体系就是城乡坚持“政府救助,社会互助,子女赡养,稳定土地政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原则,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以土地保障、家庭保障、计划生育奖扶政策为主,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五保供养、临时救济、商业保险、社会互助等为辅的农村社会大保障体系。每一个老百姓享受两种以上不同层次的保障,既包含着经济保障,也包含着服务保障的内容(家庭保障还包含着情感满足)。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就是将三农问题和社会保障内容纳入进来,这应该说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探索和尝试。这标志着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德政善举。因此,计划生育城乡社会大保障体系需要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强化土地保障、家庭保障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少取,多予,放活”的精神,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奖励扶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农村中最需要也最应该得到帮助的群体,把少生、扶贫和快富结合起来,有利于农民增收。完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基础上,推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引导农民提高科学技术、生产经营水平,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降低对重体力劳动者的依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工业水平,扩大劳动就业,特别是扩大女性劳动力的就业,保障男女平等,倡导男到女家落户。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从根本上保障妇女的经济利益,尤其在征收拆迁中注意保护妇女和计划生育家庭户的权益,树立女儿也是传后人、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风。

二、建立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居民、农民基本生存权利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多渠道实行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制度,制订一系列计划生育家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实行政策倾斜。对领取两证家庭子女入托、上学、就医、住房分配、住宅基地划分等明确优先优惠措施,民政、卫生、教育、广电、劳动、科技等部门对计划生育家庭制订优先扶助措施。

三、建立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一场大病让一个小康之家变成赤贫,此类事并不少见。独生子女出现意外,无论伤残或死亡,家庭都失了顶梁柱,必须充分重视。

四、探索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会继续上升,因而,农村养老的任务将会日趋艰巨。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核心家庭的主流地位将会继续提高,加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不仅老龄化社会到来农村会先于城市,而且60周岁以上老人所占比例也会高于城

市。从近期来看,80年代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的新生代,其父母很快将进入需要养老的阶段。届时,这些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将面临一对夫妇供养四个以上老人的繁重养老任务,因此,主要依靠土地保障及其传统农家养老方式,将会面临养老保障能力供不应求的挑战。可见,提高城乡的养老保障能力,不仅是一项长期任务,更是当前的迫切要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尤其是农村老有所养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计划生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的一项政策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协助,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在城乡镇应尽早建立社会大保障体系,当人民不再为养老、疾病等操心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几千年“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打消多生孩子的念头,开创计划生育崭新局面。

第二篇: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体系概述: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定义: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

(二)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的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国际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劳工组织把社会保障项目分成9项,其中养老、伤残、遗属补贴大体对应我国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医疗照顾和疾病津贴大体对应我国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与我国的制度大体对应,家庭补贴和我国城乡低保制度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国际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分为两支:发展中国家主要在谋求健全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发达国家主要是应对老龄人口迅猛增长、福利刚性、政府负担过重以及利益多元化的挑战。综合起来,各国社会保障发展有四种共同趋势:第一,相互借鉴,单一模式向混合模式演进。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大都以某种模式为主,兼容其它模式,基本取向是多层次、多支柱。第二,调整政策,由消极的保障向积极的保障转变。特别是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培训,鼓励就业和创业,以期相对减少刚性福利支出,降低“养懒汉”倾向,增强社会活力。第三,重新整合,分散管理向统一管理过渡。欧洲早期社会保障都是按行业来组织的,一个国家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社会保险计划,存在着多头管理和经办、相互攀比待遇、重复保障、管理成本高等弊病。现在出现了向统一管理过渡的趋势,如法国就建立了统一的征收联盟,德国合并了253个行业医疗保险机构,澳大利亚组织了“中央连接系统”,这有利于资源共享,降低成本。第四,分散风险,社会管理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越来越倾向于承担有限责任,个人也要承担投资风险。

国际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重要启示:第一,世界上各种社会保障模式和制度安排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优劣和高下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本国国情。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注重基本制度的稳定性,朝令夕改必然加大社会成本。第三,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是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的基础。第四,应对经济和社会危机往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契机。

三、我国已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

(一)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劳动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形成阶段(1951 1983年)。主要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城镇职工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子女入托、上学等福利都由国家和单位一包到底。农民主要靠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五保户”的生活保障则由农村集体负责。第二阶段是以社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探索阶段(1984 202_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始以城市为中心、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之相配套,建立了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费用和社会统筹互济制度。第三阶段是以统筹城乡为目标的全面发展和制度创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社会保障进入到统筹城乡、全面覆盖、健全体系、完善机制的新阶段。

(二)我国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的主要标志

第一,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已经从国有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从单位职工扩展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从城镇扩展到农村。202_年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2_年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2_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2_年决定在部分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202_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现在,就体系框架而言,真正的制度空白只剩下城镇非就业的居民还没有养老保障;另外,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的退休制度还不是社会化的保障制度,有待于改革。

第二,覆盖的人群迅速扩大。党的十六大以后到202_年,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每一项社会保险都扩大覆盖了几千万人到一亿人。特别是医疗保险,由于实行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从十六大之前的1亿多人迅速扩大到202_年的12多亿人,7年增长10倍。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还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十一五”期间,通过社保补贴等政策,累计帮助800万就业困难的人员实现了再就业,推动解决1000万关闭破产企业纳入到职工医疗保险的范围,还将100多万“老工伤”人员纳入到工伤保险管理。

第三,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比“十五”期末,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从不到700元提高到将近1400元,几乎翻了一番。医疗保险报销的“封顶线”随职工工资水平提高而迅速提高,特别是新医改后,又统一提高职工平均工资的6倍,即从起初的7-8万元普遍提高到20万元左右,城乡居民的医保报销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第四,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展。仅城镇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就从202_年的6000多亿提高到202_年的将近1.6万亿,超过1988年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02_年城镇5项社会保险支出1.2万多亿,相当于1999年全国的财政支出;而5项申报基金积累1.8万多亿,与202_年全国财政收入大致持平。除此之外,新农合、新农保的资金,以及各项福利、救助资金规模也在扩大;还建立了战略储备性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2_年资金规模达7367亿。基金规模的扩大,增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五,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国县以上的社会保险机构有7000多个,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和网络逐步向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延伸。初步实现了社会保险数据库全国联网,上亿参保人员的监测数据每天实时上传。75%的企业退休人员由社区进行社会化管理,减轻了企业的社会事务负担。城镇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8.3万多家,定点药店9万多家,正在大力推进持卡就医购药。

四、问题

一)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三)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更为凸显。202_年以来,中国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全国职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职工没有享受社会保障。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把这些人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城镇化进程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目前(202_年)失地农民有4000多万人,每年还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而中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如何适应城镇化过程中数亿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是一个重大课题。

五、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二)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

三)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

各项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四)加强宣传和指导,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五)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试点。合理确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标准,严格加强土地管理,按照国家规定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征地时主要和优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资金没有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

六)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与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差别,但在减少危险、补偿损失、保障生活、安定社会上与社会保障制度又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商业保险投保水平可高可低,多投保多受益,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因而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完善人寿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险种,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要严格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清理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的监察执法,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篇: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典型材料

党政牵头 计生搭桥 扶贫介入 多元互动

-----XX县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典型材料

近年来,XX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管理机制为主线,以更好地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县域地理特点广泛深

入开展综合改革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因地制宜不断建立健全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正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XX年,县委、政府经多次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农村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的决定》,指出扶贫部门每年要切出XX的资金用于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该《决定》的出台,拉开了我县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帷幕。几年来,通过不断总结提高,逐步建立健全了“党政牵头、计生搭桥、扶贫介入、多元互动”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完善了各涉农牧部门确定项目,扶贫部门投入资金,计生部门主动协调的齐抓共管、优势倾斜的综合治理格局,谱就了一篇地区推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精彩乐章:

党政重视,敲定主节拍

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县乡镇两级切实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一是成立了以政府县长任组长,各级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职责;二是各乡镇建立了以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台了《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长远规划》和分《计划》,确保了该项工作及时有效开展;三是始终坚持了各相关部门在推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中“一票否决”制,保证了工作的协调有序。

因势制宜,奏响主旋律

在推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工作中,我们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找准结合点,解决好载体,选好项目,充分发挥各地优势,采用多种形式,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保证了工作的深入开展。XX乡位于我县东北部,全乡辖4个村18个小组,属纯XX乡。该乡从XX年开始将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与畜牧、林业、水利、民政等各部门项目实施紧密结合起来,由计生部门牵线,扶贫部门投入发展资金优先向计生户倾斜,逐步扩大了“三结合”帮扶范围与帮扶力度,使计划生育户切实得到了多方面的实惠。几年来,在该乡,扶贫部门共投资8.2万元为23户计划生育户建起了标准化棚圈,投资4.4万元为8户计划生育户围建草库伦,无偿投放23吨水泥为7户计划生育户兴建青贮窖,先后为XX户计划生育户调整流动畜XXX头(只)。

XX镇是一个农牧城结合的人口大镇,也是我县最具发展前景的工业重镇。该镇近年来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措施广泛推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在农区,该镇充分发挥计生部门的协调作用,积极争取涉农牧项目,争取扶贫资金、物资,优先为计生户投入帮扶资金8万元,先后帮助计生户兴建人畜饮水工程6处,无偿铺设管网3200米,减免部分管网入户费6千元,先后无偿投入化肥、籽种等农需物资6吨,为6户计生奶牛养殖户投入三年期无息贷款2万元。在牧区,该镇借助涉农牧部门的利民项目,积极争取扶贫资金、物资,优先为计生户投入网围栏5000米,优先为计生户投放流动畜320头(只),成本价投放鄂尔多斯等地优良种畜20头(只),投资兴建标准化棚圈6处,先后为5户计生寒羊养殖户投入三年期无息贷款1.6万元。

其余各乡镇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发挥计生部门协调作用,争取涉农牧部门富民政策与项目,争取扶贫部门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扶助,从各个方面多个层次向计生户倾斜,想方设法让他们增加收入,使各族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使计划生育利益机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止目前,全县已经或正在接受帮扶的计生户达540户,且经帮扶的户人均收入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典型引路,唱亮主题曲

几年来,通过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运行,全县累计向计生户投入资金XX万元,投入流动畜5000多头(只),投放饲草料300多吨,投放籽种、化肥200多吨,围建草库伦、兴建标准化棚圈300余处,投放救济粮3500袋,投放衣物被褥900余套,累计用于计划生育户帮扶钱物折合人民币186.4万元。同时,与厂商联系优先订购农产品6吨,畜产品1吨,牲畜1300头(只);建设梭梭林、肉苁蓉基地3600亩;促成种、养、加产业化经营户32户,在各地造成了一定声势,形成了一定规模。XX镇计生“三结合”户通过计生、扶贫部门的技术、资金帮扶,兴建玉米制酒──糖化饲料生产线一套,伴生项目(养殖)两个,年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在全村率先实现了房屋砖瓦、家用电器化。这

一典型事例不仅在当地引起极大的震动,而且在全县农牧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几年来,通过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一大批计划生育户走上了富裕之路,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广大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少生优生,少生快富,已经在全县各族群众中形成了共识。据统计,到目前,全县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家庭已由XX年的XX户增加到XXX户,有XX个家庭符合再生育条件,主动放弃生育;有XXX个家庭符合再生育条件,主动推迟生育。

总结回顾我县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过程,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党政重视是关键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性工程,党政重视是开展好这项工作的必要保证。几年来,县委、政府切实将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作为发展计划生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完善了“一票否决”制,有效保证了经费、人员、措施“三到位”,为该项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分以《责任状》的形式,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量化工作任务,严格奖惩兑现,将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二是经常就各阶段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组织召开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协调会,分析工作形势,部署分阶段工作任务,始终做到了有的放矢,协调统一;三是定期组织考评验收,奖优罚劣,有效保证了工作的全面协调开展。

二、部门协调是核心

部门互动是利益导向机制开展的核心。几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优势、部门优势,按照“合理分配,资源共享”的方法,营造出了多赢、共赢、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具体工作中,一是结合部门特点,开展普遍性帮扶。如扶贫办在开展“千村扶贫”、副科以上干部帮扶贫困户工作中,积极与计生部门协调,优先将计生贫困户列为帮扶户;二是开展特殊帮扶,由当地计生部门提供名单,民政部门在开展救济工作和确定低保户时优先向计生贫困户倾斜;三是开展项目帮扶,各涉农牧部门确定项目,根据计生部门提供的名单,扶贫部门优先在资金、物资等方面向计生户倾斜。XX年以来,扶贫部门围绕“315”扶贫基础工作,优先为150户计生户落实人均3亩地、户均1口猪、户均5只羊扶助项目,帮助他们发展立体交叉产业,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三、因势制宜是重点

为了让被帮扶的群众得到切实可行的帮扶项目,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各级计生部门根据每户“三结合”户的发展空间、经济基础确定不同类型的帮扶措施。一是对有一定发展项目,但缺少周转资金的,采取无息贷款的形式,帮助其发展相关产业。XX年以来,经申报,扶贫办共投放三年期无息贷款10万元,产生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是对农牧业生产户,由涉农牧部门确定项目,扶贫办在围栏建设、草库伦建设、饲料青贮、化肥、籽种等方面给予资金、物资支持,帮助他们加快发展。同时,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了信息反馈制度,切实解决了“三结合”户的实际困难。三是对城镇计划生育贫困户,协调就业、民政、社保部门优先推荐、安排就业,优先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金,适当降低社会保险准入门槛,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后顾之忧。XX年上半年,县计生、就业两部门协调,共为赴外务工人员减免各类办证费用1000余元。

四、群众满意是根本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是一项惠及群众的民心工作,只有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群众满意,才是我们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几年来,我县在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集中争取符合群众需求的项目,解决群众急需的实际困难,使利益导向机制更加贴近了群众,也受到了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

伴随着利益导向机制的深入运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使相关机制存在严重的不稳定因素;二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无法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三是现行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完全靠单纯的行政手段、行政命令维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的实际问题。

为了把计生工作更进一步推向前进,今后一段时间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我们要努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计划生育艰巨性和实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必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努力营造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二是认真宣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高社会各界在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工作中的自觉性;三是积极探索,不断偿试符合我县特色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滚动帮扶机制、群众互帮互助机制;四是寻求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探寻企业+农牧业户的双赢机制,积极为计划生育户与企业之间铺路搭桥。

第四篇: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胡晓义: 社会保障是造福全体人民的基本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定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持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广泛宣传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共同参与改革,共筑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重要标志之一是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定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制度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诸多领域,其中社会保险覆盖面最广、筹资结构多元、与全体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制度安排。目前法定的社会保险有5项,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要覆盖全民,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主要覆盖职业群体。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社保体系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重点是“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日益增长,诉求呈多样化。当前,群众对社会保障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期盼主要是4条:一是人人享有,二是水平提高,三是公平合理,四是安全可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

一、加快实现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民,人人享有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自新中国建立之初始建,已经有了60多年的历史,制度覆盖范围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偏到全的演进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险主要适用于公营单位职工;改革开放以来,覆盖面扩大到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党的十六大确定了统筹城乡的目标后,陆续建立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的重大转变和发展,覆盖人群迅速扩大。到202_年底,医疗保险覆盖了城乡13亿以上人口,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8.2亿人。其他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也都大幅增长。我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用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的路,这一巨大成就,振奋人心,举世公认。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上还有欠缺和不足。如养老保险,还有近2亿人未纳入覆盖范围,大部分是就业流动性强的农民工。再如医疗保险,虽然全民医保基本实现,但由于管理体制分割,也有一部分在城乡之间是重复参保的,即仍有几千万人游离在制度之外。为解决这些问题,及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需从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第一,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尽快实现对所有群体的全覆盖。养老保险在202_年要达到9亿人,202_年达到覆盖率95%以上;医疗保险要通过参保识别,剔除重复参保的水分,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对进城农民工,引导他们尽可能参加待遇水平较高的城镇社保。第二,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制度覆盖。适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其5000多万职工和退休人员纳入社保制度。通过健全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解决部分人群游离在社保制度之外的问题。同时,针对家政服务业、网络就业创业等新就业形态兴起,研究适应这些从业者特点的参社政策。第三,强化激励引导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多缴多得、长缴长享等激励机制,引导将“自愿参保”转向早参保、多缴费、持续参保,提升群众的自我保障和社会互济意识,维护其长远利益。

二、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人民分享发展成果 保障水平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成效的重要标准,不断提高待遇水平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期盼。近十几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近10年增长2倍多;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近7年增长7倍,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的诊疗项目、用药范围、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都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待遇以及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标准也明显提高。但是,目前的社保水平与群众的预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突出地表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生活困难,还有一些群众因病或因伤残致贫、返贫。因此,我们要持续稳步做好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调整工作。

总结国内外的长期经验教训,恰当安排社会保障水平要坚持3个基本准则:一是在经济发展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社保水平具有典型的“易升难降”的刚性特征。一个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既要尽力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又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把握待遇调整的节奏和力度,不能开空头支票,不能做超出社会承受能力、不可持续的过高许诺。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梦不是天上掉馅饼,而要靠全体人民长期团结奋斗才能得来,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社会形成合理预期。二是坚持公平优先、适度激励的原则,避免落入福利陷阱。我国社会保障的核心制度是社会保险,参保成员要缴费,而不是政府全包下来的福利制度。所以,待遇水平提高不能全靠政府,个人和单位也有重要责任。特别是养老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包含了待遇水平与缴费多少和长短相挂钩的机制;失业保险费的领取期限也与参保缴费时间长短相关,以促进失业者积极择业和尽快再就业。三是坚持社会互济统筹的基本理念,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保险的基本规律是大数法则,即多数人参保缴费帮助特定时间内少数人抵御遭遇的风险,参保人愈多则分散风险能力愈强;而今天减轻了别人的风险,明天就或许会帮到自己。中华民族有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社会保险本质上是以组织的方式、在社会的层面发扬这种民族优良传统。所以,要坚持社会互济、团结、统筹、风险分担的理念,避免“逆向选择”,防止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导致社保基金入不敷出,进而损害大多数群众的长远利益。

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下一步要在社保待遇方面努力做好3项工作:第一,建立社保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以工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物价变动等为重要参数,形成有规划、有规则地调整社保待遇的机制,使社会各类成员都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完善社保待遇与缴费更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如新农保,对选择高档缴费的应提高政府补贴,对缴满15年后继续缴费的也要增加补贴或基础养老金,促进群众持续参保长期缴费,以更好地保障老年生活。医疗保险也要坚持个人或家庭适当缴费,并随着政府补贴的增加而适当增加;要坚持就医个人适当付费,合理引导医疗消费,不能脱离基本国情搞“全民免费医疗”;要通过改革完善医保付费方式(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加强监管,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支出。第三,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险的发展。政府组织实施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只能定位于保障基本生活,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要大力发展补充性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通过政府实施更有力的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促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项目的发展。

三、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要更加注重公平。目前在社会保障领域反映比较突出的公平性矛盾,一是制度公平问题,主要是企业部分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存在“待遇差”,也就是“双轨制”问题;二是区域公平问题,主要是跨地区流动中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报销结算问题;三是城乡公平问题,主要是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溶合和基金统筹问题。这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第一,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上热议的所谓“双轨制”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产生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率先在企业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险的转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总体上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由此造成待遇水平的差别。为解决这一矛盾,在不断提高企业基本养老金水平、努力缩小待遇差距的同时,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这不仅是弥合待遇差的需要,也是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要求。其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流动性也在增强,完全由单位自保退休人员的制度难以长期维持,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是必然选择;其二,退休费单纯与最后工资挂钩,不能充分反映工作人员任职长短和贡献大小,需要改革完善计发办法;其三,养老待遇调整应当与工资调整脱钩,而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整体提高和物价水平相联系,这有利于避免待遇调整的不正常波动,也有利于促进总体的社会公平。解决“双轨制”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退休养老制度本身,还要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财政体制改革相互配套,并全国统一实施,妥善处理好老中新人的关系,周密设计过渡期政策,确保改革平稳顺利。

第二,完善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劳动者和居民跨地区流动性很强,而现行的社保制度还存在地区分割,如果不能解决参保人员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难以实现制度公平,也会制约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从202_年开始,我国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上实施了跨地区关系转移接续政策,4年来已累计办理379万人次的跨省转续,跨省转移资金585亿元;202_年又出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互的衔接政策,为参保人员在不同制度间流动打开了通道。落实好这些政策,有利于实现各类劳动者“无论你在哪里干,养老保险接着算”,解除流动人员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对当前群众反映突出的异地就医报销不便的问题,可采取3项措施:一是提高医保统筹层次,全面实现地市级统筹,解决同一城市范围内所辖县区的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二是推行省内联网结算,解决省内不同城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目前大部分省份已建立了省内异地结算系统。三是在此基础上,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搭建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异地结算。同时,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转诊转院制度,完善阶梯型医保报销政策,鼓励参保人员尽量利用基层和本地医疗资源,减少无序地涌入大城市就医。

第三,推进社会保险城乡统筹。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实现公平的重要举措。202_年,国家在新农保和城居保已实现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两项制度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无论农民还是城镇居民都可以在统一的缴费档次中选择、并享受与之相关的同等待遇。下一步还要按中央部署,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经办服务,并实现与职工基本医保的统一管理。

四、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可靠运行,永续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是不是安全可靠,能不能长期稳定运行,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我国社会保障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持续增强,监管措施不断加强,总体是安全可靠的。202_年,人社系统管理的城乡各项基本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总支出和累计结余规模分别达到3.53万亿元、2.79万亿元和4.56万亿元。面对老龄化高峰临近、城镇化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社会保障体系稳定运行、永续发展的目标,要进一步改革创新,重点做好4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难题。我国202_年60岁以上人口2.02亿人,老龄化率14.9%,65岁以上老龄化率9.7%,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亿人的国家,而且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预计21世纪30年代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期,并在老龄高位持续40年,养老负担极为沉重。应对老龄化高峰期挑战的主要举措,一是完善制度安排,特别是适时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以延缓人口抚养比的上升速度;二是完善政策措施,扩大覆盖面,使更多人持续缴费,做到应收尽收,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向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三是增加社保资金的战略储备,实现纵向调剂。国家自202_年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达一万亿,这是负责人政府的谋远之策,应进一步增大规模。

第二,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从县级统筹起步的,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实现了省级统筹。按照 “大数法则”,社会保险的统筹范围越大,分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研究制定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重点是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增强养老保险的整体调剂能力,既注重全国的统一公平又兼顾地区发展和生活水平差异。这是一项重大改革,涉及中央与地方、地方之间利益关系调整,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具体方案必须慎之又慎,长期精算,周密设计,稳步实施。

第三,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社会保障资金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养命钱,必须确保安全,不容有半点闪失,更不能挤占挪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们就不断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现在全部社会保险基金都实行收支两条线,存入财政社保基金专户,还建立了专业监督和信息披露制度,有效规避了风险。但随着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不法分子也盯着这块“肥肉”,冒领、诈骗、挪用甚至盗窃社保基金等案件时有发生的,我们必须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社会保障基金是最大的公共资金,除了完善预算制度,加强行政和法律监督外,最重要的举措是构建社会监督体系,通过适当的平台和方式,让广大参保人员、缴费单位、社会各界都能参与对社保基金的监督,使之真正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为了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目前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投资政策,就是只能存入国有银行和购买国债。这确实防止了跑冒滴漏,但也带来了基金增值渠道窄、保值压力大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成熟,要拓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以增强抵御风险的物质基础。但社保基金毕竟不同于一般资金,投资运营必须坚持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安全第一,不能做高风险投资,而要注重长期稳定收益;二是统一规范运作,不能各地自行其是;三是多元化投资,包括国债、企业债券、实业投资等,不能“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社会保障是造福全体人民的基本制度。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持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广泛宣传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共同参与改革,共筑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五篇:关于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意见

关于建立生育关怀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鼓励群众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文件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现就建立生育关怀长效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生育关怀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和落实单位

1、独生子女保健费的落实。严格落实《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独生子女奖励政策。有单位的由所在单位解决。农村、城镇无业居民、个体工商户由县财政负担,落实办法是把“出口关”即独生子女年满14周岁时,从领证之月起到14周岁止,每月发给10元保健费一次性发放。落实单位为县财政局、县人口计生局。

2、农村在分配集体福利、宅基地,调整责任田、自留山、自留地时,独生子女按两个孩子计算份额。

3、农村独生女考取第一、二、三批大学的正取生,每人奖

励500元。奖金在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基金中列支。落实单位为县人口计生局。

4、农村独生女中考,享受加5分的照顾,高考湖北省省属院校享受加10分的照顾,政策落实单位为县人口计生局、县教育局、县公安局。

5、独生子女父母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时加发百分之五的退休金,但不得超过退休前本人的基本工资。落实单位为县人事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人口计生局。

6、独生子女父母属企业职工,退休时按统帐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且领取的养老金中未包含计划生育奖励项目的,由企业一次性奖励3500元。对长期停产或破产等困难企业无力支付该项奖励的,按企业隶属关系,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解决。企业主管部门确无力解决的,由当地政府负责解决。在企业改制中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并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继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原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由当地政府一次性奖励3500元。落实单位为职工单位、县财政局、县人口计生局。

7、女职工符合政策生育、施行计划生育节育手术,享受《京 — 2 —

山县职工生育保险实施细则》(京政发[202_]8号)文件规定的生育保险待遇,政策落实单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8、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村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大病报销二次补偿提高10%,政策落实单位为县新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

9、独生子女安康保险。符合政策生育对象均可参加安康保险,从小孩出生9个月开始,到18周岁止,一次性交保200元,保到18周岁止,最高可赔付10万元,属农村独生子女的县人口计生局补贴保费50元。

10、农村、城镇无业居民、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每年免费享受一次生殖保健服务,落实单位为县人口计生局。

二、建立健全生育关怀长效机制的保障措施

11、统一政策,严格控制。享受生育关怀政策优惠的对象必须严格进行资格审查,不得随意扩大范围。农村独生子女户、农村独女户指公安户口登记为“农业”且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对象,由人口计生、公安部门负责身份确认。

12、筹集资金,确保兑现。政府预算、每年提取计划生育专项经费的10%、征收社会抚养费、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筹资办法,建立“京山县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基金”,主要用于兑现意见的1、— 3 — 3、6、9奖励项目。奖励扶助基金由县财政局、县人口计生局共同监督管理,其它各项落实由单位和有关部门专项资金落实。

13、明确分工,齐抓共管。县直有关单位要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具体的落实办法,做到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认真兑现,使生育关怀中涉及到本部门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三、加大对生育关怀长效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

14、狠抓宣传,增强政策透明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办宣传专栏、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生育关怀各项利益导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了解各项奖励、优先、优惠和扶持政策,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

15、采取各种形式,加强社会监督。主动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开展对计划生育生育关怀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聘请社会监督员进行监督,定期评估政策执行效果。在各级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栏设立有奖举报电话,鼓励新闻单位开展舆论监督。

16实行跟踪管理,加大查处力度。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物价部门要对这一政策执行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没有按规定落实政策或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占奖励扶助资金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 — 4 —

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四、加强组织领导

17、成立京山县生育关怀长效机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计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人口计生局,倪平泽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出台生育关怀相关政策,制定监督保障措施,考核评估政策执行效果。各镇党委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要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民心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做到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18、严格考核结账,实行“一票否决”。要将生育关怀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各镇党政领导和县直各部门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做到年初签合同,年底结硬账。凡政策执行不力的,将给予“一票否决”,责任单位及单位主要负责人当年不得评先表模、提拔重用。

二○○九年十二月十日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五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