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阳市装备制造业振兴与发展实施计划
贵阳市装备制造业振兴与发展实施计划
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国家出台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省产业振兴计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贵阳市装备制造业振兴与发展实施计划》(202_-202_),作为我市今后四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指南。
一、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贵阳市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品研发取得了明显突破。20吨级混合动力环保节能型液压挖掘机、高速工程车、立轴式破碎机械、重型数控轧辊磨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数控深孔钻床、数控铲齿刀磨床、WCYJW系列复式永磁电机抽油机、高速负压圆网薄页纸机、汽车零部件等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装备产品已成功开发并投入市场,带动了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202_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4.5亿元,同比增长19.5%,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17%;利税12.8亿元,同比增长12.3%;利润6.8亿元,同比增长17.2%;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8.9%、7.6%、14.3%。同时,装备主机企业亟待培育和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凸现。
(二)发展环境
一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我市已初步形成产品门类齐全(涵盖装备制造业的7大门类)、有一定综合配套能力、专业技术人才聚集、有较强科研开发与生产能力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天园区等为主的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集群,建设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装备技术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骨干技术人才,拥有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装备和产品。二是装备制造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增值税转型以及启动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项目,为我市装备制造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数字化及信息化已成为生产、制造及生活中的普遍消费,“家电下乡”及“支持3G发展”措施的出台等,为我市电子产品制造业带来了市场机遇。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按照“装备主机为龙头、专业化协作配套为支撑、产业基础平台建设为保障、集群式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路径,坚持装备智能化、控制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重点支持工程机械、专用数控机床等优势装备主机和汽车零部件、关键基础件、电子元器件及特色机械零部件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和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形成产业集群;优化装备制造业所有制结构,推动我市企业与国内外优强企业的联合、重组,借助外力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
(二)主要目标
到202_年,贵阳市装备制造业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通过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装备制造业企业或集团,建成工程机械、专用数控机床、关键液压件、通用基础件、汽车零配件、飞机零部件、特种(改装)车辆、专用机械及仪器仪表等产业集群。
——市属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全部完成改革改制,并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完整的生产组织体系、现代化的售后服务体系;
——到202_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8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装备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5%。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产业布局
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小河区、高新区等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力度,着力做好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建设工作;千方百计引入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贵阳投资建设和发展;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把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成为西南地区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推进修文扎佐装备制造业用特钢生产基地建设。
(二)调整产品结构
以主机带动配套,以产业关联促进聚集,围绕装备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及产业配套,开发一批新产品,优先发展机械整机、成套装备、核心基础件及关键零部件产品。一是继续完善詹阳重工、成智重工等工程机械产品系列开发和加强市场开拓。二是拓宽数控机床研制开发的系列化、差异化技术延伸和产品生产。三是引导控制技术和自动控制成套设备开发服务能力向其他产业延伸。四是针对新能源汽车开发应用,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紧跟行业发展方向搞好产品结构调整和配套。五是支持振华集团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电子装备用锂离子正极材料。
(三)加快企业改革重组
大力支持詹阳重工、险峰实业等优势企业与中小装备制造企业构建互惠共生网络,形成产业联盟。通过以股份制改造、产权多元化、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并购等方式,强力推进企业改革重组。
(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的建设。培育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依托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通过技术攻关、工程试用,开发生产一批新品、精品。进一步为三大军工基地企业技术中心搞好服务;
着力改善贵州轮胎博士后工作站科研条件;整合詹阳重工、成智重工、三环机械等企业技术力量,争取詹阳重工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技术中心。以20-30吨液压挖掘机液压及电控系统开发为基础,建立工程机械液压与电控系统工程中心,专业研发生产关键液压件及提供成套技术解决方案。争取险峰机床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并为我市专用机床研制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五)构建产业配套体系
围绕装备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配套,以装备主机发展为带动,广泛开展协作配套,实现集群式发展,整体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产业层次。一是装备主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配套。重点培育和解决詹阳重工、成智重工、险峰机床、贵阳海信、林泉电机、南海机电、高原矿山、万达客车等主机企业的非核心零部件配套。二是装备产品与本地用户的应用配套。积极推进我市挖掘机、采矿机械、破碎机械、电机等产品在磷煤、铝矾土矿山开采、铁路公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等的应用合作。三是加强装备制造业基础工艺平台建设。以金鑫铸造、南方汇通、八达铸造等铸造企业和金龙锻造、安达锻造等企业为核心,集中打造铸锻造基础工艺配套生产服务平台;以华工注塑模具公司为基础打造模具生产配套平台;引导热表处理(热处理、电镀、磷化、表面改性、浸镀等)向园区集中,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协作。四是加快贵阳特钢异地搬迁改造建设,为机械零部件提供原材料配套。五是加快凯科特改性复合塑料项目建设,为装备制造业中汽车零部件、电子装备等提供新型工程塑料。
(六)加快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发展
1、工程机械。一是以挖掘机、多用途工程车、破碎机械等主机产品,带动电子监控系统、液压元件、机械基础件、结构件、覆盖件等工程机械主要配套产品的生产。在高速轮式挖掘机、轮式多用途工程车产品产业化基础上,大力开发军民两用多功能、全天候挖掘机、高效率多用途抢险工程车及70吨以上重型挖掘机。二是大力发展模块式破碎工作站,积极拓展在水利建设、建材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和参与国际竞争。三是开展工程机械电子监控系统系列产品设计制造,使其保持在行业领域的重要地位。
2、专用数控机床。一是以数控轧辊磨床、数控大型外圆磨床、数控无心磨床、导轨磨床、数控加工中心等主机产品为支撑,带动各种机型的机床铸件、通用及关键零部件、金属切削刀具、夹具以及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的规模化配套生产。二是进一步完善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产品系列,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快数控铲齿刀工具磨床产业化进程和市场推广,开发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专用精密工具数控磨床系列产品。
3、特种(改装)车辆及汽车零部件。一是以多种形式盘活客车、改装车的资产存量,推进客车、改装车研发及生产的实质性进展。二是努力建成包括汽车橡胶、汽车电子、仪器仪表总成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三是努力建成南方汇通车辆修造基地
4、专用机械及配套零部件。大力发展采矿机械、石油钻井工具、打捞工具、震击工具以及石油勘探、钻探、开采测试仪器等专用机械产品,扩大石油工业的装备配套能力和配套水平;积极发展物流输送设备、分拣系统及设备、环保设备等装备。
5、关键基础件及仪器仪表。发展成套液压基础件、机床用基础件、航空航天基础件及特种
电力电子元器件。面向工程机械、海洋石油钻采平台等主机需求,研究开发与这些主机配套的成套液压系统;开发生产航空航天用零部件。
6、装备制造业基础工艺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广泛开展节能降耗为目的,按照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学研机制,扶持建设铸锻造、工模具及热表处理装备制造业基础工艺平台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7、新型电子产品。支持振华集团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数字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支持贵阳海信技术创新与技改扩能,集聚相关产业配套,逐步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家用消费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
8、装备用特种钢。加快推进首钢与贵阳特钢合作,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用特钢生产基地。支持三占集团等企业大力发展钎钢及产品延伸,做强做大企业。
9、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支持和推动软件企业发展,鼓励拓展软件外包业务;扶持本土动漫产业。
四、重点项目
具体项目见“贵阳市装备制造业振兴与发展实施计划重点项目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园区所在区(市、县)政府及市级工业经济相关部门负责协调有关政策落实、协调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对该计划中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督查和年度评价。
(二)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国发〔202_〕8号)和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用好增值税转型、技术创新、节能、鼓励出口、扩大消费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的辅导和信息沟通,切实发挥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鼓励作用。
(三)加强规划引导和园区建设
一是着力做好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和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工作,强化要素配置,确保202_年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二是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托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专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基础件等装备制造业;依托两大军工基地(011和061)的民品开发,加快军工技术民用转化。三是对于新建项目或因城市规划调整需搬迁的项目,原则上进入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或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其他区域不再审批建设。
(四)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
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到202_年底,基本完成市属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积极参与市属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改革重组,发挥工投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强化与工商公司的合作和衔接,盘活存量。
(五)加快技术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我市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按照“改造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抓实技术优势突出、带动效应强的项目建设,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列入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的,明确工业经济主管部门领导干部牵头的协调服务包保责任制,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六)多渠道增加投入
一是充分应用工业投融资平台,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装备制造业各环节。二是加强协调银企关系,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鼓励符合国家相关金融政策的装备制造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与股权融资。三是通过提供适当的引导性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帮助企业渡过近期内市场疲软的难关。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改变单纯以优惠政策招商的方式,通过完善各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等手段,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同时,结合贵阳市实际,围绕完善产业链的思路专业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规划的装备制造企业。
(八)扶持主机和已具竞争优势的产品
一是对贵阳市现有主机或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在土地使用、资金支持、协调服务等方面加以倾斜。二是在上述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技改、创新、节能等项目时,予以重点考虑。三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的扶持力度,对贵阳市特色装备产业、优势产品电动汽车用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用特钢及特种工程塑料等给予扶持。
(九)加大本地化产品采购力度
鼓励采购和使用本地装备、产品。由政府投资为主体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招投标中优先选择能满足要求的工程机械、破碎机械等本地产品。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鼓励采购本地产品。加强设备进口管理,凡需市、区(县、市)扶持项目,必须严格审核重要或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装备进口,对我省、市生产制造的装备能够满足需求的,要优先使用。
(十)实施人才激励政策
全面落实《中共贵阳市委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筑党发
[202_]21号)及其配套《贵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试行)文件精神。支持和引导企业培养一批懂市场、精技术、善管理的人才,同时加强中高级技工队伍建设。
六、计划实施
各区(市、县)及市级各部门要按照本计划确定的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抓好落实,确保产业振兴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二篇: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装备制造业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2_-202_年。
一、装备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2_〕8号)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2_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装备需求急剧萎缩,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为我国提供了参与产业再分工的机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努力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基础配套产品发展。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坚持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
格局。
(三)规划目标。
1.产业实现平稳增长。保持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稳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步上升,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2.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提高国产装备质量水平,扩大国内市场,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70%左右,巩固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稳定出口市场。
3.重大装备研制取得突破。全面提高重大装备技术水平,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需要,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
4.基础配套水平提高。基础件制造水平得到提高,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关键自动化测控部件填补国内空白,特种原材料实现重点突破。
5.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工贸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参与国际分工的“专、精、特”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
6.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和重要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得到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一)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
1.高效清洁发电。以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和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和三门、山东海阳以及后续核电站建设工程为依托,推进二代改进型、AP1000核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控制棒驱动机构、核级泵阀、应急柴油机等主要设备的国内制造。以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和沿海地区大型风电场工程为依托,推进风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变频控制系统、风电轴承、碳纤维叶片等产品的国内制造。进一步提高70万千瓦以上水电设备、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设备、大型燃气机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的性能质量。开发太阳能发电设备。发展大型火电、核电站辅机。
2.特高压输变电。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为依托,以交流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电抗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为重点,推进750千伏、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自主化。
3.煤矿与金属矿采掘。以平朔东、胜利东二号、白音华、朝阳等十个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煤矿,酸刺沟等十个深井煤矿,以及大型金属矿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采掘、提升、洗选设备,重点实现电牵引采煤机、液压支架、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等设备的国内制造。
4.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以西气东输二线、陕京三线等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为依托,发展长距离输送管道燃压机组、大型管线球阀和控制系统等装备;以浙江、江苏、珠海、青岛等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为依托,发展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及接收站等设备。
5.高速铁路。以在建的京沪、京广、京沈、沪昆等约1万公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以及西部干线铁路、煤运通道建设项目为依托,组织实施铁路交通设备自主化,实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重载货车、大型养护机械等装备的国内制造。
6.城市轨道交通。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7个城市近70条线路工程项目为依托,重点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主辅逆变器等机电设备自主化。
7.农业和农村。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节能环保中型拖拉机等耕作机械,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效玉米联合收割机、自走式采棉机等收获机械,免耕播种机,节水型喷灌设备等。适应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灌溉和排涝设备、沼气除料设备、农村安全饮水净化设备等。
8.基础设施。适应交通、能源、水利、房地产等行业发展需要,以大型隧道全断面掘进机、大型履带吊和全路面起重机、架桥机、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等为重点,发展大型、新型施工机械;以空管设备和空管自动化系统、行李和货物高速分拣系统、安检设备与智能化监测系统、航显综合系统及设备、机场信息集成系统及设备等为重点,发展机场专用装备;以大型斗轮堆取料机、翻车机、装卸船机等为重点,发展港口机械。
9.生态环境和民生。适应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需要,大力发展污水污泥处理设备、脱硝脱硫设备、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设备、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食品、药品、煤矿瓦斯等安全检测设备,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等。
10.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重型数控金切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重型锻压设备、清洁高效铸造设备、新型焊接设备与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等八类主机产品,基本掌握高档数控装置、电机及驱动装置、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关键部件等的核心技术。
(二)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
1.钢铁产业。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工程为依托,以冷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大型板坯连铸机、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大型制氧机、大型高炉风机、余热回收装置等为重点,推进大型冶金成套设备自主化。
2.汽车产业。结合实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提高汽车冲压、装焊、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装备水平,实现发动机、变速器、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
3.石化产业。以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工程为依托,以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大型乙烯、对苯二甲酸(PTA)、大化肥、大型煤化工和天然气输送液化储运等成套设备,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大型容积式压缩机组、关键泵阀、反应热交换器、挤压造粒机、大型空分设备、低温泵等为重点,推进石化装备自主化。
4.船舶工业。结合实施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提高焊接、涂装工艺装备水平,实现船用柴油机、曲轴、推进器、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
5.轻工业。结合实施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食品机械、制浆造纸机械、塑料成型机械、制革制鞋机械、光机电一体化缝制机械、包装设备以及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等为重点,推进轻工机械自主化。
6.纺织工业。结合实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
7.有色金属产业。结合实施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高精度轧机、大断面及复杂截面挤压机等为重点,推进有色冶金设备自主化。
8.电子信息产业。结合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表面贴装及无铅工艺整机装联设备、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及工模具等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装备自主化。
9.国防军工。结合国防军工发展需要,以航空、航天、舰船、兵器、核工业等需要的关键技术装备,以及试验、检测设备为重点,推进国防军工装备自主化。发挥军工技术优势,促进军民结合。
(三)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大型铸锻件。重点发展大型核电设备铸锻件,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70万千瓦以上等级大型混流式水轮机组铸锻件,石化、煤化工重型容器锻件,冷热连轧机铸锻件,大型船用曲轴、螺旋桨轴锻件,大型轴承圈锻件等。
2.基础部件。重点发展大功率电力电子元件、功能模块,大型、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紧固件,高压柱塞泵/电动机、液压阀、液压电子控制器、液力变速箱,气动元件,轴承密封系统、橡塑密封件等。加快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中高档传感器等。
3.加工辅具。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冲压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量仪,高档精密磨料磨具等。
4.特种原材料。重点发展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电站用钢(钢管),大型变压器用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用绝缘材料,高速列车转向架、轮对用特种钢,飞机用高档铝型材,轴承、齿轮、模具、量具、刃具、高强度紧固件用特种钢,机床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专用钢材,高耐磨钢,高强度、耐高温、低磨损、长寿命复合密封材料等。
(四)推进七项重点工作,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1.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重点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大对重点基础配套企业的投入力度,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向基础零部件、加工辅具等领域,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体系。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
3.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区域内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四大基础工艺能力,建设专业化生产中心。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4.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提高标准水平,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产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促进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5.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充分吸收借鉴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为海外专业技术人才回国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稳定和扩大装备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
6.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7.加强企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优化产权结
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和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加强产品质量管理,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的作用。
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二)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
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要支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装备。项目申报文件中须附有设备采购清单,项目咨询评估阶段需对设备采购方案进行评估,项目实施阶段要加强对设备招投标的监督和指导,确保自主创新设备采购方案的落实。
(三)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
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业务。
(四)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
制定《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支持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目录内装备的自主化、节能节材减排改造、企业兼并重组后内部资源整合、区域性四大基础工艺中心建设、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等。
(五)支持装备产品出口。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
(六)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对铸件、锻件、模具、数控机床产品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的政策到期后,研究制定新的税收扶持政策,调整政策适用范围,引导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七)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制定鼓励境内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重组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予以支持;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
(八)落实节能产品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用好节能产品补贴资金,对购买高效节能装备产品的终端用户给予补贴,202_年先行开展对高效电机推广应用的补贴。抓紧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及早兑现到户。
(九)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
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项目核准、企业重组、产能利用、进出口、生产销售库存等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
(十)支持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建设。
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质量检测水平。建设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型装备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完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体系。
五、规划实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分工,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
第三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30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并举的发展中,必然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面对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如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如何应对当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沿海地区制造业出现的新问题
近期,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山东半岛的韩国部分制造企业倒闭,有一部分企业已经迁移或准备迁移,还有部分企业处于开工不足的维持状态。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下一步中国将对贸易、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做出新的调整。既然是调整,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可能会很高。于是,有些外资中小企业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企业管理者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举动,有些人甚至放弃企业,一走了之。
二、过去30年,制造业必须汲取的经验教训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和借鉴。例如,中国应吸取汽车企业出现的“合资锁定效应”,避免在与外资企业合资过程中,学习国外先进管理和技术时,丧失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的能力,同时切忌完全倚仗低价优势,忽视技术优势。
一方面,外资企业利用产业转移的方法,在中国加工生产组装,取得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取得高技术产品优势,取得很大竞争优势。这些教训是非常值得总结和吸取的。
三、中国装备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面临的困难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是知识型服务业和新技术制造业,其动力就是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的压力。因此,在未来的5年里,预计将出现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热潮,重点将转向知识型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如金融、信息、全球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服务;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配置,这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机遇。
外资进入中国的情形也将发生明显变化。现在来看,外资开始从成本驱动变化为市场驱动,未来5年,以内销为主的市场驱动型跨国投资将成为主流趋势。跨国公司有研发、技术优势,在中国市场上,还享受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扶持。因此,外资公司比中国企业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对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中国企业来说,压力很大。
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中国如何应对?
在制造行业,中国的优势是有需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内需求浪潮,鼓励国内优势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在开放竞争中加快成长。
首先,中国需要在发展战略上做出调整,例如,珠三角地区,以前强调发展外向型经济,现在变为强调开放型经济。依靠市场和开放两轮驱动,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次,开放竞争,搭建一个公平非歧视性的政策平台。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人强我弱的情形。一些外资企业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这种状况需要调整,为内外资企业搭建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开放的竞争很重要,竞争越惨烈,会迫使外资必须把技术拿到中国来。
第三,必须承认,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弱。有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以上没有研发投入。虽然研发是昂贵的活动,但中国企业为了增加生存的机会,也必须参加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
第四,在融投资领域,中国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开放的方式,使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得到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融投资,跨越融投资难的障碍。
第五,中国还要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创造开放和宽松的体制软环境。政府应提供一个低税费、少管制、多鼓励、能者上的制度软环境,促进高技术含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国内企业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五、我国与日韩制造业发展路径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首先,日、韩没有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体制转型阶段,而中
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日、韩不需要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中国需要,不仅仅是需要国外的资金和外汇,而且需要引入外来竞争压力,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不仅仅是需要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而且需要引入全球先进的知识和进步的观念。另一方面,日韩企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是按照市场规律走,是民企为主体;而中国是市场换技术,其主体是国企,创新的动力是不一样的。从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入相比,中国存在很大的差距。日、韩每引进一个单位技术,在此上面投入10倍资金,最大限度地达到引进、消化和吸收,它们的效果要比我们的好,我们在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与日、韩相比,中国在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方面更艰苦一点。
第四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解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它的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达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是高技术的载体及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20世纪兴起的信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等,无一不是通过装备制造业创造出来的;是产业升级的手段,生产工作母机、提供重大装备;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占全国外贸出口36%以上;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在高技术和数字化战争时代,武器装备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所以改善这一现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措施和重要途径。
1.什么是装备制造业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都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它的正式出现,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研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1版。)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对于装备制造业,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尚无公认一致的定义和范围界定。通常认为,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2.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2.1组织结构不合理
1、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规模也不大 长期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
2、长期以来中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
3、国内金融业参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组合的渠道受到众多限制和约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装备制造业的改组。
2.2技术结构不合理
1、自主开发能力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2、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不仅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少,同时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大学,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3、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设计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中国装备制造业受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普遍不高。
4、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中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要靠进口。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进口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一国不可能包揽本国所需的全部装备,但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国外买不来、也买不起的,必然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工业化,而且只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强国。
3.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为什么要发展?第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近两年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出重化工业发展的趋势,但大量的投资趋向于产业链中靠近能源原材料的初端,出现了钢铁、氧化铝、水泥等行业投资过热的情况,由于大量地消耗能源,造成环境污染,致使大家对中国工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进行了很多争论。其实,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的实力,在产业链上带动性强的,是装备制造业。
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美国、日本等都非常重视发展本国的装备工业,并有极其完善和有效的振兴办法。我国要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必须振兴装备工业。第二是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必须改变。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建国五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处于被动状态,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而发展装备制造业成为进入新世纪面向“十一五”的中国装备工业主旋律。
3.1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加大“改制、改组”力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首先通过改制、改组,激发企业活力。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加强企业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的建设,真正激发起企业的活力。围绕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打破部门、行业保护,加大企业间重组、并购力度,建立起大装备制造业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严重亏损、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退出力度。
3.2加强中国调控与市场指导
对于与中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装备及应用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由国家出面组织优势和有效资源,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及组织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
3.3做好规划引导,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为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国家应做好规划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3.4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
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带动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换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
3.5提高系统和总成套能力
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装备系统成套能力的提高,组建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形成几家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装备总承包商或大供应商。
3.6转变技术创新模式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明确一批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技术研发重点。切实加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世界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开展研制攻关,力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及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3.7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重视提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制造业仍可充分发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在吸引直接投资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比例,培养造就数千万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3.8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环境,结合WTO准则和中国政府的承诺,研究制定“入世”后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在研究开发经费、产品税收政策、重大工程采购方式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第五篇: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2.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
——财政收入的大户。——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就业的市场。
——高新技术的载体。
——产业升级的手段。
——外贸出口的主力。——国家安全的保障。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第一,产业规模快速增加。
第二,装备制造业一些主要产品的总量已位居全球前茅。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中的造船业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其次,在新能源装备方面多项获得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等; 最后,轨道交通装备中的高铁建设。第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升级后的“天河一1A"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70万亿次,位居首位;
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首次试飞成功,填补了研发大型民用直升机空白;
全球最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即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研由清华大学等联合科研院校研制成功; 全球最大单柱容量1000kV1OOOMVA特高压(双柱)自祸变压器,在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研发中心问世。第四,集聚及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现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雏形: 珠江三角洲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制造基地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西南西北国防装备制造基地。 中部各大装备优势省区。
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量大质弱(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企业开工不足,约一半能力闲置,国有大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大批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1)产业结构不合理
——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
—— 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
(09年装备进口总额1800亿美元):
90%的高档数控机床和95%的高档数控系统
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我国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技术和装备均来自国外。“芯”脏完全受制于人,对一个谋求自主发展的主权国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险的。 70%汽车制造关键设备。2)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
全行业增加值率只有24.5%(202_年),工业发达国家在 37-48%之间
3)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
全行业57%的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仅为13.8% 4)能源和材料消耗过大
火电发电设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19.1% 5)产业基础薄弱
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功能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准体系等发展滞后(高档数控机床高级功能部件70%进口、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核电泵阀主要依赖进口)
二、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特点 高速增长态势:(202_年)规模以上企业2115家、产值(现价)6107.45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国比重3.62%);主营收入5873.74亿元(同比增长46%);利税674.51亿元(同比增长39.28%),202_年进入全国机械行业前十强省份(第9位)2 创新能力增强: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的60%)、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家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衡变750Kv并联电抗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核电设备、环保及市政工程设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全国总量的3.62%),大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不强;
2.自主核心技术不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3.基础零部件薄弱,本地配套率低;
4.人才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两创”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
5.高端装备领域的产品不多:航空装备、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及控制系统
三、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
1、经济环境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新一轮调整期;
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密集时代(新理论、新理念、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
2、社会环境变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期
社会责任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
3、产业环境变化:结构调整任务重
(1)过剩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任务(产业从满足需求→创造需求)
(3)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任务
A.大型企业集团培育
B.“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挑战
1、技术高端化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
2、产品个性化的挑战:市场响应能力
3、市场国际化的挑战:市场竞争能力
4、资源和环境的挑战 :社会责任能力
(二)机遇
1、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机遇 :
2、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机遇:
3、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恢复机遇
1、高新技术化:先进装备是高新技术载体(数字信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2、制造绿色化:产品在全寿命周期资源消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可回收、可重用(绿色制造技术、再制造技术等)
3、需求个性化:产品多样化、分散化、个性化(虚拟制造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等)
4、发展集群化:产业竞争优势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结合(规模经济优势)
5、制造服务一体化: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上升 1.产品高新技术化(1)产品数字信息化:
设备在线控制技术.故障远程诊断技术(如混凝土泵车).远程数控技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技术
(2)产品智能化:设备故障模拟、自我诊断、自动调节(如智能仪表、智能型汽车起重机等)
(3)产品轻量化:纳米材料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碳纤维材料、合金铝车体等)
(4)产品高可靠性:可靠性技术在装备上的应用 2.产品制造绿色化
(1)绿色制造(GM):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绿色制造系统→资源利用率Max、废弃资源Min→环境污染Min
A.绿色设计技术:轻量化.节能性.资源循环.低碳.无害化.B.绿色工艺技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环保(废气.废液.废渣.噪声)
C.绿色包装:轻量化.重复使用.可降解.天然生物包装材料技 术
绿色产品要求:符合特定环境保护要求.产品结构简单而不降低功能.使用寿命终结能翻新.回收.重用。
(2)再制造工程:废旧机电产品高科技维修的产业化(恢复型、升级型、改造型、应急型)。追求(资源、环保、经济、社会)效益
传统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报废 绿色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再生 3.市场需求个性化
(1)市场特点:动态多变和难以预见;“满足需求”取决于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2)对企业的要求:能提供适应特定目标、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使用的有形产品(内涵是从单一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A.市场响应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第一要素;
B.生产方式从系列化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 C.大批量标准化低成本产品转变为符合用户要求的富有个性的产品
4.产业发展集群化
(1)产业集群:迈克尔.波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精密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如:德国海得堡的印刷机械产业集群.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州硅谷IT产业集群.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电信设备产业群
(2)产业集群四大特征:空间积聚性、产业关联性、社会网络化、植根性。
(3)产业集群作用:经济学-带来外部经济性(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和配套成本);社会学-降低交易费用;提供创新动力 5.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转型)(1)、企业转型:
(单台)产品供应商→成套设备、集成系统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用户服务供应商。
意义:
A.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前机械全行业增加值24.8%(湖南25%左右;工业发达国家37~48%)
B.产业链延伸: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服务、产品在制造、融资租赁等)(2)产业转型:
A.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
B.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区域产业同质化)新路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机械设备供应中的附加值。
五、机械工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绿色制造技术:
产品设计绿色化:易拆解、易回收、易修理;
材料绿色化:取代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材料制造工艺绿色化:精密成型技术;
处理回收绿色化:再制造技术 2.智能制造技术(全新制造模式特征):
(1)自律能力:具有获取与识别环境信息和自身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2)人机交互能力: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
(3)建模与仿真能力:融信息处理、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
(4)可重构与自组织能力:制造资源的可重构和自行组织(5)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故障自诊断、故障自排除、自行维护
3.超常制造技术:
(1)巨系统制造:极为复杂系统和功能极强设备制造(2)微纳制造:微米和纳米量级零件和系统制造
(3)超常环境下制造:激光、电子束、离子束等强能束制造(4)超精密制造: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亚微米级、粗糙度纳米级的超精密加工技术(5)超高性能产品制造:高温合金(1300℃航空燃气发动机叶片)单晶制造技术;高压低温和强腐蚀的海工装备(6)超常成型工艺:增量制造新工艺 4.融合集成技术
(1)工艺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加工中心(车铣镗模复合加工)(2)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智能设备、数控设备(3)新材料的融合与集成:复合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4)生物技术融合:模仿生物组织、结构、功能和性能的生物制造
5.服务性制造技术
(1)服务由局域扩展到全球:远程监控与诊断(2)服务由离线扩展到在线:远程信息传输和控制(3)服务由被动扩展到主动:事后故障变为事前预测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明显产业带动作用、未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产业(特点:技术路线选择不确定性和技术产业化不成熟性)
1)战略:未来能成为主导/支柱产业的产业(未来经济要解决应对新挑战、攀升产业链、拓展新空间)
2)新兴:新技术(基于科学发现或发明、核心技术待突破、技术路线不清晰)、新需求(市场待开发)、新模式(商业模式待 创造)
3)先导性: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形成期或成长期(产业经济学原理)
4)“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5年的“航海”目标,正式于202_年5月30日确定。产业竞争力:
(1)内涵: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
(2)产业竞争力衡量标准:市场占有率、赢利率、创造差异性产品的能力
(3)产业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
差异化(买方主观感受)
低成本:生产成本—专业化分工
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七、“十二五”装备制造业的培育与发展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思路:14221战略
1、坚持一条主线: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2、建设4大体系:创新、配套、服务、人才培育
3、瞄准两个领域: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和改造提升(传统产品)
4、产业两大转型:
(1)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
(2)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5、产业规模总量过 1万亿元(规模增加值3000亿元)把湖南建设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提升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核心平台技术)2.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3.发展制造服务体系 4.建设产业人才培育体系
5.实现三个创新: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业态需要新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准入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侧激励)“十二五”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产业领域:
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天然气管道施工装备.核电站建设施工装备等
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
新能源装备 :光热发电设备.第四代核电设备(高温气冷堆)智能电网设备:智能开关设备.智能变压器.智能配网备高档数控 装备
大型冶金、矿山设备:大型煤炭及露天矿综采设备.大型洗煤设备 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14~17万立米)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设备:脱硫脱硝成套设备.水处理成套设备
(二)重点提升和改造的传统机械产品领域: 节能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电动机 环保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 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主要设备
制造是创造的重要基石:美国创造空心化现象分析(制造工艺技术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