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进一步比较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22-1070758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9 02:51: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进一步比较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进一步比较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

1、定义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等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等)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

2、差异:

⑴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⑵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东方人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比如: 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往往趋同,一个人做什么大家便跟着做。

⑶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东方人往往在表达感情上往往细腻含蓄的倾情,而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的表达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往往对祝英台为何不直接表达对梁山伯的爱意,而采用十八相送等暗示感到困惑,而这缘于中西方文化间巨大的差异,西方人无法想象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⑷意会与直白

东方人的表达里往往有意会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个人去意会,即所谓的此处无声胜有声;而西方人的表达则是一种直观性。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

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综合:

总的来说,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3、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二、价值观念

1、定义:

价值观念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念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差异:

1、群体意识和个人主义

东方人认为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之中,因而往往重视社会价值,否定个人的自我主体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个人或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要求民众循规蹈矩,中国文化主张含蓄、谦虚,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群体和谐、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东方人强调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的中心,追求个人利益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们主张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个人具有最大全力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他们重竞争,崇拜个人奋斗。

西方人的平等意识、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人人都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自己只对自己负责,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2、时间观念

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里,对时间的认识是一种环形时间观念。即道家思想中的生命都有一死,但死不是绝对的,它只是宇宙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宇宙生命是一个大循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可以随意支配时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

与东方人环形时间观念不同,西方人信奉的是线形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过去、现在、将来,每天都在变化,他们使用时间非常精确,做任何事都严格按照日程安排。

3、风险意识

西方人的风险意识很强,因此保险业在美国和欧洲发展的非常成功,财产险,人寿险等各种保险商品应有尽有,购买者众多。而且西方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选择风险性很高的运动项目娱乐一下,以此寻求刺激,特别是年轻人居多,如攀爬悬崖、徒步穿越沙漠等。

而东方人的风险意识就远不及西方人了,以中国为例,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发展遭遇了不小的困难,至今还有不少农民不明白保险是做什么的,投保人口比较小,愿意冒经营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风险者也很少。

4、对个性的追求

西方人喜欢表现自己,做工作时,希望别人认为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能做得更好,而做出了成绩也会十分张扬。东方人则比较含蓄,中国人做工作不善张扬,日本人不希望突出自己,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避免被人过分注意。

三、行为方式

1、语言

西方人多使用英文,而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个词,而在中文则是两个词。类似的情况很普遍。英文的词汇相对于中文很缺乏。它只能表达出一个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样表达出细微的差别,也就无法像中文那样表达出很多细腻完美的情景。这体现了西方讲究简单实用,然而缺乏美感。

2、色彩:

人们对色彩赋予了一定的含义是受其历史,文化沉淀的影响,形成了对色彩的审美倾向,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偏好和禁忌。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红色代表吉祥和喜庆,而黄色代表权威,因为古代皇帝身穿黄颜色的衣服,白色代表丧服之色。印度人偏爱于红色和橘黄色,认为这是吉祥的色彩;西方人则刚好相反,视红色为灾祸,喜欢白色,西方人结婚,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

3、生活习惯:

西方国家的人不喝热水喝凉水,并认为喝凉水有强身,健体和美容的功能。开水只是用来泡茶和泡咖啡的,没有人喝白开水,也没有什么凉白开,要么到商店里买瓶装水,要么就直接从水龙头里头接来喝;而.东方国家大多喝热水,认为喝凉水不利于身体健康,喝生水就更不好了。

西方人每天早上洗澡,而晚上回家就不洗脚,要睡觉就直接上床。而在东方则刚好相反。

西方人是以黑为美,喜欢皮肤黑黝黝的,除了尽情享受日光浴外,还会花钱去人工晒黑,则在广大东方国家,皮肤白皙绝对是评定美女的一个标准。

4、宗教信仰:

西方人多数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一个人一旦出生,上帝就赋予以做人的基本权利,即称天赋人权。人权的主要内容是自由权和平等权。自由包括思想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平等即指任何社会成员在人格尊严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除了自由权和平等权外,人权还包括生存权、财产权等。

如美国的《独立宣言》在开头部分就写道:“在人类事务发展的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同另一个民族的联系,并按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旨意,以独立平等的身份立于世界列国之林时,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驱使他们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法国的《人权宣言》在阐述了宣言的必要性后写道:“国民议会在上帝面前和庇护下,承认并且宣告下述人和公民的权利:

一、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社会的差别只可以基于共同的利益。

二、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自然的、不可消灭的人权;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权、安全和反抗压迫„„”

人权和民主的概念虽不是基督教所直接提出来的,但它们的实质内容,特别是人权思想中的实质内容,却是基督教早就予以关注并特别强调的。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之道,其内涵和实质就是上帝的仁爱、公义之道。基督教所提倡的,就是希望人们能遵循上帝的意志,尊重人、爱护人,秉行公义,做到正直、公平、公正。

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佛教在于一体多神,以中国为例,我国是个多神的文化,中华中国,在历史上,又被称为神州,是众神居住之地。众神都是智慧祖先,死后才得到后人给予的尊荣称号。神的大小在对世界的感知程度和认识深浅。由宗教阐发出来的文化认为,人的幸福指数和生存状态和宇宙自然密不可分,天地人融为一体,自然之道,人之常理。人是天地化生的精灵,天地有德,人自有德,哪里有什么罪过?我们不承认人是有罪的,有罪的只能是人的个体,而不是泛人类的整体。人性是伟大的,如同天地日月。个体人的罪过只能是对天地人大道的背离,对整体人性的背叛行为。在中华文化里,和人相对的是禽兽,自甘堕落丧失人性的禽兽,才是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惩戒的对象。

参考文献:《国际市场营销学》 张静中,曾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_年版《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辜正坤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

第二篇: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摘要:中西文化在语言、思维模式、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西文化既存在差异也具有共性,英汉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在比较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对比求同存异,以同释异,在同中求规律,在异中求方法,在实践中求融合,最终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主要问题,合理解决文化差异,提到东西方文化的问题,让我们想起很多的问题的,在各个方面。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这几个人马上很认真听,想听听代表团离开前的建议。第一条建议是希望你们介绍材料能译成中文。第二条是你们这个牛肉能不能煮得烂一点,血淋淋的实在受不了。第三点希望你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们听了感觉特别好,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表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们也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了。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我敢打赌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定看不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第五,是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然而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很多的事情都关系到我们的生活,以及以后的一些文化差异,如何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上和文化交流上能更好的交流。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方式和建议。

由于东西方政治、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正确处理好这种文化间的差异。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交流、创新和创作的源泉,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动力之一。离开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我们将面对一个思想日益枯竭、创意日益平庸、生活日益单调的世界。文化多

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产生稳定性;单一性导致极端性,多样性产生包容性。因为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文化或文明成果都集中在一种社会形态或一个国家或民族之中,所以有时必须相互学习、引进先进文化,来促进本国家或本民族的发展。这就需要认识到,引进先进文化并不是要消灭或代替民族文化,而是要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使之本土化、民族化,使异域的东西取得民族的形式和风格,打上民族的烙印。每个民族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必然要对自己文化进行筛选、扬弃,使民族文化发生转型。通过借鉴、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使之本土化、民族化,通过分析、筛选和扬弃民族文化,使之转型。民族文化正是在通过这两条途径实现整合创新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和生命。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

及解决方式

学院、班级:机电学院、B0901

学号:0612090108

姓名:于洋

第三篇: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 2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3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 4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 5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6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 8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9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 10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 11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 12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4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15 中国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差异比较 16 浅析英语拟声词的功能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 18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文化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20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21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从关联理论看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反讽 23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Ezra Pound’s Attempt to Find a Savior in His Poetry Writing 28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31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33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 34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35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 36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37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38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40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 42 论侦探小说中的侦探话语的谎言测定 43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44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45 流行语的翻译

从操纵理论看儿童文学的复译 47 浅探篮球文化的理论构建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50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 51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52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53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死亡主题解析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55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 56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58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 60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

试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两个奴隶的性格和命运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63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65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象征意蕴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 67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68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70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72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74 对当今中国大学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方法的观察和思考 75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 77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78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7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81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82 英汉语言颜色与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佛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象以及悲剧结局 85 An Interpretation of Rebecca’s dual Personality 86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88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89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91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93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95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96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98 中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含义对比

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着手 100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101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102 《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105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107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10 浅析中医词汇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 112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114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 115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威廉布莱克的《经验之歌》中主题的多面性

从奥巴马演讲的不同译文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18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19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121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23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24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126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 127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 12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 130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浅析父权体制下黛西的“他者”形象 132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134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 136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38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140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142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 143 英语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145 《飘》中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47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148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149 浅析苔丝之死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51 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英翻译 152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153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154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55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156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157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 158 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探析《恋爱中的女人》之主题 159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160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161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62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63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64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165 An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s Dual Character 166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167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168 从《麦琪的礼物》分析欧·亨利的内心世界 169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170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 171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173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174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175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 “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176 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 177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178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 17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80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 181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182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183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184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18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 186 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

187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188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189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190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 191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

192 看《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193 论网络自主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契合 194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195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 196 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197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198 目的论视点下的广告翻译原则 199 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

200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第四篇:试论述东西方体育文化有哪些差异

试论述东西方体育文化有哪些差异 最佳答案

我刚看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的一些相关书籍,在我印象中中国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天人合一和集体主义;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天人相分和个人主义。

1·中国体育讲礼重德,中国体育追求和谐。2·西方体育重利重法,西方体育突出竞争。

中国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较为宁静、庄重,常常表现出内向、沉稳、含蓄、爱面子的特性,不走极端,追求至善至美。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削弱了人们去探索自然和揭永自然科学规律的才智。

西方体育认为人要获得自由幸福,就要不断地去应对自然的挑战,努力支配和改造自然,在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在体育文化培养的目的上,偏重外在人格的培养。在竞技场上,只有胜负之分,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提倡始终超越对手。这样的价值观,使西方人形成了惯于向外探求,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不畏天地、征服自然的信念和能力,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的超越过去,培养了人们勇敢开拓、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希望对你有

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下,东方体育文化不再是封闭环境里的自足体,而是在同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汇流中迅速发展。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和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体育文化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我刚去参加了伦敦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大学一次反思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报道的讨论会,这一活动汇集了一些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士。

会上发言的一个人是美国一所大学的人类学系主任,又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客座教授。

勾起我的兴趣的一点是,她也是体育健将:在美国七项全能比赛中得过第四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又曾参加中国的全国青年运动会,还得过金牌。

我会后拉住这位中文名字是包苏珊的美国圣路易密苏里(Missouri)大学的Susan Brownell教授,请她谈了谈在她眼中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你看到并参加了东方和西方-中国和美国的运动会,现在又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奥运研究中心工作,对两边的体育文化都有所了解。你觉得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其实在体育领域,我认为相同的东西比较多,不同的观点相对来说比较少。这是因为体育是一个世界性的通用语言。

我85-86年在北大,参加青运会北京代表队的时候发现,队里的训练方法和美国的差不多。设施可能没有美国的那么先进,不过基本理论是相同的。

70年代中国和美国改善外交关系,曾经使用“乒乓外交”。可能你也记得当时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来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口号,意思是说在比赛里赢与输不那么重要。现在这恐怕不大听到了。这个口号在80年代就已经被取代了。那时候我在北京,已经有一个新的口号,就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我还记得比较清楚,有一次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教练和我一起练跳远。这是七项全能的项目之一,我跟她说,我有点舍不得和她一起参加比赛,因为我原来的跳远成绩比她好一点,如果打败她是不是会让她不好意思。可是她把我训了一通,说,那种老一套的看法在中国已经取消了。

她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现在没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体育是有竞争性的,该打败她就得打败她。在儒家文化传统里,脸面终究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你显然对此有意识。那么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或者就说是中国和美国的体育文化之间,对于竞争肯定也是有不同看法吧?

我认为,不应该以为中国是个没有竞争的社会。中国人口很多,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的想法,我认为也是比较强的。所以中国不是一个没有竞争,而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的国家。

不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确实也有面子的观念,这和美国文化区别很大。我参加中国的体育比赛时也经常碰到了面子这样的概念。那么你怎么处理呢?

一开始,我不知道面子是什么样的东西。比方说,我代表北京参加全国青年运动会的时候,有人说:“她是为北京争光的美国姑娘”。

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一个美国姑娘代表北京市参加比赛能够体现这是给北京市的面子争光那个概念,因为实际上我是在美国培养的,不是在中国培养的。

后来我发现,他们的逻辑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逻辑是,我能够拿到冠军的意义是因为我是通过那个体制培养的,所以我能够表现那个体制的优势。

不过到了中国以后我发现,我为什么能够为北京的添光,好像是因为他们觉得一个外国人愿意代表北京,参加比赛表示一种赞扬,或者一种支持。

在中国,这样的一种支持是有意义的。所以那个时候我觉得这个概念和美国的是有一些差异。中国和美国都是很重视体育的国家,可是你觉得体育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同美国有什么不同吗?比方说在表现方式上,或是什么更内在的东西?

有一点就是美国的草根体育和中国的相比,发展更广泛。我想这是因为西方的体育文化是美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西方的体育是19世纪才引进的,它没有完全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我觉得最近几十年它已经开始渗透到中国草根的层次。

不过,中国人喜欢看一些大规模的比赛,尤其是奥运会。我觉得奥运会在中国引起的注目远远超过了比方说盐湖城202_年在美国引起的注目,或者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引起的注目。这可能是因为奥运会和整个国家的面子有关系,所以很多中国人很关注。

你是不是说,体育在中国的民族自我观念上更重要,而在美国,体育是一个更个人的东西? 哦,美国通过体育展现的民族主义也比较强烈,这方面和中国的差异可能不是非常大。

那你熟悉欧洲的情况么?如果说中国和美国差异不大,那么欧洲国家比方英国同美、中两国有哪些瞩目的差异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研究一点中国体育的历史,中国和美国的历史关系非常紧密。大部分中国早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体育是通过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介绍过来的。后来中国和美国一直通过奥运会有了很密切的关系。

比方,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在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奥运的所谓“合法席位”后参加的第一次奥运,是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Lake Placid)冬季奥运会,第一次参加的夏季奥运会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所以中国和美国通过奥运会有很密切的关系。这方面中国和英国就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有一些关系可能是通过别的渠道。足球呢?

足球当然是个例外!因为这方面美国和中国也是比较相同的,我们的足球老上不去!(笑)有的时候有中国人问我为什么中国的足球老上不去,我说你们的挑战和美国的挑战完全一样。不过我相信再过十年,争取足球世界杯的冠军,可能是中国和美国一起对阵。关于体育商业化的问题,你觉得中国和西方的情况基本一样还是很不一样? 最近20年来,中国体育在商业化方面碰到很大挑战,从这方面也能看到中国体育和美国体育的区别。比方说,在中国直到现在,他们的职业联赛,像足球赛或者篮球赛,一直没有能够利用电视的播映权来获得很大的收入,这方面和美国不一样。

至于赞助商的情况,这比播放权的情况好一些,不过钱的数目给的还是不如美国那么丰厚。

论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中的交融

1.东西方体育的文化背景1.1东方体育文化背景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以小农经济为基本格局的生产方式得到相对完备的发展,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意识较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忙碌与土地上,在这一文化心态影响下,求和谐欢娱,重养生、健身的体育价值得到了认可推崇,而竞争性的富于冒险创新性的体育因没有充分发展的社会文化空间,而没有形成发展的大气候。普遍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是以“阴柔”,以静养生为特征的。如中国围棋、太极拳、气功;印度的瑜伽术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动作结构讲究柔缓、稳重、平衡和统一,与西方体育所崇尚的“更快、更高,更强”的“阳刚”性有较大区别。在现代体育中,一些身体直接接触,竞争激烈,对抗性强,危险性大,需要冒险精神的体育项目,东方就相对落后;而一些以个人技术,表现难、美为主要取胜因素的体育项目则开展广泛,并具有一定优势。1.2西方体育文化背景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欧文化,他是在工业生产、市场竞争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其体育文化中多提倡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强壮。作为西方体育文化乃至......(本文共计1页)

第五篇:东西方在高血压防治上的差异

Yoshihiro Kokubo(日本大阪国立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博士的一篇文献综述再次证实了改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但生活方式的改善具有种族特异性。由于东西方人群在基因、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其血压水平对于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Yoshihiro称不管是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还是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其发布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对于改善生活方式的相关建议都是千篇一律。“换句话说,无非是限制钠盐摄入、增加蔬果摄入,多食用鱼类制品,少食用高饱和脂酸及全脂食品,适当减重,坚持运动,适度饮酒,戒烟等内容。”

Kokubo博士在综述中提到上述建议同样是脑卒中防治的关键因素,文章在线发表于202_年1月13日的《Hypertension》上。【Hypertension 202_ Jan 13;[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2442 0548】

考虑到东西方人群存在诸多差异,Kokubo博士决定从各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入手,重点比较东西方人群生活方式上的不同。

Kokubo博士在heartwire 的采访中表示“甚至不同的东亚国家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中国和日本在海产品的食用上就存在显著差异,我希望通过参考各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改善生活方式的相关建议来分析对比各国生活方式的差异,我想这可能会为生活方式与降压疗效的改进揭开新的篇章。”

控制钠盐的摄入

包括饮食疗法防治高血压研究(DASH)、食盐与高血压国际研究(INTERSALT)和宏量/微量元素与血压国际研究(INTERMAP)等在内的一系列大型研究均证实减少钠盐摄入可直接影响降压效果。

Kokubo博士指出,日本北部地区由于喜食腌菜(泡菜)、豆豉和味噌汤等食物,因此成为东亚各国中钠盐摄入量最高的地区之一,而该人群高碳水化合物(主要为米饭)、低饱和脂酸和动物蛋白的饮食结构则被认为与颅内出血风险升高存在相关性。

除此之外,亚洲人群多携带有盐敏感基因,通常盐敏感基因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种族人群在钠盐摄入后血压水平的变化也随之不同。

Kokubo博士认为基于上述原因,针对东亚人群的指南建议应更多的关注钠盐摄入情况。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Kokubo博士提到的其他重要差异还包括:

◎ 西方膳食中肉类和饱和脂酸的比例较大,这种饮食结构使得西方人群在血压控制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获益上更为显著。

◎ 关于日本人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鱼类和豆制品的大量摄入可能是该人群冠心病的死亡率居世界最低的重要原因。

◎ 肥胖与超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之一,但在东亚地区,无论男女,超重人群的比例均不高,这无形中降低了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然而,日本白领男性身体指数(BMI)的增加则大大提高了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 无论东西方人群,坚持运动对于高血压防治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 日本男性的饮酒量居世界首位,远远高于英美男性,然而亚洲女性的饮酒量则低于西方女性。如果能够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日本男性的饮酒量,那么该人群在降压方面将获益匪浅。

◎ 东亚男性的戒烟率远远高于欧洲男性。东亚男性的吸烟率高达40%-60%,居世界首位。相较于西方人群,戒烟所带来的临床获益在东亚人群中更为显著。

改善生活方式:因种族而异

Kokubo博士得出结论称,无论东西方人群,增加蔬果摄入、坚持运动、适当减重都是控制血压的重中之重。

东亚人群可因蔬果、鱼类的高摄入以及肥胖的低风险而获益,但盐敏感基因和高钠盐摄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优势。

Kokubo还提到,日本男性的高饮酒量可升高血压水平,尤其对于这样一个缺乏醛脱氢酶的民族,周所周知醛脱氢酶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西方人群应该把重点放在减轻体重上来,这需要坚持运动,用鱼类产品替代富含饱和脂酸的肉类食物。

Kokubo博士指出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以明确不同生活方式对于东西方人群控制血压和降低CVD发病风险的具体影响。

编译自:Fran Lowry.Best Ways to Cut Hypertension Differ for Westerners, Asians.Heartwire.January 17, 202_.相关阅读:

• 国际高血压新指南如何“落地”中国? • 徐希平:对比高血压临床防治中西方差异 • 王文:从中欧高血压指南看现代血压测量

进一步比较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