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ERUMO生产管理系统之研讨报告
TERUMO生产管理系统之研讨报告
文字说明部份
第一部份
生产管理
一、需要明确的概念
1、计划,在这里,计划的概念需要进行区分,计划分为主生产计划(它将影响到采购的执行),具体到月到日的制品生产执行计划及具体到天到工程的计划,我们将后两种以LOT为单位安排的计划通称为指示,即生产管理向制造现场发出的命令。它已经是主生产计划执行的具体化安排。
二、生产计划的作成方法
1、生产计划是按月作成的,但有三个月是按天进行的,再后面是以月为单位作计划。
这主要出于国内采购周期较短,而日本采购的周期较长而进行的折衷的考虑方法。
三、制造指示书
四、
第二篇:ERP之生产管理系统论文
ERP之生产管理系统论文
论文2.84万字+c#程序+sql数据库+任务书+翻译+开题报告 下面以生产电脑来模拟执行一次生产过程:
1)同时执行PROC_作业工艺拷贝, PROC_作业BOM拷贝, PROC_计算子物料数量和PROC_生成作业领料单, 生成<<作业工序标准>>,<<作业工序费率>>,<<作业BOM明细表>>和<<作业领料单>>并计算子物料作业单号和生产批量和领料数量。
详细的计算结果请查看数据库的表。
作业领料单需要根据最高层(0层)物料生成,但制造是从低层制造开始,所以首先是发出低层制造所需的物料。物料数量的计算: 电脑数量为1。
主机数量 = 电脑数量*(1+废品率)= 1*(1+0.02)=1.02.主板数量 = 主机数量*(1+废品率)= 1.02*(1+0.01)= 1.0302.线路板数量 = 主板数量*(1+废品率)= 1.0302*(1+0.05)= 1.0817.塑料数量 = 线路板数量*(1+废品率)= 1.0817*(1+0.01)= 11.899.2)执行存储过程“PROC_批量领料”, 领取材料的数量和成本过账, 即通过<<工序批量领料明细表>>将材料发到生产场地,减少材料仓库的数量和成本,增加工序材料库存数量和成本。领取生产线路板的物料。只有塑料一种物料。入库材料成本 = 入库数量*单位材料成本
--入库数量(生产领料数量).由作业领料单中的父项数量计算出来的.--单位材料成本,是从物料主文件_实际成本中取的数量
3)根据完工量计算子物料的消耗量.执行存储过程“PROC_完工量计算子数”.通过分析计算, 将子物料消耗量和成本插入到<<工序库存累计表>>.结转线路板所消耗的子物料的数量和成本.录入完工数据到<<生产入库明细表>>.线路板所属的子物料塑料发到生产车间, 我然后被耗用.1.2)执行存储过程“PROC_制成品过账”, 计算生产主板本层增值成本, 并将下层累加, 即该生成主板的成本.人工成本 = 工资率 *(准备时间+加工时间)= 10*(1+10)= 110 这个工资率是在雇员主文件中定义, 可以看成是实际人工成本.因为拿月薪的工资可以计算出工资率.准备时间和加工时间取自<<生产入库明细表>>, 是实际的生产工时.变动制造费用 = 变动制造费用*(工时_件+准备时间)=(10+1)*10 = 110.--变动制造费率取<<作业工序费率>>中的数据,见存储过程“PROC_制成品过账”.--准备时间和加工时间取自<<生产入库明细表>>, 是实际的生产工时.固定制造费用和外协加工费计算与变动制造费用计算赔同理.1.3)如果继续生产主板, 则再执行存储过程“PROC_批量领料”, 即领料生产主板.1.4)根据完工数据计算子物料的消耗量.执行存储过程“PROC_完工量计算子数”.将生产量和生产工时录入到<<生产入库明细表>>中.主板所属的子物料线路板和CPU发到生产车间, 然后被消耗, 在<<工序库存累计表>>中, 入库既是发到生产车间的物料, 出库既是被消耗的物料.线路板材料成本 = 1.0817 * 119 = 128.7.线路板人工成本 = 1.0817 * 110 = 118.80.线路板变动制造费用 = 1.0817 * 110 = 118.80 线路板外协费用 = 1.0405*300 = 118.80 CPU材料成本 = 1.0405*300 = 312.20 1.5)执行存储过程“PROC_制成品过账”, 计算本层主板增值成本, 并将下层累加, 生成主板的成本.主板材料成本=128.7 + 312.2 = 441.主板人工成本 = 下层人工成本+本层增值人工成本=119+110=219 主板变动制造费用=下层变动制造费用+本层变动制造费用=119+110=219 主板固定制造费用 = 下层固定制造费用+本层固定制造费用=119+110=219 主板外协费用 = 下层外协费用+本层外协费用=119+110=219 主机和电脑的成本计算由此类推.实际成本的计算与成本滚加是不同的.这一点要认识清楚.成本滚加是对物料清单的成本滚加, 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 不能能存货计价成本, 只能用于成本分析.而实际成本是根据移动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成本, 需要以此做存货计价成本.5.3.2 程序执行流程说明
如果是第一次运行程序, 系统将提示用户配置数据库.配置完数据库后可以选择保存连接字符串, 这样下次在数据库位置没有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可以不必再配置数据库.当然也可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修改数据库连接配置.数据库一旦连接成功, 就可以进行生产了, 请选择管理-生产管理即可进行生产过程的模拟.生产管理过程的演示是一个向导共有十步.用户可以按照向导的要求完成生产过程.
在进行生产的同时可以修改数据库中的表,也可以查询部分报表. 在生产完成之后,可以查看报表,也可以维护数据库. 5.3.3 各个模块使用说明 1.数据库连接配置
数据源配置向导是一个对话框, 如图3-11:
第五章 生产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5.1 概要设计
数据库作为应用程序的底层, 一旦设计完成, 我们就可以做软件的设计了, 本章将实现这个ERP生产管理软件.5.1.1 生产管理系统设计要求
ERP生产管理模块支持现代科学的生产模式:既能完全按订单控制生产,又能兼顾安全库存、销售订单控制生产,通过企业自定义的产品工序、产品物料、生产工时能 实时控制生产流程,控制生产成本,即支持内部生产,也支持委外生产。
能根据实际情况汇总生成生产计划,通过强大的生产调度模块汇总生成最优的生产派工单,并通过系统 自动分析生成物料清单,触发库存、采购模块,最快速的进行物料准备或采购,并且能支持生产中意外发生的物料应用。对实际的生产中每一道工序所用的工时成 本、物料成本进行日清日结登记累加,工序之间交接进行有效管理,能得到精确的产品生产成本。ERP 的生产管理包括:产品生产工序设计、工序物料设计、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内部 / 委外生产管理、物料损益管理、生产成本查询、标准数据报表等功能。
1).产品生产工序设计
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工序可能都不一样,使用者可根据实际设计出不同的生产工序方案,并通过该模块进行严格的设计流程控制,通过设计、审核、变更、查 询对产品的生产工序进行设计或因需变更。).工序物料设计
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工序可能都不一样,那么每道 工序的物料应用也需要设计,使用者可根据实际设计出不同的工序物料设计方案,并通过该模块进行严格的设计流程控制,通过设计、审核、变更、查 询对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进行物料设计或因需变更。
3).生产计划管理
ERP 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块具有支持单一或多计划单汇总、自动分析库存、确认生产数量等智能功能,为安排实际生产、采购物料自动提供数据清单。为了流程控制准确,生成的计划单如不能通过审核,系统支持自动还原再进行没有数量限制的重新制定生产计划单。
4).生产调度管理
ERP 的生产调度管理模块支持单一或多生产计划单汇总后生成生产派工单,为了流程控制准确,生成的派工单如不能通过审核,系统支持自动还原再进行没有数量限制的 重新制定生产派工单。生成的生产派工单包含各工序物料、工时的设计成本等信息,在内部 / 委外生产模块中等待执行.5).内部 / 委外生产管理
ERP 的内部 / 委外生产管理模块对实际的生产中每一道工序(或者委托加工的环节)所用的工时成本、物料成本进行日清日结登记累加,对每道工序完成后的产品交接进行有效控 制,保证产品的质量,通过对每道工序成本控制考核,从而达到对整体生产成本控制的目的。该模块的强大的查询功能能实时地的知道派工单的生产状态。
6).物料损益管理
实际的生产中的物料应用可能会与设计的物料数量、种类有出入,ERP 的物料损益管理模块能将意外发生的物料应用记录、累加,并能识别应用设计之外物料的相应工序,不论是增加或者节省了物料都能有效控制,利于生产成本控制。
7).生产成本查询
该模块对通过条件查询、关键字查询等对已完成的生产派工单进行汇总查询、报表打印。5.1.2 软件设计结构
对于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来说,我们很容易想到用模块化来设计它。这样做至少可以提高代码的重用程序,降低硬代码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等。出于上面的考虑,我将生产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分为模块:主窗口,数据库连接配置模块,数据库访问代理模块,生产管理系统模块(核心),数据库表编辑模块,生成报表模块。图3-3显示了生产管理系统的软件结构图:
ERP之生产管理系统论文
中国电子口岸平台,政府与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可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数据交换对象包括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国内外企业、驻华使领馆、个体工商户等;连接方法有:PSTN, ISDN, ADSL,DDN, FR, ATM等有线或GRPS, CDMA等无线接入方式;交换格式包括EDFACT, XML, HTML, WML, SWIFT等。
2.3.2事务处理功能.中国电子口岸可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办理核销审批、加工贸易合同审批、减免税审批、报关单申报、进出口许可证件和外汇核销单和申领、结付汇核销、保税区台帐申请、ATA单证申请等提供实时在线服务。2.3.3身份认证功能.电子政务网上操作谁也见不到谁,不仅要解决安全问题,更要解决信任问题,否则发生法律纠纷难以判定法律责任。中国电子口岸入网用户都要经过工商、税务、质检、外贸、海关、外汇等6个职能管理部门严格的入网资格审查,才能取得入网IC卡开展网上业务,从而有效解决网上业务信任关系和法律责任问题。身份认证包括:对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外贸、技术监督局等政府部门的身份认证;对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贸工业服务企业、外贸附属企业的身份认证;对个体工商户的身份认证。2.3.4存证举证功能.根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授权以及上海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与各用户单位之间签订的协议,上海电子口岸数据中心针对部门联网应用项目承担存证举证的责任,电子数据存证期为20年。2.3.5标准转换功能.按照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各部门以及企业用户的需要,由上海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对交换数据进行代码转换,如组织机构代码转换,业务单证代码转换,参数数据代码转换。2.3.6查询统计功能.根据提供共享业务数据主管部门或单位的授权,有控制地开放数据查询和统计服务。共享数据包括进出口报关单数据、企业经济户口档案数据、外汇核销单数据、海陆空铁邮及快件等货运数据、知识产权数据等。2.3.7网上支付功能.针对用户支付税费和货款的需求,由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在中国电子口岸设立网上银行,为用户开设电子帐户,提供资金支持、信用担保、帐务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
2.3.8网络隔离功能.企业及个人与政府部门的联网通过电子口岸实现“一点接入”,使上海电子口岸成为上海市政府网关,并实现政府网与互联网的逻辑隔离,从而确保政府网络的安全性。
3.文献综述
3.1国内研究现状
上海海关关长孙毅彪在题为《共识•共进•共赢--长三角通关管理一体化新思路》的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地方电子口岸建设,深化“大通关”工程建设扩大上海电子口岸的应用面,实现上海口岸所有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一点式”接入。拓宽上海电子口岸的覆盖范围,与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主要口岸城市互联,推动长三角各地方电子口岸的互通和对接。同时,加强与地方党政机关、口岸相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按照区域通关改革的进度和要求,协调口岸相关管理部门实施配套改革,建立海关与口岸管理部门的协作机制,有效提升区域整体通关效率。
中国海关杂志专栏评论学者刑海洋也在相关文章中指出口岸是国家的门户,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 WT0 后,对外贸易量增大,就更有必要建设和完善电子口岸。针对目前上海市的电子口岸发展存在的一下特征: 1.外经贸企业对发展电子口岸的意识薄弱
2.电子口岸的发展缺乏专业性服务
3.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4.普遍缺乏国际电子口岸的商务人才
他提出了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 加大宣传力度, 务实地发展电子口岸, 培养适应电子口岸发展的专门人才来推进本地区电子口岸发展的进程.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口岸建设中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政府必须努力提高电子口岸的调控能力。要提高政府的管理调控能力,必须先明确相应的管理调控主体,政府内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努力培育电子口岸市场.3.2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在信息革命和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无纸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加强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美国学者瑞维•卡拉科塔和安德鲁•B•惠斯顿1995年提出3P(人员people、程序process、合作partnership,即精干的人员,实用高效的程序,与外界良好的合作)发展战略,更注重海关内部、海关与企业之间以及海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念和方式的变化。通过对守法评估、客户导向和经济担保实施了电子化的程序管理,把海关的监管活动当作生产产品的过程来加以管理,投入的是海关的管理资源(如人力、物力、信息、法规和社会需求),产出的是海关监管的整体效果(包括通关速度、查验比例、税款数量、查获违禁品数量和社会满意度);通过立法为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行了预报关方式,促进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通关模式体现了在货物到达前,通过准确及时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对高风险货物进行认定例外干涉.对信誉客户的灵活报关安排;定期的报关或延期的关税交付四个主要概念。
新加坡作为一座岛国花园城市口岸物流是其整个国家竞争力的良好体现.因此,新加坡学者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展情况被封为是全球电子政务的典范.新加坡学者认为在考虑电子口岸建设的时候应该以宏观的眼光看待,主要考虑协调政府和工商界的交流:风险管理和企业分类;安全的电子通关平台;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的立法5个方面。承认不同的机构在电子通关控制中拥有不同的优先权,电子口岸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通关速度,树立新加坡世界一流口岸的需要.然而,日本海事大学学者在其EMBA学位论文提到口岸通关工作效率问题研究更强调不同权利机关之间的合作是提高电子通关效率的基础。运用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强协调过程,以电子报关和电子审单为基础,新加坡海关和其他政府部门尝试建立一种称为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这意味着只需要一次报关,客户就可以完成进出口通关程序,这一次性的报关包含了所有涉及到的部门,如海关、商检、口岸、运输公司、银行和税务等。4.电子口岸相关问题的研究 4.1电子口岸的内容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的整体框架是:利用IT技术和电信公网(Internet),将国家外经贸、海关、国检、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整个进出口业务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数据电子化—以“电子底帐”的形式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实现各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网与公共数据中心连接,在一个完全互联的平台上,实现国家12个部委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联网核查,而企业上网就可以办理报关、出口退税、外汇核销、转关运输等各种进出口手续。理调控主体,政府内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努力培育电子口岸市场.3.2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在信息革命和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无纸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加强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美国学者瑞维•卡拉科塔和安德鲁•B•惠斯顿1995年提出3P(人员people、程序process、合作partnership,即精干的人员,实用高效的程序,与外界良好的合作)发展战略,更注重海关内部、海关与企业之间以及海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念和方式的变化。通过对守法评估、客户导向和经济担保实施了电子化的程序管理,把海关的监管活动当作生产产品的过程来加以管理,投入的是海关的管理资源(如人力、物力、信息、法规和社会需求),产出的是海关监管的整体效果(包括通关速度、查验比例、税款数量、查获违禁品数量和社会满意度);通过立法为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行了预报关方式,促进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通关模式体现了在货物到达前,通过准确及时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对高风险货物进行认定例外干涉.对信誉客户的灵活报关安排;定期的报关或延期的关税交付四个主要概念。新加坡作为一座岛国花园城市口岸物流是其整个国家竞争力的良好体现.因此,新加坡学者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展情况被封为是全球电子政务的典范.新加坡学者认为在考虑电子口岸建设的时候应该以宏观的眼光看待,主要考虑协调政府和工商界的交流:风险管理和企业分类;安全的电子通关平台;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的立法5个方面。承认不同的机构在电子通关控制中拥有不同的优先权,电子口岸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通关速度,树立新加坡世界一流口岸的需要.然而,日本海事大学学者在其EMBA学位论文提到口岸通关工作效率问题研究更强调不同权利机关之间的合作是提高电子通关效率的基础。运用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强协调过程,以电子报关和电子审单为基础,新加坡海关和其他政府部门尝试建立一种称为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这意味着只需要一次报关,客户就可以完成进出口通关程序,这一次性的报关包含了所有涉及到的部门,如海关、商检、口岸、运输公司、银行和税务等。4.电子口岸相关问题的研究 4.1电子口岸的内容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的整体框架是:利用IT技术和电信公网(Internet),将国家外经贸、海关、国检、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整个进出口业务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数据电子化—以“电子底帐”的形式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实现各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网与公共数据中心连接,在一个完全互联的平台上,实现国家12个部委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联网核查,而企业上网就可以办理报关、出口退税、外汇核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整体框架如下图(表1.1)所示:
资料来源:上海海关网
5.上海电子口岸发展面临的环境形势分析
5.1宏观环境
目前国际局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上海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也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我国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和用好2 1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本国经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信息技术革命与跨国公司扩张的推动一下,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突破国界的限制,商品、服务、资本与信息的跨国流动规模日趋扩大,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各国、各地区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空前增加,竞争与合作逐渐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旋律。这种贸易国际化的趋势必然要求海关作业也以同样国际化的标准进行,电子口岸建设和完善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将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文环境。根据国际交流的新需求、新挑战,积极推动与国际大都市相符的人文环境,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洋文化内涵,发展能够代表当今世界最新时尚,体现当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社会文化结构、时代精神风貌,建设具有国际水准、不断变革创新与冒险精神,充满活力与较高素质的人文环境。
从技术环境上来看,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更加紧密。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社会使得上海电子口岸建设适应运输工具大型化,口岸运作信息化、网络化,口岸服务高效化、便捷化:能够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无纸化贸易。5.2微观环境
从空港来看,上海口岸的目标是建设航空枢纽,而周边的香港、仁川、新加坡和吉隆坡都提出了类似的目标:香港机场管理当局的宗旨是本着保持香港主要国际及地区航空中心地位和目标,致力于成为世界级的机场营运机构;韩国仁川机场战略目标为“21世纪东北亚的一流航空枢纽,力争成为欧美大陆从空中进入北太平洋地区的门户.新加坡机场已获得“亚洲最佳机场”和“全球顾客最满意机场”殊荣,战略定位为把樟宜建成世界空中交通枢纽和世界最好的机场;吉隆坡机场的目标则是力争成为东南亚的客货运中枢。对此,国家民航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视,成立了推进上海航空枢纽建设联合领导小组,制定了《推进上海航空枢纽行动方案》,各相关部门正按行动方案的内容分阶段逐步推进,力争2007年初步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
从海港来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应该以东亚地区集装箱枢纽港为优先发展目标。这是因为:一是从运输方式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运输中的80%-90%由国际海运来承担,国际海运的特点造成了国际航运的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而多式联运的综合物流系统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使集装箱运输成为国际海运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运输方式;二是从地域因素看,据分析和预测,2005年全球出口量将有53%来自亚洲,而亚洲的进口占全球进口量的37%,同时出口北美、欧洲的货量也将在未来4年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毫无疑问,亚洲目前及今后将继续是全球集装箱运输发展前景最好、市场最繁荣的地区,特别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大力发展,必将进一步促使亚洲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竞争的焦点。东亚地区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上海应努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口岸业务。5.3内部环境
根据上海近几年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上海口岸承接20世纪90年代以来良好的发展态势,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增长的幅度也越来越大。上海海港口岸集装箱量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8.36,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32%;货物吞吐量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42%,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19.7 %.上海空港口岸进出口货邮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8.61,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38.2%,出入境旅客近5年平均增长率为20.31%(由于“非典”的影响2003年增长率为一14.21).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给上海口岸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上海电子口岸加快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上海口岸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利条件。
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与中国的空中门户,建成亚太地区的核心枢纽,最终成为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成为集本地运量集散功能、门户枢纽功能(国内到国际中转、国际到国内中转)、国内中转功能和国际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复合枢纽;上海空港建设的加快为上海空港建设带来机遇.为上海空港口岸的建设带来机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所组成的一个港口群的概念,其核心就是要拥有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关键是洋山深水港建设。2005年6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洋山保税港区,这对于改善洋山深水港区的口岸政策软环境,提升其国际综合竞争力,确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我们将以有利于形成上海电子口岸优势和功能提高,有利于形成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有利于形成电子口岸监管协调统一发挥整体优势,体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为原则,力求通关手续更简便、通关流程更优化、通关速度更快捷、通关服务更完善、口岸管理更科学。使上海电子口岸贸易物流功能不断增强;上海口岸电子通关查验功能不断完善;上海电子口岸货运货代服务业不断发展;上海电子口岸贸易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6 上海电子口岸现状及分析 6.1上海电子口岸现状
上海电子口岸工程于2001年5月24日开始在海关总署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筹建下成立.同日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上海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分中心。该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上海市以电子口岸建设为契机,实施“大通关”工程,建立“大通关”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大通关”工作。在上海市政府的协调下,由上海市信息办、上海市计委、上海市外经贸委、上海海关、中国电信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联手协作,组建了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集国际经贸信息、港口物流信息和政府监管信息于一体的权威的电子口岸信息统一发布平台—亿通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上海口岸一般进口货物通关提货时间,海运已经压缩为48小时左右(不涉税的货物仅24-36小时),空运压缩为14个小时左右。特定地区通关效率的提高更是明显:外高桥保税区49家空运进口“直通式”试点企业,通关时间仅需6小时,40%的货物4小时内通关;松江出口加工区货物快速通关,时间不超过4小时;空运国际快件通关时间由原来的平均36个小时缩短为2小时;上海海关的进出口无纸通关试点,至今已有3千余票(次)货物通关,对不涉税,不需查验的货物,海关从电子审单到放行仅需5分钟。上海市电子口岸“大通关”的提速,极大地促进了口岸管理的规范化,不仅口岸执法单位实现了有效监督,而且促使中介管理机构规模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出口企业更是交口称赞,一致反映实行电子“大通关”后,口岸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企业通关成本显著下降。据上海菲利浦电子元件公司介绍,仅2001年一年,该企业因通关速度提高就节省了180万美元,公司投资总额已由1996年的2300万美元扩大到2001年的10600万美元;富士施乐公司反映,由于以前通关效率不快,不得不储存大量零配件,大通关后,该公司的仓储下降了10%,客户满意度出由73%提高到92%;IBM公司反映,通关效率提高后,企业成本降低了20%-25%,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度,上海IBM公司已成为总公司的亚太区物流中心,2001年又新增投资3亿美元在上海建立芯片封装厂。
目前,上海市正在深化和完善电子口岸建设工作,扩大无纸通关试点范围,目标是在2007年年底前,上海口岸通关效率和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海运进出口货物通关提关货在24小时内完成,空运在12小时内完成。其中重点区域和IT等重点产业及有快速提货要求企业的通关提货时间在8小时以内完成;区内生产性企业的空运进口货物,从飞机落地到运达企业在6小时内完成,出口加工区内企业空运进口货物在4小时内完成。6.2上海电子口岸现状分析
中国电子口岸作为新生事物,尤其是作为一个跨12个部委庞大的信息系统,在实现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共享、促进经贸发展的同时,目前也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电子口岸的建设,影响电子口岸的效能的发挥。6.2.1信息共享问题.电子口岸的正常运转涉及到12个部委的相互协调与相互配合,最重要的能实现信息共享,以提高办事效率和执法透明度和公正度。然而,尽管有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与积极推动,但电子口岸系统的信息共享并不容乐观。首先是遭到一些机构掩盖落后的本能抵制。如海关总署曾希望与某机构共享海关的数据,但该机构却拒绝接收;问题反映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先后批示要求加快该机构与海关总署的联网,但该机构却迟迟不愿意联网。原来,该机构采用的系统在技术上有缺陷,虽然明知联网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与海关联网必然要对自己的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于是该机构选择了低效率而不愿信息共享。其次是部门利益的驱动。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信息不对称对部门利益的贡献不匪,一些部门对涉及本部门的利益的信息不愿共享,担心信息共享会损害本部门的利益;或者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一方面只想共享别部门的信息,而不愿意本部门的信息被共享。6.2.2标准体系问题.由于启动电子口岸建设时,相应的12个部委已经或多或少地建立了一些信息系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数据标准。例如海关给企业的数据代码为10位,外汇管理局给企业的数据代码是9位,其它的业务单证代码、参数数据代码等也是各不相同。目前为止,电子口岸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这无疑将影响信息系统的共享效率与价值,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业务出错的机率。6.2.3.信息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作为政务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政务活动不同于商务活动,它涉及政府机密、敏感信息和公民企业隐私,所以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建设中非常重要也是十分紧迫敏感的问题。电子口岸作为相关部委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同样面临信息安全问题。电子口岸虽然采用了“一点接入”的方式把每一个行政管理机关与其它行政管
理机关和企业联接通道全部进行逻辑隔离,在公共数据中心加装多重防护措施,以保证有效保护运行系统和网络的安全,但由于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法分子或好事之徒有可能利用所掌握的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恶意破坏或攻击,造成系统瘫痪或企业客户信息丢失,被窃损害,从而形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
6.2.4.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外经贸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正忙于解决吃饭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计算机网络设施建设。拥有计算机的外经贸企业,也主要是用于文本处理、数据统计。多数外经贸企业虽然已经上网,但主要用于信息查询和进出口的部分纠纷;建立企业网结或在网络平台建立企业网页的仍为数不多。对产、供、销,人、财、物等重要资源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企业比例更小。再加上对电子商务安全的担忧,许多外经贸企业加入上海电子口岸的意识不是很强,因而也就疏于加强本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了。在电子口岸这一系统框架内,相关政府机构因有国家财政的支持而处于信息技术的高端,而许多外经贸企业则处于信息技术的低端,产生了政企之间的数字鸿沟。
6.3.5商务人才问题.电子口岸的发展,需要企业拥有所需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计算机原理、软件开发、应用与维护、网络技术与国际贸易、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知识相结合的人才。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原因,再加上电子口岸是一种新事物,其完善和发展也有待于国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国际电子口岸的商务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相关政府机构也同样存在人才缺口。上海电子口岸发展对策
7.1加强政府对电子口岸建设宏观管理 上海电子口岸建设是我国推行“金关工程”的必然要求,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从宏观的角度,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协调,建立联络机制,统筹制定标准,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推进上海电子口岸良性发展.上海电子口岸建设不但涉及面广、程序复杂,而且政策性强、专业性强、时效性强,涉及的职能部门多,环节多,各个口岸具体情况不同,发展也不平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势必会给上海的电子口岸建设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要顺利推进上海电子口岸建设,离不开上海市政府有关机构的指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各方的密切配合。各相关政府机构要将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加强协调,把有关部门协调起来,将有关企业协调起来,推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各口岸管理部门和工作协调机构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困难,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分类指导,强化协调机制,使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成效。
7.2加强企业物流数据的信息化建设
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一步.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口岸的电子化.在企业管理中,任何工作和岗位都脱离不开对信息及数据的依赖。作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物流,其对数据的需求和依靠更为迫切。数据管理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物流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库存信息、单据信息、费用凭证的真实、实时,是进出口企业实现快速通关的基础。
7.3努力建成上海口岸物流信息和电子商务统一平台。
全面实现电子平台与口岸所有部门、机构和区域、企业的联网,实现口岸所有单位一点接入电子平台初步实现电子交易、电子通关、电子物流、电子支付的各项主要功能。争取口岸信息化程度在2-3年内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初步形成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口岸信息、枢纽。电子平台要实现与国家有关部门、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重点城市和货物集散地的联网.全面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上海口岸的信息交换和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功能;借鉴国际经验,采纳国际标准,形成跨国信息网络,提供全球供应链管理(SCM)信息服务。7.4加快单证电子化。
开发船舶信息电子申报系统,实现船代一次申报,海事、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港务、理货、引航等部门信息共享,推进海运进口提货单和出口十联单电子化应用,用电子单证替代原来复杂繁复的纸质单证,真正实现贸易的无纸化.只有单证先实现了电子化,企业才有可能实现信息化.电子口岸建设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7.5完善“一站式”报检报关服务
提高上海电子口岸工作效率是一个系统问题,不仅仅海关方面,而且还涉及海关、检验检疫、代理、港务、运输等,甚至于涉及货主与执法部门之间的互信关系。发达国家有先进的、24小时运作的电子报关系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海关、检验检疫、代理、港务、运输、货主等部门连成一体,进行“一站式”服务,同时能够进行电子预报关,之后的通关环节也基本在网上进行,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上海按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也要建设一个集约化程度高、设施完备、服务管理运作经验及企业文化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非常不完善,很多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同时我国汽车企业还具有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这造成了很多上市公司治理失效、无视市场规律、行政命令式经营管理盛行、条块分割严重。直接的影响就是公司业绩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通过合资带来的先进管理方法不仅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素质,而且改善了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与效率,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按照市场化原则来运营企业,并把国际先进的管理系统、经营理念植入中国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江铃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2000年之前,江铃汽车一直处于亏本状态,但自2000年以来,公司业绩持续、稳步上升,这虽然与市场向好、公司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等有关,但是与福特公司进入该公司董事会,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也有很大关系。
外资介入上市公司对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高出国内企业很多,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不仅从国外企业业绩指标、生产率指标等可以看出,就是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身上也可以得到反映。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格的经理人才的缺乏,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因而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很困难的。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引入外资股东,当外资股东的股份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外资股东就不仅会介入公司董事会,而且还会派出一些优秀的经理人员进入经理层,这些经理人员的就任,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国内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了学习和效仿的现实对象,对培养国内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影响重大。江铃汽车为国内其它汽车制造企业输送了一批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3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并扩大出口量
2003年,由于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国内汽车产品进口配额增加,同时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形势大好,产销量猛增,但国产零部件又不能全面满足国内汽车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档豪华乘用车、特殊用途专用车零部件短缺,使得零部件进口量增加较快。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国外零部件企业纷纷来华合资或独资建厂生产汽车零部件,国内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引进技术,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产品,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对外出口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已经成为汽车产品出口的主力军,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金额大大高于整车、整机出口;在以劳动密集型、中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的同时,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出口也有一定的发展;发达国家、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我国主要零部件的主要出口国。亚洲、北美和欧洲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三大主要市场,与此同时,对中东、南美、非洲等一些新兴市场的开拓也取得了成效;在国外建厂、收购国外企业的现象已经出现。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产品返销出口成为出口主力军之一。
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及时满足了国内迅速发展的轿车市场的需要。从我国汽车企业1998年到2005年的销售情况,显示合资企业产品市场占绝对优势,尤其是中级以上技术档次的产品细分市场,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中。中外合资汽车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主要力量,在汽车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如果没有建立这些合资企业,我国的轿车产量将减少2/3以上,国家将付出大量外汇进口轿车,对国家外汇收支平衡造成严重影响。2.4促进汽车产品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销量占84.19%。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
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销量占84.19%。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销量占84.19%。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
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销量占84.19%。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
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外资既可以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又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产业本身和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可谓一举多得。现在一汽集团对汽车上游产业的发展已形成至少二千三百亿元的拉动效应,对下游产业也形成了六百七十亿元的拉动效应。另外,在税收、就业方面也有贡献。专家指出,合资零部件企业有效地拉动了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也是贡献之一。随着对外资开放进一步加深,外资开始加速进入国内的汽车市场。虽然外资对中国的汽车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给国内市场带来许多好处, 但是,随着外资的进入,是否真如人们开始所预料的带来很多好处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些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外资进入其根本动机是推广及提高外资自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利用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
3外资进入我国汽车业的消极影响 3.1中国汽车业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反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设计能力。虽然多年来中国一直提倡以市场换技术来发展汽车业,但是我们现在花费大量金钱买来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有些甚至是淘汰的技术!最为关键的是,引进来的技术,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举个例子,北京现代合资以后,引进现代技术,弃北汽原先所有的设备不用,而从韩国进口,不仅仅对我国的机床企业沉重打击,假3.1中国汽车业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反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设计能力。虽然多年来中国一直提倡以市场换技术来发展汽车业,但是我们现在花费大量金钱买来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有些甚至是淘汰的技术!最为关键的是,引进来的技术,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举个例子,北京现代合资以后,引进现代技术,弃北汽原先所有的设备不用,而从韩国进口,不仅仅对我国的机床企业沉重打击,假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我国最终将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及产品销售地,而不能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
3.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我国最终将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及产品销售地,而不能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
3.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中国电子口岸平台,政府与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可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数据交换对象包括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国内外企业、驻华使领馆、个体工商户等;连接方法有:PSTN, ISDN, ADSL,DDN, FR, ATM等有线或GRPS, CDMA等无线接入方式;交换格式包括EDFACT, XML, HTML, WML, SWIFT等。2.3.2事务处理功能.中国电子口岸可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办理核销审批、加工贸易合同审批、减免税审批、报关单申报、进出口许可证件和外汇核销单和申领、结付汇核销、保税区台帐申请、ATA单证申请等提供实时在线服务。
2.3.3身份认证功能.电子政务网上操作谁也见不到谁,不仅要解决安全问题,更要解决信任问题,否则发生法律纠纷难以判定法律责任。中国电子口岸入网用户都要经过工商、税务、质检、外贸、海关、外汇等6个职能管理部门严格的入网资格审查,才能取得入网IC卡开展网上业务,从而有效解决网上业务信任关系和法律责任问题。身份认证包括:对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外贸、技术监督局等政府部门的身份认证;对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贸工业服务企业、外贸附属企业的身份认证;对个体工商户的身份认证。
2.3.4存证举证功能.根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授权以及上海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与各用户单位之间签订的协议,上海电子口岸数据中心针对部门联网应用项目承担存证举证的责任,电子数据存证期为20年。2.3.5标准转换功能.按照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各部门以及企业用户的需要,由上海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对交换数据进行代码转换,如组织机构代码转换,业务单证代码转换,参数数据代码转换。2.3.6查询统计功能.根据提供共享业务数据主管部门或单位的授权,有控制地开放数据查询和统计服务。共享数据包括进出口报关单数据、企业经济户口档案数据、外汇核销单数据、海陆空铁邮及快件等货运数据、知识产权数据等。2.3.7网上支付功能.针对用户支付税费和货款的需求,由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在中国电子口岸设立网上银行,为用户开设电子帐户,提供资金支持、信用担保、帐务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2.3.8网络隔离功能.企业及个人与政府部门的联网通过电子口岸实现“一点接入”,使上海电子口岸成为上海市政府网关,并实现政府网与互联网的逻辑隔离,从而确保政府网络的安全性。
4.文献综述 3.1国内研究现状
上海海关关长孙毅彪在题为《共识•共进•共赢--长三角通关管理一体化新思路》的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地方电子口岸建设,深化“大通关”工程建设扩大上海电子口岸的应用面,实现上海口岸所有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一点式”接入。拓宽上海电子口岸的覆盖范围,与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主要口岸城市互联,推动长三角各地方电子口岸的互通和对接。同时,加强与地方党政机关、口岸相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按照区域通关改革的进度和要求,协调口岸相关管理部门实施配套改革,建立海关与口岸管理部门的协作机制,有效提升区域整体通关效率。
中国海关杂志专栏评论学者刑海洋也在相关文章中指出口岸是国家的门户,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 WT0 后,对外贸易量增大,就更有必要建设和完善电子口岸。针对目前上海市的电子口岸发展存在的一下特征: 1.外经贸企业对发展电子口岸的意识薄弱
2.电子口岸的发展缺乏专业性服务
3.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4.普遍缺乏国际电子口岸的商务人才
他提出了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 加大宣传力度, 务实地发展电子口岸, 培养适应电子口岸发展的专门人才来推进本地区电子口岸发展的进程.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口岸建设中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政府必须努力提高电子口岸的调控能力。要提高政府的管理调控能力,必须先明确相应的管理调控主体,政府内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努力培育电子口岸市场.3.2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在信息革命和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无纸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加强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美国学者瑞维•卡拉科塔和安德鲁•B•惠斯顿1995年提出3P(人员people、程序process、合作partnership,即精干的人员,实用高效的程序,与外界良好的合作)发展战略,更注重海关内部、海关与企业之间以及海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念和方式的变化。通过对守法评估、客户导向和经济担保实施了电子化的程序管理,把海关的监管活动当作生产产品的过程来加以管理,投入的是海关的管理资源(如人力、物力、信息、法规和社会需求),产出的是海关监管的整体效果(包括通关速度、查验比例、税款数量、查获违禁品数量和社会满意度);通过立法为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行了预报关方式,促进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通关模式体现了在货物到达前,通过准确及时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对高风险货物进行认定例外干涉.对信誉客户的灵活报关安排;定期的报关或延期的关税交付四个主要概念。
新加坡作为一座岛国花园城市口岸物流是其整个国家竞争力的良好体现.因此,新加坡学者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展情况被封为是全球电子政务的典范.新加坡学者认为在考虑电子口岸建设的时候应该以宏观的眼光看待,主要考虑协调政府和工商界的交流:风险管理和企业分类;安全的电子通关平台;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的立法5个方面。承认不同的机构在电子通关控制中拥有不同的优先权,电子口岸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通关速度,树立新加坡世界一流口岸的需要.然而,日本海事大学学者在其EMBA学位论文提到口岸通关工作效率问题研究更强调不同权利机关之间的合作是提高电子通关效率的基础。运用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强协调过程,以电子报关和电子审单为基础,新加坡海关和其他政府部门尝试建立一种称为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这意味着只需要一次报关,客户就可以完成进出口通关程序,这一次性的报关包含了所有涉及到的部门,如海关、商检、口岸、运输公司、银行和税务等。4.电子口岸相关问题的研究 4.1电子口岸的内容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的整体框架是:利用IT技术和电信公网(Internet),将国家外经贸、海关、国检、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整个进出口业务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数据电子化—以“电子底帐”的形式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实现各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网与公共数据中心连接,在一个完全互联的平台上,实现国家12个部委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联网核查,而企业上网就可以办理报关、出口退税、外汇核销、转关运输等各种进出口手续。理调控主体,政府内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努力培育电子口岸市场.3.2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在信息革命和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无纸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加强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美国学者瑞维•卡拉科塔和安德鲁•B•惠斯顿1995年提出3P(人员people、程序process、合作partnership,即精干的人员,实用高效的程序,与外界良好的合作)发展战略,更注重海关内部、海关与企业之间以及海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念和方式的变化。通过对守法评估、客户导向和经济担保实施了电子化的程序管理,把海关的监管活动当作生产产品的过程来加以管理,投入的是海关的管理资源(如人力、物力、信息、法规和社会需求),产出的是海关监管的整体效果(包括通关速度、查验比例、税款数量、查获违禁品数量和社会满意度);通过立法为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行了预报关方式,促进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通关模式体现了在货物到达前,通过准确及时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对高风险货物进行认定例外干涉.对信誉客户的灵活报关安排;定期的报关或延期的关税交付四个主要概念。新加坡作为一座岛国花园城市口岸物流是其整个国家竞争力的良好体现.因此,新加坡学者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展情况被封为是全球电子政务的典范.新加坡学者认为在考虑电子口岸建设的时候应该以宏观的眼光看待,主要考虑协调政府和工商界的交流:风险管理和企业分类;安全的电子通关平台;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的立法5个方面。承认不同的机构在电子通关控制中拥有不同的优先权,电子口岸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通关速度,树立新加坡世界一流口岸的需要.然而,日本海事大学学者在其EMBA学位论文提到口岸通关工作效率问题研究更强调不同权利机关之间的合作是提高电子通关效率的基础。运用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强协调过程,以电子报关和电子审单为基础,新加坡海关和其他政府部门尝试建立一种称为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这意味着只需要一次报关,客户就可以完成进出口通关程序,这一次性的报关包含了所有涉及到的部门,如海关、商检、口岸、运输公司、银行和税务等。4.电子口岸相关问题的研究
4.1电子口岸的内容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的整体框架是:利用IT技术和电信公网(Internet),将国家外经贸、海关、国检、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整个进出口业务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数据电子化—以“电子底帐”的形式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实现各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网与公共数据中心连接,在一个完全互联的平台上,实现国家12个部委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联网核查,而企业上网就可以办理报关、出口退税、外汇核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整体框架如下图(表1.1)所示:
资料来源:上海海关网
5.上海电子口岸发展面临的环境形势分析 5.1宏观环境
目前国际局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上海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也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我国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和用好2 1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本国经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信息技术革命与跨国公司扩张的推动一下,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突破国界的限制,商品、服务、资本与信息的跨国流动规模日趋扩大,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各国、各地区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空前增加,竞争与合作逐渐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旋律。这种贸易国际化的趋势必然要求海关作业也以同样国际化的标准进行,电子口岸建设和完善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将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文环境。根据国际交流的新需求、新挑战,积极推动与国际大都市相符的人文环境,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洋文化内涵,发展能够代表当今世界最新时尚,体现当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社会文化结构、时代精神风貌,建设具有国际水准、不断变革创新与冒险精神,充满活力与较高素质的人文环境。
从技术环境上来看,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更加紧密。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社会使得上海电子口岸建设适应运输工具大型化,口岸运作信息化、网络化,口岸服务高效化、便捷化:能够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无纸化贸易。
5.2微观环境
从空港来看,上海口岸的目标是建设航空枢纽,而周边的香港、仁川、新加坡和吉隆坡都提出了类似的目标:香港机场管理当局的宗旨是本着保持香港主要国际及地区航空中心地位和目标,致力于成为世界级的机场营运机构;韩国仁川机场战略目标为“21世纪东北亚的一流航空枢纽,力争成为欧美大陆从空中进入北太平洋地区的门户.新加坡机场已获得“亚洲最佳机场”和“全球顾客最满意机场”殊荣,战略定位为把樟宜建成世界空中交通枢纽和世界最好的机场;吉隆坡机场的目标则是力争成为东南亚的客货运中枢。对此,国家民航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视,成立了推进上海航空枢纽建设联合领导小组,制定了《推进上海航空枢纽行动方案》,各相关部门正按行动方案的内容分阶段逐步推进,力争2007年初步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从海港来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应该以东亚地区集装箱枢纽港为优先发展目标。这是因为:一是从运输方式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运输中的80%-90%由国际海运来承担,国际海运的特点造成了国际航运的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而多式联运的综合物流系统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使集装箱运输成为国际海运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运输方式;二是从地域因素看,据分析和预测,2005年全球出口量将有53%来自亚洲,而亚洲的进口占全球进口量的37%,同时出口北美、欧洲的货量也将在未来4年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毫无疑问,亚洲目前及今后将继续是全球集装箱运输发展前景最好、市场最繁荣的地区,特别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大力发展,必将进一步促使亚洲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竞争的焦点。东亚地区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上海应努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口岸业务。
5.3内部环境
根据上海近几年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上海口岸承接20世纪90年代以来良好的发展态势,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增长的幅度也越来越大。上海海港口岸集装箱量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8.36,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32%;货物吞吐量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42%,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19.7 %.上海空港口岸进出口货邮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8.61,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38.2%,出入境旅客近5年平均增长率为20.31%(由于“非典”的影响2003年增长率为一14.21).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给上海口岸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上海电子口岸加快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上海口岸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利条件。
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与中国的空中门户,建成亚太地区的核心枢纽,最终成为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成为集本地运量集散功能、门户枢纽功能(国内到国际中转、国际到国内中转)、国内中转功能和国际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复合枢纽;上海空港建设的加快为上海空港建设带来机遇.为上海空港口岸的建设带来机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所组成的一个港口群的概念,其核心就是要拥有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关键是洋山深水港建设。2005年6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洋山保税港区,这对于改善洋山深水港区的口岸政策软环境,提升其国际综合竞争力,确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我们将以有利于形成上海电子口岸优势和功能提高,有利于形成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有利于形成电子口岸监管协调统一发挥整体优势,体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为原则,力求通关手续更简便、通关流程更优化、通关速度更快捷、通关服务更完善、口岸管理更科学。使上海电子口岸贸易物流功能不断增强;上海口岸电子通关查验功能不断完善;上海电子口岸货运货代服务业不断发展;上海电子口岸贸易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8 上海电子口岸现状及分析 6.1上海电子口岸现状
上海电子口岸工程于2001年5月24日开始在海关总署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筹建下成立.同日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上海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分中心。该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上海市以电子口岸建设为契机,实施“大通关”工程,建立“大通关”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大通关”工作。在上海市政府的协调下,由上海市信息办、上海市计委、上海市外经贸委、上海海关、中国电信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联手协作,组建了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集国际经贸信息、港口物流信息和政府监管信息于一体的权威的电子口岸信息统一发布平台—亿通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上海口岸一般进口货物通关提货时间,海运已经压缩为48小时左右(不涉税的货物仅24-36小时),空运压缩为14个小时左右。特定地区通关效率的提高更是明显:外高桥保税区49家空运进口“直通式”试点企业,通关时间仅需6小时,40%的货物4小时内通关;松江出口加工区货物快速通关,时间不超过4小时;空运国际快件通关时间由原来的平均36个小时缩短为2小时;上海海关的进出口无纸通关试点,至今已有3千余票(次)货物通关,对不涉税,不需查验的货物,海关从电子审单到放行仅需5分钟。上海市电子口岸“大通关”的提速,极大地促进了口岸管理的规范化,不仅口岸执法单位实现了有效监督,而且促使中介管理机构规模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出口企业更是交口称赞,一致反映实行电子“大通关”后,口岸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企业通关成本显著下降。据上海菲利浦电子元件公司介绍,仅2001年一年,该企业因通关速度提高就节省了180万美元,公司投资总额已由1996年的2300万美元扩大到2001年的10600万美元;富士施乐公司反映,由于以前通关效率不快,不得不储存大量零配件,大通关后,该公司的仓储下降了10%,客户满意度出由73%提高到92%;IBM公司反映,通关效率提高后,企业成本降低了20%-25%,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度,上海IBM公司已成为总公司的亚太区物流中心,2001年又新增投资3亿美元在上海建立芯片封装厂。
目前,上海市正在深化和完善电子口岸建设工作,扩大无纸通关试点范围,目标是在2007年年底前,上海口岸通关效率和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海运进出口货物通关提关货在24小时内完成,空运在12小时内完成。其中重点区域和IT等重点产业及有快速提货要求企业的通关提货时间在8小时以内完成;区内生产性企业的空运进口货物,从飞机落地到运达企业在6小时内完成,出口加工区内企业空运进口货物在4小时内完成。6.2上海电子口岸现状分析
中国电子口岸作为新生事物,尤其是作为一个跨12个部委庞大的信息系统,在实现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共享、促进经贸发展的同时,目前也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电子口岸的建设,影响电子口岸的效能的发挥。
6.2.1信息共享问题.电子口岸的正常运转涉及到12个部委的相互协调与相互配合,最重要的能实现信息共享,以提高办事效率和执法透明度和公正度。然而,尽管有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与积极推动,但电子口岸系统的信息共享并不容乐观。首先是遭到一些机构掩盖落后的本能抵制。如海关总署曾希望与某机构共享海关的数据,但该机构却拒绝接收;问题反映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先后批示要求加快该机构与海关总署的联网,但该机构却迟迟不愿意联网。原来,该机构采用的系统在技术上有缺陷,虽然明知联网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与海关联网必然要对自己的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于是该机构选择了低效率而不愿信息共享。其次是部门利益的驱动。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信息不对称对部门利益的贡献不匪,一些部门对涉及本部门的利益的信息不愿共享,担心信息共享会损害本部门的利益;或者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一方面只想共享别部门的信息,而不愿意本部门的信息被共享。
6.2.2标准体系问题.由于启动电子口岸建设时,相应的12个部委已经或多或少地建立了一些信息系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数据标准。例如海关给企业的数据代码为10位,外汇管理局给企业的数据代码是9位,其它的业务单证代码、参数数据代码等也是各不相同。目前为止,电子口岸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这无疑将影响信息系统的共享效率与价值,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业务出错的机率。6.2.3.信息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作为政务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政务活动不同于商务活动,它涉及政府机密、敏感信息和公民企业隐私,所以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建设中非常重要也是十分紧迫敏感的问题。电子口岸作为相关部委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同样面临信息安全问题。电子口岸虽然采用了“一点接入”的方式把每一个行政管理机关与其它行政管
理机关和企业联接通道全部进行逻辑隔离,在公共数据中心加装多重防护措施,以保证有效保护运行系统和网络的安全,但由于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法分子或好事之徒有可能利用所掌握的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恶意破坏或攻击,造成系统瘫痪或企业客户信息丢失,被窃损害,从而形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
6.2.4.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外经贸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正忙于解决吃饭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计算机网络设施建设。拥有计算机的外经贸企业,也主要是用于文本处理、数据统计。多数外经贸企业虽然已经上网,但主要用于信息查询和进出口的部分纠纷;建立企业网结或在网络平台建立企业网页的仍为数不多。对产、供、销,人、财、物等重要资源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企业比例更小。再加上对电子商务安全的担忧,许多外经贸企业加入上海电子口岸的意识不是很强,因而也就疏于加强本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了。在电子口岸这一系统框架内,相关政府机构因有国家财政的支持而处于信息技术的高端,而许多外经贸企业则处于信息技术的低端,产生了政企之间的数字鸿沟。
6.3.5商务人才问题.电子口岸的发展,需要企业拥有所需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计算机原理、软件开发、应用与维护、网络技术与国际贸易、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知识相结合的人才。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原因,再加上电子口岸是一种新事物,其完善和发展也有待于国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国际电子口岸的商务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相关政府机构也同样存在人才缺口。上海电子口岸发展对策
7.1加强政府对电子口岸建设宏观管理
上海电子口岸建设是我国推行“金关工程”的必然要求,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从宏观的角度,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协调,建立联络机制,统筹制定标准,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推进上海电子口岸良性发展.上海电子口岸建设不但涉及面广、程序复杂,而且政策性强、专业性强、时效性强,涉及的职能部门多,环节多,各个口岸具体情况不同,发展也不平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势必会给上海的电子口岸建设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要顺利推进上海电子口岸建设,离不开上海市政府有关机构的指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各方的密切配合。各相关政府机构要将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加强协调,把有关部门协调起来,将有关企业协调起来,推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各口岸管理部门和工作协调机构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困难,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分类指导,强化协调机制,使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成效。
7.2加强企业物流数据的信息化建设
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一步.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口岸的电子化.在企业管理中,任何工作和岗位都脱离不开对信息及数据的依赖。作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物流,其对数据的需求和依靠更为迫切。数据管理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物流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库存信息、单据信息、费用凭证的真实、实时,是进出口企业实现快速通关的基础。
7.3努力建成上海口岸物流信息和电子商务统一平台。
全面实现电子平台与口岸所有部门、机构和区域、企业的联网,实现口岸所有单位一点接入电子平台初步实现电子交易、电子通关、电子物流、电子支付的各项主要功能。争取口岸信息化程度在2-3年内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初步形成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口岸信息、枢纽。电子平台要实现与国家有关部门、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重点城市和货物集散地的联网.全面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上海口岸的信息交换和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功能;借鉴国际经验,采纳国际标准,形成跨国信息网络,提供全球供应链管理(SCM)信息服务。
7.4加快单证电子化。
开发船舶信息电子申报系统,实现船代一次申报,海事、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港务、理货、引航等部门信息共享,推进海运进口提货单和出口十联单电子化应用,用电子单证替代原来复杂繁复的纸质单证,真正实现贸易的无纸化.只有单证先实现了电子化,企业才有可能实现信息化.电子口岸建设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7.5完善“一站式”报检报关服务
提高上海电子口岸工作效率是一个系统问题,不仅仅海关方面,而且还涉及海关、检验检疫、代理、港务、运输等,甚至于涉及货主与执法部门之间的互信关系。发达国家有先进的、24小时运作的电子报关系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海关、检验检疫、代理、港务、运输、货主等部门连成一体,进行“一站式”服务,同时能够进行电子预报关,之后的通关环节也基本在网上进行,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上海按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也要建设一个集约化程度高、设施完备、服务管理运作经验及企业文化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非常不完善,很多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同时我国汽车企业还具有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这造成了很多上市公司治理失效、无视市场规律、行政命令式经营管理盛行、条块分割严重。直接的影响就是公司业绩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通过合资带来的先进管理方法不仅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素质,而且改善了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与效率,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按照市场化原则来运营企业,并把国际先进的管理系统、经营理念植入中国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江铃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2000年之前,江铃汽车一直处于亏本状态,但自2000年以来,公司业绩持续、稳步上升,这虽然与市场向好、公司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等有关,但是与福特公司进入该公司董事会,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也有很大关系。
外资介入上市公司对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高出国内企业很多,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不仅从国外企业业绩指标、生产率指标等可以看出,就是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身上也可以得到反映。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格的经理人才的缺乏,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因而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很困难的。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引入外资股东,当外资股东的股份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外资股东就不仅会介入公司董事会,而且还会派出一些优秀的经理人员进入经理层,这些经理人员的就任,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国内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了学习和效仿的现实对象,对培养国内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影响重大。江铃汽车为国内其它汽车制造企业输送了一批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3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并扩大出口量
2003年,由于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国内汽车产品进口配额增加,同时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形势大好,产销量猛增,但国产零部件又不能全面满足国内汽车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档豪华乘用车、特殊用途专用车零部件短缺,使得零部件进口量增加较快。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国外零部件企业纷纷来华合资或独资建厂生产汽车零部件,国内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引进技术,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产品,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对外出口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已经成为汽车产品出口的主力军,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金额大大高于整车、整机出口;在以劳动密集型、中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的同时,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出口也有一定的发展;发达国家、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我国主要零部件的主要出口国。亚洲、北美和欧洲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三大主要市场,与此同时,对中东、南美、非洲等一些新兴市场的开拓也取得了成效;在国外建厂、收购国外企业的现象已经出现。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产品返销出口成为出口主力军之一。
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及时满足了国内迅速发展的轿车市场的需要。从我国汽车企业1998年到2005年的销售情况,显示合资企业产品市场占绝对优势,尤其是中级以上技术档次的产品细分市场,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中。中外合资汽车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主要力量,在汽车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如果没有建立这些合资企业,我国的轿车产量将减少2/3以上,国家将付出大量外汇进口轿车,对国家外汇收支平衡造成严重影响。2.4促进汽车产品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
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
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销量占84.19%。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
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销量占84.19%。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
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销量占84.19%。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
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
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销量占84.19%。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外资既可以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又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产业本身和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可谓一举多得。现在一汽集团对汽车上游产业的发展已形成至少二千三百亿元的拉动效应,对下游产业也形成了六百七十亿元的拉动效应。另外,在税收、就业方面也有贡献。专家指出,合资零部件企业有效地拉动了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也是贡献之一。随着对外资开放进一步加深,外资开始加速进入国内的汽车市场。虽然外资对中国的汽车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给国内市场带来许多好处, 但是,随着外资的进入,是否真如人们开始所预料的带来很多好处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些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外资进入其根本动机是推广及提高外资自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利用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
3外资进入我国汽车业的消极影响 3.1中国汽车业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反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设计能力。虽然多年来中国一直提倡以市场换技术来发展汽车业,但是我们现在花费大量金钱买来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有些甚至是淘汰的技术!最为关键的是,引进来的技术,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举个例子,北京现代合资以后,引进现代技术,弃北汽原先所有的设备不用,而从韩国进口,不仅仅对我国的机床企业沉重打击,假3.1中国汽车业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反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设计能力。虽然多年来中国一直提倡以市场换技术来发展汽车业,但是我们现在花费大量金钱买来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有些甚至是淘汰的技术!最为关键的是,引进来的技术,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举个例子,北京现代合资以后,引进现代技术,弃北汽原先所有的设备不用,而从韩国进口,不仅仅对我国的机床企业沉重打击,假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我国最终将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及产品销售地,而不能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3.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我国最终将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及产品销售地,而不能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3.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我国最终将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及产品销售地,而不能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
3.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我国最终将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及产品销售地,而不能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3.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联合设计;要求在建立合资企业的同时建立研究开发中心:要求双方共创新商标,甚至沿用我国企业原商标等。
针对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以及规模经济水平。
4.2提高本国的产业集中度
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是中国汽车工业提高发展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国内汽车工业现状既不符合汽车产业的一般规律,更与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形成的6+3格局的大趋势相违备。美国年产近2000万辆汽车的汽车产业只容纳了4-5家汽车集团,而且3∕4左右的产量为通用与福特两家主宰。因此,就国内市场而言,从竞争力角度考虑,近期只能容纳5-6家汽车企业集团,而远期只能容纳2-3家汽车集团。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经济规模与跨国汽车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中国汽车工业的资本实力既不可能使多数汽车企业达到规模经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联合设计;要求在建立合资企业的同时建立研究开发中心:要求双方共创新商标,甚至沿用我国企业原商标等。
针对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以及规模经济水平。
4.2提高本国的产业集中度
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是中国汽车工业提高发展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国内汽车工业现状既不符合汽车产业的一般规律,更与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形成的6+3格局的大趋势相违备。美国年产近2000万辆汽车的汽车产业只容纳了4-5家汽车集团,而且3∕4左右的产量为通用与福特两家主宰。因此,就国内市场而言,从竞争力角度考虑,近期只能容纳5-6家汽车企业集团,而远期只能容纳2-3家汽车集团。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经济规模与跨国汽车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中国汽车工业的资本实力既不可能使多数汽车企业达到规模经济水平,更不可能使多数企业有效地缩小与跨国公司的规模差距。因此,根本出路在于推动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促进汽车企业的大规模资产重组,大幅度提高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
4.3改善国内市场环境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我国的汽车产业是分散而缺少积极有效的竞争。虽然外资大量引进,但是目前百万
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
第三篇:车间生产管理系统
车间生产管理系统
随着制造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市场不断地发展,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要不断地改进自己企业管理的思想,降低产品的成本,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为 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目前,车间生产管理还主要是以粗放式的手工管理为主,这样的管理远远落后于市场以及用户对企业的要求。一个企业要想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就必须对生产管理进行信息化,用计算机的精确管理、控制代替手工的粗放式管理,用以实现生产管理的有效性、高效率性以及低成本性。
作为国家“十五”863计划重点支持产品项目,WorkshopManager吸收了先进企业管理思想,并结合我国生产企业的实际,采用先进的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COM组件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设计技术,自主设计和开发了以生产计划为动力的WorkshopManager 系统软件。
WorkshopManager功能完备,系统不仅具有良好的二次开发性能,而且与CAPP、PDM等
信息管理系统能够紧密集成,适合各种类型制造业生产车间应用。
一、WorkshopManager的特点 先进的管理思想与国情相结合
集成的综合解决方案 强大的功能及灵活性 支持多种或混合生产模式 完善的功能权限管理 大数据量下的优异性能 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支持UNIX和Windows NT平台
直观的图形化用户界面 操作简单,应用方便
高性能价格比
支持ISO9000标准系列的要求
二、功能模块 基础数据模块 质量管理模块 库存管理模块
生产控制模块 工具管理模块 成本管理模块
三、产品详细说明 【基础数据】
管理和维护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包括各种数据的定义、用户定义、权限定义、日志维护等。
工时定额管理:工时定额的输入及维护,为生产监控、生产成本及人事管理提供工时信息;
工厂日历管理:工厂日历的生成及维护,为生产监控及人事管理提供工作日与生产日信息;
工作中心管理:工作中心的定义,工作中心能力的维护,为生产监控提供设备的能力信息;
设备管理:设备代码定义与维护,为生产监控提供设备代码信息;
人员管理:人员代码定义与维护,用于生产监控与人事管理提供人员代码信息; 超级用户管理:定义系统的操作用户,管理操作用户的权限,查询系统的操作日志等。【生产监控】
根据公司下达的定单与批卡、产品工艺路线、物料清单以及设备状态、库存状态、生产进度等生成车间的月、周生产作业计划;根据周生产作业计划、工模具的准备情况及生产进度等生成零件加工的日作业计划,进行作业的动态调度;实现计划的临时追加与调整;核算设备的能力与负荷情况;监控生产过程,实现生产现场的动态调度,完成生产进度预测和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的统计及上报;实现车间在制品的实时监控;实现设备的监控和管理;并对职工出勤情况和完成工时情况进行监督。
月计划管理:编制月计划。包括月计划的输入、修改、确认、查询;计划的追加与临时修改模块实现临时计划的追加输入,计划交货期、数量等的临时修改及确认;工序计划的生成模块将零件月计划依据工时定额展开成工序计划;能力校核模块依据工序计划及工作中心能力信息审核计划的可执行性,产生能力需求报告;外协管理模块跟踪、查询外协件的完成情况。
周计划管理:由编制好的月计划生 成周计划,并可对周计划修改、确认及查询。日计划管理:由周计划生成日计划给各工作中心指派任务,进行能力校核,发放派工单,根据生产现场调整日计划,实现动态调度。
生产监督:监督生产中的各种情况,反馈计划的执行情况、零件加工进度,生产现场在制品反馈。日计划执行反馈模块实现日计划执行结果输入,汇总及查询;周计划执行的反馈模块汇总周计划的执行情况,输出生产周报;月计划执行反馈模 块汇总月计划的执行情况,输出生产月报;零件进度跟踪零件的加工进度;在制品管理跟踪生产现场在制品,查询在制品的各种信息。【质量管理】
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从原材料、零部件、产品的质量控制信息及最终用户的质量反馈信息。利用上述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找出质量问题的原因,以便进行质量方面的技术改造与控制,提高产品的质量。
质量基础数据维护:包括检测项目代码定义, 缺陷代码定义, 检验人员录入等。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工序质量信息的输入、工序合格品、工序废品等的 处理;成品的质量信息的输入、成品合格品、成品废品等的处理。
质量综合查询:自动生成每批产品的抽检率、合格率、废品率、检验员的抽检率,废品信息的反查,工人生产情况的查询,质量问题责任查询。
质量分析统计:根据质量检验信息,生成各种统计图,实现对质量问题的统计、分析、实时监控。
【库存管理】
及时正确的处理库存台帐,实时维护库存帐务,动态更新库存数据。提供库存各类信息的查询,为生产、采购、销售提供各种库存信息,即时分析库存状态,帮助企业的仓库管理人员对库存物品的入库、出库、移动、盘点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以达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避免物料积压或短缺现象,保证生产经营活动能顺利进行的目的。该子系统的功能特性包括:
提供三种成本计算方式:标准、平均及最新成本,并有实际的成本报告; 提供货位批次跟踪能力;
支持按物料项目、位置及产品组成建立库存账户; 调用物料项目时,可以显示图形,并附有操作指南;
对每一物料项目可以进行多个供货商追踪; 提供详细的计算功能,能够计算现有库存价值;
提供完整的库存变动历史记录;库存状况可以图形直观显示。【成本管理】
对生产过程产品的实际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及制造费用进行计算和汇总,并与定额成本分析比较,为企业降低成本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成本基础数据管理模块:包括材料明细表、设备工时折合系数、制造费用项目、零件工序定额工时、结算价格、生产定单的维护。
成本核算管理:包括费用归集、比率计算和费用分配。费用归集模块完生产定单发生的各项成本的编辑功能,并把直接成本归集到定单成本明细表,把需要分配的费用归集到待分配费用汇总表。成本包括:材料消耗数据、工资福利数据、外协费用、废品损失、制造费用、二级库盘点盈亏数据、待摊预提费用数据;比率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待分配费用的分配比率。该模块先完成待分配费用的汇总,计算出各项待分配费用的总和,再对生产情况进行统计,计算出分配基数;费用分配子模块把待分配费用按比率分配计入产品成本明细表。
成本统计分析:成本定额完成情况分析根据成本综合报表,与定额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用图形直观显示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的差异,并计算差异率;成本指标分析子模块分析成本各明细项目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工具管理】
管理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刀夹量具等,根据生产计划自动生成生产所需的刀夹量具需求计划,并自动生成刀夹量具的采购计划,自动生成刀夹量具的领用/借用信息,自动维护刀夹量具的库存,生成出入库台帐。
工具基础数据:包括刀具、夹具、量具的各种参数信息。
工具计划:根据生产的月、周、日计划自动生成刀具、夹具、量具的月、周、日计划。工具库存管理:包括工具的借用/归还,送检,返修,刃磨、报废/丢失,订货/到货,库存查询,库存盘点等。
四、应用情况
WorkshopManager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异成绩。结合国家863/CIMS典型应用工程,该软件先后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西北锆管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第四篇: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定稿)
车间生产管理系统 随着制造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市场不断地发展,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要不断地改进自己企业管理的思想,降低产品的成本,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为
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目前,车间生产管理还主要是以粗放式的手工管理为主,这样的管理远远落后于市场以及用户对企业的要求。一个企业要想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就必须对生产管理进行信息化,用计算机的精确管理、控制代替手工的粗放式管理,用以实现生产管理的有效性、高效率性以及低成本性。
作为国家“十五”863计划重点支持产品项目,WorkshopManager吸收了先进企业管理思想,并结合我国生产企业的实际,采用先进的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COM组件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设计技术,自主设计和开发了以生产计划为动力的WorkshopManager
系统软件。
WorkshopManager功能完备,系统不仅具有良好的二次开发性能,而且与CAPP、PDM等
信息管理系统能够紧密集成,适合各种类型制造业生产车间应用。
一、WorkshopManager的特点
先进的管理思想与国情相结合集成的综合解决方案
强大的功能及灵活性
支持多种或混合生产模式
完善的功能权限管理
大数据量下的优异性能
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支持UNIX和Windows NT平台
直观的图形化用户界面
操作简单,应用方便
高性能价格比
支持ISO9000标准系列的要求
二、功能模块
基础数据模块
质量管理模块
库存管理模块
生产控制模块
工具管理模块
成本管理模块
三、产品详细说明
【基础数据】
管理和维护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包括各种数据的定义、用户定义、权限定义、日志维
护等。
工时定额管理:工时定额的输入及维护,为生产监控、生产成本及人事管理提供工时信
息;
工厂日历管理:工厂日历的生成及维护,为生产监控及人事管理提供工作日与生产日信
息;
工作中心管理:工作中心的定义,工作中心能力的维护,为生产监控提供设备的能力信
息;
设备管理:设备代码定义与维护,为生产监控提供设备代码信息;
人员管理:人员代码定义与维护,用于生产监控与人事管理提供人员代码信息;超级用户管理:定义系统的操作用户,管理操作用户的权限,查询系统的操作日志等。
【生产监控】
根据公司下达的定单与批卡、产品工艺路线、物料清单以及设备状态、库存状态、生产进度等生成车间的月、周生产作业计划;根据周生产作业计划、工模具的准备情况及生产进度等生成零件加工的日作业计划,进行作业的动态调度;实现计划的临时追加与调整;核算设备的能力与负荷情况;监控生产过程,实现生产现场的动态调度,完成生产进度预测和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的统计及上报;实现车间在制品的实时监控;实现设备的监控和管理;并对
职工出勤情况和完成工时情况进行监督。
月计划管理:编制月计划。包括月计划的输入、修改、确认、查询;计划的追加与临时修改模块实现临时计划的追加输入,计划交货期、数量等的临时修改及确认;工序计划的生
成模块将零件月计划依据工时定额展开成工序计划;能力校核模块依据工序计划及工作中心能力信息审核计划的可执行性,产生能力需求报告;外协管理模块跟踪、查询外协件的完成情况。
周计划管理:由编制好的月计划生 成周计划,并可对周计划修改、确认及查询。日计划管理:由周计划生成日计划给各工作中心指派任务,进行能力校核,发放派工单,根据生产现场调整日计划,实现动态调度。
生产监督:监督生产中的各种情况,反馈计划的执行情况、零件加工进度,生产现场在制品反馈。日计划执行反馈模块实现日计划执行结果输入,汇总及查询;周计划执行的反馈模块汇总周计划的执行情况,输出生产周报;月计划执行反馈模 块汇总月计划的执行情况,输出生产月报;零件进度跟踪零件的加工进度;在制品管理跟踪生产现场在制品,查询在制
品的各种信息。
【质量管理】
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从原材料、零部件、产品的质量控制信息及最终用户的质量反馈信息。利用上述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找出质量问题的原因,以便
进行质量方面的技术改造与控制,提高产品的质量。
质量基础数据维护:包括检测项目代码定义, 缺陷代码定义, 检验人员录入等。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工序质量信息的输入、工序合格品、工序废品等的 处理;成品的质量信息的输入、成品合格品、成品废品等的处理。
质量综合查询:自动生成每批产品的抽检率、合格率、废品率、检验员的抽检率,废品
信息的反查,工人生产情况的查询,质量问题责任查询。
质量分析统计:根据质量检验信息,生成各种统计图,实现对质量问题的统计、分析、实时监控。
【库存管理】
及时正确的处理库存台帐,实时维护库存帐务,动态更新库存数据。提供库存各类信息的查询,为生产、采购、销售提供各种库存信息,即时分析库存状态,帮助企业的仓库管理人员对库存物品的入库、出库、移动、盘点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以达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避免物料积压或短缺现象,保证生产经营活动能顺利进行的目的。该子系统的功
能特性包括:
提供三种成本计算方式:标准、平均及最新成本,并有实际的成本报告;
提供货位批次跟踪能力;
支持按物料项目、位置及产品组成建立库存账户;
调用物料项目时,可以显示图形,并附有操作指南;
对每一物料项目可以进行多个供货商追踪;
提供详细的计算功能,能够计算现有库存价值;
提供完整的库存变动历史记录;库存状况可以图形直观显示。
【成本管理】
对生产过程产品的实际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及制造费用进行计算和汇总,并与定额成本
分析比较,为企业降低成本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成本基础数据管理模块:包括材料明细表、设备工时折合系数、制造费用项目、零件工
序定额工时、结算价格、生产定单的维护。
成本核算管理:包括费用归集、比率计算和费用分配。费用归集模块完生产定单发生的各项成本的编辑功能,并把直接成本归集到定单成本明细表,把需要分配的费用归集到待分配费用汇总表。成本包括:材料消耗数据、工资福利数据、外协费用、废品损失、制造费用、二级库盘点盈亏数据、待摊预提费用数据;比率计算子模块用于计算待分配费用的分配比率。该模块先完成待分配费用的汇总,计算出各项待分配费用的总和,再对生产情况进行统计,计算出分配基数;费用分配子模块把待分配费用按比率分配计入产品成本明细表。
成本统计分析:成本定额完成情况分析根据成本综合报表,与定额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用图形直观显示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的差异,并计算差异率;成本指标分析子模块分析成本
各明细项目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
【工具管理】
管理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刀夹量具等,根据生产计划自动生成生产所需的刀夹量具需求计划,并自动生成刀夹量具的采购计划,自动生成刀夹量具的领用/借用信息,自动维护刀夹
量具的库存,生成出入库台帐。
工具基础数据:包括刀具、夹具、量具的各种参数信息。
工具计划:根据生产的月、周、日计划自动生成刀具、夹具、量具的月、周、日计划。工具库存管理:包括工具的借用/归还,送检,返修,刃磨、报废/丢失,订货/到货,库存查询,库存盘点等。
四、应用情况
WorkshopManager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异成绩。结合国家863/CIMS典型应用工程,该软件先后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西北锆管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
益与社会效益,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第五篇:生产管理系统操作手册
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开展
生产管理系统
操作手册
拟制:
日期:
日期:
日期:
日期:
文档编号:
密级:
保密
修订记录
日期
修订版本
描述
作者
引言
通用功能概述
2.1
系统登录和界面介绍
2.2
通用界面和操作
2.3
我的工作台
个人日记
根底资料管理
3.1
客户管理
3.2
供给商管理
3.3
物流公司
3.4
物料管理
3.5
仓库管理
3.6
货位管理
3.7
部门管理
3.8
员工管理
3.9
车间管理
3.10
BOM
管理
3.11
数据初始化
销售管理
4.1
销售订单录入
4.2
销售订单处理
4.3
销售订单查询
4.4
发货单录入
4.5
发货单处理
4.6
发货单查询
生产管理
5.1
生产订单
生产订单录入
生产订单处理
生产订单查询
5.2
MRP操作
MRP运算
生产建议
领料建议
采购建议
5.3
生产管理
生产作业录入
生产作业处理
生产作业查询
采购管理
6.1
采购订单录入
6.2
采购订单处理
6.3
采购订单查询
6.4
收货单录入
6.5
收货单处理
6.6
收货单查询
仓储管理
7.1
单据管理
单据录入
单据查询
7.2
作业管理
作业调度
作业反应
作业查询
7.3
库存管理
7.3.1
库存查询
可视库存
财务管理
8.1
应收应付
应收款
收款处理
收款单
应付款
付款处理
付款单
数据管理
9.1
指令管理
指令跟踪
9.2
VMI管理
库存情况
销售情况
引言
本操作手册主要是按照系统功能模块介绍具体操作,本文档的预期读者是物流管理系统实训实验的设计者和操作者,可以作为辅助实训课教与学的参考手册。
通用功能概述
这一节将对系统通用的功能进行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登录界面介绍、通用界面和操作介绍以及对“我的工作台〞局部内容的介绍。
3.1
系统登录和界面介绍
用户翻开IE,输入系统地址后,会显示登录界面,如下列图:
在此界面登录人输入登录名SC0001和密码1,确认即可进入系统,如下列图:
点击进入,系统主界面包括工具栏,主菜单,导航栏,主工作页面,和状态栏几局部。如图
工具栏
主菜单项
ie的状态栏
主工作界面
导航栏项
系统会根据登录人的岗位不同显示不同的主菜单和导航栏,用户点击主菜单项,导航栏会根据菜单的不同改变。用户点击导航栏上的按钮,在主工作界面上就会显示信息内容。系统的默认主工作界面上显示的是当前用户待审批的工作事项统计,待执行的业务统计和发给登录用户的消息通告。用户可以点击工具栏上的“查看最新〞重新显示此页面。在ie的状态栏上会显示当前时间,登录人姓名、帐号,登录部门。
系统工具栏上包括隐藏导航,查看最新,修改密码,软件安装,在线帮助,签退几个功能链接。
l
点击“隐藏导航〞会将系统左侧的导航栏隐藏,从而使用户拥有更大的工作空间。
l
点击“查看最新〞可以重新显示系统的默认主工作页面
l
点击“修改密码〞会显示用户修改密码界面,用户输入新密码后点击确定,可以修改现有的密码。
l
点击“切换系统〞会显示平台系统,只有系统管理员可以随意切换到平台系统的其他任何模块。
l
点击“通讯录〞会显示系统中的机构列表,选中机构会显示机构的人员、岗位列表,供查看。
l
点击“在线帮助〞会显示系统的帮助,用户可以查看帮助更好的理解和操作系统。
l
点击“签退〞会退出系统,显示登录界面。
删除
3.2
通用界面和操作
1:
通用删除按钮
在上表中左边是表示删除的图标,点击图标,系统会做出删除的响应。
2:通用选择对话框
系统中所有页面上标有“*〞的字段,都表示此字段是必须填写的。
在此界面中点击,可以显示下面的选择对话框。
在此界面中输入筛选条件,点击,可以显示筛选结果,点击可以清空选项。分别表示首页,前一页,下一页,末页和当前页/总页数。在页面中选择某条记录,点击【确定】系统将把选定的记录录入到界面上。在上图中双击某条记录也能完成相同的功能。
3、通用列表
列表中表头的选择框是灰色的如,说明此列表不能多项选择,否那么说明可以多项选择。
在输入框中输入数字,点击设置,会设置系统中所有列表每页显示的行数。
各按钮的意义如各按钮的描述。
点击系统会显示打印界面。
点击系统将会显示查询对话框,如下列图。
在此处可以快速输入任意一个字段的信息,点击快速搜索,系统会搜索符合条件的记录。
在此界面中点击“高级〞,系统会显示下列图所示界面。
选择一个字段名、条件标示符并输入条件表达式内容,点击新增条件将条件添加到下面的列表中,在添加多个条件时,需要先确定各条件间的逻辑关系。点击“重新设置〞按钮可以重新添加条件,确定条件后点击“开始查询〞,系统会在列表中显示查询结果。
4、选择时间
系统中,点击需要录入时间的输入框,会弹出选择时间的对话框,如上图。
5、通用编辑操作
页面分为两大局部,第一局部是用于编辑信息的,第二局部显示已经编辑的结果列表。选择【增加】,使【确定】按钮有效,在编辑信息局部输入内容,点击【确定】,在结果列表中将显示刚刚编辑的内容。在结果列表中点击要修改内容所在的行,在编辑信息局部将显示结果列表中此行的内容,点击【修改】,使【确定】按钮有效,在编辑信息局部修改信息内容。点击【确定】,完成修改。在结果列表中点击某条记录右侧的,可以删除此条记录。注意:上述编辑操作,只是在页面上编辑,信息并没有存到数据库中。在编辑完所有内容后,要点击页面上的【提交】或【保存】按钮,将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
6、批量增加与单行增加
上图中假设勾选“批量〞选项,再点击【添加货品】系统会显示下列图所示的对话框。
上图中点击【选择】,系统会将【选择】所在记录添加到页面上,此时对话框不会消失,用户可以继续点击【选择】直到将需要的所有记录添加到页面上,最后点击【完成】关闭对话框。
假设不勾选“批量〞选项,点击【添加货品】,系统会直接添加一条记录在页面上,此时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按钮来添加信息内容。添加内容后,可以编辑可输入的字段,点击可以删除所在行。
3.3
我的工作台
“我的工作台〞局部主要包括个人日记的功能。
3.3.1
个人日记
3.3.1.1
日记
“日记〞模块用于记录用户的工作日程。
用户按如下顺序进入功能页面:我的工作台-?个人日记-?日记,系统会显示当前月的日历,点击某一天,系统会弹出编辑对话框,输入标题和日容,点击“保存〞系统会将信息保存到系统中。以后,用户可以通过页面上方的年和月选择框重新选择此日记查看或修改。
根底资料管理
【根底资料管理】维护了生产管理系统中的主要根底数据。主要包括供给商管理、客户管理、物流公司、物料管理、仓库管理、货位管理、部门管理、员工管理、车间管理、BOM管理、数据初始化几个局部。
4.1
客户管理
界面如图:
在此可对生产企业的客户资料进行新增,对列表中的客户信息进行删除、修改、查看和生成帐套等操作,如图下方显示。
新增:点击【新增】,可以输入客户资料,如图:
其中“客户码〞在提交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至少填写所有必填项,点击【提交】即新增了一条客户信息。
修改:在客户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客户信息记录点击【修改】按钮进入客户信息的修改界面〔与客户信息的新增界面相同〕,修改相应的信息后点击【提交】即可完成对客户信息的修改功能。
查看:在客户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客户信息记录点击【查看】按钮进入客户信息的查看界面,显示信息与新增或修改后提交的信息一致。
删除:在客户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客户信息记录点击【删除】按钮即可删除此条客户信息。
生成帐套:在客户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客户信息记录点击【生成帐套】按钮即可为该客户生成一个登录系统的帐号〔同客户码〕,密码默认为1。凭此帐号密码,该客户〔作为销售公司〕可登录销售公司管理系统。
4.2
供给商管理
界面如图:
在此可对生产企业的供给商资料进行新增,对列表中的供给商信息进行删除、修改、查看和生成帐套等操作,如图下方显示。
新增:点击【新增】,可以输入供给商资料,如图:
其中“供给商编码〞在提交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至少填写所有必填项,点击【提交】即新增了一条供给商信息。
修改:在供给商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信息记录点击【修改】按钮进入修改界面〔与供给商信息的新增界面相同〕,修改相应的信息后点击【提交】即可完成对供给商信息的修改功能。
查看:在供给商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信息记录点击【查看】按钮进入信息的查看界面,显示信息与新增或修改后提交的信息一致。
删除:在供给商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信息记录点击【删除】按钮即可删除此条信息。
生成帐套:在供给商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信息记录点击【生成帐套】按钮即可为该供给商生成一个登录系统的帐号〔同供给商编码〕,密码默认为1。凭此帐号密码,该供给商〔作为原材料供给公司〕可登录供给商管理系统。
4.3
物流公司
界面如图:
在此可对生产企业委托的物流公司资料进行新增,对列表中的物流公司信息进行删除、修改、查看和生成帐套等操作,如图下方显示。
新增:点击【新增】,可以输入物流公司资料,如图:
其中“编码〞在提交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至少填写所有必填项,“效劳对象〞是指这个物流公司为哪些企业或部门提供配送效劳,只有被选中的企业或部门才可以自动生成配送订单。点击【提交】即新增了一条物流公司信息。
修改:在物流公司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信息记录点击【修改】按钮进入修改界面〔与物流公司信息的新增界面相同〕,修改相应的信息后点击【提交】即可完成对该条信息的修改功能。
查看:在物流公司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信息记录点击【查看】按钮进入信息的查看界面,显示信息与新增或修改后提交的信息一致。
删除:在物流公司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信息记录点击【删除】按钮即可删除此条信息。
生成帐套:在物流公司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信息记录点击【生成帐套】按钮即可为该物流公司生成一个登录系统的帐号〔同编码〕,密码默认为1。凭此帐号密码,该物流公司可登录物流公司管理系统,为整条供给链上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供给商提供物流效劳。
4.4
物料管理
界面如图:
在此可对生产企业所有物料信息进行新增,包括所有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对列表中的物料信息进行删除、修改、查看和同步等操作,如图下方显示。
新增:点击【新增】,可以输入物料信息,如图:
其中“物料编码〞在提交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至少填写所有必填项,点击【提交】即新增了一条物料信息。回到物料信息列表,如图:
修改:在物料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信息记录点击【修改】按钮进入修改界面〔与物料信息的新增界面相同〕,修改相应的信息后点击【提交】即可完成对该条信息的修改功能。
查看:在物料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信息记录点击【查看】按钮进入信息的查看界面,显示信息与新增或修改后提交的信息一致。
删除:在物料信息列表中选择一条信息记录点击【删除】按钮即可删除此条信息。
同步:在物料信息列表中点击【同步】按钮,那么按照“货品类型〞,所有“产成品〞物料信息在该生产企业的销售公司的系统中共享使用,所有“原材料〞
物料信息在该生产企业的供给商系统中共享使用。
4.5
仓库管理
界面如下:
在此可对生产企业的自有仓库信息进行新增,对列表中的仓库信息进行删除、修改、查看操作,如图下方显示。
点击【新增】,进入页面包括“库房〞、“门信息〞、“库管员〞三个标签页。
◆
库房
库房标签页用于建立库房的根本资料,描述的是库房的编码、名称、类型等根本信息,界面如下:
其中“库房编码〞在提交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至少填写所有必填项,点击【提交】即新增了一条库房信息。填写内容如下:
◆
门信息
门信息描述的是库房门的相关信息,一个库房可能有多个门,库房门的位置将影响货品的摆放位置,离门的距离越近的区或者储位的货品存放优先等级越高。界面如下:
点击【增加】可激活下面的输入框,输入门的各项信息,点击【确定】即增加一条门信息,如下列图。还可继续增加门信息,全部增加完后点击【提交】。
◆
库管员
描述库房的库管员根本信息,一个库房可以有多个库管员,但是一段时间内一般会有一个库管员负责库房内的作业。界面如下:
点击【增加】可输入库管员信息,【确定】即增加一个库管员,可继续增加其他库管员,最后点击【提交】。
一个库房信息新增后,用户可以从仓库管理列表页面中再次选择本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查看】操作。删除库房时要求检查库房内是否还有库存。
4.6
货位管理
点击进入,界面如下:
在此界面可以对已有库房进行分区和储位分配。
1、分区
点击【新增】,显示如下:
首先在“库房〞选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一个已有库房,对此库房增加一个区。“区编码〞在提交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至少输入所有必填项,“是否分配储位〞选项中选择“是〞那么保存后用户还可以给此区分配储位,如果选择“否〞
用户不可以分配储位,系统会自动给区分配默认“储位〞。【提交】即增加一个库区。
一个区信息新增后,用户可以从货位管理列表页面中再次选择本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查看】操作。删除区时要求检查区内是否还有库存。
2、分配储位
如果区是要分配储位的,在货位管理信息列表界面,选中一条区记录,点击【分配储位】,可进行操作。
储位的编号规那么:系统中储位的编码为6位,如果区不划分储位,那么区内默认对应一个编号为000000的储位,如果区是分储位的,那么要根据区的存储方式不同有所区分。如果是堆垛或者托盘等平面存储方式,那么按照行和列进行编码,前两位代表列数,中间两位代表行数,后面两位为00。如果是货架等立体存储方式,那么按照货架数、截面数、层数和对应通道数进行编码,编码规那么如下列图所示:
货架数
对应通道数
截面数
层数
1位〔A~Z〕
1位〔1/2〕
2位
2位
具体操作如下:
对于托盘区和堆垛区等平面存储区,应在“行数〞和“列数〞中输入数据,点击【生成】,系统会按输入的行列数生成区的储位分布图,并为每个储位生成储位编码,如下列图。【保存】即完成。
如果是货架存储方式,那么输入货架数、截面数、层数和对应通道数,然后点击【生成】,那么界面上以多个网格的方式列出储位分布图,并为每个储位生成储位编码,如下列图。【保存】即完成。
4.7
部门管理
界面如图:
在此可对生产企业组织机构中的各个部门信息进行新增,对列表中的部门信息进行删除、修改、查看操作,如图下方显示。
新增:点击【新增】,可以输入部门信息,如图:
其中“部门编码〞在提交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至少填写所有必填项,点击【提交】即新增了一个部门信息。如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销售部、物流部等。
4.8
员工管理
界面如图:
在此可对生产企业所有员工信息进行新增,对列表中的员工信息进行删除、修改、查看操作,如图下方显示。
新增:点击【新增】,可以输入员工信息,如图:
其中“员工编码〞在提交后由系统自动生成,“部门〞选项即选择该员工所在部门,“职务〞选项选择该员工职务,至少填写所有必填项,点击【提交】即新增了一个员工信息。如下图:
4.9
车间管理
界面如图:
在此可对生产企业所有生产车间信息进行新增,对列表中的车间信息进行删除、修改、查看操作,如图下方显示。
点击【新增】,可以输入车间信息,如图:
其中“车间编码〞在提交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至少填写所有必填项,点击【提交】即新增了一个车间信息,如组装车间、加工车间、检验车间等。
4.10
BOM
管理
界面如图:
BOM指物料清单,即在此可对生产企业所有物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即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之间的关系,产成品是其所需半成品的父件,半成品是产成品的子件;半成品是其所需原材料的父件,原材料是半成品的子件。
在“父件编码〞的下拉菜单中选择一个物料,点击【增加子件】,输入生产该物料所需子件,可增加多个子件,如下图:
完成后点击【保存BOM】。重复这个操作,为生产企业所有父件增加子件。
4.11
数据初始化
界面如图:
在系统上线初期需大量输入根底资料信息,对于部门、员工、车间、仓库、物料、客户、供给商、物流公司等根底资料,可在本功能模块批量导入。以“员工〞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点击“模版下载〞,保存EXCEL格式的模版,格式如下:
按照此模版整理员工信息并保存为文件1,然后在系统中“数据文件〞栏点击【浏览】,找到文件1,点击【确定】即可批量导入员工信息。
销售管理
本模块对生产企业销售相关活动进行管理,包括销售订单和发货单的录入、处理和查询。
5.1
销售订单录入
点击进入销售订单录入页面,可以看到由客户销售公司采购指令生成的销售订单,也可对销售订单进行新增、修改、查看、删除和提交操作。
点击【新增】,显示如下:
“客户〞项选择销售的客户,“联系人〞项填入客户方的联系人、,“税率〞指销售商品的增值税率,“合同号〞指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签订的合同的编号。
点击【增加物料】,录入该订单销售的商品信息,包括包装单位、数量、单价、金额等,如下列图。全部订单商品增加完后,点击【保存订单】。
返回销售管理信息列表可以对录入的订单进行修改、删除和查看。确认无误的订单,选中点击【提交】,即转入【销售订单处理】环节。
5.2
销售订单处理
凡在【销售订单录入】模块提交的订单记录都会在【销售订单处理】模块看到,如图:
在此页面可对订单进行修改、查看和审核。选中订单点击【审核】,如图:
确认无误点击【审核通过】,那么该订单进入实际履行阶段。
“是否发送到客户〞项如选中那么在【销售公司管理系统】—【采购管理】—【采购订单录入】中会产生一个针对该订单商品的采购订单。
5.3
销售订单查询
提供对所有状态的销售订单的查询。
5.4
发货单录入
当销售订单的商品准备从仓库发货时,应先点击进入【发货单录入】,选择【新增】,如图:
在“发货单号〞项可以点击【订单转入】,将会显示所有“已审核〞的销售订单,选择要发货的订单,那么销售订单的信息会自动显示在本发货单的相应项,然后指定“出货仓库〞,填入其他项信息,在此点击【增加物料】还可以增加发货商品,如赠品。如下图。最后点击【保存发货单】。
回到发货单列表界面,如下图,可以对已录入的发货单进行修改、删除、查看和提交操作。【提交】后,发货单进入下一个环节〔发货单处理〕。
5.5
发货单处理
进入【发货单处理】,将会看到所有在【发货单录入】中提交的发货单记录。可以对选定发货单进行修改、查看和审核/下达操作。点击【审核/下达】显示如图:
核对信息,确认无误后点击【审核通过】,如勾选“是否发送到客户〞,那么系统在【销售公司管理系统】—【采购管理】—【收货单录入】中自动生成一条针对该发货商品的收货单记录。回到发货单处理列表,这条发货单的状态为“已审核〞,如图:
再次选中“已审核〞的发货单,点击【审核/下达】,显示如图:
在“物流公司〞项选择一家物流公司,点击【下达发货指令】,发货单进入实际履行阶段,即向内部仓储部门和外包物流公司发出指令,在【仓储管理】—【单据管理】—【单据录入】中自动生成一条出库订单,同时在【物流公司系统】—【仓储管理】—【单据管理】—【单据录入】中自动生成一条配送订单。
5.6
发货单查询
提供对所有状态的发货单的查询。
生产管理
6.1
生产订单
6.1.1
生产订单录入
在销售订单的拉动下,对于库存缺乏的商品要组织生产。首先进入【生产管理】—【生产订单录入】,点击【销售订单转入】,可以看到所有需要组织生产的订单,如图:
点击“销售订单列表〞中的订单,下面“销售订单货品列表〞中会显示该订单项下的货品,如图:
选中“销售订单货品列表〞的货品,填入“开工日期〞“完工日期〞,如图:
点击“生成生产订单〞,显示如图:
选中点击【提交】即进入生产订单处理环节。
6.1.2
生产订单处理
进入【生产订单处理】,会看到录入并提交的生产订单列表,如图:
选中点击【审核】,如图:
核对订单内容,如有修改需点击【保存修改】,准确无误后点击【通过审核】那么该生产订单进入实际履行阶段。
6.1.3
生产订单查询
在此可以查询各种状态的生产订单。
6.2
MRP操作
6.2.1
MRP运算
点击进入【MRP运算】会看到所有已经审核的生产订单列表,选中一个或多个生产订单,填入“运算日期〞和是否考虑平安库存、半成品库存和考虑损耗率,点击【MRP运算】,系统根据计算结果会给出生产建议〔库存缺乏的半成品和产成品〕、出库〔领料〕建议〔库存现有的半成品和所有原材料〕、采购建议〔库存缺乏的原材料〕。
MRP查询
点击进入【MRP查询】,可以查看所有MRP运算的记录和结果,如图:
点击一条记录,下方会显示该运算结果给出的生产建议、采购建议和出库建议〔领料建议〕。也可以在“运算日期〞中输入一个时间段查询这个时间段内的运算记录。
6.2.2
生产建议
进入【生产建议】会看到根据MRP运算结果生成的生产建议列表。选中一条记录,指定“生产车间〞和“生产工人〞,点击【生成加工单】,该加工单将自动转入【生产管理】—【生产作业录入】的列表中。如图:
6.2.3
领料建议
指原材料出库建议或领料建议,点击【生成领料单】,生产车间领料。
6.2.4
采购建议
点击【采购建议】会看到根据MRP运算结果生成的生产建议列表。选中一条记录,指定一家供给商,点击【生成采购单】。如图:
该采购单会自动转入【采购管理】—【采购订单录入】列表中。
6.3
生产管理
6.3.1
生产作业录入
点击进入【生产作业录入】,列表中显示从【生产建议】转入的加工单,如图:
也可手动【新增】生产加工单。选中一个加工单,点击【审核】即进入下一个环节。
6.3.2
生产作业处理
进入【生产作业处理】,点击“未完成加工单〞,列表显示尚未完工的加工单,如图:
当某加工单完成时,在此页面选中该加工单,点击【完工】,那么该加工单自动转入“未入库加工单〞列表。点击“未入库加工单〞,列表显示已经完工但尚未入库的加工单,如图:
选中要入库的货品〔同类货品入同一库房的可多项选择〕,点击【入库】,那么【仓储管理】—【单据管理】—【单据录入】自动生成一条入库订单,所选货品自动转入的这条入库订单的货品信息。
6.3.3
生产作业查询
查看所有状态的加工单信息。如图:
采购管理
7.1
采购订单录入
进入【采购订单录入】会看到采购订单列表,从【MRP操作】—【采购建议】处生成的采购单会转入到这里并在列表中显示。选中可查看或修改,如图:
在此,还可以根据需要手动【新增】采购单,如图:
核对无误后可返回列表选中该采购单,点击【提交】即进入下一个环节。如图:
7.2
采购订单处理
凡在【采购订单录入】中提交的采购单都会显示在【采购订单处理】列表中,选中查看、修改,点击【审核】,如图:确认无误后点击【审核通过】,订单进入实际履行阶段。如勾选“是否发送到供给商〞那么在指定供给商系统的【销售管理】—【销售订单录入】中自动生成一条销售订单记录。
7.3
采购订单查询
在此查看所有状态的采购订单。
7.4
收货单录入
进入【收货单录入】,点击【新增】,如图:
点击【订单转入】
将会显示所有“已审核〞的采购订单,选择要收货的订单,那么采购订单的信息会自动显示在本收货单的相应项,然后指定“收货仓库〞,填入其他项信息,在此点击【增加物料】还可以增加收货商品,如附赠品。如下图。最后点击【保存收货单】。回到收货单录入列表,选中保存的收货单,点击【提交】即进入下一个环节。
7.5
收货单处理
进入【收货单处理】,将会看到所有在【收货单录入】中提交的收货单记录。可以对选定收货单进行修改、查看和审核/下达操作。点击【审核/下达】显示如图:
回到收货单处理列表页面,这条收货单的状态为“已审核〞,如图:
再次选中“已审核〞的收货单,点击【审核/下达】,显示如图:
点击“下达收货指令〞,那么向仓储部门发出收货指令,在【仓储管理】—【单据管理】—【单据录入】中自动生成一条入库订单。
7.6
收货单查询
查询所有状态的收货单信息。
仓储管理
8.1
单据管理
8.1.1
单据录入
进入【单据录入】页面会看到由于销售发货、采购收货、生产入库、领料出库等指令生成的出入库订单,也可新增订单。显示如图:
选中一条订单,点击【生成作业方案】,显示订单信息如图:
分别核对“订单信息〞、“订单入库信息〞和“订单货品〞三栏信息,确认无误点击【确认生成】,那么将入库订单转化为仓库作业方案,转入【作业管理】—【作业调度】环节。
8.1.2
单据查询
在此可查询所有状态的出入库订单信息。
8.2
作业管理
8.2.1
作业调度
选择【作业管理】-【作业调度】,系统会显示当前系统中尚未调度资源进行操作的作业方案单列表,如图:
8.2.1.1
出库调度
选择一个类型为“出库〞的作业方案单,点击【调度】按钮,此时系统会显示作业方案单的调度编辑界面。此页面包括“拣货调度〞、“资源调度〞和“根本信息〞三个标签页。
◆
拣货调度
拣货调度页面从上到下分为四个局部,第一局部显示操作的货品,用来进行拣货操作,第二局部显示已经拣货的货品,第三局部显示要拣货的货品,第四局部显示要拣货的货品的库存情况。
用户首先点击待拣货结果中货品记录右侧的【库存】按钮,此时在库存局部将显示待拣货贫的库存情况,从库存中选择要出库的货品记录,此时拣货操作局部将显示此货品,输入拣出的货品数量,点击【拣货】在已拣货结果中将显示此条信息,系统将自动更新各局部货品的数量。对于拣货结果中不应出库的货品可以点击【删除】恢复库存。拣货后用户可以点击【打印拣货单】和【打印出库单】执行相应操作。
◆资源调度
在资源调度页面可以分配执行此次出库任务的下架作业和理货作业的资源。
点击上图中的【作业资源】,系统将弹出页面,页面包括三个标签页,如下面三图。用户选中需要的设备和人员,点击【提交】保存信息。
◆
根本信息
根本信息局部显示的是本作业调度的根本信息。
最后用户点击【调度完成】保存所有信息。
8.2.1.2
入库调度
选择一个类型为“入库〞的作业方案单,点击【调度】按钮,此时系统会显示作业方案单的调度编辑界面。此页面包括“上架调度〞、“资源调度〞和“根本信息〞三个标签页。“资源调度〞和“根本信息〞标签页与出库调度相同,此处不再介绍,下面说明一下“上架调度〞标签页。
◆
上架调度
上架调度页面从上到下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显示操作的货品,用来进行上架操作,第二局部显示已经上架的货品,第三局部显示要上架的货品。用户首先在待上架货品中选择要入库的货品记录,此时上架操作局部将显示此货品,选择要存储到的区编码和储位编码,输入上架的货品数量,点击【上架】在已上架结果中将显示此条信息,系统将自动更新各局部货品的数量。对于已上架结果中不应入库的货品可以点击【删除】恢复库存。上架后用户可以点击【打印储位分配单】和【打印入库单】执行打印操作。
编辑各标签页信息后,最后用户点击【调度完成】。
8.2.2
作业反应
用户选择【仓储管理】-?【作业管理】-?【作业反应】,系统会显示当前系统中已经调度完成未反应的作业方案单列表,选择一个作业方案单,点击【作业方案单反应】,根据作业单的入库和出库类型,系统会显示不同的作业反应页面。
8.2.2.1
出库反应
选择一个类型为“出库〞的作业方案单,点击【作业方案单反应】按钮,此时系统会显示作业方案单的反应编辑界面。此页面包括“拣货反应〞、“理货反应〞、“资源反应〞和“根本信息〞四个标签页。
◆
拣货反应
拣货反应页面从上到下分为五个局部,第一局部显示操作的货品,用来进行拣货操作,第二局部显示已经拣货的货品,第三局部显示要拣货的货品,第四局部用来查询非订单货品的库存,第五局部显示货品的库存情况。用户首先点击待拣货结果中货品记录右侧的【库存】按钮,此时在库存局部将显示待拣货品的库存情况。用户也可以在非订单货品的查询条件中输入货品的信息,点击【查询库存】此时库存局部将显示非订单货品的库存情况,用于非订单货品的拣货。用户从库存中选择要出库的货品记录,此时拣货操作局部将显示此货品,输入拣出的货品数量,点击【拣货】在已拣货结果中将显示此条信息,系统将自动更新各局部货品的数量。对于拣货结果中不应出库的货品可以点击【删除】恢复库存。拣货后用户可以点击【打印拣货单】和【打印出库单】执行相应打印操作。
◆
理货反应
理货反应显示的是拣货反应的结果,方便用户查看。
◆
资源反应
在资源反应页面可以分配执行此次反应任务的下架作业和理货作业的资源。
点击上图中的【作业资源】,系统将弹出页面,页面包括三个标签页,如下面三图。用户选中需要的设备和人员,点击【提交】保存信息。
◆
根本信息
根本信息局部显示的是本作业反应的根本信息。
最后用户点击【反应完成】保存所有信息。
8.2.2.2
入库反应
选择一个类型为“入库〞的作业方案单,点击【作业方案单反应】按钮,此时系统会显示作业方案单的反应编辑界面。此页面包括“理货反应〞、“上架反应〞、“资源反应〞和“根本信息〞四个标签页。“资源反应〞和“根本信息〞标签页与出库调度相同,此处不在介绍,下面说明一下“理货反应〞和“上架调度〞标签页。
◆
理货反应
理货反应显示了拣货反应的结果。在此可以增加方案外货品。用户点击【增加方案外货品】系统将显示方案外货品的查询界面,输入或选择货品、单位、质量和数量等信息,点击【确定】把方案外货品参加到理货反应中。对于方案外的货品可以删除。
◆
上架反应
上架反应页面从上到下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显示操作的货品,用来进行上架操作,第二局部显示已经上架的货品,第三局部显示要上架的货品。用户首先在待上架货品中选择要反应的货品记录,此时上架操作局部将显示此货品,选择要存储到的区编码和储位编码,输入上架的货品数量,点击【上架】,在已上架结果中将显示此条信息,系统将自动更新各局部货品的数量。对于已上架结果中不应反应的货品可以点击【删除】恢复库存。上架后用户可以点击【打印储位分配单】和【打印入库单】执行打印操作。
编辑各标签页信息后,最后用户点击【反应完成】保存所有信息。
8.2.3
作业查询
在此查询所有状态的作业方案单。
8.3
库存管理
8.3.1
库存查询
进入【库存查询】页面可以查询各个仓库的库存信息,如图,选择查询条件,点击“查询库存〞即可。
8.3.2
可视库存
在此可以按库房查看库房利用情况。如图在“库房〞项选择一个库房,点击【查询】。
财务管理
9.1
应收应付
9.1.1
应收款
针对销售客户的应收款帐单生成,点击进入【应收款】,显示如图:
列表显示所有未结算的销售订单,选择要结算的订单记录,点击【生成收款单】,如图:
填写“发票号码〞、“结算账户〞、“部门〞等信息,点击【收款确认】,转入【收款处理】环节。
9.1.2
收款处理
进入【收款处理】,显示应收款单列表,如图:
选中一条记录点击【审核/下达】,那么进入实际收款环节。
9.1.3
收款单
查看所有状态的收款单。
9.1.4
应付款
针对供给商的采购应付款帐单生成,点击进入【应付款】,显示如图:
列表显示所有未结算的采购订单,选择要结算的订单记录,点击【生成付款单】,如图:
填写“发票号码〞、“结算账户〞、“部门〞等信息,点击【付款确认】,转入【付款处理】环节。
9.1.5
付款处理
进入【付款处理】,显示应付款单列表,如图:
选中一条记录点击【审核/下达】,那么进入实际付款环节。
9.1.6
付款单
查看所有状态的付款单。
数据管理
10.1
指令管理
10.1.1
指令跟踪
在【指令跟踪】中可以查询客户指令列表。如图:
10.2
VMI管理
基于客户的库存和销售情况,主动做出供给方案。
10.2.1
库存情况
在此查询下游客户的库存,如图:
在“客户〞选项选择一家客户,点击【查询库存】,如图:
10.2.2
销售情况
在此查询下游客户的销售情况,结合客户的库存预测其需求,做出供给方案,主动供给。点击【销售库存】,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