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城市解困情况汇报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22-811538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5 19:19: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城市解困情况汇报

城市解困工作汇报

城市解困工作是*****党委提出的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的“六大举措之—”,旨在关心、帮助城市弱势群体,使他们尽快摆脱贫困,安居乐业。由于措施得当,帮扶力度大,多年在城市解困工作中被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07年,******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城市解困会议及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在城市解困工作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定期走访,深入了解,为帮扶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自接到市解困办分配的帮扶任务后,*****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项工作会议,成立了以**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具体帮扶事宜,制定了具体帮扶措施,并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2007年上半年,****为包扶的城市解困对象马翠英帮扶500元,解决了其拖欠的暖气费用,免去了其子女就学学费,共计开支3000多元,肉孜节前夕,******又为马翠英家赠送了大米、清油等慰问品,并详细了解了其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此外,教育局还认真做好了下乡驻村工作,今年共给*******村捐款1万元,修建了盘山渠,并对22户贫困户捐衣200余件进行了慰问,还赠送了电脑,价值共计6000余元,节日期间,还对村上的4户特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送去大米、清油等慰问品合计1000余元。******共为社会求助(含*****洪灾)捐款7万余元。此外,在捐书惠农活动中,******共捐书5452 册,价值10000余元,切实为农村办了实事和好事。

二、认真落实 “两免一补”政策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措施,做好“两免一补”资金、学生公用经费的测算和发放工作。2007年,********财政已拨付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经费*****万元(学杂费补助*****万元,公用经费补助*****万元,寄宿制贫困生生活补助10.57万元),本市财政安排配套各类保障经费******万元。上半年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学杂费补助******人,发放免费教科书*****套,寄宿制贫困生生活补助

*****人,公用经费补助******人。另外,本市布局调整农村生源、低保、少数民族特困学生杂费补助*****人,市财政本级公用经费补助*****人,布局调整农村生源、低保、少数民族特困学生教材费补助资金1123人(小学293人,初中830人)。根据****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和***教发[2007]83号文件精神,从2007年秋季起,对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各城镇中小学在今年秋季开学时一律停止收取在规定和指定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和信息技术课时费。至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37699名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平均每生每年减免小学生100、中学生130元。目前,各项资金已经按规定拨付到各学校,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三、关于今后的城市解困工作。

在城市解困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些工作,但离****党委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离解困对象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竭尽所能,进—步加大帮扶力度,按市解困办要求,认真完成好此项工作,为全市城市解困工程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00七年十一月五日

第二篇: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作经验材料

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作经验材料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多、困难职工多、下岗职工多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一帮一”工作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抓好再就业既是扶贫解困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贫困职工脱贫的根本出路。为此,在实施第二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中,我们既解燃眉之急、又施治本之策,注重从根本上抓帮扶。2004年以来,我们组织全市152个帮扶单位的17877名干部与166家困难企业的16026名特困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了以促进困难职工再就业为重点的创业帮扶活动。全市涌现出创业小老板1482人,实现再就业10150人,有再就业能力的特困职工脱贫率达37,实现了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解困,为我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保持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定方向,把帮扶工作的重心及时转移到帮创结合上来

第一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作结束后,我们就及时总结经验,认识到搞好扶贫解困,既要帮一时之需,更要解长远之难。大多数困难职工之所以贫困,主要病根在于生活无门路、就业无出路,只有把“治穷”与“治愚”、“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为此,在开展第二轮“一帮一”工作中,我们就及时地把帮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通过搞好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就业实现扶贫解困上来。一是在工作思路上实现重心转移。市委在安排第二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时明确提出,第二轮城市“一帮一”工作要紧密结合全市民众创业来进行,要把帮助下岗职工着手创业,实现再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围绕“一帮一”解困、“一帮一”就业、“一帮一”创业三位一体来开展扶贫解困工作,及时把全市“一帮一”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创业和再就业上来。二是在运行机制上确保重心转移。我们把创业行动纳入全市“一帮一”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日程,在安排和部署工作时,做到创业行动与“一帮一”活动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在此基础上,还把这项工作列入每年全市的重点专项工作中实施重点推进,市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分别参与推进,并建立了督办检查、信息反馈、联合办公、工作奖惩等十项推进制度,从而为创业再就业和“一帮一”工作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是在帮扶活动上突出重心转移。为了真正实现帮扶工作的重心转移,我们在开展各种帮扶活动时坚持在送温暖的同时送出路,即在对困难职工一事一帮、一时一帮、一难一帮、一急一帮的同时,大力开展了“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资金、送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第二轮“一帮一”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帮扶单位共为帮扶对象送各类创业信息 条、送创业门路 个、送就业岗位 个,送创业资金 万元,使一大批困难职工实现了脱贫致富。在帮扶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及时把帮扶的重点转移到帮助帮扶对象通过创业和就业实现脱贫上来。市人大主任王国学同志为了扶持其帮扶对象郭志刚创业,不仅妥善帮助化解了债务问题,而且为其出谋划策,筹措资金帮助他办起小卖店、开起了小饭店,使全家从根本上实现了脱贫。

二、重引导,营造帮扶对象自我创业、主动就业的浓厚氛围

为了解决帮扶对象普遍存在的创业和再就业的心理障碍,我们采取“四引”的办法,积极引导困难职工走上主动创业、积极就业的轨道上来。一是观念引领。观念一变天地宽。我们把转变观念作为促进困难职工脱困的第一位任务放在首位来抓,采取教育、座谈、示范等多种形式引导困难职工从“我要救济”转变到“我要创业”上来。在引导困难职工转变观念上,我们着重引导其破除小事不愿干、苦事不肯干的旧习,确立只要快脱困、能致富就什么都能干的艰苦创业的观念;破除计划经济形成的依赖思想,确立自己的梦自己圆,在市场经济中实现自我发展的自立自强观念;破除只有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认识,树立临时就业、阶段就业、弹性就业等灵活就业也是就业的观念。通过观念的转变,使一大批帮扶对象走向自我解困、自我脱贫之路。市工商局干部徐明阳包扶对象刘月兰生活十分困难,但其儿子下岗后只想找好工作,苦、脏、累的工作不肯干,在徐明阳多次深入细心的思想工作下,刘月兰的儿子终于放下架子,走上了蹬三轮车的脱贫之路。二是舆论引导。我们结合“一帮一”扶贫解困工作中如何引导职工创业和再就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思想动员和舆论宣传力度,营造了鼓励、引导职工创业和再就业的浓厚舆论氛围。全市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开辟《创业再就业行动访谈录》等专栏分别对创业和再就业作了系列报导。全年编发稿件126篇,市“一帮一”办公室制作了全市职工创业再就业行动专题片,广泛进行宣传。通过开展“‘一帮一’创业再就业行动怎么干”大讨论,组织创业再就业明星进行巡回演讲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在全市形成了创业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进一步激发了被帮扶特困职工创业再就业的欲望,有力地推动了“一帮一”扶贫解困工

作的开展。三是典型引路。为了使帮扶对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我们在去年年初和今年4月份,通过层层选拔,推选出全市“十佳创业明星”、“十佳创业带头人”和“创业十佳民营经济先进集体”,并召开了专场事迹报告会,让创业明星进行现身说法,并通过电台、电视、报纸等煤体广泛宣传,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特困职工宋丽霞下岗后,接连遇到爱人去世、外债沉重、女儿上学费用大等困难,在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压下,曾经有过绝望的感觉。在先进事迹的感召下,他先是干起了食杂店,又创办了超市,现在每年利润多达几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四是成果引示。为了使更多的困难职工走上自我解困之路,我们大力宣传和展示“一帮一”帮扶特困职工成果,市创业办公室和分项创业办公室先后利用**市三江国际旅游节、国际贸易洽谈会及国庆节时机,举办了创业成果展、职工创业“百家店”成果信息展示会、下岗职工创业精品项目产品展销、职工创业展销大厅等7次展销活动,吸引帮扶干部、特困职工4万多人进行参观和购物。许多帮扶对象通过创业成果展示,加入了主动创业解困的行列。市规划局党委副书记邵树阳领着帮扶的一建公司下岗职工张景吉观看了创业成果展,使张景吉深受触发,在邵树阳的资助下,他考取了锅炉上岗证,找到了一份烧锅炉的工作,生活有了保障。

三、帮创业,为困难职工创业和再就业拓展空间

为了使困难职工能够创业、有业可创、有业可就,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大力拓展困难职工的创业和再就业空间。一是项目上帮。在特困职工创业再就业中,有的特困职工有技能,却苦于无资金、无项目,有的帮扶单位有资金无项目,有的特困职工有项目无资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广泛征集创业项目,还与全总开通了创业项目网,定期不定期的收集全总提供的信息,目前已收集适合特困职工创业再就业,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2233个,包括工业、种植、养殖、三产服务等行业。省和佳市物价局帮扶佳市第二建筑公司60名特困职工准备投入资金帮助二建特困职工再就业,苦于不知项目,市“一帮一”办公室得知情况后,从项目库中选择了养殖、种植食用菌、小加工业、社区服务等7项,供他们参考,最后确立了在桦川县星发牧业养殖场投资20万元,安置21名特困职工在养殖场养猪,每月收入500元,使这些特困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二是技能上帮。城市特困职工下岗后,往往因为缺少必要的知识技能,无法实现再就业,致使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提高知识文化水平,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的脱贫道路,是扶贫解困的根本。为此,我们大力加强了再就业和创业培训工作,建立了市级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基地34个,劳动预备制定点培训基地33个,建立了以创业培训中心、再就业培训基地、就业训练中心、技工学校为主,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为辅的培训体系。同时,为了使特困职工创业技能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创业人员的实际创业能力,我们组织各帮扶单位创建了创业孵化基地,组织经过SYB培训的人员到孵化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目前经过SYB培训的353名创业人员,分别到孵化基地进行了孵化,全市涌现出创业小老板1482人。三是渠道上帮。我们积极组织帮扶单位和个人为困难职工创业和再就业寻找渠道。在拓展市内创业和再就业渠道的基础上,我们还把帮扶的视野拓展到市外。我市佳纺原销售公司经理王振华自砸国企“铁饭碗”,纵身商海,埠外创业,创办了华宇物流集团,在物流领域中创造了从零起步到国内100强中第2的业绩。我们借助这一渠道,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困难职工走埠外创业和再就业之路,目前我市在埠外创业的物流企业已达100多家,有近万名特困和下岗职工通过埠外就业实现了脱贫。

四、搭平台,为特困职工创业和再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特困职工创业再就业最重要的是靠自身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支持。为此,我们着重从两个方面为帮扶对象创业和再就业提供支持。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们积极为特困职工创业和再就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条件。去年我们出台了全市创业行动有关优惠政策,降低了特困职工创业门槛。重点为特困职工在从事创业、再就业的经营,子女就学、看病医疗、小额借款、创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一年多来,已为4012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工商部门为2369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相关费用291.7万元;税务部门为2369名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409万元;卫生、烟草等部门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行政收费195万元,使特困职工通过享受优惠政策有了创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了解决特困职工有创业愿望而无创业资金的难题,我们在资金上提供大力支持。特困职工持再就业优惠证可享受2万元小额借款外,我们又多渠道筹集150万元资金,成立扶持特困职工创业和再就业基金,规定凡是“一帮一”帮扶的对象,有项目、有担保人,上项目时每人还可享受3000元无利息的小额借款,目前已为410人提供了小额借款,借款达120多万元。特困职工崔英明是原**电视机厂的下岗职工,为了创业,他四处拜师学艺,掌握了食品加工技能,但苦于无资金而无法创业,我们为其提供了小额借款,使其创建了食品加工厂,不仅自身实现了脱贫,而且安置下岗职工50多人。好范文版权所有

虽然我市在“一帮一”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全省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把“一帮一”工作做好。

第三篇:工会困难职工脱困解困工作总结汇报

工会困难职工脱困解困工作总结汇报 为了贯彻落实全总关于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推动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纳入地方党政脱贫攻坚大局情况;

完善困难职工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工作;

落实解困脱困工作责任制;

规范中央财政帮扶资金的管理使用;

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职能作用。

一、建立相关工作制度。X.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此次工作由X自治旗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X亲自组织安排、分管领导副主席具体负责。成立了由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组成的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自查自纠工作小组和困难职工认定评估小组。

为了确保“不漏一户,不缺一人”,我们进行了全覆盖入户调查,每一户都填写了困难职工家庭状况调查及解困脱困实施计划表,夯实了帮扶的工作,使我们掌握的信息更加精准。对前期入户调查存有异议的困难职工,全部进行重新评估认定。对不符合困难职工相关标准的人,坚决予以脱贫或注销处理。

X.建立基层联系人、责任人定期联络工作制度。我们在培训中心定期培训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责任人、联系人,加强其掌握国家及工会的保障帮扶政策、制度及举措的相关业务知识。

一方面还要求其详细了解和掌握困难职工家庭情况和实际的帮扶需求,另一方面我们面向困难职工宣传政府与工会的各项保障制度和帮扶措施,为其发放印发有工会职能的相关手册,涉及内容有职工维权、职业介绍、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保证每一个责任人、联系人任务清、底数清、情况明。

二、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我旗根据前一个时期自治区困难职工入户调查后发现的问题,对照督察的内容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尤其是困难职工建档立卡的工作上,坚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覆盖”的原则。我们认真核查每一户困难职工档案,补全附件、完善档案,及时与困难职工联络,对不符合建档标准的困难职工及时退档处理。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做到了因户施策,根据其实际家庭状况分为因病、因残、因学、生活致困等类,为其争取相关的帮扶资金。

我们把每一个建档立卡的困难职工的信息都做实做好,符合标准的要求其必须有相关的致困依据,因病需要提供诊断书、因学需要提供录取通知书、学费缴费票据等,因残需要提供残疾证,意外致困也需要提供相关佐证,我们把每一个人的档案做到有依有据。既要落实好帮扶责任人,又要明确好联系人,所有资料的填写要求真实有效,同时也要经得起组织的核查。

三、解困脱困工作落实情况。(一)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纳入旗委政府脱贫攻坚大局。X书记向旗委、政府汇报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此项工作已列入政府联席会议的重要内容。正在协调以旗委政府的名义出台解困脱困相关文件,加强源头参与,推动党委、政府出台帮扶政策措施,或尽力将困难职工纳入地方救助保障范围。协调地方财政对帮扶资金的支持力度。

(二)落实全总关于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要求部署情况。我旗把解困脱困工作列为重要日程,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结合X旗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出台了相关制度文件,成立了专门的解困脱困工作领导和评估小组。针对困难职工的致困原因,采取分类措施进行精准帮扶。此次由工作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思路,完善帮扶举措,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时间表与脱贫任务,坚决与总书记在十九大上讲话的脱贫攻坚战指导思想保持一致。

(三)困难职工的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工作。规范困难职工的认定程序,坚决执行全总下达的困难职工识别的文件精神,完善补齐相关证明材料,不仅要精准识别,还要精准退出。对困难职工的档案全部以真实的情况填写上报,使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保持一致,没有逻辑错误。目前无法与民政部门做到信息数据共享,但已经积极协商。

在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中,我们实行动态管理,对新申请救助的及时认定,且录入更新,对已经脱困人员及时作出脱困处理。本次动态调整帮扶系统内部由X个困难职工减少到X人,按照致困原因我们将其分为几类贫困职工,真正做到精准施策。本次摸底核查做了大量的工作,余下困难职工的纸质和电子档案也按照文件要求已经补全,经得起推敲,真正达到“真扶贫、扶真贫”。

四)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责任制落实情况。我旗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解困脱困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明确了各级工会的职责定位和任务,落实到了单位和个人。困难职工的个人信息与职工档案保持一致,对于上级抽查和走访入户能够正常开展。困难职工和结对帮扶联系人互相知晓且了解,帮扶联系人可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竭力让每一个职工知晓帮扶政策,要求帮扶措施与致困原因相匹配,做到精准施策,因户施策,让更多的困难职工认可了工会的解困脱困工作。

(四)中央财政帮扶资金的使用。目前X自治旗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还未开通单独账户,无法进行独立核算。帮扶资金管理执行全总预算管理办法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资金申请、经办、证明、验收、审核、签批等报销手续完备。财务凭证要求齐全,原始凭记和记账凭证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等符合要求,字迹清晰,装订整齐。帮扶资金的发放严格按照“先建档、后帮扶、实名制”“专款专用”的原则,且全部实行银行卡发放,做到有依有据。

(六)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用发挥情况。目前帮扶中心运行规范有序,各项职责工作都在循序渐进地开展。服务标准、工作流程、救助办法和内部管理制度都日趋完备。我们也十分重视帮扶中心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保持业务水平与岗位职责相符,在困难职工的解困脱困工作中作用突出。

(七)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进展及成效。X年以来,聚焦困难职工“五类人群”,通过“四个一批”等帮扶举措,取得显著的成效。针对有劳动力的困难职工,我们提供平台开展了电工、按摩、月嫂、面点等技能培训班,提供创业援助,使一部分困难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解困脱困工作成效明显。针对因病致困的职工,我们将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利用专项帮扶资金救助,纳入大病保险、医疗互助保险,帮助其走出难关,成效明显。

针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职工,我们积极协调民政部门,将其纳入社会兜底保障,成效明显。自帮扶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做了很多脚踏实地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效,也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可。职工的认可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不忘自己的身份是“职工的娘家人”。

第四篇:红河县2017年解困脱困工作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红河县2017年

解困脱困工作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红河县总工会:xxx 2018年5月10日

2017年来,红河县总工会严格根据省、州总工会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要求和职责,立足实际,努力开拓,坚持帮扶与促进再就业结合的工作思路,使我县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形成了物质解困脱困与精神解困脱困同步,“输血”与“造血”解困脱困并举,坚持短期帮扶与经常帮扶共济相结合的工作格局。现将2017年来解困脱工作经验交流如下,有不足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解困脱困工作的合力。红河县委、县政府对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红河县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总工会主席,副县长等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教育局、发改局、财政局、民政局、劳动局、工会等21家单位主要领导以及13个乡镇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为成员。

二、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按照《中共红河州委办公室、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停产半停产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红办发〔2016〕114号),中共红河州委办公室、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红办发〔2017〕84号)要求,根据红河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为扎实推进红河县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实施精准帮扶,确保2019年如期实现全县建档立卡困难职工整体解困脱困的目标。结合红河实际,制订了《红河县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方案》由县委、政府于2017年联合印发给全县各单位。

三、解困脱困工作初显成效。

抓紧抓实对县职工中心建设工作,加强窗口建设和管理,2017年初共建立997户困难职工户档案,年底实现494名困难职工实现脱困,(其中通过疾病治愈脱困1人,成功就业脱困56人,子女毕业实现就业脱困65人,纳入社保兜底和大病保险脱困74人,其他形式脱困298人),实行动态管理。

四、情系职工,打造解困脱困“绿色”帮扶措施。1.扎实开展节日送温暖、临时救助活动助力解困脱困。2017年春节送温暖覆盖全县困难职工(农民工)993人,省级财政补助39.72万元,州财政补助10.68万元,县级配套9.93万元;2017年中秋国庆送温暖覆盖全县困难职工(农民工)926人,中央财政补助60.42万元,州财政补助9万元,县级配套9.26万元;2017年临时救助困难职工10人,州总资金2.9万元,县级救助困难职工11人,资金0.5万元。

2.开展“金秋助学”爱心活动助力解困脱困。一是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在档的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家庭新入学7人,共发放4.2万元;二是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在档的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家庭在读13人,共发放2.6万元;三是对停产半停产企业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家庭子女2017年考入大学(大专)的资助8人,共发放2.4万元;四是县级筹措资金救助困难职工8人,共计2.4万元。

3.着力开展职工创业就业培训助力解困脱困。2017年组织开展职工、农民工250人提升技能培训,250名成绩合格并取得维修电工五级职业资格证书,完成农民工引导性培训1000人,组织开展创业就业培训3期,受培训人共计152人。

4.继续实施“贷免扶补”助力解困脱困。不断完善以创业培训、项目扶持、小额贷款、创业跟踪服务为内容的工会创业服务链,2017年来,在全县下岗(待业)职工、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中共选树了63名创业带头人,推荐发放无息贷款630万元,为我县解困脱困工作提供创业促进再就业服务。

五、解困脱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红河县就业渠道少,困难职工多,要处理好解困脱困工作任务与职工稳定工作关系难度大。

2.困难职工年龄偏大,文化较低,普遍存在再就业难的问题。困难职工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人很难在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实现再就业。

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帮扶,我县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初显成效,但与省、州总工会的要求,与职工的期望还存在不少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借鉴各兄弟县市总工会的先进经验,努力拓展帮扶范围,完善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水平,使职工服务中心成为充满爱心、充满阳光的困难职工之家。

谢谢大家!

第五篇:城市E站汇报材料

均等服务促和谐 家庭发展塑品牌

------杏花村街道汲桥新村社区城市E站汇报材料

杏花村街道是合肥市北部地区一个典型的新型城乡结合部街道。辖区总面积约6.9平方公里,下辖6个社居委(含17个居民组、6个居民小区),8家省、市驻地单位,总人口37201人,其中常住(属地)人口18048人,流入人口19153人。近年来,为主动适应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街道抢抓机遇,以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为工作主线,统筹精力和力量重点在汲桥、五里、金都等社居委积极谋划、开展“城市E站”建设工作,并在具体建设推进过程中,选准切入点、找准突破口,以均等化服务和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同重并举,以均等化服务为基础,以“促进家庭发展能力”为创新,两者相辅相成、相彰得益。自2012年6月开始,街道以汲桥新村社区为试点,在本地多年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针对计划生育家庭,以项目形式组织开展“城市E站”建设及以其为平台继而提升的“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创新工作,来切实巩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果 ,促进利益导向机制的深度推进。

一、完善阵地建设、夯实服务基础

街道办事处在汲桥新村社区改造整合原有的硬件和配套设施,建成了约930平米的“家庭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先后建立了包括人口计生城市E站、企退、民政社保、家庭服务等工作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建立了“天使之家”、“家庭生活指导室”、“E智空间”、“居家养老”、“健身中心”、“社区影院”等多功能区域活动阵地。免费为辖区居民提供家庭生活指导、电子阅读、健康咨询、法律维权等便民服务,居民们拥有了一处集休闲、娱乐、健身、宣传、教育为一体的活动空间,孩子们放学后能在这里接受辅导、尽享童趣;老人们有了更多健身休闲的室内场所;育龄妇女能在这里参加早教课堂;青少年可以在这里读书看报,免费上网,感知世界……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档次

发挥硬件设施功能,需要依靠优秀人才。街道、社区两级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先导,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社区工作者团队。他们中既有作风扎实、经验丰富的原社区干部,又有通过市考试中心面向社会招聘的一批年轻社区工作者和信息员。这支工作能力强、素质高、年轻有活力的工作队伍,为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社区根据自身实际,联系合肥市城建医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等单位共同组建了一支有特长、有热心、有能力的志愿者队伍,为辖区居民提供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儿童教育、社区家政便民等公益服务,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

三、推陈管理模式,创新服务举措

1、横边纵底、全网覆盖。社区将网格化工作方法有机的融入到日常管理创新中,在工作中实行网格化管理,对社区需摸排的信息,需提供的服务实行网格管理,以网覆盖,以格定点,全面开展工作。同时,根据社区自身的实际特点,以小区为单元,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个人,细化到各点,保证各项工作全面有序的开展。网格化有效的工作方式使居民受惠颇丰,细致的贴心服务让群众交口称赞。

2、电话随访、服务“零距离”。针对社区居民白天多外出工作,社区工作人员难以入户这一情况,社区带领工作人员创新工作方法,采取电话随访工作模式,“零距离”的为群众提供便利。同时,采取“错时工作”,在工作时间外利用休息时间登门入户,向居民及时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上,以杏花村街道政府网站为交流平台,全面宣传各项政策、办事流程,全方位地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此管理模式已在社区日常工作中全面铺开,分别做到信息员、物业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三级网格负责人全面参与日常工作管理,从而保证社区工作有序推进。

四、以e站为载体,全面推进社区人口计生均等化服务

1、宣传倡导服务。强化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e站在建立伊始,适时开展“关怀关爱”主题宣传服务活动,在e站的“家庭生活指导室”开展了多次生殖健康知识讲座和培训,普及人口和计生政策法规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普知识,保障居民免费参加有关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引导流动人口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社区针对网格化管理的特点,网格员在入户过程中,针对性地进行“零距离”宣传教育工作,他们利用工作之余承担起宣传访视工作的任务,及时了解居民情况的同时为社区计生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印制了“流动人口一单制宣传手册”、“奖扶特扶政策说明”等宣传品,张贴、散发共计2000余份。

2、“天使之家”项目。汲桥新村社区是2001年大房郢水库建设项目拆迁移民复建点。原行政村改为社居委,农民转为了居民。与此同时,大量流入人口涌入,小区总人口突破了9000人。老一辈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中青年人奔波在生活线上,很多家庭受经济、时间等条件限制,使孩子们得不到课后辅导和专业的艺术培训,制约了家庭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此情况,家庭服务中心分两个群体发放了专项问卷,其中青少年儿童需求问卷发放200份,收回171份,托管辅导需求103人,需求比例达60.2%,艺术培训需求118人,需求比例达69%;家长需求问卷发放210份,收回209份,其中托管辅导需求153人,需求比例达73.2%,艺术培训需求165人,需求比例达78.9%。2013年9月,依据专项需求问卷调查结果,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研究决定,由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服务,为辖区青少年儿童提供免费教育支持、心里援助,作业托管和艺术培训服务,“天使之家”应孕而生。2014年1月,经街道办事处预算拨出16万元经费与合肥市少年宫西区签订“汲桥新村天使之家合作协议”。协议包括周一至周五开设的课后托管辅导班;周六周日的琴、画、舞等艺术培训班;每季度针对学员在天使之家的表现开展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家长培训交流活动,引导家长科学育人。天使之家的所有学员均建立一人一档,登记备案,以促进学员持续进步成长。目前“天使之家”各项课程均已开课,有定点专业老师5名,正式学员56名,前来咨询的居民达到150余人次,真正成了社区青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和促进家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街道通过推进该项目的实施,力争打造“促进家庭发展能力”品牌工程。

3、家庭服务窗口。因社区是回迁自建点,居民日常生活费用缴纳比较麻烦。为此,社区办事大厅特增设家庭服务窗口,内容包括了居民水电气缴费、就业信息查询、免费复印、国家各项政策解答等创新服务,让家庭服务窗口成为方便群众家庭需求的平台。

4、生殖健康帮扶。街道、社区在广泛开展“生育关怀、幸福家庭”、“关爱女孩”和“生殖健康系列宣教”等活动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倡导优生优育、知情选择,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健康促进模式,把生殖健康服务扩大到全体家庭成员,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健康幸福指数,关注关爱奖扶特扶家庭。辖区失独家庭王国年、张传柱户今年40多岁,孩子在2007年发生意外车祸去世,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夫妻俩伤心欲绝。街道、社区在推进家庭发展能力项目时得知此事,主动与该夫妇取得联系,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街道拨出专款8万元给予该夫妇生育扶持。街居两级联系了省立医院、喜得儿专科医院,组织妇产科专家对其进行检查治疗,并拟出了自主受孕和试管婴儿两种生育方案。经过几个月的调理,目前女方身体条件已经具备生育能力;男方由于年龄偏大,仍在康复治疗中。通过资金和爱心支持,促成失独家庭找回完整和幸福。

5、社会保障措施。依托街道社会事务办、劳动事务保障所、劳务公司等部门,定期在家庭服务中心开展各种创业、就业、技能培训,联系庐阳工业区的企业提供创业、就业信息,为辖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提高计生家庭创业致富能力。2013年11月,街道、社区积极为辖区内失地农民王国文户争取到自主创业小额贷款30万元,解决了其创业初期资金难题,同时联系庐阳工业园区争取到系列优惠政策。目前该户的装饰公司已由5名员工发展成50余名员工的上规模企业。今年家庭发展中心将继续争取政策,为居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促使有发展能力的家庭先富快富。

6、信息资讯服务。在家庭服务中心设立中老年人电脑知识普及课堂及电脑维护站。现在的中老年人对电脑、网络、资讯都有强烈的需求,由于子女工作忙或不耐心无法得到有效帮助。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通过电脑知识普及课堂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培训,给予了他们最贴心的服务。社区党支部还牵头与居民一起建立了“汲心之桥”QQ群,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社区的LED屏等信息载体可以随时发布、更新便民信息,更好的服务居民。

7、文化生活服务。由社区牵头组织舞蹈、太极、戏曲、时装等不同年龄层次、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建立了社区影院,定期播放国内外优秀影片和各类戏剧。此外,中心还利用活动室、棋牌室、室外广场、羽毛球场等各种活动场地,为居民搭建了文化娱乐平台。家庭发展中心因地制宜,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居民文艺爱好和业余生活需求。

8、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依托,在e站的日间照料室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点。首先由网格责任人将高龄居民、行动不便居民及其他需要服务的居民汇总,登记造册,然后在分给各个驻点网格人员交由他们日常访视,对于服务对象,要求网格责任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带领志愿者和城建医院医师定期入户探望,帮助老人解决子女不在身边时遇到的各种困难。

城市解困情况汇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