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22-1028557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9 12:39: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化学科学的发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呢?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 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 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特点:模型----立体模拟,投影----平面模拟,幻灯----静态、局部动态模拟,电视----动态模拟等。

4.化学习结构,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五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自测与小结)学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质与素养。

第二篇: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化学科学的发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呢?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 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 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特点:模型----立体模拟,投影----平面模拟,幻灯----静态、局部动态模拟,电视----动态模拟等。

4.化学习结构,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五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自测与小结)学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质与素

一、授课教师和实验员过好实验关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前提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最有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的主要形式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要过好实验关,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亲自准备实验,提前试做实验,切不可只靠实验员准备好,自己在课堂上无的放矢;第二,不要怕麻烦,对实验现象差、成功率低的实验,要反复做,寻找突破口,力争做到演示实验成功率百分之百,我们在教师过好实验关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在抓好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实验教学计划,积极开展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并建立实验教学考核档案,使青年教师顺利通过实验关。二是教研组内积极开展演示实验探讨与改进,对成功率低,在实践中可观性差的实验设立专题共同研讨,大家动手设计实验,改进方案,使得实验效果明显提高。如对甲烷制取采用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中加入适量氧化铁,并用座式喷灯加热的方法,使甲烷气体产生平稳,燃烧火焰达2cm以上;对胶体的丁达尔实验自制了特殊的暗室,大大提高了实验可观度;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协助实验员搞好学生实验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实验能按期顺利完成。

二、做好演示实验是搞好实验教学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

演示实验不同于其他实验,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通过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基本操作能力,巩固和验证理论上有关的化学知识。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必须做到目的明确,操作规范,现象明显。为达到此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演示实验目的

每个演示实验,师生必须目的明确,搞清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操作的要领、实验的现象、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等,教师若不明确上述目的就会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顾此失彼,造成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学生不明确目的,就会把实验当魔术,凭兴趣凑热闹,其结果收效甚微或一无所获。

2.严格演示实验操作,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的演示操作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演示中教师必须操作规范、步骤正确,药品取用、试剂滴加、仪器放置合理得当,切忌粗枝大叶,草率操作。

3.注意演示实验改进,增强实验直观性

对一些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小的实验,最好选择变通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例如,我是这样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影响实验的,首先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浓盐酸和1mL1∶1盐酸;之后在两个试管中同时各放入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胶塞(玻璃管上各套一个塑料袋);最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塑料袋膨胀体积即可说明化学反应速度的快慢。此方法特点是学生观察明显,对比、定量性好,从而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

三、落实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措施,确保学生实验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实验能获得良好效果,必须抓好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1.预习。每次学生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写好预习笔记即填写好实验预习单。这样做好处是:(1)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笔写,其实验内容便成竹在胸,避免实验操作盲目性;(2)参照预习单做实验便于克服学生看书做实验慢的陋习,使之集中精力做好实验。

2.实验。进实验室做实验先检查预习单,无预习单不能做实验。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1)认真操作,细心观察现象,并及时地、如实地记录实验结果;(2)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实验过程保持肃静,切莫把实验课当儿戏;(3)实验中要节约药品,爱惜仪器,实验结束时必须把仪器放置好,试管等洗涤干净,以保证实验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3.实验做完的当天学生必须写好实验报告,统一交授课教师。实验报告主要写五项:(1)实验目的;(2)实验主要步骤;(3)实验现象及解释原因和有关化学方程式;(4)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结果;(5)实验讨论。通过写实验报告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浅谈生物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新疆农二师24团中学

江忠兴

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力。

初中《生物》中安排的38个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 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学生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了解植物细胞的构造。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2.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桃花的形态并要求学生将桃花标本解剖,将桃花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粘贴在白纸上了解花的构造。然后,我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我指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桃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2.2对比观察

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观察常常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清晰区别与鉴别不同的生命现象。如马铃薯块茎芽眼长出新芽,仙人掌茎上长出新芽,酵母菌的一定部位生出芽体,学生很容易混淆,认为都是出芽生殖。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马铃薯、仙人掌芽的出芽情况,与课本上出芽生殖的概念相比较,找出其不同所在;然后通过挂图进一步比较以强化印象;最后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并与前两种情况作再次比较。这样学生对出芽生殖和营养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就不会搞错了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2.3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2.4多渠道观察

根据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投影、幻灯、录像剪辑等电教手段有机组合,让学生多渠道、多侧面的观察,从而感知事物的基本特征,并从中总结归纳基本规律。学生如果仅靠单一感知,往往会导致认识的片面性。有的学生对实物与挂图对不上号,认识实物,但要作图却不能正确表达,这些正是由于观察不全面所致。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 让学生多渠道观察。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学生认识世界也有一个渐进的特点,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实验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培养。

如何提高生物学教学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个人最为基础的学习能力,相信每一个学生在识文断字之后的最初喜悦,莫过于能够自己阅读文章了。阅读带给学生更多的认识世界的兴趣和渴求,并带给孩子在独立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方面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空间,可以说阅读是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学习能力。

当人们拥有阅读能力后,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认识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展,这种能力也不断得到培养和加强。这个过程包括在学校学习的大部分经历和个人兴趣所至用以自学而占据的日常生活时间。当然,兴趣是学习进步的催化剂,会使习得的阅读能力得到强化。而学生在校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时间相对集中,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知识获得经验,同时掌握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当学生在校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时候,阅读能力伴随其他能力得以发展,反之则削弱。

据调查显示,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知识占人的信息知识总量的90%,而50%是靠阅读得来的。当今时代,学习已成为终生的需要,面对知识爆炸、信息充斥的现实,学习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效的阅读能力是不断继续获取知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组织和加工素材的基本保证。拥有这种能力会在一生的学习中运用始终,因此,不论是有限的学校生涯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良好的阅读能力是继续学习的首要条件,对于终生学习而言,阅读是每一个人终身不可或缺的基本学习能力。

1. 三.生物课的阅读教学现状及主要原因

说到阅读,很容易让人想到语文课的教学,其实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但遗憾的是现实状况并非如此,在其他学科中,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教学中,非常缺乏阅读教学,生物学科亦如此。北京市中学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进,不少锐意改革尝试创新的教师在他们的生物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带领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开展调查等,将生物课堂教学逐渐引向科学教育的正轨。但是所有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中,属于学生自己阅读感悟上的教学实例又是最为缺乏的。和一些学校的学生交谈了解到,在他们中学学习生物学的整个过程中,记忆中没有哪个老师在生物课堂教学安排了阅读教材的活动,几乎90%以上的生物课堂教学没有课堂阅读,不给学生安排阅读教材的时间,即使有也多流于形式而非真正的阅读教学。在对试验美国BSCS教材的学校访谈了解中获悉,最初的生物课,教师在课堂上按照BSCS教材要求进行阅读教学时,带来师生双方的互不适应,教师的困惑来自学生对阅读的漠然无衷,学生的问题出在没有阅读的需要和热情,甚至干脆要求教师讲授教材取消阅读,而且有这种要求的学生在一个班里竟占80%以上,因为他们相信老师讲的比自己阅读更有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复杂的历史背景,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无论什么样的教材,内容如何简单明了,过程多么清晰直观,都必须经过老师的口授讲解,似乎没有老师的讲授学生就永远学不明白,永远学不踏实。这种现象导致老师把课堂教学中的精力越来越多的投入到课堂讲授上,越来越关注教学中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更不去关心学生“学”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努力想摆脱满堂灌的局面,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如: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启而不发;学生问的问题偏离老师的备课准备;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和老师所需相差甚远;学生的思路不在老师的设计之中;个别学生不理解老师的意图等等。每逢此时,老师采取的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教师在不经意间用自己“热情”的讲授占用了、代替了和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反之,学生也在这种反复强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渐渐退化了自己学习的基本能力,丧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很多学生的学习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定式,更愿意接受来自教师口授的结论,且越简单越好。这现象的普及和持续,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结果就是,锻炼了一大批精于讲授的教师和培育出更大一批依赖于接受的学生。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正在被我们教师的精心呵护、长期灌输的课堂教学方式喂惯了,已经懒得自己阅读、自己学点什么了。这就是社会上各种辅导补习班、家教风靡热行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厌倦书本热衷于翻阅卡通画册的原因之一。

最近,我国公布了第三次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并不乐观,然而,就公众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的调查结果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调查显示,公众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82.8%;报纸和杂志52.1%;人际交谈20.2%;广播10.9%;图书5.2%;因特网1.6%;其他3.3%。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对公众获得的科学信息影响最大,占了82.8%,而来自图书的信息只占5.2%,如此之小。显而易见的是,电视的科学传播水平是不能算高的,甚至还经常出现错误,但它却成为我国公民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作为有着相对严谨的书籍尤其是科学书籍却只有5.2%的人通过它来获取科学技术信息,这不能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公民普遍缺乏阅读习惯,这个事实不能不说和我们的课堂教学普遍缺乏阅读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关。

美国BSCS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训练学生的各种学习技巧,如:读写技巧、科学技巧和一般认知技巧。其中读写技巧涵盖了阅读能力,也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的。BSCS教材的阅读技巧包含着一般阅读的方法如:阅读文章的标题、浏览概要、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含义、用“双行法”做笔记等。但BSCS教材中还有一种被称为“SQ3R”法的阅读技巧是老师们常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方法,其具体含义如下:

S:(Skim)浏览,既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Q:(Question)问题,注意一段文字回答了什么样的问题。留意印刷字体和黑体字等所提供的线索。

R:(Read)阅读,仔细阅读这段文字。R:(Recite)背诵,背诵问题的答案。

R:(Review)复习,复习这段文字,找出先前忽略的问题。

上述阅读技巧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学习技巧,教会学生并不困难,但恰恰在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双方长期惯用的教学方式已经缺少了学生课堂阅读的习惯,使这种简单的学习技巧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在最初的教学中很多生物教师不得不从最简单的阅读开头,每节生物课把阅读安排在5分钟之内完成,只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要,把注意力尽量放在那些大标题、黑体字上,力求建立大的轮廓和框架,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再逐渐加大阅读时间,让学生试着寻找课文中的问题。学生寻找课文中的问题也是循序渐进的,有些教师采取的做法就是及时鼓励,对提出好的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并将问题写于黑板展示给全班。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文后的讨论题中寻找。学生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深入的阅读课文,学生从看不出问题到能够发现问题,继而发现文章要阐明的主要问题,慢慢开始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于学生阅读时发现的问题,教师及时让学生继续细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有关答案,记住答案并能复述,这样的反复结果使深入学习有了基础,也为生物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扫清一定的知识障碍。这种训练逐渐开展以后,随着学生的熟练程度,教师开始增加阅读的时间,从5分钟增加到后来的15~20分钟。当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障碍时,如教材有关内容过于抽象、缺少相关的背景资料、文字表述难以理解等,教师则采取提供背景资料、增加视频信息、开展小组讨论等,利用各种手段扫清学生阅读的障碍,建立学生阅读教材的信心,培养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的能力。经过反复训练,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们不同程度获得提高,从原来不会阅读、不喜欢阅读、满足于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逐渐变化,慢慢开始习惯自己看书,速览概要,寻找问题,获得答案,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成深入思考的主动学习中来。以生物学中的呼吸作用的内容为例,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教材与美国BSCS教材中的不同处理和教学策略的不同运用带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效果的不同。

生物的呼吸作用是一项最基本的生命功能,它的本质是生命自身通过分解体内的有机物,从中获得能量进行生命活动。它的作用过程完成于每个生命的细胞内。我国高中生物教材介绍这项生命功能时采取相当简化的方式如下图所示:

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人类文明是伴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依靠书籍为主要的传播手段传播下来。据统计全世界15世纪出版的各种图书3万种;16世纪出版25万种;19世纪出版700万种;而20世纪出版的图书达到2500万种。21世纪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对于每个人的生存而言成为终生的需要,不仅如此每个人的学习还具有了选择性,于是读书将成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学习手段。读书的深入和持久依赖于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个人从学习中获得的阅读能力对今后一生的学习尤为重要。

阅读并非朗读,阅读隐含着理解的本质,阅读的主体往往是披文入情,论世察己,透过文字表象触摸深层内涵,获得第一性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这种感悟可以是兴奋之情也可以是豁然明了,还可以是更深层的探求。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阅读者的个性与个性的作品会自然发生相互的契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碰撞带来的切身感悟是口授传播、间接获取所无法替代的。

目前我国正在开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体现着国家意志的新的课程改革中将我国21世纪的教育定位为面向人人的教育,要让全体儿童在其人生中唯一的一次由政府法律保障下的受教育的权利,获得充分的享受,让公民通过受教育而获得充分的发展以便在社会中有立足求生之本,最终达到国富民强、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新课程能否达到国家理想课程的目标,关键在教育工作者的实施,这之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美国BSCS生物教材所实施的这种阅读教学策略和学习技巧,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在北京市所有试验该教材的学校和老师都在不同程度的改变着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虽然实施起来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毕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为全市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尝试,同时也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应该积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并把它视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方式去反复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阅读教学模式,使生物课堂教学在科学探究的核心指导下,更加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多种能力。把过去属于语言文学课专利的阅读教学扩展开来,将其运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逐渐找回阅读的能力,将其作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自如,以至为将来一生的继续学习做永久的准备。

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人类文明是伴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依靠书籍为主要的传播手段传播下来。据统计全世界15世纪出版的各种图书3万种;16世纪出版25万种;19世纪出版700万种;而20世纪出版的图书达到2500万种。21世纪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对于每个人的生存而言成为终生的需要,不仅如此每个人的学习还具有了选择性,于是读书将成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学习手段。读书的深入和持久依赖于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个人从学习中获得的阅读能力对今后一生的学习尤为重要。

阅读并非朗读,阅读隐含着理解的本质,阅读的主体往往是披文入情,论世察己,透过文字表象触摸深层内涵,获得第一性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这种感悟可以是兴奋之情也可以是豁然明了,还可以是更深层的探求。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阅读者的个性与个性的作品会自然发生相互的契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碰撞带来的切身感悟是口授传播、间接获取所无法替代的。

目前我国正在开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体现着国家意志的新的课程改革中将我国21世纪的教育定位为面向人人的教育,要让全体儿童在其人生中唯一的一次由政府法律保障下的受教育的权利,获得充分的享受,让公民通过受教育而获得充分的发展以便在社会中有立足求生之本,最终达到国富民强、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新课程能否达到国家理想课程的目标,关键在教育工作者的实施,这之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美国BSCS生物教材所实施的这种阅读教学策略和学习技巧,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在北京市所有试验该教材的学校和老师都在不同程度的改变着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虽然实施起来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毕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为全市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尝试,同时也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应该积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并把它视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方式去反复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阅读教学模式,使生物课堂教学在科学探究的核心指导下,更加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多种能力。把过去属于语言文学课专利的阅读教学扩展开来,将其运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逐渐找回阅读的能力,将其作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自如,以至为将来一生的继续学习做永久的准备。

第四篇: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观察能力是初中学生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从观察的重要作用、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途径等方面简单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观察 能力 作用 问题 途径

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实质上就是观察的过程,它是认识学习物理现象的源泉,在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教材引言中,谈到怎样学习物理时,明确指出首先要勤于观察,勤于动手,因此,作为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并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简单谈一点看法。

一、观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更不可能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在物理学史上,通过细心观察并积极思考而获得重要发现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年奥斯特正是由于没有放过小磁针不再指南北方向这一异常现象,经过反复实验研究最终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实验时发现,由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72kg/m3,而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05 kg/m3,正是因为他没有忽略这微小的差异,最终导致氩的发现,也因此荣获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此外在观察中还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若发现“异常”现象和数据,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也许这些“异常”就是我们探究真知的开始。我们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推理,最终将通过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也正是在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形成了科学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细致而敏锐的观察能力,不仅仅是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步骤,更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学生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

1、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常常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观察的,不知道该观察什么,更多的是被仪器和实验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2、观察方法不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观察,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获得的东西是零乱的,无法形成系统的感性知识,更无法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3、观察注意力不稳定。很多学生在观察之后不能够回忆实验出现的现象,对做过的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能够形成清晰的印象,不能把实验各个细节连贯起来,而只是形成一些模糊的印象。

4、观察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思维。很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不能够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不知道实验说明什么,无法将观察到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采取以下方法加以引导和纠正。

1、激发并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在观察活动一开始,我们就要想办法让该活动极具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尽管观察能力的培养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但是我们只有先将学生的好奇心变为观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才能使其逐渐发展到善于观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杯水倒置”“人工喷泉”“温水沸腾”“试管煮鱼”“纸盒烧水”等;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前沿知识及科技、生产、生活中的物理应用;讲中外物理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等等。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观察分析现象活动中去。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观察兴趣之后,老师要教会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兴趣长久的保持下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形成系统准确的感性材料。目前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对比观察法。对比观察是为了搞清楚是什么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区分相近的物理现象,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在采用对比观察法时,可以将不同物体、不同现象进行对比,也可以将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既可让学生学会用控制量变法研究问题,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时,我要求学生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上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并且让两块玻璃上液体的表面积相同,一个放在阳光下,另一个放在阴凉处;第二次,在一块玻璃上滴一滴水,另一块玻璃上滴一滴酒精,并且水和酒精的质量相等,表面积相同,把滴水的玻璃和滴酒精的玻璃都放在阴凉处。观察发现:同种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不同液体在质量、表面积、温度相同时,蒸发快慢却不同。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们懂得了物理概念的成立是有一定条件的,同时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观察能力也得以提高。另外还有顺序观察、分步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等方法。具体观察时应根据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方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都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方法要用的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的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更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3、多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可以是一些实物,也可以是一些图表文字等等。课堂上在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时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等;还要训练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实验记录的表格、数据等,要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查出需要的数据。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如有些酒店和银行的大门在有人时就能主动打开,没人时就主动关闭,它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有些道路两旁要装一些类似玻璃的幕墙;由于这些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4、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因为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是自发的,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明白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以使学生注意观察的具体内容,对一些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对象和项目要进行重点观察。如做“水的沸腾”的实验时,把水放在开口的烧瓶里加热至沸腾,如果不加以引导,观察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只看到烧瓶瓶口上冒“白气”,而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首先看到烧瓶的底和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这是烧瓶内壁所吸附的空气,由于气泡周围的水向气泡里蒸发,所以气泡里除了空气还包含水蒸气,还观察到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对它继续加热,但温度计的示数却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水就不再沸腾。再有,水在沸腾时,学生还会看到烧瓶里液体以上部分是透明的,“白气”离烧瓶口有一段距离,而且天气越冷,这个距离越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细心的观察,使学生不但认识到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而且对沸点的意义以及液体汽化需要吸热等知识点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观察到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以后做题时就不会把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的小水滴(“白气”)误认为是水蒸气。

观察作为一种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作为物理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只有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在仔细的观察中培养出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进而到自学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此外我们要牢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通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长期渗透,才能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只有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熏陶下才能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乔际平主编《初中物理备课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阎金铎 田世昆主编《初中物理教学通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棣生主编《中学物理创新教法》 学苑出版社 [5]姚凡流主编《发散思维大课堂》 龙门书局

第五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观察,是人主动知觉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属于思维的范畴,但又与思维密切联系。观察,不仅可能使主体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识;这些感性的材料和初步的认识是进而理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观察力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它是在一般知觉能力的基础上,当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高级知觉活动能力。同时,观察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知觉,就在于观察过程有着思维的积极参与;观察能力总是与思维能力相联系。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主动知觉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属于思维的范畴,但又与思维密切联系。观察,不仅可能使主体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识;这些感性的材料和初步的认识是进而理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观察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知觉,就在于观察过程有着思维的积极参与;观察能力总是与思维能力相联系。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前苏联卓越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校工作的36年使我深信,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学,这首先就是教给他们观察和发现世界。”他深刻地指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

一、教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中学生对待周围事物的特点是富于好奇心,他们对于那些新奇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那些看似平常的现象则漠然视之。同时,他们的观察又往往是粗疏的、肤浅的,像走马观花一样,得不到深刻的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他们观察的自觉性,教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些习惯主要包括:

1.随时留意生活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教学生养成平时留意生活的习惯,时时处处能够以观察的态度来看待周围事物。一个人如果平时就能留意生活,那么他就会逐步积累起观察的经验,遇到外来事物他就必然会有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和判断。反之,平时不留意,只有到写文章时才去临时观察一下,即使观察得很用心,也会因为缺乏观察能力和平日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达不到好的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平时心粗气浮,对于外界的事物,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就说不清所见所闻是什么。有一天忽然为了要写文章,才有意去精密观察一下,仔细认识一下,这样的观察和认识,成就必然有限,必然比不上平时能够精密观察仔细认识的人。写成一篇观察得好认识得好的文章,那根源还在于平时有好习惯。”

2.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认真、细致地观察,是保证观察活动正常进行,取得良好观察效果的前提。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它的全貌,它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并不见得是一目了然的,它往往需要观察者反复地、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达到目的。而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则常常会出现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情形,不能耐心地、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因而这一时期帮助他们克服马虎、粗疏的毛病,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显得非常重要。

3.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述的习惯。如前所述,观察就是一种思维的知觉,离开了思维,离开了对于观察对象的认识,观察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思维是观察中的一个实质性因素,所以应该十分重视学生观察中思维习惯的培养。在初中时期,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更多的注意的是事物外露的表面现象,而不能很好地注视和探究事物的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观察中思维的习惯,主要是帮助他们由对事物外表现象的观察深入到对事物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的思考,充分发挥思维在观察和认识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二、加强观察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除了要让学生养成平时的观察习惯外,语文课还必须注意加强观察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相比,从现象上看,语文课的观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似乎不那么紧密,它的具体目的、要求似乎带有某种不确定性,因而在观察问题上也极容易出现某种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春天来了,不少教师常常要带领学生到野外春游,回来好给学生命一个《春》之类的作文题目。那么这次春游的目的是什么、观察的项目有哪些?今年的春游与去年相比在观察要求上有什么不同?却不是每个教师都有事先考虑的。结果表面上看学生情绪很高,玩得很痛快,实际上却收效甚微。这是语文课观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在语文课上则强调观察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例如组织学生观察日出,总要事先确定本次观察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方法等等,而学生的观察活动则是按照教师所确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的。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目的要求的能力。学生的观察活动更多的是靠平时自我进行的,这就需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善于不断地给自己提出具体的观察任务,并明确每次的观察目的和要求。例如上面举到的要学生写“观察日记”“生活速记”或开展“小记者”活动,教师即应该在观察目的和要求方面给以积极引导。一般来讲,学生自我观察的具体目的和要求应该与语文课的总体目的和要求保持同步。

三、教给学生观察的知识和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下述的三种途径来进行:

1、结合阅读教学,讲解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记叙文、文学作品和事物性的说明文,都是作者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缜密的思维写成的,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我结合这些文章,把作者观察的经验和方法教给学生。例如朱自清的《绿》就是这样的一篇好文章。作者观察梅雨瀑,视线的转移从平视、俯视、环视、仰视再到平视,既自然又合理,很有顺序;在看到的梅雨亭、梅雨瀑、三面的山、空中的云各种景物中,以观察梅雨瀑为重点,目的十分明确。作者观察梅雨潭的绿,绿作为一种色彩,它的特征本来是很难把握的;而作者充分发挥思维在观察中的作用,随着思维范围一层一层的拓展,潭水绿的特征也一步一步地被揭示了出来。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从中学到观察的不少知识和方法。

2、结合实际观察,给以实地的指导。在观察活动中,我结合观察的具体对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例如观察的顺序,如果是观察景物,到底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一定的方位次序观察?还是移步换景,按景物出现的先后次序观察?如果是观察一座建筑物,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次序观察?还是按照从主要部位到次要部位的次序观察?还是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到后或从里到外的次序观察?我在引导观察的时候主要让学生从大方向入手,并且与身边事物相联系,再引导观察其中的细节。如一个南瓜,问学生大体形状什么样,都会说圆的。我再问,是不是像皮球那么圆呀?中学生已经能分出各种的细微的差别,当然会说没有皮球圆。我再加以引导那是怎么样的圆啊?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系统的观察,说出上面宽,下面窄的圆等,然后再观察细节,如瓣瓣、颜色、瓜蒂等。这些小细节上又是什么形状的,在细节中再发现出细节来给孩子观察,并不要把答案直接给他。再比如:观察不同种类的树(如柳树、松树)各有什么特点,及不同造型的树,有些树是直的,有些树是弯的,还有高的、粗的、细的等。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都应该结合具体情况给以实际的指导。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也就逐步形成了独立观察的能力。

3、结合作文实际,及时纠正观察方面的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作文中可以得到反映。我通过作文及时了解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水平,并及时纠正他们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面先看我班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观察日记:

——今天,天气特别好,阳光普照着大地,我到我家后山上去玩。已经是春天了,柳枝发芽,冬麦绿茸茸的。一棵棵杏树全都开花了,花儿很好看。(3月28日)

从这则日记看,这位学生可以说基本上抓住了春天小草发芽及杏花都开了的特点,并把观察的注意力重点放在了杏花上面,但可惜观察得不细致,不具体,没能很好地抓住它的特征。她的作文从小学升入初中时一般,我经常鼓励她写观察日记,这次我又鼓励她并进行具体指导,她又连续两次去山上观察。日记是这样写的:

——今天,我到我家后山上去玩。那里的很多花都开了,多漂亮啊!我们这儿,过了清明时节,如雪如霞的杏花便于乡间野径次第绽放,白里透红,红里泛白,一副欲绽还收、欲说还羞的娇容,缀满了大地和天空留出的背景,衬出春天的万般柔美。那淡淡的芳香,是春天的呼吸,把大地的沟沟壑壑,都播遍了温馨的气息。(4月1日)

——今天,我又去我家后山上看杏花。赏杏花最美的时刻,是在一日之晨。当春日的第一缕曙光洒满大地,万物充满生机。杏树翠叶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唐代诗人高蟾之说:“天上碧桃和露植,日边红杏依云栽。”在晨曦的漫掩下,杏树犹如雨后的青草,放出了鲜绿的光彩,把挂在杏树枝上的一簇簇花朵,映成一轮轮光晕,由深而浅,若有还无,展现了它妩媚的容姿。那杏花以其充沛的张力盛放着,一重重红色、淡红色、淡白色的花瓣,仿佛要将体内贮藏已久的能量猝然释放出来,让人感受到传来了生命的律动。

看着眼前的杏花,我又不由得想:当春意越来越浓烈,春风越吹越温柔,每种花儿都来凑热闹了,到那时杏花却要走了,离开与它相伴的枝头,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以优美的舞姿,无声无息地扑向大地母亲的怀抱。但我更坚信,明年的杏花会更美!(4月5日)

这三则日记,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进步过程。它说明,从作文中发现问题,再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然后再让他们去作必要的反复观察,其间渗透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诉诸笔端,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4、采用多种手段,指导学生有技巧地观察。观察是有技巧的,所谓的“技巧”,其实就是观察的方法,观察时光用眼看还不行,还要用耳听、手摸、嘴问、鼻闻,更重要的是用大脑去思考,那种不动脑筋的看,不能称之为观察,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生动具体。正如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所说的:“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了„„”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观察的技巧有许多,我们不妨让学生在观察时先对事物的各个方面有所了解,再对其某一个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还可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还可以运用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如写人则可由其外貌到性格,写物则可由其形式到内容;还可采用移步换景观察法,它适用于游记一类的文章。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它们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交叉使用。还可以把观察与联想相结合,因为中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我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象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在脑际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淋漓尽致,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总之,观察力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它是在一般知觉能力的基础上,当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高级知觉活动能力。它不只是单纯知觉问题,而是包含着理解、思考,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人的多种感知觉的综合。人的观察力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类型、能动性、深刻性、反应性等方面的差异,如有人属主动观察型,有人属被动观察型等,这些差异与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活动及培养都有密切关系。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