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补课热”的冷思考6
编辑:静水流深 识别码:22-1066348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5 13:34: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补课热”的冷思考6

 “补课热”的冷思考6

署名:厦门欧阳钦波 摘要:

应试需求引发的补课热,长期困扰着部分学生和家长甚至延及一定的社会面。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补课现象日甚一日。不可回避就应积极面对,很多人热衷于补课也验证了补课的必要性,补课既然有必要,思考怎么补课和补什么就更有必要。笔者时常看到家长愁肠百结,孩子劳而无功,不免悲天悯人,由此试图对“补课”现象做一下理性透视,以供相关各方参考。

关键词: 应试需求;急功近利;个性特点;情感状态;接受能力;科学意识;必要性;实效性

愈演愈烈的应试需求,搅起的“补课热”同时折磨身处其中的广大中学师生,有些地方主管部门针对学校的假期补课和老师的有偿补课,推出一系列的规定,可是收效甚微,补课现象日甚一日。最近福建(注)将规定退而求其次为“严禁收费”,此举也仅仅是扬汤止沸,并没能釜底抽薪。补课和被补课依然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长期困扰着部分学生和家长甚至延及一定的社会面。补课既然有必要,思考怎么补课和补什么就更有必要。时常看到孩子劳而无功,家长愁肠百结,难免悲天悯人,由此试图从一个老教师的角度对“补课”现象做一下理性透视,给疲于补课和被补课的师生们一个必要的“关照”。

一、点评现实:

不可否认和回避的是人的个性和能力存在着先天的差异,同样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天分和个性是会出现成效的悬殊,据统计智力超常者约占2%,智力偏低者约占3%,绝大部分人处于同一水准。但是先天的差异并不决定后天的结果,天才儿童成年以后“泯然众人矣”并不罕见,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还是在于后天的努力。因此,就教育者而言,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导优辅差,在兼顾学生个性特点、情感状态以及接受能力差异的前提下着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其教学思想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然而,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显示出学习成效的巨大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直接关联到家长的情感状态,毕竟孩子承载着家长的期望,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几乎成为中国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学就业的艰难反而使众多的家长不断放大对子女学业的期望值。孩子学业欠佳,导致家长内心困惑、焦虑、无助。在此情况下寻求家教总是被家长当成突破困境的现实途径。需求决定了存在,部

分在职教师、大学生还有一些社会机构从事有偿家教的现象就应运而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的有偿家教现象就成为大陆乃至港澳台社会的共有现象。

教育是具有综合影响效能的体系,学校教育承载着的主要职责,是在规范的课程和学业目标下的传授和评价功能,它直接影响和评价了学生一定阶段的学习成效,对学生的能力形成和担当社会角色的成败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一考定终身的现象,直接刺激了社会对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意识,孩子的成绩直接决定了家长乃至一定社会面的价值取向。民族传统观念一向追求“学而优则仕”,这种特定的精神因素催生了特定需求,形成一种庞大的现实存在,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千方百计要求减负,但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自然产生需求的最大化,伴随政府要求减负的愿望而出现的现状却是愈演愈烈的应试热潮,社会普遍的价值观不断膨胀了人们追捧的心态,“增负”成为家长的共识,寻求家教的热情因而急剧升温,随之出现的盲目攀比和不切实际的非理性要求导致的无效劳动,时间、精力、金钱的损耗往往被忽视。至于适得其反,导致的孩子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却被完全忽略了。

二、聚焦学生:

(一)、知识缺漏型该类型的孩子存在较大的比例,他们的状况是学习努力,各科发展较平衡,但某些学科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有所疏漏,平时稍加点拨,便可梳理明确,自身及家长都应重视以便及时解决。对这类孩子的首要要求就是要积极面对,认真检索缺漏,勇敢承认不足,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回避或拖延会产生严重的滞后效应,不要在该掌握知识的时候甘愿落后于他人,坐失良机,最后就积重难返。这种状况的孩子只要思想重视,积极面对,很快就可攻坚克难迎头赶上,要有充分信心,家长重视和配合,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此类孩子就是属于真正需要补课,并可立竿见影的对象。

(二)、不思上进型相反那些极度厌学,泡网吧、“赶时尚”、混日子的孩子,心思不在学校根本无心向学。家长焦虑万分,不能从源头上寻求解决办法,一味想当然寻求家教辅导作为补救,往往无济于事甚至事与愿违。家长一厢情愿,孩子无动于衷,老师劳而无功,结果劳民伤财。这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有缺陷,补课不起根本作用,思想态度和人生观的教育才是关键。如确有需要以个人自愿自发为宜。

(三)、能力欠缺型这属于部分孩子,尽管学习用功,孜孜不倦,但接受能力和反映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不具备高难度知识的接受能力,闷罐子不开窍,常常顾此失彼,他人轻松的学习任务对自己而言难以承受,面对他人的优势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不切实际的要

求往往给他带来沉重的压力,苦不堪言。对这类孩子,学习上降低要求,以完成基本任务为目标,不切实际的高要求无异于拔苗助长,会导致产生畏惧心理,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对其心理疏导情感关怀优于辅导补课,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弄巧成拙。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残行为的孩子多半属于此类型。

(四)、叛逆对抗型这种孩子智力与能力不差,但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材的内容不是他向往的目标,激不起他的兴趣,成绩平平或忽上忽下,得过且过。家长不切实际地要求补课往往强按牛头不喝水,适得其反,导致厌学,反叛甚至对抗,有的会在同学中产生不良影响,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在同学中拖人下水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可是在适合其发展的方向上往往有突出的能力,属于智力多元的类型。思想和行为与传统的普遍的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反叛和逆反的表现成为其面对学校教育的普遍反映,这类学生中的一部分会异化为眼高手底、自视甚高和不学无术的无能之辈。正确引导其适合的发展方向,往往会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追求成功的意识,成年后出人头地者不乏其人。

(五)、适应困难型孩子学习用功,接受能力强但因某些特殊原因影响了知识点的掌握,遇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对学科和老师产生逆反对抗心理,这是个高度危险的信号,如被忽视或施教不当,有些性格偏激的学生会自暴自弃,导致严重后果。该现象在初始阶段极易出现,孩子的典型表现就是对老师以及学科的不适应不满意,对老师不配合不服从,学习不兴趣,作业不完成,自身的兴趣导向不断转移,产生严重偏科的功利心理。典型的导向是放弃见效慢转为愿意投入容易取得成效的学科,积习日久学科偏差严重积重难返。此外,学生群中的消极影响,如追求时尚,早恋或老师教学不得法等也会成为诱因。家长对有这些苗头的孩子应有足够的重视,除了从与孩子的沟通中把握整体情况,还应该加强与科任老师班主任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不良状况,积极面对,耐心沟通,对孩子加强情感关怀和科学引导。对这类孩子,补课不重要,重要的是“减负”。引导其摆正心态,正确认识学科的意义,克服偏激的心理,主动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积极弥补缺漏。

三、聚焦家长:

(一)、病急乱投医型不知所措的家长常有的想法是:家长出钱+孩子补课=成绩提高,产生了急于求成的现实想法,把补课成效看得就像给漏气的车胎打气一样直观。因此家长通常不吝钱物只求速效,殊不知补课更需望、闻、问、切才能对症下药,没有精湛“医术”,焦虑不解决问题,病急乱投医往往事与愿违。

孩子都是家长的宝,爱犊心切人同此心,面对孩子出现的学困状况,家长应冷静面对理性思考,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学习、心理、性格、喜好和周围的环境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找准定位,克服盲目、急躁和攀比心态,否则欲速则不达。笔者有位朋友,孩子成绩有所下降就急不可耐找老师补习,不加分析地一味强迫,日久天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进而不求进取。眼看同时补习的其他孩子成绩改观,学业长进,家长似乎更失脸面,变本加厉全方位补课,孩子应接不暇,身心俱疲,极度厌学,自暴自弃。原先灵秀好学的孩子,最终却适得其反,到了高三阶段近乎放弃学业,家长无计可施,徒叹无奈。

教育是具有综合影响效能的体系,家长、学校、孩子三者的关系和互为影响达成的状况通常影响着孩子学业进退,家长要能够细心的分析和把握,情急之下一味责备孩子或学校往往于事无补。补课应是有效的弥补手段,但绝不是仅有的手段。需要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老师的悉心指导,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二)、不切实际型不该以不切实际的要求来责难孩子甚至贬损老师,应承认人有个体差异的客观现实,理性面对学科中存在的偏颇现象。男生和女生,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先天遗传的特点,后天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存在差异性。孩子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不切实际的要求最终并非都能如家长所愿。对于屡补不灵的孩子最好要有宽容心态,切勿因此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试想一位连遭挫败的人,外界还在不断地放大他的失败,何以塑造他的自信心呢?如果失败感如影随形,又如何让他的人生拥有自信自尊呢!有时不妨从情感关怀和心理引导方面入手,进行必要疏导。

理智的家长要研究孩子,引导他讲究补课方法,切忌盲目应对,要有明确意识,克服依赖心理。在方法上,要让孩子自己寻找薄弱环节,请教老师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找准方向,积累疑难点,以点带面通过补习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在态度上,要让孩子冷静细致,补前有准备,补后有回顾,补习在课内,巩固在课外。要让孩子明白老师精讲,自己细听,用心把握缺漏的关键知识点,疑难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这才是补课的关键。

四、聚焦老师:

客观地说,如果不带功利意识,绝大部分老师是不愿意牺牲休息时间作补习工作的。平时忙碌不堪,难得有假期在家休息。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经常是老师们梦寐以求的事。但作为老师有个职业心态,就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有求必应,不留一手,对于好学向上的孩子无不倾其所有。由此也要设身处地设想给有求于己的孩子真诚引导,帮助他们改善学习状况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既然人家信任你的教学选择了你的补课,你接受的同时就意味着承担了责任,就要用心

备课,备人,备目标,量体裁衣,因人施教,有的放矢,科学规范,获其利更要尽其力,把教书与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真正实现自己为人师表的人生价值;同时也要主次分明,为图利疲于奔命,对职责范围内的教育对象敷衍了事,对有求于己的补课者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这就是师德不贤,最后必然为人所不耻。

五、聚焦社会补习机构:

愈演愈烈的应试需求所带来的补课热,催生了社会补习机构,以牟利为目的是其共性,但有些补习机构会不惜代价网罗名师,精心策划,扩大社会影响。教育部门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堵”,正好给他们带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他们为社会需求而存在,但往往良莠不齐,为追求效益安排大班制上课,效果稍次,针对性和实效性较难保障,有的甚至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盲区。

综上所述,因补课而囿于其中的各方,都应有积极心态,科学意识,明确必要性,追求实效性。家长与孩子跟风攀比与不切实际都是劳民伤财,老师疲于奔命或盲目应对都会误人子弟。补课者和被补课者应经常盘点一下自己的成果,才会有更好的状态追求最大的效益。

第二篇:亲子鉴定热的冷思考

【关键词】亲子鉴定;证据

【中图分类号】d919.

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2_)04—0241—0

4作为分子遗传学应用产物的亲子鉴定,在司法领

域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解决了很多司法难题,有时甚至是一些难以查询线索或者仅有孤证的悬案,在法医生物学

家的帮助下都迎刃而解。然而,正是由于

亲子鉴定技术的特殊性对人们认知局限性的这种补充

作用.导致普通老百姓、律师甚至法官对亲子鉴定技术

结论的过分依赖:也由于亲子鉴定技术的高科技含量

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这项技术逐渐成为许多法

定鉴定机构甚至无司法鉴定资质的实验室也乐此不疲

地开展这项业务。尽管如此,非专业人员对于亲子鉴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范畴。但是.当国内著名球星高

峰有关抚养权争议案件引发的亲子鉴定提交到北京市

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进行鉴定之后.亲子鉴定几

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人人谈论的话题。

一、近年兴起的亲子鉴定热

关于国内每年亲子鉴定的具体案件数量,由于鉴

定机构分散而无法做出准确统计。但是从行业内各家

鉴定机构介绍的收案情况来看.提起进行亲子鉴定的案件数每年应当在万例以上,且很多机构都表示每年

收案量以20%左右的比例递增。在近两年各地新增加的面向社会司法鉴定机构中,一般都申请开展亲子鉴

定项目。公安机关给返城或者调动人员的亲属上户口

需要进行鉴定,离婚案件确定父子关系需要亲子鉴定.

抚养纠纷确定亲权关系需要进行亲子鉴定.抱错孩子的医疗纠纷案件需要进行亲子鉴定.强奸案件确认犯

罪嫌疑人需要进行亲子鉴定.继承案件需要进行亲子

鉴定.⋯⋯

鲜见司法鉴定做广告,然而最近却有鉴定机构在地方的一些广告媒介上做起了“亲子鉴定广告”。

表明亲子鉴定热的另外一个迹象就是鉴定收费开

始出现价格竞争。过去由物价局统一制定的收费价格

许春芬

2.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四川成都610017)

· 241 ·

· 焦.羔评论·

在今年已经被一些鉴定机构人为降低,并在有关媒体

上报道、宣传。先是北京的一家鉴定机构,然后又出现

江苏的一家鉴定机构宣称大幅度降低鉴定费,亲子鉴

定的利润由此引发人们的关注与猜疑。

亲子鉴定热表明人民对科学的崇尚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但同时也反映出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

二、亲子鉴定领域中的误区

(一)亲子鉴定成为解决涉及父子关系争议案件的惟一手段

涉及父子关系争议问题以离婚和抚养争议案件为

最常见,且原被告双方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都比较激烈,父子关系存在与否常常成为案件的争议焦点。既然如

此,有的法官就来个省事的处理.启动亲子鉴定程序.

以鉴定结果定输赢,而原被告双方往往也容易接受。但

是,在这类案件中.双方当事人甚至法官却忽略了另外

一个重要关系人的权利.即未成年的子女的权利。在案

件得以“科学”结案之后.未成年子女却因此深受伤害.

这种伤害多是精神、心理上的,这种伤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其实,关于亲子鉴定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在1987年6月15日《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

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已经做

了明确规定:“鉴于亲子鉴定关系到夫妻双方、子女和

他人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因

此,对要求作亲子关系鉴定的案件,应从保护妇女、儿

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进团结和防止矛盾激化出发.

区别情况,慎重对待。对于双方当事人同意作亲子鉴定的,一般应予准许;一方当事人要求作亲子鉴定的,或

者子女已超过3周岁的.应视具体情况,从严掌握.对

其中必须作亲子鉴定.也要做好当事人及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人民法院对于亲子关系的确认,要进行调查

研究,尽力收集其他证据对亲子鉴定结论,仅作为鉴别

亲子关系的证据之一,一定要与本案其他证据相印证,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在1991年8月19日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藏海仙与黄士明离婚申诉案涉及亲

作者简介刘鑫(1967一),男,医学、法学学士,副主任法医师,主要从事医事法律研究、司法鉴定检案与研究。

te]:+86-10-68626877:e-ma 1]:]xx8181@s 1 na.c0m

· 242 ·

子鉴定的函》中进一步明确,不同意以亲子鉴定结论作

为否认父子关系的惟一证据。

显然.亲子鉴定技术在司法实践中成为确认父子

关系的惟一证据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二)配合亲子鉴定成为当事人举证责任

在“亲子鉴定是解决涉及父子关系争议案件的惟

一证据”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有的法官甚至将这一做法

简单地引申为“配合亲子鉴定是当事人举证责任”,被

是孩子的父亲的被告如果不配合亲子鉴定,被告将

被推定为孩子的父亲,从而承担不利的后果。

例如,张某与其前夫因感情不和离婚之后,以其女

儿蒙蒙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将其“情夫” 王某告上了法

庭。张某诉称,其在与前夫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曾多

次与王某发生性行为,蒙蒙的生父应该是王某;由于孩

子的生活费、抚养费她已经负担不起,要求亲生父亲王

某承担起作为父亲的义务,一次性给付包括抚养费、教

育费等费用10万元。王某在法庭上对此予以否认。张

某遂要求王某和孩子做亲子鉴定. 以证明他们的父子

关系.但遭到了王某的拒绝。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王

某拒绝做亲子鉴定,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故

应推定蒙蒙系王某的非婚生子女。蒙蒙虽为王某的非

婚生子女.但其仍依法享有与婚生子女等同的权利,所

以王某有负担孩子生活费、教育费等的义务,于是判决

其一次性支付10万元。王某不服,提起上诉。某市中级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一审法院因王某拒绝做亲子鉴定.

而推定其为蒙蒙的亲生父亲证据不足。因此撤消了原

判,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①

这是涉及举证责任分担的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

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显然,该案例

首先应当由原告举证,在原告举证完成之后,才发生举

证责任转移,由被告就“不是孩子的父亲”承担举证责

任。而简单用是否配合亲子鉴定来推定亲子关系.显然

不合适。

强制有关当事人进行亲子鉴定,可能侵犯被告的人身权或其他权利。在原告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

是孩子的父亲的前提下,强制被告进行亲子鉴定显然

是错误的。因为按我国民事法律原则.原告主张权利就

应该拿出相应的证据,而不是让被告王某自己证明自

己的“清白”

(三)亲子鉴定并非绝对科学、可靠

法律与医学杂志202_年第ll卷(第4期)

亲子鉴定是以现代分子遗传学技术为基础的,因

此.作为亲子鉴定技术的学科基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不等于具体应用亲子鉴定技术进行鉴定的个案得出的结论就是绝对科学可靠的。亲子鉴定的准确、可靠,需

要诸多条件和程序予以保障。首先是实验设备,是否是

质量上有保障的、在法定时间内定期进行校准的仪器;

实验使用的关键性的检测试剂。是否是行业认可的试

剂:实验中使用的自行配置的辅助试剂,计量和浓度是

否准确。其次,实验的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因为现代分

子遗传学发展非常迅速,在最近十多年的时间里。亲子

鉴定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技术由于误差大、成本高、准确性低而已经淘汰。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在1987年6月15日《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t作中能否

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中提到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实验,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而

选用什么方法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完全取决

于实验室自己。再次,实验过程和程序是否有严格的质

量保证程序控制,这是正规实验室保证实验结果的重

要操作规程.目前也缺乏国家的统一规范,也是由实验

室自己制定、控制和把握。最后,实验人员是否有相应的资质和丰富的经验.也会直接影响鉴定的质量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年近中年的下岗女工,几年前跟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一个7岁的儿子生活.

前夫每月给孩子80块钱的抚养费。该女工下岗后经济

吃紧,加之抚养孩子的费用增加,于是找到前夫商量增

加抚养费。前夫此时已娶了新妇,新妇就不高兴了.对

孩子是否亲生提出质疑。几方闹了起来,最后去做亲子

鉴定。成都某机构的实验室拥有dna检测的仪器设

备,于是顺带在做亲子dna分析。双方找到该实验室

进行亲子鉴定,最终该实验室的结果否定孩子是前夫的。这个结果让该离异的女子精神接近崩溃,男方自然

停止每月的抚养费,更令她受不了的是邻里的流言蜚

语。绝望中,她找到了另外一家正规的司法鉴定机构进

行再次做鉴定。结果确认孩子系其前夫所生。面对“二

次鉴定”的结果,原先的某实验室也承认了鉴定错误.

除了退还鉴定费外,另外还赔偿了精神损失费。②

科学发展的无限性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制约着亲子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

此,以科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的亲子鉴定结论,其准确

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三、值得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保证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① 参见:贾晋璇、邓杰,《**中院改判两起亲子鉴定案》。载于“中国法院网”http://www.teniu.cc,202_—03—23。

② 参加:宋石男、李秋怡,《亲子鉴定背后各自有辛酸现代技术考验现代家庭》。载于《四川日报》2oo4—11-10。

法律与医学杂志202_年第11卷(第4期)

国人对待性关系和婚姻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的。

由于亲子鉴定往往关系到婚姻的忠诚、家庭稳定以及

孩子的扶养等极其敏感的问题,因此,为了争到一个对

自己有利的结果,或者为了“心中有数”,夫妻双方愿意

做亲子鉴定。而有时由于妻子有婚外性行为,或者丈夫

怀疑妻子有婚外性行为.父亲带着孩子单独做亲子鉴

定。但是,我们要质疑,夫妻双方或者单方在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是否考虑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呢?显然没有,未成年子女在法律上没有行为能力,其民事行为由其

法定代理人即监护人代为行使,似乎父母这样做从法

律上看并没有障碍.但由于父母的行为没有考虑孩子的利益,最终使孩子受到伤害。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

在1987年的司法解释中,已经特别强调,子女已超过

3周岁的,应视具体情况.从严掌握是否进行亲子鉴

定。

(二)知情权与隐私权等权利的冲突

亲子鉴定表面上看是一项医学鉴定技术.而实际

上却涵盖了法律、伦理和家庭等多方问题,操作上如有

失误,有可能摧毁一个家庭甚至导致法律纠纷.因此建

议亲子鉴定市场不能放开。但也有人表示,人们享有了

解事情真相的知情权,亲子鉴定市场不应受到限制 显

然这又是知情权与隐私权或其他权利冲突的问题。

近年来,权利冲突成为法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①

人们在权利神圣的影响下,忽略了任何权利都有自己的一定范围,只要不越过边界,就不会发生冲突。法律

规定的种种权利都各有边界,这种边界,有的被立法者

明确标出,有的被法理统摄,有的被情理昭示.只要我们细心探究,就可以守住权利边界,避免权利冲突。同

时,任何权利的行使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如果不分

条件地过分扩大权利的享受,势必会在享受权利的同

时,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实际上,很多权利的冲突都

是忽视权利实现的条件引起的。以知情权为例,知情权的行使,必须以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不得强迫无

法定义务的他人配合为条件;公民有政治知情权,但涉

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有关机关可以拒绝发布;患者家属

有对患者手术状况的知情权,但不得擅自进入手术室,污染手术环境,影响手术进程,侵犯其他病人的隐私

权;公民有知悉孩子是否是自己生育的权利,但不得强

迫配偶配合检查,也不得侵犯孩子的自主决定权...⋯ .

因此,以知情权为由而要求放开亲子鉴定市场.显然是

片面而错误的想法。

四、对策

① 参见:郝铁川,《权利冲突是个伪问题》。载于《法制日报》,202_—08—05。

· 243 ·

(一)如何规范亲子鉴定实验规程

亲子鉴定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在许多案件中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鉴定结果出现

偏差,往往误导司法裁判,给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

失,因此.亲子鉴定市场必须规范,亲子鉴定技术必须

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制定亲子鉴定实验操作规范和

实验结果判读标准,减少人为误差和鉴定人员的主观

随意性的影响,杜绝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鉴定行

为,把不具有鉴定能力的机构排斥在外。必须充分发挥

行业技术学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如中国法医学会、中国刑事技术学会等.通过行业自律,制定具有全国效

力的鉴定标准和鉴定规程,制约亲子鉴定行为.从而为

司法审判提供更加权威和准确的鉴定结论。

(二)科学技术证据的司法认可程序及标准

我们不能忘记,dna技术第一次为法庭采信的情

形。1986年5月9日,美国奥兰多迪斯尼乐园.南西·

霍顿被人强奸。然而警方经过多方努力.除了犯罪嫌疑

人的精液之外,没有其他有价值的证据,要指控托米·

李·安德鲁,显然证据并不充分。后来,生物学家贝里和

和豪斯曼经过dna指纹分析,并出庭陈述,最终说服

陪审团。法庭于1988年2月5日判决安德鲁有罪,判

处115年监禁。从此,dna证据在全美被接受,后来又

陆续为其他国家所接受。在美国证据体系中,专家证言

及科学证据是一类独立的证据形式,并建立了相应的证据规则。而在我国,司法上对于科学证据的采信没有

权威的认定规则,关于亲子鉴定的问题,目前仅见最高

人民法院在1987年6月15日发布的这个司法解释.

它虽然确认了司法鉴定的证据效力和鉴定原则,但是

对于具体的实验方法仍然停留在人类白细胞抗原的技

术水平上,对于后来出现的各种先进的dna技术没有

明确的说法,以至于近年来出现了当事人由于不满亲

子鉴定结论而以“鉴定机构采用先进的dna技术违反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由进行诉讼的案例。

任何科学技术在成为司法上的证据之前,应当经

过法庭的认可,至少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认定该技术是

否允许成为司法证据的标准或者程序规则,而我国司

法上的这项工作显然大大落后了,在亲子鉴定技术上

尤显突出。

此外,关于亲子鉴定程序的启动,从保护未成年人

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出发,应当进行亲子鉴定立法.规定

启动亲子鉴定程序的主体、条件和监督措施,使亲子鉴

定能够在法制的规范下有序运作。

· 244 ·

参考文献

[1l 刘晓丹.专家证言与科学证据规则[a】.见:刘晓丹主编.美国证据规则

[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2_.353-394

[2】肯尼斯·r·福斯特,彼得·w·休伯.对科学证据的认定【m】.王增森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2_.27~42

[3】周伟.中外命案证据运用谋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2_.106~

】23

· 医疗纠纷与诉讼·

法律与医学杂志202_年第11卷(第4期)

[41 杨荣芝,杨庆恩,余纯应,等.单亲亲子鉴定及其法律问题思考咖.法

律与医学杂志.202_.10(3):155-158

[5】皮建华.医疗对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的影响[j】.法律与医学杂志,202_.10(3):158-161

[61 吴建峰,孙东东.司法鉴定若干理论问题研究(2)[j】.法律与医学杂

志.202_,8(4):232-238

(收稿:202_—10—30)

第三篇:出国游学热需要冷思考

出国游学热需要冷思考:当防华而不实

202_年07月16日09:28大洋网-广州日报

又至暑假,各地以游学名义的夏令营开展得如火如荼。从大学到初高中甚至小学,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夏令营这么吸引人?“游学热”背后又究竟隐藏了哪些隐患?出国游学是否物有所值?

游学是一剂营养液

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这波浩荡的人流中,背着书包怀着好奇心的中小学生也成了常见身影。暑期一到,从铺天盖地的出国游学宣传可以看到,“开眼看世界”也成了中小学生的一种潮流。

公允地说,好的海外游学是学生成长的一剂营养液。一些优秀的游学项目,做到了与中小学的教学计划相呼应,把素质教育与体验学习贯穿始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所学;还有一些游学项目特色明显,包含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主题活动增加了学生阅历,开阔了视野。在国外,学生勤于打工赚钱,为的就是出去走走。“GAP YEAR”的风行也体现一种对“走出去”的渴求。同理,海外游学虽是家长[微博]掏钱,也能让孩子得到类似的体验。悠悠假日,游学孩子接触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增加国际文化交流的机会,对提升社交语言等各种能力大有好处。早点接触世界,也能提前思考自己是否适合留学[微博],提早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游学期间,家长不在身边,也是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而游学期间,学生们感受境外的文化和习俗,开阔视野,认识文化的多元,更有利于培养包容的心胸。总之,海外游学不是洪水猛兽,值得推广。

当防“华而不实”

在放松心情中扩大视野,游学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但是,需要质疑的是,近年来,我国游学市场井喷、表面繁荣的背后,呈现出野蛮生长的隐忧:层层转包,学校游走在营利与非营利之间,到名校游学成了“到此一游”;宣传诱人、报价昂贵,却“华而不实”,只游不学,或者多游少学,“出国走马观花玩了一圈,并没有学到什么”;一些中介机构利用旅行社、商会、学校等招徕“生源”,卖给大型教育培训机构,以赚取10%左右的“返利”……这是业内通行的“潜规则”。

更让人“细思恐极”的是,游学过程中,监护责任不到位,旅途安全存在隐患。想必大家还记得,去年7月份,韩亚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美国旧金山失事,两名浙江衢州江山市女中学生不幸遇难,失事客机上共有70名中国师生,都是赴美的游学夏令营成员。从业内人士透露的消息来看,尽管绝大多数游学项目主办机构都会为学生购买相关保险,但只有少数机构会与学生家长签订详细正规的安全协议。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

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

摘要:新一轮的公务员考试已拉开序幕,本次国家公务员考试已被媒体称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如今作为许多人的一种就业选择,公务员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最大的就业热门。“公务员考试热”的现象反映出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员队伍“入口”的竞争性、公平性不断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对过热的报考现象作理性思考,透析其深层的原因,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扬长避短,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关键词: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制度

公务员招考近几年逐渐升温,被社会认为是超过高考和考研的“中国第一考”。据人事部统计,从1994年起,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垂直管理系统连续13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共录用公务员45273人,有116 907万人报名。据统计,202_年共有89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而向社会公开招考12000余名公务员,通过审核的有60万人,较202_年报名人数加了64%。公务员考试“热”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对其利弊评价不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怎样看待报考热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冷静思考。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剖析

(一)公务员职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从各个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来看,公务员职业本身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首先,公务员直接运用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有较大的权利和责任,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改革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为人才实现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提供宽阔的舞台。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的参与者,直接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崇高神圣,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而成为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理想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追求。其次.公务员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都有着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止因为如此,与其他职业相比.公务员职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客观上存在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202_年有240万高校毕业生,202_年这一数字上升到410万人。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众多高校毕业生把报考公务员作为极为重要的就业机会和出路。大学校园里自关公务员考试的辅导培训信息随处见,“你考公务员了吗”是毕业生之间经常的问候语。今后5年全国还将有2700万名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同时,我国将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可以预测.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将使公务员报考热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三)公平机制发挥了作用

实行考试录用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在考录制度推行之初,中央就提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录原则,坚持考录政箢、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五公开”,使考试录用成为“在玻璃房子里竞争”,考录的公正性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也成为吸引广大人才积极报考的重要因素。

(四)官本位思想

我国是官僚层级最森严的国家之一,封建社会持续时间达二千年。“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国人骨髓。时事今日,这种观念虽有所改观,但依然影响着不少人的择业观。

二、“公务员考试热”的效应分析

公务员考试正日渐升温,表明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正不断趋于完善.公平、公正、公升的考录制度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信任。然而,这种“热”得“发烫”的现象也暴露出了公务员制度中的种种弊端。

(一)正效应

1、有利于建立台理的公务员队伍人才选拔机制。

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录用工作比较规范,对于每一个参加考试的考生来说都是公正和公平的。公务员招考秉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厂大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舞台,被称为是“玻璃房里的竞争”。从202_年起中央国家机关招考职位取消户籍限制,使得更为广泛的优秀人才可以进入到公务员的队伍中来。国家行政机关重视公务员的“入口”环节,进行严格的考试。平等的竞争,打破身份和地域界限,从考生中择优录取,在为干部人事制度注入正气的同时,更得到了广大考生的信任和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整体工作水平入手

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都是由人去完成的,因此,要提高工作水平,必须从提高公职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入手。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不断深人,一大批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正充实到了公务员的队伍中。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公务员进入政府部门,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政府部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3、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公务员考试热”是公民由过去长期的“政治冷漠”到日渐关注政府活动的转变,说明政府机关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政府的价值理念正为人们所接受。公务员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考试制度的信誉度不断提高,增强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务员职业地位得到了社尝的认可,并使得许多人才将政府下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这些都体现了作为公共权力执行者的政府随着自身能力的不断增强,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不断提高。

(二)负效应

1、容易滋生“唯利是考”的思想

在对许多报考公务员的考生进行调查中可以看到他们大多数报考公务员的理由是因为公务员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不错的收入,福利待遇也比一般的企业要好,可以说是一个“铁饭碗”。更甚认为公务员除了刚定的工资外还有可观的“灰色收入”,这可谓是一个更大的诱惑。我们设想如果这样一群人进入了政府部门只会产生严重的腐败.必将祸国殃民。

2、“热”考职位集中不利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公务员报考的热门职位中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公安、税务、法院、检察院这样一些“热门”机关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而对于向地震、气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和边远⋯区一直是冷门,报考的人数甚至达不到招考的人数。据报载.今年报考最热门的岗位是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干部人事管理一职,计划招录2人,而通过审核的有8814人,供求比为1: 4407,创历史新高。这反映出这些“热门”机关相对其他行业、部门待遇好、工作轻松、职业稳定,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就跟吃饭“偏食”一样,人才的失均,容易造成公务员队伍和整个经济建设“营养失调,抗病能力低下,发育不良”,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透视“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让我们从中看到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要使人们对待公务员考试回到一个理性的选择上来,就必须不断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

三、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完备的考前咨询体系,端正考生的报考动机

尽快建了公务员考试的咨询体系,为考生提供职位介绍、报考指导等一系列有关公务员考试的考前服务,使考生树立正确的报考动机。明确考试的目的,不再出现“盲从”、“跟风”的现象。可以在公务员考试网上提供考前咨询的服务,可以就一些普遍问题作集中解答,对于个别问题可以通过电话和发邮件的方式进行咨询。

(二)要注意特考试与考核相结合,使考试程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目前,公务员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构成。一方面,要提高命题者的素质,逐步增大试题库的容量.提高笔试命题水平,要建立完善的试题评估制度以保证试题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面试的效果和在整个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加快面试内容的改革,建立高素质、科学化的面试官队伍。除此之外,在每年的考试结束后要认真听取招考单位和群众的意见,以便对考试程序加以改进。公务员考试是一项全面的考试,要对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工作能力、文化素养作全面的考核和审查,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三)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和监督体系,增强考试的透明度

要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凡进必考”的相关规定,以法律条款来规范考录过程的每个环节。此外,应保证考录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考录权,特别要规定其他行政部门不能干预考录工作。建立强有力的并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该机构不隶属于公务员考录和主管部门。应该是依照有关法律设立的与之平行的管理监督部门。同时加大民间、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力度,对考录工作的全过程尤其是面试和考核过程进行监督,监督者有权责成有关部门对询私舞弊者或其他考试不公责任人施以相应的行政或法律制裁。使公务员考试真正成为“玻璃房里的竞争”。

(四)实行分级考试,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针对目前公务员招考职务“少而低”从而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况,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实行分级分类考试。如英国分为行政级、执行级、文书级、助理文书级四个级别;德国分为高级、上级、中级、下级四种;日本则分为上、中下三级。根据职类、职级的区别,其考试方法、内容及报考资格都不相同。如日本参加公务员高级考试必须具备大学学历,懂法律,考试合格者被录用后可以担任级别较高的事务官。所以,为了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人才进人政府部门工作,为了能给国家培养更多更年轻更优秀的高级行政干部,应该对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岗位的公务员和领导岗位的公务员进行分级考试,设立领导岗位公务员人口考试,为高层次人才进人领导岗位拓宽渠道。我们可以在雌后的人才选拔过程中,将对某些领导岗位的公务员选拔列人考录制度中。将程序、方式、内容等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以吸引更多的科技界、文化界、经济界、教育界的高级人才加入国家公务员行列,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高政府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生斌.公务员报考热的背后.新疆都市报,202_-11-8(5).

[2]蓝昌裕.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之我见.丽水学院学报,202_.

[3]许法根.国家公务员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2_.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人民出版社,202_.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

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

公考热,年年热。在报名人数年年上涨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催生了公考热?“你为什么做公务员?”面对这个问题,十有八九的公务员,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稳定”。《新快报》记者查阅了近年来有关公考热的一些调查问卷,“稳定”基本上都排在公考原因的榜首。

以往人们分析公务员报考热时,习惯于强调公务员这一职业的报酬相对较高,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新兴产业甚至民营企业所开出的报酬已远远高于普通公务员,某些公务员“考霸”并非没有就业的机会,但他们还是放弃了那些职位,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报考公务员的茫茫人海。不难看出,在那些一门心思考取公务员的“考霸”心里,高报酬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的还是公务员这一职业所特有的稳定。

面对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变数,没有了梦想与激情的“考霸”早已将“金饭碗”当成了自己唯一的出路。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不仅是大学生出于对稳定职业的向往以及对就业压力的逃避,这一现象本身也暴露出大学生创业理想与激情的泯灭,而这与大学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不能说毫无关系。

“考霸”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无非是出于“体面”和“稳定”两种考虑。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并没有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削弱,甚至很多大学的课程安排本身就是为步入仕途而准备。于是,大学生学历越高、成绩越优秀,往往越是将考取公务员当成“出人头地”的唯一选择。虽然很多大学开始注重就业指导,但与实际需求还存在着不小差距,而且也仅限于指导“就业”,而不是“创业”。既然是“就业”,自然是以被动适应为主,专业技能的欠缺以及实践经验的匮乏,使得大学生在被动适应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由此而“回炉”读中专或技校的大有人在。相比之下,考取公务员则无疑是种“一劳永逸”的选择———与其被动适应一份并不稳定的职业,不如挑选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更为稳妥。

青少年无限的想象力以及无所畏惧的勇气是编织国家未来的原材料及原动力,如果我们的大学既不能鼓舞起大学生足够的创业勇气,也不能提供给他们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波澜不惊的机关生活实际上就已经成了他们最佳的生存选择,垂垂老矣也将成为他们难以摆脱的最终宿命。面对这样的结局,仅仅指责他们“不理智”显然远远不够。

“补课热”的冷思考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