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环境生态学-重庆交通大学(teniu推荐)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23-426321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3 03:54: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环境生态学-重庆交通大学(teniu推荐)

重庆交通大学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环境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1、了解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历史和动态。

2、掌握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一般作用特征,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了解光、温、水和土壤因子等主要生态影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掌握种群概念、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种群统计学相关参数;理解存活曲线类型,掌握种群Logistic增长模型;了解自然种群变化动态、生物入侵,及种群调节的几种假说;理解生活史概念、种群扩散,繁殖策略r-选择、K-选择。

4、了解种群增长,理解种内关系的概念、类型,理解种间关系;理解生态位理论,运用该理论解释种间关系、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重建;了解捕食作用、寄生与共生概念及其生态学意义。

5、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特征和性质;理解优势种和建成群的概念;了解描述群落种类组成指标,了解物种多样性,理解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了解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了解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的概念,了解岛屿生态理论、平衡说和非平衡说理论;

6、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理解常见群落演替系列和控制因素;了解演替顶极学说的几种理论,了解经典演替观与个体论演替观理论,理解群落分类的概念、群落分类的单位和命名法则、群落

分类学派、中国群落分类的基本单元,了解群落排序。

7、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理解生态效率,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作用,掌握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概念、测定方法,理解生态系统分解过程,能用能量分析的观点分析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过程以及自养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过程和异养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过程。

8、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类型和一般特征,熟悉和理解全球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硫循环过程,理解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氮循环失衡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9、了解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和特点,其形成原因和生态功能。了解湿地和红树林等特定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意义。

10、掌握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理解全球变化的原因和生态后果以及减缓全球变化的对策,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了解生态风险评估与生态规划的一般原则、步骤及方法。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二)试卷结构

1.选择题(20分)2.名词解释(20分)3.判断题(20分)4.简答题(60分)5.论述题(30分)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曲向荣 主编,《环境生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胡荣桂,刘康 主编,《环境生态学》(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第二篇: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本考试科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综合基础理论考试,要求考生熟悉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相关知识内容、范围和发展趋势,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认识。

考核的主要知识点

1.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4.社会生活的本质 5.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运动、发展的主体及源泉、动力问题 9.辩证的否定观 10.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1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动动性 12.认识的本质与知行关系 13.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5.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上的错误 16.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17.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 18.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19.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20.社会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2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2.社会意识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 2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25.劳动二重性理论

26.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源泉问题 27.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领域的关系 28.资本的本质问题 29.资本的有机构成

30.资本积累规律及其历史必然后果

31.资本主义国家计划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运行 32.马克思主义对暴力革命的认识 33.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 34.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 3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二)试卷结构

1.辨析题:约占1/3; 2.材料分析题:约占1/3; 3.论述题:约占1/3。

三、主要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4版。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逄锦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第三篇: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目录绪论:地球上的生物和生物圈;生态学形成与发展; 2 生物与环境: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因子、温度因子、水因子、土壤因子)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物钟与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动态;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调节;种群生活史:生活史概述;繁殖成效;繁殖格局;繁殖策略;性选择; 5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关系;钟间关系; 6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生物群落的动态:群落变化类型;群落演替类型;演替顶级学说;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8 生物群落的分类:生物群落的分类;生物系统的一般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生态效率;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10 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与信息流:生态系统的能量与能量环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初级生产和高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的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信息流动; 1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放射性核素循环;生物地化循环与人体健康; 12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 14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中的一般概念和理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1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荒漠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

第四篇:环境生态学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引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本条件。过去的一个世纪,人们在创造了高速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那么多沙漠、荒山、断流的河流和污染的城市,使那么多生物从我们的身边消失,甚至从地球上永久的灭绝了。一个世纪的环境变迁竟如此之大以致在临近世纪更替之际提出了人类能否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迄今的探索研究表明,在浩瀚的宇宙中,能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的只有地球,也就是说,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因而保护地球环境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惟一途径。

有鉴于此,在建设项目和其他一切开发地球资源,改变地球环境的活动中,进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不仅是重要的,必要的,而且是每个地球公民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翻两番,经济增长了几十倍,同时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人类自身的长远生存与发展。有鉴于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环境影响评价,其目的是为了科学地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便采取措施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基本概念

(一)环境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

目前,环境评价一般分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运用一定的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发展趋势预测,主要为环境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服务。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人类进行某项开发建设活动之前,对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并提出减少不利影响或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措施,其目的主要是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环境保护要求和建议,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同时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环保政策方针,保证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促进清洁生产和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推广,制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促进科学决策和管理以改善环境,同时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改善提供借鉴。

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二)生态环境评价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评价一般也可以分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主要考虑生态系统属性信息,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某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劣,作为环境现状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的参考标准,或为环境规划和环境建设提供基本依据。例如:野生生物种群状况、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栖息地适应性与重要性评价等,都属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还可以用于资源评价中。生态环境评价一般包括资源评价在内。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供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例如,分析某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环境服务功能,分析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评价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和评价污染的生态后果,以及某种开发建设行为的生态后果,都属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保制度。一般来说,环境影响评价包含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内,但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污染影响评价为主,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不全,深度不够,与实际需要进行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尚有较大差距,而且二者在诸多方面是不同的。

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和开发建设活动特点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提出对受影响生态环境行使有效保护的途径和措施。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时,下列基本原则应予以遵循:

将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一体考虑,注意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基础;

讲求科学性,根据生态学和生态保护基本原理,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途径、性质、强度和可能的后果,寻求有效地保护、恢复、补偿、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

突出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开发建设活动、具体受影响的生态环境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分析与评价;

坚持政策性,以国家的资源环境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为基本出发点,以法规为准绳,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

坚持协调性,注意可行性,即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布局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协调区域与项目、生态系统与生态因子内在关系等。协调的目的是提高评价的有有效性,提高环保措施的可行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术

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并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标准、等级和评价方法等,须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性质、影响程度和生态环境条件作具体的分析和确定。

(一)评价指导思想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知道下进行。为此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识别影响;应体现整体意识,即从生态系统整体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考查问题,寻求对策;应具有超前意识,即不仅注意当期问题,当前需求,亦应考虑长远问题、长远需求;应以动态的发展的观念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并特别强调其针对性原则。由于生态系统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相同的开发建设项目绝不会有完全相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以实地调查为主要依据,评价结论应符合建设地的环境特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重点建设,讲求实效。

(二)评价范围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开发建设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的范围和间接影响的所及范围。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式确定评价范围的重要参考因素。所确定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所有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并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阐明其特征。应能包含所有可能受影响的敏感保护目标,并能反应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如自然灾害的源头及危害范围。按照环评工作程序,评价范围可分为生态调查范围、现状评价范围、影响分析与评价范围等。按照受影响因子的性质,可有植被、动物及其生境、土壤、地面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应的调查与评价范围。此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还受到技术可达性和所能获得资料的限定。行政区界也是重要的限定因子,须考虑。实际工作中,一般按照规范要求执行。

(三)评价标准

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污染指控为宗旨,主要评价的对象是大气,水,土壤等人类的物化环境,可以用一组物化指标表征其环境质量。这就是评价标准,其评价标准有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以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作为项目可行与否的基本度量。这是一种纯质量型评价。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的标准体系不仅复杂,而且因地而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

(1)能反应生态环境的优劣,特别是能够衡量生态环境功能的变化;

(2)能反应生态环境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尽可能定量化;

(3)能用于规制开发商建设活动的行为方式,即具有可操作性。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来源

国家已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国家已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行业标准指行业发布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要求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以及其规划的保护要求;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区目标;河流水系保护要求或规划功能;特别地域的保护要求等。

(四)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环境影响识别时设计环评工作和编制环评大纲中的重要步骤,这是将开发建设活动的作用和环境的反应结合起来坐综合分析的第一步,目的是明确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影响涉及的主要敏感环境目标,从而初步筛选出评价工作重点内容。

影响识别时一种定性的和宏观的生态影响分析、生态影响认识过程。依据生态保护原理、依据实地调查资料和粗略的相关分析可进行影响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包括影响(作用)因素识别码,即识别作用主体;影响对象识别,即识别作用受体;以及影响效应识别,即识别影响作用的性质、程度等。

(五)评价等级

参照世行要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可分为三级:一级为需深入全面的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问题复杂,保护要求严格,须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或行动计划;二级为一般评价与重点因子评价相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较严格,须针对重点问题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和进行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三级为重点因子评价或一般性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清楚,影响明显,保护要求一般,须按规定完成绿化指标和其他保护与恢复措施。

(六)生态环境调查

生态环境调查时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性工作。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细致周详的生态环境现场调查时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生态环境调查也应尽可能了解历史变迁过程。

一般陆地生态系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调查(类型、组成、重要生境等)、自然资源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和敏感保护目标调查等几个方面。

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水土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调查也十分重要,因为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资源调查也应本着质合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七)生态分析与评价重点的确定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迄今人类对她的认识还很肤浅,认真进行生态分析,以及全面深入地认识系统的特点就成为环评中一项贯彻始终的工作。生态分析室在生态调查已获得相当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综合研究过程。分析的目的是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征,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认识评价区域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和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资源优势,以及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等等,从而为进一步的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八)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将生态环境调查和生态分析得到的重要信息进行量化,定量或比较精细地描述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与深度依据实际问题和管理要求决定。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系统质量、状态和功能的评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评价,自然资源赋予和利用状况评价,敏感保护目标状况评价等。其中,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和功能的评价是现状评价的重点。

由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层次性特点,决定着生态系统的评价也具有层次性,一般可按照两个层次进行评价:一是生态系统层次上的整体质量评价;二是生态因子层次上的因子状况评价。两个层次上的评价都是由若干指标来表征的,在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评中,一般对可控制因子要做较详细的评价,以便采取保护或恢复性措施;对人力难以控制的因子,如气候因子,一般只作为生态系统存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看待,只作生态分析和生态影响分析,不作为评价的对象。

(九)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影响预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同时又是最薄弱的部分。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常常可能是用模糊地语言而不是由精确地数值表达的,用于预测的方法也常常是特例而非普遍适用的规律,许多方法都是参杂着人的主观认识在内,而且所谓生态环境影响可能常常是风险性质的,并不一定会确切的发生。因此,在理想状态下,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根据的假说,而且是可以通过管理和此后的实验验证的假说。

(十)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对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其可否为环境所接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亦可称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是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进行评估(亦称评价),以确定所发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可否为生态或社会所接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人类对生态影响的主观认识与判断。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目的是:

(1)评估影响(性质、程度)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

(2)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性,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

(3)评估价值的得失,以决定得失与取舍。

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是,主要从生态学、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方面着眼,一般依据的评估基准是:

(1)科学意义基准,主要是生态学意义的基准;

(2)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基准;

(3)社会文化价值与经济资源价值基准;

(4)法律基准,包括环境、资源保护法规;

(5)其他基准与技术规范。

(十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头戏”,也是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最精彩的部分,编制生态环保措施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1)体现法规的严肃性

(2)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3)具有一定超前性

(4)提高针对性和注重实效

(5)体现“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

(6)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7)实施功能补偿

(8)强化保护重点

(十二)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三点:认识生态背景,验证假说和味采取补救措施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要点

(1)明确监测工作范围

(2)考虑监测方案的可行性

(3)注意“指示器”生物的选择

(4)与其他监测活动向匹配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1)遗传多样性监测指标

(2)物种监测指标

(3)生态系统(或生境)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

《环境分析与评价》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导论》

《环境保护ABC》

《环境与人类》

《日益重要的环境科学》

《环境生态保护学》

第五篇: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学院:万方科技学院

专业班级:地质

学号:

姓名:王课 程 论 文11升-1班0926206031化 成

环境生态学-重庆交通大学(teniu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