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的长效机制
论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当前随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大学生村官作为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在现代社会,任何一项制度的建设都要经历一个从论证—实行—反馈—调整—完善的过程,大学生村官制度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把大学生村官制度当成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那么,就存在大学生村官再次就业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大学生村官当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就存在大学生村官是否安心工作、能否发挥作用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大学生村官制度当成是“挂职锻炼”性质的活动,也存在“挂职”与就职的衔接问题。即使我们希望大学生村官制度能兼有上述三项功能,还是存在一个分流的问题:分流的渠道是什么,分流的机制是什么,分流的配套措施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索。总之,一项制度从创新到完善有一个不断改进和调整的过程。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重要性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我们国家的城市发展了,现代化程度提高了,农村却更加落后了,农民与城市的距离进一步加大了,造成两极分化。这不利于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具备发展后劲,毕竟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需要一大批建设者,一大批有素质有想法有创意的人才去服务农村,去建设农村,甚至去带领改变农村。农村的人才都外流了,知识也相对贫乏,加之观念落后,如果不注入新鲜血液,那么我们的农村,将会更加贫穷,更加落后。所以,国家才会出台这么多优惠政策,投入这么大财力、物力,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支农扶农,这才是事情的根本。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我国设立的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制度。村官制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实施,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而出台的。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给高等院校带来了许多问题:居高不下的生师比、教学设施的不足等等。将乡村作为人才蓄水池,缓解就业压力,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
中共中央对新一轮农村改革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划和部署,但改革要采取的具体模式还要依赖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探索,历史上成功的改革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积极探索为基础。但在现阶段的改革,不管进行怎样的探索,都必须要围绕市场作文章,因此,要求主体必须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的把握市场经济的能力,才能把握住改革的方向和达到改革的目的: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由于受传统的耕作模式影响,大多数农民的生产不能围绕市场进行,不能有效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导致增产不增收,收入长期偏低。由于文化素质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自我提高市场经济能力,许多基层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结果多数是事与愿违,导致农民对基层政府出现不信任。村集体班子由于自身素质原因,也无法完成这些工作。而在一村一大学生“村官”的配置的条件下,大学生“村官”凭着工作的热情、现代的经营理念、良好的和外界的沟通能力,为农民搭建通向市场的平台和渠道,引导农民实行现代农业耕作技术,组织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逐步培养起农民良好的市场经济观念和运作能力,引导农民进行各种改革模式的探索,在基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为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后备人才
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更好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精神并具有基层工作经历、懂得基本国情的的人才,不仅为农村干部队伍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储备人才。
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是解决当前农村基层有文化的年轻干部青黄不接问题的重要方法,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渠道,也是落实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干部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从一个“青涩”的学生娃,走到农村基层一线,要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条件、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在融入农村、被农村接纳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干部群众对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认识还不够到位;部分大学生“村官”的能力素质、知识储备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要求;县乡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村官”教育和管理措施还不完善,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等。
(一)缺乏经验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迈出高校大门的学生,由于一直在校读书,缺乏经验、阅历,加之对农村生活不了解,在到村工作的前期产生不适应,心理、生理需要调整,思想易产生波动。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之始感到没有头绪,对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抱着到农村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心态,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盲目乐观,认为新农村建设简单易行,在工作中不顾农村的客观现实条件,不深入调查,草率从事,导致制定的许多政策不符合实际,给农民的利益带来损害,使许多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排斥心理。
(二)动机不纯
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动机是多样的,有的大学生确实是抱着到农村扎实干事业的想法而有的大学生明显动机不纯。有的大学生仅仅出于就业考虑,在报考之初就想着把“村官”当作就业跳板,工作态度不认真、得过且过,在农村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选择二次就业;有的看重国家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安心工作,整天想着尽快离开农村;有的私自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和各类公务员等,出现边读研边做村官和一人兼多职等情况。这严重违背了中央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图,使基层老百姓从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认为这仅是一场政治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三)学无所用
“村官”职责范围大多是资料收集、数据统计、跑腿开会等事务性工作,感觉跟发展农村经济没啥关系。学无所用,专业与工作脱节,大学生村官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农村比较缺的是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选聘的“村官”学历虽高,但学用脱节现象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很难适应农村的实际现状,体现在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不切实际。在大学所学专业不对口,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不懂农村经济建设,不会带领农村农民致富,不知工作如何下手,适应不了农村工作需要。
(四)未来预期不明
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扎根农村意识薄弱,当作一种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的无奈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大学生村官录用实行聘用制,三年合同制,导致他们无法安心工作,无法扎根农村,常心怀担忧,三年以后怎么办?
(五)经济待遇偏低
各地自行选聘的大学生每人月工资仅有400元至600元,普遍低于当前平均工资水平;参加“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月补贴也在1000元以下,许多大学生因待遇偏低,加上吃、住、行等问题难解决,不愿到村(社区)工作。家里供养他们上大学时,欠下了许多的债,原本是指望他们毕业以后挣钱再还,可是他们的工资仅仅够自己用,既然在这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也挣不到什么钱,还不如到外面去博一博。特别是那些男孩子们,他们不甘心就这样无谓的耗费着自己的生命,他们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同时,还要考虑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
(六)教育管理工作没跟上
许多地方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对选聘工作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真正纳入议事日程。对选派大学生教育培养不够,重选拔、轻管理,多数大学生处于松散管理状态。
(七)政治激励不到位
选派大学生两年志愿服务期满后,面临再次就业,虽然省上出台了升本、考研方面的优惠措施,但对表现优秀、自愿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没有出台定向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干部等激励政策,许多人缺乏长期留下去的信心。
(八)村干部排外
一些大学生村官受农民喜欢,但不受村干部喜欢,虽然村干部不敢明反对,却不让大学生插进村委实质性工作。一些村,村委班子内部存在家族势力与宗派势力,排外心理严重,唯恐权力旁落,暗里较劲把持村级组织政权,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官整日无事可干,只领工资不工作,有的干脆不上班。这些大学生村官,一个月大都在农村待不了几天,有人称他们是手上不沾土的“下乡干部”、“流动村官”。他们来到农村大多数的人都是有着一股激情的,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抱才华,为改变农村的面貌而来。然而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除了村里的人民群众是非常拥护他们以外,他们在农村干不了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使他们感到非常的苦恼和压抑。
农村村委班子人才严重紧缺问题,成为困扰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农村村官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不会发展经济,不懂致富技能亟需改变,思想观念与知识结构亟需更新,文化素质与科技致富技能亟需提升。
三、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一)完善能力培养机制
为使大学生“村官”尽快掌握做好农村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各级党委应以多种形式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不断提高其履行职责的能力。总结各地经验,以下三条十分重要: 建立培训制度
应以高校、党校为主渠道,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强化培训,增强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岗前培训。有关高校在到村任职大学生录用名单确定后,及时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即将奔赴农村一线的大学生了解农村基本情况和基层工作方式方法。各市、县安排从乡村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现身说法,组织现场观摩,开展集中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同时把大学生“村官”纳入“乡村干部科学发展能力大培训”工程,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大学生“村官”培训中心,采取中心课堂、远程教育课堂和实践课堂等形式,从政治理论、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涉农政策、实用技术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开展上岗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规定每半年组织一次中心课堂集中培训,全年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在省级全面示范小康村粱弄横坎头村建立实践基地,实行联系人帮带制度,帮助大学生“村官”提高依法办事、综合协调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建立培训考核反馈制度,考核结果反馈至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作为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浙江省桐乡市采取岗位培训、专家讲座、现场参观、工作交流等措施,组织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知识,增强他们到村工作的信心、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农村工作本领。加强实践锻炼
应分批选派大学生“村官”到机关、事业单位跟班学习,参与信访、治安、城镇建设等工作,积累多方面实践经验。实施乡镇(街道)领导、联村组长、村干部联系大学生“村官”制度,并有计划安排大学生“村官”到乡镇(街道)机关进行挂职锻炼。有意识地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助理、村(居)委会主任助理或农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助理等综合性较强的职务。同时,为他们提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旧村改造、环境整治、计划生育、群团组织等多岗位锻炼机会,安排“急、难、险、重”等任务,进行压担锻炼,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注重典型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充分运用本地农村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教育大学生“村官”,帮助他们坚定立足农村基层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
(二)完善服务机制
大学生“村官”刚到农村,可能“水土不服”。一些地方的经验表明,必须搞好服务,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农村环境,进入工作角色。
把引导工作做细,帮助大学生“村官”缩短适应期。大学生“村官”到任之初,工作、生活不够适应,心理、生理需要调整,思想易产生波动。各级党组织应把思想疏导放在工作首位,帮助他们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大学生任职所在地的乡村党组织建立结对帮带制度,挑选政治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乡镇干部或在职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实行“一对一”结对培养和帮带。为大学生“村官”选好“三位老师”:第一位老师是乡镇组织委员。既要当好领导,又要当好“老师”,帮助他们提高抓党建促发展的能力;第二位老师是村党支部书记。主动向他们传授农村基层党务工作经验,加强与基层党员、农民群众的联系,快速融入农村基层;第三位老师是农村种养大户。选定一位种养大户作为“实习老师”,负责指导他们学习相关的农村实用技术,促使他们把在校学到的知识与农村工作实践迅速结合起来。还帮助大学生“村官”找准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党员做朋友,实行传、帮、带。设立“生活上帮、工作上带、知识上传”等形式多样的帮带载体和平台,每—名大学生村官均配有两名镇、村干部作为导师,并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基地和镇机关职能部门实践锻炼,努力为他们拓展工作视野、胜任本职岗位创造条件。
及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农村基层信息闭塞的难题。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站,开发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定期编发工作简报,为他们提供思想交流平台。提供上网服务,拓展创业信息来源。除创建“大学生村官网”外,还应创办报纸刊物等,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相互了解、促进交流、加强学习、发挥长处、共同提高的园地。
(三)注重教育培训机制 1 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大学生“村官”热爱农村、热爱农民、扎根基层的主人翁意识,克服创业短期化、功利化、个人化倾向,把大学生“村官”创业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一起来。强化创业引导。
有创业意愿的,突出一对一创业指导,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其早日迈出第一步。创业取得一定成绩的,注重技能培训和提高管理水平,克服小富即安思想,不断提高创业项目档次和水平,努力把创业项目做大做强。加强创业风险意识培训,设立创业预警机制,提高规避风险能力。
3发挥带动作用。
引导大学生“村官”把创业过程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整合农村资源,突出示范带动,积极兴办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企业+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有效形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事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程度,推进和谐农村建设。
(四)优化创业环境机制
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优惠政策的统一规范,确保各项制度环环相扣、有机衔接,不断扩大优惠政策覆盖面,提高各项优惠政策的可操作性,增强优惠政策执行力度。科学管理基金
简化创业基金评审程序,改进项目评估办法,合理分配资金投向,适当放宽贷款年限,科学设计资金回收方法,全面提高创业基金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能。注重典型示范
依据创业项目的不同,分别树立种植类、养殖类、加工类、服务类优秀创业典型,突出创业典型的多样性和可学性。选择优秀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作为示范点,带动更多的大学生“村官”走上创业之路。四是加强创业宣传。评选、表彰并奖励优秀大学生“村官”创业先进典型,通过召开报告会、座谈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宣传创业典型先进事迹和创业经验,促进大学生“村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努力营造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只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和能动性。
总之,不管大家报村官是出于何种目的,工资也好,前程也罢,躲避亦可,但大学生在基层产生的效应却是真实可见的,所以,我相信,国家对于村官的政策会越来越好,而我们在农村基层产生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必将带动农村经济乃至文化思想的再一次腾飞,为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霞主编,《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法制与社会出版社,2008年 10月
[2] 刘春梅主编,《大学生村官激励措施的问题与对策》,陕西农业科学出版社,2008 年6月
[3] 张诚国主编,《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法制与社会出版社,2009年1月
[4] 钟碧琼主编,《大学生村官的使用问题》,山西大同大学报出版社,2009年7月
[5] 赵春霞主编,《“大学生村官”人生价值的实现》,经营管理者编辑部出版社,2010年3月
[6] 张磊主编,《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构建》,黑河学刊出版社,2009年2月
[7] 覃雁君主编,《关于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开发研究杂志社出版社,2009年3月
[8] 张璐主编,《大学生村官现状思考》,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出版社,2008年4月
[9] 林善炜主编,《大学生“村官”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福州党校学报出版社,2009年1月
[10] 朱晶晶主编,《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与未来工作取向调查与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出版社,2009年11月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的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的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应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市场条件下人才交易作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的有交效需求和充分供给进行系统分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村民充分参与方式作为大学生村官招录、使用和考评的选拔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有效需求 充分供给 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 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
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
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 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 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该信息出自应届毕业生求职网YJBYS.COM:http://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
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
体制机制的思考
在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人才紧缺双重矛盾并存之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广大农村基层就业,是各级党政部门和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事关中国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稳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对开辟大学生就业新渠道和促进新农村建设都是积极有益的探索。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目前存在着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不充分,个别人思想不太稳定、甚至半途改道的现象。而究其原因,关键是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不到位。因此,要着力探索和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体制机制。要围绕“大学生村官”的选任、培养、后续保障、监督和评价等基本环节,不断健全完善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积极性、创造性的各项制度,为“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提供长远有效保障。
在近10年的发展实践中,“大学生村官”制度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和构建以选任制度为前提,以重视培育成长和激励为基本内容,以健全后续保障制度为必要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一、建立健全统一的选聘制度,使之与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选任“大学生村官”,首先要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为此,迫切需要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民众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及结果,要加强群众、媒体的监督,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同时,选拔标准要合理化和科学化,避免带有歧视性要求。
其次,在选任“大学生村官”中,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农村岗位的特殊性。一方面,在尊重大学生意愿、从优选拔的基础上,还可以从熟悉村情村俗、和村民联系紧密、日常生活方便,工作容易进入角色的角度出发,着眼于选拔那些本乡本土的大学生和愿意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太本站办事处就是立足于这一点,选择和任用本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因为这样的“村官”既有理论素质又十分了解本地的乡土人情,这是留得住、用得好的基本条件,只有熟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才能让其产生感情,自愿的去工作、去奉献。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资源条件,选拔那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这样的大学生善于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创性开展好工作,太本站办事处在任用村官上也抓住了这一点。办事处新华村村官李勇所学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他的到来真正的解决了村级办公自动化的难题。现在新华村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材料完全由“村官”在电脑上完成,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村级的办事效率,同时也规范了办公秩序,更重要的是大大 的调动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他所学到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再次,“大学生村官”选任工作应与岗前教育培训紧密结合。大学生虽有丰富的书本知识,但社会实践比较少,缺少专门的教育和培养。许多“大学生村官”到任之初,工作、生活不适应,思想易产生波动。为此,对新选拔的大学生村官要进行尽早进入状态的上岗教育和专门的培训,要加强岗位培训和工作指导,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岗位培训制度。
二、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帮扶引导,积极探索强化实践能力的成长培育机制。
人的才干不仅要靠读书求学增长,而且要靠实践磨练积累。目前,“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知识理论与农村实践工作相结合。对此,太本站办事处既要重视前期选拔,也要加强后期培育,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建立起“大学生村官”跟踪培养机制。
首先,要继续探索和健全结对帮带制度。可以建立村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局委帮扶的“三帮”制度。在结对帮带工作中,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村官”们熟悉农村政策,掌握发展农村经济、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大 学生“村官”的成长需要经验和实践,针对这一薄弱环节太本站办事处指派现任的新华村村长为村官的实践指导老师,经常带领“村官”深入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业生产知识,不断把他锻炼成有经验、懂技术、会指导的新型人才。同时也不断的带领他进村入户,让他掌握社情民意,增加和农民沟通交流的机会,让村民与“村官”交上朋友。
其次,创新机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关键是要让他们在农村干事创业、发挥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大学生村官”往往受到诸多体制机制上的束缚。例如,我国现有的《村民自治法》规定,村民自治的主体首先是“本村村民”。因此,未经选举的大学生村官往往只能任助理、团支书等多为辅助性的“虚”职,部分地方虽然也积极推荐“大学生村官”任职“主任助理”,但在实践上却缺少法律依据,造成许多“大学生村官”缺乏坚守岗位的积极性,甚至使许多地方“大学生村官工程”流于形式。由此,应加快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
三、探索“大学生村官”后续保障和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
当前,由于待遇等方面的因素,不少“大学生村官”抱有短期行为的心理。而要避免这样的情况,需要从制度上让他们对前途有盼头,对理想有期待。
(一)创造良好的工作成长环境,探索稳定的“大学生村官”供给保障机制。
简单来说,要使“大学生村官”长期在农村稳定工作,就要为其提供基本必要的待遇。首先,要有稳定的财政保障,形成“基本由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共同支付”的财政供给机制,即各级政府应努力在财力方面予以倾斜,财政按比例承担“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特别是对于村级集体收入少或空白的村,国家和相应的市、县(市)、乡财政要按一定的比例更多地负担“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其次,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还应通过一定的村级集体收入或创业效益来提高其收入水平,形成既有稳定的财政供给,又要有灵活效益补贴的收入机制;再次,“大学生村官”聘用期间,按照当地对事业单位的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
(二)积极探索大学生基层干部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
要使“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其作用,还需要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导向和流动机制,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党政机关公务员及选调生的选拔渠道打通,与后备干部培养渠道连接,为“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提供长远保证。
首先,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招考,各级政府 每年应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专门定向招录,甚至可以进一步探索为做过“村官”的大学生考试加分或专门面向即将卸任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定向招录的优惠政策。
其次,对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配备专项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工资待遇由政府财政核拨专项经费予以保障,或鼓励他们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及时将他们推上基层领导岗位,同时,要在县乡事业单位补充人员、报考硕士研究生、免除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再次,对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大学生村官”,还应提供有效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创业,如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建设和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重点帮助和支持那些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官”。太本站在今年就鼓励大学生村官到我们自己的科技示范园区(高产花生示范园区)去挂职,发挥其才能,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锻炼自己创业的本领。既引导村民走科技种田,又丰富自己创业的经验,慢慢让“村官”爱上农村田园生活,又探索性地开展创业道路。以此来解决自己的待遇问题,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也就真正的留住了人才。
四、探索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监督评估激励机制。
要保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充分发挥作用,避免“大学生村官工程”流于形式,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对他们的工作定期进行追踪评估。这同时也是一个激励的过程。经过评估,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时间都不长,监督评估制度尚不健全,“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岗位中的业绩表现,以及群众的满意与否,都需要尝试建立系统的追踪监督评估机制,以监督和规范、指导、评估“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实践工作。根据目前“大学生村官”评估工作的具体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是建立健全循序渐进的“大学生村官”监督和绩效评估工作体系,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前期、成熟中期及其发展后期进行相应的效绩追踪评价。根据“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任职考核管理办法》,明确考核执行主体和考核范围,根据“大学生村官”任职的阶段,出台不同阶段的的考核细则,考核范围应包括德、能、勤、绩、廉等诸方面。实行考核测评制,乡镇、村党组织采取平时督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岗位目标和实绩考核与述职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考核。对“大学生村官”在岗期间对履行职责、工作开展以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一年中两次季度考核不合格或一次考核不称职 的,聘用部门可解除聘用合同。
二是注重民主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应从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积极倾听和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坚持以群众的监督评估为客观标准,实现政策的透明化、公开化和科学化。可以由本村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投票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做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测评会应由乡镇一级的政府负责召开,听取大学生村官工作述职,由参会的本村党员群众代表从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态度、成绩和效果、敬业精神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集中进行民主测评。
三是要注重对考评结果的运用,保证奖罚分明、公正合理。要注意科学对待监督评估的结果,并公开考评结果、建立业绩档案,实现业绩与待遇挂钩,形成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同时,把激励、退出机制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形成了一套适合新农村发展和“大学生村官”个人成长的监督评估激励机制。
第四篇:关于开展大学生“村官”制度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大学生“村官”制度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虞城县李老家乡高庄村村主任助理:金子钰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为了发现和分析当前大学生“村官”工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我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索了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道路,以推动村官工作进一步健康有序发展。
一、调查情况及分析
1、参加原因
大学生选择担任村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集中体现在积累经验便于找工作、考研或公务员加分、觉得有发展前途、响应号召、盲目跟从等几方面。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社会就业需求与教育不平衡现状的影响,许多未能找到工作或致力于政府工作的应届生纷纷走上了村官道路。
2、工作内容
担任村官工作第一年,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文字整理以及日杂、勤务、宣传先进理念、远程教育等具体事务性工作。通过一年的时间熟悉本村情况,在村官工作第二、三年逐步参与经济工作与文化建设项目。
3、担任职务
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书记或村长助理,在村上开展工作;也有少部分村官被借调到乡政府,在乡镇开展工作;还有一些既在村上工作也不时参加乡镇工作。90%以上的村官认为大学生村官被借调有利于培养锻炼大学生村官,但也有人认为此举背离了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本意,不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进步。
4、未来规划
对服务期满后工作规划主要有:继续农村工作、报考公务员或参加企事业招考。90%以上的村官希望通过参加选调生考试或公务员考试来进入公务员队伍,也有少数人愿意留守农村,进入村“两委”班子,继续农村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问题
通过调查,大学生村官工程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绝大部分村官对村官工作报以积极态度,认为大学生村官工程发展前景广阔,将会发展成为一项长期战略。然而,对大学生村官工程长期持续发展仍然抱有一些担忧:
1、工作定位模糊
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清晰,非官非农,角色尴尬。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规定,虽然把那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称之为村官,但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
同时,大学生“村官”无“法”可依,遭遇法律瓶颈。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换言之,村干部只能由本
村村民担任。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这种不是那么有分量的身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地位的尴尬和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边缘化。
2、选拔机制弊端凸显
选派标准的非本土化,即不限定申报者所学的专业,是否熟悉农村,有无组织管理才能的潜质等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致使一些并不熟悉农村、不适应农村管理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村官“英雄无用武之地”,许多大学生村官因角色定位不准,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激励机制的短期化,既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也不利于大学生村官能力的培养;同时极易助长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
3、培训体系不健全,引导帮带机制缺乏
大学生村官培训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与相关教育资源的投入。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后,所面临的诸如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创业项目、农村合作医疗等各种基层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发放与求教途径,大学生村官在本村的工作亦很难开展。
大学生村官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在工作中往往出现头脑过热、意气用事、忍耐性较差等情况,这对农村基层工作相当不利。但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缺乏相应的引导帮带机制,致使大学生身上的许多用途的不到发挥,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福利待遇及政策落实问题
由于大学生村官实施聘任制,其工资待遇不能很好的吸引大学生村官“留下”,相关政策由于其缺乏可操作性,其不确定性致使部分村官流失,大
部分村官往往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别的出路。这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村官工程长效发展建议
1、改革选拔体制,完善培训机制
现有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大学生村官选拔应实行订单式,在充分调研、严格论证后,由村级基层组织上报所需人才计划,大学生村官管理部门统筹安排,发布公告进行选拔。选拔人才,必要时可对专业、性别等加以限定,以确保大学生村官的人尽其用。
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是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重要一环。大学生村官的前期培训可以使其更快的转换角色,适应农村基层生活,为其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后续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建立大学生村官讲堂,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农业政策专家、商业精英等各方面人才,为大学生村官开展长期的业务培训与指导。
2、孕育激励机制,改革工资机制
大学生村官工资应实施绩效工作。工资的发放包括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在不影响大局稳定的情况下,开展综合考评与绩效工资挂钩制度。
3、健全人才流动及管理机制
切实畅通流动渠道。为了让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建立人才流动服务管理平台,细化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公务员、选聘优秀大学生“村官”充实事业单位等制度,为日后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早作准备。同时,按照政策规定,在让大学生“村官”正常合理流动的同时,加
强思想引导,鼓励一部分人扎根基层,安心农村工作,为农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干部,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
通过不断创新改革大学生村官工作环境与制度,构建良好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效“村官”工作长效机制,为大学生村官在村和社区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长期的、稳定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从而能够让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真正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中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和价值。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索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索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国家政权制度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借助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大学生村官为主题,以1990年-2010年为时间范围进行模糊检索,共得到1765条记录,通过精确检索得到402条记录;以大学生村官制度为主题,以1990年-2010年为时间范围进行模糊检索,共得到7条记录,通过精确检索得到了2条记录。经认真研读,论文中不乏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研究,然而本文想通过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四个维度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索。
一、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村官是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产生的。大学生村官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自发探索阶段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大学生村官在田间实践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二)全面试验阶段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的占12.3%;有创业项目的19527人,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11人。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
二、研究的四个维度
(一)下得去
下得去主要指大学生村官的考试选拔、人才录用方面。到村任职要求大学生能深入基层,放下象牙塔里天之骄子的身段到农村社区开展工作,在心理上、行动上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目前,学者们主要从大学生村官主体和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外部环境角度对下得去进行研究分析。
有学者提出政府应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并对此项计划进行充分的政策解读,引导大学生以自己的学识和创新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为大学生村官下得去提供政策信息支持。有学者从大学生个体视角研究大学生村官角色的社会化,指出要想让大学生消除从象牙塔里的骄子到在农村任职的平凡村官角色间的差距,可通过减少与村民的心理隔阂,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己价值,来实现角色转变的认同。有学者认为要想大学生村官下得去,选拔机制是关键。当前选拔重点除注重政治面貌、专业特长、综合素质外,还应增加对本土化因素、基层意见等方面的考量,目的是使大学生村官能够较快进入角色,节省磨合成本,同时为人才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使农村社区真正得到实惠。
还有学者认为完善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外部环境,是确保他们下得去的重要因素。它需要媒体、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多方参与共同支持,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
结合以上学者观点,我认为,从入口方面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的因素是全方位的。这不仅需要大学生村官个体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努力缩小角色差距;而且还需要政策引导、舆论宣传、村民接纳等一些来自外界环境因素的支持。
(二)待得住
待得住主要涉及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身价值,它是下得去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扎根意识、政府部门的制度激励、社会各界的认知态度、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谐等都影响着大学生村官待得住的实现。
有学者从导入人文关怀角度,建议开展暖心活动,切实贴近大学生村官内心,让他们自愿地留下来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在生活上(食宿和出行等)给予他们关怀,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提出三保即保证交通安全、工作安全、食宿安全,在工作上给予他们关照,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缩小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村民和村组干部的温暖。
还有学者提议借助市场经济手段,提供较高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具体来讲,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即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相当,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按照合法程序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各级人民代表或乡镇一级的团委干部,积极探索从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公务员的有效途径。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处理好大学生村官待得住问题,首先应消除大学生村官去留不定的观望心理和跳板心理。其次,引入人文关怀,做好对大学生村官的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达到感情留人。第三,提高物质待遇,政府为大学生村官缴纳各类社会保险,使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踏实安心工作。最后,实行适度的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村官工作干劲,提高工作积极性。
(三)干得好
干得好指的是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和经济建设,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学术界主要从培训、创业、考核三个方面关注干得好。
完善的培训机制可以使大学生村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领悟工作技巧,在实践中提高水平,所以培训是干得好的先决条件。一些学者提出可从高校和地方政府两方面健全培训体系。高校是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智力支持提供者,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定期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农村,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岗前知识的积累;同时高校也促使着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支援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深入大学毕业生内心世界,身体力行到村任职,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城乡人才结构合理发展;有地区创新构建村官进大学、大学生当村官的校地合作培养村官的模式,使培训内容求实、求新、求高。地方政府通过组织知识讲座、参观学习和经验交流、提供见习机会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村官的业务素质。同时,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引导,使他们认识到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到农村踏实做事,谦虚学习。在培训机制方面,有学者指出可以开展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岗前培训应注重大学生村官的立志教育、农村形势教育、有关政策教育。岗位培训方面,重点做好结对帮带工作,提供岗位锻炼机会,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工作等。通过培养处理问题的胆略和魄力,增强大学生村官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学者认为健全帮扶机制是促使大学生村官干得好的重要手段,建议成立专门的培训帮带机构,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负责此项工作。坚持对新进大学生村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坚持乡土化培训;坚持走出去学习;坚持手把手帮带;坚持交流式提高。推行导师制,践行干群式、师徒式、朋辈式结对帮带;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引导扶助创业;注重实效帮扶资金;注重造血帮扶技能。有学者强调选拔和培训相配合的必要性。提出大学生村官选拔培养应将引种和土培相结合;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配合;处理好培养大学生村官与培养乡土人才的关系;处理好外部真情关爱与内部动力增强的关系。还有学者指出大学生村官干得好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与村民、县乡镇领导干部以及村组其他成员间的关系。要畅通大学生村官向上级反映问题的渠道;以村支部协会的党组织设置方式为基础,鼓励大学生村官到新兴农产品协会中学习任职,建立大学生村官群体相互交流的平台。
创业是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绩效的最直接表现,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专业所学、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以及任职村组的有利条件,践行服务农村的誓言。目前大学生村官创业热情很高,但创业之路仍十分艰巨。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场地问题,如何去吸引群众参与、如何调动社会资源、如何选择低风险项目、如何克服自身创业经验不足及农业管理经验缺乏等,都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因素。针对诸多困难,有学者提出,实现大学生村官创业,必须依靠国家、地方和大学生村官三方的共同努力。国家层面: 加大财政支出力度,鼓励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地方(政府)层面: 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搭建有效平台。个人层面: 端正态度,转换角色,培养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有学者认为政府部门应量力而行扶持创业。各地在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时不能一刀切,不能施加压力。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应立足本村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所学的专业和经济实力,选择起点较低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全程跟踪帮扶,不仅要提供资金扶持,而且要加强培训、指导,帮助解决销售问题,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风险降到最低。还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总结认为,上级指导部门可统一规划,兴建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每位大学生村官都有一个创业项目,实现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规模效应;而且创业示范园之间形成互动网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样不仅降低单枪匹马的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风险系数,而且还形成一种集团优势,真正激发出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使之成为农村创业实践的领跑者和中坚力量。
考核是衡量大学生村官工作绩效的主要方式。有学者认为考核应该针对大学生村官特点,量化考核指标。一是将行为导向和结果导向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二是将大学生村官的德、能、勤、绩、廉、学等方面相结合进行考核;三是将关键性指标和一般性指标结合起来;最后,将横向(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先后顺序)和纵向(组织层次逐级考核)程序结合起来建构工作评估程序。有学者认为应建章立制。从实际出发制定统一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细则》等规范,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防止相同政绩而出现的褒贬不一。真正把热爱农村工作,愿意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好青年选拔进来,稳定下来,使用起来,对那些工作能力差、群众意见较大和不称职的大学生村官清退出村官队伍。还有学者建议建立系统的大学生村官监督评价体系,实行定期述职制度、考评制度和群众评议制度。通过从经济发展、党的建设、信访工作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计划生育及精神文明建设、惠农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核和评价,并与其经济待遇、政治进步挂钩,同时作为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流得动
流得动是指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更迭流动、按届轮换,是一种退出和选入的循环。流得动是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大学生村官队伍整体活力的根本动力。
目前中组部提出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五条出路,得到社会与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这五条出路分别为: 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目前,在出口方面,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等、靠、要思想;大学生村官流动机制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环节薄弱;流动出口过于集中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需求等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村官流动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有学者指出,应设计好服务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分流导向机制,大学生村官可以选择留任或是离开,然后及时选拔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予以补充,这是使新鲜的知识、先进的理念、现代化的工作生活方式进入乡村的制度保障。有研究者认为应切实畅通流动渠道,打消大学生村官思想上的顾虑,各地区应细化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转聘留任、招录公务员、选聘大学生村官充实事业单位、向经济实体流动鼓励创业等制度。在关注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的同时,也注重在思想上进行引导,鼓励部分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安心农村工作。还有学者提出规范流动程序的重要性,无论哪种形式的流动都应确保公开公平、规范有序,进一步明确权利与义务,使工作合同进一步完善和合理。有学者认为,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后期出路尤为重要,提出按照一定比例将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继续留任农村,续签合同;利用考研加分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对于有意向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鼓励其创业;对即将离开农村另谋职业的大学生村官,政府为其推荐工作单位,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有学者认为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流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是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者和输出者,可以通过招收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途径,培养届满后的大学生村官,使他们的素质继续提高。相关媒体认为流得动需要多元化的出口。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专业、个人意愿不同,所以对出口的要求也不同。遵循村干部岗位留任一批、乡级领导班子优选一批、创业有成转型一批、其他岗位另行择业一批、继续学习深造一批的思路拓宽流动出口。流得动需要各方扶持和引导:个人需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基层踏实学习、找准人生定位、有意识选择合适出口;各级各地有机联动,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开展实践活动为流得动创造条件。
三、简要评析
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村官工作计划的研究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有研究中值得肯定的方面是:(1)研究视角多样化。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村官问题的探讨,从最初的社会学视角到目前学者们运用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维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研究视角的多样化不仅为研究大学生村官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而且有利于综合全面分析所研究的具体内容。(2)研究主题进一步深化。随着学者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背景、实施必要性、价值意义等的深入分析,更进一步廓清了此项计划的主旨意义,研究主题得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3)研究方法多样性。研究之初,学者们侧重于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探讨大学生村官问题。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学术界出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的趋势。例如,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大学生村官进行比较研究;将某个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个案,进行实地研究等。
当然,已有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研究地域分布不均衡。学者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东部地区或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起步较早的省市和地区,鲜有学者关注我国中西部地区,研究地域分布不均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西部农村地区更迫切需要大学生村官的进入,也更需要学术界研究中西部特定环境下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落实、实施困境以及长效机制构建等问题。二是研究经验缺乏总结。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最初是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有针对性地考察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几年过去后,关于试点的经验总结和工作实践方法的归纳很少见诸报纸杂志,所以应该将视角适当地关注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先导地区,注重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提炼模式,以备推广学习,达到从点到面目的。三是研究队伍单一性。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研究的学者单位主要集中在高校或是高校内设的研究所等,高校师生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往往受限,故而需要整合其他研究力量,如政府部门研究室、社科院系统以及负责大学生村官事务的管理工作者。通过研究队伍力量的集聚,形成一股合力,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莉.山西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栗振宇,等.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3]宋言奇.基于制度嵌入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再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4]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5]林洁.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J].理论探索.[7]查佐明,等.试析大学生村官计划[ J].思想教育研究.[8]赵永辉.建立大学毕业生村官培养使用长效机制的思考[J].共产党员.[9]蔡爱华.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J].理论学习.[10]马武,等.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1]刘继勋.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2]罗学莉.村官进大学,大学生当村官校地合作培养村官创新模式探索[J].[13]査佐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制度建设的思考[J].社会纵横.[14]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15]王晓艳.实践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问题及出路[J].河北农业科学.[16]周建民.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践探索与长效机制研究——浙江省长兴县的调查[ J].党政干部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