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以民为本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编辑:清幽竹影 识别码:23-1073345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1 15:27: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以民为本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核心提示:文化部将于202_年9月至10月在京举办“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文化发展,202_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既是文化惠民的工作要求,更是广大城乡居民的殷切期望。

常熟市少年之家表演的少儿歌舞《舂米飘香》,拉开“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的大幕。统筹城乡一体化 各地积极推动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

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将进京展演

文化部将于202_年9月至10月在京举办“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届时,将有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示范区创建城市带来近40场演出,演职人员近万人。

据了解,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文化发展,202_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成都7部门联合发文 推进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

今年4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全市“示范区”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

【政策亮点】

“一馆一团一车”送戏下乡让老乡家门口看演出

推广公共电子阅览室电脑配备乡镇一级不少于10台

落实专人与专项经费乡镇要实现3人以上人员

数字看发展·秦皇岛海港区建公共文化范区

公共文化空间快速拓展

202_年以来,海港区先后投入4.6亿元用于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配置文化设施3095件套,建设各类文化广场57个、新农村书屋89个,为农村书屋配送图书1.8万册。

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

目前,全区五个镇共有28个文艺团体、1572名文艺爱好者,十个街道共有401个文艺团体、3960名文艺爱好者,并涌现了219支文艺表演队伍。

特色文化品牌精彩绽放

如今,海港区已成功举办了8届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示了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资源,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渝中: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获肯定

广西来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长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

山东青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深圳将成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

文化惠民 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文化惠民 照亮百姓生活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十年来,在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下,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惠民建设热潮席卷中国。

【十年·变化】

文化设施普及,城乡差距缩小

目前,全国84%的行政村拥有农家书屋,83%的乡镇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00%的行政村开通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00%的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近80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人次。文化理念更新,服务壁垒消除

江西的“相约春天”,河北的“高雅艺术下基层”、“太行情、老区行”,辽宁的“振兴之歌”、“红诗辽宁”„„各成品牌、精彩纷呈。“公共文化资源必须服务广大群众”的理念,已在人们心中扎根。

文化财政给力,跨越增长重点倾斜

202_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108.59亿元,占全国的27.7%,比重比202_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基层倾斜。202_年,县及县以下文化机构文化事业费187.12亿元,占47.7%,比重比202_年提高了19.5个百分点。

河北“免费文化大餐”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目前,河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已达到99%以上,城乡居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网络传输体系,建成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35900余个;建成农家书屋35920个,同时通过“情暖故土 书香农家”帮扶联系活动,使500多万农民受益;为全省基层文艺演出团体配送流动舞台车66台,有效提高了为群众演出的能力。

江苏文化惠民:从“有”到“好”嬗变

免费开放,“零门槛”之后的新追求

在400多家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及1.7万家农家书屋免费开放后,我省又于去年提出在城市打造“15分钟文化圈”、在农村打造“十里文化圈”的概念,一张高水平、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送”到“种”,提升基层文化造血功能

泰州的“百姓大舞台”极大地调动了全民参与文化的热情,让很多传统文化资源得以恢复。吴江“十镇联动”文艺巡演已成为品牌,一台节目巡演10个乡镇,吸引近20万人次的观众,社会效益成倍放大。该活动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

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数字时代

目前,我省研发的“云媒体电视”已实现广播电视、图书报刊、可视通信、互联网“四位一体”,用户打开电视就能上网、看报纸、打电话、缴水电费等,今后还将成为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平台,人们可以看戏、看电影,浏览科技、养生知识等,实现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

福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实事促文化惠民

河南省文化惠民工程正在走向深入

海南:六大文化工程真正惠民

三秦大地,文化惠民情暖人心

多彩文化扮靓石家庄百姓生活

日照:文化惠民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抚顺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

烟台福山文化惠民提素质 奏响乡村文明和谐曲

八位地市宣传部长撰文谈文化改革发展

壮大“草根文化”有助文化惠民

作者:中共北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梁思奇

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已成为人民群众越来越热切的诉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要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要注重文化事业的建设。其中,培育和壮大“草根文化”,对于落实文化惠民、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纯净健康的精神家园尤为重要。

精神文化产品如何体现核心价值

作者:中共满洲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 阿晋勒 要建设有利于弘扬主旋律的机制体制,继续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定期评选,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加大对主旋律作品扶持力度,在和谐多样的文化环境中,将红色文化放在突出地位。丰富主旋律作品的形式内容,增强主旋律作品艺术感染力、“三贴近”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

如何让核心价值入耳、入脑、入心

作者:中共眉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祝云

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被人民所自觉遵守和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极其丰富且具有内在严谨的逻辑性。对研究者而言,无论怎样深入研究都不过分。但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只有通俗化、大众化,才能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立足现阶段人们思想实际,以简洁通俗的话语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行动的标杆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文化是塑造地方和国家形象的引擎

作者:中共张家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余怀民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不仅能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还可增强民族自豪感,扩大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笔者认为,文化不仅是塑造一个地方形象的引擎,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引擎。

以文化产业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

作者:中共日照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毛继春 需要明确的是,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因此,以文化产业的升级推动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在经营性和公益性上做好文章。

“本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血肉

作者: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常委、宣传部长 伍皓 如何让“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血有肉?我认为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的实际,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发展的优势,以本土文化为推手,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如何推动地域特色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兵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有的已有很大的影响力,有的尚待挖掘。培育并打造积极健康的地域特色文化,对于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边疆地区如何打造文化“桥头堡”

作者: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 段金华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外文化则承担了国际交往的历史使命。边疆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具有地缘、族缘、文缘等优势,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充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媒体解读:如何使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如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必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统筹、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拓展内容,进一步扩大受益范围、消除覆盖盲区、提高建设标准、改进服务方式、推动管理创新,着力健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

文化惠民,首先要“价格亲民”

眼下,各地都在推进文化工程建设,不少城市冒出许多令人称奇的“文化地标”,城市文化设施日新月异。然而,一些巨资打造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了“高消费”场所,票价动辄几百、上千,普通市民只能望而却步。文化设施虽然齐全了,但“文化”离百姓越来越远,“惠民”成难以企及的奢望。

文化惠民当以“民”为本 当前,我国政府正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对于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这一关系到文化民生的实事如此重视,正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为了让惠民政策切实落实到“民”,政府要做的,是进一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给出更多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建设更多、更好的文化场馆,开放更多的免费设施,让更多的文化资源覆盖到市县级以下,使得远离文化中心的人们也能够分享免费的阳光。

文化要在“惠民”中“慧民”

文化慧民的根本是思想引领。文以载道,文化的力量因价值体系而生,也以价值体系为用。文化能否生发出吸引人、激励人、感召人的“慧民”作用,关键在其思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就是“魂”。“魂”要深深地贯穿融入到文化之“体”中。“体”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小说、电影、戏曲、动漫等)。

第二篇: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大局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民政局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着力推进积极的民政政策,多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民政业务不仅包括救灾救济、城乡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双拥、社会福利、社区建设,而且还涵盖了村民自治、区划地名,殡葬管理、婚姻收养登记、社会组织管理、老龄工作等等,服务对象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是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提供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的重要政府职能部门。1-9月累计发放五保供养资金752.4万元,惠及农村五保对象5478人;发放城乡低保金253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68万人;医疗救助2567人次,发放救助金378万元;开展孤儿救助,为393名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286万元。建立重点优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及时按国家政策调整兑现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保障重点优对象的医疗、生活待遇,发放重点优抚对象定补定恤金443万元,发放优待金231万元,货币化安置退役士兵35人,发放安置金125万元。发放救灾资金195万元,救灾面粉53.2万斤。几年来积极争取敬老院建设资金1300余万元,完成了连城、石湖、刘集、仲兴、任桥、濠城、湖沟等一批敬老院建设,入住五保老人1176人。

第三篇:坚持群众路线 推进文化惠民

坚持群众路线 推进文化惠民

何杏仁

推进文化惠民,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增进群众感情,努力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凝心聚力,增强文化惠民的引导力。推进文化惠民,首要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动员,引导群众知晓自身利益所在,为之奋斗。一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激励追梦圆梦。我们设计了主题宣讲六进工程、“中国梦·我的梦”微型党课大赛等载体,开展“梦在心中、路在脚下”主题教育和点亮美好梦想、描绘美好梦想、共追美好梦想、引导美好梦想、激扬美好梦想、成就美好梦想等六大活动,在全市进一步形成同筑中国梦、同心促赶超的“大合唱”。二是开展“善美金华”主题宣传,弘扬最美精神。我们以“最美精神”宣传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组织策划了“善美金华”主题宣传活动,多视角、全方位开展“一城四人感动中国”系列宣传,引领风尚,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三是开展“百镇千村奔两富”创建活动,激发发展动力。

面向基层,增强文化惠民的渗透力。推进文化惠民,对象是群众,工作主体在基层。我们坚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让宣传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普通百

姓倾斜。一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除相继建成市体育中心、中国婺剧院、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高档次文化设施,还集中力量抓好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舞台、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工程。二是注重精神文化产品有效供给。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力度。三是着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组织文化下乡,进一步深化“种文化”、“文化走亲”和“欢乐新农村”等活动,推进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

改革创新,增强文化惠民的生命力。推进文化惠民,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和顺应群众期盼,不断探索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形式、新途径,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树立“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元化”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等理念。同时,充分尊重民意,确保基层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做到“三个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能普遍参与,培育品牌文化活动能自觉参与,文化活动设施建设能主动参与。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和决策机制,形成基层文化需求表达、意见搜集和公共文化决策参与机制。

发展产业,增强文化惠民的支撑力。文化产业在满足人

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强文化惠民的支撑力、影响力,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根据我市实际,一是大力发展网络经济。金华作为浙江省第二大信息传输交换枢纽,成立了国内首个“网络经济发展局”,把网络经济作为“一号产业”强势推进,使之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力量。二是加快推进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通过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东阳市初步形成了以影视产业为龙头、木雕产业为基础、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202_年,东阳文化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达49.3%。三是大力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注重特色,增强文化惠民的吸引力。金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推进文化惠民,必须注重挖掘资源和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增强文化活动的亲和力、吸引力。一要打响历史文化名人品牌。组织开展了金华历史文化名人遴选普查工作,着手筹办黄宾虹艺术奖、艾青诗歌奖、施光南音乐奖等重大赛事。二要充分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重点挖掘非遗资源的独特技艺和经济价值,培育非遗经典旅游景区和非遗产业基地。三要合理利用历史文物古迹。要统筹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保护利用、综合开发,让群众在改善环境、感受文化的同时,增加致富新途径,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改进作风,增强文化惠民的保障力。推进文化惠民,队伍建设是关键。要以深化作风建设为契机,以“强素质、树形象、创一流”为目标,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通过深化“正风提效促赶超”和“走、转、改”活动,强化用人导向激励机制,加强宣传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为文化惠民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四篇:南京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始终放在城乡社区、始终放在基层,始终放在“服务”上,以大力推进街镇综合文化站(文体中心)和城乡社区文化室建设为龙头,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为一体,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旅途中走出了“南京步伐”,即:“以政府主导,以民间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全民普遍参与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但是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此,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2_〕21号)和《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市文化工作的实际,提出加快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让全市人民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2、奋斗目标。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到202_年,努力形成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充足、网络设施比较齐全、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比较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较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和文化南京建设相适应。

二、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因地制宜,讲究实效,以“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为目标,采用有线网络、无线发射和卫星补充等方式,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基本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地面电视、直播卫星交叉混合覆盖。彻底解决好全市“盲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户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看。对经济欠发达街镇、贫困村、贫困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做到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期通”,防止“返盲”现象的发生。探索以接收直播卫星等方式来解决南京部分偏远山区、圩区农村有线电视全覆盖的路径,加快对区县近30万户没有安装有线电视、农村5万多贫困户广播电视的全覆盖;通过加强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确保农户能够收听、收看到4套广播、8套电视节目。同时,理顺区县有线电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区县为中心、街镇为基础、服务广大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运行维护体系。增加广播电视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南京广播电视台逐步开办农村频道、频率,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各县和涉农区广播电视台应当加强以服务“三农”为重点,积极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和资讯服务,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由文化部门负责牵头组织,采用分级投入、共建共享、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机制,建设以金陵图书馆为龙头、区县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联动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县级分中心,带动街镇及城乡社区服务点的建设。到202_年,实现各区县建有分中心。结合“街镇文化站建设项目”统筹安排街镇基层服务点建设;通过与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共建共享,完成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实现“村村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南京市文献信息共建共享与服务的虚拟专网,实现文化信息共享资源与南京自建特色信息资源在同一技术平台的发布和开放,市级中心和区县分中心的数据库资源共享、跨库检索和书刊借阅通借通还、在任何服务点在线查看全文资料、电子图书、学术期刊及自建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等资料等功能,使南京文化信息数字化资源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行“总分馆制”和“图书馆流动服务制”,建立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定期送图书到街镇和城乡社区。

5、街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全市114个街镇综合文化站的提档升级,按照目标任务责任书要求达标创优;加大对全市217个尚未建立文化室的城乡社区的扶持力度;区县文化馆面积不低于3000—4000平方米,图书馆面积不低于1500—2500平方米;街镇综合文化站总面积不低于1000—202_平方米,并集图书阅读、广播电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老年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100—200平方米。街镇综合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实行全额拨款,单独建制,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本区县文化局指导,日常工作由街镇政府管理。要落实街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每站必须配备1—2名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备。街镇综合文化站要创新管理机制,开展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升级活动,按照国家一级馆的评估定级标准,从场馆面积、藏书数量、数字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经费投入、人员编制等方面,进行对照检查,逐项落实。街镇综合文化站要达到“六有”(有场所、有设施、有队伍、有内容、有活动、有经费)。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要明确由专人具体负责,定期开展活动。全市每万人公共图书藏书量不少于1.6万册。202_年全面实现全市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城乡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文体中心)的目标。

6、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的改革。推动国有电影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和院线制、股份制改造。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放映新主体,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广告宣传、设备维护等领域。完善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推动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的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活动,将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放映纳入政府公益性放映的范围。加强农村电影设施设备建设,在实施街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中,统筹解决电影放映场所及相关问题。在全市实现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加快对各区县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工作,到202_年,实现全市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

7、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整合现有农村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帮扶全市191个经济薄弱村建设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可使用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配备图书不少于600种、12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50种,配置电脑、电视机、DVD机等设备,并有相对固定、具有基本图书管理知识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到202_年,在全市农村所有社区建成农家书屋,加快推进农村书报刊发行网点的建设。

8、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程。完善市、区县、街镇、城乡社区四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建设,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努力在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宣传推广等方面搞好服务,让更多的人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倡导“社会体育社会兴办,全民健身全民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兴办公共体育事业,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的进程。到202_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其中城镇达到60%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人数占总人口的85%左右;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96%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每万人达到12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_年底的0.94平方米上升到2.0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3-0.4平方米。

三、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9、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区县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级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和广播电视台(站)、互联网的公共信息服务点和卫星接收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售报亭。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宾馆、机场、火车站、客轮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要摆放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党报党刊供读者阅读。

10、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区县文化馆、图书馆要发挥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在公益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文化设施,凡有条件的都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实现全市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和共享。

11、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大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尊重艺术规律,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加强策划和资助,集中精力,精心打磨,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鲜明个性、艺术水准上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的优秀作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逐步增加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加强“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12、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先进文化进社区、特色文化进乡村”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纪念日都应当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动员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到基层提供志愿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和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南京文化艺术节、南京市读书节、南京市学习节、“文博之夏”、市民学堂、“金陵五月风”文学艺术节、金陵合唱节、名家讲座等品牌活动,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和促进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南京人文资源优势,力争承办集聚效应强、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国际性、全国性重大文化品牌活动。

1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鼓励多出快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探索发展网络出版、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的新路径。加强中国南京网、龙虎网等本市门户网站建设,充实拓展网上外宣内容,打造一批对外宣传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14、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要发挥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支持新闻传媒业、出版发行业、影视制作业业、演艺业、文化创意业、动漫游戏业、数字传输业、会展博览业、工艺美术业、休闲娱乐业、教育培训业、印刷复制业、体育健身业等重点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品支撑。各类文化企业也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生产更多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兴建大众化的影剧院,鼓励经营单位薄利多销,改变票价过高、群众消费不起的状况。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农村出版物发行、演艺、电影放映等文化市场;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阵地。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15、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和街镇综合文化站等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不得挤占和挪作他用,已被挤占的应当坚决予以纠正,已被挪作他用的应当限期坚决予以收回。对政府兴建的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积极探索“国有民营”的新路子,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实行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实现文化设施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16、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共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要根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全市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17、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积极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以金陵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加快区县图书馆与各地公共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强区县图书馆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加快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构建数字化出版物的生产、传播和网络平台。加快建设全市广播电视监测网建设,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五、切实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18、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文化南京的高度,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署,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分工负责,党建、人事、司法、农工、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对口挂钩帮促“一区两县”(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工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以及创建文明城市(街镇、村、社区、单位)和文化先进县(街镇)的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主动协调财政、人事、规划、土地、税收、建设等部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顺利建设、正常运转和公益性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市和各区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部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实现从以办文化为主逐步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以管理直属单位为主逐步向以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逐步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更应当把公共文化服务变为一种责任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19、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制定和出台《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经济政策》,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工商管理和价格政策、文化设施建设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每年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十一五”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十五”时期。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市级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0.8元,各区县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所辖街镇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5元的标准计提专项经费,由文化部门用于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改进投入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2_〕43号)的规定,严格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从事娱乐业、广告业的单位和个人,要按规定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营业税时一并征收。全市要把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用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市和各区县财政继续设立和完善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202_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列支出预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赞助、合作等形式,支持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对捐助者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和奖励。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公益性文化领域,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0、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实施。编制《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着眼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对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影剧院、新华书店、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微波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有关规定报批。市规划、国土、建设、文化等部门要加强沟通,科学论证、合理布局、依法办事,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经批准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的规定和规划的要求原地或就近重建,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配套建设,在老城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农村居住地集中建设等规划中,要根据人口数量、地域规模等实际,建立相应公共文化设施。在区划调整、镇村和社区合并中,原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要继续保留并充分发挥作用。到202_年,在全市城乡社区形成15分钟文化休闲娱乐圈。

21、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要选配好基层“两馆一站”负责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在选拔、任用馆、站负责人时,应征求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把懂业务、有能力、会管理、热心文化工作的综合性人才选拔上来,并享受本级中层干部待遇。要建立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有计划地对基层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十一五”期间对全市所有街镇、城乡社区文化管理、创作人员、民间职业剧团负责人等普遍轮训一次。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的考核,逐步实行“两馆一站”专业人员持证上岗。要建立和完善城乡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和公开招募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制度,每个城乡社区都应当配备1-2名文化指导员或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辅导和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院团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到街镇社区,担任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或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宣传推介、表彰奖励一批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城乡业余文艺团队、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和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各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业务骨干和街镇文化站长和民间职业剧团演职员的职称申报、评定开辟绿色通道。

第五篇: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

近阶段,学校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通过学校几次集体学习和自己撰写学习体会,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些初步的认识。其中科学发展观中提出在社会发展中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会颇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了WTO,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民主思想,社会价值观等伴随着经济活动深入到中国各地和各个领域。就连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也增加了篇幅,介绍西方的人文主义和政治经济制度等。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民主进程会加快,社会制度会越来越完善。但是,在我们学习发展观时,部分人把“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混为一谈,特别是党员干部。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看上去差不多,本质是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但它们之间有重要的区别:主体的立足点不同或站的立场不同。以人为本是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主动者与被动者是一体的,是人人都要以人为本。而以民为本是站在管理者(统治者)的立场上,面对被管理者(被统治者)所说的,是把人分为两类人群,以民为本是在表述“官”和“民”的关系,民和官当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以人为本是表述人与人平等的关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我们就不难发现,以民为本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说的。

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这种提法很不错,而西方社会提倡的是为公共服务。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东西方在管理社会上的差距,这也是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不同所带来的。中国人在管理社会部门、企业时,常常是居高临下的姿态,心理总认为自己能当管理者一定是比他们什么都强,学而优则仕。他们嘴上说的是“以民为本”,行动上却是把百姓当成管理的对象,有点过去的“愚民政策”,把百姓当成愚民。看看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当官的在为谁说话(江宁房产局局长长的事),当官在为谁牟利(跳舞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从躲猫猫事件到钓鱼事件,再到南京的徐宝宝事件,事件本身是错误的,可怕的是政府用错误的方式来掩盖错误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我们追求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到那儿去了。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就能看出某些政府人员的“以民为本”的理念。太看低百姓的智商了。

以民为本,这种观念长期下去,会使我们部分管理者出现“官本位”思想,我为民服务,什么人为我服务?到头来,自己为自己“服务”,犯了错还说,自己也是人,辛苦了一辈子,自己不能也享受一下吗。现在社会上有个有趣的现象:帮助别人不需要帮助的事,然后让别人帮助自己正常情况下应该能做的事,一下子社会上就出现了两个“好事”。政府官员在节假日里慰问弱势群体,让后弱势群体百感交集给领导同志送锦旗等,看看这是何等的“以民为本”。

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我们要提倡以人为本,为公共服务的思想,人生来是平等的,我们为公共服务,为大家服务,这个公共大家中有你有我。我们做教师的要与学生平等相处,我们做官员的要百姓融为一体,我们做企业主的要多站在工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习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知后要行。在全党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我觉得这个活动要全民学习,让全社会都了认识、理解、践行“以人为本”。作为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更要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的发展即寄托现在,更希望于未来。

以民为本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