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23-113006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7 13:58: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寿阳三中 刘丽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 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于信息技术展现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突破方法:通过对教材课文的研读、以时间为线索找出不同时期我党对台湾的政策与方针,及通过展示两岸加强联系的图片让学生归纳为四个方面:政治交往,民间交往,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得出中国共产党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认识,提升爱党情怀。

2.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突破方法:与香港、澳门对比,分析一国两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科学性,使学生认识中共尊重台湾历史与客观实际与时俱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真诚和努力是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坚定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实现的信心。

三.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作简洁介。

3.教师课前准备:收集诗朗诵《乡愁》,歌曲《大中国》视频及与本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4.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并完成学案。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探究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完成学案,梳理知识(相信你能行!)1.“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 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 制度。

2.和 的回归祖国,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1)新中国成立初,明确提出要,(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 解放台湾,(3)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其中坚持,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4.两岸僵局的打破:(1)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妈祖,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 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

(3)两个民间团体的成立,1990年 成立 了,1991年

成立了,1992年两会达成 共识,(4)1993年,海协会会长 和海基会董事长 在 举行会谈,把 写进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迈出了。

5.目前阻挠祖国统一的势力:一是,二是。

6.日益密切的交往:20多年来,在 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局面初步形成。

7.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台湾比港、澳享有的更大权利是()

A.社会制度不变 B.生活方式不变

C.法律基本不变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8.20世纪90年代初,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9.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

10.你认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你准备作出什么努力?

(二)课堂学习研讨

1.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乡愁》,学生体会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2.师生共同回顾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由来,让学生明白明确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3.学生学习新课,引导探究

(1)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驳斥台独,讨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你准备作出什么努力?(3)组织学生根据p68页动脑筋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一.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由来

请同学们看地图,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设澎湖“巡检司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荷兰人趁明末大陆大乱,占据了台湾南部,166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人占据台湾38年的历史结束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力号召大陆民众移居台湾,开垦土地,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发展贸易。台湾的经济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684郑成功之孙郑克爽于向清政府具表请求归顺。隶属福建省。

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 “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所以台湾居民以汉族为主,是福建等大陆居民的后裔。语言以汉语为主,方言是闽南语,文字是方块字,是和大陆一样的方块字,文化背景,民族习性相同。春节,元宵,端午,清明中秋等节日相同说明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肉相连。

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建国初期:A.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答: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华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虽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内政问题。(2)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异: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驻的驻港澳部队行使防护责任。

D,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精神?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2.两岸僵局的打破

A.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中央政府提倡三通 B.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对台湾的政策,从和平解决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再到江八点、胡锦涛的四点意见。四代领导集体的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可喜的成果。1987年,在两岸关系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说吗?(38年冻结的坚冰终于开始融化了)。

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两个民间组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能告诉我是哪两个组织吗?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我海峡交流协会

1992年,两会达成了一个著名的共识,就是媒体经常报道的九二共识,你知道是就什么原则达成的共识吗?

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的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把“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汪辜会谈”,两岸的关系从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始了频繁的交往。

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E.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中国政府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驳斥台独:你认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点讲解政治交往和经济交流,政治交往由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到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大陆一行,从海峡两岸高层的会晤的增多,来说明政治交往日益密切。而中国的统一大业也是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需要,政治上的分裂对两岸的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是很明显的,所以经济发展呼唤着政治上的统一,而统一后的国家又可以促进整体经济,除此,统一还有民族认同感,民族使命感的需要等等。

2、组织学生根据64页“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3、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三)课内巩固训练

1.(南京市202_年中考)202_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并同他举行会谈。双方都认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坚持()

A.和平统一方针 B.通邮、通航、通商政策

C.互补互利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 2.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

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

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

3.海峡两岸关系迈出重要的一步是在()

A.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成立 C.汪辜会谈 D.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

4.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

A.民间交往 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5.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āng)。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春愁》丘逢甲作于1896年

材料二:202_年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美国时,会见华侨和留学生各界代表,谈到关系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shāng),乡之深愁!” 请回答:(1)材料一中“去年今日割台湾”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是指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截至目前已经成功解决了哪两个问题?

六.教师总结

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然而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充分说明:统一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在这个过程中非和平方式的情况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温家宝总理曾深情地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因此,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推进国家的和平统一。我们期待着他的早日到来,我们坚信它必将到来!

七.板书

一.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的由来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2.两岸僵局的打破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

三、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八.学生课后知识延伸拓展

1.小组讨论: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2.完成导学练第13课内容

九.教学反思

本课在人教版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知识点多而散,不容易整合。但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把这节课的侧重点放在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在情感体验上,抓住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条主线,设计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第二篇: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二.能力目标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2_年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及夫人与中共中央台湾办公室主任陈云林等在北京大学未名湖

202_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

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这是胡锦涛同宋楚瑜亲切握手。

教师提问:这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反映了什么事件? 学生: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教师: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讲授新课: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①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任务,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是因为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确立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思想,只是完成统一的方式方法上的变化,这样的统一可以避免大规模战争带来的人员和物质的重大损失,是有利于中华民族的。

2、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①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②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师提问: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和平统一思想有什么发展?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后两岸关系的架构,使和平统一思想更具有可操作性。

3、两岸关系的变化:

①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②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过渡:除了海峡两岸中国大陆政府与台湾当局政策和态度的调整外,还有哪些力量为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民间团体

4、“九二共识”“汪辜会谈”:

①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在台北成立

董事长: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生,台湾省台北市(原籍彰化县)人。台北帝国大学法学士,东京帝国大学财政学研究室毕业。一九七五年九月接受南朝鲜高丽大学名誉经济博士衔。辜祖籍福建,祖先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往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

②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会长:汪道涵,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上海市原市长,1915年生,安徽嘉山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共。

③两岸都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④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汪辜会谈”

⑤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方针: 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对台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附:江泽民于1995年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中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主张“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等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应坚决反对。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但是,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

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作为第一步,双方可以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主张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继续长期执行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

6.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7.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一切正当权益。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

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事,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教师提问:中共三代领导人的这些构想中一脉相承的共同点是什么? 总结:中共根据国内(包括台湾)、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于解决台湾问题一以贯之,又有较大发

展变化的方针、主张,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视频: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那么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台胞到大陆探亲、旅游、投资、文化交流等等

②两岸通邮、通航、开通电话、电报、传真、移动通信等等。

教师提问: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两岸离散兄妹在大陆相见 台湾同胞回乡扫墓

台商到大陆投资 两岸文化交流会

教师归纳: 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与威望不断提高,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祖国的向心力。

②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

③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由此构成了中国人民强烈的认同心理和强大的凝聚力。

④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他们渴望了解祖国,渴望以祖国大陆为腹地,从而获得经济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⑤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为两岸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范例。

第三篇: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概述:

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音乐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乡愁》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声情并茂的再现于右任的《乡愁》。

三、教学目标

1、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运用播放有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3、教学评价方式:

(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2)通过学生唱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

(3)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亮出自己一个客观评价。②在本节课上,老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室多媒体设备、历史资料视频、自制课件、投影仪和历史挂图等辅助物品。历史资料视频和自制课件等多媒体,可以起到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投影仪和历史挂图,更加形象直观,容易从视觉上对历史情节进行深化。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学生集体唱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学生准备:访问搜集身边有关大陆与台湾骨肉分离以及海峡交往日益密切的有关情况。

历史课改实验新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力求使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多涉猎课外知识,努力把其他学科整合融入到我们的历史课堂之中来,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历史教学活动,教材“海峡两岸的统一”内容共1课时,需45分钟完成。

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快乐的,因此应提倡“人人参与历史课堂,人人体验历史快乐”,鼓励所有的学生加入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可以运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调动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本节历史课上,可以运用“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对于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感情地歌唱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探究历史,讲授新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基本内容可以让学生用一两句话阐释,教师进一步点拨到:“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自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海峡两岸对峙了将近三十年。台湾同胞在与大陆分离的这30年中,尽管已经逐步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意识,但也从未忘记他们是炎黄子孙。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才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播放有关视频)

但“一国两制”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由此引入到第二子目内容。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回顾知识)

3、推进祖国统一

A,新中国成立后——解放

B,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4,日益密切的交往

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他们说的对吗?还有更重要的吗?

七、课后反思:

1、本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可以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反映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以及历史挂图等辅助教具,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好。

第四篇: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教材重点:

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材难点: 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对台方针的变化。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目标: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 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调动爱党情节;认识统一是大的历史趋势,树立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培养唯物史观;坚决反对台独。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资料:《乡愁》《望大陆》 板书设计:

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日益密切的交往

①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

①1990年: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 20世纪50年代:和平方式

②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 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③1993年:汪辜会谈

④ 1995年:八项主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屏幕打出《乡愁》让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提出问题。

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诗中最后一句“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呢?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当时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因为国民党在败退台湾之后,国民党推行“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坚决杜绝和大陆的交往。)

问题二:我们现在喜欢的周杰伦、飞轮海这些歌手他们是来自哪里的?台湾的歌手现在可以在大陆开演唱会,可以来这里和喜欢他的歌迷交流,在过去,它曾经是个美丽的幻想。但是现在却变得稀松平常起来,这是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确定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缓和了两岸关系,推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现在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由于当时国民党的一些政策使得在过去接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海峡两岸的亲人们一直处于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中。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实现祖国大一统的道路上不断的努力。这一节我就将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海峡两岸这50年来关系变化的风雨历程。

2、进入新课

一、课件展示,提出问题概括出我们党和政府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都制定了哪些不同的方针政策?教师板书。

二、指导学生阅读P65-P66第一部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里面的内容,因为阅读是学习文科的基础。只有有了很好的阅历理解能力才能读懂史料。

问题一:根据前面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新中国刚成立时,党采取的是武力解放台湾的方式,这是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为什么又确立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而到了改革开放后,党为什么不再用解放一词谈台湾问题,而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问题二:归纳我们政府在与台湾交往的过程中的几个大事件,教师板书。

三、学生展示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出示课件总结第一节内容。提出讨论: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的解决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四、进入第二个部分——日益密切的交往。教师展示相关的资料,如时间允许,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阅读完这一部分的内容后思考并回答书上P68的问题。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无论是从个人盼望祖国统一这样的情感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都不允许台湾独立的这种想法。四十年的家庭离散,骨肉分离,成为多少人心中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多少人心中永远难以弥补的遗憾。我们是多么迫切的期望我们的宝岛台湾能够早日的回到祖**亲的怀抱。在今天这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为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朗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望)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历史不允许背叛,人民的感情不允许一再遭到伤害。在党和人民的呼唤之下,在台胞思乡之情的促动之下,海峡两岸交往日益频繁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不久的将来,宝岛台湾一定会重归祖**亲的怀抱。我们热切的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来到。课后练习:

用绘画或诗文的方式表达出你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感。

第五篇:《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掌握“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了解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的朗读音频。

师: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对,表达了诗人渴盼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

教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

提示:一是说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台湾是一方宝地。可是,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隔绝状态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一)台湾——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展示台湾地图:

2.教师:我们常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么,我们有哪些史料可以证明?

提示: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1684年,康熙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3.老师通过展示表格,增强学生的印象:

历史时期

史料

三国时期

东吴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州即台湾

元朝时期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

明清时期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

4.史料展示: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5.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也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认同。

6.引导学生回答:台湾最后与祖国分离与前两次分离以及香港、澳门与祖国的分离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提示:前两次分离以及港澳的分离是由外国侵略造成的;台湾最后一次与祖国分离是国共内战导致的,属于中国的内政。

(二)对台政策

1.读课本第68页的内容。

2.提出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大陆对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解放台湾”;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教师讲述:1958年到1979年的对金门炮击政策。

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金门,仅2小时内,就有4.5万多发炮弹密集倾泻到金门岛,炮战持续64天。这场战争后来演变成象征性战役。逢年过节都停炮三天,再往后一般炮弹里又只装宣传品。金门方面也照此办理,开炮就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军事行动。这样的“炮战”,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

4.读教材,分析讨论:1979年后,两岸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979年开始,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三)两岸关系在新时期的发展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看上图,图中左右角显示的是什么会?它们成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提示:海基会和海协会。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中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3.引导学生回答:两会在历史上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提示: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4.教师讲述:之后,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关系经历种种风云变化,不断取得进展。

目标导学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图片展示:《还珠格格》剧照、周杰伦、林志玲、王力宏等影视明星的照片。

2.教师讲述: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3.史料展示:

材料一:

202_年大陆赠送给台湾一对大熊猫

材料二:202_年,两岸投资贸易继续保持发展势头。据商务部统计,全年大陆批准台资项目3299项,实际利用台资17.7亿美元;全年两岸贸易额为1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大陆自台湾进口10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大陆继续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4.读材料,提问:材料列举了哪些方面的交流?海峡两岸的经济交往呈怎样的态势?在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的今天,还有哪些势力在阻碍我们的统一大业?

提示:文化和经济。两岸经贸日益密切。“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5.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习本课你认为海峡两岸能否实现统一呢?为什么?

提示1:能实现统一,因为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收复台湾提供了坚实后盾。

提示2:有“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策的指导;海峡两岸同文同种,统一是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

6.教师总结:作为青少年不仅一定要好好学习,也要心系天下。下面请你们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提示:学生自拟。

三、课堂总结

本课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60多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政治性很强,台湾问题又是我国当今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的也很多,所以学习本课难度相对较小。但是台湾问题形成的来龙去脉学生不易理顺,在备课中从台湾在历史上与大陆的分分合合梳理起,再到两岸之间的恩恩怨怨的发生,再到为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大陆实行了哪些对台政策,最后到两岸之间走向缓和,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海峡两岸走向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最后使学生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充满信心。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讨论和组织答案的能力欠佳,需要老师深入其中,多方位地提示,因此老师得不到解放,讲的就显得多了。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