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东南大学科技成果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23-711652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4 04:21: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东南大学科技成果

东南大学 科技成果汇编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outh east university

东南大学科技处

东南大学简介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 工程”和“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高校。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 6300多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1928 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到南京工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全日制在校生28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万多人,另有非学历教育研究生3600多人。专任教师2185人,其中正、副教授1300多人,博士生导师500多人,两院院士11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 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12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8人,国家级

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领域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4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85人。

目前,学校设有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34个院系,拥有64个本科专业,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0个硕士点,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 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6个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7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9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5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7-2009全国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我校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五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1位,交通运输工程位列第2位,建筑学和艺术学均位列第3位,土木工程位列第5位;另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高水平学科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共有1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7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5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5 项成果荣获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建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示范性软件学院、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等四个国家级基地和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吴健雄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学校建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基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培养,学生在国内外多项竞赛中成绩优异。2001年和2007年,在第七届和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两度捧得“挑战杯”,成为继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之后两次捧杯的学校。另外,图书馆面积6.1万多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323万多册。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07年,科研经费达到6.46亿元;申请专利681项,授权329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80项,授权123项;2008年,科研经费达到8.07亿元;申请专利918项,授权477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33项,授权184项,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牵头在研“973”项目3项,参与在研“973”项目41项。近年来,学校相继产生了CDMA移动通信技术、大尺寸全彩色荫罩式 PDP平板显示技术和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取得一批专利,成为国内乃至国际3G、4G、平板显示技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08 年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所有七项指标中均名列第一。

学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包括南京长江后街创业园、苏州园区、南京河西新城园区和江宁园区等,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在200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列全国第八。

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邀请包括杨振宁、丁肇中、莱恩、沙巴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访问。现有在校外国留学生513人。2006 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 3752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加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一期建设工程包括教学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以及体育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约57.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7亿元。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百年优良传统,践行“止于至善”校训,按照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凝心聚力,集成创新,团结奋进,努力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科 技 成 果 目 录

一、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计算机)

1.高功率扁平放电管氦氖激光器

2.荫罩式等离子体显示器

3.多晶硅电热微执行器模型、制备与表征

4.半导体场致电子发射研究

5.硅片直接键合技术

6.声场辐射和非线性二阶声场的解析方法

7.无衍射非线性贝塞尔谐波声场的研究

8.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系统及其应用

9.InP基多量子阱光调制器/开关、可调式多模干涉耦合器、谐振腔

滤波器、2×4分路器技术

10.高压驱动电路模块

11.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产品

12.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产品

13.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SoC芯片系列

14.车载GPS导航系统

15.手持GPS导航系统

16.哈普Hapo608 GPS PDA 17.“易卡通”银行交易系统

18.无线数据传输终端

19.嵌入式教学实验系统

20.井下人员监控系统

21.通用型电力保护测控装置

22.手持式气象参数检测仪

23.便携式零序电流测量仪

24.多路电表

25.高低压电缆防盗装置

26.通用型继电保护测控装置

27.智能电动机综合保护器

28.基于SPW光纤传感器的自动监测系统

29.基于WPAN的短距离无线接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30.CDMA2000移动互联网内容监管系统

31.矿井智能定位与移动通信系统

32.基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定位系统

33.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无生产线设计平台

34.公共无线局域网无线保护接入系统

35.超三代移动通讯技术

36.低功率无线接入系列设备的研制及产业化

37.第三代移动通信射频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

38.基于多径能量窗的CDMA移动通信接收技术

39.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40.蓝牙车载免提系统

41.基于蓝牙/GPS技术的集团车辆管控系统

42.数字集团无线电话系统

43.无线个域网语音通信系统(VoWPAN)

44.蓝牙数据接入设备及终端系列

45.基于蓝牙技术的城市公交智能管理调度系统

46.无线家庭网络系统解决方案

47.基于无线接入技术的教学实验及研究开发平台

48.高速实时数字荧光示波器

49.汽车电子与无线通信技术

50.4G移动通信MIMO通信系统

51.30Gb/s 12路并行光接收前端放大器芯片

52.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

53.4G移动通信技术验证演示系统

54.通用的无线音频调制解调器

55.利用广播收看的电子报纸

56.主动式安全防范系统

57.大规模网络的分布式管理及参考模型的研究

58.Windows到国产基础软件的网络教育资源移植系统

59.猎鹰:语义搜索系统

60.资源可控制的网络流监测方法

61.支持容错的分布对象中间件平台—ORBUS系统

62.基于ARM平台的嵌入式系统安全应用

63.Overlay网络技术及系统实现——面向服务的P2P网络支撑平台

64.旋转式伽玛刀治疗方案计划系统

65.移动数据库系统SwiftDB 66.网络教育系统支撑平台

67.IPv4网络应用向IPv6网络应用过渡支撑平台

68.WS-CDL+执行引擎

69.网络教育智能答疑系统

二、建筑土木交通(土木、交通)

70.高性能CFRP索斜拉桥研究

71.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理论

72.土木工程结构减振防灾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73.磁流变阻尼器及其它减振(震)新技术

74.新型深基础研究与应用

75.太湖流域点源污水MB(A2/O)高效除磷脱氮技术工程应用

76.新型住宅结构体系研究

77.普通地下室应急加固改造措施研究

78.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应用研究

79.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及结构健康监测研究与应用

80.压力隧道与采矿井巷岩爆防治技术

81.预应力钢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

82.“交运之星—TranStar”系统软件

83.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关键技术与模拟设备

84.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及模拟技术

85.大型活动交通组织模拟系统

86.大跨钢桥桥面铺装结构与材料

87.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新结构与新材料

88.阻燃沥青及沥青混合料

89.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特种搅拌桩技术

90.公路改扩建旧路面评价与改造技术

91.国产环氧沥青桥面铺装应用技术

92.大跨轻型开启桥

三、先进制造(机械、仪器、自控)

93.面向制造业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结构与机制模型研究

94.微孔结构钴铬合金药物深层支架

95.吉赫横电磁波传输室场强装置

96.产品设计制造的数字化技术

97.大型冷挤压模具设计技术

98.振动、冲击与噪声的测试与控制技术

99.模块化铝合金地铁车体开发

100.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和工程应用研究

101.客车车身动态优化设计

102.紧凑型荧光灯生产技术及设备

103.面向卫星、雷达等关键产品的结构多尺度拓扑优化设计

104.EMD系列嵌入式监测诊断系统

105.基于超晶格的微制冷器

106.多级电渗流微泵的关键技术及设计理论的研究

107.沥青路面微波加热机理与修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108.计算机辅助工作研究系统

109.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系统

110.基于RoboCup Rescue救援平台的灾难环境下搜救关键技术

111.基于视觉的机械零件表面纹理特征分析

112.半导体测试设备监控系统

113.调查之星

114.车辆六分量轮力传感器

115.汽车道路试验系统

116.单自由度远程辅助康复机械臂

117.远程操作机器人的智能控制技术及其手控器

118.5自由度康复训练机器人

119.遥控核化侦察机器人

120.硅微机械陀螺仪和微惯性测量单元

121.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分布式机器人

122.网络电缆综合测试仪

123.汽车制造车间生产计划与调度优化系统

124.复杂过程变量的神经网络逆软测量与控制技术

125.CS7600系列全数字化元件参数分析仪

126.车载定位监控终端

127.复杂选矿工艺流程的优化控制与综合自动化

128.工程机械定位监控系统

129.可移动式光栅投影三维测量设备3D-Free 130.新型税控收款机及后台系统

131.基于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的核化污染环境监控系统平台及应用

132.基于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的畜禽设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平台及应用

133.基于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的植物设施栽培环境监控系统平台及应用

134.433MHz-2.4GHz系列无线收发模块

135.基于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的粮情监测系统

136.粉碎(雷蒙磨)自动控制子系统的设计与研制

137.碳化硅提纯工艺信息化管理子系统的设计和研制

138.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

139.主动光视觉焊缝跟踪系统

140.网络化焊接机器人研制与汽车焊接生产线应用工程关键技术

141.智能化超声波(物位)液位计

142.成品油含水率测量用传感器

143.自来水生产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与自动化应用软件

144.自来水厂生产自动化与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

四、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生医、基础、公卫、化工、材料)

145.三维凝胶DNA芯片制备技术及其在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146.利用太阳能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水处理技术

147.纳米材料的仿生研究

148.基于磁性颗粒“在位”PCR和通用标签技术的新型高通量SNP分型方法技术

149.磁性纳米材料在肝癌热疗应用中的技术开发

150.具有抗菌作用的医用敷料

151.烧烫伤特效纳米中药软膏

152.管盖基因芯片检测系统

153.结合分子组装进行功能微纳米结构制造的研究

154.天然硬组织修复材料研制

155.生物体植入式微电子器件

156.复合纳米银-聚氨酯抗菌导管材料

157.高亲水性医用聚氨酯材料

158.面向生物医学文献的数据挖掘平台

159.砒霜磁性纳米微球磁感应自动控温加热靶向治疗宫颈癌的治疗

160.纳米砒霜磁性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61.砒霜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162.缺氧培养箱

163.小型缺氧操作箱

164.戊型肝炎新型疫苗及其诊断试剂的研究和开发

165.拟表皮与组织工程化皮肤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研究

166.超声诱导臭氧空化处理化工废水系统集成技术和装置简介

167.生活与人工景观水体的超声除藻技术及应用研究

168.NTY-300型多功能超声手术装置

169.超声对水源地水华爆发致水质突变的应急处理工艺与装置

170.医院数字化服务向社区医疗的延伸

171.基于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的双向转诊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

172.新型丙烷脱氢制丙烯催化剂

173.生物可吸收骨折内固定器

174.缬沙坦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工艺

175.高速公路和桥梁铺装用环氧沥青复合材料工业生产技术

176.新型铁过载治疗药物的合成及其缓释微丸的制备

177.D-丙氨酸的合成

178.高性能纳米电子芯片绝缘材料

179.废旧二次电池的资源化与二次电池的循环生产

180.新型无机有机复合阻燃剂

181.由秸秆基材制备高性能、绿色无污染复合板材的关键技术

182.硫磺沥青改性剂

183.生物基多元醇1,3-丙二醇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

184.15分钟特快充镍氢动力电池研究与开发

185.吡啶及其衍生物合成技术

186.高性能环氧沥青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成套技术

187.汽油和柴油清净分散剂用聚异丁烯胺绿色工业生产技术

188.生物活性磷酸钙陶瓷人工骨

189.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高性能新型医疗器械及其关键技术

190.陶瓷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铝活塞

191.组织工程用可降解聚合物多孔材料

192.高性能低成本铸造Al-Si合金

193.轿车用高性能特殊钢工艺开发、技术标准及产业化

194.新型高效稀土发光材料

195.高强度PC钢绞线用小方坯连铸连轧盘条

196.水平连铸高品质稀土高速钢的开发及产业化

197.纳米硬质涂材料制备和应用

198.高效Al-Ti-C 复合晶粒细化剂

199.高性能镁合金

200.轻质多孔泡沫铝合金

201.生态型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

202.TiC颗粒增强钢基及铁基复合材料

203.高性能地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

204.湖泊淤泥生产自保温节能多孔砖技术

205.环保型高性能Sn-Zn基无铅焊料

206.钢铁件热浸镀铝新技术

207.高速连续大应变钢丝的形变机理与应用研究

208.高性能水泥基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失效机理研究

209.MW级风电机组用轮毂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及标准制订

210.铝合金熔体处理技术

211.耐高温耐磨损金属陶瓷的制备技术

212.半固态铝合金的制备技术

213.复合型预拌砂浆保水增稠剂

214.水泥基材料抗泛碱外加剂

215.复合型渗透结晶防水剂

216.石膏基胶凝材料多功能外加剂

217.二硼化镁超导线材的制备及应用

五、电力能源及环保(电气、环保)

218.发电公司竞价决策系统

219.锅炉中储式钢球磨制粉系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

220.用于太阳能空调的板壳式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221.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PFBC-CC)发电技术

222.新型热泵空调机组研发与节能优化

223.大规模节能环保型颗粒氧化铅移动床深度氧化和快速冷却生产技术

224.电站煤粉锅炉掺烧石油焦系统技术介绍

225.三相流态化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

226.立体视觉盘煤系统

227.吸附-等离子体同步烟气脱硫脱硝回收硫酸技术(APDSNSR)228.新型排风能量回收新风换气机(二型)

229.蓄能型太阳能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230.新型混合动力燃气热泵独立供能系统

231.制冷空调电子膨胀阀控制策略与控制器

232.流态化吸收式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装备

233.节能型泥水自循环式生活污水除磷脱氮技术及装备

234.污泥流化床焚烧技术

235.污泥干燥燃烧资源化处理技术

236.提高国产200MW汽轮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可行性的综合试验研究

237.大型汽轮发电机组(300MW、600MW)异常振动诊断及治理技术

238.秸秆直燃锅炉

239.高浓度(含盐)工业废液流化床焚烧技术

240.NT6000分散控制系统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研究及产业化

241.渔船尾气氨水吸收式制冷机

242.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243.新型节能型永磁接触器

244.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245.新型电力配变监测及动态无功补偿系统

246.超声波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247.全自动异形玻璃高精度切割机

248.新型混合式电力电子断路器

249.GIS局部放电非接触在线检测系统

250.500kV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

251.500kv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一次设备配变线路识别仪

252.DGT801系列数字式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

253.客户变电站柔性仿真培训系统

254.100kVA电力有源滤波器

255.10kV级链式高压变频控制系统

256.基于ARM+DSP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

257.低压配电网优化运行决策支持系统

258.应用于风力发电的MW级双凸极发电机

259.光伏发电并网用大功率逆变控制调节设备的研究及产业化

成果名称

1、高功率扁平放电管氦氖激光器

成果联系人 凌一鸣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3792064 鉴定时间 2006.8

专利授权日期 1985.4.1.1989.8.29.2000.1.1.专利号 85100563.2;4862476 ZL00112001.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其他 获奖时间/名称 2006年12月获国家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该成果突破氦氖激光器传统设计理论,提出用扁平放电管技术研制氦氖激光器,于1989 年 8 月获准美国专利。经技术攻关,先后完成 500 毫瓦等高功率扁平氦氖激光器系列成果。并用于光动力治癌等方面。经四年半光动力治癌临床使用表明,总有效率达98%,年经济效益达百万元。已成功进行技术转让。经王大珩院士等专家鉴定,其结构属国内外首创,其输出功率为目前国际最高水平。该项成果荣获 2006 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成果名称

2、荫罩式等离子体显示器

成果联系人 王保平、张雄等 职务/职称 处长、教授 电话 025-83793000 鉴定时间

2005.11

专利授权日期

专利号 相关专利13项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其他 获奖时间/名称 2007年3月获2006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东南大学显示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荫罩式 PDP 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高性能PDP的技术途径。该项目现已研制完成14英寸、34英寸、25英寸高分辨率和42英寸高清晰度全彩色荫罩式PDP样机。SMPDP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于 HDTV,数字显示,台式、便携式计算机显示终端,广场大屏幕、超大屏幕等显示领域,也可用于特殊照明领域,具有极其诱人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已成功实现了技术转让,东南大学以SMPDP技术首期技术作价1500万与南京高新技术经济开发总公司、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电子网板有限公司组建了南京华显高科有限公司。目前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已完成土地征用、厂房设计总体规划、生产团队组建和设备购置等产业化准备工作,预计2007年底完成1万台中试生产线的建设和试产,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荫罩式等离子显示技术的产业化。荫罩式等离子体显示器获 2006 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名称

3、多晶硅电热微执行器模型、制备与表征

成果联系人

黄庆安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2632-8801

专利授权日期 2007 2006

专利号 200410065842.1 200510039283.1 03113386.X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其他获奖时间/名称 2006年该项目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针对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制备的多晶硅电热微执行器结构建立其工作模型,由于多晶硅表面微机械结构是 MEMS 技术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因此建立的模型有一定的通用性。模型主要考虑了:(1)加热过程中多晶硅的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2)散热过程中,沿多晶硅梁向锚区的导热、通过空气间隙向衬底的导热、热辐射等;(3)多晶硅梁受热膨胀;(4)整个执行器结构由于热膨胀发生的偏转;(5)将这种模型推广到其它类似结构。为了计算执行器的偏转,除几何尺寸外,必须知道相关的物理参数,如电阻率、杨氏模量、残余应力、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等,由于这些参数与工艺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开展了在线检测方法的研究,在线检测的主要思路是:电学激励(施加电压或电流)并电学检测(测量电压或电流),这种方法容易在工艺线使用。项目详细分析了执行器在工作时热辐射的情况,从理论和实验说明:在800℃以下,执行器主要是向衬底和锚区传热,热辐射可以忽略,从而为多晶硅电热微执行器传热方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项目首次将刚架结构位移方法推广到多晶硅电热微执行器位移的计算,并在实验上证明这种方法是符合实际的,从而说明宏观的结构力学同样适合于微米尺度的类似结构。项目发明了用电学方法测量微加工导电薄膜(多晶硅、金属)热导率的测试结构;发明了用电学方法测量微加工导电薄膜横向断裂强度的测试结构。项目出版专著1本,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0篇、EI收录34篇、ISTP收录12篇;论文被SCI他人引用61篇次;论文被国外3本著作引用与转述;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

成果名称

4、半导体场致电子发射研究

成果联系人

黄庆安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其他 获奖时间/名称 2003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场致电子发射一般是在金属或半导体等表面施加高强度的电场、通过隧道效应使电子进入真空中。与热电子发射相比,利用场发射的冷阴极具有功耗低、响应速度快等优点。采用微加工技术可以容易制备出大面积场发射阵列,从而大大提高了发射电流密度,使冷阴极在高频器件和平板显示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项目突出的、有明显创新的内容有:

⑴ 建立了N型硅场发射期间表面量子化作用下的场发射理论。量子化的作用使场发射电流明显增大;来自导带底准连续能级的发射可能导致发射电流的微

小振荡。该方面的结果被日本、韩国等同行多次引用,并做为例证来说明其理论或实验结果。

⑵ 建立了硅表面存在本征氧化层情况下的场发射理论;提出了本征氧化层中的陷阱是导致发射不稳定的因素,并建立了相关理论。该方面的成果被美国、德国等同行多次引证,用来解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⑶ 提出了P型硅场发射期间,硅表面场增强产生载流子的机制。⑷ 研究了键合工艺在制备场发射阵列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将键合技术应用于场发射阵列的制备。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美国、韩国同行作为场发射新技术加以引用,并指出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封装密度。

成果名称

5、硅片直接键合技术

成果联系人

黄庆安

职务/职称院长/教授 电话 83792632-8801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其他 获奖时间/名称 2003年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硅片直接键合(Silicon Wafer Direct Bonding, 缩写为SDB)是指二片镜面抛光硅片经过适当表面清洗与处理,可以在室温下直接键合,再经加热增加其键合强度而成为一个整体。键合前,硅片表面不需任何粘结剂,键合过程中,也不需在硅片表面施加外力。SDB 技术的特征在于它与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加工技术的兼容性和自身的灵活性。VLSI的发展使硅片表面更为光滑、平整与洁净,这种发展与 SDB 对硅片本身的要求完全一致;SDB的灵活性表现在可以实现不同晶向、不同掺杂类型、不同杂质浓度、不同硅片厚度和带有SiO2的键合。SDB技术使硅材料和VLSI技术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项目发明了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和化学表面处理技术,实现了硅/硅、硅/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二氧化硅的硅片直接键合;提出了键合界面气体横向扩散的空洞消除机制;提出并优化了两步键合技术。键合结果表明:键合面积>95%,键合强度大于体硅强度。针对电力电子器件的衬底材料、绝缘体上硅(SOI)材料、微传感器等制备需要,提出并实现了快速热键合技术,结果使键合界面杂质互扩散很少;提出并实现了掺TCE二氧化硅作为埋层的SOI键合技术,结果使键合界面电荷与一般MOS器件接近。发明了耗尽层边缘作为腐蚀停止界面的减薄技术,实现了小尺寸键合SOI硅片的减薄。针对硅片直接键合技术的批量工业应用,广泛开展了界面杂质扩散、界面电荷、界面空洞、界面应力的表征和测试技术研究。

成果名称

6、声场辐射和非线性二阶声场的解析方法

成果联系人

丁德胜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4123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其他 获奖时间/名称 2006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二等奖。

无限大刚性障板振动源辐射声场长期以来一直是声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本研究考虑了声场的非线性现象,如谐波产生、波形畸变等。特别是有可能将超声非线性效应应用于医学超声谐波成像或测量,为获得更高质量的超声图像提供一种新方法。

本项目主要在这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给出高斯展开法一个较严格的数学基础,改进了求解声源分布函数的高斯展开系数的方法;对高斯函数展开法进行了推广,研究了声学和光学中常用的一些源所辐射的场分布;研究了具有任意分布源声场的解析解,提出了声场分布的二维高斯束展开理论。

2、研究了非线性二次谐波声场解析解和计算的新方法,使得非线性二次谐波声场分布计算大大简化;研究了平面和聚焦的活塞声场的二次谐波;在此基础上,给出任意形状和分布声源的非线性二阶声场的一般解析理论。

3、建立了一套非线性超声测量系统和显微系统。研究超声显微镜测量液体和和生物媒质的非线性参量B/A的新方法,进行实验测量。主要成果发表在JASA上,引起广泛关注。论文他引8篇,总57次。其中SCI他引7篇,43次。该项目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名称

7、无衍射非线性贝塞尔谐波声场的研究

成果联系人

丁德胜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4123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其他 获奖时间/名称 2003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项目属于非线性声学和超声学。主要研究了无衍射贝塞尔(Bessel)声束在非线性媒质中谐波传播性质、超声谐波成像和声场分布计算等理论问题。研究目标在于拓展

Bessel波束的应用范围,探索将这种无衍束应用于医学超声谐波成像或测量,为获得更高质量的超声图像提供一种新方法。无衍射Bessel波束于1987年发现,其显著特点在于它的无衍射性质。近年来,非线性声学和超声在媒质中(特别是生物组织)非线性效应的研究也受到重视。首先研究了无限大孔径(一种理想情形)零阶 Bessel(J0)束在非线性媒质中二次谐波传播,分析了它的主要物理特

性;研究了高阶(n 阶)无衍射 Bessel(Jn)束的二次谐波传播规律,以及零阶 Bessel(J0)束的非线性高次谐波性质;考虑到实际情况即物理上可实现的声源尺寸总是有限的性质以及真实媒质总有声吸收(衰减),研究了 Bessel-Gauss 束二次谐波声场和Bessel二次谐波在衰减媒质中的传播性质。研究了Bessel束应用于材料的非线性参量测量和成像以及超声谐波成像问题。

上述成果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以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被SCI引用的有九篇,共三十二次,其中他引六篇,十八次。

成果名称

8、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系统及其应用

成果联系人

孙小菡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686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系统是一种融合传感、控制等功能的网络系统。光纤传感器通过改变的各种特性,比如波长、相位、强度等,来实现对外界物理量的传感。同时光纤又是一种很好的通信媒介,因此可以很好的同光纤传感网络系统融合。该网络系统具有抗电磁干扰,可靠性高,远距离分布式监测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便开始了光纤传感器的研究工作,九五期间又承接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光纤工业控制网络系统”的研制任务。多年来潜心攻关,埋头研究,成功的研制了多模光纤光栅、长周期光纤光栅,各类光纤传感器件(包括微弱力传感器,光纤温度传感器等)以及光纤工业控制网络系统,各项成果通过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该成果进一步加速了我国在光纤传感以及光纤工业控制网络系统领域的发展,为发展全光传感控制网络奠定了基础,广泛用于工业控制、管道监控以及周界安防等领域。

成果名称

9、InP基多量子阱光调制器/开关、可调式多模干涉耦合器、谐振腔滤波器、2×4分路器技术

成果联系人

孙小菡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686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基于平面光波光路(PLC)技术的各类光功能器件,是实现现代高速光网络、高速光信号处理、大容量光互连节点和终端设备中光信号处理模块的基础。InP基多量子阱PLC器件基于成熟的半导体工艺,以脊波导为基础,具有体积小、功耗/损耗低、可靠性高、性价比高等优点,在国际上即将形成新的产业热点。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室顺应这一趋势,潜心攻关,埋头研究,历时四年完成了InP多量子阱PLC单元器件理论与实验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PLC光路设计和光学特性测试平台,探索出国产化工艺加工途径,取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成功地研制出InP 基多量子阱 PLC 无源光子器件。包括光调制器/开关、可调式多模干涉耦合器、谐振腔滤波器、2×4分路器等,于2007年2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并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成果将进一步加速我国半导体PLC技术领域的发展,促进各类高性能光功能单元器件和低功耗、高速光子集成功能模块的研究与开发,为发展下一代光网络和光信息处理系统,实现我国PLC技术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成果名称

10、高压驱动电路模块

成果联系人

宋慧滨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65-882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1)高分辨率荫罩式 PDP 列驱动芯片:本成果主要是设计出了基于体硅工艺的 PDP高压列驱动芯片,该芯片具有低成本、高频率、高可靠性、低功耗等优点。该芯片的工作频率在20MHz以上,上升时间为40ns,下降时间为50ns。芯片的END能力为4000KeV。芯片具有抗LATCHUP的能力,同时基于该芯片还开发设计了列驱动模块,该模块具有183路高压输出。3路信号输入。该模块采用高密度柔性PCB封装。

(2)高分辨率荫罩式PDP行驱动芯片:本成果主要是设计出了基于体硅工艺的 PDP高压行驱动芯片,该芯片具有低成本、高频率、高可靠性、低功耗等优点,特别是抗大电流扰动能力强,输出端能够耐受180伏电压。该芯片的工作频率在20MHz以上,上升时间为30ns,下降时间为10ns。芯片的ESD能力为4000KeV。芯片具有抗LATCHUP的能力。该芯片具有96路高压输出,1路信号输入。该行芯片成功应用于25寸高分辨率荫罩式PDP 系统。

成果名称

11、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产品

成果联系人

宋慧滨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65-882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该芯片采用低成本可集成的标准0.25um CMOS工艺实现三波段单变频结构的数字电视调谐器专用芯片,在传统射频调谐芯片的基础上,集成了可变增益放

大器,提高了芯片集成度,降低了调谐器产品成本。并调整了部分版图结构,可以实现48~860MHz数字电视信号的全波段接收。芯片采用LQFP44封装。

成果名称

12、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产品

成果联系人

宋慧滨

职务/职称副院长/教授 电话 025-83793265-882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模数转换器(ADC)芯片,是绝大多数电子系统中必不可少接口部件,进行了高速ADC 结构、高性能运算放大器、高速采样保持、高精度基准电压源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已经完成了10位40MSPS的高速高精度ADC芯片的色伙计与流片。本成果是东南大学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模/数转换器(ADC)IP核开发(项目编号:2002AA1Z1230)”。

成果名称 13、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SoC芯片系列

成果联系人

宋慧滨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65-882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其他 获奖时间/名称 2004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面向客户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要求,采用0.25um工艺,设计主频100MHz以上专用的嵌入式微处理器SoC芯片: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SEP3201、高性能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众志 805、基于 ARM 内核的 32 位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Garfield2、Garfield3、Garfield4、Garfield5,如图所示。

“32 位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是东南大学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个人信息处理终端SoC1(项目编号:2003AA1Z1340)”、“LCD控制器协处理器IP(项目编号:2005AA1Z1214)”和国家863计划滚动支持项目“个人信息处理终端SoC1(项目编号:2005AA1Z1110)”;江苏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设计”、江苏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基于目标产品的SOC芯片设计及产业化”,该成果2004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名称

14、车载GPS导航系统

成果联系人

宋慧滨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65-882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具有语音 GPS 定位导航、影音娱乐、图片浏览、电子书阅读、游戏功能,多种输入方式,内置FM调频发射模块,Microsoft ActiveSync,提供AV-OUT视频输出端口,可扩展 GPRS/CDMA1X 和 WiFi/BLUETOOTH 等无线通讯串口设备,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浏览Internet网络。该成果于2004年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

成果名称

15、手持GPS导航系统

成果联系人

宋慧滨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65-882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具有语音GPS定位导航、影音娱乐(支持MP3和部分格式MP4播放)、图片浏览、电子书阅读、游戏功能,多种输入方式(触摸和红外遥控),Microsoft ActiveSync(支持与PC同步)。GPS精度高,兼容性强,支持多种GPS地图软件,扩展性好,支持串口、USB等多种通讯接口,利于功能扩展和软件升级服务,支持CF与SD/MMC存储卡扩展,利于地图等文件资料的实时更新。可用于便携式汽车导航、手持导航、军用导航、地理勘探等。该成果于2005年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

成果名称

16、哈普Hapo608 GPS PDA

成果联系人

宋慧滨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65-882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其他 集卫星导航与掌上电脑功能于一体,具备个人商务应用和图片游览、多媒体播放等功能,内置 GPS 定位模块及高灵敏度天线,是可独立使用的全天候实时定位导航手持设备,具有灵敏度高、存贮量大、外部接口齐全、制作精致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GPS调度指挥系统、个人自助旅游及野外探险手持导航仪、森林调查、资源管理等领域。

成果名称

17、“易卡通”银行交易系统

成果联系人

宋慧滨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65-882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其他

获奖时间/名称 2006年度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易卡通”银行交易系统是专为中小商户和家庭设计的金融服务系统,其最大特点是将信息电话、磁卡刷卡器、安全加密模块整合起来,配合金融系统,向用户提供高效准确、安全可靠、便捷超值的金融服务如银行卡查询、卡卡转账、公共事业费缴纳、手机充值、银证转帐、异地汇款等诸多功能。该成果获2006年度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名称

18、无线数据传输终端

成果联系人

宋慧滨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65-882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基于自主32位RISC处理器的DTU系列无线数据传输终端,内嵌TCP/UDP/IP协议,工业级规格设计,提供 RS232/RS485/工业以太网等数据接口,能够为用户提供高速、永远在线、透明数据传输的虚拟专用数据通信网络,主要针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监控、交通管理、气象、金融、证券等部门的应用,利用GPRS或者CDMA1X无线数据网络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的透明传输。该成果于2005年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

成果名称

19、嵌入式教学实验系统

成果联系人

宋慧滨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65-882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基于该SoC芯片的教学系统,在自主处理器基础上配备更完善的实验教材和手段,以更好的推广自主芯片的应用,目前在江苏省部分高校得到推广应用。该成果于2005年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

成果名称 20、井下人员监控系统

成果联系人

宋慧滨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65-882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针对国内煤矿人身伤亡事故相撞,煤矿井下人员监控系统,是目前国家安全管理部门强制推行的安全系统之一。采用自主RSIC处理器的井下人员监控系统,内嵌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和 ZIGBEE 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该系统由井下基站

和矿井工作人员携带的身份卡两部分组成,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可以确切定位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位置,应用于日常人员监控和事故后的人员定位救援。

成果名称

21、通用型电力保护测控装置

成果联系人

宋慧滨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65-8828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通用型保护测控装置(下文简称本装置),属于通用型的保护、控制、测量、通信一体化装置,采用32位工业ARM7TDMI内核主处理器及浮点DSP双核高端平台。装置除了检测、控制等基本监控功能外,提供两大类低压继保功能:低压线路保护及电容器保护,适用于非直接接地电网或直接接地电网的各类电气设备和线路的主保护或后备保护。可满足一般配电站系统所有的保护和自动化功能。本装置共实现下列几类功能,即保护功能、测量监视功能、事件记录及故障录波功能、人机接口功能及远程通信功能。装置数据采集速率为每周波64点,测量精度可达0.2级,时间元件精度3ms。适用范围:进线保护及测控、出线保护及测控、母线分段保护及测控、进线或母分备自投保护及测控、高压电容器组保护及测控。

成果名称

22、手持式气象参数检测仪

成果联系人 黄庆安 职务/职称 院长/博导 电话 ***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手持气象仪由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制,整机大小与普通手机相当,外观美观大方。它是一款集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高度测量于一体的智能气象检测仪。通过功能切换键可以分别实现上述五项气象参数的测量与数字显示。该仪器可以进行实时动态测量,也可以进行长时间巡检测量,可以保持过去24小时以上的测量数据。此气象检测仪使用MEMS风速传感器代替了传统的螺旋桨式结构,使系统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规避了可动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在国际上尚属首例。该仪器可在野外作业市场、野外运动和休闲等需要了解气象变化的场合使用。

成果名称

23、便携式零序电流测量仪

成果联系人

钟锐 职务/职称

讲师电话 ***

技术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试生产阶段

小批量生产阶段 批量生产阶段

是一种便携式三相电流测量装置,具有使用方便、参数精确、重复性好等优点。可解决IT系统中分布电容电流与不平衡电流难以区分、接地故障回路与非接地故障回路难以区分等问题,无需逐路试拉馈线的方法即可查找出故障馈线,有助于生产线维护及检修人员快速判别出因电流不平衡及接地导致的低压系统故障点。适用于380V三相电源系统。每个工厂的电工组均可装备3~5台,单台售价数千元,投资规模约50万元。

成果名称

24、多路电表

成果联系人

钟锐 职务/职称

讲师电话 ***

本成果采用32位微处理器内核,可测量3路交流电压信号和12路交流电流信号,计算出各条线路的电度统计数据,并带485总线通讯功能。标准导轨式安装。有助于配电用电线路分支较多的区域进行支路用电情况统计和分析,从而为节能减排提供准确依据。适用于厂、矿以及市政、楼宇和民用电网用电监测等场合。预计近几年国内市场的用量将逐年增加,单台售价1000元左右,投资规模约50万元。

成果名称

25、高低压电缆防盗装置

成果联系人

钟锐 职务/职称

讲师电话 ***

装置以 32 位微处理器为核心,能判断电缆处于正常工作和失压、断电、被窃等状态和异常事件,并通过GPRS方式远距离送至后台监控服务器,从而起到电缆防盗功能。适用于高压6KV、10KV、35KV、110KV三相四线接入方式和低压380V、660V三相四线接入方式。具有监控距离远、无电网谐波污染和实时性高等特点,系统技术改造方便安全,符合EMS检测要求。预计单台售价2000元左右,投资规模约50万元。

成果名称

26、通用型继电保护测控装置

成果联系人

钟锐 职务/职称

讲师电话 ***

属于通用型的保护、控制、测量、通信一体化装置,以 32 位微处理器为核心,可提供低压线路保护及电容器保护功能,以及测量监视功能、事件记录及故障录波功能、人机接口功能及远程通信功能。能满足一般 6KV~35KV 配电站系统所有的保护和自动化功能。符合EMS检测要求。预计近几年国内市场的用量将逐年增加,尤其是农电,单台售价4000元左右,投资规模约150万元。

成果名称

27、智能电动机综合保护器

成果联系人

钟锐 职务/职称

讲师电话 ***

低压三相异步电动机抗晃电及保护综合装置是集测量、控制、保护和通讯管理为一体的先进智能装置。采用 32 位微处理器内核,精度高,重复性好。可实现各种电流、电压定时限和反时限保护。此外还能实现星-三角节能启动、晃电重启动等控制功能。可同时替代热继电器、重启动器、三相电流电压表和有功、无功功率表、时间继电器等,并带485或无线通讯功能。适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电机保护和信息管理。已通过国家检测机构认证。国内市场容量在年 30万台以上,单台售价2000元左右,投资规模约100万元。

成果名称

28、基于SPW光纤传感器的自动监测系统

成果联系人 吴乐南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3792443 专利授权日期 2006年

通过分析液体对入射光线的折射率,可以检测液体中所含的成份。而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SPW)传感器是一种最近提出的新型光纤传感器,体积小,灵敏度高,测试装置简单,其原理涉及到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电磁场理论,光波导理论,波动光学,金属光学等领域,属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将其与光谱仪和计算机结合,就可构成新型的液体成份检测仪器。对不同的溶液及不同的溶质,预先测出其折射谱存储下来供以后比对,即可形成系列化的分析测试设备。特别是可以与通信网络相连,实现在线式/便携式、自动化/智能化的实时检测/监测网络。我国目前为了和国际接轨,对于药品检验、生化检验、绿色食品、尤其是污染治理的要求逐步提高,所以,基于光纤SPW传感器的系列仪器和测试系统有利于社会发展,应用领域广阔,经济效益巨大。

技术指标: 国内外尚未研制出非常成熟的产品,而我们已在国内率先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光纤SPW传感器系统,并对其进行了论证和分析。我们的原型系统可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确定检测的参数、量程、精度及误差。可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相配合,实行自动监测与分析。只是对不同的液体成份,需进行一定的实验对比。

应用领域:

血液、药水、糖水等多种溶液制剂参数的实时检测(新一代的生化分析仪器等),实时进行水质监测(网络化的环境监测系统)。在这些领域如果广泛采用这种先进的光纤传感器系统,将能大大提高检测的精度和速度,使检测工作更加简便和准确,从而有利于这些领域的测试实现高科技化。

成果名称

29、基于WPAN的短距离无线接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成果联系人 沈连丰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4455726/***

获奖时间/名称 2005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项目提出了解决该领域技术难题的一系列新方法,自主研制了如下系列产品:

(1)基于WPAN的语音通信系列设备(蓝牙集团电话等)

(2)在车辆无线管控等系统综合应用WPAN、移动自组织网络和GPS等多种通信技术

(3)基于WPAN的家庭网络

(4)基于WPAN和Ad hoc的多网融合终端和接入设备,实现了移动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和多跳通信、接入多种网络。

项目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为国防建设也作出重要贡献,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巨大社会效益。本项目荣获 2005 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 奖)。

成果名称 30、CDMA2000移动互联网内容监管系统

成果联系人 胡爱群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3795112

本系统提出并实现了在移动通信信息安全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技术,为在移动通信网络中进行内容监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监管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硬件平台的研究和实现,CDMA移动蜂窝网分组域协议的研究,数据包截获、传输和存储技术的研究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CDMA移动互联网的 内容监管系统。

本监管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和功能:

系统的接入不影响原有系统的正常工作。

能够将截获的分组信息追踪到发送或接受的具体用户。

能够提取移动互联网分组数据包中特定信息。

符合《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警用接口技术要求》 本系统在设计中使用了先进的网络处理器技术,包括高性能的 IXP2400 处理器和高速千兆以太网接入能力,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处理能力和可靠的运行稳定性。本系统完成的基于网络处理器硬件平台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通信系统和网络安全领域,边缘路由器,千兆硬件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成果名称

31、矿井智能定位与移动通信系统

成果联系人

胡爱群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3795112

本系统采用先进的无线射频及自组网技术,用于解决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信息沟通等问题,是一套专门针对矿井工作的智能定位与无线通讯系统。整套系统包括地面管理中心、分布式通信接入点、手持移动语音通信终端和便携式智能定位终端。分布式通信节点:负责通讯中转,为语音终端和定位终端提供高性能通讯链路,保证地面调度管理中心对人员即时调度和查询。地面管理中心:含考勤、定位、语音等管理功能,可以实时显示人员及设备的位置,提供高精度定位及历史轨迹回放;呼叫相关人员;对语音接入、传输进行管理。手持移动语音通信终端:内嵌自主研发的自组网协议,实现了语音数据的采集、压缩、无线收发、解压以及播放等功能,还提供充电指示、电量指示、信号强度检测、通话指示等。

便携式定位终端:支持点对多点的无线通信,同时提供实时定位数据搜集、人员检测信息上传、来自地面服务器的被叫指示、对地面服务器的主叫呼救和在线更新升级等功能。

成果名称

32、基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定位系统

成果联系人

吴乐南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4455726

定位原理:测量数字电视信号的载波和码相位,计算出发射塔和机收终端的距离,通过接收多个数字电视发射信号,实时解算出接收终端的位置信息。

接收终端类型:移动设备,例如:手机、车载定位仪;固定设备,例如:固定测量仪。

特点:抗干扰、全天候;室内外都可用;造价低。

标准:DVB-T:COFDM;DMB-T:TDS-OFDM。

特点:正交多载波(DVB-T、DMB-T);循环保护前缀(DVB-T);伪随机码保护前缀(DMB-T)。

成果名称

33、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无生产线设计平台

成果联系人

王志功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3792882 鉴定时间 2005年

获奖时间/名称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无生产线设计平台”是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在10项国家级项目和一项地方政府项目共计1165万元资金支持下完成的一项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大平台建设项目。

“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无生产线设计平台”是用于开展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的芯片设计、委托加工、芯片测试与芯片封装的无生产线设计平台。该平台可以向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中小企业提供国际先进的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工艺渠道、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测试、芯片封装和技术支持等全方位服务,有助于推动我国高层次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升我国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的设计水平,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从1999年开始至今,射光所已发展了30个MPW成员单位,通过无生产线设计平台已经成功地进行了56次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的流片,累计芯片面积超过 670平方毫米,流片总经费超过 600 万元,相继设计出 CMOS、硅和锗硅 BICMOS、砷化镓和磷化铟等多种工艺的 400 多种集成电路,在国内外分批投入工艺制作,并测试成功。其中13种光纤通信用集成电路的研究成果已经以技术转让给江苏新志光电集成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转让价值 560 万元,此外还利用该平台培养了一大批设计人才。该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成果名称

34、公共无线局域网无线保护接入系统

成果联系人

沈连丰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4455726

公共无线局域网(PWLAN)无线保护接入系统是连接无线局域网与INTERNET的访问控制桥梁,主要实施对网络业务控制并对网络进行监管。它突破了传统WLAN系统应用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移动和网络运营商已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终端由局域应用走向广域应用。该系统由无线保护接入设备和接入控制设备组成。该系统的保护接入设备互通性强,与国际主流产品可连接,且平均吞吐量高于国内同类产品;安全性强,支持基于802.1X 标准的各种 EAP 安全认证方式;支持 WEP、TKIP、AES、动态密钥更新,在国内率先支持WPA/WPA2/IEEE802.11i标准;支持多种接入控制方式,支持移动IP漫游接入,支持多路CDMA无线移动接入,能够适应多种用户群;内置管理服务器,认证计费服务器等。该系统的多项关键技术已获专利或正在公示,技术成果已收录在国家“十五”863计划信息安全科技成果汇编(P61)中,并获2005年江苏省科

技进步三等奖。无线保护接入系统的设备均已产业化,各种型号的相关产品在无线保护接入,无线监控和监管等相关领域的许多地区得到应用。该系统由东南大学和深圳国人通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目前已达到年产值3000万元,利润600万元的规模

成果名称

35、超三代移动通讯技术

成果联系人

高西奇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3016 鉴定时间 2006.6

为了满足超三代移动通讯技术B3G项目对高速背板传输的需求,2004年10月东南大学与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央硬件部开展合作,共同研制了符合PICMG3.0国际规范的AdvancedTCA全网格标准机箱与背板,实现了超过3.125Gbps的双向传输速率。2005年4月起,东南大学B3G课题组又与华为公司上海研究所合作,研究开发了FDD方案公共硬件平台。该平台基于ATCA标准架构,采用了数十片业界最先进的XCV2P100 FPGA和 TS201 DSP 器件,共包括 5 类功能单板,可以通过编程配置为 B3G 的基站或移动台使用,为B3G项目的最终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 年 10 月,Future/B3G 项目在上海成功进行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面向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现场试验,在分布式天线多小区、多用户环境和高速移动条件下,获得了超过100Mbps的无线数据传输速率,引起了巨大反响。

成果名称

36、低功率无线接入系列设备的研制及产业化

成果联系人

沈连丰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4455726

获奖时间/名称 2004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对高速跳频、多媒体无线传输、实时优化算法和多网融合等技术创新性研究基础上,将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自主研制完成系列设备并初步实现产业化。成果已形成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部队、邮政、电力、电信、医疗、教育等部门,部分产品形成国家技术标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项目荣获2004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名称

37、第三代移动通信射频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

成果联系人

洪伟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3793275 鉴定时间 2004年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我国几乎与国际同步开展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投入了巨资并在“863”计划下专门成立了“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总体组”负责全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863”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射频技术研究,研制的射频子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863”试验网和一些企业的基站和移动台样机中。获专利十多项,成果转换上千万元。

成果名称

38、基于多径能量窗的CDMA移动通信接收技术

成果联系人

尤肖虎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4455726 鉴定时间 2004年

本技术系CDMA移动通信系统核心技术方面的发明性成果,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科学基金项目联合支持,并结合国家 863 计划九五重点之重项目和信产部移动通信专项基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的实施而形成。本研究成果针对移动通信多径衰落信道中,单一到达信号径不稳定,而到达信号的能量窗相对稳定的这一物理现象,以多径能量窗作为扩频接收机的基本设计框架,克服了传统CDMA接收机“逐径”处理所带来的频繁径间切换与搜索问题,集PN码初始同步与跟踪、RAKE分集合并、自动频率校正、信道估计区间的动态调整、导频干扰抵消、RAKE和均衡级联接收、多小区搜索与合并接收及越区软切换等为一体,较好地解决了码分多址扩频通信系统中的同步跟踪、信道估计、均衡与合并接收等核心技术问题,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而又具有独创性的宽带CDMA接收机框架及设计方法。与国外经典的基于 Finger 结构的接收机相比,在恶劣的多径环境中性能更加稳健,在高速宽带移动环境下性能更加优越。

本研究成果创新性地引入了“多径能量窗”下的系列关键技术,构成了一套完整的CDMA接收机设计方法。已获11项发明专利,申请4项PCT发明专利,160余篇有关国内外杂志和学术会议论文。

本研究成果采用了高效的相关器组实现结构,解决了移动通信专用芯片的实现复杂度问题,已在现场试验和测试中得到了验证,成功地应用于手机专用芯片及其应用产品的开发中。该成果适用于cdma2000,WCDMA,TD-SCDMA及WLAN等无线与移动通信的芯片设计,特别适合终端基带处理核心芯片研制,并可应用于更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中。

成果名称

39、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成果联系人

尤肖虎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3794184

鉴定时间 2004年

获奖时间/名称 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简称C3G)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计委联合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科研工程项目,该项目经过国内二十余家单位近三千名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历时三年,于2002年2月7日通过了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项目工程验收,并于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为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顺利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C3G 项目成功开发了实用化现场试验系统,包括符合国际标准的 WCDMA、TD-SCDMA、CDMA2000 三种无线接入网、核心网和终端设备,其中

TD-SCDMA 是由我国首次提出、并得到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接纳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C3G 项目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制标准草案;该草案作为信息产业部通信标准技术参考性文件发布,用以指导目前正在进行的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现场技术试验。C3G项目通过自主研发,产生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8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由信息产业部传输技术研究所代表国家统一持有,可实现与国外厂商的知识产权交叉互换,从而保护民族企业的利益。C3G 项目通过系统示范和技术辐射,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通过知识产权联盟进行技术转移,加快了成果的转化;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研制成功第三代移动通信预商用系统,并率先通过了权威部门组织的实用化现场测试。一批企业与运营商密切配合已开通了多个第三代移动通信现场试验网,研制了可供产品化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手机专用芯片和基站基带处理专用芯片,有关核心模块已实现产品化,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成果名称 40、蓝牙车载免提系统

成果联系人

沈连丰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4184/*** 鉴定时间 2007.2

专利授权日期 2004年9月 专利号 ZL 02 1 37845.2

本产品技术来源于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BE2004008),车载免提电话系统同时兼容蜂窝手机、蓝牙手机和车载电话多种移动终端。系统支持多种移动终端,蜂窝手机通过有线方式接入系统,蓝牙手机通过无线链路接入系统,系统本身具有车载电话功能。系统的关键是各种移动终端多路音频信号的无缝切换,利用麦克和扬声器实现全双工免提通话,调频耳机和蓝牙耳机实现私密通话。

产品技术特性如下:

主机集成GSM/GPRS通信、蓝牙通信、2.5G数字无线音频以及315M无线控制电路等; 集成语音识别以及TTS技术,所有短信以及菜单全部报读,可直接通过语音实现拨打电话; 设置最经常使用的六个按键,方便用户使用; 开发了固定在方向盘上的无线控制器,方便电话操作; 支持功能扩展,可支持实现防盗报警、导航定位等功能; 使用较大功率的扬声器,保证免提通话声音的清晰; 主机集成了无线耳机,在不方便免提通话时,可以摘起耳机进行语音通话。

成果名称

41、基于蓝牙/GPS技术的集团车辆管控系统

成果联系人

沈连丰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4184/*** 鉴定时间 2005.9

专利授权日期 2004年9月 2005年3月 2005年8月

专利号 Zl 02 1 37845.2 ZL 03 1 12740.1 ZL 03 1 12741.X

本系统基于蓝牙与GPS技术,综合车辆行驶记录仪以及GPS车载导航系统的功能,同时通过短距离无线接入技术实现车辆识别、数据传输等功能,特别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特种行业对内部车辆全面、系统地监控与管理,大大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可以有效遏止疲劳驾驶、车辆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保障车辆行驶安全,并可为事故分析提供原始数据,此外与车载GPS导航软件配合,可为司机提供 GPS 导航功能。该系统将车辆调度管理、车辆定位和车辆运行数据采集三项技术融为一体,以完全电子化的手段杜绝了徇私舞弊,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对车辆、人员的管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项目的初装成本以及运行维护成本均较低,不干扰原有车辆的运行使用,具有很高的市场竞争力。系统的推广应用,将为机关、企事业车辆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名称

42、数字集团无线电话系统

成果联系人

沈连丰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4184/*** 鉴定时间 2005.9

专利授权日期 2005年3月 专利号 ZL 03 1 12739.8

本无线通讯系统是采用先进的蓝牙技术构建的小型无线通话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可靠性好,本产品是绿色健康产品,可以避免电磁辐射对身体带来伤害。待机及通话时间长,完全解放双手等优点,特别适合现场人员移动频繁,噪音大,短距离,无法现场联系而又需要现场联系的场合。系统功能 1.采用2.4G跳频通讯方式,无线主机与无线分机点对点通讯

2.通讯距离200-300米

技术指标

网关

●电源电压:220VAC±10%;

●功耗≤3瓦 ●发射功率≥27dBm

●接收灵敏度≥-95dBm 耳机

●发射功率为6dBm ●接收灵敏度≥-80dBm ●耳机持续通话时间≥4小时

●待机时间≥72小时

●持续充电时间≥5小时

●当时间通信距离较近时,芯片会自动降低发射功率以及降低功耗

●节电工作模式,通话时激活。

成果名称

43、无线个域网语音通信系统(VoWPAN)

成果联系人

沈连丰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4184/*** 鉴定时间 2005.9 专利授权日期 2003年4月

2006年5月 专利号 ZL 02 2 62683.2

ZL 2004 1 0064948.X

VoWPAN 通信系统可分为语音终端和音频网关两个部分。其中,语音终端可以是蓝牙语音终端,也可以是普通的蓝牙耳机、带有蓝牙功能的蜂窝手机、支持蓝牙功能的膝上电脑等等。本系统在蓝牙核心协议的基础上,对语音终端和音

频网关进行了控制、管理应用程序的开发。为了增加通信距离,系统设计时在CSR BC02射频端加一级射频放大,使得蓝牙模块的射频参数符合蓝牙class1的要求。经测试,语音通话距离在空旷地带能达到100米。蓝牙收发模块的天线采用倒F印刷天线,直接印制到FR-4板材上,无需购买昂贵的专用天线。本系统设计上充分挖掘蓝牙的跳频扩频技术和语音传输能力,采用简化天线设计和多种节电措施,使得系统具有语音质量好、兼容性好、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实现了无线个域网内语音终端与音频网关之间点到点、点到多点的语音通信。整个系统设计紧密,系统和其它蓝牙产品的兼容性比较好;且设计灵活,稍作改动就可以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要。

成果名称

44、蓝牙数据接入设备及终端系列

成果联系人

沈连丰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4184/*** 鉴定时间 2003.12

专利授权日期 2004年3月 2003年12月 2003年4月

专利号 ZL 02 1 37842.8 ZL 03 2 19524.9 ZL 02 2 62684.0

蓝牙数据接入设备及终端系列包括通用产品如通用数据收发模块,以及定制产品如无线医疗设备、无线电力抄表设备、数字化单兵、高质量音响无线传输设备等。通用数据收发模块通过 RS-232、USB 等标准外设接口,在不改变原有设备内部结构的条件下增加无线数据传输功能,定制产品可以通过SP,、I2C等内部总线接口将蓝牙传输模块与原有设备进行无缝整合。

产品特点及技术指标如下:

采用Cambridge Silicon Radio公司生产的蓝牙芯片

采用FHSS(跳频展频)技术,具有强大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

支持的接口:RS-232、USB、SP,、I2C。

支持PCM CODEC接口,可传输语音信号。

数据传输速率可达723kbps。

发射功率:>20dBm ;传输距离:100米(LOS)。

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

·报警与安全系统

·医用设备·家庭自动化系统

·工业控制 ·遥控装置

·无线耳机、无线麦克风

成果名称

45、基于蓝牙技术的城市公交智能管理调度系统

成果联系人

沈连丰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4184/*** 鉴定时间 2003.12

专利授权日期 2004年9月 2005年3月 2005年8月

专利号 Zl 02 1 37845.2 ZL 03 1 12740.1 ZL 03 1 12741.X

本项目来源于2007年度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专利成果产业化项目(200701084),旨在改善公交乘客的乘车信息服务,改善公交公司运营调度与企业管理。本系统由车载系统、站台系统、车场系统以及控制中心等 4 大部分组成。通过车载终端自动采集和处理营运数据,以短距离的蓝牙和广域网GPRS相结合作为无线传输方式,与监控平台进行交互;通过电子站牌发布公交车辆的信息,极大地方便市民出行,是公交车管理、运营的重要手段。可同时监控200条以上线路和2000辆以上公交车辆。抗干扰能力强,数据安全可靠,功耗低,发射功率小,设备简单、成本低,价格便宜,系统稳定可靠。系统的推广应用为企业提供更高的服务水平,使公交服务准时性和可预见性提高,调度适应客流的水平;为乘客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为运营者提供高度的智能化运营管理,丰富和完善实时掌握公交车辆运行状况的技术手段,提高车辆、人力资源开发运用的高效性、经济性;为线路调整、规划等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信息。

成果名称

46、无线家庭网络系统解决方案

成果联系人

沈连丰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4184/*** 鉴定时间 2005.11

专利授权日期 2005年3月 2003年4月

专利号 ZL 03 1 12738.X ZL 02 2 62684.0

本系统利用嵌入式开发平台与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实现了家庭网络网关,家庭网络网关、移动控制终端以及信息家电终端,都使用蓝牙技术,并遵循一定的通讯协议,不仅实现了子网内的家电控制,而且实现了Internet和PSTN对于家庭网络的接入控制。家庭主网关是本系统结构的核心,可以从不同的外部网络接收通讯信号,通过家庭网络传递给家庭内部的各种设备。子网关能给出友好的人机界面,使得用户可以进入任一个电器的控制选项界面,控制各个家庭控制子网设备。移动控制终端支持家庭控制子网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实时传输数据信息、人机交互式操作和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控制功能,使用户方便直观地操作和控制各个设备。

本系统的研究获863计划以及江苏省高技术计划支持,并已通过验收。该成果已被春兰集团、海尔集团等应用于它们的信息家电产品中,具有显著的国际竞争力,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也用作项目组负责撰写的《家庭网络平台》系列标准(已由信息产业部批准发布)的验证测试平台。

成果名称

47、基于无线接入技术的教学实验及研究开发平台

成果联系人

沈连丰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4184/*** 鉴定时间 2005.9

专利授权日期 2006年5月 专利号 ZL 2004 1 0064948.X

本系列包括通信新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嵌入式实验及开发平台系列。

通信新技术教学实验及开发平台主要包括数字基带、局域网接入、电话网接入,语音传输、数据传输、通信传输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分析、GPRS/GSM等实验及开发平台。信息与通信系统教学实验及开发平台系列包括信号与频谱、数字调制、分组码、Turbo码、CSMA/CD、跳频、同步、码间串扰与均衡、匹配滤波器与最佳接收、直接序列扩频、保密通信、噪声与干扰、多载波调制解调等实验及开发平台。嵌入式开发和实验系列是基于嵌入式 uClinux 的开发和实验平台,主要包括 ARM 嵌入式开发系统环境、UART、LCD、键盘、LED、触摸屏、GUI、CGI、进程间通信实验、中断、驱动程序等实验及开发平台。以上三个系列的实验和开发平台均体现了以下特点:体现和贯彻新的教学研究理念、方法和手段;均可延伸为研究开发平台;硬件和软件的紧密结合;网络概念的紧密结合;配合项目组专门撰写的、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的新教材,是新技术的全面体验。

成果名称

48、高速实时数字荧光示波器

成果联系人 王桥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

数字荧光示波器(DPO)是继模拟实时示波器(ART)、数字存储示波器(DSO)之后最新一代高性能示波器。DPO融合了DSO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先进的触发功能和ART实时响应、多级灰度显示等优点,可以方便地观测、分析各种复杂信号。由于强势技术壁垒,一直以来 DPO 的市场被美国泰克、安捷仑等厂商所垄断,国内尚为空白。东南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在与DPO相关的关键技术上,通过人才培养和积累,形成了专利技术,完成了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为突破我国在高端示波器方面的技术空白创造了有利条件。该项目以开发高、中、低端高速实时数字荧光示波器系列产品及产业化为目标,该系列产品共10个品种,分2通道和4通道两大类,模拟带宽从100MHz到1GHz,实时采样率从每通道500MSPS到2GSPS,存储深度为每通道256MB,最高波形更新率高达400000帧/秒,其部分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名称

49、汽车电子与无线通信技术

成果联系人 洪伟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

目前,东南大学与天派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下一代车载多媒体信息娱乐中心,其中在研的 SN9610 车载多媒体娱乐导航模块,如下图所示,是高度集成化的娱乐信息导航系统,极具代表性,是划时代的产品,它不仅仅是在1DIN的产品里,将DVD播放,模拟广播FM/AM,数字广播HDRadio,GPS导航,蓝牙设备接入,iPod、倒车后视等功能融为一体,导航模块实现的功能也让人耳目一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 AV 系统与导航的信息交互。SN9610导航核心模块,由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设计完成,包括导航基带核心模块和 GPS 射频模块两部分。核心模块负责为 GPS 导航提供硬软件平台,能够运行Windows CE操作系统和导航软件。GPS射频模块设计接收GPS信号,传输给核心模块。

成果名称 50、4G移动通信MIMO通信系统

成果联系人 洪伟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于2006年3月在国内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多输入多输出(MIMO)移动通信系统试验,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多业务演示,其主要技术指标频谱利用率达到了3.3bps/Hz,物理层峰值速率达到4.272Mbps。863计划信息领域通信主题专家组认为在新型天线、多通道射频收发信机、空时联合发送、空时联合接收、MIMO 信道估计、多天线系统定时同步、多天线系统频率同步、接收自动增益控制和高速信号处理板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在研究开发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9项,在国际刊物和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篇。该项目研制过程中的一些创新技术,如室内天线、多输入多输出射频子系统等,已陆续技术转让到有关企业,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专家组建议进一步扩大试验规模,从而为我国未来宽带移动通信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做出贡献。

成果名称 51、30Gb/s 12路并行光接收前端放大器芯片

成果联系人 李智群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3303-8116

随着电信网络和数据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光纤通信网络以其通信容量大、损耗小、保密性好、价格低等优点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持续增长的信息量需求对光纤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光纤通信系统不断地向着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容量方向发展。在同步数字系列(SDH)STM-64(10Gb/s)及以上速率等级上,甚短距离(Very Short Reach,简称VSR)并行光传输系统,采用多路中高速电路和多路光纤的并行结构,同时传输多路数据,从而获得高速率、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成为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30Gb/s 12路并行光接收前端放大器芯片是国家863计划项目“15-30Gb/s高速并行光接收模块研究”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之一,该芯片是由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并行光通信核心芯片,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1 项。芯片采用先进的0.18μm CMOS工艺设计,由12路并行光接收前端放大器组成,单路传输速率为2.5Gb/s,12路总传输速率达到30Gb/s。该芯片的研制成功对推进我国并行光纤传输系统的研究和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名称

52、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

成果联系人 张在琛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

超宽带(UWB)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的革命性新技术,它占用极宽的频带(比如数GHz)进行通信,同时通过将单位频带内的发射功率控制在一个极低的水平,避免影响频带内其它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UWB技术,既可以在短距离内实现高达1 Gbps以上的无线传输,也可以实现极低功耗、低成本的低速无线通信,可以应用于无线多媒体家域网、个域网,雷达定位和成像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以及应用于军事、公安、救援、医疗、测量等多个领域。

东南大学从 2000 年开始对超宽带(UWB)技术进行研究,在国家 863 计划等的持续支持下,自主设计了双载波-正交频分复用(DC-OFDM)UWB系统方案,其特点是采用较窄的频带划分,并同时使用两个子频带进行通信,具有频谱使用灵活、效率高,分集增益大等优点。基于DC-OFDM方案,于2005年12月实现了高速UWB无线通信实验系统,该系统的无线数据传输速率达 110 Mbps,传输距离10米,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我国UWB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提供了基础。

成果名称 53、4G移动通信技术验证演示系统

成果联系人 黄清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2066

该项目由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承担,4G移动通信是继3G以后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该项目主要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集大范围蜂窝移动通信、区域性宽带无线接入和短程无线连接为一体的通用无线电环境,对新一代

无线与移动通信知识产权和体制标准的形成做出较大贡献, 为中国未来无线与移动通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该项目经过国内十余家大学、企业和研究所联合攻关,历时 5 年,已在上海构建出首个基于分布式无线网络、具有4G移动通信基本特征的现场试验系统。该系统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信息传输速率达100Mbps,将现有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效率提高了近10倍。该项目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近200余项,向3GPP/3GPP2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了近百项提案。一批核心技术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纳,带动了包括TD-SCDMA在内的3G演进技术的发展,从而奠定了我国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技术基础。项目实施过程中,先后与欧盟、韩国、日本等政府以及一批跨国公司与研究机构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使一批国外企业和研究机构成为项目的合作伙伴。一批中国研究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参与了欧盟第六框架 WINNER、Magnet、MOCCA 等国际上有关未来移动通信研究项目,并与一批跨国企业设立了一系列联合研发项目。

成果名称

54、通用的无线音频调制解调器

成果联系人 吴乐南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2443/***0 采用COFDM体制:M-QAM调制+删除卷积码;

工作带宽:在300Hz-10kHz范围内任意可选;

自带语音/音频编解码器:ITU-T G.723.1、G.722.2、G.729及美军标2.4kbps 支持语音、图像、短信等多媒体混合数据格式;

采用虚拟无线电技术纯软件实现各种模拟传输设备的数字化;

对于300-3000Hz的单边带短波电台可达2.7kbps码率;

可直接适配于从中/短波到卫星信道的各种通信设备的模拟音频口;

可进一步制作专用硬件或集成电路芯片,缩小体积,用于各种电话通信设备。

成果名称

55、利用广播收看的电子报纸

成果联系人 吴乐南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83792443/***0 传统的报纸以纸张为印刷媒体,以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由于传统保留载波的模拟双边带调幅广播占用带宽很窄,能远距传播,可高效、经济地实现大范围的广播覆盖,相应的MW/SW波段收音机简单廉价,因此本成果开发了数据MODEM和编解码器,直接利用现有的模拟 AM/FM 广播台网和相应频段的大功率广播发射机开展数据广播,而基于数量巨大的廉价 AM/FM 收音机集成电路芯片外加数字多媒体(文字、音频、图片、动画甚至视频)信号处理作为接收模块,将解调、解码、解压缩后的数字信息送给液晶等显示屏幕(甚至彩电、收音机、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电子像框、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等整机)进行“电子报纸”的收看,市场巨大,必将收到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不仅技术成熟,而且无论是从兼容现有技术体制还是顺应未来发展潮流考虑,都能承上启下,形成基于 AM/FM 声音广播信道发送的电子报纸和收视系列产品,市场容量可达数百亿元。最终产品可嵌入各种电子设备甚至其它家电、家具等,不同的产品阶段如下图示意。

成果名称

56、主动式安全防范系统的研究

成果联系人

罗军舟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3793072 鉴定时间 2005.12

针对防火墙、入侵检测和安全扫描等安全设备单独使用时均存在一定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了主动式安全防范系统的概念。它是一种以防火墙为核心的网络安全防范系统的总称,综合了包过滤、地址转换、安全扫描、入侵检测等多种防御技术,集成了用户认证、加密、VPN 等多种网络安全技术,给网络安全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在理论上,提出并完善了主动式安全防范的概念,在传统防火墙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安全管理概念:自动化、智能化。这里的自动化是指系统能够通过某种扫描工具自行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并以某种形式给出报告供安全人员分析并执行相应的动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智能化是指系统赋予安全策略中心 SPC 一定程度上的智能,在安全专家参与下能够自动根据入侵检测系统提供的动态网络安全事件信息和安全扫描系统提供的静态安全报告进行规则的调整,并且依据特定的算法进行规则集的正确性判断。此外,还在包分类算法、防火墙规则的冗余判断算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系统开发方面,完成了主动式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从功能上来说,该系统具备完善的身份认证、信息过滤、访问控制、扫描监测、地址转换、日志审计等功能,具有相当的安全强度,适于分布式实时并行处理。并且,系统通过安全策略中心 SPC 整合了各个安全设备,使之可以协同工作,具有主动检测、实时防御、模块分立以及高性能等特点。从性能上来说,核心防火墙采用网络处理器架构设计和实现,系统达到高吞吐量、低包延迟和低丢包率等性能要求,能够在各种网络条件下满足多种复杂的网络应用需求。同时,系统还提供了控制台和B/S结构两种操作方式,用户管理界面简洁易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成果名称

57、大规模网络的分布式管理及参考模型的研究

成果联系人

罗军舟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3793072

当前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大型复杂网络系统的管理需求,基于Agent的网络管理研究至今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和全面的解决方案。这个项目研究了大规模网络环境下网络分布式和智能化管理的关键技术,对下一代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多智能体模型、知识表示、任务分解与调度以及多智能体的协作机制等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提出了分布式网络管理中的多智能体模型、性能评价模型、知识表示模型、任务分解算法、半在线任务调度算法、基于多代理协作的QoS资源分配模型等研究成果,建立了分布式网络管理机制及参考模型,为支持分布处理的大规模网络管理系统奠定了理论依据。

成果名称

58、Windows到国产基础软件的网络教育资源移植系统

成果联系人 罗军舟

曹玖新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3793072 025-83795860

该项目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针对国产自主版权软件,充分分析和调研Windows网络教育资源移植到Linux平台的存在问题,针对WinTel平台下不同的媒体格式,开发出资源移植工具,对Windows下的资源进行格式转换,使Windows下的教育资源无需重新开发即可平滑移植到Linux平台下,并且实现国产红旗Linux系统平台上的网络课件的编辑、管理和发布。

具体功能包括:(1)采用CELTS-

3、CELTS-42与CELTS-9对教育资源的内容与学习对象元数据进行描述,对资源库中不规范的教育资源进行标准化处理;(2)若教育资源采用Windows平台上特有编码格式的,将其转化为跨平台的编码格式,以满足Linux平台的要求;(3)基于模板导航的课件制作系统,支持模板自定义、三方同步、多种媒体的编辑等功能。

成果名称

59、猎鹰:语义搜索系统

成果联系人

瞿裕忠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52090909

Falcon-S是一个面向足球领域的语义搜索系统。在事先构建的领域本体和知识库的基础上,Falcon-S在索引过程中提取并存储语义信息,在传统的基于向量空间的索引模型上增加了显式的语义信息。在此语义索引的基础上提供了本体驱动的搜索和浏览机制。Falcon-S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基于图的查询机制,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直观的画出复杂的语义查询。这些查询可以被存储并作为模式很方便的被重用。在基于关键字的查询中,系统会列出与被查询对象语义关联的领域对象列表,使用户更方便的搜索到其所感兴趣的信息。另外,对于多关键字的查询,领域对象的语境信息会被用来消除歧义,增强对用户查询意图的理解。系统网址:http://www.teniu.cc.成果名称 60、资源可控制的网络流监测方法

成果联系人

程光 职务/职称 副教授 电话 025-83794000转208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资源可控制的网络流监测方法:第一步:设置测量参数;第二步:预抽样过程;第三步:报文更新抽样判断;第四步:更新流记录;第五步:流抽样过程;第六步:流淘汰判断;第七步:设置流淘汰大小阀值初始值;第八步:计算淘汰流数量; 第九步:更新流淘汰大小阀值m;第十步:设置淘汰初始随机值;第十一步:流抽样淘汰判断;第十二步:流抽样淘汰过程;第十三步:查找流缓冲中下一流记录;第十四步:测量结束判断。本发明能够在一个测量时间粒度内采用不同的抽样比率,实现网络流自适应抽样测量;使用不等概率淘汰流策略,在同样的测量资源内实现更高精度的抽样;采用多抽样模块,使系统可以控制不同系统资源的消耗优点。

成果名称 61、支持容错的分布对象中间件平台—ORBUS系统

成果联系人

汪芸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025-83790819

奥贝软总线,ORBUS系统是遵循CORBA2.4规范的、面向对象的分布系统开发和应用平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面向对象的分布计算环境, 可用于支持分布异构环境下的应用软件开发和集成。ORBUS 系统采用高度的组件化设计,为整个系统的高效可靠运行、灵活扩展以及部署和使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测评,ORBUS 系统在执行效率、可靠性等方面达到了目前同等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ORBUS 系统支持多种形式的系统容错以及灾难恢复机制,这为关键应用领域中的分布式系统的可靠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该软件支持Windows、Solaris、VxWorks和Linux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和C++编程语言,提供了 IDL 编译器、ORB 核心、POA、实时调度、容错服务和图形化服务配置管理工具等模块,实现了命名服务、时间服务、事件服务、通告服务、安全服务、持久化服务和日志服务等大量COSS服务。ORBUS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应用软件开发和集成,提高开发和集成效率,保护已有投资,使系统具有可伸缩、可移植和可重用性。

成果名称 62、基于ARM平台的嵌入式系统安全应用

成果联系人

罗军舟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072

成果名称 63、Overlay网络技术及系统实现—面向服务的P2P网络支撑平台

成果联系人

顾冠群

职务/职称工程院院士 电话 025-83791810

面向服务的P2P网络支撑平台(Service oriented Peer-to-peer networking Integrated System,简称SPIS),拟建立一个广域网范围内,集资源整合与利用为一体,面向服务的Overlay网络支撑平台,提供文件共享、CPU资源整合、网络存储、极速传输等基本网络服务。在本系统中采用结构化P2P网络技术作为Overlay网络的实现技术,实现对当前网络中的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带宽资源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已完成以下工作: 对Chord算法进行改进,提高Chord路由算法的效率和节点查找成功率,完成Java RMI 版的Chord实现; 基于以上工作开发面向服务的P2P网络支撑平台(SPIS)及其公用工具集,为开发人员提供一套 API 以进行二次开发;基于 SPIS,分别实现文件共享服务、网络存储服务、计算力资源整合服务和极速传输服务。Chord算法改进:针对Chord路由算法的邻居修复算法存在缺陷,提出了增强型邻居修复算法(Enhanced Finger Fix Algorithm, EFFA),提高了查找效率。

成果名称 64、旋转式伽玛刀治疗方案计划系统

成果联系人

罗立民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4249 鉴定时间

1999年

旋转式伽玛刀是一种精确立体定位的放射外科手术技术,通过旋转锥面聚焦方式将多个钴源能量聚焦于一点,病灶受持续高剂量照射,而周围组织受扫描式低剂量照射,增大其间剂量梯度,具有高精度、高疗效、低损伤等特点。系统由主机、立体定位系统、治疗计划系统组成。系统核心之一的治疗方案计划系统是一个以软件为主的系统,涉及放射物理学、临床肿瘤学、医学影像学、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数学等学科。主要技术创新点为: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处理系统框架和方法,建立了微型源、虚拟粒子植入剂量分布的快速计算模型,实现了靶点参数和靶区剂量适形优化,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身伽玛刀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该项目研究的特点:注重基本方法的先进性、有效性、可拓展性、可靠性;注重实用系统的实用性、高精度和用户友好性;具有完全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

成果名称 65、移动数据库系统SwiftDB

成果联系人

徐立臻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52090861 鉴定时间

2003.12

SwiftDB是面向行业移动计算应用的数据库系统。它可以使企业信息系统走出传统的办公室和桌面,通过掌上电脑、车载设备、手机等移动计算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现场完成各种业务。SwiftDB由运行于移动终端的嵌入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与企业中心数据库双向同步的同步服务器、以及嵌入式GIS应用开发平台等部分组成,支持GPS定位,能够满足物流管理、森林普查、公安、城管、军事指挥、移动办公等等各种野外或现场工作的需求。

SwiftDB的最小可执行代码<50K,所需内存峰值<200K,提供类似ODBC的C/C++编程API,运行于Windows CE系列嵌入式操作系统之上,已获得软件著作权。今后将进一步移植到Palm OS、Linux等其它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并提供Java编程接口。

成果名称 66、网络教育系统支撑平台

成果联系人

罗军舟 职务/职称

教授电话 025-83793072

成果名称 67、IPv4网络应用向IPv6网络应用过渡支撑平台

成果联系人

顾冠群

职务/职称工程院院士 电话 025-83791823

在IPv4向IPv6过渡过程中,解决过渡时期IPv4和IPv6间的互通问题成为过渡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实现 IPv4 和 IPv6 之间的互通,首先要实现网络基本服务在 IPv4 和IPv6网络间互通,也就是实现IPv4中基本的网络服务和IPv6网络基本服务的互通。本成果由四个部分组成:

1.基本服务过渡原型系统,能够保证IPv4和IPv6网络环境下,Web、FTP、Mail等基本服务的正常交互,为IPv4向IPv6过渡提供了基本服务过渡保障;

2.流媒体过渡原型系统,能够解决IPv4和IPv6网络环境下基于RTSP协议的流媒体系统无法实现互通的问题;

3.远程教学支撑平台,可以通过构件的方式提供视频、音频、白板、协同等服务,该支撑平台可以运行在IPv4和IPv6网络环境下,采用了最新的Socket编程接口,并设计了独立的通信模块,屏蔽下层网络差异;

4.在Linux系统下设计实现了BIS系统,实现了通用IPv4网络应用程序在无需修改源码的情况下,在IPv6网络环境中运行。

成果名称 68、WS-CDL+执行引擎

成果联系人 王红兵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25-52090861/*** WS-CDL是W3C一个候选标准,其目的是定义一套Web服务组合/协作的描述标准,以便于多个Web服务提供商之间进行服务组合与协作。WS-CDL+在WS-CDL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且总体上兼容WS-CDL(WS-CDL标准中尚未明确规定的部分除外),WS-CDL+执行引擎能在相关部署文件和配置文件的协助下直接执行WS-CDL+文档,从而实现多个Web服务提供商之间的Web服务协作。

该软件的技术特点:

WS-CDL+是当今国际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WS-CDL执行引擎,是对WS-CDL规范的一次较为完整的实现。执行引擎从提供可用性的角度对WS-CDL扩充,即WS-CDL+,使用户能更加方便的编写WS-CDL+代码。它还提供了模拟执行的运行方式,为WS-CDL+代码的调试提供了便捷的手段。

成果名称 69、网络教育智能答疑系统

成果联系人 刘亚军 职务/职称 教授 电话 ***

本项目提出并解决了智能答疑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自主研制并实现了基于web的智能答疑系统。该系统可用于以下应用:

(1)大、中、小学生课程的自动答疑

(2)培训系统的自动答疑

(3)其他应用领域的咨询解惑 系统除了提供根据关键字进行查找答案的功能以外,还提供根据知识点进行答疑以及根据自然语言提问方式进行答疑。因此,这种多元化的提问形式,使学生感觉非常方便。

目前,答疑系统可以支持语义理解,有一定的智能性;保证用户问题与知识库中答案的匹配程度在90%以上;保证问题的查找速度<1秒;自动答疑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易于推广使用。

成果名称 70、高性能CFRP索斜拉桥研究

成果联系人

吕志涛

职务/职称院士 电话 025-83795086 鉴定时间 2006.1

在新世纪,土木工程结构,特别是桥梁结构和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越来越得到重视,结构材料受到了新的挑战。碳纤维增强复合材(CFRP)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耐疲劳等优良性能,在未来大跨、特大跨桥梁建设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推动 CFRP 索斜拉桥在我国的发展并积累经验,东南大学结合该校吕志涛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江苏大学、北京特希达科技公司共同努力,开展了高性能CFRP索斜拉桥研究。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创新点:

1、建成了我国首座CFRP索斜拉桥,形成了一套 CFRP 拉索的制索和挂索工艺;

2、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筒内锥式CFRP索锚具;

3、从理论上分析了特大跨CFRP索斜拉桥的静动力特性、关键影响因素、优越性和可行性,为建造特大跨CFRP索斜拉桥提供了理论依据。该项目获得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名称 71、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理论

成果联系人

李爱群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24 鉴定时间 2002

该项目针对土木工程结构遭受地震、强风等灾害作用下的减振控制问题,在进行地震和风致振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基于被动控制装置的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和风振反应振动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建立了滑移摩擦隔震基于反应谱理论的实用设计方法;建立了以等效结构阻尼比概念为基础的结构减振实用化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程结构地震和风振反应控制的简化计算和设计方法;建立了高耸电视塔结构风振反应的主动控制理论与设计方法。上述研究成果为结构振动控制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并推动该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成果获2002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

成果名称 72、土木工程结构减振防灾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成果联系人

李爱群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3224 鉴定时间

2004

该项目历经 12 年,在国家重点及面上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江苏省等八项有关基金的资助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包括: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粘弹性阻尼器、铅销粘弹性阻尼器和粘滞流体阻尼器;建立了工程结构采用阻尼器减振技术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开展了采用调频液体阻尼器(TLD)、调频质量阻尼器(TMD)或主动质量阻尼器(AMD)和 TLD 混合控制体系对高柔结构的振动控制研究;成功地将成果应用于宿迁市交通大厦、西安长庆石油勘探局科研楼等十余项工程的减振防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实现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研究成果被收入国家建设工程

行业标准。鉴定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AMD的开发研究及其和TLD混合控制体系的风振控制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名称 73、磁流变阻尼器及其它减振(震)新技术

成果联系人

徐赵东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0812/*** 鉴定时间

2006年8月

专利授权日期

2005年2月 专利号 ZL03113392.4

磁流变阻尼器是利用磁流变体的智能特性而研制的减振(震)装置,常用于航空、土木、车辆、机械的精密减振。本项目主要对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性能、磁流变阻尼器结构控制算法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提出了能正确地描述磁流变阻尼器力—位移和力—速度的非线性关系的带质量元素的温度唯象模型和Sigmoid模型。(2)建立了磁流变阻尼结构的实时在线控制策略,提高磁流变阻尼器减震的高效性和智能性。(3)研究开发了新型的磁流变减振(震)装置,对磁流变阻尼器及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施工连接构造措施进行研究,尽快推广磁流变阻尼器在工程中的应用。粘弹性阻尼器是最有生命力的被动减振(震)控制装置,主要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风振和抗地震以及设备基础的隔减振。本项目对粘弹性阻尼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对加入粘弹性阻尼器的结构进行了理论、试验与应用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粘弹性阻尼器在不同温度、频率、应变幅值和厚度下进行试验与理论研究;提出了能够体现粘弹性阻尼器温度和频率影响效应的计算模型—等效标准固体模型;研究开发了新型粘弹性阻尼器。(2)国内首次对装有粘弹性阻尼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振动台试验和优化试验,掌握阻尼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减震效果、阻尼器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以及阻尼器的优化设置问题。(3)建立了粘弹性阻尼器参数和阻尼器设置的共同优化方法,以及随机地震激励下阻尼器的空间优化布置分析方法,研究了粘弹性阻尼器结构的设计方法,并将粘弹性阻尼器及相关理论应用到许多实际工程中,节约了大量工程造价。

成果名称 74、新型深基础研究与应用

成果联系人

龚维明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025-83791829 鉴定时间

2007

专利授权日期

2006.11 专利号 Zl2004 1 00147178

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深基础的机理研究,与多个合作单位一起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壁式基础研究,包括条壁式基础,封闭式基础,已列入新编交通部规范;(2)根式沉井基础研究,已列入省部联合攻关计划;(3)桩底后压浆技术研究及应用,已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并列入新编交通部规范;(4)超大型群桩基础研究,已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技术示范工程:(1)壁式基础,典型工程:天津地铁综合交通枢纽条壁式深基础以及山西运城209线河津~临猗一级公路跨线桥。(2)根式沉井基础,典型工程:安徽淮南月牙湖大桥以及马鞍山长江大桥;(3)桩底后压浆技术,典型工程:印尼苏拉马都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以及上海长江大桥。(4)超大型群桩基础研究,典型工程:苏通大桥,新疆伊犁河大桥。

成果名称 75、太湖流域点源污水MB(A2/O)高效除磷脱氮技术工程应用

成果联系人

王世和

职务/职称教授、博导 电话 *** 鉴定时间

2006.10

本项目为紧急应用性示范工程技术。针对城市及生活污水特征,将本课题组多年研发的膜生物技术(MB)与成熟的生物脱氮除磷技术(A2/O)最大程度地整合,集中突破整合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特别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目前大为推介的普通 A2/O 工艺排泥除磷在泥龄上的矛盾,全系统无须为除磷而排泥(污泥仅承担着系统除磷中的搬运作用),从脱氮与除磷集成共赢上开发出技术可靠、效果确定、高效、稳定、低能耗、低投入的城市、生活污水MB(A2/O)高效处理技术及装备,并建立样板示范工程。本技术可从真正意义上确保实现有机物、氮、磷同时、全面、持久地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本成果2006年10月通过江苏省建设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评价为“国内先进水平,建议进行示范推广应用”。在本技术的示范应用中,曾通过多种主要工艺组合条件下的生物特性、处理效果、膜过滤阻力、老化特性等的测定和分析,在对处理效果、能耗、成本、运行方式等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针对MB(A2/O)除磷工艺及强化脱氮效果进行运行参数优化,建立MB(A2/O)脱氮除磷一体化整合技术,以厌氧/缺氧/好氧为基础工艺,探索各阶段的最佳组合方式和最佳设计参数,实现MB(A2/O)高效处理技术装备化,最终达到组合工艺的设计运行参数调整及样机的最终完善。

成果名称 76、新型住宅结构体系研究

成果联系人

吕志涛

职务/职称院士 电话 025-83793223

鉴定时间 2003.12

获奖时间/名称 200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课题组对新型住宅结构体系-异形柱框架结构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主要研究内容和特点如下:

1、试验研究充分——完成了异形柱承载力试验,框架结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7、9、12层整体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2、理论分析完善——提出了异形柱双向受剪承载力、不等肢异形柱和短肢剪力墙受剪承载力、L、Z 等异形柱双向偏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异形柱空间整体结构弹塑性分析,提出了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

3、研究成果在重点工程中得到应用——结合江苏省第一个国家康居示范小区——南京月安花园等工程,完成了多层异形柱框架结构、中高层异形柱框架加短肢剪力墙结构等多项试点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4、编制标准推广应用研究成果——编制了江苏省地方标准《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技术规程》(DB32/512-2002),对该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规范和指导设计与施工起到积极的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经专家鉴定,本课题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成果如对带局部转换的异形柱框架结构和异形柱框架-约束墙体组合结构体系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名称 77、普通地下室应急加固改造措施研究

成果联系人

张继文

职务/职称教授 电话 *** 鉴定时间

2004.4

专利授权日期

2003.9.17 专利号 ZL 02 2 42609.4

获奖时间/名称 2005.10

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项目主要研究普通地下室应急加固改造的设防标准、应急加固改造技术和防护密闭措施。以充分挖掘我国现有普通地下室这一可供改造的巨大防空资源,快速有效缓解现有人防工程总量与战时所需防护面积的矛盾。

经对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调研,发现普通地下室与防空地下室面积之比近似为1:1,其中,可供改造的约占80%,即约有3000万m2。

通过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普通地下室特点与实际的应急加固改造设防标准,即:能防常规武器、空袭等造成地面建筑倒塌所产生的荷载,其等效静荷载标准值取30kN/m2;总结提出了成套的实用技术,这些技术总体上具有平战转换快速,加固效果显著,新技术含量高,经济,施工简便,便于推广应用的特点。

第二篇:东南大学

2013年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http://.cn2012年09月10日 11:13新浪教育微博

东南大学(微博)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2013年,我校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122个(含33个一级学科和89个二级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类别19个,其中工程硕士招生领域18个。总招生规模约为3400名,其中学术学位研究生2000名左右,专业学位研究生1400名左右;拟招收校内外推荐免试生1200名左右(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各院系专业比例有所不同)。

一、学术学位研究生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必须在研究生入学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考生(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2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国家承认学历的同等学力考生(我校部分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请注意查看2013硕士生招生目录院系“备注”栏):

①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3年9月1日),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已修完本科阶段全部必修课程,并能提供由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全部必修课程学习证明及成绩单。

② 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③ 同等学力考生一般不得跨专业报考,并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研究论文。

3.凡在国外获得学历学位的考生,须持有教育部留学(微博)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认证证明。

4.本科阶段是国防生的考生必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属选培办的同意,并在报名信息的“现役军人码”栏中确认“国防生”身份;报考类别为“委托培养”。根据教育部、总政治部文件规定,国防生录取后必须保留1-2年学籍后方可入学。对故意隐瞒“国防生”身份的考生,我校经查实后将不予录取。

5.强军计划考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报考类别为“定向培养”。

6.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7.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8.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9.我校临床医学(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各专业限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限西医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限西医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详见医学院2013硕士生招生目录“备注”栏)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条件

1.报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和工程管理的考生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原则上只能按“委托培养”类别报考。

2.报考法律(非法学)的考生,在高校学习的专业须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不得报考)。

3.其他专业学位类别的报考条件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致。

4.我校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软件工程硕士不接收强军计划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报考。

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我校参加教育部等五部委组织实施的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措施招收一批立志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保证毕业后回定向地区(单位)就业,其中在职考生回原单位,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本科毕业生)全部回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业。报考条件与上述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致,报考类别为“定向培养”。考生必须在网上报名前征得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教处同意,并将加盖公章的《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资格确认表》于11月30日之前寄送至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四、报名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报考前,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须经所在学校主管部门同意;在职考生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在校研究生须经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其他人员须经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同意。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微博)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我校无法调取考生档案或签定有关协议,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校不承担责任。目前在读本科的非应届毕业生不得报考,一经查实,即取消报考资格。

2.考生报名时应准确填写报考类别,一经确认,不得随意更改:

非定向或自筹经费考生,如被录取,我校须向考生所在档案单位调取人事档案,学生毕业后“双向选择”就业;

定向或委托培养考生,如被录取,我校须和考生所在工作单位签订定向或委培协议,不转户口、人事档案等,学生毕业后回原单位或地区工作。

我校定向培养计划仅用于强军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等专项计划考生。

3.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报考我校的考生(包括推荐免试生)均须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网上报名系统报名(http://yz.chsi.com.cn/)和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时间按教育部统一规定。

4.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报考我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的考生应选择东南大学报考点(代码:3202)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五、考试

1.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2.初试时间按教育部统一规定进行,初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英语

一、英语

二、日语、俄语、数学

一、数学

二、数学

三、西医综合、中医综合、教育学基础综合、心理学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法律硕士联考的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他科目一般由我校自行命题。

3.初试成绩满足我校复试要求的考生方可参加复试。我校复试为差额复试,复试统一安排在东南大学,具体时间、地点届时见网上通知。复试内容包括外国语听力、口语、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测试。复试方式将采取面试、笔试及实际操作等。专业知识笔试覆盖范围参见招生专业目录中的备注栏。

4.以本科毕业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报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及旅游管理专业学位可除外),初试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后,还须参加我校组织的报考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的加试,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加试科目及要求请直接与报考的院(系、所)联系,加试合格后方可参加复试。

5.资格审查和体检均安排在复试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届时见网上通知。资格审查时如发现有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我校一律取消其复试资格并不得进行调剂;不参加体检、体检不合格及弄虚作假者,一律取消录取资格。

六、录取

各招生院(系、所)根据《东南大学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和本单位复试录取细则,在招生计划范围内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拟录取为定向和委托培养的硕士生须在录取前签订相关协议书。

所有拟录取考生录取通知书将于政审合格后发放,2013年秋季入学。

七、其他说明

1.我校2013年招生目录中公布的各院系“招生人数”基本上为2012年的录取人数(包括推荐免试生和统考生),仅供考生参考,录取时视当年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2.招生目录中学科代码第五位为“Z”表示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

3.我校硕士生培养年限一般为2—3年(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确定)。

4.我校按省物价部门批准备案的收费标准对自筹经费和委托培养研究生收取培养费。

5.我校设有多种奖学金,奖励优秀的在校研究生。此外,研究生还可以申请各类“三助”岗位资助。

6.我校不组织单独考试;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不提供历年试题及复习资料。

7.凡弄虚作假、违反考试纪律的考生,我校将不予录取,并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8.为保证考试的严肃性,我校对有任何一门考试科目违纪、作弊或缺考考生的各科答卷均不予评阅。

9.东南大学本校教职工报考,须按校人字[2008]23号文件“关于专任教师在职攻读博(硕)士学位补充规定的通知”执行。

10.若2013招生国家出台新的研究生招生政策,我校将做相应调整,并及时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予以公布。

八、信息查询、联系方式

我校研究生招生的相关信息将及时公布在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b.seu.edu.cn),请考生密切关注。

联系电话:025-83792452 传真:025-83792583

电子邮件:yzb@seu.edu.cn邮政编码:210096

地址:南京市四牌楼2号逸夫建筑馆二楼203室

欢迎广大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报考东南大学!

第三篇:东南大学

25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5880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校庆日为每年6月6日(原国立东南大学校庆日)。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到南京工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在校生3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0余人,另有在职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专任教师2573人,其中正、副教授1800余人,博士生指导教师743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713人,两院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际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

目前,学校设有29个院(系),拥有75个本科专业,2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4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15个学科进入前20%,有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七位,有10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位,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位,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

等2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三位,信息与通信工程位列第四位,仪器科学与技术位列第五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位列第六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七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位。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工程学上升到第83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在坚持 “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 本科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的新境界。东南大学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之一。学校共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3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项目,5门课程获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荣誉称号,8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7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8项成果荣获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21种42本教材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基地、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吴健雄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学校建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基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两金一银,总分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名。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东南大学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2013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目前,学校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1篇。2007年起,学校连续开展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选拔和推荐工作,共派出研究生805名,其中攻读博士学位314人。同时积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大力推进联合办学,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的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已正式招生218人;与法国雷恩一大的合作,开辟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合作的新渠道。接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我校学习,目前在校的硕士和博士留学生约300人。

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13年,科研经费到款15.16亿元。发明专利申请1611件,发明专利授权668件,申请PCT专利32件。SCI论文收录147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6位;EI收录论文1618篇,排名第12位。我校尤肖虎教授团队获2011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3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五年来,东南大学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15项。

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七项指标中六项指标名列第一。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平台,目前按照“一园多区、资源共享、专业错位、各具特色”的办园宗旨推进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成功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网、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三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2010年10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马里兰大学、里海大学、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乌尔姆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等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现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600余人,其中学历生1200余人。学校在美国和白俄罗斯设有3个孔子学院。

2006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3752.35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已建成教学区、科研实验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等,总建筑面积约69万平方米。目前,学校图书馆面积6.69万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383.88万册。

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优良办学传统,按照“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凝心聚力,集成创新,团结奋进,坚持快速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力争在2020年前后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2035年前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14年1月更新)

第四篇: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5888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称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校庆日为每年6月6日(原国立东南大学校庆日)。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到南京工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在校生31470人,其中研究生15017人。专任教师27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0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0.3%,正、副高级职称1900余人,博士生指导教师934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028人,两院院士1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1人,青年千人计划2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5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项目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2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

目前,学校设有29个院(系),拥有76个本科专业,3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7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15个学科进入前20%,有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七位,有10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位,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位,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等2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三位,信息与通信工程位列第四位,仪器科学与技术位列第五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位列第六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七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位。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等10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工程学位列45位、计算机科学位列65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在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本科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的新境界。东南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之一。学校共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6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8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3个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建有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建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基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年立项各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1500余项,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90余项,并取得优异成绩。2016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级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国家级特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016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邀请赛(TI杯)国家级一等奖,并获得本届竞赛最高奖“TI杯”;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国家级一等奖,获得本届竞赛最高奖“高教杯”。学校曾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东南大学曾两次夺得总分第一、捧获“挑战杯”,是京沪两地以外唯一两次获此殊荣的高校。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东南大学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打造了一批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表彰的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培育的优秀学子获得各种奖项。其中许德旺同学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孙俊同学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重要荣誉。学校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1篇。2007年起,学校连续开展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选拔和推荐工作,共派出研究生1335名,其中攻读博士学位411人。同时积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大力推进联合办学,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的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已正式招生771人,已毕业276人;与法国雷恩一大的合作,开辟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合作的新渠道。

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11~2016年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17项,其中201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科研经费到款20.038亿元。发明专利申请2497件,发明专利授权1231件,申请PCT专利50件。SCI论文收录2456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EI收录论文2554篇,排名第14位。近五年共牵头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牵头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4项,其中一等奖11项;牵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3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

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著。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七项指标中每年均位列前茅,而且多数指标居全省高校第一。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目前,创新创业载体达20余万平方米,在园企业300余家,毕业企业1000余家,已成功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网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马里兰大学、里海大学、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乌尔姆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俄罗斯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等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813人,其中学历留学生1313人,占总人数的72.4%,留学研究生495人,占学历留学生比例37.7%,学历留学生和留学研究生数均居全省第一。学校在美国和白俄罗斯设有3个孔子学院。2006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3752.35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已建成教学区、科研实验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等,总建筑面积约78.97万平方米。目前,学校图书馆面积6.69万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417.4万册。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优良办学传统,按照“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引领、创新发展,坚持分类支持、协调发展,坚持国际视野、竞争发展,依据“打造强势工科、强化优势理科、发展精品文科、建设特色医科”的一流学科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力争在2020年前后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2030年前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17年4月更新)一、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建筑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二、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热能工程 艺术学

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省级重点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艺术学 学习科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机与电器 材料学 岩土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遗传学 应用化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伦理学 应用数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制冷及低温工 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雄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国家专业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ASIC)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洁净煤发电及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光通信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伺服工程研究中心

第五篇: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是直属国家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位于六朝古都南京的中心,东枕钟山,北临玄武湖,松柏荟翠,风景秀丽。东南大学是国务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大学。1995年通过“211工程”预审,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1996年通过“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评估”,是全国首批三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之一。1999年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成为全国15个大学科技园之一。2001年2月,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了《重点共建东南大学协议》,成为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创建于1902年,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有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文理等科迁出,以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的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办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呈一校五区的办学模式,四牌楼本部位于南京市中心,自明清以来,此处即为办学圣地;浦口校区座落在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丁家桥校区地处新模范马路高校群中。学校总面积2325亩,建筑面积88.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有227余万册书籍并设有外国教材中心。

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医、文、管、艺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在国内高等学校中处于前茅的建筑土木类、电子信息类、机械动力类、能源交通类等主干学科和专业,建立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边缘学科专业。目前全校设有研究生院、医学院、理学院、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及无锡分校,有33个系,42个本科专业。其中104个学科、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3个一级学科、53个二级学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职工近6400人,其中教师2600人,教授350多人,副教授1000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80多人,并在已设的15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上聘请了10名特聘教授。各类在校生30000 多人,其中研究生近4000名。

东南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和“刻苦、勤奋、创新”的良好学风。本科学制四年(建筑学、临床医学专业类学制五年),实行学分制,修满必修学分和总学分的学生可提前毕业,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学校在教学中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因材施教,对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制定了学习优秀生选择条例和培养措施,对优秀生设有奖学金。东南大学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在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评选中,东南大学获奖数均名列前茅。1993年

经原国家教委同意试行招生和奖学金制度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引入市场竞争意识和机制,调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措施,使东南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深厚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而且富于竞争和开创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近年来,东南大学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东大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著称,深受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欢迎和赞誉,毕业生一次就业成功率一直为97%以上。近百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5万多名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有许多校友成绩卓著,成为高校、科研机构、国防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中坚。如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赵忠尧,语言学家吕叔湘,化学家柳大纲、张存浩,经济学家李国鼎,建筑学家吴良镛、戴念慈、齐康、钟训正,航天、火箭及动力专家任新民、黄纬禄、闵桂荣、丁衡高,无线电电子学专家刘盛刚、韦 钰、陈星弼、李幼平,土木工程学家虞兆中、黄文熙、吕志涛,计算机专家夏培肃、倪光南、顾冠群、李德毅等以及著名华裔科学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吴健雄、余纪忠、许靖华、冯绥安、张可南、冯元祯、王国金等。

东南大学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科技文化协会下辖数、理、化、文、史、哲、通讯、集邮、无线电、计算机等20多个分会。大学生艺术团由管弦、民乐、声乐、曲艺、舞蹈、话剧等演出队组成。由田径、排球、蓝球、体操、无线电测向等10多个队组成的校大学生运动队,具有较高水准,比赛成绩优异,曾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纪录29项次,学校还连续14年四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

东南大学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是全国高校科研实力综合十强之一,1999年获准进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全校设有20多个研究所、其中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铁道部开放实验室和1个“863”工程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1999年全校科研经费达1.524亿元,连续多年居江苏省首位。近十年来,学校共取得较大的科研成果千余项,其中500多项获得国家、部委和省市科技成果奖。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组建了校办产业集团--东大集团,开发生产了一批高新科技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东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国家甲级设计院,所承担的设计项目遍及全国各地并多次在全国获奖。东南大学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学校经常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教授来校讲学、作学术报告。杨振宁、丁肇中、莱恩、田长霖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被聘为东大名誉教授、兼职教授。东南大学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先后与金坛、扬州等县市联合办学,首创“金坛模式”,与一些政府部门和大企业联合组建了工程研究院和开发中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历史上东南大学曾被誉为“东南学府第一流”,今天的东南大学师生正以集成创新的理念,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努力创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东南大学科技成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