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关村致辞(加强交流合作 携手共促发展)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3-766388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4 10:09: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关村致辞(加强交流合作 携手共促发展)

坚持优势互补

加强交流合作

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兰州市市长 袁占亭(2011年6月17日)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今天,我们相聚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科技园,非常高兴在此做兰州市园区产业项目推介,与大家畅谈经济合作,共商发展大计。首先,我代表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向各位嘉宾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多年来给予兰州建设和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介绍一下兰州市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思路。

一、独特的比较优势是投资兰州的基础条件 兰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全市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0万人,辖5区3县。古代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今日兰州,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比 较优势。

一是区位条件优越。兰州位于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也是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节点城市,从兰州到欧洲的陆路运输只需12天,比海上运输时间缩短30天左右。

二是工业基础较好。兰州作为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基地,具有较强的工业配套发展能力。

三是要素优势突出。兰州是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的中心,土地、电力、煤炭、天然气、成品油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丰富,目前年过境天然气660亿立方米,原油2000万吨,成品油3300万吨,发电量170亿千瓦时,特别是兰州电网供电量达到270.9亿千瓦时,占甘肃全省供电量的40%左右,可以为各类企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要素支撑。

四是交通网络完善。兰州是全国9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有4条铁路干线和6条国道在这里交汇,有7条高速公路与周边城市相连,中川机场与国内外40多个城市通航。随着兰州铁路编组站、集装箱中心站、兰渝 2 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兰客运专线等现代化铁路枢纽和重要干线的加快建设,未来将有十个方向的19条铁路在这里交汇,其中高铁六条,兰州连通全国乃至中亚的枢纽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五是商贸物流活跃。兰州是东连中部和沿海地区、西接青藏和新疆的物流大通道,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兰州为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物流节点城市之一,目前兰州的市场辐射面覆盖周边8个省区和3亿多人口,在开拓西部大市场中具有明显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

六是科技实力雄厚。兰州集中了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等一批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密度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创业型试点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兰州新区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是投资兰州的新平台和新空间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甘肃和兰州的发展给予了新的定位和支持。《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 3 心经济区率先发展,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

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甘肃省“中心带动”的区域发展战略,我们把握兰州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提出了“再造兰州”的发展战略,就是坚持老城改造提升与新区开发建设并重,“两轮驱动、三足鼎立、多元支撑、基础先行、全面推进”,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全力推进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以及八个县区的产业园区建设,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在城区面积拓展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兰州。

兰州新区的优势条件: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臵,距兰州市区38.5公里,规划面积806平方公里,起步发展区246平方公里。所在区域空间开阔,地势平坦,非常适宜发展非农产业和大规模开发建设。特别是拥有航空港和铁路双重优势,中川机场是西北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和欧亚航路备降机场,市区至新区的高速铁路正在加快建设。

兰州新区的发展定位:从国家层面来讲,建成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中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先导区;从西部层面来讲,建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重要集聚区,沟通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示范区,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实验区;从甘肃省层面来讲,建成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扩展区,沟通全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兰州新区的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以形成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着力点,突出特色,远近结合,打造产业强城、多湖水城、生态绿城、现代新城。分期目标是,到2015年,新区框架、产业体系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交通及城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备较强的集聚效应和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兰白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左右。到2020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配套、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 亿元左右。到2030 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协调发展,现代化城市格局基本形成,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左右。

兰州新区的发展策略:近期产业主导、远期以产促城、远景产城融合。特别是坚持打造枢纽、引领区域,产业先导、产城融合,安全优先、合理布局,协调城乡、一体发展,着眼于集聚、集约、集群发展,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仓储等服务业,建设高度集聚的新型产业发展区。

在全力加快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我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工作也全面启动实施。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10年全区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由国家批准建立,目前区内入驻各类企业500多家,两区已成为西北重要的自主创新载体、高端人才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将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产业的集聚发展。兰州高新区重点发展以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主的高、新、尖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以电子信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兰州经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精细化工、有色冶金、6 航空航天、轻工食品、新能源、新材料、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

随着兰州新区加快建设,两个国家级开发增容扩区全面实施,兰州将形成“三足鼎立”的板块经济体系,为国内外客商投资创业搭建了新的广阔平台和空间。

三、多元支柱产业是投资兰州的重要抓手 为了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我市确定了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产业发展目标,就是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兰州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八个县区的产业园区为主要平台(简称“3+8”板块经济体系),推动城市结构大调整和三次产业大转型,集中发展培育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多元支柱产业,构建具有兰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石油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石化产业集群、精细化工材料产业链、化工与精细化工和石油储备四个方向,进一步壮大炼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

二是有色冶金产业。重点发展铝冶炼及加工产业链、钢及钢材产业链、铁合金及其产业链和炭素及其产业链 7 四个方向,加快电解铝、钢铁、铁合金、炭素等行业的整合,建设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和研发基地。

三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石化装备集群、风电装备产业链、专用设备产业集群、汽车产业及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和自动化信息产业集群五个方向,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能源和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水电、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火电及煤综合利用、热电联产、低温核供热和生物能源六个方向,打造电力、太阳能技术、煤炭综合利用、清洁供热、核能等产业链,做大做强能源和新能源产业。

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五个方向,放大现有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的优势,做大做强人体疫苗、动物疫苗、现代中(藏)药、重离子束治疗技术、生物育种等主导产品,建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特色中(藏)药生产基地。

六是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新型服务业、面向民生的公用服务业和大众服务业六个方面,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服务业发展,建设连接东西、沟通南北、辐射中亚西亚 8 的西北现代服务业中心。

七是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丝路文化、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和标志性旅游节会品牌五个方向,致力打造“西部夏都、如兰之州、美丽之旅”的特色旅游,彰显“黄河第一都”的城市形象。

八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现代物流和现代创意农业五个方向,壮大“兰州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一月红提、西甜瓜等特色产业,建设国家级北菜南调生产基地。

这些重点发展培育的多元支柱产业,既是我们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我们按照控制论和系统工程的思想,把产业布局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制定了《兰州市产业布局与园区发展规划》,做到“一个产业、一批主体企业、一批重点项目、一个科研机构、一个融资平台”,围绕以上八个方向的40个产业链,凝炼了468个招商引资项目,为国内外客商投资兰州提供了重要的抓手。

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投资兰州的根本保障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移民城市,素有开放包容的历史传统和城市性格,交流合作、共促发展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

面对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为了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回报,我们以强化执行力和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在全市持续开展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推进纵向和横向流程再造,全面规范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行为、办公秩序、协调机制和内部监督程序,简化审批环节,集中办理事项,变“一站式”办公为“一键式”服务,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全市的行政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特别是在兰州新区建设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中,对于符合产业规划、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扶持发展领域的投资项目,我们将从项目审批、土地保障、税收减免、融资贷款等方面,提供最大程度的优惠和支持政策,使广大投资者在兰州投资安心、生活舒心、发展更有信心。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丰台园、海淀园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核心经济功能区。在当前区 10 域经济加快融合发展的形势下,兰州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产业结构、市场对接、资源整合等方面互补性很强,有着十分广阔的合作空间。

从中关村科技园区来讲,一是拥有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理念,打造出了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创新高地;二是园区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三是人才荟萃,创新活跃,形成了强烈的创新创业氛围;四是资金雄厚,实力强大,具有较强的生产要素积聚辐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也为我们承接转移提供了优质资源。

从兰州市来讲,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点城市,具有多方面的政策叠加支持和强劲的后发优势,一是兰州较强的市场集散优势,可以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兰州土地资源丰富,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的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价格优惠的足够用地;三是兰州丰富的天然气、成品油、电力、煤炭等多种能源,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四是兰州的人力资源富足,成本较低,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较强的人力支持。

今天的推介会上,我市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 11 将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海淀园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兰州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合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我们衷心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中关村科技园区和相关方面能够进一步关心支持兰州发展,进一步拓宽在兰州的投资领域,进一步加强对接、深化合作。

第十七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于今年7月5日在兰州举办,这次节会以“开放、开发、合作、发展”为主题,将开展内容丰富的投资贸易和洽谈活动,是国内外客商了解兰州、认识兰州、投资兰州的重要窗口。我们也诚挚邀请各位嘉宾和朋友莅临参会,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黄河之滨,再叙友情,共话发展!

最后,祝各位嘉宾和朋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二篇:校际交流共促发展

“校际交流共促发展”记常熟市校长代表团来访

2016年11月17日下午,江苏省常熟市校长代表团来我校交流,申伟英校长、黄春霞副校长热情接待了来访校长,并陪同参观了校园。参观过程中,校长代表团成员被校园里充满人文情怀和极富教育意义的文化气息所深深吸引,对独具附小办学理念——“每个孩子都是VIP”的特色校园环境设计由衷赞叹。

活动由谢珊珊老师主持,观摩了钟燕、韦姗姗、王燕赟三位老师的微课,使大家对我校“多元目标、课程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最后申校长携黄春霞副校长和钟燕教导副主任对我校课程建设——“多元目标、课程融合、素养培育”作了详细介绍。校长团成员对我校严谨、规范的校园管理和充满创新理念的课程建设赞赏有加,希望以后能够加强联系和合作,以互相提高、共同为教育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次活动,在促进了校际之间的交流学习的同时,也增进了同行之间的友谊,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篇:校企合作 共促发展

校企合作 共促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校企沟通,强化优秀汽车专业人才培育,现代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于5月4日举行产学结合暨教学设备捐赠仪式,邀请开发区管委、开发区教体局领导及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烟台船舶工业学校三所职业院校参加。

我校毕建武校长和汽车部负责人姜作升部长应邀出席了此次捐赠仪式,共接收到来自现代汽车研发中心捐赠的四台发动机和四台变速箱,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最前沿的汽车技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现代汽车研发中心车锡柱总经理致辞,对人才的要求做了重要的讲话,校企合作是我国中等职业院校深入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代表了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和发展的新方向,这次签约表明我校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跟随时代发展以及企业更好的获得精英人才,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校企合作能使学生及时了解科技发展新动向,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使企业减少人力资本的开支,拓宽校企合作的宽度和广度,实现校企双赢。

第四篇:产销携手共促发展党建成果总结

开展“产销携手,共促发展”主题活动 优化产销衔接,增强VAE产品市场竞争力

为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积极性,发扬“亮剑”精神,积极面对VAE产品面临竞争对手产能快速增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车间VAE产品质量优势不足与新产品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困难局面。乳液车间党支部与供销公司党委联合开展“产销携手,共促发展”主题活动,通过优化产销衔接,增强技术服务,加强与市场客户交流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塑造川维VAE品牌的新形象,从而进一步加快推进车间高水平内涵发展。

一、准确把握市场动态,提高VAE新品开发力度与推广范围 车间支部深入开展“产销携手,共促发展”活动,把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形势,及时调整生产方案,根据市场要求生产符合客户要求的VAE产品。烟草用胶新标准于09年12月正式执行,由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该新标准对有害物质、有机挥发份、甲醛含量等指标进行了严格规定,VAC含量要求低于0.1%,甲醛含量要求低于50ppm。车间面对市场挑战,敢于“亮剑”,迅速成立烟胶专用VAE项目攻关组,攻关组成员积极投入攻关工作,连续加班,放弃周末休息,从攻关方向的确立,总体方案的规划,利用现有设备的改造,到具体工艺操作的实施,在短短的14天就完成了工业化装置的生产试验,得到了宝贵的试验数据。根据数据,对原方案进行

优化调整,找出影响残余单体的因素,打破了技术上的瓶颈,攻克了低残单低甲醛VAE产品工业化生产的难关,于09年11月25日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烟胶专用VAE新品。

进入2010年来,随着烟胶专用VAE标准的不断提高,客户对产品指标的要求的提高。在09年开发成功的烟胶专用VAE已不能满足市场及客户的要求,与此同时,产品出现的色度偏黄的新问题,销售科及时通过产销联系机制将市场情况与客户对产品的指标要求反馈到车间。车间党支部面对市场给予的新的挑战,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此项技术难题展开攻关。针对色度问题,迅速建立了色度监测制度,并通过更换9种VAE生产原料与优化后添加剂加入方式,将色度由7降至3以下,成功攻克了色度偏黄的技术难题。同时,车间技术人员通过VAE工艺技术改造,采取双滴加添加剂、严格控制二次反应等有效措施,将原产品产品残余单体含量降至800ppm以下。目前,正向残余单体含量600ppm以下的目标发起挑战。产销的紧密衔接缩短了生产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时间,进一步提升了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增强了新产品的推广力度。目前,川维牌JZ系列产品成为全国仅有的三家能够符合烟厂新标准的VAE产品,进入全国的优势行列。截止至11月,共生产VAE JZ-Ⅰ/Ⅱ新产品7598.29吨,比计划提高26.6%。

车间根据销售部门反馈的市场信息,大力开发低甲醛含量、符合环境标准认证要求的A型新产品(707A/705A/716A/718A/600A),达到政府采购物资标准,迅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707A、705A在5

月份进入市场后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特别是西安汉港公司曾因残单气味问题准备放弃使用我厂产品,试用A系列产品后,稳定了订货量,还带动了一批中小客户使用该产品。今年A系列产品市场销售达到5000余吨。新产品的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每釜生产时间大大延长,使得装置生产能力下降。为了尽最大努力提高产量,提升效益,车间支部通过合理安排品种任务、组织开展“降低每釜VAE生产时间”劳动竞赛和VAE设备改造三项措施,节约生产时间近50分钟/釜,提高VAE产量20%,从而保证了系列新产品的充足供应,今年共生产新品20774.吨,新品率45.22%,比09年同期提高10.84%。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VAE产品质量

车间党支部与供销公司建立联系机制,及时传递信息,沟通情况,促进了产品销售和产品质量技术攻关。通过产销QQ群将当日产品产量、质量指标,以及包装储槽中待检验产品状况提供给销售科,指导产品销售。每周互派人员参加相关会议使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得到及时的反馈,车间支部根据客户的意见,采取针对性强的质量攻关,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客户提出的残单、滤渣不稳定,容易出现异味等意见,支部组织开展了“提高每釜VAE合格率”和“降低滤渣含量”的劳动竞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职工调整生产配方、优化工艺参数、精细巡检操作,提高了产品一次合格率,创出83.5%的历史新高。目前,我厂VAE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常规产品的残单降至2000ppm以下,滤渣50ppm以下,基本解决了滤渣、气味问题。

支部通过加强现场管理,提升重点部位操作的规范化与精细化,加强过程控制,提升产品质量。以星级操作评比为载体加强职工的操作水平。目前,车间有87名职工获得星级认证,占到操作技能岗位人数的82%,进而更加有效的以精细化操作,为提升产品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源头控制,制定原材料入场质量检测制度,加强产品原材料管理。由于生产VAE乳液反应复杂,过程难于控制,因此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加强化工原材料入厂把关,确保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稳定,我们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工原辅材料及分析检验方法进行了彻底清理,并结合原辅材料对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对使用的部分化工原材料分类重新进行了调整,完善了进厂验收技术指标,制定了《乳液车间部分化工原材料技术指标(暂行)》方案。为解决由原料引起的气泡问题,今年新增加了9种原材料的入厂检验,目前已对18种原材料其中的17种进行了入厂检测。今年6月份至今共查出,产品标签粘性不合格、氧化还原剂与乳化剂等化工原料在色度,氧化还原性上存在偏差、包装桶损坏等内外在质量问题8起,有效避免了多起生产事故,为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产销联系方式,畅通联系渠道,提高党员质量意识 创新组织生活开展形式。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双方党支部互派人员到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讲解VAE产品销售情况与装置的生产

状况。使销售科人员对VAE生产原理、运行情况以及生产的困难有所了解,使其在销售中尽量减少排产的困难;使车间党员对产品销售流程、客户情况和市场对VAE产品质量的要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感受到市场的压力,增强责任意识,带领全体职工为提高质量,生产优质产品而努力工作。

同时,组织党员走进市场。车间党支部选派一线班组的党员走访用户,征集客户对VAE产品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客户的要求与意见,及时调整车间的生产方案与配方,并对开发的VAE新品进行市场调研。在促进VAE产品质量攻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车间市场形象,为拓展新品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10月21日,车间党支部组织支部33名党员,在供销公司党支部的联系下,来到重庆渝叶工贸公司。与渝叶工贸公司的管理、技术人员一道对VAE烟胶产品中的重金属、醋酸乙烯脂残余单体、苯、甲醛含量等四项技术指标和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情况进行了技术交流,并得到用户的好评,增强了一线党员职工对车间VAE品牌的信心,鼓舞了一线职工党员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统一了党员思想,提高了党员的质量意识,明确了精细操作、精细化管理与技术升级三项措施,是提升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党员在质量攻关、优化生产、新产品开发与劳动竞赛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进而带动行为上的转变,为车间产品质量升级工作保驾护航。

四、增强服务意识,搭建交流平台,提供用户满意产品

车间支部通过“产销携手,共促发展”活动搭建了产销客户三位一体的信息沟通平台,建立了质量异议快速反应处理体系。支部要求质量技术人员对客户提出的质量问题,即刻组织留样分析,分析原因,制定技术服务方案,于24小时内反馈到用户。同时,车间党支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市场、走进客户,开展产品售后技术服务工作,指导客户正确使用VAE产品,帮助客户解决产品在使用中的技术难题,快速处理产品质量问题,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树立VAE品牌形象。今年,车间技术人员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了与汉港公司技术人员直接的联系,帮助其解决了大量的生产技术问题,也了解了大量客户对产品的要求,2010年共派出包括车间主任在内的7名技术、管理干部对客户进行了13人次的售后服务。

通过信息交流平台,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一方面,车间根据用户提出的不同使用途径、使用方法产品的特殊指标要求,生产非常规产品2752吨,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精细化。另一方面,鉴于VAE产品反应原材料繁多,相互影响较大,较难控制,每釜产品之间质量指标有较大波动。车间通过QQ群及时更新每日产品指标,供销公司将不同指标,对应目标用户的需求,及时合理地分配用户,有效降低了VAE的库存,为企业创造当期最好效益。

五、产销携手创新党建方式,加强支部建设

党支部围绕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的中心工作,在“产销携手,共促发展”活动中创新党建方式,进一步加强支部建设,加快推进车间高水平内涵发展。生产支部和销售支部开展共建,相互取长补短,延伸了党建的内涵,拓宽了发挥作用的渠道,促进了生产和销售同步发展。开展专题组织生活提高了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将市场形势、产品质量压力,更直接的传递到一线党员。开展“走进市场、走进用户”活动提高了党员的危机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引导党员模范履行岗位职责,精细操作,严格管理,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建设了一支敢于“亮剑”,敢于挑战的党员队伍。

乳液车间党支部

2010年11月29日

第五篇:携手优化环境 共促转型发展 调研对话

省卫生厅***与温州市卫生局及部分献血管理机构、采供血机构负责人座谈

携手优化环境 共促转型发展

“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希望业内人士们积极监督政府改善环境,自觉为优化环境贡献力量,让温州这座城市成为人人向往的城市,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美、最有美誉度、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面对当前的宏观形势,各级党委政府该如何为献血工作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要少说好话,多谈问题、多提建议,踊跃发言、畅所欲言。

“优化环境,是温州献血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街头的献血招募,采供血机构要花大力气去做;而机关事业单位的献血工作,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纳税人供养的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指出,要以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来实现献血事业转型,着力推动政府职能从无限型向有限型、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更加注重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环境营造,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从而集聚高端要素,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共话温州转型之路,这是一次着眼大局、面向未来的对话。

“温州山水养育了温州企业,我们企业的根在温州,精神寄托和发展平台在温州。希望企业也能共同参与血液保障体系的建设,积极参与献血事业

“一项事业要不要发展、发展好与不好,其评判权主要在于群众,而不在于政府。

政府的公共资源要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切实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要抓紧研究出台政策,加快推进“三个转变一个延伸”发展步伐。要宣传温州人讲奉献、讲慈善等精神品质,进一步打响“文化温州”这一城市品牌。要做强做优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要加大拆违建绿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着力消除视觉污染,促进城市有机更新。要加大生态环境、知识产权和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力度,以“三保”倒逼机制推动产业升级。

政府正把环境建设作为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关键举措,通过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六城联创”等措施,着力改善发展硬环境、商务环境、生活环境、服务环境和城市形象环境。环境是具有强烈外部性的公共品,需要政、企、民等全社会共同努力。希望广大企业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切实把负外部性最小化、正外部性最大化,以实际行动为优化城市环境作出贡献。

“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百姓享受生活。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都感到幸福,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让我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陈德荣的一番话语,赢得了企业家的热烈掌声。

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使得 难以转型升级。吸引人才,离不开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和感情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关键在于政府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只有工作环境优化了、品位提高了、档次上去了,那么大家对事业对这个单位就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 一座有美誉度的城市,就是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能吸引高端人才,也

就能吸引资本投入,因为资本是伴随人才走的。如果人们没来温州之前很向往,来了温州之后更渴望,那么温州这座城市一定会蒸蒸日上。

陈德荣与企业家代表及部分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

携手优化环境 共促转型发展

2011-07-19

本报讯(记者 王丹容)“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希望企业家们积极监督政府改善环境,自觉为优化环境贡献力量,让温州这座城市成为人人向往的城市,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美、最有美誉度、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昨天下午,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与我市企业家代表、部分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时,以殷殷期望寄语温州企业家。

共谋转型,共话发展。陈德荣与市委常委、秘书长葛益平,市委常委、副市长孟建新一起,邀请温州企业家代表和部分行业负责人座谈,听取大家在当前行业、企业生产运行中碰到的困难问题,征求对温州转型发展尤其是政府改善环境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把脉经济转型升级,这是一次敞开心扉、真诚沟通的对话。

“面对当前的宏观形势,各级党委政府该如何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请大家少说好话,多谈问题、多提建议,踊跃发言、畅所欲言。”陈德荣简洁直白点明要义。

浙江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敏、汇润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薛肇江等提出,当前企业存在着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使得企业难以转型升级。针对这一问题,陈德荣说道:“吸引人才,离不开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和感情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关键在于政府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只有城市环境优化了、品位提高了、档次上去了,那么大家对这座城市就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他继而说,一座有美誉度的城市,就是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能吸引高端人才,也就能吸引资本投入,因为资本是伴随人才走的。如果人们没来温州之前很向往,来了温州之后更渴望,那么温州这座城市一定会蒸蒸日上。

“优化环境,是温州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围墙内依法经营,是企业自己会做好的事;而围墙外的环境营造,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纳税人供养的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陈德荣指出,要以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来实现政府转型,着力推动政府职能从无限型向有限型、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更加注重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环境营造,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从而集聚高端要素,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共话温州转型之路,这是一次着眼大局、面向未来的对话。

“温州山水养育了温州企业,我们企业的根在温州,精神寄托和发展平台在温州。希望政府进一步为温州企业打造总部经济平台、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温州冠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家儒建议。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也希望政府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一个产业要不要发展、一个企业发展好与不好,其评判权主要在于市场,而不在于政府。政府的公共资源不应该用于扶持某家具体企业的具体项目,而是要为所有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陈德荣指出,政府要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切实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要抓紧研究出台政策,加快推进“优二兴三”、总部经济发展步伐。要宣传温州企业和温州人讲诚信、重质量、精工善艺等精神品质,进一步打响“温州制造”这一城市品牌。要做强做优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要加大拆违建绿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着力消除视觉污染,促进城市有机更新。要加大生态环境、知识产权和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力度,以“三保”倒逼机制推动产业升级。

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中,大家摆问题不回避,提建议有针对,会场气氛轻松而热烈。

“温州模式举世瞩目,温州企业家是最优秀的群体。感谢大家多年来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陈德荣说,当前,政府正把环境建设作为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关键举措,通过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六城联创”等措施,着力改善发展硬环境、商务环境、生活环境、服务环境和城市形象环境。环境是具有强烈外部性的公共品,需要政、企、民等全社会共同努力。希望广大企业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切实把负外部性最小化、正外部性最大化,以实际行动为优化城市环境作出贡献。

“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百姓享受生活。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都感到幸福,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让我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陈德荣的一番话语,赢得了企业家的热烈掌声。

中关村致辞(加强交流合作 携手共促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