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北一带传统的丧葬礼俗(
苏北一带传统的丧葬礼俗(摘编)人们历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人死之后家人一般都要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死人全部实行火化,丧事也逐步从简,但人们仍然相信所谓“入土为”的“古训”。因此,不少地方火化后,把骨灰放在棺材内,并用死者的衣服在棺材内凑成人形,封棺下葬。丧葬礼俗因地而宜,形式多样。但大同小异,一般较流行的传统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一、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来送终和子女是否全部来送终,是衡量老人是否有福的标准。在老人进入弥留状态时,家人先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地铺上,如果老人在房间床上咽气,死者要扛屋梁,子女会受人非议。老人临危时,即开始穿寿衣(俗称送老衣),子女不穿,要请扶塚的人帮穿,寿衣应以奇数,一般为五领三腰。质量以丝绸为主,现市场寿衣店有专门寿衣卖、质量化纤居多。忌用毛皮,传说死人穿皮衣转世投胎会变为畜牲。寿衣穿好后,将其移到靠山墙临时搁成的两张双人凳、三块木板的高铺上,头南脚北。单亲老人去世,高铺搁靠东山墙,双亲一人去世,高铺搁靠西山墙。老人一断气,尸体不好再移动,应将手脚理顺、头扶正、眼皮瞑合,并在头前放三酒盅饭,一个香炉,头前脚下各点燃一盏油灯,名为引路灯。另备一箍香置于死者手中,此为打狗棍,给亡魂路遇恶狗时,作防身之用,免被恶狗所伤。死者口袋放一块黄烧饼,以便喂恶狗。有的地方,脸上复盖黄元纸,俗称蒙脸纸。高铺前的地上放置一旧铁锅,在老人即将断气时,开始在锅上燃寿纸(寿纸又称千张纸,老人生前请道士做好),燃好后,将纸灰放人专缝的白布袋里,扎在死者大腰布袋上。铁锅继续留用,来人吊唁时,孝子即在锅内焚烧纸钱,以示诀别饯行。
二、报丧:老人咽气后,家属(一般由二儿子)立即奔告亲友,至于远地亲友,指派族人专程前往报丧,报丧者到别人家不能进门。现如今,通讯方便,打电话也行。防止乡邻前来吊唁,可写一张禁吊文告,张贴在桥梁、要道口。有些地方称报丧为“把信”。不是每个亲属都要把信的,需要把信的亲属都事先族人商定好的,因为习惯上把信的亲属要把孝,把信亲属的多少决定丧事的大小,有的一般亲属就把长房,如果所有亲属都把孝,就叫“满堂孝”。
三、治丧:首先孝子居丧,自死者断气时起,孝子(死者的直系晚辈)穿不缝边的粗麻衣及草鞋,或白布褂子,安葬之前,不沐浴、不洗脸、洗脚,不更换衣服。连吃饭都不能泡汤,传说是免得死者在黄泉路上要趟水。表亲(死者的娘家人)到时,由表亲给孝子“撤发”、披麻戴孝,孝子要昼夜轮流守在死者铺旁,以示服孝,叫做“守铺”。丧家大小人等,因居丧守制,以致家务、接待、饮食等诸事,不能兼顾,族中五服之内妇女,皆有义务前来帮忙。请有经验的族人主持丧事,分配执事人员任务。如请阴阳先生相墓地,僧道放焰口、念经、布置灵堂,安葬事宜及亲友食宿安排等,有条不紊,认真进行治丧工作,无须孝子等操心。国家干部逝世后,一般由工作单位或成立治丧委员会,主持丧事。其次是“送饭”。孝子“撒发”后,要到土地庙送第一顿饭,现在没有土地庙,即在三岔路口搭一个芦席棚子。有的姓氏遵祖训不送饭,倒也省得许多麻烦。当地人称治丧叫做斋,接待亲友吃饭叫办斋饭。老人去世,左邻右舍,甚至连过路的人都能吃斋饭,据传吃了腰不疼。办斋饭的标准,东西区有所不同,西区斋饭,主要是米饭,菜肴只有豆腐卜页一锅下,直到下葬后,才办酒席招待亲友。而东区自孝子撒发起,每顿都是酒席。
四、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仪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地因人各有不同,死者在外的子女接到讯息后,首先要哭悼,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婚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拉劝安慰才停止。死者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吹鼓手要吹奏乐器,孝子要主动前去叩头迎接,接下礼品,陪同亲友在灵前叩头或鞠躬。亲友前来吊唁时,要携带礼品、礼金。礼金一般白纸或黄纸封好,上面写“折祭X元”、“尊敬x元”、“祭奠x元”等字样,直接交给治丧总管。礼品有挽联、挽幛、纸钱、花篮、花圈及床单被面等有关日用品。年老者可用红色,一般不用红色。死者的娘家人必定要上一幅孝幛,一般是一丈二尺百竹布,上书“音容宛在”等挽联。
“六七”时,要换为蓝色的孝幛。孝幛要挂在堂屋屋梁二路桁条上,在所有挽联的上首,以显示对死者娘家人的尊重。
五、入殓:人殓过去分小殓或大殓,如有子女外出赶不回来时,可将棺盖暂不钉实,等奔丧回来后,仍可将棺盖移开,好见最后一面,谓之小殓。大殓即正式封棺。人殓前,媳妇、女儿等女亲属,要给棺材泥墙,每人手中拿着纸钱,放声痛哭,围着棺材正转三转,反转三转,边转边用纸在棺材四周泥来泥去,意思是泥后棺材不漏水。接着孝子及亲属送二顿饭至土地庙。孝子送饭走了,在阴阳先生主持下,开始穿材,即将死者移至棺材内,如是火化者,即用死者衣服投成人形,头南脚北手东西,理线分中,用土包子
24个,稳住头、脚,用纸在身上摆平,彩色纸剪成孝子复盖全身,露出面孔。孝子送饭回来,死者男性,孝子跪在棺材左边;死者女性,孝子跪在棺材右边。阴阳先生用毛巾包着一面镜子,先给孝子哈一口气,然后给死者揩干脸,照一照镜子。由孝子请表亲瞻仰遗容,接着亲属依次瞻仰。瞻仰后,用白方布蒙上死者的脸,升盖,孝子由撒发人收发,将披在颈上的麻取下,男性披的麻留着烧七用,女性披的麻绕在主钉上。剪儿子头发一撮放在主钉眼中,接着孝子请舅表执斧,死者男性请舅表,死者女性请女方兄弟。在钉端敲三斧,孝子要大声呼唤:
“爸爸,躲钉哟!”或“妈妈,躲钉哟!”,在场亲属,群集棺旁,为哀情所动,有的也跟着放声大哭。扶塚者在哭声中钉牢了钉子。
六、出殡:
出殡又叫
“出山”,出殡先要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吉时,因无防腐设备,尸体不宜停留太久,一般不超过三夜,有时死亡之日,与双亡、单亡有矛盾,也可以双亡在单日择双时,单亡在双日择单时,解决停尸在家过长的矛盾。
出殡前,先要供祭,孝子要跪在大门外,由阴阳先生发旗杆(哭丧棒),孝子为毛棒,孝孙为光棒,重孙为红棒、曾孙为绿棒,以下依次为黄、兰、紫;上供品,摆好鸡、鱼、肉、蛋、豆腐等供菜,长高烛,烧纸钱;众亲友灵前磕头,一般磕头4个,起身后退一步,再作一个揖而退,阴阳先生呼:
“孝子孝孙叩谢!”,孝子高升(站立),撤去供莱,棺材移居室外,在四块正砖上落平,孝子前升(向前进),棺材抬起,此时媳妇怀抱四块“金砖”
(搁棺的砖),送回自家粮囤上,预示将来要发大财。媳妇多的人家,会发生争抢现象。棺材抬走后,媳妇立即开始梳头,据说,谁先梳好,谁先发财,因此,媳妇多的人家,简直就是一场梳头比赛,常引起不少人围观。
出殡队伍均是男性,一般次序为最前头是乐队,鸣锣开道,接着是孝子,按排行先后,后依次是箩担、龙鱼、火盆、灵柩、送葬亲友,沿途明确专人散发纸钱或白纸剪好的铜钱。出殡回来时,每人要喝一口糖茶,吃事先发好面的面饼,饼涨得越好说明家庭越发达。此时,有人会看蜡烛燃烧的情况,因为每个孝子点一支烛,依次排列点燃,谁燃的时间长,谁将来寿长。有的人家孝子出殡回来后,一齐将蜡烛吹灭,倒省去许多口舌闲话。以前,出殡后,民间还盛行一种茶祭,多数是亲友为死者临行时送行的。摆茶祭比较简单,也很风趣,备有纸轿、各种供果、茶具、香、烛、烟、毛巾、面盆等日用品,请两位擅长表演哑剧者主持,通过摆桌子、上供果、请亡灵、送亡灵等一系列的细微动作表演,生动活泼,风趣有味。但这毕竟是一种迷信活动,一般文明家庭不搞这种仪式。
七、下葬:下葬又叫落葬。家属选好墓址,请阴阳先生看风水立向,孝子烧纸磕头,阴阳先生挖三锹为开山,扶塚者按照阴阳先生定线开井,即挖好坟坑,为下葬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灵柩抬到墓地后,首先用刀头肉
(2斤正块猪肉)、龙鱼(两条黄鳝)、烧纸磕头敬神灵,开龙门,即在坟坑壁上挖一个小洞,点放龙烛(蜡烛)两支,烧安息香,然后用松香点燃的火盆,在坟坑内燃烧一圈,用龙鱼在坟坑转一转,名为暖坑。接着孝子在扶塚的扶驾下从坟坑这边跨越至坟坑那边,叫孝子跳龙门。阴阳先生收孝子旗杆,发给便服褂子一件,布鞋一双,孝子穿好后,带着龙鱼、火盆回堂,棺材徐徐进井。阴阳先生升旗杆,奏乐、放鞭炮。
八、悼念:
1、供饭。人死后,家里要留亡灵牌位,每天早、中、晚三餐第一碗饭、粥要先供亡灵,把亡灵牌前一双筷依站牌位上,喊死者称谓,请吃早饭或中、晚饭。一直供三年捧牌时止。
2、送火。据说人死了三年,阴间没有灯,死者安葬后,丧家每天太阳不落前,要到坟上烧纸,连烧三年,名为送火。现在此俗已改,有的人家是一次烧一打火柴.或买个打火机在坟前,就表示以后不送火了。
3、“烧七”。人们对烧七最为重视“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 一腊而一魄成,而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矣,每七必祭,俗称烧七。即自先人去世的当日起算,七天烧头七,十四天烧二七,依次类推。五七为大七,传说冥间第五殿阎王处,设有望乡台,亡魂由两面三刀鬼挟持,登台望乡。
六七又称六虞,不分男女丧,皆由已出嫁的孝女或孝孙女烧,如无亲生者,则由侄女或义女烧,俗称换饭,六七较隆重,一般人家要诵经、放焰口,戴孝者六七之内不得理发、刮胡须,均要在六七时前来剪七头。并在六七时要办宴席答谢死者生前好友悼念之情。烧七时间一七要比一七晚,头七上午十一时,二七至七七每七就得向后推迟半小时左右。参加烧七人数一次要比一次增加,参加烧头七者,每七均要参加,如一次缺席,则前功尽弃,而且对缺席者不吉利。烧头七时,对是否能参加烧到七七的人要充分估计,烧头七人数越少越好。每烧一个七,要在孝子披的麻上剪绕一个疙结。“摸七”烧七那日适逢当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为摸七,孝子要用芦柴到坟上去唤亡灵回来,到坟上先烧纸祷告: “带你回家”,将芦柴放在地上拖至烧七的家里,烧七后再将芦柴拖到坟地,送其回墓。“犯七”
即七期适逢当月初七、十七、二十七。犯七时,丧家要备祭品到坟上祭拜,烧纸钱。如三七犯七,即备小纸旗21面,纸做小雨伞一把,插在新坟上,备水一桶,用手向坟的四周泼洒,口呼先人称谓。并说: “风来旗内裹,雨来伞内躲”。
在七单上,阴阳先生往往说明某月、某日、某时出殃。所谓出殃,即死者的魂魄,离开平时居所,如被生人不幸撞上,将会遭恶运。避之则吉,丧家于此日陈列祭品于住所内,按出殃时刻全家避开,俗称避殃或避煞。据阴阳先生推算,死者三魂七魄在此四十九天之内,仍然聚而不一散,恍恍惚惚,飘荡不定。即在七单中写明亡魂回家时刻,丧家于是日在死者生前住的房间内,设置祭品,以便灵魂于夜间回来享用,全家则避在其他房屋内,并在烟囱旁树立一根竹竿,顶端扎一纸旗,让死者魂魄好从烟囱内回来,在其房门口的地上散布草灰,翌日天明后,检视草灰如上面有鸡脚爪形的足印,证明亡魂已回来,所以回家之殃名叫回煞(志),亦称殃鸡。此俗纯属迷信,现已绝迹。终七是了七,又称缴七。烧后是烧七结束。
4、“百日”,人死后一百天,为百日。百日这天丧家要请道士1—3人诵经,换亡灵牌位,男丧请舅表、女丧请娘舅,揭下单子,换上亡灵牌位,直系亲属一般到场致哀。
5、“头周”,人死后一年,为头周规模由丧家决定,一般直属亲属前来参加,由丧家供菜烧纸,以示悼念。
6、“三年为大祭”。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捧亡灵牌位”。亡灵牌位在家不得过三个冬,故不到三周年就要捧。捧牌位时间由丧家自定,择好日子后,通知原散孝的所有亲属前来脱孝。扎纸轿、叠元宝、糊箱子,有的扎牌楼,二层楼三层楼不等,牌楼里各式现代家具、家电设备齐全,有的还扎了小轿车和豪华别墅。子女认为上人在世时,吃辛受苦,未过上好日子,现烧给阴间让他们好好享受。有一段时间,有的农村人家会做一个国家户口本,让其亡灵在阴间“农转非”,真叫人啼笑皆非。同时请僧人放焰口或道士诵经,最后带轿子、牌楼在僧道带领下到坟地烧光,并放鞭炮,为其上梁,祝其安息。捧牌子也有人家从简安排,不请亲友到场,事后给亲友送一条毛巾,一根红头绳,即表示脱孝了。
7、“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原来是对国家干部和因公牺牲的人物隆重举行悼念的仪式,民间少见。
自实行殡葬改革进行火化时,类似追悼会形式的遗体告别仪式比较普遍。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党政部门和单位集体举行的,一种是平民百姓由家庭举行的,家庭规模较小,形式简单。公家集体举行规模较隆重,治丧委员会先派员去殡仪馆选择一厅布置灵堂,灵堂要庄严肃穆,正前方墙上悬挂黑色横幅,用白纸写成悼念 XXX同志字样,台上花丛中搁置遗像,遗像后方挂孝家挽联,灵堂两边墙壁上挂着客人送的挽联、挽幛,花圈、花篮则陈列在灵堂两侧,在灵堂门外两边分别放一长桌,用来签名,发放黑袖章、白花。亲属站左边,主要亲属站前排,吊唁者站右边,均面向遗像或遗体。主持者站前排左边,侧身,一半面向死者家属,一半面向吊唁者。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大致为:
(1)单位或家属专人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与黑袖章。(2)主持人宣布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开始。
(3)主持人介绍前来参加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的单位与要员及送花圈、挽联的单位与个人。(4)奏哀乐。
(5)向死者默哀三分钟(默别)。(6)介绍死者生平。
(7)向遗体告别。先主要亲属,后吊唁者依次列队前往安息厅绕遗体一周并三鞠躬向遗体告别。
(8)慰问列队灵堂左边的逝者家属。
(9)慢步走出灵堂,取下黑袖章及白花,单位或丧家发放水果糖,以示苦尽甜来。(10)追悼会或告别仪式结束。
九、祭祀
祭祀为丧葬仪式最重要的一顶。祭祖宗乃是追念先人,具有水源木本之义,报本返始之意,同时温习生死两面之感情,庆贺家庭之连续萃传。甚至子孙之繁衍,后裔之发达亦莫不归功于祖宗之阴德。苏北一带祭祀通常有以下几种:
1、祭祖。祭祖有祠祭与家祭两种。祠祭在宗祠或支祠行之。祠祭为全族人所公有,规模大,难召集,避免宗族主义,解放后一去不复返。家祭是小范围内近门头家族聚会,虽然“文革”期间遭到批判、禁止,但改革开放后又逐步兴起,现已普遍盛行,多则达到200余户,少则也有一、二十户。祭祖时间,一年一次,自行商定在清明节前农闲期间。祭祖首先要修造家谱,理顺近族关系,确定参祭户主(凡是分家立业的为一户),依次排好当祭顺序;其次要立好祖先牌位。过去祖先牌位为木制,质量较高,成为神主,陈列于木雕的华丽祖先簇内,放在正堂的家神柜上,供子孙永久奉祀。现普遍立一祖先轴子,用一块长方形白布,画上庙宇形式,将已亡故先人,按世数并列书上,当年病故老人者,要在下午祭祖时,买一段纸钱烧给祖先,将名字填上,从此亡灵就享受后人祭祖的权利;有的姓氏祭祖,当年娶媳妇或生儿育女的,要在祭祖时,分喜烟喜糖,表示庆贺。第三,由当祭户备齐鞭炮、香火、蜡烛、纸钱和参祭人员午餐酒宴。开祭时,摆好桌子供菜,请祖先回来吃饭收钱,烧纸后,严格按辈份大小,依次磕头,鸣放鞭炮。有的尊长或有知识的族人,借此机会回忆家史,教育后人,有的对不学好的子孙严加批评,责令悔改。所有费用一般按应参祭者平摊,对未参祭者也分担一份,作为惩罚。有的姓氏祭祖,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交钱,但要参加祭祖吃饭,称为吃“白搭嘴”,表示对老人的尊重。
2、“扫墓”。清明节前,一般子孙后辈均要到墓上扫墓,特别是远离家乡的子女及后辈,不辞劳苦,千里迢迢返乡扫墓。扫墓要填好坟,加上砂帽(坟顶)。打扫墓地,锄去杂草,摆上祭品,烧纸磕头,表示对上人的祭奠。现在,城里人有的不烧纸钱,而是献上一束鲜花,实属文明之举。
3、祭“鬼节”。农历七月半为“鬼节”,此日专为祭祖,各家各户皆备丰厚祭品,供菜摆在大桌上,盛一大碗饭,抓一大把筷子,压在饭碗上,点燃油灯或蜡烛,放在桌左角上,主祭人手拿纸钱,到门外作揖,并说: “请众亡魂家来吃饭收钱”。将手中纸焚烧在门外,再回正庭桌前烧纸,家人依次磕头。然后将桌上供菜每样掐一小块放在纸灰里,倒在路上。此举在农村仍较盛行,城镇已不多见。
4、忌辰。是祖宗生死之日,生日为 “生忌”,死日为“死忌”,过去老人死后,每年的生日与死日,均要摆桌子、烧纸、祭奠,后来人们对小生日逐渐淡化,很少烧周年和生日,但对整生日、整周年(十年一次)
比较隆重。有的要放焰口或念经。特别是整生日做法和活人整生日差不多,诸亲戚带着生日礼品前来祝寿。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家要请道人念经,烧纸钱。平时对周年烧得太少,后来人们把农历“十月朝”列为祖宗总周年日。
即在农历冬至前一天供菜烧纸、祭奠,并说: “今天是诸亡魂总周年,请众亡魂回家吃饭收钱”。
5、送压岁钱。除夕当日或前一天,除在家供菜烧纸祭祖宗外,还要一一到祖宗坟墓上烧纸钱,叫送“压岁钱”。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丧葬仪式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日益淡化了,旧时很多丧葬礼仪,尤其充满迷信色彩的形式,不断遭到人们的摒弃和抵制,移风易俗,丧事简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一些传统悼念习俗,也正在被文明、健康、节俭的方式所代替,使传统的仪式具有时代气息。
第二篇:传统丧葬礼俗
传统丧葬礼俗
丧葬
1、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 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 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 落气纸”。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2、报丧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 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4、守铺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老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 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保卫祖国接,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 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8、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 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 者上路时用。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9、出殡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出殡的程序为: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教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 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 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 一项礼仪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 子”,不过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 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出殡的顺序一般为: 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 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在起杠后,遇有 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 要跑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 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10.落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 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 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 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 服丧三年,以示回报。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在现代,人们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
传统丧葬礼仪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日益谈化了,旧时的很多丧葬礼仪,人们已不再遵循。但老 人的去世仍会继续,作为家庭的一件大事,丧葬也必须还有一定的礼仪,那么新式丧葬礼仪 又有哪些呢?新式丧礼一般有以下程序:
1、移尸:确认老人已经死亡,可将其遗体移到厅堂或灵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点上香和 烛。
2、报丧:死者家人在亲人去世后,应尽快通过各种渠道通知亲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电报、电话、讣告或亲自登门通报。
3、整容: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头发,换上比较整洁的衣服,并将其移入棺材。
4、讣告:用讣告的形式向亲友近邻进行通报。
5、开追悼会 追悼会一般在丧家所设的灵堂里举行。先要布置灵堂: 灵堂要庄严肃穆,在正后方墙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绿色为底色,配上黄色花朵图案。花牌正前方放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放死者遗像,周围放黄色鲜花,灵桌上可置备素色鲜 花,中间放灵位。会场中央悬挂黑色或蓝色横幅,用白纸黑字书写“×××追悼会”字样,遗像正后方花牌上挂孝家的挽联,灵堂两边的墙壁上则可挂客人送的换联换幛。花圈、花篮 则放在屋内门口两侧。灵堂内左右可摆放长桌子,并配座椅、桌子,可旋转茶水,以备吊唁 者休息时用。在灵堂门外两边分别放一长桌,一处用来收礼,一处用来签名。追悼会一般在原设灵堂举行,也可另找场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摆放在灵堂中间的桌子上,遗 体未火化的,可放于灵堂中间。在追悼会仪式上,亲属一般站左边,主要亲属在前排,吊唁 者站正中,面向遗像或像体。主持者站前排左边,侧身,一半向着死者家属,一半向着吊唁者。
追悼会的仪式大致为:
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功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②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③宣读悼词。
④来宾致衰辞或发言,宣读唁电、唁函。
⑤众人绕遗体一周,向遗体告别。
⑥慰问逝者亲属。
⑦追悼会结束。
吊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着和谈吐,不可穿红戴绿,浓妆艳抹,不可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不 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6.丧服 现在丧葬提倡不穿白戴教,只在左胳膊上带一黑布,上面写一“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 己正在教期,还表示对亡者的哀思怀念。一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去世后,举行追悼大会时,在场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对亡者哀悼,但不写“教”字。最后要强调的是现在大力提倡火葬,因此一些传统的丧葬仪式有些变化。
第三篇:丧葬礼俗
丧葬礼俗
■ 丧 葬
平遥自古以来一直用“土葬”形式。其丧葬之礼仪繁简,则随丧主贫富而异。早年贫者老丧,不少人是以生前仅有的箱柜改制,权作棺木使用,草草入土为安便是了。更有甚者,丧主被子女以破被或破苇席卷包,横系三道烂麻绳,择郊野荒滩处掘穴而埋,撮土为坟。穷亲属们无可奈何地痛哭一场作罢,无所谓什么丧葬礼制。当然也偶有子女跪街乞讨,甚至卖身葬父母者,汉民族文化以孝为本,这些愚孝者自然也就成为世人称颂之事了。
富者居丧,其礼仪就十分繁杂了。花费巨资,场面壮观,竭尽铺张之能事,以父母平生艰苦奋斗所积攒的财富,大办特办丧事,向社会夸耀子女孝悌之心,钓取名誉。民国24年(1935年)冬,祥泰隆、隆泰裕、广发店三联号总管(董事长)、平遥富商董枢的母亲、富商乔怀瑾、乔怀玠的亲二姐乔氏,享年86岁老丧。家业富庶,四世同堂,丧葬礼仪自是十分隆重。
平遥多数人家办丧事,场面及花销量力而行,但丧葬礼制却是丝毫不能马虎的。平遥的丧葬礼制,清代以来一直是遵循顺治初年制定的“士庶人丧礼”。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平遥县志》中,对明代及至清初平遥丧礼程序等,也作了简要记载:“丧礼。初丧时即成服,吊客尊者送孝带,等辈给以孝巾。每七日作佛事。葬日始设铭旌。奠用鼓吹演戏,陈刍灵幢纸。男丧祭方相氏,女丧祭引路菩萨。来奠宾客,旁亲朋友代宴,名曰歇主。奠礼或丰或俭不一,至亲带客来奠,礼银十数两,作祭幛。及发引以僧道鼓吹导丧,多不祀土,亦多不题主。葬毕三日则祭于墓,小祥、大祥、除服亦祭于墓。”
丧葬之制到清代后期,可能由于大量捐官、捐功名、捐封荫,难以分辨品官和士庶了,加之清廷腐败、外夷入侵、西方文化冲击等,民间“四礼”之制已无人顾及。有钱有势者“越制”操办丧事已无所谓了。丧主之后人为显风光,互相攀比,侈风越来越烈,更有独出心裁者不断发明新项目,加之“十里不同俗”,平遥境内的丧葬礼制都不一致了,但基本程序及突出“礼”和“孝”的主导思想还是一致的。
□ 病 笃
人的生死本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回避,但人们心理上都很忌讳死亡一事。死亡是人生的最大灾难。尤其作为家庭基石的主要成员之死,更是整个家庭的惨祸。因而在病人即将死亡前,家庭其他成员必然要竭尽全力,设法延长病人生存时间,以便安排后事。
旧时平遥人称病入膏肓、无力挽救之病情为“病沉”,一旦发现病人病沉,就要想方设法使病人的死期避开不吉利的日子。平遥人讲究“男怕初一,女怕十五”,还忌讳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天,认为这一天是“四离”、“四绝”的日子,这一天内连嫁娶都忌。认为这一天婚丧“主破散、绝灭”,因而家人必须努力避之。
病人病沉后,更是子女尽孝的最后时刻。首先是不惜一切代价问医求药,子女日夜轮流守护;其次是恳请病人留言、吩咐家务、训诫子孙,一一记录,成为遗嘱;还应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商定料理后事。
后事中首当其冲者为寿衣和棺木。清末的寿衣是品官穿朝服,但不让花翎入棺。普通人则男穿宁绸棉袍,红青宁绸马褂,内衣用白布,足穿布袜、圆口鞋或云头福字履。女子上身红青或棕色大褂,下穿长及足面的夹裙,豆绿、深蓝色最为常用。
民国以后,穿寿衣也随时入俗,但至今平遥对寿衣仍有几忌:一忌禽兽皮、毛、革制品,免致亡人死去在“六道轮回”中转为畜生;二忌寿衣用扣子,要用带子结系,大约有后继有人之意;三忌衣料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四忌寿衣件数用双数,避免“重丧”。
棺木是平遥古城沿袭2000多年土葬民俗中的主要葬具。人死后,先殓入棺,再埋入土。平遥人称棺木为“棺材”,是人们死后的房子,较为重视。平遥有句口头语:“活着有副好铺盖,死了有口好棺材。”说明了人们的心理。所以不少老年人活着时就提前置办了“寿材”,里面放一个不倒翁,平遥土语叫“扳不倒儿”,喻意寿材的主人倒不了。棺木尺寸厚度不同,但大小一致。平遥旧时的棺木是“够不够,六尺六”(指长度),宽则一尺八寸,也有说“天下棺,七尺三”的。厚度则各有不同,由于棺木大致是头大脚小斜方的,所以使用材板也是前厚后薄。有“三、四、五材”,即底三寸、帮四寸、盖五寸;有“四、五、六材”,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平遥人称“足五寸”);有三寸材,即前三寸、后二寸五分;还有二、五材,即前二寸五分、后二寸。木材的质量也有讲究,早年豪绅富商有从南方购回楠木做棺材的,上乘者为金丝楠“独幅板”,即棺盖、两帮、下底都是整板,也有在当地采用柏木制作的,代价十分昂贵,有的贵达上千银元。多数百姓用柳木、松木,但无论何种木材做棺,四板之间头、脚部的挡板(平遥人叫“挡头”)必须用柏木,俗传用柏木可防止穿山甲吃亡人的脑子。
平遥人用棺木时,要进行漆画,漆用红、棕红、黑色皆可,棺帮画“五蝠(福)捧寿”、“二十四孝”等,棺头刻云饰木主牌位,上书“清故显考(*)X翁讳X X之灵柩”,脚头挡头上有画,男用蛇盘兔,女用莲花。
平遥人讲究农历闰月时,给老年人提前做寿衣、棺木,寓意哪年哪月也轮不上我使用这些。
□ 衣 殓
衣殓即给即将死去的人穿寿衣,平遥人叫“装裹”,也称“小殓”。平遥之俗,病人重危、必死无疑时,一定要抢在咽气前换上寿衣,即使换寿衣后,“死人”又活过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平遥人认为这是穿寿衣“冲喜”的结果。然而咽气后再穿寿衣,民俗认为等于让病人赤身赴阴曹地府,为大不孝,终身悔恨。其实,咽气前或刚咽气,未出现“尸冷”、“尸僵”,穿衣容易些,旧时不过是把这种务实做法托信于鬼神罢了。
病危病人衣殓前,要给病人沐浴、剃头,此程序在平遥民俗中也是必须的,意味着让死者干干净净离开这个世界。宗教习俗认为不让亡人把今世的尘垢带入来世,或带入“天国”。给亡人洗浴,男用子孙,女用子媳、孙媳。先洗脸、洗发,依次洗上身、下身、下肢。上下身各用新毛巾一块拭之。剃去前额及两鬓头发,后面不剃,谓之“留后”。剪去指甲,装入小布袋,大殓时置入棺内。洗浴水要刨坑埋掉。
衣殓时讲究给亡人戴首饰,但首饰过多常引来盗墓者,此俗近年来已不流行。
殓物还有铺盖,但被子要称“衾单”,因为“被”和“背”同音,皆乃背兴,大不吉利。可见平遥民俗中时时、事事都有讲究。
衣殓后即进行倒床,平遥旧时多用一自家门板,平置炕上,移亡人平躺其上,头枕新土坯。旁点一麻油灯,谓之长明灯,勿使亲人之魂行茫茫幽冥夜路。口中放一“玉蝉”,平民百姓放一铜钱而已。此礼古代即有。《后汉书·礼仪志》云:“登遐,饭含珠玉如礼。”并下注引《汉旧仪》云:“帝崩,含以珠。”
衣殓后,病人一般已死,孝子及全家老小吊哭于亡人前,以示送别亡灵。然后由老伴或年长妇人,将亡人枕头撕一小口,待棺殓后置于棺下,盼其早超生。出殡之日,烧于大门外。
□ 报 丧
平遥人所谓之报丧,即亲属初亡衣殓后,立即由孝子未成服而先报丧,首先以“三五麻纸”张贴于大门上,男左女右,如夫妇一方早已亡故,则需左右皆贴,称报丧纸。告知乡亲邻里,本宅有人亡故。特别重要的是立即向“人主”报丧,“人主”即亡人之“主”,男亡报娘舅,女亡报娘家。孝子头系三角白布,鞋要偃后而趿拉着,亡父偃左,母亡偃右,双亡皆偃。进到人主家,双膝跪地,泣报丧情,呈上按礼制规格扯下的孝布,孝子叩请人主即去探视验看,以便入殓。人主未验看尸情并表示无疑义前,是绝对不许入殓的,否则为废礼违法,必受追究。平遥早年书香门第有丧还要在门外张贴讣闻,并发给死者生前主要亲友、世交、邻里等。平遥人也叫“讣闻”为“引状”,类似今之讣告,讣闻除介绍死者生卒时间外,还要将出殡日期、路径及出殡前的行魂、超度等活动标清,以资死者的亲戚、朋友、同僚、同年、世交、邻里等届时参加。对必告之亲友,要将印制的讣闻派人送达。当然,讣闻都是在“阴阳先生”的推算指导下,确定各种丧礼日期后,才能草写印刷。旧时拟写讣闻,对直系亲属的“五服”关系书写排列,要求很严格,绝不能有半点差错,因此许多人需到“印局”或刻字铺花钱印制,印局中有各种服制关系的式样,而且拟稿人也有多年实践经验,所以专门赚此钱。
第四篇:10 传统丧葬中吊唁的礼俗
传统丧葬中吊唁的礼俗
吊唁
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
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噩耗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迎接,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表示悼念。
亲友在吊唁时,一般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纸包叠、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或“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吊丧应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应酬。因为人人都知道,“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珍贵。所以,亲友中有丧事的,我们都应该主动关心。我国的古礼,对丧事比喜事还要郑重。因此,关心亲友间的丧事,这是很重的一份人情,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
一、吊丧的礼仪
人生中最难受的事情莫过于生离死别。生离虽难,但总还有他日重聚之望,而一旦死别则成永诀。特别旧社会所谓的人生三大不幸:幼年丧父(或母)、中年丧妻(或夫)、老年丧子(或女、或婿),更加让当事者痛断肝肠。因而,对死者家属的慰问是十分必要的。安慰死者家属不仅仅是表示同情,或者相伴流泪。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了解死者亲属健康状况
因为过度的悲伤和因对死者临终前连日侍俸的劳累(特别是久病不愈),会使死者亲属的体力下降,甚至因哀伤过度而致病。如果死者本来就患有慢性重症的,则更应劝其节哀止悲。除此之外,还可以找几个平日知心的朋友一起相劝,尽量转移话题,分散其注意力。对于特别会引起亲人悲伤的送葬或火化场面,如死者亲属身体多病或年迈,则应劝其不要去现场。以免因悲恸过分而发生意外。
其次,了解其亲属的思想顾虑
了解死者亲属在死者去世后的主要思想顾虑,或是家庭困难,或是子女教育,或者有未竟之遗业。对此,要有的放矢地做好劝慰。如果需要通过组织、亲友、师长或子弟解决的,则应积极协助解决。以使亲属打消顾虑,减轻忧虑和悲痛。
第三,展望未来,多讲高兴事
针对亲属的喜好,拣他(或她)高兴的事多讲,例如亲人虽已亡故,但子女们已经成才,且学有长进,工作有成绩的,则应多多提及子女情况,使家属看到希望。如果能让子女同时进行劝慰,效果当然更好。
第四,充分理解招待中的疏漏
如果死者亲属由于悲痛而对丧事的料理或招待工作有所疏忽或不周到的地方,都应予以谅解,不仅如此,还要积极配合家属处理好各项事务,决不要因事而心存芥蒂,以致使死者家属更加伤心和悲痛。
第五篇:河洛地区丧葬礼俗
河洛一带丧葬习俗:“寄埋”与“做七”
寄 埋 洛阳民间有寄埋之俗。凡亡人不应在祖茔入正穴,必须暂借坟角或暂借他处荒地短期埋葬者,叫“寄埋”。如少亡之男女青年及先夫而亡的女棺,一般有男等女,女不等男的惯例,即男先亡,可入正穴等女,以待合葬圆墓;如果女先亡,则不能先入正穴,必须通过寄埋,待男亡故后,才能正式合葬。但也有许多地方寄埋没有男女之别,老人过世,若夫妻一方健在,则先将死者暂葬于土洞或土窑中,待以后夫妻合葬时,再将死者先柩取出,人土下葬。母亲和父亲都是无神论者,但也尊重家乡习俗。母亲生于战乱时期,大概受了当时东躲西藏的影响,年轻时在我家老宅的两孔窑中间挖了一个“拐窑”。父亲说,这个“拐窑”使我们家人丁兴旺,把母亲的骨灰安放在里面最好。我们听从了父亲的要求,前天临近中午时,把母亲的骨灰安放在窑洞里面,母亲对这个窑洞太熟悉了,也许会喜欢这个地方。
做 七 从死者亡故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七”。逢“七”之日,家人要上坟祭奠,称之为“做七”,共有“十七”。洛阳民间一般在“单七”为大祭日,如“头七”、“三七”、“五七”等。丧家的直系亲属要到坟上烧香、磕头、烧箔。其中“五七”最为隆重,洛阳老城一带,丧家要大待宾客,死者之女要带一只白公鸡,到中午十二点时,死者在阴间要过关,五阎王好吃鸡,又没有女儿,他听到女儿的哭声,吃到公鸡,就可使死者顺利过关。偃师一带,五七这一天,亡者之女除带公鸡外,还要带一纸扎的摇钱树,以祭鬼神。“十七”也称“满七”,丧家也要大宴宾客,再到坟上烧香烧锡箔。贫寒之家或因其他原因不作“七”的,丧家要在居丧第三天以前分送“阻贴”予先阻谢。“做七”中,忌讳“犯七”(即做七之日,正好是初七、十七、二十七等日,叫做“犯七”),尤其忌讳犯五七。如果犯了“五七”,儿女们按照亡者的岁数,做相等数量的五色纸旗。用此旗在坟上扎一小圈,叫做“护灵城”。所有的孝子孝妇们要通宵守墓,并不时呼叫死者到“城”里去“躲灾”。偃师、栾川、新安一带若配偶一方先亡,须给生者“留七”,即六天为一“七”。明天是母亲的第一个祭日--头七,今天傍晚我们几个儿女要到“寄埋”处做一些准备工作。
河洛地区丧葬礼俗——以洛阳为例
2010-07-18 13:21:38| 分类: 默认分类 阅读31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河洛地区丧礼保留着华夏最传统的习俗,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葬礼是洛阳民间礼俗里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古以来,无论官方、民间,无论贫富,都将其视为人生礼仪的极重要的一环。
在走进另一个世界之前,垂危之人往往要对亲人嘱咐、安顿一番,或委托别人照顾幼子,或希望女嫁某家,子娶谁人,如同历史的“托孤”。民间认为,若有什么心愿未了,死者会含泪不瞑,这就是所谓的“死不瞑目”,对此,家人一方面振振有词地告慰死者,使其“放心而去”,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合拢死者的眼睛。垂危之人一旦停止呼吸(洛阳人称“断气”),整个丧葬礼仪即开始。
洛阳历代丧葬礼仪可分为浴尸更衣、报丧奔丧、大殓入棺、成服备葬、出殡安葬、除丧守孝六部分。3.1 浴尸更衣
浴尸更衣是死者断气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浴尸是为死者擦洗、梳发、整容,目的是让死者整洁地走。早在周代即已成俗,延至今日。全身洗净之后,就为老人穿上“送老衣”。在这个程序里,主要有以下几个礼俗:
3.1.1“口含钱”
浴尸更衣时,要在死者口中放入一块玉石、珍珠或硬币,以避免死者再生时变成哑吧,所谓“口含钱”或“口噙花”。
3.1.2“打狗鞭”、“打狗饼”
另外,个别县区还要求死者两手不能空着,一手要执用谷草秆拴上麻批所制的“打狗鞭”。一手要握用生面捏成饼系成串的“打狗饼”,以提防冥路上被恶狗咬伤,有似古之“握手”。双脚用麻绳捆在一起,以防所谓“猫惊尸”。
3.2报丧奔丧
“报丧”又叫“赴告”、“讣告”。在洛阳,人死之后,孝子要随即向主子(男死者, 主子为其外祖父母、舅父母和表兄弟。女死者, 主子为其父母、兄弟和侄儿)报丧。报丧是非常讲究的, 孝子需披麻戴孝, 手持哭丧棒, 跪对灶君神位不语。
出门在外的子女及亲友接到丧讯后,要及时奔丧、吊丧。接到讣闻的子女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等,不顾一切地上路奔丧。这里讲究:
3.2.1“望乡而哭”
即亲友奔丧时,临到家们就要开始“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更是要一路哭着走来。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直至有人来劝慰才能止哭并站起来。
3.2.2“硬礼”(“礼钱”)、“全饭”
在洛阳,尤其是农村地区,亲友吊丧时一般都送“硬礼”,或称干礼(钱币或钞票)和纸礼(锡箔或纸锞),还有面粉和活猪(白事用馍多,面粉需量大,助其急需,最为实际)。情深谊厚者,则从急丧家之急出发,抬送丧饭——馒头20斤、菜肴四大盘、稀粥一大桶,俗称“全饭”。也有只送馒头一篮者,叫“半饭”,供丧家及其宾客随时食用。执事人当即记下送饭者姓名及数量,以便事后致谢。
城市目前多为现金,称为“礼钱”。有孝子安排人对来访亲友送的“礼钱”进行及时地进行登记,以此作为日后“还礼”的依据。
3.2.3“跪叩迎接”
亲友来吊丧,孝子要出门跪叩迎接,跪送孝帽和孝布。注意,孝帽的层数、行制,孝布的大小不同,都可以分别出亲疏尊卑。
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来者身份尊卑、年龄老少,孝子必须出门跪迎。这个礼俗目前在城市仍然非常讲究。
3.2.4“披麻戴孝”
孝子贤孙要穿孝服,着白鞋,腰里系麻丝一缕充当腰带,这就是所谓的“披麻戴孝”。孝服多不锁边,断处外露,但“五服”之制不那么严格。
3.3装殓入棺 浴尸更衣之后,家人间将死者移至正屋明间垫有谷草的灵床上,谷草为死者每岁一根,顺放,用白纸盒盖上面部。接着将做好的“纸马”在大门外烧掉(有的是在出殡前才烧),民间认为,是象征着老人骑马上上天。
3.3.1装殓
接下来便是子女在遗体前一次哭悼,初步祭奠及装殓入棺。装殓在洛阳称为“入殓”,死者入殓时的衣服穿戴、下铺上盖,无论贫富都比较讲究,首先要新,里外三新,旧衣不能用来装殓;其次要全,衣裤鞋帽都得有,并且夏穿冬衣,被褥亦如此。
死者在棺内的姿势应为仰身直指,即身体洋面朝上,四肢并拢,这实质是睡眠的,意思是让死者平稳安睡。
3.3.2入棺、“躲钉”
遗体在棺内放稳后,子女及晚辈便抚棺大哭,向遗体告别。然后盖棺封钉,这在洛阳称“躲钉”,躲钉时,工匠及帮忙的人都要大声呼叫“躲钉、躲钉”,意思是告诉死者躲过钉子,以免被钉子所伤。
3.3.3“人主”闹丧
与装殓有关,在洛阳有闹丧习俗,这种习俗基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死者与“人主”的关系,人主如监护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人主。比如男子与族族长,已婚女子与他们的父兄。这种关系平常并不明显,只有到发生纠纷或进行礼仪活动时才显得重要。尤其是已婚女人与人主的关系,在丧葬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人死之后,必须报知人主,只有人主到来,问清死亡原因及丧葬规格等,觉得没有奸诈欺瞒,丧礼的操办也合理,才准许入殓盖棺,否则不得入棺。倘若未得到人主的同意就入殓下葬,忍住有权要求丧家开棺启墓。闹丧的目的是尽可能为死者争得一个华贵的装殓及隆重的葬礼。
3.4 成服备葬 3.4.1成服
死者装殓之后,所有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穿着不同的丧服,叫做“成服”。成服之俗来源于周代的“五服制度”。周代的丧服,按亲疏分为五级,故曰“五服”,即斩缭、齐、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两千多年来,洛阳民间的丧服形制基本上是按五服制度从繁到简,沿续至今。
通常在家守灵的3天内,孝子要戴孝帽,孝女戴孝布。男女孝衣均为大襟,且都无小领,又因有“丑孝丑孝”之说,故皆松而宽。在男女孝衣上合缝处和边沿处,子、女、媳为毛边,其他则为光边。女婿的孝衣独为对襟,称为“孝褂”,其合缝及边沿亦皆为毛边。这些孝婿,亲疏不同,所佩孝布长短各异,佩戴方法也不一样。
3.4.2守灵
装殓入棺之后,通常要摆放在家里正堂3天,由孝子在旁守护。第三天中午过12点后才能抬出家门下葬。
守灵3天,孝子孝女几乎不能离开灵柩,灵柩旁一定不能离开人。孝子孝女通常要求穿上孝服长跪于此。另外,灵柩前通常摆上一张“八仙桌”,其上放香火和一些祭祀的用品,这里一定要注意的是,守灵三天,该香火一定不能灭,否则有“断香火”之说。
3.4.3备葬 出殡前一天,就要开始准备下葬的事宜,通常就是去请出殡安葬时所需的各类执事人首先要请出殡安葬时所需的各类执事人,如点主官、祭道和祀土的“土官”、“阴阳先儿、龙杠头,特别要请一位善于组织、照应的殡仪总管,负责安排各项事务。
同时要布置宅院和灵堂,租借各类所需器物如龙杠、棺罩等;讲究的还要准备放置“魂牌”、“神主”的“灵轿”,置死者遗像的“像楼”,供礼宾、土官和病弱孝眷乘坐的轿车、马车,以及铭旌楼、提吊式檀香炉、传锣、伞扇、瓜灯、群灯、彩旗、撑杆等。另外,要邀请鼓乐队(俗称“响器”,多由女儿出资)。
3.5 出殡安葬
出殡送葬,可谓是整个葬礼的高潮,洛阳在这个程序上,特别讲究一个“隆重”、“风光”和“排场”。
古礼“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个时间实在太长,冬天尚可,夏天则根本无法避免实体的急速腐坏。因而,现在停丧守灵的时期大大缩短,在洛阳民间一般为一、三、五、七天不等。出殡的日子由阴阳相生选定,出殡时间多安排在午后,过了12点才能出门。出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礼俗:
3.5.1启灵
往往安排一个身强力大的人“扛大头”(即背注棺木大头,主要是给扛大头者封钱),其他人抬住棺木两侧,一声令下,迅速抬起棺木移至大门外两根横
放的板凳上,并绑好抬棺的杠子。3.5.2摔盆起杠
盆即放在灵前烧纸用的瓦盆,俗称“老盆”。摔盆有讲究,要一次摔碎,越碎越好,因为这个盆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一次不能摔碎的,被视为非常不吉利。通常由长子摔“老盆”,一般认为:
“老盆”一摔就如令下,扛夫迅速起扛,摔盆者扛起引魂幡驾灵而走。3.5.3出殡仪仗
在洛阳,出殡仪仗的顺序是:吹吹打打的“响器”班子;扛着引魂幡的孝子;手拿花圈及各种明器的帮忙者;着孝服、柱哭丧棒的孝子贤孙;放有七尺红绸的灵柩,最后是送殡的女眷。这里的礼俗讲究有:“买路送灵”,即一路上要有人撇纸钱,俗称“买路钱”,以买路送灵。每当灵柩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便停棺一次,有鼓乐队绕棺歌舞演奏,直至安葬。民众以为,这样既能吊唁了死者,又安慰了丧家,冲淡了丧伤的气氛,使丧礼隆重而热闹。
3.5.4到达墓地
到达墓地之后,先将墓坑整理干净,把随葬的衣饭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的龛内,臊气脚印,据说脚印留在坟墓里会给生者带来不详。
3.5.5棺木入墓
将棺木(目前城市的火葬,就是将骨灰盒)缓缓放入墓坑中填土埋葬。填土先由孝子进行,他们拍成一行,沿着墓边,用手将土里一把、外一把地洒向墓坑和墓外,转一圈为止,俗称“圆坟”。
个别县区讲究“点汤壶”:即墓室封严圆气之后,孝子要亲自执锨填墓道,撂土三锨之后,跪请封墓人一起填土。单棺者封丘为椭圆形,双棺者封丘为正圆形,不能弄错。封丘拢妥,由孝眷手提“点汤壶”(水壶盛满水,撒人白面一把,即点汤壶),沿墓周边哭边洒,叫“点汤”,必须正转三圈倒转三圈,意在画圈为界,纸质孝帽及所有纸扎焚于坟前。
把所带纸扎焚烧,“送别”至此结束。3.6除丧守孝
古语云:“生事毕而鬼事始”,丧葬礼仪结束之后,事鬼事神的各种活动又开始了。3.6.1“除丧”
亡者安葬后,其亲属处理丧后之事,称为“除丧”。洛阳老城一带出殡后,族人立即将灵堂中的铺草等一并清除到门外焚烧,把一块生的带皮猪肉和肉汤埋在原来停棺的地方,以求吉利。将室内打扫清理干净,然后供奉家神。
3.6.2“谢孝”
葬后第二天,孝子挨门挨户向乡里邻里磕头,行酬谢和回送之礼,俗称“谢孝”,标志着丧礼完毕。3.6.3“出殃”
即死者灵魂的“回访探视”。民间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还存在,几天之后要回家探视一次,具体日子由阴阳先生预测。那一天全家人都要离家在外,并且要在院子的树上或木杆上挂一块红布,给死者的灵魂指引方位。待灵魂探视完毕,腾云驾雾踏上归途后,家人即可燃放鞭炮,返回家中。
3.6.4“守孝”
在洛阳,尊亲死后,还要守孝。孝子在一定时间内穿孝并停止娱乐和交际,三年内不许结婚以示哀悼(目前城市一般为一年)。所穿孝服主要是白鞋。第一年,穿白鞋,孝子孝女穿毛边的,孝孙辈穿光边的;第二年,孝子孝女可以穿灰鞋,鞋口沿白边;满三年,孝子孝女及孙辈就穿孝衣到坟上,磕头烧香烧纸脱孝,以示三年守孝期满。家人去世后,第一年春节门上不许贴对联,不走亲戚,第二年可贴蓝色或绿色对联,第三年才可贴红对联。
3.6.5祭祀
祭祀时子孙备供品向死者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要求保佑的活动。在洛阳民间,最主要的祭祀活动有“做七”和“过周年”。
3.6.5.1“做七”
人死后,不管先葬后葬,七天为一个祭奠日,七个七天为“尽七”。子女乃至孙辈都要端上食品、携香火、萡等到坟前祭奠死者。尽七时参加祭奠的人较多,规模稍大一些。
3.6.5.2“过百日”
即人死后第一百天, 家人和亲戚祭奠死者。祭礼较为隆重, 家人要设宴招待前来祭奠死者的亲友。过了百日,隆重祭奠后整个丧葬仪式全部结束。
3.6.5.3“过周年”
即死者的忌日之祭,它从死者葬后一周年开始,连续三年。其规模大于“做七”,特别是过三周年,其隆重程度与出殡之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3.7其他重要的礼俗
3.7.1“哭丧”、“嚎丧”
哭丧是洛阳民间丧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远近亲疏,男女性别的不同,各有约定俗称的限度。死者若没有哭丧或哭丧的人较少,不卖劲,人们认为他(她)人员不好,或者子孙不孝。该哭的人(多位妇女)不哭,别人会认为她不知礼、不孝顺,会讥讽她“白吃饭来了”。哭得种类也颇多,男子多不出声地“泣”,出声也不成调,没有词;妇女则不仅哭出声来还要涕泪交流,哭出调来,哭出词来。所“哭”之词不外乎称颂死者的贤良能干以及他的死给家人、亲族带来的不幸、损失等。哭声之大,声震于耳,故又“嚎丧”之说。
3.7.2烧纸
没有哭丧任务的亲友,他们的责任是烧纸。一般灵柩下方有瓦盆,即前面说的“老盆”,旁边还有纸钱、火柴,吊丧者进门就要跪叩。从人死到出殡之前,所有的亲友都要到场,因此,它可看作是一次亲友与死者的告别聚会,而整个的吊唁、哭丧、筵宴(出殡前丧家药举行筵席以招待宾朋及乡邻帮忙之人),则可看作是话别、饯行,接下来便是隆重的送别。
“ 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当然整个河洛地区丧葬礼俗定有差异。一切主要是根据经济条件而定的。而且,时代在发展,丧葬礼俗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事实上,目前城市地区已经简化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