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专业历史历任校长
介绍
福建医科大学简介、地址及办学性质:
福建医科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37年的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96年4月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地址:福州市交通路88号,福建医科大学办学性质:公办本科院校。
福建医科大学历任校(院)长、代码:
侯宗濂 1937.6~1943.2 李鼎勋 1943.2~1946.7 刘建绪 1946.7~1946.11 黄震亚 1946.11~1954.7 黄开云 1954.7~1957.7
浦敬诠 1957.7~1965.10,1978.10~1983.12 邹宁生 1983.12~1986.9 殷凤峙 1986.9~1992.7康仲涵 1993.9~1997.8 陈丽英 1997.8~2002.9 陈元仲 2002.09~至今福建医科大学国际代码 :10392。
福建医科大学所设院系与专业学科:
福建医科大学学校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协和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和体育教学研究部、研究生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20个学院(部);有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康复治疗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英语、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等24个本科专业(方向)、、、、。
福建医科大学学籍档案、历史沿革:
福建医科大学高等学校学籍档案包括:个人基本资料、本人学历及社会经历、自我鉴定表、班组和班主任、系科、及学校意见表、新生体检表、学年评语表、学生学籍表、学生成绩表,还有录取通知书等。1937年 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创立,首任校长为侯宗濂,并有“附设省立医院”,即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 1939年 学校更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 1949年 福州解放,学校更名为“福建医学院”,“附设省立医院”亦更名为“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1950年 福建省政府决定“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与福州医师公会“合组医院”合并,命名为“福州合组医院”,并被指定为福建医学院的教学医院;1954
年 “福州合组医院”改称“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并隶属福建医学院 ;1959年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前身“福州中国协和医院”正式成为福建医学院的附属医院;1966年 “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被更名为“福建医学院附属工农兵医院”,“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被更名为“福建医学院附属反帝医院”; 1982年 学校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 学校改为现名,即福建医科大学,相应的附属医院亦更改为现名。
本文由:http://www.teniu.cc http://www.teniu.cc整理发布。
第二篇:福建医科大学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创建于1937年,经过77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优良校风,成为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属医科大学。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上街、台江2个校区,占地1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福建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文明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校务公开”示范校、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和省级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临床教学部、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协和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研究部、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个学院(部);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麻醉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康复治疗学、应用心理学、药物制剂、英语、基础医学、临床药学、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医学影像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医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药物分析等25个本科专业;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在校生23500多人,其中全日制的本科生13000多人、博士研究生240多人、硕士研究生2100多人,各层次面向全国招生,并招收港澳台侨生和外国留学生。此外,学校已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的成人医学教育办学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9492人(含附属医院),其中校本部952人。在126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占68.70 %,高级职称占69.17%。博士生导师112名,硕士生导师610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8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0人,福建省“百人计划”人选6人,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人选1人,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9人,福建省优秀专家23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3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4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14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1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17人,福建省优秀人才6人,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6个,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1人。
学校现有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口腔医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附属第三医院正在建设中,同时在福建省设有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附属漳州市医院、附属泉州第一医院、附属三明第一医院、附属龙岩第一医院、附属传染病医院、附属闽东医院、附属南平第一医院、附属福州第一医院、附属武警福建总队医院、附属宁德市医院等非直属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12所。此外,有临床教学医院32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网络,有效保障了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校现有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机构87个,福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中医药二级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培育)1个,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成果显著。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华高血压杂志》和《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图书馆面积2.56万平方米,图书、资料266万多册,是福建省医学图书中心馆。
学校正在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实现学校新一轮发展,努力成为海峡西岸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预防保健中心,跨入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
基础医学院简介
基础医学院成立于2001年1月,前身是基础医学部,始建于1959年。学院现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基础医学4个二级学科)、基础医学与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基础医学与生物学各二级学科)。目前,学院负责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本科和四年制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以及根据学校本科教育分段式培养模式,还负责五年制和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前三年的培养工作。学院现有本科生3500余人,博士研究生51人,硕士研究生169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230余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54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6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闽江学者4人;福建省创业创新人才计划(百人计划)人选2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入选国家级、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2人。
学院现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消化道恶性肿瘤)、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干细胞转化医学)、1个省“211”重点学科(分子医学)、1个省特色重点学科(基础医学)、4个省重点二级学科(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和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感染与肿瘤、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脑老化与神经变性疾病、医学生物信息学)、3个校级重点学科(分子医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以及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2支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有福建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中央和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3支省级教学团队(病理学教学团队、人体解剖学教学团队、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7门省级精品课程(病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机能学)和2门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医学分子生物学、高级病理学)。
学院曾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福建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福建省青年科技奖8项;运盛青年科技奖1项。近五年来,获得各类科研基金资助184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科技子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项,教育部博士后基金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58项,省科技厅项目9项,省教育厅/卫生厅项目48项,资助省属高校项目3项,省卫生厅青年项目10项,教育卫生联合攻关项目5项,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3项。先后在SCI源期刊和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学院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联系,先后于日本奈良医科大学、台湾阳明大学、香港大学医学院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我院学生曾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等表彰,学生参与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多次获团省委“优秀社会实践队”称号。
公共卫生学院简介
公共卫生学院前身为卫生系、预防医学系,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早期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少数院系之一。经过50多年不懈地努力与发展,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和学士等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结构体系。现有专职教授与副教授31人,博硕士生导师30余名,(含挂靠单位)。1986年开始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4年开始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迄今,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5名,硕士研究生300多名。目前在读研究生12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人。2013年获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福建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单位。
学院设有预防医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营养与食品安全学系、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系、卫生管理学系、卫生法学与卫生政策学等6个学系和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人才培训中心等。2007年成立福建医科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所, 2010年成立福建医科大学卫生政策研究中心。有福建省卫生厅、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近30余个校外教学基地,其中包括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挂靠单位—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它们共同承担了博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教学基地中有兼职教授副教授57人,博硕士导师11人。
学院已获国家级预防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十二五”国家级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具有福建省重点高校“环境与健康”重点学科、预防医学省级重点教学实验室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及卫生毒理学等7门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30多项。近5年,先后承担各类纵向科研课题7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2项,省科技重点、重大项目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5项),发表科技及教学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学院广泛参与国际或校际学术交流,与日本长崎大学医学部、台湾台北医学大学、元培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协作关系,并每年选送优秀研究生及本科生赴台交流学习。已培养各类中高级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人才6000余人,为海峡西岸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药学院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于2000年4月开设药学本科教育,是一个具有全日制与成人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学士-硕士-博士等多种人才培养层次,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集教学、科研、开发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等药学教育机构。设有药理学系、药物分析学系、药物化学系、药剂学系、天然药物学系、基础化学系、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学系7个学系,以及2个省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肿瘤免疫与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拥有福建省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福建省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纳米医药技术实验室和福建省中药药理重点研究室6个省级研究机构,拥有新药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蛇毒研究所和免疫治疗研究所4个校级新药研究机构。
师资力量 药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6人,其中教授及正高级职称19人,副教授及副高级职称26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1名。师资队伍中引进福建省百人计划高层次人才和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各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人,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首批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1人。“以学科建设促进药学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药学院教授担任了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药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重要学术职务。
专业特色 现设有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生物制药和药物分析5个本科专业,其中药学本科专业为福建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药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福建省高校药理学重点学科和福建省高校药学特色重点学科。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数达1300余人和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195余人,为医药行业培养输送了本科学生2420人和博士研究生32人、硕士研究生233人的药学专业人才。学院拥有《药理学》、《药物分析》、《分析化学》、《卫生化学》和《药物化学》等5门省级精品课程,《药理学》1门省级优质硕士课程,1个省级药理学教学团队,1个省级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省级药理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药学院根据专业科学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设有规范的实习基地,拥有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择业就业的能力,近年来,药学院本科生就业率达96.5%以上。
实验室建设近年来,学院以福建省重点高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购置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较好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现学院实验室面积近14000平方米,配备有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高速逆流色谱仪、流式细胞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多功能酶标仪红外光谱等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价值近3500万元,形成了一个集药物化学、药理学、临床前评价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性的新药研究创新平台。
药学院获批建立的部、省重点实验室 机构名称
中央与地方共建药理学毒理学基础实验室 福建省高校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中药药理重点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中药药理科研三级实验室 福建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
平潭产业创新联合研究院纳米生物医药技术研
成立时间 2005年 2006年 2003年 2008年 2009年 2009年 2011年
批准机关 国家财政部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发改委 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福建省政府 福建省教育厅 究中心
福建省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
肿瘤免疫与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医科大学纳米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3年 2015年 2015年
福建省科技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 福建省教育厅
科学研究与成果近年来,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5项,资助经费907万元;近5年共获得各类科研基金资助126项,省部级项目93项,共获项目经费2400多万元(含横向课题经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2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1项,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药学院在新药研发方面已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新近在福建省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内建立三个肿瘤研究转化技术平台,分别是(1)针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先进理论,建立肿瘤单克隆抗体生产孵化器;(2)建立肿瘤免疫CAR-T细胞治疗中心;(3)针对肿瘤重要靶点,建设一个集药物设计、合成、筛选、活性评价为一体的肿瘤小分子药物研发平台,为我省的新药创制与产业化提供创新源头和核心技术、关键性、共性技术的支撑。重点构建了抗肿瘤药物研究、神经精神药物研究、生物肽生化药理研究、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新型热休克90抑制剂抗癌作用的分子机理,褪黑素镇痛和抗吗啡依赖作用及其中枢机制,钩吻生物碱抗慢性疼痛,生物传感器在药物分析和疾病诊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目前正在开展国家1.1类抗癌新药临床前研究2个;获得具有开发前景的药用活性物质30多个。近年来,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国家专利授权20项;累计发表科研论文450余篇,SCI源期刊收录论文170余篇;药学院还成功承办了“第七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和“第七届全国生物毒素学术会议”大型全国性学术会议,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审稿会,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人卫版第七轮规划教材定稿会议,2011年医学科学前沿暨第四届分子靶向药物研究与应用研讨会,以及2012年海峡两岸天然活性产物学术研讨会,2014年成功举办全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规划(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基础化学》编委定稿会,每年举办药理学年会,邀请国内外药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或带头人(如台湾嘉南药理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的药学专家)参与年会报告及交流;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学术会议,进行国际或校际学术访问、近年教师已有多人次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访问或至重点实验室开展工作等,扩大学院的影响,增强了与国内外同仁的交流合作。
护理学院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前身为护理学系,创办于1985年。创办初期为三年制专科教育,1992年始成为福建省护士高等护理学专业专科、本科自学考试的唯一主考单位,1994年开设护理学本科教育,1999年开始招收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年招收老年护理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4年增设助产专业(校内方向)。目前已成为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完整教育体系,以及普通全日制、成人业余教学、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的护理学专业教学机构。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77人,其中高级职称47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5人。专职教师中90.48%获硕士以上学位,目前在读博士2人,校骨干教师4人,学科带头人姜小鹰教授荣获第43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学院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表彰及荣誉称号。学院设有5个教研室及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了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已建设成为具有整体化、多功能、开放式以及先进性、网络化等特点的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心,为专业技能教学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学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8名,博士研究生4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39人,由姜小鹰教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2012年获得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2013年获得省优秀博士论文三等奖。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7项国家教育部以及13项省教育厅的教改工程建设项目和成果,在全国护理院校中名列前茅。获得国家级、省级、厅级各类科研成果奖52项,国家专利技术9项。近3年来获得教育部基金项目2项、省、厅级基金项目45项,先后在国内外相关刊物发表研究论文近400篇。与新加坡、菲律宾、芬兰、瑞典、丹麦、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的护理院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是两岸四地“华夏高等护理教育联盟”创办院校之一。
随着社会对高级护理人才需求的增加,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院秉承“精品、精致、精英”的办学理念,不断进取,以“省内领先、国内一流、面向世界”为发展目标,努力“办出特色求发展,打造品牌争一流”。以优秀的师资、优质的教学,培养引领未来的杰出护理人才。
口腔医学院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始创于1984年,经过31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福建省口腔医学教学、医疗、科研和预防的中坚力量,引领着福建省口腔医学学科的发展。
学院1998年成为口腔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成为口腔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10年成为口腔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已形成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每年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150余人,在校学生规模达近700余人。学院拥有国内外先进教学设备,并在省内建成17个口腔医学临床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提供优越条件,每年以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教学质量为省内和国内外输送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学院至今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231人,博士研究生16人,目前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52人,博士研究生6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8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学院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0人,福建医科大学学科带头人6人,福建医科大学青年骨干教师9人,多名专家在全国高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或委员职务。
学院、医院目前拥有国家级口腔临床医学重点专科1个,福建省级口腔临床医学重点专科2个,口腔医学专业为福建省省级特色专业,口腔医学实验室为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有福建省级精品课程4门,福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福建省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
学院在十一五期间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及教育部、卫生部、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译著18部;参编教材6本;发表学术论文460余篇,其中在SCI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6篇,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福建省医学科学技术奖、福建省教学成果奖、运盛青年科技奖等多项省级科研、教学奖励。全院师生员工正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并将努力把我院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口腔医学院校和现代化医院而奋斗。
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简介
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9月,下设医学检验系、麻醉学系、医学影像学系、眼视光学系和康复治疗学系。学院有博士、硕士生导师40多名,可招收临床检验诊断学、麻醉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眼科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等硕士专业研究生。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800多人,研究生100多人。
学院汇聚了我省最优秀的相关专业技术专家。现有专兼职教师近300人,其中高级职称20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福建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福建省优秀专家5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学院重视科研工作,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和科研平台建设。现有五个学系的教学实验室,总面积达2000多m2,拥有仪器设备超过1000台,总资产1000多万元。与美国、奥地利、荷兰等多个国家、港台地区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与知名专家教授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渠道。近年来,学院专兼职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等课题50余项;在国内外各级杂志上发表论文700余篇;先后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5项、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医学科技奖二等奖6项、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0项。
学院注重抓好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我国医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院将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着力加强医学技术类专业建设,逐步构筑以理为主、医理相结,具有鲜明医学技术类专业特色的学科专业发展之路,努力造就更多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人文学院简介
人文学院成立于2006年,前身是人文社会科学系,是我校顺应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趋势,拓展人文社会健康领域、完善现代健康教育与研究体系的体现。人文学院以“人本、求是、创新、至善”为理念,坚持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并举之路,为社会培养高级实用型心理行为健康维护人才。
学院设有2个系部(应用心理学系、社会工作系),2个教研室(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就业指导教研室),1个实验教学中心(校心理与行为实验教学中心),3个研究中心(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校女性研究中心、校医学人文研究中心),2个省属基地(福建省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鉴定站、福建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培训基地)。
学院依托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浑厚的办学底蕴,通过学院教职员工的长期努力,医学心理学(2009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社会工作专业(2009年)和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年)先后被确立为福建省特色专业、社会工作专业(2010年)还获得省级创新培养人才实验区立项、应用心理学专业(2012年)获得省级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立项、社会工作专业与台江区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共建基地(2012年)被作为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心理行为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被确立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项目。
学院的绝大部分教师为双师型教师,既具有高水平的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心理与行为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多导生物反馈系统、行为观察与分析系统、128导事件相关电位系统、眼球运动轨迹追踪仪以及近红外成像系统等,总值近千万元的现代化心理行为教学与研究设备。中心环境优美,是学院心理行为实践训练基地。
学院拥有20多所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实践教学基地。各专业教学基地均为省内本专业领域的领袖。
学院每年承担十数项科研任务,内容涉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卫生、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教学和研究水平处于省内本专业领域的领先位置。
学院承担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2008年开始招收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已经培养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学两个方向硕士研究生6名,毕业生均就业于省属高校与三甲医院。学院于2014年获得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教学基地紧密协作,培养既具有系统专业理论,又能够胜任专业实践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第一临床医学院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我省目前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专业技术人才高度密集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之一。医院创建于1937年,1993年被国家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爱婴医院”,1995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福建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2005年医院成建制接收福建炼化公司职工医院,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闽南分院。2011年初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和挂靠其内的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成建制整合并入我院,成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病性病分院。医院本部坐落在福州市中心乌山风景区南麓,目前本部占地面积105亩,核定床位2500张,职工总数3000多人,其中正、副高职称人员540人,医师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超过总数60%以上。年门诊量237多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近8万人次、年手术量2万3千多台。医院科室齐全,实力雄厚。有临床、医技科室60个。其中,神经内科、整形外科、普通外科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福建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神经内科、骨科、神经外科为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为福建省医学重点学科;高血压、骨科专业为福建省医学领先特色专业;神经病学、高血压、腹部外科、耳鼻咽喉科、眼科专业被福建省科技厅定为优先发展学科。拥有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福建省腹部外科研究所、福建省骨科研究所、福建省眼科研究所、福建省耳鼻咽喉研究所、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等7个省级研究所。2003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中合作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护理学会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6项(其中合作2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3项(其中合作4项)。近三年来(2012-2014),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合作 6项),省、厅级科研项目352项。先后在国际权威刊物和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1 余篇,其中被SCI录用的有224篇。学院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省内30多家市、县级医院建立友好协作关系。
医院自1954年被福建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前身)确定为附属医院起,开始承担临床教学任务。1995年成立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系,2000年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院拥有临床博士后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目前在院研究生近700人。学院设有39个教研室(组),现有教师800余人,其中教授76人、副教授161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19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8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入选国家级、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次;福建省优秀专家1名;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1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福建省师德标兵2人,福建省优秀教师3人,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 ;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5人,校青年骨干教师68人。承担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检验、影像、麻醉、眼视光、康复等10余个本科专业1000余人的临床教学任务。拥有内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眼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内科学教研室、眼科学教研室等2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院拥有近1000平方米临床医学培训中心,是美国心脏协会(AHA)授权的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2013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配备无线智能模拟人Simman 3G、模拟仿真SIMoneTM分娩模型等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具,承担多专业多层次临床技能培训、考核工作及承办各类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并按AHA标准开办BLS和ACLS培训班。学院代表福建医科大学分别在2011年、2012年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竟赛,获得第二届华东赛区团体二等奖和2项单项冠军、第三届华东赛区团体一等奖和1项单项冠军、第三届全国总决赛团体二等奖。2014年“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第二临床医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成立于2000年,学院自1998年及2003年分别开始培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至今已培养博硕士475人,目前在院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83人、本科及大专生253人,是闽南地区规模较大的医学类博硕士培养单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426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10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6人。学院临床教师在各级和各种学术组织任职,其中兼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委员共9名;福建省医学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2人;福建省医学会委员124人。现有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入选国家级、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卫生厅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医学院注重医疗技术创新,大力开展医学科学研究。近年来学院曾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省、厅级基金等项目475项,在国际权威刊物和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15篇,SCI源期刊187篇,获得专利10项。学院共有教研室19个,分别为内科学、外科学、麻醉学、诊断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眼科、耳鼻科学、中医学、影像学、核医学、皮肤性病学、口腔学、护理学、药学、医院管理、传染病学及精神病学。
学院的临床教学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泉州地区现代医学的发祥地,是我省主要的医疗、教学、科研基地之一,是闽南地区最早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始建于1881年,为英国教会医院,原名“惠世医院”。1952年,改为晋江专区第二医院。1973年归属福建医科大学,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3年成为福建省住院医师培训试点单位,2001年成为福建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单位, 2010年成为福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单位。医院目前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5个,分别为内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外科、外科-神经外科方向、外科-胸心外科方向、外科-泌尿外科方向、外科-整形外科方向、骨科、妇产科、耳鼻咽喉科、眼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先后为医院及社会培养了157位住院医师。医院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治院方略,近二十多年来,在相关学科带头人开拓领导下,多个二级专业跃入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医院提出“一年开好局、三年见成效、五年实现跨越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及“发展特色、保障重点、带动整体”的学科发展思路,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支气管封堵术、眼视光学与低视力康复、心血管疾病的胎儿起源研究等专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过敏免疫风湿病学、胎儿和介入性超声、支气管镜介入、脑卒中筛查、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微创技术、粒子植入、骨科生物力学、PICC等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风湿病与自体免疫病学是福建医科大学重点培育学科,医院是国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卫生部骨质疏松性骨折二级预防项目协作单位、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卫生部和中国残联认定的低视力康复工程试点单位、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是福建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福建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主任委员单位,是福建省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救治网络医院,是泉州市疑难急危重症和孕产妇抢救中心。2014年,在国家级呼吸内镜培训基地书面评审中,位居全国第三位。
医院高度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美国纽约大学、日本山梨医科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荷兰自由大学等机构及学者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三年医院应邀出席国际会议并作专题发言32人次,31位国际学者来院开展学术交流,派出15位中青年骨干到美国、德国等国家研修。
“博大精深、仁心惠世”为百年老院的当代院训,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发挥人才优势,促进科研、教学工作快速发展。践行“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的双使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
协和临床医学院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为创建于1860年的福州圣教医院与创建于1900年的马高爱医院合并而成,是八闽现代医学的发祥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现为一所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现有开放床位2211张,年门诊病人近19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8.7万余人,开展各类手术8.2万余台。临床科室齐全,实力雄厚,拥有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普通外科、烧伤外科、老年病科和临床护理六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血液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普通外科、烧伤外科、老年医学科和临床护理八个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心血管内科、内分泌内科、胸外科、小儿神经医学心理学等七个专业跻身省内10个首批重点专科与领先医疗特色专业。血液病学专业是我省“211”工程唯一的西医临床重点学科。医院拥有血液病、内分泌、肝胆外科、消化系疾病、烧伤、老年医学、临床免疫、胸心外、冠心病、神经外和超声医学11个省级研究所,以及整形研究室、耳鼻咽喉研究室、泌尿外科研究室、消化道肿瘤研究所、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研究中心、变态反应性疾病研究中心、脑血管病研究室、心脏中心、口腔牙颌面畸形防治研究室和肿瘤中心10个挂靠医院的校级研究机构。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教育部、省教育厅、科技厅等大量科研课题,先后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436项省、部级等科研成果奖,获得专利16项,近五年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美国、澳大利亚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1995年医院成立福建医科大学协和临床学系,2000年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协和临床医学院。1986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2001年起接收临床医学博士后进入福建医科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导师类别涵盖临床医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经过多年的深化改革和开拓进取,学院现已形成包括博士、硕士和学士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规模和师资队伍逐年扩大,结构更趋合理,设有43个教研室(组),专任教师804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182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部级优秀专家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厅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8人,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5人;校青年骨干教师16人。2010年学院对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厦门市中山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州市第四医院、三明市第一医院和莆田学院七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归并管理,导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在招生的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147人。
学院承担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麻醉学、口腔、药学和护理学等本科专业的临床教学任务。拥有省级精品课程:《实验诊断学》,校级精品课程:《内科学》、《外科学》、《检体诊断学》、《儿科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检体诊断学和实验诊断学教研室5个校级教学团队。设有5个实习教学基地,1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2012年被评为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013、2014年,学院代表福建医科大学先后荣获第四届华东区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全国临床技能竞赛三等奖和第五届华东区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及两个单项奖。2015年,学院负责培训,主要由我学院学生组成的福建医科大学代表队,荣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区比赛一等奖及五个单项奖。
2009年学院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和耳鼻咽喉科学专业获得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资助共计88万元,主要用于研究生培养和对取得重大学术成果的研究生进行奖励。学院每年培养博硕士研究生近300人。近五年,有100多人获得优秀研究生称号,40多人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干部。在培养过的博士生中有4人获得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8人获得省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9人获得省优秀博士论文三等奖,其中内科学血液病专业李晓帆博士获得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省立临床医学院简介
省立临床医学院成立于2001年9月,前身是成立于1995年的省立临床医学系,1984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是省内最早开展医学硕士生培养的单位之一。2010年对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福建省老年医院、漳州市医院、龙岩市第一医院、宁德市医院等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归并管理。经过不断改革开放和开拓创新,学院现已形成包括博士、硕士、学士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规模与师资力量不断扩大,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先后承担20多个专业的临床教学任务,目前有博士培养点6个、硕士培养点24个、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7个。现有在岗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9人,专业学位硕士导师49人。目前在校研究生260余人。
学院临床教学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始建于1937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公立医院。目前,院本部占地面积38858平方米,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500张,实际开放2380张。全院围绕“本部做强、北院托管、新院做大、分院帮扶”的总体思路,稳妥推进医疗集团的组建进程。省老年医院(北院)采取“融入式”托管,由我院负责管理。建立了以分院形式的更紧密的支援帮扶新模式,武夷分院依托本部综合优势,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省立金山医院)列为2011年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福州市民生工程战役项目,占地面积200多亩,规划床位2000张,一期工程建设门急诊、床位500张,2015年5月顺利开业。福建省急救中心、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省保健服务中心、省临床检验中心亦设在院内。
医院专业设置齐全,设有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46个,药学部、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等医技科室13个,设有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省急诊医学研究所、省胃肠病研究所、省老年病研究所、省核医学研究所等省级医学研究所5个,省心脏介入治疗中心、省消化内镜中心、省微创外科治疗中心等省级医学中心3个,临床检验、急诊、高压氧、病理、影像医学、病案、心血管介入、护理、感染性疾病等省级专业质控中心9个。福建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福州市120指挥调度中心以及全省唯一的宁养院和全国唯一设在综合性医院的赴美移民健康体检中心均设在医院。
全院现有在岗职工3700余人,其中博、硕士人才560多人。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心脏大血管外科、护理被列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是省科技厅的优先发展单位,消化内科、内分泌科、普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外科列入省科技厅优先发展学科。心内科、心外科、消化内科被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批列为省医学重点专科,糖尿病专业被列为省领先医疗特色专业。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是全省医院系统唯一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并获省科技厅资助建设全国第一个心血管病领域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平台。2009年获批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内科学创新基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导管消融和植入器械)培训基地、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四级妇科内镜手术培训基地培育单位、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培育单位、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以及远程病理会诊中心均获批设立。
近10年来,中标各类课题491项,获得科研经费2418万元,获得科研成果奖93项(省部级二等奖12项,省部级三等奖36项)。每年完成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近100项。在全国性专科学会任职的专家有30位,在省级各专科学会任职的有116位,全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20多位专家分获中央保健工作突出贡献者、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运盛青年科技奖、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每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多项,一大批新技术、新疗法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医院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美国蒙山纳医学中心结为友好医院,与新加坡心胸外科中心、日本冲绳中部病院建立友好协作关系。近年,又与美国布鲁克林医学中心、德国国家(柏林)心脏中心达成缔结合作关系,进一步推进国际间交流。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科教兴院、质量建院、人才立院,致力于创建数字化医院、人性化服务、花园式环境,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建设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以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努力为国内外病人提供更好更多的医疗服务,为保障人民健康、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新的贡献。
福总临床医学院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成立于2001年12月,1989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2010年学院对四七六医院、一七四医院、一七五医院三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归并管理,导师队伍不断壮大。学院设有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7个博士后带教学科,2016年招生的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9人。此外,医院每年还承担学校200余名本科生临床大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教学任务,每年接收军内外进修生200余人次。
学院的临床教学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原九三医院)又称东方医院,建于1949年8月。医院由院本部、莆田九五临床部、宁德442临床部、福州476临床部组成。医院院本部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570亩),医疗用房面积10多万平方米。医院院本部开展床位2300多张,年门诊量达近186.5万人次、年住院量7.18万余人次,年手术量2.79万多台次。医院技术力量雄厚,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专家近300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19名、硕士学位者221名,在国家、军队及省级担任学术职务490多人次,其中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学科带头人5人次,全军级学科带头人9人,军区级、省级学科带头人120人次。
医院拥有国内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设备,设备总值已超过7亿元,主要有PET-CT、磁共振仪4台、高速CT2台、全身γ-刀、ECT、DSA、数字胃肠机(DR)、数字拍片机(CR)、头颅X-刀、检验自动化流水线系统、全层流净化手术室等。
医院院本部设有53个专业学科,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重点学科、国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防治基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建设项目(器官移植科);2013年被科技部认定为环境影响早期个体发育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现有9个全军级重点学科: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全军细胞与器官移植研究所、全军儿科疾病诊治中心、全军妇产科中心、全军微创神经外科中心、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研究所、全军临床药理基地、全军医院信息化研究与技术支持基地、全军卫生音像制作中心;14个南京军区重点学科:军区普通外科研究所、肝胆外科研究所、骨科研究所、肿瘤中心、肾脏病中心、呼吸内科中心、中医中心、消化内科中心、糖尿病诊疗中心、药学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和白内障中心。拥有福建省和全军重点实验室各1个:全军组织修复与器官重建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移植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器官移植是医院的主要特色,已先后开展肾脏、肝脏、肝-胰-肾、肝-肾、胰-肾、心脏、心肺、肺脏、角膜、骨髓等移植,手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国内重要的大型器官移植中心之一。同时,医院在肾脏病、肝胆疾病、女性尿失禁、脊柱疾病、颅脑疾病、老年病、心脑血管病、消化病、肿瘤等疾病诊治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医院开展的临床检验技术、血液净化技术、放射介入技术、病理诊断技术、微创技术、超声诊治技术等处于军内外、省内外先进水平。
医院科研能力较强、研究水平较高。近三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获批国家科技部重大支撑计划项目1项,获批“863”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3项,获各类课题资助3870万元;获军队和省部级科技(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5项;获得专利45项;在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1860篇,发表SCI论文128篇,谭建明副院长的原创性临床研究论著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JAMA》上,单篇影响因子30.026分;主编专著16部;主办《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和《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2本期刊。
医院重视科学化管理工作,1998年以来,医院建立了以信息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国家金卫工程“军字一号”,有67台服务器、2500多个计算机工作站联网并正常运行,使全院日常医疗、护理、教学、办公实现数字化。2007年成为全国和全军数字化医院建设试点示范单位之一。
医院重视全面建设,坚持正确的办院方针,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团结、奋进、德高、技精”作为院训,以质量效率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严格执行医疗护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三篇:福建医科大学党委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福建医科大学党委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2003年1月,我校召开第五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本届党委。近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学校党委领导班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校跨入国内省属同类高校先进行列为目标,围绕“教书育人,救死扶伤”双重使命,团结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医护员工,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和让人民满意的附属医院,实现了各项事业的平稳发展和学校的和谐稳定,形成了人心凝聚、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党委执政能力和水平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强不强,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领导班子,有什么样的的领导干部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执政成效和工作局面。领导班子是学校的核心,领导班子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工作大局,事关学校事业发展的成败。我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班子建设加强了,学校事业的发展速度就会加快,什么时候班子建设忽略了,就会贻误工作,阻碍发展。为此,在五届一次全委会上,校党委领导班子明确提出:新一届校党委要继续以“团结、务实、开拓、坚强”为目标,大力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学校领导班子自身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提高素质,才能肩负职责,胜任工作。为此,校党委领导班子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认真组织理论学习,始终把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的根本,坚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政治学习,不断完善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做到有时间保证,有严格的考勤制度,有完善的学习计划,有学习心得的交流和体会,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思想、工作和学校实际,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达到新境界。此外,班子成员一直注意学习和掌握高校工作规律,使自己从熟悉某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向社会主义教育家方向努 力。领导班子成员大都能挤出时间学习领导科学和教育学知识,学习计算机等现代科学知识。学校建立了领导听课制度,党委领导深入课堂听讲,了解和熟悉医学专业知识;行政领导则侧重听政治理论课,重视理论修养和提高,学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在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理清了学校的发展思路,将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处理好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学科建设与专业设臵、改善办学条件与师资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互协调。在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明确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坚持跨入国内省属同类高校的先进行列为学校奋斗目标。遵循科学发展观,编制了《福建医科大学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12个子规划,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进一步引领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向着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医科大学目标迈进。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决策机制,制订了《中共福建医科大学委员会工作规则》、《福建医科大学工作规则》等规章制度,健全党委常委会的决策程序。凡属重大决策,都由党委集体讨论,不允许个人说了算。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党政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一致。学校建立了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例会、学院院长例会、附属医院院长书记联席会议和党政工团联席会议等制度,重大问题都集体研究决定,重要事项及时沟通、通报;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和决定各种重大事项;每年召开一至二次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和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及时通报学校工作情况,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每年召开校领导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搞好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重大决策的出台和重要问题的处理,及时向中层干部和党内外通报情况、征求意见。我们通过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依法办事、照章办事的能力,把学校各项工作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关工委等群众组织、民主党派和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学校被评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和“校务公开”示范校。
三是加强作风建设。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的根本问题、关键问题,是赢得群众信赖拥护,增强领导集体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作风建设的好坏,决定着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几年来,校党委领导班子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特别是对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回顾自身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方面的情况,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着力加以解决,切实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进一步树立推动工作、为民负责、公正廉洁的形象,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受到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的肯定和拥护。2005年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时,广大师生医护员工对校党委领导班子的满意度达98.55%。
二、抓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然要求。我们提出要实现跨入国内省属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的目标,就必须切实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近五年来,校党委始终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位臵,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保证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我校连续几届被评为“福建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文明学校”。
一是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增强学校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和基础。校党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及时把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好、善于做群众工作、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中青年骨干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领导班子始终重视做好学院、部处班子的调整、充实工作,切实加强干部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认真执行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谈话 制、试用期制等。2006年,顺利进行了处、科级干部的调整轮岗工作,处级干部调整52名,涉及校部机关15个部门和8个学院;科级干部调整48名,涉及校部机关16个部门和9个学院。强化干部队伍的培训教育工作,以党校为阵地,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理论学习研讨班、培训班、读书班等,提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2003年以来,校党校举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班等各类学习班、培训班4期,参加学习519人次。
二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基层党组织的设臵方式和工作方法,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行为,学校现有的6个分党委,9个党总支,3个直属党支部,134个基层党支部都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圆满完成换届选举工作。近五年来,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组织开展了235项以增强党建工作活力为主题,以提高党支部活动质量为目标的“立项活动”,其中7项活动优秀成果获得省委教育工委的表彰。高度重视在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2003年以来,全校共发展新党员1169人,其中教职工148人,学生1021人。截止今年6月30日,全校学生党员比例已达10.23 %,研究生党员比例达到30.58%,专任教师党员比例达到50.94%。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决策。按照省委和省委教育工委的部署,我们学校在2005年集中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建立健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上级党组织的表彰。
三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医护员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到学校教育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结合重大节日和历史纪念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例会、辅导员学习例会制度,及时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成立了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开展学生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规定,配备配齐学生政治辅导员,努 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2003年以来,有6人被评为福建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今年教师节前夕,有1人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青年志愿者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作,每年都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三部委的表彰;在全国、全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成绩显著。
四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党风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在班子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实践证明,只有班子成员人人做到廉洁自律、克已奉公,党委才会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群众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才有信心。为此,我们认真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省委贯彻《意见》的要求,在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监督制约、案件查处等方面都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努力把反腐倡廉要求融入学校各项业务工作,着力拓展源头治腐的工作领域。强化廉政教育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在党员干部中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组织处以上干部认真学习《新时期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程》和《从政提醒——党员干部不能做的150件事》等材料,编印4000册《校园廉政文化学习读本》分发给师生,在校园网主页开设“廉政每日赠言”,至今已登载近400则倡导廉正、励志进取的名言警句,定期在校园宣传橱窗刊出《廉政文化建设专栏》,连续3年召开应届毕业生廉洁行医教育座谈会。强化反腐倡廉制度建设:2005年以来,制定和修订、完善规范廉政教育、完善监督检查的规章制度16项,转发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促进廉洁自律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文件18项,编印了《福建医科大学基本建设制度汇编》,努力做到用制度管事管人,用制度约束权力,促进了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进一步完善了全校处级干部廉政档案,聘请了一批党外人士担任学校特邀监察员,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建设、物资采购、财务管理、人员招聘、干部选拔、考试招生、教育收费等方面的监督,注重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认真做好信访和办案工作:通过对信访问题的调查及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针对反映出来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与薄弱环节,加 强整改和完善,发挥办案治本功能。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求各附属医院,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和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等工作,加强医德医风宣传教育和行业作风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抓好学校改革与发展,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用科学发展观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坚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办学层次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本科专业(方向)从2002年的11个增加到目前的22个,招生范围从福建省逐步扩大到北京、上海、新疆等15个省(市、自治区)。全日制在校博士生从2002年的40人增加到2007年的159人,硕士生由519人增加到1579人,本科生由4003人增加到9327人。2003年11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的八所高校之一。
二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通过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12月,我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5年来,我校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均达90%以上。2003—2006年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84.9%、96.8%、96%、95.5%,同比全国平均通过率高23.8、23.9、25、28个百分点。2004年,我校毕业的学生还夺得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状元。
三是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通过稳定、培养、引进、提高并举,营造“成才有途径、工作有环境、生活有改善、发展有空间、事业有成就”的环境,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教职医护员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由2002年的93人增加到目前的189人,还有134人仍在攻读博士;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由2002年的43%上升为目前的66%,具有高级职称的由2002年的59%上升为目前的60.6%;博士生导师由16人增加到54人,硕士生导师由263人增加到469人;教授的平均年龄由2002年的50.31岁下降到44.35岁;45岁以下的教 授由11人增加到50人。目前,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优秀专家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0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第三层次人选56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8人,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
四是学科、学位点建设和科研成绩显著。结合实施省重点建设高校项目,对学科进行调整改造,优化学科结构,遴选确定一批重点建设学科,并根据条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目前拥有福建省重点学科13个,省科技厅优先发展学科8个,学校重点学科6个。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整合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构建学科创新平台。目前拥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3个,药理学与毒理学实验室获准成为国家财政部与福建省共建项目,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神经生物学相关技术平台、基因功能模式动物技术平台和动物实验技术平台被省科技厅列为计划支持项目。2003年以来,学校新增了20个三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三级学科硕士点,实现了二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博士点覆盖学科从临床医学扩大到基础医学、药学和口腔医学。目前,全校有三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个、三级学科硕士点5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加强项目立项和成果申报的组织,不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整合校内现有人才和设备资源,加强项目立项和成果申报的组织策划,在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上取得新的突破。2003年以来,新增科研项目564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
五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分期建设、一次成型的原则,以及我校规模发展的需要和资金筹措的实际可能,建成了上街校区,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校园占地面积由台江校区的250亩,增加到目前两个校区的1310亩,校舍建筑面积由202278平方米增加到37296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总值由2002年的3896万元增加到目前的8370万元,教学用计算机从488台增加到1224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从2744位增加到10161位,教学条件大为改善。
六是附属医院实力不断壮大。附属医院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任务。近五年来,4所直属附属医院深入开展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中心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不断采取措施,控制医院运行成本,降低医疗费用,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尽到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推动诊疗创新,不断规范医疗行为,开展人性化服务,深受社会好评。今年,附一医院、附二医院、协和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医院复评,附一医院、协和医院接受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获得督导检查组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有23个省级医学专业学会挂靠我校4所附属医院,拥有省医学重点专科6个,省领先医疗特色专业5个。4所附属医院实际开放床位由2002年的2860张增加到2007年的3408张,年门诊量由169.7万人次增加到267.9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由6.14万人次增加到9.89万人次;分别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全省“文明单位”、全省“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省重点建设工程附一医院外科综合大楼、协和医院外科病房综合大楼已经封顶,附二医院东海院区前期建设工作也在进行之中。
总结近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一定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设一支“团结、务实、开拓、坚强”的领导班子,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定要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保证;一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样才能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发展不平衡,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拔尖人才缺乏,领军人才有待进一步造就;省属高校财政拨款体制改革后办学经 费更加紧张,经费筹措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不高,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下大功夫加以解决。
今后,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把学习十七大精神所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用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指导学校的改革和建设,引导广大师生医护员工胸怀大局,立足本职,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在2010年实现进入国内省属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福建医科大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事迹材料
【个人简历】
姓名:米佳丽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2年8月 【表彰情况】
2010—2011学年获校四等优秀奖学金
2011—2012学年获校“三好学生”称号、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1年获学院首届“风华橘井”微小说单项特等奖、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2012年获校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第三届“医大十佳写手”创作大赛“十佳写手”称号 【正文】
自强不息 青春无悔
——福建医科大学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米佳丽材料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暮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的那轮静静的满月.——《无悔的青春》
合上书,感慨席慕容的诗总带着一种纯洁无瑕的美丽,让我思绪 万千。走到窗前,看着远处的草木,房子和人,闭上眼睛感受扑面而来的风,夹杂着淡淡的桂花味。突然一阵恍惚,我已不是大一刚入学的懵懂女生了,时间过得太匆忙,不管我怎么握紧拳头,它总能从指缝溜走,不着一点痕迹。等我惊觉的时候,早已物是而人非。
我是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众多学子中的一颗砂砾,来自甘肃一个贫穷的小村庄。直至今日,我还依然清晰地记得,在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父母亲眼睛里闪着万分激动的泪花紧紧拥抱着我的情形,忘不了在我要离开我出生的那个小村庄上大学时,父母亲不舍的目光以及弟弟妹妹垂泪的脸庞。为了节省路上的开支,我孤身一人背起行囊从遥远的故乡来到美丽的福建求学,也正是从那开始,我经历了人生中的无数个第一次……
我始终牢记得刚上大学时,辅导员王莹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你将来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你。是的,我非常感谢,非常感谢高中努力的我,我才会如愿以偿地进入我向往的大学,学习我喜欢的专业。我自己也相信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在别人眼中的我,无疑是幸运的,刚入学就担任年级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中的书记助理,接着被选为第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乃至第一批被发展的党员。我不认为这是单纯的运气,别人看到的只是结果,而过程中的努力,又有几人知。
何谓大学?非楼宇之高,占地之大。大者,乃是一种凌然正气,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李斯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庶众,故能明其德。”大学,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态度,一种做人态度。学习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几乎 是和呼吸一样正常的事情,我们和其他不知所为的专业不同,我们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几乎都不会转业,为什么呢?我有自己的理解:在我人生最青春、最美好的年华里,我奉献给了医学,如果五年之后要我放弃,我割舍不了。高中同学们不能理解我这个学医的怪人,不懂我为什么这么拼命地学医。作为学医的学生,将来就是依靠所学知识就业,救病治人,没有人会拿生命开玩笑,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其他人的。我现在之所以刻苦地学习,只是因为,我是很努力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一名为他人健康和生命负责的医生。我时刻记得我成为医学生的那天在罗马柱广场宣读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大学,除了学习,还要生活。上大学以后,我跟父母聊天谈心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每次和父母的通话里,都少不了父母的叮咛:不要怕花钱,想吃什么买什么,需要钱就开口。可是,我从来都不敢跟父母开口要钱买好看而不中用的东西,我心里明白,就算是我要,父母也不会拒绝。可是,我不会,我还有上学的弟弟妹妹,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已是家里很大的一笔开支。我又何尝不懂乡下的父母怕我在学校生活不自在的心情呢。我体谅父母,我不会给他们增加负担。我在校申请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努力学习,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我由衷地感谢学校,感谢国家无偿的资助,让我度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在别人还在犹豫要买新的iphone还是新ipad的时候,我要计划这个月的生活费到月底还剩多少;我认真地计划每一笔支出,在账本上记录花过的每一分钱。我不会觉得失落,我很自豪,我没有有钱 的爸爸,没有当官的爸爸,但我是自强的我,我可以靠我自己的努力去养活我的父母,让他们有个优秀的女儿,让我的弟弟妹妹有个优秀的姐姐。真心的感谢学校和国家的无私地栽培,将来的我一定会努力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大好青年,用我的毕生的精力去贡献社会,不惜余力。
窗外的风景依旧,我收回思绪。我默默地许愿:自强不息,青春无悔,我愿我的青春了无遗憾,就像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明月。【师长点评】
米佳丽同学,来自甘肃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贫困的家境养成了她坚韧的性格以及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乐观懂事的品质。她热爱医学专业,喜欢文学写作,热心于学生工作,富有爱心。在充实的大学时光里,用自己的努力,不断充实着自己。
辅导员 王莹
第五篇: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带教工作总结
临床教学工作总结
1、负责教学的老师要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负责教学的老师是医学生临床工作的启蒙者和指导者,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负责教学的老师的言行、举动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医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和信任,会成为他们认真实习的一种动力。负责教学的老师要热爱本职工作,要有极强的责任心;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魅力。在带教中教师应注意以身作则,体现对病人的关爱,并自然地结合医德医风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医学生刚从学校踏入医院实习,在医院内与病人接触,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包括医学、心理学和社会问题,甚至语言问题,这都要求临床负责教学的老师花许多时间来解释和教导。负责教学的老师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及时指出,耐心教育,热情、不歧视,建立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2、学习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近几年医学模式正从“纯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医患关系逐步从医方主导地位、病人盲从型的模式,向医患关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模式转变。面对新型医患关系,教师和学生都要根本转变思想意识、观念。医患关系的处理也是医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学会尊重病人。要做好一名优秀临床医生,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病人之间的接触、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医学生在与病人沟通上往往欠缺和难以领悟,需要在临床医疗活动中不断摸索和培养。临床实习在注重知识的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培养学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包括方式、方法和技巧等)。沟通的基础是语言,临床负责教学的老师在带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患者由于疾病或心理因素,经常拒绝实习生的询问和体检。对选择的教学病例要事先沟通,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学生也要善于与患者沟通,要尊重、关心、体贴患者,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可适当承担起护理患者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勤”,赢得患者的心,从而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只有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更有利地开展临床实习教学工作,相得益彰。
3、教学讲课、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相结合。
实习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自习和接受能力,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并把它灌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础内容可简单地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习学生进科后副主任医师负责教学小讲课及教学查房。教学讲课不应简单重复理论课内容,除了
把要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的基本技能, 如病史询问方法和注意事项,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顺序, 各种穿刺方法和要点等向实习同学讲解外,还应从临床实际工作的角度对理论知识进行归纳,以求融会贯通,特别要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讲课中以症状或症候群为题目,把相关疾病的知识串连起来,开阔学生思维,以利于培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或者以本病区特有的业务内容作为讲课题目,以补充教材与理论课的不足。教学查房是实习中培养学生如何观察诊疗病人,学习处理医患关系,当一名合格医生的一项重要教学活动,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教学查房,应使医学生逐步掌握临床工作基本规则,如:病史采集与归纳分析、体格检查与病人的沟通技巧、病情演变与实验室结果的分析、合理的医嘱、正确的病程记录等。老师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加强学生智能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得出新结论。一次好的教学查房,不但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拓宽知识面,还能使学生在教师为人师表的感染下接受一次医德医风教育。教学病例讨论是实习阶段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估计等决策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医学前辈、上级医师和同学间的知识经验构建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自学和口头表达能力。定期开展病例讨论,特别是疑难病例讨论,开发学生的思维。实习学生实行24小时待班制,急诊病人、特殊病例接诊和危重病人抢救及处理时,负责教学的老师随时通知实习同学回科室参加处理。这种临床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整个临床实习始终不脱离临床实践,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又到理论,一边当“医生助手”,一边复习临床知识,系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了学生临床实际能力,训练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能力和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严格规范基本操作技术。
操作示范指导是临床教学过程中,负责教学的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本诊疗技术辅导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生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获得操作经验的最原本、最直接的途径。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该项诊疗技术的应用指征、操作要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熟练和提高。掌握技术操作规范,必须贯穿整个临床实习。规范的技术是衡量医务人中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良好的习惯必须从一开始踏入临床实践就养成。因此负责教学的老师应以身作则,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员按照技术标准规范,执行各项技术性工作,将标准的操作和高尚的行为贯穿个整个临床医疗活动中,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树立医院美好形象。
5、组织实习学生积极参加义务卫生活动。
在临床实习医院的义务卫生活动中,积极组织实习学生参加。例如:到敬老院为老人免费体检、就诊;下乡体检;大型异诊等。医学生在活动中能深刻地接受济世扶贫、奉献爱心的高尚医德教育。而且在活动中医学生还会认识到自身知识的贫乏,树立一定要认真学习医
学知识,掌握更多的临床技能,为更多贫困病人解除疾苦的信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课堂教学,先进行理论授课,再进行临床实习,在时间和形式上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而且许多医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习惯于死记硬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差。所以实习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带教教师的精心指导,才能从学生式的思维模式转向医生的思维模式,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临床实际,圆满地完成实习任务, 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