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浅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方案(5篇可选)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23-27258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1 02:37: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家教育部决定于20xx年5月起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既满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人才需要,也帮助大学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把先进的观念、技术、管理方法带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如何公正选拔、合理管理、严格考核成为保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前期工作:深入调查、收集情况、分析研究近年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我们应该更好的总结已配备村(社区)大学生助理员的工作经验,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前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管理和考核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1、摸底调查:各基层政府、村(社区)根据其工作实际,报送各自所需大学生助理的人数、条件和要求等情况。

2、座谈交流会:一方面通过基层干部群众对已配备驻村大学生在农村工作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特长发挥以及对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等项目的评估,了解村(社区)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提出对大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以利于改进管理方法,进一步推进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生活状况的切身感受和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的见解和看法,为他们寻求更准确的就业定位。

3、情况统计:在摸底调查和座谈交流之后,组织单位要对各基层单位所需大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所需人数、专业和具体要求,以便于大学生的统一招考。同时,组织单位要充分总结各基层单位在往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高计划实施的效果。

二、中期工作:公开招聘、自愿报名、组织选拔、录用派遣

1、公开招聘:组织单位应采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发布招聘简章,面向全社会招聘符合要求的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踊跃参加。

2、自愿报名:广泛发布招聘公告后,可采用网上报名和站点报名的方式,接受报考人员的自愿报名。

3、组织选拔:通过初审、笔试、面试、实习、体检、录用六个环节,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人才。初审:通过初审来排除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报考人员;笔试:通过初审的人员,统一参加笔试,笔试科目由组织单位确定,可选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和《公共能力测试》等公务员考试科目进行测试;面试:采用笔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原则按拟选拔人数和面试人数1:2的比列确定考生参加面试;实习:将拟选拔人员统一分配到各基层单位进行实习,实习期可确定为20-30天,主要考察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体检:为确保选拔人员身体健康,能从事相应工作,对于拟选拔人员进行统一体检,排除身体状况不适合工作岗位的人选;录用:通过各基层单位实习和体检合格的大学生,将被正式录用。

4、签订合同:选拔合格的大学生与组织单位签订为期两年的协议,其中试用期(挂职锻炼期)两个月。

5、统一派遣:选拔上的大学生,由组织单位根据个人专业、特长并征求个人意愿统一派遣到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工作。

三、后期工作:合理化分配,人性化管理、制度化考核

(一)合理化分配

1、岗位设置:岗位要根据基层单位自身特点进行设置,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岗位:一是经济助理,主要工作是结合基层单位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提出具可行性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参与组织实施,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为村民采集致富信息、拓宽致富门路,指导群众增收致富,为基层经济发展服务,并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二是社会事务助理,主要工作是按照规定参加基层单位的工作会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研究重大工作事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并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岗位的专业要求:经济助理专业要求为经济类、农业类、园林类、医药类等与农村工作性质密切相关的专业,并要求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会事务助理专业要求为管理类、教育类、语言类、法律类等综合性专业,并要求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人性化管理

1、岗前培训:在拟选拔的大学生正式开展工作之前,应该开展岗前培训,让大学生们了解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使他们在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及工作思路上得到提高。

第二篇:浅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家教育部决定于2004年5月起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

划”,既满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人才需要,也帮助大学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把先进的观念、技术、管

理方法带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

”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如何公正选拔、合理管理、严格考核成为保证“一村一名大学生

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前期工作:深入调查、收集情况、分析研究

近年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我们应该更好的总结已配备村(社区)大学生助理员的工作经验,在实施“一村一

名大学生计划”的前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管理和考核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1、摸底调查:各基层政府、村(社区)根据其工作实际,报送各自所需大学生助理的人数、条件和要求等情况。

2、座谈交流会:一方面通过基层干部群众对已配备驻村大学生在农村工作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特长发挥以及对村(社区)经济社会发

展所起作用等项目的评估,了解村(社区)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提出对大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以利于

改进管理方法,进一步推进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生活状况的切身感受和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的见解和看

法,为他们寻求更准确的就业定位。

3、情况统计:在摸底调查和座谈交流之后,组织单位要对各基层单位所需大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所需人数、专业和具体要求,以便于大

学生的统一招考。同时,组织单位要充分总结各基层单位在往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高计划实施的效果。

二、中期工作:公开招聘、自愿报名、组织选拔、录用派遣

1、公开招聘:组织单位应采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发布招聘简章,面向全社会招聘符合要求的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踊跃参加

2、自愿报名:广泛发布招聘公告后,可采用网上报名和站点报名的方式,接受报考人员的自愿报名。

3、组织选拔:通过初审、笔试、面试、实习、体检、录用六个环节,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人才。

初审:通过初审来排除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报考人员;

笔试:通过初审的人员,统一参加笔试,笔试科目由组织单位确定,可选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和《公共能力测试》等公务员考

试科目进行测试;

面试:采用笔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原则按拟选拔人数和面试人数1:2的比列确定考生参加面试;

实习:将拟选拔人员统一分配到各基层单位进行实习,实习期可确定为20-30天,主要考察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

体检:为确保选拔人员身体健康,能从事相应工作,对于拟选拔人员进行统一体检,排除身体状况不适合工作岗位的人选;

录用:通过各基层单位实习和体检合格的大学生,将被正式录用。

4、签订合同:选拔合格的大学生与组织单位签订为期两年的协议,其中试用期(挂职锻炼期)两个月。

5、统一派遣:选拔上的大学生,由组织单位根据个人专业、特长并征求个人意愿统一派遣到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工作。

三、后期工作:合理化分配,人性化管理、制度化考核

(一)合理化分配

1、岗位设置:岗位要根据基层单位自身特点进行设置,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岗位:

一是经济助理,主要工作是结合基层单位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提出具可行性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参与组织实施,利用

现代化信息手段,为村民采集致富信息、拓宽致富门路,指导群众增收致富,为基层经济发展服务,并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是社会事务助理,主要工作是按照规定参加基层单位的工作会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研究重大工作事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并

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岗位的专业要求:

经济助理专业要求为经济类、农业类、园林类、医药类等与农村工作性质密切相关的专业,并要求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社会事务助理专业要求为管理类、教育类、语言类、法律类等综合性专业,并要求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人性化管理

1、岗前培训:

在拟选拔的大学生正式开展工作之前,应该开展岗前培训,让大学生们了解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使他们在工作方法、工作态

度及工作思路上得到提高。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大学生基层工作的法制意识,增加大学生的基本法律知识,为农村群众提供基本的法律服务。

二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对于有专业理论经验的经济助理,根据其专业类型开展对农村种植、养殖等方面比较有效的实用技术培训,让

大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术运用水平。

三是实用公文写作培训,特别是综合性专业的社会事务助理,根据各基

层单位具体事务要求,开展相关的公文写作培训,提高他们公文写作的水平,提升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知识培训,包括城乡一体化基本知识、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主要政策和工作方

法以及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意见等,让很少接触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对农村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和思路。

五是基层管理知识,包括社区建设管理基础知识、村级组织依法治村相关知识,着重培养大学生在基层工作的服务意识,更好的为农村干部群

众服务。

六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包括现代远程教育知识、网络与信息化建设知识,让大学生更加熟练的从网上获取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知识,进行技术交流,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为村民提供致富的路子。

七是沟通与交流知识,特别是基层工作的心理调适,使大学生学会与村民沟通,向所在村(社区)村书记、主任学习,更要虚心向村民学习,了解农村事情,了解村民心态,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力争得到村民的认可。

2、挂职锻炼:

对于拟选拔的驻村大学生,分别派遣到各村(社区)挂职锻炼,为期两个月,作为初步考核。驻村大学生可任村团支部书记或挂职担任村长助

理。除特殊情况外,驻村大学生必须列席村委会、支委会和研究重大事项的会议;是中共正式党员的,其党组织关系迁入所驻村党支部;是共

青团员的,其组织关系迁入所驻村团支部。

3、公示目标:

大学生驻村挂职锻炼两个月后,要求该大学生在调查摸清所驻村(社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拟出为村里办的好事、实事,制定除服务期内努

力方向、工作目标、工作进度等进行公示,并征求村民对其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的认可度,进行统一评核,评核情况由相应机关、单位进行专

项督导。

4、定期汇报:

驻村大学生要将每天的学习和工作的详细情况记入工作日志,定期向所在镇(街)相关领导书面或口头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如遇特殊情况和紧

急事项,要及时向镇(街)相关领导报告。

(三)制度化考核

1、目标管理:

驻村大学生要根据本村(社区)实际,在各镇(街)领导的指导下制定《驻村大学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其中包括工作总体目标和专项目标的实施方案和完成时间等目标实施的具体内容,并紧扣目标开展工作。

2、考核评优:

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为考核原则,建立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考核、组织考核和群众考核相结合的全方位

考核机制。

(1)自我考核:驻村大学生要在半年、年终两次进行自我考核,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全面、真实、准确的评价。

(2)组织考核:区(市)县对驻村大学生目标实施进展、工作情况、工作效果等进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的暗访检查,并将考核和检查结果及时

以通报的形式进行公布。对检查发现存在违纪情况大学生,要书面说明原因,进行警示谈话,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对检查累计存在两次以上

违纪现象的大学生,将在全区(市)县通报批评,取消其考核评优资格及各类评先资格。

(3)群众考核:由群众对驻村大学生打分,对群众满意、工作突出的驻村大学生典型经验要及时表扬、推广,推荐优秀大学生参加区、市、省

和全国级别的相关表彰;对群众反映强烈、工作无成效、测评不满意的驻村大学生加强教育和批评;对拒不接受教育者,解除用工协议。

4、考核等级:

考核结果分为三个等级:

(1)考核得分在85分以上,群众满意率在85及其以上的,确定为优秀等级。

(2)考核得分在60分及以上(85分以下),群众满意率在60及以上(85%以下),确定为称职等级。

(3)不称职。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群众满意率在60以下的,确定为不称职等级。

5、奖励政策分为区(市、县)、镇(街)、村(社区)三级:

(1)区(市、县)奖励为统一奖励,根据各区(市、县)自身情况,建议优秀的驻村大学生统一发放每月400元生活补贴,称职的驻村大学生

统一发放每月200元生活补贴,不称职的驻村大学生取消发放生活补贴的资格。

(2)镇(街)、村(社区)奖励根据各镇(街)、村(社区)的实际情况自行奖励。

驻村大学生的引进,对于先进观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农业技术进入村(社区)有着重要意义,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繁荣农村经济、增加村

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驻村大学生工作情况评分表

第三篇:浅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国家教育部决定于2004年5月起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

划”,既满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人才需要,也帮助大学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把先进的观念、技术、管

理方法带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如何公正选拔、合理管理、严格考核成为保证“一村一名大学生

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前期:深入调查、收集情况、分析研究

近年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我们应该更好的已配备村(社区)大学生助理员的经验,在实施“一村一

名大学生计划”的前期开展调查研究,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管理和考核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1、摸底调查:各基层政府、村(社区)根据其实际,报送各自所需大学生助理的人数、条件和要求等情况。

2、座谈交流会:一方面通过基层干部群众对已配备驻村大学生在农村期间的态度、能力、特长发挥以及对村(社区)经济社会发

展所起作用等项目的评估,了解村(社区)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提出对大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以利于

改进管理方法,进一步推进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大学生在农村生活状况的切身感受和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的见解和看

法,为他们寻求更准确的就业定位。

3、情况统计:在摸底调查和座谈交流之后,组织单位要对各基层单位所需大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所需人数、专业和具体要求,以便于大

学生的统一招考。同时,组织单位要充分各基层单位在往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高计划实施的效果。

二、中期:公开招聘、自愿报名、组织选拔、录用派遣

1、公开招聘:组织单位应采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发布招聘简章,面向全社会招聘符合要求的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踊跃参加。

2、自愿报名:广泛发布招聘公告后,可采用网上报名和站点报名的方式,接受报考人员的自愿报名。

3、组织选拔:通过初审、笔试、面试、实习、体检、录用六个环节,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人才。

初审:通过初审来排除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报考人员;

笔试:通过初审的人员,统一参加笔试,笔试科目由组织单位确定,可选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和《公共能力测试》等公务员考

试科目进行测试;

面试:采用笔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原则按拟选拔人数和面试人数1:2的比列确定考生参加面试;

实习:将拟选拔人员统一分配到各基层单位进行实习,实习期可确定为20-30天,主要考察大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效果;

体检:为确保选拔人员身体健康,能从事相应,对于拟选拔人员进行统一体检,排除身体状况不适合岗位的人选;

录用:通过各基层单位实习和体检合格的大学生,将被正式录用。

4、签订合同:选拔合格的大学生与组织单位签订为期两年的协议,其中试用期(挂职锻炼期)两个月。

5、统一派遣:选拔上的大学生,由组织单位根据个人专业、特长并征求个人意愿统一派遣到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

三、后期:合理化分配,人性化管理、制度化考核

(一)合理化分配

1、岗位设置:岗位要根据基层单位自身特点进行设置,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岗位:

一是经济助理,主要是结合基层单位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提出具可行性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参与组织实施,利用

现代化信息手段,为村民采集致富信息、拓宽致富门路,指导群众增收致富,为基层经济发展服务,并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二是社会事务助理,主要是按照规定参加基层单位的会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研究重大事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并

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2、岗位的专业要求:

经济助理专业要求为经济类、农业类、园林类、医药类等与农村性质密切相关的专业,并要求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社会事务助理专业要求为管理类、教育类、语言类、法律类等综合性专业,并要求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人性化管理

1、岗前培训:

在拟选拔的大学生正式开展之前,应该开展岗前培训,让大学生们了解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使他们在方法、态

度及思路上得到提高。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大学生基层工

作的法制意识,增加大学生的基本法律知识,为农村群众提供基本的法律服务。

二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对于有专业理论经验的经济助理,根据其专业类型开展对农村种植、养殖等方面比较有效的实用技术培训,让

大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术运用水平。

三是实用公文写作培训,特别是综合性专业的社会事务助理,根据各基层单位具体事务要求,开展相关的公文写作培训,提高他们公文写作的水平,提升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知识培训,包括城乡一体化基本知识、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主要政策和方

法以及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意见等,让很少接触基层的大学生对农村有初步的认识和思路。

五是基层管理知识,包括社区建设管理基础知识、村级组织依法治村相关知识,着重培养大学生在基层的服务意识,更好的为农村干部群

众服务。

六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包括现代远程教育知识、网络与信息化建设知识,让大学生更加熟练的从网上获取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知识,进行技术交流,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为村民提供致富的路子。

七是沟通与交流知识,特别是基层的心理调适,使大学生学会与村民沟通,向所在村(社区)村书记、主任学习,更要虚心向村民学习,了解农村事情,了解村民心态,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力争得到村民的认可。

2、挂职锻炼:

对于拟选拔的驻村大学生,分别派遣到各村(社区)挂职锻炼,为期两个月,作为初步考核。驻村大学生可任村团支部书记或挂职担任村长助

理。除特殊情况外,驻村大学生必须列席村委会、支委会和研究重大事项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其党组织关系迁入所驻村党支部;是共

青团员的,其组织关系迁入所驻村团支部。

3、公示目标:

大学生驻村挂职锻炼两个月后,要求该大学生在调查摸清所驻村(社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拟出为村里办的好事、实事,制定除服务期内努

力方向、目标、进度等进行公示,并征求村民对其态度、方法的认可度,进行统一评核,评核情况由相应机关、单位进行专

项督导。

4、定期汇报:

驻村大学生要将每天的学习和的详细情况记入日志,定期向所在镇(街)相关领导书面或口头汇报进展情况;如遇特殊情况和紧

急事项,要及时向镇(街)相关领导报告。

(三)制度化考核

1、目标管理:

驻村大学生要根据本村(社区)实际,在各镇(街)领导的指导下制定《驻村大学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其中包括总体目标和专项目标的实施方案和完成时间等目标实施的具体内容,并紧扣目标开展。

2、考核评优:

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为考核原则,建立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考核、组织考核和群众考核相结合的全方位

考核机制。

(1)自我考核:驻村大学生要在半年、年终两次进行自我考核,对自己的作出全面、真实、准确的评价。

(2)组织考核:区(市)县对驻村大学生目标实施进展、情况、效果等进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的暗访检查,并将考核和检查结果及时

以通报的形式进行公布。对检查发现存在违纪情况大学生,要书面说明原因,进行警示谈话,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对检查累计存在两次以上

违纪现象的大学生,将在全区(市)县通报批评,取消其考核评优资格及各类评先资格。

(3)群众考核:由群众对驻村大学生打分,对群众满意、突出的驻村大学生典型经验要及时表扬、推广,推荐优秀大学生参加区、市、省

和全国级别的相关表彰;对群众反映强烈、无成效、测评不满意的驻村大学生加强教育和批评;对拒不接受教育者,解除用工协议。

4、考核等级:

考核结果分为三个等级:

(1)考核得分在85分以上,群众满意率在85及其以上的,确定为优秀等级。

(2)考核得分在60分及以上(85分以下),群众满意率在60及以上(85%以下),确定为称职等级。

(3)不称职。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群众满意率在60以下的,确定为不称职等级。

5、奖励政策分为区(市、县)、镇(街)、村(社区)三级:

(1)区(市、县)奖励为统一奖励,根据各区(市、县)自身情况,建议优秀的驻村大学生统一发放每月400元生活补贴,称职的驻村大学生

统一发放每月200元生活补贴,不称职的驻村大学生取消发放生活补贴的资格。

(2)镇(街)、村(社区)奖励根据各镇(街)、村(社区)的实际情况自行奖励。

驻村大学生的引进,对于先进观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农业技术进入村(社区)有着重要意义,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繁荣农村经济、增加村

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驻村大学生情况评分表

第四篇:浅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家教育部决定于2004年5月起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

划”,既满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人才需要,也帮助大学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把先进的观念、技术、管

理方法带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如何公正选拔、合理管理、严格考核成为保证“一村一名大学生

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前期工作:深入调查、收集情况、分析研究

近年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我们应该更好的总结已配备村(社区)大学生助理员的工作经验,在实施“一村一

名大学生计划”的前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管理和考核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1、摸底调查:各基层政府、村(社区)根据其工作实际,报送各自所需大学生助理的人数、条件和要求等情况。

2、座谈交流会:一方面通过基层干部群众对已配备驻村大学生在农村工作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特长发挥以及对村(社区)经济社会发

展所起作用等项目的评估,了解村(社区)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提出对大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以利于

改进管理方法,进一步推进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生活状况的切身感受和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的见解和看

法,为他们寻求更准确的就业定位。

3、情况统计:在摸底调查和座谈交流之后,组织单位要对各基层单位所需大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所需人数、专业和具体要求,以便于大

学生的统一招考。同时,组织单位要充分总结各基层单位在往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高计划实施的效果。

二、中期工作:公开招聘、自愿报名、组织选拔、录用派遣

1、公开招聘:组织单位应采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发布招聘简章,面向全社会招聘符合要求的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踊跃参加。

2、自愿报名:广泛发布招聘公告后,可采用网上报名和站点报名的方式,接受报考人员的自愿报名。

3、组织选拔:通过初审、笔试、面试、实习、体检、录用六个环节,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人才。

初审:通过初审来排除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报考人员;

笔试:通过初审的人员,统一参加笔试,笔试科目由组织单位确定,可选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和《公共能力测试》等公务员考

试科目进行测试;

面试:采用笔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原则按拟选拔人数和面试人数1:2的比列确定考生参加面试;

实习:将拟选拔人员统一分配到各基层单位进行实习,实习期可确定为20-30天,主要考察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

体检:为确保选拔人员身体健康,能从事相应工作,对于拟选拔人员进行统一体检,排除身体状况不适合工作岗位的人选;

录用:通过各基层单位实习和体检合格的大学生,将被正式录用。

4、签订合同:选拔合格的大学生与组织单位签订为期两年的协议,其中试用期(挂职锻炼期)两个月。

5、统一派遣:选拔上的大学生,由组织单位根据个人专业、特长并征求个人意愿统一派遣到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工作。

三、后期工作:合理化分配,人性化管理、制度化考核

(一)合理化分配

1、岗位设置:岗位要根据基层单位自身特点进行设置,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岗位:

一是经济助理,主要工作是结合基层单位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提出具可行性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参与组织实施,利用

现代化信息手段,为村民采集致富信息、拓宽致富门路,指导群众增收致富,为基层经济发展服务,并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是社会事务助理,主要工作是按照规定参加基层单位的工作会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研究重大工作事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并

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岗位的专业要求:

经济助理专业要求为经济类、农业类、园林类、医药类等与农村工作性质密切相关的专业,并要求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社会事务助理专业要求为管理类、教育类、语言类、法律类等综合性专业,并要求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人性化管理

1、岗前培训:

在拟选拔的大学生正式开展工作之前,应该开展岗前培训,让大学生们了解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使他们在工作方法、工作态

度及工作思路上得到提高。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大学生基层工

第五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小城镇建设与桂阳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调查,谈及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县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县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于本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还谈及到本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制度障碍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小城镇

前 言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不同于其它经济的特点。就我们桂阳县内陆落后地区而言,与沿海发达县区相比,县域突出有以下特点:城镇化水平低,农业人口比例大;工业落后,经济总量小,发展的财力有限;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等。

基于上述特点,根据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我们感到:要发展我县域经济,首先就要推进我县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率,进而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渠道在于工业的发展,通过工业的发展来为农民提供脱离农村的就业岗位。要发展工业,对于贫困县来讲,基础差,财力有限,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搞工业建设,也就迫使我们走招商引资这一“短平快”的路子。而要取得招商引资的成功,必须优化环境,搭建好平台,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这一环境需要通过城镇建设来实现。就桂阳县而言,县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县的窗口和门面,代表着我县的整体形象和人文素质。因此,桂阳县的形象如何,主要通过桂阳县县城环境的优劣来体现。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加快我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城镇建设→优化环境、搭建平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发展工业、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民→增强县域发展后劲、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这一良性互动的路子。

一、小城镇建设对桂阳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农业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纽带,打造一体化组织,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供、产、销一条龙,农、工、贸、科一体化经营。桂阳小城镇建设对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作用体现在;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地矛盾。以前我们主要依靠大中城市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中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改变,城市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现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有限容量使得大中城市难以承受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压力。小城镇的发展缓解了这个压力。

小城镇具有的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小城镇为“一乡一品”式的农副产品结构调整,种植业调整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基地在小城镇。如美国直接务农劳动力仅3%,但居住在小城镇为农业服务的人口为16%。

2、促进我县农村工业化发展

乡镇工业是我国农村工业化的主体。农村改革的推行使农民释放了长久受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迅速上升。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存在以及农民传统的求安求稳保守思想的存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发展非农产业”,兴办乡镇工业就成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主要的甚至唯一选择。

乡镇工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了分工协作,可以减少道路、管道、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方便信息交流,商品流通和技术传播,使企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获得了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好处,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3、促进我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1)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城镇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和环保及公共物品等投资需求增加,将会带动建筑、装饰,运输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乡镇

工业向小城镇的聚集也会带动其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以及为其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

(2)某类产业在区域内所占比重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由消费需求所决定的市场需求。农民迁居到小城镇居住和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收入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小城镇的生活方式又会改变农民的消费偏好,从而促进了县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调查表明:城镇人口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加1.5个百分点。

4、有利于我县县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保护

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居住密度,节约土地资源。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降低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密度,有利于保护资源和防止环境退化。另外。乡镇企业集聚有利于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乡乡办厂、村村冒烟”的分散工业化模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对河流和空气的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同时,城镇有集中便利的医疗、文化、教育、科技博览等设施,以及便利的交通和信息设施,可以促进科技的普及和县域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二、小城镇建设中的体制障碍及解决对策

1、户籍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以户籍区分城镇和农村人口,实行两种不同的制度,人为造成城乡分割,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目前有近亿农村流动劳务人口成为亦工亦农又非工非农的两栖人口,他们虽然在职业上发生了变化,但并未完全实现空间上的转移,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进行户籍管理制度创新,就是要逐步取消户口所具有的身份、待遇和等级差别等特殊功能,淡化城镇户口与其所连带的物质福利关系,逐步实行以居民身份证为主的证件化管理,取代现有的户口簿册证明身份的传统模式,建立起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真正使“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

2、土地制度

在我国目前的土地征用和管理制度下,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是集体农地的唯一购买者和土地使用权初级市场的唯一供给者,农民和集体无权进入土地市场。在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征用价格极低而建设用地出让价格极高。政府的垄断地位决定了其在土地收益分配中占主导地位。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城市建设征用农用地的过程中,多数地方征地收入分配的大致比例是:农民得5%-10%,集体得25%-30%,政府及其机构得60%-70%。政府在自身利益驱使下,人为抬高土地的利用成本,增加了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的成本。

3、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小城镇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显滞后,并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职工都分别享受国家和企业承担的保障待遇,而城镇的其他劳动者包括已进入城镇并且有稳定的住所和职业的农民都与社会保障无缘,这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直接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到小城镇的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种用工形式,逐步建立开放的、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其他合法权益。到小城镇务工经商但尚未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也应纳入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承担缴纳社会保障金的义务,并享受相应的权利,从而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4、投融资制度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在现行财政体制下。镇政府并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各种费用由县级政府各部门直接收取,一般不返还给镇财政。镇政府作为城镇建设的投入主体,只能从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城镇建设配套费来取得投入资金。在部分地方,道路建设被转嫁给了村委会,教育、水、电都依靠群体集资,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和农民得进镇成本。

改革投融资体制,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支持,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基金。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提供投资项目,引导企业、个人、外商等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来。加强镇一级财政对小城镇公用建设事业的投资比例,小城镇征收的耕地占用税、复垦基金以及城市配套费等应主要投入到小城镇的建设上来。

5、政府管理体制

实施城镇管理职能的相应权限大部分集中于县级管理部门,造成镇政府难以有效组织实施适合各自城镇特点的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且镇政府还没有形

成独立的一级财政预算,它只是作为县级财政的一个支出单位。县直各部门伸向乡镇的站、所派出机构基本没有决策权,乡镇完成一个项目需要经过很多关卡审批,短则需要半月,长则半年一年。

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就要理顺县市与乡镇之间的关系,加强小城镇发展的组织领导,要明确乡镇政府在小城镇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其相应的权利。具体来说,要理顺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协调好县级政府及其下属各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关系,用法规规范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行为,合理界定县乡两级政府职能,明确它们的权限,将县级政府各部门延伸到乡镇的站、所进行分类,该下放的下方,该强化的强化。

参考文献:

[1]牛德林,徐灵.积极发展小城镇是加速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2]张常明.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2006.8.[3]惠国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商业经济,2006.12.[4]李辰.浅谈我国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商场现代化,2008.1.

浅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方案(5篇可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