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周小川在第三届中法金融论坛上的讲话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23-53721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1 21:54: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周小川在第三届中法金融论坛上的讲话

周小川在第三届中法金融论坛上的讲话

央行

2013-11-26

[ 大 ] [ 中 ] [ 小 ] 打印

尊敬的诺瓦耶行长,中法金融界的各位同仁、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今天,中国人民银行和法兰西银行在这里共同参加“第三届中法金融论坛”。我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向诺瓦耶行长和法国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对有关单位及与会专家、学者对本届论坛的支持以及这次会谈的主办单位法国巴黎欧洲金融市场协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首先就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业改革开放等问题谈几点看法。

危机以来,全球的经济艰难复苏,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确立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向好的态势,主要指标目前处在合理的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物价总水平和就业状况总体保持稳定。

我们目前实施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注重提高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当前,货币信贷处于合理增长的区间,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市场利率保持基本稳定。

中国经济首先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成功地克服了巨大的冲击和困难,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实现了复苏。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代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随后,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所回落,对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经过深入的经济分析和统计数据可以认识到,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结构优化之间是有一定的权衡关系。此外,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耗及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方面也有一定的权衡关系。当然我们说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的增长速度也和物价稳定有一定的权衡关系。中国现在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所以解决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还要保持一个相对比较强劲的经济增长。在这几者关系中间需要进行很好的权衡,特别是今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曾经一度有所回落,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的讨论。中国政府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就是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强调通过市场化改革,通过发挥市场的活力,来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不是通过过度宽松的财政或者货币政策来维持增长和就业。

目前看起来,这些政策已经初步显现一定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结构调整方面,在经济平衡方面,以及在未来的若干年我们可能看到在能源、在环境,在其他方面能够取得一些明显效果。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非常明显的围绕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来进行的。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题目,是关于货币政策。

第二,借这个机会讲一下金融改革。

中国刚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继续研究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功能。

中国坚定不移的推进金融改革,金融改革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应该进一步的有所提高,整体金融的实力和风险抵御的能力需要得到明显的加强。

在最近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中,大家可以看到未来金融改革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在价格方面,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要拓展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序地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也就意味着让市场供求力量更多地决定外汇市场的平衡点,减少央行常态式的外汇市场干预。

另一个重要的市场化内容,就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近期中国在健全市场利率定价的方面正在进行制度建设,一方面,我们十多年的时间已经在利率市场化方面逐渐推进;另一方面,还在酝酿下一步更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在存款利率方面的利率市场化。为此,也需要建立一些机制,包括定价机制、报价机制。与此同时,要完善中央银行利率的传导机制,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以便在中期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为了使市场上更好的获取市场定价的基准利率,以便更好的决定每项业务的利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中也提到了,要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当然我们目前已经有国债收益率曲线和其他类似的基准利率体系,但还是需要进一步建设并完善,以便各类市场参与者有更明确的基准作为参考。

下一个方面,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中国将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就是要转变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有利于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方便地从事金融市场的各种活动,以及各种投资贸易活动。减少外汇管理体制中的行政审批,从过去重视行政审批转变为重视监测分析,从过去重视微观管理改为重视宏观审慎管理,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与此同时,进一步方便国外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双向开展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各项经济活动。

从组合投资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主体资格,增加投资额度,条件成熟时要取消对QDII和QFII资格额度审批,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

第三项主要内容,配合整个关于投资和市场准入的管理,要放宽市场准入,要使金融业在竞争性市场上为国内的经济活动和跨境的经济活动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从市场准入的角度来讲,中国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同时会加快与欧盟,与美国投资保护协定(BIT)的谈判,将管理从正面清单转到负面清单,研究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这些做法正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始进行实验。这些都表明市场在准入方面更加自由,将来更加依赖于竞争性的金融服务。

在中国民营经济的方面,也将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准许民营经济设立中小型金融机构等等。总之,金融市场将通过竞争性服务为国内和国际的经济金融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上是我对于金融改革方面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中国和法国经济金融合作历来是一个重要的、而且取得很多成效的一个领域,过去我们已经举办了两次“中法金融论坛”,这次是第三次论坛,我们希望能够促进我们在金融方面的合作。

中法相互之间,首先在贸易方面有很多的交易,两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和重要的投资者目的地。现在,不仅是过去占主要地位的直接投资,在组合投资方面也越来越多的看到法国在中国的投资。法国中央银行将通过向中国银行间市场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他们的资产。

中国前几年已经开始通过QDII来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其中也包括在法国债券市场上的投资。中国外汇储备历来保持对欧元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们也历来是法国政府债券和其他法国债券有显著比例的投资者。但是我们相信民间,特别是私营部门可以有更多潜力可以发掘,金融机构可以在中法合作中找到很多机会,给各种贸易和投资活动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提供经济和金融方面的分析。同时金融界历来也是各国之间经济金融联系的先导者,可以提供很多分析、意见和前瞻性的看法。

从中国方面看,我们认为法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很多著名的金融机构和中国的金融机构有很多的交往,历来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也认为法国的金融机构中有很多是我们银行间市场重要的参与者。相信中法之间的金融合作空间很大,对中国来讲也非常重要,中国的同事们一定能从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对于两国的交流和发展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此,我预祝中法第三届金融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并希望法国来宾们,特别是诺瓦耶行长和其他客人们,北京之行取得成果,结识更多的中国朋友,共同推进中法金融的合作,谢谢大家!

第二篇:在第三届学生干部论坛上的讲话

在第三届学生干部论坛上的讲话

同志们、同学们:

经过认真筹备,学院第三届学生干部论坛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学生处向勤恳工作默默奉献的全体学生干部致以诚挚的谢意和问候,!并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

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人才和骨干分子,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本届学生干部论坛的主题是成长成才,那么,今天借此机会我就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一、学生干部在学院中的作用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广大教职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中,但实践证明,学生干部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能起到教职工所替代不了作用。

那么,我们的学生干部到底应该发挥一些什么作用呢?我以为主要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第一、在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同学。一般说来,一个合格的学生干部应该思想进步,学习刻苦,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心为大家服务,在同学中享有较高威信,这就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自然而然的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班干部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他们各司其职,积极工作,以身作则,广大同学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奋发向上,团结一致,使得班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大大增强,从而推动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

第二、在学院各项教育活动中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来体现。学生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根据院系党团组织的工作计划和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组织开展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学习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对于这些活动,学生干部要站在第一线,从活动的策划到人员、物质条件的落实,都要去一一组织和安排,还要对活动的过程进行监督。所以,如果离开学生干部的组织领导作用,学生工作就难以有效的进行。

第三、在日常管理中起桥梁纽带作用。

学生干部是学校党团组织联系广大同学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上级的有关精神和学校的有关决定,要通过学生干部贯彻到学生中去;另一方面,广大学生的意见、愿望和要求也需要通过学生干部以一定的渠道向学校反映。学生干部有双重身份,既是受教育受管理者,又是教育管理的配合实施者。你们本身是学生中的一员,与同学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和生活,对学生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建议要求,要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给学校和老师,便于学校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会议精神,通过学生干部的宣传、解释,能很快在学生中得到贯彻落实。所以,如果学生干部的工作比较得力,那么学校的管理工作就能够做到信息通、渠道宽、效果好。

第四、在思想教育中发挥助手作用。

各个高校有一支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老师。但是,光靠数量有限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去面对这么多学生一一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每个班,每个学生身上,需要依靠广大学生干部当好老师的助手。其实,学生干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同是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上的沟通更容易。所以,我们的学生干部要很好的发挥作用,就要努力在同学中做好先进帮后进、互帮互学的工作。

由此看来,当一名学生干部不仅是光荣的,责任也很重。要想当一名称职的、优秀的学生干部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

二、学生干部应该具备的素质

1、过硬的政治素质

第一、要讲政治、讲正气,识大局,顾大体,明辨是非,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不随波逐流。

第二、要有责任感,既然同学们推荐我当了干部,我就有了一份责任,要努力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尽量把工作做好,不要辜负同学和老师的希望,不要仅仅把当干部当成一种荣誉,一种头衔,而更要看成一种责任。不能三心二意,敷衍应付。

第三、要有服务服务意识,学生干部要做的工作大量都是为同学服务的事,要时刻关注广大同学的呼声,反映同学的心声,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竭诚为同学服务。要把服务学生作为学生干部工作的立足点,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

2、较强的工作能力

做一个称职的学生干部,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这些能力不是一当上干部就具备的,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步锻炼

提高的。提高的途径一个是加强学习,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增强能力的基础,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学好人文社科、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个途径是多实践。要勇敢的去开展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增长水平。做任何的工作,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勇敢实践,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才能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良好的作风。

学生干部的威信不是因为职务产生,而是通过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良好的作风树立的。学生干部良好的作风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作风的好坏,是学生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学生干部良好的作风,对于学生干部顺利履行职责,出色的完成任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干部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处处严格要求塑造良好形象。

具体的说,我们的学生干部要有一身正气,要公道正派,主持正义,平等待人;要诚实守信,让同学感到值得信赖;要关心他人,维护集体,大公无私;要作风民主,善于集思广益,团结共事,总之要让各种优良的品质和文明的言行在我们干部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而决不让那些举止不文明,自私自利,拉帮结派,歪门邪道,违反校纪校规的言行在我们的学生干部中发生。

根据上述要求,学院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构筑信息互动和交流提高的工作平台,注重实践锻炼,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干部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使广大学生干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锤炼品格、提高能力。

最后,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会议,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加扎实地工作,不断充实和锻炼自己,让自己真正地成长起来;也希望大家通过交流,增强友谊,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不懈追求,努力开创我院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预祝学生干部论坛圆满成功!祝大家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第三篇:周小川行长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 新时期金融与宏观管理

周小川行长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

—— 新时期金融与宏观管理

2011年05月22日13:07 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尊敬的俞正声书记,尊敬的韩正市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非常荣幸能再次参加陆家嘴论坛,就我们关心的政策研究工作以及对论坛的议题发表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同讨论。

我来之前知道本次论坛的大题目是“新时期的金融体系及其宏观管理”,不知道还有一个子题目是“十二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与经济发展。我想,我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行长,还是先说一说宏观管理。我觉得,不管是大题目,还是子题目,都是相互关系的内容。对于新时期的宏观管理,我想讨论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出现很大的不确定性。难度在于在这些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来作出宏观管理的决策,以及争取落实宏观管理的目标。这个不确定性,首先是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危机最早是从美国等国家的房地产泡沫、次贷问题开始,那个时候多数人还不主张用“危机”这个词,在2008年9月份次贷迅速恶化,演变成了一场危机。

我国应对危机首先需要有一个判断,就是负面的冲击到底会有多大?实际上,在那种情况下很难作出准确的估计,到底负面冲击有多大。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的应对方案是在11月初推出总值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个经济刺激计划是用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支持上一批投资项目,同时也包括改进民生、社会发展等项目。

因为不知道危机究竟会怎么演变,所以,一个可能最好的选择是最开始的时候尽量出手要快、出拳要重,以便尽快把危机的深化挡住。但是经济理论和国际的历史结论都告诉我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行以后一般会带来负作用,就是事后会引发物价的上升,可能会引发某种资产泡沫。

在2008年12月份,在内部和国际会议上就已有一个讨论,就是在应对危机的政策出台以后要考虑适时退出的问题,就是这种刺激型政策在什么时候应退出?用一个强有力的刺激计划来克服危机,同时配合一个判断准确的及时的退出,是一个好的选择。既抗击了危机的冲击,同时负作用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事情并不那么容易,就是时点的判断在不确定性情况下会有很大的难度

中国经济在全球复苏过程当中是走得相当靠前的,应该说是最靠前的,而且复苏是最有力的。中国经济在2009年一季度的时候相当疲弱,二季度开始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下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比较强劲的复苏。与此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还在危机中挣扎。

在出现复苏的时候,我们开始考虑货币政策扩张的程度可以有所改变,大家可能注意到2010年1月上旬就开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随后又接着提高了存贷款利率。虽然我们还是延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提法,但是宽松的程度开始放缓、适度有所收缩。

我所说的不确定性特别表现在2010年,回想起来还是很近的事。2010年从2月中下旬开始在国际市场透露出可能欧洲有些国家会出现主权债务危机,这件事在3月、4月一直不断地发酵,到5月初主权债务危机有爆发之势,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主权债务危机是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整个金融危机一开始发生的时候,多数人都认为应该采用经济刺激的计划,但是这显然也会加重有些国家财政状况的恶化程度。至于说会导致财政债务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有一些出乎意料。

随后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适度有所缓和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在8月末的时候又有问题。从报出的数据看,失业率将近10%,具体来说是9.8%的失业率,美国的经济复苏相当地起伏、不稳定。这种情况下,我们宏观管理的货币政策到底调整不调整呢?或者调整的速度多快呢?力度多大呢?这在2010年二、三季度始终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也是在这种不确定性情况下,如何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问题。

真正明确表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大家看到是始于2010年四季度,开始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同时提高了利率。这一系列的做法表示对国内的经济形势判断已是比较清楚的,需要货币政策转向,尽管国际市场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汇总起来整个经济政策要有适当的调整。去年年末,已经形成了共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明确了宏观调控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们说,今年全球经济复苏比去年更加明朗,但总体还是处于复杂的状况,即不确定性因素仍比较多。确实这和常规年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比较大的差别,常规年代没有这么大的不确定性,全球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没有这么大,以至对传统的宏观方法论提出了挑战。我想,这作为宏观管理的一个特点,在这里提出来供大家进行讨论。

第二,引入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为吸取危机的教训和防范在出危机,有关宏观管理方面,特别是涉及到金融业和货币政策方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引入了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来增强宏观管理。“宏观审慎性政策”这个词我们过去用得不多,国际上以前也是用得不多,主要是2009年起把一些主要的概念汇总起来放入了宏观审慎性政策的框架。主要内容是以金融稳定为中心,即以增强金融稳定、特别是防止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为中心,以逆周期的宏观调节为特征的政策体系。比较典型的一个内容就是巴塞尔Ⅲ,它也是G20所支持的政策调整。

从中国情况来说,首先我们有需要来采纳和运用宏观审慎性政策,在我国也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在危机之后率先复苏,因此我们的周期和发达国家所处的周期有可能不一样。全球经济的讨论当中也在说,新兴市场的主要国家目前所处的周期和发达国家所处的周期已经有所不同。对于周期变化的判断,说明我们需要有一种与发达经济体有所不同的逆周期调节措施。

从中国经济来看,中国是高储蓄率的经济,高储蓄率就有可能支持较高的投资,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说较高的投资可能会造成某些方面的过热和产能的过剩,也容易刺激某些泡沫的产生。高储蓄率有好的方面,同时也有要警惕的方面,就是我们需要注意高储蓄率带来的过热周期问题。

同时,中国又是一个转轨经济,我们处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尽管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当一部分路程,但我们说还没有完全走完,仍旧有一些财务软约束的现象。这种财务软约束可能会造成潜在的、过热的冲动。面对这些情况,中国需要尽早运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但是,我们也知道宏观审慎性管理框架对另外一些经济复苏比较弱的国家来说,又容易带来负面效应,就是进一步拖慢了经济复苏的速度。因此从全球来说,对于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运用的程度和时机的把握,大家讨论时意见也是有所不同的,这也和各自所处的周期以及经济潜在的特质有关。

中国有需要要采用宏观审慎性框架,同时,我们也有可能较早运用宏观审慎性框架。比如说,宏观审慎性框架要求金融机构有更加充实的资本,特别是大型的、有系统性作用的金融机构,应该有更高的资本要求,在其他方面,也应该做得更加稳健。那么,这些新的更高标准的推出,在中国是有可能较早实现的。刚才提到中国储蓄率比较高,我们在资本市场上增加金融机构资本金的可行性也就比较高一些。

另外,大家也都非常关注,在物价指数上行或者处于较高位置的情况下,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比较高的情况下,我们确实需要宏观管理的针对性有一定的转向,并在这种转向中找到一个新的、既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控制通货膨胀的一个平衡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点一下题目,新时期宏观管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如何运用好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第三,人民币跨境使用。我看到昨天下午的议程里面有很多专家已经开始讨论了,我就说简单一点。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是“十二五”规划中写明的内容之一,它也为促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刚才俞正声书记致辞中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人民币跨境使用,首先主要是指在贸易和投资中的运用。当然同时,我们也小心谨慎地,允许在金融交易中逐步有所运用。我们希望,主要还是以支持实体经济为主。

这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同时,历史上我们在这方面没有积累经验,有很多新的课题值得研究,会出现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鉴于很多与会者昨天都谈到了这个问题,我就不展开讲了。在“十二五”规划中还有一句话是关于可兑换的,我认为跟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也是有关系的。人民币如果跨境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人民币需要逐步的、有序的走向资本项目可兑换。

中国在1996年已经宣布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上的可兑换,接下来会面对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这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进程,既带来很多新的机遇,也带来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讨论。从人民银行来说,欢迎这方面讨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应对潜在问题的对策。同时,我们相信一定会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带来新的发展。

我借此向大家介绍这几个供讨论的内容,讲得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第四篇:副县长在第三届信息化论坛上的讲话3

在全县第三届中小企业信息化论坛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为促进全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强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了解,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第三届中小企业信息化论坛。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对各位专家和企业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大家都知道,信息化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实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标志。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认识信息化建设工作,增强加快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在信息化建设上,今天少一分认识,明天将增加十倍努力;今天少一分努力,明天将有十倍的困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我们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应属第三次革命。而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推动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县这样欠发达地区来说,只有加快推进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步伐,才能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下面,我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化建设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县中小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方式、方法落后,造成竞争力不强,生产经营成本比较高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而信息化建设具有如下作用:

1、企业信息化,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

及时性,有助于企业决策的进一步科学化。

2、企业信息化,能促使企业业务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

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3、企业信息化,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组合及

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4、企业信息化能给企业提供一个的强大、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有助于我们紧紧跟踪一些先进经验和成果,从而有助企业的发展,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

信息革命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推动力。2001年至此2010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为10%,大大高于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长2.4%的速度,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25%。我国信息产业以年均高于全国GDP三倍的速度增长。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我们也要奋起直追。

二、对我县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要有清醒的认识

目前,我县中小企业已经超过2000户。2004年,县委、县政府就将培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先后出台多项关于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县40多家企业被命名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企业。金石集团的研发中心、金莲纸业的流程控制、金卫公司的电子商务、理士科技的ERP系统等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都走在全省、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列。

我县企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自视过低。部分企业认为自身实力有限,资本不足,觉得信息化可望不可及,存在着慢慢来的等待思想。二是认识偏差。主要是对信息化产生的潜在效益认识不足,另外就是对信息化的知识知之甚少,认为搞信息化不外乎配置几台电脑打打字,重硬件轻软件、重上网轻利用、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三是投入不足。中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投入少的问题,尤其是人才投入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直接制约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三、多途径推进我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步伐

(一)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全县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不强化领导,不下大功夫和花大气力,难以抓出成效。因此说,强化领导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二)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抓好我县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是哪个部门或哪个系统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全县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整体优势与合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开通多方融资渠道。信息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的高投入、高附加值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个别部门零散自筹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必须坚持政府推进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信息化建设投资体系。

(四)以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重点,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上搞突破。目前,传统产业在我县经济中仍占很大比重,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和有效途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舍得投入,舍得花气力,加快开发应用以生产自动化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要筹建全县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在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中,要完成包括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之间的供应链的网络化改造,实现现代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实现信息化需要一支既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又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没有人才,再好的设备也只能是摆设。要制定实施我县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训计划,从电脑和网络普及教育入手,运用多种渠道和手段,普及信息化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发挥好我县现有人才的作用,尤其是要发挥好我县信息化专家咨询小组的作用,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加快推进我县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同志们,面对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历史的选择。我们一定要切实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统一思想,真抓实干,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奋力开创我县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我们热诚的希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步伐,促进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为我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第五篇:周小川讲话

周小川: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 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2010年12月09日 21:28 来源: 央行网站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十一五”时期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成就

周小川

2010年12月9日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以维护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发展。五年来,金融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持续增长,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成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较快、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局面,人民银行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不同时期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把握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既有效保持了币值稳定,又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提高金融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

(一)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头两年,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人民银行及时将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先后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0个百分点,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对信贷总量的调控,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为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急转直下,出口大幅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及时将货币政策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保证流动性供应,明确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对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人民银行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通过窗口指导、风险提示、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注重贷款平稳可持续增长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二)及时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2005年证券公司风险全面显现,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行政指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稳步推进证券公司重组工作。牵头及配合处置了72家高风险金融机构,妥善解决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维护了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保障了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教训之一,就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金融风险,而宏观审慎政策正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良药。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明确提出执行宏观审慎政策应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各国也更加重视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增强宏观调控弹性,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住房抵押贷款按揭成数等手段加强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为有效防范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2007年7月,人民银行牵头成立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监管协调机制,搭建了跨境资金流动联合监管平台。2008年以来,在国务院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着力研究解决金融领域重大问题,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与相关监管部门协调,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工作进程,推动建立健全以存款保险、证券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为主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启动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工作,强化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评估。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规模、效益和风险的关系。同时,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市场化基本取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十一五”时期,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改革,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为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金融业发展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

(一)金融机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香港和上海两地成功上市。开发银行已由政策性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方案基本完成。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前期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积极配合财政部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促进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改革平稳进行。通过改革,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日益完善,经营管理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资产质量大为改观,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三季度末,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1.6%、11.4%、11.7%、11.6%和12.5%,均较2005年末明显提高;不良贷款率为1.15%、2.08%、1.10%、1.14%和1.22%,呈逐年下降趋势。

(二)农村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逐步改善。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产权制度和内部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历史包袱初步化解,资产质量不断改善。截至2010年9月末,对2408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1699亿元,对其中的2366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1650亿元,兑付进度达到97%。对新疆等四省(区)发放专项借款21亿元。

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涉农票据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支农资金来源,改善农村金融服务。2010年10月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达676亿元,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个百分点,增加信贷资金来源约4200亿元。

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截至2010年8月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34家,其中开业271家(村镇银行233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0家),各项贷款余额411.3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23.4亿元。各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167家,注册资本1356.33亿元,贷款余额1438.04亿元。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和运行效率,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十一五”以来,人民银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构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立健全市场利率体系。2007年上海银行间市场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并逐步确立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地位。2008年10月以来,商业银行利率自主定价空间进一步扩大。

(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历史性一步。2010年6月,在2005年汇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核心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逐步扩大,进出口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的能力逐步提高。

三、坚持发挥金融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十一五”时期,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产品种类不断创新、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加强,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

(一)依托银行间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2005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市场化方向,在推动债券市场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行政审批,完善债券发行市场化机制;依托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市场,发展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建立健全市场化约束机制,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成立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加强债券场外市场自律管理;大力加强托管结算、交易、清算等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债券市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市场体系日益成型,已形成以银行间场外市场为主、交易所场内市场为辅,场内外市场并存、分工合作、互通互联的债券市场体系。产品品种日益丰富,顺应市场需求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地方政府债、汇金债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参与主体不断丰富。基础制度不断完善,较好维护了市场秩序、保护了各方权益。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债券发行管理不断优化,市场化定价程度逐步提高,信息披露制度对相关主体的约束力持续强化。2010年前三季度,债券发行量(含央行票据)达8.1万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72.7%。债券市场规模已跃居亚洲第二、世界第六。

(二)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迅速发展。2007年7月,人民银行颁布《同业拆借管理办法》,此后同业拆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2010年前三季度,同业拆借市场累计成交20.3万亿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20倍。2007年,人民银行牵头制定并在全国推广统一的票据市场交易合同,票据市场交易标准化建设迈出重要一步。2010年前三季度,商业汇票累计签发8.62万亿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1.76倍,累计贴现18万亿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

2.8倍。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提高了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加快发展。2005年以来,外汇市场产品日益丰富,交易系统不断完善,初步构建了由柜台零售市场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组成、多种交易方式并存、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各类基础外汇产品、价格联动、分层有序的外汇市场体系。同时,黄金市场产品逐渐增多,参与主体持续扩大,服务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前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成交量达4613.89吨、成交额1.19万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593.1%和1458.7%。加快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发展对完善和丰富金融市场体系、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坚持在对外开放中提升金融业竞争力

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努力缩短与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的差距,增强自身发展活力;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金融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接受国际竞争的考验,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各类资本,壮大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大幅提高。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管理,进一步简化结售汇审核程序,允许跨国公司在集团内部开展外汇资金运营,提高个人购汇总额,大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逐步放宽资本管制,取消对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限制,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促进资本双向流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7大类共40项资本项目交易中,除跨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仍严格管制外,其他项目已实现一定程度可兑换。在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不断加强和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拓展多元化投资,确保外汇储备资产总体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4月,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国内试点地区扩大至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970.8亿元。同时,允许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银行使用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增加人民币保值增值渠道;开展跨境项目人民币融资和资本项目个案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稳步推进,顺应了国内外市场的意愿,拓宽了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来源渠道,满足了企业跨境业务多元化的需求,进一步密切和巩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

(三)国际和地区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十一五”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决策部署,主动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努力改善我经济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相关准备工作,研究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进国际金融组织治理、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一揽子建议,为我参与国际社会危机救助与全球经济金融结构治理、提高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做出了积极努力。正式加入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制定机构,深度参与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推动IMF份额和治理改革,我国份额占比将升至6.394%,排名跃居第3位。加入世界银行治理结构改革高层委员会,积极推动世界银行治理改革。妥善应对国际社会提出的金融援助要求,先后签署8份总规模为8035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积极参加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欧央行工作组等重大机制化活动,宣传和阐释我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改革,增信释疑,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氛围。加强东亚金融合作,建立中日韩央行行长会议机制。推动成立总额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东亚地区的多边救助机制从设想变为现实。与港澳和台湾地区的金融合作进一步推进。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完全正确的战略选择,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必须把国情意识和世界视野相结合,既要学习借鉴国外金融业的经验做法,又要结合国情特点,以我为主、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实践中始终注意把握对外开放节奏和力度,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积极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开放之路。

五、坚持高效便民宗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服务的工作中,始终牢固树立高效便民的宗旨意识,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为着力点,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一)支付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人民银行在认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建成并运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农村支付服务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平稳,维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功能和布局日趋完善,在支持金融创新、加快社会资金周转、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与普及,银行卡实现了全国联网通用,人民币卡在境外受理和发行不断扩大,100多家中央预算

单位、25个省(区)的地方预算单位实行了公务卡结算,支票可以在全国通用,13个省(市)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账户实名制法律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并发挥重大作用,防范与打击利用假名账户从事诈骗、偷逃骗税、贪污受贿、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二)征信管理和服务稳步推进。“十一五”以来,人民银行在推动征信管理条例出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已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户贷款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国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211.8万户,其中14.3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26325亿元。截至2010年9月末,共为1.27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8037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其中7254万户获得贷款,贷款余额为1.24万亿元。

(三)国库现代化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库”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三大系统为基础的国库业务管理系统的架构。国库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和服务功能的丰富给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少实惠。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为纳税人提供了各种纳税申报与缴税便利,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在几秒钟内实现税收的纳税申报、缴款全过程。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上线后,各级次的预算收入可直达目的地国库,县级国库收纳的中央预算收入,从以前2-3天报解至总库,缩短到几秒钟。2010年1至10月,全国共有30个省市的4个分库、104个中心支库、479个县支库办理了涉农补贴、家电下乡、抗震救灾等政府补助资金项目的直接支付业务,累计支付业务量1007.4万笔、金额69.47亿元,政府补贴资金实现从国库到农民、受灾群众的点对点发放。

(四)反洗钱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自2003年开始履行反洗钱职能以来,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反洗钱法律体系的建设,推动并参与起草《反洗钱法》,初步建立了以《反洗钱法》及其四个配套部门规章为核心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法律体系。牵头建立了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可疑交易情报会商制度、金融监管部门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依法开展银行、证券期货、保险领域反洗钱监管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反洗钱合作,2007年6月正式加入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标志着中国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体制已与国际标准接轨。2009年7月,正式恢复在亚太反洗钱组织(APG)的活动。不断扩大可疑资金监测分析范围,积极开展反洗钱现场检查,协助公安等有关部门破获了多起洗钱犯罪案件,在国家反腐败、禁毒、反恐、维稳、扫黑除恶等重大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金融统计标准化工作有效推进,统计数据的时效性明显提高。货币发行管理进一步加强,现金供应及时充分。全面开展反假货币工作,重点加强农村反假货币工作,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假币案件侦查,并取得明显成效。金融会计制度化建设不断加强,金融全行业率先实现在2009年之前采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六、始终关注和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积极推进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探索适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着力优化信贷结构。贯彻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使贷款真正用于实体经济,用到国民经济最重要、最关键的地方。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的信贷支持;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保证在建重点项目贷款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放贷管理。强化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防范信贷风险。

(二)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引导和鼓励银行开发信贷新品种,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配合全国工商联部门在完善政府引导型担保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性担保业务的发展。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得到一定改善。2010年3季度末,小型企业贷款余额7.12万亿元,同比增长27.7%,分别比中型、大型企业高8个百分点和15.2个百分点。

(三)大力发展“民生金融”,积极做好“三农”、就业、助学、扶贫等金融服务。出台有关信贷政策措施,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支持家电下乡、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全面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截至2010年3季度末,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为1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2.7%,同比增长26.6%。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妇女、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创业促就业。截至2010年8月末,小额担保贷款余额233亿,同比增长68.7%。大力做好助学贷款工作,截至2010年8月末,国家助学贷款余额303亿元。完善体制机制,做好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金融服务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打造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平台。增强对灾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一五”时期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紧密协作的结果,是金融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民银行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力争在金融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周小川在第三届中法金融论坛上的讲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