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2015年高考时政热点专题:中欧论坛汉堡峰会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23-77637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30 18:49: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5年高考时政热点专题:中欧论坛汉堡峰会

2015年高考时政热点专题:中欧论坛汉堡峰会

【编者按】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与2014年10月10日在德国汉堡举行。本届峰会以“中国与欧洲相遇”为主题。来自中欧政治、经济和学术界的500多位代表聚集在一起,探讨中欧经贸合作未来趋势、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等重要议题。我们在此做一个时政热点专题分析,希望对高三的同学们有所帮助!【时政背景】

2014年10月10日,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在德国汉堡举行。本届峰会以“中国与欧洲相遇”为主题。来自中欧政治、经济和学术界的500多位代表聚集在一起,探讨中欧经贸合作未来趋势、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等重要议题。正在德国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出席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闭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由汉堡商会发起主办,每两年举行一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日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发表演讲说,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最大”与“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新兴”与“发达”携手、优势就会倍增,中欧在新兴和发达经济体合作中可以成为典范。

中欧论坛汉堡峰会旨在促进中欧两地间的经济往来,加深彼此了解,是中欧政治、经济和学术界领袖对话的重要平台。【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当前,我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多年以来,中德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合作持续加深。其根本原因是在于经济的全球化。

(2)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企业间的竞争在短时间内扩展为世界范围的争夺。厂家根本无法预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什么样的竞争对手,这反映了市场竞争激烈化。因此,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近年来,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对此我们应该面对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4)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多年以来,中德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合作持续加深。但经济发展不是短跑,而是没有终点的长跑,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更重要的是看耐力和后劲。这说明,要坚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5)要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新兴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趋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此,我国要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中欧在新兴和发达经济体合作中可以成为典范。因此,要树立全局观念,寻求实现整体最优目标的合理方案。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中欧之间既对立又合作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既要看到中欧双方有摩擦的一面,还要看到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有合作的一面。

(3)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近40年的中欧关系,已由一棵小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

(4)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欧都主张世界多极化,也主张投资便利化。中欧企业相互进入、相互投资,这是大趋势。这启示我们运用发展的观点,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和上升的趋势;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时政例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外记者会上谈及“中欧贸易摩擦”问题时表示,中欧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规模很大,摩擦难免发生,但是只要我们相互尊重,妥善地协商,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像最后光伏案的解决,可以说是成功的案例。据此回答1~3题。

1.经济全球化使企业间的竞争在短时间内扩展为世界范围的争夺。厂家根本无法预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什么样的竞争对手。从世界市场新特点看,反映了()

A.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B.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 C.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市场竞争激烈化

2.近年来,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对此我们应该()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②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③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④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3.上述材料给我国国内企业的启示是()

①降低人力成本、减少与国外企业的贸易摩擦②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④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④

4.李克强总理强调,经济发展不是短跑,而是没有终点的长跑,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更重要的是看耐力和后劲。这说明()

A.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的目标B.要放慢经济发展速度 C.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D.要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5.李克强表示,中国的经济要升级,出口产品也要升级,我们不能总是卖鞋袜、衣帽、玩具,当然这也需要,但中国装备走出去可以在世界市场上接受竞争的检验,提质升级。实现“提质升级”的关键是()

A.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的国家 C.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领域D.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增强忧患风险意识 6.多年以来,中德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合作持续加深。其根本原因是()

①我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②我国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③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④经济全球化是以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展望未来10年,中欧将加强战略互信,大力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商签投资协定促进双向投资,拓展在新型城镇化、金融、科技创新、互联互通等重点领域的互利合作,为中欧各自发展提供助力。从经济生活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中欧合作()

A.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B.促进了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C.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局面D.导致了区域内各个国家税收的减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发表演讲说,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最大”与“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新兴”与“发达”携手、优势就会倍增,中欧在新兴和发达经济体合作中可以成为典范。据此回答8~9题。

8.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是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各新兴市场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趋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可见,新兴市场国家()

①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②通过发展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③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提高④通过对外开放大幅度提高自身经济实力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9.“中欧在新兴和发达经济体合作中可以成为典范”的哲学依据是()①要考虑事物的各要素,明确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 ②要重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统筹考虑 ④要树立全局观念,寻求实现整体最优目标的合理方案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有人担心的“硬着陆”,而是会给国际经济带来正面影响,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有利于中欧经贸合作和互利共赢。据此回答10~11题。

10.“互利共赢”蕴涵的哲学道理是()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条件性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失败是成功之母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11.近40年的中欧关系,已由一棵小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这说明()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一帆风顺④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李克强强调,中欧都主张世界多极化,也主张投资便利化。中欧企业相互进入、相互投资,这是大趋势。这启示我们()

①运用发展的观点,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和上升的趋势 ②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在理论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合理想象的直接现实性功能 A.①④B.①③C.③④D.①②

13.中欧间因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也有利益上的矛盾,但是,由于相互信赖的加强及长期交往中经验的积存,中欧比过去更注意以对话,而非对抗的方式,比较沉稳、耐心地处理相互间的分歧与矛盾,得以使关系的主流无障碍地发展,显示双方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成熟性。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2.B3.B4.C5.B6.D7.B8.D9.D10.C11.C12.D 13.(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离不开对立,对立也离不开统一。

(2)中欧之间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因素的不同,必然存在问题或分歧,这是矛盾双方的对立,是客观存在的。

(3)中欧之间拥有诸如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内的更广泛而重要的共同利益,欧洲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也需要欧洲,这是矛盾双方的统一。

(4)中欧之间既对立又合作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既要看到中欧双方有摩擦的一面,还要看到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有合作的一面。

第二篇:2014高考时政热点

2014高考政治热点:第三届全球绿色增长论坛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0月12日,第三届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的一项重要目标是推动《全球制止粮食浪费公约》的谈判和签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论坛上指出,为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目标,到2030年,国际社会应致力于普及清洁能源,将能源效率提高至少一倍,同时把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增加一倍。与会人士认为,当前亟须以创新方法改变粮食浪费状况,推动企业绿色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次论坛上,来自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以及政企界近500名代表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了可持续消费模式、化石能源补贴改革、绿色投融资、全球治理等政策性创新理念,以期将可持续增长理念贯穿于商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推进全球探索并实践绿色增长。

二、【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有利于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节约资源。

(2)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为了将可持续增长理念贯穿于商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推进全球探索并实践绿色增长,要求企业树立经营战略,加强统筹成本核算,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以效取胜。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通过推动绿色增长,倡导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政府要行使国家职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增长的目的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政府在推动绿色增长工作中,要加强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

(2)当代世界的主题。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与人类共同命运有关的问题,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等,种种问题在困扰着绿色经济的发展。但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3)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各国需采取具体行动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国际新秩序。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坚持用把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绿色增长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加以推进。但推进绿色增长需要包括各国政府、金融界、公民社会、私营部门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这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体现。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推动绿色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投资者、重要公共机构探索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合作,并通过这种探索开发出新模型,以引导世界各国和地区践行绿色增长。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树立绿色增长的理念,完善绿色增长的理论,并通过推动绿色增长的实践探索,推动绿色增长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命题亮点】

1、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改善价值链的资源利用效率”,会议重点讨论政府和企业如何进行产品创新、优化资源使用、更好利用废弃物,以提高资源在整个价值链体系中的利用效率,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会议主题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1)从个人来讲: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有利于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节约资源。

(2)从企业来讲:要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为了将可持续增长理念贯穿于商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推进全球探索并实践绿色增长,要求企业树立经营战略,加强统筹成本核算,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以效取胜。

(3)从政府来讲: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通过推动绿色增长,倡导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2、研究显示,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绿色经济可以为全球经济带来数万亿美元的增长。论坛提出,绿色采购是实现绿色增长的首要问题。目前,各国政府每年投入GDP的15%至33%采购商品和服务,因此,实现绿色采购并建立绿色基础设施是今后的努力方向。结合材料说明发展绿色经济的政治学依据。

参考答案:(1)政府要行使国家职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增长的目的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政府在推动绿色增长工作中,要加强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

(2)当代世界的主题。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与人类共同命运有关的问题,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等,种种问题在困扰着绿色经济的发展。但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3)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各国需采取具体行动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国际新秩序。

3、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是德国和丹麦。德国制定了完善的能源转型计划,目前德国25%的电力都来自于可再生能源;而丹麦则表示在2020年,其电力的50%来自可再生能源。中国之所以成为绿色增长论坛的成员国的原因是与丹麦等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有广泛的合作。

从哲学角度说明,中国怎样履行绿色增长论坛成员国应尽的义务。

参考答案:(1)坚持用把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绿色增长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加以推进。但推进绿色增长需要包括各国政府、金融界、公民社会、私营部门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推动绿色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投资者、重要公共机构探索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合作,并通过这种探索开发出新模型,以引导世界各国和地区践行绿色增长。

(3)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树立绿色增长的理念,完善绿色增长的理论,并通过推动绿色增长的实践探索,推动绿色增长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014高考政治热点: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

一、【背景材料】

2013年9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频道)联合主办的“金牛奖”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正式拉开了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的序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与金鹰电视艺术节具有同等影响力的电视艺术盛会。本届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最大的亮点是坚守质朴的乡土本色、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将在10余天的时间里陆续举办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小康电视工程颁奖晚会、魅力新农村颁奖晚会等多项活动。作为本届艺术节的重头戏,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金牛奖”评出了最佳编剧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导演奖等奖项,编剧高满堂,演员林永健、张嘉译、孙茜、丛珊、殷桃、李立群、李菁菁以及导演孔笙等荣获本届“金牛奖”各奖项。

二、【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看电视是多年来的传统习惯。随着网络的出现,以及PC、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的盛行,电视已不再是中国人看春晚的唯一渠道。这说明,随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2)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开展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要服从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作为展示优秀对农电视作品、展现各地新农村风貌的重要平台,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社会主义新风尚,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每年一届的“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本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至关重要。

(3)文化塑造人生,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文化生活具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这就需要通过艺术节活动发展先进文化,加强对文化生活的引导。

(4)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

(5)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立足社会实践,通过举办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积极推动文化继承和发展,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6)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证明,农村特色文化深深扎根在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农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群众长期生产劳动的历史积淀,最具有凝聚力、生命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对农村来说,艺术创作者应多关注三农问题,多贴近农民生活,多制作出更能感染人的农村题材电视节目。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近些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呈现出创作上的繁荣局面,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也得到了行业内及电视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才更具活力,农村文化舞台才更加活跃。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必须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在繁荣农村现代文化的同时,突出做好特色文章,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4)要坚持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创作上的弊端。如地域的单一化、内容的肤浅化、风格的喜剧化等等。这些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思考与探索。

2014高考政治热点: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为满足嫦娥三号入轨精度要求,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改进,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6次飞行。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实施的又一重大航天工程。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从而完成无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个探测阶段,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二、【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事业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是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也表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基于综合国力竞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基于建设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3)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人能够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嫦娥三号任务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的技术产品再次发挥突出作用。这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航天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弘扬航天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嫦娥三号”探测器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又是第一次执行任务,风险极大。因而,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成功,既尊重了客观规律,又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3)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我国航天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三、【政治命题点】

1.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到2010年10月发射嫦娥二号,再到如今发射嫦娥三号,短短6年里我国的探月工程迈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坚实步伐。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发展的依据。

(1)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事业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是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也表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基于综合国力竞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基于建设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3)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人能够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在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观纷呈的时代,不是所有的国家工程都能赢得国人的齐声叫好和支持,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大手笔,比如探月工程,却能赢得普遍的祝福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意义。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嫦娥三号任务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的技术产品再次发挥突出作用。这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嫦娥三号”探测器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新技术、新产品,头一次执行任务,更增加了风险。为避免这些风险做了大量地面试验,在北京建立了着陆试验场,包括模拟月球表面月球车行走试验场地。

运用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应对“嫦娥三号”发射面临的风险?

(1)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由于发射风险极大,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2)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要保证“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成功,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要把发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航天人必须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第三篇:2013高考时事政治试题:第八届中欧工商峰会(推荐)

2013高考时事政治试题:第八届中欧工商峰会

时事政治试题是高考政治学科考试中的一部分。2013年高考时事政治题主要以2012年9月到2013年5月的时事热点为出题点,下文是特别整理的2012年下半年社会热点事件,供考生考前练习参考!

一、【时事背景】

2012年9月19日下午,第8届中欧工商峰会在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召开,会议探讨的议题是:低碳和技术升级,以及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等。中国总理温家宝20日在布鲁塞尔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第八届中欧工商峰会。温家宝发表了题为《做21世纪国际合作的典范》的讲话。温家宝表示,相信一个拥有雄厚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的欧洲,一定有能力、有智慧妥善应对欧债问题,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的发展需要欧洲,欧洲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方愿同欧洲国家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迎接各种挑战,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打造成21世纪国际合作的典范。本届中欧工商峰会由中国商务部和欧盟委员会共同主办,中欧双方高级官员及经济界人士共500多人出席。

二、【考点链接】

经济生活角度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发展,经贸合作已经成为中欧关系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部分。这一事实说明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中国企业对欧投资方兴未艾。欧盟是中国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双方人员往来日益频繁。近年赴欧旅游和学习的中国公民不断增加,提高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与欧盟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以积极的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奉行自由、开放的经贸政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与欧盟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国外经济力量来进行,而是仍然立足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实力。

政治生活角度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国的发展需要欧洲,欧洲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这表明中国与欧盟各国存在共同利益,这是中国与欧洲各国能够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中国与欧盟各国开展的经贸合作反映了中国与欧盟存在共同利益。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我国与欧盟各国积极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贸易关系,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与欧盟各国积极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国家利益,而且对世界经济稳定和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我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以提高我国抗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和增强我国的的综合国力。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关起门来搞建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加强与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与合作。

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中国加强与欧盟经济竞争与合作,要敢于正视矛盾和冲突,积极创造一切条件促进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欧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同,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一样,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是正常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促进中欧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创新试题】

温家宝总理指出:“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部分。”据此回答1—2

题。

1.上述材料说明:

A.整体统帅着部分

B.部分离不开整体

C.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D.要重视关键部分对整体的作用

2.加强中欧经贸合作:

①有利于经济区域化发展,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②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说明中欧经济将迅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④将使中欧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度加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温家宝总理指出:“2003年,中欧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2011年已达到5672亿美元,年均增长20.8%。欧盟连续8年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快速发展,累计投资达800多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也方兴未艾,从2003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43亿美元。”据此回答3—5题。

3.上述材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双方相互统一的结果

B.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C.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

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4.中欧经贸迅速发展的事实说明:

A.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时代的主流 B.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

C.中欧之间已经消除了所有矛盾

D.经济关系是国家之间的主要关系

5.中欧经贸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C.中欧合作符合中欧双方共同利益

D贸易保护主义不得人心

6.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发展,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问题跌宕起伏,给世界经济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也给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了困难。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矛盾着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D.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7.在世界经济形势仍不明朗、欧债危机尚未克服的背景下,此次领导人会晤进一步拓宽了合作领域,为解决问题找到新思维,并达成了诸多共识。这说明:

A.我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B.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享有平等权

C.共同利益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

D.中欧关系已经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温家宝总理指出:“坚持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早日废除不合时宜的出口管制政策,克制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力争2015年建交40周年之际,中欧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此回答8—10题。

8.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哲学依据是:

A.事物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C.联系和发展不可分割,没有发展就没有联系 D.交流与合作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克服贸易保护主义,我们要:

①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 ②制定应对反倾销和贸易摩擦战略

③了解行情,提高我国商品的国际价格 ④树立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困境需要其他国家开放市场

B.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非歧视原则

C.完全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可以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11.温家宝听取了欧方关于解决欧债问题的进展情况介绍,重申中方对欧方努力的支持,表示中方将继续通过适当渠道参与解决欧债问题。这说明:

A.中国是一个注重合作的负责任的大国

B.我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C.发展是和平的基础,没有发展就没有和平D.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之间加强经济合作

12.中国的发展需要欧洲,欧洲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这说明:

A.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

B.国家之间的合作代替了国家之间的冲突

C.国家之间既有不同的利益,也有相同的利益

D.我国实现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3.温家宝说,回顾近10年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我有几点体会。第一,中欧关系的核心在于战略性;第二,中欧关系发展能够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第三,中欧关系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全球影响;第四,中欧可以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各种分歧;第五,面向未来的中欧关系有着光明前景。

试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理。

参考答案:

1.D 2.D 3.C 4.A 5.C 6.A 7.C 8.B 9.D 10.D 11.A 12.C

13.(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中欧关系无论的政治经济关系,还是思想文化关系,都离不开战略性,战略性是中欧关系的核心,这体现了主要矛盾的原理。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是矛盾同一性的体现,中欧关系发展能够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对立中的同一。这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原理。

(3)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着中欧关系的不断发展,中欧关系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全球影响。这体现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矛盾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积极解决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中欧之间在发展经贸合作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矛盾,但可以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各种分歧。这体现了矛盾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

(5)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其发展的前途光明的,我们要对新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尽管中欧关系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相信面向未来的中欧关系有着光明前景。这体现了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理。

第四篇:2016考研时政热点分析:G20峰会

2016考研时政热点分析:G20峰会

来源:文都教育

2016考研日益临近,广大考生备考也已经到了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冲刺阶段的复习。面对着厚重如山的复习资料,考生目前的复习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导致复习进度缓慢,复习效果不显著。为此,文都教育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在最后的30多天的复习中仍然要注意复习计划的安排,首先要规划从现在开始到考前各科还要看几遍来划分时间段,其次根据自己之前的复习效果对侧重在哪个考试科目上心中有数,最后对于不同的科目最后复习的重点在于什么。而从考研政治的复习来看,毛中特、史纲和思修以及形策的复习要提升到重要地位了。

相比较于毛中特、史纲和思修有固定的大纲考点及解析,形势与政策并没有固定的考点,但根据大纲的要求,形势与政策部分主要考察2道单选题和2道多选题,其中以间(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为主。而且从题目的设置来看一般单选和多选题部分都会考查一道国内时事和一道国际时事的内容。接下来,就带领考生一起复习一项最新的时政内容——G20峰会上总书记的讲话——《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

主要内容: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

(2)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远未解决,现有经济治理机制和架构的缺陷逐渐显现。这些因素导致世界经济整体动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其表象是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债务高企、贸易和投资低迷、实体经济失速、金融杠杆率居高不下、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等一系列问题。

(3)如何应对挑战:第一,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第二,推动改革创新,增强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第三,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第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公平包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4)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来自于中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

从形势与政策选择题的考查角度来看,一般容易考查具体的措施,也就是上文中第(3)项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熟悉形策考查手段的考生比较容易选择出正确答案而不需要死记硬背,一般来说,讲话内容的考查通常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而通过上文也可以看出有四个措施,要记忆的同学也不需要把四句话完整的背下来,要抓关键词,即合力、潜力、活力和动力四个方面,简记为“四力”。对于众多的时政热点,考生一方面要善于抓住考题的命题特点,同时在记忆方面也主要以背核心词为主,这样既能快速的记忆,又能够尽可能的多背一些内容。

第五篇:高三时政热点 g20杭州峰会

专题:G20杭州峰会 结合上合会议

【背景材料】

G20虽然是1999年才开始成立的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但经过10多年时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一个有着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主要领导参加,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于一体的国际综合性盛会。G20杭州峰会是中国第二次作为主办国,本次峰会的主题设定、会议安排和成果设计,紧扣当下世界经济的症结,与中国新的发展理念息息相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也凸显了中方推动G20机制转型(西方治理到西方与非西方共同治理),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合作的理念。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将同各方一道,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以及“加强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其他突出问题”等重点议题展开讨论,为国际合作指明方向。《杭州峰会公报》提出基于放眼长远、综合施策、扩大开放、包容发展四项原则基础上的“杭州共识”,凝聚了G20成员国的集体力量和智慧,将引领世界经济的新航程。

【创新】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源

G20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创新增长方式”则是重点议题之一,旨在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开放】 促进国际经济合作

经济需要交流合作,保护主义已无法像以前那样带来明显好处,只有开放才能获得强劲增长。峰会主题中的“联动、包容”体现了开放的思想。联动强调当今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包容则是说,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要把全世界尽可能多的人纳入到全球化带来的福祉当中。促进世界经济的开放,就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政策协调和国际经济合作。

【发展】

谋求长远包容性增长

G20杭州峰会也将是G20历史上发展特色最突出的一次峰会——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与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G20历史上最多的。关注发展问题其实是从更长远角度考虑世界经济的增长问题,也体现出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变,议题从短期问题向深层次和中长期问题延伸。

【绿色】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经济危机首先是从金融领域引发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交易行为过于关注快捷利润,忽视了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方提出绿色金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证明,建立G20机制并使中国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合作当中,对全球经济复苏意义重大。一些智库学者也表示,中国举办2016年峰会,将有助于实现“到2019年将G20整体GDP在现有预期轨道基础上提高至少2%”的增长目标,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和希望。

一是传递中国声音。随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自2008年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已经连续10次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频频发出中国“好声音”。在这些“声音”里面,既有“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金融改革”的务实之举,也有“二十国集团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贸易能力建设”的殷切期盼;既有“二十国集团成员要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高瞻远瞩,也有“我将在西湖之畔欢迎各位”的诚挚邀请。这些声音,既是中国的主张,更是中国的态度,真诚而务实。

二是展示中国形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已占据着重要位置,但中国不仅仅是发展自身经济,还切实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勇于担当,勇于负责,全面展示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三是汇聚中国力量。社会发展到今天,国与国之间已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荣损共同体”,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G20杭州峰会,不但有助于提升中国制度性的国家话语权,增加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还可以把重要倡议如“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借助G20峰会进一步推进,从而形成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合力。同时,“与普通老百姓看似无关”的G20峰会也将让中国民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人民币获得国际社会认可,可以减少流通损失。让世界经济走出困局,也与我们每个人的收入和饭碗密切相关等等。国际社会的认可与国内民众的支持,将会让中国在G20杭州峰会上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参与全球治理,服务世界人民。

【考点链接】 《经济生活》

1.经济全球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2.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

3.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5.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各方在推进区域贸易协定进程中,要保持开放包容,谋求合作共赢,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6.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各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实现多边多赢。

7.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互进。

8.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世界经济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政治生活》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主办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目标是 2 凝聚共识、提振信心、共促发展。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当今世界仍然不太平,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远未解决,恐怖主义带来的危害更加突出。

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和区域舞台上,中国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者。

4.我国是一个负责的大国,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生活与哲学》

1.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中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同G20峰会主题不谋而合。

2.坚持联系的观点。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历程一再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3.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世界经济要从亚健康完全走向健康,很可能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但我们有理由对前景充满信心。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中路线。“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2015年高考时政热点专题:中欧论坛汉堡峰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