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30多年的叩问终于有了答案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23-708816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2 16:01: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30多年的叩问终于有了答案

30多年的叩问终于有了答案

鲁超美

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国家通过立法设立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今年9月30号是我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习近平率全体政治局委员,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为烈士敬献花篮。对于一个参战老兵,意义非同一般。

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和平的日子越来越长。脱下军装已三十多年,但我无时不在思考: 同样是作为军人,同样是战争亲历者,我们却没有资格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老兵,可以以国家名义纪念战争胜利日,甚至在军史上中越自卫还击战成为了一段避讳提起的历史?许多烈士的亲属陷于贫困,老兵祭奠战友竟被以“维稳”为由取缔。今天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把对烈士的尊重固化在国家大祭的层面,形成全民缅怀先烈氛围,积压在我内心的叩问终于有了圆满答案。

借首个烈士纪念日,我所在部队战友群也在同一天举行了网上公祭。时间勾起2009年南疆之战30年纪念日的回忆,我和武汉、河南籍战友专程前往广西龙州,拜谒把生命留在那片红土地的牺牲者。当时要控制范围,不提战争之名,不准做宣传,甚至烈士家属民政不予接待。

我给烈士们敬香烧纸,我默默地念着不忍卒读的碑文:“吴爱国烈士。湖北红安县人,一九七六年一月入伍,中共党员,三八六团特务连排长。一九七九年二月牺牲,终年二十一岁,荣立二等功。”据陵园工作人员讲,有几乎一半的烈士尚无家属来看过。不是因为别的,是这些家属没有来回的路费。领队的河南籍战友告诉我,仅他们家乡南召县在龙州陵园安葬的烈士就达三十多人。他们要将这所有的墓碑拍照再制成光碟,送给那些不能来的烈士家属和亲友,算是对烈士英灵的告慰。

那场战争,我团有79名战友牺牲,他们静静的长眠在龙州的青山绿水间,成为那片土地永久的居民。花样般的年华,充满活力的身躯,美好纯净的生命,消逝在改革开放的前夜,赴倒在人生起跑线上。商战英雄、学界精英、科技名流、仕途高官……与他们无缘。他们寂寞太久了,国家终于给了这样一天,可以大大方方,名正言顺让我们凭吊烈士忠魂,不仅是共产党方面的,还包括国民党军队的烈士!这让我看到了国家的担当,正如一位在任的将军所言,只有让军人有尊严地站着,只有让烈士有尊严地躺着,只有让烈属有尊严地活着,整个民族才能顶天立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我终于有鞋了教案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童话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童话呢? 生:《青蛙王子》、《丑小鸭》、《格林童话》……

师:一说起童话,你们是那么的高兴。是啊!童话,就像一个知心的朋友,伴随着你们成长!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童话故事。想不想听一听?

师讲童话故事:

小蜈蚣有很多好朋友,这一天,她正在和朋友们玩捉迷藏,米老鼠来了,她穿了一双漂亮的紫皮鞋,可神气了,其他的动物朋友们可羡慕了,小蜈蚣可不乐意了,他心想:神气什么,明天我也穿上新鞋子,我要买吱吱叫的鞋子,让你们羡慕羡慕,想着想着,他气呼呼地回家去了。第二天,小蜈蚣就和妈妈去袋鼠阿姨的鞋店把鞋子买来了,小蜈蚣高兴地说:“-------”咦,它在说什么呢?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咱们今天这节课就根据小蜈蚣说的这句话来编写童话故事,想不想当一回童话小作家? 生:想。

师:有志气。要想当童话小作家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呢,老师要考考你们。现在小蜈蚣有鞋了,小蜈蚣有鞋之后在他身上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 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桌说发生了什么事,师参与小组讨论并指导。)

师:现在呀,就把你们刚才同桌交流的趣事,说给全班小朋友听一听。谁来说一说? 谁还来说一说?

今天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老师奖励你们欣赏一个有趣的故事片段。出示故事片段:„„„„„„„„

咱们要看看故事中哪个地方最有趣,小作者又是怎样将故事写有趣的呢? 板书:有趣。

板书:语言、动作

小结:

童话故事有意思吧。只要加上语言、动作描写,想象就会丰富起来了,故事就变得有趣起来了。

现在,我们也要像这位小作者一样写出有趣的童话故事。

第三篇:终于放假了

终于放假了,结束了那种忙碌的生活,惬意地坐在电脑前听着音乐缭绕,随意地浏览经常光顾的网站,那种放松直透四肢百骸。

放假了,《绾青丝》看完了,《武林外史之我是朱七七》同人还在连载中,婆婆回家了,要请妹妹吃饭了,要给妈妈带药了,要背论坛稿子了,要做课件了,要准备教研课了,要同学聚会了,要带女儿去海洋公园了……想过了,路过了,等待着……

经常听到人们在谈论这样一个话题:教师这个职业最让别人羡慕的就是一年两个假期.其实对于放假,我还真的没感到特别的高兴.那群孩子,见到他们的时候觉得心烦意乱,不见了吧,又有那么一点点的记挂着;那些同事,见到的时候都在各自忙自己的事,不见了吧,又怀念起中午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学生时的有趣了;那个学校,见到时总觉得怎么天天都一样,没个变化呢?不见了吧,又经常想着我们的校园还是很美的嘛!

这不,刚还和网友说着“还是挺想上班的”,换来的都是清一色诧异的目光.干吗?没见过这么爱岗敬业的吗?

哈哈哈。。。

忙活了一学期,终于放假了,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啦!

不用再受上班时间的约束,想睡多久就睡多久!

生活节奏可以放缓,脚步可以放慢,平日没来得及欣赏的窗外好景色今日可以细细琢磨。

每次放假前,总会有许多计划,读多几本书,外出旅游一下,爬爬山,涉涉水……

但一转眼假期就结束了,每次都惊觉假期结束啦?

总担心第二天一睁开眼,日历已经翻到假期最后一页。

其实,放假感觉最好的是开始放假的当天,那感觉犹如兜里有百万大元,充满雄心壮志地准备疯狂

Shopping。

上班时每个周五的晚上都是特别开心的,因想着后面还有两个可以支配的日子。

希望自己的假期可以过得充实一点,肥肉离我远一点。阿门!

阅读全文>>

如何让学生长久的喜欢读书

(学校“读书研讨会”交流稿)

近年来,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几乎人人喜欢读书。让学生喜欢读书,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初步引导

每年接手新班、面对一批新学生的时候,我都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喜欢读书,但我从不逼迫他们读,只是经常向他们“汇报”我的读书篇目,把我的读书故事说给学生们听,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一种“老师很喜欢读书”的印象。同时,我还会把我读过的好文章读给学生听,这可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了,有许多学生自己不喜欢读书,却非常喜欢听别人读书。每次当我说“下面我给你们读篇文章”时,学生无论在干什么他们都会赶紧停下来,端端正正地坐好,等着听文章,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笑容,那种期待的笑容常常让我感动。刚开始读文章的时候,读完后我只是问问学生“这篇文章好吗?”他们都会说“好”,我却并不跟他们做过多的交流,一般情况下,读完了就读完了,但我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许多学生的“若有所思”,我知道,文章的“好”已留在他们的心里了,我初步的目的已达到。这样读过几次之后,我就不会只是问“文章好吗”这样简单的问题,我会问“文章好在哪里”,让他们稍做思考,自由发言,尽管发言的学生并不多,但只要有发言的就够了,这时的我就会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与肯定,让发言的学生得到满足,让没发言的学生也有一种想“发言”的欲望。下一次读的时候,发表看法的学生就会多一些。读了一个周以后,有时我会在读文章之前给学生布置个小作业,如:请你记下这篇文章中富有哲理的一个句子或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等,读完文章后,我会拿出一点点时间让学生交流各自记下的句子。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会了“用心”听,并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也有的时候,遇到非常精彩的文章,我会和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我就会与学习及做人联系起来,而不是孤零零地就文章说文章。

一般情况下,读我看过的好文章给学生听不会超过两个周的时间就会有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好文章主动推荐给我,让我读给同学们听,这才是我真正希望的,从此,好文章就由学生推荐,我几乎就没有机会了,不过,偶尔我还是会把我认为非常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感觉老师在和他们一起读书。为了鼓励更多的孩子读书、推荐文章,开始时我会给推荐文章的学生以一定的奖励,如:给推荐文章的学生加分等。逐渐的,当推荐文章已蔚然成风时,“奖励”便悄然消失,没有谁会为了分而推荐文章,因为读书已成为他们的习惯,他们之间攀比的是谁推荐的文章多。实践证明,对于引导学生读书来说,两个周足以让我们看到“星火燎原”的美景胜景。

二、深入引导(家庭作业中体现“读书”)

我觉得学生只是“喜欢”读书还远远不够,还应该让学生学会积累、应用以及提高文化品位与素养。因此,尽管学生已有积累本、日记本和读书故事本,我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仍然注重“阅读作业”的布置,即每天晚上让学生读两到三篇的文章,并在作业本上写清楚所读文章的题目以及从中积累的两个或三个富有哲理或有一定意义的句子。我之所以这样做,我是想真实地知道学生的阅读情况,因为家庭作业的批改比较频繁,学生的积累情况很容易就被掌握。通过“阅读作业”的完成情况,我就能够知道学生阅读的文章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始时,许多学生的确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好句子,是值得积累或背记的,只是随便抄了几个,所抄的句子毫无意义。如:有的学生把这样的句子抄了下来:“我欣喜若狂。大声喊着:„爸爸,你跑到哪里去了,你让我找得好辛苦呀。”还有一些学生整段整段的抄,抄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平淡的语句。这样的学生看的书大多是作文选之类的所谓的“学生书”,于是,我会向他们推荐几本好书,并给予个别的指导,再把积累出色的同学给推荐给他们,让他们取经学习。慢慢的,那些不会积累好句子的同学也就学会积累了。

我总觉得,不会积累的孩子又怎么会懂得如何读书呢?而会读书、读好书的孩子他的积累一定不会差。学会了“积累”,才可能学会“运用”,不会积累,运用又从何谈起呢?所以,通过“阅读作业”的批改是很容易掌握学生的读书积累情况的,这样才能够形成“读书带动积累,积累带动读书”的良性循环,在学生独自读书积累时,他才会掌握方向,不至于见什么就积累什么,使“积累”流于形式,失去意义。

三、利用阅读课指导阅读

我觉得每周两节阅读课也是指导学生阅读的好机会。刚开始的第一节阅读课,我只是让学生读,没有任何的要求与指导,后来我发现,第一节课学生都能够较用心的读,可到了第二节课后,许多学生便开始厌烦,有点坐不住了,可是课前我又没有让学生带笔记本之类的,也只有让学生继续读了。因此,第二次阅读课来临之时,我对学生做了一定的指导,布置了一定的任务,要求学生有目的的去读。如:

1、今天你想积累哪些词语?把它们抄在积累本上。

2、你所读的文章中是否有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子?你积累了几个?

3、你所读的文章中的哪句话最打动你?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4、把今天的阅读课中你的收获写下来等。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可根据自己所读篇目的内容,选择自己想写或积累的内容。一般我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根据阅读情况自己决定要写下记下什么。我觉这样的阅读,更具实效性。

现在,我们班原来的阅读课是星期二下午一二节课,现在改成了第二节课和课外活动,但是,第一节课我仍然进行与阅读有关的内容,或让学生写读后感,或摘抄积累,或有计划地进行读书交流活动等,本周二的下午第一节课,我们班进行了“我的读书故事交流会”,这次交流会,使我很真实地了解到了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我将对每次交流会的详细情况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四、发挥小书柜的作用

为了满足孩子们读书的需求,我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小书柜的作用。小书柜里的书由孩子们把自己读过的书带来分享,我指定两名小图书管理员负责借书、还书工作,借书、还书都要登好记,以防丢书或把别人的书弄坏。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为借书时间,第二天的课外活动为还书时间,一般从借书到还书不得超过三天时间,这样保证好书大家都能尽快分享。小书柜里的书一百多本,一般情况下,我们一个月换一次小书柜里的书,即:当所有孩子把小书柜里的书轮流看完时,我就让孩子们把这些看完的书带回家,再从家里拿来别的书,这样,孩子们就能经常看到新书,也更激发了他们看书的兴趣。

五、课后交流读书感受

业余时间里,我经常与学生交流有关读书的感受,我们彼此都会告诉对方自己最近读的什么书,内容如何,感受如何,我们当然会经不住诱惑,互相借阅一下那是常有的事。有时,我也会看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如《草房子》、《绿野仙踪》、《小王子》、《夏洛的网》等,这样在交流的时候,我和学生的共同语言就更多,彼此会贴得更近,学生往往会滔滔不绝。也有的时候,我会和学生看同一本书,看完后,我们一起写读后感,再进行交流,交流后,我们的收获总会更多!当然,我也会定期把我写的读书故事、读书感悟读给学生听,他们常常会因为听老师读老师的读后感而兴趣盎然,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读书的欲望,喜欢读书、继续读书也就顺理成章了。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地把读书推向深入。

我们班,不定期的举行读书交流会、讲述名人读书故事、好书向你推荐等读书交流、比赛活动。通过交流、比赛,大家既学到了读书的好方法,加深了爱书、用书的思想认识,又促进了同学间读书竞赛活动的自觉形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师对话,与高尚为伍;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视野,陶冶思想,净化灵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新学期开始,我们班已经进行了一次“我的读书故事”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真实的读书故事写下来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在分享精彩的读书故事时感受他人读书的乐趣,从中受到启发,因而激起每个人对“读书”的更加热爱。

其实,想让学生长久的喜欢读书,还有其他许多的方法,其中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就是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前几天的家长会上校长讲话时强调了有关“阅读”事宜,当我面对着全体家长时我也向他们汇报了我对

读书的看法和做法,以及读书将给孩子们带来的种种益处,然后,我告诉家长们我要求孩子们每天看半个小时的课外书,请家长朋友们方便时督促一下,并在买书方面对孩子们不要太吝啬了,家长们很支持,也很赞成。会后,许多家长都咨询到底让孩子读什么书,并让我写下一些推荐书目。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班掀起了买书热,几乎天天有孩子告诉我家长又给买新书了,针对这一情况,我准备下周在班上开展一次“好书向你推荐”活动,巩固一下这大好的局面,最大限度的发掘孩子们读书的潜能。

另外,我之所以强调开始时每天只读半个小时的书,因为在孩子的眼里,半个小时是比较短的,让他们读半个小时的书他们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刚开始就让他们每天读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的话,是不现实的,尤其有许多孩子从不或很少看课外书,如果要求读的时间过长,还没读,他们就犯愁,自然对“读书”就有了厌烦情绪,这也很难培养其读书兴趣的。而半个小时,听起来那么短,做起来是很容易的。其实,当一个孩子真正读起书来时,他的时间观念就淡薄了,这样天长日久,孩子的读书兴趣会越来越浓,读书的习惯自然而然的就养成了。

老师们,我想,只要我们喜欢读书、愿意读书,让“读书,从我做起”,并在其他方面再稍做努力的话,我们的孩子们是会很容易就喜欢上读书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会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坚持读下去。

写给新接班的学生:念着你们的名字

一张薄薄的纸在我的手里。上面游动着44只黑黑的小蝌蚪,一百多个方块汉字组合成44个欢跳的生命。而此刻,我就捧你们在我的掌心,你们还在电视前游戏中度假的小小心灵,可曾感受到我心跳的颤动。念着你们的名字,和平常阅读的感觉全然不同。每一个名字都是沉甸甸的。这简简单单的两三个字又是全家人经过怎样的翻阅词典反复推敲不断筛选提炼出来的啊。上一辈的遗憾希望荣光都饱注在这几个字上,每叫一次,先看到的总是一双双满含期望的眼睛。那要盈溢出来的深情总使我对自己做过的和正在做的产生怀疑,我不仅仅是要在一个生命中刻下印记,更是要在生命的交替中留下足迹,所以,对于将要到

来的一切,我只有谨慎再谨慎。

陈文豪、卢修文、舒婷,你们的父母必然做过作家的梦,如今那曾经信手涂鸦的笔就这样被交在了你们的掌心,那肥白的手指在空中的漫舞肯定超过了海明威、莎士比亚的生花妙笔;刘思远、初云鹏、吴江浩、林高峰,在这些名字被一遍遍唤起的时候,伴随而来的江河的浩瀚、天空的阔荡、山川的悠远、林木的秀美是不是也一遍遍浸染你们的心胸呢?张灵逸、钟雪莹、黄泳儿、杨雅雪、陈碧莹,我几乎是屏着气呼出这些名字的,这些清秀灵动的字眼啊,把父母那种对如水做的女孩儿的千般娇宠全都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了,他们想你们美丽出尘,想你们冰雪聪明,想你们不受到任何一点点的伤害,脱俗如金庸笔下如堕凡尘的小龙女;朱圣子豪,这个别具一格的时尚的名字里还是深深镌刻着中国人起名最传统的经典,“圣”“子”“豪”

想必哪个都舍不得弃之,所以斟酌来去,最后统统用上。

念着你们的名字。想着即将到来的日子,想着明天你们欢跳着进入课堂,看见陌生的我在课室里,想着你们张嘴吐舌的诧异和悄悄探询向我的目光,不禁微笑了。你们,可能有的豪气,坐在那里连凳子都会吱呀作响;可能有的文静,除了一双亮亮的眸子如星般的闪动,便再也很难寻觅你们活跃如兔的气息;可能有的会马上和我一见如故,那亲热劲儿像我已经教了你们多年;也可能有的因为眷恋以往的老师,而独自

在一旁黯然神伤。

念着你们的名字,想着我将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将有一千个日子相伴而行,我走在你们的右边,你们走在我的左边,和山花留连,看蚂蚁散步,与秋叶一起飞舞,在冬晨把朝阳点燃。想着一千多个日子,我们可以一起读书,一起写字,在最美丽的方块字里上演最精彩的童话,写出最动情的诗篇。我们将一起欢笑,一起落泪,把得失铭刻记忆,把荣辱永藏心田。

念着你们的名字,想着马上就到的明天,未来的日子将穿过朦胧的天空向我飞来,我将准备我的横笛,吹响在我的唇边。

第四篇:别争了,佛教徒到底能不能吃香菜?终于有答案了!

别争了,佛教徒到底能不能吃香菜?终于有答案了!

文/二休师父前几天老有人问,师父,咱们能不能吃香菜?香菜属不属于五辛?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论调,说佛教徒不能吃香菜。咱们的结论是:能,大大地能,香菜非五辛。今儿二休师父就全方位、超时空、立体、图文、360度无死角地扒拉扒拉这事儿。

1、五辛有哪些?葱,蒜,韭菜,薤(音xie谢,小蒜),兴渠(兴渠是啥,先不说)。

2、为什么佛教戒五辛呢?《首楞严经》里说:“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什么意思呢?这五种植物,熟吃长淫心,生吃增怒意。生的熟的都吃,时间久了就是暴怒的色狼,后果很严重。还有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半夜三更,小鬼儿偷偷来亲你小嘴儿,天天跟着你,别人走路带风,你走路带鬼。更可怕的是常吃五辛“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修的福报全漏了,白修,菩萨也不加持,护法神也不来守护,修啥也修不成。结论:五辛当戒。之所以很多人弄不清香菜到底能不能吃,是因为把“兴渠”当成了香菜,争论由此而起。辣么,“兴渠”是香菜吗?二休师父装作很有学问的样子,来引经据典地,扒拉一下:第一、《佛祖统纪》(宋,志磐)卷 33: 兴渠,葱蒺也。生熟皆臭。叶如蔓菁,其臭如蒜。经音义云:「生于阗国」。应法师云:「乌荼国人常食,即阿魏」这段话有3个意思:

1、气味口味接近蒜。

2、新疆有(古于阗国)。

3、印度人常吃(乌荼国,今印度境内),它的名字又叫“阿魏”(兴渠是梵语音译,阿魏则是波斯语angnyan的汉译)第二、唐代慈愍三藏慧日大师:“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韭三葱四薤,阙于兴渠。梵语稍讹,正云形具,余国不见,回至于阗方得见也。根粗如细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薹荽非五辛,所食无罪。日亲见为验欤。”(《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小学老师这样教咱们总结这段话的中心思想:五辛,咱们汉土只有四种,唯缺兴渠,新疆才有。“薹荽”(即芫荽,香菜)不是五辛,吃吧,没事儿,我慧日亲自验证的。这话可靠不可靠呢?可靠。慧日三藏大师本人曾于唐睿宗嗣圣十九年出发经西域到印度参学,到开元七年(719)归返长安。在他的记述中,他在于阗国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亲见兴渠。后来他直接说:(芸)苔、(胡)荽非五辛,所食无罪。这是存在于唐朝,明确说明「胡荽(芫荽)」非五辛的最早文据。结论已经很清楚:汉地无兴渠,新疆有。香菜非五辛,能吃,大大地能。除此之外,在唐代,“兴渠”不是香菜的文据还有很多。如:《一切经音义》(唐?慧琳)卷 45:兴渠,梵语阿魏药也。《翻译名义》集卷 3 云:似桃胶,西国取之以置食中,今有阿魏药是也。到了明代,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再次认定,兴渠就是“阿魏”,他这样记载:佛家以大蒜、小蒜、慈葱、兰葱、兴渠为五荤。兴渠,即阿魏也。虽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生食增恚,熟食发婬,有损性灵,故绝之也。《三藏法数》(明?一如等集注)云:兴渠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也。以上是唐、宋、明三朝从大师、旅行家到医药学家,对“兴渠”的鉴定。辣么,“兴渠”是怎么被误传为香菜的呢?民国初,印光大在《文钞》 三编(下册)〈答善熏师问〉时即说到:五荤,我国只有四,即葱韭薤蒜。薤,即小蒜。西域有兴渠,吾国无此一 种。有以芫荽(即香菜)为五荤之一者,乃外道所立耳。大师的意思是,认为香菜是五辛之一,这是外道的说法儿。外道不懂佛教,也不去旅行,也不去查证,张冠李戴以讹传讹,就把兴渠说成是“香菜”。

第五篇:学心理学很多年了

学心理学很多年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许多所谓的“心理效应”,因为它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说说“增减效应”。

这个效应也是从心理学家的试验中概括出来的。大意是被试的八十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四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有关对他们的评价。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即只贬不褒;第二组为褒扬组,即只褒不贬;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当这四组被试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因为这组的被试普遍觉得该同学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只是贬抑显得不客观,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与有诚心。

心理学家们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举例来说,有经验的售货员在称糖果时会少放一些,然后逐渐往上加,这比多放后逐渐往下拿给顾客的感觉要好得多。

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如小时候亲密了——小时候父母对孩子是呵护有加,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令父母欣喜万分;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对孩子的限制多了、要求多了,相应的批评也就多了。孩子不懂“父母为你好”,他感觉父母的爱不如以前多了,自然的,他对父母的怨恨也多了。这个“增减”的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所以专家们一致呼吁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藏起一些爱来”。(虽然知道,我自己却做不到,呵呵。)

这也很好解释婚恋中的“相爱容易相处难”了——恋爱时彼此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但相处时间长了,不好的一面展露无遗,彼此的好印象都是“由增到减”了,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感情。我自己对此就有很深的感触。婆婆刚来的时候,我把最好的一面留给了婆婆,可是时间一长,我感觉有点累了,很多的缺点“兜不住”了,好在婆婆是个宽容且有修养的人,我们相处还好。只是因为我自己懂得心理学,知道会给对方带来很多“失望”,心里总是惴惴的。

所以,在生活中,人们只注重“首因效应”或“光环效应”,初次交往将最好的一面留给对方,这从长远看并不科学,真实最好。“增减效应”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说一个笑话。妻子看好了一款价值千元的皮鞋,她知道小气的老公会反对的,于是她在结婚纪念日将老公带到商场,让老公陪着挑选。她专门将老公带到标价五千以上的专卖店,结果老公看得心惊肉跳,唯恐妻子在这里采购。妻子一看火候已到,就很懊丧的说:“这里的皮鞋太贵了,我们去买别的吧。”然后妻子将老公带到她早已看好的那双皮鞋前,老公一看标价,一千元,感觉还行,妻子的目的达到了,还得到了老公的“知道节俭”表扬,呵呵。

这里的“增减效应”已经突破了人际交往中的“喜欢程度”的增减,它主要是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落差”,在人们预先的“心理期待”上做文章。骗子惯于运用心理效应。最常见的是“借钱骗局”,第一次借500元,很快还了,还有礼品答谢;第二次借1000元,很快归还,大礼相送;第三次5000元,按期归还,还顺便给了利息;第四次,急事,借3万,许诺高息。结果是一去不还。有人说骗子都是心理学家(当然,这句话不能理解为心理学家都是骗子),也有其中的道理。

这种心理效应也经常用到营销中。例如孩子所在幼儿园,开学初宣布学费要从380元/月涨到680元/月,家长们都反映太多了;学校拖了半年(其实是市里批复得晚),宣布最终600元/月,有些家长反倒觉得占了便宜,欣然接受了。

对于教育者来说,懂得了这个心理效应,在评价或者鼓励孩子时就不会用“你某某方面很好,但是„„”很多孩子都知道“重点是‘但是’以后的内容”。例如你说:“你各方面都进步很大,但是你的数学还需要努力。”孩子在听前半句时,感觉很高兴,但马上会怀疑这个赞许的可信度。对他而言,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的一条引线而已。

心理效应,生活中来,学学很有好处。

30多年的叩问终于有了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