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招远市黄金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浅谈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23-99145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1 02:02: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招远市黄金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浅谈

招远市黄金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浅谈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1301班 王晨)

【摘要】202_年1月,中国黄金协会正式命名招远市为“中国金都”,向世人宣告,招远市作为中国产金第一市,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以象征“神秘、财富、权力、地位、美丽和幸福”的黄金作为城市的标的物,将使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无穷的向往,使“中国金都”焕发出诱人的光彩和魅力。招远黄金,历史悠久,有“中国金都”之美誉。培育出了“招金”、“卢金匠”、“招金银楼”“鲁鑫”等国内知名的金饰品牌。【关键字】黄金 经济建设 文化发展

招远黄金,历史悠久,有“中国金都”之美誉。招远市黄金产量连续39年居全国县级市之首。目前,该产业共拥有各类企业近190户,从业人员4万余人。其中黄金矿山企业共19户。目前,全市年选矿能力4万吨;黄金深加工及销售企业共94户,其中规模以上的生产企业5户(招金卢金匠、招金精炼、招金励福、中矿金业、鲁鑫贵金属),其它为金银饰品批发及零售企业。目前,我市已形成年冶炼加工金银产品200吨、年精炼标准金锭70多吨、标准银锭105吨的规模。培育出了“招金”、“卢金匠”、“招金银楼”“鲁鑫”等国内知名的金饰品牌;氰化亚金(银)钾、金丝的产销量均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稳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冶炼加工企业共4户,分别是招金金翅岭金矿、中矿金业、国大冶炼厂和河西金矿天承冶炼厂,冶炼加工金精矿规模为3850吨/天。202_年,全市完成自产金129.5万两,同比增长9.87%。其中,埠外矿山完成黄金产量19.7万两,同比增长了47.8%;全年新增黄金资源储量130吨,保有黄金金属储量850余吨;全年冶炼加工黄金158.9万两,同比增长6%;黄金深加工108.6吨,同比增长12.4%。其中首饰产量完成13.3吨,同比增长45.38%;金条产量完成57.2吨,同比增长12.36%;金盐产量完成30吨,同比增长7.7%。全市黄金产业完成销售收入604.4亿元,同比增长12.54%;实现利润26.46亿元、利税38.95亿元。

一、黄金资源探采选冶

(一)探 矿

招远黄金工作者识金找金经验丰富,探矿增储贡献多多。“十一五”以来,新一轮的跑马圈地潮席卷了我国的大江南北,作为一家专注于黄金矿业开发地方国有企业,招远市以招金集团对外开发平台为载体,提出“哪里有黄金,哪里就有招金”的对外扩张理念,以大发展、大开发、大矿业、大市场的气魄,积极参与国内外黄金资源的整合与竞争。几年来,招远市对外开发足迹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县市,并先后考察了南非、加纳、朝鲜、澳大利亚、蒙古等国的矿业,在兼并扩张、矿权竞拍等领域频频出击,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已在新疆、甘肃、海南、河北等地设立金矿26处,埠外矿山保有黄金储量达到了180多吨。202_年年新增黄金资源储量130吨,保有黄金金属储量850余吨。

(二)采矿

招远采金历史悠久,有史记载始于宋朝,“登莱一带采金已极兴盛,招远更甚”。开采手段由古代的石斧、木凿进化到近代的刚针、铁锤手工作业,发展到现代的机械化作业,自动化控制、现代化开采。矿床开拓技术先进,开采深度已达1300m以下。各黄金企业研究试验成功的尾砂充填法、干式充填法、留矿法、中深孔崩落法、分段空场尾砂充填等采矿方法和采场项板安全监控以及长锚杆、短锚杆联合支护等采矿技术均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励。

(三)选矿

招远黄金选矿生产已趋向大型化和现代化,并应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选矿厂建设前,先通过小型试验或可行性研究,择优确定工艺流程,从设计、基建、设备安装到试车,选矿厂投方一次成功。工艺流程合理,技术先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乡矿山处理能力20000t/d;最大选矿厂处理能力4000t/d;最大球磨单机处理能力2500t/d;市乡金矿选矿处理量800万t,选矿回收率94.48%,选矿成本26.47元/t。选矿设备制造加工业同步发展,现有4家规模较大的黄金机械制造厂家,可为处理能力2000t/d选矿厂提供整套选、冶设备。目前,全市年选矿能力4万吨。

(四)冶矿

目前,我市已形成年冶炼加工金银产品200吨、年精炼标准金锭70多吨、标准银锭105吨的规模。培育出了“招金”、“卢金匠”、“招金银楼”“鲁鑫”等国内知名的金饰品牌;氰化亚金(银)钾、金丝的产销量均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稳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冶炼加工企业共4户,分别是招金金翅岭金矿、中矿金业、国大冶炼厂和河西金矿天承冶炼厂,冶炼加工金精矿规模为3850吨/天。这些企业研究成功的金精矿预处理技术,使氰化废水返回再用,含氰污水达到零排放,杜绝了环境污染;空气泡沫氧化浸出技术,使氰化浸出时间缩短了2/3,浸出率提高0.65%;焙烧—氰化、氰化—焙烧制酸,复杂矿物两段焙烧和复杂成份金精矿提取金、银等工艺技术,扩大了复杂成份金精矿和含金物料冶炼加工的适应范围,增加了副产品品种和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湿法冶炼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黄金冶炼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全市每年增加效益近3000万元。202_年,招金集团冶炼黄金123万两,其中冶炼市外黄金产量6.09万两,氰化回收率97.11%,冶炼回收率99.83%。主要产品有:山东招金金银精炼有限公司生产的上海黄金交易所各类规格标准金锭、银锭以及四大商业银行品牌贵金属产品。精炼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黄金精炼技术——瑞典波立登精炼工艺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年可精炼标准黄金100吨、白银600吨,精炼提纯度达到了99.999%。并形成了一条集模具、坯饼生产、产品设计制造、检测包装等于一体的国内最完善的贵金属深加工产业链条,年可加工各类金条、金章产品100吨。且产品已分别通过国内、国际专业机构注册认证,可实现在现货、期货市场的流通,是一家专业、大型的现代化生产经营企业。

二、招远黄金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金矿开发导致矿区存在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尾矿库安全隐患、地面塌陷和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二)矿井排水对水环境污染

1.水污染:

研究区地表水资源匮乏,区内无大的地表水系,发育的溪流多为季节性流水,少部分常年性河流也仅能在雨季时流量有所增加,且持续时间很短,其他季节流量均极小。矿井排水除了部分用于金矿生产用水外,大部分通过管道、明渠直接排入近河流等地表水体。

2.地下水污染:

金矿水源主要为矿脉裂隙水和少量围岩风化裂隙水,滨海矿山和内陆矿山的水质成分和水化学类型各有其特点。内陆矿山处于低山丘陵区,地形坡度较大,地下水矿化度多小于1 g/L。因此,矿井排水对矿区水环境一般无较大影响。但是,局部地段受到矿井排水长期影响,矿井水中的ZN、Pb等微量元素 不同程度地超过国家地表水水质Ⅳ标准,其中Pb最大超标倍数达113..4。如果矿井排水在不达标处理的情况下直接外排,将对矿区地下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

采空塌陷是一种隐蔽性强、破坏性大的地质灾害。由于研究区内金矿分布点多面广,历史上开采强度大,遗留采空区数量多、规模大,情况复杂,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采空塌陷及地裂缝灾害逐步进入高发期。据统计,研究区分布有采空塌陷及隐患90处,单体裂缝4处。截至202_年9月,研究区因采空塌陷和地裂缝已造成多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2 292万元;受威胁人121 1 121人,潜在经济损失2 574万元。

(四)资源扩张问题成为制约黄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资源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从目前招远黄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尽管招远市的黄金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8,居全国县级市之首。但招远的资源是主要集中在本市之内,市外占有的资源数量很少,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上存在严重的资源危机。目前不仅国内黄金企业纷纷增储,全球各大采金企业纷纷投入大笔资金,用来勘探开采新的金矿,一场全球黄金资源的争夺已然展开。在这种群雄竞起的大环境下,谁抢先一步,拥有较多的黄金资源,谁就会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谁行动迟缓,就会坐失良机。因此,招远黄金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资源扩张步伐。

(五)结构优化升级问题成为制约黄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束缚

招远黄金尽管已经形成了集“采、选、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但结构不优,整体层次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仍偏重于在黄金产业上游的探、采、选、冶方面做文章,对于黄金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黄金关联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黄金产业仍停留在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靠资源吃饭的浅层次上发展。一是黄金产业中游横向拓展力度不足。如在黄金冶炼加工过程中,虽然开始重视回收银、硫、铁等有价元素,但仅限于在部分企业和环节,还没有建立起全系统选、冶、炼过程中的有价元素回收利用。二是黄金产业下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招远目前主要以金银饰品加工销售为主,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加之招远金银饰品还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致使市场占有率也较低、效益不

高;虽然打造了黄金珠宝首饰城等支撑平台,也吸引了不少世界知名企业入驻,但由于宣传推介、地理区位、人气等方面原因,珠宝首饰交易市场并不活跃,市场占有率小。三是在黄金关联产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如招远的黄金矿山机械设备制造与黄金矿山同步发展,但产品主要以选矿设备为主,采矿、掘进、提升等井下大型设备、选冶用的细碎机等还全部需要进口。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资源整合,黄金机械制造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发展状态,企业生产能力、规模也都不大,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

三、推进招远黄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一)加强域内黄金采选冶

三十年以前,招远的矿石开采以后,还不能冶炼加工,如今我们不仅能冶炼自家的黄金,还能消化处理其它地方复杂地质构造的矿石,实现了黄金冶炼„吃干榨净‟。”山东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政工书记主席刘金才说。在科技助推下,该公司先后实施了综合利用低品位共伴生金矿、尾渣多元素综合回收、贵金属精炼及深加工、提金尾渣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在对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中,探索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招远的黄金冶炼还在“精炼”上,实现了突破。招金金银精炼有限公司为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批可提供标准金锭的精炼企业,年精炼标准金锭35吨。今年上半年,招远加工冶炼黄金达58.4万两。

(二)积极实施对外资源开发战略

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招远以招金集团为核心,先后对4国以及国内21个省35个县市的56个黄金矿区、1个铁矿、2个银多金属矿进行了考察,并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先后组建了河南西峡、安徽五河、招金北疆、海南东方、甘肃岷县天昊五个矿业公司,新增采矿权面积4.55平方公里、新增探矿区面积117.3平方公里,新增金资源量35吨,优化整合16家埠外黄金矿山企业,有12家成为当地纳税大户。

(三)在黄金深加工、交易、销售、旅游等方面促进黄金产业链的拉长延伸 中国黄金博物馆位建于拥众多采金遗址的“中国金都”烟台招远,总投资达到1.63亿元,建筑面积6950平方米,是国内首家实景场景式博物馆。该博物馆打破国内陈旧的橱窗式陈列,既保持传统博物馆的典藏、教育、科普和科研基本功能,又充分利用声、光、电、动漫、幻影全系成像灯现代高科技手段,体现“参

与、互动、体验式、场景化”展示理念。融古今中外和招远黄金文化历史于一体,让参观者感受黄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整个博物馆为二层设计,一层设共享大厅、永铸金魂、留金岁月、烈焰淬金等7个展厅,主要向参观者介绍中国金都招远的黄金文化史,二层设世界黄金之旅、中国黄金文化、黄金交易厅等6个展厅,集中展示、演示黄金开采、冶炼、加工生产工艺及古今中外黄金历史文化。据招远黄金协会负责人介绍,中国已于202_年黄金超过南非,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金国,而招远黄金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4.9%,被中国黄金协会命名为“中国金都”。中国黄金博物馆的建成对推进我国黄金文化的普及发展,打造“中国金都”城市旅游品牌具有里程碑意义。招远将利用该博物馆加强对黄金文化的宣传推介,并积极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对外开放。

四、总结

要实现招远市黄金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多方面开展,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实施大黄金文化开发,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金”战略,着力打造集休闲、疗养、健身、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黄金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1] 郭玉强,唐欣,姚春梅,等.山东省胶东金矿区矿山生态地质 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山东国土资源,202_.[2]孙瑞刚,魏绪峰,宋明忠.对影响招远市黄金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几点认识[J].山东国土资源,202_.

第二篇: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构成的区域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为什么?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举例说明。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海尔一直在思索和实践的。创业29年来,海尔始终保持着创业创新精神,不断适应时代节奏,实现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有效地履行着社会责任。

(1)经济责任:创新促发展

过去几年,虽然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家电需求萎缩,但海尔的业绩却一直保持稳健发展。202_年前三季,青岛海尔营业收入606.3亿元,同比增长9.78%;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25.21%;每股收益1元,同比增长24.8%。欧睿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2_年海尔大型家电市场份额达到8.6%,同比提升10%,不仅第四次蝉联全球第一,也是全球前十名品牌中唯一实现两位数增幅的品牌。

最省电冰箱、无尾小家电等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海尔带领消费者共建和谐生态。同时,海尔专卖店创新性推出了“七星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享受;青岛海尔连续推出三期股权激励计划激发员工积极性。上市以来,海尔积极回报股东,已累计现金分红43亿元。这些创新举措推动了海尔与消费者、员工、供应商、股东等利益攸关方相互促进、互利共赢。

管理创新,是海尔持续创新的根基。目前,海尔8万多名员工,已组成了202_多个自主经营体。海尔员工实行“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直接面向用户,创造了超额效益,可以分享。比如,青岛社区店经营体,针对保障房的需求,以个性化的包销定制提供窄而长的热水器,实现目标完成率达到113%,增幅46%,员工也得到奖励。

202_年底,海尔步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通过打造平台型企业,与利益攸关方搭建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开放性创新生态网络系统及创新共赢机制,提升海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2)环境责任:建绿色企业

海尔一直以“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文化”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将绿色理念深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中,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最领先的绿色生活解决方案。

海尔不断推出更加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如202_年海尔研发的水晶滚筒洗衣机,比欧洲最高A+++级能效标准还节能50%;卡萨帝202_年新发布的朗度法式对开门冰箱,拥有728L超大容积,日耗电仅为1.08度。

海尔还很注重“绿色制造”。202_年,在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方面投资1355万元,在节能降耗方面投资2405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物耗。202_年海尔万元产值能耗为0.0118(吨标煤/万元),比202_年下降3.44%。

“绿色回收”是另一个重要环节。海尔参与投资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年处理能力为180万台(套)。在减少废旧家电对环境污染的同时,可回收大量的可资源化再利用的材料。目前,海尔集团已回收废旧家电510多万台,累计处理420万台。

(3)社会公益:回馈“正能量”

29年来,海尔集团在教育事业、国家活动支持、绿色环保、扶贫救灾等方面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目前,海尔集团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和物品总价值累计已高达5亿多元。1

海尔希望小学的建设,体现了全体海尔人奉献社会的爱心。海尔积极参与“希望工程”等各类助学助教活动,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用于希望工程方面的捐款、捐物共计7000万元,援建希望学校的总数达到186所(185所希望小学,1所希望中学)。

在救灾方面,海尔乐善好施。202_年“非典”时期,海尔向收治非典患者的医院捐赠海尔健康家电“套装”;202_年四川汶川地震时,捐款捐物累计3800万元;202_年青海省玉树地震时,捐款捐物近1400万元;今年4月又向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支援灾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通过商业模式、管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海尔登上全球大家电行业的巅峰。它不仅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服务水平,还尊重和维护员工、股东、供应商、经销商、社会环境等多方的利益,扮演优秀企业公民的角色。未来,海尔将坚持创新,成为持续成长的“绿公司”。

2、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构成的区域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可持续的,为什么?举例说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涉及人口数量(包括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人口素质、人口构成等全方位的内容,而其中首要的问题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过快增长会阻碍经济发展, 人口适度增长能促进经济发展。

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供给物质和能量的有限性和人口自发增长的无限性矛盾告诉我们,人类必须将人口的增长有效地纳入计划,并最终实现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协调。

地球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资源保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各类资源的相对数量,甚至某些重要资源的绝对数量呈下降趋势。以土地之精华耕地为例,1800年世界耕地面积仅4.5亿ha。此后,人类不断开垦土地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到1985年,世界耕地面积达到了最大,为14·76亿ha。随后,出现耕地减少的逆转,1994年降至14.5亿ha。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下降的时间和速度更是惊人。1800年世界人均占有耕地为0.5ha,1978年为0.38ha,1994年仅为0.26ha。后24年下降的幅度达到了前170年下降的幅度。世界粮农组织曾以0.5ha为人均耕地警戒线,世界不少国家早已低于此数,我国也有多达1/3的市县低于甚至大大低于此数。除数量指标外,土地质量下降问题不容忽视,全球土地沙化趋势日益扩大,,这对土地的永续利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水资源短缺日趋严峻。从1900—1997年世界人均水量从370m3增至800m3,总用水量从600km3增至5000km3。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面临严重的水荒,随着未来人口的倍增,缺水问题将更加严重,人口激增还使水污染加剧,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可利用性。此外,人口压力对耕地增长的需求导致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对生物物种多样性构成了威胁,能源、矿产资源的加速耗竭也向人口过度增长敲响了警钟。

在人口增长问题上,我们既要认识到人口增长的惯性与资源环境的有限性矛盾所产生的紧迫感、严峻性,也要看到人类技术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地球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力;还要看到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加强,人类最终可以通过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口增长的自发性、盲目性,使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协调,即获得适度人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人口的增长从两个方面不断扩大着对资源的消耗:首先,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使得在同等收入水平下,对资源的需求量同比增加;其次,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对资源不加限制的利用,提高了个人消费资源的平均水平,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人类消耗资源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在满足人类快速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中,生产和生活废弃物也随之大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日趋沉重。因此,资源和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地与人口增长联系起来了。

可持续的人口发展模式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人口的增长能够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相协调;人口的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人口的增长与活动环境、生态变化相统一。具体应做到:

(1)控制人口数量的适度增长,实现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人口的发展速度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提供的食物、水、耕地和其它必需资源的限制。实现可持续的人口发展就是要实现人口的适度的增长率。如果高于这个适度范围,则人口增长带来的负担过重;而低于这个适度范围,人品增长的经济效益又过小。

(2)提高人品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可持续的人口发展不仅要实现人口的适度增长,更要实现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首先,人口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内,在就业的人口中,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占的比重越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就越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就越低。其次,人口质量不断提高,才能使社会成员充分认识知识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明确人口数量过多对家庭和社会的消极影响,从而为整个社会的控制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促进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提供有利的前提。

(3)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威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谋求实现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协调三者的统一,并维持新的平衡。首先,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模式要求人类在谋求满足自身各种物质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而开发利用多种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汲取以往实践中的教训,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而导致的人与自然相对立的矛盾,从而找到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与资源相协调的基本途径。其次,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模式,要求实现在保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代际间的公平。它要求人口的增长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全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发展和需要而损坏人类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生活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

3.为什么说某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好环境演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促进环境良性演变?举例说明

当前,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最为关注的议题。可持续发展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物种灭绝、高纬生长季节延长等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由于系统某一组分的变化,导致其它相关组分发生变化,加剧全球尺度环境恶化,阻碍可持续发展进程。

以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臭氧层耗损、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正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造成危害,对人类健康生活构成直接和潜在威胁,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时考虑全球变化及环境承载力这些因素,改变及调整不合理的社会、经济秩序及工农业生产模式,抑制全球环境恶化。同时,积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及新的生产方式削弱全球变化进程,使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水平上来。具体对策如下:

(1)加强全球变化的生态监测及预测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关系长期失调的结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时也伴随一些突变事件),目前正在或即将对全球生态系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但是,目前我们对全球变化的机理及带来的生态后果预测还 不够准确,因此,需要加强对全球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水土流水、环境污染、荒漠化等进行长期的定位观测和研究。同时,应用现代先进定位观测技术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生态监测,建立全球数据分享系统,共同商讨应对全球变化,为区域及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否则,我们的发展将具有较大盲目性及风险性。

(2)科学评估环境承载力及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制定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避免单纯要求达标排放而造成污染物累积危害,是扭转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重要手段。为此,应对不同生态系统、不同区域开展生态调控及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研究,开展对不同污染物自净能力研究,科学确定其环境容量,规划开发强度,严格总量控制。科学制定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标准,对于恢复污染地区环境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3)开展清洁生产,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清洁生产是一种充分利用能源、资源,把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既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消费资料又能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方式。它强调使用各种新技术,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及安全生产原料从源头控制生产,改进工艺流程以减少污染。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改变和调整现有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各种自然资源采取集约经营持续利用的政策,使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降到最低。对受干扰严重的区域实施人工恢复,维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充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抵御外来干扰起到积极作用。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及生态适应性,只有维持丰富的物种,在自然生态系统受到较大人为干扰及自然灾害时,才能维持较高的应变能力,自然恢复受损的自然环境,减少损失;才能使众多物种、基因及种质资源得以延续下来,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襄樊学院管理学院地理科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浅议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指导老师:詹海斌

院 别:管理学院

专 业:地理科学 姓 名: 韩思军

学 号: 2009113134 日 期:202_.11.29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襄樊学院管理学院地理科学

浅议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水资源 可持续

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和环境四大问题,都与水密切相关。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已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水资源保护将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充分体现在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尔后为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更进一步明确了战略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保障实施,而水资源被定位于资源中的首位。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202_年3月12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也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要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3个方面。而资源中水资源又是人类最重要最不可缺的资源。所以,水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而且也是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水资源的涵义及特性

1、水资源的涵义。水资源是指可被人们利用,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并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得到恢复和更新的天然淡水资源。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空中水。

2、水资源的特性。

(1)循环再生性和有限性。地球表面上的水体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被不断地蒸发升空,蒸发的水汽在空中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形成大气降水,从而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补给。所以说,水资源具有再生性或可恢复性。与此同时,地球上的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全球总水量约为13.86×1012m3,而海洋水量为13.38×1012m3,占总水量96.5%。淡水仅为350×108m3,占总水量2.53%。在淡水中,大多数储存于冰川、极地和埋藏在很深的地下含水层中。较容易开发利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襄樊学院管理学院地理科学的淡水资源仅为全球水储量0.000 03%,因此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2)时空分布不均性。A.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在国内,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造成水资源的严重不平衡,在地区分布差异极大,旱、涝灾害经常同时发生。B.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匀,洪枯变化大。主要体现在降雨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方面,径流的年内分配特点是汛期(6~9月)径流十分集中,通常占全年径流量的50% ~85%,而冬春季节雨水稀少;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更大, 1991年穆棱河年径流量为35×108m3,而1998年径流量仅为8.2×108m3,则差4倍多。C.不可替代性。在自然资源中,大多是可以替代的,但是水资源有3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即维持人类生命的作用,维持工农业生产、维持良好环境作用。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工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生态环境就会恶化。D.利害两重性。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能给人类带来无限的恩惠,但水量过多或过少,往往会出现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如果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就会造成水质污染、环境恶化、地面下沉、土地沙漠化等危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生产。

三、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1、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节水型经济。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关键在于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经济。节水型经济的主要标志应该是,发展素质好、产值高、用水少和排污少的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要适应水资源条件;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发展用水少的作物;要使工农业产品用水定额与排水定额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普及先进的生活节水设备;加强水的多次重复利用,发展污水资源化等。搞好工业节水,既减少了新水取用量,自然也减少了工业废水量。

2、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用,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对水利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因此,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评价表。另外,对乱砍乱伐造成的植被严重破坏引起水土保湿及水资源污染等行为应坚决制止。

3、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襄樊学院管理学院地理科学

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总之,水资源保护的本质就是通过行政、工程、法律、科技、经济等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水量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希望我们全社会都来关心水资源保护,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很好重视。

参考文献:

[1]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_.[2]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_.[3]刘昌明、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M].

第四篇: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不合理利用,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也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和“耗尽”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短缺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 人与自然

1.引言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2.我国能源的基本情况

中国幅员辽阔,各种能源丰富。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少之又少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排名很靠后了。下面就介绍中国的几种能源的基本情况。

2.1石油

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约为130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丰度值(单位国土面积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57%,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7%。可见,我国可采石油资源量相对不足。

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陆上有35.8%的资源分布在较恶劣的环境中,56%埋深在202_―3500米之间,西部石油资源埋深多大于3500米。资源量中非常规石油所占比例较大,占陆上资源量的16.4%,占海上的33.3%。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低渗或特低渗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难动用的资源。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增储难度大,勘探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东部产量逐年递减,近10年来已累积减产1000万吨以上,今后减产幅度将会更大,“稳定东部”变得越来越困难。“发展西部”已10年有余,但西部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未能形成产区的战略接替。虽然海上原油产量及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但份额仍较低。近年来,我国新建的原油生产能力难以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老油田挖潜成为原油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油稳产难度加大。

2.2煤炭

煤现在是、将来(直到202_年或更晚)仍是我国能源的主力,虽然煤在总能源(energymix)中所占的比例会逐渐下降(从75%%下降到60%%),但总量仍会不断增加。煤的开采和直接燃烧已引起严重的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70%%—80%%以上的SO2、NOx、汞、颗粒物、CO2等都是由于煤炭直接燃烧所引起的。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资基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分布面积约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全国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煤炭资源潜力巨大,煤炭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已查明资源中精查资源量仅占25%,详查资源仅占17%。探明储量达到10202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1891亿吨,占18%,人均占有量仅145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务院制订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草案)指出“要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鉴于我国“多煤、贫油、少气(天然气)”的特点,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占70%左右。202_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70%以上,在我国能源结构上占主要地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3天然气

随着中国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老百姓对生活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升。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以及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等世纪工程显示了天然气这一具有优质、洁净和环保等特点的重要能源,正受到中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中国燃气在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沿线的十几个省份先后成立了四十六家拥有天然气专营权的合资公司,投资超过50个天然气管网项目,而这一数字将随中国燃气市场的迅猛扩张而不断递增。天然气供应的持续性等特点决定了产业上中下游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有足够的调峰和应急能力。我国天然气业务尽管发展很快,但仍然难以完全适应目前市场消费快速增长的需求变化。

2.4可再生能源

目前,由于全球石油市场起伏不定,价格不断上涨,而且传统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燃烧传统能源所引发的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找各种可再生能源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特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和重视,将其作为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改善能源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力措施。这些共识的逐步形成有助于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一是在技术开发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太阳能热水器、地热采暖等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在政府的扶持下,大型并网风电机组、光伏发电等实现了商业化。二是产业建设初具规模。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仍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是成本问题,这是制约其技术商业化和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其次是市场障碍,主要表现为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小、不确定性大、缺乏相应的发展机制。最后是我国制造业基础薄弱,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的国产化和商业化严重受阻。

3由能源短缺引起的问题

近几个月来,全球油价一再突破历史最高点,在11月7日更是创下了每桶98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其他一些因素,但是石油资源的短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它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这就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来解决能源问题。

4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美国奥巴马总统当选以后,在新能源当中宣布的一系列政策,日本、德国、欧盟的一些国家,也提出了加大新能源发展的一些新政策。我们也在认真研究这些国家在新能源当中推出的政策,我们会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我们发展新能源的政策。

但中国发展新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能源并不是在这些国家公布新能源政策之后,多年以来都在强调发展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我们在两年多以前,全国人大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我们强调要发展太阳能、风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也是在多年以前就开始。我们连续三年,风电的装机容量都是成倍、翻番地增加。

5.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法

5.1优化能源结构的有效手段--核电

随着全国范围能源供应状况的缓解,加之国外一些地区连续发生核泄露事故,要不要加快发展,或者说应不应该发展核电,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以核电作为解决沿海地区能源短缺的途径的方针,也受到怀疑和质疑。对此,有关专家们认为,能源短缺曾经长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短缺局面缓解,但这是暂时情况。我国人均电量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低得多,同时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出现了严重“透支”。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增加能源建设,特别是清洁能源,是当前能源发展的核心问题。核电已是国内外普遍认同的清洁能源,全球已证实的铀资源储量和估计附加储量为739万吨,目前一年的总需求量为6.15万吨,资源是乐观的。我国核电科研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掌握了压水堆型核电站的设计建造技术,具备了一定的核电设备制造能力。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自己建造的原形堆机组,一期国产设备台件数占95%,现已稳定安全运行了七八年,就是证明。大亚湾核电站虽是全套引进,但我们参加了建设,参与了管理。我国铀资源储量和核燃料供应能力,近期有富余,中期可保证,远期有潜力。

5.2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是广泛存在、用之不竭、最终可依赖的初级能源。随着化石能源逐渐耗竭,它在人类能源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在能源供应中的份额将逐步提高,进而成为人类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支柱。

目前,我国水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已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4,是我国电力供应的重要支柱。

太阳能发电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方向,光伏发电已经形成了初始产业,提高转换效率、大幅度降低成本和产业规模发展还要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前进。

风力发电近年来迅速发展,我国陆地风力资源估计最大可发电2.5亿kW,近海风力资源约为陆地的3倍,达7.5kW。但近海风力开发存在台风常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在生物质能方面,从理论上讲,大多数生物质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转换为液态燃料,但是从实用角度来看,目前资源稳定可靠、技术成熟、产业前景明朗的生物液态燃料只有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但是生物质要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必须重视大力发展出能在荒漠地区有效繁殖的速生能源植物,以解决与农业争地的矛盾。

5.3风力发电

中国初步探明风电资源在陆上约为2.53亿千瓦,沿海“估计”为7.5亿千瓦,亦即共约10亿千瓦。

但这一风电资源仅计及10米低空范围内的风能,如果扩展到50—60米以上高空,将至少再扩展一倍,亦即可“期望”有20—25亿千瓦的风力资源。如果能开发出其中2/3的份额,将能提供约15亿千瓦的电力,再加上约5亿千瓦的水电,将能大幅度补充202_年所需25亿千瓦电力的缺额。中国现有风电装机约为50万千瓦。如果到202_年,年平均以40%的速度上升,将能“期望”上升至1亿千瓦,亦即占202_年电力装机10亿千瓦的10%,占发电站总量的5%。现在风电技术已相当成熟,风电成本已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外风电成本已下降到比火力发电略高一些,并仍在不断下降中。参考欧洲各国迅速发展风电的经验,平均年增长40%,并不是不可设想的发展速度!从202_年到202_年,如果年平均以9%—10%的速度上升,将能“期望”风电由1亿千瓦的装机,上升到约16亿千瓦的装机。当然,仅靠风电和水电并不能充分满足中国未来的巨大能源需求。在202_年以后,也许会用到太阳能电池技术。这需要大幅度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而当前它约是风电成本的5—8倍。

所以风力发电也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6结论。

第五篇:资源坏境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坏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人类为中心并围绕着人类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构成人类的生存坏境。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

由于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全球性的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迫使人类对过去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

人是环境的主体,也是生物圈中最高的消费者。从人类起源到现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人口的寿命逐渐延长,进而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到了今天,人口的过快增长对地球的承载能力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一旦失去了平衡,人类就会面临被毁灭的危险。

另一方面,人类生存是需要一定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知识,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知道向自然索取,根本不知道应该合理地开发了利用自然资源,更不知道如何保护环境。加之不断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以致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外,由于长期滥伐森林,水源得不到涵养,水都流失严重,造成沟壑纵横,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日益贫瘠,引起自然环境的严重衰退,生活环境也遭受破坏,最后受苦受累的还是人类。

虽说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很强的自控能力,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再强,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若超出了这个限度,调节就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受破坏。那么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

古语云“取之有道,用之不竭。” 自然资源毕竟有限,而人类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因此,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多多少少在不同的程度上超越了极限,以至于引发了一系列的隐患。诸如: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然而,先开发后治理的做法是不值得我们推崇的,破坏容易,修复难。如果人类对其中的利害关系认识不清的话,那么,结果祸害的终究是人类。

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虽说人类已有了避险意识,可是早期的愚昧而留下来的祸根依然存在,进而发展到今天,各方面的问题虽可暂时抑制住,但却已无法忽视问题的存在了。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依然是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

自然界本身产生各种温室气体,同时自然界也在吸收或分解温室气体,在地球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基本平衡的循环状态,是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温室气体的浓度逐年升高,热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森林植被被砍伐,化石颜料大量使用,从而使温室气体大幅度增加,使得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出现了全球变暖。

然而,全球变暖的出现对自然界和人类都有一定的影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带移动、气候灾害频发、影响经济与生态平衡、同时也会影响人类健康。不管是哪一项的影响,其后果都不是堪设想的,因此这也是人类面对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先兼顾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性首先由生态学家提出,即所谓生态可持续性。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发展切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属性方面表述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代表。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经济学的稀缺性法则告诉我们,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总是有限的,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丰厚的,但并非如人们描述的那样“取之无尽,用用之不竭”。因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制于资源。如果我们对这些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却不考虑节约或研究可替代能源,将会促使很多领域向临界点逼近。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稀缺性法则。

此外,在执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我们应顾及人地系统的结合。人地系统就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系统。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得双重性。作为生产者通过个体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产必需品;作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还给自然环境,这样,人类在索取与返还过程中和自然环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人地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这种机制的重要特征是:一是人地系统演化是内外力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维持人地系统协调共生关系的充要条件是从其外部环境不断获取,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类发展的因果反馈关系。二是人地系统的发展是系统由稳定变为不稳定,再为更新的稳定态所替代的超循环过程。三是人地系统是不可逆的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不可逆性是人地系统的源泉,人地系统的不可逆性使系统由混沌中产生有序的机制。

总的来说,人地系统就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而人地系统理论则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根据人地系统理论所揭示的原理,一些学者还研究了人地系统的量化评价和调控问题,提出了有关指标体系和模型,这也为可持续发展评价与调控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科学进步的推动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面临人口过剩、资源相对不足、环境退化等巨大挑战下唯一正确选择。这一战略,已成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居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模式,它着重解决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性和可持续性问题,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进化。首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开拓国外资源潜力,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三是调整结构,合理进行资源配臵;四是制定政策,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五是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臵作用;六是依靠科学进步,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七是保护环境,走良性循环的资源道路(循环经济)。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生态环境的无偿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一方面是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会出现短缺;另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活排放的废物的消纳能力也会达到极限,甚至超载。如果人类要继续利用它进行生产,就必须要在生产出新的环境容量,客观上也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自然进行补偿,也就是需实行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经济循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市场机制,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能源实施调控,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率,达到资源能源消耗低,经济高产出、污染低排放。循环经济这一本质特征,充分体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内涵和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我们还要遵循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目标;二是再利用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三是再循环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仅加大宣扬力度,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政府也应加强法律监管与监督。环境法和国际公约的制定,可以有效地调整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另外,环境法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环境法能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2、环境法有利于全体公民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则观念的提高;

3、环境法是维护我国环境的有力武器;

4、环境法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同时,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要发展,就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解决。而发展的模式,则是由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依靠科学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招远市黄金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浅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