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戏曲篇
编辑:流年似水 识别码:23-72106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9 04:24: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戏曲篇

戏曲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几首著名戏曲选段的欣赏,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

2、愿意聆听和观看戏曲音乐,乐意搜寻和戏曲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3、初步认识“唱念做打”的基础知识,感受和体验各种唱腔艺术。

4、能够模仿豫剧的韵味学唱《谁说女子不如男》。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一、《迎来春色换人间》 京剧知识介绍: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 “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

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现代京剧:是在京剧的基础上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了宣传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所特地编排的宣传先进文化的精神武器.在当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宣传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被正式列为国粹,当时为了宣传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所以采取了这种人民大众在当时都比较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到后来文化大革命期间排演了一大批到现在都有深刻影响的剧目.例如:《海瑞罢官》、《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一直发展到今天以表现新生事物和宣传国家政策为主要内容.中国京剧的黄金时期:1919年至1940年间

梅兰芳把中国京剧推向了世界。《迎来春色换人间》剧情简单介绍 演员介绍:童祥苓

戏剧手法介绍:紧拉慢唱 音乐表现主人公:勇敢机智

京剧名词介绍:上场、起霸、亮相、回龙等等 观看脸谱,如何辨别辨别“生旦净丑”。欣赏视频:

提示:国际上目前认可的中国唱歌的方法中,京剧的演唱方法是被认可的比较科学的发声方法。

二、《打虎锣鼓》

这段锣鼓音乐,主要是配合身段动作、烘托气氛,使英雄的气概以必胜的信念更加感人。他充分发挥了传统京剧中“以鞭代马”的身段表演,设计了一套”马舞”.既具有京剧的协议形,同时也充满了时代特征。

京剧乐队:

京剧乐队是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组成的。打击乐器称武场。管、弦乐器称文场。京剧乐队总称场面,或文武场。文场: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称为文场。一般重唱工的文戏,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虽也少不了打击乐),因此传统习惯称管弦乐为文场。文场包括的乐器,主要有:京胡(胡琴)、京二胡、月琴、弦子(小三弦)、笛、笙、唢呐、海笛子(即小喇叭)及云锣等。由于伴奏的腔调和演奏的曲牌类别的不同,这些乐器在配置上大致分为四组:1.以京胡为主的弦乐器,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以伴奏二黄、西皮、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伴奏高拨子有时使用拔胡,比一般胡琴略大)等腔调为主皮黄戏中所用的胡琴曲牌,都由这组乐器演奏。2.以笛子为主的管乐器,包括笛和笙(根据乐队条件,亦可搭配胡琴、弦子等弦乐器),用以伴奏京剧中的昆曲、吹腔及杂腔小调如[银纽丝]、[柳枝腔]等。京剧中所用的细吹曲牌,都用这组乐器演奏。3.一对唢呐。在京剧中唢呐用途广泛,能吹奏曲牌,亦能为歌唱伴奏,京剧中的群唱或独唱的大字曲牌、唢呐二黄以及杂调中的[南锣]、[云苏调]等,都用唢呐伴奏,还兼吹马嘶、鸡叫等音响效果。4.海笛子和笛子。能吹奏曲牌,也能伴奏歌唱。如《夜奔》、《挑华车》等属于武戏性质的昆曲剧目,杂调里的[娃娃]等,都用这组乐器伴奏。武场: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队称为武场。打击乐器虽然只能奏出一个有固定高低的音,但音响强烈,节奏感鲜明,一般重武打的武戏,以打击乐伴奏为主,因此传统习惯称打击乐为武场。武场的基本乐器包括:鼓板(鼓板实为檀板、单皮鼓两件乐器,因由一人掌握,故合称为鼓板)、大锣、铙钹、小锣四件乐器。鼓板在京剧乐队中是起指挥作用的乐器。这四件乐器,通过鼓板的指挥,大致有三种不同配置方法:1.以大锣为主,铙钹、小锣为辅,因大锣音响丰满,色彩鲜明,力度强,故多用于剧中大场面活动,或表演节奏明快、情绪强烈的场合。2.不用大锣,以铙钹为主,小锣为辅,因铙钹音响闷哑,色彩暗淡,故多用于气氛低沉,情调悲抑的剧情。3.大锣、铙钹都不用,只以小锣单打,因小锣音响清淡,故多用于较为安详、平静的表演。武场除以上四件基本乐器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打击乐器,如:大堂鼓、小堂鼓,在伴奏大开打时,或文场演奏曲牌时加用,水钹、大铙,常在伴奏水战场面时加用,有时大铙也可代替大锣使用;小镲锅,与小锣配置,常为戏中走边及一些机警灵便的舞蹈动作伴奏;齐钹、木鱼、梆子、碰钟(撞钟、星子)、小汤汤(很小的场锣)等,在文场演奏曲牌时,选择其中一些乐器做打板用,其中小汤汤是随着曲牌旋律打花点儿用;大筛(即大型的铜锣)常在文场吹奏大唢呐曲牌时,为增加威武雄壮气势而用。欣赏视频《打虎锣鼓》

三、《谁说女子不如男》

河南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 “河南讴”;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区演出时常常靠着山堆个土台子,所以人们也称它为“靠山吼”。“豫剧”之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用的。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豫剧在形成之后,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开封一带的祥符调,商丘一带的豫东调(又称东路调),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带的沙河调(又称本地梆)。这四支流派,可以归为两个体系,一个是豫东调体系,一个是豫西调体系。豫东调体系包括了豫东调、祥符调和沙河调,而豫西调则和它们都有区别,比较独特。豫东调体系的唱腔,发声多用假嗓,音域较高,属于俗称的上五音。豫西调则发声用真嗓,音域较低,属于俗称下五音。相比之下,豫东调体系的音乐显得激越明快,而豫西调的音乐则深沉低回。豫东调的语音采用豫东语调,豫西调则用豫西语调。

豫剧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唢呐等。以梆子按拍,节奏明快、欢畅。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的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的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畅淋漓,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红果,红了》、《风流才子》、《王屋山下》、《能人百不成》等。常香玉介绍:

常香玉 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原名张妙玲。9岁随父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兼学花旦、小生、武生诸行当,10岁登台,总汇于旦角。得王镇南先生帮助,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更加潜心钻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艺术。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

1938年西向长安,在陕甘演出,名声大振,得“豫剧皇后”之誉。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后改建为香玉剧社。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各地义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团社号”战斗机一架,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等部门嘉奖。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花木兰》一剧获荣誉奖。同年赴维也纳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并访问苏联、匈牙利等国。1953年率团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半年;1954年又到天山南北为边防战士和新疆各兄弟民族慰问演出4个月。特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1979年,常香玉的歌喉响彻了广西边防。1987年12月,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以奖掖河南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常香玉从艺70多年来,在艺术上一直表现着炽热的追求。其唱腔舒展奔放,变化自如,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和艺术造诣;表演上刚健清新,细腻洒脱,已形成了众所公认的“常派”风格。代表作《花木兰》早在1956年已拍摄成戏曲影片。常演剧目还有《拷红》、《断桥》、《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和现代戏《红灯记》等。1956年曾担任河南豫剧院院长,20世纪80年代初期又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是戏曲界公认的豫剧大师。2006年过世。视频欣赏:了解河南豫剧的唱腔特特点。提示:地方戏剧一定用当地方言演唱。

四、《牢房相会》] 粤剧介绍: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过《苏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陈情》等名剧。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三十年代在粤剧史上称为“薛马争雄”的时代,薛觉先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小生为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马师以丑角取胜。他在以“孤寒种”(吝啬鬼)为主角的组剧中,尽情揭露封建财主资本家的丑态,有莫里哀之风。不但在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为广大观众所倾倒,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

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视频欣赏: 小结:

讨论:通过刚才观看的南、北方的不同戏剧,您觉得中国的戏剧南北有何迥异??

1、唱腔

2、表演形式

第二篇:戏曲篇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多彩的华夏之音 戏曲篇

课型:音乐欣赏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手段:多媒体多功能教学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几首著名戏曲选段的欣赏,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

2、初步认识有关戏曲“唱、念、做、打”的基础知识,感受和体验各种唱腔艺术。

3、能够模仿黄梅戏的韵味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过程与方法:

聆听为主,讲授、设问、观看投影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情,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几首著名戏曲选段的欣赏、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基本特征及戏曲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如何模仿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说唱脸谱》

三、讲授新课:

1、京剧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1)【相关音乐知识】

传统戏曲有哪些不的戏曲种类?

明确:京剧、潮剧、客家剧、豫剧、黄梅戏等。

(a)京剧音乐概说:京剧在中国戏曲中形成较晚,从乾隆嘉庆年间(1790年)徽班进京算起,已有二百多年,但因它久居京城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逐渐在文学(剧本)、表演和音乐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吸收了各剧种和姊妹艺术精华,名角辈出,流派纷呈,艺术成就显著,影响遍及全国以至全世界。

脸谱指的是哪些行当?明确:净角和丑角

传统京剧的着装有哪些特点? 明确:人物性格、等级严格着装。(b)京剧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

(c)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黄和西皮为主要声腔,二黄的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较为凝重、深厚、稳健,适合于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西皮的旋律起伏变化较大,节奏紧凑,唱腔较为流畅、轻快、明朗、活泼,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d)京剧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通常分四类板眼形式:一眼板(相当于2/4拍);三眼板(相当于4/4拍);无眼板(相当于1/4拍或1/8拍);散板(既无板也无眼)。

(e)现代京剧:广义地说:“五四”运动之后直至今天的所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京剧,都可视为现代京剧。

分析对比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有什么区别?(2)音乐分析:

《迎来春色换人间》唱段以器乐前奏为开端,乐队以磅礴的气势和急切有力的节奏,生动地描绘出杨子荣骑马奔驰在林海雪原上的情景。

唱腔一开始:“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这段【二黄导板】,采用了紧拉慢唱的节奏,突出了杨子荣纵马驰骋的豪迈气概,随后【回龙】唱出了“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将唱腔转入抒情的段落;“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坚定有力,增强了音乐的豪壮气势,随后在明亮,悠扬的笛声陪衬下,引出“迎来春色换人间”明朗清新的旋律。

唱腔的最后一段,从“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开始,由原来的【二黄】转为刚劲有力的西皮,采用1/4拍,旋律激越,一气呵成。(3)聆听音乐,回答后课后问题:

(a)戏曲中()竟然可用动作“做”出来。

(b)管弦乐器往往能鲜明地昭示出不同剧种的特色。如胡琴类乐器: 京剧用()豫剧用()

2、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1)豫剧:

河南豫剧是梆子腔系统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又称“河南梆子”。常香玉独创的新腔,成为豫剧中一支主要的流派。(2)音乐分析:

本唱段是花木兰在从军的途中唱的一段由抒情性的【二八板】与叙述性的【二八连板】交织组成的唱腔。它一板一眼(2/4拍),旋律在“re(2)~sol(5)”之间运行。是典型的豫东调。前四句唱腔均有拖腔过门,唱词多为规整的七字句,后面的速度逐渐加快,一句紧接一句,板起板落,几乎不用拖腔,极富力度的节奏,明快质朴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花木兰的豪爽气概。(3)演唱者介绍:

常香玉(1923~2004)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张妙龄,河南巩义市人。出身艺人家庭,9岁学戏,10岁登台,13岁主演《西厢记》。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学生简单介绍《花木兰》剧情?

(4)听赏《谁说女子不如男》

3、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1)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

学生简单介绍《天仙配》剧情?

(2)听赏《夫妻双双把家还》

4、聆听《贵妃醉酒》、《红楼二尤》完成教材练习: 音乐知识:

念白:“念”指的是人物吟诵诗句,富有节奏、韵律感,音乐性较强;“白”指的是人物之间的对话,“白”分为“韵白”和“京白”两种。“韵白”是有声调、节奏、无韵律的长短句,富有音乐感,以表示剧中人物庄重、威武的身份和性格,“京白”是北京日常生活语言,口语性强,生动活泼。

5、课堂练习:

(1)这些脸谱分别代表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2)请写出下图中人物的行当。你知道裘盛戎、梅兰芳、杨小楼、萧长华四位京剧名家分别是哪种行当的代表吗?(3)模仿黄梅戏的韵味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 课堂小结: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通过这节课的戏曲欣赏和学唱,同学们对京剧和其它剧种有初步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更喜爱我国传统戏曲。☆ 课后作业:

通过网络或其它方式,收集有关潮剧、客家山歌剧及自己熟悉的剧种的相关资料和唱段,学唱其中一段。☆ 教学反思:

第三篇:经典戏曲晚会主持词

戏曲在我们封丘源远流长,她穿越斑斓舞台,纵横古今时空,云鬓珠花中,长袖盈风间,舞不尽生旦净末丑,唱不完世间百世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经典戏曲晚会主持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戏曲晚会主持词1

谢:尊敬的各位、各位嘉宾,现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谢、丁:大家晚上好!

丁:金菊绽放,风朗气清,菊香氤氲的美好夜晚,郸城电视台《八仙过海》栏目300期庆典大型文艺晚会马上就要和大家见面了。

谢:红色幕前,浮想联翩,风雨六载,可谓感慨万千。万千感慨化作四个家:“衷心感谢!”衷心地感谢献给光临今晚现场的各位县们。(另见名单)光临。

丁:也正是县委人大政协的关怀支持,八仙过海栏目才的,才六年来风雨廉程的勇气和信心。里,还衷心地感谢献给六年来陪同一路走来的社会各界人士,忠实的歌迷、戏迷和电视机前所观众朋友们,感谢你们的鼎力相助和热情。感谢你们!

谢:《八仙过海》300期庆典,倍受全县上下的关注,给大家献上一台精美的文艺节目,今晚的演出以河南豫剧一团为班底,可谓是名家云集,群贤毕至。

丁:全台工作人员对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在节目档次和品位的,还为大家请来了深受歌迷、戏迷喜爱的,河南金话筒奖者,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两位主持人倪宝铎、庞小戈两位老师。

谢:朋友们,掌声响起来,有请闻名的节目主持人倪宝铎、庞小戈登场。

倪:郸城的,全县父老乡亲们,大家好!

庞:在省城郑州,戏曲界的艺术家们有一句话,省台有个《梨园春》,郸城有个《八仙过海》。由此可见作过县级电视台,咱们的《八仙过海》办的。里向郸城的同仁们表示真诚的祝贺。

倪:今晚是《八仙过期》300期的庆典晚会,两位也非常兴奋来到舞台上,同小谢和小丁主持本期节目。

庞:《八仙过海》和《梨园春》是同类型的栏目,当然也有着的话题,希望的主持能给大家带来一段难忘的欢乐时光。

谢:与两位老师一起同台主持,也给了我和丽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吧艳丽,你和小戈老师调一下位置,待会儿分开报节目的时候,各自就更多向搭档学习的机会。

丁:有道理,下棋找高手,搭档也要找高手(换位)。

倪:哎,小谢,还没怎么的呢,我可看出问题来了,你小子和我毛病:喜新厌旧。

庞:既然倪老师说了,吧谢,下期《梨园春》咱俩主持了!

倪:问题严重了,小戈把我先换了!其实俩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够为基层的电视观众服务。现在我公布有请河南省豫剧一团为咱们今晚的文艺晚会拉开帷幕。大歌舞《八仙过海》之歌。

倪:小小舞台,演绎社会百态,方寸荧屏,辉映大千世界,任何电视栏目的成长,都离不开当地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更离不开观众朋友热情的和支持,我想《八仙过海》如此。

丁:倪老师说的很对,《八仙过海》六年来,是在大家的一路呵护下走来的。300期,共有报名者12000多名,3400多名文艺爱好都登上了咱们的舞台,这产生戏曲擂主220人,歌曲擂主200人。

倪:听说有些当初的小擂主,伴咱们的《八仙过海》的成长,如今也长成了大人,许多擂主还从此走上了文艺演出之路。

丁:请来了几位《八仙过海》戏边擂台赛的擂主,走上咱们的舞台,向大家汇报一下进步的情况。

倪:下面就请大家欣赏原擂主们带来的戏曲联唱。

丁:有请。(《八仙过海》戏曲擂主联唱)

庞:原擂主的演唱给大家出了豫剧行当中的几个角色,有生角、旦角、黑脸等。

谢:小戈老师,说到生旦净未丑戏曲行当,我想起一副对联,就说上联,你肯定能对出下联来。

庞:考我呀?上联是?

谢:上联是:红脸忠、白脸奸、黑脸刚勇。

庞:红脸、白脸、黑脸以生为主,那应该对“旦”,下联应该是:老旦丑、正旦雅、花旦风流!

谢:老师高!说到花旦,大家的眼前就会俏丽、活泼的舞台形象,带给更多的是喜庆成份。

庞:这形象大多是戏曲表演的带给大家的。下面有请省豫剧一团青年艺术团的演员用舞蹈的俏丽、活泼的花旦形象。

谢:接下来请欣赏舞蹈《俏花旦》。(舞蹈《俏花旦》)

丁:倪老师,刚才《俏花旦》舞蹈当中,反映的.有花旦练功的成份,我看正应了那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倪:正是演员们台下辛勤的付出,才赢得了台上的满堂喝彩,才以宏扬戏曲文化为主的八仙过海,了观众们每星期都向往的好栏目。

丁:每星期都有期待,每星期都相约《八仙过海》。着收看《八仙过海》,咱们的戏迷朋友还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

倪:接下来的小品反映的戏迷家中收看《八仙过海》的有趣故事,请大家一同分享。

丁:请看小品《星期六》。(小品《星期六》)

庞:谢迪,看起来《八仙过海》也确实红火,就像《梨园春》一样,他成了观众朋友业余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

谢:对,的歌迷、戏迷对《八仙过海》情有独钟,在一期又一期的组织当中,就连我台的工作人员也都耳濡目染地生长出了许多文艺细胞。

庞:这么说你也能来一段?怎么样,大家欢迎一下吧?

谢:我不行,我身上的文艺细胞有病毒,一张嘴就找不着调。不过,我的同事们可是给大家预备了好看的舞蹈。

庞:那赶紧拿请大家欣赏吧,接下来请欣赏郸城广电局舞蹈队事来的舞蹈《冬季花儿开》。(舞蹈《冬季花儿开》)。

倪:冬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六六看红春打六九头……

丁:哎,哎,倪老师,那是“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

倪:我这不顺着刚才舞蹈的名字说的嘛!刚才那舞蹈跳的确实秀美,不过下面给大家献上的舞蹈的却是少林功夫的阳刚之美。

丁:少林功夫用舞蹈?能有那种虎虎生威的感觉吗?

倪: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用舞蹈的少林功夫同样非常阳刚的艺术感染力。

丁:那接下来请大家欣赏由省豫剧一团青年艺术团带来的舞蹈《少林扇》。(舞蹈《少林扇》)。

谢:戈老师,刚才晚会开始时,我和丽就告诉观众这台晚会以咱们河南省豫剧一团为班底,节目已到这儿啦,您看是该让咱们一团的艺术家们出场了。

庞:那我得考考你了,你知道省豫剧一团的前身叫吗?(或问观众)

谢:您可考不住我,我知道豫剧一团是豫剧大师常香玉1956创办的,前身叫“香玉剧社”。

庞:对,来到现场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就有20多位。咱们有请李斌、徐俊霞地、薛娟、武惠敏、窦彩霞、魏俊英六位给大家登台献艺。

谢:那接下来掌声有请六位给大家表演豫剧名段联唱。(名家戏曲联唱)

倪:晓戈,县级电视台,可供栏目使用的文艺资源贫乏,《八仙过海》能连续搞出300期,可见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庞:是呀,300次相约,300次的出色,期间风雨兼程,酸甜苦辣,一路走来,《八仙过海》栏目组有许多的感慨,也会有欣慰的《喜庆抒怀》。

倪:你看,来了。(诗词诵《喜庆抒怀》)。

倪:说起豫剧大师常香玉,就要说到她留给的豫剧精典剧目《花木兰》。

庞:说到《花木兰》,脍炙人口的唱段该是这段(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倪:接下来献上的依然是这段唱腔,但他加入了舞蹈的艺术元素,而且对这段主题唱腔放大、重复,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庞:那接下来大家欣赏省豫剧一团青年艺术团带来的舞蹈《花木兰》。(舞蹈《花木兰》)

倪:小丁,咱们《八仙过海》“名家名段”板块都请哪些名家?

丁:倪老师,那可多了,省豫剧一、二、三团、郑州豫剧院、省曲剧团、京剧团、安徽黄梅戏、省越调剧团等等,300期当中,共有900多位优秀的演员登上了《八仙过海》的舞台。

倪:是清唱多呢?彩唱多呢?

丁:两者都有,不过我彩唱比清唱更有艺术力。

倪:那当然,脸谱、行头本身传统戏当中的组成,彩唱可以让人物形象更鲜明,艺术感染力更强。接下来就有请省豫剧一团四位优秀的青年演员给大家表演豫剧彩唱。

丁:有请苏建新、张惠、邵保安、杨杰登台献艺。(彩唱)

庞:谢迪,我看刚才咱们节目当中以戏剧居多。《八仙过海》还有个“歌曲擂台”板块吗?

谢:有,这为青年人对歌曲的喜爱而设立的。能过板块吸引许多歌迷朋友的,300期当中,还产生了200多名歌曲擂主。

庞:我想歌曲擂主也依然见证了咱们《八仙过海》的成长。同样选出了当中的4位,重登舞台,用的歌声为的电视观众带来欢乐。

谢:接下来请欣赏歌曲擂主带来的歌曲联唱。(歌曲联唱)

丁:倪老师,听完这五位歌曲擂主的演唱,你该知道栏目为叫《八仙过海》了吧?

倪:对呀,你看有戏曲、歌曲、小品、相声,还有名家名段、才艺展示,这几乎囊括了戏曲、歌曲、曲艺、民间艺术等所艺术,岂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吗?

丁:假如说省台《梨园春》名了高雅,那么的《八仙过海》就可谓通俗,《八仙过海》为平民百姓打造的展示自我的平台。

倪:美丽的神话传说演绎成了优秀的县级电视台的文艺栏目,这真是“八仙过海谱新曲,天上人间共团圆。”接下来请大家欣赏省豫剧一团青年艺术团给大宾献上的戏拌舞《天上人间共团圆》。

丁:请欣赏。(戏伴舞《天上人间共团圆》)

谢:晓戈老师,您刚才问我会不会唱吗?不怕丢脸,我跟您来两句,您听听是那味,(唱山东快板书头两句:闲言碎语咱不再讲,单表表好汉武二郎,那武松……)

庞:你唱的是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你会用豫剧唱段表演《武松打虎》吗?

谢:豫剧唱打虎?恐怕不行,要不您给大家来段豫剧《武松打虎》?大家欢迎!

庞:我呀?咱听点正宗的吧,有请一团的请年演员司红彦、郝俊杰给大家表演戏曲小品《武松打虎》。

谢:朋友们,掌声有请。

庞:好了朋友们,一段出色的戏曲小品《武松打虎》之后,请大家欣赏舞蹈《康定情歌》。

谢:有请广电局舞蹈队登场。(舞蹈《康定情歌》)

倪:小丁,节目的差不多了,咱们《八仙过海》的编排规律,最后放大擂子的是啥?

丁:名家名段呀!刚才就有人在后台传一纸条,说既然一团的艺术家们都来了,就要让《八仙过海》的观众过过戏瘾,倪老师,您看能大家吗?

倪:能!接下来就有请豫剧一团的五位一级演员王惠、范静、表国营、李庚春、丁建英联袂给大家表演豫剧名段大联唱,怎么样?朋友们?

丁:那赶紧掌声有请艺术家们登台献艺!

(名有联唱)

(紧接歌伴舞《福满人间春常在》)

(将结束时,四主持人齐上)

倪:每星期有期待,三百回相约八仙过海,庞:挥洒新生活激情,张扬劳动者风采。

谢:欢腾在舞台上下,开心在荧屏内外,丁:好一番亮的景色,着重装点新的时代。

倪:三百期有大幕就要落下,庞:六年的辉煌已昨日的春色

谢:大幕落下期待着新的开启

下:新的起点孕育新的未来

倪: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八仙过海》300期庆典文艺晚会到此结束。

庞:朋友们,再见。

合:再见。

经典戏曲晚会主持词2

男主持;尊敬的来宾,亲爱的朋友们,晚上好,我是主持人小兰。

今晚我们相聚在金秋的季节,今晚我们相聚在星光灿烂的秋夜,今夜的梅越恋红楼繁花似锦,歌声嘹亮。

女主持;我是主持人--;朋友们,今晚我们激情满怀,今晚我们热情高涨,今晚我们再一次用真诚谱写人生的乐章,用歌声架起友谊的桥梁。

男主持;夜色迷人,曲调悠扬,今晚我们心连心,今晚我们手拉手,今晚新华北路社区专场晚会,让我们同谱爱曲,让我们共吟心声,让欢乐的旋律在夜空中跳跃吧

女主持;这是歌的世界,这是爱的海洋。这里荡漾着曲艺的小舟,这里舞动着戏迷的双桨,这里将陶醉着真诚的朋友。

让今夜的星光更加妩媚,让你我的心灵一起飞翔,用真情谱写我们的友谊,用热情燃烧我们的梦想……。

男女主持人:晚会现在开始!

女主持人:首先有请我们的刘晓燕领导讲话

经典戏曲晚会主持词3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尊敬的各位来宾

男:亲爱的父老乡亲们

女:大家合:晚上好!

男:一曲欢庆的舞蹈拉开了封丘县“欢乐中原”“东部乡情杯”戏迷团体大赛颁奖晚会的序幕!

女:为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封丘县委宣传部,封丘县文化局,封丘县电视台,封丘县戏剧协会联合举办了这次“欢乐中原”“东部乡情杯”戏迷团体大赛。

男:大赛历时三个多月,参赛团体36个,涉及演职人员976人,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最终评选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六名。

女:“欢乐中原”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我县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欢乐中原,快乐无限!戏迷大家唱,精彩在飞扬!

【介绍领导和来宾】

男、女:参加今天颁奖晚会的领导和嘉宾有:

男、女:让我们再次用掌声对百忙中来到晚会现场的领导和嘉宾表示真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男:戏曲在我们封丘源远流长,她穿越斑斓舞台,纵横古今时空

女:云鬓珠花中,长袖盈风间,舞不尽生旦净末丑,唱不完世间百世情!

男: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段豫剧:《桃花庵》中“站楼台”选段。演出单位:居厢乡辛庄俱乐部。

女:有请!

经典戏曲晚会主持词4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乙: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男:从来诗书长继世,每逢盛世有华章。

女:瑞雪丰年今又是,高天密水梅韵香。

男: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国家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我市的部分京剧票友,前来参加高密市20--年庆元旦京剧演唱会,这是全市文化艺术界的一件喜事、大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来自远方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们表示真诚地欢迎!

女:本次晚会是由高密市委宣传部、高密市文广新局、高密市广电中心主办的,高密市文化馆、高密市京剧票友社承办了这台演唱会。

高密市 公司为演唱会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让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男:应邀出席今天晚会的领导同志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

女: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地欢迎!

男:高密市20--年庆元旦京剧演唱会。

合:现在开始!

1、京歌《我是中国人》

男:中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骄傲,我们感到振奋!

女:请欣赏由石明良、周钦秀、张志婷、马邦科联合为大家奉献的京歌《我是中国人》。大家欢迎!

2、《孟母三迁》选段《老师尊一席话三春暖》

女:“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战国时候,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度搬家。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力量。下面,有请薛梅为大家献上京剧《孟母三迁》选段《老师尊一席话三春暖》。伴奏:

3、《红灯记》选段《革命的火种大放光芒》

男:谢谢薛梅的精彩演出。众所周知,自1790年徽班晋京以来,京剧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剧目,现代京剧《红灯记》就是其中之一。有请王艳为我们演唱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革命的火焰大放光芒》。

4、《罗成叫关》选段

女:让我们有请荣获潍坊十大艺术名家称号的于伯祥老师为大家表演传统京剧《罗成叫关》选段。

5、《铡美案》、《赵氏孤儿》选段

女:值得庆贺的是,今天晚上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天津京剧院著名裘派花脸艺术家康万生老师。康万生老师已年逾八旬,是一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著名京剧艺术大家。为了参加这次活动,他特地从天津赶来。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康万生老师带来的京剧《铡美案》选段。大家掌声有请!

男:真是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令人陶醉啊!大家想不想再请康老为我们唱一段啊?好。难得康老来高密一趟!接下来有请康老再为大家表演《赵氏孤儿》选段。大家掌声欢迎!

6、京剧联唱《行云流水》、《女起解》、《淮河营》、《红娘》

女:感谢康万生老师。非常感谢!下面让我们有请刘志军、谭瑞林、刘萍、兰秀萍为我们献上京剧联唱《女起解》、《淮河营》、《红娘》。

7、《钓金龟》选段《叫张义》

男:接下来,请大家欣赏由张志婷带来的的传统京剧《钓金龟》选段《叫张义》。

8、《状元媒》

女:下面有请尚咏梅、张瑞玲、刘献梅为大家表演传统京剧名段《状元媒》。

9、《杨门女将》选段《寻营》

男:山高势险万里云,百岁出征几度寻,为保家园平安日,杨门女将抖精神。请欣赏王艳华带来的传统京剧经典唱段《杨门女将》《巡营》一折。

10、《孟母三迁》选段《人活世上当谦让》

女: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周钦秀为大家奏献的“孟母三迁”选段。

11、《锁麟囊》选段《春秋亭》

男:接下来,我为大家献上《锁麟囊》选段《春秋亭》,请大家指教。

12、《文昭关》

女:走遍九州过千山,一曲难忘《文昭关》。古来多少圣贤路,折眉低首细思端。

男:下面让我们有请全国十大名票,天津京剧 院杨派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克老师的入室弟子李全忠先生为大家献上一段传统名段《文昭关》。

13、《谢瑶环》选段《谢瑶环深宫九年整》

女:非常高兴的是,今晚还有一位我们高密人民的老朋友、潍坊京剧院著名京剧艺术家李淑兰老师来到了晚会现场。她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张春秋先生的得意弟子、国家一级演员。今晚,她为大家带来了传统京剧名段《谢瑶环》。大家掌声有请。

14、《孟母三迁》选段

男:有一位新潮的当代京剧艺术家,他有不少头

衔,像什么吴氏新京剧代表人,著名京胡演奏家,日本京剧院的院长等等。他就是人称“京胡王子”的吴氏新京剧创始人吴汝俊先生。

女: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吴汝俊先生为我们献上传统名剧《孟母三迁》选段。

15、京胡独奏《祖国恋》

女:吴先生不但戏唱得好,琴拉得更好。大家想不想听?

男:好!让我们一起欣赏吴汝俊先生带来的京胡独奏《祖国恋》。

尾声

女:来到高密,我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真诚与热情,同时也感受到了高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男:高密的发展变化是中国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女:值此元旦佳节,伴随着京腔京韵,感受着“国粹”精神,让我们一起祝福吧!祝福我们的祖国风调雨顺,祝福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

男:高密市20--年庆元旦京剧演唱会获得圆满成功!恭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幸福,事事开心,天天如愿!

合:再见!

经典戏曲晚会主持词5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晚上好。

20--年的春天,江南的大地,风清花开,莺飞草长,我们迎来了越剧百年庆典。趟过岁月的长河,撩起中国戏曲艺术的帷幕,遥想1906年的春天,也是江南,也是我们浙江,嵊县剡溪旁,几位艺人,一个小小的演艺群体,在乡村简陋的草台上,唱响了一种叫“落地唱书”戏文,由于,在中

国的戏曲舞台上,开启了一种叫越剧的剧种的历史源头。

百年来,越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艺术品种,拥有广大的观众,成为仅次于京剧的全国第二大剧种。

我们··历史悠久,文化昌明,人才辈出,越剧有着深厚的基础,特别是建国后,越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就拥有十多个民间越剧剧团,她们活跃在乡间,名声在外,成为一个绚丽的文化景观。

越剧百年华诞,社会各界纷纷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一梨园盛事。今晚,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越剧百年华诞。几代人将同台演出,有我们老一代的表演艺术家,她们宝刀不老,雄风犹在;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她们飒爽英姿活跃在舞台上;还有是年轻的一代,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碧玉簪》是越剧传统经典剧目,倾注几代艺人的心血,脍炙人口,家喻户晓。1962年拍摄电影时这部电影更造就了金派艺术的辉煌。下面就欢迎柯微为大家演唱《碧玉簪》选段。原创:

“蝶盟良缘一朝订,心若磐石永不移”。千百年来传颂不息的“梁祝”传说与“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同誉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梁祝的故事美丽动人,深受人民大众的普遍喜爱,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声名远播。在朝鲜、日本,以及欧美大陆,把梁祝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下面请··戏曲协会为我们表演梁祝中的《十八相送》。

白素贞仰慕人间,携小青来到杭州,西湖雨中逢许仙,许仙借伞于白素贞,于是故事发生了。不用我多说了,相信大家明白这说的就是《白蛇传》了。那接着就请陈丽君为我们演唱《白蛇传》选段《西湖山水》。

越剧是一个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的地方剧种,其秀美典雅的艺术气质和细腻委婉的表演风格,在传统舞台艺术中独树一帜。“越剧历史上有过两次辉煌的巅峰,一次是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等老艺术家创作了《祥林嫂》、《红楼梦》等一批优秀剧目,把越剧推向全国;另一次则是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创的《五女拜寿》为代表掀起的越剧热潮,出现了‘小百花’各地盛放的景象。”

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戏曲,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创作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到20世纪60年代初,越剧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红楼梦》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巅峰之作改编而成的越剧经典之作。一出《红楼梦》,感动几代人。当年,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凄美绝伦,轰动一时,不知迷倒过多少观众。下面请就请···为大家演唱《红楼梦》选段。

袁雪芬主演由鲁迅著名小说《社福》改编的《祥林嫂》,为越剧改革树立起了新的里程碑。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越剧在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出现重大的突破。下面是由陈彩霞、潘光宗对唱《祥林嫂》

中国的戏曲种类丰富多彩,南北剧种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给人们以美妙的享受。下面是戏曲联唱。

越剧,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剧种,在一个世纪内创造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神话,它从简单的田间说唱,迅速演化为一种完善的舞台曲艺,并一跃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在漫长的岁月里,给人们带来的醇美的艺术享受。

百年的越剧,靠芬芳泥土的养育;越剧的百年清香之花的滋润。越剧百年也面临着挑战,任重道远。

在越剧百年华诞的时刻,我们需要回顾越剧走过的百年历程、取得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关注越剧当前的现状,思考今后的越剧之路。原创:

我们对越剧的未来表现出了信心,真如人所说的那样:越剧百年,是逗号,不是句号。从越剧的发展史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汲取姐妹艺术营养、不断创新的过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不断创作出新的精品力作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只要还有人喜欢越剧,越剧就有更好的明天。阳春三月,我们听到了前方的召唤。

经典戏曲晚会主持词

第四篇:戏曲

戏曲人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课前准备

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欣赏京剧开场音乐进课堂。

2.导入激趣。

谈话导出小组学习任务。揭示碎片的完整图案,揭示课题《戏曲人物》。

3.感知引趣。

分小组交流各自收集和准备的有关戏曲资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

欣赏戏曲表演片段,学生感受并模仿戏曲表演的动作造型,体验其表演特色。

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戏曲人物,观察分析如何用 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主要特征,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

4.尝试探趣。

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

对出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拓学生思维。

教师总体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评价要点可以是水墨语言的自如运用,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

欣赏不同的材料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板书设计:

戏曲人物

行当: 生 旦 净 丑

四、教后反思:

戏曲教案《桔树尚且性刚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本 地区主要戏种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剧目, 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中 国戏剧 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

教学过程

1.导入

2.播放三段唱段,请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剧种?

3.京剧《 红灯记》选段、黄梅戏《 女驸马》选段、越剧《红楼梦》。

4.介绍越剧发展历史及行当:小生、花旦、老旦、丑角。5.欣赏《桔树尚且性刚 强》,边欣赏边完成课后问题。6.欣赏《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7.拓展性作业模 拟演唱,积极体验、大胆表现。8.板书设计:

桔树尚且性刚强 京 剧《 红灯记》

黄梅戏《 女驸马》

越剧《红楼梦》

9.教学反思:

戏曲教案《花木兰》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 子的音乐特点。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 解豫剧 的历史、表演 特点以及主 要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 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 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3.了解豫剧的 有关知识:发展 历史、艺术 特点、音乐特点、代表剧目。

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 感受音乐风格。

5.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6.背诵古诗《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7.拓展性欣赏:民族 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8.板书设计:

花 木 兰

《看大戏》

《花木兰》 9:教学反思:

第五篇:戏曲

老戏曲“开新花”需融入时代精神

中国文明网最新一期“文艺名家讲故事”,讲的是陈涌泉的故事。陈涌泉,1967年10月生,河南唐河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主要作品有《程婴救孤》《风雨故园》《阿Q与孔乙己》《都市阳光》《两狼山上》等,曾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国家文华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头的一段话,对当前的戏曲艺术而言,简直再准确不过了。曾几何时,戏曲曾经是一门主流艺术,甚至是超主流艺术,也赢得了无数票友的拥趸,但“风流总会雨打风吹去”,戏曲艺术的鼎盛与辉煌似乎已经渐行渐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毕竟如今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也是价值多元的年代,“乱花渐欲迷人眼”,纷繁多样的各种艺术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占尽了风光,戏曲这种规范、程式化极高的舞台艺术前景确实不容乐观。这是一个客观方面的因素。

当有人慨叹戏曲的没落是时代递进的必然时,戏曲界人士也需要反思一些问题。让“老树开新花”,让传统戏曲艺术再次赢得青年一代的青睐,该如何去做呢?毫无疑问,作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陈涌泉取得成功的例子,应该给戏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陈涌泉取得卓越的成就,首先源自于自小对戏曲的热爱、敬畏和崇敬,也正是如此,他在面对戏曲艺术不景气、物质条件欠缺的局面,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之焚膏继晷,为之筚路蓝缕,为之百折不挠,也正是秉承着“只有心里有观众,剧场才可能有观众”的信念,陈涌泉才一直跋涉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戏曲作为文艺的一个门类,当然如此。对戏曲的热爱,如果是陈涌泉前行的源动力,那么,他在戏曲创作方面对时代精神的融入,依靠创新开辟传统艺术新境界的做法,更是值得称道。戏曲没落的最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时代精神,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行业内人士的陈涌泉当然更是深刻理解。一味抱残守缺、一味沉湎于过去的时代和唱段,只能会让观众唏嘘离开。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在创作《阿Q与孔乙己》,还是构思《程婴救孤》,还是执笔写《风雨故园》,陈涌泉都能够在思想上解放自己,都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和羁绊,都能够将传统元素和时代因子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最终都吸引了更多的青年观众。

比如,他在创作《阿Q与孔乙己》之前,市场上已经有话剧版、电影版、地方戏版的《阿Q正传》,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来说可谓难也,然而,他将一个代表农民形象的阿Q,一个代表旧知识分子形象的孔乙己结合到一起,就产生了新的冲突和矛盾,也自然而然引起了巨大反响。而在创作《程婴救孤》时,更是用当代观众的审美,挖掘和阐释“程婴们”身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展现他们的仁爱正义、诚信担当,这也和当前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

戏曲在当下虽然处于没落状态,但由于国家对传统文化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在这个呼唤乡愁、乡音的时代,也迎来了“振翅欲飞”的机遇。

2014年10月,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陈涌泉是戏曲创新之路上的排头兵,也是将传统戏曲艺术融入时代精神的实践者,希望更多的戏曲工作者能像他那样,成为在戏曲艺术方面孜孜不倦的探路者,为老百姓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樊树林)

地方戏曲现状堪忧,歌者吴杰呼吁抢救走向没落的传统文化

近年,作为我国特有文化现象的地方戏曲剧种,其生存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剧团数量逐渐减少、剧团专业层级低、演出剧目老化缺乏创新等问题,造成了目前地方戏曲逐步走向消亡的困境。

现状:地方戏剧正在逐步走向消亡 据2008年第4期《半月谈内部版》的调查,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有地方戏曲剧种360多个,到了今天,全国仅有约60到80个剧种生存状态尚好以外,其他多数剧种已实际消亡或濒临消亡,如山西省到上世纪80年代尚有地方戏曲剧种52个,现在仅剩28个;安徽省从建国初的27个锐减至目前的7个,其中的庐剧曾有27个剧团,现在只剩下2个。作为中国“戏曲之乡”的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约65个,几经兴衰与蜕变,目前仅剩30余个剧种,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仍广泛流传外,其余30多个剧种也已濒临灭绝。地方戏曲剧种消亡的颓势现尚在恶化中,可以说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这一文化滑坡的趋向。

其实地方戏曲剧种的消亡一直是存在的,并不始于最近20年中,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也曾有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消亡,如果说50年代有剧种360多个的话,那么到1995年出版《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时,收录的地方戏曲剧种就只有333个了(除京剧、昆剧以外),像我们曾熟悉的上海周边地区奉贤、崇明、川沙、南汇的山歌剧和苏州地区的苏剧、杭州的杭剧、湖州的湖剧、丹阳地区的丹剧等,“文革”后就基本上消失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大量的地方戏曲逐渐走向消亡当然是令人惋惜的,它毕竟曾经在过去的时代,给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村观众带来过欢乐和艺术享受,同时也是普通老百姓启廸智慧、道德宣教的启蒙、普及教化的老师,可以说,没有大批地方戏曲剧的剧团种活跃在城市和乡间,许多地方老百姓的人文启豪教育、文化艺术享受将是一片空白。“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方言,但地方戏剧只有中国有,他承载着民间的情感”。“再不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就要销声匿迹了。”保护濒危的地方戏曲剧目,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民俗文化和地方传统戏曲日渐流失的现实情况之下,要像抢救保护文物一样抢救保护这些“活文物”,地方戏曲拥有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浓厚的文化精神,对小说、戏剧、诗歌等的创作来说也很有借鉴价值。

因此,许多有识之士便提出对这些地方戏曲剧种赶快进行抢救和保护。分析:财政拨款可以挽救地方戏曲吗? 吴杰认为:国家近年来开展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拿出资金扶持了一些大型剧团。但是用保护措施来延缓或阻止地方戏曲剧种不致消亡,这种“输液维持生命”的办法,并不是最佳选择,譬如一个垂老病人,已经病入膏肓,成为植物人了,仅凭打点滴维持,能抢救得过来吗?只要客观地、冷静地分析就不难看出,许多地方戏曲小剧种实就像一个“植物人”,即使可以投入抢救的钱再多,也并非一定可以救得过来的。因为当年地方戏曲的繁衍生息,是有历史根源的:

一是交通不发达,经济不发达,人们不可能走出偏远小城镇和山村到大都市去欣赏名剧团演出,所以它才为老百姓所需求,就有了演出的市场,就能养活艺人们;二是由于地方的方言土语存在,老百姓(尤其是乡村的中老年观众)甚至听不懂包括北京话、北方或南方普遍流行的方言、外来语,所以他们只喜欢看本地的方言戏曲演出,地域特色浓烈的念白、唱腔旋律听起来亲切、舒适;三是当年全国性高水平剧团少,高水平舞台艺术传播受到限制,不像现在这样,能运用影视媒介向最偏远的山村传播(直播或录播)它们的高水平演出。

因此,大量的城乡观众便只能看地方戏曲,从而使即使水平较低的地方戏曲业余剧团,在它们所流行的地区也不缺乏观众,这就造成了地方戏曲的繁盛。这正是建立在经济不活跃、交通不便捷、全国性规范语言不普及的社会不发达的基础上的,这种文化上的所谓“繁盛”状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并不值得自豪和留恋。由于这种落后、分散、闭塞的小农经验形态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戏曲剧种的剧目创作、演出水准、演员个人水平虽然都不高,但却并不缺乏观众的繁盛现象。所以,地方戏曲剧种多,并不一定是戏曲繁盛的标志,更不会与演出水平(即文化水平)高低成正比。而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下,在经济、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地方的方言、土语特色越浓而演出水平(剧目、音乐、演员表演艺术)又相对较低的地方戏曲,便只能被淘汰,即使有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上非常有特色,但由于语言障碍,也走不出偏僻小地区,其演出市场便只能被高水平大剧团和电影、电视等传媒演出节目所挤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最偏远的乡村也能看到全国最高水平的演出(如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当地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就不会再有兴趣去看当地小剧团“土气十足”的地方戏演出。看来,我们并不需要为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消亡太过惋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根源:地方剧种自身存在局限性

除了社会环境进步造成的客层减少的原因之外,编剧水平低、领导(主演)选戏水平低、创作思想观念落后陈旧造成的地方戏曲剧目生产、创作上不去也是地方戏曲剧种消亡的主要原因。

这大致有以下四种状况:一是剧种的艺术语言环境太局限,其唱词、念白只有一个县或几个乡能听懂,在现代化大潮下方言正被融化的境况中,就较难生存;二是剧种本身还不成熟,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表演上没形成规范和特色;三是一些地方戏曲小剧种没有“大腕”演员充当剧种的领军人物,没有“明星”,这在当前的演出市场上就较难有号召力;四是长期以来剧目创作上不去,只能移植大剧种、大剧团的剧目,而自己编出来的戏又水准太低,有时一出戏甚至连剧情故事都编不圆,谁要看?上述四种状况,前三类是“先天不足”,是剧种的“胎里病”,没办法救;后一个是人才问题,创作思想问题,对于许多地方戏曲小剧团而言,这就是苛求了。

而现在的问题是,即使是较大一些的、原先能在几个县地域,或在一个地(市)区、几个地市级地区流行的地方戏曲剧种,现在也面临生存危机,剧团说解散就解散了,其实就观众拥有的潜在数量而言,这些地方戏曲剧种(或剧团)还并没到就要消亡的地步,而且当地政府其实一直是在财政上救它们的,就是救不下来,这就是戏曲界本身的问题了。这大致也是这么几种状况:一是近年由于老一代艺术家退出舞台,剧种没有了领军人物即“大腕级”演员做台柱,剧种(剧团)在演出市场上就失去了号召力;二是剧团内部管理问题多,或不团结,或行当缺乏,或没有演出市场的经营人才;三是剧目创作上不去,剧种(剧团)长期写不出好剧本、找不到好剧本。剧目创作站不住,演员再好,舞台再怎么“大制作”,也还是免不了滑坡。记得上世纪90年初,上海举办华东地区戏曲会演,江南某县送来一台地方戏曲剧目,还安排在开幕式上演出,结果因该戏剧本编得太差,许多专家及普通观众看了一会儿便都坐不住了,只得到场外去“放松”,大家纷纷议论:这个戏想讲的什么啊?怎么也弄不懂啊?可以想象,这样的剧种(剧团)在当前的时代还怎么能有市场? 其实,剧目创作上不去,近年来已成为戏剧界的痼疾,不仅地方戏曲是这样,京剧、话剧、歌剧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然地方戏曲剧种问题更大些,可以说,由于编剧人才的缺乏或流失,大量的地方戏曲剧种或剧团,已经没有或仅有较少能够满足当代观众需求的编剧人才,剧目生产当然就上不去。剧目生产上不去原因除编剧因素以外,还有另一些原因,一是当前戏曲界已与电影“接轨”,导演成为中心而不是以编剧为中心,是最主要的原因,编剧已实际沦为导演和演员的“枪手”,剧本如何编,不是编剧在体现自己的创作思想,而是导演、演员在指挥。二是演员选择剧目题材的权力过大,一些中、青年演员判断剧目题材水准太低,他们选剧本常常选错,这样,观众的大部分便被他们从剧场逐渐“赶”出来了,地方戏曲剧种还怎么会有长进?怎么会不消亡?所以,许多地方戏曲剧种的消亡,除有些是先天不足之外,其实大量的根子还在于自己,自己没能力“长进”、发展,自己长期拿不出好剧目,被时代淘汰是很正常的,并不值得为它们大唱挽歌,也不必去忧虑。以沪剧为例,2000年以前,曾经有过许多剧团,除市级沪剧院以外,还有徐汇、长宁、宝山、南汇、崇明等区县级沪剧团,现在这些区县级沪剧团,有的已解散或名存实亡,有的虽还能不时演出,但已经没什么影响。即便是高水平的市级沪剧院,现在也已经拿不出有影响力的新剧目,创作滑坡很厉害,这种情况下,不是拨款给钱就能解决的。同样的情况,上海越剧界也存在,可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没有出过一部都像《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那样有经典力量的剧目,现在这些剧院(团)也在不断排新戏,可是,投资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辛辛苦苦排出的一台戏能够连演10场的有几台?能够收回成本并赢利的戏有几部?一个令人心酸的现象是,现在连沪剧、滑稽戏剧种都有人希望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说最好都能像昆曲那样由国家养起来,如果连这样的剧种也要保护,那么,它们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其实相对于一些内地不发达地区,上海的艺术创作资金并不匮乏,但有些沪剧、越剧,近年来剧本的创作和选择水平低下,太落后于时代,剧团鲜少优秀剧作诞生,遑论经典,或去冲击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了?所以,近年某些较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濒危,虽然亦有方言土语的欣赏障碍,有当代娱乐多样化的挑战,但从剧种本身而言,却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试想,现在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院团长,有多少人是称职的,有多少人对剧本有判断能力?由于新剧目常常打不响,于是便只能演老戏,《红楼》、《梁祝》、《西厢》、《珍珠塔》、《雷雨》这类剧目反复演,这就是当前地方戏曲剧种的真实生态。

方法:面对地方戏曲大批消亡的局面,我们应该怎么办? 传统戏曲中的一些特点确实已经不适应当今生活的节奏,需要改变,但不能乱改,“祖宗传下来的唱腔不能丢了,群众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要把不好的改掉,群众喜欢的千万不能改,有的地方就把观众改没了”。第一,对待地方戏曲没落这个现状,应从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现象,这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既不必伤感,也不必慌张,惋惜之情当然可以有一点,但亦不必反应过度,更不应认为是文化建设“滑坡”。过去大批地方戏曲剧种实际上是旧的农耕文化的延续或反映,它们最根本的艺术基础是方言和地域特色山歌、民歌曲调、旋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土语的被融汇,它们中的大部分剧种终将消亡或奄奄一息。以江南滩簧戏而言,原有的剧种杭剧(又称武林班或武林戏)、丹剧(丹阳啷当戏)、湖剧(湖州滩簧、浙北难簧)、苏剧(苏州滩簧)已消亡,姚剧(余姚滩簧)也濒危,而沪剧(申滩)、锡剧(常州、无锡滩簧)、甬剧(宁波滩簧)生存状态虽尚较正常,政府支持力度也大。但由于这三个剧种处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长三角地区,这个地区的各地方言面临“生存危机”,因而这些滩簧戏的“日子”本身也很不好过,它们如没有高水平的演出剧目,已很难走出本地区,如甬剧只能在浙东和上海拥有固定观众,锡剧只能在苏南演出,连上海的“地盘”也逐渐丢掉了;沪剧则已退回上海,失去了苏南的“地盘”。所以随着长三角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三个现存的滩簧剧种(还可以吸取评弹的营养)应该赶快融化、归并成为一个新剧种,创造统一的独特戏剧语言,树立自己的表演体系。

第二,对濒危或消亡的地方戏曲剧种,应该赶快做艺术史料的抢救式记录,让它们虽消亡但仍能留下“倩影”。所谓抢救式记录,是把本剧种的原有保留剧目、唱腔、行当、表演等艺术通过录音、录像或文字记述的方式记录下来,使它进入艺术历史的记忆中,剧种可以消亡,但其生存轨迹不应被淹没,何况今天我们有这种条件,也有人力(各地文化系统都有艺术研究机构和文博机构,还有社科院、大学艺术专业研究人员),可以做这件事,有的已消亡了的小剧种,剧团虽没了,老人还在,还可以进行艺术资料的抢救记录,将来这些都是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第三,要重视地方戏曲剧种的“文化宝库”作用。地方戏曲剧种的价值,不仅是对观众产生的艺术鉴赏上,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宝库。例如地方戏曲中的大量方言、土语、俚语,就是语言科学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语言的变化、发展,地方戏曲中的舞台语言就是很重要的资料。又如地方戏曲中的服饰,便是某个地区服饰文化、生活习俗文化的反映,地方戏曲中的唱腔曲调,就是一部民族音乐的百科宝库。一部在全世界打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来自越剧,今天,民族音乐的发展很艰难,但大量学院派的民乐家,其实很少有人肯下功夫去挖掘地方戏曲音乐这个宝库,不屑于吸取地方戏曲音乐的营养来进行民乐演奏曲的创作,这是极大的损失,甚至连民乐专业的老师、学生都不看戏曲演出。当然,抢救濒危或已消亡的地方戏曲唱腔音乐的记录的工作需要政府文化部门、有志之士去做。吴杰:“芭蕾舞、音乐剧、歌剧,我们不去保护的话自有外国人去保护,但京剧、秦腔等艺术表演形式我们若不保护,就真的没人保护了。”

第四,对濒危的地方戏曲剧种,归根到底是要在新剧目创作上下功夫,创排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新戏。上世纪50年代昆曲濒危时,一出《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而沪剧、越剧、锡剧当年的辉煌,也是靠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剧本若站不住,导演再好、演员再好也无根基,其实剧种的兴衰就是剧本创作的兴衰,若一个剧种、一个院团,编不出或选不到好剧本,给再多的钱也挽救不了剧种的滑坡

第五,加强非物质文化教育:当代的年轻人多数青睐流行音乐和电视剧,而对传统戏剧文化“嗤之以鼻”,认为这种艺术形式过于单调,这是由于青年一代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芭蕾舞、音乐剧、歌剧,我们不去保护的话自有外国人去保护,但京剧、秦腔等艺术表演形式我们若不保护,就真的没人保护了。”要从根本上弘扬这些珍贵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扎实有效的挖掘抢救、继承研究。政府要给予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的待遇,高薪返聘还健在的老一代艺术家,有计划招收地方剧种继承者学员,培养演艺人才。

在电脑、电视,甚至麻将的冲击下,欣赏戏曲的人少了,但戏剧不会完全消亡。面对大批地方戏曲消亡的困境,除了放平心态,从历史进化的角度了解并接受其背后的多重社会文化等因素之外,应该积极的理性的投入到抢救地方戏曲的工作中,多做实事,少唱挽歌。

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浸润中焕发生机

“ 广寒宫里静悄悄,嫦娥仙子寂寞无聊,思念人间默默祷告,身倚栏杆望九霄。突然间,碧空划过线一道,有一个不明飞行物,近在咫尺飘„„”悠扬婉转的乐亭大鼓唱腔回荡在乐亭县青少年宫礼堂内。6月9日,河北省乐亭县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暨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2017年6月9日乐亭文明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内在体现。一座城市给观瞻者留下的印象,最直观的是建筑艺术和繁华街市,最深刻的则是其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不可或缺。这次乐亭县启动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的浸润。

当下,各种艺术形式“你方唱罢我登场”,民众艺术欣赏取向更是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新变化。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容乐观--演出市场低迷,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受众群体老龄化,传承和创新不足,很多青少年学生被“快餐式”的综艺节目牵着走„„今年1月,中央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这就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有利契机和基本遵循,值得称道和期待。

毫无讳言,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旨在让孩子们从小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树立起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存在,不是唯古是尊,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延续的常态化生活化的过程。我们要注重发掘地域文化底蕴,突出融合融入,编写好校本课程,开设传统文化开放课,把传统的地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从小增强青少年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感知认同,在学习传承的体验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使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焕发勃勃生机,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灵。

当前,随着“国学热”“非遗热”“诗词热”的不断兴起,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一些学校急功近利,热衷追求形式主义的东西,“国学热”的时候读经典,“非遗热”的时候学技艺,“诗词热”的时候诵诗词,要么请几个专家传承人做几次讲座、办两场活动,大多也都只是“三分钟热度”,甚至还掺杂了商业目的,注定是无法实现文化传承的。

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承如此长远、如此深厚,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李白杜甫到曹雪芹郑板桥,无数文化先贤赋予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和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如今,我们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传统文化进校园,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情和独特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其所在城市的文化气质和文明程度,可谓善莫大焉。(刘凤敏)

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首先要从青年做起

青年代表着未来,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首先要从青年做起。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产品蜂拥而入,有些时候,外来文化势头甚至盖过本土文化。在此情况下,坚持中国文化传统,提高民族身份意识,应成为青年工作的重大主题。

活着的历史是文化,死去的文化是历史。“三国”是一段历史,作为文字记载,《三国志》肯定更接近史实,但《三国演义》才是跨越时代、影响无数人的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要从仍然活在青年人身边的事项入手,来增加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在人类历史上,像中华民族这样,为了跟上时代,在极短时间内,自觉跳出因袭的传统,虚心学习外来文化,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民族几乎绝无仅有。传统文化式微是中国现代化的成本,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割断尾巴往前赶”的策略,影响所及,主要是中华民族的显性文化,也就是能在民族成员意识层面显现的文化。但许多隐性文化,比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或行为方式,仍然活跃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华民族成员在世界各地仍然保留着鲜明的文化特性。

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觉为基础。要在青年人中培育文化自信,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切身体验传统文化并没有死去,同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由此对传统文化产生崇敬感和亲近感,这应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首要切入点。但是,如果仅仅因为“传统文化是好的”,不顾某些显性文化因为搁置长久,在今天生活中已经完全没有影响,而硬性推广之,结果不但难以让青年人接受,还可能引发负面情绪,让青年人把传统文化“看扁了”。

培育文化自信最好的方式是让青年人知道,传统文化仍然好好地活着,只是我们没有看见,一旦他们意识到了,自会肃然起敬,如此积极心态比局部认知,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更具有根本性意义。

文化能活着,是因为文化本来就是人类最有效的工具,无论作为价值引导还是目的实现。“文化有用”的说法虽然容易被人认作“工具主义”观点,但“割断尾巴往前赶”的文化策略本来就出自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所以突出传统文化的有用性,未必显得境界不高,反而容易同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更加贴近,也更有说服力。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大量学习了西方的理论和经验,这是事实,无此,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发展。但中国的进步绝非单纯学习西方那么简单,中国一路走来,不但有着自己的探索,更受传统文化所赐,只是因为起作用的更多的是“隐性文化”,而不是“显性文化”的缘故。所以,一时间还没有得到合理归因而已。

从这个角度,如果我们认真总结中国的成功经验,找到其中文化因子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不但可以进一步认清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采取的路径,还可以让青年人在见证当代中国高速发展的现实情境中,体验传统文化,认知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

这么多年来,对中国当代为什么成功不是没有解读,但往往立足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多,而着眼文化的少。现在需要及时补上这一课,它将对青年人树立文化自信,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戏曲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