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旗帜》第五集:历史转折 解说词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23-99388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3 01:41: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旗帜》第五集:历史转折 解说词

文献纪录片《旗帜》第五集:历史转折 解说词

发布时间:202_年06月24日 07:50 | 来源:新华网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会议对中国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一次是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另一次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粉碎“四人帮”后,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

一些新的气象在神州大地涌动:动荡局面迅速结束,不少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然而,1977年2月7日的“两报一刊”发表的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给满怀希望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同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大,在揭批“四人帮”和动员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没能承担起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为实现历史转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这一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怎样才能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开辟一条发展新路?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尚未复出的邓小平。

1977年3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4个月后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全票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被毛主席称赞为“人才难得”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邓小平讲话同期声】

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既然是共产党员,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

面临“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指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他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表示愿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在1977年8月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一些学者建议恢复已中断10年之久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邓小平当场拍板:今年就恢复。

1977年冬,全国有570多万人走进考场。第二年夏又有61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两届共录取68万名大学新生。

恢复高考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更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他们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青春、热血、责任和希望,在他们心中激荡。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当时学子们的共同心声。

1978年阳春3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5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这次大会。

【邓小平同期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已经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短短几千字的讲话,数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很多科学家都说,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解放。

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抱病参加了大会。他在书面发言中,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心声: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在这个美好的春天,文化艺术领域也恢复了生机和活力。许多文艺工作者重新开始了艺术创作,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相继问世。一大批中外优秀文艺作品陆续重新上映和出版,再次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新华社向全国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

这篇5000多字的文章,锋芒直指“两个凡是”,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针对当时一些人不理解甚至不接受、不赞成的情况,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对这篇文章给予了充分肯定。邓小平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与此同时,陈云、叶剑英、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各省、区、市和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也以不同方式表示支持,一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党心民心的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

【李景田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国迈进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在进行历史总结和放眼世界时,人们首先强烈感受到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要想把经济搞上去,就要学习世界先进技术。

1978年10月到11月,邓小平走出国门,对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进行访问。

在日本访问期间,邓小平在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列车时,谈到自己的感受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他表示,中国要努力学习外国的一切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邓小平在东南亚访问时,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已经开始。会议原定的议程主要是讨论经济问题,并确定首先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

在分组讨论中,陈云等率先提出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引起强烈反响。会议转向了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和解决思想路线等问题上。

11月14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对于因此而受迫害的同志,要一律平反,恢复名誉。

出访回来的邓小平关注着会议进程,思考着他将要在闭幕会上发表讲话的内容。他亲笔写下了3页纸、400字左右的提纲。

12月13日,在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邓小平讲话同期声】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1978年12月18日,首都北京瑞雪飞扬。这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召开。

历史记住了这个日子,这个日子创造了历史。

这个雪白的日子,注定成为中国历史又一个崭新的开端。

这次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全会结束后的第一个阳历新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对大、小金门等岛屿的炮击。1981年国庆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阐明了中国政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从此,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也是在这一天,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经历了20多年的隔绝和对立之后,中美两国终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到访美国,这一天正好是中国的大年初一。这也是新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在此后的几天里,邓小平同美国各行各业进行了广泛接触,也了解了世界现代化的水平和趋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开始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全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在北京为彭德怀、陶铸举行追悼大会,为他们恢复名誉。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到1982年底,基本完成了平反冤假错案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抚平了很多人的心灵创伤,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摆脱窘迫局面,一些农民自发地分田到户,改革悄然从农村开始突破。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规定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产量、定工分的生产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

这一措施,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在安徽的肥西县和凤阳县,就有一些社队悄悄地把土地分给农民,搞起了包产到户。

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的代表,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了鲜红的手印。

在此前后,四川、内蒙古、甘肃、河南、贵州等地也出现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联产计酬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明显增加。但是,也有人提出异议。关键时刻,邓小平说,不要争论,就这么干下去就行了,实事求是干下去。

1980年9月,党中央召开的各省(区、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以会议纪要的形式肯定了包产到户。随后,从1982年开始,党中央连续5年发出中央一号文件,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推向全国。从此,农村改革大潮势不可挡,广大农村出现了生机盎然的局面。

【陈锡文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地还是那些地,人也还是那些人,就是把这个农业经营体制改变了,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之后,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必然冲击到在“大跃进”运动中兴起的人民公社体制。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被悄然摘下,换上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

1983年1月1日,中央颁发的农村工作一号文件,要求对实行20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实行政社分开,撤社建乡。人民公社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其他领域的改革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在农村改革悄然兴起的同时,城市改革也开始起步。

1978年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提出了改革企业管理,适当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要求。这年10月,重庆钢铁公司、四川省宁江机床厂等6家国有企业在全国率先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第二年,首都钢铁公司等8家大型国有企业也开始试点。

从1981年起,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工作,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广。

对外开放,这时也取得重大突破。

1979年1月6日,广东省和交通部联合向中央提交报告,提出由交通部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设想。

当年4月,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他在发言中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

邓小平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反复酝酿和筹备,1979年7月20日,广东蛇口响起隆隆炮声,人们移山填海,兴建码头。

在当年林则徐、关天培率领中国军队向英国侵略者打响第一炮的蛇口左炮台下,中国经济特区的发轫地——占地2.14平方公里的蛇口工业区诞生了。

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受国务院的委托,向会议作了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从此,中国的“经济特区”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正式诞生。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给国人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感受。一时间,两天半就能建好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被传为佳话。蛇口工业区喊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更是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伴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上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凸现出来。1700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陆续返回城市;同时,城市还有300多万的待业人口。两项数字相加大体上相当于当时中国城镇人口的十分之一。

如何解决如此巨大的就业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广开就业门路的措施。

不久,人们发现,街头巷尾陆续出现了不少个体的小吃摊、补鞋摊和自行车修理铺。

1979年,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的干部尹盛喜,带着几个知识青年,在天安门广场边上,办起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卖起了大碗茶。

在个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安徽芜湖“傻子瓜子”的经营者年广久成了有争议的人物。年广久的瓜子名气大,销路好,自家人手不够用,他就找人帮工。很快,雇工人数达到了12人。有人对此表示担心。

这件事惊动了邓小平。他表示:“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邓小平的话保护了年广久,也推动了中国个体经济的发展。1981年全国从事个体经营的达到261万户,从业人员320万人。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法制工作委员会。

很快,一批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和《选举法》在内的7部法律相继拟定,并在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迈出了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大步。

从1980年11月开始的为时两个多月的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公开审判,是历史的审判、正义的审判,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体现,也使广大人民受到了一次特别的法制教育。

在这一时期,党的建设也有了新的重要举措。

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设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后,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全会还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集体领导,强调党员权利,发扬党内民主。

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邓小平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提出要改革现行制度存在的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各种弊端。这一讲话,成为此后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各级领导干部。1981年,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一大批有专业知识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担负重任。到1982年6月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的新的领导班子中,新选拔的中青年干部占66%。

1982年2月,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这一年,有3万多名老干部办理了离职休养手续。

告别过去、开辟未来的一个关键,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既要纠正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又要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问题。

1979年3月,针对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潮,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实行改革开放,全面拨乱反正,必须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以便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

从1979年11月起,中央决定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邓小平先后11次召集起草小组负责人谈话,对决议的起草和修改提出重要指示。他最强调的是确立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同期声】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

1981年6月,历时近20个月,经过反复修改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决议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一文件,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并确定了到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大会还审议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系列规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

大会引人注目的一个内容是实现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

大会根据新党章,选举出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中央领导层新老交替的过渡性机构,以发挥许多从第一线退下来的富有经验的老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参谋作用。

在大会选出的348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中,新当选的达到211名。其中包括当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55岁的江泽民,和当时担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39岁的胡锦涛。

【邓小平十二大同期声】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第二篇:旗帜(历史转折)观后感

历史转折观后感

观赏了《历史转折》,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会议对中国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一次是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另一次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恢复高考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更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他们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青春、热血、责任和希望,在他们心中激荡。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当时学子们的共同心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全会结束后的第一个阳历新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对大、小金门等岛屿的炮击。1981年国庆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阐明了中国政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从此,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个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安徽芜湖“傻子瓜子”的经营者年广久成了有争议的人物。年广久的瓜子名气大,销路好,自家人手不够用,他就找人帮工。很快,雇工人数达到了12人,有人对此表示担心。这件事惊动了邓小平。他表示:“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邓小平的话保护了年广久,也推动了中国个体经济的发展。1981年全国从事个体经营的达到261万户,从业人员320万人。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同时也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

第三篇:《强军》纪录片 解说词第五集

同期:(习主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习主席,扶危定倾,力挽狂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领导人民军队强力正风反腐,从严整纲肃纪,反身自我净化的熔炉,人民军队正经历着凤凰涅槃式的浴火重生。第五集浴火

反腐才能强军,部队越反腐、越坚强、越纯洁、越有战斗力,习近平强调,党内不能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军队是拿枪杆子的,更不能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历史一再告诉人们,无论一支军队曾经多么强大,一旦陷于腐败不能自拔,就会不打自垮。同期:

走到今天这一步,最主要是没有听党的话,没有好好发行世界观,没有抵挡住诱惑,成了腐败风气的俘虏。

两个曾经位高权重的军人,没有倒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却倒在了对金钱和权力的贪欲下,查处郭伯雄、徐才厚,这两个军队历史上职务最高的腐败分子,在国内外引起强烈振动。同期: 1929年,在古田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犹如一场提纯之火,烧掉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把一支陷于迷茫和涣散边缘的工农武装,引向坦途。85年后,当人民军队走向新的转折关头,伴随着新世纪第一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一场烈焰又燃烧了起来。河南濮阳,史称卫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座黄河上的古老都城多了一处奇特的景点,这座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当地人称之为“将军府”。千里之外的北京太平路,一座掩映在竹林里的神秘府第,也被坊间称为“将军府”。一南一北两座“将军府”,连着同一个名字。**,原总后勤部副部长,202_年8月10日,军事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认定**犯贪污罪、受贿罪、行贿罪、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剥夺中将军衔。从军分区一个搞生产经营的营职助理员到掌管全军基建营房大权的总后勤中将副部长,**火箭式蹿长的背后,是与郭伯雄、徐才厚结成的贪腐生物链和人身依附链,利益就这样结成了蛛网,公权就这样成了私器。对党忠诚,就这样变成了对个别人的效忠。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后,第一批被查处的军级以上领导干部,16人名单公布,紧接着,又公布了第二批、第三批。军队里没有铁帽子王,哪个岗位都不是保险箱,职务再高也没有豁免权。党中央、中央军委查处大案要案雷霆万钧,严惩贪腐分子呈现秋风扫落叶之势。如果说,严惩贪腐是有形的清理,那么肃清流毒则需要思想深处的荡涤。202_年10月10日,全军各大单位和军委机关各部门党委书记,齐聚京西宾馆,深刻剖析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的根源。全面推进思想领域的挖根除弊,组织队伍的清理巩固。中央军委号令全军,全面彻底肃清郭徐流毒,做到除恶务尽不留隐患。202_年12月起,解放军报在一版连续推出12篇评论员文章,以檄文式的风格,围绕什么是选人用人的标准,什么是成长进步的依靠,什么是履职用权的依据等重大是非问题展开辨析,犀利的笔触传递出鲜明信号,激浊扬清,思想是根本。只有扳正被混淆、被搞乱的是非标准,才能实现灵魂的重塑、价值的回归,实现部队作风风气的根本好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首党的十八大以来这5年,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我们党自身建设最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期:

搞好军队党的建设,是军队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军队全部工作的关键,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我军性质宗旨,关系到部队战斗力,军队党的建设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努力走在全党前列。同期:

从严治党,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在202_年底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面对来自全军的高级将领,接连提出四个从严。在思想教育上从严、在贯彻党章和党的制度上从严、在遵守党的纪律上从严、在干部教育管理上从严。有规矩才能够定方圆,重规矩才会有好样子。中央军委要求,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成为全军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同期: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比天气更热的是会场内的气氛。202_年7月8日,中央军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同期:

中央八项规定公布的第三天,中央军委十项规定公之于众。国外媒体评说,这意味着习近平开始了对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和规模最大的军队严肃整治,刀口向内,不避实就虚,开展批评,不避重就轻,这样火药味浓烈的民主生活会,又重新回到了军营,回到了军队党的生活中,随着《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发布施行,党内生活的炉火,在军队各级党组织中越烧越旺。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在中央军委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自己的深沉忧思,作为军队统帅,他心系的是这支军队,能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忧虑的是这支军队,还能不能始终保持老红军的本色和作风,这个荣誉是沉甸甸的。同期:

党风连着作风,从学习贯彻党章,弘扬优良作风教育活动,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围绕党的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教育整顿一个紧接着一个,一年比一年深入,全军上下纠治四风持续不懈,作风建设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假如把强力反腐比作淬炼筋骨的猛火,那么作风建设,就是始终保持一定温度的文火,干部工作大检查,财务工作大清查,清理机关超占兵员,清理超编占车辆,整治基层风气。202_年,八个专项清理整治在全军展开,一系列的清理整治,紧盯官兵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拉网式排查,逐项过筛子,当年就压减公务车辆24934辆,清退不合理住房9632套,一个大单位的两名党委常委,因超占住房被免职。在202_年1月29日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指出,202_年2月至4日,军委巡视组将对海军、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党委班子及其成员进行巡视,下一步将按照计划安排,实现巡视全覆盖。实行派驻监督,在我军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次采取单独派驻和综合派驻的方式,共向军委机关部门和各战区,派驻10个纪检组。同期:

早在202_年10月,解放军审计署已由总后勤部,划归中央军委建制,直接对中央军委负责并报告工作。纪检、巡视、审计,好比三把利剑,剑锋所指,震慑常在,监督执纪问责的螺丝越拧越紧,军队正风反腐,标本兼治,精准发力,歪风邪气无处隐匿,潜规陋习难以遁形,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19.36

第四篇:《辉煌中国》第五集 解说词

【片头】

【推出片名:辉煌中国】

【序】

【解说词】

源于《诗经》的小康,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社会理想,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今天,百姓对小康生活已经有了新的期待。

【字幕】202_年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

【同期声】总书记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解说词】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五年,一大批民生工程正在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正在让13多亿人民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推出本集名:第五集共享小康】

【字幕】武陵山区

【解说词】

梯田,可以和长城媲美的宏伟人造工程。

花田乡的祖先们,在这片地貌并不理想的丘陵上开垦水稻田,养育了五十几代子孙。

小满前后,开秧祭祀,土家族人的传统,祈求风调雨顺。

【画外音】花田乡何家岩村村民冉红兵

我叫冉红兵,我是花田种贡米的传人,今天我们正式开秧门了。(下雨)今年象征着我们的好收成!

插秧了,要得。

【解说词】

花田贡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冉红兵这一代,其实已经不用看着老天的脸色吃饭了,因为他们种下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高品质稻米。

【画外音】花田乡何家岩村村民冉红兵

关键的是这种子选得非常好,它是40多品种当中,精选出来的这一种。

【解说词】

民以食为天,“吃”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是衡量小康的第一指标。

13多亿人每天要吃掉150多万吨粮食。做到手中有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这些“超级稻”,让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2000亿斤,这是世界罕见的奇迹。

有了稳定供应,像花田乡这样的传统粮食基地,开始为种出含金量更高的大米而努力。中国粮食既要有高产量,更要有高质量。

现在,精选稻种,每一垄都是希望。

【画外音】花田乡何家岩村村民冉红兵

种十几垄稻子的话我们都把它种了,因为它每一垄稻子都有一定的产量,都要打几两谷子,所以说非常划算。

【同期声】花田乡何家岩村村民冉红兵

颗粒非常饱满,金黄色的。

习主席的政策,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现在这个米我们已经卖到了(一斤)12元。

【解说词】

冉红兵的账本上,记着卖米的每一笔收入。

花田米,在市场上又是紧俏货了。

【同期声】花田乡何家岩村村民冉红兵

202_年9月22号卖大谷300斤1050元,你看我这有一天卖了1300斤,就卖了4550元。这个(存折)十几万元,很高兴,特别高兴。因为一天有4000多元的收入,那能不高兴吗?我为什么不存在存折里,怕我儿子取我的,因为他知道我的账号。

【解说词】

600公里外,87岁的袁隆平,正带领团队进行新种苗试验。

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中国新的农业战略,正在这些种苗里生根发芽。

袁隆平,已经带出了上万名育种研究员,现在,中国从事育种的科研机构数量是全世界最多的。

填满肚子吃饱饭,曾是困扰中国上千年的民生难题。今天,中国人更在意的是如何吃好。

【同期声】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我们在上个世纪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以产量为主,品质放在后面。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不满足于吃饱,他还要吃好,所以说我们也做了战略调整,既要高产也要优质。

我想我今年87岁,我在90岁前要实现(每公顷产量)17吨,然后,如果身体好,要向每公顷18吨攻关进军。我们现在正在攀新高峰,这是总书记勉励我的、鼓励我的,对我来讲的话既是勉励、也是鞭策,但是也是压力。

【解说词】

田地,始终是中国人的命脉。

传统农业大国里百姓的获得感,要从这田地里来。

如何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养育好占世界近1/5的人口,这几年国家下足了功夫。

每年3万亿元的投入,正全面装备中国现代农业。

新疆,西红柿正在丰收,全世界每4瓶番茄酱就有1瓶来自这里。

大型棉花播种机平均每台每天播种300亩,这是全球最快的棉田播种速度。

“科技北大仓”,五年来,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风向标,这里的粮食年产量超过300亿公斤,绿色、安全,可以满足1亿人一年的需求。

这台世界一流水平的无人拖拉机,正通过北斗卫星导航,自动计算耕地路线并规划作业流程。

山东,这些农民兄弟,正用无人机为上万亩小麦喷洒肥料。

今天的中国,彻底告别了吃不饱的历史;

今天的中国人,实实在在地过上了好日子。

好日子,是充盈的米袋子、菜篮子。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中国的产量全都是世界第一。

好日子,是营养健康、价格不贵。物价涨幅连续四年保持在3%以下,充足的供应是百姓安心的前提。

好日子,是有滋有味,自在舒心。

但好日子,也是金贵的。

尤其是在并不太平的当今世界,享有一份安全感更是一种“奢侈品”。

【同期声】苏州市公安局民警汤蒨

我叫汤蒨,我是一名社区民警。

【同期声】苏州市公安局民警张顶峰

我叫张顶峰,我是一名刑警。

【同期声】苏州市公安局民警钟聪

我叫钟聪,我是一名研判民警。

【同期声】

我们是中国警察。

【现场】你好,这里是苏州市110。

【解说词】

刚刚这个报案,受害人被网络诈骗了1000多万元。

【现场】苏州市公安局民警钟聪

就是最后这5个农行卡账户是吧?

把这5个账户全部止付。

小徐,把这个电话号码纳入拦截黑名单。

【解说词】

冻结账户,锁定目标。

【字幕】苏州公安局大数据中心

【解说词】

钟聪处理的案件,会实时反馈到这里。

全市警情都在这里汇聚。

屏幕上显示的是全市范围内的摄像头。

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监控网,视频镜头超过202_万个,这个叫作“中国天网”的大工程,是守护百姓的眼睛。

【画外音】苏州市公安局民警钟聪

我们的路面监控覆盖率已经相当高,比如说发生一个违法犯罪警情,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调整到他身上的某一个我们需要的一个点位。

【解说词】

钟聪的任务,就是根据这些信息,研判可能会诱发犯罪的蛛丝马迹。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警务预测,在中国不仅全面普及,而且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同期声】苏州市公安局民警钟聪

这个是属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这种科技手段,犯罪分子是无处遁形。

【解说词】

汤蒨、钟聪和张顶峰,组成的跨部门小组,专门针对互联网犯罪行动。

消灭虚拟世界的罪恶,这是一个新的世界难题。

但中国公安不仅有基于大数据的“最强大脑”,还有协同办案的丰富实战经验。

走访社区,汤蒨的强项。在她的手机里,这座城市每栋楼、每套房子都有数据模型,配合水、电流量,如果信息异常,系统就会预警。

【现场】苏州市公安局民警汤蒨

阿姨你也别心急,你慢慢跟我讲,这个骗子是怎么联系上你的呢?

苏州市民:他说我的身份和洗黑钱有关系。

【解说词】

应用高科技维护治安,是构筑安全大网的利器。

根据汤蒨提供的线索和钟聪做出的分析,张顶峰迅速行动。

【现场】苏州市公安局民警张顶峰

警察!不许动。

【同期声】苏州市公安局民警张顶峰

现在也是地球村,有句话叫犯我人民者,虽远必诛,不管你跑到哪个角落,我们都会将你绳之以法。

【解说词】

午夜12点,苏州的夜,仿佛才刚刚开始。

汤蒨他们还在巡逻。

在这些外国人眼中,恐怕只有在中国,才敢在深夜穿着超短裙上街。

【同期声】瑞典人万马

跟谁出去玩,一点都没担心,没有问题,很安全,有安全感。

【同期声】美国人约翰

中国非常安全,我已经跟他们(父母)说我不回去了。

【解说词】

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让这夜色里的人们安心、放心。

202_年全球犯罪与安全指数显示,中国是治安保障最好的国家之一。

五年来,中国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下降了42.7%。

安全感,已经成为美丽中国的新名片。

在中国,护佑百姓安全,是国家安全观的宗旨。

任何时候危机来临,总有坚强的臂膀让人民依靠。

反恐战线的特警部队;

密林深处的禁毒尖兵;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中国全新的国家安全体制,正筑起铜墙铁壁。

永远冲在一线的子弟兵;

随时准备出发的央企救援体系;

自主研发的高端救援装备......【字幕】AC313国产民用直升机飞越海拔8000米

【现场声】

一号AC313,我现在的飞行高度是8003米。

【解说词】

让百姓心里踏实的,还有这支威武之师、人民军队。

【字幕】202_年建军90周年阅兵式

【同期声】总书记

同志们好!

主席好!

同志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我坚信,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字幕】202_年湖南水灾救援

【字幕】202_年四川九寨沟地震救援

【字幕】202_年澳门台风救援

安全感,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被善待;

安全感,是背后有一个稳定的国家可以依赖;

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给百姓的最好礼物。

【解说词】

教育,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未来。

让13多亿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承诺。

【字幕】安徽金寨

金寨县垒峰村,地处大别山腹地,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

十岁的夏桂林,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同期声】安徽垒峰村学生夏桂林

我的妈妈是圆脸还是?

方脸。

因为我没见过我妈。

【解说词】

因为贫困,夏桂林的妈妈生下她就离开了大山。

懂事的夏桂林,总是这样抢着帮年迈的奶奶做家务。

【同期声】安徽垒峰村学生夏桂林

我希望对我好。

【解说词】

中国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摆脱贫困的第一步,就是有文化。

像夏桂林这样的孩子,让他们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不让贫困向下一代传递的根本。

202_年,中国制定了第一个专门面向他们的国家战略——《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

(画面:升国旗)

【解说词】

夏桂林在村里的教学点上学了。

这个教学点,一共有21个孩子,他们全都来自像夏桂林家一样的贫困家庭。

在大山里教了38年书的丁保花,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妈妈。

这些乡村教师,中央同样记在心上。202_年中国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乡村教师队伍支持计划,像丁保花这样的,300万乡村教师有了更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

【同期声】安徽垒峰村垒峰教学点教师丁保花

老师要求你们要认真读书写字,教你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解说词】

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都能上学,国家投入了上千亿元。

吃午饭的时间到了,每天的营养午餐,都是免费的。

【现场】

学生1:炒得好好吃。

学生2:我觉得这个,这个好吃。

【解说词】

每人补助4块钱,免费午餐的国家工程,已经惠及全国3600万农村学生。

【画外音】安徽垒峰村垒峰教学点教师丁保花

202_年的5月1号,我们这个小厨房就做起来了。

【解说词】

夏桂林他们,是大别山未来的希望。

【同期声】

学生1: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赛车手;

学生2: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

学生3: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宇航员。

【解说词】

未来,在向夏桂林他们招手。

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五年来累计招生27.4万人,让更多像夏桂林这样的农村孩子走进了重点大学的校门。

【字幕】202_年总书记视察北京八一学校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位置上。

202_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未来每年都会有1700万到202_万宝宝出生,把幼儿园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国家又投入了1300多亿元。

中国的教育经费总投入,已经连续五年占GDP的4%以上。202_年首次超过3万亿,比五年前增长了1.3万亿元。

【字幕】宁夏平罗

【同期声】宁夏幸福村村民杨晓梅

我叫杨晓梅,家里有百十来只羊,三十多亩地。

我就说树是绿的,枸杞是红的,扎的手也疼,挣的钱是明的,光明正大的意思。

【解说词】

幸福村的百姓从来都相信,靠自己的双手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在今天中国人的眼里,美好的生活不只是物质的丰盈,还有精神文化的丰富。

【画外音】宁夏幸福村村民杨晓梅

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丢失,因为我们这是传承文化。

【解说词】

杨晓梅是宁夏农民画传承人之一。

每天,一边放羊,一边创作。

她想把这蓝天白云画下来,把这农家人的自在画下来。

【画外音】宁夏幸福村村民杨晓梅

都说农民画,就是身边的事情身边的人,看到啥画啥,随心所欲。

【解说词】

杨晓梅正在创作一幅新作品。

创作已经到了尾声,老师江书荣专程从福建赶来辅导。

【画外音】宁夏幸福村村民杨晓梅

反映的一个是丰收,就是一个老瓜农。

【解说词】

这幅作品,是为202_年哈萨克斯坦世博会创作的。

把宁夏的农民画和中国的大漆艺术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创新,还是头一回。

做漆画的手艺,是杨晓梅一年前和宁夏四位农民画传承人,一起去福建学会的。

【同期声】宁夏幸福村村民杨晓梅

这一遍的颜色又可能都是不同的,没有关系吧?

【同期声】福建省艺术馆艺术创作部主任江书荣

基本没问题,不要太复杂,不要每个上面,一会儿黄一点,一会儿绿一点。

【解说词】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传统的漆画一向以颜色素雅著称,但千年不变的色彩,也让这门艺术的传承有了瓶颈。当色彩浓郁热烈的农民画与大漆相遇,江书荣看到了两种传统艺术碰撞出的生机。

【画外音】福建省艺术馆艺术创作部主任江书荣

今天,农民漆画它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大背景下,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认同和弘扬,也是我们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解说词】

作品,终于完成了。

【字幕】202_年哈萨克斯坦世博会

【解说词】

这幅题为《丰收时节》的漆画,出现在世博会展台上。

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新,向世界传递着喜悦与自信。现在,每年都有3000亿规模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

中国已经有39个项目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让中华文化的精髓,走向更广阔的乡野,古老的文化,正在现代中国人的创造中,变得活色生香。

动漫游戏、微电影,还有萌萌哒博物馆,文化创意正形成繁荣的大市场。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

202_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比202_年增长了67.4%,占GDP比重首次超过4%。

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优质通、长期通升级,人口综合覆盖率超过98%。电视剧年产量近15000集,世界第一。

中国的电影票房火爆,近45000块银幕,超过了整个北美地区的银幕数量总和,世界第一。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让最基层的百姓也能便捷地看上电影。

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和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正在打造书香中国。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正焕发出新的面貌,将复兴之魂厚植于心。

从文明乘车、文明旅游到多彩的文化墙,从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到大学毕业生“留给母校最美的背影”。

最美乡村教师等“最美系列”评选,让寻找最美、成为最美,变成全社会的追求;

(画面:202_年总书记在江西井冈山祭奠英烈)

一个个英雄楷模的树立,是对国家功勋、人民功勋的敬仰和尊重;

(画面:202_年总书记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是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基础,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找到了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

(画面:202_年总书记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

【同期声】总书记

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

【解说词】

文化小康正在绽放,中国精神正洋溢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笑脸上。

【字幕】浙江桐庐

【解说词】

富春江,桐庐县,因《富春山居图》名满天下的美丽小镇。

养生,让今天的桐庐变成了长寿之乡。

即便是盛夏,古村的老戏台前依然热闹。

王有鲜奶奶,最爱听越剧。

91岁的高龄,耳不聋眼不花,还特别喜欢热闹。

和面、烙饼,手脚麻利。

王奶奶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给全家做早饭。

【同期声】浙江深澳村村民王有鲜

4个女儿,4个儿子,这么多儿女都是我把他们养大,要不怎么叫娘呢。

我烧给他们吃。好吃啦!(我)这个喉咙就是这样叫大声来的。

【解说词】

村里四年前建起了老年食堂,王奶奶自己可以在这儿吃饭,老人们每顿最多只花5块钱。90岁以上的老人,全免费。

桐庐县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22%,事实上,整个中国的老龄化都在提速。

让2.2亿老人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工程。

桐庐183个行政村,现在村村都有老年食堂,还有这些小院里的养老服务中心。

居家养老,这是中国正在努力发展的养老模式。

汪亚君,在政府鼓励下开办了这间养老服务中心。五年来,国家累计投入50亿元,10万个农村幸福院、11万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这样建立起来。

【现场】浙江塘源村阳光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汪亚君

对胃口吗?

对胃口,大家都讲蛮好吃!

【解说词】

桐庐的健康养老小镇,这两年名气越来越大。

【现场】山东济南市市民牛衍兴夫妇

今天(低压)78。

你是早晨量的吗?

早晨起来量的,晚上也是这个。

这两天我非常高兴,这里舒服了。

舒服了,心情就好了。

对对对。

【解说词】

牛衍兴老两口从山东来,已经在这里调理了一个月。

老两口打算就在这儿养老了。

202_年年底,全国的社保卡就能通用,基本实现异地结算,102项福利一张卡就能办妥。

【同期声】山东济南市市民牛衍兴

(国家)对老年人现在这不是照顾越来越好,这是深有体会,每年都在涨(退休)工资。

很满意,满意满意,很满意。

【解说词】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中国做到了养老金连续12年上调。

【同期声】浙江深澳村村民申屠雅珍

现在社会好,现在是习主席好,我们大家都要享福了。

【解说词】

王有鲜家的孩子们,周末都回来了。

端起团圆碗,吃上合家饭。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提高到76岁,比世界平均水平超出5岁。

这是古老中国,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奇迹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保障体系在守护。

【字幕】202_年总书记考察吉林

中国织就了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被世界卫生组织称赞为举世瞩目的成就。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百姓的迫切期待,被国家揣在心里。

这五年,中国全面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人群超过十亿。

全国205个城市探索“医联体”新模式,大医院的名医出现在社区诊所,西藏、广西、内蒙、宁夏、新疆等边远地区都有了先进的远程医疗。

【字幕】全球首创3D生物打印血管

【字幕】核医药应用世界领先

【解说词】

“健康中国”战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的行动纲领被提出。中国人已经可以眺望更远的未来。

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基因库,1000万份样本承载着中国人的遗传密码,全世界只有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掌握着保障生命健康的未来资源。

【字幕】中国成为疫苗生产第一大国

【解说词】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中国人对健康的追求,还在不断催生新事物。

【字幕】厦门鼓浪屿

【同期声】鼓浪屿医院健康管理员杨燕

调整一下,大家好,我的身后就是非常漂亮的厦门鼓浪屿。今天我去鼓浪屿可不是去玩的。

【解说词】

杨燕,刚刚成为鼓浪屿的家庭医生。

这份新工作让她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把人民身体健康纳入全面小康目标,让全体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国正在铺设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

【现场】鼓浪屿医院健康管理员杨燕

阿姨!

来了来了!

【解说词】

72岁的蒋永水,几十年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一直靠药物控制,蔡宝瑞阿姨三年前做过化疗。

老两口最怕的,就是突然发病。

【同期声】鼓浪屿居民蔡宝瑞

如果你到三甲医院要辗转,像我们这个鼓浪屿就是这个不方便,坐车坐船到那边去还要排队,还不知道要怎么样子。

【解说词】

老人的儿子、儿媳都在厦门本岛工作,周末才回岛上。

这份家庭医生协议,蔡阿姨签下不到半年,就两次出现危急情况。

【同期声】鼓浪屿居民蔡宝瑞

元旦前一天,他是尿血,那个是痛不欲生的,小杨我马上就可以联系到,三甲医院她都给我们联系好好的。

【解说词】

杨燕的名片,现在被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

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和依赖,都在这张小小的名片里。

【同期声】鼓浪屿居民蔡宝瑞

5+2,白+黑,全天候呵护您的健康。我经常跟她讲,比自己的女儿真的更亲了。我们心里很踏实,不怕。

【解说词】

中国的家庭医生,不是贵族专属。它是这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要让人人享有更高等级公共医疗服务的决心和承诺。

中国的目标,是力争到202_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让百姓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这是写进《“健康中国202_”规划纲要》的全世界最大的健康工程。

【同期声】鼓浪屿居民蔡宝瑞

享受我们这个天伦之乐,乐和乐和365天,我们都是高高兴兴地过,而且现在共产党对我们老年人更关心,像这次习近平主席,对我们这个老年人的问题,你看习主席也关心,真的是,方方面面,我们这是生活在太平盛世里,你不说我们要多活几年,肯定的,是不是。

【解说词】

血压计测量的数据,通过手机,第一时间传到了医疗大数据中心。

用数据为每个人制定精准医疗服务,中国正绘制一份“健康路线图”。

鼓浪屿医院的照片墙上,岛上的居民们,用点赞的方式感谢他们的家庭医生。

贴心、真心,赢得了人心。

【解说词】

一个人的健康,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

13多亿人的健康,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健康中国”引领,全民健身成为中国风尚。

广场上、健身房里,城市建起了15分钟健身圈;

农家院里、田间地头,乡村公共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青少年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

【字幕】202_年总书记考察冰雪运动

【同期声】总书记

寄希望于你们这一代。

(谢谢习爷爷!)

中国13亿人,中国今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在各方面都要强,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要强起来。

【解说词】

到202_年,经常锻炼的百姓,全国将达到4.35亿人。

跑步,正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突破自我、超越极限。

中国人正奔向健康,拥抱幸福。

(画面:总书记在安徽、黑龙江、青海、江西考察)

【解说词】

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将百姓的一个个期待,逐个变为现实。

【解说词】

作为世界上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每年要新增202_万城镇人口,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人口还要多。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

让每个人都享有公平出彩的机会,这是中国奔向全面小康的基本追求。

超过2亿进城务工人员的安家故事,正在这些城市里发生。

【字幕】福建晋江

晋江,前埔小学,一场足球赛正在进行。

罗楹莹是场上的主力。

不远处,爸爸罗树生在为女儿加油。

没费什么劲,女儿就读上了镇上最好的公立小学。

【同期声】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职工罗树生

一家人在一起,让小孩不会成为留守儿童,这样我也很放心。公司出一个劳动合同就可以了,读书也方便。

【解说词】

留守儿童,是压在百姓心头最沉重的难题之一。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最后的冲刺阶段,要啃的就是这些“硬骨头”。

将常住人口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中国的这项改革,已经让超过90%的像罗楹莹这样的随迁子女,享受到义务教育保障。

这五年全面小康冲刺,每家每户都能感受到各种细微的变化。罗树生一家人也不例外。

【同期声】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职工罗树生

这个不能漏掉,要检查,上面几个调一下。

【解说词】

作为生产主管,罗树生已经开始带徒弟了。

这间工厂每年都要吸纳近百名新员工,其中60%都是外省来的。

让他们稳定就业,在城市扎根,就是为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竭的新动能。

这五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超过1300万人。在全球失业率居高难下的今天,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画外音】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职工罗树生

觉得这边有奔头,所以说一直在这边做着。

【解说词】

在晋江,工作一年就能落户,享受30多项市民待遇。

罗树生已经连续三年评上了公司的优秀员工。再有两年,他申请人才房就能加分。

【画外音】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职工罗树生

国家有这个政策,(晋江)人才房就是补助一半,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有出彩的机会。

【解说词】

买个大一点的房子,现在是全家人最大的期盼。

两个孩子大了,单位分配的宿舍不够住。

罗树生的父亲还一个人留在乡下,一家人盼着能早点团聚。

罗楹莹爱画画,画里的全家福,是她梦想的生活。

【同期声】罗树生女儿罗楹莹

我想有一个自己的家,弟弟、爷爷、奶奶还有我,还有爸爸妈妈都住在里面。

【解说词】

端午节,罗树生把父亲接到了晋江。全家一起去看市中心的人才楼。

罗树生的朋友陈美琴,刚刚申请到第一批人才楼的大房子。

【现场】

你好,小朋友。

姐姐来了,进来吧。

【解说词】

这是为优秀外来人才建设的人才楼,凭积分申请。

积分落户,是不少城市最近五年才有的创新举措。在考虑城市资源承载力的同时,开辟一条公开透明的落户通道。只要有积分,就能享受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甚至高达几十万元的住房补贴。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正在中国全速推进。

平等享受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罗树生一家的期盼更近了。

这,是一家人最快乐的一个端午节。

【解说词】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中国的发展成果,一定要让13多亿人民共享。这份念念不忘的初心,注入一个个民生工程,将百姓的关心变成安心和放心。

五年来,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44.3%。

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在全球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了全民教育目标。

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2879万套。13多亿中国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8平方米。

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制度守护着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31个省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

(画面: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

【同期声】总书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解说词】

让每个人共享国家发展的红利,让每个人同享梦想成真的机会。

同祖国,和时代一起,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动画:成就数据】

粮食产量突破6亿吨世界第一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准

中国人均寿命76岁超世界平均水平5岁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超13亿人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8.88亿人

中国就业人数达7.7亿

【主题歌+片尾字幕】

第五篇:党史:伟大的历程——历史转折 解说词

大型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

解说词整理(1)

一个时代的精神,常常凝聚在它的代表人物身上。202_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四川广安,为刚刚落成的邓小平铜像揭幕。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邓小平铜像”五个大字。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向一位伟人,一个伟大的时代致敬。30年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尊重人民愿望,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战略抉择,并和人民群众一道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今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瞻仰伟人风采,他们仿佛是在寻访历史的踪迹,解读历史的真谛;又仿佛是在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勇气,牵连从昨天走到今天的历史逻辑。

第一集:《历史转折》

讲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常常要从这样的场面开始。1976年10月,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从首都北京敲到了全国各地,整个中国被喜庆和狂欢的氛围所笼罩。华国锋和叶剑英等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挽救了党,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一场浩劫终于过去。一位参加过当年庆祝游行的亲历者,多年后仍然保持了这样的记忆:“那一天我和剧院的同志们一起参加了游行,等到回来的时候发现食堂已经准备好了饭菜,还备了酒。那天后来才知道,好多单位都准备了酒。我这个人平时不喝酒,可那一天很多和我一样不喝酒的人也都举起了酒杯,心里高兴啊!那一天,我就即兴借着酒劲说了几句诗,大家听了都说好。这诗写得好!把它编成歌词吧。于是呢,我就连夜整理了一下,把它写成了歌词寄给了施光南,请他谱曲。”

曲作者施光南久积于心的激情喷薄而出,吐出心中的旋律:“今天啊畅饮胜利酒,明日啊上阵劲百倍,……”(歌声起)这首起名《祝酒歌》的歌曲很快流行开来,成为难忘的时代旋律。“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愿洒热血和汗水”歌词表达出了当时人们共同的心声。实现现代化是那个年代最动人的旋律,即澎湃着时代的精神,更浓缩着历史的情怀,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最热切的期盼,是几代人奋斗牺牲的不懈追求。

1949年,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此,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从而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基本建立起来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那时建设的重点企业,有些至今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背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1970年,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以 “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更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中国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为了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1957年2月,他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西子湖畔的丁家山有这样一方幽静的空间。1959年冬天,毛泽东来到这里,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专门研究一本苏联的著作,这就是毛泽东当年阅读过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一次读书小组的讨论会上,毛泽东拍着这本书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都要认真地读一读,深入进去,边读边议,想一想我们自己身边的事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逢逄先知):“毛泽东他所说的的身边的事情,当然是中国的事情。读了以后,他发表了很多意见,甚至还有批注,总数大概有10万字。这应当说是毛泽东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成果。里面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重要的思想。”带着对中国前途的思考,毛泽东在读书小组度过了自己的66岁生日。

第二年早春时节,毛泽东的专列又出发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逢逄先知):“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经讲过,他说:„我们现在今天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的我们把它做起来。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就做这件事。当然,中国要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所以,邓小平这几句话就很好地揭示了改革开放和毛泽东那代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历史联系。”

毛泽东那一代人的探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并非易事,探索一条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指导下,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一搞就是10年,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当中,现代化的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文化大革命‟ 开始以后,1967年、1968年、1969年生产一个劲下降,(周)总理1970年直接来抓,生产好像上来了一点。1973年底„四人帮‟批林批孔批周公,这一下子1974年生产又下去了。1975年,邓小平同志(出)来抓国务院的工作,生产又上去了。1976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生产又下去了。所以,这十年三起三落。”

重庆炼钢厂有两台清朝末年从英国引进的蒸汽式轧钢机,1978年,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时惊奇地发现这两台100多年前生产的设备居然还在使用。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1966年到1967年这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我们党给我们国家给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在广大的农村温饱问题仍然困扰着无数农民。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人们渴望告别过去,迎来新的变化。然而,告别过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巨轮在惯性驱使下继续在过去的轨道上运行着。1977年2月7日,那个年代意识形态领域最有影响的“两报一刊”发表了一篇社论叫做《学好文件抓住纲》。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句话后来被称为“两个凡是”。怎样才能打破旧的思想束缚,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找到一条发展的新路呢?1975年,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的艰难岁月里,大刀阔斧地主持整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再次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这位久经考验的革命家。

1977年3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尽管他们的提议被从简报中删去,但这一消息却不胫而走,引起强烈反响。几个月后,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党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在政坛沉寂已久的邓小平出现在一场足球赛的看台上,这一刻,欢呼的人们或许已经意识到以后的岁月,中国的命运将和这位容光焕发的老人紧紧连在一起。人民的意愿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人们期待着邓小平的复出能给中国带来新的变化,而此时的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则冷静地思考和寻找着拨乱反正的突破口。

“文化大革命”期间,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蓬勃展开,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大大落后了。当时,美国有科研人员120万,苏联有90万,中国只有20多万,而且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科教领域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对于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邓小平十分忧心。中国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严建琪:“1977年5月,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恢复工作,就对中央的两位同志说:„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气力,那么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邓小平决定从科技教育入手推动拨乱反正的展开。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一批学者强烈要求中央下决心恢复高考。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我讲了以后呢,邓小平同志说„高等学校恢复高考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今年恐怕来不及了吧?‟他说完了以后,我们就说今年还来得及。虽然招生会议开过了,但是还没有正式开始招生,所以只要下决心还来得及。我们跟他说,假如是一年早一点纠正过来,就是关系着几十万人的问题,这样一个情况。那个时候我记得,刘西尧就坐在小平同志的边上,当时小平同志还是考虑今年是不是来不及了。”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我讲要是推迟开学呢?今年也还可以。小平同志听了这话(说)好,那就决定就从今年恢复高考。他当时就拍板了。”

邓小平一锤定音,中断11年的高校招生制度得以恢复。由于新的招生制度10月才能批准,1977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到第四季度进行,新生于1978年2月前后入学。1978年春天,全国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这一政策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改变了整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被耽误了的一代人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青春、热血、责任和希望,在他们心中激荡。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当时学子们的共同心声。给这些学子们带来人生春天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30年后的今天,这些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的莘莘学子,已经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中坚。七七级大学生、现任中青网总经理刘学红:“30年过去,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当时恢复高考是中国历史转变的第一声春雷。它不仅改变了我一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当时千千万万知识青年的命运。现在看来,没有任何一个事件能像当时恢复高考这样具有社会变革和历史转折的这种象征性意义。”

当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美好生活愿望的时候,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邓小平有着更深的思考,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把人们的思想从过去“左”的教条框框里解放出来。1977年11月18日,根据邓小平的谈话精神,《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文章,旗帜鲜明地肯定了知识分子是革命力量而不是革命对象。知识分子的形象由此发生变化。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此前默默无闻的数学家陈景润因此成为了全中国最为轰动的新闻人物。人们从他的奋斗和追求中捡拾起失落太久的理想,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可敬和可爱。

这一年的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人们从各种媒体中又看到了这些熟悉而陌生的面孔。邓小平:“科学和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已经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这段对于知识分子的公正评价激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一听说科学大会可以来参加了,到北京来参加会,你想再听到小平同志那样讲话,心里头能不受感动吗?(那时候)离科学太远了,今天一下忽然间有了机会回来了,说老实话,我跟你说这是现在想起来都有点热泪盈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1978年3月召开的那次全国科学大会,对当时的全国人民来说,特别对科技界、知识界来说,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联系起来,这的确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以后不久,小平同志又加了一句,说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实现现代化,我们要搞现代化,首先要把科学技术现代化搞起来。”

欢聚一堂的科学家们切切实实地体会到春天来了。(恢复上映的影片《洪湖赤卫队》)与此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开始复苏。(恢复上映的影片《早春二月》)这些久违的艺术作品仿佛一朵朵重放的鲜花进一步唤起了人们(恢复上映的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思想解放的渴望(恢复上映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短篇小说《班主任》、《伤痕》等一批作品,展示了“文化大革命”烙在人们心里的创伤,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触摸伤痕到反思历史,文学创作感应着思想解放的脉搏。人们透过文学来感悟时代,是在用特殊的方式与过去告别。

要彻底告别过去,还必须从根本上把人们的思想从“左”的理论框框里解放出来。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修改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新华社向全国转发。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转载。这篇5000多字的文章锋芒直指“两个凡是”。时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宣传唯物主义,就是宣传实践第一,就是宣传实事求是。那么它的目的就是要求人们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对待 „文化大革命‟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重新认识„文化大革命‟。所以这就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武器。”这篇理论文章一经发表,迅速在全国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个哲学命题。为什么对这么一个最基本的、最普通的哲学命题进行讨论?而且还石破天惊地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呢?实际上是为了推动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为了把全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争论不断升温引起邓小平的高度关注。6月2日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确实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任务。”此后,他又多次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驳不倒,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

1978年9月,争论最激烈的时候,邓小平开始了著名的东北之行。他先后到了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一路上,他动情地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邓小平希望全党的工作重点能尽快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实现这个转变,东北之行,他谈得最多的是解放思想问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他这一次就是到处点火,一路上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强调思想僵化就不可能搞现代化建设。他认为实事求是很不简单,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他说所谓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样的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

与此同时,陈云、叶剑英、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也纷纷发表谈话、文章或通过其他形式,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应当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由此迅速走向深入。到1978年底,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领导和部队各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都先后通过报纸公开表明了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立场和态度。

1978年6月,中央电视台第一次通过卫星录播了第十一届世界杯决赛实况。通过小小的足球,人们开始放眼全球。人们第一次实时地感受到了世界性的竞争,看到了世界的脚步。1978,年世界也开始感受中国的脚步。这一年,中国政府派出了好几个代表团赴国外访问和考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访问了法国、瑞士、德国等五个国家,参观了众多的工厂、矿山、港口。这个代表团后来被称为中国向西方开放的“先遣队”。西欧的高速公路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这样30多米宽,车速在80、100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当时的中国连一公里都没有。将目光投向世界的中国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那个时候我们管经济工作的,看看国际的形势,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觉得我们不发展得快一点不行。”

从这年9月起,邓小平开始频繁地出国访问。两个多月内,他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六个亚洲国家,对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经济开始起飞的情况有了亲身的感受。

这是一幕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情景:邓小平乘坐的是时速21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记者:“怎么样,乘新干线以后有什么想法?”邓小平:“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更合适了,坐这个车。我们现在更合适坐这样的车。”在神奈川的一家汽车制造厂,邓小平了解到这里的劳动生产率居然比当时的一气高出几十倍。他感慨地说:“我知道什么是现代化了。”后来他解释说:“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世界已经不一样了,中国应该怎么办?”

1978年11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会前,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会议先用三天的时间讨论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这次会议本来是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一个例行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经济问题。但是,一个看似意外的发言,却改变了会议的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冲:“当时的报告是农业学大寨的问题,结果第二天就没人听了,被他们这几位老人给批掉了。报告还没讲完,就让陈云同志给轰下台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原来呢,实际上这个会就是按部就班讨论农业问题的决议。陈云一讲以后呢,就向思想路线问题、政治路线问题、平反冤假错案问题上来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云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建议引起强烈反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慕华:“那么,你不平反这些冤假错案,不把他纠正过来,人心不顺,你就达不到安定团结的目的,因此,你就没有办法来搞经济建设。”历史转折的来临,有时看似不经意,其实背后已经承受了蓄势已久的推力。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否则中国就没有出路;不真正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原定半个月的会议,一直开了36天。在激烈的争论中,一些曾被视为禁区的问题,一些最敏感的话题摆上了桌面。会场内惊雷阵阵,会场外也不平静。

一名叫宗福先的上海普通工人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正在上演。(话剧《于无声处》片断)话剧讲述了1976年,一名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青年遭到“四人帮”通缉的故事,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大革命”的痛恨和对“两个凡是”的蔑视。《于无声处》片断:“党心、民心不可侮,于无声处听惊雷。”11月14日,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210多名代表也集中观看了这出话剧。当天,北京市委宣布: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中央工作会议就要结束了,对这次会议应该作怎样的总结?应该怎样引导人们面对未来呢?这是会议结束20多年后才被人们偶然发现的邓小平的一个讲话提纲。(讲话提纲原件)三张16开的白纸,400字左右,邓小平亲笔写下了提纲。看来,这次讲话在邓小平心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邓小平:“今天,我主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的这篇讲话,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12月18日,本来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这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与持续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相比,这次会议只开了5天,顺利得令人吃惊,仿佛瓜熟蒂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这次会议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增选陈云同志为中共中央副主席,选举他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这次会后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史学会原会长金冲及:“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历史常常在曲折中寻找方向,经过失误开辟新的道路。“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灾难,但也正是在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中为中国的历史转折,为我们的改革开放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善于总结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这样把曲折当作财富,在反思中抓住了机遇,确立了未来的方向。

1978年12月22日,白雪消融,空气新鲜,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人们都是那么的严肃和认真,因为他们知道,在做出了重大的抉择之后,中国的未来依然任重而道远。

30年过去了,镜头中的这些人今天大多已离开了我们,但历史将永远记住正是他们和人民群众一道推动和实现了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旗帜》第五集:历史转折 解说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