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马岩松山水城市设计理念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23-364126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9 20:33: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马岩松山水城市设计理念

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

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

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提“山水”并不是想复古,而是力图超越技术层面的各种概念,去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精神性的东西。“ 一个没有思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难受,一个有理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更难受。” 谈及与建筑事务所MAD创始人马岩松的合作,开发商骏豪地产集团董事总裁张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双方合作的大型综合项目“中央公园广场”今年4月刚刚破土动工,选址北京市朝阳公园南岸的黄金地段,计划于2016年落成。该项目是“有理想”的马岩松对其正在坚持探索的“山水城市”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在MAD的主页上,对此项目有如下描述:“通过人工与自然景致的和谐营造,探索现代都市的人居理想。”

在其设计示意图上,能看到一片形似山峰、高低错落的建筑群,造型迥异于棱角方正的传统高层建筑,在北京东部高楼林立的天际线上,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今年39岁的马岩松,已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建筑师之一,也是各类国际项目、论坛展览和学术交流的常客。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及 Samuel J.Fogelson 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毕业后曾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到中国创建了自己的北京MAD建筑事务所。

2006年,马岩松参与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拿出一个完全隐匿了刚硬笔直的线条、在不同高度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的设计方案,意在使不同高度的楼层对应的景观各异,强调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出都市人对自然的憧憬,一举中标。这次成功,使他成为首位在国际上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从此蜚声国际。这栋大厦因线条柔美,后来被人命名为“梦露大厦”,相继包揽了“2012年度全球最佳摩天楼”(全球房地产调查机构安波利斯[EMPORIS]评)、美洲地区高层建筑最高奖(世界高层建筑与人居环境委员会[CTBUH]评)等一系列国际奖项。

此后,这位既拥有国际学术背景、又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老北京”,思考的问题就日趋“东方”。传统北京所蕴含的“山水城市”气质,影响着他对建筑和城市的思考;而北京及其它中国城市如今面临的规划困境,也令他反思在现代城市中,应如何再现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精神。

2006年,在以“超越城市”为主题的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上,马岩松率MAD推出新奇大胆的城市概念作品“北京的2050”,包括“未来胡同”、“CBD上空的浮游之岛”及“天安门人民公园”三个作品。天安门这处承载着极高政治和历史意义的地点,在马岩松手中变身为一处开放的大型休闲场所:广场上遍植树木,成为北京的“大绿肺”,游人随意穿行其间,国家大剧院则掩映在一片风景当中„„而“未来胡同”的设想,更是在三年后真正得到了实现。那些拥有光滑金属曲面、被称为“胡同泡泡”的小型建筑元素,如水珠般散落北京老城各处,用来满足生活需求、改善邻里关系。第一处这样的实体建筑出现在东城区北兵马司胡同32号的小院里,是一处卫生间及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

2013年,马岩松总结从业十年来在设计思想上的重要转折,出版了名为《山水城市》的图书;同时开始在各种场合谈论这一理念,反思经济发展推动的大规模城市开发对城市格局、生活空间及其中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开始在参展作品和诸多实际项目里,集中探索其中的各种可能。

今年5月19日,在藏身胡同内的MAD建筑设计事务所,马岩松接受了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专访,谈及他正身体力行的“山水城市”理念;谈及身为一名建筑师,自己对解决中国城市问题的使命感,以及他希望在中国建筑设计界唤起更多理想主义探索的愿望。采访内容经编辑、删节,并由马岩松本人确认。

位于朝阳公园以南的“中央公园广场”项目已经破土动工,其设计体现出马岩松的“山水城市”理念。

建筑与城市

纽约时报中文网:之前你的成名作和代表建筑,让人感觉比较西方、比较有现代感。这次中央公园广场的设计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马岩松:我从没觉得我做的是西式的。西方人以为我是东方的,东方人觉得我是西方的。我早期的建筑作品其实都跟自然有关系,我觉得法定自然,把人跟自然的关系放到城市的大建筑里面,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做的,在这个项目之前已经有一些作品。我们称之为“山水城市”,它不是一个说法,也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我们已经开始研究了几年的方向,一个纲领性的思想。这跟早期作品里我们对自然的关注是有关系的。自然慢慢演化成“山水”,是我这几年的一个想法。其实我们设计的建筑无论具体形态,都对环境跟自然有很多关注。比如早期做的“梦露大厦”、鄂尔多斯博物馆、北海市的“假山”住宅、“2050城市森林”„„其实我们对自然的兴趣是有很长时间的,“山水” 只不过是对自然的延伸。有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在里面,我觉得这个是中国城市目前所缺少的。

其实所谓的“山水城市”,是从环境给人的感受出发的。我们最早建立一个城市的梦想是什么?我们想象一个提供美好生活的城市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让你有社区感的,有很多绿化的,即我所说的“山水城市”。传统城市很多都是这样的,老北京就很美。杭州啊,南京啊,都是这样的。包括它造城的位置、跟环境一开始的关系,都是要考虑的。

纽约时报中文网:是从哪个作品开始明确了这个“山水”理念?

马岩松:可以说是从(中央公园广场)这个项目吧。这个项目之前的,在(广西)北海弄了一个“假山”,就是在海边像山一样的住宅,那是一个高密度的大楼房。当时就有一点把建筑当做自然景观去设计的理念。在那个项目之后,就到了朝阳公园这个项目。一个是建筑跟它本身所处的环境有关系,就是这个朝阳公园的自然环境,还有一个是建筑内部能形成一个很自然的空间,它不只是建筑体,而是形成了一个建筑空间,这个是很有自然感的一个城市空间。

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里,在可开发的地块和空间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你说的这种把建筑当做景观的设计如何实现?

马岩松:我觉得它是一个思想。强调景观、环境、空间,并不就只能是低密度的。在传统的低密度建筑中,已经实现了人和环境的和谐,比如老北京的密度很低,它就是个山水城市;而我们现在所谈的都是在高密度前提下的。但是不同的密度——极高密度、高密度、中密度,都可以把环境思想放进去。

密度有时只是一个感觉。比如说在一片大草地上盖一栋300米高的楼,较之于一片街道很窄、房子很密的上海老城区,最后算下来,两个密度数据可能差不多,但人的居住感受会不同。其实我们的项目密度都很高,你看着好像密度低,那是因为我们设计得好。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北海的项目,如果不做成山型建筑的话,那就相当于12栋100米的高层大楼。

纽约时报中文网:近几年,包括王澍和许多日本建筑设计师相继获得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这是否代表国际上对东方人文气质的承认或欣赏?你的山水理念是否也受到这个启发?

马岩松:普利兹克奖是有很明显的偏好的,这也是普利兹克家族这几年对东方文化的眷恋。不过这只是一个奖,不能代表全部。有很多重要的建筑师都没拿这个奖。

纽约时报中文网:你本人想得这个奖吗?

马岩松:这跟我没关系,这是他们的事儿。做建筑师也不是为了得奖,还有很多很多事儿要做。其实在中国做建筑,是要面对和解决很多现实危机的,而这个奖根本就不涉及这些危机。比如说城市问题。连出租车司机都知道,我们的城市很糟糕。

纽约时报中文网:那么你比较想解决哪些问题?

马岩松:中国城市有很多不同的问题,建筑师应该面对这些。

我觉得,中国城市最大的危机就在于,现在它是以北美一百年前的城市发展思路去做的。现在我们城市化也有五十年了,经过了这么长时间,有这么多建设的机会,一个形成新的城市文明的机会摆在眼前,中国的城市却没有研究、没有任何新的思想产生。即使建出了曼哈顿、芝加哥,也是一个遗憾。这就是最大的危机。

现在西方在反思城市发展,提出了“环保”、“绿色”、“节能”、“生态”这些概念;但这些还是技术层面的。就是说,你可以看到纽约新盖了一个摩天楼,说符合白金LEED标准(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即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是美国绿建筑协会2000年设立的一个绿色建筑评分认证体系,得分80以上为白金级——编注),很节能什么的,但这个摩天楼还是个大玻璃幕墙的传统摩天楼。我想在里面工作的人的感受,可能温度是很棒;但是他没觉得自己更接近自然了,觉得特别想在这楼里待着。我想这是因为,这栋楼的设计思路还是从技术出发的,而不是说让人和自然更亲近。整个儿现代主义的思想,就都是在这个脉络下发展的。

而中国为什么现在提一些东方的传统思想呢?因为它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是有先进性的。所以我觉得它不是属于过去的,而是对未来有很大指导和启发性。我们提“山水”并不是想去复古,而是谈未来城市,谈怎么能超越“自然”、“生态”、“绿色”这些概念,变成一个精神性的理念,让人觉得美、觉得舒服。它甚至有一定的政治性和人文性,就是让人觉得有尊严、平等,让每个人都有他可以抒发情感或者获得归属感的这么一个城市。

城市不光是城市,还是关于人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社区感觉和人际关系,都是很封闭的。为什么一个住宅区要跟另一个住宅区分开?为什么要有豪宅区呢?这就是等级的分别,建筑也有等级。现在人跟人是竞争关系,社会中没有信任,体现在建筑空间里也就是分隔的,没有以前社区的感觉,这都跟建筑有关系。像以前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也跟例如胡同这种居住结构是相关的。

再细说,还有很多很实际的问题。所以中国城市的问题,并不是某一个前卫的建筑理论、某一种建筑形式,或是一两个标志性建筑能解决的。但这是中国建筑师所面对的现实,应该被意识到。

就像日本“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编注)的诞生。那个时候,日本正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很多机会。一帮年轻的建筑师除了业务实践,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新陈代谢”这个被认为是现代亚洲最重要的一个理论。也叫“空想派”,就是一些有理想的年轻人在研究自己城市的未来。现在中国也正处于这个时期,但中国没有这样思想性的东西。

纽约时报中文网:现在各地有很多“地标式建筑”,虽然被老百姓嘲笑,但是地方政府还很热衷兴建。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马岩松:我们一方面说,中国的城市是“千城一面”,一方面又去攻击一些地标建筑,所以有时候会搞不清你到底想要什么。其实城市是需要灵魂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如果每个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的,楼房都是大方块,只有功能性,肯定不行。但是,能代表一个城市灵魂的东西是什么?它肯定是一个特别的、让这个城市跟那个城市不一样的东西。你需要一些有艺术感和吸引力的建筑,能够激活城市、能让事件发生。

其实地方政府的出发点,是从城市营销策略的角度看地标建筑的。比如毕尔巴鄂找了 Frank Gehry 做了一个古根海姆博物馆,然后这个城市就成功了。找一个谁谁谁照猫画虎另做一个,就失败了。但这绝对不能构成针对所有地标式建筑一概的攻击,因为其实大家攻击的并不是地标本身,而是差的品味。品味好坏之间只有微小的差别,这就是建筑艺术。

在建筑艺术上,官员、老百姓,其实都没有发言权;这就是建筑师应该做的。老百姓说这个大楼丑、丑、丑,其实你问这个人和那个人,他们意见也不一样。所以还是应该把它交给一个有城市意识的好建筑师去思考。

马岩松在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发布的作品,设想天安门广场在未来成为一片森林公园。知识分子有什么用?

纽约时报中文网:你曾经说过,不排斥出名。想借自己的影响力做什么事情?有没有具体的计划?

马岩松:我觉得在中国出多大名,都不能帮助你干这么大的事业——影响中国城市的规划思路。靠名气是完全没用的,能做这样决定的人不会听你说话。比如钱学森,他已经那么接近最高领导了,原子弹都造出来了,他也没把“山水城市”实现。梁思成是中央领导人钦点的建筑师,在清华做了那么多年,老是跟领导人开会,最后也是。

在大环境下,有一种“知识分子没有用”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没能提出有思想性的东西跟这也有关系,大家觉得提也白提。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些事情,虽然不能推动决策,但也许能影响年轻人,促进未来学术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大学和年轻的建筑师,像我刚才提到日本的这些人,还有以前欧洲也有这样的思想。

但以学术活动为基础的建筑师团体,不能是以实用主义为出发点的,应该完全是理想主义的。关于理想的城市,如果现在我们不谈的话,这个话题让谁去说呢?老百姓只能说,我的城市这不好、那不好,那你说什么样好?他们也说不出来。

纽约时报中文网:这种学术思想层面的讨论,会带来什么变化?

马岩松:现在日本有这些影响了世界的重要建筑师,是跟他们的前辈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没有那些人,就不会有现在这些人。而且在实践层面,对现在的日本城市也有影响,那一代人后来变成实力派,也建了一些东西出来,但是建出来发现实际不好,说明当时的想法不是特别好。但是不好也是后来检验出来的,再去批判这个思想,然后又变成一个新的思想。这起码比山寨别人的、瞎盖好吧。

我觉得中国的独立建筑师有一种避世的感觉,没有热切地参与到城市的发展中。面对最尖锐的矛盾,有可能失败,这在中国是不允许的,好像一失败就彻底完了。但我觉得,学术上应该有更多探索的人,如果没有这批人,很多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纽约时报中文网:你现在在中国已经看到这个苗头吗?

马岩松:没有。我觉得中国还是有一种实用主义的风气在。知识分子应该是最有实验精神和想象力的,现在好像都太实际了。

纽约时报中文网:那么你认为,设计师和开发商之间、创意和资本之间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马岩松:首先,每个项目都有一个预算,如果你超过了,就意味着这个项目实现不了。而在它预算内,所有事情都应该是我(设计师)自己的选择,包括风格。因为我认为,一个建筑并不是属于政府,也不是开发商的,它是属于这个城市、这个时代的。建筑师就是一位代理人。我要把这个建筑放在历史、环境里去考虑,怎么能对这个地儿好,这是我对建筑师的理解,其他人不用有这个理解,开发商他也不是专业的,政府他也不用管这个。也许他能想好、也许想不好这个事儿。但是如果建筑师不想,就没有人想这个事儿了。如果开发商让你做什么你做什么了,或者政府让你做什么你做什么了,就等于就没有人去考虑这个建筑在时代、历史中的位置,和它具体跟人、跟环境的关系了。做这个判断,就靠建筑师自己。有可能有一种情况是我判断就是这样的,他不接受,这是有可能的。

纽约时报中文网:你同国内外的开发商都合作过,觉得国内外的行业氛围有什么不一样?

马岩松:反正就我现在所见,我觉得国外的开发商其实更实际,比中国还中国,不敢创新。从市场对他们的压力,还有政策对他们的压力来看,都不是一个创新的环境。市场压力一大,就使地产商变得很实际,很少把重要项目交到那些建筑师手里。现在很多外国的年轻建筑师都很艰难。

而中国的空间很大。中国地产界现在有两种人,一种是有人文思想的一批人,这里面包括政府的人,也有开发商。但这些人不是中国最成功的,在中国最成功、排名最靠前的开发商,还是走产业化路线的那一类。他们的市场做得特别好、有品牌、大批量生产,符合现代工业化潮流。中国的千城一面,他们“功劳”很大,但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的。不过至少,还有一小批开发商在争取,在人文或文化理想上有一些追求。这也是现在一些独立建筑师还能活着的原因。

纽约时报中文网:你在外国也会做“山水城市”的项目,来介绍这个理念吗?

马岩松:对,有可能。其实这不是一个品牌,也是一种思想。思想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比如说我们现在在洛杉矶的比弗利山那个项目,它不是很高,就五层楼。我们做了很多花园,把尺度减小,有点儿小山坡,成为很适合人体尺度的住宅。我觉得通过对自然的运用和安排,也制造出了一种意境,这跟西方的生态建筑还不太像。当然“山水”并不一定是同一种形式的,其实可以很多样。刚才我说的西方城市的危机,我觉得也是在这儿:能不能把自然当成精神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谈生态、技术层面的东西呢?这也是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大浪潮下的一种思路吧。

纽约时报中文网:如果北京下一步要往宜居方向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马岩松:我觉得就是做“山水城市”。我提这个,有很强的个人意愿在里面。“山水城市”是一个普适的东西,应该说它是钱学森首先提出来的更合适,但是他没能实现。我就是想用我的实践证明,他的提法是可行的。但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建筑师参与实践,更多理论家参与研究,把他的想法给实现出来。

纽约时报中文网:除了做项目,还有没有通过其它途径实践它?

马岩松:我也在写书、做演讲,自己也做一些住宅方面的研究,都是关于这方面的。现在最要紧的工作,就是定义什么是“山水城市”。我此前说的很多是比较感性的东西,还需要把它更具象化。如果让搞城市规划的人看的话,要让他可以明白你的意思。

纽约时报中文网:不光是一个建筑层面的理念?

马岩松:对,其实是从一个城市层面的考虑。我更重视的是城市。刚才说了,我们生活的很多问题,都是城市规划的问题。建筑其实有一定的灵活性,你得给不同的人表现不同价值观的机会,它们组成了一个城市。但是规划上是得有统一思想的。

第二篇:城市设计理念思索论文

本文作者:许德毅 单位: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

绿色城市设计的原则是:不要轻易建造建筑,除非有绝对的必要。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保护意味着对现状建筑进行扩建、改建以及移做他用。

“建或不建?保护,推倒还是重建?”这些问题困扰着建筑师。从过去可以找出许多建筑再利用、翻新、扩建的例子;在前工业城市里,一座建筑无论多有名,也需要为新的使用目的而改造(图1)。在欧洲许多城市,都会有许多经过许多世纪发展来的多种风格混合的教堂。在扩建时,旧的墙体、细部、材料都会被重新利用,并将当前风格纳入到原有质感中去。这种谨慎的做法倒是形成了一个个被后代所称颂的建筑。甚至在最为古典的帕特农神庙内,部分构件也是从一座更老的庙宇中移过来的。这种常识性的做法达成了一种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的理想:就建筑而言,形成建筑的那些材料是难以获取的,当然就是稀缺的。在动辄大兴土木的今天,这种旧时的想法显得多么可贵。

这从建筑的角度启发了一个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就是优先考虑保护和利用以前的老建筑;如果设计一座新的建筑,则要考虑到灵活性,让建筑可以容纳更多的功能。还要考虑到建筑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功能需要;最后,建筑应建在公共交通路线上,与现有城市设施发生联系,而且,最好以填补的形式出现在建成区内。

城市交通设计

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是构筑城市的必要条件。机动车在成为城市居民普遍的交通出行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比起厂矿集中排放污染源,庞大的机动车群更像乌压压的蝗虫,随时随地制造污染,威胁人们的生命。

对于城市设计和规划的人来说,满足城市交通需求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要满足无限制的机动车使用需求是不可能的。因为,修筑新道路不仅远远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导致新的交通量的产生,并把交通堵塞的难题转移到道路系统的其他部分,情况更加恶化。英国著名城市环境专家Buchcman就这个方向曾提出过“环境区”的概念。在他的构想中城市被划分成4500平方英尺的区域。这些区限制机动车行驶,以步行优先。区域被运输量极大的道路包围,交叉口间断少,交通顺畅。为避免机动车对城市造成破坏,Buchcman提倡交通管制,拓宽步行道的宽度,降低车速等。最后构想提出结论:当城市超出一定规模,以私人交通为主进行的城市规划设计就变得不切实际,还是更多的要依靠公共交通来解决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框架下开展工作的城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不会专门为私人汽车的自由通行来规划和设计城市结构。满足可持续交通的城市形态应该是为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道而设计,私人交通是作为补充考虑的。从长远来看,这将促成一场重大的变革,从而对城市设计产生深远影响;在这场变革中人们将改变生活方式,一种不再依赖私人汽车的生活方式。所以说,城市交通设计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交通领域,城市规划体制才能对可持续产生最大的影响。那么,城市设计师和规划师该如何做呢?

越来越多的趋势表明,机动车出行的距离趋向于越来越远,这与城市道路建设以城市向农村的辐射越来越广泛的现象是吻合的。为了消除这样的局面,城市规划应使城市或地区内工作、服务、设施的自给自足最大化;城市布局应是密集型,而不是松散型;沿公路交通进行线性城市开发;在城市内多开发一些充满活力的中心区。

当然,在非远程出行的情况下,私人机动车通行不占优势了。目前,城市中的短途通行还是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为主;自行车,这一20世纪中国老百姓解决交通的主要代步工具似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只是时下蹬自行车的以年轻人居多———为了彰显一种环保、轻松、健康的生活态度。步行、公共交通、自行车俨然是私人机动车普及的抗衡力量。城市规划设计应当在减少长途出行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增加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并将其作为城市运转的一种方式。

如果具体操作起来,城市面貌估计是如此这般:学校、商店、健康设施和工作点尽量靠近住宅,而且要有一个范围限定。从大量社会民意调查显示,以住宅社区为圆心,半径500~1000m形成的圆形范围是最理想的。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在城市中心区和住宅密集区实行步行优先,同时也鼓励自行车通行。这样就要求发展安全的步行道以及有效的自行车道,它们之间彼此依存,但互不干扰,腾出来的主要交通机动车道,应优先考虑城市公共交通。当然,在城市经济规模允许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城市地下交通,如地铁。同时,在开发土地方面,可试行每公顷土地,匹配建筑多少多少栋,注意,是栋,不是建筑面积,在建筑周边形成明晰和具有渗透性的街道和道路体系。步行区和住宅社区的核心,应是社区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中心。

对城市形态来说,实现公交、步行、自行车优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意味着沿公共交通轴线集中发展。还意味着考虑公交站点之间的衔接,如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在换乘点衔接,舍弃在换乘点设置停车场,对城市设计本着密集城市设计的原则。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早有关于此种城市规划的试行,并形成一套规划策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坚持在现状城市建成区和周边地区进行新的高密度城市开发,以减少机动交通的需求,从而追求密集发展的城市。根据城市开发项目的需求对城市分区进行划分,专门为城区以及办公、商业、设施、娱乐、教育、文化、娱乐等主要出行的地点进行交通设计疏导。根据城市现状和未来用地将城市用地分成三类。第一类主要为公共交通,以一个火车站为中心,通过城际交通与城镇之间联系。通过停车限制来限制人们采用私人机动车出行。对步行、自行车、残障人士来说,该类地区是最主要的通行活动地区。第二类具有公共交通服务,并具有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带来的良好可达性。区域可以主要的地铁站和公共汽车站点为枢纽中心。停车限制主要限于商务活动。第三类用地主要靠高速公路的互通式立交,没有对公共运输的需要和规划。该类用地适用于就业密度低、依赖商业运作支撑地区经济的地方。

城市有机化

可持续意味着用一种生态的标准来判断城市、要求城市、设计城市;换句话说,就是把城市类比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不但有细胞组成,而且还可以生长、衰败、死亡。

在20世纪初产生了一种看待城市的独特理论,该理论与18~19世纪发展起来的生物学关系密切。追溯其源是对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快速增长发出的回应,当然这回应是反对的回应。一直以来,建筑教育的主导思想是机械美学。不管是建筑学专业还是规划专业的人士都是在密斯、霍华德、路易斯康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而相应时期的大师们都沉迷于机械美学的浪漫色彩中来解决城市问题。当这种做法到了一个极致之后,新兴的思潮必将出现。很快,一种对自然界的有机规则开始应用于城市设计的领域中。这种规则追求一种在个人对环境的需求和整体对环境的需求之间取得一种完美的平衡。在北爱尔兰的格雷斯黑尔,当地人严格遵守一种有序的有机社会模式:以礼拜堂、墓地、学校、村庄绿地为中心;绿地周边以网格模式沿整洁街道布置住宅;住宅的规划设计及建造尊重自然而不是改变自然。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态度也许只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理想,但这种方式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城市形态提供了典型的答案。

在现代看来,有机城市规划理论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有机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则,就是通过社区的模式来构筑城市,每个社区作为独立的单元满足日常生活许多直接的需要。在城市的有机模式中,强调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在一个协作的社区中,每个社区的成员都是独立的。社区的组成是由各种各样的人和阶层组成,每个成员都有独特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一些国家就遵循了这种有机的城市模式,这种充满活力的社区模式为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城市提供了自我修复的前提。城市各组成部分建造得有如生命的细胞,分数个主要分区,每个分区有自己的中心。区再分邻里,每个邻里也有自身的中心。邻里再划分为居住区,居住区再细分为居住组团,组团再由最基本的单位———家庭住宅组成。这种从个体到总体共荣共存的方式充满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之道。有机城市模式发展到今天,补充了更多的内容。

作为有机城市的象征,最为明显的是城市周边的绿化带和城区内的开放空间。这些绿地的重要性包括:土壤及植被可以作为碳吸收器;树木作为空气清新器吸收污染;绿化区可以作为动植物保护区还提供生物多样性;此外,还可以为城市提供娱乐场所,食物供应;在郊区,大量的自然景观则为城市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丰富的自然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美学享受,同时又为地区带来经济收益。有机城市的相关形式还包括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与景观协调的建筑形式,让建筑作为环境的补充(图2)。城市摒弃几何学的构图方式,而是采用随意性的曲线的城市结构。从整体结构方面,有机城市的模式在城镇乡村之间及确定的中心和明确限定的区或邻里这些部分之间有着明确的边界。总的说来,有机城市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为吻合。它所采取的生态学特性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既丰富又可实现的空间。

城市片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决策提倡公共参与,而公共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参与在片区、邻里的层面是最有效的。有人认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元素是片区。

将城市划分为片区是基于古代社会自然形成的城市认可,人们在无意识的介入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界限的邻里和片区。进入汽车时代以后,城市开始分散化,因为汽车的发展需要空间,而城市的分散化也促使人们使用汽车。一座城市想要肆意使用,必须不断开发广阔的空间。这种急性扩张必然带来一种粗线条的城市: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单一,夜晚死寂的城市中心变得极不安全,房产具有高度社会阶级同度性等等。今天,这种粗放型的城市令城市设计师们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应该回归传统的城市发展原则,而片区正是这样一种值得研究的传统城市元素。

片区并没有一个标准尺度,但是它还是有明显领域感的。对人们来说,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场所、路径。路径把人们的生活环境划分成不同区域,这些区域就是片区(图3)。关于片区的理论,可追溯到英国的霍华德,美国的亨利莱特,以及克拉特郎佩里。其中,霍华德就建议把学校放在片区的核心位置。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在美国的巴尔,自然景观极其丰富,却在道路两旁布置豪华别墅,这在现今中国的城市也到处可看到这种做法。在20世纪早期的美国,受交通的影响人们开始受欧洲田园的启发从而产生美国城乡规划运动。在城镇片区内,设汽车禁行区。禁行区内的建筑不沿交通路线布局。住宅围绕一个中心景观公园分布。整个步行街区规划为一个大型独立单元,其被交通道路所环绕。每户人家都是一段道路的尽端。后来,又衍生出一系列步行街区的组合,每个区都围绕一片绿地建设,并通过步行道把这些绿地联系起来。步行系统还通往学校、购物中心、社区设施,汽车不会在这些地点干扰威胁人们。

正是基于早期的尝试,后来人们才摸索出一套关于城市形式的新概念。将城市设想为大量基本单元模块组成。每个单元模块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自给自足。这让城市更加文明有序,这便是城市片区的有效设计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街区

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程度与城市街区的形式相关紧密。城市街区的设计手法和区内土地利用方式都影响着城市环境质量。街区的规模和片区一样并不是界定得十分精确。在城市空间多元化的模式下,街区的长宽不应尺度过大。

在设计街区时,有三种因素要考虑。一种是街区的社会经济功能;一种是街区在城市结构中视觉和物质的作用;最后是如何使街区正常运转以及组成街区的建筑如何设计。作为城市设计师,应当关注街区在城市中所起的视觉和结构作用并通过设计改造街区能满足城市绝大多数需求。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城市、片区、街区应朝着混合型用地发展。至于混合到什么程度,尚无定论,但有一些标准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将大规模的、喧闹的、危险的建筑放在家门口,相信无论是谁都无法接受。但人们并不排斥小型商业设施毗邻住家,因为这样会让住宅周边更有生活气息,充满活力。当然,相邻街区之间如果能共享大型的就业、教育、娱乐、购物的城市资源,则既可加强街区之间的联系,又能充分反映城市用地的平衡。说到底,街区就是城中之城,它的用地平衡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用地平衡。

城市街区应考虑功能多样化。如安排住宅、商店、办公用房、幼儿园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进而有益于环境。尽量避免城市中出现单一街区。也就是说整个街区几乎全是住宅、商业、工业或是其他。生活在一个单一的环境里面,相信任何人都不会有幸福感。

结语

对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来说,城市空间形态、市区活力、特征、都市氛围、尊重传统、人文尺度等目标统统可以归结到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中来。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城市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城市设计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体系和组合模式。反过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后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提供了功能上的合理性。可以说,它们的结合将未来的城市设计演化成一门深奥的美学。作为关注环境生态发展的现代城市设计师和规划师,应意识到这种趋势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城市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下进行并植根于社会与城市的需求。

第三篇:英语教案马洪岩

PEP三年级下册Unit2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本课的新句子:Come on./Let’s watch TV./Who’s this„/How funny?

2.能用本课所学句型进行简单会话。

二.教学重点:

掌握funny的正确发音,了解Come on和Who’s this„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区分this和that的意思,并能正确发音。

四.教具准备:

教师带一张照片,学生自带家庭照片若干张,磁带和投影仪,Mike, BaiLing, MissWhite, MrBlack的头饰,Come on/ Let’s watch TV/Who’s this„He’s/She’s my„/ How funny?句条和本课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Warm up/Revision

1.Let’s chant.(Part A)Let students stand up and chant together.2.Greetings.T: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Ss: Good afternoon, MissYan!

T: How are you today? Ss: Fine, thank you.T: Nice to meet you.Ss: Nice to meet you, too.3.Daily talk.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blackboard.Who’s that girl?

Ss: She’s BaiLing.T: Who’s that boy? Ss: He’s Mike.T: Who’s that woman? Ss: He’s Miss White.T: Who’s that man? Ss: He’s Mr Black.(二).Presentation

(1)教师指着一男一女学生说T: Boys and girls, look.This is my friend„.And this is my friend„(repeat)Who is your friend? Now, introduce your friend, please.(repeat)(about 5~8persons)

T: Well done!Now, show me your family photos.Introduce your family members like this(出示句条This is my„And this is my„贴到黑板上)`This is my„And this is my„’(about5~8persons)

(2)T: Great!Now, look at this photo.(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指着自己说)This is Miss Yan.(教师指着Miss Wu)Look, who’s this woman? She’s my teacher Miss Wu.(repeat)Oh,„who’s this boy?(指着一个学生的家庭照)S⒈:He is my brother.T:Cool!T:Show me your photos.Let me see.„,who’s this girl?(教师指着另一学生的照片问)S⒉:She is my sister.T:Oh,really?T:Who’s this man?(教师指着第三个学生照片)S⒊:He’s my father/grandfather.T: Cool!T: Who’s this woman?(教师指着第四个学生)S⒋:She is my mother/grandmother.T:Cool!

(教师出示句条)Read after T: Who’s this„?He’s/She’s my„.T: Who’s this girl?She’s my friend BaiLing.(教师指着BaiLing回答,学生跟读)T: Who’s this boy?He’s my friend Mike.(教师指着Mike回答学生跟读)

Ss practice in pairs,then talk.(about 5 groups)

(3)T: Come on, boys and girls.Look, what’s this?(point the TV)Ss: TV.T:I like watching TV.(教师做按遥控器的动作,重复说一遍)Do you like watching TV?(教师做按遥控器的动作,重复说一遍)Ss: Yes.T: OK.Come on.Let’s watch TV.Now, read after me.Come, come.(教师出示句条Come on.)Ss: Come, come.T: On, on.Ss: On, on.T: Come on.Ss: Come on.(repeat)T: TV,TV, watch TV.(教师出示句条Let’s watch TV.)Ss: TV, TV, watch TV.T: Let’s watch TV.Ss: Let’s watch TV.T: Come on.Let’s watch TV.(教师做按遥控器动作)Ss: Come on.Let’s watch TV.(read after T for three times)

T: You can say‘Come on, MissYan.Let’s watch TV.Come on,„.Let’s watch TV.’Understand? Ss: Yes.T: OK.Let’s have a try.T get one S to say: Come on, MissYan.Let’s watch TV.T: Great!(T can get three persons to say ‘ Come on, MissYan.Let’s watch TV.’and T answer ‘Great!’)S⒈say ‘Come on,„.Let’s watch TV.’S⒉say‘Great!’ S⒉say Come on,„.Let’s watch TV.’then S⒊ say ‘Great!’(about a group)

T: Come on, boys and girls.Let’s watch TV.Ss: Great!

T: Come on, boys and girls.Let’s panit.Ss: Great!

(4)T: Come on, boys and girls.Let’s watch TV.Ss: Great!

T:OK.Let’s watch TV.(turn on TV)Look, who’s this boy?(教师指着小丑)He’s a clown.Look at the eyes, so small.Look at the mouth, so big.Look at the ears, so big.Wow, how funny!

T: Read after me.(出示句条Wow, how funny!)Funny, funny, how funny!Ss: Funny, funny,how funny!(three times)T:I say ‘Look at the clown’and you say ‘Wow, how funny!’OK? Ss: OK!T: Boys, look at the clown.Bs: Wow, how funny!T: Girls, look at the clown.Gs: Wow, how funny!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clown.Ss: Wow ,how funny!

(三)Consolidation

T: Boys and girls,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17.Look at your books and listen to the tape.(Listen to the tape for two times.)

T: Now, read after me.(Read after T for two times.)

Let’s talk: Boys to be Sarah, girls to be BaiLing.Girls to be Sarah, boys to be BaiLing.T to be BaiLing, Ss to be Sarah.(四)Practise

First,let Ss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Then Ss practice in paris , finally,let Ss come to the blackboard to act.(3-5groups)

(五)Homework

(1)Listen to the tape at home.(2)Talk with the classmate after class.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Part B Let’s learn and Let’s chant Part C Culture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单词sister, brother要求学生能听、说、认读。

能力目标:复习巩固感叹词“Wow!”和学习句子“What a big fish!” 能有节奏地唱歌谣,复习巩固本课所学单词。

情感目标:对中西餐饮食习惯和chopsticks, fork, knife三个单词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能听说、认读单词sister, brother;能说感叹词“Wow!”和句子“What a big fish!”

教学难点:能听说、认读单词sister, brother;能说感叹词“Wow!”和句子“What a big fish!” 教具准备:挂图,照片 教学过程: 一.Warm-up.1.Sing the song “Father and Mother” 2.Everyday practice.3.Show a picture and ask: T: Do you know who he is ?Ask me please.Come on!Who can try? A: Who’s that man? T: Guess.A: Is he your dad/friend„? T: No, he’s my grandpa.二.Presentation 1.Listen and read: Part B Let’s talk Act it.2.Look at the photo: This is my family.Then lead out: This is my sister.This is my brother.Teaching the words:“sister” and“brother” 3.Ask and answer: T: Who’s that woman/girl/boy? A: She’s my mom/sister.He’s my brother.4.Teaching the sentence:“Wow!What a big fish!” 三.Practice 1.Read the words of family tree.2.Game: Let’s practice 3.Find out the right words and right photos 4.Let’s chant 四.Culture 五.Assessment Activity book P11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Part B Let’s say and let’s do Part C Let’s check.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听、说、认读字母Hh, Ii及以该字母为首的单词。能力目标:能做TPR活动。完成Let’s check。

情感目标:了解西方人的用餐习惯,并能在情境中云吞用。教学重点:字母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巩固学过的单词。教学难点:字母教学,发挥想象,记住字型。教具准备:教学图片、卡片、四线格。教学过程: 一.Warm-up.1.Greeting: 2.Let’s chant: Part a 3.Game: Find the right word as quickly as you can 二.Presentation 1.Revision: review the word Aa-Gg 2.What’s the next? Oh!It’s Hh.Read the word some times..Notice: prononciation of “Hh” Teaching the “Ii” as Teaching “Hh” 3.Show the picture: T: What’s this? S: It’s a hamburger.T: Do you like it.S: Yes.(No)Leading out the word: hamburger Teaching “hot dog/ice-cream/ice”in the same way.4.Listen and read.三.Practice 1.Writing 2.Game 3.Let’s do 四.Let’s check 五.Assessment Activity book P12

第四篇:城市滨水地段城市设计任务书.范文

城市滨水地段城市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镇江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潜力的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和运河的“十字黄金水道”交汇点,是一座依水而生临水而立的山水园林城市,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镇江对北部滨水区的关注由来已久,从2005年开始,北部滨水区与南徐新城规划建设成为镇江城市建设“南山北水”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其中围绕北部滨水区编制了《北部滨水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2009年,随着长江路沿线整治出新和内江清淤工程的全面启动,北部滨水区的各项建设已经进入到实质性的阶段。《镇江市北部滨水区城市设计》再次成为规划工作的重点。

二、规划目标

突出名城特色,促进旅游发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活力滨水区。

三、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合里利用内江沿岸的原有自然条件,以免或减少未来发展所可能导致的生态破坏。

2、人本性原则——保证内江滨水风光带的公益性、参与性,使每个人拥有自由享受景观空间的权利,同时在设计中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方便和愉悦。

3、人文性原则——充分展现镇江历史、文化底蕴,建设赋有历史特性、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环湖景观。

4、多样性原则——集合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并适合在本地区进行的各项活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活动需求,使内江滨水岸线成为展示都市滨水生活的大舞台。

5、关联性原则——各功能分区、活动单元能够有机布局,生态与人造、场所与场所、活动与活动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四、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参加规划条件图红线范围,总用地面积约为69公顷,整合西津湾、西津渡、云台山、伯先路近代历史街区等文化资源的镇江城市历史文化体验区,为镇江旅游城的核心功能区。

五、设计要求(一总体要求

1.确定水体和陆域功能及岸线形式

在对内江滨水地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该片区与城市主要功能的关系,进而确定水体和陆域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分段岸线形式。

2.确定水上旅游项目和游赏路线

根据内江水体和陆域功能,结合三山景区规划(详见《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4-2020》和《三山公园景区环境整治改造详细规划》,合理确定水上旅游项目及游船码头位置,并考虑结合金山湖景区景观(详见《镇江市金山湖景区景观设计》确定最佳游赏路线。

3.塑造特色城市景观

加强城市开敞空间与滨水开敞空间之间的渗透,建立景观轴线,营造从城市空间延续至水岸的绿色视觉走廊。

六、成果要求

1、文字说明:城市说明(含设计说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2、图纸:(1城市设计概念分析图;(2土地及空间利用分析;(3功能结构分析图;(4道路交通分析图;(5开发强度分析图;(6景观系统分析图;(7水上旅游项目规划及游览交通组织图(8总平面图;(9总体鸟瞰图;(10主要街景沿街立面图。

(11其他可以表明城市设计的分析图及设计图纸。

七、时间安排

第一周:讲题、资料收集、场地调研 第二周:现状分析(各类现状分析草图

第三周:概念设计第一次草图(各类概念构思分析图 第四周:概念设计第二次草图(各类概念构思分析图

第五周:城市设计第一次草图(各类城市设计分析图及初步空间布局构思第六周:城市设计第二次草图(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第七周:城市设计第三次草图(空间形态构思 第八周:城市设计定稿草图(总平面图及su模型 第九周:成果表达 第十周:快速设计 第十一周:评图

第五篇: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云南展旭公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高进华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开发建设大力倡导的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为响应国家的倡导,我们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应该怎样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呢?本文就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推行低影响力开发理念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力开发 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引言】:朋友问我:“你一直在做监理工作,怎么会想写设计方面的论文?”首先,我也是响应国家对监理行业转型改革的号召。《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工程监理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了监理企业的转型目标是:工程监理服务多元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模式得到有效创新,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为基础、国际化为方向、信息化为支撑的工程监理服务市场体系。行业组织结构更趋优化,形成以主要从事施工现场监理服务的企业为主体,以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综合性企业为骨干,各类工程监理企业分工合理、竞争有序、协调发展的行业布局。监理行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智力密集型、技术复合型、管理集约型的大型工程建设咨询服务企业。明确了 转型的任务

(一)推动监理企业依法履行职责。

(二)引导监理企业服务主体多元化。

(三)创新工程监理服务模式。

(四)提高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优化工程监理市场环境。

(六)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拓展服务主体范围,积极为市场各方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提供专业化服务。其次,对昆明目前的海绵城市发展有一些担忧。我是监理工程师,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认知来源于许多实际工程的施工,看到我们目前的海绵城市概念仅仅停留在人行道路面、场地表面的施工改进,而创建我们美丽的城市需要更多的措施,只有认识到了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从设计上开拓、创造、改进,才能达成我们的愿望。所以,我想把我认知的海绵城市概念介绍给大家,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一、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的定义是: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求大求新,道路追求笔直宽广平坦,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改变了原来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是利用自然环境,根据地形地势,保留规划更多的湿地、湖泊,使之成为大雨洪的蓄洪区、湿地公园和农业用地。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 雨,主要依靠城市的排水管道、泵站等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破坏式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是大幅增加的。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减少地表径流,减少面源污染,海绵城市建成后,将会减小洪峰和洪流量,所以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之为低影响力设计和低影响力开发,与国外所提倡的低影响力开发理念是一致的。

二、海绵城市设计的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2013年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之后,国家又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先后在2015年和2016年遴选了 30 个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的发布,要求在 2020 年之前全国所有城市完成不低于 20%建成区面积的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海绵城市建设可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

海绵城市利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和生物滞留与普通硬质铺装及景观绿化投资基本持平,在实现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排水能力的情况下,可显著提高现有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降低内涝造成的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损失。关键是,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降低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近五年时间内,我国有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在暴雨中排水系统一度瘫痪,北京、武汉等城市甚至由内涝引起了伤亡事故,损失惨重。与此同时,全国又有11O0座城市严重缺水,鄱阳湖干枯见底,洞庭湖提前进入枯水期等。就拿云南来说吧,2008年和2013年的昆明的大雨,整个昆明变成了一片汪洋。2009年-2015年云南连续的干旱造成多少损失,还让云南人民记忆犹新。

(三)、海绵城市建设提高了城市的社会效益

海绵城市除了雨洪资源的利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目的,既构筑一个集展示、休闲、活动、和防灾避难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开放空间。如:广场、公园、街心绿地、屋顶花园、露台花园、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建设属于城市基本建设的一部分,是市民直接参与和享用的公共资源,其社会效益体现在公共服务价值上,一个好的生态空间,既可以丰富城市公共活动场所,服务于人类;也可以构筑宜居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还可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转变

中国的经济经历了超高速增长阶段,正逐步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应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也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优、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水作为再生资源充分利用,是集约发展的典范,正是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再生型转变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经济的核心是价值,海绵城市建设是最基础的公共服务类设施,不以盈利为目的,正是价值观从单一的金钱导向转向以人民幸福为中心、以综合价值为目标及以社会 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更重要的是海绵城市建设是中国城镇化相对成熟和转型重要节点的标志,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材料、工程施工工艺、技术服务、设备、管理、居民生活的多个领域,不是简单的土建领域,不仅整合已有生态产业体系,还将催生新兴产业,全面激活相关技术研发、规划设计和新材料新装备制造等,同时,拉动运维管理、智能监测和居民休闲产业,形成一个强劲的产业链体系,推动科技、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海绵城市建设体现了城市的艺术价值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其建设理念是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更是对景观艺术的设计及美好城市形态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艺术价值就体现在创新和有效的景观设计中,例如天津桥园,仅用雨水这一简单模式,最大化创造了丰富边缘的原生景观,造就了良好的景观设计感和视觉连续性。海绵城市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对空间形态的塑造上,如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利用植物高矮和现状差异,在空间上形成错落感,营造出来起伏的植被天际线,形成韵律感,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享受。

三、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

市政道路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 重要的地位,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 ~20%,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也非常可观,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还在不断增加。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雨水就地渗蓄及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研究新型路面材料和施工工艺是市政道路海绵城市理念的首要任务。

(一)、服从国家城市道路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线路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开发必须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所以,城市道路在建设的前期设计阶段,就应服从国家城市道路建设总体规划、依据政府统筹引导推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结合城市已有的地理环境,在尽量不破坏原有道路排水系统的基础上,绕过天然河流及湖泊,规划道路的建设路线,合理设计道路建设的空间布局,通过建设天然绿化带、人行道等完成对雨水的滞留、渗透、净化利用,实现道路对环境的低影响建设目标。

(二)雨洪排水系统设计

1、车行道排水设计

传统的城市道路建设排水设计是为车行道设计路面横坡,坡度 1.5%~2%,使雨水依靠重力自由地进入排水口,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是道路径流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且浇灌绿化带植被消耗大量自来水。雨季时,因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路面湿滑,引发交通事故,同时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

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建设,结合实际的地形和环境,通过建设路面的高低差异,使路面积水直接利用路面坡度进入低路面区域设计的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这样有效抑制水体下渗,能够使路面水体自道路流向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并逐步汇集于雨水收集系统。

海绵城市理念的车行道采用高透水率的透水铺装,可以在下大雨时迅速吸收水分补充地下水资源,又可以防止内涝,还能降低地表温度,减少“热岛”效应。采用透水铺装路面时,城市道路表面积水有三种排放形式,分别是①路面水进入表面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②路面水由面层进入基层(或垫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③路面水进入路面后渗入路基。前两类主要用于需要减小降雨时路表径流和降低道路两侧噪音的新建和改建道路,解决了“排”和降低路面径流和噪音的问题,但是未解决“渗、滞、蓄、净”的问题。第三种形式路面水渗入路基,但规范要求路基土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7×10-5cm/s 的公园、小区道路、广场和中轻型荷载要求的道路可采用该路面排放形式,也就是说在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车流量大的重型和超重型荷载条件下不能采用透水路面铺装。随着海绵城市开发建设的作用 和意义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认可,适当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投资价值显现,设计透水铺装路面时,为防止雨水浸入路基而造成对道路路基的破坏,在路面结构的上面层采用透水铺装,基层和中下面层采用非透水性材料,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层后,从不透水顶面沿横坡排至盲沟中,最终排入雨水检查井或路侧分隔带中绿化带、植草沟和生物滞留设施,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车流量大的重型和超重型荷载条件下采用透水路面铺装成为可能。

2、人行道排水设计

当前现有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很多采用不透水的路面形式,这样会导致雨天路面湿滑、积水,影响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阻止了地下水资源补给。而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面层采用高透水率铺装,垫层采用碎石层,将人行道范围内雨水与路基底面碎石渗水层连接,使雨水可以下渗,从而起到调节路面的温度和湿度、减少路面积水、涵养地下水分的作用。如果路基下土壤的透水性较差,可在其基层内设置排水管。人行道距绿化带较近,可以通过表面径流、透水铺装渗透排水来逐步排除雨水,使雨水逐渐向人行道两边的绿化带中流动。路面雨水首先汇入道路红线内绿化带,一般采用路缘石开口,排至下沉式绿地、植草沟和生物滞留设施等。在此,有一点要提醒注意:即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沉绿地、雨水湿地、雨水花园、湿塘、植草沟等),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3、绿化带排水设计

传统的绿化带设计略高于路面。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道路红线内的中央分隔带或机动车与人行道分隔带采用下沉式绿化带,在绿化带下方设置排水管,降雨时雨水首先满足绿化带土壤水源供给,当土壤湿度达到饱和后,剩余径流雨水通过排水管排放到统一规划建设的道路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和人工湿地等雨水收集系统。也可在排水管中安装渗透装置,雨水可以通过渗透装置经过净化进入地层深处,完成地下水的补给。

(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设计

1、路面渗透铺装设计

1970年英国就开始试用无砂透水混凝土铺筑路面;1979年,美国在佛罗里达州首次使用无沙多孔透水混凝土铺装来铺筑停车场,并取得专利;1987年日本也申请了透水混凝土铺装路面材料专利。

透水铺装是由一系列与外部空气相连通的多孔形结构组成骨架,通过合理的铺装基层施工加上高强度透水技术,满足交通使用及铺装强度、耐久性要求的地面铺装。透水铺装最大的好处就是透水性好,其主要影响因素就是空隙率,一般在15%-25%之间,透水铺装的空隙率必须大于8%。

目前国内道路透水铺装材料主要有: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碎石渗水层、泡沫混凝土、透水砖以及其他有机物组合而成的具有较大孔隙率的材料。

(1)透水沥青路面 透水沥青路面又叫“排水降噪路面”,是开级配沥青磨耗层的简称,是一种典型的新型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在原料中加入了高粘改性沥青、消石灰、纤维的一种新型路面结构材料。目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长安大学、东南大学、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等对透水沥青路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科研攻关,形成了大量的实体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为我国排水路面的应用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撑。

(2)透水混凝土路面

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透水地坪,是由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它不含细骨料,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故具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3)透水砖路面

透水砖起源于荷兰,荷兰人在围海造城的过程中,发现排开海水后,地面会因为长期接触不到水分而造成持续不断的地面沉降。为防防止地面下沉,荷兰人制造了一种长100毫米宽200毫米50或60毫米高的小型路面砖铺设在街道路面上,并在砖于砖之间预留了2毫米的缝隙,下雨时雨水会从砖之间的缝隙中渗入地下,这就是有名的荷兰砖。透水砖分为水泥混凝土透水砖、砂基透水砖、陶瓷透水砖、聚 合物混凝土透水砖等,也是多孔隙结构,可广泛用于广场、非机动车道等场所。

(4)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

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又称单一粒径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是由水泥、单一粒径集料、水和水泥改性剂混合固结而成的有连通孔的材料,孔隙率介于20%-35%,是一种透水性强、承载力高、韧性好、施工简便、经济耐久、耐高温、抗冻融的新型免碾压路面基层材料。

(5)碎石渗水层

碎石渗水层采用不需要级配设计的卵石、碎石等材料组成透水性结构,其施工简便、透水性强、水稳定好,配合沙垫层等施工便道或排水沟渠,就能兼备净化、过滤水质的功能。

(6)泡沫混凝土

泡沫混凝土是用物理方法将发泡剂水溶液制备成泡沫,与水泥、集料、掺合料、外加剂和水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并经物理化学作用硬化形成的一种轻质多孔混凝土材料,它内部含有大量细小、封闭、均匀的气孔。是一种利废、环保、节能、低廉且具有不燃性的新型建筑节能材料。

道路透水铺装能提供并保持良好的表面抗滑特性(其摩阻性在使用期可保持不变),而传统的磨耗层表面特性会随着交通荷载的作用逐步降低。道路透水铺装在雨天使路面雨水迅速下渗并沿下封层表面横(纵)坡流到边沟排除,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现象,而且充分利用雨 雪降水,增大地表相对湿度,补充城区目益枯竭的地下水资源。透水铺装路面自身具有完备的排水系统,从而消除路面积水,减少雨天机动车打滑的现象,有效地降低了高速行驶的车辆与路面摩擦引起的爆破声,一定程度上降低路面噪声,同时减少行车水雾,消除夜间车灯的眩光,提高行车安全性。经研究证明,排水路面较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可降低噪声3~5dB,可以说是一种环保型的路面。

2、路缘石、雨水口和路肩边沟设计(1)路缘石

路缘石作为城市道路边缘排水设施,可分为平缘石和

立缘石,平缘石的标高与周围地表齐平,可使径流雨水流入绿化带或排入雨水口,立缘石较周围地表要高,雨水通过漫流集中流向雨水口。传统的立缘石不能使路面雨水快速进入绿化带,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打孔立缘石、豁口立缘石和间隔式立缘石等形式。

(2)雨水口

雨水口是城市道路路面雨水径流的主要收集设施,也是雨水收集的起点。雨水口通常设置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的边缘,如在绿化带中设置雨水口,其高程应介于路面高程和下沉式绿地的最低点之间。除了道路外,雨水口还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中被广泛采用。径流通过豁口立缘石进入截污雨水口过滤,雨水主要渗入绿化带内或被植被吸收,饱和后,其余雨水从雨水溢流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系统。雨水口通常因雨水径流冲刷携带或者道路清扫等导致垃圾进入雨水口,造成雨水口严重堵塞,降低雨水收集效率,暴雨时就会造成城市内涝,还会导致面源污染。为解决雨水口堵塞和水质污染的问题,可在传统雨水口的基础上加设截污装置,采用截污铁蓖代替传统雨水蓖子,为方便清污,铁蓖一侧可打开,截污挂篮可以拦截径流中的细小污染物。

(3)路肩边沟

传统的水泥混凝土边沟易堵塞,不够美观,且没有净化雨水的功能,而采用植草沟可解决这一问题,植草沟是种有植被的景观性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净化和排放径流雨水。标准转输植草沟多应用于高速公路排水,也可在没有条件设置排水管道的径流量较小的居住区、工业区等地方使用。干式植草沟适用于居住区的道路,需定期进行维护。

【结束语】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国家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共同参与,海绵城市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应用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能够减轻对市政环境的不良影响,构筑宜居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不断的探讨、研究发现和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和方法非常必要。【参考文献】:

[1]伍业钢.《海绵城市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1.[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R],2015.[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R],2015.10.[4]李永亮 顾 楷 王 理.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8.[5] 市政道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为[Z],中国沥青2017.06.02.[6]王鹏飞 肖治微.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探讨[J].江西建材,2017.01.

马岩松山水城市设计理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