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外交新理念(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外交新理念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国境线曲折狭长,其中陆地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在陆地上与俄罗斯、朝鲜、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在海上与韩国、日本等6国隔海相望,是世界上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虽然中国已与大都数邻国签订了边境协定和睦邻友好条约,但至今中国仍与印度、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等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陆上或海上领土争端。与此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危机与挑战并存的世界形势,如何处理与周边邻国、俄美等世界强国以及与拉非等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仅是每一届领导人处理国际关系的首要任务,更是中国获得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的必要基础。
自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着眼长远和战略全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这些外交理念,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还展示了我们党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布局,也昭示着中国外交更加恢宏的新未来。
第一,提出中国梦重要思想并赋予其深刻的内涵,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所谓“中国梦”,简单说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来说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中国将坚持通过和平发展方式实现中国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将努力带动和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将与各国更多分享发展机遇,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中国希望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人民希望通过实现中国梦,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世界梦。
第二,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同时努力推动与各大国关系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处理好与世界其他主要大国的关系尤为重要。
在202_年的中美元首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一致同意,中美将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所谓新型大国关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如何在各自所关注的核心利益找到平衡点?新型大国关系给出了答案。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始于中美关系,但远不止于中美关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实现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等各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石,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也将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与世界各大国关系的指南。
第三,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对于周边邻国,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中国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中国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中国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为使“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我们也身体力行,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习近平主席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_年年会并举行系列国事活动,集中阐释我国内外政策新理念,增进与有关国家的战略互信,提升与周边国家关系。我们接待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韩国总统朴槿惠、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等周边国家领导人来访,加强与东南亚、中亚等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巩固睦邻友好合作。在钓鱼岛、南海等问题上,坚定维护我国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推动周边国家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和解决争端。在朝核问题上,坚持半岛无核化目标,积极做有关国家工作,推动半岛局势趋向缓和。
第四,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道德准则,不仅是指导个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也是指导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秉承中华文化和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针对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在同这些国家发展关系时要树立正确义利观,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对我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到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十八大以来,为大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习近平主席先后成功访问非洲和拉丁美洲,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开创了我国国家元首首次出访就访非的先例。习近平主席还以早餐会形式同十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见面,在传承友谊、增进互信、推进合作、共谋发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主席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并与加勒比地区8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谈,增进了政治互信,加强了务实合作,提升了我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整体合作水平。
第五,提出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第二篇:关于中国外交新走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未来的外交走向
校徽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任课老师: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一、当前国内外新环境
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这些,都为我国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咸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从周边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一方面,亚太地区仍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是世界上最有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是这一地区的主流。另一方面,随着美国近年来“重返亚洲”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亚太地区的不稳定不确定困素增多。我国周边的不少热点问题“高烧不退” 一些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一些涉我领土主权的问题频发,其中不少直接影响着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二、中国外交新走向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舞台上不过刚刚亮相,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也只是刚刚开局。从中国领导入在国际舞台上繁,忙的身影,从中国外交新理念、新布局的不断出台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具有国际视野,更加重视外交工作,更加注重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中谋划各项工作。在确定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必须首先将中国置于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去认识,确定符合国家利益和发展需要的恰当外交战略。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外交战略做出了系统深入的思考,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期中国外交规划了路线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个目标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在这一大局中,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战略的三个支柱,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紧紧围绕和服务的中心任务。
两大挑战
到202_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中国对外战略面临着两大挑战。
一是安全压力急剧上升。从传统安全威胁来看,未来五至十年,中国最大的安全压力来自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压力。自202_年以来,美国启动“重返亚洲”战略,不断强化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的盟国关系,频频举行军事演习,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推销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制造了亚太地区的紧张态势。同时,地区动荡频繁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朝鲜半岛局势充满不确定性,黄海、东海和南海地区争端联动,树欲静而风不止。
从非传统安全威胁来看,随着中国与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中国海外利益加速拓展,新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十八大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到了大量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大规模传染病、严重自然灾害、国际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重大突发事件、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诸如此类的新安全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均可能上升为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全局的总体威胁。
二是发展任务日益艰巨。十八大明确了未来十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艰巨任务,特别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结构和体制机制的调整,无异于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也不断增强,利益格局的深层调整释放了各方面参与外交的积极性,网络问政、媒体参政、社会议政,使得中国外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维护和巩固中国发展势头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阻力在加大,中国寻求和平发展的难度在加大。承受压力和化解压力的压力型外交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对关系
围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十八大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强调中国对外战略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一是统筹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强调转变内外有别的传统外交观念,确立国际国内一盘棋的战略思想。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从复杂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的国际大局着眼,把握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国内大局,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更好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更好地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
二是统筹治党治国治军的关系。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已不仅把外交看作一种业务性工作,而将其看作一种使命、责任和事业,贯穿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总体布局中。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了“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总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外交不仅是中国外交部门的事务,也不仅是中国政府的事务,而是党、政、军、民共同参与的总体外交事业,它的目标是“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三是统筹五位一体布局的关系。十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对外事务,外交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领域,而是弥散到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领域外交逐渐从地区、国别外交的内涵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外交新概念和范畴,外交的层次化和深度化趋势明显加强。
四大支柱
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要求,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部署,核心是把中国定位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基础上,强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无论在心态、原则和姿态上,还是在理念和行动上,都集中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中国对外战略将强化战略导向,将更多在世界舞台上表达中国声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是公平正义精神。十八大报告在坚持和谐世界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若干新精神。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与一些国家推行的“新干涉主义”理念不同,中国倡导一种以国家平等、政治互信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原则。与“颜色革命”、“文化帝国主义”理念不同,中国对多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采取了“尊重”、“包容”、“互鉴”的态度,“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选择,互鉴不同文明的经验和成果。与一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以邻为壑,靠牺牲他国利益来寻求本国利益的做法不同,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兼顾”、“平等”、“均衡”、“共赢”等思维,致力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反映着当今世界发展的方向,是中国外交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
二是和平发展道路。面对中国实力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疑虑,担心中国走“国强必霸”、“冲突战争”的老路。面对国外舆论的种种猜测和怀疑,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八大报告以否定式的思维对中国外交面临的热点问题表达了鲜明的立场和主张,明确了一切外交事务的是非标准,比如中国外交“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十八大报告也以肯定式的思维表达了对全球性挑战的积极态度,比如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可见,十八大报告在对外事务上改变以前只强调不要什么的战略思维,从过去“反对什么”和“不干什么”转向“支持什么”和“干什么”,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使得外交战略更具操作性和务实性。
三是互利共赢战略。十八大报告对互利共赢战略进行了新的发展和提升,将互利共赢提升到世界理念、国际规范和外交战略的高度。从世界理念来看,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首先把“共赢”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是中国对世界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为此,中国不仅继续依靠和支持发展中国家,“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而且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还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总之,中国所寻求的是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展贸易,推动投资,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这是一种开放的发展思路,更是一种与世界同兴衰共命运的战略观念,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次深刻调整。
四是和平共处原则。十八大报告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对处理不同类型的国家间关系做了创新和发展。在发达国家外交上,提出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在周边国家外交上,提出“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的新诉求;在发展中国家外交上,提出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等新提法;在多边外交上,明确提出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四大平台等发挥积极作用。还首次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海外合法权益”、“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等主张。所有这些新提法和新主张都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产物,为未来中国外交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应对外部威胁
支持多边主义
中国注重以多边主义为外交重点实现多重目的,一方面弱化美国及其盟友的影响,一方面展示自己作为负责任大国与合作伙伴的形象,并推动以中国为领导的多边行动,扩大中国的影响。
推动军事外交
中国政府正大力展现其军事领域的透明度。中国已与22个国家建立防务与安全的协商对话机制,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军事交流来展现更加开放透明的军事形象,通过参与各种国际行动来提升解放军的形象,以及改善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关系。
推动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中国利用贸易投资等手段支持中国的外交关系,运用传统外交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向周边小国保证,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有利;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组织来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加强在全球的经济合作。
不可否认,动力型外交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的国际战略环境中,我们要善于从挑战中捕捉和运用特殊机遇,推行外交新政,实施新的外交布局,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以便为未来争取更多主动权。
我们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更有看头。现在的中国,已进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延伸,中国在逐步走上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频繁的互动中日益紧密。
当然,中国外交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也是必然的。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有自己“成长的烦恼”。这种烦恼必然会体现在与世界的复杂互动中,体现在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世界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更会给中国外交带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会风平浪静,中国的周边形势同样是波谲云诡。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暗流涌动。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不会消失,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仍会持续。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深化蔓延、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风险仍然如影随形。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适应新的角色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世界各国适应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纠葛进程。但成长中的中国外交会在磨砺中更加精粹,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更加成熟自信。
第三篇:关于中国外交新走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生物技术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学
号:***
姓
名:周朗
专业班级:202_级蚕学2班
成绩:
教师签名:
浅谈中国外交政策
周朗
蚕学专业202_年级02班,学号***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外交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尤其对于有着特殊国情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在我国的发展中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动我国的发展,又能阻碍发展,因此,处理好我国的外交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外交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开放
我国是外交战略学的发祥地,战国时即产生了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伟大战略思想。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外交的实质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力的极大化,即国家利益。因此,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必然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最早产生于西方。西方外交实践遵循的是马基雅维里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广大发展我国家在独立后,因袭了这种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因此,国家利益至上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准则。
首先从我国外交战略的特点来说起。中国自古为强国在唐代宋代外交十分频繁。成为亚洲乃至欧洲所向往的伟大过度。而今的中国在近代风雨以后到现在已经恢复了外交的繁荣景象——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大小国家一律相等,最鲜明的特点是“合作双赢”。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双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喘息创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利益日益融合,国家之间也许存在许多不同,但合作双赢是最大公约数。中国
在自己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新路,也愿和世界各国一道,再走出一条合作双赢的新路。中国的外交,将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前行,为国家担当,为世界尽责。可见我们的国家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总之中国的外交特点就是:“合作双赢”。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这些,都为我国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
从传统安全威胁来看,未来五至十年,中国最大的安全压力来自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压力。自202_年以来,美国启动“重返亚洲”战略,不断强化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的盟国关系,频频举行军事演习,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推销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制造了亚太地区的紧张态势。同时,地区动荡频繁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朝鲜半岛局势充满不确定性,黄海、东海和南海地区争端联动,树欲静而风不止。
从非传统安全威胁来看,随着中国与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中国海外利益加速拓展,新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十八大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到了大量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大规模传染病、严重自然灾害、国际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重大突发事件、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诸如此类的新安全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均可能上升为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全局的总体威胁。
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已不仅把外交看作一种业务性工作,而将其看作一种使命、责任和事业,贯穿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总体布局中。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了“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总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外交不仅是中国外交部门的事务,也不仅是中国政府的事务,而是党、政、军、民共同参与的总体外交事业,它的目标是“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要求,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部署,核心是把中国定位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基础上,强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
务,无论在心态、原则和姿态上,还是在理念和行动上,都集中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中国对外战略将强化战略导向,将更多在世界舞台上表达中国声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面对中国实力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疑虑,担心中国走“国强必霸”、“冲突战争”的老路。面对国外舆论的种种猜测和怀疑,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八大报告以否定式的思维对中国外交面临的热点问题表达了鲜明的立场和主张,明确了一切外交事务的是非标准,比如中国外交“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十八大报告也以肯定式的思维表达了对全球性挑战的积极态度,比如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可见,十八大报告在对外事务上改变以前只强调不要什么的战略思维,从过去“反对什么”和“不干什么”转向“支持什么”和“干什么”,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使得外交战略更具操作性和务实性。
不可否认,动力型外交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的国际战略环境中,我们要善于从挑战中捕捉和运用特殊机遇,推行外交新政,实施新的外交布局,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以便为未来争取更多主动权。
我们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更有看头。现在的中国,已进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延伸,中国在逐步走上世界的中心舞台,中
国与世界的关系在频繁的互动中日益紧密。综上所述,中国所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并且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从根本上与中国人民的利益相吻合。中国应当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加粗):
[1]《多个方向近期现异动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新变数》作者:陈向阳
[2]《求是》理论网
半月谈——《如何看待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作者:周方银
第四篇:形势政策中国外交战略布局1500字论文
小谈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制药工程四班:王旭 学号:122010421 简单的介绍一下我自己,本人很喜欢时政方面的东西,所以挺喜欢上课的,也挺喜欢老师你的,虽然还没有学这部分的内容但是凭借我自己的对这方面的热爱和了解加上结合网络的有关内容简单的来谈谈关于我国外交新的战略布局的自己的看法。希望老师不要见笑哦。
首先从我国外交战略的特点来说起。中国自古为强国在唐代宋代外交十分频繁。成为亚洲乃至欧洲所向往的伟大过度。而今的中国在近代风雨以后到现在已经恢复了外交的繁荣景象——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大小国家一律相等,最鲜明的特点是“合作双赢”。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双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喘息创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利益日益融合,国家之间也许存在许多不同,但合作双赢是最大公约数。中国在自己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新路,也愿和世界各国一道,再走出一条合作双赢的新路。中国的外交,将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前行,为国家担当,为世界尽责。可见我们的国家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总之中国的外交特点就是:“合作双赢”。
接下来谈谈我们的周边关系以及新型大国关系。现在的国际形势是和平发展,局部战争也少了很多,国际经济迅速增长,第三世界以及发展国家也在迅猛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面对越益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总揽全局。上任一年之内,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访问亚非欧美22国,彰显了元首外交和首脑外交对中国外交战略大布局的统领作用。同时,中国领导人在北京先后接待了来自欧盟、亚洲、中东、拉美、非洲几十个国家的政要及联合国秘书长。期间,中美国家元首之间进行换届后首次面对面会晤,称为’习奥会’。两方就共同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并为此规划了路线图,核心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双赢,中美关系早已形成谁也离开谁的战略利益交融格局。此外,中国将积极推进与其他大国和主要国际力量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外交总体布局历来的规矩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中国有三个“巨型邻居”——日本、俄罗斯和印度,中国和三大邻居的关系,分别主导着中国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战略态势走向。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很明确地表明了中方态度。谈到西方实施制裁、卢布大贬值背景下,中方如何与俄罗斯开展合作?王毅表示中俄关系不受国际风云影响,也不针对第三方。由于中俄双方建立了牢固的战略互信,且中俄务实合作是因为相互需要,秉持的是互利互赢。中俄双方已经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协议并启动和西线天然气项目合作协议,不断深化双方在金融、油气、核能等领域的合作。在东方战略方向上,维护半岛和平发展,中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方高调接待朴槿惠总统访华,显示了中韩战略关系的积极进展。借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使其重心向东转移之际,中国适时推动西向战略,正好将双方在欧亚大陆博弈的战略空间适度拉开,为我国西部方向的战略经营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机遇。对待恐怖主义的问题上,中方表示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同各国一起,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带来的新威胁新挑战。因此中国的外交及以后的发展也是让我们国人看到了希望和前进的方向,增添的我们的信心,让我们大家都为了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
以上就是本人对于中国的外交的认识,叙述的顺序和逻辑都是按照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专题三的三点来论述,也不知和老师给我们讲的内容是不是一致,若分析的不够准确还望老师见谅。最后祝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工作顺利,特别佩服老师的讲解能力和口才哦!!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中国如何实现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摘要:如今“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的肯定意味,但现在的事实呈现眼前,中国,是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它已经不是什么美誉了,在数量、质量、产量、结构各个方面都亟待改善。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改写为“中国智造”或“中国创造”而成为“制造强国”,就要提高中国制造业经济的含量,大力进行社会改革,提出构建制造业强国的对策,从而为打造一个理性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关键词:制造业制造强国改革
一、中国制造业大国的现状
中国的制造业通过三十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再经过三十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正是凭借着人口红利和强大的后发优势,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逐步建立了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新形象。
198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仅为0.8%,202_年这一比重增至8 3%,在世界制成品出口国排名中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6位跃居为202_年的第3位。1990年~202_年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41%,高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10.54个百分点。202_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增长率达到37.00%,高出当年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率16个百分点。毫无疑问,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比重的提升和位次的前移,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制造业比重的提升和位次的前移,并不代表制造业水平的同步提高,更不代表“制造大国”就是“制造强国”。近年来,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经济形势日益严峻,欧元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政府主导的中国经济也呈现下行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我们在资源、能源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能已经位居全球领先地位,但依然困难重重,并且要维系这个制造系统的运行,既要保证原料和能源的供应,也要保有并拓宽市场渠道。目前我们已经面临的危机是:国际供应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国外市场非关税壁垒日益严重。宏观政策亦陷入两难境地。第二方面,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掌握在外资手里。在现在全球竞争格局下,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中国企业所掌控,而是基本掌握在欧美各国的企业手中,中国的发展处处受制于别国。欧美可以凭借其主导的产业链,依靠其在订单上的优势,支付给中国工厂的价钱可以远远比自己制造还廉价,中国实际是为别人做嫁衣。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我们的企业只注重定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注重技术研发,缺乏创新型人力资源,缺少核心竞争力,技术上的瓶颈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此外,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缺乏领军企业;缺乏完备的管理体系等。政府主导经济体制存在天然的弊端,国企垄断严重,国内市场混乱,原有模式的优势不断消失,而深层次矛盾愈演愈烈。
接下来的路,中国将去往何方?
二、关于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思考
(1)把握原料和能源供应的主动权
原料和能源是发展的基础,一旦供应链被限制,我们连“制造大国”的称号都会失去,谈何“制造强国?”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尽快掌控国际原料和能源市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正一天天贬值的外汇储备转变成可升值的能源。例如有“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之称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它是目前抗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其制造技术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端抗生素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彻底改变该产品长期被国外制药巨头垄断的局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成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成为手性生物催化与化学合成结合在我国制药工程领域成功应用的范例,并由此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上掌握了主动权。
(2)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国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经达到了7000多万人,人力资源丰富,但就业压力却非常严峻,我想并不是因为大学生数量多才造成就业困难。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企业也迅猛发展,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然而是什么造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又招不到所需人才呢?因为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我国提倡科教兴国,就要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创新且专业性强的人才,真正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就是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科研人员,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有可能打造出我们自己品牌,实现“中国创造”。
(3)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
中国要想摆脱依赖外国技术的状况,独立发展壮大自己的制造业,就要在与外资合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大力开展研发创新;我们的政府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我们要有长远的规划与准备,不能只停留在购买和使用国外技术进行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要把我国的研究力量统合到经济建设上来,使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选择关键的技术逐个突破,形成中国企业自主的核心技术竞争力,进而建立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造就“中国智造”,早日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客观地说,我国政府在政策改革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也颇有建树,但这些努力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经济格局。中国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就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要进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新变化,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和工作重点,从立足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创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到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这是对中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总体部署,也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此外,我们要设立国内各行业的统一标准,稳定市场,改良企业经营环境、减少限制和束缚,放开民间信贷,树立经营者光荣的是非导向,使我们的企业在人文环境、资金筹措和精英加入等方面得到满足,重塑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尽量避免恶性竞争,进而建立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使中国真正实现“制造强国”。
无论如何,和平发展是中国一直在坚持走的改革道路,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如何在世界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设中国的“世界名牌”,只有把企业建设成具有创新、创造、效率、质量、品牌、科学、人才为一体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中国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自主创新的具有知识产权、人才和优势竞争的企业发展,推动中国经济从低水平走向高水平,进而从“制造业大国”建成“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
《经济研究参考》202_年01期《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202_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百度百科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路径依赖性研究 关于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对策研究
中国制造业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