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宴饮之礼
中国宴饮之礼.txt你站在那不要动!等我飞奔过去!
雨停了 天晴了 女人你慢慢扫屋 我为你去扫天下了
你是我的听说现在结婚很便宜,民政局9块钱搞定,我请你吧你个笨蛋啊遇到这种事要站在我后面!
跟我走总有一天你的名字会出现在我家的户口本上。
中国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要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下地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历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末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清代时西餐已传入,西餐食礼也随着传入,这对我们固有的饮食礼俗带来了一些冲击。东西方文化有异也有同,饮食文化亦不例外。西餐传入后,它的合理卫生的食法已被引入到中餐宴会中。例如分食共餐制,在中餐较高等级的宴会上已广为采用。虽然这种饮食礼制在中国古代就很盛行,但我们现在的做法确实是受到了西餐的启发,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于此得到最好的体现。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时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汉代初年的一次礼制改革,主要便是围绕宴礼进行的。我们现在的盛大国宴,则是在请柬上注明应邀者的姓名和席位号码,简单明了。与宴者只要按照席号入位,一般是不会发生差错的。
历史上,中国曾被视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然而,当今中国还没有国人大致认同的现代礼仪。
公民社会不是一群没有尊严、没有教养的乌合之众能够建立的
5月4日,北京天安门举行了“首都中学生18岁成人宣誓仪式暨青春奥运行动风采展示活动”,不管其具体情形如何,这次活动至少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表达文明的欲求--成人宣誓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的冠礼与笄礼,即成年礼。
古今中外,各个时代盛行于世的礼仪都表达了人们追求文明的理想。现代礼仪也不例外,它在传达公民社会应有的文明方面最具表现力,然而当今中国还没有国人大致认同的现代礼仪。
历史上,中国曾被视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只要读一点历史,就可以知道我们祖先在3000年前所达到的高度文明:
父母给长到20岁的男孩子举行冠礼,给15岁的女孩子举行笄礼,取表字,告诉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开始担当成人的职责;用六道仪节完成婚礼;士人之间有专门的士相见礼,以此表达友情的高洁非功利;为表达尊贤敬老,举行乡饮酒礼;置聘礼以教诸侯相接敬让;国际交往时列国使节吟诵诗经表达各自对对方国家的礼节 这在《左传》中连篇累牍;我们的祖先在歌舞之中进行射箭比赛,即乡射礼和大射礼,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指的就是从射礼的竞技表象中挖掘礼让虔敬之义;如此等等。
《礼记.曲礼》中记载大量古代礼仪,以饮食的仪容为例,食礼告诫人们吃饭时不要把饭窝成一团搁在碗里,喝汤的时候别让汤倾流不止,咀嚼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不要把咬过的鱼肉放回食盘,不要当众剔牙等等。类似的礼仪内容也出现在中世纪晚期的一些礼貌教本之类的书籍中,但只要想一想伟大的莎士比亚和达·芬奇每天吃的都是手抓饭,就可以知道西方文明的后起,16世纪的思想巨人蒙田曾经自我批评说:“有时候,一赶忙,我会把自己的手指咬住。”作为餐具的叉子直到18世纪以后才在欧洲流行开来。正是这种差距,我们的祖先之国被称作礼仪之邦!
毫无疑问,在前现代世界上,中国是最讲究礼仪的国家,东亚诸国也深受中国传统礼仪的熏染,例如朱熹的《朱子家礼》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今日日本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中国古代礼仪的痕迹。然而,传统礼仪在中国本土却因种种因缘沦亡草泽。
如今,面对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必须考虑重建现代礼仪,这种重建不是食古不化地套用,也不是食洋不化地照抄。从重建礼仪的思路上说,由于文明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作为其承载者的礼仪也就因此变迁。我们要研究传统礼仪和外国合乎国情的礼仪如何创造性转化,还要细致地把握这些礼仪如何与民俗融合,不仅如此,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礼仪恰恰可能从民俗中再生才最具生命力。
从内容上说,现代礼仪至少应该包括四大类:家庭生活类(一般日常生活、节日生活、家庭祭祀);社会交往类;职业工作类;政治生活类。具体而言,家庭生活礼仪应当包括一切与生老病死相关的礼仪,例如出生礼、成年礼,以及婚丧食节喜祭诸礼;社会交往礼仪应该包括往来迎送诸礼仪;职业工作礼仪包括求、辞职礼、与各类同事相处礼等;政治生活礼仪包括与开会、选举、谈判、外交、军队等相关的礼仪;另外还有一些杂礼。
有些礼仪需要一定的载体,包括礼具、礼所、礼人,例如在特定的场合要穿特定的服装,特定的礼仪必须在特定的地点举行,需特定的人来主持等等。
但这些具体的规范并不是现代礼仪的目的所在,最核心的在于礼仪背后所表达的精神元素,现代礼仪应该包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应该涵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勇敢、谦逊、理性、稳重、慷慨、真情、和平非暴力„„礼应当是一切美德的承载者、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接榫者。
梁实秋先生曾说过:“礼,除非是太不合理,总是比没有礼好。”极端压抑个性、践踏自由、摧残尊严的礼仪并不能代表礼仪的真精神--即使在古代也是政治生活不正常所致,必须摒弃。
现代礼仪通过规范人们的每一个行为举止强调人的尊严,强调人与人之间建设性的互助合作,强调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边界,强调职业伦理对职业行为的规范,强调人应该热爱而不是憎恨这个世界。它让人远离邪恶、低俗,引导人的精神迈向高境界。
可以断言,公民社会不是一群没有尊严、没有教养的乌合之众能够建立的。现代礼仪就是公民社会的教养,今日国人可能看不到结果,但可以让它开始。一.概说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的“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则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五柳先生--晋·陶渊明
青莲居士--唐·李白
香山居士--唐·白居易
东坡居士--宋·苏轼
六一居士--宋·欧阳修
幽栖居士--宋·朱淑贞
九华山人--唐·杜荀鹤
半山老人--宋·王安石 山谷道人--宋·黄庭坚 淮海居士--宋·秦观
白石道人--宋·姜夔
石湖居士--宋·范成大
后山居士--宋·陈师道
芦山居士--宋·张元平
易安居士--宋·李清照
清真居士--宋·周邦彦
衡山居士--明·文征明
六如居士--明·唐寅
温陵居士--明·李贽
柳泉居士--清·蒲松龄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艺号(赠号):
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姓氏是祖上遗下,的,名字是父母给起的,号则大都是个人行为。“号”又称别号,起号之风始于魏晋,是指名字以外的自称,体现了个人意志而摆脱了长辈意愿,所以它与名字几乎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从字数上说,号有两个字的,如陆游自号放翁;有三个字的,如葛洪自号抱朴子;有四个字的,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等等。也有好几个号的,如欧阳修就有醉翁、六一居士、欧九等号。
号在古代文人身上体现最为突出,文人皆以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为能事。号代表着自己的个性、处世观、人生观等,起号便成为古代文人的雅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古人起号方式有多种。以地望即出生地或居住地相称者不少,如李白自号青莲居士,自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等。不过以地为号往往有一段典故,如苏轼,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到黄州后,因生活贫困,得到朋友帮助,申请到一块官府荒地,每日荷锄耕种,早出晚归,自得其乐。一天,他忽然要给这块荒地命名,想起白居易《东坡种花二首》中诗句:“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苏轼借用东坡二字起号东坡居士,自此,一块荒地的名称便成就了宋代大文人的雅号。在以地名为号时,后又往往加居士、道人、山人、散人、布衣等称号,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既有大苦大难后的大彻大悟、想逃避现实回归自然又不能完全免俗忘却人间烟火的处世矛盾心态。如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姜夔号白石道人,罗贯中号为湖海散人,吴承恩号是射阳山人等。
以自己一段经历或嗜好起号者,颇为后来人青睐,流传甚广。“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据说“板桥”一号出自唐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此诗说男女别情,与郑燮毫不搭界,原来郑幼时家贫,习画常受亲友邻里讥笑,成名后,这些人又来巴结,郑燮有感于此,留一方“二十年前旧板桥”印章,以讽世风,后来,他就干脆自号“板桥”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原名曹霑,“霑”出自《诗经》:“即霑即足”意为“久旱逢甘霖”,父还为他取号“芹圃”。但曹霑长大后并不喜欢“芹圃”,他要把这“禄蠹字”改为“高洁名”,以示他反封建的思想个性:因爱东坡诗,就从《东坡八首》“‘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诗句中取新号“雪芹”。有出淤泥而不染,宿根独存,洁白清苦,耐冷等意,又号“耐冷道人”与“雪芹”相通。由于此号概其心志性情恰到好处,耐人寻味,意远响亮,原名倒给人遗忘了。
以趣事雅好起号者,欧阳修最为令人拍案叫绝。欧阳修在《六一居士传》里自称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干卷,有琴一张,有碁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如此这般洒脱,以号识记之,真乃号如其人也。.青莲居士(李白 李太白)
2.香山居士(白居易 白乐天)
3.六一居士(欧阳修 欧阳永叔)
4.易安居士(李清照)
5.东坡居士(苏轼 苏东坡)
6.柳泉居士(蒲松龄 蒲留仙)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 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
温庭筠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时号 温八叉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诗今存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杜甫号少陵野老、少陵 杜甫生平[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绰号。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起源),又号为“人猫”;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三旨相公”,这几个贬义的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一、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下联指任户部尚书(司农)的翁同龢(常熟人),却利用“地望”的双关语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
二、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蔡邕称蔡中郎(曾任中郎将),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三、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北宋吕本中和南宋吕祖谦先后称东莱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晋代陶潜的靖节等。
四、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明徐光启称徐文定、清纪昀称纪文达等。
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指汉代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他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小戴礼》),晋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义词),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也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六、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伊吕”指商伊尹、周吕尚;“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七、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
十二、韩愈是韩
十八、柳宗元是柳
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
七、欧阳修称欧
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直接以姓名作为古人的代号就行了,已不再需要这些东西。但是,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详、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文信国”(封号)等,他的著作也分别题名为《文山集》、《文丞相集》、《文信国公集》、《文信公题杜诗》等。又如《四库全书》中以“王”为首字题名的著作有五十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字号或其他代称题名的,如《王子安集》(唐王勃的字)、《王天游集》(明王达的号)、《王阳明集》(明王守仁的尊号)、《王文成公全书》(明王守仁的谥号)、《王荆公诗注》(宋王安石的封号)、《王右丞集》(唐王维的官职)等。还有很多姓王的人的文集,题目上根本无姓名,如《临川集》(宋王安石原籍临川)、《凤洲笔记》、《弇州山人题跋》(明王世贞,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渔阳文录》(清王世祯,号渔洋山人)、《船山全集》(清王夫之,尊称船山先生)等。如果我们对古人姓名字号的知识毫无所知,根本无从识别。所以,为了阅读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风格,还是需要我们对它有所了解的。如陶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五柳先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杜工部,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先生,柳宗元字子厚号柳河东、柳柳州,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王安石字介甫号临川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曹霑字梦阮号雪芹
第二篇:言谈之礼
言谈之礼,从我做起
盱眙县红太阳教育辅导站 六年级 刘士银
“言谈之礼”,是一种美德,它不仅易懂,容易做,而且也容易学,它能够让我们健康成长。自从我和它接触,我觉得生活像变了一样。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听到父母亲上下楼时,只要看到邻居,便会热情打招呼:“好啊!”“吃过了吗?”我很不解他们为什么要讲这么多的话呀。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您每次看见他们总要说这么多同样的话?”爸爸笑着说:“傻孩子,要做一个文明懂理的人呀!,以后你会明白的。”耳濡目染,我也渐渐养成了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好习惯。记得二年级暑假,我们一家子去南通姨妈家,晚餐结束前我说了一句:“我吃完了,大家慢慢吃!”,顿时姨夫姨妈都向我翘起了大拇指,称赞到:“好孩子,有礼貌,将来一定有出息!”姨夫姨妈的鼓励,我心里愈发激动,后来我更加注重言谈之礼了。
去年春节时发生的一件事,令我对“言谈之礼”又有了新的认识,那是妈妈带我去外婆家拜年的路上,妈妈的电动车和另一位叔叔的电动车发生了碰撞,开始我以为肯定会有一场“恶战”,心想,这下完了,拜年拜不成了,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妈妈连声说了三句:“对不起!”之后,那位叔叔从地上爬起来自己掸掸身上的灰尘说:“没关系,没关系!不要影响过年好心情!”在相
互诚恳道歉后,我们又开开心心的各自上路了,刚才的意外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一样。
“言谈之礼,融入善与美!”它是一种美德;言谈之礼,要从我做起,更要相互传递。我相信只要有了它,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篇二:言谈之礼方案
“言谈之礼”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文明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谈吐文明,举止高雅,仪态端庄,必须先讲清这样做的必要性。“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然后才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言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桥梁,是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一种动力。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主题教育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文明用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修养。
2.通过本次主题教育的开展,努力提高班集体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三、活动时间:2014年12月12日(周五)下午
四、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五、参加人员:各中队所有队员
六、活动过程:
(一)介绍几则“言谈之礼”的小故事。1.课件出示三则故事。
故事一:
《说岳全传》上有这么一段: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老人不但没有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
。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
“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
故事二: 有一天,一个女青年下公共汽车,她的长裙拖在车厢的踏板上,被一个跟在后面的小学生踩了一下,女青年回过头来看了看,小朋友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把您的裙子踩脏了。”女青年微笑着说:“没关系。”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避免了。
故事三:
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刮脸时,周总理咳嗽了一声,脸上被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周总理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朱师傅听了总理的话深受感动。2.说说感想: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二)学习“言谈之礼”的三字经
文明语,记心间,十四字,挂嘴边。
请和您,最常用,字虽少,意无穷。
致歉意,贵心诚,表谢意,话先行。
谈话时,身端正,话诚恳,意简明。
听人言,要专注,不插话,获友情。
手势语,含义广,宜含蓄,用恰当。
笑甜美,挂脸上,人见爱,心宽广。
肢体语,流传广,宜优雅,重大方。
(三)有关言谈时的一些注意点 1.言谈用语
(1)要用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
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2)对师长不直呼其名,使用敬语。
(3)不用带侮辱性的绰号称呼别人。2.言谈体态
(1)态度要诚恳、亲切;语气平和,言语谦恭。
(2)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3)与人交谈面部保持微笑,表情随着谈话内容有恰当变化,适时点头、应答。3.问询礼貌
(1)问候就是向对方说一些良好祝愿或欢迎的话,如“您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欢迎光临”等。
(2)介绍自己时充满自信,落落大方,笑容可掬,态度诚恳,自然、亲切、友好、随和。要敢于正视对方的双眼,胸有成竹,实事求是,富有特色,忌夸夸其谈。
(3)遇人问询,停下脚步,仔细听人问询后再作答。
(4)回答问话,耐心、详尽、周到、细致。4.言谈切忌
(1)不用庸俗低级的称呼:姐们儿、哥们儿。
(2)不规范的称呼:喂、嘿、下一个。
(3)不雅的称呼:胖子、瘦猴、大头。
(4)不要心不在焉、不随意打手势。
(5)打招呼无论用点头、手势还是眼神,都应该看着对方的脸,露出笑容。
(6)切忌在双方相距太远的地方高声叫喊,尤其是在公共场所。
(7)向对方打招呼时,注意自己的举止。
(四)总结。俗话说“会说是人笑,不会说使人跳”,文雅、和气、宽容的文明礼仪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什么是文明礼仪呢?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篇三:言谈之礼 待人之礼
言谈之礼 待人之礼
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首先欢迎同学们参加本期的道德讲堂。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补救;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 老子也曾教诲世人:“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的道德”。
那么何为“道德”,道德一语,在汉语中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礼仪,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美德,是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文明道德修养程度的一种外在表现,大家都注重文明礼仪的养成,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文明和谐。
我们江苏省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省未成年人中开展“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号召广大未成年人关注日常生活细节,从小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的好习惯。那么“八礼四仪”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八礼”分别是:餐饮之礼、浏览之礼、观赏之礼、仪表之礼、行走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仪式之礼;“四仪”是指:七岁入学仪式、十岁成长仪式、十四岁青春仪式、十八岁成人仪式。
今天我们主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言谈待人之礼。言谈之礼的具体要求有: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待人之礼的具体要求有: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本期道德讲堂由唱一首歌曲、诵一段经典、看一部短片、讲一个故事、作一点点评五个环节组成。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一、首先进入第一环节——唱一首歌曲。在座的各位大多应该在一年后要完成成人仪式,履行一位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去感恩和回报社会,下面让我们一起哼唱《公民道德歌》,在音乐中感受道德的力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规矩放在了首位,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往把知识放在首位,忽视了为人处世的礼节和规范,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下面我们共同来诵读其中“入则孝”“出则悌”两个部分。(师生共同诵读)
教育的“教”字怎么写,左边就是一个“孝”字,首先要教孝,孝是根本,《弟子规》中明确提出了孝的四个基本要求: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看似简单,却不一定能做到,有时会嫌父母烦,不愿搭理父母,不愿与父母交流,埋头做着自己的事,甚至和父母争吵。“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作为子女要做到的事,扪心自问,不知能做到多少?这些事反倒是父母为我们做得更多。
那么离开家,又要注意哪些礼节呢?特别是与尊长交往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尊敬师长,而与尊长交谈时却忽略了很多细节。要注意言语的礼让,对待长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这都是些小的细节,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的最大美德莫过于诚实”道德诚信也将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社会和文明的标准和守则。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社会无诚信不稳。而现代社会诚信缺失,我们应该从生活点滴出发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言谈诚信为先,不说阿谀奉承的奸巧之语、脏而不雅的污秽之语、庸俗势利的市井之语。同时在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和传播,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谈吐得体方能受人尊重和认可。
三、那么现代社会中有没有我们学习的楷模呢?下面让我们看一段最美孝心少年林文龙的视频短片。(播放视频)当然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林文龙这样的孝心少年,他们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孝”。
四、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金坛市美德少年——王思源的故事。
王思源是华罗庚实验初中的一名普通学生,2008年8月8日,王思源收到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来信,“你的高尚品格、助人为乐的行为将永存于我们和受助人的心中”,信中对他5月13日通过红十字会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捐款表示了感谢。
当时只有九岁的他能行此义举,是源于他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品性。王思源同学自幼勤勉好学,他不仅各科学习成绩优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情有独钟,国画、中国象棋均学有所成。他爱书,尤其酷爱阅读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从一年级起,就开始接触《论语》、《老子》、《左传》、《史记》等经典古文,并且将《论语》和《老子》这两本中的精华内容熟读成诵。儒家的仁爱、忠孝、克己等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使他从小立下志向:努力
做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好少年。
在先哲思想的影响下,王思源同学对社会和他人充满着爱心,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样的仁爱思想。2005年9月刚入小学的他,看到学校的垃圾筒里经常有同学丢弃的饮料瓶,觉得就这样丢掉太可惜了,如果捡拾起来既能保护环境,也能使得资源重新利用,就毅然动手去做。每天课余时间、放学之后,他总要在校园里、放学路上的公园里到处寻找,草丛中、垃圾筒,他不怕脏、不怕累,用手去一一地翻捡。外出旅游时,他也会随手捡起别人扔掉的饮料瓶,二年级“五一”期间他曾与家人一起去无锡游玩,玩了一天,捡的瓶子几乎装满了汽车后备箱,此后每次出游,除了游山玩水的乐趣外,他都有另一份特别的收获——一大袋塑料瓶。他就这样快乐地坚持着,几年来,由他捡起的瓶子已成千上万。
每一次将瓶子卖给收购站得来的钱,他都是单独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并一笔一笔地记录在小本子上,到他上四年级时已经累计达四百二十三元。积攒下来的钱他自己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但是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他却毫不犹豫,每当学校组织“爱心捐助”时,他每次都是尽其所力,30元、50元„„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消息传来,他立即倒出小盒子里的钱,将200元钱汇给了中国红十字总会,后来又让爸爸买了一千多元的书,委托去汶川参加救灾工作的志愿者叔叔带给灾区的小朋友。玉树地震后,他又将自己得到的奖学金和卖瓶子的钱一共五百元,再一次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寄给了灾区。
在王思源的影响之下,他身边的一些小伙伴也加入了捡瓶子献爱心的行列中。现在学校里收集塑料瓶已蔚然成风。王思源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四好少年”、常州市“十佳美德少年”。
相信我们身边也有着这样的小伙伴,这是我校青年志愿者队开展志愿活动的图片,从他们身上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接下来又该如何去做?这是我们当下需思考的。
即使是你们身边已过十八岁的成年人,也是要和未成年人一起去修习道德礼仪这门课,良好的文明规范和习惯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非常有益的,就让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拥有感恩谦让之心,做个文明有德之人。这也是我们开展道德讲堂的初衷。
第三篇:观赏之礼
“八礼四仪”之观赏之礼教学设计
陈晨
教学目标:
1、通过八礼四仪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八礼四仪。
2、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观赏之礼,并且在生活中遵守。
教学准备:
1、课件。
2、观赏之礼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文明之美到处传播!谁能来说说我们平时在参加大型集体活动时所见文明的小故事?
(生自由讲述搜集到的小故事)
二、情景创设:
1、在参加一些活动有这么多的礼仪要遵守啊,老师听了也十分有感触,下面老师也去这些活动场所做一次观众,同学们来看看老师是不是也遵守了这些礼仪呢?
情境创设:
(PPT)今天的天气这是不错,我听说电影院里上映了一部美国大片,趁着今天有时间我得赶快去看看。
(电影院的ppt)幸亏来的早不然就买不到票了,我买的票位置不太好,有点偏(走到中间位置)这个位置不错,我就坐这吧。
(设想:生:不可以,观看节目和电影时要对号入座)师:这里说不定没有人做呢,你们真是不懂得变通。(设想:生:那也不可以,这是我要自觉遵守的社会秩序)师:好吧,好吧。我去自己的座位上做总行了吧。
(影片开始)(电话铃响起)拿起电话,大声说:“喂,哪位啊?”(设想:生:不可以,在观看影片时不能大声喧哗,会影响其他观众的观影的)
师:对,对,我忘记了,我得赶快挂掉电话。
师:边看电影,边吃瓜子花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做吃东西的动作,并把果壳随意丢在地上)
(设想:生:不可以把果皮仍在地上,要装在垃圾袋中带走,要保持地面的整洁)
师:我这没带装垃圾的袋子,就不能吃东西了,幸好我带了饮料(喝饮料)不行饮料喝多了,我要上厕所(从座位上站直,左顾右盼,准备离开)
(设想:生:这样做不对,站在座位处,又不快速离开会影响后面的人观看的)
师:我要上厕所不行吗?
(设想:生:可以。但不能站直身体,应该尽量弯腰,快速离开部要停留)师:上个厕所也如此不易。(上完厕所回到座位)(电影结束)快速的挤到前面
(设想:生:这样做不对,要有序的离开,不能拥挤会发生踩踏事件的)师:原来拥挤这么危险啊,那我还是慢慢按顺序走吧。
2、没想到观看一场电影还有这么多的礼仪,看来要想做到,做好观赏之礼还真是不容易啊!
3、我们宿迁现在也在创建文明城市,所以大家也应该时刻要求自己做好,同学们说对不对呢?
4、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观赏之礼”的儿歌
观赏之时要文雅,对号入座不站立,瓜皮果壳入袋中,观看结束要有序,和谐社会暖人心,创建文明风尚好!
5、那么除了观赏之礼,我们还有哪些礼仪需要我们遵守呢? 出示:八礼内容
三、结束语:
文明礼仪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它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发芽、开花、结果。全班宣誓:用礼仪沟通心灵、让文明变成行动。
第四篇:行走之礼
“行走之礼”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培养小学生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的优良品质。
2.具体目标
(1)认识交通标识,遵守交通规则。(2)上学放学时走规定路线。
(3)乘车有序排队,不拥挤、不插队。
(4)上下楼梯靠右行,不上跑、不下跳,不并排前行,不推挤他人。
(5)乘自动扶梯靠右站立,空出左侧通道。(6)不乱按电梯的按钮。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引: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像《孔融让梨》,《黄香诚心敬父母》等许多历史小故事至今深深教育着我们。
2.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让文明之美在我们小学生身上得以体现。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走到一起,走路也得讲礼仪,我们认识到,讲文明应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
(二)表演小品:
也许有人说:“走路太简单了,有什么礼仪可讲究呢?”请大家先看看马路上的一场场“表演”吧。
(1)“横队齐步走”:某校放学,组成一排排不规则的横队,边走边谈。
(2)“接力赛跑”:小明走走廊上,背后小勇赶来追逐,们一不小心,小勇一头撞上了门框,皮肉开花。
(3)“跑低栏”:在宽阔的马路上,小杰跑过慢车道飞身跳过护栏。讨论:这些“运二动员”要不要学习怎样走路呢?走路有没有礼仪可讲呢?
(4)表演几种错误的走路姿势:如猫腰走、抢路走、边走边吃边说、东张西望的走、蹦跳走、边走边看书——等。(5)教师出示正确的走路姿势
其实,走路也是一门学问。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交场合,走路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体态语言。正确的走姿,能体现一种动态美,能体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韵味,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青春活力和自我魅力。
(三)欣赏正确的礼仪:
请李袁园给我们介绍她准备的照片和图片(他们是怎么遵守行走之礼的?请学生主动说)
(1)放学走规定路线(2)乘车排队
(3)上下楼梯靠右行(4)乘电梯靠右行
(5)不乱按电梯按钮
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遵守礼仪,女: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和谐、美好。
男:文明礼仪是一幅画,令人赏心悦目
女:文明礼仪是一首诗,令人心驰神往。
合:我们要做文明的使者,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让礼仪之花开遍祖国的每个角落。
男:请欣赏:诗朗诵《文明是花》
(四)朗诵《文明是花》
文明是一朵花,一朵永久芳香的花。
我们用真诚去浇灌,用热情来哺育。
礼仪是一首诗,一首淡雅清新的诗。
我们用理解去融化,用关爱来抚慰。
我们是跨世纪的少先队员,我们要做新时代文明的代言。
雨露下,我们播撒文明的种子; 阳光里,我们装扮心中的春天。
带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给你快乐无限。
带给别人一个温暖,别人给你灿烂心情。
带给别人一片真诚,别人给你深深思念。
送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
让我们插上文明的翅膀,飞向蓝天,飞向未来告诉太阳,告诉月亮,我们是新世纪即将展翅的雄鹰要飞翔。
(五)讨论:
1.以下几种的走姿对不对,问什么?
第1种:横冲直撞 行走时,专爱挑人多的地方走,在人群之中乱冲乱闯,甚至碰撞到他人的身体,这是极其失礼的。
第2种;抢道先行 行进时多注意照顾和方便他人。通过人多路窄之处务必讲究“先来后到”,对他人“礼让三分”。
第3种:阻挡道路 在道路狭窄之处,悠然自得地缓步而行,甚至走走停停,或者多人并排而行,显然是不妥的。
第4钟:蹦蹦跳跳 必须注意保持自己的风度。不宜使自己的情绪过分地表面化。若一旦激动起来,走路便会出现上蹿下跳甚至是连蹦带跳的失态情况。
总结:正确的走姿如一位良师益友,相信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大有帮助。2.讲文明、树新风、学礼仪——走路时应注意什么礼仪?(1)最佳的走姿是什么?
(2)在马路上行走,讲究那些礼仪?
(3)上下楼梯时,要注意那些礼仪?
(4)乘电梯时,要注意那些礼仪?
(5)通过走廊的要注意那些礼仪?
(6)在拥挤之处要注意那些礼仪?
(7)排队要注意那些礼仪?
文明走路是一个人文化、道德修养的标志。也是维护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人经常置身于公共场所,这就决定了人们的行走不能我“行”我素,而应当注重走路礼仪。
a.行走姿势
行如风 行走迈步时,应脚尖向前方,脚跟先落地,脚掌紧跟落地。收腹挺胸,两臀自然摆动,节奏快慢适当。
步姿要领:挺胸、抬头、两眼平视、轻快平稳、步态和步位合乎标准。
b.文明走路礼仪
1.下课时,开展非追逐的正当安全的、文明的活动。
2.到专用教室或回到教室要排队,依次有顺序(或教师带队)。3.上下课、老师先行,来客时,欢迎客人走前面,送客时,挽留客人走后面。
4.上下楼梯要右行。5.上厕所时,要不慌不忙。
6.放学路队行走时,要安静,成直线。
7.上学开大门时,自然迈进校门。请同学们按要求走吧!走出我们青龙一小的风采!
c.小知识:你知道吗?
青少年保健专家认为,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走姿不但会使青少年有一个优雅的仪表,而且有助于他们骨骼的健康。正确的走姿是:双脚尽量走在一条直线上,走时脚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并且胯部随之产生一种韵律般的轻微扭动,双手微微向身后甩,挺胸抬头,不驼背含胸、乱晃肩膀,目光自然前视,不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如行云流水,风度翩翩。
(六)作业:
1.想一想:你认为走路的礼仪还有哪些?
第五篇:行走之礼
“行走之礼”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日常生活中,不论我们是上学读书,上街购物,还是出门访友,漫步散心,总是离不开走路。在这平常的“走路”中,同样包含着一系列的礼仪要求,在行路这种简单的活动中却蕴涵着不小的学问。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引: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像《孔融让梨》,《黄香诚心敬父母》等许多历史小故事至今深深教育着我们。
2、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让文明之美在我们小学生身上得以体现。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走到一起,走路也得讲礼仪,我们认识到,讲文明应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
(二):表演小品
也许有人说:“走路太简单了,有什么礼仪可讲究呢?”请大家先看看马路上的一场场“表演”吧。
(1)、“横队齐步走”:某校放学,组成一排排不规则的横队,边走边谈。(2)、“接力赛跑”:小明走走廊上,背后小勇赶来追逐,们一不小心,小勇一头撞上了门框,皮肉开花。
(3)、“跑低栏”:在宽阔的马路上,小杰跑过慢车道飞身跳过护栏。讨论:这些“运动员”要不要学习怎样走路呢?走路有没有礼仪可讲呢?(4)、表演几种错误的走路姿势:如猫腰走、抢路走、边走边吃边说、东张西望的走、蹦跳走、边走边看书——等。
(5)、教师出示正确的走路姿势
其实,走路也是一门学问。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交场合,走路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体态语言。正确的走姿,能体现一种动态美,能体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韵味,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青春活力和自我魅力。
(三)、理解古训
(1)、“行如风,步履轻,头不摇,身不晃。” ——《童规》(2)、“步从容,立端正。”————《弟子规》
(四)、讨论:
1、以下几种的走姿对不对,问什么?
第1种:横冲直撞 行走时,专爱挑人多的地方走,在人群之中乱冲乱闯,甚至碰撞到他人的身体,这是极其失礼的。
第2种;抢道先行 行进时多注意照顾和方便他人。通过人多路窄之处务必讲究“先来后到”,对他人“礼让三分”。
第3种:阻挡道路 在道路狭窄之处,悠然自得地缓步而行,甚至走走停停,或者多人并排而行,显然是不妥的。
第4钟:蹦蹦跳跳 必须注意保持自己的风度。不宜使自己的情绪过分地表面化。若一旦激动起来,走路便会出现上蹿下跳甚至是连蹦带跳的失态情况。
总结:正确的走姿如一位良师益友,相信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大有帮助。
2、讲文明、树新风、学礼仪——走路时应注意什么礼仪?(1)、最佳的走姿是什么?
(2)、在马路上行走,讲究那些礼仪?(3)、上下楼梯时,要注意那些礼仪?(4)、乘电梯时,要注意那些礼仪?(5)、通过走廊的要注意那些礼仪?(6)、在拥挤之处要注意那些礼仪?(7)、排队要注意那些礼仪?
文明走路是一个人文化、道德修养的标志。也是维护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人经常置身于公共场所,这就决定了人们的行走不能我“行”我素,而应当注重走路礼仪。
一、行走姿势
行如风 行走迈步时,应脚尖向前方,脚跟先落地,脚掌紧跟落地。收腹挺胸,两臀自然摆动,节奏快慢适当。步姿要领:挺胸、抬头、两眼平视、轻快平稳、步态和步位合乎标准。
二、文明走路礼仪
1、下课时,开展非追逐的正当安全的、文明的活动。
2、到专用教室或回到教 2 室要排队,依次有顺序(或教师带队)。
3、上下课、老师先行,来客时,欢迎客人走前面,送客时,挽留客人走后面。
4、上下楼梯要右行。
5、上厕所时,要不慌不忙。
6、放学路队行走时,要安静,成直线。
7、上学开大门时,自然迈进校门。请同学们按要求走吧!走出我们青龙一小的风采!
三、小知识:你知道吗?
青少年保健专家认为,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走姿不但会使青少年有一个优雅的仪表,而且有助于他们骨骼的健康。正确的走姿是:双脚尽量走在一条直线上,走时脚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并且胯部随之产生一种韵律般的轻微扭动,双手微微向身后甩,挺胸抬头,不驼背含胸、乱晃肩膀,目光自然前视,不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如行云流水,风度翩翩。
四、作业:
1、想一想:你认为走路的礼仪还有哪些?
2、查一查:正确的走姿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好处。
“仪表之礼”主题班会
教学目标:
1、培养同学们升旗仪式的基本规范,教育学生爱国、爱校。
2、通过通俗易懂的儿歌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准则。教学重点:升旗仪式的基本规范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谈话:在一些重要场合和重大的国际比赛中,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和奏响嘹亮的国歌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之骄傲。但升旗仪式时也要讲究一些礼仪。板书课题:参加升旗仪式行规礼仪
二、合作探究
1、明辨是非
点击课件:播放升旗仪式时群众的一些行为。思考交流:你认为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不对? 汇报交流:随意走动,嬉笑打闹是不对的。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是正确的.2、应该怎么做
我们学校举行升旗仪式,你们应该怎么做?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按照从开始到结束的顺序来汇报
1、升国旗仪式前,听到集合号,迅速列队站好,检查服装是否整齐,有序进场,保持安静。
2、迎国旗时,要脱帽肃立,未入队列的同学应原地站好,行注目礼;升国旗时,面对国旗行少先队队礼,直至国旗升顶毕。
3、唱国歌时,神情庄重,歌词正确,音调准确,声音洪亮。
4、听专题讲话,讲话前,要鼓掌欢迎,讲话时,要专注听讲,讲话毕,要 鼓掌致谢;升旗仪式结束后,要按要求整齐退场。
3、读读背背
为了便于记忆,请把下面的儿歌读读背背 听到集合号声响,迅速列队整服装; 行进有序快静齐,精神抖擞进操场。升旗式,受教育,尊重国旗守礼仪; 迎、升国旗要肃立,大家齐敬队、团礼。唱国歌,要庄重,唱正确,放高声。专注听讲守规章,话前话后要鼓掌; 升旗仪式结束后,整齐安静快退场。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模拟升旗仪式的整个过程(在操场进行)之后下课。练一练:练习走路姿势,比比谁的姿势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