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4266_梁平法表示简单总结
梁平法表示简单总结
注,建筑图纸中未标明的长度单位均为:mm(毫米)φ10
φ、表示直径大小,10、表示10mm。φ
10、就是表示直径为10mm的钢筋。现在的钢筋直径规格为:φ
6、φ
8、φ
10、φ
12、φ
14、φ
16、φ
18、φ20、φ
22、φ
25、φ32。@100 @表示间隔,@100,就是表示该类钢筋构件的间隔为100mm
一、箍筋表示方法: 例⑴、φ10@100/200(2)
表示箍筋直径为10mm,加密区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间距200mm。括号内“2”表示全为二肢箍。
例⑵、φ10@100/200(4)表示箍筋直径为10mm,加密区间距100mm,非加密区间距200mm,括号内“4”表示全为四肢箍。
例⑶、φ8@200(2)
表示箍筋直径为为8mm,间距为200mm,括号内“2”表示全为二肢箍。例⑷、φ8@100(4)/150(2)
表示箍筋直径为8mm,加密区间距100mm,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mm,双肢箍。
二、梁主筋表示方法: 例⑴集中标注: KL1(4A)250×600 φ10@100/150(4)
2Φ25+2Φ20;4Φ22/4Φ25 N4Φ18
第一行KL1表示梁的编号,(4A)表示该梁有4垮,含一个悬臂头A。250×600表示梁的截面高与宽。第二行φ10@100/150(4),请见前面注解。第三行2Φ25+2Φ20;分号“;”前为梁面筋,表示2根直径25mm和2根直径为20mm的钢筋;后4Φ22/4Φ25,为底筋,表示有两排,上排4根22,下排4根25。第四行N4Φ18,表示梁腰筋,每边2根,共4根18mm的钢筋。
例⑵梁面支座处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上方)6Φ254/2
表示支座处面钢筋上排为4根,直径为25mm,下排为2根,25mm。2Φ22+2Φ20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直径22mm的在角部,两根直径为20mm的在中部,均匀布置。例⑶、梁底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6Φ25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根25,下排筋4根25。
三、其他的表示方法;例JKL1(4)300X600,……B3Φ25,T3Φ22,表示 “B”,“T”
B3Φ25表示上部通长钢筋, T3Φ22表示下部钢筋
例KL9a(1)350*600
一级钢10间距100/200(4)
4三级钢25;4三级钢25 N2三级钢14(-0.260)
表示k是框架 l是梁 9a是编号 350*600截面大小(1)跨数 1跨
箍筋加密区是100mm 非加密区 200mm
上面四个25圆 三级钢 ;下面四个25圆的 三级钢
中间抗扭钢筋14mm 括号里是标高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⑵ 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⑶ 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5)L φ8@100/200 L表示螺旋箍筋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5Φ25,通长布置。======================== B(bottom)表示梁底部钢筋或下部通长钢筋。
T(top)表示梁顶部钢筋或上部通长钢筋。
第二篇:梁平法表示简单总结
梁平法表示简单总结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5)L φ8@100/200L表示螺旋箍筋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
⑴ 3Φ22,3Φ20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20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2)/4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5Φ25,通长布置
========================
B(bottom)表示梁底部钢筋或下部通长钢筋。
T(top)表示梁顶部钢筋或上部通长钢筋。
钢筋总结
1.柱箍筋的加密区为首层全长H/n三分之一,上下加密,二层后为全长六分之一上下加密。
2.柱纵向筋焊接需上下错开,错开间距为35d,焊接接头不大于该截面的50%。柱筋不宜绑扎搭接。
3.梁纵向筋接头塔接为上部筋三分之一跨中,下部筋为端支座处,同一截面钢筋接头不能
超过25%。接头应位于构件受力最小处。
4.梁构件搭接为35d,且≥500mm;板构件为≥300mm,塔接相互错开。
5.梁箍筋加密为梁高的1.5倍。挑筋大小为第一排全跨三分之一,第二排为全跨的四分之一。
6.直径≥25的HRB钢筋必须机械连接或焊接,〈25的绑扎连接。
7.闪光对焊宜使用于水平构件、如梁;柱类竖向筋宜采用电渣压力焊;电弧焊单面焊为10cm,单面焊5cm。
8.梁纵向钢筋锚入端支座柱内,非抗震需满足La,抗震需满足≥0.4Lae+15d,0.4Lae为直锚,15d为弯折部分,直锚须达到柱中线内侧。(当直锚部分满足≥0.4Lae,可不需15d弯钩)下部贯通纵筋跨中支座锚固抗震需满足0.5Hc+5d。(或搭接、不怎么清楚)
9.当梁高大于450cm,需在梁两侧设入抗扭钢筋,间距为箍筋非加密区的2倍。抗扭钢筋两侧应有拉钩。
10.梁集≥0.4Lae中标注标有贯通筋,但原位标注取值优先。222+218表示2放角部,218放在中部
11.为防止钢筋腐蚀,需在梁、板、柱构件设置垫块保护层,具体要求03G有说明。
12.板筋在次梁之上,次梁钢筋在主梁钢筋之上,主梁钢筋搭在柱筋上,柱再把全部荷载传给基础。框架结构就是这样传力的。(框架结构一般仅局限于8层以下的建筑,不适合中高层;中高层或超高层,无疑框架剪力墙结构或钢结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3.主、次梁交接处,主梁需箍筋加密;直径〉28梁构件,得另设附加箍筋三根。
14.悬挑构件弯起钢筋全层箍筋加密,受力而改变。
15.板负筋设法为净跨各三分之一,分部筋大小结施说明中有。砼浇筑时应防止负筋踩踏
16.楼梯休息平台板配筋一般为双层双向,斜板上下各有负筋,净跨取三分之一。厨卫一般都有该层的局部结构标高。(一般低于该层的结构标高)
17.HPB级钢筋一般端部设有弯钩,HRB级钢筋根据施工需要可设可不设。
18.一根钢筋最大弯距处为支座两端,所以支座两端需箍筋加密,防止折断,这就是所说的箍筋加密区;为防止钢筋竖向剪力,则需钢筋全层套箍筋,就是所说的箍筋非加密区。
19.柱顶钢筋做法03G有说明。
20.钢筋下料宜综合考虑,一般考虑到两端保护层、弯钩增加值、当有弯起钢筋时还需考虑量度差值,如吊筋。
21.相邻两跨〉5m需设构造柱,墙体转角处需设构造柱;>4m高的砌体需设圈梁;门窗洞口需设过梁。砌体高度每天不宜超过1.8m。
22.屋面女儿墙应每隔2.5m时预先在浇筑梁板时埋设构造柱钢筋,砌体与柱连接需设2根拉结钢筋加固。
23.尽量减少不同直径钢筋的塔接。
24.第一排和第二排钢筋的间距为至少25cm左右,也不能过多。
25.当梁截面大小有高差,大的锚固柱可不设弯钩。直锚应满足0.4Lae。
第三篇:英语时间表示法
采用月+日+年的形式,英语时间表示法 用英文表示年份日期
比方2003年6月10日,就是June(6月)+ the tenth(10日)+two thousand three(2003年)值得注意的是,在讲到日期的时候,通常用序数词,如用first,second,third之类的时间时刻的英语表示法
1.表示几点钟用基数词加可以省略的o’clock
5:00 读作 five o’clock 或 five
2.表示几点过几分,在分钟后加past,再加小时
five past seven 七点过五分
thirty past two 或者half past two两点半
a quarter past eight 八点过一刻
seven past eight 八点过七分
3.表示差几分到几点,在分钟后面加to,再加小时
two to two2点差2分,ten to eight 差十分八点(七点五十分)
a quarter to twelve 差一刻十二点(十一点四十五分)
twenty to six 差二十分六点(五点四十分)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下列简单方法表示时间。
以小时、分种为单位分别读出数字。
6:31 读作 six thirty-one
10:26读作 ten twenty-six
14:03 读作 fourteen o three
16:15 读作 sixteen fifteen
18:30 读作 eighteen thirty
23:55 读作 twenty-three fifty-five
注:表示时间的上午和下午,1:00a.m.指的是凌晨1点,而1:00p.m.指下午1点,及13:00。
现在,时刻表上的时间大多采用24小时表示法,这样就不需要用a.m.表示上午,p.m.表示下午了。
第四篇:加减乘除英文表示法
加减乘除英文表示法
1. 加:用and ,plus , added to 等词表示。+ 4 = 6 可译为:
Two and four is six.Two plus four is equal to six.Two added to four equals six.Two and four makes six.Two plus four will be six.If you add two to four , you get six.2. 减:用minus, taken from, subtracted from 等表示。
8-3=5可译为:
Eight minus three is five.Eight minus three is equal to five.Three taken from eight leaves five.Three subtracted from eight leaves five.Take three from eight and the remainder is five.3. 乘:用multiply···by···/ multiplied by / time 等表示。3 × 5 = 15可译为:
Multiply three by five is(gives)fifteen.Three multiplied by five is fifteen.Multiply three by five , you get fifteen.Three times five is(makes, will be , equals, is equal to)fifteen.4. 除:用pide···by···/ pided by / pide···into··· / into 等表示。24 ÷ 8 = 3 可译为:
Twenty-four pided by eight makes(is , equals)three.Twenty-four pided by eight is equal to three.Eight into twenty-four goes three times.Divide eight into twenty-four , and you get three.Divide twenty-four by eight , and you get three.
第五篇: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第三节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古汉语中,数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基数表示法
基数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古代汉语的基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比较,主要有三点不同:
1、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有”是“又”的假借。2、缺位处一般不用“零”补位。
3、百、千、万前面的“一”通常不用。例如: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③至于孝平,郡国百三。(《后汉书〃郡国志序》)④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一》)
二、序数表示法
序数是表示事物次序的数。现代汉语中的序数表示法是在基数之前加“第”、“初”等,古代汉语中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表示方法。
1、基数前加“第”字。这种序数表示法古今一致。例如: ①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史记〃萧相国世家》)②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2、用“太上”、“首”、“冠”等字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第二以下序数。例如:
①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管子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霸首。(《战国策〃齐策一》)③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冠,表示第一,“冠三军”即“三军中的第一”)。(李陵《与苏武书》)
3、记年月不加“第”字,这与现代汉语一致。例如: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元八年,秋七月。(《资治通鉴·淝水之战》)
4、省略“第”字,只用“一、二、三„”等表示,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②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晁错《论贵粟疏》)
5、用“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单用时,意思是“最小的”,不一定排行第四。如:
天帝之季女。(《水经注〃江水》)
三、分数表示法
分数是表示事物是某个单位的几分之几的数。在古汉语里,它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母与分子之间有“分”字和“之”字,形成“分母+分+名词+之+分子”的格式。这是文言文中分数表达最完备的格式。例如:
①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汉书〃律历志》)②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同上)
“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即“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四分度之一”即“四分之一度”。
2、有时,分母与分子之间的名词也可以省略,形成“分母+分+之+分子”的格式。这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例如:
①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史记〃货殖列传》)②若复数年,则损失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后出师表》)3、分母与分子之间只有“分”字而无“之”字,形成“分母+分+分子”的格式。例如:
①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史记〃天官书》)②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大吕长七寸五分二,太簇长七寸十分二。(《史记〃律书》)
“三分二”即“三分之二”,余皆同此。
4、分母、分子之间只有“之”字,而无“分”字,形成“分母+之+分子”的格式。例如:
①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②今行父虽未获一吉人,去一凶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左传〃文公十八年》)
“五之一”即“五分之一”,余皆同此。
5、分母是整
十、百、千、万时,分母分子连写,形成“分母+分子”的格式。如:
①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什一”即“十分之一”,“十六七”即“十分之六七”。分数的这种表示方式,文言文里特别多,容易引起误解,我们应特别注意。
四、倍数表示法
倍数是指一个数的若干倍的数。古汉语的倍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用专字表示固定的倍数。两倍用“倍”,五倍用“蓰”。例如: ①种豆三亩,粟倍之。(宋濂《王冕传》)
②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倍”即“一倍”,“蓰”即“五倍”。
2、只用数词直接表示倍数,而省略“倍”字。例如:
①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什,不易器。(《商君书〃更法》)
②人之性情,未能相百,而其智有相万也。(《潜夫论〃赞学》)“百”即“百倍”,“什”即“十倍”,“万”即“万倍”。3、表示几倍于某个数时,往往两数连写,前面的数表示倍数,后面的数表示基数,形成“倍数+基数”这种格式。例如:
①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②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山海经〃海外南经》)
“三五”即“五的三倍
(十五)”,“四五”即“五的四倍(二十)”,“二八”即“八的二倍(十六)”。
五、约数表示法
约数又叫概数,是表示大概的不确切数目的数。古汉语中的约数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示方法:
1、用整数表示大约数目。例如:
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②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诗经》本三百零五篇,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三百”、“七十子”都是就其整数约略而言。
2、用相连的两个数字表示约数。例如: 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②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五六”、“六七”、“二三”都是表示大约之数。
3、在整数后加“余”、“所”、“许”、“有余”等词表示约数。例如: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一》)
②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③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后汉书〃申屠刚传》)④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在基数前加“将”、“几”、“且”、“可”等副词,表示近似数。例如:
①历载将百。(沈约《谢灵运传论》)
②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贾谊《论积贮疏》)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④章小女,年可十二。(《汉书〃王章传》)
六、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表现夸大或缩小意思的数。它与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大,而虚数则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或根本无关。虚数可以分为两类:
1、表示数量多的虚数。
古汉语中,表示数量之多,常用的虚数有:三、九、十二、三十六、七
十二、百、千、万等。例如:
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史记〃屈原列传》)
②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序》)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④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南齐书〃王敬则传》)⑤管子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史记〃封禅书》)
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大学》)(许多双眼睛注视着他,许多双手指点着他,多么严厉可怕啊。)
⑦瀚海阑干百丈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⑧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李贽《赞刘谐》)2、表示数量少的虚数。
古汉语中,表示数量少一般常用“半”、“一”、“三”、“一二”等表示。例如:
①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白居易《卖炭翁》)②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③夜阑扶策绕中庭,云罅xià三三两两星。(陆游《剑南诗稿》)以上例句中的数字,都是极言其少的虚数。
需要注意的是,常在文言文里看到的用数字组成的成语,都是虚拟之辞,而不是实有其数。例如:
一知半解、一刻千金、一呼百诺、一唱三叹、一岁三迁、一饭千金、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五风十雨、九牛二虎、百发百中、千山万水、千秋万代、万紫千红、千变万化、千篇一律、千虑一得、千门万户。
七、物量表示法
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词。汉语的物量词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有之,但很不发达,还没有天然单位的量词。在上古,天然单位的表示方法是数词之后再加同样的一个名词。例如甲骨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①羌百羌。②人十又六人。
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先秦时代已出现,汉代之后才逐渐增多起来。
古汉语的物量表示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不用量词,数词直接放在名词之前,表示物量。例如: ①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2、不用量词,数词直接放在名词之后,表示物量。例如: ①牛一,羊一,豕一。(《尚书〃召诰》)
②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公十五年》)..“丧车五百”就是“丧失五百辆战车”。这种物量表示法,古汉语中比较少见,但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经有了。
3、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之后,表示物量。例如: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战国策〃赵策四》)②令民入米六百斛hú为卿。(量器名,亦量名,十斗也。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两斛为一石。)《汉书〃王莽传》)
4、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之前,表示物量。例如: ①一箪食,一瓢饮。(《论语〃雍也》)
②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古汉语中的这种物量表示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物量表示法,如果是表示单个物体,往往可以省去数词,只用物量词。例如:
晋人败秦师于崤,匹马只轮无返者。(《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匹马只轮”就是“一匹马一只车轮”。
八、动量表示法
动量词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汉语的动量词产生较晚,上古时期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往往不用动量词,而是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之前。据初步考察,汉语的动量词,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宋代以后才逐渐增多。
古汉语中动量的表示,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量。
这是动量词产生之前,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动量表示方法。例如: ①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②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三过”就是“三次路过”,“三战三北”就是“三次交战,三次败北”。
2、不用动量词,只把数词放在“者”字短语之后,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柳宗元《捕蛇者说》)“三”即是“多次”之意,“二”即“两次”。3、数词带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量。这是动量词产生之后出现的动量表示方法。例如: ①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②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几回闻”即“闻几回”,“一番洗”即“洗一番”。4、数词带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量。
这种动量表示方法,古今是一致的。例如:
①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韩愈《张中丞传后序》)②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杜甫《所思》)